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案例

2024-09-21

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案例(共14篇)

1.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案例 篇一

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无论是英语的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级英语的学习,兴趣无疑是至关重要,绝对不容忽视的一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就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了初步的探讨.

作 者:韩娟娟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刊 名:安徽文学(评论研究)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 “”(1)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学习  教学   兴趣  

 

2.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案例 篇二

一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准备数量充足的大小相同的正方体。课伊始, 教师:小朋友们, 喜欢搭积木吗?请你拿出大小相同的3个正方体拼成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然后从上面、正面、侧面去观察, 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 同桌互相交流。

教师在学习新知之前, 组织了学生做搭积木的游戏,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 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 唤起学生已有的操作经验、掌握从不同方位去观察物体的方法, 为新课的教学作铺垫。

二逐步提高要求, 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接着, 教师出示一组都是由4个同样的正方体拼成的例题图, 并问教师:“现在是由4个同样的正方体拼成的图形, 你能照样子拼一拼吗?”

接下来, 学生主动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去观察每个拼摆出来的图形, 通过说一说、画一画等不同方式表达所观察到的形状, 紧接着, 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你能用列表的方法把每个图形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形状整理出来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完成表格 (如下图) :

学生完成表格后, 教师又进一步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表格, 思考:不同的物体, 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到的形状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学生思考后,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然后全班交流, 得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上面看, 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 也可能是不同的”, 深化学生对观察物体的认识。

纵观整个探索过程, 从拼搭3个同样的正方体, 到拼搭4个同样的正方体;从自由拼, 到“照样子拼一拼”;从“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形状, 到“列表整理”所观察的形状, 再到对整理出来的表格的观察和思考, 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生的困难逐步加大, 极富挑战性, 这种“刺激”的数学课堂中引发出来的问题探究, 学生乐于接受, 并会勇于挑战, 探究的兴趣盎然、持久, 教学效果也相当出色。

三增加练习的挑战性, 激发学生成功的体验

对于问题的解决, 教师故意以言语和动作“挑衅”着学生:“你能解决吗?”“愿意接受挑战吗?”“看看谁最棒”等这样的话语经常出现, 并且教师处理得详略得当、细腻深入, 完成每个问题侧重点和要求各不相同的:第 (1) 问题, 重点解决“怎样既对又快”地按要求摆出物体?即解决“摆的方法”的问题;第 (2) 问题, 是运用第 (1) 问得出的方法解决问题, 即“应用层次”上的要求;第 (3) 问题, 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即对学生思维进行拓展加深, 学生的思考要有一定逻辑性和顺序性。这样层层递进的观察和操作的要求,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勇于挑战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 积极推动着学生练习的兴趣和对成功的渴望, 使得课堂生机盎然, 创意溢生, 精彩纷呈。最后教师又安排一次搭积木 (搭楼房) , 与课开始的不同, 本次搭积木的重心落在“用了几个正方体”“为什么有的正方体看不见” (被遮挡了) , 学生这时候带着问题操作, 直观演示与思维融合, 问题迎刃而解。

3.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三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兴趣;实验教学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某科教师的情感和兴趣,可以直接迁移到该科的学习上来。因此,教师应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较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防止和消除情感上的隔阂。同时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共同开发、探讨和学习。课下教师是学生的真心朋友,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我们要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二、利用化学史、科学轶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时,适当穿插化学史和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可结合课本内容,穿插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和科学轶事,可以引人入胜。如讲授二氧化碳性质时,可讲“屠狗洞”故事,让学生讨论得出二氧化碳相关知识。

又如: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1854 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自燃事件。让学生结合燃烧条件讨论得出失火原因,进一步了解掌握燃烧与灭火。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进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中的各种变化及其伴随的现象能刺激人的神经中枢,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教师正确、熟练的操作,生动的语言描述,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影响。学生因崇拜教师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适当补充和改进一些演示实验,同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第一课时,可补充“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捉迷藏”等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如:讲二氧化碳性质时,可补充做“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实验,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使学生对未知世界产生了好奇,激发出其探究欲望。

充分利用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可适当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也可增加一些小实验。学生在实验中,既能感受到实验本身的乐趣,又可在实验成功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觉得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从而使求知欲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生活实际问题,能将学生引入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讲“水的污染与防治”时,让学生先观察学校排污渠和本地造纸厂排出的污水,感受水污染危害,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找出水污染因素和防治方法。

又如讲“化肥”“农药”时,组织学生全程参与农业生产,让学生了解本地所使用的化肥、农药,了解其性质和作用,并结合当地农民施肥情况,学习掌握合理施肥和正确使用农药的方法。这样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化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和兴趣。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它不仅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合理的课外活动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方式很多,活动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在每次化学课外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写活动心得,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4.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案例 篇四

