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生物的特征教案

2024-08-05

111生物的特征教案(共8篇)

1.111生物的特征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师:你能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请你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1—5,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问题1:①每幅图说明了什么含义?②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③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④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⑤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师可简单解释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

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不太准确,教师要加以指导。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6—10,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2:①图6---7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应激性,并补充说明含羞草叶片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在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3:①图8—10 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小组同学回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出:狗、猫等动物可以产仔,有的植物可用种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茎、叶来繁殖,有的还可用细胞来繁殖。还可补充说明细菌能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进行出芽生殖等。完成开放性作业3、4题。

问题4: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5: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样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练习: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再提出问题:刚才你们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3、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样判断一个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 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针对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2.111生物的特征教案 篇二

关键词:指纹,斗型纹,箕型纹,指纹识别

一、指纹生物特征

“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公认。这是因为指纹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可重复的独特性。一个人从三个月至六个月胎儿时就形成了完全的指纹, 直到死后尸体腐烂,指纹纹线类型、结构、统计特征的总体分布等不会发生变化。变化仅表现在随着年龄的增大,局部纹线在外型大小,纹线粗细上可能出现新的特征。总体上看,指纹是相对稳定的,即使手指皮肤受伤,只要不伤及真皮层,伤愈后纹线仍能恢复原状;如果伤及真皮,伤愈后形成的伤疤也会形成新的稳定特征。因此,指纹具有不可重复的、独一无二的特性。指纹的这种独特性,使我们至今仍找不出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由于皮肤表皮上的纹路是在胎儿六个月的时候形成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不同,同一个人的十指指纹也有明显的区别。指纹的这一特点,为身份鉴定提供了客观依据。研究表明至今为止,人的指纹图形、纹线的数目、手掌上的掌纹线的分布,世界上还不曾发现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到地球上拥有60亿人口的时候,如果出现两个人的指纹完全一样,从遗传学和统计学角度分析,平均也要6000年左右才会出现一次。近日,江苏常州的指纹专家刘持平运用生命科学和群体遗传学的理论提出:指纹是由2个祖先种基因和4个突变型基因决定的。此项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科学》杂志2005年第4期上刊登后,引起指纹学界的关注。首先性染色体X、Y是影响指纹的关键基因,这主要形成两大类型的指纹(斗型、箕型)。而生物的遗传信息由染色体携带,染色体上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某些核苷酸细节就会发生变异,变异后经过结合,造成了指纹的变化不一。六种基因形成两大阵营:箕型阵营和斗型阵营。箕型指纹中有正箕纹(纹路朝向小指)和反箕纹(纹路朝向大拇指),反箕纹就是因为基因突变造成的。当正箕型指纹的基因与由其突变产生的反箕形基因或者弓形纹结合后,就形成了指纹的“箕型阵营”。同理形成的还有“斗型阵营”。由于造成突变的环境和因素的不同,指纹除了有斗型、箕型基因外,还有四种:弓型纹、反箕纹基因与反向斗型纹和双箕斗纹基因。这六种基因的不同排列组合,带来了指纹的差异。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但基本上概况为三大类。斗型纹特点是中心由一根以上的环形线,或螺形线,或曲形线相套或层叠,其上部和两侧由弓形线包绕,下部由波浪线和横直线为根基构成的花纹类型。斗型纹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三角。箕型纹特点是中心有一根以上完整的箕形线,上部及两侧由弓形线包绕,下部由一些波浪线和横行线为根基组成的花纹类型。箕型纹具有一个三角。弓型纹特点是,纹线从指纹的一侧横流至另一侧不返回,主要由弓形线和横行线体系上下层叠组成的花纹类型。

二、指纹的用途

1生理作用,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人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之所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就是指纹的作用。

2安全作用。早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很多商家也都利用指纹独一无二的特性,研制出一些高科技的设备,来体现指纹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安全。比如:指纹锁,指纹门禁,指纹考勤机,指纹采集仪,指纹保险柜以及网络指纹登陆技术等等,据调查国内很多高档智能小区都装有指纹锁,指纹门禁。指纹运用于设备最早的是指纹考勤机,公司人事管理者为了杜绝代打卡,纷纷采用指纹考勤机。同时我国首家网络指纹登陆技术提供商已推出测试版,有望解决网络帐号安全性问题。

