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中的启示(精选10篇)
1.自然中的启示 篇一
大自然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瑰宝。细细品味每一珠,每一露时,大自然又在给我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像我们发明了电子蛙眼,是从青蛙身上受到了启示。青蛙那双凸起的眼睛,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即使有苍蝇停在它眼前,它也不会引起注意;但是,有小飞虫在它眼前飞,它会看得一清二楚。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研制成功了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哇!大自然真奇妙。
大家都知道飞机吧!我像大家一定知道,但是,你对飞机有深刻的了解吗?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1飞机的发明是美国的莱特兄弟。这哥俩从小对飞机十分感兴趣,我想她他们应该想当一名伟大的宇航员,因为能飞上天空,探索奥妙。莱特兄弟研究过鸟的飞行,曾经用绳子拉着滑翔机,像放风筝那样试飞过。为了试飞飞机,他们还亲自写信给气象局,寻找理想的试飞场地。莱特兄弟可真勤奋,有一句话说:“只要努力,就会成功!”虽然他们一路上经过了许多挫折,但是,他们一直坚持到最后。莱特兄弟,你们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自然中的启示 篇二
“大树, 早啊!”早晨, 当第一缕清气弥漫在空中时, 我旁边的小溪吸了一口空气, 跟我打招呼。我伸了一个懒腰, “小溪, 你早!”“啊!这儿真美, 我真喜欢生活在这里。”小溪自豪地说。我才注意环顾四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徐徐地升起, 它尽情地释放出身上所有的光辉, 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子;湛蓝的天空朵朵白云, 它们簇拥在一起, 好像在商量如何把天空打扮得更加美丽。等到风伯伯来下命令, 它们立即散开, 各就各位, 开始做起了装饰天空的工作。你瞧, 这几朵白云变成了柔柔的棉花, 那几朵白云变成了可爱的白兔, 还有那几朵又变成温顺的绵羊……白云下面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青山, 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花草和树苗。远远望去, 真像一块块紧挨在一起的翡翠, 美丽极了。山下有一片片形态各异的稻田, 田里种满了各种庄稼。从高处俯视, 简直就是一幅五颜六色的画卷。而这画卷里的庄稼都显得那么的茂盛, 那么的生机勃勃。我想, 这全都是小溪的功劳啊!是她, 每天都记得往稻田里输送甘甜的乳汁, 才把这些庄稼喂得饱饱的。使他们快快乐乐、自由自在的生长。
此时此刻, 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我和小溪早已被这些美景给陶醉了。我俩纷纷闭上眼睛,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尽情地感受世界的宁静、和谐……不知不觉, 几只小鸟停落在我身上, 欢乐地歌唱道:“这里的环境真漂亮, 这里的生活真美啊!……”能生存在这天堂般的环境中谁会有烦恼?谁不沉浸在喜悦里呢?
然而, 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长在。一年之后, 变了, 一切都变了———只见污水从西边的工厂排出, 它就像一个张牙舞爪的魔鬼, 瞪着大大的双眼, 飘在小溪上面, 好像要把溪水吞掉似的, 溪水奋力地挣扎着, 翻滚着, 可怎么也挣脱不了它的魔掌, 最终小溪再也发不出昔日耀眼的光芒, 鱼儿也白着肚子与垃圾漂浮在溪面上了。
远处郁郁葱葱的山林变成了光秃秃的小山包, 到处都是黄色的泥土, 只剩下我们这几棵生了病的树, 在奄奄一息地流着泪。天空、白云、阳光也不再迷人, 鸟语花香的日子也不复存在……
曾经使人流连忘返的“人间仙境”顷刻间化为乌有。
“这一切是怎么了?”“是人类乱倒垃圾造成的, 是人类贪婪, 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资源, 是他们乱砍滥伐造成的。”毫无疑问, 所有箭头都指向了人类。是的, 我也觉得一切都是人类惹的祸。
人类啊!自然界无私地给予了你们那么美好的东西, 你们为什么还要那么狠心的破坏自然?人类啊, 为了你们自己, 也为了我们, 请你们从现在做起, 好好保护环境, 与自然和谐相处。赶快拯救你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吧!
