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民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06-15

戒毒民警心理健康教育(精选5篇)

1.戒毒民警心理健康教育 篇一

强制隔离戒毒所是一所教育人改造人、造就人的特殊学校,民警是特殊的教师,担负着“教育、感化、挽救”戒毒人员的重任,使这些处于犯罪边缘的人转化其错误的观念,矫正恶习,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新人,以达到有效的预防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作为管教民警,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要,提升管教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热心为特殊人群服务,在管理上形成优势,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强戒所要转变理念、关爱为本、亲情感化、优化环境,不断丰富人性化管理的全新内涵,注重戒毒人员行为矫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活跃戒毒人员的文体生活、开放场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帮助、感化戒毒人员重拾信心。紧紧围绕“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教育,柔情化执法”创新管理模式,切实把以人为本的戒毒理念贯穿戒毒工作始终,把人文关怀体现到戒毒工作各个方面和每一个戒毒人员,对待戒毒人员要有关爱之心,千方百计地做好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从戒毒学员的感受出发,开放阅览室、健身房、歌舞表演等活动场所,利用母亲节、爱警日、“6.26”等开放日为契机,组织由民警、医护人员、戒毒学员及家属,共同参与,同台演出,警民互动,有益健康的文艺晚会和文体活动,鼓励和带动戒毒学员展示才艺,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戒毒环境。让家属、机关单位、社团组织、爱心人士及志愿者等走进强制隔离戒毒所,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戒毒工作中来,助力提升戒毒的整体效果。使更多的吸毒人员摆脱毒瘾,早日回归社会,“做一个健康、有用的人”。

二是要具备宽恕的心境,在理念上形成优势,进一步落实人性化管理措施。

古时,弟子问孔子:“有什么字可以让人陪伴终身,并能使其修养同时得以提升?”“恕字终身可行也!”孔子如是说。意思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对方的心态来琢磨方法。强戒人员虽然有过错,是失足人员,但也是毒品的直接受害者,也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因而,管教民警对他们要有宽恕之心,要把他们看作特殊的病人,以平和的心态,努力帮助和挽救他们,积极探索人性化管理办法。我们组织戒毒学员学习《道德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唤起戒毒学员内心的良知,让他们学会感恩,体谅到父母的艰辛,珍视亲情。聘请心里咨询师,长期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正治疗,让戒毒学员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使学员心理及情绪得到了很好的疏导,进一步增强了学员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还通过《爱在人间》减压操、《三德歌》手语舞、《小苹果》健身舞等表演活动,来展示戒毒学员的精神面貌,戒毒学员用精湛的舞艺、美妙的歌喉等表达了向往幸福生活、坚定戒毒的决心。戒毒所不断地从触及戒毒学员思想灵魂入手,不断的调整学员的戒毒心态,为学员输入正能量,以丰富他们的戒毒生活。不断提升戒毒学员道德素养,充分认识成功挽救一名吸毒人员,就是挽救一个家庭,也就增加一份社会和谐因素。

三是要具备耐心的工作作风,在意志上形成优势,进一步落实有效措施。

针对“多进宫”强戒人员的管理,有的民警过于强调强戒人员的难改性、恶习深,认为“朽木不可雕也”,不愿意做细致耐心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急躁甚至厌烦的情绪。为此,管教民警必须克服这些心理因素,除了提高对本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外,还要讲究管教工作方法。应当根据“多进宫”强戒人员的特点、吸食毒品种类、成瘾程度与身体的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分类施治,因人施策,区别对待。通过三期管理即:脱毒期、巩固期、康复期,对戒毒人员进行生理、心里治疗和身体康复训练,逐渐完成戒毒人员躯体健康的恢复、社会心理功能的康复和认知能力的恢复,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从而不断提高戒毒与矫治的质量和效果,使戒毒人员彻底摆脱对毒品的依赖。

四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态上形成优势,进一步强化管理教育工作。

一些民警长期在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见识不多、视野不广,遇到困惑不懂得自我心理调适,在场所安全稳定的重大责任之下,逐渐形成抑郁、压抑乃至遇事“怒”气渐长的亚健康现象。这些思想情绪的形成,不仅制约了民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损害了民警的形象,还严重地影响了戒毒与矫治工作的开展。我们通过对管教民警倡导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理念,关爱民警身心健康,关心民警家庭生活,丰富民警文体活动,激励民警工作热情,鼓励民警丰富戒毒管理工作知识,不断积累管理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来提高管理教育水平。同时,对管教民警的管理素质提出新的挑战,培养民警加强医学、心里、管理、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强化自身修养,学会并加强自我心理调适,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身心健康才能做好强戒人员的戒毒与矫治工作,逐渐培养形成一支较高素质的专业化、学习型的戒毒民警队伍。

2.浅谈加强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教育 篇二

浅谈加强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教育

在公安工作中,民警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但警务工作的突发性、危险性、应急性等特点,决定了民警必须承受比普通职业的从业人员多得多的心理压力。民警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而又疲惫的状态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

民警不同程度地存在紧张、焦虑、易怒易燥、抑郁、精神沮丧等症状,这给警务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如冷硬横推、粗暴执法等,甚至还出现精神疾病、自杀或犯罪等极端行为。因此,对民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迫在眉睫。

一、警察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意义

警察心理健康,是指警察在工作、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依据警察心理健康的含义,可以这样定义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无任何明显的心理上的障碍或异常表现。

2、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与集体中的主流评价相一致。

3、保持稳定、乐观向上的情绪。

4、能保持统一的人格。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和需要、兴趣、动机等因素应与外显行为保持和谐统一。

5、良好的人际关系。

6、社会化良好。对周围社会能够很好的适应,掌握社会所公认的各种观念和行为方式。

7、控制能力强。

从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看出,重视心理健康,对警察的心理、生理以及公安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1、心理健康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民警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心理应激,这就要求民警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使民警很好的处理各种矛盾,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面前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积极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2、心理健康可以预防心身疾病的产生。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在疾病的起因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等。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可以矫正不良的心理反应,积极发挥各种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有效的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

