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案设计

2024-10-10

《分数与除法》教案设计(15篇)

1.《分数与除法》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2.2 教学难点:

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教学用具

课件、模型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2=3(块)(1)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

2=0.5(块)思考: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1÷(2)看看大家谁的反应最快?(课件)28÷4= 2÷100= 6÷4= 0.7÷2= 9÷10= 师: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1÷6等与多少呢? 生:0.1666…

师:1除以6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

师:这是你的猜想,光猜想不行,我们还得验证,经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1、教学例1: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 3得多少。想: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算1÷师:这是一个蛋糕○,如果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多少张,该怎样列式? 3=,结果是多少张?(课件演示)生:1÷

师:每人分得1个的就是3=个(板书)1÷(个)

2、教学例2:如果把3块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 4得多少。想: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算3÷4 生:3÷师:每个人手里都有3张○○○纸片,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剪一剪,拼一拼,看看结果是多少?

(小组合作)交流

生:○○○把每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一份,就吃了

张。师:谁能给他们组的想法提几个问题? a:你们是几张几张分的? b: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张饼?c: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张?d:怎样才能看出是

张?

师:谁是和他们分法一样的?还有更简单的分法吗? 生②:把3张饼摞起来分,每人分一块,就是

张。

师:提出问题:

a:现在是几张几张分的? b:每人分了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 c:3张饼的就是多少张饼?

张?(还得一张一张的摆)d:怎么看出是师(小结):【课件出示】

把3张饼一张一张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张;

也可以把3张饼摞起来一块分,每个人都分得了3张的(张)

4=,就是张(板书)3÷

张饼,分了3次,共分得3个

张,就是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如果把2张○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用学具分一分。3=(张)生①:2÷借助想象,巩固研究方法。

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张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张吗?

生①:略。(课件演示)

9的结果吗?(5)刚才大家研究了分饼的问题,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计算7÷观察算式,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师:大家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①: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师:

老师:如果用字母a、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b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

(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他们之间有区别吗?(小组讨论)生: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是一种具体的数量。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联系与区别。

三、巩固提升

(一)、填空。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3)份,它有(3)个

(二)、选一选。(6分)

1、把4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全长的(B),每份是(A)米。

(三)、解决问题。

1、把6千克糖果,均匀地装在4个袋子里,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千克糖果?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袋糖果?

4÷4=1(袋)

答:每个小朋友分到1袋糖果。

2、把一个5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6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分数除法的意义。

2、分数和除数的关系。

板书

分数与除法

例1: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3得多少。想: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算1÷

2.《分数与除法》教案设计 篇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课本第28、29页例1和例2以及32页练习八的第1~3题。这是学生在分数乘法基础上首次对分数除法运算进行学习探究,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根据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并由整数除法过渡到分数除法,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第二,从分数除以整数入手,根据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例1采用整数与分数、乘法与除法两种对比的方式,揭示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例2以折纸的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引导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能够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除法的意义,并知道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为下一步学习分数除法运算做好知识储备。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他们能在联系与对比中将整数除法的意义类推至分数除法的意义。同时,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初步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他们的学习还需要借助结构性探究素材的探索和信息技术的帮助,才能对分数除法运算意义和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内化学习感知,形成综合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联系实际,发现生活中分数除以整数的现象,并综合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操作学习活动,引导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初步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式,体会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帮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发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教学环境与准备

本节课通过实物展台、PPT课件等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教学内容,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并根据教学中数学操作活动的需要,将班级学生分成5~6个学习小组,方便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和汇报。

●教学过程

1.找准起点,复习引入

◇谈话引入:班级开展中队活动,买来一些水果糖,每盒水果糖重100g,3盒有多重?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列式回答:100×3=300(g)

◇改编练习:这是一道列乘法算式解决的实际问题,你能改编成用除法算式的问题吗?

