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沟通的散文

2024-08-18

人需要沟通的散文(共5篇)

1.人需要沟通的散文 篇一

人需要心灵自由-散文

人的一生是非常有限的。我现在即便身后还有几十年的寿命,但是有效时间也就十几年。可供我挥霍的时间可能最多还有,70岁之后就没有做事情的必要了。

我觉得时间特别紧迫,我得在短暂的时间里把我想做的事情做成——我希望把观复博物馆建成完整有效的.、靠制度立名的博物馆。我希望我的晚年能来这博物馆里消遣,也许这个博物馆已经不属于我了。最好这个博物馆里的人都不认识我。偶尔会有一两个博物馆里的老人说,你看,那个坐轮椅、流着哈喇子的人就是原来的馆长,他特傻,把东西都捐了。如果我听到这样的话会挺高兴,真的。

我觉得把钱财留着才傻呢,我捐了一点都不傻。我做的最精的事情就是“在这个东西不值钱的时候把它买过来,值钱的时候我把它捐了”。我从内心深处想捐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是你的,你就会被困扰——不自由。人生说到底,还是要心灵自由。

萤火小语: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自己最大的敌人是心灵。若心无自由,我们便无法爱自己所爱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这个世界上无法用金钱买到的东西真的很多,除了感情、时间、健康等,别忘了,还有我们心灵的自由。

2.师生之间需要心灵的沟通 篇二

现在,笔者时常感到与学生沟通的困难,尤其是学困生。学困生往往是双差生,基础差,想学学不会,有的干脆就不学;自我控制力差,坐也坐不住,常常违反纪律。这些学生都有很强的防范心理,尤其是当他犯错误的时候,你很难走进他,很难走进他的心灵,他不轻易向你敞开心扉。

作为老师,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怎样才能让学生向你敞开心扉?我想板起脸来讲大道理是没用的,因为他已经听的够多,已经听厌了,大脑已经麻木,不会再接受老师老调重弹的曲子。声色俱厉,当头棒喝,这是老师惯用的招数,用老师的威严来压制他,往往使学生貌恭而心不服,有时还会造成师生关系对立,所以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拿纪律来约束他,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开始纪律对他还起点作用,时间一长作用就不大啦。若只用纪律这一绳索,最终往往是被开除。当然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该开除还得开除。到这个地步,在某种成度上不能不说这是教育的失败。

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走到这一步?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尤其显的重要。

第一,要做到从内心里真正关心爱护学生。转化一个学困生,不要有太重的功利目的,不要太急于求成。要从生活细节上关心学生。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第二,面对顽石,要有足够的耐心。老师不仅允许学生犯错误,还得允许学生多次犯错误。学困生犯错具有反复性,不要因为一两次犯错,老师就大发雷霆,不依不饶,批评教育是应该的,但要适可而止,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否则适得其反。刚接班的时候,我班有个学生王卫平,每天早上检查早读,我就发现他在睡觉,心想晚上肯定去上网了。找他单独谈,问他为什么早上起来就睡。他说:“晚上热,蚊子咬睡不着。”我说:“同一寝室的同学为什么早上不瞌睡?晚上是不是去上网啦?”他予以否认,然后就是低头不语,不论老师怎么说,他就是一言不发。我一看这种情况,今天的谈话不会有什么结果。其实对这种情况我心中早有准备,不能急,还得冷处理,等待下次机会。类似这样的谈话大概进行了五次。也许是老师的耐心和诚心感动了他,到第五次的时侯,他向老师坦言,几乎每晚都出去上网。他说每次出去回来就后悔,但就是管不了自己,不管怎样总算向老师敞开了心扉,愿意同老师交流。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以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以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用心把冰融化,用爱与真诚唤醒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第三,要相信学生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要给每位同学申辩的机会,尤其是学困生,信赖对学困生十分重要。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体现了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也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既包括学习上,也包括生活上的。学习上哪怕有一点点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鼓励,给学生以信心和希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在其他方面往往表现的非常积极,如帮助同学、劳动积极。要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使这些闪光点越滚越大,占据他们的整个身心,身上的缺点会越来越少。

