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创新管理 强化执行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2024-06-26

夯实基础 创新管理 强化执行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精选10篇)

1.夯实基础 创新管理 强化执行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篇一

工行济南经二路支行加强执行力建设强化内控夯实管理基础

工行济南经二路支行加强执行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内控管理,从规范管理、员工防范意识、制度执行落实三方面加大力度开展工作,为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加强督导,促进工作制度落实。第一,定期进行检查和督导,对重要岗位、重点业务以及“风险点”、“关注点”进行重点检查,把好源头关。第二,加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各层级人员逐级检查防范案件责任制、制度履行、工作职责等是否落实到位,各部室、各网点的“月度防范案件分析会”是否按照规定召开,并做到常抓不懈;对业务操作检查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明确各个环节、各个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风险识别、判断、防范、控制及风险处理等职责,实现全过程规范管理。

继续落实员工思想教育工作,增强全员防范意识。继续将对员工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强化制度执行力建设,严把制度关。以上级行案件通报为反面教材,认真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对比剖析、查摆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漏洞,引导各级管理人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促使员工告别不合理、不规范,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屡查屡犯的不良习惯,摒除以习惯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人情代替纪律的陋习。

以内控制度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全行执行力度。要求各部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特别是部门负责人,为防范风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制度,层层分解案件防控责任,落实内控管理规定,强化对重要岗位、重点业务、关键环节的监测监督工作,严格落实轮岗、交流和强制休假“三项制度”,有效防止各类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发生。对存在风险点的业务,要严格把关,坚决执行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营业经理的职能作用,对风险点加大审核频率和力度,杜绝各类业务差错的发生,使员工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统一规范,促进各项业务健康发展。

2.夯实基础 创新管理 强化执行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篇二

记者:2006年2月,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成立,年底成立了应急管理专家组,我国有了主管应急救援的专门机构和专家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着手进行。目前,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成效如何?

王德学: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成效明显。队伍布局已基本形成。在建设层级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尤其是能源发展战略布局和全国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分布特点,注重从全局上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布局,初步建成了以国家队、行业队、区域队为骨干,地方队、企业队为支撑,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功能综合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力量体系。2012年以来,国家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先后对82支队伍进行了重点建设,涵盖了矿山、油气田、危险化学品、水上搜救、旅游、电力、溢油和铁路隧道施工等行业领域。

在建设投入上明显加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注重把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加以建设,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推动企业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努力,近年来仅中央和省级财政就投入了20多亿元,用于45支救援队伍和8个培训基地建设;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在应急救援队伍基础设施、救援装备、培训演练、应急平台等建设上投入50多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推进。

建设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尤其在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中,相关地区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和各依托企业,加大工作指导和组织实施力度,加强硬件和软件配套建设,较好地坚持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建设标准,为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树立了标杆。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还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截至2012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机构组建情况分别达到100%、90.7%和38%,其中福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区的县级应急机构达到70%以上,江苏有1 261个乡镇安监站(所)承担了应急管理职能。各有关部门和纳入统计的55家中央企业也都完善了应急管理体系。

各地区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社会综合治理和政府安全生产综合考评范围,明确工作职责、理顺工作关系、建立考核指标,有力地强化了综合监管职责。辽宁、安徽、山东等省区结合“打非治违”和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加强了应急管理行政执法检查。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框架下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络员制度和机制建设,较好地发挥了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统一指挥、协同行动的职能。

建章立制工作也得到了强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健全完善各类规章制度130多项,有效规范了应急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加大了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全国县级以上应急管理机构在岗人员培训率达到92.6%,履行职责的能力明显提高。

记者: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和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的建设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

王德学: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以下简称国家队)建设基本完成,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以下简称区域队)建设顺利推进。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将7支国家队和14支区域队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努力推进。具体建设状况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部署组织力度加大。2012年,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明求,规范了国家队和区域队配套建设项目,并且组织召开了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暨国家队示范建设现场会、国家队项目建设工作会、国家队建设进度推进会、区域队项目建设工作会、区域队建设推进会等专门会议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落实了责任分工,明确了进度目标,制定了具体措施。

二是,装备招标采购加快。采取倒排工期的方式,制定了国家队项目建设招标阶段的工作计划,将招标阶段工作细化分解成23项重点任务。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协调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按照“联招、分签、统监”的招标原则,组织招标代理机构、国家队和区域队以及各方面专家,编制审查了招标文件,召开国内、国际开标评标会议,完成了7个国家队和14个区域队项目的国内、国际公开招标工作。招标采购的装备均达到初步设计确定的目标要求,其中排水泵、钻机、起重机等装备代表了目前矿山事故救援装备的国际最高水平。

三是,队伍管理日益加强。2012年,印发了《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管理办法》,规范了国家队的管理和运行,为有效发挥国家队作用奠定了基础。在国家队“六加一”(即一套建设标准、一套制度规范、一套应急预案、一套教育训练教材、一套示范演练科目、一套基础设施,加上自身建设特色)示范建设的前期工作基础上,编制了《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六加一”试点成果汇编》,为国家队和区域队配套建设提供了借鉴。同时,提炼编制了《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内务规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训练与考核大纲》《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训练教材》等,将试点成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四是,其他工作顺利展开。实训演练基地和矿山医疗救护项目建设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已完成了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实训演练基地项目初步设计,编制了国家矿山医疗救护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等,为加强完善国家队实训演练设施、加快落实国家队“四队一组”队伍体系建设规划、提升矿山事故医疗院前急救能力奠定了基础。

记者:其他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状况是怎样的?