3.自然启示录 篇三
生命在我们的星球上已经存在了近40亿年,在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中,生命必
不同的橙子,
不同的个性
柑橘家族是一个大家族。考古证据显示,早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就开始种植橙子。时至今日,橙子种类早就不止广柑一种了,脐橙、血橙、冰糖橙,甚至还出了一种新品种——橘橙。各种橙子的个性大不相同。
脐橙可以算得上是最亲民的一种橙子了,主要特征就是果中套果。果中之果被称为“副果”,可以理解为在果子里面多长出了一个小果子。与主果相比,副果的甜度要高一些,但口感上略干且纤维较粗。血橙因为果肉中带有深红色的条纹而得名。虽然富含胡萝卜素和花青素,不过它们的味道实在抱歉。还有冰糖橙,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从我国的普通甜橙中优选出来的品种。冰糖橙个头比脐橙要小,但是汁水丰富,甜度甚高。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纤维较多,容易塞牙。至于新兴的橘橙,已经不是一种橙子了。它是橘子和橙子多次杂交的结果,追根溯源,我们国家的温州蜜橘、美国的克里迈丁红橘都是它的祖先。橙子的果肉就像一罐罐鲜榨果汁,轻轻咬开就能感觉到汁水奔涌而出,酸甜适度,果肉柔软。
【高分储备】
柑橘家族是一个大家族,脐橙、血橙、冰糖橙,甚至还出了一种新品种——橘橙。每种橙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优点自然也有缺点。即便是完美如橘橙,它也并不是最为人们喜爱的,脐橙才是人气最高、最亲民的!所以,保有自己的个性,肯定自己的优点,也要接受自己的缺点,没有人是完美的。
一样树,百般用
在非洲的热带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形状奇特的大树,一位19世纪的博物学家是这样描写它的:“由于樹干庞大,当它落叶后光秃而憔悴地站在那里,仿佛中风病人伸展开臃肿的手指。”另一个更早的探险者则描写道:“半兽半人一样的树,像一个头披白发、脑袋斜歪而且挺着大肚皮的老妖怪,皮如犀牛,无数细枝恰似手指紧紧抓住天空。”这种树的学名叫做波巴布树,它的树干很大,有的要40个人手拉手才够围它一圈。由于猴子和阿拉伯狗面狒狒都喜欢吃它的果实,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猴面包树”。
猴面包树的故乡就在干旱的非洲。猴面包树浑身是宝。树皮很厚,纤维坚韧,剥下来可用来搓绳或织布。树叶可当作蔬菜食用,也可入药,去火退烧。树根属块茎,剥皮后可以煮着吃。果浆可以直接食用,也可制成果酱。种子经烘烤和研磨,可以制成像咖啡一样的饮料。果壳可制成水瓢或酒盏。树干含有大量水分,木质松软,不适宜用在建筑上,但却是制造纸浆的好材料。另外,无比粗大的树干还有一些特别的用途——自然长空或人工凿空后,可用作储水桶。有的地方将这种树洞当“窑洞”,既可住人,也可存放杂物,甚至当车库。
【高分储备】
19世纪的博物学家这样描写猴面包树:“由于树干庞大,当它落叶后光秃而憔悴地站在那里,仿佛中风病人伸展开臃肿的手指。”即便它并不精致好看,却有百种用处,于人们来说,不是更为珍贵的品质吗?
有实力,轻松跨界
如果不细看芡实的植株,很容易把它误认为是迷你版的睡莲——漂在水面上的圆叶子,略略高出水面蓝紫色花朵,怎么看都像。芡实确实是睡莲科的成员,只不过它们自成一属,立“门户”为芡属。芡实的花朵比一般的睡莲科植物都要凶悍一些,因为上面都有刺。在芡实的花葶和花苞上有密密匝匝的尖刺,让采花人不得不缩回手。比起花朵,芡实的果实更为凶悍。成熟的芡实果子并不像莲蓬那么开放,是个长得凶神恶煞的刺头,还是一个“刺鸡头”!芡实的种子鸡头米淀粉含量丰富,可以用来勾芡、煮糖水、炖骨头,无往而不利。鸡头米软糯的口感可以搭配银耳羹的甜蜜滋味,也可以衬托大骨浓汤的鲜甜滋味儿,即便是随意放几粒在米粥之中,也会有特别的美味。
【高分储备】
当下社会,人人都讲究跨界,好像跨界才是时髦的标志,歌星去演电影,影星去说相声,相声明星去搞网络剧……其实这都不算什么,餐桌上的植物早早就去跨界了,芡实就是个中代表——睡莲一样娇媚的花朵,鸡头一样狰狞的果实,温润如珍珠的种仁,粉粉如芋头的口感,这些特点一股脑出现在芡实这一种植物身上。跨界不难,难的是跨界跨得游刃有余,在跨界方面须学芡实——美貌与实力并存,不骄不躁,不管别人的追捧,只追求自身的超越。
采蜜技巧需学习
花蜜经常会藏在一个比较隐秘的位置——有些在花瓣的最根部,有的在像管子一样的花矩里,还有一些花朵(比如凤仙花)更是把花瓣变成了隧道,蜜蜂必须穿过隧道,把头钻进花朵,再伸出舌头才能吃到花蜜。所以,蜜蜂需要学习采蜜的技巧,毕竟每朵花中的花蜜体积都是以微升来计算的,甚至比我们的一滴眼泪还要小。要想获得足够多的花蜜,就必须去海量的花朵上工作。实际上,昆虫有自己的记忆效应,特别是蜜蜂和熊蜂都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它们会把之前采集花蜜的经验运用在后续的工作中。
【高分储备】
每个人都会有许多学习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因此,只要优化了自己的学法体系,必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使学习真正快速有效。比如蜜蜂学习采蜜的技巧,便可以在海量的花朵上有效工作。所以说,一个人要想成功,必然要学习技巧,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找到做事情的诀窍,提高做事情的效率。如此,成功之路自然要顺畅得多!
