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2024-07-17

《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共10篇)

1.《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篇一

特殊学生家庭教育案例

广东华侨中学 利启明

一、个案背景缘由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分后进学生群体。据我们观察,发现他们绝大多数存在下列问题: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成绩偏差,不能与班级同学和睦相处,不懂得关心他人,也不爱惜自己,对周围人还存有敌视、冷漠心理。少数同学还有欺负弱小、撒谎、打架、损坏公物的行为。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多来自于不完整的家庭。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是父母一方因故去世,有的是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将孩子托给老人或亲戚代管,还有的是父母因故重新组建的家庭。

二.个案基本情况

1、孩子个人情况:

徐权桓14岁是我班学生,这女孩机灵懂事,成绩也不错,擅长舞蹈,是校内舞蹈队成员,曾代表学校参加集体表演活动。在班里一直担任文娱委员,但是从初一下学期开学后,情况很不稳定,上课时不时的掉眼泪,问其原因,总是不肯说出成因;渐渐的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有时还特意回避老师。更糟糕的是,开始沉迷漫画,经常利用周六日外出,并有“早恋”的倾向;让家长与老师都十分头痛。

2、家庭方面:

(1)父母情况和家庭结构

通过走访我了解到,徐权桓与姐姐和父母一起住,其父是继父,与她关系恶劣,经常 发生口角冲突,其母都是亲母,但与她沟通有问题,很多教育问题无法进行,家中唯一沟通的途径就是她的亲姐姐,但是其姐姐我校高中学生,学习状况很一般,无法起积极影响;

(2)教养环境:家庭教育缺失,父亲有暴力倾向。

(3)家庭环境:家庭居住条一般,距离学校较远,经常出现迟到现象;

三、问题分析

1、查找家庭教育不足

对一个孩子来说,父爱、母爱都不能缺,缺了哪一种爱都容易在孩子心灵上产生阴影,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父母离异后各自结婚,对孩子造成严重心理阴影,加之父亲的陋习不但没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反而让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影响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让孩子对未来、对生活丧失了信心,自暴自弃。

2、孩子问题分析

孩子很内向、孤独,认为父母的离婚自己很没面子,缺少父爱。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对大人的不理解和无奈,孩子心理上受到刺激,心灵上受到伤害,故此出现孤僻、冷漠、自暴自弃,甚至自我伤害。

3、父母问题的分析

父母沟通存在问题,缺乏统一的教育观,且教育手法单一,缺乏教育技巧;父亲的颓废也跟周围的环境有关,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对孩子极为不利,生活中失去了一个正确的导向,故孩子容易走上极端。

4、问题分析诊断 由于父母的离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使孩子感到没有安全感,对母亲不说真心话,加之徐权桓在班正值青春叛逆期,把这种心理上的失衡与对现状的无奈发泄出来,经常把自己封闭在漫画世界中,导致成绩退步严重;

四、家庭教育指导

这一切都看在我的眼里,急在我的心里。我翻阅和收集了大量资料,发现徐权桓的爸爸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着“教育功能欠缺”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我为她找到解决的方法:

(一)给继父开出的菜单

菜单一:端正认识,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我告诉他,对孩子,不能总把怨气和怒气摆在脸上。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上哪怕有再多不顺心的事,都不能与孩子分享。作为父亲,应该先要想到教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要教会孩子在生活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保证自己和孩子有一个比较正常的生活;要丢掉自己是“大男人”的想法,逐步引导孩子对家庭出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菜单二:学会爱孩子,知道爱是家教的根本

爱体现在“沟通”。作为家长,要学会经常跟孩子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并给予正确引导,从而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爱还体现在“鼓励”。对孩子学业上的进步要鼓励,思想上的进步也要鼓励;对孩子美好的理想要鼓励,对其健康的爱好也要鼓励;孩子见义勇为要表扬,孩子文明礼貌、勤俭节约更要表扬„„。总之,只有通过反复鼓励,用爱心滋润孩子的童心,才能让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激发出前进的力量。

(二)给妈妈开出的菜单

我通过电话家访,找到徐权桓的母亲,和她促膝谈心,请她多多关心自己的亲身骨肉,多给孩子一点爱,多为自己亲身骨肉的身心健康添一份爱心,与继父一起共同担当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多鼓励,形成教育合力。

五、学校教育

1、努力营造“爱”的氛围

学校是对学生成长影响最直接的环境。宽松、和谐、文明,充满爱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缺乏自信的孩子,越责备越没信心,严重的会自暴自弃。我们老师要转换思维方式,从寻找孩子的缺点变为寻找孩子的优点,从否定评价变为肯定评价,从责备变为激励。在平时引导教育徐权桓的时候,我就常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让她感受我对她的关爱。如:“你这次干得不错。”“好,有进步了,我很高兴。”“彭龙,好样的,再努力一把会更好。”“好棒,我们该庆祝一下。”“唔,知错就改,挺好。”“啊,别泄气,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什么困难了?来,我们一起想办法„„”

2、帮助处理好同学关系

离异家庭孩子心理压力往往比较重,总怕同伴嘲笑、讥讽。这时,我们老师要鼓励引导孩子在班上交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等。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利用班内资源,让她尽快融入班集体当中,其中诸鸿茵,梁楚丽同学与之成为朋友,另徐权桓性格开始开朗,并开始喜欢与同学进行学习上的交流,教育效果感觉很不错。

3、多渠道、综合性地辅导

首先对其本人通过面谈交流的直接辅导方式,主要是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该生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该生的意志力。其次对影响该生的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其他老师、与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我首先告诉徐权桓,不管做什么事都离不开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但学习知识和做每一件事一样肯定很辛苦,要有毅力才行。慢慢来,学一点总比不学好,她表示同意我的观点。接着,我告诉他,一个人只有“自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五、总结与反思

通过我们之间的交流我深深的认识到,孩子有极强的自尊心,尤其是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带有很强的自卑感,但与其相反,他们的自尊却极其脆弱,他们往往被周围孩子们的小群体冷落,幼小的心灵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和抵触。我们都知道情感教育要从培养“同理心”开始。具备“同理心”的人,能够在认知自我情绪的基础上,体会他人的情绪,并进而将自我情绪传达给他人。通俗地讲,就是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我认识到要彻底的改变孩子的这种逆反心态,必须首先使这位失去关怀的孩子融入到集体中,并被集体所接纳,重新树立他的自尊和自信,老师应该更多的发现她的闪光点,甚至可以做适当的夸大,我美其名曰“优点放大法”,而不是更多的在集体中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否则只会造成一个恶性的循环,越自卑越逆反,越逆反越爱犯错误,越犯错误越受到批评,越受到批评越自卑。

用情感关怀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尊重理解的氛围,此时,孩子便可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都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是最可信赖的人,这样我们的感情才能得到交流,孩子也容易接受教育和指引。

而与家长沟通时,不能高高在上,要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和他们一样在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懈努力,不仅要给孩子信心,更要给家长充足的信心,才能使教育真正有效、成功!

