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知识点

2024-10-22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精选8篇)

1.中药鉴定学知识点 篇一

性状鉴别

由于叶类中药的质地多数较薄,再经采制、干燥、包装、运输等过程,一般均皱缩或破碎,鉴定时:

①观察大量叶子所显示的颜色或状态,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是平坦的还是皱缩的;是黄绿色还是蓝绿色。

②对皱缩的药材将其浸在水中使湿润展平后识别。

③注意叶片的形状、长度及宽度;叶端、叶缘和叶基的情况。

④叶片的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和脉点。

⑤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

⑥叶片的质地。

⑦叶柄的有无及长短。

⑧叶翼、叶轴、叶鞘、托叶及茎枝的有无。

⑨叶片的气和味等。

⑩叶的表面特征有时还可借助解剖镜或放大镜仔细观察,有时需对光透视。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

叶横切面:主要观察上下表皮细胞及附属物等;叶肉主要观察栅栏组织的特点,根据栅栏组织的分布位置和分化程度判断其为等面叶或异面叶;中脉是叶片的维管束,其类型、数目等均是鉴别叶类中药的依据。

异面叶中脉横切面:

①表皮分上下表皮,多为1层排列整齐的细胞,外壁稍厚,上表皮外平周壁常具角质层;亦有表皮为多层细胞,称复表皮。表皮细胞内有的有结晶、粘液质或角质层纹理等应注意鉴别。

②叶肉通常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部分。异面叶只有上表皮下有栅栏组织。是由一至数列长柱形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内含有大量叶绿体,海绵组织常占叶肉组织的大部分,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疏松。叶肉组织中应注意是否含有结晶、分泌组织、厚壁组织等,以及它的形状、分布等都是重要的鉴别特征。

③中脉通常为一外韧型维管束,木质部位于上方,呈槽状或半月形,韧皮部在木质部的下方。有的叶中脉维管束分裂成2~3个或更多的,维管束的外围有时有纤维等厚壁组织包围;有的为双韧维管束。中脉上下表皮内方大多有数层厚角组织。

等面叶与异面叶的主要区别是上下表皮内方均有栅栏组织。

叶的表面制片

叶的表面制片,可见表皮细胞、腺毛、非腺毛和气孔等。并且可以见到栅栏细胞及最微细叶脉的端点。腺毛和非腺毛的形态、细胞组成、排列情况、表面状况、壁是否木化、分布密度及气孔类型、分布状况、栅栏细胞的密度和最微细叶脉包围的叶肉的数目等亦是叶类中药鉴定上的重要特征之一。

叶类中药一些常数的测定:包括气孔数、气孔指数、栅表比和脉岛数(这几个数据在一定范围内是恒定的,有鉴别意义)。

①气孔数指单位面积(mm2)表皮面积上的气孔平均数,称为气孔数(stomatal number)。(用于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或药材鉴别)

②气孔比率上下表皮各有各的气孔数,二者之比称为上下表皮气孔的比率(ratio)。(用于两种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或药材鉴别)

③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 把单位面积(mm2)上,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换算所得出的百分比,称为气孔指数,测定叶类的气孔指数常可用来区别不同种的植物和中药。

④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的平均栅栏细胞数目称为“栅表比”(palisade ratio),“栅表比”在同属不同种的叶的鉴定上亦具有一定的意义。

⑤脉岛数(vein-islet number)

脉 岛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为一个脉岛。

脉岛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同种植物的叶上单位面积的脉岛数目是固定不变的,且不受植物生长的年龄和叶片的大小而变化,因此,可作为叶类中药的鉴别特征之一。

粉末制片

观察内容与表面制片相同或类似,细胞多散开,除观察表皮细胞、气孔、毛茸等外,还应观察:

①导 管多细小,以螺纹、环纹为主。

②纤 维细小,是否木化。

③石 细 胞有无,形状、是否有分枝。

④内 含 物有无,结晶类型、形状、淀粉粒有无等。

⑤分泌组织有无,类型、形状等。

2.中药鉴定学知识点 篇二

1 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的中药鉴定学课程建设较为完善, 我校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50年的建设, 基本处于成熟阶段, 在教材、实验和实践课程建设方面, 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在非中药专业的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和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还不够完善, 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中药专业学生的中药鉴定学教学方面, 以培养“全面发展+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以三基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培养为原则, 通过综合教学训练手段, 采用“理论→实验→实践→专题”四个主要环节的培养模式, 构建了立体化中药鉴定学教学体系, 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中药鉴定理论知识, 同时经过各个环节综合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提高了专业技能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满足了社会需要。该教学体系已成为国内本科教学的特色和优势之一。这一模式对于非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来说就显得力不从心。因为非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结构和知识结构与其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绝大多数缺少药品 (商品) 、药材和品质鉴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那么就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生必备的知识结构进行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体系的建立, 以达到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目标。

2 非中药专业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改革

2.1 非中药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调查与分析

我校有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护理学院、管理学院和人文学院六大学院, 每个学院下设有不同专业及不同培养方向, 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同, 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很大差别, 因此在进行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时势必要调查分析各专业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知识结构设计合理的改革方案。经研究, 将非中药专业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有一定药学基础的专业:这类专业主要包括两个培养方向, 即中药制药和生物制药。主要培养在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生产、设计、管理和研究的制药工程师及从事中药与生物制药相关领域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技术人员。课程设置包括中药炮制学、中医药学概论等相关的中药学基础课, 学生具备一定的药学基础知识。

仅有医学背景无药学基础的专业:主要有五个培养方向, 即中西医结合、中医临床、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和针推对外交流。主要培养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以及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教学等工作的临床专业人才。开设的都是中医学课程, 没有中药学基础课, 学生的医学背景很强, 但药学背景欠缺。

缺乏医药学背景的其他专业:主要包括三个培养方向, 即卫生事业管理、医学英语和医药卫生法学。主要培养从事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信息咨询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从事卫生法律工作的专业人才。开设的课程以管理、人文学为主, 这类专业的学生医学和药学知识均比较匮乏。

