婚俗与礼节

2024-10-14

婚俗与礼节(通用9篇)

1.婚俗与礼节 篇一

如果说礼貌侧重于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那么礼节强调的就是这种品质的外在表

现形式。

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就容易失礼,虽有对他人尊敬友好的心意,却不知怎样去表达,因而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会出现尴尬、紧张、手足无措等。

不懂礼貌只学些表面的礼节形式,就难免机械模仿、故作姿态,让人感到虚情假意。

因此,讲礼貌,懂礼节应当是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

而礼仪的文化内涵要相对深些,它侧重于社会交往中,人们在礼遇规格、礼宾次序等方面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多用于较大规模或较为隆重的场合。

礼貌礼节多指交往过程中个别的行为,而礼仪则是指社交活动中,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完整行为。

一般说来,礼节产生于礼仪之前。

最初的社交活动规模较小,礼节也较为简单,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化和现代化,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深入,礼节也越来越复杂,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节程序,礼仪就从礼节中自然而然地游离出来。

因此,礼节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程式化了的礼节。

2.婚俗与礼节 篇二

(一) 上菜次序的差异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请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与国际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 先凉后热, 先炒后烧, 咸鲜清淡的先上, 味浓厚的后上, 最后是甜点和水果。正规的宴席上菜顺序是:手碟—冷碟—热炒—大菜—饭点—茶果。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菜份数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主后宾;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 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 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 (彭健, 2009)

西餐种类繁多, 风味各异, 因此其上菜的顺序, 因不同菜系、不同规格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顺序大体相同, 一餐齐全的西菜一般有七八道, 主要由这样几部分构成:

饮料 (果汁) 、水果或冷盘, 又称开胃菜, 目的是增进食欲;

汤类 (也即头菜) ;

蔬菜、冷菜或鱼 (也称副菜) ;

主菜, 主要有肉食和熟菜;

餐后食物, 一般为甜点、水果、冰激凌等;

最后为咖啡或茶水。

(二) 西餐中的餐巾

传统的中餐中并不使用餐巾, 只是在用餐完毕时用湿热的毛巾擦洗一下, 后来西餐的一些利益传入中国后, 中国人才渐渐开始使用餐巾, 但是大家用得比较随便。

在西方礼仪中, 如何使用餐巾是不容忽视的。它是很有讲究的。参加正式宴请的话, 一定要牢记女主人把餐巾铺在腿上之后才是宴会的开始, 同样的道理, 若女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了便意味着宴会的结束。

餐巾既可以用来擦嘴、手、手指, 也可在吐出鱼骨头或水果的种子时, 利用餐巾擦拭嘴唇, 但是不能擦刀叉, 也不可以擦汗。

“如果你在中途要离开, 你该吧餐巾放在哪里呢?一般来说, 若还回来吃的话, 餐巾有一个最标准的放法, 放在你座椅的椅面上。记住, 千万别把它放在桌子上, 因为这是用餐结束的信号。” (张倩, 2003)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 餐巾是可以弄脏的, 如果因为不想讲餐巾弄脏而取出自己的手帕或面纸使用是违反用餐礼仪的。

(三) 夹菜

中华民族素来热情好客, 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 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酒, 在餐桌上为别人夹菜在中国是一种亲密的表示。

我们这种表示却经常被西方人误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曾有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 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他当猪一样看待。所以在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在西方宴席上, 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 其余的由客人自主食用。因此在我们在和别人一起用餐时, 可以劝别人多吃一些, 但是不要不由分说, 擅自主张, 主动为别人夹菜添饭, 不说这样做是不是卫生, 而且还会让人勉为其难。

(四) 停餐方式也有讲究

中国人有句古话:“人不陪君筷培君”, 是说出了主任以外, 即使已经吃饱了, 也要陪着客人。用膳时, 中国主人为表示盛情, 一般可说“请用筷”、“请随便”等筵语。筵席中暂时停餐, 可以把筷子直接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 如果将筷子横放在碟子里, 按时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

在西餐中, 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 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 刀口朝内, 叉尖向下, 这样表示你还要继续用餐。用餐后, 将刀叉摆成四点钟的方向, 刀口向外, 叉尖向上即可, 这表示你不要用餐了。由此可见, 停餐方式是有差距的, 我们在以后的涉外场合里需要提起注意。

二、中西方餐桌礼仪与文化的差异之餐后差异

(一) 付账有差异

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在中国, 一般请客吃饭就是主人请客, 付账一般不会出现两个人各付各的情况;对于多人吃饭, 经常会出现抢着付账的场面。

然而在西方, 各付各的情况却是很普遍。西方人不大喜欢请客设宴, 即使必须大摆筵席, 一般都实行AA制, 各自掏腰包。所以中国人容易出现餐桌上的“腐败”, 原因就在这里。

(二) 西方人的小费礼仪

小费, 兴起于18世纪英国的餐厅里, 只要放些小钱在餐桌的小碗里, 就能得到保证最迅速的服务, 这个方法扩展到了其他行业。

在西方, 许多国家都有给小费的做法, 它对服务人员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收入, 对顾客可以换来满意的服务。

给小费的方式除了交付账单上公开列明的以外, 给小费多在私下进行。一般小费放在茶盘、酒杯的底下, 或者直接塞在服务员手里, 或者在付账时找的零钱不收权当小费。然而这在中国却是不存在的。

摘要:餐桌礼仪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是一个国家风俗文化的体现,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价值观。通过餐桌礼仪的差异来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 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进一步了解, 并且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自身修养, 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 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提高跨文化意识, 增进双方之间的进一步合作与交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文化,就餐礼仪,酒文化

参考文献

[1]、彭澎、杨中碧.《礼仪与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08) .

[2]、于兴兴、郝爱娟.《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 (01) .

[3]、金正昆.《礼仪金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04)

[4]、玛格丽特﹒维萨.《餐桌礼仪》.刘晓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7.

