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分一分》教学反思

2024-10-25

第一册《分一分》教学反思(共11篇)

1.第一册《分一分》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此外,让学生经历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同一标准分类结果的一致性和不同分类标准方法的多样性,积累一些活动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基于教学目标,课上我首先让同学们回忆了一下比一比,给他们复习了比一比,巩固学生们上节课的知识。然后给出超市物架图,有玩具,零食,和书籍来吸引同学们的眼球,慢慢引导他们知道分类及分类的依据,体会分类的好处,最后能够分类。

“分一分”这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普遍应用,但低年级学生没有接触到。但把它归纳成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掌握。整节课我以超市购物为情节贯穿始终,向学生提供了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探索中去发现,明确探索的方向,从而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掌握分类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个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让学生感悟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上,我没有能够抓住课堂,导致课堂纪律很不好,此外,我的一些语言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很不通俗,教学时有些地方忽略了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从而没能做到循序渐进的教学,但是小朋友们反应还是比较快,脑子很活络,能够很快回答出我没有给他们铺垫而直接跨越提出的问题,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语言用词,和层层递进的教授,不断的让学生慢慢掌握由简单层层递进到复杂的过程,大部分题目都会做,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争取让班里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能喜欢数学,并且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学生们的热情。

2.第一册《分一分》教学反思 篇二

教学目标:①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②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的准备:彩笔、纸张、学习卡、圆、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识

同学们,淘气和笑笑准备利用双休日去郊游,为此他俩准备了好多食物,有雪梨、芒果等。那么,淘气和笑笑如何分享这些食物呢?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听完老师的问题后用击掌的方式来表示你们的答案,好吗?

师:①有6个雪梨,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几个?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②有4个芒果,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几个?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③有2袋面包,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几袋?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很快的就用击掌的方式表示出答案了,并说出了所用来表示的数字是3、2、1,都是整数。)

④淘气和笑笑只买了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得多少?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举着的手不知该如何击掌了)

师:还能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吗?怎么表示呢?

2探讨:1个蛋糕怎么分

①出示教具——用圆代表蛋糕,请一名学生来演示如何分。

②经比较,分开后的两个图形一样大,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什么?

(出示关键词语“平均分”。)

师:其中的一份是整个圆的多少呢?(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旧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由旧知识所引发的认知冲突,可以让学生感知学习的挑战性。)

二、自主体验,探究新知

1讨论:“一半”可以用什么表示

(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归纳、统一意见,引出国际通用的表示方式“1/2”。)

2判断是否“1/2”,强调平均分(课件演示)

师:哪个可以用“1/2”表示?哪个不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

3说说生活中存在的“1/2”

4小组活动:折一折(折出“1/2”。)

(师:请利用你们桌面上所准备的纸片,独立思考,折出它的“1/2”,并涂上颜色,然后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的折法是否一致?如果不同,区别在哪?都正确吗?)

5由“1/2”引出“1/4、2/4、3/4、4/4”师:刚才大家通过对折已经把“1/2”折了出来,如果老师再对折一次,就把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呢?(学生在理解了“1/2”的基础上很容易就得出可以用“1/4”来表示。)

师:那涂2份、3份、4份呢?

6小组活动:折一折

①请大家再次拿出你们桌面上的另一张纸片,在“1/4、2/4、3/4、4/4”中选一个你喜欢的数来折一折,并涂上颜色。

②四人小组活动:与你的组员交流一下你的折法。

③全班交流,展示。请同学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并向大家说说你是折哪个数?怎么折?

7揭示课题:《认识分数》

师:像1/2、1/4、2/4、3/4……都是分数。

8介绍分数

①师:刚才大家已经读过这些分数了,我们再来齐读一次。

②师:会读分数了,会不会写分数呢?老师读,你们写。谁上来写一写?(指名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在座位上书写。)

师: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③渗透分数的意义:分数线代表什么?如何确定分母?分子又是如何确定的?

(设计意图: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创设大量的动手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在自我探究学习过程中感知分数、理解分数、掌握分数。)

三、巩固强化,实践运用

1抢读分数(课件演示)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分数,你们有信心把它们读出来吗?请大家看屏幕,如果你会读这个分数的话,就快速站起来大声地把它读出来。看看谁的反应最快,读得最准确!

2组电话号码(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已经和分数交上了朋友,机灵狗呀就想请大家来帮个忙,它想给好朋友打个电话,可忘了号码,智慧老人说,只要把表示这些图形的分数写出来,然后把分母按顺序连起来就是它好朋友的电话号码了。可机灵狗想了半天,还是没能想出来。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忙吗?