2.2 非中药专业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方法

中药鉴定学在非中药专业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药的商品质量、传承理论、质量标准、中药基原和资源等知识的熟知能力。该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对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 对课程改革起着指导作用。它决定着教与学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 也是对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和尺度。通过对非中药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调查与分析, 针对不同专业背景进行课程改革, 具体方案如下:

有一定药学基础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 以中药鉴定学为主, 适当添加《药用植物学》、《中药商品学》的相关知识, 强调四大鉴定方法、商品质量和质量标准的学习;教学方法上, 采用“理论教学-多媒体演示-多学科交叉-实践教学”的教学法。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口授和直观教学相结合, 配合多媒体课件, 给同学演示中药材和饮片、正品与伪品、显微鉴别特征的文字和彩色照片, 并配以精炼的语言描述, 对药材主要鉴别特征进行详细讲解, 同时了解同学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促进学生对中药鉴别知识有了更全面、更具体、更直观的理解和掌握[2]。非中药专业中药鉴定学课程设置中, 实验课时很少甚至没有, 而中药鉴定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理论课主要掌握鉴定方法, 若要真正掌握鉴定技能, 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在课程改革中, 将实践教学融合到理论课堂当中, 讲解理论的同时核对标本, 培养学生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和火试等中药鉴别技能, 边自己观察, 边总结思考, 创设一个思维活跃、积极探索、鼓励创新的课堂气氛, 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通过直观感受, 促进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

仅有医学背景无药学基础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 以中药鉴定学中的性状鉴定为主, 适当添加《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商品学》的相关知识;教学方法上, 采用“理论教学-多媒体演示-多学科交叉-实践教学-参观博物馆”的教学法。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是一座收藏丰富、内容系统的专业性博物馆, 馆内分为“医史部”和“中药部”两部分。医史部分的展览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 以中国医药发展史为主线, 通过各个时期的医药文物, 再现了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中药部分陈列了常用中药近600种、1, 500多份中药标本, 另有药用动物剥制与药用植物浸制标本近300种及数百幅药用植物彩色照片。在开设《中药鉴定学》课程的同时, 利用课余、双休日的时间带领学生参观校中医药博物馆, 使学生对药材和饮片的性状特征都得到感官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学生对中药鉴定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并达到灵活使用的目的。

缺乏医药学背景的其他专业:在教学内容上, 以中药鉴定学中的性状鉴定为主, 适当添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商品学》的相关知识;教学方法上, 采用“理论教学-多媒体演示-多学科交叉-实践教学-参观博物馆”的教学法。力图将学生培养成为有一定中医药文化与知识背景的卫生管理、外语和法学人才。

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 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 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检验教学效果主要指标之一。教学评价不但要求对教学条件评价, 主要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对教学效果评价验证教学理论, 再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根据中药鉴定学的培养目标, 期末考试可采用开卷形式, 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 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可通过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来考核;基本专业技能通过实习和实践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主要包括学习态度、讨论发言、课间实习和实践、期末考试几个主要环节。要对综合成绩进行科学分析, 是指对教学效果做出科学评价。通过教学评价, 总结经验、克服不足, 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本文在调查分析非中药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探讨针对不同专业进行的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方法, 以达到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 促进中药传承人才培养, 不断完善中药高等教育体系, 推动中药事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贵君.中药鉴定学 (第2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

3.中药鉴定学知识点 篇三

【摘 要】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针对目前授课群体的特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以人为本”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备受关注。笔者通过在《中药鉴定学》传统教学模式中,通过引入问题设置引导自主学习、建立网络课程平台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自主学习动力的方式探索适应于《中药鉴定学》课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药鉴定学;自主学习;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71-02

《中药鉴定学》是我校中药专业大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了《药用植物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后而开设的专业课程。在整个中药专业本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是以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为研究对象,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品种混乱、质量低劣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等相关问题的应用性学科[1]。课程内容之繁杂,涉及的知识领域之广泛,需要学习对象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和较好的实践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学好此门课程,在生产实践中更好的应用中药鉴定技术。

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发现,对于这样一门实践与理论密切结合的课程,单纯以“教师”为授课主体,“学生”为授课对象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课堂教学进入被动的状态。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富有激情的授课过程并未收到与之相应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未有所提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学习知识的途径日趋多元化。加之90后的学生群体追求独立的个性特征,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下,难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以更好的提高《中药鉴定学》课程的学习效果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洛斯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提出了“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实践者的广泛认可。所谓自主学习是以尊重学生个体特征为前提,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独立创造的教学环境,以达到开发学生潜能,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2]。这与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所提出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导下,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可以一定程度激发学生潜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亲身体验、亲自实践的主动学习过程。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个性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尊重,学习效果得到相应的提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传统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将教学中的经验进行如下的总结。

1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和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在每堂课程结束前,教师根据下一堂课内容中涉及的有关中药鉴定学研究热点、社会关注焦点、与实际密切相关联的有趣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设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查阅资料、课前预习等形式在课下完成学习任务。在下一堂课程伊始,学生将分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总结,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学生通过相互合作对问题进行讨论、解答、汇报,能够基本上掌握本堂课程需要学习的重点、难点。同时带着小组未能很好解答和理解的问题进入新课程的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设置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习效果。

2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划时代的信息技术变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自主学习平台,是促进自主学习教育模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通过建立《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平台,教师可以将查阅的最新资料、科学研究成果、授课视频、教学资料等上传至网络课程与学生分享,使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对于上课未能很好掌握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课件、教案等资料进行再学习和再掌握。同时构建网络题库,设置章节及单元小测试,学生在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后,通过小测试以检测自学的效果。随着网络课程不断的完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学课程的内容,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3 灵活多样的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发展的需求,结合中药鉴定学主要研究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为适应社会对中药专业人才需求,提高生存技能打下基础。目前在我校中药专业学生中主要开展如下几种实践活动。

