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师基本功

2024-08-13

初中物理教师基本功(精选8篇)

1.初中物理教师基本功 篇一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初中语文

1、对话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对话,从语言形式看,有赞美式、含蓄式、渲染式等,从理答方式看,有简单肯定、引申评析、追问、转问、换问、讲解;从对话效果看,有点、拨、挑之分。请从对话效果的角度,辩析点、拨、挑。答:一点:“此时无声胜有声””

对话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把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普遍感到的疑难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展开对话。学生对话开始后,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听清楚对话双方的主要观点,听清楚对话双方的精华所在,听清楚双方的主要认识偏差,听清楚双方对话的焦点,同时思考下一步的对策。只有听得清,才能想得深,引得好,激得巧。

二拨:“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对话活动中,有时对话双方囿于自己的一得之见,或者囿于对文本理解侧重点的不一样而产生争执,这时,教师不可以用“双法的观点都有道理”之类的话来化解纷争,因为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丝毫作用,学生并没有达到共识。如果让学生还固守着自己明显带有局限性的答案,那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并没有什么作用。

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作者写山用了„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的句子,按理„鸢飞戾天者‟应该更加激发功名之心,怎么会„息心‟呢?我认为作者在写作时有疏漏。”对于这样的观点,有些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反对者认为“因为作者看到寒树们„互相轩邈‟,感到这样争下去没有意思,于是才有了„息心‟的心理啊”,一时仁者见仁,知者见知,莫衷一是,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做“和事佬”的角色,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鸢飞戾天者看到的仅仅是山上的树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醒悟过来:原来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促使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了,“峰”只是作者议论的一个媒介。教师的一个问题就能使对话难点处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由此可见,生生对话中不可缺少教师的引导。

三挑:“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些具有人文教育意义或者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教者千万不要让它轻易滑过,要善于激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编者的意图,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他们对人文主题的深刻体会。

在教学《寒风吹彻》一文时,在差不多结束对文章语言魅力探寻的生生对话时,最后发言的女同学在充分肯定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后提出,尽管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但她不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它写得太灰暗。对于这一观点,教师并没有轻易放过,因为学生的这一问题正好是探究编者意图,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时机,他立即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对话深入了下去:“有人说这是一篇描写苦难的文章,写得比较灰暗,与我们同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不应该选进中学课本,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一言既出,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

点,气氛之热烈,发言之踊跃,观点之鲜明,完全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对话的结果是,大家普遍认为,对于身处城市的当代中学生而言,对于苦难的理解与认知基本是缺乏的,读了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了解在我们的国家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苦难之中,还没有摆脱生活中的窘境,知道了这一切,可以明确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反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切,我们可能对民族的现状一知半解,当我们进入社会后,我们如何面对苦难,又如何想到关心那些身处苦难中的人们?应该说,这样的认识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也是符合编者人文教育的主题的。

2、简要说明:提问和追问的联系和区别。

答:所谓提问就是提问学生的疑惑处、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教学环节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转折处。

一、提问是凸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重要途径。恰当的设疑发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师预期的目标,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之处,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二、通过课堂中师生的问与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生成的新鲜的观点和深刻的认识,是课堂上最闪亮的思想火花。

三、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

四、诙谐而富于艺术性的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所谓追问,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有因必然导致果,会出现什么结果?呈现出的现象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去把握它?上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追问展开分析,即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去设置问题,展开讨论。另外,可以正面设问,也可以反面设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路便会开阔起来。

3、简要说明:讲述和讲授的区别。

答:它们都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

讲授有多种具体方式:

一、讲述。侧重在生动形象地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得到感染。

二、讲解。主要是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则等,进行较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

三、讲演。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中间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的活动。

讲述是讲授的一种具体方式。

4、完整地设计一篇课文(或作文)的教学,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目标设计、过程设计。并有设计说明,可以单独写,可以融在各部分中。

答: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2、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而且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学情分析:杜甫的这首诗,从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教育。作为初三学生应该可以比较容易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领会诗歌的内涵,体味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风,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境界。

3、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其在学习诗文的过程中受到作者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的熏染。

四、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过程中,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与精当的用词。

2、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诗基本风格。

2、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3、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六、德育渗透: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七、教学方式:

1、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3、多媒体课件辅助。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杜甫这个名字总与唐朝的那场八年之久的战乱紧密联系。让我们一起回忆,在学过的杜诗中,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过怎样的灾难?

《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老妪从军的辛酸无奈凸现了战争的残酷。

《月夜》中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妻离子散的孤怜悲怆映出黎民的凄苦。(多媒体打出诗文)

而诗人自己在这场战乱中的际遇如何,有人总结为"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投过安史之乱迷茫的硝烟,让我们一起走进郁积了杜甫苍老泪水的那间茅屋……

(二)、读诗环节:

1、朗读——要求:声音放开,字正腔圆。达到整体把握诗歌、正确辨音正音的目的。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巡查纠正,最后将易读错字词板书。)

2、诵读——要求:结合诗人背景遭遇,融入情感体会。达到初步理解全诗情感基调的目的。

(教师放背景音乐,乐声沉重、悲怆。学生自由诵读,同时体会情感。)

3、品读——在以上两步骤的基础上,指名请情感较到位的同学单独朗读,其他学生进一步向深处理挖掘。

(三)、探究环节

第一版块——走近秋天草堂

诗歌第一小节:(八月秋高风怒号~~~下者飘转沉塘坳)

提问:诗中秋风的特征是什么?请分别用原文的一个词和自己思考得来的一个字作答: 明确:原文:“怒号”;自己思考:狂。

提问: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

明确:“怒号” 运用了拟人手法说明风之强烈和无情。

提问:“卷”和“吹”、“刮”相比,好在哪里?

