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2024-10-27

谈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共13篇)

1.谈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篇一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电教手段的使用

恩施市新塘小学小李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成果,我想阐述以下几点看法:

一、灵活运用电教设备,指导个别教学,取得个别效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在性别、年龄、智商、个性、知识、能力、气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的复杂的教学群体。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逐步深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我发现有位爱玩而不专注的男同学,尽管成绩不突出,但他爱看书,好奇好胜,上科学课总发问些奇特问题:“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人为什么不能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等等。为了满足他的这种求知欲望,我便灵活机动地采用录像教学,播放了《宇宙太空》和《动物趣闻》的有关片断,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将抽象的知识道理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他带到古今中外海阔天高的知识海洋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主动地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去体味探索成功的乐趣。

二、恰当运用电教实验,指导分类教学,取得局部效益

教学中,面对部分学生的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教师如恰当地运用电教实验指导分类教学,则效果显著。

小学科学教材中《植物的种子》一课,教材重点是掌握种子的基本构造──都具有胚根和胚芽。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系,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叶。根据过去教学中的经验:单一的实验教学,大多数学生对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难以掌握。于是便采取了实验与幻灯有机结合的方式,设计了一张种子的构造──胚根、胚芽活动的抽拉片(右边是植物的幼苗)和一张解剖观察各种不同种子胚根和胚芽的复合片。

实验:先让学生解剖浸泡膨胀了的菜豆种子,要求他们从外到里观察菜豆种子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然后,找一名学生汇报所观察到的每一个部分:(1)最外层的皮──种皮:(2)豆瓣边上小芽──胚根;(3)胚根上部小叶状部分──胚芽;(4)内部两片叶片──子叶。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种子由种皮、子叶、胚根、胚芽四部分构成的。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把这粒种子种到土壤里,过几天就会长出一棵幼苗。请看灯片,说一说这棵幼苗的根、茎、叶分别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的?”先让学生自己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演示:抽拉灯片的胚根、胚芽部分,引起了学生的观察兴趣,看到了灯片上胚根用线指向幼苗的根部,胚芽用线指向幼苗的茎叶。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然后,出示花生、大豆、蚕豆等种子的复合片,揭出上片,露出剖面,请学生指出每粒种子的胚根、胚芽部分。这时学生自然就会得出:不管什么植物的种子,都有胚根和胚芽。

通过这样分类教学,采取实验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既训练了学生观察物体的细微构造的能力,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优化组合电教媒体,指导全体学生,取得整体效益

电教媒体多种多样,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等。如何根据教学的要求,优化组合电教媒体,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播放、演示准备好的电教教材,使教学达到最优化,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

幻灯投影能提供丰富的科学事物供儿童观察,录音能将无声变有声,可产生很强的感染力,给儿童拓出驰骋想象的广阔的天地。如《美丽的自然界》是由抽拉片和覆盖片组成的幻灯片,随着抽拉片的缓缓拉动,银幕展现出一幅幅彩色画面:绿水青山,田园禾苗如茵,走兽出没,各种各样的岩石下,昆虫生息。五彩缤纷的花草丛中,蝴蝶飞舞……在师生共同观赏和描述这些自然风景的同时,用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制好的与各种自然图景相匹配的咯咯蛙叫,喳喳鸟语,唧唧虫鸣,哗哗流水等自然音响和万紫千红的自然美景有机配合在一起,形成充满生机、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

这种将幻灯投影与录音的优化组合,充分调动了儿童的感官,使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唤起了他们探索自然奥秘,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激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谈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篇二

一、活用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谁都知道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孩子们只有有了兴趣,才可能学得进去,才可能学得好。课本上的插图色彩淡雅明亮,一开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是时间一长学生便视而不见了。若灵活地运用电化教学,则可以把静止的图像变为活动的变化的图像,迷人的画面、明丽的色彩、动听的音响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识字1》这一课时,笔者播放了江南水乡的课件,让学生边看边想:江南水乡美吗?美在哪儿?同学们看得可认真了,连平时最好动的孩子都睁大了双眼,竖起了小耳朵认真地听着。教学图像动了起来:金秋十月,江南水乡一派迷人的景象,夕阳西下,荷塘莲藕片片,月光下,灯光闪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运用课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常用投影,培养观察能力

用投影指导学生看图,便于调控学生的视力焦点,是简便易行的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看图学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指导学生看图时,笔者通常会让学生全面看图,先看懂图上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有序看图,看懂具体内容;最后连贯看各部分内容。

例如,教《秋游》,讲到孩子们来到郊外尽情地嬉戏玩耍时,我打出投影片,让学生先整体观察插图,再指导学生从右到左观察。这样有条理地去观察全图,主要内容就看懂了。

小学生观察事物不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大多是笼统的。观察时,只有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细微特点,边看边想,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深刻地了解事物、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于是笔者经常利用实物投影的可控性,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仔细观察。

