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2024-08-25

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精选11篇)

1.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篇一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村民自治

共建管护新模式

——东辽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经验材料

东辽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东辽河发源于境内,因河而得名,面积2186平方千米,辖13个乡镇,23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7万,先后被评为全国“四好公路”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县、省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点县,2018年和2019年获得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类县,2021年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示范县。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老百姓看得见、享受得着的实惠,是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环节、基础任务,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近年来,一批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在东辽大地上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能。为确保全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能够得到有效管护,东辽县多级多部门联动,结合实际探索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有效形式,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谁受益、谁维护”的总体要求,聚焦“三个有”: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突出“五个明确”:明确管护范围、明确管护权属、明确管护标准、明确管护资金、明确管护责任;创新“三个模式”:专业管护、市场化管护、自行管护。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全民参与的维护管理模式。

一、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管护力度

2021年,东辽县共筹措资金4121万元,配备专职管护人员3122人,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领域中。涉及农村卫生厕所、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路管护等资金支出。一是农村卫生厕所现有管护人员261人,配备6台吸污车,管护经费53.9万元,农村户厕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二是配备专职环卫人员1072人,配备27台专业化垃圾清运车,管护经费2276万元,农村生活垃圾及时转运处理。三是7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并良性运行,管护人员30人,管护经费350万元,实现农村污水达标排放。四是现有公路管护人员1345人,配备专用管护设备337套,钩机、铲车等40余台,管护经费901万元,为百姓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和安全保障。五是村庄绿化亮化美化镇、村两级管护人员390人,管护经费540万元,真正做到村庄“三化”全覆盖、无死角。

二、开展改革试点,推进先行先试

为保证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工作及时收运处置,通过多方细致研究论证,在总结2017年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全县13个乡镇启动试点工作,东辽县金展环境卫生管理有限公司中标,服务范围涵盖13个乡镇

235个行政村1464个自然屯,配备人员1072人,清运车27台,铲车3台,翻斗车2台,240L分类垃圾桶2.35万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工作向精细化管理阶段稳步迈进,探索出符合东辽实际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模式。

三、打造服务团队,明晰管理范围

一是积极探索村民组织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营管护。

以金州乡双福村为先行试点并全县运行,设立农民自主服务团队,成立“8大员”服务团队,即政策法规宣讲员、环境保护巡查员、村务管理监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环境保护巡查员、乡风文明宣传员、产业致富帮带员、志愿服务组织员。其中环境保护巡查员和环境保护巡查员承担着农村基础设施监督管理职责,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将各类农村户厕、垃圾污水处理、村组道路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权属明确到村组,将日常管护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制定村规民约,全员参与日常管护。以行政村小组为单位,建立公共基础设施台账,创建“民用、民管”的管护责任体系,泉太镇老营村创办“道德积分超市”,村民日常自发管护可以兑换道德分,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引导村民自行管护行为,形成人人监督的管护机制。

三是制定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细则。

确村集体经济收入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督促村集体加大管护投入力度。

四、切实转变观念,牢固建管意识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做好项目工程管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广大干群的管护意识,应切实摒弃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与建设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建管并重,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条幅、张贴标语等方式,让农户自觉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让农户从垃圾乱丢乱倒发展到自觉投入到垃圾箱,自觉清扫院落、收拾室内外卫生的良好习惯。

目前,东辽县已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以村为主、村民自治、全民参与、权责明晰的分级管护责任体系。我县将按照“十四五”加强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的总体思路,借助“千村示范”创建工作的契机,同步安排部署,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护、运营均衡发展。同时加大治理力度,做到治理和管护相结合,带动农户主动参与到工作中来,提高广大百姓的参与积极性。以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优雅美丽乡村为目标,以美丽庭院、干净人家为切入点,管治结合上下互动,达到“九有六无”标准,形成建管并重的新时代农村管护机制,引领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2.光山县农村小型公益设施管护研究 篇二

一、光山县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投入情况

光山县大规模开展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是从2001年交通部门村村通水泥路开始的,发改(以工代赈)、财政、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移民、扶贫农开、文化、卫生、教育、体育等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全县农村公益设施逐步改善。特别是2010年以来,以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为标志,光山县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2012年为例,光山县通过上级财政支持、县乡财政投入、社会捐资、农民自愿出资和以劳折资的资金达3.07亿元,农田水利、农村坑塘、村组道路、村容村貌等得到治理。通过改善农村公益设施,建立了以财政投入、社会参与、农民筹资筹劳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机制。

二、光山县农村公益设施建后管护现状

长期以来,光山县农村公益设施推行的是“民办公助”或“公建公管”的管护模式。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农村公益设施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模式造成管护难度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差,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

(一)管护资金基本没有来源。由于城乡公益设施后期管护政策差异,政府对农村公益设施没有安排过多的管护资金。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集体经济薄弱无法筹措资金,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对于公益设施管护不管不问,不愿出资,导致农村公益设施后期管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同时,项目主管部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农村公益设施常年带病运行。

(二)管护责任基本没有落实。农村公益事业基本是政府主管部门在工程完工后交付当地村组,基层组织或受益农民对公益设施没有归属感,对管护工作根本就不重视。特别是道路、渠道、桥涵等纯公益设施,更难以落实具体管护责任人。

(三)管护质量基本得不到保证。对于文化广场、安全饮水、农村坑塘等可以承包的公益事业,尽管能以承包收入来维护,但承包人通常是只有在农村公益设施受到严重损坏或是影响使用时,才出资维修。但因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致使公益设施维修后各项技术指标下降,使公益设施服务年限减少,影响效能发挥。

(四)产权主体基本没有明确。农村公益设施首先体现的是“公”字,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建设模式与以个体家庭承包为主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一对矛盾。主管部门工程完工移交,只是移交实物,而产权没有移交或者不能明确国家集体个人的产权比例,使用者和投资人管建职责不清。

三、完善工程建后管护的探讨

随着农村公益设施逐年增多,农村公益设施项目运行管护成为关注的焦点,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护机制,既是解决当前农村公益设施管护中存在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公共财政角度出发,应当结合农村实际,在充分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主动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变化,从尊重群众的创造性、增强群众的主动性、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入手,比照PPP模式(公私合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抓好农村公益设施管护工作。

(一)建立农村公益设施监管机制。政府应出台农村公益设施投入使用后期管护办法,明确哪些公益设施管护是政府职责,哪些公益设施管护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解决,哪些公益设施可以通过农民支付费用方式解决管护资金。目前农村公益设施建后管护责任没有得到落实的原因在于缺少相应的管理办法,而项目的运行管护只有靠法规约束,才能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相关部门才能对破坏工程设施的行为、对公益设施责任主体监管不力的给予必要的惩处。

