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精选8篇)
1.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篇一
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
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施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此文就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管理创新的意义、途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 者:王旭永 Wang Xuyong 作者单位: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北京,100855 刊 名: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英文刊名:RAILWAY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年,卷(期): 18(6) 分类号:F4 关键词:信息化 管理创新 业务流程再造2.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篇二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
近年来, 医院信息系统 (Hosp 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 IS) 发展日新月异, 已成为医院快速、高效运营的重要保障[1]。但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以我院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为例, 阐述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提出了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
1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涵义及重要性
1.1 医院信息化建设
它是一项应用信息技术对医院实行现代化管理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基于计算机、网络等对医用信息的储存和传输技术, 实现对全院行政、财务、预防、医疗、护理、科研、教学、药事、后勤、设备等的全程自动化管理;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更有效的工作、学习以及科研的方式。
1.2 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早期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资金和物资核算和管理, 而现在随着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患者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日益增加, 医院信息化建设也要突破资金、财务管理的框架, 向“以病人为中心”, 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转变;向确保医疗安全、关注医疗质量和医院内涵建设提升转变;向服务医院科研、教学, 为医院发展提供参考和保障能力的综合发展型转变[2]。
2 我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信息化建设现状
从2004年至今, 我院累计投资约600万元用于医院信息建设化, 形成了功能完备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包括:门诊挂号系统、门诊收费系统、门诊 (病区) 药房系统、药库系统、病案管理系统、后勤设备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院长查询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 实现了医生、护士、医技、药房、药库、医务、后勤、财务、院长等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 为医院管理提供了科学、快捷、准确的决策信息, 实现了业务透明化, 管理自动化。2008年, 医院又实施了医疗设备漏费控制系统, 从而控制人情漏费和私收费的情况, 为医院的发展走出更坚实的一步。
2.2 我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早期建立HIS系统, 职工对电脑操作不熟练以及业务流程改变不适应, 使HIS系统真正起到作用, 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二是建立住院医生、护士工作站, 实行医嘱和电子病历, 本应该可以改善业务流程, 使医护人员可以直接面对自己的患者, 为患者服务, 但是, 由于电子病历还存在许多法律认可问题, 医院只能实行手写和电子病历同行, 反而增加了部分医生工作时间;三是随着医院战略推进和快速发展, 医院信息系统模块构建和整合存在技术障碍, 应用系统彼此独立和封闭[3];四是国内H I S行业起步晚, 专业人才、经验产品、服务仍不足, 良性市场环境未形成,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信息建设的发展。
3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我院, 贯穿管理始终的系统工程, 信息化建设应服从于医院战略规划需要, 服务于全局发展需要, 满足医院整体工作需要, 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坚持强化流程控制, 便捷、温馨和即时高效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经济适用, 兼顾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原则;坚持全员参与, 上下互动的原则。
3.1 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医院管理理念
传统的HIS是基于费用管理为主线的设计理念, 是以患者在医院就诊过程中费用发生的管理出发, 实现对业务的支持。而最新的HIS设计理念则体现在以患者为中心, 从患者出发, 根据患者在医院接受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诊疗信息出发, 实现对所有诊疗信息、费用信息的管理, 实现所有信息的联通共享,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 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3.2 寻找长期的合作伙伴
医院信息化的总体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依据, 具体的实现则是由医院和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的, 因此, 长期合作伙伴的选择是最重要的。选择一个勇于创新、技术向导型的研发商, 信息化对于医院的发展将不仅只是对业务的支持, 而且是对医院发展的促进;具备长期配合的合作伙伴对于医院信息化持续发展和投资保护是一个有效的保障。
3.3 加大人才引进, 培养高端人才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 首先是加强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 鼓励中青年人才要在追踪科学前沿方面大胆吸取精华, 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创新发展, 要敢于承担重大课题;其次是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步伐, 推荐优秀人才到各专业委员会、评委会和学术团体任职, 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 互换视角, 取长补短, 营造重才、惜才、育才、爱才的人才氛围;三是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加大引进硕士以上人才的力度。
4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展望
4.1 明确信息化总体规划
目前大多数医院普遍把数字化医院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但往往缺少考虑医院自身的发展目标, 对于总体规划也没有明确的建设期限, 最终偏离目标。我院从医院发展的实际出发, 制定了医院中长期信息建设规划, 主要包括建立“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以医院经营管理为目标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医疗数据中心为基础的区域协同系统、以患者全程关怀为中心的患者关系管理系统”, 从而基本实现全面覆盖。
4.2 推进信息标准化进程
加快医院信息化的功能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工程, 需要按照“总体规划、先易后难、小步快走、稳步推进”的原则, 结合自身实际, 系统思考、系统安排, 首先是进行试点建设, 汲取经验, 其次是稳步推进, 积累经验, 第三是快速推进、总结经验。
5 医院信息化建设心得
5.1 领导重视、思想统一是信息化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的根本。进的根本。
在医院管理工作中, 必须把信息化建设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 高度重视, 同时, 要有明确的信息化建设短期计划和长期发展规划, 明确目标和时间进度, 对于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给予明确的指示, 坚定的支持, 统一思想, 坚定信心。
5.2 信息化建设需从单一的管理功能向提供决策支持等综合模式转变。
