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国画求职信

2024-11-11

美术学专业国画求职信(精选8篇)

1.美术学专业国画求职信 篇一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对于您在百忙之中抽空翻阅我的求职信深表感谢。我是XXX大学美术学专业国画方向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今年7月即将毕业并获得美术学学士学位。我相信自己能很好的适应社会,走好新的人生旅途。

在大学的四年时光里,我本着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的原则,一直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我也注重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广泛的涉猎了文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书籍,计算机理论与操作也具有一定的水平。在教师技能方面,我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并在教育实习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些都为我成将来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以勤勉进取的积极态度,全方位地充实锻炼自己,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长久以来,我都能坚持刻苦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我对未来的工作生活充满信心。

在大学里,对个人能力的锻炼也是我很看重的一个的方面。我积极参加文体和社会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文学社等。同时,为了理论和实际更好的联系起来,我也在暑假去实践调查,并多次担任美术培训班教师,在此过程大大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和社会经历,一方面培养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各项事务的能力。

我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学习中,我不但养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而且坚持专业与非专业并进的指导思想,努力拓宽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我相信命运之神会垂青有准备之人,回首过去深感母校培育之恩,注目将来唯有以学识与真诚回报祖国的教育事业。我将以爱心,热心,敬业之心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做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我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会自强不息,努力学习,不断上进是我心中的烙印,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会为贵单位做出贡献!请您给我一次机会!谢谢!

期盼能得到您的佳音!

此致

敬礼!

求职人:XXX

XX年XX月XX日

2.美术学专业国画求职信 篇二

一、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和美术学院在培养层次培养方向上有所不同。

美术学院为本科层次, 学制四年, 培养方向为中学美术教师或者高级美术人才、画家等。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较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并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理论。高专院校属于专科办学层次, 学制为三年制, 学生专业水平, 认知、能力比美术学院的学生略低, 在校学习时间短, 一般培养方向为小学、幼儿园美术教师等美术人才。高专美术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实践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所学的知识要广、博, 要求毕业后能立即上岗。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加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学习。通过这两类学校在培养方向上的对比, 我们可以看出, 高专院校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和美术学院的课程设置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国画课程设置需要和培养目标相吻合。

以我校为例, 目前我校美术教育专业国画课程设置是按照题材划分, 设置的课程有《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其中每门课程都包含了写意和工笔两部分, 课程内容设置均等, 每门课程的课时量均为40课时。由此可以看出, 我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国画课程仍然沿袭的是美术学院的课程体系, 不同的是仅仅在课时量上进行了缩减, 其他并未改动, 这显然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完成不能起到积极作用。那么到底高专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国画课程该如何设置才能够符合自身专业特点呢?对此, 我个人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调研, 通过研究海南省海口市小学美术教材, 我发现中国画内容部分非常少, 占到了全部课程内容的5%, 内容包括:儿童水墨画、线描 (钢笔白描) , 但是儿童画又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就是题材范围宽泛且具有童真童趣。那么根据小学美术国画课程, 我们该如何设计以培养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高专院校的国画课程呢?教学与应用该如何对接?

根据本人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体会, 我认为我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国画课程应该这样设置: (一) 适当增加课时量, 将原有的40课时变为60课时, 这样将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二) 《花鸟画》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分配上, 以写意花鸟为主, 工笔花鸟为辅, 其中工笔花鸟画中要突出白描部分。 (三) 《山水画》课程内容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学生临摹, 而且要增加山水钢笔速写内容。 (四) 《人物画》课程内容中写意人物着重临摹水墨大写意人物, 工笔人物部分着重教学生白描人物写生, 并且学会用线表达人物结构。只有这样设置课程才能够紧密结合小学美术课, 学以致用, 并且突出课程设置的实践性。

三、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国画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与教学方法上也亟须改革。

完善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推动教学计划的完成。根据以上提出的课程设置改革思路,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进行一定的改革, 经过本人的认真考察, 结合自己从教十余年的经验, 我认为以学生临摹为主, 教师巡视指导为辅的传统中国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专国画课程改革的脚步, 教学方法应该与时俱进。