明确:“卷”字很形象化,有力度。

提问:在秋风的肆虐中,茅屋发生怎样的状况?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明确: 运用了“飞”——“洒” ——“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小结并板书:狂风破屋

诗歌第二小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

提问:请学生描述作者眼看茅草纷飞、草堂颓败的情景时,心中所想。建议将语言组织成内心独白的形式表现出来。

明确:诗人心情无可奈何、悲伤自怜。

提问:一群顽童的出现,使作者刚经历“天灾”,又面对“人祸”。“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不到五十岁,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明确: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提问:“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明确:一叹:屋被吹破,日子困苦;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可请学生设计动作表情,自创情景,进行演读。)

小结并板书:顽童抱茅

诗歌第三小节:(俄顷风定云墨色~~~长夜沾湿何由彻)

提问:秋风秋雨愁煞人。伴着凄风冷雨对破屋家人的侵袭,我们看到了怎样悲惨的场景,请用文中字词作扼要回答。

明确:“冷似铁”、“踏里裂”、“无干处”、“ 未断绝”—— 长期颠沛流离,家境窘困,清贫无助。

提问:这样的雨夜,作者会想到什么?他会为自己贫苦命运和悲惨境遇作怎样的哀叹呢?

板书:夜雨湿屋

自然过渡到下一版块——

第二版块——聆听诗人心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提问:为什么不能在诗歌开篇提出这样的心声,全诗前面的内容有何用意?

明确:诗人正是从身边亲历的悲苦遭遇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所以,前文所写内容正为后文这一伟大感人的感慨做了具体殷实的铺垫,更能令人佩服作者这种忘我为人的高尚情怀。

提问:请用一组四字词语概括以上诗句的内涵

明确并板书:心系百姓、忧国忧民、牺牲自我、无私奉献。

第三版块——延伸广阔空间

拓展

1、诗人并未因为自身困苦而忧伤悲叹,却把眼光与笔椽探入到更伸更广的国家百姓上。请同学们回忆在课外阅读或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有关安史之乱的画面、诗句,谈谈当时的社会面貌。

例①:《咏怀五百字》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控诉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例②:《春望》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国破家亡凋零破败的场面。

例③:《无家别》里“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重被征召当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

拓展

2、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能否列举与之相似的人事与文字,请以排比句式加以阐述。

例: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四)、任务环节: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五)总结环节: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

(板书):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十、设计说明:

以往的语文教学在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陈旧”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常常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然后再围绕这些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这样做,明显违背了语文教育的规律,造成了语文课程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偏低的现象。

通过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我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普遍、内容最广泛的学习。

作为教师,应紧紧围绕创新学习,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探索减负、优质、高效的教改之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并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任务

5、学生不会问,提出的问题意义不大,教师用什么手段引导?可举例。

答: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学会提问题,尤其是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发展。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尤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思考,粗浅地谈谈在教学中,我是如何引导学生提问题的。

一、教师自身树立 “提问题”的意识,榜样示范。也就是说对要交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有深刻的认识与把握,而不能连自己都一知半解,而且对书本的所谓权威知识要敢于挑战,要敢于有自己的观点。记得我在教学一个单元的日积月累时,有一句歇后语是这样说的“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课前,我觉得这是很简单的教学,开始没在意,习惯性的把“泊po ”读成了“bo”,几遍过后,我问自己:“梁山泊bo听起来好像是人名,而梁山泊的军师中的梁山泊应该是个地名,究竟 ‘泊’该怎么读呢?”于是我赶紧查字典弄清楚,好险,真的读“ po”。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再在班上读,结果学生全部读成了“bo”。我在心里暗暗庆幸自己的课前自问。于是我问学生“那谁能说说这句歇后语的意思?那‘梁山泊’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读、解释,真感觉到这个“泊’字在这里的读音有变化了,大家有的议论,有的查工具书,一下子解决了问题。我相信这个字的读音以后无论在哪,学生都不会读错了。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先前也读错了,后来就是因为多问了几个为什么才知道。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知道了凡事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行。

二、善于激发学生质疑积极性,鼓励提问。首先让学生形成统一认识,即谁在课堂上提问,谁就会得到别人的尊敬;谁提的问题有难度,就证明谁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并响亮地提出一个口号:“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以此鼓励学生大胆地向老师提问,向老师挑战,向教材挑战,允许他们在任何时候,提出任何问题。对于学生的提问,要看到其闪光点。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就给予肯定,例如我在教《变色龙》时,有位差生问:变色龙的身上有什么是“不变”的?我就让全班同学为他的敢于提问进行热烈的鼓掌,并请其他同学帮其解决问题。这位学生见自己一炮打红,自然洋洋得意,其学习的自信翅膀也就硬了许多。

三、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培养提问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众所周知,玻尔由于改变了提问方式,从而创立了著名的量子力学理论。所以掌握提问方法是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善于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课型中学会提问,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我们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只是简单机械地会问几个“为什么”,而应该培养学生善问,问得深,问得准的习惯。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这样几种提问的方法。

⑴、对标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三颗枸杞豆》,学生提出:课文着重写三叔给我的启示,为什么不以《我的三叔》为题?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本文是以“枸杞豆”为主旨象征安排文章

结构的,通过三叔把枸杞豆郑重地托付于我,写出了本文真正的主旨——珍惜青春,珍惜时间!。

⑵、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有些词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虽然有时候所处的位置并不是太显眼,但是只要我们紧紧地抓住它,联系文本和生活深入地研究和挖掘,就可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甜甜的泥土》,我强调学生课文最后一句话,一个学生读完之后便问:“泥土的味道会甜甜的么?这里有没有什么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个问题起到了“画龙点晴”之作用,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抓住中心段进行质疑。有的文章很浅显,如果就从内容着手,会觉得没什么可以发挥的地方。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中心段进行提问,然后把问题像网一样撒向整篇课文,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⑷、对矛盾处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草》一课中,学生提出问题:“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这个“担心”是不放心的意思,作者真的是对杨光不放心吗?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实践证明:只要注重培养,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6、面对学生挑战性质疑,教师该怎么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

答:质疑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我认为要做到勇敢接受学生的质疑,不仅要从思想上抛弃“师道尊严”,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而且要提高业务素质,多钻研,勤阅读。教师要抱着谦逊的态度,坦诚地和学生交流,相互促进,和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和学生一起成长。