3.礼节教育中的“坚持”与“不要” 篇三

五个“坚持”

1坚持从小事做起,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例如教育孩子接电话的礼貌,家长应先教孩子拿起电话说“你好”,结束通话前说“再见”;然后再教他们眼对方说“请稍等,我马上叫我爸爸来接电话”;最后再引导孩子学会记住对方的留言。

2坚持你的行为要求

每当孩子从外面回来,伸手抓东西吃时,家长应很客气但很坚决地对他说:“请把手里的玩具放下,洗了手再吃饭。”

3坚持以身作则

如果家长教了孩子很多餐桌礼仪,但自己说话的时候嘴里还在嚼着饭,那么你的孩子很有可能会效仿你的做法。

4坚持告诉孩子你的希望是什么

在带孩子去奶奶家的路上,家长可以先对孩子说明:“如果奶奶让你吃你不想吃的菜,我希望你会说‘谢谢,奶奶,我不要,我不太想吃它。’”

5当孩子使用一些表示礼貌的词语时,坚持马上表扬他

家长可以这样说“刚才王阿姨邀你到他家玩的时候,我听到你说了声谢谢,我认为你这样做是很有礼貌而且很周到的”。

坚持向孩子解释礼节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简单的生活准则,而是对其他人的一种友善行为。

两个“不要”

1不要期望十全十美

如果在礼节方面你是一个追求尽善尽美的人,那么也许会使你自己陷入一场无休止的行为战中,并且你肯定会输的。因为这最终还是掌握在孩子的手里。

2不要让孩子感到难堪

4.婚俗与礼节 篇四

礼貌、礼节和礼仪都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重、友好的行为,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从本质上说,三者是一致的,但又各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和要求。

礼貌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品质和行为。礼貌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道德规范,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修养。礼貌总是在一个人接人待物的过程中,通过仪表、仪容、仪态及言谈举止来体现的。礼貌是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客观条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难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果能够讲究礼貌,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矛盾就容易得到化解,生活就会充满友好和温馨。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行为环境中,表达礼貌的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在相互尊重、友好相处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在诚恳、谦恭、和善、适度的要求上也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出言不逊、冷漠自负、动作粗俗,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那么他肯定是没有礼貌的。礼貌应当是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真实体现,对人的尊重友好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表面虚伪的客套不是礼貌。讲礼貌应当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热情过度、过分殷勤、低声下气,并不是礼貌。礼节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相互表示问候、致意、祝愿等惯用的规则和形式。

礼节是表示对他人尊重与友好的外在行为规范,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与礼貌相比,礼节处在表层,礼节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动作、行为。但这并不是说,礼节仅仅是一种表面形式,而是说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比如,尊重师长,可以通过见到长辈和教师问安行礼的礼节来体现;欢迎他人的到来,可以通过见到客人时起立、握手等礼节来表示;得到别人帮助,可以说声谢谢来表示感激的心情。借助这些礼节,对他人尊重与友好的`礼貌得到了适当的表达。不懂得礼节,在与别人交往时,心中虽有对别人尊重的愿望却无法表达。因此,礼节不单纯是表面上的动作,而是一个人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的外化。礼仪与礼貌、礼节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说礼貌侧重于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那么礼节强调的就是这种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就容易失礼,虽有对他人尊敬友好的心意,却不知怎样去表达,因而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会出现尴尬、紧张、手足无措等。

5.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 篇五

概要:湘西苗族婚俗在维护家庭关系的良好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包括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同宗同姓不婚制,男女平等,新婚之夜不同宿等一些习俗。这些习俗的存在一直维系着苗族人们的美好生活。

前言:苗族(越南文:Mèo;泰语: Maew / Mong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942.6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云南、重庆、广西、贵州等省(区)。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苗族人民是在苗族迁徙史上第五次大迁徙时来到湘西武陵山区的,人们一直在这个崇山峻岭里生活至今。传承着祖先们的文化,各种节日,祭祀,信仰,习俗等。

婚姻缔结,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一心创业,家庭兴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夫妻恩爱,不仅有利于优生,而且有利于优教,优育,家庭美满。家庭是社会细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兴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兴盛。研究对象:湘西苗族人民的婚姻习俗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苗族发展史和苗族婚姻家庭等相关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考证获取了一些资料。

一 传统的湘西苗族婚俗

(一)结亲禁忌:同宗同姓不通婚,姨表不通婚。湘西苗族人民认为,同姓的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是自己兄弟姐妹,所以禁止通婚。但有一点例外就是姓有大小之分。例如:石姓,就有大小之分,龙姓也有。有大小之分的姓氏就可以在不是同一姓氏下通婚(严格来说的话就不是同姓)。但不是每个姓氏都有大小之分的。所以同姓不通婚一直是苗族人们婚姻的最低底线。同时人们还恪守姨表不通婚的原则。原因很简单,在苗语里,阿姨之间的孩子们的互称兄弟姐妹,阿姨的称呼和娘亲的称呼是很像的。

(二)自由恋爱:苗族青年在恋爱时是自由的。他们一般不讲究门当户对,只要双方合意就可以了。劳动、集会、赶场、串亲等方式是相互接触爱慕的最好时机。每到这些日子,青年男女就盛装出席。特别是女孩子们,她们会精心打扮,会将自己喜欢的绣了好久的花衣服穿上。男青年若是看上了哪个女孩子就直接对她唱山歌,吹竹叶等方式表示爱慕之意。女孩子也会用一些比较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对歌中男女双方会试图去了解对方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有没有喜欢的人,有没有婆家,家住哪里,是否愿意让我再次见到你。就是这样子的回来对歌,青年男女们相互了解,经过多次约会建立恋爱关系。苗乡有苗乡的规矩。青年男女约会时喜欢丢草标;先行到达幽会地点的一方必折野草结一个草标,丢在必经的路口,提醒对方她已按时赴约,然后悄藏在附近的竹林或灌木丛等候,草标所指的方面恰是情人的藏身之地。迟到另一方显得极不好意思,也折草扎个草标,交叉搁置在先放的草标上,提醒行人别来打搅他们的幽会。在苗乡,青年男女幽会是很神圣的,谁要是见草标不回避,惊飞鸳鸯将会受到全寨的遣责。