3指纹鉴定和指纹破案。指纹已经被官方所接受并在法律界运用,成为一种有效的身份鉴定手段。全球范围内都建立了指纹鉴定机构以及罪犯指纹数据库,成为最传统、最成熟的生物鉴定方式。指纹破案,也称为手印,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指纹是指人的手指第一节手掌面皮肤上的乳突线花纹;广义的指纹则包括指头纹、指节纹和掌纹。指纹与指印在字面上有区别,即指纹是指手指第一节手掌面皮肤上的乳突线花纹,指印则是这个乳突线花纹留下的印痕,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约定俗成,指纹与指印的概念是通用的。

4生物医学的应用。上世纪80年代,医生注意到手指掌纹对病症反映有特殊意义,从而开创了指纹诊断学新领域,并利用指纹检查出一种叫唐氏综合症的先天愚型遗传病。指纹还可运用于亲子鉴定,“如果真的能确定是什么基因决定了指纹,那么通过指纹,就可应用于亲子鉴定。”根据2000多个案例分析来看,遗传基因确实可以带来孩子和家长的相似指纹。“比如孩子的父母指纹以正常的斗型为主,无论方向如何,那么孩子本身的指纹也会出现相似的排列。”同时,“如果父母的指纹中有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带来的纹路,并伴随有先天性疾病,那么孩子指纹组合也肯定会随着表现类似特征。”

三、指纹识别原理

通过指纹读取设备读取到人体指纹的图象,取到指纹图象之后,要对原始图象进行初步的处理,使之更清晰。接下来,指纹辨识软件建立指纹的数字表示———特征数据,一种单方向的转换,可以从指纹转换成特征数据但不能从特征数据转换成为指纹,而两枚不同的指纹不会产生相同的特征数据。指纹的特征有两类用来进行指纹的验证:总体特征和局部特征。总体特征包括指纹纹形、核心点(或中心点)、三角点(或者称为Delta点)和嵴密度(或者称为纹密度)。指纹纹形有三大类(斗形、弓形、箕形)六亚型。纹形是指纹分类的重要参数,能够体现纹形特征的区域称为模式区。核心点是指纹纹形的渐进中心点。三角点是模式区的中心点。嵴密度指模式区内指纹纹路的数量。核心点和三角点同时被称为奇异点。有的指纹识别算法是基于奇异点的识别。指纹的局部特征是指单个特征点的特征描述,一般用类型、水平位置(x)、垂直位置(y)、方向、曲率、质量等六个要素来描述。类型是指纹特征点的分类。目前比较通用的分法是分为六类,分别是终结点(Ending)、分叉点(Bifurcation)、分歧点(Ridge Divergence)、孤立点(Dot or Island)、环点(Enclosure)和短纹(Short Ridge)。这些点在指纹中的出现概率并不相当,出现概率最大的是短纹60.6%,其次是分叉点,出现概率为22.6%。“水平位置”是把指纹放在直角坐标系中的水平坐标值。“垂直位置”是把指纹放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垂直坐标值。“特征点方向”是指在特征点的位置上纹形的走向,可以表示为与X坐标或Y坐标的夹角。“曲率”描述在特征点位置上纹路方向改变的速度。“质量”也称为特征点的噪声,通常定义为特征点位置上沿法线方向上的分量的大小。凡是基于特征点匹配的指纹识别算法都要对这些特征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四、讨论与设想的可行性

指纹在商业、生活、公安、军事、医学、体育等方面的研究应用非常广泛,而用于图书馆领域的却很少,主要用于借书和门禁。如2007年9月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安健、袁保社二人在电脑知识与技术杂志上发表了《基于指纹识别的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一文,文中介绍了在原图书借阅管理系统软件中引进指纹识别技术的具体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少聪:《新指纹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2]曹世民:《74例指纹与意志力的关系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3

3.试论生物学科高效教学模式的特征 篇三

关键词:生物学;高效教学模式;意义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模式化方法是现代教学论研究中的重要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系统、简明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即为教学模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包含有一种或多种教学策略选择。

国内外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为了不同的目标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教学模式。其中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模式也数不胜数。我国学者胡继飞、郑晓蕙在《生物学教育心理学》中对近20年来发表在各种杂志期刊上的近百种生物教学模式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将其概括为五大类:讲授与启发教学模式、自学与辅导教学模式、目标与掌握教学模式、探究与发现教学模式、活动与训练教学模式。

二、生物学科高效教学模式的特征

要想界定高效教学模式有些困难,但高效教学模式都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与课标理念相一致。教学模式种类繁多,各种模式有其理论基础。但高效教学模式背后暗含的理念应与课标理念保持一致。比如课标提倡探究教学,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以及基于此发展的学习环、5E教学模式等都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而机械式接受的教学模式则与新课程背道而驰。