王德学: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持的央企救援队伍建设稳步推进。2012年中央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项目申报和评审如期完成。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会同财政部,组织29家中央企业46支应急救援队伍编报了项目申报材料,召开专项资金项目专家评审会,落实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了有关中央企业的16个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置项目和8个培训演练基地装备配置项目。2011年度专项资金支持的15个中央企业应急救援队伍项目按照项目管理和时间进度的要求推进,基本完成招标采购任务。相关危险化学品、油气田、隧道施工、水上交通应急救援队伍和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技术指导中心都在加快建设,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单位下属救援队伍采购的救援装备陆续到位。

目前,有4个重点项目完成竣工验收或初步验收。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平顶山基地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国家投入资金3 741万元全部到位,带动依托单位投资近2亿元,加强了基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提升了基地搜寻与救护能力。矿山应急救援装备项目完成了竣工验收,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装备项目和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项目完成了初步验收。

地方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像江西省依托省煤炭集团公司,整合所属丰城矿务局、萍乡矿务局、乐平矿务局和花鼓山等煤矿的矿山救护队,成立了江西省矿山救护总队,人员编制500余人,形成了该省区域性专业矿山救援力量。

企业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得到重视。以云南、广西和贵州省为例,加强和推进了煤矿兼职救护队建设,制定了煤矿兼职救护队建设标准,系统开展了全省煤矿兼职救护队员培训工作。中粮集团有兼职应急人员8 300余人,其下属各单位以安保队伍为骨干全部建立了义务消防队。

记者:如何评价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及法制建设?

王德学: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等新举措新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张德江、张高丽、马凯、王勇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加强包括安全生产应急工作在内的应急管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务院也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多年来,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及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首先,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将应急机构建设情况纳入地方安全监管机构编制统计工作中,90.69%的市地建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机构,达到302个。还有1 081个县也建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机构。交通运输部成立了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强化全国公路网运行监测和应急保障能力。一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职能建设得到加强。

其次,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络员制度的作用更加显著。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进一步深化了同环境保护部、气象局、海洋局、地震局等部门和单位的应急联动机制,密切了与国家减灾委、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等单位或组织的联系。公安部交通管理部门与中国气象局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及时获取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提前做好道路交通应急准备。各地区的应急机制不断建立健全。

再者,应急管理政策法规工作得到加强。正在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和矿山安全法中都进一步充实了应急管理有关规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立法工作在地方层面有突破,上海、重庆、山西、安徽、四川5省市发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办法。山东省出台了核事故应急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科学施救提高事故灾难应急救援能力的指导意见》,指导推动提升科学施救能力。

同时,标准制修订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完成了《矿山救护队队徽》《矿山救护队队旗》《矿山救援防护服》3项安全生产行业标准报批前期工作,正在修订《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考核规范》。国资委根据中央企业驻在国的实际,不断完善与国际安全标准相衔接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和安全规章制度,提升风险预警、安全防范、应急处置和法律保障等能力。

记者:通过对工作的回顾,您有哪些体会?

王德学: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上下各方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真抓实干的结果,更是各类救护队伍指战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结果。通过多年的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在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中,我们有许多体会,也积累了宝贵经验。概况起来说,就是“六个必须”:一是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以人为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多方参与、齐抓共管;三是必须坚持健全体制、完善体制、构建机制、强化法制;四是必须坚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五是必须坚持强化基层、夯实基础、依靠科技、提升水平;六是必须坚持落实责任、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务求实效。

记者: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下一步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点?

王德学: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必须抓住六个关键点。

一是抓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本着布局合理、专兼结合、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国家、区域和地方、行业(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及企业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志愿者队伍构成,形成结构合理、上下贯通、纵横衔接、互为补充、满足需要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要积极借鉴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六加一”试点成果,严格按时间节点和目标要求,尽快完成国家、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和各行业专业、中央企业及地方大中型国有企业应急救援队建设。

二是抓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等资源,防止重复建设;要统一技术体制和建设标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防止造成“信息孤岛”;要特别重视应急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岗位培训、招聘引进等方法广聚人才,积蓄发展的智力资源;要以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为抓手,认真做好应急资源普查、现有装备的互联互通工作,全面贯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的意见》,把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落到实处,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三是抓应急装备储备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应急装备建设投入,在配强配齐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器材的同时,要特别突出对全国煤矿地质构造和事故灾害的调研,组织指导相关煤矿有重点地配备一些技术性能好、成套性强的掘进、排水等国内外一流装备,确保一旦发生冒顶、透水等事故灾难时,能够快速打通救生通道、快速实施抢险排水,提高被困人员生还率。与此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工作,扎实开展各类应急资源普查,科学确立各地区、各行业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和储备重点,建立起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实物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通用物资社会储备与特种物资定点储备相结合的新机制。

四是抓应急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切实加强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强应急教育,使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管理者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防范意识、自保意识、自救意识、互救意识。要以全国煤矿为重点实施应急救援培训工程,进一步规范应急管理培训的内容、标准和方法,利用一年时间把煤矿等高危行业企业员工普遍进行一次应急知识大轮训。同时,利用一至两年时间,对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大轮训,切实强化高危行业企业负责人、应急管理人员和一线从业人员的应急知识普及,增强自救互救能力;要充分发挥国家和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的基地作用,利用2年左右时间对全国5.6万名煤矿专兼职救护队指战员集中进行一次轮训,全面提升抢险救援专业能力;要利用各种方式,对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应急管理机构人员进行一次普遍再轮训。

五是抓预案建设和演练工作。要坚持抓覆盖、抓衔接、抓演练,继续推进标准化、简明化、牌版化工作,抓好即将颁布的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宣贯工作,加快修订出台预案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要召开现场会推广中央企业试点经验,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要把功夫下在基层企业和现场预案工作上。同时,要以应急预案演练周活动为牵引,不断创新演练内容、手段和方法,大力推进全方位、各层次演练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演练质量。

3.夯实基础 创新管理 强化执行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篇三

1.强化属地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

为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榆树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农业、水利、畜牧、政府办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等工作。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具体负责创建工作日常管理。

2.健全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能力

一是建立“市、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2012年,按照国家农业部、省、市农委的文件要求,经市编办批复,在28个乡(镇、街道)农业站加挂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真正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化、专业化、网络化。2015年,在全市388个行政村,设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388个,聘请村级监管员388人。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2010年,争取国家质检体系建设项目资金,新购置仪器设备68台套,改扩建实验室200平方米。2013年12月,该站顺利通过省农委、质监局组织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考核“二合一”评审,在全省率先取得了省级计量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合格证书,具备了向社会公开出据数据的能力。三是配合市食品安全办,完成市区超市及批发市场快检体系建设。积极配合市食安办,在6家超市完成自检室建设,配备快检设备,实现农产品上架销售前的自检初步筛查,在超市明显位置设立公示牌,有效地预防和扼制外埠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榆树市销售。