三、借用录音,培养想象能力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尽情地表现自己。学校安排隔周一节阅读课。有一次笔者让学生们听配乐童话。在听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忍不住跟着录音动了起来,他们一会扛着猎枪扮哇唔先生(故事里的大灰狼),一会又手摸肚皮扮演可爱的贪吃的稀哩呼噜小猪。笔者看了特别高兴,灵机一动,当他们听完录音后,笔者让学生们表演所听的故事,有趣的情节给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激起了他们创作的热情。孩子们随着音乐兴致盎然地表演开了,学生表演得生动形象,令人忍俊不禁。他们在表演中加深了对故事语言的理解,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培养了想象力。

另外,笔者还用录音机录下各种声音,如鸟鸣声、羊叫狗吠声、风雨声、电闪雷鸣声……通过适时地播放,孩子们的想象力能得到了极大地发挥。

四、妙用动画,突破重点难点

二年级的课文大多浅显易懂,但仍有一些内容距离现在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这时如能妙用动画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动画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学生通过观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同时获得了深刻的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如在教《锄禾》这首古诗时,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粮食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粮食的道理。在教学时,笔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动画:炎炎烈日之下,一位老年农民身穿破衣烂衫,在田地里挥汗如雨地耕耘着,他一会儿擦擦汗,一会儿直起身子捶捶背,只见他的汗滴如黄豆一样一滴一滴落到田地里。由于观察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农民伯伯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时,那是革命的年代,吃水对老百姓来说很困难,毛主席带领战士们给当地的老百姓挖了一口井。老百姓为了感谢毛主席,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于是,我播放了关于那个年代吃水难的动画资料给学生看,学生睁大眼睛看着,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于毛主席的这种善举,学生很容易就和当地的老百姓感同身受了。

3.谈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电教手段数形结合

应用电教手段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一方面它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另一方面人机对话有利于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影响数学学习的心理素质主要有:求知欲望、意志力、动机和兴趣、自信心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

1、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高中解析几何是综合运用代数和几何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特点之一是数和形的紧密结合,即利用方程的性质来研究相应的几何图形的特点,使几何图形及其研究实现了"代数法"。反之,如果给代数问题以几何解释,那么可以理解代数问题的直观意义,解析几何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把曲线(包括直线)看作是按一定的几何条件运动的集合,以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它的性质,所以具有数形结合的思想,运动变化的辨证观点是学好解析几何的关键。

电教手段应用于解几教学应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揭示教学内容中内在辨证关系,逐步使学生养成运用上述思想和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实质。基于此,应主动有效地设计出"数、形动态"演示特点,赋予它特有的魅力。即能够迅速改变变数,同步达到屏幕图形的变化,或屏幕图形的渐变;窗口同步显示变数的变化,并且演示过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演示速度可任意调整;可以随时看到各种情形下的数量变化或不变,图形的动或静,把"数"和"形"的潜在关系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教师根据呈现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或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提出的各种变数来观察、验证、对比、寻找一般规律和特殊属性。使学生能加深对几何图形的感知,敏锐地抓住变化特征,真正地将现代科技应用于辅助教学。

比如线段的定比分点概念的教学,对此概念的学习主要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定比分点的概念的成因是为了有效地确定线段的唯一分点P的位置,和引入λ值的意义,即在直线、线段上唯一分点P使得有向线段的比值λ与实数对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而理解定比分点的实质是通过线段的比"代数化"来确定P点的位置。可让学生积极寻找、分析、修正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思路:在屏幕上显示有向直线l,在l上设置两固定点P1、P2和一个动点P,开设变化值λ窗口,对于特殊点的位置,如P1、P2点,预先设置λ对应值(0及不存在)。动点P可用鼠标拖动,动态显示时,窗口同步显示相应λ数值。拖动的速度可自由控制,可快可慢,可停留于某个点。学生可亲手动手演示操作,使直线l时间各种特殊点:P1点、P2点、P1P2中点、P1P2的各种内分点、外分点等的位置与λ值关系显露出来。这样分点变化引起线段的比的变化特征,确实是直观、明显、连续、完整、精确,充分地揭示"形"(线段)与"数"(线段比)的一一对应关系。

2、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这种精巧的构思辅助教学的方式既是进行验证、探索的极好工具,又是创设"情景"的好帮手。它使数学许多内容推陈出新,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重点善于把握、难度易以突破、关键易于抓住。

比如在上抛物线的定义这个概念之前,我们认真研究了三个问题:①教材是怎样引进概念的,怎样扩展内容的 ;②怎样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③怎样有效组织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

因此,对此课件的设计着力于展示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本质属性。对此概念的学习主要要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到抛物线的概念的成因,即其是由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组成的集合。其设计思路大致如下:先设置一定点及与该定点有一定距离的定直线,然后截取一段段长度不等的线段,作为"距离"d,作出以该定点为圆心,以该距离d为半径的圆,此即到该定点距离为d的点的轨迹;再作出与该定直线平行,且到定直线距离也为d的两条直线,此即到该定直线距离为d的点的轨迹上的一点;不断变换线段的长度,即改变d的大小,就可得到不同的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为符合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相等这一条件的点就是这条曲线。可以通过动画显示得出该轨迹的形状的过程,由此可引出抛物线的轨迹图形。

3、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动态地显示给定的几何关系

例题的教学设计着力于萌发解题灵感,启迪良好的思维策略。且有助于让学生领略数学美感,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就能够动态地显示给定的几何关系。

例如:例题: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A⊥面ABCD,则图中七个平面中,有几对平面互相垂直?