3、心理健康可以防止出现某些意外事件。民警在工作中会遇到许多诱因,一旦失去控制,就会出现意外事件。例如,当民警捉到犯罪嫌疑人后,多数犯罪嫌疑人都会想方设法否认罪行,此时如果民警心理健康水平低,很容易控制不住愤怒的情绪,出现刑讯逼供现象。提高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预防这类事件的出现。

4、心理健康可以使警察提高工作效率。民警在日常工作中要面对和处理繁多复杂的工作任务,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民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以更高的效率处理好各类复杂事务。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对公安工作的重要性,所以要像重视身体健康那样,重视心理健康,加强对民警的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公安各项工作更好地开展。

二、基层民警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

(一)基层民警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1、面对错综复杂的执法环境,面对繁重的公安保卫任务,面对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意外事件,基层民警心理上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公安工作越来越难干了”,这是大多数基层民警的心声,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一线执法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经常遭遇群众围攻、殴打、谩骂、污辱、诬告,绝大多数民警抱着忍让克制的态度,不敢在行为上、语言上有任何过激的表现。据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初至2004年底期间,全市公安机关执法受阻达2200余次,其中有632次受到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

2、舆论宣传的负面影响,社会对民警的过高期望,使得公安民警自尊心受到损害,怕“引火烧身”的心理突出。公安工作涉及面广,任务复杂艰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许多群众认为公安民警就是无所不能、随叫随到的“超人”,而一旦案件久侦不破或是极个别警察犯了错误,社会舆论就毫不留情,大肆批评。很多群众以偏概全,将公安队伍中的个别问题当作全体民警都存在的问题,讽刺、贬损之词不绝于耳,对立情绪严重,大大损害了公安民警的自尊心。近两年来,民警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事件越来越多,得不到有效保护的例证也为数不少。所有这些,均给公安民警工作上带来了影响。这使得大部分民警对执法问题持谨慎态度,常常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执法放不开手脚。

3、工作负担过重,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民警心理上产生了厌倦感和恐惧感。由于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休息时间难保障,生活无规律,身体长期得不到休整,使基层民警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据调查了解,当前民警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有:心脏病、肠胃病、高血压、颈椎病等10余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公民平均寿命为70岁,而公安民警只有47岁。市交管局2005年民警体检结果显示,参加体检237人,查出患有各种疾病的有210人,占参检人数的88.6%。

(二)公安工作的特点是导致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

公安基层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警察是一个高度紧张、充满压力的职业,它也是导致基层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基层公安工作岗位的特点主要有:

1、高危险性。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近年来,犯罪分子持械持枪暴

力拒捕、袭警的案件显著增加。据统计,2004年,我国有472名公安民警因公牺牲,近5000名民警负伤。在丽水,袭警事件也经常发生。就在前两天,我交管局民警习强同志还在值勤过程中被暴力抗法。

2、工作时间长,身心难以得到有效放松,生活质量不高。在警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基层民警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节假日往往只是一种象征。据统计,每名民警平均每天加班5小时,每人平均每月加班15天以上。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民警饮食、睡眠、娱乐等基本生理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几乎没有时间去关心家人,难以承担家庭责任,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均受到消极影响。

3、组织内部管理压力增大。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等级评定、全员竞聘上岗……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为进一步锻造高素质公安队伍,不断探索、大胆改革,这一系列管理举措的实施,激发了公安队伍的勃勃生机,但与此同时,公安民警所感受到的组织管理压力日益增大。一些基层民警把自己的工作环境形象地比喻为“上有高压线,下有地雷线,前后左右都是警戒线。”

因此,针对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现状,加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三、加强民警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不断加强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增进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正越来越受到各级公安管理者的高度重视。2004年10月份,公安部召开了相关的会议,并制定了规定,对新录用的公安民警和录取的公安院校新生要通过心理健康测试。有关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积极的探索开展中,像深圳、杭州等地公安机关就专门成立了“民警心理咨询热线”,接受民警及其家属的求助。这些都说明民警心理健康问题正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相关机制也在进一步的创建当中。

我认为,当前加强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从优待警。

1、提高民警的工资福利待遇。由于民警不能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工资成为民警收入的唯一来源,应严格落实超时工资补贴,使民警的超额付出得到切实的回报。

2、加强民警合法权益的维护。广大的基层民警处于各种社会矛盾的风尖浪口,遭受到的侵害、投诉较多。公安机关要加强民警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成立民警合法权益维护委员会,建立规范的投诉查处反馈制度,确保民警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积极为民警创造敢于严格执法、秉公办事、放开手脚干工作的良好环境。

3、建立完善民警定期体检制度。保证民警在一年内能够享受到身体健康全面检查,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切实让民警从心理上减轻顾虑和压力。

4、切实落实民警休息制度。民警应享有的休息日、节假日、年休假,各级公安机关应予以保证,确保民警身心能得到及时调整。

(二)科学管理,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1、加大公安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部分群众对公安民警产生非议和偏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公安机关的职责和存在的实际困难不够了解。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公安正面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公安工作、公安民警的了解,为民警的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赢得更好的社会环境和人际氛围。

2、合理安排警力,不搞政绩战。目前有的上级公安机关在布置任务时存在短期行为、缺乏协调、过于集中等现象,令基层疲于应付。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减少和避免公安民警从事非警务活动,进一步科学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下功夫使警力真正向一线倾斜。

(三)对在职民警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干预。

1、成立心理援助机构,开辟有效的疏导途径。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热线或,让民警有一个宣泄的场所,同时对有心理障碍的民警进行治疗。

3.戒毒民警心理健康教育 篇三

《禁毒法》实施后,如何提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下称:强戒人员)的戒毒效果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课题。掌握强戒人员心理特征,是提高戒毒效果,实现禁毒法宗旨的有效途径。