(一) 要临摹为主, 但在临摹的基础上, 要善于创新, 将儿童喜爱、乐于接受的题材加入到绘画中去, 这样会使画面生动并符合儿童心理, 作品也具有了童真童趣。例如:《花鸟画》课程, 传统的方法是临摹名家作品, 题材多为梅兰竹菊、花鸟鱼虫之类, 一般是要大量的临摹, 通过量变引起质变, 教学中灌输给学生的是如何用笔用墨, 如何画的雅, 如何表现出作品的精、气、神。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 但考虑到高专院校的实际是要学生能够尽快地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那么在教学方法上就要进行改革, 例如引导学生在画荔枝的时候, 不妨在画面中构思几个小猴子, 有的在摘果子, 有的在打闹, 有的在吃, 甚至有些可以拟人化, 这样的画面就显得生动有趣。再例如在上《人物画》课程的时候, 可以加强学生用线造型的能力, 用线去勾画人物动态, 学会处理线条之间的关系, 并且在题材上可以大大拓展, 画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直接用钢笔用线条表达, 注意处理好画面的疏密、虚实关系;或者直接用水墨去表现人和事。

(二) 在教学中渗透儿童国画创作, 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传统笔墨技巧技法要领后, 指定以儿童美术题材为内容进行命题, 要求学生创作出符合儿童心理特征, 体现出童真童趣的国画作品。实际上这种儿童国画创作, 已经和传统中国画不太相同了, 是用中国画的材料、技法画儿童画而已, 这样的形式就乐于被小学生接受, 有很强的趣味性, 等绘画的兴趣培养起来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 理解能力的增强, 就可以真正开始学习传统中国画了。学生在经过这样的创作思考与练习之后, 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就能够游刃有余。

结语:

综上所述, 高专美术教育专业的国画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方面要与时俱进, 能够和小学美术课程对接,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适当增加课时量, 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 要坚持传统勇于创新, 在传统教学中加入儿童画题材,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儿童绘画为题材的创作内容, 使学生学习掌握传统并能够将其应用到今后的小学美术教学中, 为今后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科书》1-6年级江西美术出版社

3.美术学专业国画求职信 篇三

关键词:高校美术专业;中国画教学;衰微原因;改革措施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并得以发展。但实际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画教学在高校美术专业中却有走向衰微的趋势。中国画教学在高校美术专业中衰微的原因较多,有艺术生生源的问题,有高校艺术教育基础的问题,有高考制度的问题,也有高校课程设置的问题。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必须对高校美术专业中国画教学进行改革,进而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一、中国画教学近年在高校美术专业中衰微的原因

(一)艺术生源素质较低

中国画教学近年在高校美术专业中衰微的原因之一是艺术生源素质较低。我国的高考大部分是文化考生,同时也存在一部分艺术考生。艺术考生往往是由于文化课跟不上,而又想要上大学才不得已选择的学习美术专业,经过短时间的突击便得到合格证书。此外,由于高校近年的不断扩招,录取分数线不断降低,从而造成了艺术生源素质较低的情况,进而使得中国画美术专业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艺术教育基础薄弱

中国画教学近年在高校美术专业中衰微的原因之二是艺术教育基础薄弱。我国由于存在中考、高考,因此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是以文化学科为主,对于其它学科往往不予以重视,其中便包括美术、音乐等学科,使得学生的艺术基础薄弱。

(三)高考缺失国画教育考察

中国画教学近年在高校美术专业中衰微的原因之三是高考缺失国画教育考察。在当前的美术专业考试中,考试的内容大都是水粉、水彩、速写、素描等,而这些全都是与西方绘画课程相关的内容。这一情况使得我国的美术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偏向了西洋画教育轨道,给我国传统中国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使得中国画教学在高校美术专业中出现衰微。

(四)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国画教学近年在高校美术专业中衰微的原因之四是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高校美术专业中国画课程设置方面较为落后和陈旧,并且教师在中国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也较为落后和老化。甚至有的教师采取西洋画教学的方式来进行中国画的教学,这无疑是严重脱离实际的,这样会导致学生失去对中国画的学习兴趣,对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更加难以实现。

二、我国高校美术专业中国画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重视国画基础性教学

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在对我国中国画教学中,必须重视基础积累,进而实现中国画的继承发展。基础性教学的重点对象便是小学生,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较强的时期,因此往往会对美术非常有兴趣。小学美术教师应及时发掘,并建立一些中国画兴趣班等,让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到国画知识。这样的教学,在发掘学生兴趣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国画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二)完善美术高考制度

当前,美术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影响了高校美术专业中国画教学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完善。在美术高考的过程中,应将书法、国画作为我国美术高考和高考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增加有关国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的创作和临摹,将西洋画中的水粉画和水彩画弱化。这一做法能够使我国艺术考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国画的重视和学习,进而促进我国国画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