〔关键词〕 化学教学;学习兴趣;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0―0082―0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迸发出对化学学习的强烈欲望。化学是九年级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如何才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看法和体会。

一、循循善诱,引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每当做化学实验的时候,学生们总是能够全神贯注地观察每个细节的变化。由于平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实验,那种因新奇而产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在实验成功的瞬间达到了空前的高涨。作为授课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来诱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时,之前学生只知道人是靠空气中的氧气来维系生命的,但怎样才能证明我们周围确实存在着空气却知之甚少,更别说怎样去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了。首先我们要证明空气的存在:我们用水往空瓶子里灌,当水把空瓶子里的空气向外挤压时,由于空气不溶于水,受挤压的空气必然要从水中“夺路而逃”,于是水中就会产生气泡,而这些气泡就是原先空瓶子里的空气。其次我们要设法捕捉到一定体积的空气:由于空瓶子里充满了空气,于是瓶子内的体积就是空气的体积。

通过这些实验,我可以明显地体会到,当实验即将开始的时候,由于学生对所要做的化学实验知之甚少,因此既有新奇感也有距离感,脑子里充满了幻想和悬念。这时,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这种特有的心态,不失时机地制造悬念,以“引诱”学生从实验所产生的惊奇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

二、环环相扣,激发兴趣

在课堂学习和实验操作等各个相关的环节里,力求达到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比如,二氧化碳是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篇章,“二氧化碳的制取”也是九年级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二氧化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因此,如何利用二氧化碳趋利避害,以便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这是人类需要探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固体二氧化碳――“干冰”的特性来进行人工降雨,可以利用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来扑灭火灾,可以利用二氧化碳来制作碳酸饮料等等。那些有关二氧化碳造福人类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学中,教师在和学生一起探讨二氧化碳利弊的同时,应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究活动,学会用辩证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审视与之有关的发生在周围的实事和新闻。

三、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人类生活和化学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和化学联系密切的课外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趣味化学的小制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诸如,“魔棒点灯”、“空杯生烟”、“清水写红字”、“测定常见物质pH值”等,这些有趣的活动无疑会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到社会实际中,了解社会实际中与化学有关的知识。

5.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案例 篇五

学校:托克托县第二中学姓名:闫灵宇日期:

2009年8月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托克托县第二中学

闫灵宇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本文从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出发,并结合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阐述了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关键词:化学教学,兴趣激发,保持,强化

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段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1.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我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还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1.1重视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熟练规范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更要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观察结果,避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引导学生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有步骤有计划地观察,然后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和判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1.2增加自主实验内容。把课堂上的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动手时,学生的兴趣浓厚,实验结束时,往往意犹未尽,必要时教师可顺着学生的热情,补充一些自主实验,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机会,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做了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后,给出两组物质:

A组:硫酸钾溶液、硫酸钠溶液、硫酸溶液

B组:氯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氢氧化钡溶液

让学生用A组的每一种物质与B组的每一种物质反应找出规律,获得新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和可能,力求把探究学习深入到每一节课和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不局限于学习教材内容后的“再探究”,充分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宗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初中化学《空气》这一节,空气成分的研究实验是本节的探究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实验探究,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让学生充分讨论相关的结论,不局限于“空气中氧气约占五分之一体积”的结论,尊重每个学生的结论,让他们都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在上课时,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燃烧匙内红磷没有了,火焰熄灭,水位停止上升。此时,教师应表扬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并取出燃烧匙,让学生观察,还有红磷剩余,并提出问题:如果红磷的量少了,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水位上升不到五分之一,可能会有哪些原因?让学生进一步参与讨论、探究,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1.4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例如:在《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灭火的原理是什么?然后大胆做出猜想和假设,接着利用学生自己身边的资源,收集资料、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探究,最后进行解释和得出结论。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和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大体上包括“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园地”、“化学展览会”等等,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举行一两次。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再如“化学游戏晚会”,可以把所学过的化学知识编成各种节目:如相声、小品、魔术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化学知识按基本知识、难点、疑点分门别类编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举行化学竞赛,这也不失为一种加深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3.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6.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篇六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一、协调师生情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