2.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发展需求。每个教学模式都是基于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为达成一定目标而存在的。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基础不同,需要发展的方面不同,比如有些推理思维弱些,而有些自主学习能力弱些。即使有相同的发展需求,但由于学生已有的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选取和使用教学模式时也需考量。

3.最容易达成教学目标。达成知识目标时还能兼顾能力和情感目标。所有的教学都为达成某些教学目标而服务,因此选择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最适合落实某教学目标的,当然这里有个前提——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科学性,符合课标要求。另外,虽然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达到各种教学目标,但应达成尽可能多的目标,尤其要统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

4.保证学生知识的构建有意义。教学模式应该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保证学习者在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达到奥苏贝尔倡导的有意义学习,而非机械学习。

5.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虽然教学不应该满堂灌,教师需学会“放手”,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完全将整节课交给学生自学。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最重要的参与者,但是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者、设计者,即使有些课堂表面上是学生在主导,实际上仍是教师事先设计、暗中推动的。

6.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需系统设计。有效平衡好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和有意义地发现学习的权重。每个教学模式都有其侧重点和局限性,没有办法通过一种教学模式达到高中生物学课程要求的所有目标。因此,理想状态下教师应该从整个高中生物学课程的高度,综合系统地设计整个课程的教学模式体系,保证各种各类目标的有效落实。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意义的学习包括接受式的和发现式,后者在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等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但耗时太长,若大量采用此类教学模式势必影响课程的实施进度。而接受式的有意义学习虽在能力和情感的培养上稍显薄弱,可在知识的传授上极其高效,因此需要协调好这二者比例,既保证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又不影响教学进度。

7.学生的学习成果保持较为持久。一个教学模式是否有效,关键得看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结果。而评价又是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即检测目标是否达成。因此高效教学模式必然需保证学生达成课程所要求的目标,同时其学习成果应该可以保持比较长久的时间,即知识不是容易遗忘的,而是长久地理解性、结构性、系统性的记忆;能力和情感方面也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三、探讨生物学科高效教学模式特征的意义

生物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生物教师和专家们探讨的热点,其中从高效教学模式的角度进行研究是一条非常可行的途径。而此领域的研究绝对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高效教学模式的特征,它将有以下几点意义:

1.理论上弥补了相关领域的不足,丰富了高效教学模式的内涵。教学模式确实有高效和低效的区别,但是要想真正为高效教学模式设定一个定义是相当困难的,那从特征的角度进行描述反而是解决的途径,让大家能更清晰高效教学模式为何物。

2.实践上使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很多生物教师都希望他的课堂是高效的,但是似乎在他们心中这个高效太抽象、太模糊,甚至很多老师在理论上对此还不清楚时就已经研究并提出很多所谓的高效教学模式,这是相对危险和可怕的。因此,只有清晰地提出高效课堂所具备的特点,教师们才有努力的方向,才有能力探索出具科学性的“理想”教学。也只有提出高效教学模式的特征才能为下一步研究其标准以及评价方案奠定基础,而后者的实现才能保证设计出的教学模式具高效性。

参考文献:

胡继飞.我国生物学科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9(2):72-74.

4.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 篇四

(一)教案

第一课 绪论 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2、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

二、教学重难点二、三、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 课件展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蚂蚁。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 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从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引入,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2分钟 提出问题:画面中哪些是生物?

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8分钟 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了吗?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明确生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要根据身边的实例及教材的学习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尝试分类:中华鲟、啄木鸟、蝴蝶、东北虎是动物;银杏树是植物;大肠杆菌是微生物。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

学生形成自然界是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观点。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8分钟 【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 小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动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 植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 1 2 3 4 5 2.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3.现在各小组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交流吧。

一组:我们发现人体需要饭菜,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要吃小动物,我们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营养物质。师:很好!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其他组补充: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二组:我们发现人和动物可以通过出汗、排尿、排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这说明生物都能活将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及时点拨,指出排便与排尿的区别。

并解释生物从外界摄取食物,然后将废物排除体外的现象,称为新陈代谢 三组:我们发现人需要呼吸,鱼用鳃呼吸,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这说明生物需要呼吸才能活着。

教师追问:植物需要呼吸吗?