(三)改革艺术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的美术专业在大一和大二的课程设置上普遍是水粉、水彩等西洋画教学,只有到了大二下学期或是大三才开始进行专业细分。这样会导致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所掌握的真正专业知识只有后来一两年的储备,觉得自身所学到的只是皮毛。因此必须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大一下学期或是大二上学期的时候便细分专业,使学生对于最感兴趣的专业能够有2.5年至3 年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国画教学,在大一的时候就应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学习,让学生学习白描等国画知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用线造型能力,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进行一定量的书法练习,进而将真正爱好国画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学生提前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国画班。

(四)改革国画教学内容

国画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绘画技法、书法、创作、构图,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掉一些教学内容,如书法教学。书法是国画教学过程中基础性但十分重要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线条造型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教学内容。

三、结语

中国画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应得到继承和发展,在高校美术专业中国画教学中对于存在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以积极正确的措施实现高校美术专业中国画教学的发展。而要实现我国高校美术专业中国画教学的改革发展,就必须重视国画基础性教学,不断完善美术高考制度,加快改革艺术教学模式,并改革国画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苏晓明.论我国高校美术学专业国画教学的改革[J].戏剧之家,2014(11).

[2]廖少华.当前中国画教育衰微的缘由及其对策[J].美术观察,2005(08).

4.美术专业求职信 篇四

您好!

首先祝您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我想应聘的是时装设计经理。本人认为:时装制作要动之于情,而这个“情”是靠“制”出来的。对于时装制作,我认为应结合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来加予运作。cis三要素即理念识别实“心”,行为识别是“手”,视觉识别是“脸”。手的运作和脸的表情都可以表达心的意思。就像哑巴说哑语一样,他们的判断一般都要沿着简洁,突出,独特,联想,凝神,形象,市上来展开,重点是吸引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因为人类获取信息百分之八十来自视觉。

我20xx年毕业于美术学院,学的不是时装专业,但我对时装设计制作情有独钟。多年的业余时间除了系统的学习时装制作理论知识外,其他时间都安排在时装公司见习。通过见习是我了解到时装制作及奔流成为:市场调查——目标定位——时装定位——战略,战术确定——经费预算——执行时间安排——效果评估——战略战术调整等。

尊敬的主编,虽然我所学的专业不是时装设计,但我认为把数学的严谨和时装的想象有效结合起来,更能把制作发挥的恰到好处。以上都是本人浅薄之见,若能亲聆您这样的专家教诲,定能增长见识,不胜感激。

此致

敬礼!

求职人:XX

5.美术设计专业求职简历 篇五

个人基本简历
姓 名: YJBYS 国籍: 中国 照片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州 身材: 172 cm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8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yjbys.com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广告、设计
工作年限: 6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集团           起止年月:-08 ~ -10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化妆品行业
担任职务:  
工作描述: 负责××、××品牌的设计工作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广州××集团(××××)化妆品公司          起止年月:-10 ~ 2011-08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化妆品行业
担任职务: 从事设计工作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广州××集团                起止年月:-08 ~ 2009-05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化妆品行业
担任职务: 设计 
工作描述: 先后在广州××程序广告公司、跟广州××集团××、××、××品牌的设计工作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师范学院
最高学历: 本科获得     学位: 学士学位 毕业日期: 2007-07-01
所学专业一: 美术设计(绘画、平面设计)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09 2007-07 ××师范学院 美术设计(绘画、平面设计) 本科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国语水平: 良好 粤语水平: 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电脑水平:熟练PHOTOSHOP,CORELDRAW,AI,FREEHAND,软件。

 

爱好特长:设计、绘画、音乐、体育运动、动画。

有扎实的美术基础,曾在广告公司跟化妆品公司从事过长期的设计工作,能独立完成一系列设计工作。曾负责过 “××××”“××××”“×ד“××××”等品牌的.开发和设计工作!

 
详细个人自传
  求职意向:设计主管、高级平面设计/及各企业单位等一切可以发挥本人特长、能力的工作

 

个性特点:开朗、谦虚、自律、自信、永不言败、永远保持火热的创作激情

 

6.艺师美术专业求职应聘自我介绍 篇六

广西师范学院美术系是我们学院最悠久、教学质量最优异的系别,在此学习环境下,使我的知识能力受益匪浅。 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我勤练教师基本技能,有较好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许多知识,在假期从事的家教工作中加以运用。在实习期间,我思索激励教法、课件制作和教具选择,在课堂上取得了学生主动要学的效果,得到了校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好评。

我出生于教师家庭, 对父辈循循善诱的引导深受感染;对父辈们的殷殷嘱咐,使我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做人;对所受到的学校教育,让我用科学的理论知识的专业技能干好每一件事;坦诚、踏实的性格,让我在工作中与领导、同事相处融洽,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我期望:有一个合适的平台,用我的热情和智慧去全力开拓、耕耘。

我希望:能到贵学校任职,为贵校的发展出一份力,相信我的付出也正是您的英明选择!

