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精选10篇)
1.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篇一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问题与老龄事业发展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为了解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状况,解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市政协于近期组织调查组,就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势必对经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年抚养比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老年人养老金支出总额将不断增大;二是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消费人口和生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催生老龄产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三是老年阶段慢性病取代了急性病和传染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医疗模式向侧重长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转变,高龄人口的增加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迅速增加;四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将引起代际关系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部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移已成为必然,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加大;五是在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老年人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市委、市国家行政机关以及民政、社保等职能部门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制定了一系列的老龄政策,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补充和规范,已渐成体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较大发展,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总的说来,该体系尚不完善,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老龄事业的总体要求和老年人的期盼与需求还不尽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空账运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试行的是现收现付加部分积累的统帐结合制度,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时,国家行政机关没有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去发放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空帐运行状态,财政承受的现收现付运营方式的压力很大。
二是老年社保总体水平不高。我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尽管能够将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全部纳入在内,但当前能够实行的只是广覆盖、保基本的低水平保障,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相比,城乡居民养老金基数太低,仅能起到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
四是老年社会救助能力偏低。当前,严格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于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且由于老年医疗保障整体水平较低,少数老年人家庭还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而在社会慈善事业还没有完善的社会捐赠法规、未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在老年社会救助方面的能力还偏低。
五是公共服务力度仍需加大。我市实行老年社会优待政策以来,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受当前公共服务能力的制约,再有,由于部分服务场所属于非国家行政机关投资主办或控股,在对老年人提供免费、优惠服务方面,还缺少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因此对老年人的优待力度还比较小。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几点建议
据专家分析预测,2050年,我国将进入加速老年化阶段,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1%以上。我市老年化进程相对全国来得会更早,来势会更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民生目标,营造关心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老龄事业,促进老有所养制度化、常规化。白发潮来势很猛。老龄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个人、老年人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必须着眼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充分认识解决老龄问题的艰巨性、长远性,在现阶段老龄化形势相对缓和的条件下,未雨绸缪,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以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吃透国家关于养老、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精神,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普惠政策,逐步完善养老金支撑体系。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基金筹集模式。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企业和职业年金,鼓励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增加养老储蓄,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加大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养老事业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在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纳入到保障范围中。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改革公费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大病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水平,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二是加快设施建设。建议市及各市区国家行政机关拿出部分资金,抓紧对现有养老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对一些农村敬老院,要由市民政局制定统一的改造标准,统一进行资金调拨和改造验收,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机构承载能力。要有计划地投资兴建一批示范性老年设施,根据实际需要,修建集居住、休闲、文化、康复、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颐养中心、养老院、敬老院等。对一些闲置的场地如空闲的托儿所、小学、培训中心等,可转办成为养老设施。三是加大扶助力度。完善社会敬老优待政策,适当扩展优待项目,适度扩大优待人群,以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便捷、优惠的社会敬老优待服务。制定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建立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拓展慈善资金劝募方式,拓宽老年社会救助面。建立贫困老人应急救助制度,对因突发事件陷入特殊困难(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年人给予应急救助。
二、扶持培育老龄产业,促进老有所养市场化、社会化。老年人群是夕阳人群,而老龄产业却是货真价实的朝阳产业。 不断壮大的老年群体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无论是对食品、饮品、保健品、医疗药品、保健器械还是娱乐用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从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推动老龄产业理性发展着眼,当前应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发展规划。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列入服务业整体发展中综合运筹,在制度规范、政策引导、计划协调、经费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好国家行政机关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建设用地上早做打算,提前编制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将养老服务项目需要的土地指标落实到空间布局上。各级国家行政机关设立的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中,应安排给养老服务业一定份额,主要用于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国家行政机关购买养老服务。二是鼓励社会投资。启动社会投资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包括给予政策扶持,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如优先审批建设用地、享受减免税政策、优惠贷款、优惠用水用电等,鼓励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三是发展相关产业。随着老年人需求层次的提高,养老服务形式和内容将逐渐走向社会化、多样化。要顺应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等需求,引导支持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等服务,引导支持家政服务业,开展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服务等等,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镇(街道)敬老院、老年公寓要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向居家老人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开放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集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三、着力规范老龄行业,促进老有所养专业化、规范化。当前为老年服务的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落实各项老龄政策,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需要大力加强老龄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一是制定行业规范。抓好养老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扶持培育行业组织,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自我管理能力。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建立居民与行政机关沟通的有效桥梁,将老年人的需要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再针对需要对实行中的政策和规范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发挥各级卫生资源作用,加强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降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生活活动的失能率。
二是建立专业队伍。有计划地在高校、职业院校、中等技校增设养老服务的相关专业和课程,为服务老龄人群打下良好基础。经劳动部门批准,有关机构和单位可以开展养老服务培训业务,利用专业培训班、社区学校等形式,加快培养社会义工、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三是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素质,定期进行养老服务工作专业教育、在职教育,走老年社会服务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之路。同时推动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和规范化。民政部门组建以医疗机构和志愿者为主的家访服务队,重点对高龄老人、残疾老人定期进行保健知识传授和辅导。重视预防体系建设,使只需生活护理的老人从医疗体系中剥离出来,让医疗保险制度起到应有的实效,节约医疗资源。
2.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篇二
中国人口老龄化同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西方国家一样, 也是在社会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的。在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背景下, 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特点及其影响对于中国迎接老龄化挑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人口老龄化的产生