3.沟通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篇三

“沟通”是一个大题目,没有一个人能够自诩可以完全弄明白这两个字的含义,但这二字的价值确实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凸显。就说目前被频频翻炒的迪拜事件,就令人不由深思:600亿美元和金融再次危机之间难道真的只是如同一层宣纸那样,轻薄到容不下一滴墨汁么?当信息不能够充分传播、而人们脆弱的神经不足以支撑自己去勇敢地了解一切的时候,我们面临的也许并非一个简单的“债务延期”,而是一场灾难。

沟通不仅是技巧,更重在结果,在这目的、技巧与结果之间,用何种态度去面对“沟通”却往往会被人们忽视。身在业内,我也来试着聊一些自己关于“沟通”的见闻和心得。

勇敢:改变沟通的思维方式

勇气,一个说得出、看不见的大物件。许多人都会在事情失败或者出现纰漏的时候对自己的老板和同事说:“我也不清楚这个事情啊,对此我也无能为力啊。所以它不关我的事。”这个情景总让我想起梅尔·吉布森在《石破天惊》里面的一句台词:只有失败者才会说我尽力了。是的,我们在旁观时往往都会鄙视推卸的做法,但人类本能的反应就是回避和澄清,其背后恰恰是一种沟通勇气的丧失和机能的退化。

听到过一位国企的老总评价外企员工的时候说,外企的员工都希望自己不承担工作的失误和责任,一切按照流程办,这样他们会把前期工作做得非常认真,但并不与上下游同事更多地充分沟通,这带来三种结果:第一,他们的普遍成本很高;第二,他们有可能在准备的过程中就放弃了这件事情;第三,他们只相信程序而不相信人本身。在失败后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没有责任,而流程才真正有罪过——但流程是大家一起创造的,于是归根结底大家都没有责任。

作为一名近十年穿梭于500强之间的外企员工,我对此感同身受。从最初到公司勇敢地做事,到现在先从流程下手,慢慢蜕变成一名邮件高手。而这种沟通,换来的往往是对时机的难以把握和责任的流失。当然,我们会给这个过程加上一个美丽的名字——风险的合理控制。当很多时候,看到某位同仁的低智商(并非真的低智商而是为了其他目的)邮件几欲破口大骂的时候,只能感叹于这位同事也不容易。坦诚沟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已经慢慢成为在外企中难得的珍贵。

主人翁的精神似乎已经在进入21世纪后被国人遗忘了。常听到一些同事真诚地对我说:兄弟,我们再高也是打工仔,口碑才是立身之本。如果我们真的像一些民营企业家团队那样,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起去面对困难和机遇,有什么事情做不到呢?说一个时下在各个领域部很出挑的企业——三一集团。我不喜欢三一集团的风格,因为与我的风格格格不入。但是,我接触到他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表达、希望表达,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冲动,一种血液中的东西。在一个行业活动中,两个三一人甚至可以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在讨厌他们高分贝的同时,我又不得不钦佩他们的勇气,与把公司每一件事情当作自己的宝贝的认真。也许这就是他们用10年的时间做到200亿元销售额的原因之一。这种勇敢的思考、勇敢的说、勇敢的做,恰恰是每个企业都需要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差别决定了人们沟通方式的差别。我将沟通的方式简单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抑郁症的患者会慢慢地在自己内心建立一个沟通的对象,而这个沟通对象给他的建议将极大影响他的决定,病症越重这种沟通就会越加深,直到他拒绝身外所有人的声音,走向自杀的绝境。每一个人都渴望去与一个可以沟通的对象沟通,但关键在于你将他建立在内心还是身外。当每一个人都用开放的思维方式去与世界交互信息,主动地选择一个合理的对象也将非常愉快。

思维方式的差别决定了人们对沟通结果的预期。对结果的恐惧往往会让我们丧失基础的欲望。那些只会在家人面前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的人,只能是一种遗憾的不断复制。市场营销课程有一道思考题:什么样的企业成长率最高?答案很简单: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如果你的起始点是零,为什么不去与人分享你的想法呢?套用一句电影台词:想中六合彩也要去买才行啊!