2.《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篇二

一、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分类

本文提出的大学生特殊群体是指那些适应能力弱、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相比同龄同学, 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在思想品德、日常行为、学习、家庭经济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状况特殊, 呈现出某些不良心理特征。大学生特殊群体根据其成因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1. 家庭经济困难特殊学生群体

在大学生特殊群体中,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所引起的占较大的比例, 这部分学生除了面对学习的压力, 更大的压力是为生活费发愁。虽然国家有助学贷款以及一些相关的助学金政策, 但是助学贷款只能解决学费, 助学金也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活费问题。特别是有些学生家里父母生了重病, 根本无法负担小孩的生活费。有个别学生, 每学期开学回校报到的时候, 身上只有几十元钱。这类学生因经济困难每天都心事重重, 压力很大, 内心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非常激烈, 造成对生活的冷漠、对未来的茫然以及极度的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 严重的进一步发展成心理病态。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障碍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难解决, 更容易产生负面效应。

2. 学业困难型特殊学生群体

学业困难型特殊群体又分成两种, 一种是主观想好好学习的, 但是由于来自省外的边远山区, 像英语、计算机等课程, 相比浙江省内生源学生, 薄弱很多。甚至有些学生上大学之前从未接触过电脑, 看到同学学习很轻松, 而自己一头雾水, 就感到非常的焦虑;导致一上相关的课程, 就紧张, 怕自己在同学面前出丑, 产生极度的自卑心理;慢慢地对所有课程都失去了自信, 长期下来, 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对大学学习方式转变的不适应, 导致学习一直跟不上, 怀疑自己的能力, 产生焦虑等负性情绪。另外一种是主观不想好好学习的, 认为考上了大学, 远离了父母的唠叨, 解放自己的时候到了, 把学习扔到了一边, 沉迷于网络、游戏等无法自拔, 迟到旷课成了家常便饭。一年下来, 课程挂满了红灯, 把自己逼到留级和退学的边缘, 想回头重新学习时发现自己已经很难静下心来, 脑子里全是游戏, 内心充满着无助和抑郁。

3. 心理困惑特殊学生群体

(1) 人际交往障碍。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或者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自身的性格缺陷、自身认知偏差导致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在人际交往中, 他们往往是被动的一方, 或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身体缺陷等原因, 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感到惭愧、畏缩, 不愿意或者不敢参加各种活动, 产生自卑、闭锁心理;或由于只关心自我的需要、兴趣、利益得失, 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自我中心与自傲心理。这类学生大多没有集体意识, 缺乏集体荣誉感, 往往不合群, 交不到朋友。

(2) 情感问题。不少大学生一步入大学, 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谈恋爱。由于大学生的人格尚未成熟, 有些学生还没有建立良好的恋爱观, 在恋爱分手后对对方产生怨恨, 对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产生质疑, 失去信心和勇气, 在失恋的阴影中走不出来, 产生孤独、绝望的情绪, 进而造成心理失调, 甚至失去理智, 更有学生从此走向极端。

诱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还有很多, 像无法适应大学生活、沉迷网络、家里突发变故、对将来就业的焦虑等等。如不能很好地处理和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调适, 后果将较为严重。

二、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产生的原因

1. 社会环境中的负面现象

(1) 经济发展水平失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但是, 城乡差距、贫富两级分化以及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这些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近几年南方高职院校面向中西部招生后, 由于地区经济水平和文化的差异,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

(2) 社会滋生不良风气。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 西方文化思潮强烈冲撞着我国传统文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评价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不良风气, 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 严重影响着青春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市场上的尔虞我诈、唯利是图、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不良行为深深地刺激着大学生的灵魂;还有伴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游戏、网络聊天, 色情网站等冲击着大学生的视野, 很多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所有这些都使大学生感到困惑、迷茫和不知所措。

2. 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偏差

尽管现在各中小学校都在提倡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但是在小学考重点初中、初中考重点高中、高中考重点大学这样的应试教育背景下, 衡量一个学校办学优良的标准依旧停留在学生的升学率上, 所以学校教育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 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容易被忽略, 得不到及时的化解。很多特殊学生都是带着“特殊”考进了大学, 进入大学后, 虽然各高校近几年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入学后都会进行心理健康普测, 对心理问题学生建档等, 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有限, 绝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依旧停留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 不能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待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

3. 家庭成长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学生家庭成长环境的消极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主要分为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方式两方面。

(1) 家庭结构因素。经过调研, 很大一部分特殊学生来自不完整家庭, 像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再婚的家庭, 还有失去双亲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学生, 这些学生从小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 不正常的家庭气氛导致这些学生心理不健康, 缺乏安全感, 感情脆弱, 不自信, 不善于与人交际, 碰到挫折更容易心理扭曲。

(2) 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影响深远。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和袒护, 这类学生从小在家里娇生惯养, 父母包办一切, 形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吃不了苦, 抗压能力、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力差;有些父母教育孩子采取粗暴压制的教育方式, 经常对孩子动用武力, 会导致孩子丧失自信, 胆小, 产生孤僻的性格, 或者是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反抗、逆反心理;有些父母对子女采取强制型的教育方式, 对子女教育非常严格, 经常用命令、指责的方式和子女沟通, 把自己的高期望值强加给子女, 这些学生从小在高压中成长, 容易形成懦弱、胆怯、压抑的心理, 一旦所定的目标不能实现, 会担心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而心理崩溃。

4. 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早期, 这个阶段的大学生生理上已经趋于成熟, 心理上则正向成人转变, 但由于阅历浅, 经验少, 尚未完全熟悉和适应成人的角色。“青年心理学之父”霍尔把青春期的大学生称为“狂风暴雨”时期, 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情绪波动大、冲动, 心理不稳定, 经常处于强烈的自我矛盾之中, 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 自觉性和惰性并存, 果断性和冲动性并存, 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三、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矫正对策

特殊学生群体在学习、品德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暂时和相对的, 如果辅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特殊学生群体可以实现向正常轨道转化。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队伍不够健全, 而且绝大部分是辅导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众所周知, 辅导员日常事务工作比较的琐碎, 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按照目前的现状, 也只能做到表面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根本不可能再进一步深入地去了解这些学生, 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此外, 虽然各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 只有2-3个人的队伍, 做好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已经是精疲力尽, 面对特殊学生群体, 往往是处于“救火”的状态, 只有特殊学生群体真的发生状况的时候才进一步介入, 但这时很多事情已经来不及弥补。面对这样的现状, 各高职院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队伍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首先, 各个二级学院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 分管本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做到专职, 才有精力去帮助特殊学生群体。第二, 专职心理辅导员一定要有相关的心理咨询师证书, 只有运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才能进一步矫正特殊学生群体的问题行为。第三, 不断扩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队伍, 定期组织相关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 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 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2. 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帮教模式

在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转化过程中, 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一起努力, 才能真正实现特殊学生群体的转化。首先, 学校要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树立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 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其次, 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有效利用社会积极因素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作用, 消除社会不利因素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影响。要优化舆论导向, 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最后, 学校应该加强与特殊学生群体家长的联系。通过联系, 可以让学校了解学生从小的生长环境、相关经历以及学生的一些优缺点, 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学生的转化工作。

3. 循序渐进开展特殊学生群体转化工作

(1) 尊重、信任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与特殊学生群体的接触过程中, 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 从内心做到无条件地接纳特殊学生, 尊重特殊学生。相比其他同学, 他们或许有着坎坷的经历, 或许遭受了人生挫折, 他们更敏感、脆弱、猜疑、困惑、缺乏自信, 其实他们内心和别的同学一样, 非常需要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

(2) 走近特殊学生, 用心关爱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走近特殊学生, 才能进一步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 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他们。特殊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出现了一些问题, 不是一两天造成的, 而可能是一段时间或者是长期的积累, 所以实现特殊学生群体的转化不是简单的一两次谈话就完成的, 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和特殊学生一起反复的努力, 持之以恒地去坚持才有可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投入非常多的情感, 要全身心地去关心、爱护这些学生,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 帮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

(3) 积极运用赏识教育, 树立特殊学生群体的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言:“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人人都希望被赏识与肯定, 这些特殊学生也不例外。用赏识、接纳的心态来对待这些学生, 让学生在被赏识中树立自信。因此, 要充分肯定和学生谈话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积极、健康的情感观念, 此外, 要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 并把这些优点尽可能地放大, 真诚地表扬学生, 让学生能正视并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优点, 不断增加这些学生心理的正能量, 增强学生调节心理的能力。

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 需要学校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老师的积极配合和努力, 教育工作者只有用心对待、真心爱护这些特殊学生, 才能实现他们向正常轨道转化, 促进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建青, 王东莉, 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2]张漾滨.高校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11) .

[3]颜芳杰, 赵鹏.对构建特殊大学生群体援助体系的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8) .