教师明确:植物和动物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四组: 我们看到小鸟能长成大鸟,我们也能从小长大,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得出结论:生物都能生长发育。

师:说的多好啊!生长发育是生物比较明显的生命现象,请同学们来感受一下生命的神奇吧。(教师播放课件:一粒种子逐渐萌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视频。)

五组:刚才老师让我们用手碰触含羞草,我们发现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人体受到刺激后也会作出反应,结论: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教师追问:向日葵的花盘像太阳,这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吗?

教师强调: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成为应激性。六组:我们从插图上看到猫、狗等动物能繁殖后代,我们知道其他动物和植物也能繁殖后代,我们猜想细菌等微生物也有繁殖的生命现象。

教师补充: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炎热的夏天,食物很容腐败变质,这就是由于微生物繁殖的速度快导致的。

七组:我们从插图上观察到,猫妈妈的三个孩子,毛色和斑纹上有深有浅,只有一只小猫长得像妈妈。我们人类也是这样,这说明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生命现象。

学生分组活动、讨论、分析,并完成表格。

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其他小组同学再补充。

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及时补充,在活动中体会各种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现象。

通过思考和教师的提示,学生回答:植物也要呼吸。

观看视频,领略生命的孕育和生长之神奇。

通过碰触含羞草,理解植物对外界刺激也能做出反应,只不过不如动物的反应明显。

补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就是植物的繁殖现象。结合自己与父母的相似特征、不同特征,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引导学生研究教材插图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的生命现象,进而推广到微生物,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在小组间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充分的绽放。

教材中出现了新陈代谢这一名词,学生非常陌生,在此,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新陈代谢现象,对后面归纳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打下基础。

通过小组讨论发言,他人补充的形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得到加强,通过合作获得成功,增强了自信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表达交流都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让学生明确各种生物的繁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过渡语】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认识了一些生命现象,生物还有一些我们刚才没有提到的生命现象。

1.课件展示:展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图,引导学生理解:生物都有一定的结构,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2.课件展示:青蛙的保护色,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蚯蚓疏松土壤……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并能改变环境。根据教师提示,学生很容易想到,并补充刚才没有讨论到的问题。

引导全面认识生物所据有的生命现象

让学生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归纳总结 迁移应用

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各小组相互补充,总结出以下几点:(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2)能生长发育。(3)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4)具有应激性。

(5)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6)都有一定的结构。(7)能繁殖后代

2.迁移应用: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上述生命现象?

【结束语】通过同学们积极的探究,我们认识了生物和非生物,也了解了生物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现象。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将重点概念进行梳理、归纳、记忆。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学以致用,学会在新知中迁移,在迁移中应用,在应用中巩固了重要概念: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现象。课堂达标检测 课堂达标检测题: A类:《生物助学》第3页 第 9 题。B类:教材第5页第1、2题。课下作业:

A类:《生物助学》第2页 1—8题。B类:教材第5页第3题。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及时互纠。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动物:举例 有一定的结构。植物:举例 生长发育 微生物:举例 繁殖后代 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应激性

新陈代谢

适应并影响环境

具有遗传变异现象 教学反思:

5.111生物的特征教案 篇五

为什么说机器人不是生物?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因为机器人不像其他生物一样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也不存在构成细胞的有机物,同时,机器人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机器人不是生物。

1.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为什么说它是生物?

答:尽管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但生石花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例如,从观察中可以看出,生石花的肉质叶与仙人球的肉质茎类似;生石花能从小长大;生石花能开出各种颜色的花,还能结出种子,表明它能进行繁殖;生石花长有根,可以从土壤中获取水和无机盐,等等。查阅生石花的资料可知,生石花是一种植物,因此,它就是生物。

2.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 答:岩洞里的钟乳石尽管能慢慢长大,但这种长大与生物的生长是不同的,它是一些无机物慢慢堆积的结果。同时钟乳石没有生物所共有的特征,如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钟乳石不是生物。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可以看它是不是“活”的,看它是不是具有生命现象。即看它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除病毒以外)。

3.(1)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珊瑚是珊瑚虫的尸体和珊瑚虫排泄物堆积形成的。因为生物体

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生物体都有应激性。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生活中需要营养物质,生物生命活动需要进行呼吸。珊瑚不具有以上特征,所以珊瑚不是生物。