学生根据每盒糖果的重量、糖果盒数以及总重量之间的关系说出其他两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进行回答:

13盒水果糖重300g,每盒有多重?列式:300÷3=100(g)

2 300g水果糖,每盒100g,可以装几盒?列式:300÷100=3(盒)

信息技术支持:PPT根据学生回答的不同情况,运用触发功能,随机点出学生回答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创设良好的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研讨交流氛围。

◇回顾意义:通过改编练习,你能说一说,整数乘除法算式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吗?你是怎样理解整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针对具体算式说一说,在乘法算式中,300是两个因数的积,而在除法算式中,300都是被除数,在两道除法算式中的除数都是乘法中的一个因数。整数除法的意义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信息技术支持:PPT根据学生的回答的列式,保留三道列式,去掉其他信息,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乘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沟通联系,理解意义

◇再次改编:每盒水果糖的重量原来用整数表示是100g,还可以运用分数来表示它的重量吗?同桌相互商量商量。

学生交流:可以运用“kg”做重量单位,把“100g”改成“1/(10)kg”,把“300g”改成“3/(10)kg”。

◇重新列式:让学生回答水果糖重量改成分数表示的情况,并列出分数乘除法算式。

◇对比发现:让学生对比这三道算式,发现分数乘法与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根据这三道算式,说一说分数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分数乘法的积,在分数除法中都是被除数,除法中的除数或商都是乘法中的一个因数,从而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信息技术支持:PPT根据学生的回答,运用色块进入动画效果,突出强调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沟通联系:同时出现整数乘除法与分数乘除法几道算式,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

通过对比,加强分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发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初步运用:让学生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可以由一道分数除法,得出有联系的两道分数除法算式的结果。学生根据“2/(3)×4/(7)=8/(21)”直接回答出:8/(21)÷4/(7)=2/(3),8/(21)÷2/(3)=4/(7)。

3.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出示例2: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纸,进行折一折,算一算。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并讨论不同折法,带来的不同算法。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一种折法是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即得到2个“1/5”,结果为2/5;另一种折法是把4/5平均分成2份,即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通过乘法计算,也能得到2/5。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种方法,并说一说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汇报:一种方法是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5,就是2/5,并说出相应的算式;另一种方法是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4/5的1/2,也就是4/5×1/2,并说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比较:第一种方法计算相对简单,结果直接明了;第二种方法需要把除法问题转化成乘法问题进行解决,也能算出结果。

信息技术支持:PPT随机出示学生汇报的结果,实物展示同时展示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形象演示出学生的思考过程,让不同的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4.比较发现,掌握算法

◇深入探索:教师出示把4/(5)平均分成3份问题,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算法进行计算。

学生再次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小结归纳:现在对比分数除法的两种方法,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方法,选择一种解决方法,通过思考,学生选择第二种方法,因为“4÷3”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与“4÷2”有着不同。

◇探索算法:让学生对比“把4/5平均分成2份”与“把4/5平均分成3份”的两种不同算式,观察算式的第一步与原来的不同之处,得到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

学生得到分数除法的一般方法,就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即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得到算法:分数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就是乘以这个数的倒数。从而把分数除法问题转化成以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来解决。

信息技术支持:PPT触发的功能随机演示学生回答的不同情况,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通过实例得到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5.巩固训练,提升技能

◇学生根据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复习分数乘法运算,同时也练习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计算练习。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完成之后交流反馈。

◇进行判断练习。出示一组判断,让学生进行练习。

◇游戏活动。学生进行对口令游戏。同桌一位说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另一位迅速把这道算式转化成相应的分数乘法算式。

信息技术支持:借助PPT进入和退出动画及触发的功能,灵活出示学生巩固练习,通过对比、变式等题组练习,提高课堂学生学习效率。

●设计意图

1.有效迁移,明晰算式意义

新课伊始,通过乘与除法的对比、以及整数与分数的变化,顺利让学生从已有旧知迁移到学习新知,拓展并建构学生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在课件制作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比较发现的教学条件,运用PPT的触发功能,根据学生的当场回答,相机出现改编的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运用有效迁移,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沟通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还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同时,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数形结合,深刻理解算理

算理是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教学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把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与长方形的均分联系在一起,打通学生折纸与计算之间的壁垒,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把学生折、算的思考过程运用PPT形象地演示出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动态、直观展示效果,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还运用了PPT的触发功能,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处理更加灵活。

3.比较发现,熟练掌握算法

算法多样化是优化的前提。教学设计中,预设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规律,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特殊情况下的不同算法,再改变除数大小,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在算法的选择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把握算法优化的契机。在信息技术上,采用进入与退出等动画效果,聚焦学生由算理抽象出算法的关键部分,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充分展开探索,通过等号前后比较,学生发现计算规律,从而牢记并熟练运用一般算法。

4.广泛运用,提升学生素养

3.《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篇三

关键词:分数;除法;教学

一、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

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本课中,马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操作的空间。在教学中,马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四、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1.合作探究把握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

两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___(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马教师的处理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

2.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马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符合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马老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静.改进评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02).