老师和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学生做朋友,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对某科老师的情感和兴趣,可以直接迁移到该科的学习上来。因此,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高度的师生情感交流,防止和消除情感上的隔阂,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交谈,学生同样会爱护你,尊敬你,会愿意与教师谈心、交流思想。但是,通常由于“师”与“生”的界线和教师的“威严”,使很多学生敬而远之,长此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容易产生难以跨越的隔阂。这时,我们教师也只能进行教学,就无所谓育人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对学生的个性及精神世界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这种信任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诚的信任。这样,教师用实际行动为楷模,才会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二、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本身就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避开书本,讲一些生活中喜闻乐见又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如 “鬼火”现象,假酒案件,绿色食品等,并用化学知识予以解释。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非常有用,化学知识高深莫测,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再做几个化学小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空杯生奶”, “魔棒点灯”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太“好玩了”,天天盼望上化学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形象生动、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习兴趣。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的吸引到所要观察的关键现象上来,深入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讲催化剂概念、氧气、二氧化碳、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和氮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机会。学生通过独立实验,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另外,可根据教材内容,自行设计实验,通过直观有趣的实验现象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活泼有趣,可设计小实验或小魔术。例如,在讲酸碱指示剂时,做一个“雨落叶出红花开”的实验;在讲硝酸盐时,做一个“火龙写字”的小魔术。这样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稳定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到第四章物质构成的奥妙,知识逐渐变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在降低。讲到方程式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日积月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五查”:一查分子式写是否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该画的“↑”或“↓”有没有画。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方程式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五、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学生身边存在许多化学现象。当他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时,往往引以为自豪,感到满足。我十分注意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从而强化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讲授碳酸盐时,教学生运用厨房的用品除水垢,运用所学物质的性质来辨别生活中的真与假(真假黄金,真假自来水等),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水华现象、酸雨、温室效应、开啤酒冒泡等)。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去分析,使学生边学边揭开生活中的一个个谜,从而产生极大的喜悦,转化为强大的求知欲。

六、开展课外活动,延伸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培养兴趣的广泛性和持久性。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第三方面直接让学生参与做好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把实验 “搬”回家里,三五人一组,充分利用家庭中的器物和用品(例如厨房中的一些用具和调味品),去重新探究和验证在课堂上或实验室里所做实验的结论,注意让学生把实验的步骤、现象、结论以及出现的问题等做好记录,等第二天课堂上再让各小组相互讨论、横向比较,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要一一解答。这样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7.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案例 篇七

一、巧妙激发学生兴趣。

1. 用实验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在开学后的第一节化学课上,我并没有按教材编排讲解绪言有关内容,而是先通过一组组化学魔术让学生体验化学的趣味性。首先,我给学生展示一杯“清水”,当然不是普通的水,是一些氢氧化钠溶液,问同学们喜欢喝什么饮料,有的说牛奶,有的说雪碧,还有的说果汁,我说那说先变果汁吧。向烧杯中滴入1-2滴酚酞,轻轻一摇,液体变为了漂亮的玫瑰红“果汁”。“哇!”学生们一片惊呼。接着,我又向里面加入过量稀盐酸,一摇又变为无色。因为酸过量,又接着加入碳酸钠溶液,杯中立即涌起无数气泡,成为“雪碧”,学生又一阵欢呼,随即加入硝酸银溶液,液体又变为一杯浓“牛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住了,有的学生问:“老师,您变的果汁、雪碧、牛奶,为何不让我们尝尝呢?”我趁机告诉学生化学药品的“三有三不”,大多数药品有毒、有刺激性、有腐蚀性,所以我们平时一定注意不能用手摸药品,不能尝药品,不能直接闻药品的气味。刚才老师变的魔术都是加入的化学药品,所以不能让大家品尝。我又给同学们表演烧不坏的手帕、火山喷发等化学魔术,学生一见化学魔术这么神奇,立刻喜欢上了这门学科。

2. 从生活中寻找化学的乐趣。

我们是乡镇中学,教学条件不是很好,我充分利用农村生活中现有的一些物质,找寻它们与化学的关联。比如我在教学钢铁资源保护时,给学生们找来了一些生锈的铁钉,让他们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快速给铁钉除锈。学生们通过讨论一致认为用砂纸打磨太慢,用化学方法省时省力。同学们在实验室用酸洗、水洗、烘干一系列操作,几分钟后铁钉焕然一新,他们对结果非常满意。又如学了p H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去田里帮农民们测土壤的p H,指导农民们改良土壤,选择合适的肥料,孩子们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帮助了别人,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同时对化学的兴趣更浓了。

3. 自己设计小魔术,各小组间竞争。

在课余时间,让同学们各小组自行利用家里现有材料,设计小魔术,或趣味实验,不定期举行评比。有的孩子用饮料瓶、棉花、木炭自制过滤器,还有人自制苏达饮料,制作晴雨表帮助观察空气的温度。同学们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既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又寓学于乐,激发了他们对化学的更大兴趣。

