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教学大纲

2024-10-16

微电影教学大纲(精选9篇)

1.微电影教学大纲 篇一

《我的微电影》剧本大纲

杨明带着自己的理想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在大学的第一堂课中,老师要求打家说出自己想拍电影的理想,杨明在说出自己的理想后被全班同学笑话。在杨明回到宿舍时向自己的舍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同样也遭到舍友的否定。在舍友都睡下后杨明一个人在床上计划着自己的想法。当他决定好干这件事的时候,他发现有些时候做事是非常枯燥无聊的,但是他坚持了下来。他首先完成了自己的剧本并在自己文学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修改自后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他在完成剧本后向舍友炫耀但是遭到了舍友的反问,他懂得了拍一部电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发现自己现在存在的不仅仅是动力的问题,更大的阻碍来自与外部,拍摄使用的设备、人员、资金等等都是他面临的挑战。他首先向自己的家人求助设备的问题,在没有得到明确回复时又遭到了资金和人员方面的挫折。杨明想到了放弃一,于是他展缓了影片拍摄的准备工作。

有一天杨明在宿舍听到了一首歌,那首歌深深地感动了他,他又燃起了拍片子的欲望,经过他的努力说服和通过自己坚定决心终于得到自己舍友和好友的赞同和帮助,自己的好友帮助他解决了设备和人员的问题,他拿出了自己多是攒出的钱葱郁可以开机拍摄了。在拍摄的过程中她依旧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这次他没有放弃,所有的难关都被他想方设法一一克服了。终于他的片子在许多人的帮助和共同努下完成了。片子王完成后他将

自己的作品展现到了帮助过他的老师面前并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他的片子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比赛,结果并不重要但是在他的片子入围决赛时他猛然发现自己得到了成长与锻炼。

2.微电影教学大纲 篇二

一、微电影在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的独特优势

1. 青年人是微电影创作的主要力量

兴起于草根的微电影以突破性的姿态改变了以往传统电影只靠专业人士制作的单一模式, 其创作主体不论是专业团队还是草根阶级, 大都以青年人为主。微电影是以新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以青年人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形式, 崇尚随性表达, 在年轻人中甚为流行。高校将微电影创作引入影视艺术实践教学, 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其中。另外, 微电影的“微时长”, 意味着内容有限, 要想吸引观众的注意就要靠创意, 而青年学生又极具创造性, 拥有用之不竭的奇思妙想。微电影创作可以吸引青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拍摄不同题材, 反映不同主题思想的微电影作品, 通过自己独特视角去表现眼中的美好世界。

2.“微”门槛, 低成本便于大学生参与

个人拍摄微电影并不需要专业的摄录设备, 这为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专业实践设备资源不再成为学生作品创作的障碍, 网络、手机、相机、DV等移动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基本普及, 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创作。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智锋教授认为, 微电影的兴起与发展成为影视教育人才培养新的、有利的载体和手段。微电影短小、精致、低成本的特点有利于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 成为新的人才培养手段和模式。从课堂教学而言, 对单片体量不大的微电影进行创作, 渗透课堂中,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丰富。

3. 微周期制作可以较快检验教学成效

微电影虽微但却浓缩了正规电影的所有结构, 其中包括剧本创作、前期拍摄、录音、音乐、舞美、灯光以及后期制作等过程。通过微电影创作进行实践教学, 有利于高校影视艺术专业在短时间内检验各个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能较快的体现教学成果。由于微电影篇幅短小以及投资拍摄周期短等特性, 决定了非常适合大学生参与其创作活动, 它可以使得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和锻炼。同时, 表演、摄影、编导、设计等艺术类不同的专业学生也可以共同的参与和创作。对实践教学而言, 这种相对低成本和时长短小的影片制作, 有助于让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生产传播形成快捷、完整的认知。

二、微电影在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 让学生在微电影创作中体验影视制作的完整流程

微电影创作需要具备完整的策划和系统的制作体系, 作品本身具有完整故事情节, 是团队协作的产物, 微电影的“浓缩”特质有助于开展“全流程”实践教学。由于其低成本、微周期的特点, 微电影创作往往只需要极少数人的参与。因此, 制作者必须熟悉并参与到作品创作的各个环节上。

在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 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微电影创作, 鼓励学生与有经验的学长合作来进行学习, 掌握影视创作的全部过程。学生从最初的剧本创作、前期拍摄到后期合成, 每个步骤都亲身参与, 通过微电影创作来体验影视制作的完整流程, 提升学生在影视艺术领域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影视制作领域的通才、全才。

2. 以微电影创作为纽带, 使学生通力合作、加强交流

微电影作品涉及的题材和行业较为广泛, 构思巧妙, 形式多样, 学生围绕兴趣爱好, 拍摄不同题材, 反映不同主题思想的微电影作品, 从而提升并完善自身的创作水平。微电影创作甚至可以吸引不同国籍、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通力合作。

事实上, 微电影已经超越了影视专业的范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家穆德远认为, 电影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就是其载体发生变化。如今的电影不仅通过院线、屏幕传播, 而且通过手机、电脑进行传播。这是当前多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微电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既有影视的元素, 又有新闻、艺术的元素。可以说, 微电影在各个学科交叉、交融中不断发展。因此, 各专业学生都能够参与微电影创作、拍摄。

3. 鼓励学生参赛, 将学生作业变为作品

影视艺术实践课程教学大多是以提交作品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考核, 将学生的微电影创作与参加各种影视作品大赛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用微电影形式, 探索多样化的原创影像, 培养自身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能更多的了解国际影视创作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追求。

