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贷款难原因(精选8篇)
1.中小企业贷款难原因 篇一
丹寨县当前农民贷款难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随着丹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农民希望得到资金支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近年来,县信用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 作用,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在其他商业银行对农资金信贷支持总体紧缩的条件下,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贷款需求。
一、基本情况 2005年,县信用联社共发放各项支农贷款4734万元,其中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6672户1560万元。贷款主要投向种植业、养殖 业和其它农业产业化项目,其中:种植业贷款425万元,养殖业贷款567万元,购买农机具和水利建设贷款249万元,其它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 3493万元(含肉牛贷款414.32万元),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县农行共发放支农贷款561万元,主要用于扶持 农民发展种植、养殖和烤烟生产。
二、农民贷款难的原因
1、支农贷款数量不足。随着商业银行撤并经营网点,贷款权限上收,支持“三农”的担子自然就落在县信用社的肩上。据调查,在全县的 县乡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存款仅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20%左右,却要为全县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提供贷款。而县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 吸储的资金至少有一半左右来自农村,但是他们对农民是只存不贷,两家商业银行基本不贷。在县域有限的资金存款市场上,这些金融机构吸 纳去大量的资金,使得本来支持农村发展的资金更加短缺,农村信贷资金分流严重,支农贷款满足不了广大农民需求。
2、贷款风险机制制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逐步建立健全了信贷风险责任约束机制,且这种机制偏重于损失责任 追究,一旦决策失误,相关人员须承担相应责任,因此信贷人员在信贷政策上更加谨慎,为规避责任而“惜贷”。另一方面,农村农户贷款金 额小、利润低,管理复杂,贷款成本高,贷款前总要对农民还贷能力进行评估,因此自觉不自觉地为农民贷款设置了障碍。
3、农民贷款“担保难”。农民贷款难的核心是没有贷款所必须的抵押。根据《担保法》规定,农民的住房和土地都不能作为抵押去申请贷 款。据到县信用社了解,可以作为农民抵押的住房必须是办理房产证,且视其房屋的价值,木质结构房屋一般不能抵押,要做抵押必须是入了 保的,这对当前广大农民来讲是很“苛刻”的。农业大户扩大生产需要大额贷款时,由于没有有效的抵押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户发 展生产,而涉农个体经营户相当一部分是靠租赁房屋和门店经营,在需要流动资金周转或扩大生产经营时,却无资金周转。
4、信贷信息反馈不灵敏。一方面,一些农民对支持农民贷款知之甚少,甚至一些偏远山区群众还不知道信用社有支农贷款。另外,县信用 社以前贷款需入股,农民视为“押金”,不愿贷,取消这一方式后农民未及时掌握信息。另一方面,县信用社信贷人员力量薄弱,目前全县信 用社在职职工57人,难以应付点多、面广的农村信贷市场,满足千家万户的农民贷款需求。
5、资金供求结构之间矛盾突出。农村信用社支持的重点是种植户和养殖户,贷款往往是春天发款,冬天催收,致使种植户、养殖户、个体 经营户在农产品还未出售前,就面临还贷清息的压力,往往是还没有赚上钱就得赶紧还贷,效益很难发挥出来,从而对贷款农户经营带来了一 定的影响。加上支农贷款由于受指标限制,往往发放不及时,错过最佳投资时机。
6、对单户农民贷款额度过低。信用社对农民贷款主要是小额贷款,通过大量发放小额短期贷款实现“支农”。这样一来,将贷款难问题由 显形转化为隐形。由于农民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备,农户资信评估、担保机构缺,位规避风险,对农户贷款一般核足在3000~8000元以内,这样 的贷款额度难以满足农户实际资金需求。如近两年来我县发展的优质肉牛产业,一般农户每户顶多只能贷到50O0元,只能购到2头牛。按照一户 农户可养8头牛左右的标准,要想使一户农户发展到5—8头牛的规模,贷款将达1.5万一2万元左右,按当前的贷款规模标准根本不能解决。
7、资信建设难度大。部分农民不守信用,随意改变贷款用途,有些只贷不还;有些农民将信用贷款视为扶贫款、救济款,还款不主动。
另 外,从以往贷款的结构和类型看,到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的农户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欠有贷款老帐,这个比例往往在8 0%左右,这说明农村农 户尽管近年来得到相应的贷款支持,而实际上通过贷款发展生产走上富裕的仍然是很少部分农户,广大农户贷款都是仅解决一时之难而已。在 偿还贷款上,有的甚至是一拖再拖或根本无力偿还。资信建设难度大,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县信用社在核发贷款证、核定贷款额数时,一般都 留有余地,从而削弱了支农能力。
三、对策建议
1、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确保“三农”资金落实到位。建议农村信用社,把支持农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村个体工商户的稳健发 展作为信贷工作重点,有力支持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把支农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要筹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三农”经济之中,并 采取有效措施清理不良贷款,保障支农资金的有效供给。地方涉农单位尽可能在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放资金,增加资金存放量,提高农村信用 社的支农能力。
2、不断强化“三农”服务意识。信用社要立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积极调整信贷结构,贷款实现“三个转变”,即贷款对象从“垒大 户”向农户、专业大户的转变;贷款重点从支持一般工商企业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户发展市场农业、订单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的转变; 贷款方式从集中投入向分散投入的转变。积极稳妥地推进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评定农户信用等级,最大可能地简化贷款手 续,方便农民。
3、完善农村信贷管理体制,适应农村贷款需求新变化。根据不同地区的经营发展状况,合理确定基层农信社贷款审批权限范围。县级联社 要进一步放宽基层农信社的授信额度,对有还款能力的种养业大户应尽量满足其资金需求。强化自身管理,尽快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 现员工效益、农信社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也要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拓宽农村信贷业务新品种。针对农村种养业大户的发展需 求和农民对子女教育、住房消费信贷需求,开发信贷新品种,满足农村种养业和农村消费市场的信贷资金需求。
4、根据农业生产周期,适当延长支农贷款期限。建议对支农贷款尽快实行限额管理、周转使用的办法,给基层行社一定贷款额度,使其在 2—3年内周转使用,以便信用社能根据农业生产、农户经营的客观周期,针对不同的资金需求,合理制定贷款期限。同时,改进贷款发放形式,按照不同的贷款项目,不同的农业生产周期适时发放贷款,变“春放秋收”为“常放常收”,使贷款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者:陈贵旭单位:丹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中小企业贷款难原因 篇二
关键词:小企业,贷款,观点评析
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各级政府都将大力扶持小企业发展作为日常工作, 但融资难一直是阻碍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调查显示, 只有46%的小企业对“银行支持”感到满意, 35%的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可得性”感到满意, 而对“信贷成本”表示满意的小企业只有13%, 对利率满意的小企业只有7%。无论是在紧缩的或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 “小企业贷款难, 商业银行难贷款”的现象一直存在。
小企业贷款难原因观点的评析
对问题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是实现寻求解决问题的前提, 关于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政府、监管部门、科研机构、金融业、企业界等均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1.条件说[1]
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申请贷款的企业不符合贷款条件, 这一因素在企业贷款被拒绝的各因素中的比重为50%以上。小企业各项管理机制相对不足, 很少具备健全的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 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可信度不全, 企业的经营信息难以被外界充分了解或认可, 也不符合大多数银行现行的首选优质客户营销对象条件。小企业的贷款担保能力不足。企业质量和反映企业质量的要式不符合商业银行的基本要求, 小企业只能有限地获得保证贷款和不动产抵押贷款。
2.风险说[2]