7.美术学专业国画求职信 篇七

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的格局是以画种分类的。就“造型艺术”(Fine Arts)部类而言,大体可分为“油画”、“壁画”、“版画”等等,而在中国,这个体系中还包括了“国画”(National Painting)。按照《辞海·艺术分册》的解释,“国画”是“中国画”(Chinese Painting)的简称。[1]然而,相对于以材料为区分的其他画种,有此一以民族国家命名之例外,其划分标准并不统一,这从形式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这一基于画种的分类显然是建筑于西方美术教育的专业教育体制之上的,虽然貌似为中国的画种保留了一席之地,但是这无法改变当代美术教育学科设置层面浓重的“西影”。本文通过对20世纪前期“国画”概念形成过程的考察,试图呈现20世纪中受西方艺术观念冲击下中国传统艺术所承受的挤压和肢解,从而揭示“国画”这种被“发明”的“传统”与古代文明本原之间断裂的深度,以此作为思考“中国美术观”进程中的一个研究案例。

一、被发明的传统:“国画”在20世纪的诞生

中国古代并没有“国画”。流行于明清之际的卷轴文人画,其实只是三千年“中国绘画”的一小段截面。将这种绘画放入西方艺术理论认知模式一一即20世纪“写实派”、“融合派”甚至部分被纳入“传统派”画家的做法一一进而称之为“国画”,进而充当某种意义上的“国粹”,这只是20世纪以来才在美术界发生的事情。

在此之前,这个问题并非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水天中在《“中国画”名称的产生和变化》一文中指出:“把我们民族的绘画叫做‘中国画’,是近百年内才出现的事。”[2]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至少在明末,随着传教士将油画艺术带到中国之后,将这种“西洋画”与本土的中国绘画(被称为“吾国画”、“中国之画”、“中国画”等)对应比较的风气,就在中原大地上悄然兴起了。如明末姜绍书《无声诗史》中对中西绘画进行的简单比较,他惊叹于西洋绘画严谨的造型,称“中国画工无由措手”;崇祯八年(1635),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亦称此为“中国画绘事所不及”。这种简单的类比直到20世纪初的各类笔记、文献中依然比比皆是,“中国画”的称谓也逐渐被普遍接受。然而,这时的“中国画”从概念的外延上依然比后来的“国画”要大得多,可以认为基本上就是用来指代中国历代绘画的一个总称。蔡元培1918年4月15日在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开学式上的演说中明确指出:“中国画与书法为缘,西洋画与雕刻为缘。”[3]尽管有一种附和“中西二分”的对比之风尚的嫌疑,但可以认为,如此体系性的认识是建筑于对中国绘画史的总体面貌的把握和理解之上的。但根据笔者的调研,直到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之前,没有任何资料支持“国画”这一概念已产生或应用。

历史的转折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这一年,一场关于“整理国故”运动的争论肇始于思想氛围活跃的北京大学。[4]一时间,在“保存国粹”、“发扬国光”等等对这场运动庸俗化的曲解之下,[5]“国”字风靡一时,许多“中国有,外国没有”的东西,被创造性地与“国”字这个定语联系到了一起。国乐、国医、国菜等等概念相继问世,肩负着民族国家文化复兴使命的“国画”概念也在这一阶段应运而生。如1923年成立的广东癸亥合作社(1925年改称国画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国画,振兴美术”,1926年苏州成立“国画学社”等,都是比较早的“国画”的记载。尽管遗憾的是我们已无法追查到“国画”概念的始作俑者,但根据当时著名的文人何炳松、郑振铎等人对这样一种“言必称‘国’”的社会风气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到“国画”概念产生的必然、盲目与急切。如1923年1月顾实指出:“迩来国家观念普及于人……种种冠以‘国’字之一类名词,复触目皆是。”[6]而1923年癸亥合作社的立案呈文中更是明确宣告:“国画关系一国之文化,与山川人物、历史风俗,同为表示一国特性之征。”[7]可见,“国画”概念产生的背后动力也是“国家观念”的普及。在强劲的西风吹袭之下,“Painting”终于在中国的传统之中找到了它的被制造出来的对应物,从而,“国画”这一概念诞生了。