设计思路: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找到部分互相垂直的平面,但是要把所有互相垂直的平面都找出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根据立体几何中判断两平面互相垂直的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先依次显示图示中能与已知平面垂直的线段:PA、AB、AD,再显示CD、AB,最后显示BC、BD,边显示这些线段,边分析该线段所在的平面和其分别垂直于哪些平面,将这些平面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动态显示出来,就可清晰的判断出哪几个平面互相垂直了。最后,再排除掉重复的,就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这样,形象地应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较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对知识的讲述上又可贯穿启发式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习是一种劳动,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多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主动、愉快地学习,并能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更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变"苦"为"乐",体验到"领悟"的欢乐。

4、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教"而忽略"学"的现状,适当的应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为了在实际教学中体现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特点,我们在考虑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时,重点应研究四个方面:①科学安排一节课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②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③精心设计安排练习;④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认识活动,如操作、观察、测量、画图、解题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而电教手段的应用,可以节约传统的板书、画图等的时间,从时间上使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变长"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5、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在"教"而忽略"学"的现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可以说是对电教手段进行教学的最佳写照。的确,电脑技术的加速发展,正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表达、沟通方式,乃至改变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伍春兰,对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次调查,数学教育学报

4.谈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篇四

阆中市城北小学校佘正友

阆中市田公中心校邓贵芬 众所周知,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创新勇气、树立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电教媒体,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向学生介绍英语历史、英美国家文化习俗、英语童话故事等,向学生展示英语的美妙和乐趣,帮助学生揭开创新的神秘面纱,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勇气。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闪烁和色块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制作CAI课件,在画面上巧妙设计“Information gap”——信息沟,鼓励、启发并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逐步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创设创新情境、诱发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创新学习的基础,是创新的最大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交替不时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电教媒体,利用或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因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兴趣易激发、易减退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多媒体方式,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示出来。创设出更具直观性、感染力和挑战性的情境,使整个过程图文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

如教《What’s the time?》一课,利用多媒体的演示,通过观看琳琅满目的钟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从而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领悟到学习和掌握时间的实用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设计出不同地区在同一时刻的时差显示的课件,让学生在学习巩固时间表达法的同时,了解世界各地的时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乐学的状态,达到诱发创新欲望的目的。

再次,提供创新素材、指导创新实践。

创新离不开实践。提供创新素材,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新活动的素材,把握时机,利用各种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活动,如给故事配音、想象故事结尾、猜谜语、唱歌、游戏活动等。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堂四十分钟的课,确实很难始终如

一、高度集中注意力,尤其在课堂临近结束时,特别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在一节课进入尾声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对话场景,让学生自由对话,然后看动画,随着画面的变换给动画配音,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焦急性练习,培养他们仔细观察事物、善于运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良好习惯,同时实现创新目标,体验创新乐趣。

最后,评价创新成果、提高创新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同学的赞赏来体现的。

在课件设计的练习中,通过多种形式(符号、声音、文字等)生动有趣的评价,每当学生答对时,电脑屏幕上就出现喜羊羊的“笑脸”及“Very good!”或一阵热烈的掌声;当学生答错时,电脑就会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还会鼓励学生“Don’t worry,try it again.”“不要泄气,再试试。”等等。例如,在教学“Colours”一课,做巩固练习题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设计出颜色各异的种子,让学生按电脑录音提示的颜色选种子。如果选错了,地面则会出现一个怪物说到:“种子被我吃掉了,请再种一次”;如果选对了,地面上就会长出那一颜色的花朵,并发出“Very good!”的声音。只有这样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学生才会自觉地去创新,自觉地提高创新水平。

5.谈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篇五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电教媒体,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必须注意电教媒体使用的适时性。就课堂而言,媒体出示的机会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媒体的使用效果,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教师设计使用的媒体时机,可根据课堂教学环节、教学需要和学生思维特征多方面来考虑。

一、根据教学环节,设计时机。

一堂课有个好开头,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古诗《凉州词》,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伸向远方,迤丽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为导入后二句诗句的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事物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设计好电教媒体时机,能帮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新的知识。以《灰椋鸟》一文为例,课文的重点是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那么怎样来感染这个场面呢?学习课文介绍后,再来对照投影片,学生就能从“一小群一小群”到“大部队排空而至”,再到“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灰椋鸟归树林的壮观场面历历在目。

二.根据教学需要,把握时机。

电教媒体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的。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知。如能借助录音、录像、投影媒体,则可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例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教师提出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从胡夫金字塔可以看出这项工程有哪些特点?即播放录音,再演示投影。引导学生从“底是四方形”,“最后成塔尖”等词句对“角锥形”加深感受;通过“高”、“巨石”、“重”、“平整”、“紧密”等词语,领悟出这工程的“宏伟”和“精巧”。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对景物有了感知。

感知课文后教师应精心设计,利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解决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例如《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哲理性很强,课文重点使学生悟出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这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时,恰到好处地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再联系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体悟“眼前的利益”与“身后的隐伏着的祸患”的双关意思。再联系到课文第三段故事的结果。领会吴王“恍然大悟”的道理,促进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此举一反三,理解寓意这一难点就迎刃解了。

