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记叙文的方法(精选6篇)
1.读懂记叙文的方法 篇一
以父爱,一首我没有读懂的诗为题的记叙文
写了不少煽情的东西了,写了冷漠的人情,写了现实的友情,伤感的爱情,写了自己情感百态,有一天回过头来,发现自己父亲从来没在自己的文字里出现过,在无声默默的城市里行走,看不见笑容,也听不见自己的脚步。
外面的灯光闪烁,黑白色的片段不完整连续的出现在记忆的深处,那些埋藏的太深的感动浪一般涌上来。
我和父亲的感情并不太深。十岁之前记忆中没有父亲的模样,十六岁之前更多的记忆是和父亲打骂,爸爸的脾气很暴躁,真的很受不了他的那种粗暴。每当看见别人的爸爸放学的时候接儿子回家,下雨天给儿子送伞我都无比的羡慕。爸爸看见的就烦,我也视他为陌生人。也许那时的自己真的不是很优秀,真的不是很争气。
中学毕业后,我被送到了北京上学,也摆脱了照顾妹妹的重任,一个人在外面生活像是脱缰的野马,探索这新鲜的事物。感觉到无比的自由和轻松,家里经常给我打电话,但是那头总是母亲的声音。我也从来没关心过父亲。
春节到了学校放假了,我买了火车票准备回家,那天晚上十二点才到家,父亲骑着摩托车去接我。父亲站在我身边,我差点没认出来,比起以前老了许多,脚上穿着一双露着脚趾的黄鞋。一条占着水泥的裤子,一件全是石灰的衬衫,两鬓斑白的头发。在昏黄的路灯照射下显得那么苍老。我知道为了支付我的生活费父亲有去了工地干活,父亲见了我立马把上身衬衫脱了说:夜里太凉了,风大,你穿上吧”。就这样我坐在父亲的后面,父亲光着膀子,把头轻轻的靠在父亲的`背上,眼泪不禁的流了下来。从那一刻起,我才认识到这位父亲的伟大,对我默默的爱和支持,甚至超越了母亲。
从那刻起我才读懂了父亲的不平凡。父亲和母亲白手起家,养大我们兄妹三个,给我盖了新房,送我去北京上学,这一切的一切都花费我身上。父母为我付出的太多太多了。从此我和父亲多了一些交流少了一些争吵,我们的关系一步步的拉近。
在学校我的同学都是一些有钱家的孩子,但是我的家庭却没法和人家相比,每当别人问我父母是干什么的时候我就会说自豪的说:我父母是挑大粪种地卖菜的“
因为我知道父母的那份艰辛,那份操劳,那份不容易,懂得父母那份对我深深的爱,更懂得父母的不平凡。
现在我已经彻底的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工作岗位。也更加明白了父亲的角色,身为儿子的孝顺、身为丈夫的体贴、身为父亲的顶天立地....身为男人的不容易。
父亲我要对说的是:我也许不是最优秀的孩子,但是我会做你最优秀的儿子。
父爱,只是一首我没有读懂的诗.....
父亲节来临了,我认认真真的做了一个专题,不只是祝我的父亲,也祝天下所有的爸爸父亲节快乐!