目前, 部分医院对HIS系统的应用仅限于资金、财务等管理功能, 所能提供的通常是一些常规的财务、药品、病案首页、医疗数据统计等方面的信息, 这是一种浅表的服务, 其大部分服务功能没有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其实, 临床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快速检索医学信息和知识, 快速准确地获取临床资料包括医学影像资料, 辅助医生和护士分析病情, 制定正确的诊疗、护理计划[4]。临床信息系统的建立, 才真正实现了为医护人员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才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的模式。
5.3 信息标准化建设亟待完善和加强。
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是医院信息系统的生命, 缺乏标准的信息化建设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将失去生命力。由来已久的HIS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 至今仍然广泛存在。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系统标准化程度极低, 只有统一了标准才能实现医疗质量的提升和患者安全, 才能实现医院内部数据在科室之间、疾病之间、服务项目之间、历年数据与当年数据之间的分析比较;才能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 地区与地区之间, 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医院信息的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比较。
5.4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 更需要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
医院信息化建设与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进展, 要求并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5];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 同时也要求和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单单加强信息化建设而忽视管理, 或单单加强管理而不强调信息化建设工作, 都是不可取的, 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 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才能使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医院管理相得益彰, 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煦芳.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浅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5 (3) .
[2]王荣芬.浅析无线网络在医院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0 (1) .
[3]董启明.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 2010.
[4]徐玲.信息化在医院建设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3) :3.
3.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探讨 篇三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83-01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取得了突出的应用。信息化手段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方式,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参考。基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优点,企业纷纷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手段取代传统的管理手段,并在企业内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优化管理手段和提高管理效果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符合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能够为企业管理带来改变,能够提升企业管理的品质。从发展趋势来讲,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未来管理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2、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必要措施
企业通过推进信息化进程,能够缩短管理链条,优化管理流程,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因此,我们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将其当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必要措施来看待。
3、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基于信息化手段的诸多优点,企业已经将信息化建设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进行开展,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所以,在目前情况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式522
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了解后发现,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1、计算机通过在Internet上申请域名、制作网页而建立网上门户,进行网上信息发布,将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物料需求等信息传上网络,在网上发送往来邮件等,以及条件成熟时利用在线服务实现企业与客户间的及时沟通与交流,以而让更多客户了解本企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是为了提高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增加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缩短企业与客户的距离,使客户能够更直接的了解企业的产品。
2、在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产、供、销、设计、研发等方面建分系统,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现内部信息的整合,从而更好地充分利用好本企业内部资源。目前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除了优化宣传手段之外,更多的是在企业内部构建先进的管理系统,提高整个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I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集成化运用,此时企业管理的各系统各环节都按统一规划、统一语言在互联网络上运用,这个互联的网络建立在企业整体优化经济的基础之上,它不但是一个整体的信息系统,更是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具有双重的作用,不但为企业建成了完整的信息系统,同时优化了企业的管理过程,为企业建成了完善的管理系统。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方式产生的影响
基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了管理方式的创新
企业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建成了全新的管理体系,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手段,实现了管理方式的创新。从管理方式创新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力的推动了管理方式的创新,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努力推动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
2、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管理手段的实效性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对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手段,赋予了管理手段更多的信息化特征,使管理手段更具有实效性,更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手段的实效性。
3、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管理手段的完善和发展