①分4人组讨论。

②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按分数把下面的图形涂上颜色

师:每个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张学习卡,请同学们快速的按要求完成。

①独立完成。

②个别展示,全班订正。

(设计意图:有梯度、有数量、有质量地设计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不断强化知识,并能从做练习的过程中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于教师宏观调控课堂。而且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富有趣味性,容易吸引学生,调动其积极性,创建学习的“小高潮”。)

四、总结知识,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2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哪里出现和利用到了这些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要学会总结、善于总结,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记忆。并且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3.《分一分》教学反思 篇三

1.理念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了以往“小步子”教学模式,大胆而科学地对教材重新组织,设计较为开放的问题,提供必需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反思、总结,提高认知和情感的参与度。

2.设计新。本节课引入新课,别出心裁,注意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愿望和参与动机。课堂上,我积极转变角色,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4.数学《分一分》教学反思 篇四

1、在活动中渗透新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数学游戏活动—拍手表示结果引入二分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折不同形状的纸),涂一涂(涂自己想表示的分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读写。在组花瓣的游戏中,学生充分的活动进一步感悟分数,理解分数,应用分数。在活动之中,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建构。教学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型展开。

2、面向全体学生,让孩子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

这节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理解逐步来认识分数。本节课的引入,数学游戏是全体学生参与,在认识12这一环节中,每一位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感悟12,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全体学生又一次通过折一折 涂一涂创造出新的分数,了解24,34,44的意义。在活动中进一步感悟分数。从始至终,全班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动手实践,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实现了让学生成为主人这样的教学意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及时引导和点拨。

3、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导课时的数学游戏让学生用掌声表示半个,一些同学用手势表示切的动作,有些同学表示掰的动作,这是学生创新的第一次显现;在探究“半个”的表示方法中,学生用12来表示。这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之后的折一折12,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4、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孩子们都爱做游戏,因此我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吸引他们开展学习活动。

5.认识分数《分一分》教学反思 篇五

《分一分》这节课是学生认识分数的开始,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飞跃,认识分数《分一分》教学反思。分数是一个内涵复杂,形式多样的数学概念。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如果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认识,学生的认识然免肤浅,同时,如果我们过早进入到抽象水平的认识,学生又难以到位,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要找准学生已有的认识框架和分数意义的结合点,这就是直观模型。

在本节课设计上我注意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系统地认识分数

在这节课上我的引入是从学生已有的有余数除法进入的,通过这个引入让学生认识到,过去出现剩余的时候,我们用余数来表示,而今天我们可以把余数继续平均分,这就产生分数,通过这们的引入让学生对分数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难度,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通过课件直观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后面的“折一折”“涂一涂”及“创造分数”等活动,通过学生亲自折纸,涂色,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加深对分数概念的理解,降低了认知难度。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孩子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缩影,不是完全要按照教材去做,而且教师有责任进行教材剪裁,同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变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建构者,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反思《认识分数《分一分》教学反思》。我们以过调查各试讲后,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于教材的要求,所以教学设计中,我们提出了“创造”分数。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涂一涂,自由创造一个分数,边创造边思考,把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图形的几分之几。在学生的汇报不、交流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创造非常丰富,创造出了2/

4、3/

4、1/

8、5/8等等。如此丰富的结果,让我想起了一段话,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去飞翔。

这样理性的改动,不仅深化拓展了对分数的理解,还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6.第一册《分一分》教学反思 篇六

杨蕾

“分一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说出商场里的物品是怎么样摆放得,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新知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入手,让学生通过把杂乱的铅笔以及卡片进行有规律的摆放。学生在小组探究中进行交流,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在整个教学中我能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注重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找出分类的标准,进而掌握分类的方法。在设计习题环节中我注意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并在最后一题中设计了分类中最难的一道知识拓展题,来加深教学难度。本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注重了直观感知,方法科学,效果明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尽人意之处:

1、教学应该做到就地取材,比如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学生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回答男女不同,就可以进行分类。这样学生能更深刻的感悟到什么是分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3、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使全员参与到课堂中来。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明确要求,及时做好引导。人数不宜过多,控制在2-4人。

4、力。5、6、7、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大胆放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可以制作一些小礼物去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身的课堂掌控能力要努力提高,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措施,让孩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的语言要亲切,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子能动、能静。