(三)结婚流程:在苗族不能直接结婚而是必须先订婚。订婚之前还可以有个“放酒话”的程序。订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亲。当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爱之后,男方必须要备礼物,邀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口风”,女家如高兴热情,说明有意开亲,媒人便回告男家,选择时机前去正式提亲。媒人往返的次数越多越好,俗称“多求为贵”.。女家商量同意,亲事初定,通过放鞭炮,吃放话酒,正式订婚。订婚后,男方要择日向女方“过礼”,时间一般在结婚前一年,礼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礼物多少,双方视经济条件而定,主要是让女方请家族亲友喝喜酒、认新亲。订婚后,双方男女一般还不能在一起住,只能见面约会。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讨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娶亲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为“管亲郎”,带抬花轿、嫁妆的队伍前往女家迎亲。

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亲这天,新娘的姊妹们喜开玩笑,用锅烟灰掺合笋壳毛或辣椒水,往“管亲郎”脸上涂抹,惹人大笑。发亲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装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着上轿。有男方派来接亲的长辈带着火把引路。新娘出嫁由亲属,同龄朋友(男女都要,越多越好)陪伴,特别是请儿女满堂的妇女做“引亲娘”,还要自家的兄弟一同陪伴,相当于“引亲郎”。要请男女歌师一同前往,到新郎家赛歌。发亲后,由“管亲郎”打灯笼引路,行往男方家。以前都是打着手电筒,不行去男方家的。很多时候都是要走几个小时才到的。同时,到女方家吃喜酒的宾客(在订婚时到场的),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撵脚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门前,男家必烧旺火一堆,象征吉样兴旺,然后新娘按择定的吉时吉刻进屋。进屋时,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处高地方,意为以后新娘不会压制全家人。新娘进屋以后,要接过男方中年妇女交给的炊具,以示从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侧置有“符纸”的凳子上至通宵。送亲的队伍是有两批的,一批是跟着新娘子在天威凉之前出发的。这些人一般都是年轻人,另一批是大人和小孩子。而且在送亲的队伍中是不能有女方的父亲到场的。在进入男方家后,男方家人们就开始端茶送水,为送亲的人打水洗漱,早饭也就直接在男方家吃。第二批送亲的人一般会在中俄唔的时候赶到,只要第二批送亲的人没到,就不能开席。这是对娘家人的尊重。下午,宾客前来贺喜,男方摆宴款待,特别对“正客”必须热情款待(为此我们那有句话是这样讲的“不能当官就当正客”)。晚上,新郎与新娘家请的“巴讲珊”(苗语,意为歌师)开场对歌,宾客以此为乐,通宵达旦。第二天上午,举行吃酒仪式,主客双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贺词和祝酒词,祝贺夫妻恩爱合好,百头偕老,诸事顺遂,并唱歌欢庆,讲结亲古老话,互赠礼品。婚庆期间,男方亲族合伙请客吃饭,俗称“排家饭”。都是几家人组成一队请三餐中的一餐,亲族们轮流来。

在仪式中和三朝回门前,新婚夫妇不能同宿,新郎吃了合婚酒后仍然睡在旧房,新娘和来陪嫁的姐妹们睡在新房。因此,在湘西苗族这里的花烛之夜,妻不见夫。要到婚礼结束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拜望父母回来,习称“三朝回门”,新婚夫妇才能同床共枕。其实苗族不是没有闹新房的习俗只是他们闹的不是新郎新娘,而是闹新娘和陪伴新娘而来的姐妹们。结婚当晚,村里村外的那女青年都要来 闹新房。不仅是来看新娘子长得漂不漂亮,还要看陪伴而来的姐妹们有没有中意的,好从中挑选出对象,进行对话对歌。但是,在种人多的场合,主要是说一些俏皮话,挑逗新娘和姐妹们发笑。有的还故意问一些风流话。如来问新娘怎样谈恋爱,怎样才能追到你的姐妹们,互赠什么信物,唱过哪些情歌。其实这也是一个青年男女们像是相恋的好时机。新娘一方来的男孩子都去和新郎这边的女孩子去约会,对歌。男方的男孩子就对准了新娘子这边的姐妹。其中的各种只有身临其镜才能体会。

(四)结婚年龄;如果按现在的婚姻法来说,苗族人们基本上都违背了如今的婚姻法。他们结婚的年龄都很小,一般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恋爱了,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会结婚,晚一点的都在十八九岁。所以一般家里会有四代同堂的。苗族人民生活在大山深处,很少与外界接触,经济条件不好。父母们就认为让自己的孩子早早的成家,繁衍子孙,只有成了家才能真正的长大,承担责任。

(五)幼子为父母养老送终;在湘西苗族,父母是由最小的儿子或是儿子来养老和送终的。嫁出去的女儿和分了家的大儿子是不用过多的过问的。但是在碰到大问题的时候兄弟之间还是会在一起商量,分家没有使他们兄弟情谊破坏。

(六)离婚与再娶再嫁;在苗族,一般都是自由恋爱结婚的,离婚率不高。但也有些结婚后实在相处不下去了的,就提出要离婚。如实妻子提出离婚的,女方要换位男方缝两套衣服。若是男方提出的离婚,男方就要根据具体情况为女方提供一定数额的生活费。举行离婚仪式,双方当事人都必须在场,由寨老将一竹筒破两半,双方各执一半即算是离婚了。离婚很少,一般都能白头偕老。但若其中一方不幸死亡,一方即可再婚,不会受人非议。妻子死后,男子一半会娶一寡妇,称半路新娘。这样的婚礼时很简单的,双方吃顿饭就行了。如若去的是为嫁过的过娘则要经过说媒,订婚,结婚等流程。丈夫死去的妻子可以再婚,再婚的形式有三种:转房,改嫁,招婿上门。转房具有强制性,只有夫家没有合适的男子转房是才能改嫁。改嫁比较自由,只是不能带走夫家财产。与前夫生育的幼年子女可以带到后夫家养育。招婿上门只要前夫家族人同意就可。

