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2024-07-1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8篇)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篇一

Unit8 SectionB(1a-2c)全英版教案 Teaching Aims 1.Knowledge Objects(1)Function:Talk about the events.(2)Key Vocabulary:school trip, party, basketball game, term, month, busy

(4)Target Language:—We have some interesting and fun things for you this term.—School Day is on October 22nd.(4)Structure:on+月份+ ordinal number 2.Ability Objects: Can talk about the events.3.Moral Objects: Arrange time reasonably and be the master of time.Teaching Key Points

Listening;Ordinal numbers Teaching Methods How to make your own calendar.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Listening methods;Pair work;Group work

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Some pictur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Greeting(About 2 minutes)

Greet the whole class as usual.Step 2 Practice(About 10 minutes)Show four pictures to the students.(The pictures are the same as those on page 46, la.)

Ask some students to tell us what these pictures describing.T:Turn to page 46,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match the pictures with the right events.Step 3 Listening(About 15 minutes)1.T:My friend John is very busy, he has to participate many activities.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know about his calendar.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tudents, for the first time, ask the students try to circle the events they hear in la.Let students check their answers after they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for the second time.2.T:According to the tape, we know about John’s calendar, now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twice and fill in John’s calendar on page 46,1c as much as you can.3.T:Well, you have got lots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John’s calendar, so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John’s calendar, work in pairs.e.g.:A:When is Sally’s birthday party? B:It’s on October 5 th.Step 4 Reading(About 15 minutes)1.Many schools have all kinds of activities from time to time to enrich students, daily life.What activities do you have at your school? Ask the students to check the activities on page 47, 2a if they have at their school.2.There is a school notice on page 47, 2b.Let students read the notice and list the activities and the dates that mentioned in the notice.Fill this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T:I’m sure you have got much information from the school notice, so what activities from this notice do you like? What other activities do you like? Discuss the questions with your classmates.Ss:Discuss the questions, and write down what activities you and your classmates like, then report it to others.Step 5 Homework(About 3 minutes)

Make a survey in your family about their activities in the holiday.Blackboard Design

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篇二

1. 第6页《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分析:这个句子中“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有歧义:一是包括我在内有五个小男孩, 二是除了我以外还有五个小男孩, 即共有六个小男孩。文中究竟有几个小男孩, 无法得知。

2. 第7页课下注释 (1) :[嶙峋]形容人瘦削。

分析:查《现代汉语词典》, “嶙峋”一词有三个义项: (1) 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怪石嶙峋|嶙峋的山峦。 (2) 形容人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3) 形容人刚正有骨气:气节嶙峋|傲骨嶙峋。所以课下注释 (1) 应改为:[嶙峋]这里形容人瘦削。类似的还有第32页注释 (3) , 因为“低回”一词有三个义项, 所以应改为:[低回]这里是留恋的意思。

3. 第39页《我的信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使我感兴趣。

分析:这个句子的后一个分句“这使我感兴趣”的主语“这”究竟指什么?按语法上来讲, “这”就是指代前一个分句, 即“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要把后一分句作修改, 可在“这”后加上“些蚕”, 变成“这些蚕使我感兴趣”。或者删掉“这使”二字, 在“我”后加上“对这些蚕”, 变成“我对这些蚕感兴趣”。

4. 第54页研讨与练习二第一小题最后一个问题:“嫩嫩的, 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 为什么放在句末?

分析:这个问题本身设计得不科学。如果把“嫩嫩的, 绿绿的”用在“小草”前面, 原文就变成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试问: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土里使劲钻的过程中, 在破土而出之前“钻”的过程中, 人们怎可看见它是“绿绿的”?况且, 小草在钻出来之时, 也多是黄里带白的, 并不是“绿绿的”, 只是在钻出来之后, 经过春晖春雨的哺育才渐渐变得“绿绿的”。所以原文并无毛病, 问题中“本该”实质上是“本不该”, 这个问题应删掉。

5. 第93页《月亮上的足迹》第十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话:“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 它被甩在太空。”