我想要对天下所有的爸爸说的是,不要对你的孩子太严厉,多一些关爱也许你的孩子会更加优秀。
2.读懂记叙文的方法 篇二
一.明类号其脉
所谓类, 一指形式方面的体裁类型, 一指内容方面的题材类型。古代诗歌说白了, 无非是一些具有大致相似人生体验的知识分子, 采用有限的几种诗歌形式来表达大致相同的内容和情感而已, 大可不必抱有畏难心理。有意识的区分诗歌类型, 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特点, 进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行文脉络, 就可以正确揣摩诗歌的主旨了。下面择要对不同题材的诗歌从代表作、常见意象和情感诸方面作一点简单介绍。
1.山水田园诗
代表作: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归园田居》。
意象及特点:明月、青山、竹林、清泉、耕夫、野老、渔樵、牧童、深巷、场圃、东篱、柴门、桑树、菊花;宁静、清新、优美。
感情:描写清新、优美的山水风光、田园生活, 表现恬淡闲适自得的心境, 抒发对自然的热爱,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咏物诗
代表作:陆游《卜算子·咏梅》。
意象及特点:松、竹、梅、兰、菊、莲、蝉、蜂、月、石灰、梧桐、芳草;既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 更要体味其内在品性。
感情:歌颂孤傲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表现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3.边塞诗
代表作:范仲淹《渔家傲》。
意象及特点:塞下、孤城、阴山、长城、楼兰、玉门关、长河、大漠、孤烟、琵琶、羌管、角声、胡马;雄浑、壮阔、苍凉、悲壮。
感情:赞美雄奇的边塞风光, 表现边塞征战生活的艰苦, 批判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 抒发思乡念亲的孤独或奋勇杀敌的豪情。
4.怀古咏史诗
代表作:刘禹锡《石头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意象及特点:燕子、旧时月、某古迹、古人、故事;凄凉、衰败、豪华、繁盛。
借古人感叹自己年华已逝、壮志难酬, 借古讽今, 劝诫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借故地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5.即事咏怀诗
代表作:杜甫《登高》《客至》《登岳阳楼》、陆游《书愤》。
意象及特点:岸、舟、客、古道、高楼、夕阳、浮云、鸿雁、沙鸥、瘦马、飞蓬;悲凉、衰败。
感情:漂泊无依、仕途失意的哀伤, 老病孤愁、思念家乡亲人的孤寂, 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慨叹, 轻松愉悦、悠然自得的心境。
6.送别诗
代表作:柳永《雨霖铃》。
意象及特点:长亭、孤帆、兰舟、杨柳、烟波、灞桥、南浦;离愁别绪。
感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对朋友的劝勉祝福。
二.辨文解诗味
“诗言志”, 诗人“情动而辞发”, 读者就应该“披文以入情”。善于抓住诗歌中的“文”———那些与诗人的情感有密切关系的关键词句———可以说是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诗人情感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所谓的关键词句, 可以是一个字或词、短语, 也可以是一个句子。前者如“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多情”和“伤离别”, 道出诗情;后者如“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点破情韵。
诗歌的关键词句可以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从同是表现“愁”绪的例子来看, 有的出现在诗歌的开头, 如“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 总领下文, 贯穿全篇;有的出现在中间, 如“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中的“忧愁”, 点染忧情, 承上启下;有的则出现在结尾, 如“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总结全文, 卒章显志。
能够体现诗歌情感的关键通常是这样的一些词语或句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的诗句直抒胸臆, 尽显情志。例如“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高度概括并抒发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的私愁和时代、民族、国家的“公”愁。有些字眼能够传达出诗人喜怒哀乐的感情。例如“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中的“无绪”、“留恋”写出了情人分别之际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需要注意的是, 有些议论抒情句中的词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会影响到对诗人感情的把握, 对此我们应采用反训的方法。例如“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中的“赢得”、“可堪”应分别理解为“落得”、“不堪”, 才能体会出诗人反对草率出兵的态度和对忘掉民族耻辱现象的悲痛。
神态举止皆关情。人物的情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例如“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 既是行走之轻快, 亦是心情之轻松, 表现出诗人笑傲人生的喜悦、豪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也往往透露了诗人的感情。例如“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其中的“看”, 隐隐流露了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拍”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情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用典以抒情言志。古代诗歌常用典故, 典故运用得好, 可以非常形象地表达诗人深挚的感情, 深化作品的思想深度, 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辛弃疾的词作多用典故, 我们应该了解相关典故的来龙去脉, 并揣摩诗人用典的意图。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含有明暗冷暖色调的景语, 能够渲染气氛, 暗示心情。例如“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中的“凉”字, 不仅写出了秋气的萧瑟, 而且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凉。有些景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 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 是诗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例如“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有风雨, 人生有顺逆, 但是诗人心中既无风雨又无晴, 表现出其处变不惊、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三.执象悟诗境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诗中的人物和写景状物诗中的景与物, 它们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景象的统一体。