3.1 收集中药材标本 《中药鉴定学》实验课程中,提供常用的中药材饮片约260种,而市场中流通中药材约3000种,常用中药材约1200种。可见,仅仅掌握课本中常用中药材的鉴别是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中药鉴定技术的需求。因此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实验室未能提供的而在临床中常用的其他中药饮片、原药材,或伪品药材。将其放置在固定容器内,作为标本供全体学生及下一届学生参考学习。

3.2 制作中药鉴别树状图 通过中药鉴定学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如何鉴别一味中药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将课本中的重点药材平均分配给班级中每一位同学。学生对所分配的药材制作中药鉴别树状图,图中包含与药材鉴别相关的所有内容,并辅以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一味药材鉴别的所有信息。学生将制作好的树状图发给教师,教师针对每位同学制作的情况加以点评、赋分并反馈给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达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境界。

3.3 组织各种形式的中药鉴别竞赛 为激发学生学习中药鉴定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院每年开展以促进和提高中药鉴定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为目的的不同形式的中药鉴别竞赛,如中药性状鉴别口诀编写大赛、中药饮片鉴别大赛、中药粉末鉴别大赛、中药伪品鉴别大赛等。在竞赛过程中,学生自发的努力准备,反复操作练习,团队互帮互助,进一步夯实了理论知识的掌握、极大的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的使命感。

4 自主学习效果评价模式的研究

自主学习教学模的顺利开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模式,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对每一位同学建立自主学习过程评价档案,评价中包含:课前准备、课堂汇报、小组互评、小组自评、教师评价、竞赛得分、随堂测试、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综合以上得分后给予总评成绩。以总评成绩综合评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教师通过学习效果的评价,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更新自主学习模式的内涵。

综上,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目前仍处于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习对象,不断创新、敢于破旧立新,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技术。在实践中常思考、善总结,寻找适应《中药鉴定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4.

[2]武金凤,张敬华.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259-261.

4.中药鉴定学知识点 篇四

目前,矿物药的鉴定,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 外型鉴别

外形明显的中药,首先应根据矿物的一般性质进行鉴定,除了外形、颜色、质地、气味等检查外,还应注意其硬度、解理、断口、有无磁性及比重等的检查。

2. 显微鉴别

以细粒矿物集合体的矿物药可以显微镜帮助鉴定,观察其形状、透明度和颜色等。

在矿物的显微鉴别中,透明的利用透射偏光显微镜(简称偏光显微镜),不透明的利用反射偏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光学性质和必要的物理常数。这两种显微镜都要求矿物磨片后才能观察。

光是一种电磁波,其电磁振动垂直于传播方向。根据振动的特点,可把光分为自然光与偏光。自然光是一切普通光源所发现的光波,如太阳光、灯光等。其振动特点是在垂直于光波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各方向上都等振幅地振动。

如果一束光中,光振动只有一个固定方向,称为偏振光。偏光显微镜鉴定法主要依据矿物以下光学性质:

当光波由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在两各介质的分界面上将产生反射和折射。对折射而言,第一(入射)和第二(折射)介质的特征,可用光波在该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之比──相对折射率表征。故折射率是鉴定透明矿物的可靠常数之一。

对晶质矿物来说,折射率是受其对称性控制的。即光波在等轴晶系晶体中传播时,虽然发生折射,但其折射率不因光波的振动方向不同而发生改变;在其他晶系晶体中,其传播速度随振动方向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其折射率也因振动方向不同而改变(沿特殊方向射入者除外)。

利用偏光显微镜的不同偏光组合(单偏光、正交偏光、正交偏光加聚光)及附件(检板等),观察和测定上述折射率和晶体对称性所表现的光学特征和常数,可用来鉴定和研究晶质矿物药。

单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在单偏光镜下,观测的是矿物的某些外表特征,如形态、解理、颜色、多色性、突起、糙面等。

正交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同时用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两个偏光镜,可观测到消光(视域内矿物呈现黑暗)及消光位、干涉色及色级、双晶特征等。

锥光镜下观测的特征:用正交偏光加上聚光镜的组合来观察干涉图,确定矿物轴性、光性正负;估计光轴角(2v)大小。

偏光显微镜下鉴定矿物药,是利用薄片和碎屑来进行的。用碎屑时将药材的细小颗粒置于载玻片上,盖好盖玻片,并且往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滴入水或浸油,即可观察有关光学性质。若利用薄片进行鉴定,就需要专门磨制薄片。

薄片是将标本用切片机切下一小块(大小一般为2×2cm2;药材薄片多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加大),先把一面磨平,用加拿大树胶把这一平面粘在载玻片(大小为25×42mm2或更大,厚为0.1mm~0.2mm)上;再磨另一面,磨到厚约0.03mm为止。用加拿大树胶把盖玻片(大小为15×15~20×20mm2或更大,厚为0.1~0.2mm)粘在它的表面。因此,薄片是由很薄的矿物药切片、载玻片与盖玻片组成的。矿物切片的顶部和底部都涂有加拿大树胶。

应当注意,由于磨制薄片用的是金刚砂,无论这种金钢砂多细,薄片表面总会磨出许多沟痕,而不是绝对平滑的表面。有的样品,在磨制薄片时,须进行一些特殊处理。例如松散(土状、多孔状等)的样品,须先将样口浸在加拿大树胶中煮过,加以粘结,然后切磨制成薄片。对于那些溶于水的样品(如大青盐),在研磨时不能用水,制片的全部过程中,可用机油或松节油代替水。

3. 物理、化学方法鉴别

一般的理、化分析方法,能对矿物药的成分定性和定量。对外形及粉末无明显特征或剧毒的中药,如玄明粉、信石等尤为必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还规定了一些矿物药的含量测定,如雄黄、白矾、芒硝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对矿物药的鉴定已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如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龙骨的成分;用热分析和x射线荧光分析,研究了滑石的成分;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测定龙骨中的元素;用固体荧光法和比色法测定龙骨中放射性元素铀的含量等。