从2012年起,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先后参加了两届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主办,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韩国清州大学协办的“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在首届盛典上, 我院09级学生作品《你是我的眼》获得纪实类三等奖, 还成功入围“半岛国际纪录片节”, 国际大学生微电影大赛让教学成果真正有机会参与国际交流, 与世界共享。也鼓舞和带动了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微电影创作中来, 同时也让老师对微电影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在第二届比赛中, 有4部作品在比赛中获奖, 其中10级学生作品《外教夫妇和他们的九个孩子》荣获最佳短片单项奖, 《鱼》荣获动画动漫类二等奖, 另有2部作品荣获纪实类三等奖。大赛组委会根据学生投递微电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还为我院颁发了本次微电影盛典评选活动的组织奖。微电影作品参赛实现了从学生作业到学生作品的转变, 是学生实践教学重要成果的提升, 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责任心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 将日常实践教学与比赛相结合, 让学生针对比赛主题量身定做、集中精力进行创作, 将学生实践教学作业变成国内外影像节的作品, 才能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大学生在微电影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4. 延伸实践教学, 打造有影响力的微电影品牌

在实现微电影的教育价值的过程中, 除了参加相关影视作品比赛外, 还可以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 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微电影制作社团、举办具有品牌效应的微电影比赛或微电影学术论坛, 使自身实践教学的成果能得到进一步延伸。这样做不仅可以使本校的学生感受到微电影的巨大魅力, 能够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微电影也可以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通过微电影制作社团、微电影比赛和微电影学术论坛的影响, 能在实践工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影视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 借助微电影社团和学术论坛的交流与培训也让专业教师掌握影视前沿应用技术, 让专业教师能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胜任实践教学, 培养出具有影视创作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诚然, 在目前的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 大学生微电影作品还存在不少问题, 如: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国际视野、缺乏艺术情怀等, 这将是在未来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微电影作为新兴艺术形式, 更应当注意自身的媒介形象和社会口碑, 当代大学生在进行微电影创作时更应该注意微电影主题诉求的正确性。微电影需要创新, 但更需要内容积极健康向上, 关注弱势群体, 体现人文关怀, 凸显微电影的正能量、及其教育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炜, 苏静.微电影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 (07)

[2]侯君奕.“微”时代背景下“微电影”的优势探析[J].电影文学.2013 (02)

3.微电影教学的观察 篇三

【关键字】微电影 戏剧 创作

微电影创作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课程,学生可以在非常简短的时间里,轻松地通过一个想法,或者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感受进入艺术创作状态。微电影的目的是促 进人们对当今世界形成内容多样化而丰富的认识,并且为世界各地有才华的年轻人提供能够使他们联系众多的观众的一个平台。微电影要求作者有明确的想法同时给予充分的自由度,激励年青人表现表达自我,鼓励他们准确的表达对社会、环境和生命的看法与关注,传达一个概念、价值观念、关注社会和生命。用影像来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受语言障碍影响,便于建立一个国际性的交流平台 。寻找理论与实践结合点,将课堂教学内容落实在市场操作环节中,是探索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1、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大学生是有自己梦想的一代,并且生在一个释放和表达的时代。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如电影梦。这个梦想在过去对很多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但“微电影”制作的低成本让更多有电影梦的年轻人加入到了“微电影”的制作中,让他们通过“微电影”实现了自己的电影梦。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下来,产生了很多微电影的团队,他们在导演,编剧,拍摄,表演,剪辑和后期上都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才能,并能够为这个梦想放弃自己的节假日,投入到创作中。课程给他们的更多是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对未来职业或爱好的选择。对年轻人个人空间的成长有一个积极的作用。相信很多学生也是通过这个“微电影”课程走上了自己的电影之路, 拍摄“微电影”相对来说不需要太多的成本、不需要到影院上映,是专业学生练手的极好方式。

2、在广告上微电影的广泛应用,

微电影创作在商业上更是广告发展的趋势,佳能复印机不得不想到一段美好的邂逅产生的爱情故事,一段美好亲子关系是保险广告打动人心的地方,父子亲情的主题易于引起广大受众的共鸣,更是受到广大受众的追捧,潘婷洗发水能够创作出一个励志故事,使得每个家长更愿意自己的孩子来欣赏这样的广告,并受益。成功的微电影广告多是借助于情感诉求手法,将广告品牌理念巧妙的融合到微电影情节中,微电影情节吸引人的同时向受众传播了广告理念。,微电影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广告宣传手法上都是比传统广告宣传更高效的,借助电影手法在情感上拉近品牌与受众的距离。在课程上与影视广告结合创作一个故事来宣传一个品牌理念,碰触到人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来制作一个公益广告故事。

3、微电影创作的工作机制教学学习。

一部常规电影有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演员,最佳摄影。一部微电影一样是充分拥有了所有技术和艺术方向的综合体,所以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对编剧和导演的角色把握是自己做电影的最开始功课,剧本写作是一个以逻辑为基础的技巧,它包括了这几个经常运用的基本问题: 一、主角是什么?二、是什么阻碍他获得这些需要的满足? 三、如果他没得到这些需要的话,他会发生什么事?倘若编剧能够遵循以上这些问题所演绎出来的规范,必定能获致一个逻辑性强的结构。编剧是用文字说一个故事,他其实 就是认真且富有巧思的去编织一部戏剧,导演是用镜头说一则故事,所以总 括来说,镜头应该到那里取景、摄影机放在那里、镜头是远或近、服装是如何处 理、配乐要用什么样的感觉、经过剪接后的影片素材所要达成的目标为何、需不 需要特效演员的表情、表演可以再释放或收敛等,都是导演要将心中所想的概念 付诸实现的实际项目。