4.《分数与除法》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③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具投影片(教材第89页的饼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表示()。

(2)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计算。(1)5÷8(2)4÷9

二、揭示课题

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2

(1)读题后,指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板书:

1÷3=

(2)讨论:1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画出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1米

?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把1米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1米的,就是米。

(3)写出答语。

2.教学例3。

(1)读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3)请几名学生口述分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4)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知道,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即3个块,把3个块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即块。因此,

3÷4=(块)。

由此可见,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1÷3=、3÷4=这两道算式,想一想:

①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归纳出以下三点:

①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②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

③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强调“相当于”一词)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

板书:被除数÷除数=

(3)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发怎样表示?

板书:a÷b=(b≠0)

(4)想一想: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在整数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所以这里b≠0。

(5)再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着重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除法是一种运算。

4、学生阅读教材,质疑问难。

四、课堂实践

教材第91页中间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说说学到了什么,自我总结,教师作补充。

5.分数与除法教案 篇五

一、复习旧知识,引进新课

1、把8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谁能列式?

2、把4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这两道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

什么方法来计算?

二、激思讨论,探讨新知识

1、教学例1。

(1)把1个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个?怎样列式?

(2)求每人分得几个?用除法来列式。那每人到底分得多少个饼呢?你是怎么想的?(课件演示:一张饼的1/3就是1/3张饼。)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让学生提出学习这一节课想知道的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对已有知识“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的理解,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在计算除法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三、实际操作,寻找规律

教学例2。

1、把3张饼平均分给4人该怎么计算呢? “3 ÷ 4”表示什么意思?现在每

人能分得一张饼吗?

2、指导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3个圆形纸片,动手折一折、剪一剪、

分一分,看看平均每人能分到多少块?

3、各组汇报分法及分的结果。

组1:我们是把这3张饼,每个都平均分成4块,一共分成12块,每人得3块。

组2: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先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

将第二个饼也平均分成4份,每人也分得其中的一份;将第三个饼同样平均分成4份,每人又分得其中的一份。将每个人得到的饼拼在一起,也是3/4张饼。

组3:三个饼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每人分得3张饼的1/4,也是3/4张饼。

4、电脑屏幕显示三种分法,让学生尝试说出推理过程。

(1)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我们可以吧什么看作单位“1”?

一份是多少个饼?一份是三个饼的几分之几?

(2)从屏幕显示和操作,我们可以看出:1个饼的3/4就是3个饼的1/4。

(3)3/4就是哪一算式计算的结果?

(4)3/4个饼表示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把3张饼平均分成4份”,完成了从观察到想象,从个别到其他的思维过渡,同时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了条件。】

四、比较分析,分析规律

1、观察等式1÷4=1/4,3÷4=3/4,,3÷5=3/5发现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2、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为什么用相当于?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点要引导学生发现:分数恰好是相应除法算式的结果,发现除法算式各部份与分数各部份的关系,并指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比如“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中的“相当于”而不是“就是”,便于学生认识到分数与除法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这个等式还有注意什么?在分数中分母能是零吗?为什么?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被除数、除数这个等式该怎样写?这里哪个字母不能是零?

4、联系复习时3÷5=3/5,现在你能运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来说明吗?

5、小结:一个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得数,也可以看作一个除法算式。

五、多层练评,反馈总结

1、75页自主练习1,生独立完成。

7÷12=( )/( ) 4÷3=( )/( )

9/5=( )÷( ) 3/8=( )÷( )

2、单位之间的互化。

7分米=( )/( )米 3克=( )/( )千克

23分=( )/( )时 59秒=( )/( )分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6.《分数与除法》教案设计 篇六

1.进一步加深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明确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

准确判断单位“1”,正确地解答分数应用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一)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三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板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请同学们想一想都是哪三种?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二)判断单位“1”.

1.鹅的只数是鸭的 .

2.甲的 是乙.

3.乙是甲的 .

4.男生人数的 相当于女生.

5.小齿轮的齿数占大齿轮的 .

(三)列式计算.

1.4是12的几分之几?

2.12的 是多少?

3.一个数的 是4,求这个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第(1)题

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1.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应把谁看作单位“1”?是根据题中哪句话判断的?