二、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1. 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学。

化学新课标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实践、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全方面发展。在学生学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之后,有些演示实验可指导学生演示,担任小教师,不要低估孩子们的能力。如果放手让他们去做,首先,他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信任,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一定会用心准备,完美展示。其次,这种方式能发现学生易犯的一些错误,及时纠正,另外,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踊跃参与,一举多得。

2. 创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科学的探究方法是学习初中化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理念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敢于提问、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得出结论、归纳总结、拓展与迁移。而这一系列活动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所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这种学习模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合作中,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在平时教学中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从不歧视后进生。在课堂上我以饱满的热情、激励性的语言促进学生,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针对学生的实际分层为学生设计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愉快、向上的情绪,体现自身的价值,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体会微观世界的奥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针对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构成、构造、化分、重组等一系列问题时,如果单纯从理论上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时间久了,这些学习上的拦路虎就会削弱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于是我经常上网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动画和视频,在教学进程中播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一目了然,而且过目不忘。对于一些爆炸的危险性实验,也是通过微观动画模拟展示,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发生爆炸的原因、后果、防治措施,老师也少费不少口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8.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案例 篇八

【关键词】初中 学生 化学 培养 学生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

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兴趣才能好学,只有好学才能学会,而且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兴趣,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生来有之,是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渠道固然很多,其中紧扣学科特点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一条渠道。以下是我就化学科的特点,谈谈化学课兴趣培养的一些做法。

一、结合化学史知识,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史是在人与自然的依存中,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与其它学科一起取得自身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化学史上的一些发明、发现过程,可以构成妙趣横生或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故事情节,通过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述必然会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化学史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在学习初中化学的第一节序言课时,我都是先简单介绍一些化学史的知识,让学生从化学史中学习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和伟大精神,来诱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波尔用“王水”收藏若贝尔奖章,波尔多液的来历,指纹鉴定等。

二、加强化学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史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实验之多成为化学的一大特点。由于化学实验的真实性、明显性、快速性,特别是奇妙性和美观性。对学生机具吸引力,能大大地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而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都是很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对待演示实验应当做到精益求精,并且根据课文内容改进或增加一些易、明、快的实验,以更好更快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加强演示实验,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在有学习兴趣下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其次是增加一些奇妙的实验,可以加强形象和直观教学,以帮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三、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学习“序言”时,我先避开课本,做了几个趣味的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们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我才开始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很好。

家庭小实验时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形式,通过家庭小实验。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例如,有时同一个实验会因为家庭条件各异,而产生的实验现象有所不同,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他们定要问个究竟,怎么相同的实验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并且有的现象书本上没有提及,教师也没有提及,却在实验中出现了。这就大大的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一定要解开这个谜,他们就会查阅课外书,请教老师,或再做实验等,不断的寻找答案,学生非常兴奋,自己发现问题,又自己找到了答案,成功的体会,使学生更加坚定了学习好化学的信心。

四、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是枯燥无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用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每学完一章内容,我就事先拟定好题目写在白板上,布置学生课余准备,课上或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老师打出投影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对,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五、加强设置疑问,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识心理水平,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常常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一开始问学生们:氢气的收集应该用向上还是向下的排空气法?这样一问,学生对排空气法的判断产生疑问,引起了学生迫切探讨原因的欲望。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学生兴致勃勃地专心听课,思维非常活跃。

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史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而人及其生存的环境本身就是由种类繁多的物质构成的。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无不包括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这是化学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加强生活中的化学介绍,不仅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社会常识和生活兴趣,还能使学生感到化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可以活学活用,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极大热情和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介绍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化学运用和化学现象。

9.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案例 篇九

李美娴

莱西市城北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的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下面就语文教学谈一下我的教学体会。

一、设计导言,引发兴趣。

在导言设计中,若能在学生心目中设置某种悬念,使学生心存困惑,渴求解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杨修之死》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满兵退斜谷。”中的后半回,本文着力续写曹操杀死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杨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出身于官僚家庭,身为丞相,为什么会被杀死呢?他的死是怎么回事?他死后怎么样?如此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解谜之中体会人物性格。

二、电化教学,激发兴趣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因此,利用电教媒体教学,把语文教材中的无形变为有形,无色变为有色,把含蓄深刻的思想变为直观形象,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授鲁彦的《听潮》一文时,播放了一段大海涨潮的录相。将作者用优美抽象的文字描绘的大海雄壮的气势,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从未见过大海的内地学生,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不用老师阐述,学生也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优化了课堂秩序,提高了教学效率,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设计作业,调动兴趣

设计具有层次性、差异性的课后作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杨修之死》一课,设计作业为:

1、掌握好字词。

2、杨修的死因是什么?