山竹壳漏洞百出
山竹是藤黄科山竹属的植物,只要剥开厚厚的壳就看到晶莹的果肉,那些果肉就像蒜瓣一样,酸甜可口。但看似厚实的山竹果壳,实际上是个质地疏松的“纸老虎”,密布其间的孔隙让水分很快都贡献到空气中去了。山竹的果壳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跟山竹的“蒜瓣果肉”——假种皮一点联系都没有。在大树上的时候,大家都接受大树的水分供给,倒也显得和气。一旦山竹果从树上被请下来,就自顾自了,果壳脱水也就在所难免。不过唇亡齿寒,那层脱水以后邦邦硬的果壳也不会像核桃壳那样保护里面的“内容”。空气从上面的空隙蜂拥而入,加上山竹果实喜欢大口大口喘气(呼吸作用,消耗糖分,并产生影响味道的酸、醛等物质),变质是必然的。
【高分储备】
4.自然中的启示 篇四
刘 英(安徽中医学院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摘 要: 恩格斯的自然观立足于实践,以辩证法为方法论,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所阐发的自然观主要包括对劳动在人与自然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详细考察、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精辟论述和对人与自然矛盾解决的途径的系统阐释。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认清当代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对抗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表现;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从根本上变革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处理好人和人之间在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上的利益关系,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环境保护双重胜利的关键。关键词:自然观;劳动;人与自然;变革
第32 卷第 5 期2011 年 9 月井 冈 山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 32 No. 5Sep. 2011第5 期 收稿日期:2011-06-20 作者简介:刘 英(1979-),女,湖南岳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态哲学研究。
一
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由恩格斯创立的,它仅仅是对自然界发展辩证性的一种肯定和描述。而这种自然观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自然辩证法》中所阐述的自然辩证法理论。由此有些人指责恩格斯的自然观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偏见,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观,特别是哲学的自然观的本质内涵缺乏全面理解。
那么何谓哲学的自然观呢? 有学者认为,哲学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演化过程及规律进行的哲学研究,然而,这种对哲学自然观的看法是成问题的。众所周知,自然观即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变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的总看法、总观点,是世界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依次经历了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17、18 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自然观几种形态。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而哲学作为世界观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思,与此相应,自然观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为了深入地探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哲学的自然观必须对于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本身作出某种统一的理解和把握,在这种哲学的自然观中,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而把对自然界本身的说明只是从属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1]。因此,把哲学自然观仅仅理解为对自然界客观图景的描绘,忽视了他们站在实践的人的立场上去看待统一的自然界这一时代主题,恰好构成了上述那种把恩格斯的自然观归结为自然辩证法理论的基本前提。
那么,恩格斯有没有哲学的自然观呢? 国内外有学者认为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集中阐发了他的自然观,这虽然是一部未完成的手稿,但是其影响却是深远的。《自然辩证法》在西方的出版,曾引起过激烈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它是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系统阐发,也有学者认为是恩格斯错误地追随黑格尔,把辩证法扩展到自然界的认识上,炮制出自然辩证法,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自然本体论。这种持否定观点的学者以卢卡奇为代表。我国和苏联学者都曾对此做过批评性的研究,近些年来随着西方马克思学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国内学者开始有不同的看法。事实上,笔者认为,早在 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他们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 等著作中就已阐发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这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旧的哲学自然观、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世界观的积极扬弃。他们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 1
哲学中关于劳动中介性的观点,从劳动实践出发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且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同样,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一系列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自然观,特别是在恩格斯写作于 19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作为《自然辩证法》第二束材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以下简称《劳动》)一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了集中而系统的阐述。
在阐述恩格斯自然观之前,我们还有必要厘清恩格斯的自然观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因为不把这种关系梳理清楚,我们就不能更好地理解恩格斯自然观的本质,而且会使我们陷入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的种种曲解的泥坑中。上述把恩格斯自然观理解为自然辩证法的看法,不仅没有正确把握哲学自然观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是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缺乏深入了解。对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历来存在意见分歧,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提出挑战的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把辩证法看成社会分析的方法和人类行动的指南,而恩格斯则把辩证法与自然界融为一体,承认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 严重歪曲。这一部分学者既包括第二国际的伯恩斯坦,又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的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施密特等,还包括七、八十年代的西方马克思学学者,他们以卡夫和诺曼莱文为代表。事实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集中体现在他为批判柏林大学讲师杜林而写的《反杜林论》和尚未成书、只是一些论文和札记的《自然辩证法》中。它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 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 物质世界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宇宙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系统;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恩格斯根据当时自然科学提供的材料和科学发展所得出的这些结论,描绘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阐述了自然界运动发展的各种形态,说明了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和各种范畴在自然科学中的体现。笔者认为,恩格斯对辩证法的研究,正如恩格斯本人所说 :“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意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 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2](P26)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孜孜不倦的探究,其最终目的是为确立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供方法论基础。