(二)区分农村公益设施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管护办法。政府应当界定农村公益设施公益性、准公益性和收益性的界限,财政部门应当依据公益设施不同的性质相应安排管护资金,体现公共财政的职能。对小型纯公益性的设施,如道路、桥涵、渠道、小型公益林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政府招标管理人负责管护,以钱养事,提高管护效益;对小型准公益设施,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比照PPP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对有一定经济收益的如安全饮水、有线电视设施、提水泵站、小型塘堰等进行经营权公开拍卖,由竞得者缴纳资源使用费后组织经营,管护责任由资源受益人负责。由于农村公益设施大多是政府投资的公有资产,应当推行拍卖管护,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保证公有资产不流失。对于跨区受益的公益设施,应当由政府部门组织招标、拍卖或挂牌,确保管护政策统一。对于受益在一个村组内的应由村“两委”牵头组织。

(三)建立管护协会,发挥农户自主自助的作用。协会管护是在没有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农民自我管护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对受益面积大、受益农户相对集中的农村公益设施,在农民自愿出资基础上,组建农村公益设施管护协会,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一是鼓励会员承包。即由协会负责筹集资金,把某一项公益设施的日常管护面向协会会员发包,由协会会员负责管护,协会考核验收并支付一定报酬。二是鼓励义务管护。动员协会会员义务对农村公益设施进行管护。三是鼓励会员集体管护。发挥协会舆论监督作用,定期召开协会会员会议,鼓励会员对自己受益的公益设施进行管护。

(四)依据投资比例,确定产权主体。农村公益实施产权归属直接关系到项目建后管护能否得到保证。实际工作中,虽然项目建设完工后,由建设单位将项目整体移交给项目地的基层组织,各种管护内容也以书面形式加以明确,但因产权不明确,管护制度仅停留在纸上,致使工程管护得不到有效落实。在产权明晰上,应按照财政资金投入比例,明确产权构成。在产权管理上,属于国有资产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属于集体资产的,由村委会负责管理;属于农户自有资产的,由农户直接管理;属于国家集体共有的,政府对管护好的,按以奖代补的方式补助。

(五)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财政投入是保证农村公益设施持续运行的重要保证。一是县级以上的财政部门应当在年度预算中安排农村公益设施管护预算,作为管护资金的主要来源;二是从当年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农村公益设施维护费,作为管护资金的增量来源;三是从各级财政年度预算超收中专门安排管护资金,用以弥补当年管护资金的不足。同时,建立农村公益设施管护基金,扩大管护资金来源。

(作者单位;河南省光山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3.某区农村改厕长效管护工作方案 篇三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切实提高农村改厕工作质量的通知》要求,改善农村厕所卫生条件,以就地就近处置、源头控污减排为原则,促进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有偿服务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建立成熟的农村改厕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抽取、科学化管理长效管护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厕后的管理、维修及污水处理问题,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专人管理,快速维修,及时抽取,科学利用”的工作目标,成立管理队伍,健全管理网络,明确部门职责,做好改建厕所后续工作,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液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巩固和扩大农村改厕工作成果,逐步建立起“管、收、用并重,责、权、利一致”的长效管护机制。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建管并重。按照村庄全覆盖要求继续加大改厕力度,建管同步实施,确保后续维护、粪液抽取及时到位,避免出现二次污染问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充分调动农户参与厕所管理与维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坚持政府主导。按照政府主导、村(居)主体、全民参与的原则,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公共财政适当补贴、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实行区、镇(街)、村三级联动,分级负责。

(四)坚持有机结合。将农村改厕与污水治理、环卫一体化、抽取利用等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人员、设备和资源,着眼于常态管理,建立绿色、环保、全覆盖、精细化、常态化的管理机制。

四、推进措施 (一)明确责任主体。各镇街为农厕管护机制实施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农村厕所无害化改造后的后续管理工作。建

立“镇街—管护服务站—村”的管理协调网络,实行“镇街主体,管护服务站落实,村负责”制度。

(二)建立“一站两体系”管护模式。镇街成立农村厕改服务站,构建维修服务体系和清掏服务体系。镇街厕改服务站配置 2-3 名人员,负责问题协调、技术指导及培训工作,每个村成立改厕服务队(1 名村干+1 名清掏员+1 名维修员),公布厕所管护服务内容和联系方式,具体负责厕具更换和问题厕所的维修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农户自行清掏粪液还田,对部分家庭未种植农作物,无劳动能力等农户化粪池粪液处理,采取部分有偿服务,镇(街)、村可委托当地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上门提供清粪服务,用于农业生产。当地也可根据需求购置购置吸粪车和购买服务。

4.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篇四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巩固农村改厕成果,保证改后厕所长久发挥效益,结合我镇实际,现就建立健全农村改厕后续长效管护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着眼于改厕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健全制度、建立队伍,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无害化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把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摆在突出位置、贯穿整治全过程,确保农村改同日常管理落实到位、设施维修养护及时到位,避免重复改造和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确保群众满意。

2.市场主导,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管护队伍负责检查维修、定期收运、回收利用等工作。

3.依靠群众。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要求,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厕所管护,共同珍惜和维护自己的美好家园。

4.有机结合。将农村改厕和污水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水肥一体化、脱贫攻坚等工作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有人员和设备,实现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要求

2020年6月底前,建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确定管护队伍,管护队要做到“五有”:

1.有制度,明确具体实施办法和责任人。管护队队长为第一责任人,各村配合实施管护工作;

2.有标准,明确维修、抽取、转运、处理的具体要求。

要保证已改户厕外观完整、内部畅通整洁;

3.有队伍,配备精干高效、责任心强的管护人员,配有固定工作人员,保证报修后3天内上门管护;

4.有经费,保障日常管护工作的开展。前期管护费用管护队自行承担,县年底验收合格后兑现管护费用;

5.有督查,通过多种途径推动管护机制的落实。镇全年督查考核2次,每次每村随机抽查连篇不少于30户。

二、工作任务

(一)做好宣传指导工作,引导农户正确使用卫生厕所。

各村在进行户厕管护时,必须公示服务承诺和报抽、保修电话,同步告知农户使用注意事项。生活废水严禁进入化粪池。要避免杂物入厕,卫生纸、报纸及不可分解的杂物和菜叶、食物残渣等固体废弃物禁止扔入便器,以免造成堵密和影响发酵效果。

(二)科学选择典渣奔液处理方式。

类液粪渣严禁随意倾倒,造成新的环境污染。村(居)委会要做好英渣共液的利用和处理,回收的粪渣类液要作为有机肥料优先用于农业生产,可与苗木培育、林果种植、有机农作物种植等大型种植企业(户)对接,将收集后的粪液作为有机肥使用,对有使用需求的散户,进行堆肥处理,自行施肥。

(三)严格按照管护标准实施管护。

开展至少两月一次的日常巡查,巡查记录包括有无厕屋、室内是否清洁卫生、使器是否损坏,化粪池盖板是否移位,过类管是否脱落。管护村户厕完好率要大于95%。

三、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

农村改厕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后续管理维护更是“小房所”充分凸显“大民生”的关键。各村、管护队要充分认识农村改厕后续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确保农村改厕后续工作顺利实施。

5.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篇五

各村民委员会,镇直有关单位:

《濯田镇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护办法》经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濯田镇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后管护管理办法》 附件:

濯田镇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后管护管理办法

为加强对我镇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的建后管护工作,促进各项烟基设施管护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建成项目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根据国家局、省局有关规定,按照《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护工作的通知》(龙政办〔2008〕48号),福建省烟草公司龙岩市公司关于印发《龙岩市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后管护管理办法》及《长汀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护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管护目标

(一)管护范围

龙岩市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各项目,包括烟田水利设施、机耕道路、简易桥梁、烟叶调制设施等。各不同项目的管护范围如下:

渠道工程:渠道外墙1m以内; 池塘工程:边线1m范围; 管网工程:网线周围0.5m范围;

堤坝工程:上下游各10m以内,坝端两岸各1m以内; 提灌站、机井:建筑物轮廓线外2m范围; 烤房:建筑物轮廓线1m范围; 道路、桥梁:两侧1m范围。

(二)管护标准

对于各项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的保护须达到以下标准: 1.渠道工程:渠体管护良好、无受损或有受损但已及时修复;灌水口、出水口、泄洪口等无堵塞;渠道内无垃圾、淤积物、杂草等,水流运行顺畅。

2.堤坝工程:坝体清洁、无杂草、杂物;坝体无裂缝,有及时对坝面磨损、冲刷、风化等进行修复。

3.管网工程:管道畅通、无漏水;控制闸阀启闭灵活、地埋管道的阀门井中无积水,管道的裸露部分完好无损;

4.道路、桥梁:路面、桥面无堆积物,路面平整,两旁无杂草,栏杆无生锈;安全警示牌、限重标识完好;

5.池塘工程:周边无杂草,蓄水良好,底无淤泥、杂物; 6.烤房项目:保持清洁卫生,线路正常、通风口畅通,备用电源能正常使用。

7.各项目竣工标识牌保持完整。

二、组织管理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采取以下两种办法进行管护:

(一)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管护协会

对于跨村的大型烟基设施可由相关受益村成立联合管护协会;其他以各受益村为单位成立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管护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负责对辖区内烟田水利设施进行管护。协会应遵循农户自愿原则,依法组建,并民主通过协会章程制度和选举产生协会理事成员、民政部门登记发证、技术监督部门代码发证、金融部门开设专户、固定场所办公等,协会接受社会、受益农户及各级各部门监督。对于新 组建的烟叶生产基础协会,在县民政部门登记发证和烟草、水利、财政等部门验收确认后,每个协会(以行政村为主组建的)由县财政补助开办费2000-5000元。

(二)村委直接管理

对于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强,村财充足而未及时成立烟基管护协会的受益村可暂时采取由村委会直接管理的过渡形式对烟田水利设施进行管护,过渡期不超过一年,一年之内必须要按相关规定成立烟基设施管护协会。实行村委直接管理的必须制定一整套完整的管护方案,并经上级部门验收通过,其管护资金必须设立专户,实行专款专用。管护资金只能用于支付工程管护相关费用,不得用于招待、管理补贴等费用开支。资金使用实行按月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

对于已实施烟基项目的受益村必须要成立相关管护组织,是否成立管护协会作为申报今后烟基项目的必要条件,未成立的一律不予立项。

三、资金管理

(一)资金来源

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管护工作应确定多渠道资金来源,确保有充足的管护资金,保证烟基设施长久发挥效益。

1.烟叶税提取:建立“以烟养烟”机制,每年从烟叶税中提取2%左右的资金作为烟田设施管护专项资金,各烟基管护项目村或管护协会必须在县财政局设立专户,实行专款专用,由县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掌握,按烟基设施管护资金管理办法开支,用于烟基 设施维修及专职管护人员补贴。

2.收取水费:在政府财政资金拨付不足、投工投劳不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受益村民会议,采取“一事一议”的形式合理收取水费。

3.接受捐赠:各协会可作为公益事业接受企业、个人捐赠。4.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烤烟生产作为我市农村的一项支柱产业,各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向上级争取专项补助资金用于烟田设施管护。

(二)资金使用

管护资金使用必须要公开,明细每项费用开支,接受监督,杜绝出现乱开支、挪占资金现象,并接受上级检查。每年3月份,由烟草部门牵头会同其他部门对各项目村项目管理情况进行验收,查看是否达到管护标准。

管护经费拨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烟基设施管护协会必须是经有关部门验收确认的合格协会,村委直接管理的必须通过上级验收;

2.有确定专职人员负责管护工作,有签订聘用合同、明确权责,且落实到位,项目村内无发生各类水事纠纷;

3.工程管护到位,达到上级要求标准;

4.有通过举行民主听证、一事一议等方式,明确规定会员会费、水费收取标准;

5.财务制度健全、帐目清楚、收支公开,且各项资金做到专款 专用,没有出现挤占资金、或将资金用于吃请等与管护无关项目;

6.按时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有关工程管护各项任务,有工作总结及下工作计划;

7.管护制度健全、资料管理规范。

有达到以上要求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管护协会或村委会,可在通过上级部门验收后,提出资金补贴申请,原则上由项目所在地烟田设施管护协会或村委会申请,镇烟草站、镇分管领导审核,并报县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审批,直接把资金拨付到相关帐户或烟田设施管护协会。由村或村民小组自筹的工程管护资金,以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立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各项管护资金年终由镇负责专项审计,并向当地烟农公开公布。

四、管护措施

(一)签订管护协议

烟基项目建成后由烟草部门及时移交给受益村,明确产权归属和管护职责。各受益村要召开受益烟农会议,由协会或村委会与各受益农户签订管护协议,共同做好管护工作。

(二)建立管护公约

各村要根据实际建立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管护公约,防止人、车、牲畜等对工程的破坏,明确对破坏行为要进行制止及追究,并处以相应罚款。在项目管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1.破坏、侵占或擅自拆除、变卖、转让烟基工程设施;盗窃和哄抢烟基设施的器材、设备等;

2.从事爆破、打井、采石、采砂、采矿、取土、建坟以及在渠道或管道上乱挖、乱填、开口、阻水、截流等影响烟基工程设施运行和安全的活动;

3.擅自进行工程建设和改选建筑物;

4.向渠道、塘坝等水体内排放或倾倒土、石、矿渣、垃圾、动物粪便等有毒有害污染物;在渠道边、路桥面、堤坝上堆放杂物等。

5.在塘坝内游泳、戏水等不安全行为;

6.其它危及烟基工程设施安全的行为。

(三)明确管护方法

要确定专人对烟田基础设施实施管护,管护人员必须要履行以下职责:

1.渠道工程:

(1)清理渠道内的垃圾、淤积物和杂草等,保证渠道正常行水。(2)渠道两旁山坡的截流沟或引水沟,要经常清理,避免淤塞;(3)对渠道局部冲刷破坏之处,要及时向上级报告、组织修复。(4)对于具有混凝土防渗层的渠道,应进行伸缩缝的检查。伸缩缝填料脱落的,应及时修复。

(5)渠道停水期间、放水前,应检查渠道有无淤浅、冲深、缺口、沉陷、渠坡塌滑、防渗层损坏及渠内外坡是否完整,渠道上有无鼠穴及其他可能导致崩溃情况,泄水道,溢洪口有无堵塞,倒虹管和渡槽进口附近的沉砂池是否积满失效。