作为语文教师,每天都要接触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浩瀚如海,作品中古今意义的变化也很多,在讲课时总是辛苦地教授,但还是难免有疏漏和说错之事。以下就是我在这方面的亲身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记述了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二句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那一天,我在导入课文后,进行了示范朗读,目的是让学生在我的示范下读准字音,在领读时,把“裳”念成了“shāng”这我觉得没什么异议的,同学们也学的不亦乐乎。没想到,下课后,课代表走到我跟前拿着字典,略显紧张而又不得不说十分着急的神情说:“老师,您把‘裳’的音读错了。”我有些紧张,因为课堂出现了错误。她接着说:“‘裳’在字典中有两个音,一个念‘shāng’一个念‘cháng’,并且念‘cháng’的意思是遮蔽下体的衣裙,我想古代女子从着装看,应该是穿的裙子而不是纯粹的上衣裤子组成的衣裳吧,因此在这句诗中应该把‘裳’念成‘cháng’的音,老师您说对吧?”望着她探询的渴求知识的眼睛,我心里既有喜悦,也有不安,喜的是学生有这种大胆的质疑好学精神,不安的是如果教错了这不是在误人子弟吗?而且而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自己教错了,多不好意思呢。我轻轻地按着她的肩膀说:“老师回办公室再和其他老师讨论一下,下节课给你答复吧!”这堂课后,我是带着满心的疑问和不安回到了办公室里。

听了我的传述及提出来的疑问,我了解到同办公室的其他几位老师在授课时有的念‘shāng’有的念‘cháng’,大家相互研究了一番,后来确定确实念‘cháng’,理由基本和学生阐述的一样,这让我觉得有些惭愧,没想到学生也是良师呀!

下一节课又到了,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质疑精神。我诚恳地对她说:“谢谢你对老师的指正”并且对大家说:“唐代的散文家韩愈曾经在《师说》中说了这样的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也就是说你们在某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老师的老师呀,今天,这位同学就作了我的一字之师。”这节课轻松又愉快地进行着。自此后,同学们都觉得我没有老师的架子,敢于提出问题,质疑的学生也多了,更爱学习语文了。

这件事过后,给了我许多启示,真的体会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们就应该敢于接受学生的质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时,不能因面子就一味错下去,要及时纠正,并坦诚相待学生。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又能保护学生质疑发问精神,还能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是“活到老,学到老”,而我们的教师也应该是“教到老,学到老”,不单是要向书本学,还要肯于低下头来向学生学。只有这样在教中学,学中教我们才会实现“惟吾得一馨这陋室,换得桃李满天下之芬芳”的教学宏愿。

质疑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我认为要做到勇敢接受学生的质疑,不仅要从思想上抛弃“师道尊严”,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而且要提高业务素质,多钻研,勤阅读。教师要抱着谦逊的态度,坦诚地和学生交流,相互促进,和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和学生一起成长。

7、你在学生读书读网的活动中,是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的? 答:指导学生读书读网的基本方法

读书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最直接途径就是读教材。读教材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提纲导读。学习新内容前,教师向学生出示精心设计的阅读提纲,学生根据提纲中提出的问题阅读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新授课或单元复习。提纲导读的特点有:一是强调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问题多、阅读量大;三是问题问得比较直接,学生自己基本能解决,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标注“是什么”和“为什么”等;四是其直接目的是通过提纲的导读起到使学生快速熟悉教学内容的作用。这种阅读属于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以识记为目的的阅读”。提纲导读,能够使学习内容更清晰。

(2)示范朗读。朗读可以由教师示范,也可以由学生示范。示范朗读能突出读者对内容的理解,更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青少年时期,对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阅读。阅读并不是为了把读过的东西记住并且用来回答问题,而是为了使他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只有那种不一定要识记,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解剖”的东西,才能最有力地影响个人。可见,示范朗读的教育效果更明显。

(3)接龙诵读。即一个同学接一个同学地读。读的内容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即下一位同学接前一位同学的内容的顺序往下读。由于不知道下一位要读的同学是谁,所以课堂上每位同学都努力地保持着对阅读内容的注意力,这样有利于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这种阅读方法一般运用于比较长的文章。

(4)角色扮读。指几位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对话的形式读。比如按角色扮演、按不同观点扮演(辩论)等。这样的阅读能把静止的文字变成鲜活的场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放松紧张的神经,同时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灵感。

(5)全员默读。指全体同学不出声地带着问题阅读教师指定的内容。这种阅读方法的阅读内容远远超出了提纲导读,它强调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主张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阅读材料。这是一种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智,激起他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们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的阅读。

(6)全员齐读。指全班同学一齐读教师指定的内容。齐读的内容应该是教育或教学中的重点,因为齐读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可以形成班级的凝聚力。

(7)全员乱读。全班同学一齐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一部分或全部,但是不必考虑是否和他人语速一致,只需要考虑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既可。

——读漫画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读标题;然后读漫画中的内容,包括漫画主体是什么,是人物还是借喻物,有什么表情和语言;最后把标题与内容结合起来理解漫画的含义。

——读图表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读图表的标题,即是什么图表;然后读图例或文字项目;再读数字;最后把前几项内容综合起来理解。

——读其他相关资料的基本方法

可以粗读、精读或细读,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读懂,这是关键;然后提炼或概括出核心词。

——看影像资料的基本方法

认真观看;边看边思考;生成问题或感悟。——读网的基本方法

(1)指定浏览。在学习某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浏览教师自己制作的专题网页,也可以指导学生去某网站浏览网上资源或某网页。这种方法适合目的非常明确的学习内容,可以在课上阅读,也可以在课后阅读。

(2)相关浏览。这种浏览比较适合课后拓展学习或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使用。如学习《论语》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论语》或者孔子的相关资料、网友评论等。再如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上网查找、搜集信息等。

8、叙述一个关于激励或惩戒的教育故事,并在故事中有简短的反思。答:故事如下: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责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回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因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从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取得了对王友影响深远的德育效果,对王友同学的品德成长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来看看,陶行知先生何以能取得如此良好的德育效果。

首先,陶行知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他总是用心去感化每一个人。他是学生公认的好老师、好校长,学生愿意听他的话。陶行知的教育对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权威性和易于接受性。但威信不是天生的,是在真诚的教育生活中点滴积累起来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

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品德的发展具有导向功能。

其次,陶行知具有渊博的知识,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懂得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恰当的教育。