二
在《劳动》一文中,恩格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个宏观历史发展进程所进行的论述,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敌对的实质根源,并精辟地指出人与自然关系和解的根本途径在于制度变革。恩格斯丰富而深刻的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系统阐发,它深刻地表明,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是高度统一的。
第一,劳动是人与自然分化的前提。
恩格斯运用生物进化论这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详细地论述了人类是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这一思想。
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P550)。劳动使猿手变成了人手,而且越加灵巧。随着双手逐渐变得灵巧,双脚也发展得更加适应于直立行走。双手的自由和直立行走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此外,劳动的发展促使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更多地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促使他们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引起了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迫切需要。“这些正在生成中的人,已经达到彼此间不得不说些什么的地步了。”[2](P553),于是语言产生了。在语言和劳动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而“随着脑的进一步的发育,脑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进一步发育起来”。[2](P554)“脑和为它服务的感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2](P554)在这 2
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特别是随着劳动的进一步发展,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自然 界中分化出来。
可见,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劳动是人类借以从自然界分化并独立出来的特殊力量。在劳动过程中,人实现了与自然的分化。
第二,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恩格斯自然观的核心。他
在具体地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分化后,深刻地分析和说明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思想。一方面,恩格斯强调人在自然面前具有主动性,人对自然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恩格斯指出,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活动,它们对周围环境发生的影响,是无意的,是某种偶然的事件。猿猴满足于在容易得到食物的地方觅食。但是除了无意中用自己的粪便肥沃土地以外,它们没有能力从觅食地区索取比自然界赐予的东西更多的东西。恩格斯又指出,狐狸虽然懂得怎样准确地运用关于地形的丰富知识来逃避追逐者,但是都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人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另一方面,恩格斯指出了人类的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自然规律为前提,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的,具有受动性。
人类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但是人改造自然的行动受到自然规律和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当人类的活动超出自然界所能忍受的范围,破坏自然平衡时,自然界就会以“报复和惩罚”的方式来否定人的行动。恩格斯指出,人类通过劳动不仅从自然界中分化独立出来,而且也确实实现了对自然的支配和统治,但是,他警告人类:“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P559)他列举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居民砍伐森林的事例,这些地方为了得到耕地而砍光了森林,因此而成为荒芜不毛之地,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也砍掉了南坡的松林,结果不仅摧毁了高山牧畜业的基础,而且使山泉枯竭,雨天则山洪暴发;西班牙的种植场主为了得到咖啡树的肥料,焚烧了山坡上的森林,但大雨却冲掉了沃土而只剩下赤裸的岩石。
第三,制度变革是人与自然和解的根本途径。应该说,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已凸显出来。恩格斯从哲学自然观的高度对此作了分析,积极探索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途径,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恩格斯指出,人与自然矛盾的实质根源既有认识层面的又有制度层面的。从认识层面看,恩格斯强调要克服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2](P560)。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受近代以来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往往是把人与自然理解为相互对立的双方,自然被视为人类征服的对象,而忽视了被人类作用过的自然对于人类的反作用。恩格斯则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参与到整个自然界的发展中。人是自然界中的人,人必须依靠自然界生活,如果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可以看出,恩格斯对那种把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的反自然的观点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强调人与自然界的一致性。从制度层面看,恩格斯认为,出现人与自然的矛盾还有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不合理方面的原因。他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2](P562)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 3
革”。[2](P561)
恩格斯深入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指出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出路,即扬弃 “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2](P562)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及其生产方式在自然界的真实写照。为此,他主张在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总体历史进程中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强调,只有把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跟制度变革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真正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分析是真知灼见。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发展也表明,人类在近现代面临的环境恶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美国社会学教授约翰·B·福斯特认为,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自然之间的逻辑关系,生态危机问题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完全相悖,资本主义不能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三