小企业受其资产规模的限制, 抗风险能力较弱, 经营效益不稳定。一旦社会经济出现波动或行业政策进行调整, 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极易受到影响, 进而影响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小企业规模小、体量小, 一旦出现风险, 企业更容易通过改头换面、关门走人等的方式逃废债务;另一方面, 小企业因生存周期平均水平低于大中型企业, 经营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退出市场的概率较高, 客观上增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
2007年, 美国小企业管理局估计有近23.7%的小企业在2年内消失, 有近52%的小企业在4年内退出市场。就目前而言, 虽然企业经营风险与其组织规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大企业的风险系数仍明显低于中小企业。在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提出资本充足率达标要求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在进行资产配置时必然要考虑风险系数。因此, 在开展授信业务时选择风险系数低的大企业, 放弃风险系数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 事实上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3.成本说[1]
由于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大型企业、重点项目的信贷往往派生大量的中间业务, 因而他们往往会成为各商业银行优先放款的目标。相反, 小企业贷款单笔数额小、总体笔数多、人员维护成本高, 且受资产规模限制, 小企业不可能像大中型企业那样, 为银行带来大量存款、结算、中间业务等综合业务收益。据调查, 小企业贷款的频率是大中型企业的5倍, 而户均贷款数量仅仅是大中型企业的0.5%, 而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信贷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中型企业的5~8倍。虽然按现行政策规定, 商业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利率可上浮, 即使上浮30%~40%, 甚至更高, 对小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仍然很高。现代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决定其要追求利润最大化, 银行希望每笔授信都能达到一定的规模, 因为授信规模较大时, 其分摊的固定成本相对就小, 银行从中获利就大。小企业经常不能承受也不需要大规模的资金, 这就使贷款的管理成本大大提高。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巨大差异, 也是银行更侧重于关注大中企业、大项目的原因之一。
4.动力说
目前, 多数银行现行的业务流程、制度体系和金融服务绝大部分是按照规范、成熟的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特征来设置的, 根本不符合小企业信贷需求的特点。如各商业银行普遍强化了贷款审批、发放等各个环节的责任, 特别是强化了对信贷人员的风险约束, 而激励机制却没有根本性的改善, 导致信贷人员出现了贷款普遍偏向大企业、大项目的心态, 影响了对小企业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上收了基层行的审批权, 银行授信程序比较复杂。由于银行一直主要向较大的企业授信, 大中型企业与小企业用的是同一套评级系统和申请贷款流程, 所以针对较大企业形成的客户评价标准, 事实上构成了对小企业的信用歧视, 导致小企业各方面的综合条件达不到银行的要求。
近年来, 银行不断地进行商业化体制改革, 要求银行更自主地开展业务,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所以, 在开展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金融业务存在较大风险成本、利润差异的情况下, 银行开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大多是点到即止, 都是冠以“响应政府号召”、“扶持地方经济”、“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等前提, 没能真正做到“为更好的盈利和发展而开展小企业业务”。尤其是在以利润考核为基本奖惩激励机制的前提下, 多数经营机构、客户经理更愿意将精力放在拓展和维护大客户的工作上。商业银行往往以强化监管剥夺放权与授权, 以强化责任追究而抛弃正向激励, 以强化风险控制而放弃收益机会。特别是在大企业信贷市场没有充分饱和之前, 商业银行没有必要采取更多的激励政策鼓励基层机构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5.改革说[3]
由于激励机制的缺失, 业务创新滞后。商业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而开发的新产品或衍生工具不仅品种少, 而且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很多品种是打擦边球, 不能彻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国有商业银行上收了基层行的审批权, 银行授信程序复杂, 改革相对落后, 不利于促进商业银行支持小企业的发展。
解决小企业贷款难对策观点的评析
分析问题原因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为了切实解决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各个层面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主要观点如下。
1.利益论
这种观点认为:小企业融资难, 不在于缺金融机构、缺信贷资金、缺客户群体、缺金融业务产品, 而在于缺少银行主动开展小企业业务的动力。商业银行没有支持小企业贷款的动力机制, 利息没有覆盖风险和成本, 所以要大幅度提高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 只要小企业贷款后有利润空间或低于同期民间融资利率就是商业银行支持小企业贷款利率的高限。只有真正做到收益能覆盖风险, 在相同的成本条件下, 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银行才会从根本上消除只向大企业贷款的现象, 主动地开展小企业金融业务。这一观点来自国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5年出席“中小企业融资国际研讨会”的发言。
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 意味着银行要大幅度提高贷款利率。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成功经验来看, 存贷款利差至少在10个百分点以上, 商业银行才能够覆盖成本和风险。这意味着贷款利率在15%左右, 甚至更高, 才合理。央行副行长吴晓玲也曾指出,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一般给出18%~19%的利率, 最高为30%, 而我国的民间借贷利率一般在20%~30%间。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 是对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把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20%~50%是符合双方利益的。因此, 把国有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适当上浮是符合双方利益的。
但是, 放开利率并不能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2004年10月29日,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可以在一定区间浮动作出规定, 这为中国开展商业可持续的小额信贷和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条件。但是, 全国绝大多数银行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自主定价的有利条件。中国人民银行在受调查的38家金融机构中, 对“如果上浮利率, 是否会增加对小企业贷款”这一问题持“肯定会”或“可能会”的仅有14家, 而回答“与利率无关”和“不会”的为21家和3家。为什么利率高了银行还是不愿意对小企业放贷呢?因为利率只是促进商业银行向小企业贷款的一个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在制度不变、银行的核心信贷技术缺乏的前提下, 单纯提高利率会造成逆向选择, 使那些资信好的客户因为利率高而不贷款, 资信差的客户仍然是只借不还贷款。
2.机制论[4]
这个观点认为:商业银行应加强机制建设, 以机制来为商业银行积极支持小企业贷款提供保障。这一观点主要以国家银监会制定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为代表。它要求银行在拓展小企业融资业务服务中应建立和完善“六项机制”: (1) 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小企业贷款有一定风险, 为实现小企业贷款业务商业性的可持续发展, 银行必须实行风险定价, 根据风险程度确定相应利率, 以足够利差来弥补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2) 独立核算机制。由于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特殊性, 应对其进行独立的成本和利润考核, 以独立考察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经营管理业绩; (3) 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对有条件的基层银行进行合理授权, 简化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审批程序, 减少贷款审批层级, 可实施“双人”或“四眼”原则, 以适应小企业贷款业务“小、频、急”的特点; (4) 激励约束机制。要研究制定风险防范与正向激励并重的业绩考核评价办法, 使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个人利益能与其业绩紧密联系, 从而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5) 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在减少贷款审批层级的同时, 必须在各业务环节配备专业的、有经验的业务人员, 注重对从事此项业务员工的专业化培训, 以提高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 (6) 违约信息通报机制。要注意收集和掌握各自业务区域内的恶意违约客户相关信息, 并在本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定期通报, 以防范风险, 改善信用环境。