人口老龄化简单说来就是人口中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大的一种趋势, 它只表明这个人口社会的年龄结构状态。随着人口类型的转换, 人口年龄的结构也会出现一种明显的趋势, 这就是老年人口比重增大, 少年人口比重下降, 当这种人口的年龄结构发展到一定程度, 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人口老龄化”。实现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条件, 一个是人口群体中人的寿命的延长;一个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国际上对人口老龄化的标准进行了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10%, 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6.5%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算实现人口老龄化 (丁国建, 2001) 。
目前, 中国已经实现了人口的老龄化, 单65岁以上的人口就达到9%以上 (国家统计局2002年) , 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首先, 中国是人口大国, 这就造成了老年人口的基数比较大, 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其次, 由于中国不同时期的国家政策导向, 在20世纪50年代, 中国鼓励生育;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 中国又为了限制人口的增长, 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这两种政策致使中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再次,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同步, 这会为建立合理的养老保障体系带来很大困难。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 中国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
新千年之初, 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比很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要步入晚一些, 但是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要比发达国家迅猛得多, 从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4%需要经历的时间来看, 法国需要115年, 美国需要65年, 而中国仅需要27年, 由此可见,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是如此之快。
2.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虽然是在社会进步、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 但是由于中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导致出生率的急剧下降, 从而产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现象, 而西方人口老龄化是在其经济发达的时期出现的, 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起飞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而其老龄化出现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 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口比重达到9%时,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远远超过1 000美元, 可是中国2000年老年人口比重已达6.69%时, 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达到300多美元 (劳动保障部法制司, 2001)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速度要比经济发展的速度快得多, 这样势必为国家造成一系列的问题。首先, 劳动适龄人口抚养比例上升, 现有的中国经济水平很难承担重负;其次, 在保持现有的计划生育的情况下, 未来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模式将不能完全维持下去。
3. 人口老龄化发展在时间上有阶段性和累进性。
自新中国诞生以来, 由于历届政府的政策导向,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形成了不规则的特点, 其人口出生率忽高忽低, 并由此而派生出人口老龄化发展在时间上表现出阶段性与累进性。由于改革开放前, 中国政府鼓励生育的政策, 中国在1950—1973年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 其供养系数与老年赡养系数都比较低, 然而到改革开放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出生率骤然下降, 这对老龄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当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人进入老年时, 人口老龄化速度就会加快, 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累进态势, 其结果必然导致老年供养系数大幅上升。据预测, 到本世纪中叶, 中国的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达到2∶1 (唐滢, 2006) 。
4. 人口老龄化进程在空间上分布不平衡。
正如笔者在上一部分分析的,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在空间上分布得不平衡主要是指东西部地区不平衡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各地区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区之间老龄化发展的不平衡。与此同时, 中国人口老龄结构在城乡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虽然城乡人口老龄结构的变化都呈现出少儿人口比重递减, 老年人口比重递增的趋势, 但是城市与农村在人口结构变化上的进展是处于不同阶段的。在农村, 劳动人口比重仍略有上升, 可是在城市, 劳动人口比重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了。这说明, 城市老龄化进程要比农村快。
三、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
1.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概况。
在中国, 养老保障制度起步比较晚, 20世纪80年代, 中国才设立了国家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 实行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统筹管理, 但是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极其有限, 只涉及到大多数企业的员工, 随着近年来养老保险体制的不断完善, 农民也开始可以缴纳农村养老保险。随着社会养老体系的不断完善, 中国的养老制度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观念受到冲击, 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向社会养老功能转变。中国目前正处于这种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的过渡时期。但是在现阶段, 中国的社会养老水平还比较低, 并且城市养老社会化高于农村。
2.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
笔者认为, 面对老龄化日益加快的中国, 我们应当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 建立一个适合中国自身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我们应当建立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 社区服务为依托, 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首先, 居家养老指的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 它是让老人不离开家庭环境, 能够得到儿女对其细心照料的同时, 还能享受到一定专业水平的养老照料。居家养老实际上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其次, 以社区服务为依托是以专门化的服务机构为载体, 通过上门服务、日托或邻里互助的形式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文化娱乐活动的社会化服务。社区服务使养老突破了家庭的界限, 消除了家庭养老的不稳定性, 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并且妥善解决了老年人不愿意拖累子女的心理以及年轻人对老年人不放心的后顾之忧;再次, 以机构养老为补充是指建立养老服务机构, 如敬老院、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等机构, 为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 同时养老机构在设施上、人员方面以及技术上都具有专业化优势, 这样可以提高整个养老服务的专业化与规范化水平。
随着中国传统型家庭向核心家庭的不断过渡, 多数老年人还是愿意享受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让老年人不脱离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方式和社区环境, 这也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在中国, 人们更注重传统家庭给老人带来的安全感、亲情感和归属感, 儿女绕膝, 天伦之乐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安慰。为适应新型的社会发展, 倡导居家养老、强化社区功能能构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促进家庭与社区的和谐关系, 进而可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结束语
中国的老龄化正日益加快向前发展,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时, 更要重视养老保障体系制度的建立,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前提。因此,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近年来,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急剧加快, 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 这也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这一基本国情对中国社会有着积极与负面影响。通过介绍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背景以及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现状, 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以及它所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而可以看出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仍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备。应对这样一个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状况, 中国应构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
3.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篇三
一、家庭因素
1.家长学历不高,不能处理好孩子的学习问题。从现有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看,他们中基本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
2.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在调查中,有65%的父母一天工作要10至12小时。这是流动人口迫于为追求更多收入,延长劳动时间是必然的生存选择。
二、外部因素
1.学校教育机会缺乏。学校教育机会的缺乏,包括客观上不能上学和主观上不愿上学两种情况。
客观上不能上学,就是指无校可上。主观上不愿上学,指的是流动家庭的家长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送孩子上学的情况。
2.社区环境。社区环境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进行。
首先,流动家庭聚居区对家庭教育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同老乡住在一起会带来一种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这对于那些因为方言口音而难以同当地人交流和感到受当地人歧视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而言尤有裨益。另一方面,同当地居民住在一起则使流动家庭特别是其子女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其次,由于流动家庭居住地方经常变动,带来社区环境的经常变动,从而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对于许多流动家庭来说,城市生活是不稳定的,他们居无定所,面对微薄而不稳定的收入和不断恶化的生活条件,很难保证给子女提供稳定和良好的社区环境。由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缺乏相对稳定的社区环境,其子女的社会化和城市化过程被多次中断,造成了其子女社会化和城市化的不充分状态,无疑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往往导致家庭教育无法顺利进行。
3.同龄群体。所谓同龄群体,指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群集合体。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流动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是流动家庭子女社会化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
子女随着父母进入城市后,其同龄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同龄群体中同学朋友数量的减少。这是因为,在农村中由于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上的亲近,同龄群体中同学朋友往往比较多,有时一个村子的孩子差不多就组成一个同龄群体。而在流入城市后,由于原有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本上消失,流动家庭子女的同龄群体数量明显减少。