分析:众所周知, 太空垃圾已经引起人类严重关切。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栓, 在太空中也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速运行, 可能撞坏航天器或飞船, 也可能对正在太空行走或作业的宇航员造成致命的危险。所以, 美国这一做法是很不应该的。这两句话应改为:“由于当时对太空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登月舱竟然被甩在了太空, 给人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6. 第148页《女娲造人》最后一句:这样,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分析:这个句子中“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的主语是“人类”, 而人类是人的总称, 与数量无关, 世界总人数为100万时称人类, 达到60亿也称人类。所以不能说“人类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原句应在“并且”后加上“人口总数”或“人口数量”或“人数”。

7. 第156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倒数第二自然段:人们说, 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分析:先看课下注释 (1) [孪 (luán) 生] (两人) 同一胎出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还有:“通称双生”。既然“孪生”已有“两个、两人”之意, 那前面就没有必要加上“一对”了。如果加上“一对”, 反而显得重复啰嗦了。

8. 第173页《泊秦淮》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3.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教材分析 篇三

关键词:教材;七年级英语;教材内容结构和编排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教材简介

《新目标英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Go for it》七年级下册共12个单元,加上复习单元2 个,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等部分补充材料。总的来说,这个长度对于一个学期的教学是合适的,与之前的教材相比, 省去了期中和期末的复习单元总结。在目录中,每一个单元中包括了题目、主题、功能、结构、目的语、单词、复习点这几部分。附录包括课文知识点、磁带录音 语音知识、语法、词汇与表达、单词index、名字列表、不规则动词变化表。每一单元都只有3页,分为A部分和B部分,各部分占一页要介绍基础性的语言知识,例如单词、句型、语法,而 B部分主要进行巩固和运用。在这两部分中,都比较好地结合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但 A部分更注重听和说,B部分注重读和写。在 B部分结束之后,就会有一个简单的自我检测,这部分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的检测或总结,另外一方面则是带有一点拔高性质的要求。每个单元还有self check部分,供学生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之用。它采用“语言的输入——学生的消化吸收——学生的语言输出”为主线编排的。通过确定language Goal,采用听、说、读、写,自我检测等手段,有效提高语言习得者的学习效率,有利于习得者的语言产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教材特点

(一)图文并茂。

当打开教材时,你会被里面生动而又有趣、诙谐而又美的图片吸引,几乎每一页中都有插画,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提升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让他们爱上英语,拥有好的学习动机,是大有裨益的。

(二) 实用性强。

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取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年龄、生活经历,习惯都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 Unit 1:Can you play the guitar? 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Unit 6:I am watching TV. Unit 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等。这些话题来自生活,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都懂,也有话说,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用到,所以说实用性很强。

然而它的优点其实也隐藏着缺点,譬如说,中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学生们还没有机会摸到吉他,没有电视机看,没有出过大山,这些因素又造成了这套教材在地区选择上的局限性。这也是对中国教育提出的高要求,让每一个小孩受到同等的教育是很紧迫的。

三、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双基能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语言运用能力的迁移和拓展。

四、教学措施和方法

措施: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协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和信心;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的迁移,加强日常生活中英语口语的运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用探究,共同提高。

1、加强词汇教学。包括单词拼写,词义记忆,语用功能的训练,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常抓不懈。词汇是文章、句子的基本单位,词汇量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否熟练地用英语读和写;能否顺利地用英语思考。从去冬期末考试所反映的问题看,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加强拼读与拼写的同时,应帮助学生进行有意识记,应加强对词的用法及内在含义的理解,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解释单词的能力,逐步启发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单词教学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这样,学生在学会了单词的同时,也学会了词的一些基本用法。

2、基本的语法教学一定要与语境相结合。进行语法操练时,要坚持

“四位一体”,即话题、语境、结构、功能相结合。抓住话题,联系语境,确定语法结构,明确语法功能(交际功能)。要重视语法知识对于培养语言运用功能的基础作用,又要注重改革教法。课堂上一定要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枯燥的题海战术已不能适应现今的英语教学。

3、加强交际用语教学。用英语进行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学语言功能项目时,要尽量避免格式化,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应变能力。