通过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但建成了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还建成了企业独特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从管理角度来讲,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管理手段的完善和发展,为企业构建管理体系提供了新的参考。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管理手段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提出的具体要求
企业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建成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管理体系,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也对管理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管理行为符合信息化特征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传统的管理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是在管理行为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努力优化管理手段和管理行为,使管理行为符合信息化特征,满足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对管理行为的发展提供较大的促进和支持。
2、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管理行为更加注重实效性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为企业的整体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之一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管理行为能够从增强管理实效性的角度出发,提高实际管理水平。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行为的实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3、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管理行为能够融入到信息化体系中来
企业在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后,所有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行为都要在信息化系统内运行。基于这一要求,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管理行为必须要融入到信息化系统中来,要能够在信息化系统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的实效性。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目前企业发展中,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还优化了管理手段,对企业管理方式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我们要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强.从信息化走向知识管理探讨[J].中国勘察设计,2010年01期
[2] 李晶.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化[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4期
[3] 李湘桔.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设计企业项目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王锐君.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知识管理[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01期
[5] 陈小娟.知识管理型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J].机电兵船档案,2012年04期
4.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篇四
论文导读:它反映了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创新发展,塔山煤矿公司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关键词:创新发展,信息化建设,数字化矿井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是走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之路,是使煤矿企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它反映了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规律。
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加快推进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全符合塔山煤矿的创新品牌、塑造典范的发展目标,也符合集团公司高起点上再跨越、创造同煤新历史的要求。
一、塔山煤矿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现代化的手段,是现代化煤矿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信息化就是运用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改造和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管理水平的过程。加快煤矿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确保安全生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塔山煤矿公司自建矿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始终坚持以科技带动生产,不断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努力推进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目前,企业拥有MIS信息管理系统、内部网站、邮箱系统、FTP服务、井上下工业电视系统、井下人员区域定位系统、高性能的冗余容错以太网、综合自动化设备监测系统等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信息化系统。
1、高性能的冗余容错以太网(FTE):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部分,以太网担负着整个矿井的数据传输任务。FTE极大地减少了我们的运行和维护成本,为提高系统的使用率和可靠性提供了理想的效果。它不仅提供容错能力,还提供了工业控制应用所需的快速响应、决策和安全性。
2、企业信息门户:面向互联网的新闻、信息网站,是企业展现宣传的窗口。主页上新闻、专题、栏目可以定制,所有的内容都通过后台(管理信息系统)发布和管理。通过IP绑定和HTTP BASIC认证机制与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通讯。
网站中包含有企业内部邮箱用于传递各种文档;FTP服务器中存储了各种办公、杀毒等应用软件;内嵌一个产量发布窗口,用于发布矿井日产、月产情况。
3、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包括11个对口业务子系统、1个协同办公子系统(OA)并集成了地测、井下环境监控、设备监控、视频监控4个子系统。
各对口的业务子系统均具有独立的录入、输出(打印、导出excle表格)、查询报表功能;各子系统除具有报表类功能外,还具有上传、下载各类文件的功能。
各子系统主要包括:
1.生产子系统。
2.调度子系统。
3.选煤子系统。
4.运销子系统。
5.财务子系统。
6.机电(设备和配件)子系统。
7.人力资源子系统。
8.材料子系统。
9.考核子系统。
10.统计子系统。
11.协同办公(OA)子系统。
12.考试子系统
13.地测系统、工业监控系统等的数据集成。
管理信息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固有的工作模式,使工作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信息系统及时提供的信息内容,对管理工作的及时性、高效性、可靠性提供了保证,对提高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使企业管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该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搭建和应用,无论从软、硬件环境,均为塔山煤矿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随着数据信息量的不断丰富,员工工作方式的逐步改变,对信息化认识程度的提高,将为今后扩展开发、应用高层次的管理软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工业电视系统:工业电视系统充分利用光纤通讯技术,将井下各运输皮带、洗煤厂及地面的画面清晰的传输至调度指挥中心视频服务器,实现煤矿生产调度指挥的可视化。另外,所有画面还将通过视频分配器传输至高性能的冗余容错以太网上,使公司各级领导及生产安全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井上下的视频监视。