3、小作文“杨修之死之我见”。要求:依据对课文的理解,写出个人对杨修之死的看法并略作分析,300字左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做不同层次的作业。对于学生的作业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或可取之处。这样,尖子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10.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案例 篇十

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

文/赵爱莉

摘 要: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实际学习的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初中科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使课程结构更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及现代化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也要做好对学生兴趣的关注和培养。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兴趣培养

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精心保持和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重要时期,让学生具备初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运用悬念诱导学生的兴趣

悬念就是对于实际的一个问题没有得到答案出现的一种焦虑的心理。这样的心理活动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来源,在初中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结合科学的课程特点,运用恰当的悬念设置,诱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酸的性质――硫酸”这一课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并演示硫酸脱水炭化性质方面的实验,在小的烧杯之中加入六分之一的白糖,在中间放置一根玻璃棒。把浓硫酸顺着玻璃棒倒入烧杯之中,一会儿白糖会出现变黑的情况,并且会不断地变大,最后会以玻璃板为中心构建一个黑色的蘑菇。

二、运用探究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能力,都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方式,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探究新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些环节都应该在教师的指引下,以实际的思维作为导线,实现视听并用,思考和动手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动口、动手和动脑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之中。

比如,教师在讲解“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为了实际弄清楚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液体出现蒸发,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液体的蒸发实际快慢和液体的表面积相关,液体的蒸发快慢和其上方的空气流动有关系,还和其液体的温度和性质有关。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推论,然后依据不同的推论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最后根据实验得出结论:液体实际的蒸发快慢和液体的表面积有关,而且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和上方空气的流动有关,流动快蒸发快,液体的蒸发快慢还和液体的温度相关,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蒸发还和液体的性质有关。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实际的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多方面、多层次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去进行学习,这样教学活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安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J]。中学物理:初中版,(01)。

[2]刘羽。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J]。成才之路,(02)。

11.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案例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93-01

一、精心备课,激发兴趣

要想上好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备课很关键。教师要巧妙构思,认真设计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预想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预测学生想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教学才会见成效。

二、用故事和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适的情境会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其产生学习兴趣。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在化学教学中可以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化学教学中可以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可以设置问题情境,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生活事例、小故事等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如在教学《金属材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课时,笔者用一个小故事创设情境。那是发生在1912年的事情,英国一支探险队的船只正在行驶在开往南极时,气温非常低。探险队员正准备用煤油进行取暖时,却发现铁桶中的煤油全部不见了。这支探险队的所有成员被活活冻死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冰原上。原来是因为铁桶的接缝焊接的地方脱离了,因此,是用焊锡进行焊接的,而锡却在恶劣的气温环境影响下无声无息地化为灰尘。讲完故事后,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锡为什么会化成灰尘?问题二:这支探险队发生的悲剧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对故事情境的有效延伸,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把。

三、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初中生刚开始接触化学,他们带着无限的好奇进入化学世界,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化学的绪言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在没有正式接触化学时对化学的认识也仅限于化学有许多实验,因此我在化学第一堂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化学实验的魅力。课前我精心准备了一张白纸,白纸上事先用无色酚酞溶液写了`北学真神奇”几个字并晒干。上课时我先向同学们展示这张白纸,然后展示装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喷壶问他们喷上溶液的白纸会怎样,并请一位同学来实验。学生惊奇地发现白纸上出现五个红色大字此时我又展示装着食醋的喷壶问向显色的白纸上喷这种溶液会怎样,并请刚才的同学试一试。学生神奇地发现红色的大字又消失了。学生立刻被产生的奇异现象所吸引并开始小声地讨论原因他们感受到化学带来的神奇。我会留下悬念并告知学生在这些神奇现象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通过他们刻苦努力的学习便会得知。通过几个趣味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奇妙和神奇也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平时教学中,教师还要开动脑筋设计一些趣味实验作为每节课的导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授《燃烧和灭火》时,我将一块棉布分成两半其中一块在酒精灯上点燃另一块放入酒精与水以比例配成的溶液里浸透后轻挤,然后点燃。学生惊奇地发现一块棉布烧损了而另一块棉布完好如初。学生想明白其中的奥秘必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就能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

四、积极开展化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青春期阶段,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爱玩好动是他们的特性。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各种化学活动,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不甘服输、不断拼搏进取的积极心态。一是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比赛。如开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化学实验设计、操作比赛。二是积极开展化学兴趣活动小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的愉悦,使其产生学好化学的兴趣和愿望。