4、此书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且每一单元设计有4-5个pair/group work,学生每一堂课都有充分的练习时间,以此来强化新单词以及新的语法结构。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提升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分辨能力,组织能力等。笔者所实习的育才中学在组织课堂教学方面做得非常好,教师不仅基本功扎实,教学方法好,而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如教unit 3 动物这一单元,就注重深入要爱护动物,和动物做朋友,在unit 4职业这一方面,则强调应注重男女平等,并不是所有nurse都是女性,也并非所有警察都为男性等等。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5、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又一重点。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教师在平时讲解阅读理解题时,应着力帮助学生分析语言材料,而不是核对答案。

4.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四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七、巩固练习

课文下的习题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四、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五、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六、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课后记】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两项创新性学习:一由同学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内的辩论赛,辩题是《逆境一定成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们快速反应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五、教学设计

1、恰当导入

①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②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课题:山市

3、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4、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自学课下注释。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自主学习

①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5、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5、拓展练习

①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6、信息反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的:

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过程:

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

关于神话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探究品味

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拓展运用:

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决好这三个学习重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1、“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2、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3、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点字词。

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诗的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第二节诗写我追寻心中的海和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2)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3、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1)、哦,山那边/是海吗?

提示:“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2)、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2、解释词语:

隐秘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5.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学习课文准确地选用形容词、动词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鲁迅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态度;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设想]:

(1)本文的第2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应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揣摩而理解、掌握。

(2)本文的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是融汇在这种学习生活的描述中的,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3)关于长妈妈讲的故事、私塾先 生读的文章,并非重点内容,点到即可。

(4)本文是学生进入中学所接触的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文章篇幅又较长,词汇丰富,需用一课时来简介作者和作品,正字音,释词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

[课前预习]:借助词典和课文中的注释,给生字 注音,并添加难词注释,同时读课文。

需添加拼音的汉字有:豁、觅、筛、颊、塾、渊、凿、蟀、络、匾。

需添加注释的难词有:觅、渊博、倘若、无妨、乃。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

1.注字音、释词义,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 简介鲁迅的生平。

1.学生阅读注释①,明确三点:作者的原名、籍贯、生卒年代;作者的称号;作者的著作。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所写成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确凿 záo, 菜畦 qí , 桑椹 shèn , 轻捷, 斑蝥 máo , 缠络luò

攒 ,珊瑚shān hǘ 高枕而卧 豁 huò,敛 liǎn,脑髓 suǐ ,陌生mò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教师小结: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5.结合检查预习①导入课文。

提问:①鲁迅童年的生活是怎样的;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题目与文章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这两句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回答只需简要点明课文所反映的是鲁迅童年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即可,不作深入研究。

二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百草园”。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八段,并思考: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内容?

2.提示:

① 课文的第一部分,鲁迅着重写了三方面的内容:百草园的景物;听长妈妈讲故事;跟闰土父亲学捕鸟。表明百草园的生活是美好、神奇而有趣的,印证了文章开头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百草园这一片小天地,是鲁迅童年生活和学习的乐园。

② 对于“似乎确凿”的两种理解(两说可以并存)。

第一种理解:“似乎”意思是“好像”,表示不肯定;“确凿”,意思是“确实”,表示肯定。这一对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其实正表明了百草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过去的百草园不“只是一些野草”,而确实是“我的乐园”;但现在卖给别人的百草园不再是“我的乐园”,而确实只有一些野草了。过去和现在的矛盾在一句话内表明,于是便有了“似乎确凿”这一对矛盾的词语,用来突出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第二种理解:“似乎确凿”,其实写了作者从眼前所见追忆到过去的一个过程。句意实是:眼前“确凿”只是野草的“百草园”,那时“确凿”是“我的乐园”。过去,百草园内都是有趣的植物,并非全是野草,但眼前确实只长着野草,这种似是而非的状况,只好用表示不肯定的“似乎”来表明了。

三 学习课文中的观察方法,把事物看仔细,并学习用准确的词语写景状物的方法,把文章写具体。

1.以提问形式带出朗读内容。

(1) 提问:课文中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景物?在课文哪一部分?