5、综合自动化设备监测系统:以前,公司内各套系统独立运行互不兼容,在井上下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不利于煤矿企业进行综合管理和决策。
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监测系统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集成包含综采采煤机组、泵站等监测;井下电力监测;顺槽及主井皮带CST、贝克皮带保护监测;主扇风机监测;排瓦斯泵站监测;制氮机监测;水泵房监测;束管防火监测;人员定位监测;洗煤厂监测;皮带电子秤监测;矿压监测等十二个子系统,涵盖与矿井生产及安全相关的所有系统,将这些系统集成于一个平台之上,在调度指挥中心或者局域网所覆盖的每个角落都可以实时了解各套系统的运行状况。
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依据“以信息化带动自动化、自动化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建设原则,通过搭建综合自动化监控网络平台、企业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为数据传输、信息共享提供可靠的物理通道;通过建设管控一体化平台,将底层自动化子系统相关安全、生产实时数据与管理信息有机结合。科技论文,创新发展。在实现所有子系统在矿调度指挥中心的集中监测与控制的同时实现塔山煤矿生产自动化、生产管理自动化与管理决策自动化的无缝融合。
6、井下无线通讯系统:
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生产调度,效率为本;
实施救援,快捷为本;实时监控,通讯为本;
由此可见,现代通讯技术已经成为矿井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科技论文,创新发展。科技论文,创新发展。基于Wifi技术的MDS信息通讯系统已经通过公司有关部门的方案审核,并将在下半年进行安装,系统设计覆盖井下所有区域及部分地面办公区域。科技论文,创新发展。
与国内传统的矿井无线小灵通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1、所有线路采用光缆传输,信号抗干扰能力强。科技论文,创新发展。
2、采用802.11b/g网络传输标准,增加了信息通讯物理带宽,使数字、视频等信息的传输成为可能。
3、Wifi手机的无线通信质量非常好,就是在嘈杂的环境下,也有很好的过滤功能。
4、增加了网络摄像头、防爆摄像机、移动基站、防爆PDA、智能车辆监测等辅助设备,充分利用通信带宽满足不同的数字业务需求。
作为未来替代矿井有线电话的通讯技术,Wifi无线通讯系统不但实现了井上下实时的语音调度指挥和信息反馈,也为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救援、安全监控等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矿井信息化发展思路
针对目前公司内部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健全完善信息化管理基础工作
1)一套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流程犹如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流程就是要保证企业内外部信息的畅通无阻。建立一套规范的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共享、传递和报送等管理流程,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完善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公司信息化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营造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工作氛围,提高人员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3)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使得各项信息化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注重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同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
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依托,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煤矿安全高效高产的发展方向。以人、机、环境和谐统一、科学发展为目标,把创新理论应用到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当中,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升华,使实践得到理论的支撑和指引,最终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3、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1)一方面我们要加大革新力度,改造现有设备使其满足现代煤矿生产的需求,另一方面不断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努力使我们的硬件设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重视培养和引进符合煤矿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信息化建设,人是根本。企业必须从长远出发,制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一方面为院校提供实践基地合作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利用院校优秀师资力量为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互利双赢。
信息化建设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有相应的部门来研究和制定信息化的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战略和目标,提出相应的实施计划和项目建议;要根据信息化的发展,提出并推动信息化的标准化工作,制定相应的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此外,还要监督、评估和管理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实施。
三、总结
煤炭工业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产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努力发展煤炭工业信息化。科技论文,创新发展。煤炭企业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分阶段实施,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改进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篇五
摘要:文章探索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工程档案管理的涵义,对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提出优化路径。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工程建设
档案信息化就是以档案为依据,在不改变档案原来的内容信息的情况下,对档案本身的内容及档案的存在形式进行符合信息转变原则的改变,使档案信息社会化,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档案之所以能够进行信息化处理,是因为它自身就包涵着信息。
1、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涵义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这种记录就是一种信息。档案信息化的内容就有两方面:一是狭义上的信息化,就是将档案自身的内容信息化;二是广义上的信息化,就是将档案信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的信息化。所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下,一方面促进档案本身信息进入社会交流系统,在社会中广为传播,另一方面就是将档案中的信息与其他社会信息形式融合使用,在社会中传播,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当然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并不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2、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1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档案信息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一定的社会意识就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动作用。那么社会档案意识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然有能动的影响,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推动力。所以,档案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观念信息化”。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力量,他们的能动性事关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只有让档案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树立档案信息的意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档案工作人员才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促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其他社会信息事业相互结合,共同发展。