4、学生入门的特征

对白精准,角色会在对白中把它们的想法或感觉分毫不差的陈述出来,而不是用隐约微妙的方式阐述。滥用巧合情节。用倒叙法中断剧情往前推展的动力,把观众带离当下。用旁白去解释可以在银幕上完整呈现的东西。完美无缺的正派主角或十恶不赦的反派对手。不会主动选择行动目标的被动性主角。画面单调,不懂得利用前景和背景烘托强化。太多场次采用同样的距离拍摄。演员不够有感情,只会念对白,但没融入剧情。灯光打的不均匀。音效品质差。没注意到连贯性问题,出现愚蠢的跳接错误。结局太过突兀,和前面的剧情接不起来。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循「跟着角 色走」这个方式,彷彿电影是主角的言行纪录。然而另外一種思考途径,蒙太奇理论,它是透过一连串影像并置,藉着镜头之间的对立在观 众心底所引起的反应,来将故事往前推衍。这个方式的特点是它永远以镜来说故 事,也就是说,透过并置基本上毫不相关的画面来传达故事的讯息。一个人打盹、 一只慵懒睡在地上的猫、一个时钟的特写、一个不断运转的机器----就让这些镜 头的剪接来说故事,如此才能得到戏剧效果,而不光只是叙述。

5、三度空间的创造

一般而言,要避免让观众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以免他们从情节中分心。

为了不让演员不小心跑出画面,景框边缘通常会对准身体的某个分界线(脖子,腰部,膝盖,脚踝),避免他们看起来像被镜头切掉。电影是三度空间自我设限,把景框想象成二度空间,是一种常犯的错误。框景时要把前景和背景元素含进去,包括树叶,围栏,吊灯,雨篷,后门廊等,这些元素可以为景框中央的动作提供空间和叙述上的深度。就算是最直截了当的室内戏,如果能在背景中加上一扇窗户,总是会比对着空荡荡的墙面拍摄来得好。不过,千万不要弄出不必要的忙乱背景。假设有两名角色要在熙来攘往的都市街头交谈,试着用柔焦方式处理背景,或是在对话的高潮部分让角色从银幕前方走过。前景打光,同时让背景模糊,有助于减轻背景的嘈杂凌乱。

微电影有较为宽广的人文科学的知识结构,并能在一定的人文精神的观照下,独立分析流行文化和独立艺术创作行为。为此,教学中需要各个知识面的预备。社会学、美学、中外文学作品选读等系列专业课,着重训练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分析能力同时对微电影这门艺术的认知。

【参考文献】

4.微电影教学大纲 篇四

摘要:在传媒产业日益发展繁荣的当下,微电影凭借其制作周期短、投资规模小、放映时间短等特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应用于与之相关的各个领域之中。对于区域文化教学而言,微电影能够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以丰富的视听语言展现出来,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等目的。

关键词:微电影 区域文化 教学

一、高等教育中区域文化教学现状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区域文化融入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在查阅了相关学术论文和其他资料后,可以发现,高校中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在积极地融入区域文化这个要素。例如,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其旨在提升高校学生,特别是非文科类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大部分学校都将大学语文当成了中学语文的进阶模式来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故此,相关学者和教育一线的教师已经提出了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这一建议,希望能够借此改变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枯燥单一的模式,让高等教育能够和地方文化更紧密地融合,甚至起到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的作用。

除了诸如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类必修课程之外,我们还发现国内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地对公选课以及专业课进行改革,将区域文化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当中。而将区域文化融入到课程之中,其明显优势就是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传统课堂的讲授式学习转换为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经过自身体验后得出的,并非来自教师的强硬灌输。

二、微电影在区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倘若仅仅是在课堂上将微电影作为教学资源播放给学生观看,其实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微电影进行翻转课堂式教学,其最简单的模式是由教师提供或者拍摄微电影视频教学资源,再分享给学生,让其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进行观看,然后回到课堂里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针对区域文化教学而言,其所选取的微电影视频应注重美感和针对性,让学生能够就其中体现出的具体问题有所反思。此外,鼓励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相关的微电影视频教学资源。高校教师在教授相应课程的过程中,往往也对相关领域有着深入、广博的研究,其所掌握的教学资源相对丰富,而微电影的制作方式较为简单,时长较短,教师可以进行汇总,将其制作成微电影视频资源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

在艺术类院校中,除了教师提供微电影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发的微电影拍摄、制作。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们对于制作影视资源方面的动手能力较强,通过对相关题材的微电影制作,可以加强其对课程中难点、重点的理解。针对艺术类院校的学生,鼓励其拍摄微电影可以增强其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特别是在针对区域文化方面,如果学生能够对相关内容进行钻研,可将其作为选题来进行拍摄、制作,完成的作品可参加相关的微电影展演或比赛。

三、微电影应用于区域文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诚如上文所述,利用微电影教学切忌过多地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不应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准备不足的填补剂。学生在观看了相应的微电影教学资源之后,教师应与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具体问题展开细致的分析。教师应通过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等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提供框架支撑,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来观看相关的微电影视频,使其能够有的放矢。

不应仅仅依靠微电影教学资源来教授与区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还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寻找其他相关种类的学习资源,如有目的地开展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甚至可以针对具体课题开展田野调查。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与灵活应变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的运用,应该注意学生的使用效果的反馈。这是对于教学方式改进的最直观的方式,也是如何评价一个教学方式,更是教学方法是否值得发展的最根本原则。区域文化中,对于区域教学的成果检验,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检验达到,其中微电影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使得教学方式更直观、更生动、更具体,是学生新的教学接受方式。对于教学成果的检测,微电影的艺术性的提高以及知识量的制作和结构,是最好的检测教学质量的因素。

综上所述,现今的教学技术的发展引领着微电影等新的教学方式带入课堂,使得学生们的教学接受方式产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在教学越来越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极力探求新的教学方式,在理论、实践等方面,全方位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进入实践。区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决定了新的教学技术的加入和发展,微电影的教学方式使得区域文化直观性强、教育性突出,是最新、最值得发展的教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探索中为区域文化建设做出了最基本的贡献。

