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理想有关的名人名言

2024-10-20

与理想有关的名人名言(共10篇)

1.与理想有关的名人名言 篇一

1、高尚的理想并不因为默默无声而失去价值;自私的追求不因为大叫大嚷而而伟大起来。

2、一个人的活动,如果不是被高尚的思想所鼓舞,那它是无益的、渺小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3、没有理想,就达不到目的;没有勇敢,就得不到东西。——别林斯基

4、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5、人生最高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李大钊

6、如果不献身给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何塞·黎萨尔

7、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目的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8、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变得这样甜蜜;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显得如此宝贵。因为,并不是任何理想都能如愿以偿!我将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一直走下去,永远走下去…… ——艾特玛托夫

9、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10、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11、把理想运用到真实的事物上,便有了文明。

12、扼杀了理想的人才是最恶的凶手。

1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14、理想犹如太阳,吸引地上所有的泥水。

15、沉思的人有一个目标,幻想的人却没有。

16、人的愿望没有止境,人的力量用之不尽。

17、人类的心正是凭借着希望而得到宽慰,一直生活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18、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件好事,常人都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19、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人,就像一部没有马达的机床。

20、整个人生就是思想与劳动,劳动虽然是无闻的、平凡的,却是不能间断的。——冈察洛夫

21、希望是漠漠沙海中的一片绿洲,昭示着新的生命;希望是茫茫狂涛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希望是生命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能量;希望是困难时坚韧的拐杖,是忧愁时鼓舞人心的乐曲,是绝望时振奋人心的强心剂。

22、理想是火炬,点燃进取的心。理想是甘泉,滋润枯干的心。理想是树,为你撑起绿荫。理想是光, 为你照亮前方。

23、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而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居里夫人

24、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找精神上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要能够不使我们骄傲,而又能够使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放得很高。——居里夫人

25、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季米特洛夫

26、理想是世界的主宰。——霍桑

27、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我的理想……总是充满着生活和泥土气息。我从来都不去空想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奥斯特洛夫斯基

28、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29、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30、没有理想,就达不到目的;没有勇敢,就得不到东西。——别林斯基

2.与理想有关的名人名言 篇二

教育理想

理想的高度能够决定人生的高度,这已为无数的事实所证明。而理想教育的高度则取决于整个社会人们教育理想的高度。要想实现理想教育的奋斗目标,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拥有崇高的教育理想。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我们才能认真阅读,积极反思,不断创新;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我们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我们期待中的理想教育才能拥有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而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教育理想,则与他的人生追求、知识水准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人们心目中崇高的教育理想应该超越个人功利的狭隘,为所有的教育对象着想,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服务,为人类的进步注入永恒的动力。

理想教育

确立了崇高的教育理想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种教育理想转变为先进的教育观念,并落实在富有人性化的教育实践中,做到人人都能够为自己教育理想的实现而勤奋工作。

人的成长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也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影响。处在社会大环境中,我们的理想教育也同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影响。而社会对升学率的恶性追求必然会导致教育的畸形乃至异化,生源的悬殊差别也难以避免地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并最终制约一部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也会波及教师的心理,影响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使得理想教育的实现遭遇阻碍。这些问题,虽然并不能完全阻挡我们朝着理想教育前进的脚步,但也会让理想教育面临重重困难,甚至让理想教育举步维艰。

然而,不管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理想教育也不能止步。我们没有停下来的理由。与其说理想教育是社会和未来对我们的呼唤,倒不如说是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希望通过对理想教育的探讨,能够揭开罩在理想教育上的层层面纱,使理想教育渐趋明朗,让更多的人认识理想教育,理解理想教育,认可理想教育,以摆脱理想教育的象牙塔状态,让理想教育真正步入现实,走进人心。同样,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与研究,进一步明确理想教育的内涵,丰富理想教育的底蕴,达成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的完美对接,在帮助现实教育实现质的升华和历史性蜕变的同时,收获理想教育的博大与深邃。

理想教育的立足点,毫无疑问应该高于社会的一般性要求。但是,我们所追寻的理想教育,却又必须也只能立足在现实的土壤中。只有立足于现实之中,才能脚踏实地,直达理想教育高而远的境界。任何脱离现实、追求空中楼阁式的教育都不可能步入理想教育的彼岸。因此,要想实现我们的理想教育目标,必须首先获得社会的支持。要加强理想教育的宣传,展开理想教育的大讨论,让更多的人关心理想教育,思考理想教育,以此提高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认识,增进人们对理想教育的感情,并在得到广泛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让人们自觉地投身到理想教育活动中来,以便给理想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活水,形成激荡现实世界的滚滚洪流。只有让更多的人理解了理想教育,才能跳出“全民应试”的窠臼,实现“理想教育大家做”的目标。

社会对学校、学校对师生的评价不能过于精细,不该只以量化积分、感性判断的形式呈现,应该有着不拘一格的形式,展示理性的优雅,展现思辨的深度,彰显人性的魅力。要从更深的层面上来思考教育,从更高的目标上来考量教育,将教育从功利境界提高到自由境界,从世俗境界升华到理想境界,从单纯的知识境界提升到丰厚的人文境界。要给学校以更多的教育自主权和管理自主权,鼓励学校进行教育变革和教学创新,以创办既能适应社会要求又能显示社区特点的特色教育,而不是拿固有的模式考查学校,更不能用僵化的标准类比学校。学校之间也要开展竞争,但这种竞争应该显示良性的特质,没有对分数和升学率的刚性要求,对优质生源的争夺也不该狂热到病态的程度。

没有哪一个教师不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人生价值,获得社会认同。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将传统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变为理想教育对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共同关注,并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可能在短期内无法取得明显的效果。而理想教育的高于现实、超越现实,又决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然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那么,已经习惯于追求显性教学效果的人们,能不能容许我们在理想教育的道路上“默默无闻”地前进,这是一个不能回避也不该回避的问题。而当人们对理想教育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是产生误解的时候,作为先行者的我们,还能不能坚守我们的阵地,沿着理想教育的方向“孤独”前行,这同样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实现理想教育