再次,德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以心灵去感受心灵,是否能以情感赢得情感。缺乏情感沟通,或者说缺乏积极的情感沟通是当前德育低效的症结所在。陶行知第一步就在和善气氛中用真诚的谈话,靠融洽的感情进行情感德育。他同时为自己的迟到道歉,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真相来说明道理,启发王友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

陶行知一直使用的是“奖”字,而不是“罚”字,是充分运用发扬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是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的德育方法。另外,陶行知的谈话时机把握得很好,叫王友放学后到校长室,让他有个反省的时间,而又没有延迟太久,体现了德育的适时性和及时性。只要达到德育目的,起到德育效果,谈话就适可而止,陶行知德育前后两三分钟就结束了谈话,决不罗唆。过度的罗唆会让学生反感,减弱德育效果。我们许多老师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是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就连旁观者都听腻了,这样的德育能起多大的实际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9、请写出一个你最曾经运用过的精彩的作业设计,并简要说明。答: 专题《荷》的作业设计

一、学习资源

1、课本212-226页关于《荷》的专题,你一定得先认真学习哟。

2、专题网站。里面有许多关于荷花的知识、图片、诗歌和美文。荷花网 http:/// 你学习得越多,你对荷花的了解越多,荷文化对你的熏陶就越多!当然不要忘了实地去观察荷花哟。当你带着所学,再来观察她时,你一定会有许多新发现的!

二、关于荷花

1、根据你的学习,说说荷花还有别称。

2、从实用看,荷花有哪些功用?

3、从文人的角度看,荷花身上寄寓了哪些高贵品质,试用几个词语来表示。

4、查找关于荷花的诗词,将你所喜欢的诗句摘录几句(不少与4句)。

三、课堂作业

(一)、描绘一下荷花,感受荷花的外型和姿态美。课前去荷花的生长地观察荷花或者观察荷花的图片,写一段文字,来描绘荷花的优美的姿态。

(二)、阅读短文《往事》,感受美的情怀。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跟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呼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文中令人动心的莲花的往事是指

2、文章第3节写祖父的那段话,你认为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3、文中加点字“菡萏”本是荷花的别称,这里用法特殊,下面用法与此相同的是()A.在我的潜意识里,莲花是长在小河淤泥里的,是很平常的。B.我忽然意识到莲花原来是这样的美丽。

4、文中写荷叶其实又是写母亲一个词语是。文中点明主旨的一个句子是

(三)、阅读短文,体会美的情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晋陶渊明读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读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这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在上面的横线上填上文章的名句。

2、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菊花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莲花其实是写“ ”,试用课文原句填空。①体现莲高洁的句子: ②体现莲端庄的句子:

③喻君子志清行廉、德声远播的句子

3、文章写的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还有牡丹?说说你的想法。

三、课外链接

1、将你的学习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或与别人合作办一份关于《荷花》的小报。要求图文并茂,2、假如让你来培育一种新的荷花的品种,你能不能谈谈你的设想。

3、四、作业反思

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巩固、消化、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次作业设计从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每个学生都做了两项以上的作业,大部分学生四项作业都完成得很好。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欣喜!反思这个作业设计的成功之处,我觉得自己所做的只有一点,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精彩都是学生所馈赠给我的礼物。是呀,学生本身是个性的,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各不相同,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也不完全相同,重视他们个人独特的体验,在做作业时,他们对语言文字往往有不同的学习和表达方式。

因此,我在设计这些作业时,关注了个体差异,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材施教,从而拓宽了学习空间。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让思想火花迸发,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从而愉快完成作业。作业成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今后得到长足的进步特总结如下:

1、源于课内、拓展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在作业设计上教师应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把相关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本课作业设计分课堂练习,课外作业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针对课文内容而设计的,而第二部分是所教内容派生出来的。这类题更开放,更具挑战性。两者相互交融,既有三维目标的达成,又有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

2、挖掘潜能,贴近学生

“你学习得越多,你对荷花的了解越多,荷文化对你的熏陶就越多!当然不要忘了实地去观察荷花哟。当你带着所学,再来观察她时,你一定会有许多新发现的!”用这样轻松自然的口吻描述,一下拉近了作业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就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这样的题目要求使学生在和谐、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提高了自信。

3、自主选择,轻松完成

作业练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顺应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注重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为了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把作业为分若干项,作业内容由浅到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去选择,但也有最低的限度(至少

完成一道题),这样,学生便可较好地完成作业,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4、文本积累,学以致用

以往考查学生语句的积累都是“抄写佳句”,学生对这种机械、重复的运动早已厌烦。因此,本课作业设计更具吸引力,更有实效性。因为学生喜欢的语句肯定是他感悟深透的,把这些语句推荐给好朋友,既能培养交际能力,又是共享学习成果的过程。

这一组作业设计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广阔的活动空间,包含“读、画、写、抄、查、”等多种形式,既给爱画、爱读的同学创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又为爱探索、爱讲故事的同学提供了进一步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让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10、从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的角度分析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由五首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如果按照教材上所安排的诗人所处年代的顺序教学,显然比较散乱。在对这五首词进行了研究之后,我实施了以主题为“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整合教学。核心环节有四:

(1)自由朗读五首词,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可以怎样为这五首词简单分类。(2)细读《望江南》和《武陵春》,比较两位古代女子的愁,讨论她们各自在为何而愁?哪个女子更愁?

(3)细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比较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呢?

(4)比较两位女子笔下的愁和三位男儿笔下的愁,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答:这样的重组,使学生在体悟五首词的同时,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个性的差异、情感的差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科书,把握知识的内部联系,在整体把握教科书系统的前提下,探索改革其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据需要作出适当调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改变呈现方式,进行教科书的重组。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由教科书的宣读者转变为组织者与创造者。教师应根据教科书的知识框架、重难点的切入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科书进行适当的重组和扩展,也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以期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的必要性

(1)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提出语文课程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

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科书,以积极的心态合理地选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才能更富有实效地开展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终身发展。

(2)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切合语文教育的独特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很强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的特点。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才能深刻发掘、体悟教科书中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具体形象,有利于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避免了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式的失败教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语文课程也涉及到有关人生、社会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内容纷繁,实践性强。学生需要掌握的不是一个个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而是有血有肉、丰满充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准确的语感,这些都必须在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中融会贯通,以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为基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收益,提高效率。

