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写作素材

2024-08-16

李白杜甫写作素材(共8篇)

1.李白杜甫写作素材 篇一

李白五岁那年,举家内迁西蜀陇叶,良好的家境、父母的期盼、严格的家教,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朝廷崇道形成热潮,蜀中道教盛行,“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李白深受影响,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十八岁师从赵蕤学纵横术,从小受儒、道、纵横三家影响。从少年时期,就有建功立业的功名心,“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又深受道教功成身退的影响,“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他有完美的人生理想——功成、名遂、身退。他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而寄希望于“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这几近完美而又矛盾的理想,迫使这位“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有着游侠之气的少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在积蓄着自己的才气和阅历,准备一鸣惊人。

【素材运用】⑴志存高远;⑵独立的世界;⑶扎根;⑷背景

2.中考人物素材写作:李白 篇二

他决心披肝沥胆,直谏天子,横批逆鳞。提出十条勤政务本的建议,李隆基不悦,李白被“出宫思过”。他悲愤彷徨,过分高估天子的爱才之心,低估奸臣的诽谤中伤。这条理想道路竟然如此泥泞难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之一)。

他日渐消极,“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之三)。怀着无限惆怅失落和郁闷难抑的苦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的等待,天宝三年春,李白傲然离开长安。

【素材运用】⑴文人的弱点;⑵意气用事;⑶生命的迂回;⑷宁折不弯

3.杜甫李白诗词名句 篇三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乐府·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乐府·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乐府·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另作“二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另作“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7、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

28、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梦游天姥吟留别》

2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

30、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2、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

33、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34、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

3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杜甫诗词名句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五言古诗·《望岳》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五言古诗·《成都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五言古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五言律诗·《春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五言律诗·《春夜喜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七言律诗·《登高》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七言律诗·《蜀相》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七言绝句·《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七言绝句·《绝句四首(其三)》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4.李白杜甫的诗句 篇四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宋人说,“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李白这首貌似打油诗,后人多有微词。人生似乎总是充满了误会,真性情很多人不懂。既然不懂,就不必懂了。。。故友相逢:

“一别多日,你又瘦了,又没好好吃饭么?”

“唉,苦吟伤神,就这样了。”

读到此,忽然想起李白《长干行》里的句子来了:“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就是这样,孩子般的`心思。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杜甫、高适,往日同游之时,“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现在只觉得“鲁酒太薄,齐歌太艳”,人不对,就好像什么都不对了。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忆相逢时,泗水河中秋波荡漾,徂徕山上光影明媚,现在都看不见。“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这两句写得太好,灵动,惬意,圆满。秋波落碧水,水光明山色,爱摄影的人会知道我描述的景象。那是最美的时刻,令人怡然自足,顿生夫复何求之意。此情此景,秦观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差可比拟,但毕竟太精巧,太琐碎了。

5.杜甫与李白的友情 篇五

杜甫是一个十分重视友情的人。且看他写李白诗吧:“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写出了他一生对李白才华的深相惜重。其言出由衷,读来实在感人。后人每好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来规范杜甫与李白的艺术风格,且每以为杜诗出自学力之沉积,而李白出自天才之纵放,这种说法只是太过于看重二者的相异加以区别,乃至后来有李杜优劣之议论。于是,李白只被塑造成“青春李白”,杜甫便成了“沉郁杜甫”。即便有稍微近情的一些说法,兼好二人的,也仅仅是指出李杜各自的特色优点,谓其不分轩轾而已。这样的两个诗人,在有些人眼中,似乎即使不至于相轻,也应该是相互排斥的,少有人提到他们在天宝三载和四载之间的一段交游。虽然两个天才诗人在他们各自偃蹇漂泊的生命中毕竟交错的那么一些日子,但一面之晤,相期相约,其深情笃挚,可以想见。“梦魂南北昧平生,邂逅相逢意已倾”,这种属于豪杰的情感自古即为人称道,况且发生在李杜身上,千载之下,犹令人倾慕。