五、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教学的亲切性

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现行教材也非常注重化学教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与生活现象来进行化学教学,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生活中的现象融入我们的教材,在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间找准结合点,把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现象引入化学知识的学习。这样大大拉近了学生与化学学习的距离,使学生从心理上对化学学习产生认同感,从而激起了学生对化学学习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激起学生更强的学习意识。如通过讲解为什么重要的文件材料必须用碳素笔书写来引入碳的性质,在学习酸和碱的相关知识时,以生活中用碱来去除油污等等。这样将抽象枯燥的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改变了对以往化学枯燥无味的看法,使学生真正爱上化学学习。

六、自我评价,在知识完善中发展兴趣

自我评价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学习完一节、一章甚至一个模块后我们要及时地自我评价,通过简单的测试来检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寻找知识的遺漏点或遗忘之处。然后查阅笔记或资料填补知识的不足。在这样反复自我评价—知识填补的过程中寻找和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使所学的知识更加完整和系统,也使知识得到了灵活的应用。

12.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案例 篇十二

一、用故事和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适的情境会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其产生学习兴趣。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在化学教学中可以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化学教学中可以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可以设置问题情境,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生活事例、小故事等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如在教学《金属材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课时,笔者用一个小故事创设情境。那是发生在1912年的事情,英国一支探险队的船只正在行驶在开往南极时,气温非常低。探险队员正准备用煤油进行取暖时,却发现铁桶中的煤油全部不见了。这支探险队的所有成员被活活冻死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冰原上。原来是因为铁桶的接缝焊接的地方脱离了,因此,是用焊锡进行焊接的,而锡却在恶劣的气温环境影响下无声无息地化为灰尘。讲完故事后,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锡为什么会化成灰尘?问题二:这支探险队发生的悲剧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对故事情境的有效延伸,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把。

二、充分借助化学实验的优势,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化学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化学实验的优势,想方设法为学生的动手操作创设良好的平台,充分借助化学实验,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进行“CO2灭火器原理的探究”这一实验时,笔者并不是直接进行原理的讲解,而是这样做的:手拿干粉灭火器问学生:你们知道老师手上拿的这个叫什么名字吗?应该如何正确地使用它呢?它为什么能够灭火呢?这种灭火的物质叫什么呢?哪个同学会使用它?可以上台给大家演示一下。这些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仔细阅读,然后让几个学生上台进行灭火器操作表演。因为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性,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组和装置,组织环保小组测定水体污染等课外实验,能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和能力飞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性很高,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几个学困生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探究学习中,学习效果十分明显。这样的实验操作实践,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三、积极开展化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青春期阶段,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爱玩好动是他们的特性。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各种化学活动,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不甘服输、不断拼搏进取的积极心态。一是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比赛。如开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化学实验设计、操作比赛。二是积极开展化学兴趣活动小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的愉悦,使其产生学好化学的兴趣和愿望。

四、充分掌握学生兴趣特点,做好学生的兴趣保护

第一,充分掌握学生兴趣特点。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兴趣的激发虽然比较容易,但是其兴趣的淡化和转移也是很快的,缺乏持久性,其兴趣具有易变性。因此,教师必须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内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兴趣的培养工作。如在教学“二氧化碳”一课时,笔者考虑到很多学生对石灰石并不是十分熟悉,而对鸡蛋壳非常熟悉,因此就用鸡蛋壳进行实验。学生非常感兴趣,学得非常认真,学习效果比以前用石灰石做实验要好得多。由此可见学生对与自己生活的距离比较近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兴趣培养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尽可能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第二,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的心理还很脆弱,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些鼓励,给他们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护好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是做好化学教学的前提,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没有兴趣,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用故事和问题创设情境,抓住学生好动的特性,充分借助化学实验的优势,积极开展化学活动,充分掌握学生兴趣特点,保护好学生的兴趣,以实现学生兴趣的持久性。

参考文献

[1]孙为国.初中化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1,(28).

[2]史胜.怎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数理化学习,2011,(01).