但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一时期所说的“国画”,从外延上更接近于此前使用的“中国画”,与今天所说的“国画”仍然有很大不同。在发表于1926年11月12日《一般》上的《国画漫谈》一文中,署名同光的作者写道:“年月日,我说不清,总之自所谓‘国画’在中国学校中成为一种科目之日起,‘洋画’也和其他科学一样,为中国人士所学习并且被欢迎起来了,因此‘国画’之名,遂应运而生。原这名之所由立,本系别于‘洋画’而言,譬如有洋货而后有国货之名,由洋文而后有国文之名,初固无轩轾于其间也。”[8]可见,在“国画”概念产生初期,除平添了一些浓郁的民族色彩而外,这个概念的所指基本上与“中国画”是等同的。

史实也表明,1920年至1940年代中,“国画”与“中国画”两个概念在美术界认识内部往往都没有明确的界定,1931年成立的上海“中国画会”的出版物名为《国画月刊》即是一例,当然,也有诸如潘天寿等“传统型”画家坚持使用“中国画”这一名称。尽管是作为“国故”即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份登场,但在西方艺术大潮的冲击之下,“国画”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与“Painting”这样一个代表油画的英文名称对等的地位。从而,在“艺术”这样一个来自于西方的新视角下,传统中国绘画的面貌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误读与西化。

考察中国现代美术,不能够忽视艺术教育所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1949年以前,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就绘画部分而言,是“中国画一西洋画”(1919年以前)或“国画一西画”(1919年以后,蔡元培在1927年的《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中也肯定地使用了“国画”区别于“西画”)的两分天下[9]。据上文的论述可知,“中国画”并没有被简称为“中画”是由于“国画”这一更加民族化的概念的诞生,而西(洋)画专业名称的演变,毋宁说是为求得字数上的对等,并无其他用意。尽管1929年和1939年,在“融合派”画家林风眠和“传统派”画家潘天寿的分别主持之下,杭州国立艺术院国画、西画二系(科)合而又分[9],但是都没有改变这种形式逻辑上标准统一的二元对立格局。正如至少从概念上没有明确地将西洋画等同为“油画”一样,将“国画”明确地界定为卷轴文人画的倾向在此时还并不十分明显。

但1949年以后,随着“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要求的提出和苏联契斯恰柯夫油画教学体系的引入,这种“二分法”从内部产生了裂变。以中央美术学院(在国立北平艺专的基础上于1950年4月成立,院长徐悲鸿)为例,这一变革的直接后果就是原先的“西画”分别成系(1954年成立版画系,1956年成立油画系)。由于以写意为主体的传统中国绘画不具备像古典油画那样的天然的现实主义风格,“国画”概念在1950年代以后也一度受到冷遇进而质疑,当时对于传统绘画的批评者更倾向于使用“中国画”而不是“国画”这个产生于国民党统治时期民族救亡运动中、不能代表新兴共和国之“国”的命名。[11]同时也是为求形式逻辑上划分标准的统一,原先的“国画”变成了“彩墨画系”(1953年成立,1958年复改称“国画系”)。至此,“彩墨画”与“油画”、“版画”、“连环画”等等被规定成为学科分类上同级的画种,素描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成为各系共同的大课。

如果说1953年彩墨画系的成立意味着“国画”所代表的“民族国家”意味被一度排斥,那么有趣的是,1958年,中央美术学院的彩墨画系再次被改为“国画系”,则意味着新的“国画”概念在一片争论和质疑声中再次诞生。在1949年从法律上确定国旗、国歌、国徽之后,1950年代中在民间出现了继“整理国故”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国”字命名热潮——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人们将“牡丹”定为“国花”。不幸的是,“国画”在这两次热潮中都受到了牵连。只不过此时的“国”字已不再代表“民族的”,而是悄悄转变成了“政权的”。因而,将“彩墨画”(卷轴文人画)定为“国画”,也就明确具有了新政权的官方意识——“国画”的这一次诞生意味着从民国时期代表传统绘画的“国故”、“国粹”转变成了新政权领导之下的“新中国”的画种,对中国绘画写实能力的质疑,最终屈服于新兴民族国家对于一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性文化符号的迫切要求。这个时期,国画、油画、版画并列的“造型艺术”门类格局更是约定俗成地被规定下来,[12]“国画”的外延也从最初区分与西洋绘画的“中国绘画”限定成现代意义上的“彩墨画”。于是产生了这样一种吊诡的现象:人们一边竭力地将国画描述成一种民族和政权的代表,一边大肆地批判这种绘画样式的“不革命”、“不科学”,从而在“反映现实、歌颂社会主义风貌”的要求之下,传统的“彩墨画”也必须被革命。从而,写实的社会主义新“国画”大行其是。而此后接连的政治运动,更是把这种“国画”彻底地打上了统治阶级意志的印记。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许多传统派老画家也不自觉地卷入其中,高喊:“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脱离党的领导,脱离群众的帮助,笔墨,笔墨,我问‘您有何用处’?!”[13]