就人物而言, 常见的形象有:1.忧国忧民的形象。如屈原的《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2.钟情田园山水的形象。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田园。”3.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4.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5.求贤若渴的形象。如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就事物而言, 常见的形象有:1.长亭。古人常在长亭送别, 所以常用来指离别。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2.月亮。古诗常用月亮烘托情思, 作为思乡怀人的代名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3.梧桐。多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4.杨柳。“柳”谐音“留”, 所以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 表达的是离愁别恨。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5.鹧鸪。鹧鸪的叫声听起来好象“行不得也哥哥”, 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旅途的艰险和离愁别绪。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6.杜鹃。传说蜀王杜宇被迫让位给臣子, 自己隐居山林, 死后魂化为杜鹃, 叫声哀切。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思归的象征了。如秦观的《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些形象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中的“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的审美习惯。但是, 对形象的把握要避免绝对化, 因为同一形象可以有不同含义, 如陆游笔下的梅花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就不可同日而语。
感受、分析诗歌形象既要注意其表现形象的方法———通过叙述事件 (如《木兰诗》) 、运用环境烘托 (如《江雪》) 、使用各种描写手法 (如直接或间接描写言行、肖像、心理、细节等) , 又要注意其表现的角度———虚实和动静等, 这些相互映衬的手法可以开拓诗歌的意境。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实写客中情景, 后两句则化实为虚, 以想象未来相逢的乐反衬今夜分离的苦, 又设想今夜的苦将增添相逢的乐, 读来余韵无穷。而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前句写静景, 后句写动态, 以幽静之景写恬淡之情。
分析诗歌, 首先应感知客观物象的特点, 进而体会形象中寄寓着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诗人通过“飞尽的鸟”、“独去的云”、“留下的山”几个意象, 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把握诗歌的形象, 还有助于分析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歌的哲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一幅清新静谧的农村生活美景, 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以登山的见闻感悟, 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哲理。
3.我读懂了友谊初三记叙文 篇三
一天下课,我一人站在走廊上,观看操场上的景象。可总会有几个人来打扰我。他们在走廊上如风一般地奔跑,好像根本没注意到我,我也不去理会他们。
我慢慢收回了目光,打算回教室。
我小心翼翼地走着,在我快走进教室时,我以为不会有人了,便放松下来,可有一个人突然猛的跑了过来,把我撞飞到了柱子旁。
可能他也害怕了,不敢扶我,而是逃离了。这一切,都被我的朋友庄子莹透过窗户看见了。
腿上的痛渐渐蔓延开来,我讲不出话。平日里的朋友路过,只是把我围了起来,并不打算扶我。
这时,子莹从教室里冲了出来,来到我的身边,小心翼翼的把我扶起来。子莹一脸焦急,眼睛里红红的,好像马上要哭出来。
“怎么样?琬贻,你痛不痛?那个人也真是的,撞了你居然不道歉,还逃走了,我一定要找到他。走,我们去医务室。”子莹不平地说。
一路上,子莹紧紧搀扶着我,一有台阶就让我小心,她额头上隐隐渗出细密的汗珠,似乎有些吃力,可还是紧紧地托着我,时不时问我还痛不痛。看她的样子,就差没把我抱着走了。
到了医务室,在擦酒精的过程中,我“嘶”地叫出了声,而子莹却是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
“我现在要去找那个人了,你呢,就好好在这儿待着。那个人应该是五年级,我一定要找到他。”子莹坚定地说。我看这样,也没多说,只说了一句:“应该是505的。”
子莹一听,马上跑到505,揪出了“凶手”,让他跟我道歉后,才让他离开。
那一刻,我终于懂得了友谊。原来,友谊,不仅仅是分享好东西。在友谊里,包含着与父母不一样的关怀。当你受伤时,友谊会让你的朋友带你去疗伤,当你被欺负时,友谊会让你的朋友帮你出头……
4.读懂宽容初三作文600字记叙文 篇四
去年暑假,我独自一人,来到小区下面来玩,突然,一群大哥哥骑着单车从后方驶来,我只见他们排成“一”字,同时踩踏板,很是帅气,正当我专注于看他们的单车时,一辆单车直冲我来,我来不及躲闪,被他撞倒在地,我以为那人会停下单车,询问我的伤势并向我道歉,可他竟然头都不回,骑车逃走。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我受了伤,而那人还不道歉。
我急匆匆地跑回家,告诉了爸爸这件事,没想到,我爸爸不但不帮我说话,反而还帮他们说话:“儿子,爸爸跟你讲,男子汉,要大度,要宽容,不要小肚鸡肠,斤斤计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可是我根本没有错,为什么又成了我的错呢?”我心里这样想,可嘴上不敢说。爸爸看我默不作声,认为我听进去了他的话。“记住,男子汉一定要宽容。”他又说了一句。
前几天,我在打篮球时,正打得好好的,突然一个球从天而降,直击我的大拇指,我低头一看,啊,紫了,正当我想对那人破口大骂时,我突然想起了爸爸说的那句话:“男子汉,一定要宽容。”并且,那个人也不是故意的,要是我是他,被莫名其妙地骂了,肯定很难过,所以,我干脆宽容一点,当作什么都没发生。“你没事吧?”那人走过来问。“没事,过一会儿就不痛了。”我说。他对我说:“对不起,我不应该投篮的。”“没关系。”我宽容了他,他照顾我,所以这件事过去了。
生活中有很多本书,每本都要你去读。
5.记叙文中情感表达的艺术方法 篇五
一、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明确记叙与抒情、议论的关系、恰到好处地把真挚的感情贯注在具体的记叙中, 或是用精练的语言把感情直接倾吐出来。如高考作文《芬香永存》中的片断, 透过字里行间, 我们听到了作者的心碎裂的声音, 也看到了一个在经历失母之痛后突然长大了的坚强的主人公形象。读来如泣如诉, 令人肝肠寸断。如下文:
那轻轻摇摆的柳絮像是你飘逸的长发, 那闪闪的星星像是你明亮的眼睛, 那天边的一抹红霞像是你温柔的唇, 那霏霏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
妈, 你走后我变乖了。为了纪念您, 我变得勤快多了, 把屋子扫得干干净净, 把物品放得整整齐齐, 把家具擦得闪闪发亮。一切都像您从前为家里做的一样, 就像您从未离开。以前您爱唠叨我乱放东西, 说女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坏习惯, 得改掉。每次我总是向你嘟起嘴巴, 撒娇说有妈妈在我怕什么。您在世的时候怎么也没办法改掉这坏习惯, 总爱依赖您, 现在您走了, 我居然就把这坏习惯改掉了, 要是您看到我变得这么乖, 该有多高兴啊, 是吗, 妈?我真的很希望您能听到, 为了纪念您我改掉了。
二、要注意捕捉感人的细节
肖像、动作、语言、景物等细节描写尤其要善于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所独有的情感和行为特征, 表现出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典型性, 生动性。进行细节描写, 应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要真实。唯有真实的细节才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所写的细节描写一定要符合生活真实, 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待征。如高考作文《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中妈妈啃西瓜皮的细节描写, 很能打动人的心弦。如下文: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 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 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 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 我分明看到, 母亲正背对着我, 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 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 我冲回房中, 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其次要典型。要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所独有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即某个人特有的能突出其个性的东西, 如高考作文《不肯死去的心》中对外婆抓菜往口袋里放和从口袋里掏菜给女儿吃的动作描写, 表现出了一位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的那不肯死去的伟大的母爱之情。如下文:
有一年国庆节, 来了远客, 母亲亲自下厨。这时外婆的动作十分怪异:她朝四周看了又看, 就像一个正要准备偷糖的孩子。当她确定没有人注意她的时候, 大大方方地夹了一大筷子菜放在口袋里, 主客见了顿时大惊失色, 却又装作没看见。只有外婆一个人兴高采烈, 似乎自己的手法十分高明。那顿饭吃得很艰苦。
当上完最后一道菜, 母亲也坐了下来, 一边同客人客套, 一边顺手从盘中捡菜吃。这时, 外婆忽地从座位上弹了起来, 一把抓住母亲的手往外拉。母亲莫名其妙, 只好顺从地起身。
一到厨房门口, 外婆便警惕地用身子挡住众人的视线。然后, 掏啊掏啊, 从口袋中掏出刚才的菜, 放到母亲的手上:“欣欣, 你快吃呀, 快吃呀。”母亲愣住了, 看着那还冒热气的菜, 半晌, 抬起头, 使劲儿盯着外婆异样的笑脸。哇的一声, 她哭了。
三、语言要生动
如果说真实是细节的生命, 那么生动则是细节的翅膀。要把人物描写得可闻、可见、可感、可知, 就要准确地把握特定情境中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要巧妙运用一些艺术手段 (如运用一些准确的动词) 来表现。如《我的妈妈》中为了省2元的车费, 笨拙地爬拖拉机的那段细节描写刻画得非常细腻、生动, 留给读者的是酸酸的感动。如下文:
我永远忘不了母亲上车的那一幕, 她先用一只脚艰难地蹬着车轮, 上身爬到车帮上, 然后缓慢地移动下身, 猛一用力, 那只脚也蹬住了车轮, 然后再往上爬。她先将左腿跪在车帮上, 一用力, 抬起了右腿, 再一用力, 两条腿都跪在车帮上, 整个身子都落在不足一尺宽的车帮上, 两只沾满泥巴的胶鞋底, 在车轮上颤动着。妈妈稍喘一口气, 才把左腿伸进车厢里, 然后是右腿, 然后是全身。终于, 妈妈站在车厢里了, 扭回头看我, 一粒晶莹的水珠从那斑白的鬓发上滴到车帮上, 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
6.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总结 篇六
在总结阅读方法之前, 笔者首先介绍一下记叙文的基本知识。
一、相关知识
1.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 条理清晰, 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 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 使行文曲折,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突出中心, 内容集中, 对比鲜明。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 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事情的相关背景, 使叙述更加充分, 内容更充实, 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
3. 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 描写
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 (1) 渲染了……的气氛; (2) 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3) 推动情节发展, 为下文做铺垫; (4) 暗示了人物……的品质; (5) 表现地域风光, 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 (1) 交待了……的社会 (历史) 背景; (2) 交待了人物活动场所; (3) 交待了……的风土人情; (4)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其作用主要有: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2) 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其作用有: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等。