据调查显示,大多数流动儿童同龄群体中本地儿童数量不多,以流动儿童为主体的同龄群体带有极强的边缘色彩,这种同龄群体的边缘性,不利于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正常交往,从而加剧了自身地位的边缘化,甚至造成了流动儿童之间不良行为习惯的相互传染。
4.大众传媒。流动家庭子女在随父母流入城市后,感觉最明显的一个现象便是大众传媒比以前更加丰富多样了。丰富的信息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和视野,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社会知识,激励孩子向成功人物学习;同时也满足了孩子的娱乐需要,充实了孩子的课余生活,缓解了孩子的孤独苦闷情绪。
但是,信息量的增加对孩子的教育也产生了明显的消极作用,不健康传媒中(包括影视、读物等)大量的暴力、色情信息腐蚀了孩子原本健康的心灵,大量的虚假信息混淆了孩子的视听,孩子因为过量的信息而产生了迷航现象,显得无所适从。
5.地方制度。从地方制度因素来说,流动家庭在子女家庭教育上出现的各种失调现象,其根源在于我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以及为维护和巩固这种城乡分割体系而设立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的最大影响就是户籍歧视,流动家庭及其子女往往因为其农村户口兼流动人口而被当作“三等公民”,遭遇诸多不合理的待遇。
三、对策及建议
流动人口是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群体,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针对以上调研中发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的家长根本没有接触过家庭教育知识,再加上流动人口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严重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发展。我们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汇集社会各方力量,依托大众传媒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渠道、全方位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2.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家庭文化是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因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在家庭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孩子修身养性,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家长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创设自己家庭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家庭文化氛围。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有一个相对稳定、安静的学习小空间(哪怕是只有一张小桌子的小角落),不要只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要注重孩子的精神生活。
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4.农村务农人口与耕地问题调查报告 篇四
前言
也许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出现过粮食过剩,今天人们对
耕地的重视程度,似乎已大不如前了。耕地抛荒,随处可见;乱占或毁坏耕地的事,也时有发生。同时农村务农人口也大量减少。而更让人忧虑的是,目前这种局面,尚未得到遏制,致使中国近来的粮食形势,正在发生逆转,粮食供应,再度出现缺口。此现象无疑在向我们发出警示:必须对耕地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再三强调:要保护耕地。所以如此,其
用意很明显:一是维护粮食安全;二是不让农民失业。因为耕地问题,不仅牵涉到城里人吃饭,而且关系到农民的饭碗。民以食为天,像这等关乎民生的大事,哪国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管的。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影响农村发展的人口和耕地现状,切实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问题,我们对本县农村人口和耕地情况进行了基本的调查,重点对我的家乡村、5个村民组、30个农户进行了实地走访和了解。
一、宁远县农村人口和耕地基本情况
我的家乡,宁远县位于湖南永州,总人口77.42万。其中农业
人口68.35万人,乡村劳动力44.08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21.1万人。根据网上资料和我村的部分村民咨询,以及走访县城周边农村,我了解到现在一个局面就是: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务农人员更加变得越来越少,大量良田被毁,可用耕地越来越来少,部分良田荒废。小型农村产业局势显得越来越严重。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及我家乡的村民咨询,我了解到以下几个方面可存在情况,使得农村出现耕地减少和务农人员持续减少的原因及现象:
1.大量良田用于农村房屋建设,和建设公路,以及开发商业加工厂。
由于近些年来农村多在为自己几十年的老房重新建设,很多人舍不得拆掉自己的老房,又想居住在公路边,所以导致了沿公路两旁的田地被占用于盖房,还有良田被商业机构收购用于建设工厂,都是源于道路的方便,但是有些道路修建仅仅是图于交通的话,又显得无意了,位于我县修建几年来的宁远县永连公路,就显出了相当的商业价值。
虽然有时候很难批自己用于建房的土地,据我几天的走访发现很多批下土地的,都是通过自己的各种途径取得的,靠关系,送礼等等,或者谎报该田是荒田。在走访期间,经过农田可以看到有很多标牌,写着保护农田多少多少亩,但是有的又农田确实荒废了。
2.农村户举家外出较多,农村常住人口减少,以及务农人口也在减少,大量人员外出务工。
我对我们家乡5个村民组18到30岁之间的人口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这个年龄段的人,成家后在家务农的所占比例很小,最高为45%,最低为20%。而且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几乎所有未婚青年成家后都将不会在家务农。其中社会未婚青年3人成家后都将不会在家务农。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农村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都在千
方百计跳出农门,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已是必然趋势。几年来,其中社会未婚青年3人成家后都将不会在家务农。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农村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都在千方百计跳出农门,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已是必然趋势。
进而导致农村在家务农的人口的持续减少,我们必须明白田地是衣食父母,田地必须要有人来种。
3.对于南方的农村,机械化程度不高,也是一大问题,进而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农田分散性过大,无法动用大型机械进行耕作。很多农民由于苦于机械化程度不高。
根据我的走访,我们县的大部分乡镇,甚至大部分农田还是使用基本的农耕器具。现代化并没有有力于偏远的山区,造成了大部分农民离乡进城务工,但是这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脱离农民,还是普通农民的劳作。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农民的土地资源得不到足够的使用,农作物的产量也间接的得不到高产。
二.农民增收致富的制约因素,以及耕种,农业市场问题:
1、基础设施制约。宁远水浇地少,坡耕地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结构调整制约。农民种植水稻等,低产作物面积依然很大,虽有蔬菜这一主导产业,但还没有形成高标准的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还有待于加强。
3、市场风险制约。农民一家一户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种出来的东西不知道能不能卖得了,不知道能不能卖上好价钱。农民进入
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
4、耕作方式制约。随着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土地逐渐集中,户均耕种的土地面积增加,劳动强度增大,仅靠牛耕马拉的落后耕作方式不能适应土地集约化的需要。
三、减少贫苦农民,提高务农人员质量、富裕农民的对策建议,创造条件,使农民数量的减少从自发状态转变为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促进。
1、认真加强农村耕地的管理,禁止乱用耕地,乱占用良田,制定多套措施,管理农村的土地问题。公路的建设也必须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切不可用直接占用。积极开展农村的思想建设,大力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化农民耕地的重要性。
2.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将经过培训的农民输送到基地,使他们有基本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4、抓好转移户的典型扶持工作,通过典型引导,使转移户尽快富裕起来。也促使生态保护区和限制发展区的农户尽快转移出来。
5、积极投资建设各种水利设施,增加水浇地面积,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8、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应对市场风险方面的作用。
5.人口计生工作个人查找问题报告1 篇五
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法,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有力举措,是提高科学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我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让自己能够从回忆的细微处找到新的工作思路,恪尽职守,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一、对照检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贯彻落实“热情服务、微笑服务、主动服务、耐心服务、文明服务”的要求还不够自觉,有时还做不到受理、咨询一样热情,生人、熟人一样和气,干部、群众一样尊重,忙时、闲时一样耐心。对待个别不理解我们的群众存有急躁思想,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做循循善诱的工作,有时态度生硬,不能尽最大可能为群众提供方便。
二是服务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对“服务是我们的天职”的思想体会的不深不透,还没有自觉地把群众对我们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有些工作做的还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小成即满,今后还要继续把工作做深做细,因为服务是永无止境的,群众对我们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不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就有可能损害企业和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是精神状态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形势的要求。工作热情有所降低,精神状态不佳,安于现状,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不求有功,但
求无过,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四是坚持学习还不够自觉。日常工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放松了自我学习,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忙于事务应酬,不愿挤出时间学,即使有了时间也坐不下来、深不进去。在理论学习上还不够用心,理论素养还比较浅薄,与本职业务有关的就学一点,与本职业务联系不紧的就不去学或者很少涉猎,在学习上搞实用主义,知识结构单一,把握形势、了解大局不深不透,还不善于研究思考问题,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五是工作争强当先的意识不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观念,大胆工作的思想树立得不牢固,工作中没有新的亮点;还不善于创新,不能够很好的灵活掌握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强当先。
二、对照检查今后改进措施与努力方向
针对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在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我一定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立足本职,面向群众。经常走出单位大门,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面对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群众一起想问题、谋对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群众中发现、挖掘和总结经验,推动工作创新发展。
二是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
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今天能办的事不拖到明天,这一周能办的事不拖到下一周,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三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审批服务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上海市闸北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六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根据此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直到2100年,老年人口总量仍然高达3.18亿,占总人口的31.09%,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