三、根据思维特征,捕捉时机

启发式教育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手段,它同样体现在电教媒体的使用时机上。学生想问题,会出现一时想不出的情况。这样,使用电教媒体会收到使学生思想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中的雪松。为什么雪松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只是弯曲,当积雪从树枝上滑落,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这是因为它有韧性。而其他一些树,由于没有雪松这个本领,就会被积雪压断。这时,教师可设计两种不同的投影片展示在屏幕上,这样清晰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懂得“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道理。

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越深刻,情绪越高昂,其思维就越活跃。捕捉这一时机,顺势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使学生认识更深刻。如《黄果树瀑布》一文,学生理解了瀑布的壮美后,再放录像,感受其声、形、色,领略其飞流直下的气势,听其声,见其形,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赞叹之情便再次激起。

6.谈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篇六

一、运用投影、音乐等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电视录像创设情境,突破时空限制,开阔幼儿视野,发挥语言教学的美育功能。

三、灵活运用电教手段,再现情境,突破教学难点,巩固幼儿的学习兴趣。总之,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语言教学,能达到丰富幼儿语汇、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等思维的目的,更能优化语言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言 投影 多媒体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电教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幼儿园教育教学领域。在语言教学中,灵活运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已成为提高语言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下面我结合自己从事的电化教学实践,谈谈电教手段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投影、音乐等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动力。”在语言教学中,运用投影、音乐创设情境,用于组织教学,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情绪,激发求知欲,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小班语言游戏《谁来了》,主要目的是要求幼儿学习并运用游、跑、跳等动词。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抽象思维发展缓慢,老师直接告诉幼儿小鱼是游来的、小兔是跳来的等,让幼儿记住相应的动词,在游戏中幼儿练习运用,这样不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一次次减弱;而采用在教学时放上有关小动物走路、模仿叫声的音乐,设计提问:“是谁来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能很快说出动物名称,情不自禁地模仿小动物的叫声,跟着音乐节拍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活动起来。可抓住时机,适时地启发幼儿:“小动物是怎么来的?”引导幼儿正确学说并运用游、跑、跳等动词。幼儿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玩中学,学中玩,很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幼儿的注意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随事物的性质而变化,凡新颖、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的事物,往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随着主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稳定性差,很难把注意力长时间稳定在一个目标上。幼儿园故事教学一般采用依教学挂图进行讲述教学,挂图画面单一,缺乏变化,想真正达到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组织教学很费劲。如大班故事《狐狸和兔子》,故事长有1200字,情节曲折,幼儿对故事无新鲜感时,注意力开始转移。老师依据故事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录像或将投影的静片与动片配套组合,层层衔接,巧妙过渡,可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地突出狐狸的狡猾、专横而不畏正义的本性。

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看到狐狸被勇敢的带镰刀的公鸡吓得发抖,最后被公鸡砍死而感到由衷地高兴,并积极大胆地描述故事情节,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二、运用电视录像创设情境,突破时空限制,开阔幼儿视野,发挥语言教学的美育功能

诗歌、散文以其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在语言教学中具有美育功能,要使幼儿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浮想联翩中感受意境美,单靠挂图是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而录像、录音、投影等电教媒体,则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态性等特点,成为实现语言教学美育功能的最佳教育过程和手段,也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如大班欣赏诗《春天的秘密》,诗歌意境优美,琅琅上口,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在教学时,老师播放有关春天景色的录像片,以其多彩绚丽的画面,配有诗歌录音,融声、色、图为一体,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把幼儿引入了一个洋溢着春天气息的优美情境中: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欢快地流着,柔软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荡,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捉害虫……幼儿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真切地感受到——春天来了,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产生了美的愉悦感,激发了幼儿喜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取得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电教手段,再现情境,突破教学难点,巩固幼儿的学习兴趣

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幼儿语汇。从幼儿的认知过程来看,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词本身是抽象的概括,对幼儿来说,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是个难点,而运用电教媒体,以其明显的直观性、再现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对于帮助幼儿理解词义、加深记忆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丰富词汇“模糊”、“清晰”,练习说反义词,为使幼儿更容易感知、理解,老师灵活运用投影将画面慢慢地演示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反之再让幼儿观察。通过直观的感知、比较,幼儿印象比较深刻,达到了丰富幼儿语汇的目的。

7.谈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篇七

【关键词】生物实验课     电教手段     实践效果

生物科学发展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实验课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生物学习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下,生物实验课程的不断增加对有效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提供了更高的要求。电教手段具有丰富性、交互性、多样性、精确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