3.画图.

4.列式解答

答:鹅的只数是鸭的 .

(二)教学例3第(2)、(3)题.

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1.画图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题关键是什么?

1.结构上

相同点:都有3个数量,即鸭的只数,鹅的只数,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不同点:已知和未知不一样.

2.解题思路上

相同点:都要首先弄清谁作标准,把谁看作单位“1”;

不同点: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不同的解答方法.

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谁作单位“1”.

教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在结构、解题思路及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解

答这类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判断谁作单位“1”.这样才能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并进行了比较.解答时,要正确地判断单位“1”,从而确定解答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一)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蓝毛衣15包,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几分之几?

(二)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运来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 .商店运来蓝毛衣多少包?

(三)商店运来蓝毛衣15包,正好是运来红毛衣包数的 .商店运来红毛衣多少包?

五、课后作业

(一)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二)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三)农场有小牛40头,是大牛头数的 .农场有大牛多少头?

7.《分数与除法》教案设计 篇七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经验

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学生不断的数学活动中积淀获得的, 教学中它可以自觉地转化为学生的数学能力, 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的创造能力, 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核心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欲望

师:我想调查一下, 最近谁要过生日? (学生举手表示) 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 (蛋糕) 买蛋糕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一起吃 ) 同学们愿意帮 *** 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愿意)

出示例1: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 每人能分得多少个? (生讨论并汇报)

生1:老师, 我的算式是1÷3, 但我不知 道每人得 多少个? 生2:我知道, 每人得1/3个.

师:板书1÷3 =1/3 (个 ) . 之后课件演示分蛋糕过程.

【教学思考】从生活情境导入 , 以学定教 , 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从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 也可以根据分数意义直接说出结果. 这样就先从直观上初步建立起分数与除法的相等关系, 初步体会到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为下面的探究铺路搭桥.

核心环节二:关注探究过程, 创新教学内涵

出示例2:如果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 每人分得多少块

师:请同学们用课桌上的圆片学具分一分. (生边操作演示边汇报)

生1: 我是这样分的, 我把每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 3个月饼就有了12份, 每人得其中的3份, 拼在一起就是1个月饼的3/4块. 我的算式是3÷4 =3/4 (块 ) .

生2:我把3个月饼重叠在一起, 看做1份, 把这1份月饼平均分成4份, 每人得这1份的1/4, 打开之后再拼在一起 , 就是1个月饼的3/4块. 我的算式也是3÷4 =3/4 (块 ) .

生3:我先把2个月饼重叠在一起, 看做1份, 把这1份月饼平均分成2份, 每人先得这1份的1/2, 再把剩余的1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 每人又得这1个月饼的1/4, 然后把两次分得的结果拼在一起, 就是1个月饼的3/4块. 我的算式也是3÷4 =3/4 (块 ) .

生4: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 每人分得1块月饼的1/4, 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 每人分得3个1/4, 就是3/4块. 我的算式也是3÷4 =3/4 (块 ) .

师:板书3÷4 =3/4 (块 ) . 之后课件演示分月饼过程.

【教学思考】经过充分的操作活动探究 , 实现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由直观到理性的提升. 圆片的剪拼过程, 实质就是学生对数学转化思想的建构过程, 它巧妙地搭建起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使二者关系逐渐明朗化, 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核心环节三:观察算式特征, 凸显课堂本质

师:观察这些除法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

生1:3÷5, 5÷3的商的分子分母交换了一下. 生2:除法中的被除数就是分数的分子, 除数就是分数的分母.

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 b表示除数, 那么a÷b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a/b) 大家还需要补充什么? (b≠0)

师: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快速求出下面各题的商, 并把所得的商在下面线段中表示出来.

【教学思考】从具体情境中的分数与除法抽象到纯粹的除法算式和商, 这是分数从“表示相对量的关系”向“表示绝对量的数”过渡. 其中将商分别在数轴上标出这一活动, 彰显数形结合思想, 实现了将分数纳入数的行列, 凸显了分数作为“数”的本质属性, 同时通过这些分数之间以及分数与自然数之间的大小比较, 实现了数的概念的扩展.

核心环节四:巩固学习内容, 提升育人价值

师:一节课就要过去了,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这节课你们收获了哪些知识? (经过学习, 我们明白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师:我们在研究以上知识时, 遇到了什么困难? 采取了什么方法?