(6)渠道过水期间,应检查各段流态,是否有阻水、冲刷、渗 漏及滑坡破坏现象,有无较大的漂浮物冲击渠坡以及风浪影响和渠顶超高是否足够等。暴雨时,应出外检查山水入渠情况,排洪沟、泄水闸泄水情况,渠堤挡水情况,各建筑物的过水情况等,以便及时处理。暴雨过后,应及时做好清淤和整修工作。

2.堤坝工程

(1)经常保持坝体清洁,清除杂草、积水。

(2)坝面有磨损、冲刷、风化、剥蚀或裂缝等缺陷时,应加强检查观测、及时上报,组织修补。每年汛前水位下降时,管理人员应仔细检查有无裂缝,发现裂缝要查明原因,及时上报,组织维修。

(3)发现有基础渗漏或绕坝渗漏时,应仔细摸清渗水来源,加强观测,必要时报上级进行处理。

(4)汛期注意防止漂浮物对坝体、拦污栅的冲击成堵塞。(5)应定期对坝体内部和外部进行观测,并及时整理和分析观测资料,如有异常现象,应认真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保证坝的正常工作状态。

3.管网工程

(1)灌溉季节前,应对管道进行检查、试水;

(2)灌溉时,如发现管道漏水、控制阀门或安全保护设备失灵,应及时上报组织检修。

(3)灌溉季节后,应对管道进行维修和保养,内容应包括:冲净泥沙、排放余水;保养安全保护设备;阀门、启闭机构涂油,阀门井加盖;地埋管与地面可拆卸部分的接口处加盖或妥善包 扎,地面金属管道表面定期进行防锈处理。4.道路、桥梁

(1)要及时清除路面堆积物,确保路面平整,路边无杂草,栏杆无生锈,限重标识牌完好;

(2)要认真检查桥梁等涉及公共安全项目是否有安全隐患,如有发现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安全警示”,并及时上报,确保行人、行车安全。

5.烤房项目:单座烤房由烤房户主负责好日常管护,烤房群烤房无论是村集体所有还是已分解到烤房户其管护主体都有当地村委会组织维护。

6.管护人员还要对工程周边环境进行管护,每年进行两次劈草(春耕前一次、秋种前一次),以便烟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

7.管护人员要保证各个项目的项目标识牌保持完整,如有发现损坏的,应及时予以修复。

8.管护人员要认真做好管护记录,以备检查。

(四)加强检查考核

每年3月份由镇烟草站牵头,联合有关部门组成管护情况考核小组,按照管护标准和检查方法对各地管护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种。

1.优良:能按上级要求出色完成管护任务,未发现一处管护工作达不到要求,所有设施运行正常、未发生人为损坏事件、未发生水事纠纷,管护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按时公开,管护人员能按要求履行 职责。

2.合格:基本能按要求对各项目进行管护,项目能正常使用,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按时公开。

3.不合格:在检查中发现三处以上管护工作达不到要求或存在挤占管护资金现象。

6.农村公路管护情况汇报 篇六

关于2014年农村公路管护工作的

情 况 汇 报

一、基本情况

XX乡地处仪陇县东南方,距仪陇县城64公里,全乡辖11个村78个社,总人口10308人,幅员面积23.6平方公里,现有农村公路12条39.4公里(其中乡道公路13.8公里、村社道公路25.6公里)。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狠抓养护管理工作。从2011年公路建设大会战以后,通过两年的努力,全乡农村公路基本实现全覆盖,如何管好养好公路的矛盾日趋突出。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年初专门召开党委会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细化目标任务,严格考核方式,着力解决农村公路重建轻管的突出问题。由乡交管站负责,努力把“建、管、养、运、安”融为一休进行综合管理,并确定了交通管理站的组成人员,落实了办公场地,解决了工作经费,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夯实了基础。

(二)成立村道养护机构。乡上成立了由分管副乡长为组长的农村公路管护工作领导小组,各村也成立了村道养护工作组,由村委会主任任组长,村文书任副组长,各社社长为成员,具体组织和实施本村公路养护工作。

(三)建养并重,确保畅通。农村公路建设是基础,关键在养护。在道路使用上,我们充分树立了“三分建七分养”的意识。一是制定和完善了《XX乡村道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与各村签订了农村公路管护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养护管理的职责范围、资金筹措和奖惩办法。二是各村落实了养护管理工作队,按照“属地管理,分段负责”的原则,定路段,定标准,定工作队,为全乡所有路段都配置了乡、村级公路养护队。村道养护队队长由村委会主任兼任,每条公路确定一名公路养护员,由村委会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确定具体人员,并报乡交通管理站备案。三是在管护工程中,达到了“路面平整无坑槽,路肩整齐无杂草,水路畅通无堆积”,有效提高了道路使用率,确保了农村公路完好畅通。四是乡上投资2万余元,增设安全警示标识标牌42块,在临水、临崖、滑坡等危险路段安装警示标志,乡交管站和安办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车辆进入村道公路拉人载客等行为,确保辖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保证农村公路管护取得实效。通过以上五点,努力使我乡道路管护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采取多种办法落实养护经费。要搞好农村公路养护,经费落实是关键,XX乡经过了几年的探求过程。最初方案是向受益村民每年收取2—3元公路管护集资款,加上县上补助款来解决养护人员的工资、工具、除草剂等费用,但行不通,村民人人都出钱,外出务工人员多,难以收齐,所交款项连养护人员的低工资都不能兑现。后来我们通过探索,农村农户建房需要以农村公路运输大量的建筑材料,为何不可以通过“一事一议”程序,经群众代表讨论后,让建房户自愿捐资。还有农村农户每年都要购买几百辆摩托车,还有长安车、农用车等,这些车辆都要使用农村公路,同样可通过“一事一议”程序,让购车人捐资。按照此思路,由各村委会自已组织讨论,都通过了捐资办法,具体是新购摩托车入户后,每辆捐资50元,新购长安车以上的每台车捐资100元,农户建房每户捐资500-1000元不等,按照此办法,2013年全乡收入捐资款10万余元,捐资款由各村委会委托乡交管站代管,存入各村专户进行专款专用,并由乡上进行监管。按照水泥路养护人员工资每公里1000-1200元的标准分村讨论后执行。

(五)从严考核,奖惩逗硬。从2014年起,XX乡坚持把公路养护作为常态化来抓,坚持按季度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每季度25日至30日为考核期。2014年5月12日,乡上组织村“四职”干部参观了龙王村村道公路管护现场,明确了管护标准和要求。乡交管站建立村道公路考核情况曝光台,对各村的考核结果及时准确进行公示,分别曝光管护差的路段,考核得分多少直接和养护经费的划拨相结合,严格按得分情况年终兑现奖惩。

7.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篇七

作者:王慧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04期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国家统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现有管理体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982年,河北省率先打破国家包揽的格局,在全省范围的对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被称为“河北模式”。对这一改革的缘起、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发展过程以及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和影响进行全面爬梳,并对其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初;河北省;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评价