[4]徐梅顾, 佳滨.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归因分析及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 2011, (15) .

3.《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篇三

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育作用的完整性是保证教育作用对发展有高效果的关键所在。”从教育对象——少年儿童来看,他们的成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个性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因此,对于特殊背景家庭的学生实施教育应当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技能等多方面品质的培养,应把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多个环节中,进行综合管理,综合教育,既要注意横向各教育因素之间的联系,还应注意纵向的各个教育手段的衔接,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养成。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围绕“特殊背景家庭学生教育对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利用各种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同时,开设小学心理辅导课程,开展心理咨询、知心话廊广播等,把健康教育寓活动性、趣味性、操作性、参与性之中,对这些特殊背景家庭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与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特殊背景家庭学生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学校重视特殊背景家庭的学生教育,不仅将其纳入到学校德育管理一体化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动态规律,分析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诸多因素,对症下药,使学生不良个性得以矫正,和谐、完善的个性得以形成,原有的良好个性得以升华。

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为特殊背景家庭的学生创造教育环境

2、为特殊背景家庭的学生增强教育效能

3、为特殊背景家庭的学生强化教育时效

二、特殊背景家庭学生所实施的教育对策

(一)创造教育和谐环境

1、建立“班级、年级心理疏导员”。

对于这些特殊背景家庭的学生,学校每学期坚持聘任由骨干青年教师承担心理疏导员,她们责任心强,利用教育教学空闲时间耐心听取每个学生的内心倾诉,认真研究学生们提出的每个问题,热心帮助学生解答每个问题,力求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并为每个提问题不愿公开的学生保密。由此学校还建立了“知心信箱”,开通了“知心话廊广播“,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写出来投进信箱,老师们以专门回信的方式和学生交流谈心,解决他们的心理忧虑,而且针对“知心信箱”中反映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利用每周一的“知心话廊”广播,请心理疏导员分别和学生代表共同主持广播内容:如:“跷跷板”栏目,主要针对在学生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一些个案剖析,予以解答,进行集体辅导;“成功瞬间”栏目,请学生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介绍给大家;“心桥彩虹”栏目,通过讲“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大智慧(友谊的价值、喜欢失败的人、天堂鸟的力量);“说说心里话”栏目,涉及关注校园生活方方面面发现问题,进行交流……

担任广播的学生我们提倡自愿报名,一视同仁,这就为特殊背景家庭学生创造了展示的机会,同时我们还请同学们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介绍给大家,教育他人也提高了自己,让更多学生受到教育和引导。同时在学校三楼我校建立了“心语屋”,心理疏导员老师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与学生进行单独交谈,倾听学生的苦恼,鼓励学生增强自信,战胜困难,教给学生一些克服自卑,宽以待人的好方法。

2、依托“心语小报”加强沟通理解

我校在2005年创办校刊《心语报》,及时宣传学校教育教学开展的各种活动,还专门设立了《荣誉之窗》、《琉小之星》、《特别关注》等栏目,我们都要为家长颁发小报,架起学校、家庭及社会沟通桥梁,让家长更关注学校的建设,关心孩子的点滴进步,尤其是特殊背景家庭的学生更需要家长的呵护与社会的关怀。在班级建设中,我校各班都有“知心信箱”,班级黑板报则专门开辟出一角“心理专栏”,针对实际刊登有关心理知识,如:“如何培养自信心”,“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怎样做个受大家欢迎的人”等,指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生活和交友。

3、成立班级特色协会,改造自我

面向特殊背景家庭的学生全体进行心理辅导毕竟受时间、场地等因素所限,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由面到点,我们把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落实到各个班级,成立特色协会。班主任是协会会长,每月1次集会,一次集会一个主题,一次集会解决一个问题。如: “阳光52协会”,“快乐服务协会”、“环保志愿者协会”、“大眼睛亮晶晶协会”、“小胖子锻炼协会”、“课间十分钟协会”等,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如:五(1)班,专门成立了一个“好朋友互助协会”,专门帮助发现班级中的问题人物,帮助其分清是非,正确地认识自我,同时又学会战胜自我,找回自信,在班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协会中的学生通过“我进步了”,“夸夸我自己”等座谈,好多学生都有了明显的长进,而且有些学生通过谈话,找到了自己的优点,树立了信心,在各项活动比赛中获得了奖励。如:学生王XX,从小父母离异,由奶奶一手带大,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参加各项活动也很被动,生怕自己出丑。经过“同学眼中的我”座谈,好多学生指出王王XX短跑特别快,在班主任和同学们的鼓励下,他刻苦练习,在今年宣武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报名参加了男子100米跑步比赛,结果获得第二名。从此他重新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在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起色。我校还有的班级有意识地把“臭味”相投的学生编在一个小组,成立互助协会,通过测试了解自己性格的优劣,然后针对自己的弱势,有目的地进行“自我改进”。如性格内向、胆小怕事的学生,通过成立“服务小分队”走上街头,敬老院等处学会为他人服务,进行“练胆子”训练;对好静怕羞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通过学唱学跳,为同学们表演节目,改善自己的“本性”等等。这样的一些活动,不仅活跃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而且使这些特殊背景家庭学生与其他同学更为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减少摩擦,增强自信,在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中心理品格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优化训练。

4、开设心理辅导课,举办心理讲座

我校隔周利用班队会时间安排1节《健康课》,从一年级开始实施。在健康课上,同学们在心理老师创设的宽松、真诚、平等参与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同学们认识自我,友好地与人交往,使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感受友情,解决自我意识,学习策略,人际交往等方面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

我校每学期都要举办心理讲座,系统介绍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引导他们扬长避短,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学会做人。如:我们请老八路王遐方、全国劳模黄文凯、京城活雷锋孙茂方、学雷锋标兵贾国明等来校为师生做报告,培养学生“爱祖国、学做人、树大志”的健康心理与情操;我们请到身边的榜样,身残志坚的区“十佳”薄岚、从小患肌无力的六一班徐洋的家长谈自己的孩子如何克服困难顽强学习的;请广告“小明星”五3班梁晨谈自己的成长经历等等。通过身边的榜样来激励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

(二)不断增强教育效能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因此,我们在组织德育活动中十分关注把外在的灌输教育有意识地与这些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需要结合起来,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开展手拉手活动,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我们与甘肃省陇西县牛家湾小学建立“手拉手”互助校。学校经常开展献爱心活动,还一对一与该校部分学生建立互助组,鼓励同学们与小同学互通信息,在交往中,对学生们来讲真有很多的感悟与收获,尤其是那些特殊背景家庭的学生,六2班张XX父母离异后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再嫁后被寄养在姨妈家,经常受到表哥的欺负,没有什么朋友,很孤单。在“手拉手”互助活动中,他结识了与他经历差不多的丁XX,他们经常地通信,乐观的丁XX经常安慰鼓励他珍惜现在的生活,勇敢的面对困难。一年多了,张XX进步很大,开朗了,懂事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在手拉手活动中,我们无形的为同学们创设了一种氛围,让这些特殊背景家庭学生感受到关怀,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友谊,让他们看到还有许多许多的同龄人家境不如自己好,但他们乐观向上、勤奋学习、自尊自爱,拥有健康的人格,这是最重要的。

2、开展艺术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特殊背景家庭学生自卑感强烈,不合群,为了促进其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让更多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找到用武之地,让“丑小鸭”通过美的训练,找回自信与自尊。学校办起了舞蹈、合唱、书法、绘画、朗诵、劳动、英语、鼓号队等兴趣小组,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其中的一项。在每年的艺术节中,我们设立卡拉OK赛,迪斯科比赛,千古美文诵读比赛等项目,为学生搭设舞台,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对“小小书画家”、“校园小百灵”进行表彰。而且,我们学校还通过各种培训,培养了一批“声乐小指挥”、“小小播音员”等艺术特长的小能人。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这些同学的广泛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鉴赏美的能力,让他们在交往、合作、排练、磨合中快乐成长,促进了校园的和谐。