生:我对怎么平均分圆片产生了困惑, 与同学们充分讨论后, 通过动手操作探究, 剪拼转化之后得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思考】不仅让学生总结收获的知识 , 更可贵的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知识产生的过程, 从方法论的角度让学生去全面把握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路、遇到的困难、克服的方法, 将思想、策略、方法显性化, 既凸显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又固化了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案 篇八

1,提问:A,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 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教学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 反馈分法.

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 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结提问:A,观察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 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书P91 深化.

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庭作业

P93 .1,2,3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

9.《分数与除法》教案设计 篇九

1、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迁移等能力。

3、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

2、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这些句子中,哪两个量进行比较,谁为单位“1”?

⑴一桶水用去3/4。⑵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1/3。

师:第一题是部分与总数的比,总数为单位“1”。第二题是一个量同另一个量比。和谁比?谁为单位“1”。

[点评: 通过对比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的比较”有两种情况: 一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出示准备题。说出关系式,再列式计算。

爸爸体重75kg,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⑴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爸爸的体重×7/15=小明的体重 75×7/15=35(kg)

⑵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占小明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多少千克水分?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5×4/5=28(kg)

二、探究新知。

1、激趣引入。

师: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我们的身体内有很多科学知识藏在里面呢,你们知道自己体内水分的含量吗?

[点评: 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提高分析能力。]

2、出示: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照这样计算,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和爸爸体内的水分差不多重了。可是小明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

[点评: 设计有多余条件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筛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训练了学生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一: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出示思考问题,学生先分小组进行讨论。

①小明的体重与什么数量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②应该把哪个量看做单位“1”,为什么?

③单位“1”所表示的数已知吗?

④怎样求单位“1”所表示的这个数?你能列出关系式吗?讨论后汇报。

10.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 篇十

一、利用生活实际,引入分数乘除法情境教学

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最基本的是理顺题目意思,找准计算方法,但很多学生容易混淆乘法、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使得计算题变复杂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将应用题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创设学生有兴趣的教学情景.如在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周末,小明跟妈妈一起逛街,妈妈给了小明10块零用钱,小明买了一个玩具后,还剩下1/2,请问,小明的玩具花了多少钱?通过设立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将乘法应用题跟自己生活中常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当遇到此类题目时,容易产生联想.在课堂中,可以将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展开相关讨论,找到解题思路.

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部分:基于情境类型来看,可以灵活变动情境教学的出现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好奇心,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抽象知识;基于课堂气氛来看,情境教学有利于营造良好气氛,能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过程中.

二、变换多种形式,灵活讲解分数乘除法题目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出题方式较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应抓住应用题的中心思想,灵活变动其形式,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解题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抓住题目的核心意思,找准题目中单位“1”的代表量,写出数量关系式.以“3是9的几分之几?”为例,可以变换为以下形式:

分析:通过这两种形式,让学生准确掌握分数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在找出题目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情况下,确定好使用乘法或者除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题目难度的变化,选择好典型例题,综合考虑学生认知特点、题目特征等方面的因素,深入了解学生知识疑难点,仔细观察每名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变式练习,灵活变动讲解方法,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率.如苏教版中例题:学校准备在校外修建一条长4400米的跑道,已经修了2400米,请问,再修多少米才能正好修完这条跑道的3/4?

分析:教师首先可以在黑板或大屏幕上画出一条跑道并标上4400米,帮助学生找到单位“1”,再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

三、重视思维教学,培养学生分数乘除法思路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应该重视思维教学,抓住学生思考方向,适时引导学生找到解题突破口,把握住应用题本质.如:在秋天农民伯伯收获了粮食,分三周卖完,第一周被买走全部的1/3,第二周被买走1/2吨,还剩下全部粮食的1/4没被买走,请问农民伯伯收获了多少吨粮食?

分析:在这个例题中主要让学生分清楚“被买走全部的1/3”“被买走1/2吨”和“剩下全部粮食的1/4”的区别,第一个是全部单位“1”中的“1/3”,而“1/2”是具体数据,“剩下全部粮食的1/4”是全部单位“1”中剩下的“1/4”.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重点培养学生解题思维,帮助学生理顺乘法、除法和混算之间的转换.将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过程简化,使用简单的描述语言,培养学生分数乘除法思路.