5.中药鉴定学总结 篇五

1.番泻甙A、B、C、D(双蒽酮甙):大黄、番泻叶。

2.其它:何首乌、虎杖、巴戟天、番泻叶、茜草、大血藤、决明子、连翘。

(二)萘醌类

紫草、茜草。

(三)皂苷类:

1.人参皂苷:人参、红参、西洋参、三七。

2.三萜皂苷:牛膝、商陆、太子参、威灵仙、地榆2.其它:怀牛膝、太子参、黄芪、远志、威灵仙、柴胡、桔梗、党参、麦冬、知母、天南星、枇杷叶、款冬花、木瓜、瓜蒌、砂仁、豆蔻。

(四)生物碱:

1.莨菪烷类:洋金花、天仙子。

2.双酯类生物碱(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川乌、草乌、附子。

3.甾体类生物碱类:川贝母、浙贝母。

4.黄连小檗碱:黄连、黄柏。

5.其它:防己、延胡索、川芎、北沙参、百部、钩藤、厚朴、秦皮、地骨皮、马吴茱萸、马钱子、牵牛子、辛夷、菊花、槟榔、麻黄、淫羊藿、益母草、冬虫夏草。

6.剧毒性生物碱:川乌、草乌、附子(双酯类)、马钱子。

(五)苷类:

1.芍药苷:白芍、赤芍、牡丹皮。

2.环烯醚萜苷类:胡黄连、玄参、地黄、栀子、龙胆(裂环)。

3.其它:黄芪、天麻、川木通、大血藤、秦皮、红花、西红花、葶苈子、苦杏仁、桃仁、巴豆、酸枣仁、龙胆、地榆、石韦、山楂、沙苑子、连翘、牵牛子、槲寄生、紫花地丁、车前草。

(六)鞣质:

绵马贯众、大黄、虎杖、何首乌、白芍、赤芍、地榆、大血藤、鸡血藤、秦皮、枇杷叶、木瓜、山楂、槟榔、金钱草、儿茶、五倍子。

(七)黄酮类:

虎杖、地榆、苦参、葛根、甘草、黄芪、三

七、黄芩、麦冬、知母、苏木、鸡血藤、桑白皮、罗布麻叶、金银花、款冬花、菊花、红花、蒲黄、木瓜、山楂、沙苑子、补骨脂、枳壳、小茴香、菟丝子、栀子、砂仁、淫羊藿、紫花地丁、金钱草、荆芥、薄荷、穿心莲、茵陈、青蒿、儿茶、。

(八)香豆素、内酯类:

甘草、白芷、前胡、防风、北沙参、木香、川木香、白术、桑白皮、肉桂、、秦皮、决明子、补骨脂、连翘、菟丝子、穿心莲、茵陈、青蒿。

(九)挥发油:

绵马贯众、白芍、白芷、当归、羌活、前胡、川芎、防风、柴胡、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石菖蒲、莪术、姜黄、郁金、沉香(白木香)、厚朴、肉桂、辛夷、丁香、菊花、五味子、葶苈子、补骨脂、枳壳、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广藿香、荆芥、薄荷、青蒿、茵陈、没药。

苍术酮:白术、苍术。

(十)酚类:徐长卿、厚朴、牡丹皮、丁香、连翘。

牡丹酚:丹皮、徐长卿

(十一)多糖类:商陆、川乌、甘草、黄芪、人参、西洋参、防风、地黄、天花粉、党参、金樱子、冬虫夏草、茯苓、猪苓。

(十二)甾醇类:商陆、太子参、地榆、柴胡、巴戟天、桔梗、党参、山药、鸡血藤、黄柏、地骨皮、红花、沙苑子、连翘、菟丝子、牵牛子、槲寄生、金钱草、蒲公英、冬虫夏草、茯苓、猪苓。

(十三)菊糖:菊科和桔梗科:桔梗、党参、南沙参、白术、苍术、木香、青蒿、茵陈

(十四)有机酸:地骨皮、五味子、山楂、金樱子、栀子、瓜蒌、益母草。

(十五)靛蓝、靛玉红:板蓝根、蓼大青叶、大青叶、青黛。(十六)木脂素类:辛夷、五味子、连翘、淫羊藿、(十七)绿原酸与异绿原酸:金银花、菊花

理化

1.泡沫试验阳性(产生丰富而持久性泡沫):上述含皂苷的药材。查皂甙类:1.泡沫试验——牛膝、太子参、柴胡、桔梗。2.醋酐+浓硫酸——(二液交界处棕红色)党参;商陆及威灵仙(三萜皂甙)。

2.盐酸-镁粉反应阳性(显红色):含黄酮的药材。

查黄酮类:醋酸铅显橘黄色:黄芩;盐酸+镁粉显红色:枳壳、黄芩

3.加三氯化铁试液显绿-黑色:鞣质、酚类等含酚羟基的药材。查鞣质类:三氯化铁(FeCl3)试液显乌绿色——狗脊、丹参等

4.异羟肟酸铁反应阳性(显红色):含香豆素及内酯类的药材。

5.遇碱液显红色:含蒽醌类的药材。查蒽醌类:遇碱液显红色:大黄、何首乌、番泻叶等。

6.加生物碱沉淀试剂产生沉淀(碘化铋钾多显红色,碘化汞钾多显黄色,硅钨酸多显白色):含生物碱的药材。

查生物碱:

碘化铋钾显红色:延胡索、百部、浙贝母(橙黄)、厚朴(橙红)等。硅钨酸显乳白色:百部、浙贝母、厚朴等

7.醋酐(或冰醋酸)-浓硫酸反应阳性(两液交界面显棕红色环):含皂苷、甾醇等的药材。

显微化学反应:黄连、柴胡、肉桂等。

微量升华反应:大黄、何首乌、沉香、牡丹皮、蓼大青等。

(一)伞形科

1.根头部有纤维状叶残基或叶鞘痕绕茎痕成同心环。

2.表面多具横长皮孔。

3.断面多散在油点。

4.气芳香。

5.皮层、韧皮部具油室。

6.中果皮有6条油管。

7.内果皮细胞为镶嵌细胞。

8.含挥发油。

(二)唇形科

1.茎方形,多被毛茸。

2.叶对生,叶缘具锯齿或分裂,叶面被毛。

3.气香。

4.四角处有厚角组织,维管束在四角处发达。

5.气孔直轴式。

6.具腺鳞、非腺毛。

7.含挥发油。

性状:全草类药,茎方形、叶对生、边缘锯齿、常有毛;轮伞花序腋生或顶生(穗状或总状)、花冠二唇形开裂、花萼钟状、顶5裂,气香。如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等。

显微:全草类药具小腺毛、腺鳞(8细胞头)、多细胞非腺毛、气孔多直轴式;偶见草酸钙小针晶(广藿香)及橙皮苷结晶(薄荷)

成分:挥发油(绝大多数全草类药);脂溶性菲醌色素类化合物(丹参);黄酮类(黄芩、荆芥、薄荷);生物碱类(益母草碱)。

理化:以微量升华法取油,加香草醛及硫酸进行挥发油显色反应,如广藿香、薄荷。

(三)姜科

1.根及根茎断面筋脉点散在。

2.有香气。3.皮层散有油细胞或油室。

4.果实具钝三棱,顶有花柱基,基部有果柄痕,表面具连续或断续棱线。

5.种子团被隔膜分成3瓣,种子不规则多面体,外被假种皮。

6.种子破碎后具芳香气。

6.种皮具表皮、色素层、油细胞层、色素层、内种皮(石细胞)等数层组织。

7.含挥发油。

果实:姜科果实性状:蒴果,三室,每室种子多数,种子多面体形,外被膜状假种皮,气芳香。如砂仁、豆寇、益智等。

显微:种子横切面由外到内依次为:假种皮薄壁细胞→种皮表皮厚壁细胞1列→色素细胞1~2列→油细胞层1列→色素层细胞数列→内种皮栅状石细胞1列(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较大,含淀粉粒及少数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较小,含糊粉粒)。

成分:挥发油——姜科类药:莪术、姜黄、郁金、砂仁、豆寇、益智;石菖蒲等。

(四)菊科

性状:A根及根茎类药:断面见棕色油点,香气如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紫箢等

B花类药:头状花序如款冬花、菊花(舌状花及管状花);红花(不带子房的管状花);

C菊科全草类药:茎圆形,表面具纵棱,叶多互生,少对生,常羽状分裂,头状

花序顶生或少腋生,花管状或舌状,气香。如青蒿、茵陈、蒲公英等。

显微:分泌组织为油室(多数药)、分泌道(红花)

成分:常含挥发油(款冬花、菊花、红花;其中木香、川木香及白术油中含内酯;白术及苍术油中均含苍术酮)、菊糖、香豆素(茵陈、青蒿)、黄酮(茵陈、青蒿、款冬花、菊花)、内脂类(青蒿含倍半萜内脂)等。

理化:厂进行挥发油类显色反应(用香草醛检查白术挥发油:用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溶液显玫瑰红色检白术及苍术)

(五)蔷薇科

果实:酸涩,常见花托参与果实的形成:木瓜(外层为假果部分)、金樱子(假果)

种子:种皮红棕色(苦杏仁、桃仁等)

成分:有机酸(木瓜、山楂、金樱子);氨基酸(金樱子、山楂);鞣质(地榆、木瓜、山楂、金樱子);皂苷(地榆、木瓜、金樱子、山楂)、糖类(山楂);黄酮(地榆、木瓜、山楂);三萜类(地榆);苦杏仁苷、苦杏仁酶、脂肪油(蔷薇科种子的特征成分如苦杏仁、桃仁)

6.中药鉴定学课件 篇六

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中药鉴定学课件。如《中国药典》已分别将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作为金钱草,豆科植物广金钱草作广金钱草,唇形科植物活血丹作广金钱草收载。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如考证阿胶的原料在唐代以前主要是牛皮,宋代、明代是牛皮、驴皮并用,清代以后用驴皮,至今沿用驴皮。

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有利于医方的发掘与继承,为新药研究提供依据。例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从研究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疟病方,再经过青蒿历代所用品种的考证,结合科学试验取得成果。

4、对一些道地药材的品种考证,查考地方志,常能提供一些历代本草未能记载的资料,解决在品种考证中的某些关键问题。如罗汉果,遍查历代本草均无记载,最后从清代《临桂县志》、《永宁州志》查到不仅有罗汉果之名,还有其形态、性味、效用记载,这为罗汉果的药用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再如在考证鸡血藤膏时,就查考了去南的《顺宁府志》和《云南通志》等。

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当今有很多野生物、植物还不知道它们的用途,一旦《本草纲目》等本草上收载的药物都能考证清楚,根据植物亲源关系的线索,对药物新品种的开发利用,将会有所帮助。

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如虎掌与天南星,经研究并非一物,虎掌实为掌叶半夏的块茎,纠正了《本草纲目》中将天南星并在虎掌之下,视二者为同一物的错误。

总之,中药品种的的考证与整理工作对澄清中药品种混乱,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从源头上保证中药质量,达到品种正确,质量优良、稳定、可控,以及继承与发掘祖国医药学遗产,开发新药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二、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鉴定材料《中药鉴定学课件》。“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中药。中药品种不真或质量低劣,会造成科研成果、药品生产和临床疗效的失败,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误病害人,对此,李时珍早就有“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的名言。