3、开展游戏活动,优化学生人际关系

游戏是学生熟悉且喜爱的一种合作性很强的活动形式。游戏既包含合作,也存在竞争。有竞争,也就意味着有成功也有失败,一次次合作成功的喜悦或竞争失败中的不甘心,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磨练一次考验。我们觉得在当今社会这些特殊背景家庭学生更需要接受抗挫折教育。为此,我们把每年4月份定为“游戏节”。去年在游戏节上,同学们合作共设计出93个室内游戏,组织了“奔向2010”迎面接力比赛,趣味拔河比赛等,通过比赛做游戏,让这些特殊背景家庭学生在集体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也去理解他人,通过开展游戏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交往,感受集体给自己带来的欢乐与微笑,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重视强化教育时效

在组织德育活动中,我校非常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时机来强化对特殊背景家庭学生的教育:

1、抓新学期开始之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怀着要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来上学的,这点愿望好比是一点明亮的火花……但这点火花是微弱的,毫无保护的,因此,也是最容易熄灭的。作为德育干部应该在一开学抓住这儿童赖以获得成长和发展的“火种”,为学生创造一个乐于进取的环境,促使其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就有充分信心去完成今后的任务。故我校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或以新学期献辞、或以班级表决心形式精心安排好新学期第一次集会的内容,我们在推荐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时,有针对性地会给特殊背景家庭学生一些机会,鼓励他们代表班级上台发言,以期待学生们建立起自信和自尊。

2、抓评选干部之际——“在学生心目中,当上班干部是了不起的”。抓住这一特点,我校每年的班干部选举,全部通过“自愿申报——笔试答卷——面试对答——候选人事迹介绍——民主投票——现场唱票——公布结果来进行。让全校学生都能在公平竞争民主的良好氛围中,积极参与,我们从不歧视特殊背景家庭孩子,而是给予他们机会与机遇,主动与他们促膝谈话,鼓励他们参与竞争,在为班集体服务认识自我价值,建立起自信、自尊、自强的人格,我校现任的大队长苏xx就来自于单亲家庭,但是她工作特别负责任,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可,2010年被评为宣武区优秀少先队员。

3、抓典型的人物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了矫正特殊背景家庭学生的不良的行为,我们坚持抓典型,定期评选“红花少年”、“十佳少先队员”、“习惯好少年”等,召开隆重的表彰会,介绍他们的事迹,向家长发喜报祝贺,开展“同在蓝天下 雏鹰展翅飞”主题汇报会。我们还请来同学们心中的“英雄人物”举办报告会,以实际行动向英模学习等活动的开展,都是对学生进行的最有效的教育课。

三、思考与探索

在对特殊背景家庭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我认为有这样四方面应当引起注意:

1、教育要体现鼓励性原则。

对于这些特殊背景家庭的学生他们更渴求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对于他们的教育切勿急于求成,要深入了解学生,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耐心教育,多鼓励少批评,与家长要及时沟通、协调,润物细无声的去引导、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用身边的事例去鼓励学生,为他们搭建成功的阶梯。

2、教育要体现渗透性原则。

这些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毕竟年龄小,仍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其心理特点,心理教育,行为纠正不能单靠老师的知识传授,简单地说教是不行的,要重视强调潜移默化,从兴趣入手,注重把这些学生的需求和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渗透在德育的活动之中,以促进这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3、 教育要体现自主性原则。

“一切成功的教育,莫过于少年儿童主动地自我教育,自我要求,自我完善。”因此,在对这些特殊背景家庭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原则,让学生通过自愿参加活动,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效果。

4、教育要体现针对性原则。

4.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四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该项研究主要以特殊儿童的父母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主要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等不同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学前儿童康复中心的特殊儿童的父母。这些特殊儿童的身体障碍主要包括: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视力障碍、自闭症等,正是由于这些障碍才使得这些孩子需要特殊的照顾。特殊儿童的年龄在4-12岁之间。

二、调查方法

从所有的调查情况中随机选出20份调查情况表,与此同时,对调查表中所涉及的父母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清楚的了解作为特殊儿童的父母他们的看法。根据访谈的结果,加上一些调查清况,相关人员编制一套《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情况问卷》初稿。用编制的初稿对内蒙古自治区内的6所特殊儿童教育机构(3所公立,3所民办)近100名父母进行测试,并及时的将问卷收回。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删除了部分题目,最后形成20道题的问卷定稿。问卷定稿共发放800份,收回745份(有效份为741,有效率约为93%)。

三、分析框架

通过专业人士对数据的分析,了解了社会的支持情况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客观的、可见的、比较实际的支持。第二种是主观的、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这能够得到广大社会认识到支持和理解。第三主要是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

第二章 调查结果

一、客观支持方面

(一)微观层面

特殊儿童的父母受到的客观支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支持,另一个是技术支持。特殊儿童在治疗和康复期间花费的费用占了家庭总支出的80%及以上。约40%的家长认为在所有的费用中90%的经济支持都是源自于自己最亲的人,另有10%的家长认为家庭的主要成员基本没有提供任何的经济支持。在技术支持这一方面,技术支持比如为特殊儿童提供矫正的方法、培养他们某一方面的能力,约20%的父母认为技术支持75%以上都是来自于家庭主要成员。约18%的人认为家庭主要成员没有提供任何的技术支持。

(二)中观层面

特殊儿童在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得到最多经济支持或技术支持的是教育机构的老师。36%以上的父母认为老师的支持在80%以上,16%的父母认为60%-80%的支持来源于教育机构的老师。只有约10%的父母认为没有得到老师的支持。

(三)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支持主要来自机构或团体。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约有45%的父母认为他们没有受过来自任何机构或者团体的支持。在受到的支持中,主要包括有志愿者、家庭所在区的街道办、媒体等。由此可知社会机构或团体对特殊儿童的关注远远不够。

(一)殊儿童与家人在交流的过程中

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期望和爱,家人对他们的康复情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58%的人认为家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10%的人认为家人可以在精神方面给予一定的安慰和鼓励,但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20%的人认为家人仅仅只给予了一些粗浅的安慰。甚至约有12%的人对家人的表现很是失望。

(二)中观层面

就中观层面而言,给予支持的群体种类比较广泛。孩子所在机构的教育老师是父母感受到支持最多的群体。他们经常性的会与老师交流孩子的康复情况,老师能够清楚地明白家长心中的苦,能够尽可能的给予他们最大的安慰和支持。在朋友、亲戚、同事、领导等不同的群体中,超过80%的人能够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支持。

(三)宏观层面

在所有的调查表中,可以发现特殊儿童父母与宏观层面的机构、团体交流较少,这些机构或团体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也远远不够。除了一些志愿者、高级行政部门进行过较少次数的交流外。

三、对支持的利用度

家长在照顾特殊儿童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内心的苦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一般来讲,家长在遇到问题时,会采取两种普遍的解决办法。第一种是向他人倾诉,第二种是向他人求助。在选择倾诉的多项对象中,80%的人会选择向自己的家人倾诉,72%的人选择项教育机构的老师倾诉,48%的人选择向同类患儿父母倾诉。也有少部分群体选择向政府、媒体等其他群体倾诉。

在治疗特殊儿童的过程中,会有极少部分的家长不愿意向他人求助,宁愿自己苦一点。在向他人求助的多项选择中,80%的人选择向教育机构的老师求助,毕竟他们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也能够深入体会家长的心情。62%的人选择向家人求助,35%的人选择向自己的朋友、同事、亲戚请求帮助,约13%的人选择向政府、媒体或社区人员请求帮助。

第三章 现代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儿童家长对教育的信心不足

家长在特殊儿童的恢复情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情况分析,大约90%以上的家长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今后的发展,但是仍有部分家长从来没有对孩子实施过家庭教育。可能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足以帮到孩子。约有半数的家庭也是没有经济条件,不能带孩子到专门的医院给孩子进行治疗,只能自己摸索着训练方法,而家长自己对孩子的训练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对孩子恢复的希望。