5.微电影教学大纲 篇五

主办单位:护理学院院刊编辑部

活动时间:4月19日作品收集完成并进行首轮筛选

4月23日决赛

活动对象:主要针对11级、12级同学<其它年级或学院也可参与>

投稿要求:

1、作品内容积极健康向上,主题鲜明,结构严谨。禁止宣传负面信息,或者为商家做宣传广告等。

2、作品须为原创,也可是旧作。作品时长最佳在7-15分钟。(7-15分钟作品,现场播放评分,时长过长作品不做当场播放,由评委前期点评入选决赛后直接颁奖,展示剪辑内容)

3、作品中不得包含个人隐私等相关内容。

4、作品以班级为单位参赛,数量不限。每个班级需要有一个作品负责人,直接将作品发至院系负责人张沫邮箱或直接拷贝(电话)。

评分细则策划:

1.内容主题(3分)

内容健康积极,活泼向上,具有一定价值观与人文(1分)

紧握时代潮流,张扬时代魅力,展现时代精神。(1分)

剧情拍摄角度新颖,主题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与感染力。(1分)

2.创意性(2分)

内容不拘一格,独到深刻(1分)

制作匠心独运,撼动人心(1分)

3.技术性(2分)

视觉:画面音质流畅,场景镜头衔接顺畅畅,布局精心合理。(1分)

剪辑:剧情精炼不冗长,不短缺。字幕清晰,与声音搭配得当。(0.5分)

配乐:能够渲染表现微电影的主题,升华内容。给人以想象的空间(0.5分)

4.整体性(2分)

整个电影紧扣“微电影,大世界”这一主题,连贯顺畅,符合校园文化生活,触动青春的脉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与别具一格的视听享受。

6.微时代微电影艺术论文 篇六

1微时代的时代特性

首先,对于微时代的理解,从表面上来看,时代是时间的一种标称,而微是一种限定,而在时代前加上“微”字,则可以理解为压缩时间,这也就凸显了工作、生活时间的紧迫性,从而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微时代上有节奏极快、时间紧凑的特性。其次,是碎片化的闲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缩短了人们的娱乐、休息、闲暇时间,并且这些时间不连贯。通常一天时间内,工作时间就占了整个上午、下午时间,而晚上又大部分处于加班状态,中午只有短暂的吃饭休息时间,没有太多的娱乐时间。所以一天内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拿来供休息、娱乐,且时间不集中较为分散,而这正是产生微事物的外在条件。再次,是人们的“微镜”视野。微镜在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将微小物体经放大后供使用者观看,与显微镜有类似的作用。而这里将微镜与微时代的特性相提并论,可以将当前社会人们的一种窥视心理展示出来,将微小的事物用微镜放大才能满足人们的窥欲心理。通过微镜扩大视野,无论现代社会的微小事物是什么样,或是有什么隐藏的隐私,人们的求知欲都能够得到满足。

7.微电影教学大纲 篇七

2010年, 90秒的时间长度和8句对白, 构成了国内首部微电影《一触即发》的全部内容, 它带来的不仅是不同于传统电影的感官体验, 更确立了微电影时代的到来。而同年底, 《老男孩》的横空出世更是将“微电影”又一次在传媒史上大写, 上线仅一个星期, 站内浏览量就突破了500万次, 影片主创人员以及电影音乐均跃居网络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首位。有人说, 《老男孩》是一个奇迹, 它以70多万的投资换来了6个多亿的“票房”, 当然, 前提是《老男孩》如果上映的话。然而, 奇迹不可能凭空出现, 《老男孩》是由中国电影集团和优酷网联合出品、雪佛兰科鲁兹全程支持下推出的“11度青春电影系列”的压轴大戏。优酷提供的播出平台, 雪佛兰提供的经费支持, 还有赫赫有名的出品人韩三平提供的技术指导, 这一切因素促成了《老男孩》的这个“奇迹”。

1 微电影, 全解读

从30秒到3000秒的影片时长, 从1天至数周的制作周期, 从几千到几千万的投资经费, 微电影可长可短, 可小可大, 它的特点可以这样归纳——故事微小却情节完整。

1.1 什么是微电影

没有人可以说90秒的《一触即发》是微电影, 也没有人可以说2500多秒的《老男孩》就不是微电影。至今微电影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 (30秒到3000秒) 放映、‘微 (超短) 周期制作 (1至7天或数周) ’和‘微规模投资 (几千至数千万元每部) ’的视频 (‘类’电影) 短片”。另一方以微电影导演梁巍为代表认为, “笼统地说, 在网络播出的所有自制视频, 都可以称为微电影。”两个定义比较之下可见, 前者强调规模性、专业化、自律性, 后者突出微电影的零散性、大众化、随意性。目前, 微电影的定义还比较模糊, 笔者更倾向于前者观点。

1.2 微电影的特点和产生背景

微电影是传统电影与时代的产物, 也是“融媒时代”跨媒介跨平台整合的产物, “微”和“小”是其本质特点, 不仅包括成本小、剧组小、创作小, 还包括时间短, 故事简单, 构思小巧等特点。微时长、微周期、微投资“三微”是其主要表现。在其定义中已可见一斑, 在此便不一一赘述。

Web2.0带来了博客, 推开了个人向网络倾诉的一个“树洞”;带来了微博, 提供了信息快速交流的平台;也造就了微电影, 赋予草根电影人一方梦想的土壤。

全媒体时代是微电影产生的大背景, 有学者曾经指出“网络视频, 是小成本电影生存与发展的另一片‘蓝海’”。国内视频网站历经10多年的发展, 从30家增加到500多家, 惊人的增长速度是受众需求的另一个侧面表现。截至2011年底, 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达到3.25亿, 用户数于2007年翻了一番。网络视频网站为微电影定制的平台更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2010年优酷网“11度青春系列”大获全胜, 其后, 土豆网“橙色盒子”、奇艺网“奇艺出品”也纷纷打造自制剧。“微时代”催生了微电影, 在如今“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下, 微电影播放时间短、场所安排灵活、设备要求低的特点占尽先机。再加上3G手机、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新媒介终端的发展, 无线网络的逐渐覆盖, 数字摄影技术和器材的沿革, 亦使得微电影“触手可及”。