(一)中药材及饮片的鉴定

当前中药材的真伪问题仍十分突出,一些常用中药出现了伪品、混品或掺伪品。除历史根源外,究其原因还有:

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如种大黄时误种为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将金钱草(过路黄)误采为风寒草(聚花过路黄);市场上曾大量出售十字花科芫菁的种子,以其充菟丝子;以丝石竹的根充桔梗;以参薯的块茎充山药;在山西、四川、江西、湖北还曾出现把有剧毒的小檗科桃儿七误作龙胆,以致造成中毒死亡或致残事件等。

2、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如防己商品中粉防己、广防己、汉防己、木防己名称或使用相混,广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含马兜铃酸,只有防己科防己才可提制“汉肌松”原料。以滇枣仁充酸枣仁,川射干充射干等。

3、个别人有意作假,以假充真。如金钱白花蛇,有用银环蛇的成蛇纵剖成条,接上其他小蛇头盘成小盘者,有用其他带环纹的幼蛇伪充者,甚至有用其他幼蛇在蛇身上用白色油漆画出环纹伪充正品;有用马铃薯片加工伪充白附片;用其他动物的皮(如马皮)熬制的胶充阿胶等。

中药的质量优劣,是关系到临床疗效和中药国际化的大问题,质量是中药的生命。中药的品种明确后,必须注意检查质量,如品种虽正确但不符合药用质量要求时,同样不能入药。

除品种外,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有:

1、栽培条件 栽培条件不当,黄芪木质化程度增高,栽培的防风分枝等。

2、采收加工 不同的采收期和不同的加工方法,使有效成分的种类或含量不同。如茵陈,过去只用幼苗,后来通过研究发现,茵陈的三个主要利胆有效成分以秋季的花前期和花果期含量为高,为此,药典规定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幼苗高6~10cm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收,前者称“绵茵陈”,后者称“茵陈蒿”。金银花采用阴干、晒干和蒸后晒干,绿原酸的含量不同,以蒸晒法加工者含量高。

3、产地 同种药材,产地不同,质量不尽相同,如广藿香,广州石牌的广藿香气较香醇,含挥发油虽较少但广藿香酮的含量却甚微。

4、贮藏时间 如荆芥的挥发油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新鲜细辛的镇咳作用强,当贮存6个月后则无镇咳作用。贮藏不当会收起霉变、走油、风化等。

5、运输 运输中如受到有害物质污染,必然影响质量。

7.中药鉴定学知识点 篇七

1 探索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中药鉴定学》经历了从最初的纯经验鉴别发展到早期的显微鉴别为主, 再到目前愈加重视理化鉴别, 甚至融入DNA分子遗传标记鉴定的发展过程。但中药鉴定学教学实验却因实施成本和设备有限等因素的制约, 一直停留在以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为主的初级阶段。此类验证性实验多以教师设计讲授、学生照章操作为主, 实验手段以传统的标本、挂图、投影、显微镜为主。这些实验虽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由于每次实验学生都是按照教师事先安排的内容与方式进行, 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所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较大, 有的学生在实验中仅简单地观察、操作应付一下。结果导致学生的思维过于单一直观,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1]。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启发学生研究实验本身的思想内容, 重视掌握实验所揭示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加强科学方法的实验教学, 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实际问题, 笔者初步进行了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 设计了一套连续性的综合实验内容, 尤其增加了类似于课题性质的综合性实验, 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所谓综合性实验, 是介于基础实验与科学研究实验之间具有模拟科研实验性质的课题研究。它是由指导教师提出问题, 由学生在充分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以及各种技术原理与方法, 自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并最终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的过程。因此, 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比较, 其训练内容与层次更高, 综合性与探索性更强, 与科研的联系更密切[2]。

以我校中药学本科专业为例, 《中药鉴定学》实验总课时数为72学时, 连续性综合实验安排如下。

2.1 药材识别

在理论课教授总论的同时开展药材初步接触。根据教材选择常用药材100-200种, 分类摆放在实验室中, 发放表格给学生, 让学生用自己观察接触药材, 教师从旁适当指点, 结合教材填写表格, 上交观察记录。

在理论课进入各论学习前让学生先接触药材, 增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感性认识, 了解常用药材的大致情况, 同时对理论知识进行了生动的预习, 为后期理论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我校中药材标本馆始终对学生长期免费开放, 方便了学生在学习各论的中后期自行安排复习, 随时观察对比, 复习巩固对药材的性状鉴别要点。

2.2 药材市场见习

带领学生前往当地药材市场, 由授课教师带习或聘请药检所老师实地讲解的方式, 让学生实际感受药材市场的运作销售模式, 观察药材的不同商品等级, 切身感受药材的真伪优劣。教师实地讲解完毕后,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药材初步市场调查。每个小组针对30-50种不同药材, 以买家身份去调查具体品种的等级及对应价格, 完成老师分发的市场调查表格。

2.3 基础验证性实验

内容选择重点品种的鉴别, 涉及根及根茎、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藻菌树脂其他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包括最后对100-200种药材进行辨认考试和3-5种未知混合粉末的显微鉴别考试。

2.4 药材产地加工参观见习

教师带学生到当地道地药材产地, 如重庆合川补骨脂药材种植基地、石柱黄连GAP基地等, 进行药材栽培、采收、产地加工、干燥分等级、贮存等药材具体生产环节地参观见习, 加深学生对药材上市前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 同时进一步灌输中药材规范化生产 (GAP) 要求及实施细则的相关知识。

2.5 在省级以上药检所参观见习

教师带学生前往省级以上药品检验所参观见习, 如重庆市药检所。因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大部分都会与药检所有联系, 所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了解药检所的管理职能、组织构架、设备仪器、工作流程安排以及样品药材标本室等, 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实施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6 综合性课题实验

分组选题。首先由老师选择几个特征显著、重复性好、易取易处理且成本相对低廉的具有代表性的药材品种, 如大黄、黄连、天麻、金银花、厚朴等, 让学生分组选择品种进行“××药材在渝商品市场调研和质量评价”课题设计, 让学生熟悉各类实验的设计内容与要求。