二、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专业指导人士缺乏

根据调查情况可以发现,很多家长已经对特殊儿童采取了各方面的治疗,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自信心,主要原因是家长并没有得到系统、正规、专业的指导和训练,这也是广大特殊儿童父母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同时也是他们内心最迫切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专家和专门的训练人员数量是有限的,能够投入到特殊教育中的专业人员数量就更少了,这极大地阻碍了特殊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获得的社会支持少

社会支持少的主要原因还是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重视程度不够。比较常见的机构有“残联”、“民政”和“康复机构”等,就整体情况而言,这些机构的帮助还是微乎其微。社会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不支持,不关注,影响了特殊儿童的发展。

第四章 改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对策

一、加大社会关注和支持力度

跟现有的义务教育不同,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在某一层面上来讲,更加关键。改善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必须加大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社会的代表,残联、民政、康复机构等部门的工作必须改进,加大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重视程度。特殊儿童由于先天的不足,受到的不公平本来就更多。因此对他们给予更加特殊的照顾也是理所当然的。其次,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专门用于特殊儿童的康复治疗。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缺少健全的早期家庭干预的相关法律文件或法规,也是制约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规定只在其他领域的法律或规定中略微提到,但内容不够详尽,界定也相当局限,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没有法律的保障,社会支持和教育服务的提供就缺乏了系统性和稳定性,很难纳入政府、残联部门以及相应社区的工作计划。因此,完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倡导、尊重特殊需求人士的良好风气

在社会中,人人平等,每个人在法律面前享有同等的权利。对于特殊儿童,他们承受的更多,很多人对他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倡导特殊人士与普通个体在人格上的平等很有必要。只有在人格上平等,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只有发自内心的尊重,才能产生有效的支持,满足特殊儿童的成长需求。

四、完善以社区为单位的管理体系和支持系统

就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内的特殊儿童教育机构来说,数量很少。大部分儿童只能在家中得到教育。特殊儿童在社会中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需要更多来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患儿家庭需要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但是他们沟通的渠道和桥梁很少。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部门应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由每个地区的民政部门和残联机构对该地区的特殊儿童进行普查和登记,在了解情况的同时,对需要帮助的家庭给予适当的帮助。比如定期与康复机构合作进行训练,统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并为不同的家庭搭设桥梁,以此开拓一个特殊家庭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第五章 结论

5.《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篇五

为了锻炼学生心理品质,加强品格修养,以人为本,塑造、健全学生完美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我校为一些特殊学生(留守、单亲、贫困、残疾)等建立相应的帮扶制度。具体措施如下:

1、班主任应全面了解特殊学生情况,对特殊学生分析主要存在问题,具体分析存在情况及应对措施。

2、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学期初建立任课教师、班主任、年级组、德育处校内四三级帮扶网络,做到有专人帮教。

3、被帮扶学生,做到每月至少一次向帮教老师汇报思想动态。

4、帮扶教师经常找帮扶学生个别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动态,有效地帮助其转变。

5、年级组、德育处及时了解帮扶情况,对个别班级无奈的学生,及时介入,共同做好帮扶工作。

6、帮扶过程中,帮扶老师应经常与该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沟通该生在家、校表现情况,争取家长的支持。

7、针对被帮扶者的不同情况,在学习上、生活上和经济上给予适当的帮助、关心和爱护。

8、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做好心理个案的记载,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9、德育处及时将有关情况向有关单位反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网络。总之要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强化教育管理措施。要与村委、家庭配合,特别关注贫困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学生、残疾学生、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及后进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学校与学生监护人的联系制度和帮扶制度,为“留守学生”营造温馨“家园”。用心关注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要从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给予帮护。学校将积极配合教育局开展的教育惠民行动,开展义务教育困难学生营养餐,优秀学生奖励活动。

浪川初中德育处

6.《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篇六

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长学校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重要桥梁。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学生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价值观。努力塑造一支“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的职教师资队伍,坚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与诚信教育相结合、与德育常规工作相结合,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取得的成绩

1、领导高度重视,工作收效显著。学校建立建全了特殊家庭子女教育工作领导机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实行包保责任制,通过调查、家访、帮扶等活动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开展工作,真正做到:领导重视、责任明确,工作务实,收效显著。

2、重视培训,教师认知水平大幅提高。

教师是施教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情绪、心理健康水平也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因此,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及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保证。为提高本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明确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会,认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学校还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阅读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在不断的学习中,我校的教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教育的原则及方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特殊家庭学生与当地居民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他们,甚至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

3、打造充满爱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对学生成长影响最直接的环境因素之一。宽松、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年级组主任很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注重让学生体验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位班主任,经常找特殊家庭学生家长座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到切实可行教育点;每一位教师都力求做到微笑面对学生,特别是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子女,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宽容对待学生的过错,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忽略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小事。老师并没有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中而歧视他们、放弃他们。学生在学校中受到的是鼓励,感到的是爱,得到的是信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容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这是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离异家庭子女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不愿与同学交往,不能正确地把自己置身于班级群体中,常常处于孤独状态。老师应该把关爱多给单亲家庭子女,热情关心他们,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对单亲家庭子女而言,他们更渴望老师无私的爱,为此,更要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首先要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去深入理解这些孩子,“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只有理解了单亲家庭子女的苦楚,才会产生宽容心,才会去关爱他们。现在在校生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一出生就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一旦家庭发生变故,父母的关注产生偏离,他们一夜之间忽然发现自己不再重要,心理失衡就产生了,各种异常行为的出现也就难免了。面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教师切忌工作方法粗暴,必须用理智去冷却心火,用理智的理解走进事实,细心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全面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可以是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子女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子女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前任老师的介绍或进行家庭访问。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子女,掌握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其次,帮助单亲家庭子女、离异家庭子女正确对待家庭变化,消除逆反报复心理。父母离婚或一方死亡,那是迫不得已的事,其中苦衷做儿女的有时无法理解,要学会包容,学会体谅父母。教师要设法多方疏导,譬如与孩子谈心时说:“当前社会不同家庭结构是客观存在的,父母离婚、再婚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做儿女的不应该太让父母难堪。父母永远是你的父母,要记住父母对你的养育之恩,还要尽最大努力去孝敬他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子女都应该尽到对家庭的责任,长大了还应尽到对社会的责任。”孩子如果学会了正确对待家庭,那么他看社会的眼光就会柔和一些,逆反报复心理也会逐渐消除。

4、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应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每一个方面。本校的任课教师以自己学科的特点出发,关注学生身上的情绪变化,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本校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特殊家庭教育工作任务重、难度大。

2.特殊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认识不到位,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家庭教育的良好局面。3.家教观念和家教方法有待进一步转变。4.家庭教育知识需求较高而家庭教育水平偏低。

5.互联网和一些传媒中含有的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内容,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诈骗、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消极现象也给未成年人特别是单亲或离异家庭子女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6.家教工作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家庭教育工作还有待开发和加强,家教工作还没有形成规模。城乡之间家教工作差距明显,特别是贫困山区家庭教育缺乏新思路、新方法;单亲、特困、流动人口等特殊家庭的子女教育难度大。

三、改进措施

1、针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还不够完善,还需不断总结经验。

2、要使“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

3、加强对学生网络学习管理教育。

通辽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组

7.《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篇七

高职特殊学生群体主要是指那些由于家庭贫困或家庭特殊 (如父母离异、家庭解体或父母中一方已故而只有单亲) 而出现各种问题的学生。这些问题一般体现在学习不良、人际关系较差、不适当的情绪表达和社会行为、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方面, 问题严重的则会发生刑事案件等。这些问题和不良现象的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产生较大危害, 对校园和谐和社会稳定来说也是很大的不安定因素。

二、高职特殊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原因

(一) 心理状况。

纵观高职特殊学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和学生的心理因素息息相关, 家庭贫困和家庭特殊情况给他们造成了一定心理问题。表一是课题组对本院300名特殊学生心理状况抽样调查情况。