13.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案例 篇十三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乡镇中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巩固和发展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思想政治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现实中体验和理解,获取知识,使他们对学习思想政治产生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兴趣;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产生兴趣;激发兴趣;发展兴趣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学生学习政治知识总是要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政治产生浓厚的兴趣,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政治对他们有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们积极地观察和认识事物。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我从三个阶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阶段,用精心设计导言课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保自己课堂吸引力的教师。而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初三《社会》课,可以从《社会》这个书名入手。上课一开始,教师不要急于讲课本内容,而可以先让学生讲讲在假期里的所见所闻,讲讲我们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有哪些重大新闻、重大事件发生。如上学期的第一堂课,同学们讲的最多就是我国长江、嫩江特大洪灾及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造成98年特大洪灾的原因有哪些?这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还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说明了什么?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形势如何?等等。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第一堂课就体会到小小的课堂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社会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在第一堂课产生了学习兴趣,这只是第一步,要想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课程保持长久的兴趣,还需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用案例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珍惜无价的自尊”时,我先展示给学生一个案例:1999年11月15日,在武昌三星级新宜大酒店发生了令人愤慨的一幕。有四名日本人正在用餐,忽听日本食客用日语大叫,餐厅经理过来后,这名日本人用双手猛压女经理的肩膀,用膝盖猛击女经理的腿部,令其下跪。女经理虽然没有跪下去,但被羞辱得泪流满面。当时在场的中国人都被激怒了,准备上去打抱不平,日本食客见势不妙,便匆匆溜走。这时,同学们都露出愤怒的目光。接着,我马上提出问题:女经理为什么要流泪?在场的中国人为什么都被激怒了?假如你是女经理在场,你会怎么做?同学沉默了片刻,就议论起来了,并说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同学们探索问题的欲望空前高涨,有的说会抓住日本食客,要求日本人向中国人道歉,有的说这样被日本人侮辱,面子上过不去,会动手打日本人,因为他们不仅侵犯女经理的自尊心,而且还侵犯了所有中国人的自尊心„„于是,我抓住时机对学生的看法分别作出肯定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知识。

二、用具有启发性的漫画引起学生的惊奇,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课堂教学中引用漫画是达到幽默效果的一种主要方式。例如,在学习“学会调控情绪”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合理发泄情绪”的漫画,在学习第七课“我们身边的规则”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交通秩序井然”和“交通秩序混乱不堪”两幅漫画,让学生看后讨论,并对此发表见解。通过讨论,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也使学生由惊奇到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用现实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尽管挫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何深刻领会和理解挫折,仅仅通过事例的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发学生曾经有过的经验。因此,我在出示了挫折之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伤心、气愤等,去达到对挫折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遇到的挫折内容和相应的心理反应,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挫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凭借学生过去的经验世界,寻找课堂的支撑点与结合点,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撰写政治小论文能使知识得到深化和升华。近年来,我们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论文写作活动中体会到,学生多写一些政治小论文,政治理论水平提高很快;同时对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也很大。例如,党中央发布命令:“坚决取缔法轮功。”我们就组织学生写出这方面的政治小论文。学生们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对法轮功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再结合自己身边的伪科学事例,深刻批判了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小论文写得都很精彩,题目各异。“揭穿有病不吃药便能治疗的鬼话──李洪志自己既看病又吃药”,“迷信夺去了我叔叔的命”,“千万不要相信法轮功”等,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李洪志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的实质,不仅从理论上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了一次很深刻的科学教育。又如,李登辉分裂祖国的阴谋公开后,学生们主动向我们提议,要用写政治小论文的形式来批判李登辉的“两国论”。学生们在论文中,有的从历史上阐述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有的从民族利益方面批判李登辉是无耻的卖国贼等。每次小论文写作后我们都及时进行评比、小结,优秀的小论文我们还在橱窗公布,从而使学生们能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有所提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风,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自身的政治素质。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政治这门学科的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和学习的兴趣。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初一学生应采用表演、朗读、讨论分析、辩论、试一试、想一想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和图片,也要辅以适当的活动教学。运用有利于教学的多种手段可以用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抢凳子”。我找6位学生抢坐5个凳子,随着音乐响起开始转动,音乐结束,马上抢坐,结果必有一人被淘汰,淘汰者接受学生采访。接着减少一个凳子,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亲身体验挫折与失败,深刻理解了所学知识。

第三阶段,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了社会小调查,如在讲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时,我要求学生调查父母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发言交流。又如在讲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时,我组织学生调查本校的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然后让学生写出调查体会,在课堂上演讲。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已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稳定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学艺术论新编海南出版社2000.6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14.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案例 篇十四

邓州市赵集一初中 李金权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的研究也早已证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尤其对中学生而言,兴趣更是他们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所以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应该学会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根据平时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巧设导语,引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几分钟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这样既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又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导语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上《隆中对》时,先出示一首小诗:‚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由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引入课文所记叙的那令人赞叹不已的‚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的会面。可由故事导入,如学习《生命生命》时,我播放音乐《命运》,并动情地讲述了少女默然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故事,又介绍了课文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毫不放弃生命的事迹。‚未成曲调先有情‛,两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可由歌曲导入,如导入《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目睹‚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时,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也可由影视导入,如可先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观看动画片《刮目相看》,后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总之,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要因‚材‛设计。