在恩格斯生活的19 世纪,人类对自然界习常性的干涉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恩格斯对此表示了深切的关注。他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不仅提出了工人居住环境的恶劣情况,而且提出了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所造成的河流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他说:“伦敦的空气永远不会像乡村地区那样清新,那样富含氧气。250 万人的肺和25 万个火炉挤在三四平方德里的面积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要补充这些氧气是很困难的,因为城市建筑形式本来就阻碍了通风。呼吸和燃烧所产生的碳酸气,由于本身比重大,都滞留在街道上,而大气的主流只从屋顶掠过。”[3](P409)而这一切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不可分离。恩格斯深入地考察了19 世纪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利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系统地阐发了以辩证法为方法论,以实践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应该说,恩格斯的自然观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别是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对于我们今天考察生态危机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实质、探寻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首先,当代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人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对抗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表现。当今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人类也遭受到自然的严厉报复。人与自然的矛盾说到底是由人类不合理的实践造成的,这种不合理的实践首先是一种在不正确的认识导引下的实践。从古至今,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 是把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这种荒谬的观点在人类进入 20 世纪以后,在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鼓舞下,愈演愈烈。西方持生态中心主义观念的绿色人士认为,人对自然的滥用和生态危机的出现,是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密不可分的,这种价值观把人看做是宇宙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之外的存在物只有相对于人的需要的工具价值。因此,生态中心主义者提出树立“自然价值观”和“自然权利论”,破除人 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寻求生态危机的出路。现代人类中心论则认为,尽管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存在着种种缺陷,但并不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本身存在问题,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而在于改变近代狭隘的“强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而代之以建立在人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理性偏好基础上的 “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诚然,以人类狭隘自我利益为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是不利于人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的,但是生态中心主义者把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价值 观的问题,这不仅不能找到生态危机产生的真正根源,而且还不利于揭示生态危机的实质。事实上,导致当今生态危机的那种不合理的实践不仅是在不正确的认识引导下的实践,而且也是一种在不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实践。这种社会关系揭示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分化、利益对抗。如前所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提倡以人类整体利益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4
那么在现实中,到底是否存在着这种人类整体利益呢?事实上,在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条件下,根本不存在抽象的人类整体利益,而只有各种不同的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而且这种特殊的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是相互对立、彼此冲突的,它们具有损人利己的性质。而当人们把这种损人利己的性质扩展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必将导致对自然的严重侵害。从这个角度上讲,生态危机的出现,实质上是人与人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对抗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表现。
其次,从根本上变革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调适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环境正义,是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对抗,在全球范围内,则表现为群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在以资本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利益对抗。在处理人与自然矛盾关系时,这种利益对抗所表现出来的是环境正义问题。环境正义是指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社会不公正,它关注和强调同时代在环境利益分配时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行为不正义现象及其矫正。具体来讲,从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和实质看,一方面,正是由于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造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而这种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由资本所支配的[4]。比如,美国和西欧许多国家所消费的能源,在世界上所占比重,远远超过了按其人口比例应得的份额。美国本土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而国会立法禁止开采近海石油,但却源源不断地从别国进口石油,毫无节制地消耗能源和大规模地囤积战略储备。再如最近德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北方国家对南方的“环境空间”提出了许多要求;在谈到全球经济运作方式时,该报告指出,北方国家廉价地从南方国家获取自然资源,同时为南方国家制成品进入北方市场设置障碍;他们充分利用南方的大量土地和各类资源; 他们向南方出口废弃物。又如日本大量进口中国的木材,制成一次性筷子,又销往中国,不仅破坏了中国的森林资源,同时也赚取了大量利润。如此这般,不一而足。另一方面,资本的全球性运动和资本的国际分工也造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和转嫁生态危机,强化了发展中国家追求发展的诉求与资本追逐利润的矛盾冲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越来越高,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相对较低,因此发达国家把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低标准地区转移。据有关资料统计,日本已将 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和拉美地区,美国也将 39%以上的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5]。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发达国家以每年 5000 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毒或其他危险废弃物,把发展中国家变成自己的“垃圾场”。由此可见,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自然资源占有和使用的利益关系上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实现环境正义,规范不同国家在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上的责任和义务,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正如恩格斯所说,要解决生态危机,单靠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面对全球生态危机 问题,我们要积极探讨变革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途径,不断调适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努力实现不同民族国家在生态利益上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统一和环境正义的追求。
最后,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中,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和环境权,处理好人和人之间在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上的利益关系,是取得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环境保护双重胜利的关键。