二 新时代传统婚俗的变迁

新时代下的苗族婚俗基本上还沿用传统,但是在许多方面都有了一些变化。

(一)现在的婚姻许多时候不再是那么纯净,不再只是因为双方的爱慕之情结婚。有许多的人是考虑物质,考虑到自己家人的生活就违背自己的意愿而结婚。

(二)结婚年龄都往后推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十几岁都是孩子们读书的好时机。父母都会叮嘱自己的孩子要好好读书,有的人会继续到更高的学府深造。结婚的年龄自然就提高了。

(三)受到大城市和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影响。现在的婚期已不再是两宿一天了,而是简化为一宿就解决的,很多各种形式上的事情也就省略了。

(四)同姓不结婚这一习俗在慢慢的改变,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苗族知识分子都知道只要在三代以外的都可以结婚。但是姨表不通婚还是一直恪守着。

(五)离婚率升高。受到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很多人追求他们所谓的先进式的婚姻。很多人就是因为太自由恋爱了,结婚不久就离婚的现象在湘西苗族这边很普遍。而且他们很多都是在没达到法定年龄就结婚的,生下的小孩自然是黑户口。这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幸福生活。

三 如何让传统苗族婚俗流传下去

时代在改变,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如何使传统的民族文化很好的保留下来是一个难题。不去重视民族文化是因为一些人没有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是对自己的民族不够了解。有些人甚至会认为这是腐朽的文化。要想真正的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保留下来,就要从思想上入手。如:向他们宣传更多的民族知识,让他们深深的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祖先们创造文化的辛苦。同时让他们明白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丰富的文化就是由各个民族优秀文化组成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华文化的活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让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所以苗族的传统文化对身流苗族血液的人特别重要,湘西苗族婚俗是否能继续流传下去,对这个少数民族来说很重要。

参考文献:《苗族婚姻家庭》——隆名骥

6.婚俗与礼节 篇六

一、选题意义:

婚姻制度是一项古老的制度,它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具有古老而常新的形式。《周礼》所提出的五礼,吉、凶、宾、军、嘉,嘉礼即是冠婚之礼,包含了婚姻仪式、制度在内,可是说是最早的婚姻法律制度雏形。婚姻制度正式见于法律的规定,始于战国早期,云梦秦简中关于结婚、离婚和家庭问题的三十多道条文,才是真正的婚姻法律。唐代立法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典编纂的最高峰,《唐律疏议》中有关婚姻法律制度的规定十分完备,为我们今天研究唐代婚姻法律制度提供了较丰富的材料。唐代既是中国封建王朝中发展最鼎盛的朝代之一,更是沟通万邦、与世界交流最紧密的封建王朝,研究它的婚姻法律制度,对于研究婚姻法律制度的变革发展规律有极大意义,就是对我们今天的婚姻法律制度修改、完善亦有借鉴意义。《吕氏春秋》有云:“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以所见知所不见,利用唐代史书、判例,以及传记、传奇、小说中的虚构资料,还愿唐代社会婚姻法律制度原型,此种尝试,笔者并非第一个,但从法律文化学角度出发反溯历史的真相,明确婚姻制度这一个社会基础性关系的发展轨迹,无疑对于把握唐代封建礼制发展和封建民事法律发展具有双重的巨大意义,从法律角度解读唐代婚姻法律制度与婚俗之间的关系,这是本文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二、本课题的研究状况:

在法律史领域和历史学领域,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唐代婚姻法律制度的各种构成因素都广泛被作为研究对象,从婚姻缔结、存续、解除的`形式、条件、要求,再到对婚姻缔结个体特殊性的研究,如少数民族婚姻、涉外婚姻、敦煌资料中的婚姻状况研究等。相关论文和著作,可参见参考书目。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即初步拟订的论文写作提纲):

唐律一准乎礼,立法得古今之平,然而通过史书、传记、司法判例、民间文学等记载可知,唐代的婚姻法律实施状况和制度规定并不符合,甚至有极大的出入之处。此时不得不进而提出一个问题,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在现实中究竟起着多大作用?对于唐代士族、庶族、贱民等各等级内部和等级之间的婚姻行为,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本着实证的方法,笔者认为以法典中的法律规定为出发点,遍寻唐代官方、民间的婚俗礼仪实例,其中包括正史、传记、传奇、小说中的婚俗故事,从现实角度与婚姻法律制度的规定进行比较、互证,试图寻找制度与现实的结合点,将唐代婚姻法律制度于唐代社会婚姻状况的契合程度清晰描述出来,亦描述两者矛盾冲突的表现方面,并且得出唐代婚姻事实状态与一准乎礼的法律规定矛盾不符的原因。

四、全文分成三部分,主、副两条线索贯穿:

(一)唐代婚姻法律制度与唐代婚俗现实的矛盾

此部分首先提出主线索,以唐代立法的最高水平法典《唐律疏议》中的婚姻法规定及相关律令中的婚姻法律为主线,初步写明唐代婚姻缔结、成立、解除等具体制度。对比主线,提出唐代社会现实中婚俗现实与法律制度的矛盾,以婚俗现实的演变为副线,不断印证和置疑唐代婚姻法律与唐代社会婚姻现实状况契合程度。

1、婚姻缔结的六礼仪式与简化礼仪的婚俗现实间的矛盾。

(1)婚姻缔结的法定成立条件:六礼。

(2)简化礼仪的婚俗现实。

2、禁止为婚的法律制度要求与无视礼仪规范要求的婚俗现实间的矛盾。

(1)婚姻缔结的法定禁止条件,同姓不婚、居丧嫁娶、良贱通婚、禁僧道为婚等等。

(3)从士族、庶族双方面的实例证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婚姻礼仪规范和婚姻法律制度的忽视和违背。士族、庶族的联姻,良贱通婚的特例,等等。