收集资料, 准备实验。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药材等级、价格、鉴定方法及质量评价标准等文献资料, 每个学生分别撰写综述。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仪器设备技术性能的了解, 进行综合分析, 讨论制定课题设计方案, 再根据具体实验方法合理选择仪器, 准备实验材料、药品试剂;周密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影响结果的因素, 并拟定好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时间的安排等。最后填写实验课题任务书和实验用品申请表。

实验课题任务书包括:实验题目, 实验理论依据 (实验研究的意义、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原理、主要参考文献) , 实验方案 (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和关键问题、拟采用的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实验时间安排) , 设计小组人员 (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 , 教师审核意见等。实验用品申请表包括: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对照品、试剂等。

通过以上过程, 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信息、整合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科研课题申报的程序, 培养学生用精练语言表达自己的创新思想和设计方案, 锻炼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市场调查和样品收集。这一阶段在“药材市场见习”时安排完成。去市场见习前就分小组选择后期综合性实验课题的具体药材品种, 在初步市场调查的过程中完成该品种的详细市场调研, 包括药店、药材市场不同等级和价格, 并购买适量相应样品, 并作详细记录。通过学生有目的性的接触药材销售领域, 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药材批发与零售的不同、药材等级的差别、药材价格的波动和混乱, 体验采购原料的计划性和实施细节。

药材样品初步记录。让学生以“药材检验员”身份登记日期、检品品名、检品量、等级、价格、购买地等内容;观察药材洁净程度;为样品拍照、测量样品尺寸大小, 描述性状特征, 并作详细检验记录, 对药材质量建立初步认识。

取样, 测杂质、水分、灰分含量。按药典取样原则进行取样, 通过挑拣、筛选等方法选出外源性杂质如石子、沙子、泥土等, 通过除去非药用部位挑选出药源性杂质, 称定, 计算杂质含量。选择适当方法测定药材水分、灰分或浸出物含量。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味看似简单的检验却需要充分的考虑、准备、耐心地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教师从旁指点实验操作规范性。

粉末鉴别及绘图。药材烘干、打粉、过筛后, 运用前面验证实验学到的显微制片观察技术进行检品粉末显微鉴别, 并绘制粉末特征图, 可进一步强化显微鉴定技术的熟练运用。这一阶段可在“基础验证性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安排实施, 并在带习教师的指导下圆满完成。

理化含量测定。可结合同时期开展的《中药化学》实验课的进程, 安排学生针对各自样品, 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 选用的实验方法和时间安排, 进行理化含量测定, 后期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最终得出样品质量评价结果, 并写出实验结题报告。与《中药化学》实验课结合开展可节约实验教学成本, 多学科结合, 整合多专业教师的指导方向和重点, 对学生整体认识中药学科有所帮助。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详细记录并加以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预想不到的现象或发生突发事件。因此, 要求学生头脑冷静、及时分析、查找原因, 并找到合理解决的方法。同时, 做好实验记录。实验记录一般包括:实验项目, 实验材料 (如种类、来源、编号等) , 实验药品 (如名称、规格、产地、纯度及批号等) , 实验环境 (如时间、温度、湿度等) , 实验仪器设备 (如仪器型号、技术参数等) , 实验步骤与方法, 实验结果分析及数据处理等。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材料的准备、试剂配制、时间安排, 到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整个项目实验的过程, 以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靠自己的努力排除各种困难的科学品质[3]。

教师监督、指导、修改、审核。教师在课题设计、准备、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从旁监督、指导, 修改实验设计方案, 提供实验平台。尤其注意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创新性, 并指导学生在具体操作时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最后对课题的整个完成情况做出全面评价, 评出最佳课题小组, 并记入本门课成绩。对优秀的有创新点的课题还要进一步鼓励学生撰写论文, 反复修改后投稿发表。

3 初步探讨结果

在中药学本科专业试点教学后发现, 实验效果明显。仅拿实验报告来比较:原来的实验报告都是抄写实验讲义或黑板上的内容, 对原理分析和结果的讨论大家千篇一律;而现在学生所写的综述、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样品检验记录以及结题报告都真实的表现出学生对实践过程的参与和感受。由于为分组实验, 学生们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课题组, 在查阅文献、市场调查和样品检测过程中有分工有合作, 既通过讨论和协作完成了一个课题, 又训练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许多同学完成后有受益匪浅的感受。有的学生还针对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新颖的解决方法, 从实验报告中所反映出来同学们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前所未有的。

4 结语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不仅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而且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力, 培养创新意识、独立人格和负责的工作态度。中药鉴定学综合性实验体系作为一套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计划、统筹安排实验的综合能力, 同时为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平台。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进一步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使他们能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摘要:结合市场调查、样品收集、性状显微理化鉴定以及药材的质量评价, 对《中药鉴定学》综合性实验模式的题目设计、实验内容、实践操作和评价指标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教学体系改革,中药鉴定学,综合性实验

参考文献

[1]杨海霞, 梁利香, 周巍, 等.《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6 (2) :119-120.

[2]李峰, 刘丽, 张元桐, 等.《中药鉴定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 26 (1) :98-99.