1. 自卑心理。

学生如果不能正视家庭贫困或家庭特殊的现实, 便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给人际交往等方面造成一定障碍, 长期以往, 会缺乏自信, 对生活失去热爱, 自暴自弃, 还有的学生贪慕虚荣, 盲目攀比,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贫困学生为了解决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打工, 学习时间无法保障, 或者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学习时精力不能集中, 因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成为高职中的“多困生”, 从而更加重其自卑感。自卑往往容易产生自我封闭, 使他们越来越难以面对现实。因此, 如何使特殊生们正确认识现实, 克服自卑心理, 是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首要任务。

2. 焦虑心理。

这是特殊学生中出现的第二大心理问题。焦虑是指因担心达不到预期目标, 有可能丢失有价值的东西, 致使自尊、自信受到威胁而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在课题组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发现, 99%的家庭贫困学生因压力大而产生焦虑, 因为他们不能得到来自家庭的经济帮助, 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现实, 他们给自己制定了较高的目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一方面, 因其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 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 他们为了缓解经济压力, 打工挣钱或努力学习期待获奖助学金, 打工、学习使他们身心疲惫, 久而久之, 人格发生变化, 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甚至出现精神病症状。另98%的家庭特殊学生则因担心他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而焦虑, 因为他们怕别人知道他的家庭不完整后歧视他, 同时焦虑也使他们变得敏感多疑, 与同学关系紧张, 甚至有的单亲家庭学生有明显的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 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 不能维持长久地学习, 经常旷课, 有违反学校规范的行为;行为冲动, 经常撒谎, 欺骗他人, 以获得个人利益;很容易责怪他人, 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对挫折的耐受性低, 微小的刺激便可使他们引起冲动, 甚至暴力行为;危害别人时无内疚感, 不能从经验, 特别是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3. 孤独心理。

孤独是与他人、社会隔离的自身孤立心态。孤独感是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特殊生心理问题时发现的第三大问题。实际上, 大多数特殊学生本来有与他人接触交流的强烈愿望和需要, 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因素, 出现封闭、防御、回避等现象。如有的贫困学生为了生存和学业, 依靠汗水和智慧在解困之路上艰难地奋斗着, 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交活动;另一方面, 他们也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因为现在的大学校园, 同学间的交往除了感情上的沟通外, 还常常伴随着一些物资上的联系, 贫困学生因为很少有这笔额外的开支, 又担心同学会说自己自私, 怕被他们看不起, 从而产生歪曲认知, 自我封闭, 离群寡居, 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这种消极心态不仅限制了他们的活动空间和个性发展, 人际交往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 从而产生其他心理问题, 如社交恐惧等。

4. 其他心理。

在课题组的调查中, 有47%的特殊学生有强烈的嫉妒心理, 26%的特殊学生有仇恨心理, 还有其他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如报复心理等。

(二) 原因。

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教育和疏导, 不仅不利于特殊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必将成为社会的隐患。“解铃还须系铃人”, 要解决特殊生的心理问题, 首先就要找到问题的根源, 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调查, 走访特殊学生的家庭、班主任、同学, 并与特殊学生零距离交流接触, 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具体如下:

1. 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社会收入的不公易形成不平衡心态;来自他人的讥笑和嘲讽易形成自卑感和焦虑感;择业竞争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 特殊学生无人可依赖, 自身在气质、言谈等方面的不足加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社会上一些善意的举措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2. 家庭因素。

主要包括:父母年迈或失去劳动能力、下岗失业、离异或死亡等家庭意外变故、自然灾害等造成学生家庭情况特殊, 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 增加他们的焦虑心理。尤其是贫困学生, 父母对其成就期望很大, 这种期望是他们学习的巨大动力, 但一旦失败, 就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

3. 个人因素。

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影响特殊学生心理的内因。通过课题组调查发现, 89%的特殊学生自我评价偏低, 出现认知偏差, 如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 认为自己达不到标准就是失败, 这种思考方式会导致完美主义, 害怕任何失败和缺点, 如不改变这种认知, 则不利于特殊生的健康发展。

4. 校园环境。

当前大学校园里存在一定的学生消费攀比现象, 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 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特殊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增添了许多烦恼。

三、高职特殊学生教育管理对策及建议

做好特殊学生教育管理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工作, 也是难点工作, 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应全面掌握特殊学生具体情况, 对症下药, 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教方案, 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同时还应与社会、学校、家庭形成教育联盟, 齐抓共管, 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共同做好特殊生教育管理工作, 笔者通过课题组深入实践, 总结如下: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多渠道、多途径帮扶特殊学生。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和各系心理辅导站的作用, 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注, 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研究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共性和个性, 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调适、治疗, 积极干预和化解心理危机;建立特殊学生学习帮教机制, 这一机制主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老师为主导, 采取对特殊学生以助学和督学的原则, 给予学习困难的特殊学生关怀和指导, 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培养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信心;对贫困学生建立健全帮困机制, 完善对贫困特殊学生的“奖、助、贷、减、补”资助体系, 加强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对困难特殊学生的帮困。通过对他们的帮困, 寓思想教育于服务之中, 教育他们诚实守信、自力更生、奋发向上, 最终帮助困难特殊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 高度重视特殊学生的思想、信念和挫折教育, 认真研究工作方法, 积极主动做好特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特殊学生往往因特殊的成长经历思想成熟较早, 对许多复杂的问题尚不能做出正确判断, 因此, 高职的教育工作者应加强特殊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鼓励他们自强不息, 在逆境中成长, 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和家庭情况。同时要正确认识和热爱特殊学生, 尤其对问题严重的特殊学生不能只采取简单的行政手段来处理, 而要深入了解, 认真分析, 因人施教, 对症下药。特殊学生都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人,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 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特殊学生的心理特征, 才能因人而异,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 先摸清特殊学生的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平时表现、思想状况, 有针对性地和他们沟通交流, 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根源, 采用恰当的方式, 因人施教, 对症下药。要善于发现特殊生被掩盖的可贵之处和闪光点, 挖掘他们的潜能, 全面正确地认识特殊学生, 帮助和爱护每一个特殊学生, 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 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教育联盟, 共同关爱特殊学生。

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 学校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经常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学生本人和家长互相沟通交流, 了解其生活、学习、思想状况。家长应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子女负责的态度, 讲究教育方法,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并主动和学校联系, 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有意识地和学校保持一致。另外, 社会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 所以, 要净化社会环境, 优化舆论导向, 形成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舆论力量。要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促进特殊生健康发展, 成人成材。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高职特殊学生的现状, 研究高职特殊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原因, 并结合课题组深入研究的情况, 提出在当前形式下高职特殊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职特殊学生,心理状况,对策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常见人格障碍特点,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新版二级) , 2005年8月第1版.

[2]徐静英, 孙红磊.我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8) .

[3]李文廷, 赵桂珍.浅析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调适.教育研究, 2006, (12) .