在向理想教育迈进的征程中,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对教育工作要富有激情,并且充满理性,能凭借自己的智慧育人,却也不乏在关键时刻像雄鹰一样展翅护雏的勇气和果敢,以至能够用生命的绝响奏起教育的最强音。

理想教育的实现,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理想教育必须立足在现实的土壤里,尽管它高于现实。不管现实的土壤是肥沃,还是相对贫瘠,都要正确对待。置身在生活的洪流中,各种因素都可能困扰着我们,冲击着我们的教育理想,甚至影响到理想教育持续深入的开展。只有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才能跨越教育的功利境地,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做到既关注学生的当下学习状态,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和情感上的支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才能把学生视作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对待,主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自觉培育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积极鼓励他们自由健康地发展,努力排除阻碍他们进步的各种障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崇高的教育信念在朴实的教育行为中熠熠闪光。

要想实现理想教育的目标,教师还要养成高尚情操,铸就教育家情怀。教育家不应该作为理想教育的派生物出现,而应该是理想教育诸多目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成为拥有不俗情怀的教育家,我们就要自觉地将对个人生活的关注变为对教育生态的关注,主动地将教育从知识领域提高到道德境界来认识,努力将教育从“功利”状态提升到“无为”状态。

3.吴晓波:商业与理想与现实有关 篇三

北岛翻译了狄兰·托马斯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么说的:“通过绿色导火索催开花朵的力量,催开我的绿色年华。”读起来总有一种被诗句推动向前的力量。而吴晓波就是用文字作为“导火索”,“双腿悬空般”催开着中国的“商业之花”,同时成就着自己的“绿色年华”。

与写作有关

这世间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吴晓波就是那种天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人。

高中毕业前,他问自己的老师“哪种和文字有关的专业可以找到工作”,回答是“新闻”,于是吴晓波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开始了他和文字有关的人生。

吴晓波是那种很有边界意识的人。很多人好奇他为什么不写小说,他说因为自己“没有虚构能力”。他一直强调自己只是一个“写字的人’。既不是企业家,也不想当企业家,因为“企业家需要管理的事情很琐碎”,而他更愿意写作。

多年来的企业采访对于吴晓波来说诱惑很多,但他仍然坚持做着“和写作有关”的事。“我从没想过进入企业,因为我知道那并不能使我快乐,也不能体现我的价值。写作的时候我更加自信,因为有很多时间理清思绪,无论一年、两年总会想清楚,或者得出某种阶段性的结论。但商业相对就很残酷,根本不会有时间思考,如果想清楚了有时会损失惨重。”

作为一个文人,吴晓波被寄予了很多文人的商业理想。因为在“文人”和“商人”之间,他探求到了自己的路子。事实上,蓝狮子对于吴晓波来说只是一次“偶然事件”。

“我从没想过我会做企业,我一直认为我就是一个写书的。刚开始它只是一个平台,2005年后成为一家公司。现在的成功也是因为我们遇到了新的市场契机一出版行业逐渐向民间开放,所以蓝狮子发展到今天基本没有受到政治上的阻碍。其中最庆幸的就是我们能够出版一些自己想出版的书籍。”

所以,如今蓝狮子的定位是:“与最好的商业阅读有关。”

幸运的是,吴晓波将兴趣变成了职业,写作本身带给了他想要的生活,而这有时是“一个文人所有的理想”。

与商业有关

多年的商业写作过程中,吴晓波采访过很多企业家,他们有的风光,有的花钱如流水。然而,他印象最深的是湖南娄底一位姓廖的厂长。

1989年大学临近毕业实习时,吴晓波和三位同学组成了一支“上海大学生南疆考察队”,由于缺少经费而无法成行。当时7000元是挺大的一个数目,而慷慨解囊的就是这个廖厂长。

那次考察历时半年,吴晓波等人一口气走了长江以南的11个省。他说,这次考察对他影响深远,让他直面中国改革的艰难。“在此之前,我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城市青年,一直在城市里待着,根本不知道农村什么样,整日里就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地读书,认为这样就可以了解中国。而在半年的南方行走之后,我才真正看到了书本以外的中国。”

但这并未使他变得愤青、激进。相反,吴晓波从一个革命者变成了一个改良主义者,并趋于保守主义,因为“激进没有任何意义,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2000年,吴晓波出版《大败局》,当时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的失败并未表现出足够的包容性,一个企业的破产会对整体经济市场造成强大的冲击。吴晓波由此认识到,应该总结一些规律以应对市场变化。

正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要批评一个时代很容易,但是建造很难。我们不具备建设能力,或者说没有准备好。虽然变革的机遇已经来到,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没有准备好。”吴晓波坦言。

与理想与现实有关

“在那么一个瞬间,理想主义的光芒使这个平常人通体透明。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经济社会里,我有时会对周围的一切乃至对自己非常失望。但在我的心灵角落,我总愿意留出一点记忆的空间给廖厂长这样的‘例外’。我甚至愿意相信,在那条无情流淌的岁月大河里,一切的财富、繁华和虚名,都将随风而去、不留痕迹,只有廖厂长例外。”吴晓波在博客中说。

吴晓波定义自己是一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文人都是理想主义的,吴晓波也不例外。至今,每到五四青年节,他总是会举行一个心灵的仪式,以“纪念的方式,让自己不要失去愤怒、怀疑和前进的破坏力”。

吴晓波喜欢李普曼和凯恩斯那样的人生,希望“在最短的人生中,做尽可能长的事情”。所以他定义的幸福人生是“在25岁时写出海子那样的诗,然后像诗人米沃什那样起码活到90岁”。