3、有关离婚、限制再嫁、守志的法律制度与妇女离婚、改嫁自由,忽视贞操观念的婚俗现实间的矛盾

(1)离婚。法律上有关婚姻关系解除的法定条件,七出三不去、义绝、和离。现实中敦煌资料证明离婚的程序和条件。

(2)再嫁。法律上有关再婚的法律规定。现实中唐代公主改嫁实例统计、士族家庭女子改嫁实例、庶族家庭女子改嫁实例。

(二)唐代婚姻法律制度与唐代婚俗差异的合理性发微。

1、胡婚风气影响、对外交流密切。

(1)李唐王朝皇族的婚姻观念开放,受北方胡婚风气影响。

(2)华夷通婚的频繁。

2、旧士族与新贵族在婚姻观念上的对抗。

(1)门第婚与私订终身。

(2)聘财婚与简化婚姻礼仪。

3、儒家礼法与民间婚俗的社会认同。

(1)皇族。德宗替女儿招婿,不顾居丧嫁娶的禁忌,而以民间礼俗“借吉”冲喜。

(2)士族。实例需进一步收集。

(3)庶族、贱民。无力按照六礼举行婚姻仪式,一概从简。

(三)唐代婚姻法律制度与唐代婚俗现实对后代的影响

1、制度成为后世的模本,婚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法律制度与婚俗现实之间的矛盾不断演化、消融,再产生新的矛盾。后世官员对于此等矛盾的解决方法,是否受了唐代司法实践的影响,以情理法断案,并非统统依照律例。参照宋、明、清婚姻家庭方面的判例、实例。

2、在法律实施的层面,当代中国婚姻法的改革,是否应当借鉴唐代的经验,以传统中的情理法为标准,取得社会认同,给婚姻法注入时代的生命力。对于婚约、事实婚姻的认定、婚姻关系内过错损害赔偿的认定等等。唐代婚姻法律有很丰富的本土法律资源值得今天我们进一步挖掘和利用。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唐律疏议》长孙无忌。

2、《唐令拾遗》。

3、《瞿同祖法学论著集》瞿同祖。

4、《唐研究》荣新江主编。

5、《法意与人情》梁治平。

6、《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张传玺主编。

7、《中国婚姻史稿》陈鹏。

8、《中国婚姻史》陈顾远。

9、《中国婚姻史》汪玢玲。

10、《中国古代婚姻》张涛。

11、《龙筋凤髓判》。

12、《甲乙判》。

13、《折狱龟鉴》[宋]郑克。

14、《疑狱集》。

15、《唐前婚姻》邓伟志。

16、《九朝律考》程树德。

17、《史记》。

18、《汉书》。

19、《旧唐书》。

20、《新唐书》。

21、《资治通鉴》。

22、《太平广记》。

二、论文类:

1、从敦煌《放妻书》看唐代婚姻的和离制度。敦煌研究[J]。第2期

2、唐代婚姻礼俗与礼法文化。唐研究[M]。第10卷

3、唐代婚姻礼俗述略。西北大学学报[J]。2月第1期

4、浅议唐代婚姻制度与社会习尚的矛盾现象。长沙大学学报[J]。9月第17卷第3期

7.婚俗与礼节 篇七

关键词:瑶族,婚礼仪式,音乐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 境内因聚居着盘瑶、花篮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多年来在当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其中以瑶族的婚俗礼仪最具特色。婚礼分为“嫁女”和“嫁郎”两种, “嫁女”是我们所熟悉的“女落夫家”, “嫁郎”是指男方嫁到女方家, 即“倒插门”。在当地“嫁郎”现象仍十分盛行, 尤以盘瑶居多。此外, 当地还流行着“两边走”等婚嫁习俗。

婚俗是瑶族人生礼仪中很重要的民俗活动, 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的传统婚礼全套礼仪包括送新娘、送喜信、迎亲、新娘换装、入门、拜堂、喝交杯酒、拜灶台、敬酒、入洞房等仪式。随着时代的变迁, 婚礼仪程变得越来越简单, 许多仪式细节已被简化。

人类学研究语境的“概念、行为和音声”三重关系无不渗透在三角乡传统婚仪及其音乐现象上, 即梅里安姆所认为的“没有与音乐相关的概念, 行为就无从发生;没有行为, 音乐声音也就不可能产生。”“每种音乐体系都由一系列概念预示, 它们使音乐融入全体社会活动, 并将其阐释和定位为种种生命现象中的一种。这些概念决定着音乐的实践和表演, 以及乐音的产生”。也就是说, 音乐概念是探究一个音乐事项的基础, 没有对这些音乐概念的理解, 我们就不会对这些音乐有真正的理解。在实地考察中, 将郎傍屯婚礼民歌视为“新概念”, 指的是请数位歌手 , 遵照一定仪程而贯穿于整个仪式的歌唱活动, 如新娘更衣、拜堂成礼等仪程。此外 , 歌在婚仪的中另一重要作用是为渲染结婚的热闹气氛、亲朋好友相聚欢乐的手段。

对郎傍屯婚礼中所运用的民歌调查发现, 婚仪及所运用的民歌仍保持着原形, 得益于民歌行为所赋予的社会表现意义, 同时还得益于较好的生存环境。表现为婚礼宴请不同村屯歌手参与婚礼 , 相互认识新歌手的过程来重组新的人际关系;当地居民族源认同感、民族信仰、民族自豪感依然强烈。民歌在盘瑶婚礼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首先表现在实用性上。“对音乐的结构功能分析, 不能脱离于其社会功能的结构”。也就是音乐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实用性。许多民歌对于歌曲的名称, 经常同时包含方言、地域、唱用场合以及歌词内涵形式就具有多重指涉。如郎傍屯婚礼仪式中涉及的音乐, 人们喜欢以唱用场合将民歌冠以“红堂歌”的称号。

民歌的实用性功能表现为:其一, 借助歌声传情达意, 释放感情。通常演唱的语言为当地瑶语, 但也有例外, 如果两队歌手中双方瑶语发音存在差异, 会选择桂柳话进行对唱。其二, 民歌的实用性功能还表现为娱乐功能, 主要“娱人”。“红堂歌”的歌词以“讨彩”居多, 以示对主人家的祝福。如歌词所表露出的情感:

“红堂喜酒早添丁, 恭贺亲家成双对”。

“花好月圆都结果, 亲朋友恭祝来 (列) ”。

另外, 民歌在婚仪上的功能表现为渲染热闹气氛, 为了更好的延续白天的热闹, 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 婚俗体现出具有族源性仪式包含着原型的叙事特征, 其作为一种文化的留存物, 显现特定民族文化传袭的功能性。