(2)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可以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解析:首先需要说明,其实一般珊瑚都是在寒潮和热流中间地带比较多,并不是温暖水域,温度过高珊瑚就会死亡。之所以是中间地带是因为寒潮和暖流交汇的地方富含大量的养分,这时会出现大量的浮游生物,而这些浮游生物就是珊瑚虫的食物,这样就便于生长。并且珊瑚虫是一种古老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很强,所以对温度非常的敏感,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引起死亡。之所以在浅水区,是由于珊瑚虫是和一些藻类共生的,珊瑚虫的排泄物就是藻类的有机肥,而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珊瑚虫氧气,而光合作用必须要有阳光,而深水区域阳光是很少的。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想一想.议一议

这段文字中说到哪些植物?又提到哪些昆虫和鸟类?它们栖息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答:文中提到的植物,有的是具体的植物名称.如皂荚树、桑椹,有的是一类植物的总称,如菜、树、菜花、草。文中提到的昆虫及其栖息环境是:蝉(树上)、黄蜂(伏在菜花上)、油蛉(泥墙根处)、蟋蟀(泥墙根处)。文中提到的鸟类及其栖息环境是:叫天子(云雀)(草从中)。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山东省阳谷第三中学 高级教师 王文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对生物与非生物区别并举例,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来突破。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材分析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七年级生物上册的起始,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生物及生物具备的共同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实例来说明生物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来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引发学习探究自然界生物的愿望和积极性。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新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持久性不强。具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力,但理性认识不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还要加强。学生具有一定的小学自然基础,但缺乏正确的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策略

结合学生和课本内容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探究法”,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整堂课中主要以

学生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为主,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引导学生去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从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义所在。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与学生方式的变革,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导入: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播放生物与非生物视频。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画面中哪些是生物,那些

是非生物?怎样区分?它们有共同特征吗?引出课题──认识生物。小组竞赛,激发兴趣

将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让各小组将它们按生物与非生物分开,写在纸上,看哪组正确率高。3.质疑启思,讨论问题:

简介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简要说明观察主要有哪些方法,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让学生自学课本3-7页,完成第3页“想一想,议一议”和讨论题。尝试说出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①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②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4.讨论与游戏,突破重难点: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1)讨论:植物和动物等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出示吃饭和饥饿的人图片,让学生得出营养对人很重要的结论。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

总结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游戏:全班进行憋气比赛,看哪位同学憋气时间长。讨论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只能短时间的憋气?能否列举一些动物如何进行呼吸?

展示因疾病等原因缺氧的病人用呼吸机抢救的情景,反方面说明呼吸的重要。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

总结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给养鱼缸的鱼经常换水”。

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

出示小狗排尿、人流汗等图片,让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我们每个人自己排出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生:“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总结出: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猜物品游戏:

课前准备好几个纸箱子,其内放几种动物(如青蛙、蚯蚓等),让学生上台用手摸后猜里面是什么动物。要求全班学生注意观察猜物品的学生碰到动物时产生的缩手反应。学生观察做此游戏的学生反应。简单归纳出人对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植物等其他生物对刺激是否会做出反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

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总结出: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展示蘑菇生长、种子萌发、菜豆的生长、婴儿的发育、破壳而出的幼鳄等图片。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

总结出: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讨论:狗的一家、同一株碧桃上的花、“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等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现象? 总结: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讨论:艾滋病病毒模式图表明,病毒有无细胞结构呢?

总结出: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发出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5.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课本第6页的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课后练习:1.要了解青蛙与蟾蜍在外形上的异同,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

2.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 机器人弹钢琴

B. 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 .馒头上长出“白毛”

D. 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3.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4.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_____。(2)猫生小猫属于_____。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____。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____。(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的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观察法 2.C 3.B 4.生长现象 繁殖现象 遗传现象 变异特性

(5)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111生物的特征教案 篇六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 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8.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1.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2.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3.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4.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5. 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6. 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17. 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18.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19.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1.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2.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3.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二章 新陈代谢

24.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25.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26.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27.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要能量的直接来源。

28.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9.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0.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1.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2.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33.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34. 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35.减数分裂的结果是,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36.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条染色体移向哪极是随机的,不同源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7.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38.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

39.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40.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41.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如豆科植物、花生、油菜、荠菜等),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子叶吸收了,营养贮藏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42. 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43.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的发育和胚后发育。胚的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并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

44.胚的发育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三个胚层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动物幼体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45.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的快。

46.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7.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48.垂体除了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动物体的生长外,还能分泌一类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

49.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多细胞)动物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即: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5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2.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53.高等动物生命活动是在神经系统-体液共同调节下完成的。

第五章 遗传和变异

54.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物种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物种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致形成新的物种,向前进化发展。