吴晓波曾说过自己会在40岁退休,他形容自己如今已处于“半退休”状态: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家中写作,晚上8点以后不工作,一个月去一到两趟蓝狮子,偶尔做做演讲,剩下的时间陪伴家人,打打麻将,看看韩剧,每天快乐地呼吸和生活。

现在的状态,正是他想要的。

对话:商业之美

《新营销》:你的书籍涉及近代企业史乃至古代商业思想,贯穿其中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吴晓波:我比较关注的是国家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中国的政治体制造成了国家资本非常强大,这就给民间商业形成一种压迫,当然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一种推动力量。而我要做的就是理清这些历史。事实上,我现在的研究大多是从政治体制角度切入,但其实真正的推动力是一种文化传统,或者说是一种国家治理制度,这个领域规律性的东西是最需要总结的,也是必须要打破的。因为中国的商业阶层一直很难壮大,这就要把国家资本瓦解掉,或者设定其边界。

《新营销》:你的写作涉及很多企业案例,但你并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那么在观察企业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是否会有偏差?

吴晓波:的确会有一些,但在我20年的研究中没有发现存在致命的弊端。当研究面很宽泛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导致某种结果出现的原因并非研究所得。但无论成功或失败,企业的发展结果都是多元化的,不可能只由一种原因导致。因此,每一个观察者都做不到穷尽真相,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各自从不同的学术背景出发,经过研究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供当代人思考的同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企业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同时集合营销、财务、人力等资源的组织。我们观察的行业有其特殊性,所以不存在非常严重的弊端。

《新营销》:站在商业写作的角度,你是一个旁观者;而从蓝狮子的角度,你参与了商业实践。从双重角色的角度,你

如何看待商业之美?

吴晓波:如果仅仅把商业作为一种赚钱方式的话,其实是很浅薄的,它所能带来的快乐也是递减的,因为再多的享受也是有边界的。但如果把它当作一种事业来看的话,就会完全不同。人活着是为了挑战一种东西,我的写作也是一样。很多年来,我的写作已经很少考虑市场需求,只是想解决我心里的问题,或者对世界说出我的心声,销量对我来说没有影响也没有意义。我经常和蓝狮子的年轻同市说,不要忘了你出发的目的是什么:2005年蓝狮子成立时我确立了一个理念:与最好的商业阅读有关。无论谁是领导者都不能违背这句话,蓝狮子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和最好的商业阅读有关,这样才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新营销》:在你看来,中国企业的营销有哪些特点?

吴晓波:中国企业在营销上的创新跟欧美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在未来也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其中包括概念、模式、渠道上的创新。但是中国相当多的企业对营销的依赖度过高,这多半是因为企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中国几个大的行业,食品、服装、家电,很多成功者都是营销成功的典范,而非产品本身具有优势一这是中国的现状,一直以来流通行业的利润远远大于制造业,营销所能带来的利润很有吸引力。因此,当产品和营销产生冲突时,企业都会选择营销,但真正成功、长寿的企业最终是因为产品技高一筹。当然,企业的营销是必须的,但企业在发展到一定时期时,必须回归到关注产品本身。

《新营销》:你接触过很多中国企业家,曾经以“下落不明”的阶层形容中国企业家。你怎么看待他们?如何评判他们的商业成就?

吴晓波:其实这个阶层在1956年曾被彻底消灭掉,1978年后随着中国的商业崛起才逐渐显现。他们没有任何历史传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草莽气质的一群人,有的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所以他们是革命的创造者,但同时也有早期企业家的一些局限性,当然这种弊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他们还在进化中。不过中国企业家还是比较有共性的,集中表现在他们的妥协能力很强、家国情怀很重、核心技术的创造能力非常弱、和政府的关系也最微妙。然而这是一种历史传统,中国企业家都是靠庞大的人口基数赚钱的,不太需要创新。但总体来说,他们是这个社会上非常进步的一股力量。

有所为,有所不为

《新营销》:你接触过很多企业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相关结论是否会影响蓝狮子的运作?

吴晓波:当然。观察了这么多企业的成功、失败,让我学会运作中要考虑几个最核心的问题。第一,作为一个出版机构,我们的商业模式一定要有别于其他企业。蓝狮子一直坚持做原创财经,五六年一直都没变过,因为只有专业的企业才能生存,蓝狮子也是这样做的。第二,一个企业最关键的就是人才,目前蓝狮子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三,现金流,任何一个企业,现金流不能断裂,我们十分关注这一点。

《新营销》:蓝狮子未来的定位是服务导向型企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吴晓波:所有的制造型企业都要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如果不转型的话其利润空间就会被客户端挤压。未来的人可能会放弃纸质图书,但是不会放弃阅读。至于读书形式就非常多样化了,比如纸质、手机、PC、平板电脑,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增加了阅读的体验性与互动性。因此,如果图书出版业不转型的话,发展就会非常僵硬。未来的读书形式很可能发生巨变,例如在书中某一段的阐述中加入视频、音频。现在台湾的一些杂志已经出现这种变化,记者外出采访时要携带摄影机。这方面反应最敏锐的是一些家居、旅游类杂志,因为这种类型的杂志需要一种体验的快感。这就要求我们的组织体系必须跟上这种服务导向的变化趋势。而一旦定位于服务,一定要做好很多细节,比如现在的读书会对于会员有定制服务,但由于人为的主观因素,怎样才能保证我们的配比最科学、最能满足每个人不同的需要,很多东西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新营销》:在这个过程中,蓝狮子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什么?