应当指出,以上所谈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是利益对抗的一种形式,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利益分化、利益对抗以及由利益分化、利益对抗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破坏的行为在我国同样存在。空气污染、水体污染、臭氧层破坏、森林资源破坏、自然灾害与突发疫病频发等等,日益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生态问题。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 5
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在全球范围内,如何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和环境权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新的要求。在经济发展道路上,我们不能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而应该积极探索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追求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倡导抽象的生态价值观上,而应该把维护生态环境,解决生态破坏问题真正落实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这就明确地要求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三重关系,在这三重关系中,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处理好人与人在占有和利用自然资源上的利益关系是关键。因为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直接相关,同时也反映人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是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不合理的物质利益关系,将导致社会的物质生产只为特殊利益群体服务,满足他们的一己私欲,从而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社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而对那些占有极少社会物质财富的人来说,为了维系自己的生存他们不得不采取破坏自然环境的方式。因此,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着力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中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的利益关系,是取得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环境保护双重胜利的关键。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摈弃把自然观仅仅看做是对自然本身的描述的观点,从实践出发,以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全面把握恩格斯所阐发的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恩格斯的自然观使马克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实现了高度统一。19 世纪和 21 世纪虽有天壤之别,但是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精辟分析,对我们如何看待生态危机仍然有警示作用,他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系统论述,为我们今天如何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研究范式和理论指导。参 考 文 献
[1]汪信砚.论恩格斯的自然观[J].哲学研究,2006(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王雨辰.略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J].哲学研究,2009(12).
[5]张然,宋秀英.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4).
On Engels' View on Nature shown in “The Part Played by Labor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pe to Man”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s
LIU Ying(School of Medical Economics& Management,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8,China)Abstract: Engels' view on nature is a system based on dialects and practices which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his essay “The Part Played by Labor in the Transitionfrom Ape to Man” he expounds his scrutiny of the role of labor in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manand nature, his elaboration on human-nature harmony and his systemic explanation of the way to solvehuman-nature conflicts. Engels' view enlightens us that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crisis is the extremereflection of interpersonal interest conflicts on the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that the ultimate way tosolve the ecological crisis lies in fundamental change to irrational capitalist soc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systems;that reasonable disposi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n natural resource possession is the key for win-win success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racti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5.大自然启示的自然作文 篇五
可是,一只水母有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潜水员这么惧怕水母呢?
原来,小小的水母其实是一种肉食性动物,有八条触手,每只触手上都有电,只要惹了它,它就会电你。并且,水母几乎是透明的,不仔细观察,根本看不见它。水母是靠摆动触手游动的,虽然游得不是很快,可是速度还是能达到每小时10千米。在海里遇到成群的水母可不是什么好事,它们体内所有的电量,足以电晕55个成年人。
可是,科学家从蜇人的水母身上也得到了启示。原来,水母有着“顺风耳”,这“顺风耳”有预测海上风暴的能力,科学家通过模仿水母的功能,制造出了“水母风暴预测仪”。
这款风暴预测仪外观和水母没什么两样。只是八条触手变化了六条触手,而触手也短了许多,粗了许多。而触手也只有两个关节,不像水母那样可以随便转动触手。水母的头要长很多,而风暴预测仪的“头”却扁扁的。不过,风暴预测仪也有预测海上风暴的功能,海上风暴包括台风、龙卷风等风暴,因为这些风暴都是海上形成的。风暴预测仪预测风暴,把信息报告控制室,控制室报告中央电台,中央电台向全国人民发布信息:准备“迎接”风暴。人们开始准备,备好食物、衣物等,准备“迎接”风暴。
6.大自然的启示作文:青蛙的启示 篇六
带着这个疑问,我去问妈妈,妈妈想了想说:“青蛙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分为五类。一类,只对颜色起反应。另外四类只对运动目标的某个特征起反应,并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号输送到大脑视觉中枢——视顶盖。视顶盖上有四层神经细胞,第一层对运动目标的反差起反应;第二层能把目标的凸边抽取出来;第三层只看见目标的四周边缘;第四层则只管目标前缘的明暗变化。这四层特征就好像在四张透明纸上的画图,叠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像.因此,在迅速飞动的各种形状的小动物里,青蛙可立即识别出它最喜欢吃的苍蝇和飞蛾,而对其他飞动着的东西和静止不动景物都毫无反应。”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只小青蛙对体型肥大的蝇子视而不见的原因了。
为了更好观察小青蛙,我做了两次实验。我准备了两个玻璃瓶子、两只小青蛙(防止小青蛙吃不下两只蝇子)和两只蝇子(一只活、一只死)。我把两只小青蛙分别放进装有死蝇子和活蝇子的玻璃瓶里,然后开始观察。第一个瓶子里装着活蝇子,小青蛙一号跳到瓶子的边缘上,张开大嘴,伸出长舌头,卷住蝇子,蝇子还没来得及挣扎就被小青蛙吃掉了。实验证明:小青蛙可以看见活蝇子。第二个瓶子里装着死蝇子,小青蛙二号跳到死蝇子上,又跳到瓶子边缘,对死蝇子视而不见。实验证明:小青蛙看不见死蝇子和静物。爸爸看见后说:“快放了它吧,有人从它身上受到了启示,发明了东西呢。”我好奇极了,爸爸说:“仿生学家洛克从青蛙的眼睛受到了启发,发明了电子蛙眼,它能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并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交通要道上,它能指挥车行驶,防止碰撞事故发生;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降落,若发现飞机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案。”“电子蛙眼”可真厉害呀!