这里引发一个思考:是什么带来思维方式的革命?“勇于承担责任”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驾驭世事的决心,也是令我们改变思维方式的良方。

平静:应对沟通失败的良药

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失败,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而在沟通失败后采用的方法则尤为重要。

不久前我安排公司总裁前往厦门公干,本来是一项很小的工作,却险些失误。按照我以往的工作习惯,会在前一天发邮件和短信提醒总裁第二天的航班信息。但这天正是周末,为了不打扰他休息而没有继续这个习惯。恰恰这一点,让总裁错误地认为周二才出发。我在距离登机前半小时意识到错误已经发生了。那么,我是不是应该马上告诉总裁,自己已经提前一周将所有的行程发到了他的邮箱,所以他现在必须马上放下一切工作来机场,我帮他更改到下一个航班?那么他下午安排的会议呢,统统推迟?这显然是不行的。或者我告诉他,由于他的坏记性,我们只能放弃这次的公干?为更好地捧住饭碗这显然也不妥当。

自责和指责都不能够改变当下的局面,最重要的是立刻恢复平静。首先,我打电话给厦门所有的相关人员,告诉他们因为一些不可预料的原因,所有行程推后一天是否可以?很快得到了肯定的答复。第二步,致电航空公司、酒店告知所有的行程不变,仅仅是推后一天,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第三步,接通了总裁的电话,迅速告诉他,请他不要担心,所有的行程按照他设定的周二出发,已经更改,我马上回到公司当面解释。一切归于平静,而我的手心已经全是汗。但我从一个50分的成绩挽回到了80分,也算是一个不坏的结果。

平静能带给沟通对象三件礼物:一件是你们还可以继续沟通,无论厦门方面还是总裁都认可了我的重新安排,并给了我很好的理解;另一件是让他认识到你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这一点从公司总裁略带歉意的笑容可以说明:最后一件,就是你们会重新获得成功的沟通。

沟通是个“形容词”

一位营销大师在给学生讲课时提问:你们是否知道就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世界上有多少公司倒闭,又有多少新的公司诞生么?相信所有的人都无法回答。

瞬息万变的环境和市场,没有一件事情是停滞不前的,这更加考验你是否可以更多地了解信息并完成及时的沟通。80年代的美国IT专家大胆预测:到90年代末,全世界将拥有超过80台的计算机。

这个预测当时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认为80台计算机就是天方夜谭。这里想说的并非IT业的发展,而是如果你开始突破与人沟通的界限,尝试与市场或者一些无形的东西沟通的时候,风险和机遇都会是你的同行者。回看30年前,我们何尝不是呢?外企董事会在评价中国市场的时候总是会用相同的两句话:中国的市场充满了机遇,但快速的变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大量、及时地与外界完成信息的交互。

事物的关联性也决定着每一件事情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结果,放射性的网状思维方式是每一个企业市场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沟通的机会和细节。除此之外,倒叙(从期望的结果出发)的方法也是一个不错的推荐,让你更容易掌握每一件事情的细节,决定如何合适地完成沟通与决策。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不充分的沟通和盲目“想当然”的危害。人们喜欢让自己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但这个“翅膀”如果用在与人、与事的沟通上,就变成了典型的“盲人摸象”。总听到老外抱怨中国人“想当然”。后来才知道他们指的是中国人喜欢用“我想应该是……”、“我觉得……”、“我猜……”这种表达引出自己要传递的信息。我没法评价到底那些是不是他猜的,但如果要获得正确和充分的沟通,最好的方法是弄清楚事物的真相后一次性说完。没有发生或自己无法获知的信息不要让它存在。

沟通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我在这里将它看做形容词,因为它不仅仅代表一个动作或结果,更多的意味着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要获得更完美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沟通的精神去感知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沟通需要经营人心

马前锋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库房大门上有一把坚固的门锁,粗大的铁棒自以为很有办法,一定可以打开这把锁,但是不管它用撬或者敲,费了很大的劲儿,都无法打开门锁。

钢锯看不过去,接着上场,但是任凭它左锯右拉。门锁还是纹丝不动。这时。一把毫不起眼的钥匙悄悄出现,扁平弯曲的身子,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当它钻进锁孔时,一下子就将那把坚固的门锁打开了。

“你怎么做到的?”铁棒和钢锯不解地问道。

“因为我最懂它的心。”钥匙轻柔地回答。每个人的心门上都有一把大锁,唯有真正具有关怀与慈爱的人才打得开。

管理就像一把一把的锁,心就是钥匙。管理学百年发展历程中,伴随社会的发展变化,各种新鲜的专业术语应运而生,各自风行一时后又渐次消逝。而其间,沟通的话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受人追捧而又让人困惑。任何管理者都只能在一定的环境因素和组织文化的双重约束下施展管理才能。缺乏沟通就会造成损失。而在沟通中。人心的经营始终是处于核心的位置。