吴晓波:目前主要是业务整合。从出版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其实面临着巨大的网难,这并不是体制或理念的问题,而是一种模式问题。在中国没有人这样做出版,因此我们要探索、创新,而这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国外虽然有这种模式,比如贝塔斯曼,但它不是付费模式的。蓝狮子虽然因预付费在生产链上不存在资金压力,但依然有很多困难,因为这种商业模式的后台管理很复杂,其中包括客户端管理、读书选择、客户满意度(配送度、地面活动有效率),整个产业链需要我们重新围绕阅读需求进行整合。

《新营销》:蓝狮子主要负责图书出版的前期策划,选择目标时有什么衡量标准?有时图书策划会为市场做一些妥协,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吴晓波:我们现在划分很细,比如企业史选择那些标杆企业。从哪个角度涉入、请谁写都是我们这些年来正在解决的问题,很多企业把书交给我们写,就是相信我们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我们有一个部门是企业出版部,实际上就是与商业运作有关。我对这个部门只有两个要求:如果能够选择好的企业,就不要给那些不应该出书的企业出书;一旦接受委托,图书的品相一定要有保证。同时,对于企业我们也有底线,就是要对作者开放,而且企业只能修改文字,不能修改观点。任何事情都要有边界,没有对错,但一定有边界,不能越界。

4.有关理想的励志名言 篇四

2.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陶铸

3.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梦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4.很多人,因为寂寞而错爱了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错爱一人,而寂寞一生。我们可以彼此相爱,却注定了无法相守。不是我不够爱你,只是我不敢肯定,这爱,是不是最正确的。

5.通往理想之路从来也不是轻松的。鲍·彼得罗夫

6.世界上有条很长的路叫做梦想,还有堵很高的墙叫做现实。

7.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为实现理想而斗争,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吴玉章

8.只要坚持积极的理想,就能产生奋斗的勇气。舒勒

9.你们的理想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罗曼·罗兰

10.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居里夫人

11.让青春反抗老朽,长发反抗秃头,热情反抗陈腐,未来反抗往昔,这是多么自然!――佚名

12.理想的实质寓于所谓“普通的”“平凡的”人身上。——苏霍姆林斯基

13.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让一切都曾失去过。谁不曾迷茫?谁有不曾坠落呢?安逸的日子谁不想有呢?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能走的更远?又怎会晓的执著的人拥有隐形翅膀?

14.理想的人,不是圣像,不是“光泽夺目”、白壁无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15.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找精神上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要能够不使我们骄傲,而又能够使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放得很高。——居里夫人、

16.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17.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一天,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奥普拉

18.母鸡的理想不过是一把糠。——罗马尼亚

19.扼杀了理想的人才是最恶的凶手。

20.让青春反抗老朽,长发反抗秃头,热情反抗陈腐,未来反抗往昔,这是多么自然! ——佚名

21.真正的理想决不是某种居于个人之上的神秘力量,它是无条件肯定自我的一种有力表现。凡是违反了肯定自我这一原则的任何理想,都被证明并不是一种理想,而只是一种病态的目标。——弗洛姆

22.有些理想曾为我们引过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以欣然面对人生,那些理想就是--真、善、美。——爱因斯坦

23.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居里夫人

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丘

5.有关理想的名人小故事 篇五

于是,默瑟驱车前往小女孩的住所,位于英国格洛斯特郡一个名为塔特希尔的小村庄。女孩的家是一栋讲究的小楼,面积不大,哥特式建筑,四周环绕着美丽的院子。默瑟不禁被这栋漂亮的建筑深深地吸引了。

女孩很热情地接待了默瑟,并落落大方地说出了她的故事梗概。这个故事世界里充满了奇迹、神话、魔法。女孩的故事还没有说完,母亲就打断了她,笑着对默瑟说:“记者先生,她还是个孩子,不知天高地厚,有不妥的地方,还请多包涵。”默瑟默默地点点头,示意女孩继续讲下去,看来他被故事吸引了。

女孩的家人焦急地看着女孩把故事讲完,心情忐忑地看着默瑟。没想到默瑟出人意料地鼓起掌来,并赞叹地说:“姑娘,你的故事很精彩,具有极强的魔幻风格,希望你写出来,一定会成功。”听到这里,家人也都热烈鼓掌。

临走时,默瑟对女孩说:“哪天你出书了,记得告诉我,我再来采访你。”女孩感激地点着头,眼里饱含着憧憬。

没想到,这个约定让默瑟先生等了。1995年,已经升为广播公司制片人的默瑟想起了那个女孩,他决定再次前往塔特希尔采访,却发现这栋建筑正在出售。默瑟环视一周后,果断地以2万英镑的价格收购。

后来,默瑟从女孩父亲的口中得知,1983年女孩离开家进入埃克塞特大学攻读法语与古典文学,后来前往巴黎留学,随后又回到英国伦敦工作。默瑟随即给女孩写了一封信,信的最后写道:“塔特希尔,这里有我们美好的约定,相信你。”

时间到了,默瑟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她的书即将出版,能否采访一下。默瑟激动万分,欣然前往。“楼梯下的碗柜、咯吱作响的窖门、哥特式建筑……”默瑟翻开新书贪婪地读着,书中的场景让他想到了塔特希尔,不难看出作者的很多灵感都来自村庄。很自然的,默瑟拿到了新闻的头条,在英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这部小说就是后来名声鹊起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全世界都为之喝彩的魔幻世界。当年的这个小女孩就是作者乔安妮·凯瑟琳·罗琳,她的7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风靡全球。

如今,这栋建筑已经成为哈利·波特文化的旅游圣地,每天游人如织,房子的售价也飙升至40万英镑。多年后,罗琳故地重游,她对记者深情地说:“我的成功离不开默瑟先生的鼓励,他当年的掌声给了我信心和力量。”

6.有关理想和成功的名言警句 篇六

2、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莱赛

3、一切活动家都是理想家。——詹·哈尼克

4、要为理想寻方法勿为错误找籍口。——台湾集团厂训

5、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高尔基

6、理想是世界的主宰。——霍桑

7、理想家的缺点是害怕命运。——斯·菲利普斯

8、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斯大林

9、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伏尼契

10、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11、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木村久一