3.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一是摸清“家底”,为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奠定基础。召开了基层乡(镇)农产品监管站站长参加的专门会议,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规范生产行为,对重点对象实行跟踪监管,坚决排除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隐患。二是建立健全制度,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制定了《榆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计划》、《榆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榆树市秋菜抽检计划》、《榆树市农产品质量监管基本制度》等相关制度,并抽调相关人员,对全市各蔬菜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市区集贸市场,重点围绕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等方面定期开展专项整治。三是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为全程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以“科技拉动、示范带动、政策推动”的形式,对全市各大蔬菜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突出重点,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等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先进的种植模式,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进程。四是依法开展例行监测,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对各乡(镇)蔬菜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市区集贸市场、超市生产销售的农产品定期开展例行监测,主要采取快速检测与定性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快检结果呈现阳性,初步判定为不合格的农产品,及时告知并暂时停止销售,并由实验室定性定量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准确。仅2015年,市级农产品实验室完成速检蔬菜、水果样品3041个,检测合格率98.5%。五是完成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区域站建设。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在蔬菜大棚生产集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有明显地域优势的五棵树、弓棚、于家、太安、新立等乡(镇)建设区域中心站,改善检测场所,完善速检设备,提高检测人员水平,真正能够承担起本乡镇及周边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现区域性网格化监管。六是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全程可控。在八号镇北沟村、五棵树镇进步村和于家镇三道村,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测点3个,主要包括建立气象服务站3个,终端监测设备50个,能够完成农产品生产环节所需的大气、日照、温湿度、土壤及农业投入品使用进行全程智能管控,并开通二维码验证,实现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产前可跟踪,产中可控制,产后可追溯。七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集中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邀请省、市农产品质量监管领域知名专家,对市乡两级农产品监管人员开展集中培训。2016年,举办培训班二期,培训人数200人,培训时间不少于24课时,现已培训一期,完成培训任务100人次。

4.强化宣传力度,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责任感

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日和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主题宣传日等活动,通过新闻媒体,举办电视讲座等方式,在市区繁华地带和全市重点乡(镇),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不断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的责任意识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下一步,榆树市将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进程,实现制度完善,体系健全,能力提升,标准规范、意识增强等预期目标,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力与水平。

4.夯实基础 创新管理 强化执行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篇四

今年泗县公司保持了总体稳定、上升的发展态势,就是党委和相关领导在安全生产上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确实见到了效果。今年泗县公司多次召开电力安全生产会议并开展多种多样的安全生产活动,这是历年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最高的一年。泗县公司售电量逐年较大幅度上升,多年无电力安全事故发生,电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并趋向好转。2011年与2006年相比,电力安全生产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全面实现了安全生产、安全管理。但是本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电力生产安全事件。这些事件暴露出施工单位安全意识淡薄、现场安全措施严重缺失、野蛮施工和设备运行维护单位停送电管理混乱、管理人员不到位、安全技术交底流于形式等严重问题。我们分析形势必须全面、客观,并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工作一定不能马虎,一定不能放松,搞好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电力安全生产建设,完善电力管理规范,我认为应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做好与管理实际的结合是提高电力安全生产水平基本方法:电力企业的“贯标”就是将现有行之有效的经验管理模式,按国际通用标准要求加以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活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和由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支撑构成的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其涵盖了企业管理体系的全部内容。而企业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构成了管理体系文件的基本内容,管理体系文件是对技术标准的补充。所以说,企业标准体系是建立整合型管理体系的基础,而企业标准体系只能通过管理体系的运行去理顺和实施。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割裂和对立。

加强电力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电力安全生产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电力安全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人的理念、意识、态度和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控制,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目的。建设电力安全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制定合乎实际的措施作为载体,实现人与设备、制度规范和谐统一,以保障电力生产的安全。树立科学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生产理念。在安全生产实践中,电力企业首先要根据本企业安全管理特点,提炼培育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科学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生产理念,用简练的语言给予表述,用以激发职工安全生产工作热情,增强安全生产责

任感。用正确安全价值观对事故突发瞬间自己行为进行调整和约束,做出保护生命财产,减少损失的选择。这些措施都将有利于提高全员安全素质,进而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现场管理是落实电力安全管理制度的关键,必须从严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班组管理是安全作业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抓细抓实。在一些电力安全事故中,往往是由于现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酿成了事故。一些工作人员或者是贪图省事,抱着侥幸心理,或者是自以为是,盲目自信,不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不幸和灾难,而且也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建议对多发性和重复性的事故进行认真的总结,提高改进办法,并形成规定和制度,治理薄弱环节。例如,可在企业中制定可操作性的“工艺、工序安全责任书”、“现场作业安全手册”、“工艺、工序管理卡”等标准化管理制度。这些标准化管理制度,应尽量简明详尽,操作性强,使每一个职工都能了解所从事的工作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此外,还应做好事故通报汇编工作,事故通报汇编是血的教训,是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必须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举一反三,以杜绝重复事故的发生。又如,可在企业里推行安全生产责任追溯制度,对发生的责任事故和未遂事故,一定要按“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严肃处理,让事故责任人及其相关人员受到应有的教育并从中汲取教训。