“电子蛙眼”是青蛙带给大家的启发,也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大自然,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7.自然中的启示 篇七
一、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自然观是建立在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解答上, 其内容博大精深, 哲学意味深长。马克思的自然观与过去各种不同形式的自然观不同, 他从人类存在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现实系统中来考察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是以人类存在为背景的系统辩证自然观, 主要着眼于人类历史的现实活动对自然界变化发展的影响, 以及由此如何影响人类认知时间等对象性活动本身。马克思始终如一地强调:“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前提。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 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生存。这是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最基本的观点。
劳动是自然与社会统一的中介, 是人用以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式。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 作为有用劳动, 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 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同时, 人在占有自然的过程中, 又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类史和自然史是相互制约的。
违背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对抗的认识论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有着不同理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其核心思想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 人类行为的一切都从人的利益出发, 以人的利益作为唯一尺度, 人们只依靠自身的利益行动, 并以自身的利益去对待其他事物, 一切为自己的利益服务。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认为自然界中的动物、一切生命乃至一切自然存在物都处于与人绝对平等的地位, 都具有其“内在价值”, 把整个自然界纳入道德关怀的视野, 人类无权对一种生命的存在作出安排。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危害环境的根源所在, 因此坚持认为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类必须放弃人类中心主义。遵循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必要条件。
二、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 当代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现状
21世纪的中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面临着发展的重大机遇, 但也不断承受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压力和风险。探索如何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科学发展观, 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 也对世界生态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人口多, 综合文化素质偏低。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如国家急需的部分矿产可供开发的矿产储量不足, 特别是水资源日益缺乏, 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 对资源不合理和无节制的开发使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如工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 带来的温室效应。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紧张甚至对立的局面。
2. 以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指导, 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以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为指导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首先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所谓“完整准确”, 就是要深刻体会“理论精髓”, 避免“本本主义”;深刻把握“深层逻辑”, 杜绝“表层理解”;并结合时代发展和我国实际, 灵活运用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马克思的理论注重“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但并不是表征“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水平”的生产力, 而是能够“合理地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生产力。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不能只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统治, 也要考虑自然本身的承受力。所以, 人类控制的对象不能只是自然界, 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即马克思说的“合理地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种逻辑的生产力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不断走向和谐。
3.运用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
要树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有机统一的观念。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 必须确立起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 和谐共存、和谐发展、互利共生、共同进化的观念。“我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而不是在自然界之上;我们赖以进行交流的一切群众机构以及生命本身, 都取决于我们和生物圈之间的明智的、毕恭毕敬的相互作用。”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内, 不能把人类摆在自然界之外, 更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不是纯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 而是休戚相关、生死与共、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 是共生、共赢、共荣, 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那么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 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 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汪信砚.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6 (12) .
[2]吴国盛.现代化之忧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3]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的共同未来[M].王之佳, 柯金良, 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1-60.