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利于发现自身的“弱点”,使人换位思考、反向思维、化解矛盾,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不断进步。站在对方的角度,充分了解彼此的心声、底线,能及时排解疑难顾虑。所以充分沟通的过程实际上是满足各层级需要的策略。比如对方提出的问题不一定能够解决,但至少在心里已经有了理解。甚至产生了同理心。这样就造成团队中有怨气可以化解、有情绪能够疏导、有困难能够承担、有问题大家齐心协力来解决的效果。无数实例证明。人心经营得好,就会把盛装散沙的一片荒漠变成富有内涵的绿洲和湖泊。

清代乾隆年间,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但其赚钱后便掺杂,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店主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心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谈判的过程中,在准确理解对方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寻求双方各种互利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正常渠道达成协议的方式。但在解决一些棘手的利益冲突问题时。理解、妥协、让步的策略方案更体现了对人心的经营。在这方面,周恩来无疑是佼佼者。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一句“我们到这里来是解决问题的。不是来跟你们吵架的”,即时化解了敌意。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谈判中,周恩来放弃了对日战争赔款要求,认为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很大伤害,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要求赔款则增加了日本人民的负担。当时日本田中首相写的“信乃万事之源”的条幅,在深层的心理层面确信了双方建交的准备和信号。毫无疑问,这些沟通效果,不管其形式如何,都触动到了人的心理深层。把“利他之心、关爱之心、慈悲之心”放在了沟通的中心位置。

4.英语教学需要心与心的沟通 篇四

开始上第一堂英语课的时候我很紧张,一位老教师建议我第一堂课不需要讲,只要带领学生相互熟悉一下,然后预习一下课文就行了。我采用了这位老师的建议,没有讲课,只是跟学生们相互熟悉了一下,然后让学生们又做了一个小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我给出一个单词后让学生们以这个单词的尾字母为下一个单词的首字母来一个单词接龙游戏,不许重复使用别的同学说过的单词,如果谁接不上那就罚他表演一个节目。游戏很简单,大多数学生都照做了。只是轮到了一位学生时,问题就出来了。论到他了,他直接站起来说了句“我不会!”语气中还夹杂着不满。我心里有些生气,但是我还是说了句“那好吧,按照规则来,你来表演一个节目吧。”他没有说话,我看了他一下,这个学生长得眉清目秀,看起来一点都不像会捣乱的学生。可是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让我不知所措。“好吧,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他开口说话了:“有一天动物园里来了个大猩猩,班长笑了,我也笑了,大家都笑了。”这也叫故事,分明是在嘲笑我么,暗指我是一个大猩猩。可是我该怎么办呢?我在心里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班里鸦雀无声。第一堂课我可不能跟学生闹僵,但是也不能让学生给了一个下马威啊。当时我的确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改变这一局面,只是随口说了一句“这个故事一点都不好笑,但是也算你勉强过关了,下一位同学......”我的第一堂课就这样过去了,我心里窝了一口气,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他老老实实地听话。

他上我第一节课的时候桌子上只有一本英语书,而且第二节课开始的时候就趴在桌子上准备睡觉了。当我讲到五分钟的时候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分贝,我见他抬起了头然后又趴下了。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我看得出来这个学生存在厌学心理,我想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在听我讲课,我接着又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讲到了中间我停顿了一会儿,我发现他抬起头来看了看我,我知道他在听课,接着我又在故事当中穿插着讲了文章当中的几个单词和短语,并且领着他们读了几遍。然后我就开始提问,我点名把他给叫了起来,找了其中一个比较简单的单词提问他,他答上来了。我本来以为他回答不上来,想针对他上课睡觉这一问题加以讨论,但他回答了,我就把他表扬了一番。我说:“你非常聪明,我讲课的时候你没有抬头,只听了一遍就能够记住,如果你以后好好听课一定很有出息。”他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坐下之后他再也没有趴在桌子上。

上自习的时候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跟他谈心。他告诉我他不爱学英语,而且初中的时候拉下了好多,只要上英语课他就想睡觉。我知道他不爱学英语,但是我能看出来他是个聪明的孩子,是个好孩子,而且我把这种看法告诉了他。我跟他说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到办公室找我。他很高兴,而且在回去之前还给我鞠了一个躬。我在这个时候也很高兴,感觉自己要胜利了,这个时候我觉得对一个孩子进行表扬,远比批评要好得多。