杜甫初赠李白诗于洛阳:“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这一年,杜甫年三十三,正是年富力强,壮志满怀的时候。李白四十岁,正自天宝元年为玄宗招致京师,是年不合,被赐金还山,其仕途进取、安济苍生的宏愿实际上已是断了,时势如此,已逼得他不得不退,故不久即受了道箓。正是在这一进一退的分际,两人相遇于洛阳城,仿佛曾有过夙因似的亲切。这短暂的相聚,知己却是一生。

凡世人之结交,除了因功名利禄等外在因素而着意接纳的以外,可托为知己,双方必定有共赏的性情才慧等特点作为基础。杜甫与李白,尽管一个时已名扬四海,一个刚刚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但锥处囊中,锋锐自现,自有掩抑不住的才士风神气质在。这种天才的相互吸引无疑当列为首要因素。如果说杜甫和李白在洛阳的一见倾心,最初只是因为彼此倾慕才华的话,那么,二人后来一路的互相追随,同游梁宋,情如兄弟,几无龃龉,却必然还要寻求更为深层的原因。

6.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 篇六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

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

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唐代的经济发展导致了文化的繁荣,同时,政治比较开明,各种思想也兼容并存。这些都形成了唐诗发展的基础。加之唐代以科举取仕,诗赋是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文人学子都以此为进身之阶,求取功名而得登入仕途,因而更加促进诗歌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唐诗创作盛况空前,异彩纷呈,而成为文学艺术的最高峰。唐代诗人辈出,有重大成就者多逾百人。学习唐诗,就不能不深切关注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他们是唐代诗坛上突出的两颗灿烂明星。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是自唐代以来一千多年文人和诗人景仰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我试图以个人浅陋的理解,对这两位大师的思想倾向和作品风格,作不成熟的探讨。

(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盛唐诗则是这高峰的顶点。从公元7到762 年,即唐玄宗初年到唐代宗初年这半个世纪,历史上称为盛唐。这一时期诗的创作十分繁荣,杰出的诗人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多人,都写出了许多传世名篇。而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不能不首推李白与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最高成就者,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诗歌艺术方面是双峰对峙而又相辅相成。

先说李白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的杰出者,被尊为“诗仙”。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蔑视和抨击;他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和追求,却又无法与腐朽势力及利欲之徒同流合污。

李白的长篇诗作,大都是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豪情满怀,一气呵成。如《蜀道难》、《梁甫吟》、《将进酒》、《北风行》和多首《古风》……都是“下笔如有神”的惊世巨作。李白的艺术夸张和丰富的想象,都十分精辟有力,在其诗作中比比皆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许多诗句,豪气干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许多作品真情流露,如《赠汪伦》、《赠孟浩然》等等赠别之作,感人至深。李白的很多诗作,看似随手写来,而通畅、自然、流利,如《静夜思》二十个字,信笔而写,却浑然天成。又如《哭宣城纪叟》:“纪叟黄泉下,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对一位卖酒老人的悼念之情,跃然纸上。

李白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临老还因永王李璘牵连而成为“反革命”,流放夜郎。幸而中途得赦回来,六十二岁死在安徽当涂。他笃信道教,还真受戒做了道士。他有求仙思想,在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不少诗句中“仙风飘拂”。但他终于没有从求仙中解脱出来,潦倒而死。

再说杜甫杜甫是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忠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和人民命运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后人尊为“诗圣”。

“安史之乱”长达八年。由于唐玄宗荒淫和杨国忠乱政等原因,蕃将安禄山叛乱,连陷二京,皇帝逃亡,社会遭到了重大灾难,人民流离失所,连杜甫本人也深受其害。他以严肃悲愤的心情,写下大量诗作,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杜诗“三吏、三别”极为深刻地反映了**的社会和人民的苦难。刚刚结婚的小夫妻,就遭灾祸,丈夫被迫当兵打仗,丢下新娘;连老人也免不了要被抓去服役:“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多么沉痛。剥削阶级和人民痛苦生活的对比,在他的诗作中也得到充分反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传流至今的名句。《丽人行》中,深刻地反映唐玄宗的昏庸、时政的腐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无耻形象。