(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一方面,这一阶段,老年人口数量和老龄化水平都将迅速增长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迎来老年人口规模的高峰。另一方面,2030年以后,人口总抚养比将随着老年抚养比的迅速提高而大幅度攀升,并最终超过50%,有利于发展经济的低抚养比的“人口黄金时期”将于2033年结束。总的来看,2030到2050年,中国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将分别保持在60-70%和40-50%,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时期。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上海的养老机构建设与今后的发展存在很多瓶颈,面临不少困难。
首先中心城区机构总量偏少,近年来,尽管各中心城区加大了养老设施发展的速度,床位数成倍增加,但由于历史和场地资源等原因,床位总量还是偏少。而郊区由于土地资源较多,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需求也不如中心城区大,因此养老床位建设压力不大。“十五”期末,上海共有养老机构474家,养老床位49529张,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9%。2008年底全市养老床位数已经比“十五”末增加了31025张。上海九个中心城区共有老年人口138.49万人,而养老机构只有231家,床位仅有26616张,占老年人口的1.9%,距离“9073”养老格局中老年人口的3%享受机构养老的要求差距很大。代表前往调研的闸北、普陀两区均属中心城区,人口稠密,高龄老人多,机构养老需求多。为解决社区老人突出养老矛盾,市政府把养老床位建设列入市府实事项目进行推进已有十年,但至今总量仍未达到标准,缺口基本都在中心城区。根据规划,至2010年,闸北区养老床位应达到4800张,现仍缺口1125张;普陀区养老床位应达到5763张,缺口1991张。
其次硬件设施简陋。从闸北区养老机构法人登记情况看,小投资者多,规模
较大的投资者几乎没有。绝大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设施简陋,绿化、活动空间欠缺。街道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设施差的现象。近年来,在养老设施建设上,倡导多元化投资,社会办养老机构已成主导。
我认为最重要的不足之处是:服务水平较低。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机构养老的供需矛盾,但由于开办人的指导思想、运作理念、管理水平、资金等原因,致使这些养老机构在服务、管理上还不到位。机构养老首先应重点满足有护理需求的老人需求,但由于养老机构考虑成本和风险,政府又缺乏相应的优惠扶持手段,目前能够满足重度护理,特别是痴呆老人护理床位明显不足。服务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现有的社会办养老机构普遍档次较低,条件较差,因此聘用的护理人员大多数是外地劳动力和本市下岗职工,她们一般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有的还缺乏必要的培训,再加上护理人员待遇较低,她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较差,对服务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养老机构的发展。
所以对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觉得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应该重视,毕竟你也会有老去的一天,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生活保障和财富来享受老年生活,这就需要社会人士去关怀他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多少财富并不是最重要的,人总是会死去的,死去的时候你病不能带走一点东西,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做一些让世人记住的事,而公益事业是目前最伟大的善举。关心老龄化问题,也是为我们的将来做好打算。我认为政府应该出资,建设老年化服务机构,并且培养合格的服务人员,给与服务人员以高收入高福利,这样他们可以更用心的为老人服务。
信机学院
08电子信息工程国内班
裘歆骅
7.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篇七
一、我国老龄化特点
我国老龄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我国自2000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是越来越快,到2013年65岁人口占据总人口的14%以上。
表现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 虽然老龄化时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下产生的, 由于国内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相对于我国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达时期才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 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期是在19世纪中期到20时期初期,老龄化则是出现在20世纪中期,65岁人口占总人口9%时,人均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但是我国值达到了300多美元(2001年劳动保障部法制司统计),与此可以看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 造成劳动适龄人口抚养比例上升,对经济的影响,下文具体讲述。
第三个特点我国老龄化问题存在阶段性和累进性,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人口的出生率是忽高忽低, 在改革了开放以来鼓励生育,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自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导致出生率骤然下降,老龄化速度加快。 最后一个特点便是人口老龄化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不平衡现象, 指的是东西部、城乡发展老龄化不平衡,城市变现的老龄化要比农村快得多。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使得劳动力严重不足, 在总体人口中占据核心以及支配地位的往往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加快表示我国劳动力资源缺乏,表现出劳动力资源不足的现象,不以利经济的发展,预计在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人口可能下降到64.0%左右,早在几年之前上海就出现了“青年人赤字”现象,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这种现象将会在很多地区上演,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第二老龄化造成了总供养系数上升, 导致劳动力成本加大,在1990年我国总供养素数在56.9,按照老龄化的速度,预计在2030年总供养系数将达到70.0,将会使社会背负重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老龄化速度加快必然会导致国家或是企业养老金支出加剧,严重影响扩大再生产,退休人员增加必然会使得养老金的支出费用严重增加, 预计在2030年我国养老金的支付费用将会达到73219.54亿元,而且还会长期保持增长之势,严重影响扩大在生产。 另外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对科技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有很大限制影响。
三、解决老龄化的几点建议
应对我国老龄化产生的挑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缓解,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向积极老龄化转变,我国老龄化速度是越来越快,若是我国老龄人能够充分发挥能发挥的作用, 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弱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当然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健康老龄化,二是使老年人群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是社会成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第二社会尽量建设一个以家庭为养老模式的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我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就宣扬了养老责任高于个人发展的理念, 家庭养老模式相对于其他养老模式而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优越性,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养老形式逐渐发生了改变, 但是我国仍然应坚持这种养老模式不动摇。 另外为更好的适应老龄化的挑战,国家还必须积极的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称谓家庭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第三是我国应进一步推进老年立法, 使得老年人的权益得到很好的维护,我国在1996年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是还不够规范,法律的建设仍然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 最后我国应实行比较具有弹性的退休制度,使得老年人才能够被合理的利用,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针对一些具有技术含量的行业,可以有选择的适当提高退休的年龄, 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另外各地为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人才, 可以建立相应的老年人才, 使得部分老年人才能够得到很好地利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先介绍了我国老龄化的特点以及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后说明几点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策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以及年龄的不断增长, 老龄化问题在短期内还会越来越严重,更多的问题研究仍然需要人员去解决。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剧,呈现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以及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社会发展等特点,导致我国养老保障以及养老服务等受到严重挑战,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最后说明几点解决我国老龄化的策略。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心,李巍.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85-88
[2]莫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制约及对策[J].人口与发展,2013,19(1):52-63
[3]徐达.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模型与实证[J].财经科学,2012,25(4):100-107
8.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90-03
党的十八大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写入报告,为未来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了紧迫的课题。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怎样,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结合省情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及显著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按照联合国的衡量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21世纪初我国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9.9%,2010年上升到13.26%,预计2015年将达到15%,届时老年人数将增加到2.2亿左右。我省的人口历史变迁与发展有一定特殊性,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省属于人口净迁入地区,人口平均年龄较轻,属于“年轻型”人口结构类型。改革开放之后,我省人口迁移流动趋势发生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人口净迁出省份,虽然我省人口老龄化步伐稍晚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迈入“老年型”社会步伐较快。2000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6%,2005年时达到7.6%,超过了7%的人口老龄化衡量指标,标志着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2010年“六普”时老年人口比重已达8.3%,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但十年间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比重提高幅度高出0.83个百分点。据预测,到2040年左右我省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900余万,将占总人口比重约30%,全省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将达到50岁左右,届时汹涌的“银色浪潮”将呈现在全社会面前。
2.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据“六普”数据显示,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17.3万人,比“五普”增加了105.6万人,增长了49.9%,同期全国增长了34.5%,而全省总人口仅增长了0.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澳大利亚和美国是79年左右。中国只用了27年就将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都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我省将同全国一样呈现较快的老龄化增速。