机制建设是一项促进商业银行支持小企业发展重要的保障措施, 但机制还局限于商业银行支持小企业信贷的条件。解决小企业贷款难还要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小企业贷款能力问题, 提高商业银行小企业融资的核心技术, 特别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核心系统的支持功能, 解决风险管理和成本优化问题。通过机制和手段的互相配合, 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担保论[5]
这一观点认为:小企业本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因此主张通过大力发展担保公司来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为小企业提供担保和贷款风险补偿制度。担保机构的发展确实能解决一部分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但并非一保就灵。在解决小企业融资过程中, 还存在下列问题。
首先, 从风险总量来看, 并不因为有一个担保机构就能减少风险, 也不因为有一个担保机构就减少了成本。使用信用担保计划可能会增加银行和借款人的道德风险, 减弱信用道德, 银行会由于担保的存在而放松对贷款进行适当的监控。信用担保计划增加了整个系统的交易成本, 无论是贷款人、借款人、担保机构还是政府。而且, 信用担保计划需要很高的启动成本, 风险很大, 通常依赖于补贴, 并且需要持续的外部融资, 有可能造成额外的市场扭曲, 维持市场的不完善以及信用信息的不足。在中国, 担保机制曾经被用于绕过利率管制, 这有可能削弱激励机制和加剧赖账文化。
其次, 第三方担保的前提假设是担保公司为担保企业担保都能够按期收回本息, 一旦有一笔或多笔收不回贷款, 由于担保倍数的放大原因, 可能造成担保公司的系统性风险, 造成商业银行担保资金的落空, 造成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损失。
4.人才论
这种观点认为:仅仅依靠运行良好的信息处理系统并不能保证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降到最低。对于小企业来说, 数据的可变性很大, 如果对这些信息不加以灵活处理, 会对银行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当程式化的信息系统无法分析时, 专业化人才的作用才会发挥出来。在全方位模式和社区顾问模式下, 金融专家和客户经理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处于核心地位, 信息的流转和处理取决于客户经理以及金融专家的个人能力, 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沟通客户关系、挖掘客户信息, 然后进行详尽而全面的分析, 最后决定贷款的发放。此外, 一个优秀的客户经理应当是一个复合型人才, 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 这样才能在与客户交往中游刃有余。同样, 在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过程中, 创新精神也是相当重要的, 特别是在产品单元化模式和客户专业化模式下, 只有不断创新业务和产品才能找到相应的盈利点。
5.多渠道论
这种观点认为:解决小企业贷款需多元化、多渠道, 不能仅仅依靠商业银行。一是正规的金融机构, 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在大银行下设小额信贷部或小客户信贷部。二是成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的、专门的小额贷款组织。三是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四是融资来源应该具有多样性, 比如, 私募股权、股票市场、银行流动资金贷款、赊账等形式, 要大力发展风险资本, 要发展供小企业股本筹资的二板市场, 要开发保理和租赁等非银行融资工具。加大力度发展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 包括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互助基金和金融财务公司等, 适时推出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只有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各种融资工具的开发, 才能满足小企业发展和小企业多种多样的融资需求。
当然, 在众多的融资工具之中, 最重要的仍然是银行贷款, 而在银行贷款中遇到的各种法律法规和监管问题的解决, 又会反过来促进非银行金融工具的开发和繁荣。
6.流程论
这种观点提倡规范小企业信贷审批流程。银行要根据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特点和社会信用环境, 改进信贷业务流程, 减少贷款审批环节, 缩短审批时间, 提高效率。要对小企业上报材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做出明确的规定, 银行要建立扁平化、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体制。
7.扶持论[3]
这种观点认为:政府可以用贴息的方式来分担一部分金融风险, 这是财政杠杆对金融杠杆的一种促进。
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应利用社会信用征信体系加强信用管理, 如有过恶意逃废银行借款记录的企业及其主要经营者, 取消其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限制其新开立企业等, 切实采取有效手段遏制违约行为, 提高小企业的信用度;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银行间的信息沟通。如进一步放开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与银行间的信息共享, 帮助银行更多地了解企业信息, 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发展动向;进一步完善和推行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 增加银行对发展小企业融资业务的积极性。所谓“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就是银行在针对小企业的贷款中出现风险损失时, 由政府“买单”一定额度的损失。
但是, 行政性措施只能作为辅助措施, 不能作为主体措施。如果说全国小企业的发展都要靠政府的担保公司、担保基金, 那么风险将全部都集中在政府, 市场经济将难以形成。银行因受小企业自身规模的限制, 对其自身各方面的完善改进建议可能收效不大, 而政府是行政主管部门, 由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措施可涉及诸多方面, 能起到牵头和督办的作用。
系统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几点思考
1.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各种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 这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存在决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对事物发展起主要作用。不同时期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 当前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商业银行支持小企业发展的经营机制和科技手段的创新。只有这两个问题解决了, 支持小企业金融发展才会既有动力也有能力。
2.加强小企业自身建设是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
小企业是发展小企业融资的基础, 没有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就没有小企业金融的健康发展。小企业要注重其自身的完善情况, 合法经营、诚信纳税, 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 增强企业可信度和财务统计的准确度。
3.市场经济条件下, 必须要用经济手段来解决发展中问题
用经济手段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主要通过利率手段调动资金供给者的积极性。要适用市场经济规则。小企业贷款成本高, 但高不过单个储蓄类业务;小企业虽然死亡率高但其出生率更高。因此, 要确立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小企业金融文化。
4.商业银行是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主导力量
市场经济条件下, 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必然是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但在当前市场商业银行的融资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商业银行支持小企业贷款问题。只有商业银行这一主力军发挥了主导作用, 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5.积极提升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经营能力
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流程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充分结合小企业自身的特性和其融资需求的特点, 从担保方式、产品组合、业务流程、机构设置、全面服务等各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迎合小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 工具化、流程化、标准化、批量经营是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扬, 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2]李庚南.小企业贷款中的几个问题[J].银行家, 2007 (2) .