二、设疑问难,促发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发展。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在疑问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设置问题,以疑促思,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的乐趣,进而提高思维能力。但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层层推进,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我在教学《死海不死》时,设计了五个问题,全面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这五个问题是:第一,“死海”得名的原因?第二,“死海”为什么又“不死”?第三,“死海”的浮力为什么会那样大?第四,“死海”将来会怎么样呢?第五,死海的蒸发量难道固定不变吗?学生对前四个问题均能对答如流,因为在文中都能找到答案,可到了第五个问题就被卡住了,但学生对这个问题特感兴趣。学生讨论激烈,最后结合物理知识得出结论:海水不断蒸发,它的面积逐渐缩小,蒸发量也随着减少,死海不一定会死(干涸)。这个与课文内容不相符的推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求新、求异,诱发兴趣

好奇好胜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生学语文的兴趣常常来自于新。如果一个老师的教学形式公式化,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往往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例如分析课文时,可以摒弃从头到尾分析讲解的模式,经常变换切入的角度,有时从开头切入(例《背景》),有时从标题讲起(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时从学生最喜欢的语段入手,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在阅读课的设计上,也可以经常变换花样,采取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列提纲型、比较型、质疑型等等。读书的方法有淘汰朗读法、学生互相指定朗读法,分角色朗读法、竞赛朗读法、配乐朗读法等等。课堂教学小结有概括式、评仪式、归纳式、理序式、抒情式、承上启下式、检测式……如我在讲《杨修之死》这一课时,我启发学生:‚千秋功过事,留与后人说‛,请大家结合文本,围绕‚杨修之死‛的原因,各抒己见,进行一场辩论比赛,最后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一句简洁的话。学习《孔乙己》时,我一改过去逐段讲解的方法,请学生小组合作,填写《孔乙己履历表》(内容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出生年月、学历、身体状况、特长、工作单位、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生活简历、主要成绩、主要优点、主要缺点、总体评价等),以一‚表‛带动全文,使学生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死因、社会环境特点等。学习《威尼斯商人》时,通过‚评选梦想剧场最佳扮演者‛的形式让学生感情朗读或模拟表演,从而解读剧中人物各自性格。由于经常变换各种方法,学生听课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保持、巩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四、展开想象,激发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托兰斯提倡的创新教育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满堂灌,而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留出更大的余地让学生推测和预料,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发展。实际上学生的这种想象力就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在讲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时,我让学生想象读每节诗时脑海里映现出的画面。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几乎每一名同学的想象都很成功。其中一男生是这样想象第三幅画面的:‚一位中年男子步履匆匆地走在回乡小路上,当他急切而激动地推开家门时,迎接他的却是墙上遗像中母亲永恒的微笑。瑟瑟秋风中,枯叶与纸钱的灰烬在空中飞舞,泪流满面的儿子在母亲坟前长跪不起,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无奈从他的悲苦的眼神流露。‛我又让学生想象李白送别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李白的心理描写;让学生设计《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的MTV画面;甚至让学生扩写阿长为鲁迅买《山海经》的经过。学生通过想象目不识丁的长妈妈为她心爱的迅哥儿买《山海经》一书的艰难过程,更深切的体会到了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所抒发的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学生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不仅充分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思维,更促进了他们自觉的去学习,深入课文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动力。

五、调动情感,启发兴趣

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要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如果能用丰富的情感磁石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忘我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极大的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性,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而语文教材大多数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更有不少抒情名篇,教师如果能够饱含激情进行课堂教学,那么,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使下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品尝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情感的方法有多种:

1、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的讲解,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使之受到感染与陶冶,如讲《鹰》一文时,把几种动物的图片投影给学生看,让他们说出自己了解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再投影鹰的图片同时把文中精彩的段落放给学生听,或由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学生引入动物世界,来激起他们的高度热情。

2、以充满感情的范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通过生动的朗读,教师无须再过多进行分析,学生就已经可以理解人物、理解课文的主题了。

3、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教《背影》一文时,让学生把父母送给自己的一件珍贵礼物或与父母的合影拿来,讲述一段难忘的经历,体会父子、母子之间深挚的感情。

4、以情动情,教师用情感打动学生,如教《七根火柴》一文,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火柴,深情地讲述:‚火柴是极为平常的日用品,可是你们可曾想到艰苦的战争年代里,在红军行走在荒无人烟的草地时,这小小的火柴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它描绘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赞歌,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革命前辈的崇敬心情认真地学习这篇课文吧。‛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被启动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产生。

上一篇:经验交流发言稿王艳下一篇:美丽的冬景-三年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