5.夯实基础 创新管理 强化执行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篇五

突出服务

扎实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

龙桥镇认真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关于开展社区审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新都委办发【2012】4号)的要求,对照《新都区2012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表》(新都社领办【2012】1号)目标,结合实际,以整合各种力量为关键点、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着力点、以社区管理为切入点,‚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讨论,充分认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党政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村(社区)建立社会管理便民服务站,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探索建立以村(社区)党支部、村(居民)委员会+社会管理便民服务中心+党群便民服务中心‚两委两中心‛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加强和完善村(社区)社会管理组织构架,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开拓创新,扎实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 社会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创新任务千头万绪,龙桥镇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重点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创新,在管理难度最大的地方创新,从群众最迫切需要的地方做起,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基层民主管理体系、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社会领域党的工作体系‚五大体系‛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化、依法行政规范化、司法公正质量化、法律服务常态化、执法监督制度化、社会评价科学化‚六化目标‛,不断提升党政部门公信度指数、领导干部廉洁度指数、群众民主参与度指数、发展环境优质度指数、生产生活安全度指数、百姓尊严幸福度指数、城市形象文明度指数‚七度指数‛,大力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城市人文‚环境工程‛、流动人口‚融入工程‛、特殊人群‚回归工程‛、专项行动‚整治工程‛、基层民主‚自治工程‛、社会关爱‚互助工程‛、虚拟世界‚净网工程‛‚八大工程‛。紧紧抓住‚社会治理‛和‚社会秩序‛两条主线,转变‚重经济、轻管理、弱服务‛的观念,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夯实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着力解决基层百姓‚急、难、愿、盼‛的热点、难点问题,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一)合力打造幸福龙桥,‚经纬定位‛和谐建设新路径 社会管理,既是法治,更是服务,难点在基层,我们坚持‚问需服务‛,从社区事务破题,‚孵化‛与监管并重,探索试点,以‚镇社会管理便民服务中心和党群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村)两委两中心+小组便民服务点‛的服务经线,和以‚群团组织+‘两 2 新’组织+社会志愿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的服务纬线,将党的声音和政府服务延伸至社会肌体的最末梢。

一是经线到边,探索社区民主新路径。夯实‚两委‛阵地堡垒。依托村(社区)组织阵地,定期召开村(社区)‚两委‛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议事会等,切实推进基层民主自治;搭建‚一站‛基层管理平台。理顺基层管理体制,实行‚接件管理‛和‚两时 ‛服务模式,建立高效、透明、规范的村(社区)社会管理平台;

二是纬线到底,服务社区群众新需求。坚持‚管理向服务转变,服务向基层延伸‛的理念,用好用够法律和政策,使社会服务力量在村(社区)汇集。延伸公共服务到基层。通过‚电话平台、官方微博、短信平台、网上政务平台‛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综治、维稳、民生、救助等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快速收集、快速分解、快速处理、快速反馈;通过‚大调解‛五进等形式化解矛盾在基层;实施农村义务法治协理员、人民群众有奖举报等制度动态掌握涉稳信息;在瑞云社区探索建立‚新市民服务站‛,在全镇推广‚流动人口管理三清四细五实‛工作法、‚社区阳光驿站‛、社区矫正‚红黄绿‛三色管理等机制加强特殊人群管教;以‚法律援助户口‛、‚法律援助金卡‛、‚一村(社区)一律师‛等法律服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保障基层群众权益;全镇9个村(社区)都配备驻村(社区)专业律师。调动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镇妇联在全镇9个村(社区)建立妇女之家,在瑞云社区探索建立‚留守妇女之家‛和‚流动人口妇女之家‛,为妇女同胞搭建活动交流平台,关爱留守儿童;团委启动‚青年创业中心‛ 筹建工作,努力构建一个含培训服务、融资服务、项目服务、实践服务、政策服务、保障体系于一体的青少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镇残联以‚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服务残疾人、镇工会以‚职工帮扶中心‛积极构建‚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渠道畅通、工作力量专业、作用发挥显著‛的和谐基层工会组织;借力社会组织服务基层群众。瑞云社区和明道公司创新打造‚企地共建‛模式,形成村社、企业共建共赢局面;龙桥镇建立‚三大志愿者服务体系‛(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党团员志愿者),以 ‚居家养老‛、中心敬老院等为载体引导组织志愿者为社区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全镇9个村(社区)成立12个老年协会(老体协),2012年上半年开展活动20余次,参加群众5000人次,推进行业自律管理服务,形成了青桥村文明劝导队、瑞云社区 ‚院落管理‛等社会自我管理的社区特色。

(二)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管理是服务的手段,服务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龙桥镇着重从四个方面加强推进社会管理。

1、综治维稳工作网络不断规范,群防群治体系建设不断深化。近年来,我镇不断加强了镇综治办、村(社区)人民调解站(室)的硬件设施投入、工作机制建设和队伍管理,群防群治体系不断深化。一是加快镇综治办、信访接待站的建设,建立一站式窗口受理、集中办公模式,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二是在全镇9 个村(社区)建立了集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调解、流动人口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治工作站(室),配备了1名专职的人民调解员,基本实现了规范运行。三是开展 ‚网格化‛治安巡逻,建立了镇、村(社区)、社、企事业单位四个层面的治安大巡防体系,形成了‚大街有巡警,小巷有联防,单位有保安,村社有队员‛ 的立体防范网络。近几年来,各村(社区)不断深化这一做法,根据辖区治安状况和警力情况,将辖区划分为若干个警务片,落实民警、协警责任,将辖区划分为若干个警务片,落实民警、协警责任,镇综治办结合警务片的划分,指导村(社区)、企业普遍开展村村联防、村企联防。利用村级公共服务专项资金不断加强了群防群治队伍的建设。如杏桂村按照‚两规范、两统一‛(规范人员编制、规范规章制度、统一准入机制、统一巡逻装备)的要求对巡逻队伍进行了规范化建设,将全村巡逻队按 6 个片区编为 6 个中队,全村巡防力量实行统一调度,实现了整体联动。瑞云社区以‚我为大家守一夜,大家为我保平安‛为宗旨建立12人瑞云社区巡逻队,分成6个小组,配备迷彩服、头盔、对讲机和电警棍等装备,每组巡逻队员每天分两班参加巡逻,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有效震慑了犯罪分子。

2、社会治安防控效能不断提高。龙桥镇投入30 万元在瑞云社区建设社会管理视频监控系统一期工程(天网),社区主要道路、重要部位全部纳入电子监控范围,实行24小时定格定岗监控,与网格化巡逻有机配合,达到‚人机互动、点面结合、精确打防‛的效果。制定了《龙桥镇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以黄赌毒和盗抢犯罪高发部位、区域为重点,落实‚每个治安乱点有一名主管领导分包、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有一支专门治理治安乱点的队伍、有一套完善的长效保障机制‛的‚四个一‛整治要求,坚持集中打击和常态挤压相结合、打击整治和 长效机制建设同步,实行滚动排查、滚动整治,今年一季度重点整治了龙腾大道治安乱点。