杜甫诗作谨严、深刻,对问题的分析老到,叙事条理分明,首尾呼应,许多作品都成为不朽之作。如《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等。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困苦境地和寄人篱下的情景,也有充分的反映描述。如《羌村三首》、《秦州杂诗》、《发同谷》……他在安史之乱中到了四川,依靠友人生活,还建了“草堂”。秋风之中,屋上茅草被大风刮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当他陷入困境时,想到的不是一己的安危,而是“天下寒士”,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高尚的品格!杜甫潦倒一生,只做了很短时间的小官,大都在困苦、奔波、流亡、依人中度过。在四川寄居将近十年,返回到湖北、湖南等地,不久,即死于耒阳舟中,年五十九岁。

附带谈一下李、杜二人的交往。李白年长于杜甫十一岁,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44岁,杜33岁,他们在洛阳相遇相知,在一年多时间里,二人同游梁、宋、齐、鲁等地,感情深厚融洽,(“怜君如兄弟”、“携手日同行”……)到次年秋天即分手,从此再未见面。李白存诗中有四首关于杜甫的,而杜诗中怀念李白的更多,《梦李白》、《天末怀李白》、《不见》……都是真情实感之作。

(二)李杜诗对后人的影响“李杜诗篇万口传”。这两位大诗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累世以来,所有学诗和读诗的文人学子,无不以这两位诗人的巨著中,受到影响或得到借鉴。

7.《天末怀李白》杜甫 篇七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的写作,大致与《梦李白二首》同时。诗中设想李白已到汨罗江边。

前四句应题目中的“天末”,从自己方面写,后四句应题目中的“怀李白”,从李白方面看。前四句明写秋天(“凉风”、“鸿雁”、“秋水”),后四句明提文章(“文章”、“投诗”)及诗人屈原(“冤魂”、“汨罗”),不仅描写有中心,就是取材也相当集中。

“凉风起天末”, 诗人推己及人,想到了李白:

我这里已是秋风飒飒,那么身为“逐客”的友人,在这悲凉的秋日,究竟“意如何”呢?诗人无法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于是想到了惟一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书信。但是“江湖秋水多”,山高水阔,这一句中包含着对“鸿雁几时到”的否定性回答。诗的前四句由凉风写起,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最后归结到“江湖秋水多”。这一句不仅说明对收到书信的不抱希望,而且以“秋水多”暗示李白前途坎坷,从而引出了以下四句。

8.诗仙李白&诗圣杜甫doc 篇八

诗仙”是李白在世时人们送给他的雅号。据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前小序记载,李白初来京都长安,拜见诗坛名宿贺知章,将其诗作《蜀道难》奉上。贺知章读罢,惊讶不已,称李白为“谪仙人”,意为天上下凡的“仙人”。且邀请李白来酒店畅饮,解下所佩带的金龟作为沽酒之资。杜甫在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写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宋代诗论家严羽撰《沧浪诗话》云:“人言太白仙才,长吉(李贺)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年。”明代诗词大家杨慎的《升庵诗话》则说:“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后世评诗家冠于李白的“仙”与“神”,均因其诗而得,遂使李白“诗仙”的雅号广为流传

其实,李白被人视为“谪仙”,与他生平行事、性格、才情都有密联系。李白思想比较复杂,他自幼读书就涉猎极广,兼收并蓄,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长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但对李白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和道教思想。早年在四川漫游时,他就到处结交道士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当时极有声誉的道士司马承桢到李白后,称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对李白的器宇风度十分嘉许。

李白的性格是浪漫的,他具有任侠精神。他不仅横剑走马,出入通都大邑,而且举止豪放,轻财乐施,甚至到了挥金如土的地步,出蜀不久,东游吴越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

李白还好饮酒,在长安与贺知章等人被称为“饮中八仙”,杜甫《饮中八仙歌》曾歌咏他纵酒豪饮的狂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痛饮狂歌之时,借助酒力量,主观上产生一种放浪形骸、飘然欲仙的精神状态,客观上,则给人以无拘无束、洒脱豪放的印象。

“谪仙”的称号,又与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有着极大的关系。他诗中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让想像神游,将历史、神话传说、梦境、幻觉和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捕捉表象上看来似乎没有逻辑的意象,构成神异、奇特、可奇可愕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一连串瑰丽变幼的梦境,已令人惊骇不已,但诗人并未就此止住,而是进一步引出诗仙的世界,寄托诗人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了他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力。这类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不胜枚举。