3.高龄老人比重快速上升。从2010年老年人口分年龄段看,65~69岁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38.5%,70~79岁的老年人口占50.9%,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0.6%。与2000年相比,65~69岁老年人口比重下降8个百分点,而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高龄老人的比重持续、快速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在延长。这就对今后的社会养老服务,福利设施规模、结构及分布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4.老龄化程度城乡、区域差异显著。2010年,全省城镇总人口达2 132.4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95.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2%,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3.0个百分点。乡村总人口为1 699.0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22.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由于经济条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城乡间老龄化进程呈现显著差别。我省老年人口规模、还是老龄化程度城镇均要高于乡村,而且从老龄化速度看城镇也要快于乡村。这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相同,也是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但与中国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三个百分点来看,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正好相反。这是我省老龄化不同于全国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人口老龄化在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据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我省老龄化程度伊春市最高达12.1%,第二位是鹤岗市10.49%,第三位是鸡西市10.26%,第四到第十二依次为牡丹江9.86%、大兴安岭9.49%、双鸭山9.21%、哈尔滨8.52%、齐齐哈尔8.46%、黑河8.29%、佳木斯7.93%、绥化7.59%、大庆7.14%,只有七台河接近人口老龄化边缘为6.91%。我省林城、煤城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主要受资源枯竭影响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全国呈现不同的特征。
5.老年抚养比逐渐提高,赡养老年人口流出量大。由于受近十年间我省15~64岁年龄段劳动人口数量增长、少儿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及老年人口总量增加的影响,我省人口总抚养比呈现略有下降的态势,但老年抚养比逐步提升。
当前我省每10个劳动力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2000年相比基本持平,表明我省目前仍处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负担相对较轻的“人口红利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十年来人口总抚养比在不断下降,但其中的趋势是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了10.1个百分点;而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上升了2.7百分点,即0~14岁少年儿童数量在大幅降低,而老年人口在快速上升。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人口总抚养比将不断攀升,支撑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条件“人口红利期”将逐渐消失,全社会养老压力将加剧。
2010年“六普”资料显示,我省人户分离人口为505.14万人,已占户籍人口的13.21%。这部分流动人口与十年前相比增加166.96万人,增长49.37%,其中61%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他们正是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主要力量。由于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基本公共服务与福利制度身份隔离等多种原因,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化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同时,家庭中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只能留在原住地。赡养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异地居住,是我省人口老龄化又一重要特征。
6.老年人的婚姻状况较为稳定。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中有配偶的占72.3%,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10.1%。丧偶的老人占25.9%,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10.7%。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中离婚比例为0.9%,与2000年时0.7%和2005年时的0.6%相比,分别上升了0.2和0.3个百分点,尽管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总体上仍保持着较低的水平。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未婚率为0.9%,与2000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以上数据表明,我省老年人口婚姻整体状况较为稳定,呈现出有偶率高、丧偶率低、离婚率低、未婚率低的特点,反映了我省老年人口家庭稳定和睦,健康程度较高。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人口发展态势表明,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可逆转,我省也不例外。从欧洲与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实践表明,老龄化社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制度,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体系等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分析黑龙江省实际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是:
1.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从世界范围来看,首先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的都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以上,而我省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全省人均GDP仅为2.7万元,整体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是“未富先老”。应对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我们的经济基础不够雄厚。
2.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等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养老、医疗保险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据调查,2010年我省仍有37.3%的老年人口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乡村的水平就更低。这一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享受离退休养老金及社会化保障的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单位离退休职工,城乡间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差距较大。另外,由于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实行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因此,在离退休人员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整个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3.城乡社会养老机构不足,老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伴随独生子女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形成“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家庭规模进一步小型化,年轻人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来照料老人,使得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养老机构少使大量老年人的社会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据统计,2010年全省拥有社会福利院、光荣院,优抚安置单位等731个,共有床位95 594张,但是面对老龄人口需求,缺口依然很大。另外我省农村地区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庞大,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的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仅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完全实现养老目标,老龄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各级政府要将人口老龄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开创老龄工作的新局面。
1.树立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老年人是社会的巨大财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社会都要关心重视老年事业发展,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各级政府、机构、宣传部门要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搞好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树立起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第一位的仍然是如何“做大做强蛋糕”,只有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才能提高养老支付能力。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告诉我们,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既要充分挖掘当前“人口红利”,更要提高人口素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抓住我省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好时机,扎实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支撑经济长期平稳增长。
3.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和事业的发展。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带来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它包括所有与老年人口物质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老年产业是一个前瞻性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巨大。从政府职能看,要通过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从社会上看,要逐步培养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民关怀老龄事业发展的格局。要加快建设普惠全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营造让老年人放心消费的服务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上门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对老年设施、产品、服务、娱乐、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这样即能解决养老机构不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问题,也有利于老年人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也能有效解决农村赡养人口人户分离的后顾之忧;另外,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从金融、税收、土地使用等政策法规上对民间资本参与老年社会服务事业给予大力扶持,解决资金短缺的状况,为民众办实事。这样有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推动养老保障事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4.适当调整生育等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由于人口结构老化造成社会负担沉重和养老问题突出,计划生育政策使新生儿数量减少,人口老化趋势加快。建议适当放宽“一胎”的生育限制,以缓解越来越严峻的人口高龄化趋势,积极主动地引导人口结构向平衡、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此外,应努力建立起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全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尽快推进从目前保障体系制度全覆盖最终达到保障体系的实际全覆盖。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解决农民工城镇身份问题,为老有所养提供制度保障,真正实现社会公平等等。为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侠.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2]董凯等.黑龙江省老年人口状况及对策研究[Z].黑龙江统计要报,2011:11.