(3) 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 融情于物, 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抒情的作用是抒发作者……的情感, 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 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 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 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4. 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 突出事物的特点, 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 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 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 上下文形成对比, 突出所写的对象, 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表达了……的情感,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 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使语言辛辣幽默。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 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寓情于景:以景为主, 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 没有刻意地“借”意, 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二、阅读技巧
1. 概括内容
(1) 要素归纳法
第一, 找出文章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第二, 做了什么事或怎么了。第三, 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
要求:语言简洁, 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2) 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 对它稍加扩展充实, 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 克服重重困难, 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 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 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既须劳动, 又长见识。
2. 明确中心
要明确中心, 一要抓标题, 二要从分析开头入手, 三要从分析篇末入手, 四要抓议论、抒情语句。
3. 文段 (各种文体) 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 一般是往前找;
(3) 找到之后, 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 看是否适合。
4. 理解句子
(1) 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1) 抓关键词。即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2) 抓修辞。比喻:形象生动。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 (思想、感情和动作) , 使……人格化, 形象生动。夸张: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突出/讽刺/强调了什么。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突出了什么。对偶:句式整齐, 形式优美, 音韵和谐。反复:强调/突出了什么内容。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2)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特殊含义
(1) 运用比喻、象征手法, 答出本义。
(2) 抽象、概括的内容, 意义要谈具体, 用浅显的语言答出来。
(3) 关键语句的作用
(1) 开头句。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 引出下文,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其他的内容也能起到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的作用。
(2) 结尾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留有余地, 给人想象空间, 耐人寻味。
(3) 过渡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4) 照应句: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可以分为开头 (起段) 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 (即文章前后照应) 、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照应。作用是使文章连贯紧凑、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5. 开放式试题的解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 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2) 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 从正面看待问题。
(3) 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4) 根据生活、学习经验, 判断优劣, 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 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5) 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大胆想象, 同时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6) 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7) 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6. 答题套路
(1) 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 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 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 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 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 贴近生活实际。
(4) 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 语言要通顺, 表达要流畅。
【读懂记叙文的方法】推荐阅读:
写人记叙文的阅读方法07-01
浅谈记叙文的选材方法10-12
记叙文写作方法08-07
记叙文开头方法09-02
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写人的记叙文08-23
感恩的记叙文08-17
雨伞的记叙文10-17
诗歌的记叙文参考06-28
生日的优秀记叙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