中图分类号: 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4)04-0072-05 教育管理体制,即国家组织和管理教育的形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1]749,它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权利划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包括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师资管理体制,是教育系统得以运行的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决定着农村中小学发展的方向和程度,是决定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基础教育主要实行国家统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的体制,这一体制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旧学校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它突出弊端是县教育主管部门统得过多,管得过死,责任划分不清。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农村中小学经费的筹措、教学条件的改善以及落实民办教师的待遇等问题,要依靠乡政府组织群众去解决,而乡政府对学校的人事、财务、教学等又无权实施必要的管理,结果形成了教育主管部门无力办教育、乡镇政府无权管教育的“条块”分割现象,致使农村中小学许多实际困难长期无法解决,严重限制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1982年,河北省在全国率先打破国家包揽的格局,在全省范围内对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有学者称之为“河北模式”[2]178。本文对此次改革的缘起、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以及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影响进行全面爬梳,并对其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和反思。

一、改革的缘起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将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同时,全会做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

龙源期刊网 http:// 问题决定(草案)》,提出了25条农村改革的政策,启动了农村经济改革。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责任制。到1981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3]994。河北省农村也普遍推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广大农民深刻地感到没有科学文化知识难以脱贫致富,因此,他们迫切要求办好农村中小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人才。但当时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很低。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80%的劳动力在农村,1982年,全省文盲、半文盲占人口总数的1/5强,其中青少年文盲就有300万人之多[4]15,他们多集中在农村。更为严重的是,当时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校发展陷入困境,步履艰难,突出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办学条件差。大多数农村学校破破烂烂,就连经济条件较好的藁城县还有300多间危房,课桌椅缺口3200多套,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除县城中学有一部分外,农村中小学基本没有

[4]16。1982年,全省中小学危房面积达98万平方米,课桌、凳缺口270万套,农村学校的教学仪器甚至一无所有,“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就是农村小学的真实写照。

二,教育质量不高。1982年,河北省140个县中只有18个县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小学毕业生的合格率在40%左右,初中毕业生的合格率仅为20%[4]15。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王 慧: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河北模式”及其评价

三,教师待遇低下。民办教师的待遇难以落实,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教书与种田的矛盾使很多教师不安心教学工作,忙于耕种责任田,甚至出现了农忙时节不少“老师种地,学生自习”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多年来,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国家统包、县级管理的体制,这一体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国家财力不足、责权划分不清等问题,一方面,国家包揽容易导致乡村干部、群众产生依赖思想;另一方面,国家教育投入不足,乡村干部想管也管不了,群众办学积极性不高。现行的管理体制不仅无法缓解河北省农村基础教育的“贫血症”,反而使农村基础教育陷入了恶性循环困境。

国家统包的管理体制和中小学低劣的办学水平,与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农民的脱贫致富的愿望相去甚远。如果不能尽快改革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摆脱这一困境,就会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羁绊,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进程

龙源期刊网 http://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1982年12月至1983年2月,时任河北省委书记高扬(1909-2009)先后到河北省廊坊、保定、衡水等5个地区的十几个县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倾听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办好农村中小学的心声,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情况。在全面剖析现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利弊、汲取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他撰写了《关于办好农村中小学的意见》[5]129,主要包括八方面内容:

1.将小学、初中划归民办,即分别由农村社队负责办;高中、师范、农中、其他职业中学及每县

一、两所或三、四所作为示范的初中由国家办。2.取消民办教育的补助费,将这部分经费用于国办学校。

3.划归民办的中、小学原由国家支付工资的教师改为由社队发工资,连同原民办教师的工资,实行随学校所在社队农民收入“水涨船高”的浮动办法,或实行由各县规定最低工资限额,在限额以上随学校所在社会农民收入浮动的办法,或实行固定工资之外另外补贴奖金的办法,以提高教师的实际工资水平。原国办教师如果所得工资低于原工资(包括补助费、福利费)其差额可由国家补贴。

4.国办、民办的所有教师应实行普遍轮训、定期考核、淘汰和实行招聘的制度。每县都应创办师范学校,输送新的、高水平的师资。

5.民办中、小学的校舍、教具、图书、实验仪器及文体用品等,应迅速按国家规定标准修建和购置,其经费连同教师工资应采取社员公议,动用社队原有公共积累、提高社员生产提留比例及酌量增收学杂费等办法来解决。

6.农村社队都应组成教育委员会,由热心教育的、在社队有威望的人员参加,在社(乡)、队(村)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管理教育事宜。

7.国办高中、师范、农中、其他职业中学及示范初中(一般的可在高中内办若干初中班)应大量增加经费,用来改善教学设施及提高教职员的工资、增加奖励及举办生活福利事业。增加经费来源包括:增加省、专、县三级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份额;组织勤工俭学,县应给予必要的扶持及合理的照顾;酌量增加学杂费;奖励、表彰热心教育事业的人物捐资兴学等。8.国家对贫困社队所办的中、小学给予一定数额的经费补贴。取消现行补贴办法,实行补贴包干、一年一定的办法。

上述“八条意见”的核心是改革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即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概括来说就是:农村小学、初中归社(乡)、队(村)办,乡、村成立教育委员会;县集中办好高中、师范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和示范性初中;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小学、初中的办学经费由乡、村负责集资,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对贫困社队所办的中、龙源期刊网 http:// 小学给予一定数额的经费补贴;高中、师范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和示范性初中的办学经费由省、地、县三级财政拨付,通过勤工俭学、酌量加收学杂费和捐资助教等多渠道增加教育经费,用来改善教学设施及提高教职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对全体教师统一考核、培训和聘任。

“八条意见”一经提出,河北省委、省政府便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责成几个县制定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选取14个县作为改革的试点,分期分批地进行改革。1983年5月20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印发高扬同志〈关于办好农村中小学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这是从实际出发的一项带根本性的改革,是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的必由之路。”省教育厅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全省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正式揭开了河北省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二)改革的发展进程

这次改革分为试点和推广两个阶段进行。

1.试点阶段(1983年5月~1983年9月)。为确保改革富有成效,在改革伊始,省委、省政府确立了14个县作为改革的试点。9月,省委召开了第一次农村教育改革座谈会,初步总结了14个试点县的改革经验,并拟定了《教育经费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和《教师的考核、招聘和管理试行办法》,由省教育厅统一印发,指导试点县的改革。

2.推广阶段(1983年10月~1984年8月)。1983年12月,河北省委批转了省教育厅党组《关于全省农村教育改革进展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提出了“不搞一刀切,实行分类指导”的改革原则。1984年3月,省教育厅召开了第二次农村教育改革座谈会,推广了三河县多渠道集资的改革经验。4月,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教育厅《关于乡村初中、小学管理试行办法》,规定“乡负责管理初中,也可以管理中心完小;村负责管理小学;联办学校由联办村共同管理。县教育主管部门除了办好直属的高中、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县师范、示范性初中及其他教育事业外,按照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指导和帮助乡、村办好初中和小学。”并对乡、村教育委员会和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8月,河北省教育厅召开了第三次农村教育改革座谈会,总结了各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重点研究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集的问题。