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6月1日的国务会议决定建立“北京中国画院”(1957年正式建立,院长叶恭绰),根据水天中的考察,这个名称是在周恩来的提议下从“北京国画院”改变而来。[14]在行政色彩的支配下,狭义化了的“国画”再次与“中国画”也即“中国绘画”建立明确的关联。至此,“中国画”也已经自然而然地被偷换成“新中国的彩墨画”,美术领域内“国画”、“中国画”也基本上成为通用的名词了。[15]1979年出版的《辞海》赫然将“国画”定性为“中国画”的简称。[16]查阅上世纪80年代的各类美术工具书,可见这种观念深入人心。[17]由此,美术界的理论问题,由官方编辑出版的一部工具书进行了判定。原先已经被混用的两个名词,至此有了合理、合法的依据。

尽管有部分海外研究者在研究中还是很谨慎地区别了Guohua和Chinese Painting两种提法,用以表示两个概念的差别。[18]但将“国画”、“中国画”两个概念完全等同这种观念在当代中国已经约定俗成,不但在中国当代的美术史研究中将“国画”等同于“中国画”者大有人在,就是在美术院校“国画系”的内部,师生往往对本系的名称也是模棱两可。“国画”和“中国画”的不同含义,在今天许多人那里都已经成为无足轻重的问题了。可以认为,1980年代以来,无论在美术研究、美术教育还是美术展览等各个场合,“国画”和“中国画”经历了60余年的分分合合,共同指向了1950年代中那个被狭义化了的“国画”概念而已没有任何区别。而此后其他中国画种如“年画”、“连环画”(1979年成立“年画和连环画系”,后改成“民间美术系”,该系因学生分配困难于1990年代中期被撤销)、“壁画”(1978年成立)等在中央美术学院也先后单独建系,进一步确立了“水墨、卷轴文人画”为“国画”之特指的合法身份。

二、“国画”不“国”:“国画”在当代意味着什么

如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绘画并没有“国画”这样一个统一的名称,随着一个世纪以前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中国绘画中的一部分才与“国画”建立关联。在百年来强劲的西风吹袭之下,无论从观念技法还是文化特征上,“国画”与中国传统的绘画都已经相去甚远。在当代文化和艺术体制中,“国画”无疑被人为地创造出了许多附加的意义,“国画”所代表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偏离了传统本身。我们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国画”概念的产生,对于传统的中国绘画意味着什么样的命运?

考察“国画”一词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应用,“国画”至少被赋予了以下几种并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史范畴的意义。

首先,“国画”意味着一门“艺术”。中国的传统绘画既然成为了“Painting”,就意味着“国画”与以“油画”为代表的各种西方绘画拥有了同级的“艺术”身份(“造型艺术”),从而在现代艺术教育的专业设置、艺术展览的展区分布、艺术品市场机制等等艺术体制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现代艺术体制的话语权正在西方的掌控之中,成为了“艺术”的“国画”若要参与其中,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西方艺术的评判标准和理论范畴对其自身所代表的绘画形式进行全盘清算。这样,“造型”、“线条”、“优美”、“崇高”、“再现”、“表现”等等西方术语被强行与中国绘画建立了关联,然而如吕品田所说,“由此考量堪作美术的中华文化表现形式,多不具备西方形态学或‘再现’或‘表现’的纯粹性,而普遍呈现相对这两种形态的综合性甚至超越性……以西方形态学的认识来应对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难免捉襟见肘、挂一漏万”。[19]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缺乏对应物的范畴则被启蒙心切的先贤们“强为之名”,于是,“散点透视”、“意笔造型”之类不伦不类的术语应运而生,在这样的价值标准之下,留法学生徐悲鸿惊呼“(中国绘画)以高下数量计,逊日本五六十倍,逊法一二百倍”,[20]从而提出了区别于谢赫《画品》之“六法”的“新七法”。[21]而中国传统画论的一些独有的审美范畴和品评标准,在“Painting”的制约之下几近消亡。