3、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得到加强。一是大力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我们以管理为基础,以服务为亮点,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上作了不少探索:(1)着眼于基层基础,推行‚村(社区)企业自主服务管理计划‛,初步形成了以‚三有两统一、分类工作法‛为主要内容的村(社区)企自主服务管理工作模式,使流动人口工作力量下沉、重心下移。(2)着眼于资源整合,探索区域整体发展。在全镇9个村(社区)开展了以‚五化‛建设【以村(社区)企自主工作为主线,推进工作力量社会化;以‚三有两统一‛为抓手,推进基础工作规范化;以共建共享工作为主体,推进基本服务常态化;以流动人口之家为阵地,推进优秀分子标杆化;以高效长效建设为目标,推进服务管理制度化】为主要内容的流动人口区域整体化建设探索,使区域内‚四率‛【流动人口登记率、出租房屋登记率、育龄妇女查验登记率、涉及流动人口的矛盾纠纷村企调处率】有了较大提高,治安拘留对象中流动人口比例持续下降。(3)着眼于政治诉求,创设三级议政议事平台。即在普文社区试点实行流动人口圆桌议政制度,(每周周一召开村两委扩大会,安排本周工作,会上邀请村民代表、流动人口代表、党员代表参会,听取和收集意见),在村级建立共建共享促进会,通过吸收优秀流动人口参与当地公共事务管理,满足流动人口的政治诉求,有力地推动了流动人口工作民主化进程。自 2012年 1 月实施以来,普文共召开‚圆桌议政‛会议6次,收集意见建议12条(采纳落实8条)。二是积极开展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 正工作。2012年落实安置、帮教人员16人,安置率、帮教率均为100%。三是加强对精神疾患人员的分级管治。对全镇43名精神病人进行建档立卡,进行了分级管治。

4、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和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工作进一步完善。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方面,按照要求对我镇部分在建、新建的重点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将风险评估工作进一步前置,在立项审查中,镇维稳办及时介入参与调研,对可能引发不稳定事件的项目,及时制定应对方案,对不适宜开展的项目予以否决。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预防处置工作机制方面,制定了龙桥镇群体性突发性事件预防处置工作总体预案,完善了非法集会游行示威、土地征用、企业改制、劳动保障、涉众型经济案(事)件、医疗纠纷、拆迁安置、环境污染、金融挤兑、商业哄抢、非正常死亡事件应急处置等专项工作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成立了30人的含安全、公安、卫生等部门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物资的储备,建立储备目录,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应急时有序、快速调取和使用。

5、民生领域安全隐患整治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力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规范化建设。目前,已在全镇建立起了镇、村(社区)、企业(单位)三级网格;镇(街道)建立起了基本网格、单元网格、微网格三级网格。统一落实了全员定责、排查定级、应急定制、培训定岗、信息定时的五定措施,实行了安全生产检查、监督抽查、工作报告、通报、责任追究五项制度,在全镇9个村(社区)实行网格化监管月检查、月报告制度。二是大力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今年以来共查处了安全生产违法案件2件,检查生产经营单位 763家,发出停业整改通知书55 份;积极参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对所有养殖业企业全部实施强制关停措施,实行产业转移或变更;打击非法生产储存销售烟花爆竹窝点多处,缴获并销毁非法烟花爆竹100余箱。三是建立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实施安全生产项目化管理,把所有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共划分9个片区,763家单位,每个单位都作为一个项目,明确责任科室、责任领导、责任人。推广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今年共安排了近5万元经费,全面实行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奖励制度。

三、找准问题,迎难而上,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试点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镇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正在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部门都按照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但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基层村社组织人员少、任务繁重,难以发挥网格管理的积极作用,容易流于形式。

(二)各类矛盾不断增多。矛盾主要集中在房屋拆迁涉法涉诉、就业安置等领域。

(三)下一阶段,我们将在不断巩固深化原有创新项目的基础上,针对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不断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一是按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强督查指导,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的实施,同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增加新的内容,使试点真正为促进和加强社会管理服务;二是突出重点,创出特色,力求在近期内取得更大的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我们计划在推进面上工作的同时,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重点探索。

1、打造瑞云社区文明示范商业街

利用瑞云社区打造商业特色街的契机,打造一条文明创建示范街,在社区商业网点内选择一些文明经营、管理规范的商户进行授牌:文明示范经营户、党员示范经营户,结合社区浓厚的商业气氛,以点带面,带动周边的商户共同文明经营,打造十分钟商圈,使整个商业社区的环境更加优美,成为社区新的品牌和亮点。

2、打造瑞云社区商务网络平台

利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平台,将法律援助、家政服务、文化教育、医疗服务、公共事务消费等内容纳入其中,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商业服务信息化,推动社区居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形成社区和居民之间的有效互动。

3、推行‚村企自主服务管理,加强流动人口基础工作。推行村企自主服务管理 在不断深化完善流动人口‚圆桌议政‛、‚区域整体化建设‛等工作的同时,全面推行‚村企自主服务管理‛,大力推进‚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互相结合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努力实现‚底子清、情况明、管理好、服务优‛的目标。一是将流动人口基础信息采集的责任落实到村居、企业。按照‚属地管理、村企互动‛的原则,落实村(社区)、用工单位和房东的管理责任,由村(社区)、用工单位落实流动人口协管员,负责基础信息的采集和日常服务管理,建立房东申报房客信息制度、车间申报员工信息制度和村(社区)与用工单位信息互通交换机制,实现基础信息排查登记常态化。二是将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专业化。派出所按流动人口总数、分布情况,9 配足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口专管员,专门负责居住证办理,对村(社区)、用工单位流动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和日常服务管理的指导,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理。三是建立相应的责任保障和激励机制。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列入对村(社区)和相关部门的考核,各村(社区)、用工单位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逐级落实责任。同时,对于拒不履行流动人口管理责任的单位和个人,由相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实行综合治理。