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另一表现是善于大胆的夸张。如他用“白发三千丈”比喻无限的愁思,用“燕山雪花大如席”形容北方的奇寒,用“一风三日吹倒山”表现狂飚怒吼、洪涛涌起的雄奇景象,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珠溅玉迸的飞瀑。他将极普通的事物,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手法高妙。李白那求仙寻道、轻财仗义、纵酒狂歌的言行和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的作品,都给人一种飘逸如仙的感觉,因此,后人称他为“诗仙”。也就是名实相符了。

从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来看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是李白对其诗歌雄奇豪放的自我描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则是杜甫对李白诗歌风格及艺术魅力的高度评价。

浪漫主义发展流程:

神话——屈原(庄子)——李白——李贺(梦境)——苏轼(幻想夸张)——陆游(梦境)——辛弃疾——高启——龚自珍——郭沫若。

强烈的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的风格,浪漫主义有以下三个特征:

1、不重视如实地描绘现实,侧重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侧重于描写大自然的奇景和以幻想出现的人物,带有浓厚的虚构和幻想色彩。

3、偏重于抒发强烈的主观情感。

这些特征在李白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一)浓厚的主观色彩

李白诗歌个性鲜明,感情强烈,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非凡的艺术形象。

他的每一首诗作都能让人感觉到诗人的形象在其中,“我”字的频频出现,处处留下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某些诗抒发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二)丰富奇特的想象

广泛采用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又借助幻想或神仙传说构成浪漫主义雄奇的艺术境界。

夸张、比喻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幻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清新明快的语言

李白诗歌主导风格是豪放飘逸,同时又有清新明快的一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如:《朝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

再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乐府古题《长干行》)

(四)豪放飘逸的风格

五、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李白诗歌是继承屈原之后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2、李白以其诗歌创作理论和实践扫清了六朝的形式主义诗风。

3、李白通过学习乐府民歌和建安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技巧。使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诗圣”的令名,是经过八百年的沉淀而来被称为“诗圣”,其内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他的完美人格、醇厚的伦理风范;一是指他精深的诗歌造诣、承前启后的诗坛地位。

“诗圣”的得名,要到明朝才正式成名。明朝中期,武宗之时,白沙学派的盟主陈献章,在《随笔》之六中曰:“子美诗之圣,尧夫更别传。后来操翰者,二妙少能兼。”陈献章在当时的明朝诗坛地位很高,他的评价,正式给杜甫以“诗圣”之尊,从此,“诗圣”杜甫算是正式称名。不过若论把杜甫尊为诗中圣人的观点,则早在唐宋间就有了。首先对杜甫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推许为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他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在这方面又推进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观。他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秦观虽然还没称孔子为诗圣,但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由此可见,杜甫,“诗圣:令名的的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选择,最后被确认。杜甫,笃信儒学,把济世苍生作为自己的信条,孜孜不倦,终其一生。儒家信奉“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杜甫只信奉“兼济天下”。由于杜甫有着艰难困苦的仕途经历,一直活跃于社会的底层,在他的诗歌中,心系苍生之疾苦,朝廷之危难,直陈时弊,体察民情,即事名篇,有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关于杜甫诗歌的特色和艺术成就,文学史上多有论述,我就不详细解说了。总之,杜甫,不愧为“诗圣” 之令誉。

第二,杜甫是个爱国的人。“爱国”与“忧国”显然不同。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极盛转入衰败的关键时期。安史之乱造成之后百年的大动荡,国家屡屡被推向破亡的风头浪尖,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爱国诗人,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但杜甫与其他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不仅仅在诗作中嗟叹“国将不国”,发出些呻吟,更是立下雄心壮志,渴望驰骋疆场,为复兴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借戍边将士之口说“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男儿死无时”(《前出塞九首》)他向他的朋友大声疾呼,希望他们能同自己一起“济时肯杀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他更勉励即将奔赴沙场的朋友“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寄董卿嘉荣十韵》)。杜甫这些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歌对后世起到了巨大激励作用。