婚仪是维系本民族传统和传承的重要纽带, 是一项参与性强的社会活动。音乐是表达和交流的功具, 因而, 民歌与婚仪便产生传播关系。歌手是民歌最直接的传播者, 宾客为受众体, 由此构成了“生产、传播、受众”的三重关系, 成为民歌传承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传播因素。究其原因包括:1、在婚仪上的演唱者具有多重身份, 他们既是宾客同时也是演唱者, 宾客的身份拉近了演唱者与宾客的身份认同感。2、在音乐生活中听众习惯根据自己的音乐感知能力来“判断”对音乐的喜爱, 有选择性的对音乐进行传播的社会行为, 但在婚仪上这样的关系并不存在, 在婚仪上不论接受与否, 民歌都存在。显然, 婚仪具备了人数多这一有利条件。3、音乐本身特质就是“参与者”。民歌是当地重要的“语言”交流形式之一, 通过民歌确认个体在族群中的社会身份和成员之间所建立和维系的关系, 协调族群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活动。曾遂今先生曾提出:“只有音乐进入社会或音乐在进入社会的过程中, 音乐才参与运动。”

在整个婚礼仪式中, 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族源性仪式都承载着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音乐则成为积淀大量的民族文化传袭的功能性纽带, 用浓缩的民歌语言来暗含不同意思的生活感悟, 并成为本民族或族群共同体借以划分族群、彰显族群认同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学科认识论要[M].中国音乐学, 1996.

[3]陈铭道译.人的音乐性[M].

[4]洛琴.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1999.

8.婚俗与礼节 篇八

关键词:婚俗习惯;婚姻法;冲突;协调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其在给婚姻价值观带来转变的同时也使传统婚俗习惯对婚姻生活产生了持续性的、深远的影响。这就使得婚姻法在实施过程中必然a会与我国各种各样的婚俗习惯产生冲突,并且该冲突近几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如果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的冲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会给婚姻法的实施造成巨大的阻碍,同时也会影响部分婚俗习惯的转变。因此,协调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的冲突对两者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协调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婚俗习惯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对社会婚姻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与婚姻立法之间的互动已成为现阶段人们必须加以认真对待和重视的一个问题。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我国当前婚姻领域的发展状态。如果婚姻法的立法者忽略婚俗习惯的存在及其在婚姻法制定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性地位和发挥的巨大作用,忽视公众对传统婚俗习惯的遵守,必将会导致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产生巨大的差距,最终导致婚姻法与生活实际相脱节,无法对现实生活中的婚姻纠纷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调解。所以,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的相互协调非常重要。它可以保证婚姻案件的公正,增强婚姻法在公众心中的地位[1]。

二、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的冲突

考虑到我国婚俗习惯在少数民族中突出的最为明显,所以本文以少数民族——哈萨克族为例,对某离婚彩礼返还案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该案件当中,原告女方与被告男方都是哈萨克族人。由于婚前原告与他人曾发生过不正当关系,从而严重影响了婚后两人的感情,导致两人经常为了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吵吵闹闹。一次意外,男方不小心弄翻了茶壶导致女方被茶水烫伤,使得女方回娘家后一去不返。由此男方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与女方离婚,但却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审理。不久后,双方感情彻底破裂,最终女方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与男方离婚,得到了法院的诉讼请求[2]。

经法院审理后发现,原告与被告属于自由恋爱结婚,婚后两人常常为一些家庭琐事争吵不休、互不相让,最终导致双方婚后感情破裂,走上离婚的道路。由于原告与被告均同意解除婚姻关系,所以法院准予离婚。关于结婚彩礼,因双方结婚时间不长,所以原告应酌情向被告返还一部分彩礼。本案中涉及到的结婚彩礼是哈萨克族结婚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传统婚俗习惯。该地区司法机关在处理婚姻案件中如何返还彩礼是最为常见的一个问题,如果以当地的变通规定最为案件处理依据,实显不足。其中,司法机关面临的婚姻法律适用问题是较为主要的一个。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婚姻法通常与该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婚俗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实践中经常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冲突。该案件中双方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关系是否被法律中所规定的合法婚姻關系所认可,又能否适用《婚姻法》和相关司法机关的解释,其产生的彩礼返还问题又该如何运用《婚姻法》进行妥善的处理等,这些都是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存在的冲突[3]。

三、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协调的有关建议

(一)加强婚姻立法的民主性

公民权力和义务分配是我国立法的根本,尤其是婚姻方面的立法。由于婚姻关系涉及到众多利益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所以对于婚姻方面的权力义务分配绝不可草率行之。目前,某些条文规定与当前婚姻观念和婚姻生活不相符是导致我国婚姻法在某些地区、某些婚姻案件中存在冲突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婚姻立法的民主性,将公民参与机制适当引入其中,是较为有效的一个解决方法。公民在婚姻法的制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参与权力,不仅可以在立法者与普通民众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减少双方之间的误会,而且公民可以帮助立法机关建立出更贴合实际婚姻生活、更为群众所接受的婚姻法律法规[4]。

(二)将良好的婚俗习惯吸纳到婚姻法中

生活在我国广袤无垠的土地上的十几亿人口,由于受不同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使得民间婚俗习惯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这就使得在化解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的冲突时,必须要能够保证婚姻立法的多元化。同时为促进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的有效融合和相互协调,就必须深入民间,对具有代表性的结婚彩礼、结婚仪式、结婚流程等进行广泛的调查与采访,以为婚姻法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与实际相符的依据和支持。事实上,从婚姻生活层面分析,很多真正有效的婚姻规则就潜藏在传统而古老的各类婚俗习惯中。所以,在婚姻法的立法过程中,只有通过实地调查,深入民间采访,将良好的婚俗习惯吸纳到婚姻法中,才能够真正看清婚俗习惯,才能发现婚俗习惯所承载的社会价值与法律价值,才能真正找到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冲突的根源所在[5]。

综上所述,本文在强调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相互协调的必要性基础上,通过结合有关实际婚姻案件对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的协调提出了两点建议。对该课题的研究,将会为实际生活中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的冲突解决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支持,将会推动我国婚姻法在现实实施过程中具有更大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景顺.柯尔克孜族婚姻习惯与国家婚姻法的冲突与调适[D].新疆大学,2013.