(3)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符合教育对象的独特性。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因为教育教学的对象主体不是冰冷的机械,不是一个模具下千篇一律的模型,而是一个个环境、背景、经历、性格各有差异的学生,他们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不同,学习能力各有所长,性格特点各不相同……针对这样的群体,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使用,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时因地制宜,事半而功倍。.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的前提条件

(1)理解语文教材、尊重语文教材是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的前提条件。语文教材是教育教学的依据,课堂教学是从钻研语文教材开始的。在紧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只有深刻理解教科书,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编写意图,弄清重难点,方能胸有成竹。而脱离教科书的创造,只能是无本之木。

(2)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应以语文教材为凭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始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科书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要以教科书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方向,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的基本方法

教师和学生要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使用,以期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这里,介绍几种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方法。

(1)重组语文教材,优化结构。新课程改革下,教科书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弹性,给教师留出了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了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可对教科书进行重组,适当地换、删、改,优化结构,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可对《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采纳重组的方式,使学生对“说”这种文体有更明晰的认识。

(2)适当拓展,挖掘延伸。以教科书中原有的课文为中心,向与之有关的内容扩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可以是同一作家的拓展,如学习李商隐的《无题》,同时引入他的《锦瑟》等篇目;可以是同一内容的拓展,如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阅读《送元二使安西》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送别诗;也可以是同一文体的拓展,如“说”或“记”这种文体的篇目;还可以由节选到整部作品的拓展。还有很多种扩展方法,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探索。

(3)专题研究,入木三分。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时,可以做小专题,如把整册书的疑难字词、古诗文的文学常识归纳整理,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做小专题研究,比如把杜甫、李白、陶渊明等作家的作品(教科书内的)以专题的形式深入学习,加深对作家的纵向了解。

2.初中物理教师基本功 篇二

一、把握教材,精准解读

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熟悉教材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必要时应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和利用,从“清、明、新”三个字上下功夫。

1.前后知识联系“清”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事实上, 一些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既体现在相同领域中,也体现在不同领域中。

如“数与代数”领域内,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之间均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知识呈现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如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在内容上分散且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但数学知识却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这与其他版本教材相比没有太大差异。数学教师在熟悉教材内容时,若能深刻体会到这点,就更能把握教材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了。

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代数式” 第81页至“想一想”栏目为止的相关内容片段教学中(以下简称“代数式”),因本节内容为“用字母表示数”的后续内容,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是比较清晰的,所提供材料最上方的标题就写着“2.代数式”,但某位教师却认为“代数式”是上节已学完的内容,课前就对代数式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又把本节课题认定为“求代数式的值”。又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P141至例题为止的相关内容片段教学中(以下简称“水箱变高了”),因本堂课内容为“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安排的课时较多,教师要不是凭借记忆或对教材非常熟悉,确实很难记住该节的“应用”发生在第几课时了。为此,被考核的教师大多出现了一开始上课就对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进行复习的状况,把未学的当已学的来处理的情况。

2.重、难点问题“明”

片段教学技能考核时间短,一般为10~15分钟,这就更需要教师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准确把握,重、难点问题不明确,就会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简单的问题上,必然会出现重点问题不突出,难点问题得不到突破的尴尬局面。

在“代数式”片段教学中,有教师对“代数式”的定义进行了一番探究,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让学生辨别、比较, 让“代数式”这一简单的定义给学生增加了很多麻烦,也浪费了课堂时间,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状况,以致对代数式 “10x+5y还可以表示什么”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不够而得不到拓展练习,使学生能力的提升受到了很大限制。

在“水箱变高了”片段教学中,教材中已经有表格对比了,教师就没必要在黑板上再把表格画一遍了,可以直接让学生把数据填写在教材上,这可以为后期的变式训练节省时间,又兼顾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一定要抓准重、难点问题,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这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3.二次加工“新”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才能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完美统一, 才能把教材的普遍性、教学实践及学生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代数式”片段教学中,对代数式“10x+5y还可以表示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x” 和“y”分别赋予不同的内涵,配上数量即得“10x”和“5y”, 从而体会代数式“10x+5y”的内涵。

“水箱变高了”片段教学中,在完成了水箱变高了的问题后,教师可以设置拓展练习训练。如:若将水箱的底面直径增加到5 m,请问水箱的高度有何变化?如把水箱形状改为底面边长为4 m的长方体(原底面是正方形), 水箱的高度又将变为多少m?把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变动,可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设计环节,合理创新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创新, 从重视课堂引入设置、虚设课堂教学情境、打造课堂教学亮点等方面进行突破。

1.课堂引入,不拘一格

关于课堂引入如何进行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而应视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情而定。事实上,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在课堂引入方面设计了不少问题情境,多数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加以利用,不必重新创设,建议数学教师可以对这些问题情境仔细斟酌,选择性地加以利用。

“水箱变高了”片段教学中,某位教师在引入时设置了“复习引入”,具体内容如下:解方程3x+2=8;求半径为2 m,高为2 m的圆柱体的体积。在这个引入中,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与本堂课内容有关,本节涉及的方程较难, 让学生解简单方程3x+2=8的意义不大。为此,教师在引入环节采用“复习引入”时,应仔细斟酌所设置的复习题目,是为了解决学生上节课存在的问题?还是为本节课教学做铺垫?或使两者兼而有之?另外,本节涉及体积不变的问题,建议在课堂引入时可借助两个水杯来进行辅助教学,把小水杯中的水倒入大水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分析该过程中“变”与“不变”的量,初步感受“形变”但“量不变”的道理。如此设计引入环节, 其操作简单、容易观察、道理易懂,为讲解例题奠定了良好基础,如时间有剩余,还可为后期的变式练习做好铺垫。

2.教学情境,预设虚拟

片段教学因时间较短,教学之前必须将部分教学情境进行虚设。如学生朗读材料的情境,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境,学生辩论情境等,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语言、肢体语言、间歇停顿等来构建和再现真实的教学情境。这样,既为课堂教学节约了时间,也使教学情境的选择更加灵活、多样和丰富。