12、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杜威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14、启发我并永远使我充满生活乐趣的理想是真、善、美。——爱因斯坦

15、人类惟有在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过程中才能前进。——季米里亚捷夫

16、理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理想中的吗?——丁尼生

17、理想与现实之间,动机与行为之间,总有一道阴影。——爱略特

18、青年人的特点在于他们抱有作理想事业的宏大志愿。——加里宁

19、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先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法国

20、神圣的工作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一点一滴做起。——谢觉哉

21、我们的斗争和劳动,就是为了不断地把先进的理想变为现实。——周扬

22、迎着阳光开放的花朵才美丽,伴着革命理想的爱情才甜蜜。——莫贵英

23、理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阿·安·普罗克特

24、如果不献身给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何塞·黎萨尔

25、没有理想,就达不到目的;没有勇敢,就得不到东西。——别林斯基

7.“医药分家”的理想与现实 篇七

关键词:医药分家,药品费用

目前,“医药分家”似乎是众望所归,许多人把解决药价虚高、药费猛涨的希望寄托在“医药分家”上,将其视为降低药品价格和费用,治理“看病贵”这一顽疾的灵丹妙药。这一想法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医药分家”来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销售企业之间的利益链条,从而消除医生处方高价药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规范医疗行为,规范合理用药,降低药品价格和费用,减轻医疗费用负担的目的。初衷是好,但是现实中“医药分家”确实能产生降低药品费用和医疗费用的最终结果吗?运行过程中是否有障碍呢?本文分析了“医药分家”的理论构想,提出了现实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分家”与“医药分业”

(一)“医药分家”的含义

目前我国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经费来源是自收自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经费除政府财政拨款外,大部分还靠药品批零差价的收入来弥补。这是长期以来,政府为弥补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不足,允许医疗机构对药品加价15%的收入作为补充运营支出的一项政策。该政策一方面对于促进医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医院能够有资金来源维持和发展,但另一方面却造成了目前医院“以药养医”、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医药分家”,就是要撤销医院的门诊药房,改由药品零售企业独立经营,照章纳税,患者持医生的处方到药品零售企业(药店)购药。“医药分家”的目的是试图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之间的利益链条,从而消除医生使用高价药的动机和行为,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降低虚高的药品价格。让医院只负责收取包括处方费、检查费和治疗费等医疗服务费用,药品则由药品零售企业统一经营销售。

(二)“医药分业”的含义

国际上提出的“医药分业”(Separation of Dispensing from Prescription,SDP)与我国提出的建立在药品销售行为上的“医药分家”是不同的,它是建立在医学和药学专业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的。“医药分业”是指为了规范医师和药师的执业活动,医师和药师分别负责各自专业范围的业务工作的分工:医师专职于诊断、处置和处方,药师则依据医师的处方调剂药品,并提供用药指导等药事服务[1]。美国在1951年通过的DurhamHumphrey修正案严格区分了药剂师和医师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医师专职于诊断、治疗及开处方,药剂师则依据医师的处方调配药品,并提供用药咨询;处方药的调配工作从医疗服务中分离出来。日本政府于1956年即颁布《医药分业法》,到1974年开始提高处方费,正式实行“医药分业”;之后又分别在1994年和1997年进一步提高处方费并引入门诊病人的处方药费共付机制,以加速医药分业的进程[2]。

二、“医药分家”的理论构想

(一)削弱医疗机构对药品市场的垄断地位

在我国,医院在药品市场上具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对于药品生产企业,医院是药品的主要需求方,因为有70%~80%以上的药品是通过医院销售的,医院成为有高度垄断优势的买方;对于购买药品的患者,医患信息的不对称性使拥有处方权的医生成为药品购买的最终决策者,这时医疗机构又成为药品高度垄断的供方。医疗机构这种既是供方又是需方的“双重”绝对垄断地位导致了药品价格的虚高,药品消费的不合理增长,也使药品流通过程中腐败现象滋生,大幅增加的运营成本和药品费用最终都由患者承担。理想条件下,“医药分家”以后药品不再由医疗机构销售,取消15%甚至更高的药品加成,全部由药房销售;药房数量多,竞争激烈,势将削弱医疗机构在药品市场的垄断地位,降低药品价格,节约药品费用,缓解“看病贵”的问题。

(二)切断医疗机构与药品收入的利益链条

医院的收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药品收入,医生的医疗服务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补助收入。目前,药品的收入占据了医院总体收入比重的近五成。我们知道药品价格越高,数量越多,乘以15%之后所获得的利益越大;医患信息的不对称性和药品选择的缺乏弹性,又让病人的选择权微乎其微。这些都激励医生为了获得奖金和额外收入,倾向于选择价格高的药品或者开大处方,制药企业也为了获得利润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医生这么做。因此这种“以药养医”的政策导致了药品费用的迅猛增长,让患者承受了不必要的高昂费用,使老百姓的抱怨声不绝于耳。而实行“医药分家”之后,将医院药品经营权取消,医疗机构的收入不再与药品收入有经济联系,在药品的利益链上消失,医院就不会去要求或鼓励医生开大处方和贵处方,患者的处方药费用就会降低。因此认为“医药分家”通过切断医疗机构与药品收入的利益链条,降低了药品费用[3]。

(三)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医药行业发展

目前药品的流通费用非常高,该领域的商业贿赂也屡禁不止,这也导致了药品价格的虚高。其原因是医生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而非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替病人选择药品,从而产生“供给诱导需求”,这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寻租行为的存在提供了租者的角色和可能。这种寻租行为造成了医生对高价药品的偏好,降低了药品供给的效率,增加了药品的销售成本,提高了药品的价格,增加了药品总费用。理论上认为,实行“医药分家”后,医院不再和药品利润发生关系。对于医院来说没有了药品收入,只能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来增强医疗机构的竞争能力,从客观上促进了医院的发展;对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可以减少用于医生的公关与回扣的费用,去除药品价格中的“泡沫”,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新药的研发,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医药经营企业来说,取消医院这个终端市场,可以使零售药店的经营得到更大的发展。最终促进医药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让患者享受到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药品,最终受益。