一、电教手段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学习生物实验课的兴趣

采取何种措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成为很多生物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当前,情境导入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渐渐运用到生物课堂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正在逐渐提高,而这些新型教学方法的成功运用离不开电教手段的运用。尤其是在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电教手段的使用,不仅能够丰富生物实验教学内容,而且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学生能够在轻松、活跃的实验教学氛围中,对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和实验效果进行探讨、交流,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能够提高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生物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有着具体形象的认识,而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在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要将电教手段运用到生物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如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和方法以及实验效果评估等。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电教手段的运用都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激发,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进而提高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效率。例如,在高中生物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一节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手段将盐酸在这个实验中的作用展示给学生,并且通过正确的实验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染色效果区别,不同的染色效果能够区分出DNA和RNA,然后让学生明确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生物实验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实验教学视频或者是相关图片,让学生在实验之前能够对整个实验的实验原理、相关试剂的作用以及实验步骤和相关操作方法等提前认识,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这种先看后做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实验原理的实验方法的认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电教手段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上文提到,生物教学是关于生命现象和生命发展规律的科学,如果单纯地按照实验设计一步步指导学生开展实验课程,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无法理解生物实验的真正意义。但是,电教手段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将各个生物知识点串联起来,学会举一反三,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学会利用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高中生物实验的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还可以通过电教手段将探究教学方法引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方案的实施以及实验结果的获得等阶段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提出相关问题,例如“马铃薯和甘薯都富含淀粉,但是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这是为什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答案吗?”这些基于电教手段的实验教学方法都能够运用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电教手段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既是当前生物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电教手段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效率,并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焦颖.浅谈电教手段在生物实验课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3):147-150.

[2]华叙辉.浅谈创新教育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1):84.

[3]吕惠娟.浅谈多媒体辅助手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1):123.

8.谈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篇八

【摘要】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向着创新型的教育形式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分析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多媒体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实施策略。

【关键词】语文 多媒体 优势 策略 兴趣 视野 写作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126-02

21世纪是信息网络科技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不断地创新,运用新技术手段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忱。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将抽象化的内容进行具体化、清晰化地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对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计算机技术的融入,使得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更加生动化、形象化,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1.促进学生感知发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声音与字形同步讲授、将图画或动画与字义同步讲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调动了自身的视、听感觉,并在头脑中将其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小学生各种感觉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效果。

2.集中小学生注意力。小学生自我有意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还未发展完全,教师可以选用对比强烈的颜色和声音来表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为所学内容所吸引,并对其产生兴趣,在其无意识层面上达到对于教学内容的注意力集中。3.增强学生记忆。多媒体课件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可以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以图片和视频等方式,重复刺激学生大脑,使其牢固地记住所学知识。同时,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向学生的视听觉作用的同时,激发起其情感,使其对所学内容有所认同,从而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来理解文章。4.加强学生的创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的同时,应对比学校所在地的一些课外自然、文化资源,将与课文内容范畴相符合的或者相对立的,典型化地选取出来,制成课件,使学生产生经验内的感觉,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模仿课文中的优秀片段进行仿作,这是学生摆脱课本走向生活的途径。只有教师以典型化的方法选取材料过后,对学生加以指导,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二、多媒体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1.激发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呆板生硬,很少顾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从而对教师的教学任务产生了误导,教学质量始终不尽人意。多媒体教学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教??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和设计活跃的教学氛围,从而为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先导条件。新课标课程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詹天佑》一文,是一篇反映我国著名近代工程师的介绍,学生对于近代人物的生活背景等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相应的幻灯片,结合以近代詹天佑建造中国铁路时的具体音像背景,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生动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伟大的爱国情怀。

2.拓宽视野一篇课文只是教学的一个例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这一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多媒技术凭借互联网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可为语文教学的拓展提供极大的便利,从而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增加容量,有利于将课内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如《钱学森》一文,课文讲到钱学森回国在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学生可搜集有关资料,但是,运用多媒体手段把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发射场景及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情景一展示,学生就会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民族的自豪感,同时,也会感受到钱学森不愧为“两弹之父”。多媒体教学唤起了学生的创造力,也开发了他们的潜力。

3.引领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费时最多,收效甚微的是课文难点的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动于衷。语文课堂变得沉闷枯燥。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还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更易于理解把握语言文字的表达。在《石榴》一文的教学中,首先出示画片:展示家乡所在地,春天、夏天、秋天,石榴树、叶子、花、果实的颜色、样子变化以及吃石榴的样子等如醉如痴的画面。再让学生通过自主观赏诱人的画面,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联系上下文的“嫩绿、郁郁葱葱、玛瑙”理解“越开越密、越开越盛”进而理解“挂满、张望、驰名中外”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出石榴的生长过程。从教学过程来看,阅读教学中对词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然而我们的学生往往缺乏某些实际生活的体验,因此,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加速他们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理解、感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4.指导写作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写作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学生学完《猫》这一课之后,教师和学生一块儿总结出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是抓住特点来写,之后,教师打出课件中的其它小动物,如:鸭子、公鸡、白鹅等。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两种小动物,学着猫的描写方法说说其他动物特点。直观的动物画面给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几分钟后,学生开始展示成果。一位学生这样写白鹅:白鹅总是高傲地挺起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块奖牌。另一位学生这样写鸭子:鸭子走路时总是摇摇摆摆,好像他是舞蹈家„„,正是那形象的画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能做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多媒体展示的五彩缤纷的屏幕,生动丰富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增添了作文教学的魅力,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了他们的思维,促进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卸下了害怕写作文的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杨红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技术的引入[J].南北桥:2017,4

9.谈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篇九

关键词:写作教学;英汉对比;母语

摘 要:概述了教育教学领域对于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英汉对比法的研究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英汉对比法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践研究,分析了英汉对比的内容范围和对比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引言