[3]人民银行徐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关于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反向思考[J].经济与金融, 2007 (9) .
[4]李镇西.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小企业贷款服务机制[J].银行家, 2007 (10) .
[5]黄文彬.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的现状及风险控制[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7 (2) .
[6]刘明, 王凤玉.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投资等待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0) .
[7]闻超群, 章仁俊.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经济学分析[J].社会科学家, 2007 (1) .
3.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篇三
【关键词】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原因;应对措施
一、引言
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占全国60%的工业产值,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咨种因素的影晌,80%的中小企业都认为融资难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直接融资难,间接融资更难。很多问题在外界因素的强烈冲击下凸现出来,在困难的重压下广大中小企业显得举步维艰,不仅面临着市场需求下滑,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且贷款难度也在与日俱增。中小企业贷款难和融资渠道萎缩,已成为可能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探讨和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对于推动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
1.中小企业方面。(1)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小规模是中小企业目前普遍的形式,这对于日后的生产来说就存在不少弊端。首先是不能享受到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低成本,产品的边际成本较高,给企业形成压力。其次是受规模限制,企业的各项机制还不完善,使得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较高,许多工作都有企业的所有者一人担当,管理方式表现为简单化和集权化,人员流动频繁,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还有是创新能力低,中小企业进入的行业一般门槛较低,竞争激烈,要想站稳脚跟,必须不断地创新产品。而因为其资金较为匮乏,人员素质不高,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升。正因为受到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也就增加了贷款的难度。(2)信用度低,诚信意识不强。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诚信意识淡薄,道德风险严重的现象。不少企业将贷款资金作为自有资金使用,短贷长用现象较为普遍,银行一旦给这些企业发放贷款,贷款本金就很难如约偿还,必须不断续贷,发生在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大企业,这也是中小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的关键。(3)信息资料缺乏,道德风险相对较高。多数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水平低,有的没有完整的会计账簿,银行获得真实资信状况的难度较大。为了逃避税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一些中小企业对外披露信息非常谨慎,对银行提供的报表也并不真实。金融机构缺少合适的渠道了解中小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4)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变现能力较弱,负债率高。中小企业在初期市场定位的准确性,业务模式的成熟度及管理规范性都存在不确定性,一般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差,难以得到银行的支持。(5)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了信贷管理。风险控制逐渐向以控制贷款安全性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
为有效降低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往往要求企业用土地、机器、设备、房地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来抵押。贷款审核过程中,能够提供有效担保和抵押,已经成为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前提条件。目前国内银行一般偏好于房地产等不动产的抵押,而中小企业大多受经营规模所限,土地、房屋抵押物不足,一般很难提供合乎银行标准的抵押品,加之中小企信用度低,难以寻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就造成了因为缺乏合适的抵押和担保而难以获取贷款的窘境。
2.银行方面。(1)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高,资金回报率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盈利能力和资金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考虑的首要问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向中小企业贷款恰恰很难和其经营目标相吻合。给中小企业贷款涉及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贷款频率平均为大中型企业的4~6 倍,而贷款额仅为大中型企业的4%~6%。对于银行来说,无论给中小企业贷款还是给大中型企业贷款,发放的每笔贷款的程序、经办环节都大致相同,所以相对大中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贷款的经营成本高、资金回报率低,难以补偿成本上升和风险加大的损失。正是从自身效益考虑,商业银行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数额小,笔数多,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具备良好的资金计划能力,当商机出现时,才考虑融资的问题。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查分析,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迫切需求。(2)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现象的存在,重要原因就是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的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没有这些信息,或一方比另一方拥有的相关信息更多,从而对信息劣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与规模较大、经营较为成熟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够标准和透明,银行在收集和处理中小企业信息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而贷款后对其进行审查和监督所花费的成本也较高,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导致银行谨慎对待中小企业信贷。(3)银行服务对象与市场定位的影响。银行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到大企业、大行业、大集团,市场定位以大中城市为主,而中小企业由于贷款数额小、笔数多、风险高、时间性强,很难获得稳定的贷款环境。银行自身在机构设置、产品设计、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都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对贷款的特殊需求。(4)信贷体制存在着缺陷。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正处在转型期,为防止出现新的信贷风险, 基层支行的信贷权集中上收,实行“集中管理, 集约经营”。信贷权限的上收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起到了防范风险的作用,但也削弱了基层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也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5)内部激励机制的不合理。目前商业银行基本实行贷款的第一责任人和终身追究的信贷制度,信贷员的收入与风险不成比率,激励机制不到位,责任与义务不对称等。同时贷款安全性要求很高,盈利性要求较低。激励的不对称,制约了信贷员向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强化了“惜贷情绪”。
三、应对措施
1.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企业贷款难题。虽我国现在也有一定数量的担保公司,但其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借鉴发达国家信用保证制度,通过设立基金担保,成立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公司等途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有效解决担保难问题,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各金融机构在目前特殊时期,应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适当降低中小企业信贷准入门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从而最终实现银企双赢。
2.商业银行要改进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肆虐的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应该多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帮助我国经济尽早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积极创新和推广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应摒弃信贷投放“零风险”的管理机制,对法人信誉好、企业产品有市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贷款需求要大胆予以支持;应拓展贷款服务创新品种,积极研发适应中小企业的贷款品种,为中小企业的提供一些新的融资渠道,以满足其不同的贷款需求;应从实际出发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信誉好的企业,要通过封闭贷款、短期授信等方式给予支持。
3.支持小银行扶持中小企业。小银行起步较晚,资金没有国有大银行雄厚,客户也没有国有大银行稳定。故小银行将中小企业作为其主要客户之一,小银行实现了在微利情况下,通过降低成本能够做到还盈利。这将成为今后中小企业寻求贷款的主要方向。