2、2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技术
(1)配备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扫描仪等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或完善,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操作进行培训及推广,逐步建立同一平台为分中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档案中心目录及全文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输入是目录中心的基础性工作,对各职能部门每年移交的大量成果档案资料,边整理边输入,从信息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实施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双套制”工作模式,避免重复劳动,不但能节约人力和财力,而且也会大大加快了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
(3)对上网信息进行密级界定。首先制订密级标准,对室藏档案按公开、内部、秘密、机密进行界定;其次对档案信息使用者进行网上身份验证,对不同身份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查询权限,以保障软件系统的安全。
2、3提高档案信息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和电子政务的加快推进,使档案基础建设的重心向档案信息化建设转变。现今,在计算机管理渗透的形式下,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应用为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档案部门建立自己的局域网,添置计算机、光盘刻录机、扫描仪等,在系统开发和档案利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如何安全且高效地管理电子档案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早在,國家档案局就发布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电子文件形成单位和接收单位认真做好电子档案的管理等工作。因此,选取适合电子文件形成单位自身特点的档案管理软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录入、开发利用等工作是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
(2)档案管理软件的对象是电子文件,通过选取合适的档案管理软件,不但可以达到科学、高效管理电子文件的目的,而且电子文件作为信息资源,经过软件的`整合和开发,既是电子文件形成单位的有益积累,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取适合的档案管理软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付诸实施的重要媒介。信息化建设理念,需要科学的档案管理软件作支撑,单纯以传统方式管理大量电子文件,绝非明智之举,档案管理软件集功能全面、智能、便捷、高效等优点于一身,是疏通信息化建设管理脉络,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3、推行档案信息化管理,确立工程档案发展的新方向
工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工程档案的形成过程,这就决定了工程档案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工程立项直到工程验收的各个阶段,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都是由不同的单位或部门来实施的,这就在客观和主观上都大大增加了工程档案建立的难度,信息化管理无疑提高工程档案管理效率与效益。
3、1加强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选用适合企业档案管理的软件,制定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改革不适应档案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打破地域和部门分割,提高工程信息交换及共享水平,创造更多有利于方便公众利用的条件。
3、2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档案信息化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和考评制度,逐步提高相关岗位人员工作素质和能力。
3、3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计算机和信息管理化知识,只有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系统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参与本单位的软件开发工作,才能提出正确信息需求,使系统运行保持在良好状态之中。
4、结语
6.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论文 篇六
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的更新,因此,转变观念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采用全新的管理理念、思维方式、服务习惯和指导原则,要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日常教学运行、教学质量评价等教学管理的重难点问题,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与科学化的步伐。同时要根据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制定规范、严密、适应计算机管理需要,并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加强硬件建设
为了使教学和管理信息资源能够高度共享,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益和质量,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尽快更新落后的教学管理硬件配套设施,同时建设性能优异的网络技术设施,实现学校校园网与互联网的链接,以适应现代教学管理的`需要,形成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循环。
3.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优化管理队伍结构
教学管理人员是系统的操作者,是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保证。因此,高校应首先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信息管理能力的训练,加强考核。其次,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化操作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并自觉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强化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和辅助决策职能,推动现代化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三要引进具有较高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的专业人才,做到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硬件、软件建设并重,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4.加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优质的教学管理软件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条件。要实现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在网上评教、教学运行、考务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必须在开发研制教学软件时,调动所有的技术力量,最大限度的与软件公司一起进行前期的需求分析,而且在开发期间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要适当的介入,以求对软件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在使用过程中还要对系统进行监控和调试,随时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改进和完善,力争提高系统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周新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3):75~76