8.日本特殊的家庭“食物教育” 篇八

在一位日本朋友家里做客,我多次发现,朋友家的餐桌犹如课桌,这家夫妇俩经常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食育”。吃饭时无论是品尝山珍海味或是粗茶淡饭,都不忘类似于中国“粒粒皆辛苦”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庄稼的春种秋收,都是老百姓出力流汗,辛勤劳动得来的。除了传统教育外,还让孩子参加食物的制作,去亲身体会有劳动才有收获。如此使孩子不仅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而且在饮食中得到了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日本学者认为,从儿童能说话和简单交流起,就要有意识地灌输一些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样吃、吃多少等知识。在连续强化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认识偏食的危害,并自觉做到膳食平衡,将健康的饮食习惯延续终身。在日本的学校里用餐的孩子,几乎没人挑食,听从老师安排伙食,均衡营养,胖墩明显减少。

更加令人叫绝的还有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老师和家长都善于将培养孩子的艺术想像力融汇于饮食中,比如,餐桌上的沙拉,“有如秋天的景色,在那碧绿的森林里,既有黄叶又有红叶”;那些肉馅,则如“凋零的枯叶飘落在大地上”;一道加入了海带的五香菜串儿,“那海带丝就像扎在姑娘头上的黑丝带”……儿童对此有兴趣之后,对每一种饮食,都会作出极为丰富的艺术联想。

9.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九

xx镇妇联

一、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农村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学生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日益重视,无论在教育的意识上,还是在教育的积极性上,都超出以往任何时期。然而,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的因素影响,农村学生家长把“智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他们看来,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就好,深信“分数代表一切”。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农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只重智育,对子女有什么兴趣、爱好和能力却看不到,当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等方面出现问题时疏于引导、矫正,为青少年时期的犯罪埋下祸根。

2、农村家长素质普遍偏低,家庭缺乏教育氛围,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农村,许多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劳动,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他们的心里是想让孩子学好,但没有具体的行动,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忽视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很多家长在空闲时间沉湎于搓麻将、打扑克等赌博行为,无暇顾及子女,使家庭教育流于形式,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3、农村家长家教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方法简单,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农村家庭中,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农村家长的大脑中还是根深蒂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绝对权威,家长主义、命令主义等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农村家长的头脑中,严重束缚了家庭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中国人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农村普遍存在。当子女犯错误时,农村家长往往采取简单而粗暴的体罚方式,训斥棒打,全然不顾子女的感受如何,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正确的思想教育,容易造成孩子的抵触情绪。

4、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造成很多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

随着农村土地的开发利用,现在农村家庭中的年轻一代在外地打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教育子女的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的身上,造成了农村中隔代抚养的现象。由于老一辈养老防老、光宗耀祖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孩子大多娇惯溺爱,过份迁就,缺少必要的管教,使孩子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意识,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影响农村孩子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

5、农村家长不善于与学校配合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在农村,许多家长认为把子女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教育属于学校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推给了老师。家长不会主动找学校、老师交流意见,不会和学校配合,习惯替子女说话,还时时庇护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配合和协调,致使学校的教育工作很难取得成效,家庭教育名存实亡。

6、当前的教育现状使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据调查统计,大专及以上阶段年人均教育费用达到9436.43元,这对于收入不多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另外,在现阶段,就算是大学的毕业生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也是很困难的。这样一种“高投入”与“低产出”的不平衡现象,使得许多讲求“实惠”的农村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降低了培养子女的热情。

二、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

1、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方法。

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的匮乏,成为农村家长合理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障碍。因此,提高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是搞好农村家庭教育的根本,而办好“家长学校”不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作为教育部门应该从提高家长的认识,转变观念入手,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家庭教育的知识,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时常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教方法,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去教育,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滞后的问题,培养出合格的家长,做好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

2、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动机与教育内容,更主要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作为家长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认真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农村的家长要努力做到:(1)提高自身素质,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2)事事表现出家长的风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3)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4)多让孩子接触外面的社会,让其增强对不良环境的免疫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3、家长要充分地了解子女并实施科学的教育

理解万岁!孩子最信任的是父母,他们对父母尊重、信任、听从,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作为家长要与孩子建立心连心的沟通。要充分从各方面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长处,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家长应该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去感染和熏陶孩子。在教育子女时要多一些理智因素少一些情感因素,多一些科学方法少一些粗暴手段,多一些先进的教育科学知识少一些教育的盲目性。只有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学校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强和家长的交流和联系,并形成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与家长合作的机制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没有家庭配合的学校教育永远不能完成教育任务。作为肩负农村孩子教育重任的学校有责任主动和家长联络,加强和家长的交流,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学校应该制定一个具体的和家长交流联系的方案,通过诸如家长会、家访、书信交流等方式形成学校制度性的决策,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将学校的温暖、教育的理念带给学生的家长,以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5、加大教育的投入,减轻农民的负担,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促进农村教育的振兴。更要在广大的农村中努力营造尊重知识,重视文化的社会氛围,消除“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家长中的消极影响。要切实从各方面减轻农民的负担,让广大的农民乐于培养孩子成才,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理念。我们要帮助家长形成“理性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农村家庭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关注农村的家庭教育,做好农村儿童的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各方面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成效性,关注农村家长素质的提高,落实“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家庭教育观念,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培养更从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0.《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篇十

研究总报告

【序言】

我校是一所山区农村学校,来自山区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素养低;学校面临问题多。我们深感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互不配合、彼此剥离的现状比较严重,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为尽快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素养,实现学校的跳跃式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选择《农村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该课题被列为泰安市重点课题。于2013年6月开始筹备,同年批准立项,于2015年6月结束,历时两年,分启动、初步、深入、总结等阶段进行。两年来,在教科所、教研室各位专家精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经过课题组老师辛勤的工作,艰苦细致的探索,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摘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有其功能,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在当前的农村家长外出打工严重,因此出现了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局面。

虽然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淡漠了家庭文化建设,当前我国农村家庭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集中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

2、家庭缺乏文化教育氛围。

3、不同的态度对不同的孩子,家教失衡。

4、家长缺乏与孩子和学校的沟通。

5、对教育价值观缺乏正确认识。

6、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往往容易对孩子放纵、娇惯,造成孩子身心发展不健康。

7、当前教育现状使部分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

家庭教育乃教育之源,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对其人生指导的终身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要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改善农村家庭的生活质量,就必须重视农村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调查研究,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

题:

(一)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

1、家长要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起到榜 样作用。

2、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 围。

3、要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加强家长与孩子心灵的沟通。

(二)学校加强对家庭的教育指导

1、积极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

2、建立家长会制度和家访制度。

(三)加强社会在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2、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关键词】

农村家庭教育

存在问题

学校

指导 【内容结构图】第一部分

课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

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第三部分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第五部分

解决我国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农村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

研究总报告

第一部分

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有其功能,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在当前的农村家长外出打工严重,因此出现了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局面。

家庭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根基,优化国民教育体系,就要从孩子的家庭教育开始。深入分析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努力提高家长的素质来改善家庭教育环境,防治家庭教育误区,对促进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都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革新,更多的家长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再只是学校的事情了。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来共同努力完成。独生子女时代,家长虽然重视对子女的培养,但是由于在观念上,教育方法上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致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美国心理学家兼家庭问题专家约罗斯蒙德发表文章谈到:二次大战以来,关于家教的指导书出了不少,现代父母们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几代多,也比前辈讲民主。然而,就总的情况而言,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他认为,这所以出现这种令人遗憾的情况,是因为在家长中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并根据自身的体验和社会调查的结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家教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之,当前新旧观念交替,又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导,致使家庭教育存在许多误区。

国内外对运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效沟通加强对学生教育的研究,已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强调宏观上的协调与合作,如学校向社会开放,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育人网络,从而优化学生的校内外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注重校外活动的开展,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国外父母大胆放手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父母只是提供参考意见以及自己所能提供的各种条件,为孩子营造一个平台和氛围,让孩子自己去成人、成才。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奠定了家校沟通研究的理论基础。他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他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这块大理石要雕琢成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主要依赖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尔出现的因素。这六位雕塑家必须配合得当。其中,学校和家庭任务最重。

家庭教育研究在我国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过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我国家庭教育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研究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展。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社会上对家庭教育理论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我国自80年代开始兴

起“社区教育”,并逐步发展到了学校、家庭、社区密切合作走向融合的阶段。在实践上,北京、武汉、上海、南京等地区对社区教育、学校与社区的沟通与互动、社区教育体制、模式与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些地区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社区教育的单一化、形式化已经不适用社会教育的要求,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社区教育方面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创新社区教育的有效性的活动方式、方法。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形成教育社会化的新格局;

国内外家庭、学校、社区三结合一般更多实现的是管理体制、管理机构、教育形式与手段等方面宏观上的合作与互动,关于围绕具体的教育内容、共同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并以此为载体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的研究与成果并不多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价值