55.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在前后代之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从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5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7.在真核细胞中,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DNA又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58.在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对某种特定的DNA分子来说,它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却是特定的,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59.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从亲代DNA传到子代DNA,从亲代个体传到子代个体。

60.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61.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6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

63. 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64. 遗传密码是指信使RNA上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65.密码子是指信使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信使RNA上四种碱基的组合方式有64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

66.反密码子是指转运RNA上能够和它所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配对的三个碱基,由于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所以,反密码子也有61种。

67.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6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69.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70.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在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71.生物个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是: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不仅要受到内在基因的控制,也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72.在杂种体内,等位基因虽然共同存在于一个细胞中,但是它们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的分离规律。

73.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发病率是很高的,一般表现为代代遗传。

74.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他们有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而使其后代出现病症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近亲结婚应该禁止。

75.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则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也叫独立分配规律。

76.据统计,我国的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而女性发病率仅为0.49%。

77.一般地说,色盲这种遗传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甥的(交叉遗传)。

78. 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79.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产生新性状。

80.基因突变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生物内部因素作用下,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基因突变是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的结果。

81.自然界中的多倍体植物,主要是受外界条件剧烈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人工形成的多倍体植物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有丝分裂前期不能形成纺锤体。

82. 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83.所谓的利用单倍体进行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纯合体,这里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个单倍体必须是针对二倍体而言,即是由二倍体的配子培育而成的单倍体。

第六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84.生命的起源经历了四个化学进化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85.进化论者认为,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而来的,因此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86.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87.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称为自然选择。

88.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89.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90.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知道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定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方向上)。当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来决定其生存或淘汰。

9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92.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甚至会造成死亡,但是,对于整个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第七章 生物与环境

93.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94.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适应环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改变环境。

9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9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97.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98.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99.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100.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有大量的生物,还有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10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0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通过食物关系而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渠道。

103.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

104.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0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0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即抵抗力稳定性大,则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

107.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由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改变为现代的“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108.我们应当采取措施,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09.保持生态平衡,并不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状态。人类还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10.我们强调自然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

7.油松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篇七

油松在我国自然分布范围很广, 东至山东蒙山;西至青海大通河、祁连山、湟水流域, 宁夏贺兰山一带;南至川甘接壤地区, 向东到达山西太行山、吕梁山, 河南伏牛山, 陕西秦岭、黄龙山, 河北燕山;北至内蒙古德阴山。油松的垂直分布因地而异, 油松在黑龙江、辽宁、青海的海拔分布分别为500 m以下、500 m以下、2 700 m左右。常与油松混交的树种有白桦、辽东栎、蒙古栎、山杨、花楸、栓皮栎、小叶椴等[1,2,3]。目前, 我国油松造林范围不断扩大, 主要向低海拔 (1 200 m以下) 的荒山丘陵和西北黄土地区发展。

2形态特征

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 Garr.) 为松科 (Pinaceae) 常绿乔木, 又称黑松 (东北) 、短叶松 (《中国树木志略》) , 高达30 m, 直径1.8 m;树冠塔形或卵圆形, 孤立老树冠平顶, 扁圆形或伞形。一年生枝淡灰黄色或淡褐红色;冬芽褐色。叶二针一束, 长6.5~15.0 cm, 粗硬。一年生小球果的鳞顶部有刺, 球果卵圆形, 长4~9 cm, 鳞盾肥厚, 横脊显著, 鳞脐有刺, 熟时暗褐色, 常宿存树上数年不落;种子卵形, 长6~8 cm, 翅长约1 cm, 有褐色皮厚, 呈纵裂, 或皮薄, 呈龟纹状浅裂[4,5]。

3生物学特性

(1) 油松属温带树种。抗寒能力较强, 可耐-25℃的低温。分布区以北的黑龙江省, 引种的油松在个别年份有枝条冻死现象。油松适应大陆性气候, 在年降水量仅有300 mm左右的地方 (如大青山) 也能正常生长, 在年降水量较多的地方生长良好。

(2) 油松是喜光树种。在全光条件下能天然更新, 为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一至二年生幼苗梢耐荫蔽, 在郁闭度0.3~0.4的林冠下天然更新幼苗较多, 但四至五年生以上的幼树则要求充足的光照。过度荫蔽常生长不良, 甚至枯死。在混交林中, 油松由于喜光, 常处于第一林层。在低海拔地带, 大多分布在阴坡, 这主要是由于阴坡的土壤水分条件较好。但在一些“死阴坡” (日照时间极短的阴向陡坡) 上, 即使有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 由于光照不足, 油松生长极为不良。