微电影最初来自于传统企业、广告与电影的三方合作。2006年雅虎率先效仿德国宝马汽车, 邀请冯小刚、张纪中、陈凯歌三位名导各执手一部广告, 这三个广告中最短的时长6分44秒, 均打破了传统广告的时间局限, 只是当时“微时代”还没来临, 微电影也自然未成概念。为广告而刻意而作是微电影最原始的动机, 从凯迪拉克赞助的《一触即发》到三星赞助的《四夜奇谭》, 从宝岛眼镜投资的《恋爱SOS》到姜文为佳能拍摄的《看球记》, 将广告产品与微电影相结合, 不失为跨界营销的成功尝试。撇开单纯的广告微电影来看, 《老男孩》有雪佛兰的赞助, 胡戈通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获得市场青睐,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无处不在。

2 微电影, 深思考

2012年2月10日, 我国首个微电影基金在北京宣布成立, 微电影大潮滚滚而来, 随之一起来的还有良莠不齐的内容形式, 单一的盈利模式。

2.1 微电影, 想说爱你不容易

今年7月, 乐视网推出自制微电影《女儿帮妞儿》, 除尺度之大令人咋舌之外, 演员陈建斌还惨遭“被床戏”, 无奈的他只能通过公司发表声明, 直斥剧组的无良行为。除部分微电影内容色情、暴力、颓废消极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之外, 由于零门槛的特点, 微电影作品在网络上呈现井喷式发展, 但至今为止, 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仍旧是《老男孩》、《66号公路》等几部早期作品, 后继的口碑之作屈指可数。当微电影被过度消费之后, 如何去寻找一个新的出口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 目前主流微电影主要还是以“电影——新媒体——广告赞助商”的商业形式运作, 主要以广告植入实现盈利。虽然优酷出品总经理卢樊溪表示, 网站已在尝试多元化的商务运营, 包括影片发行收入、音乐收益、衍生品、版权收入等, 但导演肖央对微电影的现状却有着更深的体会“如今的模式就是广告制作公司模式, 就挣个制作费。至于其他衍生品, 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好赚钱。”同时, 由于制作成本低, 怎样让微电影叫好又叫座, 前期与后期宣传也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也许只有等企业投资、渠道收费、用户收费这三者形成稳定的价值循环链才是未来微电影真正走向市场化的标志。

2.2 微电影, 敢问路在何方

网络的开放性给非法视频可乘之机, 政策监管势在必行。今年7月9日, 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 明确对播出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一律先审后播, 《通知》还要求按照“谁办网谁负责”的原则进行问责责任制。该政策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及时雨”, 对控制微电影数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想必在明文规定的重新洗牌之下, 微电影市场一定会有一片新的气象。

不管是传统电影还是微电影, 剧本内容始终是核心。尤其是微电影, 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观众最大的兴趣, 这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微电影缺乏一定思考和人文关怀, 将会成为广告的附庸, 用“明星轰炸”的老套路, 也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创新思维方式, 合理利用微电影专业平台进行技术的学习和创意的交流, 也许是一条微电影创作的新思路。“V电影”和“爱奇鱼”是目前国内比较专业的微电影分享平台, 这两个网站均对不同类型的微电影进行了分类, 并在经过内容筛选之后在鲜明位置推荐了优秀作品, 这些专业平台的设立为规范微电影市场和鼓励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现起到了重要作用。

微电影要实现规模盈利, 就要丰富获利方式。除依靠广告和点击率外, 还可以加强与影视公司的合作, 实现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盛大旗下的华影盛世已率先开始尝试:盛大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聚合平台, 拥有盛大文学、游戏、音乐、视频等海量原创内容。对于盛大来说, 各种资源就像零散的珍珠, 通过微电影整合起“文学-剧本-影视-游戏”的产业链条。目前, 盛大已推出的微电影《昨天》和《星辰变》分别改编自起点中文网和盛大游戏。

3 结论

微电影是草根表达诉求和情感的土地, 也是专业团队实现盈利的战场。继《老男孩》之后, 国内微电影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 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知名导演、演员都开始试水“微电影”。由是, 这块土地和战场变得越来越拥挤和杂乱, 也越来越找不到方向。今年7月, 政策的出台下了一场“及时雨”, 加上盈利方式的拓宽, 平台的完善,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微电影摆脱瓶颈的局面。

有人说2010年是“微电影元年”, 2011年是“微电影兴年”, 那么笔者认为, 即将进入尾声的2012年已然是微电影硕年。我们有理由相信, 微电影这个后起之秀能够在市场化、专业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摘要:Web2.0带来了博客, 推开了个人向网络倾诉的一个“树洞”;带来了微博, 提供了信息快速交流的平台;也造就了微电影, 赋予草根电影人一方梦想的土壤。微电影是“融媒时代”跨媒介跨平台整合的产物, 也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幕后推动的产物。微电影大潮滚滚而来, 随之一起来的还有良莠不齐的内容形式, 单一的盈利模式。继“2010微电影元年”, “2011微电影兴年”之后, 接近尾声的2012年, 如何交出一份满意的“微电影硕年”答卷, 将是本文要试图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微电影,融媒时代,现状,发展出路

参考文献

[1]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18-20.

[2]陈凤军.微电影——动人的故事怎么讲[N].沈阳日报, 2011-4-11 (A03) .