4.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经营素质,增强信用观念。强化信用意识,树立"诚信是最大资本,守信比金钱重要"的理念,真正认识到建立和维护企业信用的重要性。同时企业法人代表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建立健全产权清晰、责任分明、管理规范、公开透明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地保护企业的资产完整,减少舞弊行为。要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促进中小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同时积极建立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互换机制。强化信用观念,提高自觉还贷意识,保持良好的银企关系。
5.完善信贷管理,强化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在日益趋向市场的金融竞争中,商业银行要走出信贷风险防范的误区,消除贷款“零风险”等不切实际的观念,树立在发展中化解风险的意识,决不能用惜贷,惰贷、惧贷的办法消极避险。(1)要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疏通中小企业贷款瓶颈。要顺应中小企业特点,适当下放贷款权限,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加快审批速度,提高工作效率。(2)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3)要健全贷款营销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采取措施把银行职工的利益同银行业务开展情况,特别是贷款的发放情况结合起来,鼓励信贷人员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客户,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4)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发挥银行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在结算、汇总及财务管理、咨询评估、投资理财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服务。
6.健全社会信用法制保障体系。银行和企业的经营都是商业行为,因此银企双方在经营过程中,既要做到知法、依法、守法,又要操守诚信,互相支持理解,以诚信为基础,建立平等互利、相互信任的银企关系。为此,要在立法上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强化违约责任追究,对少数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制裁,让赖债、逃债者无利可图,使失信违约行为真正受到法律制裁,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信用关系的有力武器,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创造良好的环境。
7.营造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良好环境。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真正解决贷款难的问题,还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营造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良好环境,重点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积极指导和督促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强化内部控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因企制宜地运用各种改制形式,建立起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2)建立健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3)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规范中介机构行为。特别是对为中小企业抵押贷款办理资产登记、评估的部门和中介机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和监督,进一步规范贷款抵押物的评估登记程序和操作规程,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延长有效时限,降低收费标准,努力为中小企业办理贷款提供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社会中介环境。(4)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树立支持银行发展、保护银行权益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观念,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建立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加强情况沟通,积极向银行推荐可供选贷的重点中小企业,搞好项目资金衔接,定期研究解决银企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推动银行和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银行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创造条件。(5)要支持金融机构发展,增强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要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其加快发展步伐,增强资金实力。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和综合实力,使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汪振伟.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探索[J].银企信用.2009(7)
[2]范娜妮.中小企业贷款难和商业银行惜贷问题的研究[J].山西焦煤科技.2009(6)
[3]程昊.中小企业贷款的破冰之旅[J].新理财.2007(19)
[4]施继元.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分析及其政策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10)
4.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四
为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入企业、进农家活动,切实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近期,我县联社班子成员紧密结合活动要求,走出机关、下到基层、沉下身子、深入企业和农家,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困难做多、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访民情、解民忧、集民智、促发展,在基层转变作风、树立形象、增长才干、创造业绩。现就我在活动中发现的中小企业贷款难突出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中小企业在我县经济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紧缺,逼迫采取减产、停产甚至是关闭破产的方式来应对危局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增长,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增加财政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多方面原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制约了银行贷款的发放
1、中小企业一般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经营业绩不稳定,且经营者学历普遍在大学学历以下,素质较低,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形成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
2、中小企业管理比较薄弱,许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随意性大、真实性差、透明度不高,不少企业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不能提供准确完整的财务资料,更有一些中小企业出于某种目的,一厂多套报表,或者干脆不建帐,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能准确、快速地判断这些企业及其负责人的真实信用水平,使银行很难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放贷无据,因此,无法放心地给以贷款支持。
3、中小企业自有资产少,适合做抵押的资产更少。当前,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担保、抵押贷款,许多企业因无法向银行提供合适的抵押物,难以获得贷款,加剧了贷款难。
4、部分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差,逃废债情况严重,银行维权难度较大。调查发现,一些中小企业借改制之机蓄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挫伤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一些中小企业在贷款前就存有不良思想,骗贷、逃贷思想严重,尽管这样的企业为数不多,但其影响很坏;在贷款形成不良银行申请法院起诉后,法院执行得不到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债务人赖账有利、有理的心理,导致了社会欠钱还钱意识淡薄,信用观念不强,严重影响了银行贷款积极性,制约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5、企业债务负担沉重,偿债能力不强。中小企业经营起步时,民间融资占初期投资比重极大,付出利息极高,有的达到五分、七分多,初期又无收入,致使企业资金需求越滚越大,入不敷出,资产负债失衡,偿债能力不足,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心下降,不敢轻易放贷。
(二)银行现行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度
1、目前银行普遍实行严格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对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人员的贷款审查责任制都有明确的考核规范,实行贷款全程责任制,对贷款人的责任追究非常严格,而在信贷激励机制方面则没有什么规定,使约束和激励不对称,导致信贷人员产生“多贷多风险”、“不贷元风险”的思想,普遍存有惜贷、惧贷心理,因此在贷款发放上过于慎贷、惜贷,对一些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避而远之。
2、成本、收益和风险不对称,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大企业。在银行看来,中小企业就是小麻雀,肉少还容易飞。中小企业贷款数额不高,但发放程序、经营环节缺一不可,据测算,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平均是大企业的五倍左右,而风险却高得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当然乐意做大企业的贷款业务。
3、银行在放贷方面缺乏贷款营销意识,信贷面不宽,眼睛只盯在一些大企业、大项目上,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拓展不够,主动性不强。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上,程序多,手续繁琐,时间长,不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键全,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1、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少,规模小,即使省、市成立了一些担保机构,但担保资金有限,担保能力严重不足,使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得到担保贷款。另外,有实力的企业一般也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担保难的问题限制了中小企业贷款的投放。