[3]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黑龙江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8.
9.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篇九
省人口计生委 省公安厅 省卫生厅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二○○七年六月十八日)
5月14日—22日,省人口计生委、公安厅、卫生厅、食品药品监管局组成6个督查组,联合对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情况开展了专项督查。督查组听取了18个省辖市、35个县(市、区)的工作汇报,深入县(市、区)、乡镇医院、计划生育指导站(所)、终止妊娠药品批发企业及部分村实地检查。总的来看,全省基本建立了党政负责的工作机制,部门齐抓共管,多策并举,打击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以下简称“两非”)行为取得一定成果,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由2000年的118.46下降到2005年的115.39。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综合治理性别比问题的主要成效
(一)党政负责的工作机制基本建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连续五年在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都作出重要指示。省委书记徐光春在2007年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解决好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问题。”省政府2006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这项工作,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人口计生委等22个部门关于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省成立了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办公室,设在省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处。各地成立了由政府主要或分管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综合治理性别比偏高问题领导小组。郑州、安阳市成立了专项治理指挥部(办公室),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任办公室主任,政府投入专项工作经费。郑州、安阳、焦作、商丘市的办公室集中各相关职能部门人员长期联合办公。焦作市编委批准市人口计生委成立性别比综合治理科,增加3个编制。全省初步形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及工作队伍。
(二)法规政策进一步完善
2006年9月29日省人大审议通过《河南省禁止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了部门责任,完善了监管制度,加大了对“两非”行为的处罚力度,为综合治理性别比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依据,将全省综合治理性别比偏高问题纳入依法管理。省人口计生委、卫生厅、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印发系列文件,在全省统一建立了超声波诊断仪、染色体检测技术使用管理制度、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管理制度、终止妊娠药品登记制度,明确了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和联合执法制度。省人口计生委制定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标准,建立了工作评估体系。省卫生厅确定了省人民医院等19家医疗保健机构为我省开展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的机构。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终止妊娠药品管理规定,公布了终止妊娠药品目录。全省初步构建了综合治理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法规政策体系。平顶山、驻马店、南阳等市建立健全了B超检查、人工终止妊娠登记、孕情检测、孕产过程管理等制度,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交流信息,加强监管。焦作市实行医生、院(站、所)长警示制,对有违法行为的医务人员和负有责任的院长实行严厉的行政、经济处罚,收到较好的警示效果。
(三)综合治理的工作局面初步形成一是广泛宣传《条例》。省人大、省政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省人大法工委、科教文卫委、省人口计生委联合印发了《条例》释义,省人口计生委、卫生厅、食品药品监管局、监察厅联合印发了贯彻落实《条例》的意见,省人口计生委、卫生厅、食品药品监管局共同印制了贯彻《条例》工作指导手册。新华社、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均作了专题报道,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聚焦性别比》成为2006年该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郑州、濮阳市举行了《条例》宣传启动仪式。焦作市在基层广泛开展了以“爱护生命,拒绝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为主题的公开承诺行动。安阳市开展了关爱女孩行动电视演讲赛。各地采取户外宣传、文艺宣传、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营造舆论氛围。
二是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在全省推广郾城区一手抓关爱、一手抓打击的经验,荥阳市动员市直各部门参与关爱女孩行动的经验,孟州市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宣传教育的经验,永城市计划生育双女户优先享受社会经济政策的经验,西峡县以“代理妈妈”形式救助贫困女孩、帮扶计划生育双女户的经验。这些经验和做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联合开展专项督查。2005年,省人口计生委、卫生厅、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对全省打击“两非”情况进行了督查。副省长王菊梅听取汇报时强调指出,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丝毫不能松懈。这次督查对57个工作环节进行了评估,强化了综合治理的过程监督。
四是积极推进区域协作。我省与外省相邻的12个省辖市的44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区域协作关系。作为第三届豫鄂赣皖四省区域协作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会议主办方,我省建立了联络员制度。近两年省级间通报了75起跨区域“两非”案件查处情况。商丘市参加了苏鲁豫皖和鄂豫皖两大区域协作,2005年以来移交“两非”案件46起,接收48起。濮阳市2006年召开了冀鲁豫6市18县跨区域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问题座谈会。
五是加大计划生育女孩家庭奖励优惠力度。2006年,全省对611对符合再生育条件而自愿放弃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夫妇给予一次性2000元奖励,共122万元;对14541对计生双女户绝育夫妻给予了500-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共落实奖励资金1017.87万元。在全省6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有84万余人享受参合费用补贴781万余元。南阳市从2007年起在全市建立农村独女户养老保险制度,全市农村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独女户每年可享受200元的养老保险补贴,费用由市、县两级财政负担,目前共拿出600万元补贴3万户。郑州市出台政策,给计划内双女户结扎对象发120元节育奖。濮阳市对独生女在中考时降低20分优先录取。平顶山市建立了关爱女孩专项基金,对500多户计生女孩贫困户发放救助金17万元。
(四)专项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全省连续三年开展打击“两非”专项治理。省人口计生委、公安厅、卫生厅、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制定打击“两非”行动方案,省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了对固始县、泌阳县、禹州市、台前县等地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案件的查处。郑州市出台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联合执法检查工作实施意见,组成联合执法队伍,每年1、4、7、10月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焦作市纪委、监察局联合出台文件,对干部“两非”行为实施责任追究。各地开展清理清查,对B超设备、操作人员登记造册,对从事终止手术、经营终止妊娠药品的机构、人员加强监管。目前,全省共有B超9672台,可以开展B超诊断的机构5485个,可以开展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2469个。2006年至2007年5月,全省打击“两非”专项治理活动共立案1344起,结案1051起,依法处理违法人员944人、没收B超506台、罚款401万元。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偏高,重视程度仍需加强。督查组对6个医院出生统计显示,2007年1月共接生男孩323人、女孩245人,普遍反映出生男孩多、女孩偏少。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