到1984年8月,全省已有89个县基本完成基础教育改革的几项主要工作;其中30多个县的改革进展顺利,效果较好;49个县(市)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筹集资金、招聘教师;还有2个县正在进行试点[4]17。

三、改革的成效和影响

(一)改革的成效

龙源期刊网 http:// 经过一年多的改革,河北省农村教育的整体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大提高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改革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县、乡、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职责和权限,促使各级党政领导自觉地把农村基础教育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省、地(市)县、乡一把手亲自抓农村教育,大大提高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办农村教育的大好局面。

2.拓宽了教育经费筹集的渠道,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1983年,全省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国拨部分比1982年增加了4895.2万元,增长了11%,社队集资增加了4828.5万元,经费总数达到55734.8万元,创下了当时河北省普教经费投入最多的历史记录[5]119。“分级办学”调动了乡、村办学的积极性,群众踊跃集资,据统计,1983年,全省用于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的投资1.38亿元,其中社队群众和厂矿企业(主要是社队群众)集资7547.3万元,占总投资的546%,比上年增长814%。1984年,全省乡、村共集资1.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300万元。1983年~1988年,全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资达15.3亿元,其中乡村群众集资8.16亿元,占总投资的53.2%[4]19。同时,农村中小学校勤工俭学也增强了自身的“造血”机能,1984年~1988年,全省勤工俭学总收入4.8亿元,占同期国拨初、中等教育经费的132%,有66个县(市)勤工俭学年收入超过百万元,其中,三河县达到416.9万元[4]19。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大大增加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

3.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大为改观。据统计,1983年,全省新建、维修校舍308.3万平方米,增置课桌、凳107万套,80%以上的学生用上了木制课桌凳;一些县在实现“一无两有”(无危险校舍,有教室、有课桌凳)的基础上,还为乡、村中小学添置教学仪器、文体器材等。1984年,全省新建校舍148.1万平方米,维修校舍205万平方米,添置课桌119万张,凳子40万个,新添教学仪器45.9万件,购置图书82.8万册,全省农村新建教学楼350幢[5]130。到1988年,全省共有64个县(市)消灭了危险校舍,新建教室、校舍高标准的占60%以上。一些条件较好的乡、村中小学,校舍、仪器、图书、文体器材以及师资配备正向国家规定的标准化方向发展[4]20。

4.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教师待遇有所提高。改革的内容之一是试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通过考核、招聘,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整顿,期间,全省共裁减不合格教师1.9万余人,占参加考核教师的7.4%;同时,从社会上招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师1.1万多人,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实行招聘制后,许多地方都给教师增加了浮动工资或奖金,无论国办教师还是民办教师一般都向上浮动一级工资[4]21,教师工资都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如衡水地区阜城县,国办教师平均每月增加了9~13元,民办教师平均每月增加了16~20元,而且实行按月发放的工资制[5]130。农村教师的待遇提高了,解除了后顾之忧,大大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

5.加快了农村普及教育的步伐,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据统计,1983年,全省有18个县达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基本要求;1984年,全省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由此前的龙源期刊网 http:// 90%、70%、40%,提高到97%、95%和63%;全省小学、初中学生的辍学率逐年下降,小学生辍学率由1982年5.17%降低到1985年的3%,初中学生的辍学率由1982年16.88%降低到1985年的7.72%[5]119。

(二)改革的影响

1983年5月,河北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一经出台,即在本省和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反响,全国许多省、市派人到河北改革试点县参观、考察、取经。《光明日报》还以“什么是适合中国国情发展农村中小学的道路”为题,分10次连续发表长篇调查报告,详细介绍了河北省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过程和经验。1984年3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向中央、国务院呈报《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情况的报告》,中央办公厅1984年第51期《综合与摘报》全文转发该报告,肯定了河北省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河北模式”为我国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参考摹本。其一,“河北模式”中“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措施,在1983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中得到体现,该通知要求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农村办学经费,明确了由乡人民政府征收教育费附加。其二,“河北模式”所尝试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被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所采纳,该《决定》明确指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教育事业、改革基础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可见,“河北模式”的部分改革措施已经转化为中央的教育决策,为推动全国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其三,“河北模式”在思想上冲破了一切由国家包揽的陈旧办学理念,在组织上明确了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农村教育,在体制上实行“分级办学”,调动了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使河北省农村中小学的面貌发生很大改变。1987年2月,国家教委率先在河北省阳原县、完县(今顺平县)、青龙县建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河北省成为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发源地。

四、对“河北模式”的历史评价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整体上还比较落后,河北省率先对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河北模式”取得了以下几方面有益经验:

一,形成全党、全社会办教育的风气。在改革过程中,省、地(市)、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实实在在地抓农村教育,许多县的人大、政协的领导也深入到农村中小学视察工作,帮助学校解决难题,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的办学积极性。省委第一书记亲自抓农村教育改革,各级党委一把手负责农村教育改革,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非常罕见的,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具体体现,这一重要经验被80年代中期肇始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所汲取。“分级办学”符合“两条腿走路”的一贯方针,有利于调动乡村办学的积极性,出现了群众踊跃集资、改善办学条件的热潮。

龙源期刊网 http:// 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河北省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比《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还要早两年时间,可以说,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创举。面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落后状况,是囿于传统经验,漠然视之,还是勇于探索,锐意改革,河北省委的主要领导毅然选择了后者,深入农村中小学校和广大群众中,找问题,查原因,定措施,掀起了河北农村教育改革的第一次高潮。

三,改革启动早、范围广、影响大。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全国只有个别县(市)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的局部改革,而河北省却开启全省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这一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全局性的改革。在各级党委的引领和敦促下,全省所有的县都积极参与了改革,如此大规模的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当时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这次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激励、带动了其他省、市进行农村教育改革。

然而,“河北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分级办学”的职责权限划分不尽合理,政府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高中、县办职业学校及少数重点初中,而把筹措教育经费的责任完全交给乡、村,1987年,国家教委意识到教育经费与管理权下放所引致的问题,认为“乡一级教育管理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建议通过“逐步适应和提高”的过程来实行农村学校管理结构改革[6]14。(2)依靠乡、村集资改善教师待遇不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渠道,在经济落后又没有企业的村、镇,无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实际改革中,有些地方采取“一刀切”的摊派,忽视贫困乡、村的具体情况,导致民办教师的待遇难以落实,甚至出现了长期拖欠民办教师工资的情况。在我国,群众集资办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群众相应党的号召,摒弃“等、靠、要”,“河北模式”的集资办学就是延续了这一传统,而这恰恰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性原则,说明当时我国对义务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还缺乏全面认识,这是历史的局限性。

总之,这次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是突出的,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毕竟迈出了探索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河北模式”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值我们得很好地进行总结和记取。[参 考 文 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2]胡素珊.中国农村教育改革政策评述[J].二十一世纪,2000(10).[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河北省教育委员会.河北省农村教育改革十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地方教育(1949-1984)[Z].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龙源期刊网 http:// [6]吴德刚.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文献与资料[G].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责任编辑 卢春艳】