一、强戒人员心理行为特征分析

纵观强戒人员吸毒、戒毒、复吸的过程,不难看出,强戒人员普遍存在两方面明显特征。

(一)心理依赖性顽固。强戒人员对于毒品的依赖包括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生理依赖可以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但是,强戒人员受内心深处的心理依赖的驱使,又会在生理上产生焦虑不安甚至痛苦、冲动等感觉,这种症状即所谓的“心瘾”。心瘾实际上从排除吸毒对大脑的损害外,应是某种程度的心理变态,而且是一种慢性的病态,也是强戒人员难以摆脱毒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强戒人员产生心理依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心理学“习得理论”认为:人或动物的心理与行为可通过经常学习而获得。从学习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强化,使学习所得的行为固定,构成不同模式的新的行为。强戒人员正是通过这种习得的觅药行为,不断得到毒品“闪电”般的缓解戒断症状效应和欣快感,以及偶然或有意中断吸毒所产生的戒断症状的痛苦体验和药物强烈渴求感等构成正性或负性的强化因素。日积月累,不断作正负强化,终使毒品依赖成为牢不可破的行为模式。而使几乎所有的强戒人员都无法用意志摆脱这种心瘾。”

强戒人员入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生理脱瘾及康复治疗,其急性戒断症状或迁延性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基本消失,从而在生理上控制了毒瘾,心理上也获得某种程度的恢复。但由于吸食毒品能够给人带来莫名的快感,情感体验非常深刻。虽然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难以获得毒品,但一些特定因素可以唤起他们吸食毒品的情感记忆。笔者曾与戒毒人员探讨香烟与毒品之间的关系时,大部分人承认:在吸毒时,毒品产生的快感需要用香烟来“吊”出来,在无法得到毒品的环境下,对香烟的依赖心理较重。通过吸食香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吸毒的快感。强戒人员对香烟的依赖,表明其对毒品的追求和向往并不会随着毒瘾在生理上受到控制而消失,且还将长期存在。

(二)人格和心理变异明显。研究发现,毒品使强戒人员的人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严重的影响其思维、行为和情绪,对于吸毒的意志力、注意力、记忆力、耐受力、持久力等都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对毒品的依赖性使强戒人员丧失了效率、兴趣、责任感、羞耻感等。表现为反社会性、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立即的满足、缺乏羞耻感、伦理道德扭曲等。也有少数强戒人员有精神抑郁、自卑感、无能感、性心理和性行为异常、喜好刺激、逃避现实、自恋等病态心理特征。因此强戒人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精神系统出现了障碍或变异。在相当多的西方国家,吸毒者首先被视为精神病人。从这一角度说,强戒人员既给社会造成了危害,同时又是毒品的受害者;既是一个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违法者,也是一个需要社会的帮助、治疗和康复的患者。

毒品对于人的心理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尤其是对吸毒者的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的影响后果尤为严重。在吸毒成瘾期间,强戒人员为满足毒瘾需要不断地加大毒品的摄入量和次数,毒品副作用对于生理、心理的影响也随之而加剧,以致出现一些典型的症状。在心理结构方面,毒品导致强戒人员产生一系列失调、紊乱和变异现象。多数或大多数吸毒者的兴趣感、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精神处于高度或明显的紧张、恐惧、焦虑、烦躁、孤独、空虚状态,思维混乱,疑心重,易于发怒,敌对性和攻击性增强;在行为方面,导致能力和效率严重下降,甚至无法坚持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据戒毒研究相关理论证明,大部分强戒人员在吸毒前就已经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与人格障碍,表现为非积极进取,缺乏激情、缺乏社会交往和逃避现实。强戒人员吸毒后,又因社会、家庭对吸毒人员负面评价的影响,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面临巨大的阻力,进而引发和加剧吸毒人员的情绪、人格等方面的不良状况,刺激他们对毒品的渴求,并借助毒品麻醉自己以暂时摆脱眼前的困境。当他们承受社会、家庭及周围环境的负性评价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其情绪、性格就有可能从无奈、自卑、逃避、封闭的心理转化为对社会的不满、仇视、报复等心理,逐渐发展成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吸毒人员被收容强戒后,他们遇事通常缺乏理智,易走极端,很难接受民警的教育和管理,有时甚至强烈抵制。

二、影响强戒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可通过经常学习,逐步强化,使学习所得的行为固定,构成新的习得行为。吸毒人员正是通过习得寻觅毒品的行为,不断得到毒品。“闪电般”的缓解中断吸毒所产生的戒断症状的痛苦体验,以及获得吸食毒品后的欣快感,日积月累,构成正性或负性的强化因素,终使毒品依赖成为习得行为模式。除生理上的强化以外,在实际生活中,吸毒人员还要受到精神、心理方面的负性压力。相对于生理上的强化而言,心理强化更不容易摆脱。吸毒人员在吸毒后,往往被家庭所厌弃,或婚姻破裂,或朋友分手,或就业无望。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强戒人员明显的负性情绪,使他们对自己人生不再抱有希望,缺乏正面生活的勇气,从而情绪低落,逃避现实。这些负性情绪有可能使强戒人员丧失戒毒的动力而一再依赖毒品,无法摆脱毒品的控制。

强戒人员在所内戒毒期间,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强烈。实践中常出现初次吸毒人员因为戒断了生理上的毒瘾而对前途暂时充满了信心,但他们一旦受到“毒瘾易除,心瘾难戒”、“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等论点的影响,看到因吸毒而多次被劳动教养或强戒后,又很快了陷入沮丧、失望的情感之中。正是因为强戒人员缺乏正确的认知方式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不能进行自我调控,对挫折和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和能力准备,从而面对强制隔离戒毒期间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到无能,以致进一步加深了心理失衡及心理变异。