三、“医药分家”在现实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用药安全性、便利性难以保障

“医药分家”之后,医院门诊药房取消,由药店销售药品,药价也许会有所降低,患者选择药品的场所与机会更加自由。但是药品这种特殊商品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其安全性才是首要的。目前我国药店的状况参差不齐,假药劣药如果出现在药店,不像在医院那样容易追踪和查处,如果患者购买的药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造成的后果将使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与节省费用相比将得不偿失。其次患者看病取药的便利性也是令人担心的。在医院看病立刻拿药对大部分人来说是非常方便的,而到药店去拿药是否会造成很多麻烦则需要考虑,尤其在开处方的医生和药店沟通较少的情况下,药店对医生的处方情况不了解,医生对药店的药品种类不清楚,很可能造成患者在凭处方买药的过程中在医生与药店之间反复多次,结果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浪费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因此试图用“医药分家”的方式彻底改变患者的用药习惯,必须考虑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二)医院面临亏损和医疗服务费用的提高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性收费十分低廉,类似于发达国家福利性医院的收费[4]。在政府拨款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医院主要靠药品收入维持正常运营,药品收入近年来一直占医院医疗收入的40%以上,而财政补助收入仅占6%~7.5%左右(详见表1)。如果实行“医药分家”,把医疗机构庞大的药品收入剥离出去,国家又很难短时间内给予足够的财政补贴,大多数医院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况。这不仅不能促进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反而导致其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最终影响人民群众享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权利,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为了维持生存、弥补亏损,也可能会采取各种办法提高或变相提高费用来弥补自己损失的利益,最大的可能就是大幅提高医院处方费、检查费、治疗费来弥补医院的资金缺口。这种“跷跷板效应”让患者在减少了药品费用支出的同时支出了更多的医疗服务费用,不能真正得到好处。

资料来源:《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三)滋生新的腐败和弊端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只要允许使用药品商品名,即医生处方的药品有生产企业的差别,药品生产企业会为了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就不会停止通过医生进行促销,仍然会给医生变相回扣来增加其药品的销售量。如果门诊药房从医院分离出去,在监管力度不足和对医生处方控制困难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医院不再对医生处方负责,甚至丧失之前医院对处方最低限度的监管,医药企业避开医院直接找医生推销,而医院不去或无从监控医生的处方行为,仍然会“大处方,贵处方”不断,加重社会和患者的经济负担。这样一来,“医药分家”不但不能杜绝腐败、降低药价和抑制医生开大处方,反而会增加新的腐败和弊端。

(四)影响部分药品的可获得性

“医药分家”后,由于部分药品用量小、利润不高,药店不愿意经营,而医院又不再经营药品,患者需要时便无法获得,严重时将影响到患者的生命(比如抢救用药品)。“医药分家”后,医院和药店没有行政制约关系,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药店不同于医院有治病救人的使命与法律责任,由谁来保证全部药品的可获得性,谁来负责对医院所需药品的及时提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药品零售企业众多,不可能指定哪一家药店对哪一家医院负责,如果那样分家和不分家也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看来,“医药分家”可能导致部分药品的可获得性责任无法明确。

(五)阻碍临床药学的发展

医院药学部门除了采供药品之外,还肩负着发展临床药学的重要职能即开展以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为中心的临床药学工作。药师要参与药物治疗,协助医生选药和用药,为医生和病人提供药品咨询服务;开展以药物评价为中心的临床药理研究,保证药品的有效性;开展以质量为中心的药品质量监控,保证全院药品质量;供应以满足病人治疗需要的药品和特殊需要的医院制剂,保证病人用药需求;医院药师还要做好用药咨询,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指导病人安全用药;要开展处方用药调查分析,促进合理用药,研究与评价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而目前我国的药师数量少、水平低,培养机制不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医院药房为依托,便是空中楼阁[4],商业性药房是没有能力承担的。随着药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药的不断涌现,药物与药物治疗已需要医学、药学等多学科专业人员的参与,也迫切需要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壮大,取消医院药房势必会影响它的发展。

四、结论

虽然国家对“医药分家”尚在探索、试行阶段,但医疗体制改革却是必然趋势。本文再次对“医药分家”进行探讨,对其可行性和实施效果提出了质疑,认为“医药分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用药安全性、便利性难以保障,医院面临亏损,可能导致医疗服务费用的提高,滋生新的腐败和弊端,影响部分药品的可获得性,以及阻碍临床药学的发展。因此在医与药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相互监督又互不从属的系统和制度,以防止患者获得不需要、不正确或不恰当的药物治疗。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制度的建立并不是医与药在销售行为上分离就能达到的,而是要对医与药进行专业的分工,让医师和药师在权利分开的情况下形成一种互相监督和制约的关系。同时归还患者自由选择配药的权利,达到真正切断医疗机构和医生与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促进医生合理用药,给开大处方和回扣行为的实现途径设置障碍。另外,要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最根本的是政府必须给医院以足够的资金投入,并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方式即政府补偿方式,以保证医务人员的收入和医院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永佩,颜青.论医药分业与医药分家.中国药房,2004, 15(2):68-70

[2]王耀忠.从国际经验看医药分业.卫生经济研究,2004, 10:32

[3]丰雷,孙林岩.医药分家问题综论.经济管理,2006,5: 78-81

8.与理想的名人名言 篇八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两个人交谈,一个人可以洗耳恭听。但是,三个人则无法互谈这人世最严肃而应深究的事。