[2]蒋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4):26~27
7.网络信息化建设与社会管理发展 篇七
网络信息化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如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网络信息化克服了空间距离、经济发展差距等障碍,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可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是民众参与管理的重要形式,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化也带来了一些消极挑战。如政府的权威受到挑战。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在网络社会,民众不只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且还在不断地制造信息、发布信息。网络信息化建设需要正视这些问题,通过信息化网络发展作为载体,推动社会管理的创新。
网络信息化对创新社会管理的相关影响
1. 网络信息化对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影响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目标就是为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创新社会管理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和平衡利益,服务社会及群众,这个创新的过程依托社会政策的有效性措施为基础,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权明确、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随着改革开放后的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当前国情显示,尽管社会组织的发展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管理模式并未改变,转变这种主导模式就是未来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整个过程的有效进行,必须依靠网络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动力支持。
1.1网络信息化有助于梳理社会关系,降低沟通成本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关系复杂情况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推动下,能够获得较好的梳理,社会矛盾的疏导更便捷,有助于提升政府行政效率,社会管理涉及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公布,建立决策层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也有助于政府获得来自社会更加真实的信息。网络信息化有助于消除信息与决策层之间存在的沟通不畅通或人为阻碍等问题,能够加速传递信息,降低信息失真的概率,更好地避免信息延迟或拖延导致的决策失误或滞后等问题,有助于降低决策成本和提升行政效率,实现社会各方与政府之间的全面交流与沟通,提高社会管理体制服务群众的功能。
1.2网络信息化有助于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创新服务管理
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政府服务质量提升,并转变政府服务的手段和功能。传统的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差,服务的手段单一,服务的形式简单而非主动,社会公众必须自主寻找服务部门来解决问题,政府传统中服务都是被动处理,服务水平差。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于政府,形成电子化办公服务平台,服务手段和内容均可丰富,也有助于加强各个服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互动,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技术和手段增加,优化服务质量。
1.3网络信息化有助于实现精细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降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成本,信息传递便捷和有效率,增强公众对政府服务的信心。政府服务的内容和管理模式转变,精细化管理更好地将公众参与和服务公众相互结合,实现服务平台的高质量服务水平,社会公众认可程度更高。如此,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服务会抱有更大的信心,对政府的服务满意度提升,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服务平台,缩小与公众的期望差距,提供优质服务。
2. 网络信息化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消极效应
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管理服务,作为新事物的存在,无法避免双重性的发生,首先肯定新型社会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便捷,其次,需要面对信息技术运用差异情况下的负面作用,积极消除不利影响。
2.1网络信息化带来的“过度参与”,使政府面临无政府主义的挑战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共享带来的优势在于为公众提供自由言论并且不受时空限制的平台,公众参与其中的自由权力也在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引发“过度参与”,政府面对公众信息过度膨胀下的无政府主义挑战,影响社会的有关政策的决定和社会稳定。信息自由流动在团结人心上能产生积极效果,但也能够分化国家,全球网络化带来的信息泛滥,政府面对社会因为“过度参与”导致的无序状态,在前期无监管措施应对下,很容易影响社会、政治和经济健康发展。据此,网络信息化带来自由参与权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过度参与”下政府管理上的风险,制约了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进程。
2.2网络信息化引起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不均衡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所处的阶段不一致,不均衡的情况明显存在,而且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存在状态。20世纪末,全球互联网用户中OECD(世界经合组织)地区就拥有95.6%的份额,94%的网页是英语;部分的发达国家依然是当今世界信息发展潮流的主角,英语占主导存在于互联网络中。这显示信息通信技术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均衡差异情况严重,一方面少数国家和地区网络信息化程度高、信息化的应用基础强。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国家与地区利用信息技术水平很低。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弱现实,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信息讹诈”和“信息安全威胁”,并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外衣,从中获取大量的利益,而被信息技术限制的发展中国家没有竞争力,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对国家产生的影响明显。
2.3网络信息化引发政治参与的程序化
随着网络信息全球化发展,政务公开已经不是时代的难题,而公众的要求也很高,政务公开所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首先,可以进一步提高政务廉洁和高效运行,公开的信息方便公众,其次,公开的程度大小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及信息技术水平,巨大压力也随之产生。同时,政府主导的网络信息平台,很容易因为政府当局考虑自身或有关团体利益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来实现目的,甚至通过虚假信息来迷惑公众来达到目的。因此,如何有效遏制和区分真实虚假信息,也成为公众参与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存在严重的流于形式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状态,很容易降低公众参与的热情,直接导致政治体系发展与社会管理科学发展相悖,民众对社会管理失去信心,不利于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最终将会走向政治停滞和政治混乱。
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对社会管理发展的综合措施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思想理念和社会管理模式均带来转变,制度创新应运而生,改变现有的社会管理模式,优化服务水平,有利于推动社会管理发展。
1.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监管互联网