三、强戒人员矫治对策

(一)建立心理治疗综合矫正体系。有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心理不正常是强戒人员最为常见的变化过程,心理状态逐渐转变为不健康状况,突出表现四个方面特征。一是认知方面表现为,病理性的消极态度,主观意志色彩浓厚,是非不分,善恶不分,道德沦丧。二是情感方面常以悲观、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为主。三是意志特征为一方面在寻找毒品时表现出病态的意志亢进、坚韧不拔。另一方面在戒断毒品时表现出病理性的意志缺乏、自制力差,无法用自己的力量戒断毒瘾。四是个性方面表现为脾气暴躁、敏感、多疑、优柔寡断、耐受性差、自信心不足、心理康复能力减弱、贪图享受、消极怠惰、适应环境能力差、社会交往不良,丧失事业心责任感,伦理感和道德感水平低下,甚至存在反社会人格等。这些心理异常和人格变化,阻止了他们戒除毒瘾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对民警的管理教育也存在抵触情绪,甚至存在对抗行为,不能与其他强戒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影响到改造秩序的和谐和稳定。因此,需要用心理学的理论对强戒人员的吸毒行为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心理障碍的诊断,并对每个强戒人员的具体诊断给予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这个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行为——认知——人格的心理治疗系统,按照强戒人员心理障碍所涉及的所有方面及内在联系,进行多元化的干预。由吸毒行为本身到吸毒者的认知结构、人格特征进行全方位的矫正治疗,形成心理治疗的综合矫正体系。同时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应采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程序,分别逐次进行矫正治疗。首先对吸毒行为本身进行矫正,然后根据不同求助者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当然,这一程序的排列结构也并非是绝对的,科学的方法应是互相穿插,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二)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强戒人员纠正错误认知。吸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吸毒本身就是一种变态行为,而且在导致其行为产生的原因中,环境的因素占据很重要的作用。改变吸毒习惯、戒除毒瘾的关键之一就是改变环境条件,根除环境因素,而行为治疗方法既强调以行为为中心,治疗目标直取行为本身,又强调环境等外在变量的作用。行为治疗的结果最终能够改变被治疗的行为,对于吸毒行为也不例外。但是吸毒行为本身单纯、暂时消失并不是我们戒毒成功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终身不再吸毒。我们着眼消除戒毒认知上的根源,在认知上纠正他们的错误理念,帮助他们克服非理性的自损观念和行为,帮助他们去追求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而不是短暂、虚幻的快乐。吸毒行为也是如此,吸毒者大多数感到空虚、无聊或生活、工作、失败,而认为自己无能,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在这种错误认知的引导下,渐渐走上吸毒道路。而理性情绪疗法具有积极、直接的特点,它以问题为中心,而不以关系为中心。所以应先矫正那些非理性的思想信念,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能带来生存快乐的价值取向、追求目标和理想,并学会用科学、理性、求实、灵活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同时还可运用大量的实用书籍、讲座、录音、录像、讨论会、示范等治疗技术,教会他们运用理性的思考方式去取代非理性的思考方式。

(三)借助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帮助强戒人员矫正人格偏差。吸毒者染上毒瘾的原因可能很多,反复吸毒不能戒断心理依赖的原因也很多,主观的与客观的,在每个吸毒者身上都起着不同的作用。然而无论怎样,都有一个共同因素导致反复,那就是吸毒者的人格问题。毫不疑问吸毒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为什么在相同的环境下有些人不吸毒呢?为什么同样在心理依赖的驱使下,有些人能彻底戒掉呢?主要因为吸毒者普遍具有一种反社会人格,情绪低落、逃避现实、对自己估价过低,感觉无能,缺乏重新生活的勇气。尤其是那些反复吸食者,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与正常人不同,精神上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有突出而明显的人格障碍。他们对家庭和亲人情感淡漠,易激怒情绪,狂躁无礼,自私说谎,不负责任,忍受不了任何挫折。情感脆弱,自卑、焦虑、多疑、抑郁,对任何人和事物都失去信心和信任。针对吸毒者的人格状况,可以通过控制情绪、改变生活习惯,来改变性格,从而达到矫正人格的目的,但同时要配合科学的训练。

一些观点认为复吸的主要原因是吸毒者缺乏决心和毅力。但笔者认为:光靠说要有决心和毅力是不够的,一定要科学的治疗,消除毒品对神经、精神的损害。同时从强戒人员的人格和个性入手,逐步训练,培养决心和毅力的建立,开发强戒人员性格中坚定的一面,而这种训练必须借助科学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才能达到的目的,并不是许多临床医生和社会工作者所谓“聊天和教育”,根本意义上的去陋布新、纠正恶习,最终还得由强戒人员自己内因来完成。

4.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篇四

[内容摘要] 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公安民警依法履行职责、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基层民警在承担繁重工作的同时,内心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对民警身心产生较大的危害,因而直接影响着民警队伍的管理。当前,民警心理健康主要存在心理紧张焦虑、“厌战”、自卑和自我否定感、缺乏安全和归属感、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是社会压力大、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并存、执法环境不尽如人意、民警自身因素、单位管理缺少人性化等,解决民警心理健康问题,不单单靠组织上的关心,民警要学会适时释放自身的压力,各级领导要与民警常沟通,不断改善民警工作环境,解决民警的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关键词] 民警;心理;健康;分析

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公安民警依法履行职责、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公安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公安民警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在各行业中居于前列,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比常人更多的考验和挑战。

一、民警心理问题现状

公安工作是一项压力大、危险系数高的高风险职业,而随着社会对警察期望值的不断提升,基层民警在承担繁重工作的同时,内心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综观民警的心理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存在紧张焦虑心理。因为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公安民警尤其是臵身于一线的基层民警经常要接触社会的阴暗面。据心理学研究,警察仅在任职头三年内耳闻目睹的丑陋现象和感受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感受的危险还要多得多。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很多民警会产生紧张焦虑感,集中表现为脾气暴躁、人际关系紧张、失眠、易躁易怒、情绪易失控等,这些情绪反应到工作中最典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刑讯逼供,容易造成一些冤假错案。例如:河南商丘赵作海冤案,就是办案民警在办案过程中采取违法手段,造成赵作海长达十几年的冤狱之灾。