四、实施因材施教,创新分数乘除法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是分数乘除法中重要教学方式,受到基础知识情况、兴趣情况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思维方式、切入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创新分数乘除法教学方式.如使用阶梯制教学方式:

第一阶梯:小明有36颗糖果,小红的糖果是小明的3/4,请问小红有多少糖果?

第二阶梯:小明有36颗糖果,小红的糖果是小明的3/4,小白的糖果是小红的2/5,请问小白有多少糖果?

第三阶梯:小明有36颗糖果,小红吃了1/4,小明自己吃了1/3,请问还剩下多少?

通过递进的方式,教师可以全面掌握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真正困难的地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讲解有效性.

11.《分数与除法》教案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 创设一个“分一分”的活动。

1, 出示:第27页的情境图。

从整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借助除法的意义和图形语言,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

2, 创设自主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知识的

内在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

二, 画一画。

1, 让学生画图个观察,分析图中反映的数量关系

2, 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法。

三, 填一填,想一想。

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问题中蕴藏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四, 试一试。

学生巩固对除法计算的理解,重点引导学生先约分再乘,这样算比较简便。

五, 练一练。

1,第28页第2题,利用分数除法解方程,既应用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又为今后用方程解决问题进行铺垫。

2,第28页第3题,利用分数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交流的空间。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

3,第28页第4题,让学生计算、观察、引导动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当除数分小于、等于、大于1的时,商与被除数有怎样的关系?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分数除法三(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出示教科书第29页的情境图。

1, 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 学生交流后,教师鼓励学生要方程解决此类问题。

4.教师对算术方法要也重点讲解。理解并“标准量”(单位1)和“比较量”的含义。

二.试一试。

1.第29页第1题。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讲清楚问题的思路。此题是让学生根据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第(1)小题,学生可以列方程解决,也可以用分数除法解决。不管选用哪种策略解决问题,教师都应该肯定。对于直接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我们要多鼓励。

2. 第29页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集体讲评。

三.练一练。

1.第30页第1题。

让学生上黑板板演,然后教师集体讲评。

2.第30页第2题。

先向学生讲清“八折”的含义。即现价是原价的8/10。解决问题可以利用方程解也可以用算术的方法来解,算法不做基本要求。

3.第30页第3题。

学生独立晚上,让学生汇报其做法和思路。并找出标准量和比较量。

4.第4题。

结合鸡、鸭、鹅孵化的长短,为学生创设运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2.《分数与除法》教案设计 篇十二

学习

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

重点 能用解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2、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

3、选择用除法计算借助线段图的动能理清思路

板书:

二、尝试解决

1、试一试第1题

2、试一试,第1题(2)板书:

9×1/3=3(人)

三、练一练

1、解方程:

1/5x=73/4x=4

5/8x=1/123/8x=1

2、解决问题

让学生先弄清“八折8/10,可利用方程法解,术法作基本要求”

3、解决练一练,第3、题 学生活动

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后,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可能会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用方程和除法计算两种方法,板演在黑板上

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可以列方程解决,也可以用分数除法解决

集体纠正

学生独立解方程

捐名板演

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集体纠正,即现价是原价也可用算术法解,算术法作基本要求

学生独立解决

或用算术法解决问题

然后进行全班交流纠正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二)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x×2/9=6

x=6÷2/9

x=6×9/2

x=27答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三分数除法 教时 (20)

学习

目标 1、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及时分数运算方法的掌握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

重点 求一个数的倒数及分数运算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 求一个数的倒数

1、出示数据

1/91113/512/3

2、求出以上数的倒数

91/115/1313/2

1的倒数是它本身

二、计算分数乘除法

1、出示计算题

8×1/43/4÷44/9÷3/24/5÷44/7÷7/4

2、计算以上各题

三、解决方程

1/9x=2/32/3x=54

7/4x=358x=42

1.5x=28.5

四、解决问题:

1、练习三第4题

2、练习三第5题可以用解方程的方法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

3、完成第6-9题

方法同上

4、完成第10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根据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进行解答。

1/3÷3=1/9也可以列出方程进行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数据

独立写出各数的倒数

然后交流纠正

学生看清乘除法,然后独立计算,进行交流,除以一个数是乘这个数的倒数

学生独立解决

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纠正

学生认真审题,用方程解决问题

说一说解设

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仔细审题,找出数量关系,列成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同上

1÷1/9=9(天)