在后代,每当中华民族遭受危难的的时候,杜甫的诗歌就会成为全民族的精神食粮。北宋即将亡国的时候,爱国名将宗泽因为朝廷掣肘,没有机会渡过黄河去抵抗金兵,临终时念念不忘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的诗句。指挥中国历史上那场惊心动魄的“东京保卫战”的李纲,在敌军围城的紧要关头,亲笔题写杜诗分赠亲友,以表示自己誓与城亡的决心。最著名的例子是文天祥。他在被蒙古人抓到燕京之后,在监狱里关了三年。三年中,他始终不屈,坚持着民族气节,最后从容就义。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他在《正气歌》中说,“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本书,首先就是一部杜诗。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了二百首《集杜诗》,把杜甫的原句重新组合成一首首五言绝句,以此作为自己民族气节的一个核心内涵。甚至到了现代,当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成都时,许多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杜甫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最能表达当时人们的心情。

第三,杜甫是一个非常重视修身养性的人。他一生得到的追求就是成为一个“儒”。他被人们称为“诗圣”,这个概念是宋代人首先提出来的,认为他是个“集大成者”。任何一个传统文人都清楚这四个字代表什么,因为这是孟子对孔子的称呼。孟子说,“圣人”是“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这个称谓可非同一般。但是,杜甫一生都没有奢求自己能成为什么“圣”,他一生为之自豪的是自己的儒生身份。有人作过统计,他的诗歌中“儒”字共出现过45次,除了一次是指“侏儒”以外,其余44次都是指“儒家”。他自称“儒”、“老儒”(“干戈送老儒”,《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甚至用从来都是讽刺意味的“腐儒”二字自况。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一生中曾经有过对儒家思想的动摇,因为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曾说“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同山中一位儒生朋友一起嗟叹自己的怀抱没有机会实现。但是,杜甫最可贵的就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改变自己思想的核心。直到临终前在洞庭湖上漂荡时,他仍然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是“天地一腐儒”。综合他的一生来看,他真正符合孔子“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的要求。

杜甫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他不像李白那样看到政坛的黑暗便云游天下不再过问政事。他在各地漂泊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盼望着能得到为君王效力的机会。他早年自称“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话说得颇有些骄傲意味。就是这样一个踌躇满志的人,却是一生不得意,最终落得“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成、华两县诸子》)的下场。但是,他的“入世”,更多的是表现在他以平民的身份,以自己的道德为榜样去影响其他人。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不少,但大多数都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类型,唯有杜甫以“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的平民身份出现在那张长长的名单上。在这一点看来,杜甫更像被孔子盛赞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换个角度看,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杜甫,甚至比屡屡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和“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这样牢骚的孔子更胜一筹。儒家向来宣扬“内生外王”的思想,认为好的政治家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是所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普通人过平凡的一生,只要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完善,就称得上“圣人”。孟子本来就承认“人皆可以为尧舜”,发展到王阳明时代此话已经演变成了“满街都是圣人”,因为人性本善,人人都可以达到道德高尚的程度。但可惜的是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失去了本色。这样看来,杜甫这样的人在世界上能够存在实在是难能可贵,因此,他能被称为“诗圣”。这个“圣”字更注重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水准。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比较:

中国诗史上有给诗人起“浑名称谓”的习惯。往往以一个“浑名”或“别称” 去概括人们对这位诗人特征的认识,除李白诗仙、杜甫诗圣之外,其他如诗鬼李贺、诗神白居易(苏轼亦曾被称此号)。刘禹锡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王昌龄、王维曾被人称为“诗天子”;贾岛、释无可被称为“诗奴”;孟郊被称为“诗囚”;晚唐罗邺被称为“诗虎”。此外,还有诗癖、诗魔、诗妖等怪称。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抱负,想为国家、为皇帝尽心尽力。因此他们都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对国家有一份炽热的感情,国家强盛时那种欢喜、自豪感在他们笔下流露;但国家处于忧患时,他们又忧心忡忡。他们反对唐统治者 的穷兵黩武。反对分裂战争。如李白的《古风渡泸及五月》、杜甫的《兵 车行》都是抨击 唐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李白的《奔亡道中》五首和杜甫的《北征》、《三吏》、《三别》都是对安史之乱的痛斥。他们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 中又不得志。李、杜二人结下“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游的友谊,他们的诗歌在思想上有一致性。但由于他 们生活的时代、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不同。生活的经历各异,所以在其艺术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一、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不同