二是存在“厌战”的心理。据调查,部分基层民警具有“怕投诉、怕办案、怕行动”等三怕心理。第一怕投诉:近年来部分媒体宣传报道时对公安个别负面现象渲染太多,而对公安正气、积极的一面宣传太少,导致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给当事民警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第二怕办案: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安工作已逐渐走向规范化,各种规章制度越来越多,办案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容易,办案民警害怕办案中出现疏漏。第三怕行动:民警平时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有的基层民警由于常年加班加点致使体弱多病,精神状态不佳,身体素质差,产生心理问题。“三怕”思想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无休止的工作状态使民警对工作失去了激情和兴趣,很多民警逐渐产生了厌战心理。三是存在自卑心理和自我否定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而我们的民警却夹在“付出承诺却不能兑现”、“做不到又要逞能”的尴尬境地。很多民警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甚至对自己的追求都产生了困惑。基层民警既不能在政治发展上得到满足,又不能从经济上得到补偿,相比其他人,民警很容易产生自卑和不平衡心理。当个人愿望难以实现时,便怨天尤人,万念俱灰,觉得低人一等,前途黯淡而感到自卑。长期的自卑心理导致民警出现自我否定。

四是缺乏安全和归属感。公安是一种危险性、应激性很强的职业,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严峻,公安机关所承担的业务危险系数不断提升,民警在执行任务中所受到的生命威胁越来越大。据有关数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有8000多名公安民警牺牲,13万多名公安民警光荣负伤。犯罪分子的作案技术越来越先进、民警在执行任务时的生命安全却得不到有效保障,很多民警对自身的生命安全感到极大的忧虑,缺少安全感。在执行非警务活动时,群众很容易把冲突的苗头对准民警,这时单位又往往无法为民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后盾和动力支持。长期缺乏单位的后盾保障作用,导致民警无法对单位产生归属感。

五是人际关系紧张。对于警察来说,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与群众间的警民关系。民警除在处理警民关系外,还面临着与民警之间的同事关系、与领导间的上下级关系、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敌对关系、与家人的亲属关系等一系列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且,休息时间少、工作保密性强等使得民警与亲朋缺乏沟通,其工作性质又容易得罪人,使他们更为孤立并趋于内向。有的基层民警不善于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遇事不冷静,过分强调自我,长时间处于孤独无援的境地,有害身心健康。

二、民警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身处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基层民警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多样,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分析各方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压力大。公安工作特有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极易造成人民群众对民警产生误解和偏见。如严格执法往往会引起社会上的某些非议;维护公共秩序常常使警察站到了某些群体的对立面;发生重大案件一时侦破不了,便遭到社会的责难。在我国,警察往往被“神化”,不能犯错。但是,过高的正面宣传,既增大了群众的期望值,也为民警树立了难于企及的榜样;而过多的负面报道,则损害了警察的整体形象,使民警自尊心受挫,警民之间产生隔阂。

(二)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并存。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量大、工作质量要求高、工作时间长、工作危险性高,在紧张的工作中,还要应付不确定的、难于预料的风险,加上近年来,治安形势严峻,各种专项打击活动经常不断,民警始终在疲惫中超负荷运转,加班加点、节假日坚守岗位更是家常便饭。特别是交警、刑警、派出所等一线民警的工作强度更大,在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矛盾纷争;在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应付频繁的各种考核、检查;在疲惫不堪的工作中还得保持昂扬的精神面貌以经得起纪律监察、督察和随时随地的明查暗访。长期的工作压力使人产生焦虑、抑郁、沮丧、易怒、疲惫、消沉和人际敏感等,直接影响着民警的心理健康。作为社会中平凡的个体,警察既有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就危险紧张的工作性质而言,警察更时时刻刻需要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更需要有一个放松身心的舒适的家。工作时间不固定,无法与家庭正常生活起居的规律相协调,妻儿入睡才归家,家人未醒又出门,想走的时候不能走,想留的时候不能留,普通人的天伦之乐成了警察的奢望。在日常调查中,许多民警表示,警察起的比别人早,干的比别人好,可挣的钱比别人少,该尽的义务尽不了,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久而久之,缺乏与家人必要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家庭关系紧张、夫妻难以沟通、家人隔阂严重的消极家庭氛围。同时许多心理研究者还进一步发现,随着工作压力的加重,心理消极现象的迁移效应及其在工作中的压力感、危机意识也会随之移入家庭生活环境。这就导致一些民警在家庭生活中情绪低落、倦怠懒散、缺乏耐心或是由于繁忙、疲劳而难以融于家庭生活,对家庭成员粗暴冷漠,难以形成心理相容气氛。此外,家庭经济困难、无住房、家属下岗、子女就业等一系列家庭问题也是警察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

(三)执法环境不尽如人意。在执法环境并不十分良好的现实社会中,民警要承受来自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各种偏见、误解、不信任甚至遭受围观起哄、谩骂殴打,强烈损害着民警的心理健康,导致部分民警心理失衡,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有关专家指出,近年来,影响公安执法环境和公安民警的合法权益遭受不法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一些基层单位和民警工作积极性受挫,民警心理产生极大障碍和受到很大压仰,甚至产生怕出警、怕开警车、怕穿警服、怕使用枪支、怕接触群众的“五怕”现象和不想执法、不想做事的不作为行为。如果任其恶性循环,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治安的好转,甚至造成百姓怨声载道,民警难以承受压力。为此,必须改善公安执法环境,维护公安民警合法权益,要加大打击暴力袭警、非暴力抗法的力度,建立关爱型、人性化的维权预警机制。

改善公安执法大环境必须改变民警身边的执法小环境。环境可以改变人,反过来说,人也是可以改变环境的。只要每个公安民警把自己周边的执法小环境改善了,就可以改变公安执法大环境。改善公安执法环境,要靠全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关心、支持非常重要。有少数基层领导干部不学法、不守法,为违法犯罪人员说情或给民警安排一些非警务活动,使执法的公安民警敢怒不敢言,害怕“怠慢领导、得罪领导”,造成公安民警搞“技术处理”,不公正执法。这对改善公安执法环境是非常不利的。各级领导尊重、关爱、体谅基层民警,因为尊重、关爱使基层民警有坚强后盾的感觉,工作起来才会更加得心应手、放手拼搏。