[2]齐一雪.我国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古丽努尔·玛纳斯.少数民族婚姻习惯与《婚姻法》的冲突与协调[D].中国政法大学,2012.

[4]李憣.中国婚姻法文化考论[D].黑龙江大学,2011.

9.礼仪礼节 篇九

(1)礼貌的概念

礼貌是人与人在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是文明行为的最起码要求。

(2)礼貌的主要内容:

A、遵守社会公德

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公民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而共同遵循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公德的内容包括: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妇女、关心老人,救死扶伤等。

B、遵时守信

遵时就是遵守规定或约定的时间。

守信就是要讲信用,不可言而无信。

C、真诚友善

所谓人际交往时的真诚,是指交往时必须做到诚心待人,心口如一。

D、理解宽容

理解,就是懂得别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别人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宽容就是宽容大量,能容人,能原谅别人的过失。

E、热情有度

热情是指对人要有热烈的感情,使人感到温暧。有度是指对人热情要有一定尺度,既不可显得过于热情,也不能缺乏热情。

F、互尊互帮

互尊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互帮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G、仪表端庄(指对对方的服务态度)

讲究卫生(指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注意个人卫生)

H、女士优先

即要遵循凡事“先女后男”的原则。

不问及女士、小姐的个人私事,指年龄、胖瘦、收入等。

(3)基本礼貌行为

1、微笑,与客人保持眼光接触;

2、主动向客人问好;

3、尽量称呼客人的姓氏;

4、主动让路、让位给客人,请客人先行;

5、三人以上对话,须用相互都能听懂的语言;

6、不可询问客人私人问题(如年龄、收入、婚姻)

7、复述客人要求;

8、不能满足或不明白客人时必须立即道歉, 同时给客人一个解决的建议可主动协助联系解决;绝对不可以将客人当成皮球!

9、在工作岗位时-精神饱满,不可聊天,吃东西;随时留意客人是否需要服务;

10、走路时-切勿太慢/太快/奔跑或摆动太大而引起客人注意;

11、和客人应对时-站在客人面前约一手臂距离,注意力集中,耐心聆听,不可作忙碌状;不可在客人背后突然说话:如遇另一客人有事,应点头微笑示意,不可视而不见,让客人知道你尽快为他服务。

(4)礼貌修养

1、礼貌修养的定义

礼貌修养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修养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学问、技艺等方面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艰苦磨练以及长期陶治,逐渐使自己具备某一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怎样培养礼貌修养

①自觉学习礼貌礼节方面的知识

②广泛涉猎科学文化知识、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

③努力进行自我性情陶治,纠正自己不文明不讲礼貌的不良习气。

④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

(5)怎样才能做到礼貌服务

①了解你的客人

②了解你的商品

③举止温文尔雅

④注视聆听

⑤笑口常开

⑥整齐清洁

⑦谈吐得体

⑧乐于助人

二、礼节

(1)礼节的概念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时惯用的形式。礼节是关于对他人态度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则,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礼节往往从向他人表示敬意的仪式方面表现出来,像点头致敬、鞠躬、握手、吻手和接吻等均属于礼节的各种形式。

(2)日常服务礼节

日常服务礼节最为基本的应该熟悉和掌握的“

一、称呼礼节

二、问候礼节

三、应答礼节

四、迎送礼节

五、操作礼节。其中称呼礼节,问候礼节。应答礼节是体现在语言上的礼节,迎送礼节、操作礼节具体体现在举止上的礼节。

(3)举例介绍日常服务礼节

1、握手礼节

在交际场合中,握手是很常有的一种礼节,也是国际通行的礼仪。一般在相互见面,离别、祝贺、慰问等情况下使用。

标准的握手姿势是,伸出右手,手掌与地面呈垂直状态,然后五指并用,稍许一握,时间以3秒钟左右为宜。此时需双眼注视对方,面带微笑,上身要略微前倾,头要微低,与他人握手时,手应该是洁净的。

握手要注意先后顺序,一般是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和女士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手。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最有礼貌的顺序应该是: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女士后男士。

与他人握手,有以下几种情况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应避免。

①,男士戴着帽子或手套同他人握手。男士握手前一定要脱下帽子和手套,实在来不及的话,应该向对方道歉。女士与他人握手时不必脱去帽子和手套。军人与他人握手时也不必脱下军帽,标准的做法是先行军礼,然后再握手。②,长久地握着异性的手不放开。男士与女士握手时,时间要更短一些,用力要更轻一些。一般握一下女士的手指就可以了,不要拉住对方的手忘了松开或用劲显示自己的热情。

③,用左手去同他人握手。握手一定要用右手,除非右手受伤或太脏不能使用,用左手与人相握是不合适的。在特殊情况下用左手与相握应当说明或道歉。④,交叉握手。当两人正握手时,跑上去与正握手的人相握,这是失礼的,应该等别人握完再伸手。

⑤,握手时目光他顾,心不在焉。与别人握手时东张西望是不礼貌的。

2、鞠躬礼节:

鞠躬,意即弯腰行礼,是表示对他人敬重的一种郑重礼节。它既适用于庄严肃穆或喜庆欢乐的场合,又适用于一般的社交场所。

在我国,鞠躬常用于下级向上级,学生向老师,晚辈向长辈表达由衷的敬意,也常用于演讲者、表演者向听众、观众致意,服务员向宾客致意。为向他人表达深深的感激,也可以用鞠躬礼。

鞠躬礼分为两种,一种是三鞠躬;另一种是一鞠躬,几乎适用于一切社交场合。鞠躬的基本做法是:欲施鞠躬礼时,首先应该立直站立,背部伸直,保持身体的端正,同时双手在体前搭好,右手搭在左手上,面带微笑。鞠躬时,以腰部为轴,整个腰及肩部向前斜15°至30°,目光应该向下,同时问候“您好”、“早上好”、“欢迎光临”等。