8.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篇八

一、2012年1-11月工作情况

1、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先后组织了3次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发放现场会,累计为42家合作社入社农户发放产权证2199份,颁证土地面积达10459亩。

2、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区级成立了土地流转交易大厅,各镇(街)在三农服务大厅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窗口,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同时,将土地流转工作纳入对各镇街的年底考核内容。

3、大力扶持合作社发展。为指导扶持合作社规范发展,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召开了两次银社合作座谈会,帮助协调合作社贷款。截至目前,全区共发展各类合作社283家,其中市级试点合作社31家,流转土地5.5万余亩,新增金融机构贷款1028万元,累计贷款2608万元。

4、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在积极发展合作社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农民能手、种粮大户发展家庭农场,实行规模经营。目前,全区共有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5个,规模化经营面积5893亩。

二、下一步明年工作打算

1.组建镇(街)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在各镇(街)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土地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向农民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及产权交易服务。

2.鼓励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做大做强改革的载体。对经营项目好、辐射带动农户能力强、社员利益联接紧密、发展潜力大的部分土地专业合作社吸纳命名为区级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在金融支持、贷款贴息、项目扶持、政策性保险等方面予以优惠照顾。加大对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试点合作社土地抵押贷款支持力度。全年土地使用产权抵押贷款要达到3000万元以上。加大对合作社社办企业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鼓励工商资本参与领办、创办、入股土地合作社。

9.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篇九

主讲人:郭振有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郭振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关工委副主任、总课题组指导专家。

1988-1992年任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1993-1996年任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1996-1998年任教育部督导团办公室主任;1998至今任教育部副总督学兼教育部督导团办公室主任。1985-1988年任山西省教育工作者书法学会副会长;1999年至今任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

书法作品收入《20世纪文化大系-书法卷》、《20世纪书法作品拍卖库》。其作品曾在日本国展出,被多国友人收藏。

课程简介

在本课程中,郭振有从宏观上论述了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形势、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介绍了“三级课程管理”这一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新内容和开展地方课程建设试点好的典型,同时还站在素质教育基因工程的高度阐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提纲

一、素质教育——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主题

1.当前基础教育的形势

2.我国为什么提出素质教育

二、地方课程建设——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1.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2.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含义、目的3.农村教育和课程的主要问题

4.地方课程的目的5.地方课程的开发与解读

三、积极推进 十一五 期间的地方课程建设

四、学校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的基因工程

1.学校为何要提倡文化建设

2.重视传统文化

3.学校与文化

4.德育文化

10.XX县农村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 篇十

为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确保做到农村卫生厕所有人管护、有经费维护、有日常监督,努力实现新建卫生厕所“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群众满意一户”的目标,特制定以下长效管护机制。

一、总体要求

坚持“政府引导、属地实施、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有偿服务” 的原则,建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配件供应、检查维护、粪液清运、资源利用体系,努力实现村庄干净、整洁、有序。坚持做到“五有”:一是有制度,明确具体实施办法和责任人;二是有标准,明确维修、抽取、转运、处理的具体要求;三是有队伍,配备精干高效、责任心强的管护人员;四是有经费,保障日常管护工作的开展;五是有督查,通过多种途径推动管护机制的落实。

二、基本原则

(一)管护长效化。

参与改厕的村庄都要加强对无害化卫生厕所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农村改厕后续日常管理落实到位、设施维修养护及时到位,避免重复改造和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二)运作市场化。

要充分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或个人多方参与改厕检查维修、定期收运、回收利用等工作。实行必要的有偿服务,建立完善管护服务价格补偿机制。在市场化运作条件尚不成熟的乡镇,乡镇、村两级要合理安排人员,做好管护服务工作。

(三)农民主体化。

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要求,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改厕后续管理和维护。培养农民群众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共同珍惜和维护自己的美好家园。

(四)责任明细化。

加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后续服务管理机制建设,明确乡镇和村级责任,做到责、权、利统一。厘清部门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进合力。

三、实施方式

(一)建立管理协调网络。

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各乡镇具体落实,形成“县—镇—村”的管理协调网络,实行“县级协调,乡镇落实,村(居)负责”制度。

(二)成立农村改厕后续管护队伍。

各乡镇要按照市场化服务的原则,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管护单位,组建农村改厕后续管护队伍,要确定专职管护人员,公布改厕后续管护服务电话,由管护单位具体承担厕具损坏的维修、粪液清掏和无害化处理。目前尚不具备市场化运作条件的乡镇,乡镇和村要合理安排人员,做好管护服务工作。原则上,每500—1000户改厕户要建立1个改厕管护服务站,每个服务站设管护人员2—3名,在村公开栏公布改厕服务电话,具体负责服务区域内改后厕所的维修维护、定期抽运粪液进行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协调、处理管护过程中的矛盾。

(三)及时维护和管理。

化粪池出现堵塞和损坏、粪液收集满池由各乡镇农村改厕后续管护队伍及时进行清理维修,改厕农户粪液抽取时间一般为两月一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抽取时间,但每次抽取相隔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清出的粪渣和粪液作为有机肥使用或进行无害化处理,杜绝厕所化粪池粪污满溢或直排现象,确保厕所内外环境卫生。

(四)灵活选择粪液无害化处理方式。

原则上每2000户改厕户配备一辆小型抽粪车,定期为农户抽取粪液,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排放。主要排放形式如下:

一是就近排入污水管网进行统一处理。

依托已有的污水处理设施,以相邻村庄为单位,由小型吸污车定期将粪液统一收集,运送至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二是探索生态有机肥资源化利用。通过与大型种植企业(户)合作,由受益方进行改厕污水收集,并将收集的粪液粪渣作为有机肥使用。

各乡镇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创新处理方法,选择合理、科学的处理方式,进行改厕后续粪液、粪渣无害化处理。

四、考核奖惩

农村改厕工作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和乡镇应全面加强对各村改厕管护工作的检查考核。

(一)考核人员组成。

考核人员由县人居环境整治办公室工作人员和乡镇工作人员组成,考核监督员由各乡镇分管领导组成。考核监督员不参与考核打分,对考核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公平公正。

(二)考核方式。

采取县和乡镇两级考核方式进行。县级每半年对各乡镇改厕后续管护工作落实情况,采取查阅台账、实地检查的方式进行检查、考核(具体考核内容详见附件)。当天确定要考核的乡镇,随机抽取考核乡镇2个改厕村庄,对厕所使用、粪液清理、环境卫生等进行抽查,并量化打分后,将考核成绩在全县通报。乡镇原则上每两月考核一次。

考核结果作为拨付管护资金的主要依据。

五、资金保障及拨付办法

(一)资金来源。

农村改厕长效管护工作经费按照县、乡镇、农户三方共同出资的方式进行,原则上每年为每个改厕户免费抽取两次,多余抽取费用按照市场化运作进行收费。

1.县级补贴。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拨付的长效管护资金、整村推进奖补资金和县本级预算。