与此相联系,“国画”还意味着一门专业或一种职业。与古代的师徒授受制不同,传授和学习“国画”在今天是一种专门的教育活动,高等艺术院校对此无疑享有话语霸权。学习“国画”这种“造型艺术”的学生们在“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原则之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素描写生训练。在这种背景之下,传统绘画的传授方式和品评标准一样,都因为“不科学”而被认为是与“进步”相矛盾的东西。“国画”的创作者也成为各地“国画院”里的专职美术师,“国画”的创作成为一门专门的行业,有多少作品参加全国美展成了硬性的指标和工作任务,而不再是古代文化中人类享受生活的一种雅好。总之,除了介质和技法材料等形而下层面的表面相似,在“国画”那里,我们已无法找到传统中国绘画的创作方式和生存背景。

然而,“国画”毕竟披戴着“国”字的头衔,在全球化背景中意味着中国文化和新中国官方意识形态的双重代言人。这便是“国画”中的“国”字之用意。经过一番简单的史实回顾后不难看出,“国画”不但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生存方式有如此深刻的断裂,即便就形式层面而言,“国画”一词甚至无法代表全部的“中国绘画”。就像把牡丹称为“国花”一样,在当代,人们把流行于明清之际的卷轴文人画规定为“国画”。正如水天中所指出的:“传统中国绘画从概念上被肢解,从它的领域里划去了年画、壁画、连环画等这些中国绘画固有的品种。”[22]吕品田也看到“中华文化还有大量的表现形式,譬如雕镌、塑作、彩扎、刺绣、编结、烧造、髹饰等等。因为缺乏简单而直观的对应性,或者不切西方美术观的规定性……‘美术革命’将这一切排除在特化的美术领域之外,同时,通过对特化美术价值形态的强调来实际地遮蔽它们。”[23]诚如福柯所看到的,毋宁说在当代“国画”这一被发明的中国传统被赋予的种种文化意义,是一种权力机制作用下的后果。

三、退一步进两步:拯救“中国绘画”的本来面目

20世纪里,中国传统绘画可谓命运多舛。在经历了来自于西方和政治的重重逼迫之后,一种被创造出的艺术样式“国画”逐渐占据了已经远离了传统的当代中国美术界内外人士心目中的“传统文明”的地位。这种危险和围绕着这种危险的重重争论在整个20世纪中一直存在。在“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之类苏联经验统治下的美术院校里面,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派画家担心中国绘画本体的失落的呼声也是极其微弱的,最终也没能改变当今美术院校通过素描考试招收“国画系”学生的现状。1971年,毕生为“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而奔走呼号的潘天寿含冤去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壮志未酬的缺憾。而事实上,尽管有“传统派”与“革新派”(后者以徐悲鸿为代表)之分别,20世纪的“国画”家无一例外地被纳入了作为“艺术”的“国画”这种再生的样式,而这种在西方艺术中心话语霸权和政治压力双重压迫之下所形成的绘画范式,已经与新的政权之间进行了坚固的焊接。

在我们对20世纪的美术史做了一遍匆忙的巡礼之后,可以看出20世纪里,“国画”是如何一步步地从“中国传统绘画”走向当今文化语境中所使用的这番意义上来的。国画经历了20世纪的诞生之后,其所附载的西方的、政治的意义已经与其本意有了很大的隔阂,从而成为又一个在20世纪中被假定、被发明出来的“传统”。而我们这番追溯的目的,是为了悬置在西方概念和政治话语的裹挟中“国画”被附加的种种不属于传统文化系统自身的含义,从而在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中保守出一种古代文明的本来面目。

基于此,刘东提出一种“退一步,进两步”的文化研究方法。刘东指出:“作为古人之精神外化物的古代文明在历史上拥有过并不依赖于我们的阅读活动的独立文本结构,而且这种文本结构对于古人来说也具有过并不依赖于我们的理解活动的特定意义。倘若我们不能透过古人本有的价值观念去观察过去的历史行程,则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就终究不可能比外星人对我们的了解更多。”[4]“退一步”并不是文化上的原教旨主义,其目的在于退回到文明自身受到外来冲击之前的本来样态,清除西方或权力话语霸权以双语对等或民族文化的借口附着在传统文明上的层层粉饰,试图用此一文明形态内部的范畴表去审视文明本身,通过学术史的清算呈现出一个深受西方冲击的时代中“被发明的传统”的背后实际所包含的权力机制,并通过质疑其对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的合法性质疑这种机制在古代文明和20世纪的“传统”之间所建立的关联。