“水箱变高了”片段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本节问题情境的本质———体积不变,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学生观察完教师的演示后,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演示中发现了什么?什么量在变化?什么量不变?”对学生的回答可以根据教师要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预设,甚至对解题过程也可以进行虚设,有关教学情境虚设的质量直接决定片段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在平时的备课环节中就应对相关教学情境进行虚设训练,不断调整并提高预设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深入浅出,打造亮点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好课必定来自课堂教学中的若干亮点,它可能是教师刻意设置的一个活动体验, 也可能是课堂意外生成的一段精彩问答,这会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与情感的交融,以刺激学生的感官, 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水箱变高了”片段教学中,有位教师带着两个水杯(其中一个大杯装有水)进入课堂,在讲台上亲自演示实验,并让学生思考演示过程中“变”与“不变”的量,学生不难观察到小水杯水位上升了,这就突出了主题“水箱变高了”。在解决了“水箱变高了”相关问题之后,通过变式练习,如改变水箱的形状,让学生深刻体会虽然水箱形状改变了,但水的容积是不变的道理,实现了学生从问题现象到问题本质的认识,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上述演示操作简单,现象直观,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为本节内容“水箱为什么会变高了”作以铺垫, 这样的设计就是一个亮点。在弄清楚“水箱为什么变高了”之后,再对问题进行变式练习,巩固本节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想,这又是一个亮点。

总之,片断教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精准把握教材是片断教学成功的基础,优秀环节的设计则是展示精彩的载体,而生本化教学理念在设计中的不断融入与贯穿则是片断教学成功的保障。

摘要:片段教学是一项通过临时抽签、限时准备、当堂展示的教学技能活动,它最能考验一名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熟悉教材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从“清、明、新”三个字上下功夫。片断教学要合理地创新,从重视课堂引入设置、虚设课堂教学情境、打造课堂教学亮点等方面进行突破。

3.初中物理教师基本功 篇三

李灿莉在会上希望通过教师实验教学基本功竞赛,发现一批好苗子、好典型、好教师;通过实验操作比赛,形成一批很好的案例;通过这次活动,发现总结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个性化问题。

徐世昌主任在会上先简单介绍了这几年安徽教育装备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未来教育装备更好的发展机遇。他希望在即将开始的大赛中参赛选手能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来;希望各位参赛教师回到学校能够总结过程,学习并消化其他教师实验教学中好的经验、好的办法并应用好。

李强副主任希望各位选手要充分利用这次基本功竞赛的机会,互相学习、展示自我,争取好成绩。

本次竞赛由理论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组成,卷面笔试主要考查教师的实验理论知识,实验操作主要考查教师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大部分选手无论是10月22日下午的理论笔试,还是10月23日的动手实验操作,都能沉着冷静、仔细答题,充分显示了他们扎实的基本功。

本次竞赛是安徽举办的规模较大、水平较高、参与人数较多的一次活动。与以往竞赛相比,这次选手的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实验操作,选手们大都以娴熟的技能顺利完成,这与各地、各校近年来陆续建立、完善了实验室,普遍重视、开设了实验课程是分不开的,也充分展示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后的显著成果。

4.初中物理教师基本功 篇四

初中思品

单位 中心校 学校 姓名 分数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

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A.初中学生思想 B.初中学生实际 C.初中学生生活 D.初中学生心理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本课程三大目标的表述,依次是()..A.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觉悟目标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C.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D.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觉悟目标

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它们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依次为()

①尊重需求 ②安全需求 ③生理需求 ④社交需求 ⑤自我实现需求

A.④③①②⑤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①⑤

D.③②④①⑤

4、某中学八年级思想品德老师在上《老师伴我成长》一课时,把任教该班的科任教师请到课堂,共同讨论师生之间的关系问题,课堂上老师和同学坦诚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位老师的做法,突出体现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 特点。()

A.思想性 B.实践性 C.人文性 D.综合性

5、某思想品德老师在课堂上开设“法制教学小论坛”,以“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为宗旨,由学生自己“搜集一段材料,明确一个观点,构思一篇演讲稿”,最后由学生自己上台演讲。这一教学方法称为()

A.情绪调节教学法 B.探究性学习法 C.自主学习教学法 D.合作性学习法

6.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其评价方式主要有: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下列属于“项目评价”的有()

A.社会调查报告 B.专题小论文 C.课堂发言 D.辩论

7、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做一些违反道德的事不要紧,只要不犯罪就行”,围绕这一观点,你应该向学生讲清的知识点主要有()

A.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B.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C.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 D.道德的含义,犯罪的含义及特征

8、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三大部分是()A.成长中的我 B我与他人和集体 C.学生的学习评价 D.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有()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互相学习D.探究学习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

A.培育办学特色、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B.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C.培养大批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二.简答题

1.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处于什么地位(或角色)?并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该怎样发挥上述作用?(20分)

5.初中物理教师基本功 篇五

第八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暨教学观摩研讨会参赛细则

为使本届大赛顺利成功举办,请各省级教研部门和选手认真阅读本细则,按参赛程序和要求进行相关准备工作。

一、选手的选拔

第八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选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研部门选拔、推荐。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选派的选手认真选拔,严格把关,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选送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代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各项评比。

1.全国小学优秀课展评

参加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优秀课展评的教师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研室在各项教学活动中选拔出的优秀教师代表参加评选。参赛教师名额为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15名,或所辖地、市、州、盟各3至5名小学英语参赛教师。参赛教师须填写“参赛教师推荐表”并按要求录制一节课,报送方法为:

1)将光盘于2014年5月13日前寄送至全国大赛组委会进行评比;

2)规定时间之前来不及寄送的参赛教师,经当地教研部门同意,首先将参赛教师推荐表传真或电子邮件发至中心秘书处,参赛教师本人参会时携带光盘,报到时交会务组参加评选。

评委会将于会前和会议期间聘请专家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拔、报送的优秀课教学光盘中评出一、二、三等奖及最佳教学设计奖、最佳语音语调奖、最佳教态奖和最佳课件使用奖四个单项奖。所有获奖教师须到会参加观摩交流与接受颁奖;全国小学英语优秀课展评现场展示的教师代表从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最优秀的教师中产生。

2. 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参加第八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教师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研部门选拔、推荐。选手名额为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小学英语教师1名。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的教师须填写“选手推荐表”并加盖推荐单位公章,于2014年5月13日前寄送至全国大赛组委会登记注册。