(四)民警自身因素。以管人者自居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但部分民警文化水平不高,角色转变意识不强,自身定位不准,社会交际能力不高,导致心理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一些民警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特征,各方面要求非常高、追求完美。但这些个性在塑造一批业务能力强、工作兢兢业业的高素质人才时,往往使那些没有足够承受力的民警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中自身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一些民警在横比不平衡、纵比不对等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久而久之,自卑感、失落感等不健康心理也就悄然而生。不同性格、不同气质(胆血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的警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承担压力时的内心体验也各有不同,有的人敏感、易受暗示;有的人追求完美,时刻处于压力状态;有的人缺乏自信,不能自我肯定,在受到批评或不被赞许时自我责难;有的人很固执,常常因错误的认识和偏颇的看法产生焦虑,在自我哀怨里不能自拔;有的人不敢正视困难和承担责任,并由此带来与日俱增的焦虑和沮丧,增加自我心理压力和痛苦。

(五)单位管理缺少人性化。为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公安机关的内部管理非常严格,自上而下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从公安部的“五条禁令”到地方的各项规章制度,无不透着严谨的纪律要求。很多时候,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这些纪律要求像一把枷锁一样束缚着民警的生活。即便是在下班之后,脱下这身警服,很多人还是无法马上融入社会生活中。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指标、任务,提高打击实效,经常是这个指标还没完成下一个任务已经接踵而至,民警在应付这些任务的时候已经疲惫不堪,如若指标完成不了还要遭受领导的批评。一旦民警触犯了某一方面的纪律,处分、批评会随之而来,此时单位却很少从人性化角度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考虑民警的思想变化。缺少人性化的管理僵化了民警与领导间、与同事间的关系。

三、关怀民警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工作

形成民警心理问题的诱因是复杂的,有的可以靠思想政治工作解决,有的则必须靠科学的心理学等方法进行治疗。

(一)民警自身要正确对待压力。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病还要心来医。”要从根本上缓解民警的心理压力,最重要的还要靠民警自己。首先要对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有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心理压力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公安工作是一种高危险、高应激性的工作,民警必然要承受很大的心理负荷。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肩负着法律所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必须要具备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优良品德。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坦然面对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和压力,在充分认识压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化压力为动力,化逆境为顺境。同时,还要学会适时释放自身的压力。处于社会大群体中,每个民警都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压力,当自身无法更好地调适心情排解压力的时候,可以试着向家人、向朋友、向同事寻求心理支持,向他们倾诉我们内心的不满、困惑、忧虑。必要时,还可以向专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切忌讳疾忌医,形成心理危机。

(二)提高领导自身素质,加强领导水平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能有效缓解民警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障碍。民警心理问题的存在,除了民警自身因素外,也有领导工作方法方面的原因。部分领导自身素质不高,又不善于运用合适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技巧,一些不当的工作方式方法挫伤了民警的感情,恶化了民警的隐性工作环境。因此,领导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改进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力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警务机制,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团结和谐、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良好工作氛围。同时,政工干部要在日常中加强对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民警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观念,使民警充分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神圣和不变的宗旨。如此,民警在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时才能做到荣辱不惊,坦然面对,才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从优待警。从优待警是关系到公安队伍长远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真正做到“从优待警”要在思想上关心民警、在生活上帮助民警、在业务上指导民警、在困难上体贴民警。一是建立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满足民警的发展需要。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对于民警来说,最大的需要则是发展需要。在现有的公安机关管理考核机制下,要想提高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大力推进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民警上岗聘任制,建立和完善以晋升激励、经济激励、荣誉激励为主要内容的队伍管理激励机制,全面拓宽用人渠道,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实干”的良好氛围,形成“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使长期从事一线艰苦工作的民警能得到晋升的机遇,为民警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宽松的空间,满足民警的发展需要。二是营造良好的警营文化氛围,为民警提供释放心灵的休闲空间。基层民警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导致大脑皮层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时间一久,很容易出现精神疲软。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警营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文体活动,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使民警紧张的心理在丰富多彩的警营文化活动中得到休整和放松,净化心灵,舒缓压力。从而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从优待警”的方针政策,同时也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加大民警维权力度,营造良好的公众形象,改善执法环境。在当前执法环境下,为了切实改善执法“软环境”,要积极建立和健全民警维权机制,当民警执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特别是对打击报复、诬告陷害民警的非法行为,要及时、依法、严肃处理,强化民警的执法权威,消除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的后顾之忧。对公安工作来说,与媒体建立良好互动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但到目前,大部分公安机关还不善于利用媒体的宣传作用,在现实工作中,因为未能及时处理好和媒体的关系,导致我们在工作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是时有发生。因此,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树立警察亲民形象,达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使警察赢得公众理解、支持与合作,切实改善民警执法“软环境”,真正从心理上缓解民警的压力。

(五)建立和完善保障警察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邀请心理治疗、咨询方面的专业人士,适时深入基层开展咨询、巡诊、面对面地为基层民警服务,定期为基层民警传授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同时,要从更新形式、丰富手段、畅通渠道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网站在心理咨询、日常保健和问题矫治方面主阵地作用,适时对基层民警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强化心理训练,不断增强基层民警社会心理能力,使之能够在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把握自己的社会角色,正确地分析自我,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也可以通过办宣传板报、墙报,运用录音录像等有效载体宣讲心理健康知识,使基层民警保持健康情绪,增强自我调控能力。还可通过媒体开设的心理咨询热线、信箱或专栏,切实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而提高基层民警心理适应能力。每个基层单位要选派政治工作经验丰富,人际关系好的基层民警担任思想骨干小组长,让其发挥“酵母”和“辐射”作用。由于每个基层单位民警长期工作在一起,性格脾气相互了解,共同语言多,这就为民警之间开展心理互助提供了有利条件。要用模范行动带动人,用高度的责任感管理人,用自己的真诚感化人,用一片爱心帮助人,真正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要注重加强对思想骨干心理知识培训,真正使其成为既能做思想工作,又能做心理疏导工作的行家里手。同时,对难以解决的心理障碍要建立及时报告制度,防止基层民警因心理问题引发事故和案件。