鞠躬礼是日本最为常用的礼节,日本人见面时一般不握手,而习惯于相互鞠躬。日本的鞠躬礼是将双手搭在双腿上,鞠躬时,双手向下垂的程度越大,所表示的敬意就越深。

行鞠躬礼时应当注意:

①,必须脱帽。戴帽鞠躬不礼貌,同时还会使帽子掉下来。

②,鞠躬时目光应该向下看,表示一种谦恭的态度,不可以一面鞠躬一面翻起眼睛看对方。

③,嘴里不要吃着东西、嚼着口香糖或含着香烟。

④,礼毕抬起身,双眼应礼貌地注视着对方。否则视线移向别处即使行了弯腰最深的鞠躬礼,也会让人觉得缺乏诚意。

⑤,若是迎面碰上对方鞠躬时,则在鞠躬过后,应向右边跨出一步,给对方让开路。

3、谈话时的礼节:

a、语言简洁、清楚、明白

b、不要粗声大气

c、要摆正自己和对方的关系

d、要和别人谈话时,应该先打招呼,用右手挡住自己的嘴,客人和别人说话时,不要上前旁听

e、谈话时,要尊重对方

f、要注意口腔卫生(上班不吃带异味的食品)

4、介绍礼节

介绍是人与人之间相识的一种手段,日常交往中的介绍可以使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通过正确的落落大方的介绍和自我介绍,足以显示一个人良好的交际风度。

介绍的角色分为介绍者和被介绍者,自我介绍则是把介绍者和被介绍者两种角色集于一身了。

作为介绍者,是为他人作介绍,其规矩是:把晚辈介绍给长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把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把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介绍者作介绍时,对双方都不直呼其名,而应采用敬词。比如“鲁小姐,请允许我向你介绍一下……“或者较随便的可以说:”张先生,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为人介绍时,应该把手掌伸直并掌心向上,向着被介绍一方的肩与背。

作为被介绍者,应该表现出结识对方的热情。被介绍时,应该面向对方并注视对方,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是羞怯得不敢抬头。

介绍完毕,被介绍的双方应该互相以礼貌语言向对方问候或微笑点头致意,可说“很高兴认识你!”等,这种客套话是需要的,但不要太过分;像“不胜荣幸”、“幸甚幸甚”等就过于单调干巴和做作了。

为他人做介绍时,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应当注意:介绍家人给他人,一般不加称呼。如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一般是把晚到的客人介绍给早到的客人,如果来宾甚多,那么主人不必一一介绍,只要介绍附近的客人们认识就行了。向父母介绍客人时,应先把客人介绍给母亲。

在一些场合还需要作自我介绍,比如求职和新到一个新环境中。自我介绍或许在一个面前,或许是在几个人、众多人面前进行。自我介绍基本内容是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如果对方表现出结识的热情,还可以进一步介绍一下自己的学历、专长、兴趣和经历等。

不论在什么场合,自我介绍要做到自然大方,讲到自己时可将右手放在自己左胸上。不要慌慌张张,毛手毛脚,不要用手指指着自己说话,介绍时的表情应该坦然、亲切、大方,眼睛应该看着对方或是大家,不可面红耳赤,显得不知所措或者随随便便、满不在乎。

在自我介绍中既要表现了自信友好和善解人意,又要力戒粗俗。如果与别人认识不到3分钟,就向人家诉苦、发牢骚,甚至粗话连篇地骂街,必定丑化了自己的形象。

在自我介绍之后开始交谈中,主动做自我介绍的一方要对对方谈起的一切都表示出耐心和兴趣。不要只把对方当成一听众,只顾自己夸夸其谈。(理论讲完后,让员工示范,再进行反复练习),日常服务礼节训练。△介绍礼节的顺序

(1)先把宾客向我方人员介绍之后,随即将我方人员再介绍给宾客。

(2)在一般情况下,应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之后,再把女士介绍给男士。

(3)应先把年轻的、身份低的介绍给年长的、身份高的,再把年长的、身份高的介绍经年轻的、身份低的。

(4)在一般情况下,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先把低者介绍给高者,先把年幼者介绍给年长者,先把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

(5)同级、同身份、同年龄时,应将先者介绍给后者。

(6)介绍时,要把被介绍者的姓名、职衔(学位)说清楚。

(7)向双方做介绍时,应有礼貌地以手示意。手向外示意时手心向外,手向里示意时,手心向着身体。身体稍向介绍者。切勿用手指划,更不能拍打肩膀或胳膊。

(8)介绍双方姓名时,口齿要清楚,说得慢一些,能让双方彼此记住。

三、礼仪

(1)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一个区域内人们交往时所认同的准则和行为规范,是在较大的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礼貌和尊重而举行的礼宾仪式,是在国际交往接待时,在礼遇规格和礼宾次序方面应遵循的礼貌礼节要求。

(2)交际中常用的一些礼仪用语

1、初次见面:久仰

2、好久未见:久违

3、问年龄:高寿(对老人)、贵庚(一般人)

4、问姓名:贵姓、宝号

5、赞美别人主意:高见

6、请求原谅:包函

7、请出主意:赐教

8、请求批示:请教

9、请人让路:借光

10、请人帮助:费心劳驾

11、要先离去:失陪

12、让人勿送:留步

13、送客回家:请慢走

14、请客人来:光临

15、表示等候:恭候

四、礼貌、礼节的意义:

(1)讲究礼貌礼节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1)讲究礼貌礼节是保障社会安定团结,促使人际关系和谐的需要;

(2)讲究礼貌礼节是文明公民应有的行为规范;

(3)讲究礼貌礼节是娱乐业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

五、风度

(1)风度的定义

风度是一个德才、常识等方面的修养。包括:

①谈话时的全部特征。

②人所特有的举止(坐、走、看等方面的表现)。

③服饰

④工作作风

⑤礼貌行为

(2)服务人员应具有的风度

①不卑不亢

上一篇:办公室文员交接清单下一篇:碧桂园年会主持人稿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