2、中小企业办理抵押贷款涉及的部门较多,有些部门和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在为中小企业办理抵押贷款服务上手续繁琐,收费环节多。在企业办理资产评估、抵押登记的过程中,程序复杂,收费过高,有时甚至高于银行利息收入,不仅加重了企业负担,给银行发放新的贷款和完善贷款手续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加之企业在办理资产抵押登记手续之前,需要先进行资产评估,评估时评估部门按估价金额的高低收取手续费用,估价越高,收费越多,有时借款人为多取得贷款,也希望多评估。这样,对于银行来讲,就形成了抵押资产“高进低出”的怪现象,极大地损害了金融企业的利益。同时,由于抵押物流通市场不成熟,银行只能大幅降低贷款抵押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小企业贷款办理,影响信贷投放。
二、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对策和建议
当前影响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单靠银行的努力是不行的,需要企业、银行、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配合,采取综合措施,全方位运作,综合治理。
(一)加强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努力塑造良好的地方声誉和形象。
1、协助银行加大打击逃废债工作力度。从根本上摆脱地方功利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想的束缚,加大打击逃废债力度,建立起有效的维信机制,有利于降低金融企业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能力,改善地区信用状况。首先,要加大舆论监督的作用,对恶意逃废债的企业新闻单位要敢于给以曝光。第二,强化对逃废债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的约束机制。对于恶意逃废债的企业,不享受财政性资金扶持,其法定代表人在一定期限内还不允许创建新的企业;继续严格执行基本帐户管理制度,防止企业“多头开户”,逃债逃贷。第三,对金融部门采取的联手制裁措施,诸如严禁逃废债企业到金融机构办理存贷、结算、承兑贴现、汇兑、现金等有关业务,要给与全面的支持。第四,协助法院加大信贷案件查办力度,帮助解决执行难问题,切实维护金融企业合法权益。
5.中小企业贷款难原因 篇五
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构建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多渠道化解中小企业资金供求矛盾。与以往相比,小微企业贷款无门的问题有所改善。据省金融办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末全省462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331.5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三类贷款占全部贷款的86.2%;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保余额突破1100多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责任余额超1000亿元,占比97.8%。但在调查民营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中,“缺资金”列第一位,认同度为53.5%。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现状
目前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融资贵,贷不起”。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存在“扶大不扶小”的偏见,对小微企业“短、少、散、快”的资金需求无法提供有效供给。中小企业只有转向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途径,形成了事实上的贷款利率双轨制。据调研,小微企业贷款的综合成本费用率为10%以上的占75.5%,有17%的企业的贷款成本在12%以上。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的年利率是12-15%,企业所贷资金,50%为现款,另一半是承兑汇票,或者全部是承兑汇票,再加上各种费用,实际资金的使用成本更高。另外有不少企业反映,小额贷款公司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矛盾的同时,推高了资金的使用成本,充当了“影子银行”。不少实 1
力较强的大企业在国有商业银行获得利率较低的贷款,再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转贷给小微企业,获取利差。
二、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分析
(一)小微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与银行机构信贷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小微企业普遍原始资本积累不足,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对资金的需求极其旺盛。受成立时间短、盈利水平低等因素制约,其内源融资能力有限,故而许多小微企业都有通过银行机构借款进行外源融资的强烈需求。而近几年,我国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收紧,央行和监管部门对银行机构实行严格的信贷规模控制,银行机构信贷投放(包括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不足,与小微企业发展旺盛的资金需求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小微企业经营高风险性与银行机构信贷资金安全性之间的矛盾。相对而言,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短、破产率高、抗风险能力差,并且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还本付息保证和风险分担机制,包括可提供的抵押担保不足等,导致其获取金融支持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形成的损失极有可能通过信贷环节转嫁给银行机构。
(三)小微企业高分散和高成本性与银行机构资本逐利性之间的矛盾。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数量大、分布广的特征,资金需求“短、频、急”,银行机构向小微企业经营等量收息资产较其他贷款对象而言需付出更高的营运成本。另外,大多数小微企业没有规范的财务会计报表,内部的监督制衡机制也不够完善,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机构为防止资 2
产风险,要么放弃交易来避免逆向选择,要么加强监管来规避道德风险,两者的最终结果都将导致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萎缩或交易成本的增加。
三、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的建议
1、明确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要求。分机构类别提出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要求,将各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实行量化考核,达到一定规模,政府给予奖励。如大型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不低于30%;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低于40%;城市商业银行不低于50%;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低于70%;村镇银行不低于85%。
2、建立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积极稳步发展村镇银行、小贷、担保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打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通道,建立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体系。通过建立小微企业融资信息网,扩大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积极谋划各金融机构在工业园区,经济强镇的布点问题,切实降低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准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无法借贷问题。
3、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小微企业虽然无抵押、少抵押,但是生产经营稳、管理灵活。围绕这一特点,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鼓励围绕小微企业、“三农”和个人创业等融资需求实际,加大商标权、专利权、集体土地使用权质押等金融创新产品试点推广,持续开展各类金融产品创新工作。建议对成功开展首单业务、贷款利率不上浮,并及时投放至企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别 3
予以奖励。对同时成功开展多项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按产品创新种类分别奖励。指导保险业金融机构创新小微金融产品,推出小额贷款信用保证类保险业务,为小微企业提供增信和贷款便利。
4、推进“增信式”和“分段式”还贷方式。针对民营企业因贷款期限错配、新担保机构难落实及民间融资成本高等现状引发的还款难题,推出“增信式”、“分段式”两种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缓解小微企业周转快、还款难、成本高、期限错配等根源性问题。其中,“增信式”模式主要针对符合条件的优质小微企业或基于实体、经营前景良好但暂时出现流动资金紧张的小微企业,在原授信额度基础上,通过增加一部分专用授信额度的贷款,并在合同上明确该贷款用于归还其他借款合同项下到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分段式”模式主要支持生产周期和回款周期较长,在贷款使用前期主要为投入期、后期回款较为集中的小微企业,合同项下贷款期限被灵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不还本,第二阶段分期还本,并延长至2或3年。
5、探索信用贷款试点工作。在坚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重点选择成长性、科技型、环保型等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小企业作为试点对象,大力推广信用贷款试点,试行免抵押、免担保。其做法不受银行权限和额度限制,不仅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贷款难、助推企业及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促进银行转变“唯抵押论”的信贷理念,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
6、建立健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以省信用担保集团为龙头的再担保服务体系,在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之间构建新型风险共担机制。加强对全省各级国有担保机构的管理考核,促使其降低融资担保费率,提高风险容忍度,更好地发挥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的作用。
7、鼓励、支持、培育网上融资。建立健全安徽金融网络平台,全省中小企业可借助网络平台发布融资需求,银行可在第一时间获取企业融资信息,并立即指派信贷员深入企业作进一步调查,在指定工作时间内给予企业回复。同时,引入规范的专业担保公司参与,对抵押担保有困难的企业可直接在网上洽谈、合作,促进企业融资对接。