总之,警察心理压力的来源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警察心理压力的缓解也不仅仅靠制度管理就能达到,各级领导要与民警常沟通,充分认识到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性;要充分改善民警工作环境,真正解决民警的实际困难;要在民警无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在民警苦闷的时候聆听宣泄,帮助民警走出困境,重拾信心,驱走愁云,笑对人生。

[参考文献]【1】张振声;警察心理学;这个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2】庆海涛;警察心理健康现状及维护;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黄泽珊.张爱国.徐梅.严明;云南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

5.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篇五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型的历史关口,时代的急剧变革给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都带来巨大的冲击,现代人面临的心理冲突、情绪困扰的问题愈加突出。这些大环境也不可避免的对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带来严峻的挑战。如果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和缺陷,将严重削弱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不仅对警察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国家、社会和公众的利益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公安民警;理健康;原因;对策

警察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拥有国家法律赋予的较大的执法权与执法空间,人民警察肩负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任务,其特殊的职业属性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和危机。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常见表现有情绪抑郁、紧张、焦虑不安;缺乏职业热情和自信,工作效率低下;自控力差,有暴力倾向。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协调一致,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的发展变化。依据警察心理健康的含义,可将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为“七要”标准:一要具有正常的智力;二要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和正确的自我认识;三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选择合适的方式发泄不良情绪;四要有坚强的意志,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警察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五要有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六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警察应该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七要具有完整的人格。

一、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现状

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作了如下调查:某省以MMP I测查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结果表明,49.25%的男民警和60.19%的女民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男民警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比例达36.10%,疑似心理病态的比例达13.15%;女民警处于

心理亚健康的比例达56.15%[1]。有关部门对201名公安民警进行的无记名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4.18%的民警填写了热爱、喜欢;43%的民警承认自己有焦虑状态,12.14%的民警心理恐惧;另有6.17%和0.15%的民警分别存在冷漠和行为失控,认为从事警察这一职业没意思的占23.14%,想离开警察队伍的居然占了50%[2]。

2009年2月18日至2月25日对另一个省某市所属两县150名基层民警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50张,回收146张,有效138张,有效率52%。其中男性121人,女性17人。其中年龄在20-30岁之间46人,30-40之间57人,40-50之间31人,50以上4人。调查发现两县基层民警中有心理障碍的25人占样本的17.1%。其中有6.8%的民警有许多说不清楚的不适应有4.1%的民警情绪抑郁,缺乏自信心、胆小、悲观;有又1%的民警依赖性比较强,过于天真、幼稚、外向,人际关系比较差,缺乏自制力消10.1%的民警精神状态不好,易反抗,家庭关系紧张,纪律性差,一遇困难就滥用酒精或药物;有3.4%的民警爱妄想,多疑,孤独,过分敏感;有5.5%的民警神经衰弱,经常紧张、焦虑、恐惧有1.4%的民警有异常的生活方式,遇事退缩,思维奇怪,判断力差,情绪不稳定;有3.4%的民警有轻度躁狂,易冲动,易怒,轻浮。这些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公安队伍的基本素质,影响了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职能的发挥,制约了公安机关的整体战斗力。说明了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安民警的身体健康、工作效率、工作业绩,制约着整个公安民警队伍战斗力的发挥。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常见表现有情绪抑郁、紧张、焦虑不安;缺乏职业热情和自信,工作效率低下;自控力差,有暴力倾向等[3]。

二、警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剖析

1、公安工作所具有的危险、艰苦、繁忙的特殊性质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①基层公安民警工作具有高危险性。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我国从事公安工作特别是一线公安工作的民警随时要置身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急情况、面对各种暴力

行为、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公安工作异常危险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民警承受心理压力的必然性。就拿上饶特警来说,平时接警处理紧急警务的时候,更是危险并重,在与歹徒搏斗的时候,你只有玩命,否则歹徒是不会放过你的,常常是一个对2、3个甚至多个歹徒现象,危险是必然的。

②公安工作量多面广、辛苦复杂,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是我国公安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节假日对他们而言往往只是一种象征。长时间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对民警造成一种沉重的身心负担,使一些民警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上饶特警新队员每天的训练时间至少要达到12个小时以上,没有周末节假日,队员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开展高强度、高难度的体能、技能训练和有针对性的实战演练。

③群众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警务工作的生命线。一些民警反映,现在大部分群众对公安民警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代价不以为然,对民警执法不理解、不支持。个别人甚至指责刁难,恶意举报,使基层一线民警在执法时处于“弱势”,受气、挨打,受到不法侵害后往往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例如,2011年4月4号上午十点左右,上饶市经济开发区深圳蓝田公司一名职工,因为踩了苏家夜珠垄村未干的水泥路与看守路面的当地村民发生纠纷,数名蓝田公司职工将对方打伤。随后,该村民纠集了数十名手持木棒铁棍的村民将数十名职工围堵在蓝田公司的职工宿舍准备进行报复。上饶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兴园派出所接到报警后,立即向经济开发区分局汇报并派值班民警王灶桂出警,王灶桂第一时间赶到了事发地点,并同刑侦大队、治安大队也全勤出动。到达现场后,双方已经开始了局部的肢体冲突。为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公安分局局长尽力地安抚村民的情绪,耐心地进行劝说教育,但是愤怒的村民已经失去了理智开始大规模的推搡。当有人手持铁棍刺向企业职工时,基层民警王灶桂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去保护企业员工并将铁棍夺下,在此过程中他的手不小心被刺伤,鲜血直流。通过在场民警的努力,才将双方群众隔离开来,避免了一起矛盾纠纷向群体性事件的演变。事态平息后,刑侦大队、治安大队会同兴园派出所迅速展开调查,将参与打人的蓝田公司数名员工依法传唤到分局接受调查,并将受伤人员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2、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①高付出、低收入的职业状况与社会现实相比造成心理失衡。警察职业的低收入状况与其他职业的高收入相比存在着较大反差,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民警心态失衡,出现不正常的心理问题。