(二)《条例》的宣传不够深入。一些地方和有关人员对法规不了解、不熟悉;部分群众还不知道私自鉴定胎儿性别是违法行为。
(三)部分地区没有严格落实《条例》规定。终止妊娠证明的出具、管理不够规范;终止妊娠药品的存放、使用较为混乱;终止妊娠手术、婴儿出生情况登记不清;基层管理工作薄弱,孕情跟踪服务不到位;区域协作流于形式;技术人员无资质上岗;部门执法存在越权查处和不作为等现象。
(四)打击“两非”案件力度仍需加强。2007年1—4月的数据表明,一些地区打击“两非”案件数量少、质量低。个别省辖市未查处一例案件。
(五)一些难点问题依然困扰基层:一是农村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尚未建立,家庭养老模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将是主导养老方式。一些基层同志认为,养儿防老仍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现实选择。二是“两非”案件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违法行为更为狡猾、隐蔽,几次打击行动不可能使“两非”行为销声匿迹。三是流动人口管理难。基层反映,有些人员不办理流动人口证,流出后不同原籍联系,流出地不知去向,管理和服务无法落实,各种管理措施对他们无约束力。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明确要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口计生委等22个部门关于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06〕19号)提出,从2006年开始,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要实现这一工作目标,必须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思想认识,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认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坚持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和经常性工作为主的方针。要努力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由单纯控制数量为主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工作方式由行政制约为主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和综合施治转变,使综合治理工作逐步进入法治化、制度化、经常化的新阶段。
(二)切实加强领导。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配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并完善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工作机制。要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各项服务工作,把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逐步形成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要经常深入基层,总结推广经验,发现解决问题,推动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综合治理。
(三)广泛营造宣传声势。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要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同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宣传规划,加大有利于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女性权益、维护女性尊严等方面内容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新风,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女婴和女孩。要开展对计划生育女孩家庭奖励优惠政策的宣传,维护计划生育家庭的合法权益,促进群众生育观念转变。
(四)强化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人口计生、卫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按照《条例》的规定,加大可用于胎儿性别鉴定和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设备、药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监管力度,联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两非”行为;涉农部门要在农业发展的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向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户倾斜,着重扶持计划生育女儿户自强自立、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劳动保障部门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对计划生育贫困户实行全面救助保障;卫生部门要努力为农村女孩有病及时就医创造条件,提高健康保障水平;人口计生部门要立足本职,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和技术服务措施,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优质服务。
10.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篇十
虽然本研究报告的研究范围仅限于我所在的xx市xx区xx社区,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方式。报告将从整体和局部角度、社区和个人层面综合分析我家所在的xx社区的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方式。
社区基本情况简介
我家所在的xx小区位于xx省xx市xx区,周围有xx五所学校、xx中学、xx中学、xx大学等知名学校,是xx市著名的文教区;临街是xx区的经济中心之一——长江街北行商圈、北行农贸大厅、钱胜百货、北京华联、国美苏宁、第一大道等商场,使这里的居民消费购物非常方便;小区在一环以内,周边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出行非常方便;广场公园,如比唐公园和百鸟公园,为居民提供了夏天凉快和冬天散步的好地方。居民们在这样一个安全方便的社区里舒适和平地生活着。
xx社区是一个长期的社区。从1982年开始从低矮破旧的广场搬迁到居民楼。三年后,居民从1985年开始迁回,之后街道办成立,成立xx社区。该社区管辖其周围的38栋住宅楼,共有3,371户家庭,约10,500人。
第二,社区人口老龄化
xx年8月17日,我来到位于xx区吴江街的xx社区办公室询问情况。小区王主任热情接待了我,耐心回答了我的一些问题,并给了我很多这方面的相关数据。
一、基本信息
据了解,xx社区共有3371户,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xx户以上,约占总人口的60%,老年人数量较大。可以说,我们社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变得非常突出。
(2)老年人数量多的原因
目前xx社区老年人数量众多的原因有很多,我总结如下:
第一,社区建立时间长,人口密度大。
据了解,搬迁前,这里曾是工人聚居的地方。冶炼厂、纺织厂、建筑公司等工厂的大量工人及其家庭成员居住在这里,因此这里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另外,搬迁至今已近25年,自然老人多。
二是周边生活方便,消费水平低。
xx小区位于一环路内,道路四通八达。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和许多小街巷的硬件条件,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和修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沙质道路变成了现在的柏油路,曾经拥堵混乱的道路,狭窄凌乱的街道变成了现在的有序干净宽敞的道路;附近公交线路多,去xx任何地方都方便,还有直达北站xx站的公交,方便居民出行;附近的北行商业区给居民的购物消费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相对于xx其他区,如太原街商圈、中街商圈,北行区物价水平更低,四院等医院离社区更近,所以大量老年人选择在这里养老。近年来,许多老年人搬到这里居住,这也增加了老年人的比例。
第三,房价水平低。
虽然xx的房价比国内同城市低,但还是有一大批人看不起不断上涨的房价。xx小区的居民楼不是近几年新建的,而是有20多年历史的老楼,所以房价比xx同类地区低,这也是很多老人住在这里的原因之一。
就像我熟悉的邻居刘爷爷说的:“到处都近,买东西也便宜。住在这里真好!”