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心灵纯洁的人, 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

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对自己的痛苦敏感,而对别人的痛苦极其 麻木不仁,这是人性的可悲的.特色之一。

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 千万别说:你错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那些背叛同伴的人,常常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一起毁灭了。

索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要使别人喜欢你,首先你得改变对人的态度,把精神放得轻松一点,表情自然,笑容可掬,这样别人就会对你产生喜爱的感觉了。 卡耐基

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 迅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鲁 迅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居里夫人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雷锋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塞涅卡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歌德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托尔斯泰

求人帮助的时候,求穷人比求富人容易。 契诃夫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罗曼罗兰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9.目标与理想的名言 篇九

2) 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朗费罗

3) 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柳宗元

4) 无目标的努力,有如在黑暗中远征。——英国

5) 赢得好射手美名并非由于他的弓箭,而是由于他的目标。——莉莱

6) 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理想,并以自己全部的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加里宁

7) 在理论的政治的认识上,站稳着脚步,才不至于随时为某些现象或谣言而动摇自己的革命信仰!——__

8)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9)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10) 思而后行,以免做出蠢事。因为草率的动作和言语,均是卑劣的特征。——毕达哥拉斯

11)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12) 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杰弗逊

13) 一个人应当摈弃那些令人心颤的杂念,全神贯注地走自己脚下的人生之路。——斯蒂文森

14) 价值产生信心,信心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征服世界。――华特·h·柯亭姆

15) 一个人应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与毅力。——拿破仑

16)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17) 行动也许不一定会带来快乐;但是没有行动就决没有快乐。――本杰明·狄斯拉理

18)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19) 人生是一场赌博。不管人生的财博是得是损,只要该赌的肉尚剩一磅,我就会赌它。——罗曼·罗兰

10.解构与开放,我的阅读教学理想 篇十

第一个结局: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 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 最终拯救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14个孩子 (原文) 。

第二个结局: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 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 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

第三个结局: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 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 最终不但没有救出自己的儿子, 反而由于意外的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第一个结局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结局, 是美满的喜剧性结局, 学生轻松地谈论着对地震中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可当结局改变以后, 学生的想法就有些动摇了, 但最终学生还是努力为初始建构的认识寻找理由: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局而更应关注事情的过程, 即古人所说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然而当第三个结局残酷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的观点分化了, 解构了, 有的一如既往地坚持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 因为这位父亲不顾个人安危, 坚持要和自己的孩子永远地在一起;而有的学生开始认为这位父亲不够理智, 他的所作所为是过度悲痛引起的失常行为。这时候, 学生之间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当然, 这也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其实, 我的这一课例是针对我个人所理解的阅读教学的症结而开发的。

阅读教学的症结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是对终极真理的迷恋。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总是不自觉地排除“异己”、回避困难、绕过矛盾, 处心积虑地奔向“主题”———那个教师自认为的“终极真理”。对终极真理如此迷恋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人类思维惰性的表现。面对一个文本, 如果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答案, 那就只要求证并记住它, 就算是完成教学的目的了。第二是因为语言本身天然地具有形而上的倾向, 这种倾向带给了文本, 从而使我们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终极意义。

这种一元化的直指中心的阅读教学显然与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相违背的。语文阅读教学素材大多是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而选入的作品, 它们没有绝对的是非判断, 只是提供一种价值取向或暗示一种人文培养目标。

所以, 我理想中的阅读教学就是要把意义从形而上的专制, 从各种“中心主义”的独断中解放出来, 恢复其自由的本质。但是, 我一时无法找到准确的词汇形容我理想中的阅读教学。当然, 解构与开放的阅读教学并不是想把阅读教学变成一种没有本源性、根基性和意义约束的游戏, 变成一种“丧失中心”“落入无权威”、无确定性状态的教学。解构与开放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多元视角、多维思考。

下面, 我将围绕“解构与开放”在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文本、教学对话、教学途径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展开论述。

一、开放教学目标, 解构“外显和明晰”

开放的阅读教学目标应该是和谐三维的。以往, 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在确定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时, 过分偏重于关注那些可以“外显和明晰”的知识目标, 例如认识几个生字, 会写几个词语等。开放的阅读教学目标以精神建构为主线, 涵盖了“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并使之和谐统一。

开放的阅读教学目标应该允许模糊和内隐。但是, 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师, 即使是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定位, 也过于“外显和明晰”, 这使语文教学流于形式, 浮于表面。例如有的老师上《落花生》一课时, 不是让学生自主去体验感受, 自主理解, 而是一开始就将设问指向一元、确立中心的问题上:这篇文章赞美了花生什么品质?并且强硬地要求学生用确切的语言加以描述。

开放的阅读教学目标应该是追求动态生成。有经验的教师对如何引领乃至控制学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已经到了信手拈来、应付娴熟的水平。这种实现目标的过程, 是“外显与明晰”的, 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把阅读教学目标真正开放以后, 我们必须根据语文教学过程的自然进展,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有创见的“节外生枝”, 恰到好处地捕捉到那些潜在的、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开放教学程序, 解构“规则与序列”

解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某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则”、约定俗成的“序列”反其道而行之, 而且很多次尝试证明是站得住脚的。

首先, 我们要解开小学语文教学固定程序的束缚。教师可以并且应该预先设定教学的基本程序, 但同时允许在教学过程中修改程序,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程序, 提倡教学常式和变式的结合。例如一位教师上《五月端阳》一课时, 中途有学生竟然对屈原的做法提出质疑, 认为他以自杀的方式对抗失败过于消极, 这位教师认为这是一个自己未曾考虑过但又极负思辨和探究价值的问题, 于是他临时组织学生精读课文、查找资料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辨。是的, 开放教学程序以后, 教师应该抓住每一瞬间的各种机会, 采用一种偶然性模型, 利用各种随意性的能力, 使课堂焕发活力。实际上, 一成不变、循规蹈矩的教学常常会导致乏味和沉闷的课堂氛围。