写作是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中的重要一项,是一种语言输出技能,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写作教学效果,是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运用英汉对比法教写作,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浓厚,写作能力提高快。

二、运用对比法教写作的理论依据

在教育教学领域,关于对比法的研究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在语言学科已经出现了“对比语言学”这一新兴学科。“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他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非常肯定对比学习法,在其《中国人学英语》一书中曾强调,“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性、词义、词语范畴和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境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们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王力先生1985年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全体会上指出“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

当然也有些人对于英汉对比教学的方法提出了质疑,担心利用汉语进行对比会产生负面效应,会使学生过于依赖汉语而干扰英语学习。其实这种担心是可以避免的。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母语即汉语已经或基本掌握,这样在写作时必定或多或少受到母语的影响,对正面的影响应保持并扩大,而对负面的影响要尽量避免。教师可利用母语对英语影响中有利的一面,对母语和外语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者异同,发现其中的规律。经过教师的描述、讲解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反而会培养和增强学生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有意识的排除母语的负面干扰,尽量减少、杜绝表达失误,从而得体地用英语表达思想。

目前国内有关英汉对比研究的论文、著作很多,但具体涉及将对比法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并不多。我利用前人对于英汉对比法教学利弊的研究,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去粗取精,在写作教学中积极采用英汉对比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英汉对比法教写作的实践运用

在初中英文写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英汉对比法主要适用于词汇、句子、篇章和文化四个方面。

1、英汉词汇对比

词汇不论是在汉语中还是英语中都是最小的造句单位。在初中英文写作中,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和连词都是使用最频繁的。掌握这些词汇并不仅仅意味着知道该词的汉语意思,它们在英语和汉语中的用法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例如动词,它是构成英语句子的核心部分,在英语中非常重要,也是中国初中学生写作中出现问题最多的一种词。在汉语中动词没有形态的变化,词形本身也不表达语法意义。而英语中,动词有语法形态变化,表示各种语法意义。在初中课本范围内,英语动词的语法形态变化主要有:原形、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例如下面例(1)--(5)中,汉语的“吃”和英语中的“eat”。例:(1).我经常吃苹果。I often eat apples.(2).他经常吃苹果。He often eats apples.(3).他昨天吃苹果了。He ate apples yesterday.(4).他已经吃了一个苹果了。He has eaten an apple.(5).他正在吃一个苹果。He is eating an apple.2、英汉句子对比

初中阶段学生在句子方面发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句子的时态和结构上。在句子的时态上,英语句子的时态通常体现在动词形态的变化上,上文已涉及。在句子结构上,英汉语序基本是一致的,即按主—谓—宾—补的顺序排列,但英语的语序要灵活多变些,例如状语,状语中的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在使用时常会出现错误的词类。英语和汉语在状语位置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例如汉语中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常放在动词前,而英语中状语通常被放在句首或句尾。如果句子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态或地点状语时,通常其顺序为:英语---从小到大,汉语---从大到小。而且如果句中既有时间状语又有地点状语时,英语中通常先写地点状语后写时间状语。例如下面例(6)--(10)例:(6).他每天读英语。

He reads English every day.Every day he reads English.(7).我在商店里买了一辆自行车。

In the shop I bought a bike.I bought a bike in the shop.(8).他出生于2003年九月八号。

He was born on September 8,2003.(9).他住在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

He lives in Qinhuangdao city of Heibei Province in China.(10).我昨天在会上遇到了汤姆。

I met Tom in the meeting yesterday.3、英汉篇章对比

在初中阶段英语与汉语的篇章对比应侧重于突出二者的相同点。因为初中阶段对学生英语作文的难度要求不高。《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毕业时写作应达到的程度是: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的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英语和汉语不论在文体上还是文章的结构、内容等方面的要求上都有很多的相同点。汉语在文体上如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是初中生常写的文体,英语中也包含这些文体。在文章结构上,英语和汉语都要求做到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紧凑连贯,上下文逻辑思维严密,中心思想突出。

4、英汉文化对比

学习一门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不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就不会真正掌握该门语言。而运用对比法学习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在两种文化的对比过程中,学生会加深拓宽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又会对外民族文化产生深刻的理解。学生在这种对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所输入的其他语言知识,从而把外在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语言知识,在学生写作时这些内在的语言知识就会自然的运用出来。

初中的教材中涉及了许多有关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这些文化知识在写作中也经常涉及,如饮食、节日、体育、礼仪、价值观、信仰等。这些文化既有与我国相似的,也有相互存在很大差异的。通过对比更能突出差异,引起学生关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了解外国文化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四、英汉对比法用于写作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英汉对比要明显。只有明显的对比才能突出两者的差异,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要注意对比内容的难易。有些知识虽然有可比性,但分析起来过于复杂,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母语。

3、升华对比的目的。在英汉对比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对比法只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而要使之成为学生的写作学习策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五、结束语

对比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在初中阶段英语教学中,对比法相对于其他的教学方法来说,更具有优势。而且对比法不仅在英语写作教学方面可以运用,在听说读方面也有很大的运用空间。以上我对于在初中运用英汉对比法教写作的研究,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使这一方法更加完善,在初中阶段更加可行,我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0.谈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篇十