解答:1/3x=3

X=9

板书设计练习三

1/9×9/111×1/11

3/4÷4=3/4×1/4=3/16

解:设:校园总面积为xm2

3/40x=660

X=8800答:校园总面积为8800m2 教学反思

13.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习的几种方法 篇十三

一、分类性复习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主要可以分成三类: (1) 知道了单位“1”的量, 知道了分率, 求分率的对应量, 属于“已知一个数, 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2) 知道了分率, 知道了分率的对应量, 求单位“1”的量, 属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 知道了分率的对应量, 知道了单位“1”的量, 求分率, 属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通过分类就能使学生看清这三类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和结构体系, 可以充分发挥整体结构的功能, 使学生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得到系统的认识, 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每一类应用题各自的特征, 为分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比较、联系性复习

分数应用题较之整数和小数应用题, 更难于理解和掌握, 主要是学生对题目中用分数表达的条件和问题感到抽象, 不易理解。实际上分数应用题与整数、小数应用题在解答思路和数量关系上是有联系的。因此, 复习时教师应根据“迁移”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 把整数、小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分析方法迁移到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上,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把握题目变化的脉络, 从“变”中悟出“不变”, 从而提高学生解题时的应变能力, 使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和整数、小数应用题的解法相衔接。同时还可以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原来分门别类的两个内容串联起来加以复习。

三、分析性复习

教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 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也是解答应用题的最重要步骤。各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有各自的特点, 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来说是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什么量是什么量的几分之几”或分析“什么量的几分之几是什么量”。以前一句话为例, 后面的“什么量”作为单位“1”“几分之几”作为分率, 前面的“什么量”作为分率的对应量, 这样, 可以根据“单位‘1’的量乘以分率=分率的对应量”的关系, 得到一道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 从而正确判断该题的计算方法。有时题目中的数量与分率不直接对应, 特别是一些稍复杂的应用题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条件:“什么比什么多几分之几”或“什么比什么少几分之几”。这时, 学生很难确定什么量是什么量的几分之几, 加之分率又没有直接给出, 学生又难确定是1加几分之几还是1减几分之几。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转化”工作, 使学生真正明确“什么量是什么量的几分之几”这句话的含义, 让他们知道要这样转化:首先确定单位“1”的量, 跟谁比, 谁就是单位“1”的量。

14.《分数与除法》教案设计 篇十四

三分数除法   倒数 教时                   (15)

学  习

目  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学  习

重  点 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新课引入

1、出示算式:

2/3×3/2      2×1/2

8/11×11/8    1/10×10

7/9×9/7      7×1/7

2、找一找

二、新棱

1、师:每个算式的积都是1,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互相颠倒,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比如1/2的倒数是2,2的倒数是1/2,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2、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

小结:倒数是对两上数来说的,它们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3、练习:

4、求倒数的方法

(1)观察:

(2)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倒数呢?

指名口答,怎样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想一想:怎样求4/11、 16/9、0.5  0.35的倒数

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师小结

(4)想一想:1的倒数是几? 学 生 活 动

1、学生算一算

2、找一找算式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3、反馈

学生进行思考,同桌讨论。

1、让学生说一说:

上面口算题和自己举倒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谁是的倒灵敏,谁和谁互为倒数。

这两个算式的两上因数的分子,分母这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分析:

学生偿试练习:

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

集体反馈

2/3×3/2=1  2×1/2=1

只要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求一个真分数的倒数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求小数的倒数,先把小数化为分数,求自然的倒数先把自然数看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

板书设计

2/3×3/2=  2×1/2=   每一个算式的和都是 8/11×11/8=  1/10×10=    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互相颠倒

7/9×9/7=  7×1/7=       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教学反思

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本节课学生学的轻松,效果好。

课题 分数除法(一) 教时                   (16)

学  习

目  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  习

重  点 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涂一涂,算一算

1、提问:

出示图:把1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技法:

把这4份平均分成2份

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7,也是2/7。

用算式表示:4/7÷2=2/7

2、提问:如果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小结:根据图,我们把4/7里的4份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4/7的1/3。

板演:

4/7÷3=4/7×1/3

=4/21

3、议一议:

二、练一练

1、引导学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

学 生 活 动

1、学生可以用画图、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反馈

学生涂一涂

观察:

学生折叠

涂一涂

找结果

1、学生涂一涂,分一分

2、说一说

3、你认为该怎样算?