(一)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更全面地了解家庭教育的教育影响及其有效参与学校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2、通过研究,获得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方法。

3、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新课程背景下,学习困难学生家庭教育的状况。

4、通过实验和研究,进一步探索对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策略。

5、通过研究,学校、家庭教育的整合。

(二)研究意义

1、可以促进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家长的成长,帮助家庭教育走出教育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2、家校互动,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面积转化学困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一些家庭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并形成理论利与家庭教育大发展。

4、让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为建立和谐校园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培养高素质的家长群体,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适用性,服务社区教育及社区文化事业发展;营造积极优良的育人环境,达到反哺学校教育上佳效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科题的研究有利于整体构建学校、家庭和谐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双方教育理念趋同、过程同步、方法互补、资源共享和谐与合力,对探索“家校合一”教育过程的规律,丰富和发展和谐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高兴、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二部分

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紧紧关注“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感情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还不能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为此必须要通过研究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研究依据:

1、现代教育理论

2、家庭教育理论

3、心理教育理论

4、素质教育理论

第三部分

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课程背景下,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成因及其家庭教育状况。

2、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策略的研究

3、优秀学生的家庭教育策略的研究

4、中间学生的家庭教育策略的研究

5、家长素质及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6、新课程背景下,对家长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思考

7、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方式的转变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研究

第四部分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淡漠了家庭文化建设,当前我国农村家庭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集中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近年来,随着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父母的重视。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很高。到受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许多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 于或沿袭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手段。多数家长在子女的教育中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正确引导子女处理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遇到难题时表现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自认为知识浅薄、工作辛苦,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平时不闻不问,看到孩子成绩不佳,不是大发雷霆,棍棒相对,就是灰心丧气,听之任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身心往往会因过度紧张或自由散漫,不断地扭曲变形。

2、家庭缺乏文化教育氛围。

在农村,许多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劳动,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他们重视子女的成长,并给予孩子很高的希望,但却没有具体的行动,平时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随其自然。自知所受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可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农闲时宁可以麻将、扑克为伴,也不愿以书本、知识为友,未能成为孩子心中的表率。虽然农民的住房及经济条件提高很快,但对精神文明投入太少,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孩子的作业经常是不能按时完成,并且容易犯错。一旦孩子犯错,家长则严加管教,轻则痛斥,重则狠打。这样的家庭缺乏文化教育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负面影响很大。

3、不同的态度对不同的孩子,家教失衡。

在农村家庭,家教失衡主要表现为重男轻女、重成绩好轻成绩差的孩子。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重男轻女现象在农村很普遍。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用双重标准对待孩子。在吃、穿和言语态度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男孩子得到的关心爱护比女孩子多;女孩子受到的批评、承担的家务多。男孩子就是家里再穷也会想办法让他读书,而女孩子学习的好坏父母则无所谓,很多家长认为女孩子“做个读书孩不如嫁个有钱郎”。久而久之,男孩子变得懒惰、任性了,而女孩子则产生了自卑和反抗的心理。并且,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求全责备,过分看重成绩,成绩好的孩子比成绩差的孩子享受的“优遇”更多,这样对成绩差的孩子也会产生极大的伤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家长缺乏与孩子和学校的沟通。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但是在农村,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孩子吃穿,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他们很少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的内容也大多局限于在校的学习情况。不少家长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接纳孩子的建议和思想,忽略孩子的感受和看法。他们的封建等级观念强,平等意识差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必须服从,从来没有考虑过要与孩子进行沟通。此外,农村家长与学校也缺乏必要的联系,学校也不能全面的了解农村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使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缺乏实效性。

5、对教育价值观缺乏正确认识。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最大悲剧是对教育价值观的认识问题。在农村,人们普遍地把教育看成一种跳龙门的功利行为,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缺少对孩子正确的“爱农”和劳动教育。农民家长不了解我国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对于未来的发展,他们只希望子女通过考取大学来改变自身的命运,却并不清楚改变自身命运和国家发展的关系。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这种状况导致农民培养子女与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实际需要相脱节。

6、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往往容易对孩子放纵、娇惯,造成孩子身心发展不健康。

现在农村家庭中父母都在外打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教育子女的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这种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大部分祖父母都极端宠爱孩子,造成了溺爱。有些祖父母在带孙子孙女时担心出差错,怕惹儿子媳妇不高兴,于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同时,由于祖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农村很少接触新事物,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隔代教育对孩子个性发展有许多负面影响,它使孩子产生

了“自我中心”意识,不利于孩子能力的培养和自信心的发展,影响了孩子优秀品格的形成。

7、当前教育现状使部分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当前,由于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很高,培养一个大学毕业生带给家庭的负担很大。对于不多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另外,农村出身的大、中专毕业生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找到了工作,区区工资要在城市里安家——买房取妻养子,就显得十分拮据了,很难再去回报家庭和父母了。这样一种“高投入”与“低产出”的不平衡现象,使得许多讲求“实惠”的农村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降低了培养子女的热情,以至于他们鼓励孩子早出打工或学一门技能以减轻家庭负担。

第五部分

解决我国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家庭教育乃教育之源,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对其人生指导的终身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要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改善农村家庭的生活质量,就必须重视农村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调查研究,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

1、家长要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起到榜 样作用。

作为家长,要有自主学习意识。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而且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所以,要想孩子讲文明、懂礼貌、爱读书、有学识,家长就不能不看书报,不能不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从自身做起,自尊自爱自强,要成为孩子学习的好榜样,为培养孩子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作出示范。

2、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 围。

家庭环境的营造,关键是要整洁化、条理化、知识化,孩子臵身 其间可得到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受到高尚情趣的熏陶。作为家长首先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的成长。其次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要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检查孩子的作业,帮助孩子买一些参考书籍。要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

社会的发展对家庭教育的方法及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家长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文明、科学的态度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积极创建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

3、要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加强家长与孩子心灵的沟通。要想教育好孩子,对孩子的了解是必须的。家长要了解孩子的 长处,并尽可能的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让孩子去接触社会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甚至是敌对作用的影响。父母应该指导他们去跟不好的影响作斗争,以此来增强孩子的抵抗力。要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另一方面,家长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度的,不能一味地去溺爱孩子。

(二)学校加强对家庭的教育指导

1、积极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对教育孩子不太有把握,希望得到指导与帮助。因此,对家长的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家长学校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形成理性的、关爱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心理等素质的培养,促进家庭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家长学校的培训,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2、建立家长会制度和家访制度。

目前,在农村的很多学校没有家长会,学校缺乏与家长进行直接 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从而不能给家长充分的指导。有家长会的学校通常也只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和学生的整体情况,而忽视对家长具体教育方法上的指导和教育理论的宣传,有的甚至依然把焦点放在学习和学生的表现上,这样对农村的家庭教育并没有帮助。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家长会制度,应注重将单向传递改变为多向互动,通过家访等形式,走进农村家庭,在了解学生和家庭情况的基础上,对家长进行面对面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有效的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三)加强社会在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农村的家庭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党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应将其纳入国民教育整体规划中,加强对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的监督和管理。政府要加大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家庭教育的财政投入,积极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力求用良好的办学条件来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2、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媒体,例如电视、各类期刊、报纸等,向人们讲述农村家庭教育对家庭、国家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性,要让所有的人都重视和支持农村家庭教育的建设问题,形成全民关注农村家庭教育的局面。

家庭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他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互相影响的。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三者缺一不可。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教育有着及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就显得极为突出。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其他几种教育的关系,要认识到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等都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文明、科学的态度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积极创建一样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社会其他各个方面也应该采取各种方法,尽最大努力为农村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马忠虎 家校合作[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邬志辉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M]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 柳海民 现代教育原理[M]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 黄河清 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J] 教育研究 2001

(4)

睢文龙 冯忠汉 寥时人主编《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11月第一版

上一篇:职业技能实训基础会计下一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