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两步”即紧接着进入到一种跨文化的相对主义立场,保守出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而发现此一文明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与知识格局中的应然面目,进而拓展和丰富“国际话语场”对于某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这与我们讨论“中国美术观”的目的和意义在某种层面上是契合的。这种努力不旨在建构民族中心主义的“美术”立场,而是消解任何“中心主义”的一种努力。如同李一所看到的,“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提出一些看法,不是排斥西方,我们谈中国美术观应避免过去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不是和西方对立,而是要包容西方,在更宽的视野看问题”。[25]只有这样,在理论层面上,我们才有可能建树有中国特色的美术理论评价体系;而在实践层面上,我们也有可能在一定的范围与限制中完成一种“创造性的转化”。[26]

结语

在2010年第1期《美术观察》的“卷首语”中,李一明确提出“中国美术观”是一个全方位的理论体系,其内涵至少涵盖“美术价值观”、“形态观”和“审美观”等几个不同的层面。[27]这样看来,我们从语义学上对于“国画”甚至“美术”进行这样一番“正本清源”的工作,对于建树中国美术观来说还只是一个开端,本文以“国画”为个案讨论中国美术观的建立也只是一个可能的例证。但是笔者希望以这样一番论证为例,让我们看到我们重新赋予“国画”乃至“美术”这些受西方影响而形成的概念以中国内涵的信心。作为一种美术接受史上的约定俗成,“名”已然不可能也不必更改,但是其“实”究竟如何,却是我们可以想清楚甚至恢复的事情。

8.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国画课 篇八

现在的学生,从儿时所使用的油画棒、水彩笔,到以后用的水彩、水粉颜料,接触的基本都是西洋画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國画教学只有很少的课时。在进行国画教学时,提醒学生准备好毛毡、毛笔、水桶、宣纸、国画颜料等学习工具是很有必要的。中国画的学习无论是内容还是教法基本上沿承了传统的方式,即以临摹为主,通过形象、技法的分析与演示,按一定的程式学习一些传统的表现题材,如樱桃、大白菜、麻雀、梅花画法等,这样能使学生比较好的了解传统国画的基本表现内容和技法。但是教学方法有时过于程式化和成人化,反而约束了学生表现的主动性、自由性和创造性,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限制了学生艺术表现性的拓展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那怎样才能上好国画课呢?

笔者认为,可以先让学生感受传统国画艺术的魅力,了解国画的特点,掌握基本的表现方法与手段,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然后启发学生以丰富、多样、广阔的艺术理念来进行开放式的国画学习活动,充分地吸收各艺术家国画风格,各画种以及现代艺术的各种理念、表现风格、表现方法等来进行大胆的创作。在进行创作时,不能让学生受传统国画理念的约束,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创作出自己独特的中国画作品。

上好国画课的第二点就是转变传统角色,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实践、归纳、总结临摹制作的步骤和方法,互相交流在实践中的疑问和经验。然后再由教师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进行补充,对学生互相不能解答的难点问题给予引导、指点和突破。如在“妙笔生花”一课中,学生对陌生的东西是很感兴趣的,笔者就让学生先动手画,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每次画出的颜色都不一样,有的深,有的浅。懂得一些国画知识的学生会说是因为毛笔里含水的多少导致画出来的颜色不一样。还有些学生说,宣纸很吸水很容易破……笔者让学生在实际的绘画过程中自己发现、领悟,最后在学生已有答案的基础上,归纳出用笔和用墨的方法规律并讲授有名的国画家,比如齐白石、吴昌硕等。接着笔者示范中锋、侧锋、浓墨、淡墨等笔法,让学生对中国画的运笔和浓淡墨色的变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学生下一步的动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师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旨在告诉学生:绘画要有法可依,并不是天马行空、信手涂鸦。这样,学生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会去思考最好的解决方法。

经过一些美术国画基本技巧的学习后,教师可先让学生用深浅不同的墨色分别画出大小不同的点、线、面来表达不同的情绪,使他们知道点、线、面是绘画中最基本的要素。然后,再通过用笔入纸的角度、快慢、轻重和墨色的浓淡、干湿来制造出不同的节奏,使画面产生美感并抒发不同的情感。通过这种训练,为学生临摹中国写意画打下笔墨基础,为他们进一步学习中国画树立信心。

最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给学生创造轻松、优雅、欢快的学习环境。教育学生课外积极积累各种美术知识,为以后的创作奠定基础。教师应适时告诉学生每一幅好作品都是画作与思想的结合,如果一幅作品没有要表达的思想,即使画得再漂亮,只能说是一张画而不是艺术品。中国画是画家在事物的影响下,用笔墨通过头脑的思考和感情的酝酿,在纸上表现出富有情感而又具有美感的画面。这不仅需要超凡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

上一篇:北美范文 淘宝下一篇:有时爱是一种错误暑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