(2) 提问:课文的第2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这样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3)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4)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小结: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小结:第二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继续提问讨论,使学生明确观察描写的方法。

提问:从刚才朗读的内容可以知道,作者写园内的景物,既写了静物,又写了动物,各抓住静物和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边讨论边板书,同时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出表现事物形态、色彩、声音、动态的词语。

① 这一小节课 文里,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引出了十五种景物,叙述了四件趣事。前两个“不必说”是略写百草园内景物的概貌;“单是……就有……”则是较详细地写百草园内的某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② 写景物作者分别抓住了形态和色彩,如:石井栏──光滑,皂荚树──高大,菜畦──碧绿,桑椹──紫红等等;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形态、声音、动态、如:黄蜂──肥胖、伏,叫天子──轻捷、窜,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等等;另外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翻砖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更增添了百草园内的趣味。

③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受具体地写到文章里。概括起来就是:(板书)

观察:看仔细 描写:写具体

3.以“捕鸟”一段为例,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提问:作者是怎样把捕鸟的过程写具体的?

提示:① 先略写拍雪人、塑雪罗汉,以衬托更有趣的捕鸟;

② 然后点明时间,需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后;

③ 最后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把捕鸟的过程写出来。这些内容若不看仔细,是无法写具体的。(讨论中要求学生在书上圈下有关动词,然后朗读这段课文。)

小结: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小结: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写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那么实在,那么具体。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 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 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结: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 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小结: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

其二,听长妈 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

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5.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小结: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小结: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中对比方法的运用,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步骤]: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三味书屋”。

1.由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小结: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

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第二部分(第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指导学生将三味书屋与百草园进行比较。

提问:“三味书屋”这部分写了哪三层意思?是怎样同“百草园”进行对比 的?

提示:① 三味书屋由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里面的陈设只有一块匾、一幅画,是封闭的,十分单调、沉闷,远不及百草园内景色鲜艳,生物丰富,环境开阔、优美。

② 三味书屋里的先生对学生死板而冷漠,不愿学生提问,“我”问他“怪哉”这虫,他便“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他远不及长妈妈和闰土父亲亲切、耐心:长妈妈娓娓地讲“美女蛇”的故事;闰土父亲在“我”问他捕鸟得失的缘由时,他是“静静地笑道:

‘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③ 三味书屋内学习的内容是令儿童无法理解的古文,远不如长妈妈故事的神奇,也不如闰土父亲所教的捕鸟那样有得益。

提问:从这三处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喜欢哪种学习生活?

(板书)喜欢百草园,不喜欢三味书屋。

3.理解三味书屋中使“我”感兴趣的事。

提问:三味书屋里面有没有使“我”感兴趣的事?是先生指导的吗?

提示:① 有两个使“我”感兴趣的地方:第一是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爬上那里的花坛可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第二是当先生读书入神时,“我们”便可以做指甲戏、描绣像;

② 这些都是三味书屋中较有趣的事儿。当然不是先生教的,先生是绝对不允许的。

4.理解课文通过对比来揭示文章含义的写法。

提问:“我”(又是孩子的代表)喜欢的是百草园内的生活,三味书屋中的学习内容不能吸引人,大家情愿到后园去折花捉虫,情愿做指甲戏、描绣像,而作为封建教育代表的“先生”却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孩子喜欢的,先生阻止;先生提倡的,孩子毫无兴趣,这一矛盾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一矛盾表明了封建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对孩子们毫无吸引力,并且束缚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5.学习“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① 指名学生找出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间的过渡段,并且朗读。

② 提示:a.课文题目中“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地点的转换为记叙顺序的,其中“到”指出了两地间的过渡。由此看出,本文题目的格式和本文的结构是一致的。b.课文第九段(过渡段)不仅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内容上表明,在当时“我”的心目中,去“三味书屋”是出于对“我”的惩罚,文中一组“也许”,是对自己干错事的揣测。从中可看出“三味书屋”在孩子心目中的黑暗形象。

6. 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小结: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小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 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他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他也没有象闰土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因为他是比较慈祥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恭敬”他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叛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的教育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7.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小结: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8.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小结: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小结: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几点补充:

1.插叙的运用

作者在记叙百草园的景物时,插叙了一段有关美女蛇的传说,使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段传说引起了作者的担忧、幻想,也使作者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这些心理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因此,使人感觉到百草园更是一个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