第八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现场评比将按成绩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同时评出最佳综合素质奖、最佳语音语调奖、最佳教学设计奖、最佳课堂教学组织奖、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奖、最佳教态奖、最佳板书设计奖和最佳课件使用奖共八个单项奖。

3.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全国外语实验学校将作为单列单位自愿参加本届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现场比赛,由中心专家评委会对全国各外语实验学校报送的优秀课展评课例光盘进行评选,从中选出最优秀的教师1名代表全国外语实验学校参加基本功大赛现场授课比赛,其它教学光盘参加优秀课展评活动,获取各项奖励。

二、参赛程序和要求

1.全国小学英语优秀课展评

●全国优秀课展评现场展示的获奖教师代表从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最优秀的教师中产生;

●省(自治区、直辖市)暂不推荐教师参赛的,可由市(地、州、盟)级教研部门选送

本地最优秀的教师参加优秀课展评;

●每位教师现场展示与交流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展示时间15分钟,与教师代表互动时间为5分钟;

●参加优秀课展评的光盘时长不能超过45分钟,格式为VCD或DVD,要求保证光盘画面清晰、整洁、没有划痕、播放流畅;

●参加本届全国小学优秀课展评的光盘大赛组委会有权播放、交流、转录; 2. 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凡参加此项评比的教师须于2014年5月18日报到,并参加当晚19:30召开的预备会;

●教学基本功大赛采取“借班上课,自选讲课内容”的办法; ●每位基本功大赛选手必须提前十天报送所选课程与参赛年级;

●教学基本功大赛所使用教材、授课内容、授课类型完全由选手自己选定,使用年级在大赛组委会规定年级段选择;

●选手根据所选定的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讲课前将本堂课教学设计交与每位评委,教学设计不计入选手总成绩,只作为评委评审时的参考依据;

●每位选手现场授课时间为30分钟,课后每位选手有3分钟的课后反思,并参与教师代表的现场提问、互动研讨及评委评议;

●选手可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使用任何一种教学手段,不强求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本届大赛拟设5名教师上“裸课”(即不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每位选手准备一份电子版个人简介、教学设计、课件,一并拷入大赛组委会教学设备中(提示:选手制作课件时,最好在同一U盘内选用所需文件,以保持文件路径一致,确保比赛时PPT正常播放。);

●本次评比采取大赛评委与教师代表共同评分的办法,专家评委打出的成绩占选手总成绩的70%;依照报到册到会代表随机抽取的教师评委组所打出的成绩占选手总成绩的30%;

●组委会将依据提供学生的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所有基本功选手与学生见面,见面时间将于选手会上具体通知;

●为了真实再现英语课堂教学情景,为与会代表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参考和借鉴,所提供的学生保证原班,不进行筛选。

●各省推荐的两个环节参加评比的教师本人必须到会全程参加本次活动,按要求交纳评审费,否则取消参评资格,不予评选颁奖。

其他有关参赛须知将于选手预备会上说明,详情请致电咨询大赛组委会。

电话:010-88371548 传真:010-88370883

参赛事宜联系:姜伟 ***

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组委会

6.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 篇六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我市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创景激学——知能生成——应用内化——总结反思”四环教学流程,与各位同行商榷!创景激学

“学习始于问题”、“动力源于兴趣”!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学生实际经验和学校实际,从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物理与社会的结合点、物理实验、新旧知识的之间的矛盾等方面入手,创设真实的、主题鲜明的、具有发展性、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励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知能生成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能力、情感提升的过程,在知能构建中我们要以问题为中心,围绕科学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经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探究实践,学习科学的探究、思维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提高科学素养,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积极发挥我们促进、组织、引导的作用,让知能构建过程成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亲历为载体、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下面提供两个学习生成途径,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讨论合作

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然后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形成由一系列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小问题组成的学习过程。

在问题提出后,在教师或学生的主持下,让几个同学为一小组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若能自己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再提交小组、全班进一步讨论解决,使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思考——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

(二)科学探究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与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实践中,探究学习过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各要素之间均可结合教材相互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思维程序。下面仅仅介绍一种“思维探究模式”:

在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可采取如下的程序:提出问题——搜寻事实——归纳分析——建立模型或假说——检验模型或假说。操作说明

⑴提出问题:师、生或师生一起提出本节课的主要研究问题。⑵搜寻实事:针对问题的内容,让学生寻找与之有关的大量实例。可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去寻找,如观察周围的现象、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回忆有关的事实经验或查阅有关的资料等等。⑶归纳分析:让学生分析他们所搜集到的大量的实例,找到它们的共性内容或特点。⑷建立模型或假说:根据这些共性的内容、特点,让学生提出假说或建立模型。

⑸检验模型或假说:让学生运用各种手段(设计实验、寻找其它实例等)去检验自己的假说、模型的科学合理性,并最终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应用内化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理解、再巩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习题设计和习题教学的意识。一要保证训练时间,一般学生独立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要注意侧重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按时、独立、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二要精心组题,选题要“小”、“精”、“活”,要注意梯度、变式,要突出应用,练习形式要多样化。三要重视评析,要多渠道收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强化评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评出方法、评出思维、评出规律、评出士气,评析方式要多渠道发挥教师、学生的作用,并积极鼓励学生建立“错题档案”。四要把我们的要求要和示范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学生的楷模,要亲身示范,要引导、指导,确保方法、能力和规范同步提高。总结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小结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我们可以通过总结概括、分析比较、预习引导、首尾呼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小结、学会反思沉淀,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维规律、情感态度等方面做好小结。并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反思,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薄弱环节,以及在以往学习中忽略的东西,促使学生沉淀积累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吸取失败的教训,改进学习。

7.初中物理基本学习方法综述 篇七

兴趣是学好物理的重要因素,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应注意到物理是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 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 声波传到耳朵, 引起鼓膜振动, 产生听觉;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 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 脚与地面的静摩擦力帮了忙, 行走过程中就是由一个个倾倒动作连贯而成;淘米时除去米中的杂物, 利用了浮力知识;一根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 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处变弯折是折射现象形成的;闪电的形成……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 可使学生体验到物理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教师角度:教师应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 形象的直观实验,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引入物理概念、规律, 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作用, 使学生看到物理的用处, 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的物理典故、趣闻琐事和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故事;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问题, 等等。教师从这些方面下功夫, 也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对物理产生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二、提高听课效率