法制建设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到监督和保障网民权益的作用,依法管理互联网是全球发展的趋势所在。自1978年来,美国政府有关部门针对互联网已经出台超过130多项法律法规,该国作为互联网法律制度最多的国家,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西方国家均通过网络安全法律健全,对网络自由言论给予监督,上网行为监控,网络监管覆盖整个国家。为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政府应根据互联网发展的两面性特点和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国情,完善法律法规,针对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给予法律支持,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消除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社会管理的消极作用。
2. 通过制度化建设应对网络舆论
政府构建社会管理体制因为网络公共舆论的发展而面临巨大压力。公务员的言行将暴露在网络环境下,很容易出现网络舆论扭曲或放大情况,网络攻击的方式虽然有效起到监督作用,但是部分廉政的公务员也很容易受到攻击,难以解释。统计资料显示,网络舆论监督类信息统计中,占85%的信息是针对政府及有关人员开展的负面信息。当前,在应对网络舆论攻击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制度化的应对机制,比如,网络舆论造成网络事件后,政府往往是被动处理,处理过程、结果等有关环节的处理也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讨论。当前政府在网络舆论教育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并未形成一套完成的体系来应对舆论压力或舆论事件。政府应采用积极的态度来改变被动局面,通过构建网络舆情的信息监控体系。当前政府也在积极努力,进展程度也有待加强,网络监控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纠正网络舆论过于偏激,对网络事件的前、中、后过程都形成信息快速筛选、甄别及处理的全过程处理体系。网络监控体系必须建立在取证清晰有效的基础上来开展有关行为活动,及时通过权威媒体来公布事件或信息的真是情况,避免谣言或虚假信息的传播或者被不法分子利用。
3. 引导网络舆论,打击网络犯罪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导致信息泛滥,政府必须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责,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加强教育和宣传,有意识地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避免被动受攻击。政府应对众多网络事件,需要有专业和快速的事件处理能力,并及时在权威网络媒体来公布事件原委,避免谣言或虚假信息误导大众,使民众的知情权得到保障。政府部门通过舆论引导,将整个网络环境的舆论信息传播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通过多种渠道来构建舆论传播体系,强化网络文化健康发展,通过良好的价值观来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强网络舆论的道德提升,在宣传教育下构建良好的网络氛围,建立政府与民众互动的机制,政府积极为民众服务,民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形成良好的网络社团发展局面。为加强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政府必须加强网络监督,有效地应对网络犯罪,严惩不贷,避免网络犯罪危及广大民众的利益。
4. 创新网络舆情监管制度
首先,要掌握社会舆情,疏导社会情绪,防范于未然。其次,要第一时间快速反应,保持信息公开透明,掌握主动权。第一,信息透明是缓解危机的重要前提。第二,让事实真相始终走在谣言的前面。第三,以坦诚的姿态回应议题,主动回应而不回击。再次,要善于举起正义大旗,运用“切割”战术,抢占制高点。最后,善于同媒体打交道,同群众打交道,增强应对力。
5. 强化对新生社会业态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
对于潜在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新生业态,比如远程医疗、医疗保健档案交换平台和网络教育等,国家可从政策和投资两方面提供扶持。这样的新兴业态攸关未来国计民生的基础,不适合太多商业气息。由于各机构出于对自身利益和风险的考虑,往往不热心开展相关工作,甚至有抵制情绪。国家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以立法的形式来推进相关工作,并加强宣传,让国民对此形成正确认识。同时必须加强监管,以防服务机构的短视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政府及相关协会可以组织举办网络文化节,评选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树立和完善网络文化的积极形象。IT实训可以市场化操作,教育部门要对其服务质量,物价部门对其服务价格给予指导和监督。
6. 增强网络信息促进社会就业的综合效益
在劳动就业领域,网络信息技术对业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网络招聘”行业,其次体现在新增职业类型方面。网络招聘行业促进了求职招聘信息的传播,提升了求职和招聘的效率。目前中国的网站招聘模式主要有5种基本模式:基金运作模式、上市模式(前程无忧)、合资模式(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区域性模式(南方人才网等)。应依据不同的模式分类予以引导和管理,加强对收费标准、虚假信息甄别以及网络招聘各个程序的规范化管理。
7. 完善社会保障事业的网络信息平台
加强社保信息化建设,政府通过制定明确的社会保障工作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政府之间的职责和权利,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服务民众,构建信息全面、服务全面、功能全面的社保信息化管理体系,对社会矛盾等问题的处理更加有效和快速。同时,建设过程可以考虑引进多种渠道资金的参与,提高建设效益,整个过程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监督和管理体制之中。
8. 提高社区管理的网络信息化水平
8.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篇八
[关键词]工程硕士 教学 管理 信息化平台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
建设与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工程硕士作为一种在职学位教育,经过近十多年来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领域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山东科技大学自2001年增列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以来,先后获得了“矿业工程”、“软件工程”、“工业工程”、“安全工程”等1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面对社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迫切需求,重视与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既是承担学位培养单位的责任,也是企业发展和在职工作人员更新知识的需要。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学位,它的录取、学习与培养和一般的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程序有很大的区别。考虑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工作环境、领域知识以及工作与学习矛盾等方面的特殊性,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办学单位教育、管理、培养的功能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具有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课堂知识传播与获取、面对面教学决策与服务的特点,是教学改革、管理机制转变和教育理念更新的必然。尤其是对于在职学位教育主要是面向从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企业在职人员,这类学员以“进校不脱产”的方式完成学业。过去曾经采用的定期上课辅导、现场课堂教学都是由任课教师集中面授某门课程,但由于学员普遍存在工作与学校的矛盾,再加上学员所在单位地域分散的实际,给教学组织与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也使得工程硕士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迫切要求培养单位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完善培养各个环节,以满足工程硕士教育的需求,达到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目的。
本文立足于工程硕士培养信息化平台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围绕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把工程硕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后各个环节的课程成绩、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论文进度等重要事项的记录纳入其中,力求从工程硕士信息查询、学籍管理、教学环节管理、师生互动交流管理以及毕业过程管理等几方面入手,提高我校工程硕士的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现