其次, 我们要解开教学程序约定俗成的束缚。在语文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基本常规, 其中有一条:先学生字新词, 扫清障碍;再读课文, 深入理解。我们能不能解构这条常规:先熟读课文, 再理解课文, 最后精细学习生字新词。我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多认少写, 及早阅读”就是如此做的理由;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兴趣很高, 书声朗朗是我们更充足的理由;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阅读习惯明显改善是我们不容置疑的理由。

再如, 前段时间我听香港黄锦燕老师的课, 感觉就像一个个独立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凑合起来的“拼盘”, 各个教学环节之间是独立的, 互不关联的, 甚至在转换时, 连必要的交代也没有, 前面一个环节是朗读, 后面一个环节就突然是“问答大比拼”, 她的课完全解构了我们向来讲究的“环环相扣, 顺势发展, 坡度提升”, 完全解构了“起承转合”, 但是她的课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上无疑是有益的尝试。

三、开放教学文本, 解构“连续与单一”

目前的阅读教学, 一说起对文本的开放, 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课前”或者“课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性阅读。如教学《柳树醒了》一课,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到公园、田野中观察春天里动植物的变化, 在教师的引导下, 按照课文的语言格式, 汇报自己的观察所得;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时, 让学生到图书室查阅一下植树造林有什么意义等等。但是一回到课堂内, 一切又变得小心翼翼, 文本的呈现依旧是单一与连续的, 文本的解读依旧是单一与连续的……

因此, 我们除了上述“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外, 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活化与沟通外, 还应该有更能切入阅读教学实质的对“开放文本”的理解:

首先, 开放的文本是“多层”的文本。文本多层以后, 单一的纸本阅读就被自然地解构, 而纸本阅读和屏幕阅读或网上阅读同时并举的多媒体阅读得以确立。文本多层以后, 教学面面俱到的弊病将被克服, “抓住一句, 串联一篇”, “精学一段, 带会几段”的详略式教学方法得以弘扬。文本多层以后, 不加选择地要求学生精读、诵读文本的现象就会消失, 默读、快速阅读、跳读、抓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在课堂中显得名正言顺。

其次, 开放的文本是多元的文本。“多元的文本”就是只要读者分析文本之际可以自圆其说, 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解读, 创造文本新生命。即在“文本”中, 解构作者权威, 大幅提升读者掌控程度。

再次, 开放的文本是可以参与的文本。意大利著名文学家卡尔维诺用知识和趣味完全颠覆了小说的观念, 把小说变成了读者都可以自行参与的开放文本, 他的文学实验是相当成功的。而波赫士与萨波塔等人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实体解构” (例如将书本的装订拆开、页码取消) , 以便读者重新排列组合, 创造永远读不完的互动故事。

最近, 这种“实体解构”文本的尝试也偶尔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 一位教师在呈现课文《猫与战争》的过程中故意隐藏了两个关键的句段, 留下了两个问号, 让学生猜测, 去推理, 去创作, 去“完形填空”, 形成了“不同版本”的“课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文的内涵被学生无数次地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 语文课程的意义在这种解读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全面而崇高。从而超越了教材的神圣而变得可以参与、修改, 文本向学生实现了彻底的开放。

四、开放“讨论空间”, 解构“封闭与权威”

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只在“文本解读”上下工夫, 只在读者和读物之间兜圈子, 那么仍然是封闭性的阅读教学。开放性的阅读不仅要“解文”, 而且要在一个宽松的氛围内“知人、论世、察已”, 跨越读者与读物、与他人、与社会、与自我的四大距离, 学会在四者之间彼此往返, 自由驰骋。翱翔于阅读的“内宇宙”, 才会高度发挥读者的智力潜能。

开放的讨论空间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空间。教师在不断地影响着学生的思考, 但这种影响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教师应该是多元视角、多维思考的“启蒙者”, 而不是“课文解读的权威”和议题的“终结者”。

开放的讨论空间应该是“生生互动”的空间。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参与赋权,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中机会均等的、开放式的讨论, 努力创设“安全表达个人想法的空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直接对话, 其中充满了不间断的挑战与回应。学生的个性、独特性、多样性也成就了丰富的智慧资源。

开放的讨论空间应该是“生师互动”的空间。在生成性对话中, 教师与学生双方都成了“被质疑者”及“被挑战者”, 双方都成了“被评估者”和“受益者”, 也就是说, 被充分挖掘潜力的学生也很自然地完善了教师的生命体验。

只有在这样平等、民主、和谐的讨论空间,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从俯仰多元的角度看待信息”的品质。只有在这样开放的讨论空间中, 学生才会对屈原的投江自杀提出新时代背景下的质疑, 才会大胆地表达“白骨精也有值得学习的品质———善于总结经验、做事坚持不懈”的个性化观点, 尽管这种质疑与观点最终需要我们的“引领”, 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一质疑品质的价值。

五、“开放”教学路径, 解构“节制”

阅读教学要有节制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 一时无法领会的词语我们不要强求学生领会, 一时无法理解的内涵我们不要让学生理解, 超越学生认知基础的问题我们不要强求学生去探究, 阅读教学要“点到为止”, 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小学生, 很多作品以后会重复出现在学生面前, 阅历越来越丰富的学生自会丰富自己的理解。不断进步的现代教学技术, 不断发展的教学理念, 也给语文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路径。小学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形、声、光、画为一体的教学手段, 形成了“师———生———机”立体交叉的多向学习环境。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催生了多学科、多形式的操作手段组合的教学方法, 如运用表演、歌唱、音乐、绘画的形式, 运用调查、参观、采访、通信、讨论、讲演的方法等。

上一篇:平安夜空间祝福语下一篇:社区开展重阳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