2.乡镇投入。乡镇财政根据实际收运费用进行适当补贴,原则上不得低于县级财政补贴。

3.农户自筹。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农户适度缴纳厕所粪液抽取费用。经县级验收合格后的卫生厕所,乡镇或原施工单位应给予一年免费维修,超过维修期后产生的维修费用由农户自行支付。

(二)资金管理。

按照有关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资金使用相关规定,做到专款专用、公开透明。

六、相关要求

(一)加强宣传,提高改厕后续管护知晓度。

各乡镇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包括印发宣传材料、设置宣传公示牌等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农户正确使用卫生厕所,提高改厕后续管护工作知晓度;公布监督电话,受理群众反馈意见或建议。

(二)加强监督,确保改厕粪污及时清运。

各乡镇要加强监管,禁止管护单位(人员)清运粪污乱排乱放,防止二次污染,同时保证接到农户需求通知后3天内及时清运。

(三)探索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各乡镇要通过设立“改厕户服务微信群”等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厕所管护工作效率,确保厕具坏了及时修、粪池满了及时抽、抽走之后有效用。

农村厕所长效管护工作已纳入乡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办要加大督查指导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附件:XX县乡镇卫生厕所长效管护考核细则

附件

XX县乡镇卫生厕所长效管护考核细则

序号

项 目

考核内容

评分标准

权重

得分

队伍建设

成立改厕服务工作站(有文件或挂牌,且正常工作),专职维护管理人员不少于2人,并且人员信息对外公开,群众知晓。

未成立改厕服务工作站,无专职维护管理人员的扣5分;管护人员信息未对外公开的扣5分。

制度建设

缺订并落实改厕长效管护责任制度,并将管护人员信息公布在户厕醒目位置。

未制订改厕长效管护责任制度的扣5分,未在改厕户的户厕内公示管护人员信息的(姓名,手机号码),发现1户扣1分,本项分值扣完为止。

工作落实情况

管护人员要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清掏和维修时要留有照片资料。

未在第一时间上门维修,调查时,群众不满意的扣2分;无清掏和维修照片资料的扣2分;发生一次到县投诉,调查属实的扣5分,市级以上每例扣10分。

经费使用

改厕长效管护经费使用合理、规范、专款专用。

严格按照规定使用专项资金,资金使用有详细完整记录。发现一处违规使用扣5分,本项分值扣完为止。

厕所使用完好率

改后厕所能长期正常使用,厕所使用群众满意率较高。

11.烟水配套设施管护工作心得体会 篇十一

一、烟水配套设施管护工作的现状浅析

有人认为“烟水配套设施三分建七分管”,笔者对此持赞成态度。项目建好了,并非万事大吉,后期的日常维护工作非常重要,否则难以保证项目发挥应有的功效。综观当前的烟水配套设施管护工作,笔者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亟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设施管护工作的认识力度。近年来,行业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也在管护工作上下了很大气力,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个别单位仍存在管护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导致管护制度和管护措施难以“从纸上落实到地上”。

范文网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管护资金筹集力度。烟区大多集中在偏远落后山区,由于条件所限,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脆弱,加上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费项目全部取消,因此依靠村级管护,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目前,虽然我们把项目产权和管护的权限交给了村委和烟农,也建立了相应的一系列制度规章,但目前的烟水配套管护工作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导致部分设施管护不力。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管护责任的落实力度。为确保管护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虽然有些烟区的乡镇政府明确了管护责任,也指定了管护责任人,个别条件较好的乡镇还抽出一定资金用于项目管护,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大家都在管,但都没尽力管”的现象。长期下去,一旦设施出现故障或损坏,难以追究责任。对此,笔者建议,必须要切实完善管护工作的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制度,以进一步确保管护措施的落实。

四是要进一步提升管护质量。就目前而言,主要存在管护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维护措施系统性、专业性缺乏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大了管护工作的难度,影响了设施功能的发挥。

二、做好烟水配套设施管护工作的基本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当前行业各级进一步做好烟水配套设施的管护工作,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居安思危:思想认识要“加力”

一方面,作为行业各级来说:首先要把项目管护工作提高到烟叶生产长远发展的高度来对待。烟叶作为行业发展的根基,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没有基础设施作支撑,必将会影响到烟叶发展的质量,进而影响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做好烟水配套管护工作也是一项基础中的基础。其次,项目管护对于巩固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项目建好了,大家有目共睹,特别是在大旱之年立大功的背景下,行业负责任的社会形象得到进一步夯实,如果现在对管护工作不重视,必然导致设施在不远的将来老化甚至出现故障,势必会影响到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另一方面,作为烟区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来说:要切实发挥好组织落实作用。特别是烟区乡镇部门,要把管护作为推进农业发展的长效之策,确保设施管用。要通过广泛的选出,教育群众爱护水利设施,发动群众齐抓共管,共同监督管理,力争使烟农(村民)要把设施当做自己的“家产”,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维护。如此,才能使项目正常运行并发挥长久效益。

(二)抓住关键:管护资金要“给力”

烟水配套工程的管护工作,资金是关键。笔者认为,只有抓住资金到位这个要害,才能为各项措施的到位提供坚强保障。可以在总结前期管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烟草出一点、政府出一点、村委筹一点”的办法,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如植烟乡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每年从烟叶特产税中提起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烟水配套工程运行管护基金,专门用于补贴烟水配套工程运行的管护费用;在此基础上,严格责任考核,最好把管护工作列入村干部工作岗位责任制,并建立完善相应的管护奖惩考核制度。

(三)注重细节:管护标准要“有力”

有了管护资金作保证,管护标准的制定也非常重要。对此,烟草部门要与植烟乡镇政府、村委协调沟通,制定和落实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建后管护切实可行的制度、办法、规程和细则,并分门别类地制定出各类工程管护的具体制度和实施办法,切实完善管护标准。如对水利工程的管护,要建立设施定期检查制度,及时除草、疏浚,确保管道、闸门等的设施完好。为确保管护标准真正落实到

位,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一是探索建立设施管护拍卖制度。就是对于有一定经济收益的植烟村,合理确定拍卖标的,对不同的设施制定各自的拍卖方案,依法衣柜进行公开竞投标,由竞拍成功者负责对设施进行管护。二是探索实施实施管护招标制度。就是对管护难度较大、管护技术含量较高的设施,由乡镇主管部门将其纳入农村公益服务承包范围,面向专业技术人员公开招标,由中标者负责管护。对此,要注重把握好三点,即分级确定项目、严格资格管理、实行公开发包、严格考核兑现。

(四)持之以恒:档案管理要“发力”

项目管护重在坚持。对此,笔者认为不妨进一步发挥好目前项目档案管理的作用,切实推进项目管护工作上水平。比如可以借鉴目前项目电子档案的做法,对管护工作也要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对管护制度、管护时间、责任人和考核办法等全部录入微机,并指定专人负责督促检查。如此,才能确保设施管护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并发挥持久效益。

上一篇:企业往来管理办法下一篇:云南的游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