【关键词】电教信息技术  应用优势  具体应用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电教信息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信息技术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于一体,生动形象,具有信息量大、趣味性高和效率高等特征,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够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改善了传统教学效果。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掌握必要的电教信息技术,使之与小学英语课程相整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语素养。

一、电教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小学生心智发育不完全成熟,自制能力较差,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基本是知识的灌输,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英语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堂上学生可以保持听讲十分钟、十五分钟,但能坚持整整一节课的为数不多。将小学英语教学和电教信息技术整合,利用电教信息声文并茂的特点,将英语字母、单词、句子甚至对话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形式,不仅增强了英语教学的趣味性,还能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英语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科目,在传统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方式难免枯燥乏味,难以使学生理解全面到位。有了电教信息的帮助,运用多种资料呈现形式,使教学资料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可以突破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改变即使教师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提高教学效率的状况,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电教信息辅助教学,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教师之间还可以互相欣赏与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了资源共享,这对于培训年轻教师、培养优秀师资、提高教学效率也是相当有利的。

二、电教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对症下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会导致不认真听讲,甚至搞小动作,这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授课和其他同学听课,整个课堂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一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会带给学生极大的感染力。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选择有效教学素材,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能够为一系列后续学习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将教材上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动画、声音、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讲授“How do you get to school?”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出各种交通工具,同时附有一张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图片,并为每种交通工具标上名称,Car、Taix、Bus等等。如此贴近生活的课堂会带给学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形成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

2.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中突破重点、难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教学形式,教师需要在黑板上写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费时费力。利用电教信息技术,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制成生动、活泼的视听画面,形象生动地展示教材中的难点内容,使学生直观感受,从而降低难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突出重点、难点,优化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知识数据库、网络资料库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归纳总结的好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动口、动手、动脑,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渐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表达天气情况的句型时,可以先通过大屏幕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直观的、整体的认识,然后用不同的天气图片引导学生使用句型,经过反复练习It will snow. It will be sunny.就可以熟练运用了。在学习各种衣服名称时,可以把单词所对应的事物制成课件,教师可以以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多加练习,Where's my dress? It's on the bed.反复几次,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掌握了。

3.设立新颖的评价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11.浅谈运用出口退税手段保外贸增长 篇十一

以来最低增速。

世界贸易受损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经济。由于信心遭受严重打击,需求萎缩,汇率动荡,国际货物贸易量正在迅速减少。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大的经济体官方和民间,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和行为正蠢蠢欲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突破的难度增加。世界银行2008年12月发表的《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09年世界贸易量将下降2.1%,这将是1982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欧美房地产市场目前还没有见底,金融机构问题还在暴露过程中。有分析人士预计下半年还有可能出现类似“次贷”的其他债务违约问题,并导致更大规模的银行倒闭浪潮。现在还不能排除美、欧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蔓延,经济衰退时间拉长,甚至拖累全球经济走向衰退的可能性。

价格因素并非出口下滑的主因

中国出口商品很长时期以“物美价廉”著称。2005年以来,由于国家大幅降低了出口商品退税率,同时人民币持续升值,资源、能源价格也大幅上涨,迫使大部分企业提高了出口商品卖价。出口价格指数逐步升高。尽管如此,中国出口商品的性价比仍是好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对外贸易总体上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其中出口增长一直保持在20%以上。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2008年10月的广交会到会客商数量和进出口成交金额已经明显萎缩。2008年11月和12月当月进出口金额更是转为下降。今年1月我国商品进出口总值继续双双下跌。1月进出口总值1418.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降低了29%。其中,出口下降17.5%,进口下降了43.1%。这样大的跌幅,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仅见。

决定当前外贸走势的主要不是价格因素,而是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需求变化。

从短期需求看,危机之前国际商品市场需求一直十分旺盛,价格也持续走高。因此,国内外进口商、出口商和生产厂家库存大多比较充裕。面对金融危机突然爆发、市场预期急剧转向、商品价格普遍下跌的形势,他们不得不大规模调减和消化库存,签订新合同时也会比原来谨慎许多。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一两个季度甚至更长时间。随着库存调整结束,下半年中国进出口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国际市场上对消费类产品的需求具有一定刚性,中国是消费类产品主要的生产地。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订单仍将纷至沓来。因此,2009年中国商品进出口可能是一个前低后高的走势。

从中长期需求看,这场危机的深层背景是全球经济的明显失衡,尤其是美国人长期寅吃卯粮,消费高于产出,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临界点上。金融危机将带来强制性的调整。

美国要重建美元的信用,就必须抑制过度消费,提高储蓄率,减少贸易逆差。就全球而言,由于美国的需求受到抑制,在一定时期内由美国吸收以及拉动的出口量(估计目前应占全球出口量50%以上)将下降或放慢增长。而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需求的增长短期内又难以填补美国造成的缺口。因此,全球经济和全球贸易都不可避免地将进入一段低迷时期。在外需普遍低迷情况下,我国外贸出口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负增长或低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是不足为奇的。