6.强化管理 夯实基础 篇六

接集团公司《关于关停电化部分矿热炉的通知 》,由于市场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需关停两台矿热炉,在这期间企管部联合电化厂结合实际情况将对员工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培训,具体事宜如下:

一、认真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不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提升生产组织管理能力。

一是狠抓理念灌输,提高了员工的思想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打造高质量产品,必须先统一车间领导及全体员工创建高质量产品的意识,没有思想的高定位,就没有工作的高起点和效果的最大化。为此我们首先从车间干部抓起,系统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让全体员工都能够领会安全质量标准化对安全、生产管理的促进作用,在全体员工中形成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渗透、贯穿到各项管理工作中。同时,通过班前会,不断向员工讲清形势,讲明责任,教育全体员工牢固树立“质量标准化是安全工作的基础”的理念,引导员工在思想上增强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观念上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二是狠抓班组长的素质教育,对班组长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了班组长的现场管理能力。班组长是现场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制度标准贯彻、落实的执行者,生产的好坏、现场的安全,均与班组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过去的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班组长的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很难适应公司的生产管理,主要是生产组织能力差,在生产中不能发现问题,甚至许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班组长,班组长应该管理些什么。针对存在的问

1题,车间决定将班组长的素质教育作为加强班组建设的突破口,使班组长的管理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同时,组织班组长学习兄弟企业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是严格执行跟班、交班制度,落实了安全管理责任,保障了生产秩序的正常进行。“安全源于隐患,事故出于麻痹”。交接班过程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劳累一天,人心思归,从思想上过于放松,是事故易发时段。经过长期的观察,跑眼、断电极事故绝大总分发生在接班后出第一炉前,分析原因,主要是交接班制度不落实,交接班质量不高所造成。于是,车间组织班组长、炉长认真学习跟班、交接班制度,制定措施,保障落实。要求炉长认真跟班,并监督班组交接班。坚持“口对口,手拉手,你不来我不走”的交接原则,要求各岗位、各班组必须当面进行交接,上班应当干完而未干完的工作不得移交至下一班,当班人员要留下来干完,才能下班。要求班长提前30分钟上班,先去现场将生产情况了解清楚,并在班前会上对当班的工作进行详细的安排。

四是坚持以安全生产为核心,狠抓班组安全管理,夯实了安全管理基础。主要强调、落实炉长、班长的安全责任,将安全责任具体化,明确管理目标,将关键岗位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了人头。炉长不光是负责炉子的技术管理,在值班过程还应该对当班的安全负管理责任。炉前是事故易发工段,经常发生跑眼、穿包事故。车间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后,认为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炉前工、修包工思想麻痹,大部分人认为在电石行业,这类事故是难免的,是一种常见事故,造成了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质量差。二是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有人维修,无人验收。

于是,车间将管理责任进行了细化,建立了铁水包维修记录,对铁水包的维修人、维修时间使用时间进行详细的记录,谁维修、出了问题谁负责。铁水包维修完成后,由炉长进行验收,并在验收记录上签字,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如不合格,必须进行返工。在使用过程中,要求炉前工必须炉炉检查,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将炉前工确定为发生跑眼事故的第一责任人,如发生跑眼事故,加倍进行处罚,使炉前工的责任心进一步增强。经过采取以上措施,基本上杜绝了此类事故的发生。

五是强化现场管理,促进了文明生产。我厂的员工中,文化程度偏低,思想意识落后,现场管理难度大。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积极“6S”管理法。首先在员工中进行广泛宣传,强化意识,转变思想,制作、悬挂标牌,渲染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收效。其次是对照标准,规划现场功能区域,现场工具指定存放位臵,个人物品统一摆放方式,并明确界定工作,做到了现场管理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第三是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巩固整治成果。将每个要素进行细化、量化,每周检查考核一次,真正做到了将现场管理责任落实到岗位、人头。

六是坚持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创建工作。车间注重典型的树立,每季度对员工、班组进行一次综合考评,评出先进员工和先进班组,并对其进行奖励,使员工之间、班组之间在工作中有了竞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了安全培训工作。“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要想生产安全,必须在安全培训教育上下工夫。我们将班前会作为安全培训教育的主阵地,坚持开展职工安全教育活动,并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提高。同时,注重培训实效,提倡岗位培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巩固了培训成果。

二、坚持以节能降耗、增产提效为重心,加强工艺操作管理,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公司投产运行初期,产量低,电耗高,不利于公司的正常经营。我们经过认真分析,查找原因,进行节能减排活动。经过努力,至2011年,将产量提高的同时电耗控制也有所下降。

一是坚持依靠科技力量,加大节能改造力度。要查找出产量低、电耗高的真正原因,必须对电石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多学习、深研究,分析产量低电耗高的原因,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首先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减少生产过程中由于电磁效应而产生的电能损耗;其次对冷却水进行更换,采用新型的软化水处理系统,使水质软化更加彻底,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结垢。最后在停炉检修的时候提高检修质量,严把检修验收关。

二是加强过程控制,提高技术操作水平。车间各班组交接班时,杜绝班组本位主义,导致炉况发生变化,下一班接班后的第一炉产量往往较少,电极负荷过大,造成电耗偏高。生产过程中要保证正常炉况的延续,提高产量,降低电耗。同时,注重技术管理,由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提高了炉工的技术操作水平。

三是加强设备维护保养,提高设备运行效率。严格落实设备巡回检查制度,坚持日检、周检、月检、季检相结合,对巡回检查、检修工作进行细化、量化,要求检修人员做到“五勤”,即勤看、勤摸、勤听、勤维护、勤保养,落实谁检修、谁签字、谁负责制度,极大地提高设备“三率”,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严格落实设备包机制度,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将所有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责任到人,并与绩效相挂钩,实行奖罚分明,增强设备管理人员的责任心。