[3]于燕枝.微电影:媒介融合的新作[J].新闻爱好者, 2012 (5) :75-76.

[4]汪长晖.微电影的成长及其悖论[J].现代视听, 2011 (12) :49-51.

8.微电影教学大纲 篇八

张晶涵

微电影《远方在哪里》海报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将影视材料引进视听说教学的现象不乏出现,其语料真实、情景自然的特点受到对外汉语教师的广泛关注,这种语言和文化的立体输入方式也逐渐成为学习汉语的有效途径。微电影是当今数字化时代产生的电影新类型,新媒体平台的推介、移动状态下传播、碎片式欣赏等特点都足以博得汉语学习者的青睐,在视听说教学中日益突显其独特的功用。

一、影视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特点

(一)影视教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视听说教学,就是利用现代传播媒体,对学生进行视、听、说综合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视听说教学也可称为影视教学。

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将语言习得作为第二语言的获得方法,学习者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的交际来获得第二语言知识。影视中语境化的教学有助于视听说的结合,可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影视教学的功能

1.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环境的创设十分必要。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的影视教学,是在多角度、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下,先从视、听两个方面学习影视作品中的“可理解性输入”,让学习者切身体会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语言和情景;再从说的方面刺激和诱发学习者对于语言的模仿和再现来进行“输出”。

2.文化传播。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的同时离不开文化教学,而影视教学就将这两个功用集于一身。以影视作品中的场景、故事和人物为载体,将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精神内涵传播开来,学习者可以自行比较和发现文化差异,从而激发学习汉语的兴趣。

二、微电影在对外汉语影视教学中的优势

(一)微电影优越的自身特点

1.片长适宜。微电影相对传统影视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微”的特征,首当其冲的是“微时长”。目前流行于网络互动平台的微电影以片长15-20分钟居多,这样灵活的时间长度不仅适合50分钟课堂内的教学,满足汉语学习者在课上的观摩、分析和讨论的时间,而且有利于学习者课外碎片式的休闲观看。

2.内容简短。微电影受影片自身时长所限,在流畅叙事体系的支撑下以简单精炼的故事内容为立足点,保证影片质量体现内涵思想,从而感染受众。微电影的情节紧凑,通常在全片前五分之一的时间内迅速抛出激励事件,将故事内容合理地架构在有限的篇幅之内。简短的内容情节通过简单的人物自述和对白表现出来,这种表述,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语料。

3.人物鲜活。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微电影这种新型的电影模式自2010年兴起,就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贴近生活的题材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象,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汉语学习者可以透过微电影小人物的变化了解到发展中的中国与时俱进的动态,同时感受到影片传达的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传统观念,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二)微电影有效的传播方式

微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封闭拍摄和传播,它更具有广泛的播放途径和亲民价值。新媒体的平台为其提供了传播渠道,国内各大视频网站如腾讯、优酷、土豆等均专门开设微电影频道,点击量颇高。移动终端的传播更成为不可忽视的播放途径,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主力军的传播媒介,随时随地为微电影的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010年12月27日《一触即发》的播放首先开启微电影在广告品牌方面的宣传效力,在受众群体位置相对固定的电梯、地铁、公交车内,移动媒体播放器的内容大多吸引着受众的注意力,便于学习者熟悉汉语语境。

三、微电影在对外汉语影视教学中的应用

(一)关于微电影的选择

使用微电影来进行汉语教学,影片的选择当属关键。教师在操作课堂教学和课后布置任务时对于微电影的选择要综合以下几个因素:

1.符合教学目标。引入微电影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让学生根据对微电影的观摩学习,适度提取语料进行有效输出。

2.适合学生水平。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以基础的字词展开教学,可采用mini微电影或自叙类短片进行汉语教学;中级阶段的学习者对于句式的训练要有所加重,语言规范、对白自然的微电影适合应用于教学;针对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有效的输出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地方,因此选择内容信息健康、意义积极的微电影比较合适。

3.主题积极明确。微电影教学时影片中的词汇和句式要贴近日常生活,主题表达积极鲜明。关注各大门户网站推出的微电影,如优酷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再如表现青年人追逐梦想的北京大学宣传短片《星空日记》等。在微电影的选择方面应尽量避免政治气息较浓的影片,兼顾到不同国别学生的需求。

(二)使用微电影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背景材料介绍。在微电影的教学中,针对其片长的“微”特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难免出现压缩,鉴于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局限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电影内容和主题,这时播放影片前的背景介绍十分必要。可根据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提供微电影的台词剧本和注解,方便他们课上学习和课后复习。

2.文化因素适量。对外汉语的教学是在文化尊重的基础上开展的,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学习者在以微电影为载体的视听说教学中不免产生难以理解的问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往往通过微电影的内容传达,教师应对文化因素适当进行讲解,更多地注重学习者语言能力的表达,切实符合课堂教学的目标。

结语

微电影片长适宜、内容简短、人物鲜活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视听说教学中的实用价值,在为学习者营造真实交际情景的同时,有力地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必将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9.跨步走来 微时代巨献——微电影 篇九

随着互联网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关于“微”的时代又到来,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时代是快餐文化的产物,随着都市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已经没有太多时间看整段整段的文字、看太长太长的影片!这也使得微电影乘风而起。提及电影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但说起微电影,恐怕还并不是众所周知。其实所谓的微电影就是在常规电影的基础上更简洁的进行编辑拍摄,就像博客与微博的原理是一样的。

微电影是什么?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微电影自然脱离不了它名字里的“微”,3分钟以内抑或10~15分钟都属于微电影的时长,这也决定了微电影较短的制作周期,在微电影制作人的经验中,一部片子的拍摄周期在一周以内,而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制作的整个周期也仅需一个月左右,用30万~50万元的成本便足以完成制作。内容则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与过去故事类短视频的草根身份不同,微电影在诞生之初就已具备电影专业化的高端气质,从《一触即发》的世界级导演FrankVroegop到《看球记》的导演姜文,以至《不跟随》的主演范冰冰,还有赵薇、黄晓明的尝鲜试水,皆是如此,精良的制作团队与一线明星协作,作品一经上映便会在微博和视频网站上掀起点击热潮。

微电影是这样“火”起来的!