8.中药鉴定学知识点 篇八

【摘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加入PBL教学模式元素,以贝母教学为例阐述PBL教学模式在生药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反思。笔者通过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引进PBL教学模式,充实了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思考中学习,学习中思考”的教育理念,取得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PBL教学;教学模式;中药鉴定学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8-0103-02

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中药质量鉴别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1],授课过程要求教师要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动向,并不断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容,将现代分析技术和传统中药鉴别经验结合起来,提升教学效果。中药鉴定学主要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应用药用植物学、动物学、中药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药鉴定学信息量大、知识点散杂、易混淆内容多、类似品种难以鉴别。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而学生“课上呆萌记、课下全不知”的现象,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多,易学难记。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接受并理解大量的中药鉴定学基本理论知识,是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弥补现有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现有教学中应用了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ming,PBL),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的对比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多为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被忽视。其特点是教师口授,学生耳听,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存在教学偏理论、书本知识陈旧、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弱、积极性被抑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不足。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高效课堂模式元素势在必行。

PBL英文全称为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2]。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其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而不只是纯粹的探索和发现,同时它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等,关键要素包括作为导向的问题、团队合作与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其精髓在于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因具体问题不同而产生变异,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得到发展。具有使学生思维不受限制、主动性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及互动交流能力得以培养、学会掌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优势。

2传统教学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

中药鉴定学对于未来要从事中药领域各个行业的学生来说,能否真正学好该门课程,准确识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3]。但《中药鉴定学》是一门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课程。主要原因一是课程内容多,二是外部形态或显微结构近似的药材很多,学生难辨,三是在讲述的过程中,每味药材都仅涉及原植物、性状等几个方面,难免有枯燥重复之嫌。就每一味药材的教学过程而言,《中药鉴定学》传统的教学顺序都是先简单介绍该药材的历史渊源,接下来依次介绍该药材的原植物鉴别(或无)、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份及相应的理化实验鉴别,最后是该药材的性味及功效。在这几部分内容中,几乎每个学校都是侧重于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粉末鉴别和理化鉴别这四部分内容,其它部分都只作为辅助部分,通常在课堂上只是简单提及。

3PBL教学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模式是直接从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来组织教学,将知识的学习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的学习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如何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现以百合科药材——贝母(川贝、浙贝)的教学为例阐述PBL教学模式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情况[4]。

贝母是常用的化痰止咳药。也是中药鉴定学教学过程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因此,“川贝母、浙贝母”这章节是中药鉴定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如何使学生掌握该内容也是评判教学方法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章节重点,将“贝母”主要的学习内容划分4个部分:贝母的品种、来源、产地和加工,贝母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贝母的鉴定,贝母的功效,并在学习过程中全程渗透PBL教学方法。

①贝母的品种、来源、产地和加工。中药鉴定学课本主要阐述川贝母、浙贝母,附湖北贝母、平贝母、伊贝母,且分别描述了其产地。为了加深学生印象,由古籍记载:清代学者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载“贝母有甜苦之分;有川象之别。《百草镜》云:出川者曰川贝,出象山者(作者注:浙江一带)名象贝。川产者味甘,间有微苦,总不似他产之一味苦而不甘者也。入药能补气化痰而不寒,虚人宜之。象贝一味苦寒……贝母川产味甘,最佳;西产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引出问题:1通过古籍记载,贝母的品种是单一的么?2其来源分别是什么?3其产地都分布在哪里?在3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由于过度开发和环境变化导致贝母的产地发生改变,学生不但掌握了贝母的产地,而且了解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在贝母的加工内容上,设计的问题为“为什么浙江磐安“浙八味”特产市场禁止浙贝母入市?”。通过案例和问题的提出,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既可掌握贝母的加工方法,同时也了解到禁止硫磺熏蒸中药材,进而产生加强对中药材质量监管的意识。

②贝母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中药鉴定学课本论述贝母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类。根据化学成分,问题设计为“贝母的药效学活性部位在总生物碱。各种贝母的所含生物碱种类一致么?主要生物碱单体分别是什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提取贝母化学成分,观察实验现象,课后查找资料,了解生物碱的特点。结合实验教学和问题使学生掌握贝母的化学成分,并掌握贝母的理化鉴定方法。

③贝母的鉴定。给学生提供几种贝母的实物,提出问题“所提供的几种实物贝母存在哪些差异,各具何特点?有哪些专业术语可以对其性状进行描述?”并鼓励学生扩展增加了药材真伪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亲密接触药材,结合查阅资料,解答该问题的过程,学生将掌握贝母的性状特点及其重要的经济价值,丰富了学生对贝母这个品种的认识,进一步延伸学生会懂得生药鉴定的重要性。

④贝母的功效。利用《芈月传》中的情节,设计问题为“黄歇在街上偶然听见药商和采药人谈论女医挚难缠之事,采药人说:上次店里给她准备了川贝母,她说那是北贝,药性差,材料不好,她只用松贝和青贝,其他的不要。为什么,贝母的不同品种药效存在哪些差异呢?”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会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性微寒,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燥咳或干咳少痰。浙贝母、湖北贝母性寒凉,偏于清热化痰。土贝母散结消肿,用于乳腺炎、淋巴结核等。临床上应注意区分使用。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和解答,使学生掌握贝母教学内容的同时,加深了对中药鉴定、资源保护和对症下药等方面的认识。很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当然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和资源,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以预先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将要讲授的内容。例如[BF],“[BFQ]贝母”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将《芈月传》中的情节放映给学生,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后复习和思考对于课程学习同样重要,既可巩固课堂知识,又会引发学生深思。

4教学反思

本次 PBL教学选取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贝母为例,且这一知识点与为岗位密切相关且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更能切合学生工作岗位的需求;该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思考中学习,学习中思考”的教育理念;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习,并不再是不强调教学生什么,而是以虚拟或实际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开展以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乐于思考,勇于分享,提高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PBL教学模式拥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点,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思维及知识水准,教师应该突出过程性评价,避免学生对所设计问题的结论随意拼凑,疲于应付。PBL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主动进行批判性思考,改变其被动地学习各种事实性知识的习惯,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小组成员要以积极的影响促进交流,教师合理评估每一位小组成员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青青.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初探[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9):135.

[2] 陈川,黄亨建,刘锦琳,等.以问题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初探[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2):311-313.

[3]张丽梅,杨灿光,沈勇,等.关于提高《中药鉴定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4):37,39.

[4]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94-200.

上一篇:转正预备党员申请书范文下一篇:营销策划期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