2.景物描写

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中, 百草园是一个有着无限乐趣的自由天地,因此作者对笔下的百草园进行了尽善尽美的描绘。虽然在成人眼中,百草园其实只是一个荒园,而在儿童的心目中却有无限趣味。 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语句,介绍了百草园中十五种景物 ,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情趣盎然的美丽图画。

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不惜重彩重墨,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个色彩明丽的世界。例如“碧绿”“紫红”“长吟”“低唱”“弹琴”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了从儿童的角度看,都是一 个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乐园,极符合儿童心理。

3.关于本文的主题

6.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篇六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教学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

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

课文围绕“

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朗读(齐读)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总结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

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

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7.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篇七

关键词:学生活力,魅力课堂,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一、概念界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改革, 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而实现这样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途径。

自从走进新课程, 本人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进行过许多尝试, 虽然这些尝试没有取得卓越的、巨大的成功, 但也为践行新课程做出了有益地推进, 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 就以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上册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来展示本人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解和实施。

二、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 整理自我, 分析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 锻炼自我, 树立自信心。

2. 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 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

发言时态度大方, 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提高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3. 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4. 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 要求尽可能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个性, 力求写出一点新意。

[活动重点]

1.发言口齿清楚, 清晰响亮, 中心明确;表演自然大方。

2.体现小组合力。

[活动准备]

1.设计、创办介绍自己的个人手抄报, 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进行自我介绍。 (介绍可包括外貌、姓名、性格、爱好、特长、属相、血型、星座、喜欢的颜色、喜恶、理想、优点、缺点、父母评价等)

2.才艺展示准备。 (个人书法、绘画、朗诵、歌唱、器乐、舞蹈、手工制作、摄影等)

3.未来自己模拟造型准备。

[活动形式]

多媒体课件PPT辅助, 学生活动为主

[时间预计]

[活动过程]

1.激趣, 导入。

(1) 播放电影《我是谁》片断, 学生观看后教师:失去记忆的“成龙”不知道自己是谁, 痛苦地在大山顶呼喊。人活着, 不知道自己是谁是很痛苦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地了解自我, 这样才能更好地超越自我。你知道自己是谁吗?清楚自己有哪些优缺点吗?你知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吗?

(2) 教师说明活动目标和要求。

2.活动一:整理我自己———我说我乐。

你了解自己吗?你能不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一些情况?现在就请你来好好整理一下自己, 了解自己, 介绍自己, 表达自己, 了解你的新同学吧。小组展示手抄报, 每组评出最优秀者全班展示。

(1) 我眼中的我———自我介绍

(1) 小组交流。

(2) 小组推选的手抄报优秀者全班展示。

(2) 同学眼中的我———听听别人的评价

3.活动二:秀秀我自己———给我掌声。

才艺、特长展示

4.活动三:畅想我自己———合作愉快。

学生畅想自己将来的样子, 以情景剧的形式小组合作表演。

5. 教师小结。

同学们,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因为在今天, 我们每个人进行了一次生命的总结;今天又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因为在今天, 我们每个人经历了一次生命的感动;今天更是一个令我们欣慰的日子, 因为在今天, 我们不仅认识了自己, 而且认识了许多可爱而有个性的朋友, 知道了原来我们自己是如此的可爱、善良和优秀, 我们身边的人是如此的关注我们, 挚爱我们。

6. 布置作业:我手写我心。

根据这次活动内容, 以本次活动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要求: (1) 尽可能突出自己的个性。 (2) 语言力求生动活泼。 (3) 500字左右, 题目自拟。

三、教学反思

在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学生从课前准备到课上交流, 从个人准备到小组合作、班级展示, 都充分表现出自主和积极, 彰显着个性与自我;他们整理自我, 分析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他们展现自我, 锻炼自我, 树立自信心;他们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 思维和创造能力都得到扎实的锻炼, 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家人,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了解进一步增加, 理解进一步加深, 关系进一步 (下转第86页) (上接第85页) 融洽;通过总结、发现、筛选、体会、感悟, 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对今天和未来有了更清晰、自信的设计和规划。

参考文献

[1]靳健.中学语文参与式教师培训教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

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课文围绕“

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朗读(齐读)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总结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上一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下一篇:店铺销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