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来心理压力。基层民警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较大、诱惑较多、人际关系较复杂。他们还得抵御社会上“灯红酒绿”、“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攀比斗富”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

③尚不健全科学的社会评价易演变成心理压力。警察是与社会各层面有广泛接触的职业,警察所受到的冲击与影响,评价与抨击,误会与谣传、怀疑等等要远甚于其他职业。不科学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容易使民警产生心理挫折,进而演变成心理问题。

3、人和家庭生活压力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①在个人欲望方面存在心理受挫感。作为社会成员的公安民警也有他们的个人需要,比如晋职晋衔进修深造、情感婚恋、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但是有些个人需要却长期得不到满足,容易使他们形成心理受挫感,成了民警心中挥之不去、排之不掉的心理困扰,容易导致民警的心理不堪重负而压力倍增。

②对家庭易产生愧疚感。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的基层民警许多时间不能与家人相聚和分享生活,就是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有时也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难以完成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久而久之,民警在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家庭的强烈情结,心理极易被愧疚的阴影所笼罩而难以自拔。上饶市特警支队的新入队民警唐明贤,他说他现在最愧疚的就是自己的家人,自从自己考上特警之后,跟妻子家人见面的机会就很少,因为工作训练,在妻子生产的那天他只能在心理牵挂着母子的安危,还好,母子平安,这让他悬在心理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但是他还是感觉特别的愧疚,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尽好一个丈夫的责任。现在有小孩了,对小孩的照顾几乎为零,对于家人,他亏欠的太多太多了!

4、自身因素是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

①身体、心理素质欠佳。高强度的工作量,对民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民警身体素质不好,加之心理素质欠佳,使民警做

事感到力不从心,加之无法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激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问题。

②知识、能力缺陷,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警务要求,大多数公安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直接影响了民警个人的发展需要,诱发了民警对前途的担忧,滋生心理焦虑,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③人际协调能力差。公安民警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现实生活中竞争机制负效应的渗透所造成的人际交往距离的扩大,使沟通难度增加,再加上一些民警习惯了以管人者自居,限制了其人际交往。

三、调适、缓解、消除公安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公安机关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激活内在动力,解决实际困难。要在公安人事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机制。①通过教育疏导、环境优化等方式,激发民警内在动力。把准民警的思想脉搏,孜孜不倦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教育,激励他们为人民的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肯定民警工作中的成绩,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形成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②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应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民警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出发点,使基层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又使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营造压力小、效率高的工作环境,缓解民警心理压力。①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要懂“指挥”。以爱护警力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配置、运用警力,杜绝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加班,不轻易浪费警力资源。②要会“管理”。全面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严谨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严格明确的责任制度,使公安队伍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从而缓解民警工作压力,预防民警心理问题的发生。③要推行民警心理保健制度。实施“民警心理健康工程”,在公安政工部门中设立心理保健部门,设置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开设民警心理咨询热线,强化民警心理素质,有效地帮助他们疏导在情感、家庭、生活和工作上滋生的不良情绪。

2、社会和家庭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争取社会支持。各级公安机关应该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充分发挥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宣传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颂扬人民警察队伍中涌现的英模人物,以强大的舆论弘扬人民警察的道德风范,使警察得到社会和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在民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整顿公安队伍,清除害群之马,纯洁公安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2)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劝导必不可少。民警的家庭成员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民警在保卫经济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他们的贡献感到自豪,对他们的付出表示慰问,让他们少一份心理压力、多一种工作动力。

3、民警个人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对策

(1)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公安工作对心理产生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增强;消除孤独、抑郁的不良性格,形成朝气蓬勃、开朗、乐观、愿与其他人交际的性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果断性、持久性、毅力等;消除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为警察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基础,为对付心理压力奠定良好生理基础。

(2)更新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承受心理压力的机会。目前,对业务能力的要求是民警心理压力形成最为突出的原因之一。公安工作不只是“打打杀杀”,更重要的是具备与岗位相一致的业务技能,并能合理运用,工作才能得心应手,而不致于力不从心、困难重重。

(3)自学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系统学习心理科学知识,了解和掌握自身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且运用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去预测和控制自身的心理问题发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心理品质和战斗力,形成“压力免疫”,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并做到防患于未然[4]。

四、倡导以人为本、关注警察心理健康

警察是一个高应激、高对抗性和高风险的职业,警察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若不能及时排解、疏导,后果将不堪设想。正视警察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倡导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保持警察身心健康,掌握一些排除心理压力的策略和技巧,优化警察人力资源,提高警务工作效率,提高警察的综合素质,增强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对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警察心理素质主要由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因素构成,它是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涉及警察心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品质、意志品质、情感和个性等。人的心理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组合体”,尽管受到多种生理因素差异的影响,但主要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带来的自身修养等社会因素方面的差异,因此,优良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熏陶和有效的教育引导。我们不应期望用某一种统一的标准去规范警察的心理和行为,但从优化警察心理素质,培养警察健全人格的要求出发,在警察教育中,心理教育应当有所作为。把心理健康问题列入警察的教育、培训、提升、选拔、录用和淘汰制度中,是改进公安工作的又一重要内容,将那些适合并热爱警察工作,特别是心理品质好的人录用和选拔到公安队伍中来,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公安队伍整体的高素质。另外,在警察管理工作中,应关注警察的个人发展,要为他们提供个人成长和职业培训的广泛途径,优化警察人力资源。

总而言之,正确认识和开展以人为本的警察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可以促进警察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提高,不仅仅会完善公安教育体系,更重要的是对提高公安工作管理水平和优化警务资源具有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 杨晓华.公安民警MMPI测查结果[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报,2006(03).【2】 王淑波.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心理健康的维护[J].吉林公安高专科学校学报,2005(05).【3】 赵忠诚.当前基层民警心理健康分析.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治安系.2009(07)

【4】 张晓燕、高正则.论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现代商贸工业.2007(09)

上一篇:老家的风景作文下一篇:精品社区活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