创作方法是作者根据一定的观念和原则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 主义是文学史上两种主要的 创作方法。李 白以浪漫 主义为主,杜甫以现 实主义为主。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 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火热 的激情来描绘生活 图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对生活 的真实描写,如实反映生活,因此也 叫“写实主义”。

对朝廷 的腐败。李 白、杜甫采用不 同的形式来抨 击这社会 的不公。李 白用 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 的方式,抒写了他对山水名 区的喜爱,对仙界 的向往,表现其鄙弃世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心情 的表 白。“我欲 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他可以“脚着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大胆 的夸张,丰富的想象,骑着白鹿游山玩水,与神仙 驾着鸾车一起游玩,这 是何等 自在 .又怎能使其委屈地伺候这 些权 贵呢!杜甫十年长安政治生活结束后,由京城 回奉先,写下 了一篇记述自身遭遇和旅途见 闻的诗篇。诗 以“忧黎元”为核心 .抨击最高统治集团政治 的腐败,聚敛 的残酷 .把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概括在“朱门酒肉臭,路有 冻死骨”这十字当中。“穷年忧 黎元,叹息肠 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 无江海志,潇洒送 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诗人想辅助皇帝,为国尽力,但得不到皇帝的重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妻离异县。十 El隔风雪。谁能久不顾 ?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犹 呜咽。所愧 为人 父,无食致 夭折 ”。诗人 用鲜明的对 比,写 出富贵之家酒 肉臭,贫穷之家饿死儿女的不公现象。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主要 表现在 其大胆 的夸张,丰富 的想象上。“自发三千丈,缘愁 似个长~燕 山雪 花大 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他的《蜀道难》、《怨别离》、《梁甫吟》等都是诗人 运用 神话传说 和幻 想形式来表现其 思想感情 的典型事例。杜甫长期和劳动人 民生活在一起,他的《三吏》、《三别》、《北征》、《自京赴奉先咏怀>、《哀江头》等诗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攀上现实主 的高峰。

二、诗歌风格的上不同

所谓 “风格”就是指作品的整个风貌和格 调的基本特点,是 反映一个 作家从他的一系列作 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性 .是作 家成熟的标志。李 白、杜甫在他们 的诗歌创作 中都形成 了特有 的风格。李 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杜 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子 美不能为 太 白之飘 逸,太 白不 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杜甫诗歌主导风格 的表现之一是在语言方面的不 同。太 白诗 歌是 自然朴素,所咏之物 脱 口而出,不加雕饰。子美诗歌语 言力求锤炼,加以推敲。一个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一个是“为人 性僻耽佳 句,语不 惊人死不休”。如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 杯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他 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清新 自然 的语言脱 口而 出,毫无雕饰之处。“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 难》),“大道如青 天,我独不 得出”(《行路难 》),“我本楚 狂人,风 歌笑孑L丘”(《庐 山谣 寄卢侍御虚舟》)。这种毫无遮饰的情 绪,大胆的表露。构成 太 自豪放 纵逸 的特 征,也 是他 “清水 出芙蓉 .天然 去雕饰 ”的语言的具体 表现。

杜甫是 “读书破万卷,下笔 如有神 ”。他吸取古人的 长处,继承他们 的优 良传统,有人说过杜诗 “无一字无来处 ”.他力求诗句的表达效果达到最 高境界。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之所以被称为“诗圣”“诗史 ”就是他 能通过语 言把 民族矛盾 以劳动人 民的苦难表达出来。并且诗歌的艺术性很强。如“朱 门酒 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云雷屯不已,艰难路更蹋”(《观水涨 》),“废 邑狐狸语,空村虎豹 争”,“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写下这些诗句杜甫的心情是多么地悲痛啊。

李白诗歌气势豪迈。他以“大鹏一日同风起”的气势写下 了许多不 朽的诗歌。他笔下的黄河景象十分的壮观“黄河西来决 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将进酒》),“西岳睁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 山动,洪波喷流射东海,三 峰却 立如欲摧,翠崔丹谷 高掌开”(《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他的蜀道之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的天姥 之高,“天姥连天 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 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他 的“一风三 日吹到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李白诗中的长江、黄河、蜀山、天姥都是那么地雄伟壮观,气势都是那么地豪放。