慎用汇率和退税手段刺激出口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下滑,近几个月来国家已经4次在较大范围上调出口退税率,主要涉及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和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这对减少部分出口企业的困难,提振人们的信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一些人希望国家将人民币贬值或大幅提高出口退税率。但是,这样做在短时期内可以提升我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刺激出口,但是也会产生相当大的负面作用。

第一,人民币贬值和大幅提高出口退税率会给一些出口企业降价竞销提供空间。根据以往经验,在外部需求普遍疲软的形势下,对于那些我国已经占有较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商品,出口企业相互压价竞销只能是将部分利益输送给进口方,并不一定能扩大外部需求,实际上得不偿失。

第二,人民币贬值和频繁地大幅调整出口退税率可能引发更多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问题十分敏感,违背市场供求的贬值可能加剧货币市场动荡,遭至谴责和报复。调整出口退税虽然在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如果某些商品退税率过高,出口企业打价格战,必然引来更多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投诉,使贸易环境更加不稳。

12.谈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篇十二

一、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更好地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来展示最新的科技动态,可以将文字、图像、色彩、声、乐融合在一起,来展示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展示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以便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上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时,我利用了flash课件播放消防安全知识,我就发现学生对这些动画非常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屏幕上了,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知识的启迪,加深印象,教学效果良好。

二、利用电教媒体可以突出物质变化的过程,探索变化的规律

化学虽说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但中学实验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实验仪器、设备和药品的限制,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有了电教媒体的技术,我们就可以使变化过程由“微观”变为“宏观”,由“抽象”变为“形象”,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质变化规律的可寻性,以加深学生对物质变化规律的理解。

例如:我们所做的面粉的爆炸实验,虽说有实验的演示,因爆炸是瞬间发生的现象,这样并不能通过实验来让学生切身感觉爆炸发生的内在规律。而利用电教媒体的技术我们可以使这样的爆炸由原来的一秒钟变为一分钟,让其变化过程慢慢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这样可使学生自己去对实验中物质的变化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也加深了学生对爆炸这种特殊现象发生条件的理解。

三、利用电教媒体的技术可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教科书中每章节都有若干个教学难点。如何解决这些教学过程中的知识难点也是教学的任务之一。我们如能借助于电教媒体的技术,将这些难点通过实物形象地展示出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原子结构时,可以将原子的结构图制作成动画形式来展示,为何原子不显电性?当得、失电子时,又为何变成带电的微粒?带何种电荷?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如何?这些本来微观世界的知识在我们借助于电教媒体的技术使它们成为“宏观世界”,通过运动展示,可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电子在这些知识中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它们的运动,才使原子结构发生变化,才有了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四、利用电教媒体的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节奏慢,课堂容量小。如果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前编课件,把必需的板书和习题提前写好,上课时只需轻轻一点即可达到效果。又可反复再现知识纲点及网络结构,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可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或辅导学生,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提高了学习效果。

五、利用电教媒体的技术模拟演示实验,可以优化实验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课堂上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只有讲台前面几排的学生才看得清楚实验现象,后面很多学生都看不清楚。若采用电教媒体,可放大很多倍并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也有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实验,或一些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在课堂上都不能很好地演示。如果运用电教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总之,根据教材内容,恰当的应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信息量,又优化了教学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13.谈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篇十三

小学生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电教媒体具有趣味性的特点,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它能使单调乏味的教学变得趣味盎然,使无声化为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如教学人教版五(上)《只有一个地球》时,可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①茫茫的宇宙中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②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又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叶扁舟。(对比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③伴随着音乐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再次呈现,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地球上的空气、水等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爱)。如此导入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铺好了道路,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历史,培养情感

《七律·长征》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将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如:翻越五岭、乌蒙山闯过敌人四道封锁线,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了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让学生走进长征,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此基础上,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了解长征。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难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使得学生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三、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想象力,理解古诗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一定的比重。

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难点。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电化教学媒体,有助于发展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

如教古诗《望庐山瀑布》,开始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想,并问:“如果你也来到这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有的说:“香炉峰上升起雾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燎绕的仙境之中。”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观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问学生:“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瀑布像银光闪闪,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太美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再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反复吟诵这优美的诗文。同学们仿佛沐浴在千丈瀑布激起的“如烟、如雾、如尘”的水气中。学生既体会到了诗文的语言美,又感到了瀑布的景色美。电教手段的使用,促进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电教手段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作文入门

说话训练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文的初步训练。儿童的模仿力和记忆力都很强,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在这一阶段,“说话”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直接影响整个“说话”教学的效果。如果在低年级“说话”训练中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利用它的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会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说话”的积极性,从而取得其它媒体所无法取得的效果。

如《猴子捞皮球》是一个由四幅图组成的童话故事,一群猴子在玩拍皮球的游戏,一只顽皮的小猴把皮球踢到旁边的池塘里,怎么办呢?画面是静止的,对于许多儿童来说,认识上是有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便设计了“猴子捞月亮”的动画镜头,孩子们的脑海中也迅速产生一个类似的思维过程,既然心中有所想,口中就有话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这说明三维动画的运用为突破教学难点起了关键性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口语交际,为顺利地迈进作文的门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2023八下牛津英语暑假作业答案(练习1-10)下一篇:收到礼物后的搞笑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