6.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篇六
大多数企业家在碰到难题时,都喜欢把问题归结于银行等信贷机构的制约,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焦点。而忽视了企业的自身问题。投融天下作为专业的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从企业自身入手,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在因素做了分析。
第一,过度包装或不包装。
有些中小企业为了融资,不惜粉饰财务报表、甚至造假,进行“包装”这是不应该的财务数据脱离了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很容易就能被看穿。但也有另一种情况,有些企业认为自己经营效益好,应该很容易取得融资,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包装企业。其实资金方看重的不只是企业的短期利润,而是企业的发展前景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对此,企业的主要领导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性思路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包装还是必要的第二,没有完善的融资战略设计。
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需要完善的谋划和充分的准备,这是取得最佳融资效果的开端。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只有总的战略谋划和设计,没有关于企业融资的具体战略设计。中小企业融资的具体战略设计是总体战略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这一局部内容应该进行精细的筹划。企业家一定要加强对融资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掌握充分情报信息的前提下,才干做出最优的选择。
第三,只顾扩张不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是企业自身的一种融资能力。很多民营企业在不时扩张的过程中,管理却越来越粗放、松散。特别是一些守业企业只顾发展,不塑造企业文化,最终导致企业规模做大了但企业却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企业内部或各部门之间缺乏共同的价值观,没有协同能力。不具备银行评估的基本贷款和中小企业融资的条件,这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缺乏资金规划和中小企业融资准备。
融资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企业要获得快速发展,必需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资本的本性是逐利,不是救急,更不是慈悲。因此中小企业在正常经营时就应该考虑融资战略,并和提供资金方建立广泛联系。中小企业融资前,还应该先将企业梳理一遍,做好相应的准备。中小企业融资时,能够把企业及公司业务清晰地展示在投资者面前,让投资者看到投资后“逐利”可能性和现实性。
7.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制度分析 篇七
一、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制度成因
作为各国共同难题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般认为其成因主要在于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防范风险, 银行对中小企业单位贷款的信息成本、监督成本通常比对大企业的要高, 由于规模不经济, 银行天然地对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 贷款意愿不强。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 本质上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本身所无法克服的缺陷, 即“市场失灵”。然而在我国, 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制度, 即“制度失灵”。
(一) 以国有经济和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银行融资制度
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和融资制度下, 国有产权的国有属性“弱化”了国企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而非国有产权却加剧了非国有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从而使得国企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的信用可得性普遍较高, 而以非国有经济成分为主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则信用可得性十分低下。
一方面, 我国现行的银行体制, 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的信息不对称及规模不经济问题。现有的四大国有银行、十数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不是“政府所有”就是具有“政府控制”性质, 在把贷款提供给国有企业时, 无须考虑国有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因为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最终会由终极产权所有者亦即政府 (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 来化解。而在贷款给非国有的中小企业时, 由于产权归属的不同, 银行不能将风险转嫁给政府 (如中国现行法规规定, 对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呆坏账不能核销) , 因此贷款的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就增加, 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交易成本, 导致银行在贷款给非国企时持一种过分谨慎的态度。
另一方面, 我国现行信贷管理体制的某些做法, 则进一步弱化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意愿。近年来,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 银行在开始重视风险与收益管理的同时, 其信贷管理体制的某些规定却相对滞后, 表现在:一是对贷款责任人的追究很重而激励不足, 在实施“信贷终身责任制”的约束机制的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使得国有商行的信贷员产生“恐贷”心理, 几乎丧失开展贷款业务的动力;二是对利率的限制以及对交易费用、监督费用的限制, 意味着利率的非市场化, 现行的利率浮动范围并不足以为贷款的风险提供足够的补偿, 贷款预期收益低, 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
(二) 以国有大银行为主、地区商业银行为辅的高度集中的外生性金融体系
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建立了规模上以大中型企业为轴心、所有制上以国有企业为轴心的双轴心国有大银行金融垄断的金融体制。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天生就不适合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服务, 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尽管经济格局现已发生巨变, 国有经济仅占三分之一, 但金融结构却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的演进, 国有经济仍然占用了70%的信贷资产 (从存量而非增量看) 。
1994年开始, 我国又建立了若干以地方政府出资为主、地方政府主导型的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地区性股份制银行大多是依托某种政府部门的背景自上而下组建起来的, 其支配的资金自然也主要用于支持地方政府所偏好的企业与项目。
总的说来, 我国始于1978年底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意味着我国非自然演进市场制度的制度环境的缺失 (如信用环境、法制环境) , 以及新产生的市场经济与公有制 (而非私有制) 的结合问题等, 导致了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从而导致了转轨过程中的诸多制度缺陷, 这便是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金融支持体系明显不足的根本原因。
二、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制度选择
既然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症结在于制度, 则中小企业贷款支持体系的构建在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形成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模式: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 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 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近年我国政府和民间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体系, 然而迄今为止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体系仍然存在着不少明显缺陷, 具体为:
(一) 诱致性制度供给不足
目前, 我国严格的金融管制对诱致性的制度变迁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诱致性制度供给明显不足。例如, 对有可能主要面向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民营中小银行的市场准入的限制至今未能放开, 民间资本难以进入银行体系;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这些本身应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却偏离了其宗旨, 仍以国有、较大型企业为主要信贷对象。这种中小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制度变革路径相悖的直接结果是:一方面各种诱致性的制度变迁由于政府的强制性政策而受到抑制, 另一方面又导致内生于非国有经济内部的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如民间借贷的盛行, 但是由于制度供给的明显滞后并缺乏有效的监管, 使得这些灰色金融处于不规范、交易成本过高、风险过大甚至可能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的状态, 无法满足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 强制性制度供给效果不理想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效果取决于一致性同意原则, 当强制性制度与一些人 (或部门) 的利益不一致时, 这些人 (或部门) 就可能不按这些制度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类制度就很难有效率。近年央行和银监会不断出台的放松利率浮动范围、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等政策之所以见效甚微, 就是因为这些官方文件不能完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自身利益相吻合。