(3) 油松为深根性树种, 根系发达。油松根系的生长规律:土壤解冻时开始生长, 4—5月为生长旺盛期, 初夏干旱期生长停顿, 8月又加速生长, 11月以后停止生长。油松的吸收根上有菌根菌共生, 分布于地表30~40 cm的土层。其主根明显, 侧根伸展范围较广, 在深厚的砂土及多裂隙母岩的山地主根可深达3 m以下;但在少裂隙母岩的薄土层上则形成浅层系, 主根在母质层遇阻后迅速变细[1,2,3]。

未经移植的苗木, 根的生长以原有根系延伸为主, 分生新根很少。苗木经移植后, 原有根多数被切断, 分生组织活动加强, 以分生新根为主。新根主要从较细的须根腋间分生, 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 造林后5 d就能长出新根[1,2,3]。因此, 在造林时就要保护好细小的须根, 对提高造林成活率是十分重要的。

(4) 油松在森林棕壤、褐色土及黑垆土上均能生长, 但尤以棕壤及淋溶褐土为佳。油松较耐干旱, 可以生长于山顶陡崖上, 但过于干旱则不利于幼树成活, 严重的可导致油松幼林成片旱死。油松要求土壤通气状况良好, 故在轻质土上生长较好;如土壤黏结或水分过多, 通气不良, 生长不好, 表现在早期就干梢;在地下水位过高的平地或有季节性积水的地方则不能生长。

(5) 油松的生长速度中等。栽植后第4、5年高生长开始加快, 可达40~70 cm/a, 30年后高生长减缓。油松的径向生长高峰一般出现在15~20年后, 在良好条件下旺盛生长期可维持到50年生左右, 胸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可达1.0~1.5 cm[1]。人工栽植的油松林, 一般在造林后5~7年都开始进入郁闭, 15年生后林木分化显著, 开始自然稀疏, 需要及时抚育间伐。在合理经营的情况下, 20年能长成椽材, 30~40年能长成檩材及中等的矿柱, 50~60年能长成大径级用材, 可以进行主伐。

(6) 油松栽植后6~7年即可开花结实, 但球果小, 瘪籽多, 发芽率低。15~20年后结实增多, 种子质量也显著提高。30~60年为结实盛期, 100年后仍有大量结实, 但种子质量很差。结实丰、欠年间隔期为2~3年。阳坡、半阳坡母树结实量多, 种子质量也较高。油松在4月末5月上旬开花, 当年授粉, 翌年春受精后球果开始发育, 到9—10月球果可成熟[4,5]。

参考文献

[1]白静.油松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与林分结构关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

[2]韩国忠, 李霞.土石山区阳坡油松造林技术[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8 (2) :45-47.

[3]姚庆智.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油松菌根生物应用技术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4]李东升, 李凯峰, 陈霞, 等.试述兴安落叶松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及木材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0 (33) :40-41.

8.111生物的特征教案 篇八

1 创设校园及周边环境的问题场景

在各种生物课程资源中,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是首位的,也是最贴切学生实际的。学校提供的生物课程资源不仅仅是生物教材,还包括教具、教学媒体、图书资料以及校园和周边环境等方面生物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当把学校和周边环境里的动、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生活习性作为一项最经济的生物教学资源。因为学生对校园及周边环境中的动、植物最熟悉,也最亲近。例如,在讲生态系统成分、营养结构时,城市中的学校可要求学生课前分组调查校园中的一个小池塘、一座小山丘或一片灌木丛。农村中的学校可调查一个小河流和一片农田等。学生实地考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上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校园的植物、昆虫与鸟类三者的数量、生物量哪一个多呢?

② 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起什么作用呢?

③ 这些生物的数量变化又受哪些生态因子的影响呢?

创设与校园及周边环境有关的问题场景,最大的优点是能培养学生平时观察身边的生命现象,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身在庐山不知真面目”,这些天天经过的地方,一旦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就会引起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究。但缺点是:由于熟视无睹的校园及周边环境问题,问题场景不具有新颖性。教师所提问题的局限性也较大。

这类问题场景主要用于观察池塘水中的“生命世界”,生态保护、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生殖和动植物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教学。

2 创设家庭及社区的问题场景

学生家庭是挖掘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场所。因为有的学生家庭栽种花卉、饲养动物;农村学生在寒暑假有时会参与作物栽培、禽畜饲养、病虫害防治等活动,或者平时会听到家长谈及农业方面的知识,积累不少生活情景体验。社区的菜场、医院、展览馆、植物园、动物园、科技馆;农村学校的田野、树林、灌丛、草地、池塘、河流等都是学生生活情景体验的自然资源。