杜甫诗 歌气势雄浑。在他的笔下山水都是悲、凉、寒的。如“五更鼓 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大声吹地砖,高浪蹴天浮”(<江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封寒”(<九日蓝田崔氏庄)),在他的笔下花鸟会伤感,“国破山河在,城 春草木深。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春望》)。

李 白诗歌飘逸俊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他们 风格 不同还表现在对 同一事物描写流露的感情 不同.对 待它们的心境也不一样。对 山、对水、对月、对酒、对友情 .他们的风格迥异同是登岳 阳、游洞庭,李白是“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刹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杜甫是“昔 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 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个是豪言壮语,把君山铲却,让洞庭水不 受阻碍地 流 :另一个是感慨流涕,家人飘零,战争未息,国与家 皆不稳。对此痛哭流涕。一个是飘逸豪放 ;一个是沉郁低沉。

月是诗 人经常吟咏的对象之一。李 白对月有 一种特殊的感情。月是他 的知 己,他笔下的月常是一轮高挂的明月。李 自在 回忆 小时侯见月的情景时写下了 “小 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他在游玩时总有月来陪伴,游秋浦白箭坡时,高兴得 “天借一明月。飞来 碧云端 ”(<游秋浦白箭坡二首>),他泛舟沔 州城南 湖时,也深喜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泛沔州城南湖 郎官湖》),他游洞庭,醉心于“湖心泛月归”(<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天上那轮明月总能给诗人带来兴奋.他愿与月相对,与月徘徊,“花闻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他能够“欲上青天揽明月”. 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杜甫笔下的月又别有一番风味。他笔下的月是思家之月,他望月怀人。“今夜 郫州月,闺中只独坐。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笔下月是凄凉的是寒冷的.“夜 深经战场,寒月照 白骨 ”(《北 征》,寒冷 的月照 着这 白骨 .气氛如此凄凉,这是令人伤感 的月。他笔下 的月是哀愁的,“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 疾愁”,他 笔下的月是 孤单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 日心犹壮,秋风病 欲苏 ”。同是诗人笔下的月亮。一个使人快乐,一 个使人悲伤 :一个是 明月 当空,一个 是一弯新 月 ;一个 是陪伴诗人的知己。一个是引起诗人思家 之物。对此月亮,两人 的心境不同,因此表现的诗风也不同。

三、诗歌意象上的不同

意象是一种“表意之象 ”,一种象征性 的形象。意象可分为写实意象、浪漫意象和象征 意象。李 白诗歌表现 的意象是浪漫的,杜甫诗歌表现 的意象是写实。浪漫意象是选择了按理想化原则塑造意象 的艺术表达方式。运用夸张变形、驰骋想象 以求理想的完美表达。写实意象的艺术表达方式是按事物本来的样子塑造意象。

李白诗歌的浪漫意象在诗中充分表现出来。惊人的想象力,大胆的夸张,这 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使他 的诗歌特别富有诗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能懂他 的心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月能替他遣愁解闷。蜀道的艰险他用“扪参历井仰协息”来 形容 ;北方的严寒他用“燕山雪花大如席 ”来形容;自己的愁思他用 “白发三千丈 ”来形容:瀑布的雄伟壮观他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 ”来形容,这些众所周知的句子,表明了诗人的想象何等丰富,夸张运用的恰到好处,也是其 浪漫主义 的完美表达。

杜甫是按照生活本身来塑造形象。在他 的笔下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朱门鸟雀 噪。归客 千里至”这些花鸟都成为心烦意恼之物了。“渭水 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这里的山水不再是 “相看两不厌”而是令人伤感的。对战争的描绘对社会的批判是直接的。李白可 以上天“俯视 洛阳川,茫 茫走胡兵”,而杜甫却是“边庭 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害,杜甫按生活的本来面貌融人他的诗歌当中.按照生活的本来塑造意象。

上一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八集心得下一篇:戏赠,戏赠苏轼,戏赠的意思,戏赠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