上述所采取的解决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各种金融支持措施之所以在实践中未达到预期效果, 原因在于这些措施多是建立在原有的外生性制度安排 (中央设计型或命令控制型) 之上。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 解决中小企业 (民营为主) 融资约束问题的唯一的途径就是在逐渐淡化“政府经济”色彩、尊重市场作用的条件下, 营造内生性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成长的环境, 即主要通过民营或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资金流动与组合、激励与约束的矛盾运动, 自发地去寻找解决其资金供求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具体是建立一种高效率的内生性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制度, 并以此作为中小企业发展金融支持的核心原则, 结合各地区的实情, 全方位着手, 从根本上解除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而内生性民营或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形成作为一种制度变迁, 必须突破原有的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强调主要以诱致性制度变迁来推进我国内生性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制的构建。
三、中小企业贷款支持的制度创新
内生性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 在于政府作用的系统发挥:一方面, 政府应通过创建自由、宽松、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鼓励个人或团体不断创新、不断对新的制度安排“试错”, 推进诱致性制度变迁;另一方面, 政府应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方式, 提供制度构成中关于制度环境、制度实施机制的制度供给。
(一) 应放松市场准入, 推进诱致性制度变迁
金融行政的职能是严格金融监管、严格市场清除, 而金融市场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则要求放松金融准入、放松资本管制。放松金融准入, 是为了解决因政府长期垄断金融而导致的缺少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服务的基层金融服务 (包括机构和市场) 的“老大难”问题。
(二) 创新信贷机构, 容许并促进社区性中小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健全
一是合理定位, 使城市商业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 将基层信用合作社真正办成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二是应放开市场准入, 适时发展各种由民营经济组织、集体或个人经营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 (如中小企业租赁公司) , 培育良性互动的资金供求机制。
(三) 创新融资机制, 完善内部控制
中小企业的贷款如果要按照对公贷款的程序来操作, 一般很难被审批通过, 因为目前各银行对对公贷款项目控制比较严格。应如何创新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呢?不少银行已做出了很多新的尝试, 例如, 针对民营企业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应向民营企业主个人而不是企业发放贷款;针对中小企业产品销售的现金流可能比较稳定这一特点, 重点发展与其产品销售直接相关的融资业务, 如保理业务及各类票据融资业务等等。另外, 针对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融资较容易而固定资金融资相对困难的特点, 充分运用设备租赁融资也是一个较好的办法。与此同时, 还应适当革新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如创新授信制度、下放贷款审批权;创新约束激励机制, 规范贷款问责制等。
8.论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篇八
关键词:中小企业 商业银行 远东国际租赁公司 信贷模式 贷款定价
▲▲一、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的定义
根据《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小企业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划分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企业资产总额等指标来划分。如工业行业,中型企业是指职工人数在300人到1000人之间,企业年度销售额在2000万元到40000万元之间的经济组织;小型企业是指职工人数在20人到300人之间,年度销售额在300万元到2000万元之间的经济组织;而微型企业是指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下,年度销售额在300万元以下的经济组织。
▲▲二、调研结果
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选取了两所商业银行以及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租赁公司,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以得出两种信贷模式的优与劣,以便改善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使得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一)对中国农业银行青岛市市南区支行和潍坊市昌乐县支行的调研
在对两家农业银行支行信贷情况进行调研后,得到以下详细资料:
1、贷款利率:1年以内是6%年息;1一3年是6.15%;3一5年6.40%;5年以上是6.55%;
2、贷款抵押物:目前抵押物的抵押率是评估值的70%以下,审贷标准是收入与负责比大于55%,信息报表真实。目前农业银行对于多数中小企业要求是只能采用商品房作为抵押物,不接受厂房,且要求要有担保公司进行担保;
3、审贷标准:审贷标准是企业收入与负债的比例为55%;
4、担保对象资金状况 :一般来说在发放贷款时,企业有盈利银行即可为其进行贷款操作,且不限定盈利大小。若为小规模纳税人原则上要连续经营1年以上。
(二)对远东国际租赁公司的调研
目前远东融资租赁分7个事业部经营,融资年利率为10%-18%之间,总年利率要求为15%左右,根据不同事业部有不同的要求,贷款期限为2-5年,以3年为主,以印刷事业部为例,企业成立2年以上,且年产值在1500万以上即可获得融资,主要评判标准为企业经营产生的现金流能够覆盖企业每月固定支出,如是购买新设备,企业不需要任何抵押,购买的设备在租赁期间属于融资租赁公司所有,如是流动资金贷款,则是相当于把厂内设备出售给融资租赁公司,再把设备回租给企业进行生产。
▲▲三、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化
(一)严格的利率管制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
该段时间为计划经济体制,利率单一,贷款价格就是官定利率,此时形成的是信贷卖方市场,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数量较低;
(二)利率有限浮动期(1982~1989年)
央行允许个专业银行和信贷机构对利率做小幅浮动,贷款价格也随之做小幅浮动,1983年人民银行授予中国农业银行20%的利率浮动权,商业银行对贷款定价有了一定的浮动范围;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准备阶段(1990~1995年)
商业银行仍然保持有限的浮动权限,同时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只能对流动资金贷款进行浮动,浮动幅度为下浮10%,上浮20%;
(四)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阶段(1996~1999年)
商业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原来的10%扩大为20%,下浮保持原来的10%不变,此期间信贷市场出现竞争,各商业银行开始运用有限的贷款定价权竞争优质客户,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数增加;
(五)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期(2000年至今)
2004年10月29日,央行放开商业银行贷款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商业银行拥有较大的贷款定价权,可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决定贷款价格,信贷市场竞争加剧,对资金需求较大、信用风险也较大的中小企业则采取大量的上浮利率。
▲▲四、结论
在通过以上数据的比较,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远东国际租赁公司的贷款期限为2年到5年,以3年为主,期限相对于农业银行的较短,贷款期限短有利于发放给企业的贷款收回,较大程度减少公司坏账的形成。
(二)农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有盈利且不限定盈利的大小银行即可为其进行贷款操作,对企业的盈利不限定大小则会导致在向企业发放贷款后其银行发放贷款金以及利息难以收回。
(三)通过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化可知,当利率上浮幅度大时,贷款价格上升的幅度也随之增大,并且当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定价权的自由度越高,信贷市场的竞争越激烈,作为信贷市场买方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也越容易。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成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解決好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才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制定一套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因中小企业的规模相对于大企业较小,资产总额也相对较低,因此商业银行应降低对中小企业的放贷标准,例如远东国际租赁公司的放贷模式,若是企业购买新设备则不需要任何抵押,购买的设备在租赁期间属于融资租赁公司所有,如此以来既能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也能保证中小企业在获得贷款的同时企业还能继续正常生产。但是降低放贷标准不代表降低审贷标准,普通中小企业的信用较低,但是其融资需求十分旺盛,商业银行应对其上浮利率,并且上浮的幅度由企业的信用情况决定,同时应做好审查中小企业资金状况的任务,在确保中小企盈利的情况下才向其发放贷款。另外,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提升其生产能力以及年销售额,也是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另一条件。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
[2]毕明强.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研究[M].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142~150
【中小企业贷款难原因】推荐阅读: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07-11
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07-05
中小企业贷款材料09-01
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技巧10-13
中小企业贷款借款申请书07-05
中小企业高税负的原因及影响分析09-25
浅谈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研究07-01
企业融资难调查06-29
关于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思考07-08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综述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