例如:菜场小商贩常常将蔬菜洒水,不仅保重,而且还保鲜,这是为什么?农民刚收割完粮食后,为什么要晒干后才入库储藏?腐肉为何会生蛆?咸味重的菜肴吃多了为什么会感到口喝?为什么卧室内不宜放置过多的花卉?冰箱里的食品为何不宜腐败?为何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呢?……

创设与家庭及社区有关的问题场景,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提高珍视家庭、热爱生活、崇尚科学的情感。因为这样场景的提问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出生命科学。但缺点是:由于全班几十位学生各自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样,设置的问题可能不会引起全班所有学生的共鸣。

这类问题场景新颖性小,主要用于化肥与池塘富营养化、微生物种类和生理特征、植物生理过程、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方面的教学。

3 创设网络及其他媒体的问题场景

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的产生往往比结论更重要。但问题的产生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在生活实际情景之中自然发生的。因此,教师要通过网络等多种媒体恰当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生物学,更多得是配置生活原型,创设生活中的问题引情境。例如,在讲性染色体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场面:近处的青蛙在荷花叶上跳来跳去,远处的青蛙在哇哇地叫,池边的青蛙抱对在一起;水底下还有一对一对的红鲤鱼在相互追尾。当学生看到这种非常逼真的自然情景时,教师不妨与学生进行对话:

① 是什么决定青蛙的叫声、抱对,产卵等行为?

② 大多数动物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在数量上为何接近1∶1呢?

创设与网络及其他媒体的视频场景,最大的优点是培养学生瞬间捕获生物学信息的能力,并能引发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可见的现象走到本质上的思考。因为现代教学内容大都可制成多媒体课件,用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展示给学生,信息量大,传输性也强。缺点:由于观察时间短,往往需要回放画面,才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对保留下的问题记忆也不深刻。

这类问题场景应用非常广泛,新颖性强,主要用于细胞分裂和有性生殖、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及生态工程等方面的教学。

4 创设模拟实际环境的问题场景

生活中到处有生物,到处存在着生命科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生物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志重捕法:开始先播放一段“校园内池塘中小金鱼在不同水域摄食游动”的录像,学生看后兴奋不已。接着教师问:“如何测出池塘中小金鱼的种群数量?”指导学生按课本表格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并将表格投影在屏幕上。全班学生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派代表分别上讲台进行演示。

将三组学生的模拟结果与实际的乒乓球数作对照,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接着教师又问:“若在标记过程中,由于使用了有害性的标志,至使被标志的小金鱼在放回之后出现部分死亡,这将会对重捕调查结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采用标志性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创设与模拟现实的场景,最大的优点是培养学生在资金、材料、时间、场地等不足的情况下模拟实验的能力。因为生物学实验往往需要时间长、费用高。缺点:模拟场景毕竟不是真实场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深刻,对事物的可信度也不高。

这类问题场景需要充分准备,学生操作性强,兴奋性大,但全班参与率不高,所以用得很少,主要用于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志重捕法,制作“人工种子”模型、DNA结构模型、细胞结构模型等方面的教学。

5 创设实验及实践活动的问题场景

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及野外实践活动创设问题场景,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人人参与,兴奋性最强,对问题的思考也最积极。因为学生直接地通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及现象,从中会产生诸多的疑问并对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法和技能。

例如,在“DNA粗提取”实验时,可让学生思考:

① 选做材料是用鸡血,是不是鸡血便宜?能否用猪血或人血代替呢?

② 在实验过程中2次用蒸馏水稀释,其目的是一样吗?

③ 为什么第二次加蒸馏水时一定要缓缓地加入,而不能快呢?若稍快一点烧杯中会出现丝状物吗?

④ 若选用的鸡血一定要新鲜,若放置久了实验能成功吗?

又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学生实际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时,似乎只看到紫色的大液泡、细胞壁和细胞膜。因而不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我们为什么在显微镜下看不到细胞质、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呢?”

创设实验及实践活动的问题场景吸引力强,最大的优点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且能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也最强。缺点:教学时间长,也不够经济。

这类问题场景真实性最强,主要用于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DNA的鉴定等方面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孙绍荣.教育信息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77.

[5] 汪忠.生物八年级(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55.

上一篇:最新教师专业培训总结下一篇:大学经济困难申请书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