8.大自然的启示 篇八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它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春天,一株未苏醒的春笋,听到春的呼唤,慢慢地张开了眼睛,接着,它不顾一切地往上钻,掀翻了压着它的石头拔地而起。是一种多么大的力量使它冲破了阻碍,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啊!春笋那执着追求幸福的精神令我们敬佩,大自然教会了我们执着。
夏天,当人们在屋里吹着空调的时候,烈日炎炎下,一群蚂蚁正在搜寻着食物,成千上万只蚂蚁组成了一个蚂蚁军团,蚂蚁军团不停地挪动。终于,它们发现了一个对它们来说巨大的食物,蚂蚁们把食物分割成了上千块,齐心协力地搬进了蚁穴。蚂蚁那种团结一致的精神值得学习。大自然教会了我们团结。
秋天,一只只松鼠在树丛中穿梭,它们正为着过冬的食物做准备。一只只松鼠不停地工作着,一阵风吹过,枫叶飘落了,像一只只蝴蝶,美丽极了。可松鼠不顾这美丽的景色,仍然辛勤地采摘着。大自然通过松鼠,教会了我们勤劳,让我们学会了未雨绸缪。
冬天,几枝梅花在鹅毛大雪中格外显眼。她在风雪中昂首挺胸,与风雪搏斗着。她是那么顽强,几次眼看就要被风刮倒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她慢慢地、慢慢地又站了起来,比原来更坚强!她的顽强令人赞叹。大自然教会了我们顽强。
大自然——人类的母亲,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生的启示、活着的智慧。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503班
9.自然启示作文 篇九
人们对于蜜蜂的赞美富有哲理,蜜蜂酿蜜给人以重要的启示。一群小小的蜜蜂在花海中,它们辛勤地采着花蜜,成群结队地走动。那细小的身材,柔弱的生命,只要被人轻轻一压,它的一生就结束了。可是你要知道蜜蜂采蜜是辛苦的劳动,一只蜜蜂酿造一公斤蜂蜜,必须采集一百万朵花,飞行距离几乎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十一圈。你怎能不对这神奇的昆虫由衷地赞美呢?
梅花不是娇贵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秀气。吹拂它的不是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露水,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坚强、谦虚的品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称颂。
10.自然的启示 篇十
一粒种子,当他触碰到泥土,探索未知世界时,它发芽了。那是一片新绿,他在成长,长出枝叶,长出茎干。(他有一个梦,就是快快长大,像周围的大树一样)慢慢的,他懂得了如何去生存他会在下雨天张开嘴巴渴望大自然的哺乳,他也会像个孩子一样朝大自然哭泣。他长大了,没有亲人,独自一个在孤独的土地上生长。大自然见证了他的一切,他也会昂起头,微笑着向心里的那份光芒迸进,他知道,这一路太漫长,但他不怕。他总是微笑着长大。时光的流逝,他长大了,终于褪去了那稚嫩的枝条,长成粗壮的大树。有一天树发现自己将要离开这个让自己生活良久的土地,他没有流泪,他却笑了。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一生曾是那么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一天,树死了,我看到他在笑,我仿佛听到他在讲述自己的一生,他告诉我他不后悔自己的悄然离去,他告诉我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是我小时候在故事书上看到的,名字只有两个字《梦想》。我记得我那时候看到,感触很深,才使我至今犹记。树用生命阐述了“梦想"两个字的真谛如果梦想有条捷径的话,那他的名字就叫坚持,而实现梦想的这条路注定孤独。
我曾经在朋友口中听过一个关于蚂蚁的小故事:在南部的一个小国家,有一个著名的湖,当然湖边少不了游玩的人们。不知道是谁不小心还是故意扔了一个烟头,由于在秋季,干枯的草迅速燃了起来,人们爬上湖边的小丘陵。由于火势不是太大,也没有打求救电话。无聊的人们看着慢慢向湖边燃去的火苗,突然有人喊了一句“那是什么”!一群人随着所指的方向看去,一团黑色的球状物在快速的滚向湖面,人们都惊讶那是什么,其实,那是一群蚂蚁团成的“蚁球”。大火还在蔓延,蚂蚁被烧的直响,空气中甚至能闻到烧焦的味道。蚁球还在快速的向湖边滚去,大火一直在他们的身后燃烧,外围的蚂蚁一个接一个的被烧掉,可他们没有停下来。最终他们到达了湖边,火势也小了,蚁球快速的滚向湖面,奔向湖面后都四散而开。我看到在蚁球入水的那一刻,水面还冒起了一缕烟,蚁球相对刚开始已经少了很多很多。故事就是这样。
蚂蚁在面临危险的时候,没有一只只的逃,并没有四散开。他们团报在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用生命捍卫了对生的向往,令我感到敬畏。
树的一生让我明白梦想的可畏,蚂蚁的团报存生更是让我知道生命的伟大。
大自然教会了我们许多,我们又有了大树的坚强,蚂蚁的团结、无畏。当然,我们会从大自然中懂得更多。
【自然中的启示】推荐阅读: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蝴蝶08-04
小学事物带给我的启示作文:大自然的启示08-28
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作文08-19
大自然启示的优秀作文09-04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4年级10-16
大自然的启示日记100字10-22
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习作500字06-30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400字四年级09-24
小学生作文大自然的启示400字07-01
大自然的启示小学四年级作文550字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