课堂的时间是很宝贵的, 因此听课效率的高低, 决定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 就是听课的重点;

对预习中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 学生应进行补缺。学生对新的知识有所了解, 可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预习后应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 这样才能提高思维水平与自学能力。

2. 听课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不能开小差。

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学生若能做到这“五到”, 精力便会高度集中, 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要保证听课过程中全神贯注, 不开小差。学生在上课前必须注意课间十分钟的休息, 不应做过于激烈的运动、争论, 或看小说, 或做作业等, 以免上课后还气喘嘘嘘, 而不能平静下来, 甚至大脑开始休眠, 所以应作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3. 教师讲课的开头, 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合起来的环节;

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4. 笔记不是记录, 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重点、难点等作出

简单扼要的记录, 记下讲课的要点, 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 以便课后复习, 消化。

5. 学生要认真审题, 理解物理情境、物理过程, 注意分析

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坚持下去, 就一定能举一反三, 提高迁移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复习和总结

1. 上完课的当天, 学生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

复习的有效方法不只是一遍遍地看书和笔记, 最好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教师上课时讲的内容。例如:对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 (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尽量想得完整些, 然后打开书和笔记本, 对照一下还有那些没有记清的, 把它补起来。这样就能使当天上课的内容得以巩固, 同时也能检查自己当天听课的效果, 还可为改进听课方法和提高听课效率。

2. 学生在学习一章后应进行阶段复习, 复习方法也和及时复习一样, 采取回忆式复习, 使其内容完善。

3. 教师可通过强化实验操作的基本训练,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如天平、秒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基本仪器要求做到“五会”, 即会合理选择、会调式校正、会正确使用、会准确读数、会判断故障。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予以落实, 认真上好学生边学边实验课。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包含下列三个环节:设疑引学、辨疑解难、释疑巩固。“设疑引学”是教师通过一些物理现象和问题情景, 使学生产生疑问,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辨疑解难”是要求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 猜想结果, 拟定实验方案, 并在学生实验和测定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分析。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练习等, 做到四动, 从而既学到知识, 又培养能力。“释疑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排除疑问, 通过练习、应用和小结等来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上好边学边实验的关键在于放手让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去说, 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教师做的主要工作是巡视中“布疑”、“点拨”, 对学困生进行适当辅导, 对难点、重点和分歧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如学生做完串、并联电路实验后, 会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开关处于断开时, 用电器将停止工作;开关处于闭合时, 用电器将正常工作。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在一个电路中, 有一个电源E, 一个开关K, 两个灯泡L1和L2, 若这两个灯泡串联, 当开关K断开时, L1、L2均正常;当K闭合时, L1停止工作, L2正常工作, 这种情况存不存在?教师可画出电路图, 从而让学生冲出“开关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思维定势, 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又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此结束这节课, 留下悬念, 就可为课后学生的学习提供探究的话题, 使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训练得到延伸。

8.论初中物理光学基本知识体系 篇八

[关键词]光反射;光折射;透镜成像

一、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如物体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成像等。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了光线这个概念。

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当不同光线从不同方向通过介质某一点时,彼此互不影响。当两支光线会聚于空间某一点时,它的作用为简单的叠加。光线的这一性质,使被拍摄物体各点的光互不影响地进入照相镜头,在成像面上成像。

二、光的反射定律

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就会改变传播方向,发生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指出: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②人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入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入射角,用i表示;反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反射角,用α表示。则有i=α。光的反射现象还具有可逆性,假如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到界面上,那么它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出去。随着界面的不同,反射又可分为定向反射和漫反射。从一个方向入射到光亮、平整的镜子上的光线,入射点都落到同一平面上,其反射都向着同一方向,则称为定向反射。当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粗糙表面上时(如毛玻璃面等),由于粗糙面可以看成由许多角度不同的小平面组成,光线便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称为漫反射。但需注意在漫反射现象中,就每一条光线而言都还是遵循反射定律的。

三、光的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当光从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以用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来记。) 5.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6.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这时入射角与折射角均为0°。

四、透鏡成像规律

在考察学生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题目中,查阅历年来的中考和其他考试题,大多数都是立足考学生对规律的应用,说明白了就是是否熟背了规律,而学生对此是深感头痛的,大多数八年级的学生对这一类的题目都易做错,究其根源在于死记硬背的规律背乱套了。所以我认为在这提倡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之时,有必要变换考题的思路,让它从实验上升到理论有一个直观的过程,那就是图像法。

如请同学根据光通过凸透镜的性质,画出下面一个物体AB的像A′B′或反过来作像A′B′对应的物体AB。

从上面的作图你能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那几点规律。

学过透镜后,我们可以了解到凸透镜成像的一些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常会遇到判断成像的问题,为了快速、准确地解答有关成像的问题。现向大家介绍一种易于操作的方法:作图法。

1.作图法的依据

由透镜的性质可知:(1)经光心的光线不改变其传播方向。(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上。(3)凸透镜可以成实像。这就为作图法选择光线提供了依据如图1(a)、(b)。

在发光物体上任取一点A,则A处发出的光线一定有平行于主光轴和通过光心的,就取这两束光线作图2:(1)经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如光线I。(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如光线II。(3)两光线相交于A”即为A的实像。(4)同理AB上任何一点均可成像,由A”向主轴作垂线,则A”B”即为AB的实像。作图就按上述步骤进行。

3.用作图法验证透镜成像特点

例:烛焰经凸透镜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烛焰与光屏对调位置如图10,则( )

A. 光屏上仍呈现一个缩小的像

B. 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可能不太清晰

C. 光屏上不能呈现像,但通过透镜眼可以看到

D. 光屏上没有像,需调节光屏位置才可呈现出来

分析:由题可知u>2f,而v在f与2f之间,可作出像位在AB线上,对调后AB线上为烛,由作图可以观察到像位大体靠近光屏所在位置,放大倒立,所以选择B。

上一篇:村委副主任工作职责下一篇:届毕业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