四是加强班组考核,强化成本管理。通过不断完善考核管理制度,使考核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达到了成本控制的目的。同时,将成本指标分解到班组、人头,将考核内容细化、量化。要求班组做到成本班班算、炉炉算、人人都会算,通过这些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最后,我们公司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业务知识,总结运行经验,完善管理制度,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努力打造高质量产品。

集团公司企管部

7.夯实基础 创新管理 强化执行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篇七

着力构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当前,道路运输安全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安全基础不牢。通过阶段性的集中整治活动,虽然能够有效遏制超员超载、疲劳驾驶等违法违规行为引发的事故,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关键在于抓好基层基础,着眼于解决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基础性、根源性和机制性问题,构建起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事故。从2012年开始,我们会同公安部、安全监管总局共同开展了“道路客运安全年”活动,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夯实道路客运安全基础,解决客运驾驶员队伍安全素质不高、车辆安全性能不强、企业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等困扰道路运输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看,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道路客运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均大幅下降。今年是“道路客运安全年”活动开展的第三年,要认真总结,把活动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转化为行业管理的政策和措施,形成制度,固化下来,为促进道路运输安全形势整体好转奠定坚实基础。

持续提高营运驾驶员的综合素质

很多重特大道路运输事故都是由于驾驶员安全意识不强、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引发的,营运驾驶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道路运输安全的水平。因此,必须要紧紧抓住“人”这个道路运输安全的核心要素,在提高营运驾驶员素质上下功夫。一是严格培训和考试。突出对营运驾驶员安全驾驶、文明行车意识的培养,严格落实夜间、复杂路况、应急处置和防御性驾驶等安全驾驶意识和技能的考试要求,严把营运驾驶员准入关。二是开展好继续教育。充分运用网络远程教育等先进手段,以案例警示教育、安全应急驾驶知识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客货运驾驶员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营运驾驶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加强营运驾驶员队伍建设。完善驾驶员从业诚信考核制度,加强对营运驾驶员从业行为的监督管理;研究营运驾驶员退出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让不能诚信从业、屡次严重违纪的驾驶员,退出道路运输市场。

不断强化道路运输装备本质安全

目前,我国道路运输车辆仍然存在行驶稳定性差、车身结构强度不足、制动效能差、超载能力强等安全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引发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提升道路运输车辆的本质安全,对于保障道路运输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一是通过推广ABS、ESP、缓速制动装置、轮胎胎温胎压监测等先进安全装置的应用,提升道路运输车辆的主动安全性,有效预防由于恶劣天气、人为不规范操作引发的道路运输事故。二是通过推广整体框架式全承载车身结构的应用和普及乘客座椅安全带的安装使用,保证发生事故时乘客必要的生存空间,提升道路运输车辆的被动安全性,有效减轻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程度。三是实施营运客车类型等级评定和货运车辆推荐车型制度,强化营运车辆维护和检测管理,规范运输企业科学使用车辆,引导车辆生产企业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四是制定经营性机动车营运安全标准,全面提升运输装备本质安全,从车辆源头有效保障运输安全。

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道路运输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抓住企业这个主体,就是抓住了行业安全管理的“牛鼻子”。只有道路运输企业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把所属的车辆和人员管好了,道路运输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一是把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作为推动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的重要手段,促进道路运输企业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二是着重从人员录用与素质提升、安全制度体系建设、运输装备安全维护等方面,对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行明确、细致的规定,促进企业日常安全管理标准化、制度化,实现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式,由“经验型”管理向“规范化”转变,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由“运动式”向抓基础的“常态化”转变;三是督促运输企业建立定期评估、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机制,促进运输企业形成不断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道路运输车辆众多、运行路线复杂,道路运输安全主要是运输车辆在路上的安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路上的事情管不好,安全就无从谈起。所以,要想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仅仅依靠人盯人、人盯车这样传统人为的管理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为了服务和保障上海世博会的道路运输安保工作,2009年,部建成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将道路运输车辆的动态信息进行联网,实行跨区域、跨部门的联控。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利用联网联控系统对道路运输车辆进行实时动态监控,解决了道路运输车辆上路后“看不到、听不见、管不着”的问题,是运输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有效载体;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营运驾驶员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从根本上提高了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也为营运车辆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监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是做好道路运输安全工作的重要支撑。为了进一步规范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工作,今年,我们和公安部、安全监管总局联合出台《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认真贯彻落实《办法》,对于有效提升企业动态监控水平和政府部门监管能力,实现道路运输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的安全氛围

保障道路运输安全,不仅仅是政府监管部门、道路运输企业的责任,同时,也离不开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只有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安全素质提升了,安全意识提高了,道路运输安全形势才能真正得到根本好转。一是要通过实施安全告知制度、公示监督电话和短信投诉、公布车辆和驾乘人员信息等方式方法,为广大乘客参与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建立畅通渠道。二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珍爱生命,文明交通”的理念,普及安全常识,提高人民群众安全乘车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主动拒绝乘坐“带病”、拼装改装、非法营运等违法车辆。三是要通过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道路运输管理热情的同时,为行业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道路运输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清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的反复性、复杂性,安全管理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创新安全管理手段模式,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全面提升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水平,为推动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8.夯实基础 创新管理 强化执行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篇八

关键词:4A网络平台;教学;经验

1 高瞻远瞩,引入4A网络平台,解决黑河学院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黑河学院坐落于国家首批沿边开放城市——黑河市,是中俄边境线上我国境内第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黑河学院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由于学校地处偏远、学院在发展中面临教师梯队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师资力量不均衡、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部分教学团队建设质量不高、优质课程资源不足等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

黑河学院领导班子高瞻远瞩,超前谋划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写入《黑河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在综合考虑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工作进行了充分研究论证。2011年4月,与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签署合作协议,开展4A网络平台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制约教学工作发展的困难。

2 科学规划,有条不紊,扎实推进网络课程和资源库建设

2.1 明确目标

依据“十二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遵循“服务教学、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应用”的原则,采取引进和开发相结合的方式,以4A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进行一体化设计,以点带面,分层进行资源开发。建立运行激励机制,使全校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发挥我校专业优势,打造我校特色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齐全,集教学资源的建设、管理、应用、展示和评价与一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国内高校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拓展教学时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2.2 扎实推进