以后上课的时候,他也经常控制不住自己,总是想睡觉,但是那个时候我就会把他给叫起来,让他回答问题。有一次,测验考试的时候,他实在控制不住了就央求我“老师,这里面的题我就会这几道,其余的都不会,你就让我睡会儿吧。”我知道他的底子很差,我就同意了这份题不用他答了。但是我也给出了条件:“无论你睡多久都行,但是在测验考试结束之前你要把第二单元的单词都背过了。”那个单元的单词很多,记得快也至少要二十五分钟,我最多给了他二十分钟的睡觉时间,他同意了。到了差十五分钟要下课的时候他还在睡觉,我没有管他。可是出乎我的意料,还有十分钟下课的时候,他抬起了头,开始背单词,到下课的时候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提问,提问了九个他答对了八个,我很惊讶,他的记忆力真是超凡。我什么也没说,就让他回去了。后来听他的班主任和他的同学们说他现在很爱学英语,经常桌子上放着一本英语书在背单词,而且经常晚上在被窝里背单词。听到这些以后我很高兴,以后我也经常在上课的时候给他机会让他表现,他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成绩也在一点一点地提高。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来引导学生,来教育学生,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认识自己,觉得自己行,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还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他才会信任老师,接受老师的教导。教育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沟通。有时候,我们把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搞得很紧张,自己还大惑不解,觉得自己是真心实意地为了孩子,可怎么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其实,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

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更需要课堂之外的,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上的。我们知道,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有着“教”与“学”的“任务”,那里的“沟通”不像课外时那样随便,那样海阔天空,那样富有生活的气息,那样有着生活的体验。一句话,课堂之外的沟通,是生活中的沟通。这样的沟通,就很有可能要比课堂上的沟通更加有效,更加深入人心,因为这是无目的,无任务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如果这样的沟通多了,心灵的默契也就基本可以达成。

教育,说起来复杂,但其中的道理也并不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真正的心灵沟通基础上的。教育就是在这种心灵的沟通之中实现的。一句话,教育要取得真正理想的效果,必须有真正的心灵沟通。

5.人需要沟通的散文 篇五

中学生阶段,是人生成长转变的关键时期,知识的高密度增加,身体的飞速变化,心里的情感转变等等,都出现在中学时期。所以,中学阶段可以说是人一生中的“转型期”。在这个阶段,除了家长的教育引导外,在校期间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如何使得他们顺利成功转型,在教育过程中的语言与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要尝试换位思考。心同此情,心同此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想,如果是你,会是怎么样。融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系统中去,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以学生的思维模式去推理学生面对的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这样的置换可以使对方会感到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与舒畅的情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怀的沟通氛围。

其次,要有耐心和信心。中学生毕竟年龄还小,心理还不成熟沉稳,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反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和信心。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尝试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改变,相信学生能够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这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相信,就是耐心和信心。有些学生,承认错误的态度特别好,但是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却是很漫长的,甚至根本不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得沉得住气,不能斥责学生,否则,只能是前功尽弃,甚至出现反面效果。

第三,要善于发现“美”。发现美,就是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尝试欣赏学生。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位学生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发现他们的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吝惜自己的赞美,随时夸奖他们,让他们学会肯定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质。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教师用心,就不难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优点和闪光之处。“哦,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也没想到。”“你今天的值日生做得特别好,很有责任心。”“你今天上课表现得很好,能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你提的问题十分有价值!”……一些看似简单的常见的普通的言语,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就是一种肯定,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这样一些简单的举动,很可能就会激发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能。

第四,亲切和蔼,选择用词。与学生谈话,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交流中所选择的语言非常重要。他们很敏感,稍加不注意,都有可能刺激到他们敏感的心,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与学生谈话,很多教师习惯性地认为就是批评学生,指责学生。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很多时候,与学生简单的真诚聊天,通过选择合适的语言环境和语句,让学生自己感悟到是非对错,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笑是沟通人的情感的媒介。

第五,真诚地付出你的爱心。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第一届的学生感情最好,印象最深,与学生的记忆最多。这些,其实都是因为教师在刚工作的时候最有爱心。对第一届学生,倾注了最多的心血与激情,这些,其实都是教师的爱心。将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或者是自己的弟弟妹妹,真诚地付出,自然能够收获到学生的回馈。

上一篇:新世纪英才学校杀人犯下一篇: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