(3)老年人数量多造成的问题
社区里的老人越来越多,也给社区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王主任表示,老年人数量多主要会带来以下问题:
首先是环境问题。说到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老人擅自占用公共绿地,在里面种花,甚至养鸡鸭鹅狗。「在禽流感流行的那一年,我们努力说服并强行没收未经许可占用公共土地的居民的鸡鸭等家禽。当时很多老人都不愿意把这些鸡鸭当宠物养,不顾那些鸡鸭造成的粪便污染和噪音污染。每个原本是禽流感导致的人都不敢得到这些东西。近年来,他们开始饲养这些鸡、鸭和鹅。现在有人侵占公共绿地开辟菜园,随意养鸡养鸭,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居民们也闭上了眼睛,因为他们是老人。”王主任有些无奈的对我说。
第二,养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发生在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之间,或者他们之间为了老年人的养老金问题。有些问题是孩子不打工挣钱,却想让老人拿钱赡养,却不知道如何满足贪婪导致的家庭争吵,有些是孩子试图为老人争取更多养老金赡养老人导致的矛盾。此外,一些老年人既没有子女抚养费,也没有退休金。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简单工作的收入,如捡废品和当守夜人。这些老人一旦出现健康问题,也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社区老年人养老研究
在我去社区办公室的当天,我调查了社区管辖的其中一栋居民楼的一个单元内所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养老方式。
(一)、社区养老模式的现状
在我调查的24个住户中,有8个住户有11名65岁或以上的老人,而这8个住户中有3个住户有两名老人,另外5个住户有一名老人。
65岁及以上的11位老人中,只有两位老人没有退休金,靠子女供养,约占老年人口的18%;其余9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退休金,约占82%;有退休金的9位老人中有3位女性,6位男性,说明男女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存在明显差异。在主要收入来源方面,女性老年人比男性更依赖其他家庭成员。
从全国平均水平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46%主要由其他家庭成员赡养,其次是劳动收入和退休养老金,分别占25.9%和23.6%。在主要生活来源中,城镇老年人48.6%依靠养老,其次是其他家庭成员的赡养和劳动收入,分别占35.6%和10.5%。我们小区的数据显示,我们小区的老人晚年生活有保障,基本上每个老人都有固定的收入来源。
②、奶奶的晚年生活
我家楼下住的莽奶奶和我们家关系很好,我就问了她每月的生活费和开销。
莽奶奶年轻的时候是冶炼厂工人,所以现在每个月都能拿到固定金额的养老金。莽奶奶和儿子媳妇小孙子住在一起。房子虽小,但祖辈三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莽奶奶每个月能拿到1181元左右的养老金,不用交水电费,所以每个月只花150元左右的米粉和200元左右的钱买菜。老太太抽烟很厉害,为了省钱,只吸散装的旱烟,所以每个月需要花15元左右,所以莽奶奶其实每个月只花400元左右。她用省下的钱给了他的小孙子上大学的学费。老人穷了一辈子,到了晚年终于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了。但是,她还是改变不了存钱的习惯。她孩子的工作虽然能赚到一定的收入,但还是要供孩子上学。所以,生活并不富裕,甚至老人的养老金有时也会花光。所以莽奶奶平时不敢多花钱。省下来的钱大部分都给了她孙子,让他上大学。
住在一楼的赵奶奶比莽奶奶难对付多了。
她年轻的时候没有固定的工作,现在老了。她只依靠自己的孩子。可惜她的孩子不好活。老人只能靠她年轻时积攒的一些微薄积蓄生活,老人把她唯一的财富之一——两居室租出去,让她每个月能拿到700元左右的房租。但是她的孩子不但不给赵奶奶生活费,还经常因为谁多拿房租而脸红,甚至打架。后来孩子们把卧病在床的赵奶奶送到养老院,擅自把她的房子租出去出租。后来赵奶奶回到家,就再也没有和孩子联系过。她依靠每月微薄的租金收入来支撑日常开支和支付医疗费用。
可见,同样生活在社区的老人,晚年的养老和生活方式是不同的。有些老人有固定的养老金,有些人没有固定的月收入来源。他们不得不依靠社会支持和个人劳动来获得收入来源。即使是有养老金的老人,晚年也不都是幸福富裕的,其中就有很多老人生病了,看不起病,没有人照顾,或者生活费不足以支付衣食住行和医疗用药。
第四,研究总结——老年人群体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据资料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老年人口多。根据xx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xx已达到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亚洲老年人口的38%。
第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而且激烈。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从成年到老年仅用了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惊人。预计到20xx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将达到11.92%,比xx高4.96个百分点。到那时,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年龄在65岁及以上。20xx年后,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增加,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5%,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第三,人口老龄化先于经济发展。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出现在经济发展时期,对老龄化有很强的承受能力。同时,由于发达国家老龄化缓慢,允许他们长时间的准备和适应。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由生育率急剧下降导致经济发展,即“先老后富”,经济基础薄弱尚不具备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
目前,中国虽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仍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阶段。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由轻度老龄化向深度老龄化转变,再向重度老龄化转变。“白银浪潮”将成为21世纪中国的主要人口问题之一。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必须继续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老年人过上稳定健康的生活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虽然人口老龄化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但也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国近50%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其他家庭成员。从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来源来看,46%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其他家庭成员,其次是劳动收入和退休养老金,分别占25.9%和23.6%。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并不固定和稳定,他们需要社会的更多关注。
首先,社会应继续加强对老年人的帮助和培养。切实落实各种老年人福利制度,如廉价乘车、免费就诊等;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年人有固定收入;
其次,加强社区医疗站、农村医疗中心等基层医疗单位的建设和完善,方便老年人就医;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使老年人能够负担得起疾病,方便就医;
第三,社会应该对既没有养老金也没有子女赡养的老年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使他们至少能温饱和健康;
最后,社会和社区应加强各种方便老年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轮椅通道、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设施、公园广场、老年人活动室等。,让老年人在晚年过上充实幸福的生活。
老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要让每一个老年人都享受到“有安全感、有安全感、有价值感、有幸福感”的老年生活,需要社会上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08-29
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解决办法07-03
老龄化调查报告模板07-09
人口老龄化情况调查报告07-10
我国人口老化、三农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10-22
沈阳市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07-08
浅析流动人口积分制指标合理性问题解读11-05
流动人口管理调查报告08-31
西安北郊人口调研报告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