学院大力支持4A平台建设,先后为平台引进、项目实施和应用投入78.2万元。根据“黑河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及资源库建设方案”,学院对网络课程建设采取项目牵动策略,由教务处实施管理。项目实施过程科学规范,历时三年,共分三期立项建设了151门网络课程。每一期项目,教务处都按照下发立项通知,公布立项结果,下发项目中期检查通知,公布中期检查结果,下发项目验收通知,公布通过验收项目名单的程序,进行项目的立项、检查、验收工作。为了解学生对网络课程的需求情况,教务处组织进行了全院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抽样问卷调查”,并进行认真分析。通过以上努力,顺利完成了我院网络课程及资源库建设第一阶段的各项工作,为开展网络教学创造了条件。

3 加强管理,突出应用,提升网络教学水平

3.1 项目引导

为引导广大教师合理使用网络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突出使用效益,教务处在网络课程立项建设中明确要求,立项建设的网络课程必须经过至少一个学期的实际应用才能申请结项验收,并将课程使用情况作为主要验收指标之一。

3.2 政策鼓励

教务处适时出台了“黑河学院网络教学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对课程建设项目组成员使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按照使用情况,分别按系数0.5、0.3和0核算工作量,鼓励广大网络课程教师,合理使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

3.3 成效显著

网络教学平台及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提高了学院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更新了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一批有特色的网络课程,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学院教学中的作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弥补了学校地处偏远、学院在发展中面临教师梯队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师资力量不均衡、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部分教学团队建设质量不高、优质课程资源不足等困难,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3.3.1 开辟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新途径

利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不用固定在教室学习,可以自己安排好时间在网络覆盖的地方进行学习,学生可通过Web浏览器浏览课程知识内容,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论坛与教师及其同学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其他同学也做到了信息共享。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3.3.2 融合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的教学以班级集体教学为主要形式,这种统一的组织形式缺乏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学习的机会。网络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十分灵活,既可用于课堂教学,又能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实时、动态地引入课堂,为传统的集体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便捷的交互功能为学生课外协同学习、个别化学习的高效进行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交流机制,实现了同时、异时交流。形成了“集体授课、协同学习、个别化学习”等多种形式融合的开放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变教育教学的权威者、传授者、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帮促者、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以及与教学活动过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技术基础。

4 体会与思考

9.强化应急管理__夯实社区基础 篇九

夯实社区基础

对于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实际,针对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下一步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第一,增强危机意识,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增强危机意识是抓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起点,在增强危机意识的同时,把危机管理有机地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一是充分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要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基础,从组织保证、制度建设、政策支持、人财物保障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是认真组织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尤其要学习浙江省诸暨市枫桥地区“枫桥经验”,按照“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除、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理”的要求,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解决在基层”。

第二,找准着力点,切实挤推进“一案三制”建设。当前,首要的是认真抓好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即以“一案三制”工作为重点搞好应急预案体系和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在预案建设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要求2008年底前,全国所有乡镇(街道)、社区、村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要完成预案编制工作,预案编制率达到100%。各级各部门和乡镇(街道)、社区、村寨和企事业单位,必须按照规定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实现上述目标。编制预案不能流于形式,要讲求质量,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要让人看得懂、记得住、用得准。县乡两级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直属机构应在抓好原有各类预案分析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一步修订、编制健全各类预案。同时,各级政府部门、直属机构应把本行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预案编制工作纳入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预案编制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促进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促使其在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时做到有备无患。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根据实际成立或明确领导机构、办事机构,确定相关负责人员。社区、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应将应急管理纳入社区和村寨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责任人,作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按照法律规定,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接受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在原有机构基础上,根据实际进一步健全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充实应急管理专兼职工作人员。同时,要在健全应急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在制度建设方面,各级各部门、社区、村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应根据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办法,切实推进应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第三,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基础,切实抓好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和公众对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和法制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氛围。一是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宣传,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公共安全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加强安全教育,通过应急知识进学校、进书本、进课堂,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辐射社会的作用;三是加强对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应急管理知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四是加强对岗位操作人员培训,使企事业单位员工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五是广泛开展应急演练,在演练中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群众,强化公民公共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第四,坚持平战结合,切实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把应急管理融入到防灾减灾、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去。一是抓好隐患排查整改,做到有备无患。乡镇(街道)、社区、村寨等基层组织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是隐患排查监管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建立健全隐患及时发现、定期排查、实时监测、有效整改的动态机制,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将监管责任落实到人。二是抓好信息传送,做到早报告、早预警。要着力发展基层信息员队伍,形成以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安全信息网络,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要确保信息报告及时、准确、简洁。三是抓好先期处置,做到及时高效。基层组织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做到见事早、行动快,为把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和为整个事件的成功处置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抓好协助处置,做到配合有力。五是协助抓好恢复重建,做到井然有序。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做好善后处理、物资发放、抚恤、补偿、心理引导、环境整治、保险理赔、事件调查和制订重建计划等各项工作。

10.夯实基础 创新管理 强化执行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篇十

不断提高社会事务工作管理水平

2012年3月22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会议,目的是传达全省社会事务会议精神,扎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刚才厅长对去年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今年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我都同意,请大家抓好落实。下面,我就着重强调婚姻登记和殡葬改革工作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加强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管理

开展民政标准化建设,对转变改进民政事业发展方式、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民政部和省厅领导高度重视标准化建设,民政部与国家标准化管委会编制《全国民政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省厅也在上个月下发了《关于推进民政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并率先出台了《婚姻登记服务规范》福建省地方标准,《婚姻登记服务规范》是省厅编制的第一个地方性服务标准,也是全国第一个婚姻登记服务地方标准。《婚姻登记服务规范》是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是标准化建设和等级评定工作的具体体现,将于4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实施。我们要以此契机,加大力度推动婚姻登记机关人员编制和场所建设,编制殡葬领域服务标准,开展登记评定和示范建设工作。标准化建设对更新民政工作观念,创新民政工作方式,改进民政工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600字20下一篇:与众不同的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