其实,微电影能火是必然趋势,在很久以前就有了苗头。2003年左右,中国互联网上就曾经出现过《大史记》之类的拼贴配音的视频剪辑。2006年初,胡戈那部恶搞《无极》的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更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话题。当时的拼贴手法虽然粗糙,但从创意到剧本构架已经基本有了“微电影”的雏形。《大史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都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带旺过创意类视频影像的兴盛,但由于互联网本身条件的限制和拍摄设备的限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个人化的视频类创意表达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近年来随着拍摄设备的微型化,加上众多新媒体平台对UGC(IT术语,全称为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的意思)认识的逐渐深入,尤其是众多视频类网站的兴起,加上中国电影产业在近年中的迅猛发展,使得微电影的兴盛成为了可能。而发展到如今,众多媒体平台甚至已经开始细分市场,对于“微视频”和“微电影”开始进行区分。微视频立足于用户市场,针对用户,与之相对应的微电影主要是立足于客户市场,主要针对客户。微电影则偏向商业,偏向于专业制作。

2010年,可以算得上是“微电影”元年,而2011年,算得上是微电影确立自己位置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里,很多社会游资在看到中国电影市场的诸多乱象之后,开始结合新媒体平台,进行微电影投资。之前提到的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其实就是雪佛兰赞助而来的,而同样在2010年底,凯迪拉克的那则微电影《一触即发》更是引发了诸多讨论:吴彦祖现身酒店执行任务,却遭黑衣人追击,他从楼上纵身跃下,终在凯迪拉克SLS赛威2.0T SIDI的帮助下化险为夷„„90秒的短片,由中影集团制造。你可以说它是个广告,但它更像是一个完整的小电影。虽然所有人都承认,微电影从一开始背后就有广告商的影子,但不论是广告商本身还是导演对于微电影中的植入广告都非常警惕。著名导演李蔚然就表示:“对于微电影,广告客户现在有一个需求,要求把广告藏深点儿,有话题性。因为他们认为,真要拍广告直接投放就行了,但微电影是另外一个东西,全是广告就没必要拍微电影了。”而导演们对于微电影本身,也大多持有肯定的态度。李蔚然说:“对于导演来说,做大电影,风险是很大的,制作、审批过程也很辛苦,压力很大,关系到市场回报等。而且,在做大电影的过程中,很多自我表达又会因为各种原因被省略掉。无论是否追求商业回报,导演都有自我表达的愿望。微电影可以满足这一点。”

微电影:品牌广告的新趋势?

看到《一触即发》为凯迪拉克积聚的高人气,三星、百事等一线品牌也相继投资拍摄品牌微电影,网易于2011年4月份启动国内首届微电影节之后,多方举办的微电影节就在各地相继展开。新浪借微电影大赛谋划布局,凤凰、百度等门户网站更争相开通了微频道。面对微电影的蓬勃之势,掌握丰富资源的影视制作公司当然不会等闲而观,小马奔腾等已与新浪合作开始涉足微电影项目,盛大集团旗下文化传播公司华影盛视也将微电影视为其战略重点。微电影的味道已随处可见,成为愈发炙手可热的词汇。广告投放的精准化走到最终,广告则会变为内容,由内容和品牌组合而成的微电影在当下时代的兴起实为必然。微电影成为落在电影与广告重合处的新事物,在新浪全国销售总经理李想看来,“微电影是一个更偏重于营销和商业的概念”,然而在电影的品质限定下,它似乎也不再只是长篇广告那么简单。微电影最初因受众信息接收习惯的改变而产生,又被企业和电视台推动着一路走红,微电影走到现在似乎也是众望所归,只是寒冬走入深处往往都会在另一处萌发出生机。要知道微电影,毕竟不是广告!中国微电影发展现状:微电影能否算开启另一个时代?

过去电影创作是知识精英的特权,现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精英和草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影像作品表达自己。微电影之所以成为创作者最完美的梦想舞台,是因为任何题材都可以与它的形式相结合。

成本:从拍摄来看,拍摄,只要找个符合的场景即可完成;摄影机也不需要特别专业。至于演员费用、编剧成本,只要你有热情,钱是根本不必在意的事情。“微电影”几乎以零成本、低门槛的方式正在向所有怀有电影梦想的人敞开大门。

盈利:微电影的模式除了常规的广告植入和赞助商鸣谢以外,其他的方式基本上就没有了,目前为止的盈利手段还稍嫌单一而已。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微电影的盈利主要靠广告商植入,而广告商追求的则是其植入作品的用户点播量。微电影的出现,实现了所有广告商试水电影的理想。厂商需要做的就是将产品或品牌植入微电影的过程中,通过准确的剧情设计展现产品的精神及内涵,甚至是品牌诉求。所以,在广告投放选择上商家也会选择性的去投放广告,到底是投入到常规电影还是网络微电影中,而这最终决定权就在于谁的性价比高,而微电影取胜的衡量标准就是他的受众,也就是网络点击率。