1、学生独立练习: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集体反馈

3、说一说: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之间的联系

1、学生思考

2、自己考试填一填

3、反馈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

4/7 ÷ 2 = 4/7 × 1/2

教学反思

15.分数与除法教案片段教学 篇十五

梅峰小学

张均敏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五上39-40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学习了真分数与假分数

师:利用昨天学习的知识,老师准备了几道题让你们来闯闯关。我们来开火车。PPT展示:

2个1/3是();

()个1/8是3/8;

14个1/9是(); 4/5里有4个();

15/8里有()个1/8;

2里面有()个1/4 师:第二组第一个开始。生回答。

师:正确,请坐。

2、探索新知

A、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恭喜,通过了闯关,老师带了一块蛋糕作为奖励。看,想吃吗?(想吃。)如果把这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块蛋糕?谁来列个除法算式

生:用1÷2(老师板书)等于0.5块,每个小朋友分到0.5块的蛋糕。师:你反应真快,还知道每个小朋友分得了0.5块蛋糕。师:(PPT展示问题时,老师说。)小朋友人数多了,蛋糕也多了。问题是:如果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蛋糕?谁来列个除法算式? 生:用7÷3(老师板书)

师:我们通过分数的再认识知道把1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1/2,这里的1/2与1÷2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分数跟除法一样都是要进行平均分,1/2是1÷2分蛋糕的结果。

师:恩。我听懂了,分数与除法表示的意义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1÷2是运算的过程,1/2是每人分到的蛋糕大小,就是这个算式商的大小了。

师:同样地,,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每次得到1/3的蛋糕,7次合起来是7/3,这里7÷3与7/3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7÷3与7/3都可以表示7块蛋糕平均给3个小朋友,7÷3表示运算的过程,7/3是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蛋糕的大小了,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回答得有理有据。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分数与除法(板书课题)之间的关系。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呢? 生1:我发现了,被除数出现在分子,除数出现在分母,除号变成了分数线。师:你观察得很细致。谁再来说说。

生2:分数的分子是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是除法的除数,除号成了分数线,算式是横着写的平均分,分数是竖着写的平均分。

师:对呀,大家有没有跟他一样的发现呀?!(老师板书划小弧线来对应)被除数写在分子的位置,除数写在分母的位置,除号写成了分数线。(边说边板书)当被除数除以除数时,有这样的写法。把被除数用字母a表示,除数用字母b来表示时,a÷b=a/b,老师心中有一个小小的疑惑。分母可以为0吗? 生:这里的分母是除法算式里的除数,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师:你考虑得非常周到,(板书:除数不能为0)一旦除数不能为0,那么分母b也不能为0(边说边板书:b≠0)

师:(过度与小结句)通过分蛋糕的除法算式,商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分数又能写成分子除以分母的算式,也知道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老师还有一个疑问:如果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2又1/3块,这种说法正确吗?跟你的同桌商量一下。生商量,师巡视。

师:时间到,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呢/ 生:我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因为2又1/3=2+1/3,其中2可以看成6/3,6/3+1/3=7/3,所以2又1/3跟7/3是一样大的。

师:你的解答很精彩,谁还有补充。

生: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应为可以把7/3=(6+1)/3=6/3+1/3=2+1/3=2又1/3,所以两者是可以互化的

师:我们都是爱思考爱学习的孩子,通过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特别注意的是,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要用分子除以分母,能整除的,所得的商就是整数;不能整除,除得的商就是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原来平均分蛋糕的除法算式的结果表达形式可以不同啊。

师:我们吃了蛋糕,再来喝点茶吧。泡茶前,有个任务:要把1kg茶叶平均装在4个小罐子里,每个罐子装多少茶叶呢?平均装5个罐子呢?谁来完成任务呢?你来。生:1÷4=1/4(kg)1÷5=1/5(kg)

师:不仅仅平均分蛋糕的除法算式的商可以写成分数,平均分茶叶的除法算式的商也可以。师:泡了茶,完成任务2: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的同学能先喝到茶。现在动笔。生操作,师巡视。

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分数与除法,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这都是我们更深入学习有关分数知识的铺垫,希望同学们保持这样的热忱,继续努力。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2又1/3=2+1/3 7/3=(6+1)/3 a÷b =a/b(b≠0)=6/3+1/3 = 6/3+1/3 1÷2 =1/2 =7/3 =2+1/3

上一篇:800字《告别》作文下一篇:沉与浮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