目前我校工程硕士培养领域不断增加,招生人数年年递增,随之而来的工程硕士教学管理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目前建立的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就是根据工程硕士教育的工作实际,在原有的以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手工管理的基础上,开发了多功能、交互跟踪式工程硕士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该信息平台把工程硕士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各个环节的课程学习、作业提交、成绩考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提交等培养内容纳入其中,从工程硕士信息查询、在校学籍管理、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提高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Browser/Server)软件工作模式,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提供的网络资源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的信息及处理结果返回到浏览器和服务器。B/S模式的优点是具有稳定的技术平台,业务扩展、系统升级简单方便,它为异种机、异种网、异种应用服务的联机、联网、统一服务等提供了最现实的开放性技术基础。使用B/S模式,可以较好地满足基于Internet互联网需要以及面向师生的服务和互动管理,满足并发访问的实际需求。因此为了使学员能够在线学习,需要拥有一台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以目前最为普通的计算机配置来讲,基本都可以满足需要。学生要自己负责个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配置,并确保系统具有足够的性能。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功能
构建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目的,一方面提高日常的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学员服务,另一方面为学位培养过程提供交互平台,有效促进学员课程学习、与任课教师的互动以及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人员管理和培养管理两大模块。
1.人员管理功能
信息化平台人员管理功能包含指导教师和学员各自的个人信息管理,学员个人基础数据信息按照学员报名信息全部转入,指导教师信息由各业务学院提交到管理部门后转入。后期的维护由学员或指导教师本人完成。录取学员凭录取通知书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领取个人学籍的学号和信息化平台的登陆密码,指导教师由平台管理部门发放个人登录代码和登录密码,进入信息化平台后可以查阅和修改个人的基本信息,修改登录密码。
2.培养管理功能
培养管理功能是信息化平台的核心功能,通过使用该功能中的不同选项,可以完成培养计划的查阅和修订、课程的选择、与任课教师的互动、作业的提交、成绩与学分的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选题情况、中期汇报、论文提交、指导教师评语等内容,方便了学员课程的学习以及对培养进度与过程的了解,大大加强了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及指导老师全面、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掌握,强化了培养单位对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既要体现出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起点,又要保证符合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员利用现代网络在线技术手段完成教学计划的实施。培养要求包括必要的课程学习、作业的提交、质疑问题的在线解答,相关课程成绩与学分的取得,不同教学环节的网上信息互动,达到学员不必亲临校园课堂便可以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毕业论文可以实施在线提交,导师审核通过后来校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合格即可视为学业完成。
由于学员与指导教师的任务和角色不同,登录系统后也会有不同的使用权限,不同权限的指导教师、任课老师或学员登录系统后,可根据自己的权限范围、工作需求在同一系统界面上完成各自不同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相关任务的时效性。
学员毕业后,信息化平台中的学员相关信息一并导入毕业学员数据库,作为永久电子文档资料予以保存。
工程硕士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
工程硕士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架构了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桥梁,不仅在教学与管理方式上突破了时空限制,而且也是教育理念的一场变革。
信息化平台的实现改变了知识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使教学改革出现了新局面。网络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多媒体视频教学手段,把面授和远程传播相结合,精心组织网络课堂教学,并在网络上进行讨论、作业和考核,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课程的综合程度,推进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同时,信息化建设为教学提供了直接交流的良好空间和条件。工程硕士与任课教师或指导老师通过答疑解惑、作业提交、在线测评、选题评价、论文提交等交互学习环节,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促进了师生沟通。
从教学内容和目标上,教师结合工程领域特点,合理规划课程设置,不断增加和更新教学信息,并与实践融会贯通,同时注重拓展工程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他们了解前沿、掌握前沿和探索前沿的能力,使工程碩士生能更好地掌握本工程领域的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学习与工作中善于创新、敢于创新,成为应用型、复合型和创造性的工程人才;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善于接纳、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精心地组织、安排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的各个环节,工程硕士生也学会了在信息化环境中自我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与更新知识。
结论
通过我校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践,系统分析了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出了适合于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并实现了交互式工程硕士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为学员、教师和导师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拥有的远程资源学习、在线交流互动、信息及时更新为工程硕士的规范化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改进提供支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晓娅.对清华大学42 篇工程硕士论文的评价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5):32~35.
[2]陈晖.以信息化手段加强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管理[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6): 46.
[3]王钰,蔡志辉,高述珉.推进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33~34.
[4]彭国华,高思炜.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7(1):95~97.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推荐阅读: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思考论文09-26
中国信息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09-08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07-30
企业信息化管理和建设09-17
浅谈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未来07-13
信息化与资源管理08-06
高校信息化建设之教学设备管理07-16
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07-2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英语复习资料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