宣传推广:常规电影都有大的投入,所以报纸啊电视台的报道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公关稿可以召开新片发布会等方式,只要宣传出去,然后进入影院就会有他的观众。而这也是网络微电影所缺乏的。因为微电影本身的投入并不大,少则上千多则数万即可。所以在宣传推广上就成了一个很头疼的问题。若采取传统宣传方式,比如报纸广告等,费用又过于太高,所以,怎么样宣传推广微电影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潜力:微电影脱离了院线局限和票房压力,脱离了电视广告时段的局限,已被各方看好,微电影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品牌策略的标配。在企业影视广告、体育、户外等多个方面的品牌计划里,很多企业会拿出一部分很小的预算来拍微电影。华影盛视在2012年的微电影战略则计划制作50部微电影。而且微电影可以超脱网络这唯一的生存空间,凯迪拉克将90秒的微电影《66号公路》剪辑成30秒的电影片花放在电视台播出。并以此将观众带入互联网,在不同媒介用户中实现效果整合。微电影似乎刚入世就被给予厚望,然而尚未完全闭合的价值链却是微电影无法回避的障碍。企业投资、渠道收费、用户收费三者形成稳定的价值循环链才是未来微电影真正走向市场化的标志。虽然已有华影盛视对《我多么怀念》的版权出售先例,然而视频网站购买版权的获益空间尚未明确,市场的未来尚无法预测。

剧本:创作是问题。中国电影市场现在最缺的是什么?几乎所有对电影稍微热衷一点的人都可以告诉你:缺编剧。微电影同样如此,尽管降低了拍摄门槛,但在内容的创作方面依然有很大的缺失,能够编出一个合格的微电影剧本的人才依然凤毛翎角。从微博上找故事也不是长久之计。

“合格剧本”的标准目前也模糊不清。如今的中国大银幕,呈现出来的很多内容事先都是要经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审查。而微电影由于发布平台基本限于开放式的网络,如今在监管方面也存在着空白。很多视频网站的负责人就抱怨说,现在几乎是“什么部门都有资格来管,但每个部门又都无法给这些视频内容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发布,什么样的内容不能发布,现在都只能是处于一个事后监管的状态。

总之,中国微电影市场现状还是不容乐观,还需要一个过渡期来筛选。

未来及展望: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有故事可写,有故事可演!于是生活的点点滴滴便跃于微博之间,都市人开始疯狂迷恋微博。而在微博红得发紫的时候,微电影也乘势而起,旨在诠释“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同时,大导演、大明星均参与其中,创造了许多精彩的微电影,搞笑的可以为生活加点料,动情的可以让忙碌的我们不那么漠然……

互联网

互联网的发展是迅捷的,它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它催生了许多新事物,包括微电影。导演管晓杰就为微电影下了一个确切的定义“微电影的概念其实是控制在几分钟内的用以互联网传播的短片。”它的发展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就像肖央说的那样:“网络催生的短片叫微电影,其实没有网络它都叫短片。再加上现在微博也兴起了,人们才开始给这类制作精良的互联网短片命名叫微电影。” 盈利模式(受众)

一个新事物的诞生,终归是要寻求生存模式。对于微电影来说,它的出现是电影的新生,承载了未来电影的发展方向,如此契机,又该如何发展?在导演管晓杰看来:“吸引受众来观看微电影还是它的内容,支撑微电影未来发展方向的还是盈利模式。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模式的话,微电影肯定会消亡。”可是怎样的模式才是合理的,或许大家都在揣摩,肖央说“微电影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付费模式,注资越多,这个行业发展得将越健康。”

广告(一些导演的认知和赞助商的低沉本投入)

有些微电影导演曾经都是广告导演,这其实是一种常态,许多TVC广告其实在拍摄的时候都会有两个版本的视频,一个用于互联网传播的小短片,一个是只有几十秒的用于电视播放的广告。王岽鉴说:“广告导演拍摄微电影是一种潮流,就像以前最早《疯狂地石头》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好多导演去拍黑色幽默这种题材的电影,而现在微电影还是有它的一块市场”。

随着微电影发展成为当下潮流,许多数码IT厂商也涉水微电影市场,毕竟软性传播品牌和产品比硬广的效果要好出不少。在这方面做的比较突出的三星电子,自去年邀请周迅、黄立行、张静初和余文乐拍摄《四夜奇谭》之后,今年再次发力邀请蔡康永、那英等艺人拍摄了多部微电影,对产品进行软性植入,取得不错的效果。“微”投入,“巨”产出。

“专业化”微电影:已成年轻导演重要“练手”方式

2011年,微电影在中国蓬勃发展、开始形成气候的一年。不但作品更多,而且类型更加丰富多彩。微电影像一块吸铁石,吸引了更多的专业导演、演员参与其中,甚至诸多文化名人也热衷于跨界执导。似乎正是因为李蔚然所说的原因,2011年在互联网上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电影从业人员开始从事微电影的拍摄:霍思燕与筷子兄弟合作了《老男孩》、又合作《父亲》已经被人津津乐道了很久;彭浩翔推出的《四夜奇谭》短片集也成了风靡一时的现象。而除了个人化的作品,更多许多有组织的微电影行为出现:爱奇艺推出的微电影“城市映像”系列,将镜头聚焦到中国不同的城市,由背景各异的导演每人“认领”一座城市,通过微电影展现出这座城市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搜狐联合中影公司,推出了以明星为导演的“7电影”,黄渤、黄磊、王学兵、李光洁等明星演员每人执导一部微电影,过一把导演的瘾;国内首家专门从事“微电影”营销的灵思影视网络中心,投资拍摄了《微博有鬼》微电影三部曲,揭示了全新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生态和复杂人性;张亚东、包小柏等音乐人也对微电影大感兴趣,纷纷跨界执导„„

从2011年的微电影作品来看,既有草根出身的平民化作品,也有专业导演操刀的影像,而专业导演中除了电影学院的毕业生,甚至有不少成名导演都参与其中。微电影这个名字不过是一种噱头,其本质与电影短片毫无二致,而拍微电影和拍传统电影相比更有挑战性。微电影的情感一定要比大银幕电影更强烈、直白。

上一篇:范文工作申请动机下一篇:作文 穿过雨帘飞絮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