8、的。

7.二年级数学分一分(二)教学反思 篇七

本节课,力图让每一位学生学自己身边有用的数学,使学生富于个性特长。教师能够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水平适当地调整教学程序,增减部分教学内容;能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慢慢去体会、去认知,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分数是重要的一项数学基础知识。教材把认识分数分为两课时。本课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可用分数表示由多个个体组成的整体中的一份或若干份,这种分数“整体”意义的拓展,在课堂中,我由用做题的形式来复习分一分(一)的知识要点,为本节课作铺垫(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取其中的一份,怎么表示。学习时我利用让学生动手分大正方形,对情景图进行观察、让他们对已知条件进行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另一种意义。《分一分(二)》这节课,在活动操作中了解分数的“整体”意义,懂得一个个体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多个个体也能看作是一个整体。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以课标为指导,注重体现学生的认知过程,由浅入深,体现学生自己探索和动手操作实践过程。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意到了:

1、数学活动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首先让学生把一个完整的大正方形成9个小正方形,体会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分数可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说一说,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充分发挥学生的感觉机能!

2、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体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动手参与,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理解逐步来认识分数的意义。在动手实践中,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3.练习新。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是相关的变式练习,对学生分数意义的建构起到催化作用。

8.第一册《分一分》教学反思 篇八

活动目标:

1.发现物品的不同特征,并根据特征设计分类标志。

2.能根据标记进行二次分类,能正确表述分类过程。

活动准备:

1.教具:PPT课件《分一分》、大操作图及标记

2.学具:操作材料两份;粉、蓝蜡笔;油性笔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活动兴趣

师:最近幼儿园里新买了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要请小朋友帮忙来分一分整理好。

二、复习一次分类,能通过仔细观察根据物品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1.观察图片,发现物品的特点。

师:看一看这些物品都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铅笔有红的、蓝的;剪刀有大的、有小的)

2.根据以往经验,请幼儿对物品进行一次分类。

三、学习二次分类,能够根据物品的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感受类包含的关系

(一)集体学习二次分类,了解二次分类的概念及分类方法。

1.引导幼儿观察皮球图片的特点。

2.教师出示大操作图,请幼儿尝试进行操作示范。

提问:我们先根据皮球的大小不同,可以怎样分成两份?“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如果我们把已经分好的皮球再按照颜色不同,该怎么分呢?

3.教师小结分类结果。

4.概括二次分类的含义。

将物品按照它们不同的特征,经过了两次分类,这种方法叫做二次分类。

(二)幼儿操作练习二次分类。

1.提问:除了先按大小分再按颜色分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进行二次分类呢?

2.教师讲述要求。

(1)先看清分类标记

(2)按照标记把皮球分一分

(3)再看清下面的标记

(4)把已经分好的这一部分皮球再分一分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集体交流与评价 指导鼓励幼儿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介绍分类过程。

5.播放PPT,再次熟悉二次分类的方法。

(三)二次分类的巩固与提升,尝试自己设定分类标准,设计分类标记

1.提问:看看这些园服有什么不一样?(大小、颜色、男女)那么这一次我们可以怎么分呢?

2.教师讲述要求。

(1)两次分类都要先设计好分类标记放在小格内,再进行分类

(2)分的方法要不一样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集体交流与评价 你是怎么分的?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5.教师小结:原来进行二次分类时,有的物品可以有2种方法,有的可以有3种不同的方法呢,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标准与分类方法。

四、延伸:二次分类的再次巩固与提升 观察PPT,发现分类表格的区别。

师:这里还有很多玩具积木要分一分,请大家看看这个表格和刚才的表格有什么不同,猜一猜该怎么分?老师把它们放到区域里,回到班级里我们再来分一分。

教学反思:

《分一分》活动提倡的是操作性和游戏性,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受益,真正体验到操作游戏的快乐,这也是《分一分》活动的主要目的。

9.第一册《分一分》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把实际物品抽象出立体图形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立体图形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描述,体会比较的思维方法,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熟悉的实物,经历把实际物品分类,并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状的实物,并说出它们的图形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游戏,获得愉快的学习乐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难点:正确区分各种立体图形,掌握分类与比较等学习方法,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10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若干个。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生:来的是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

生:想。

(教师展示包装盒、墨水盒、排球、茶叶桶、地球仪、五子棋盒、魔方、包装桶、鱼罐头、网球、鞋盒、礼品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教师鼓励评价并媒体展示图片)

师:看这么多的物品,同学们都认识,真了不起!那么你们能把它们根据形状分一分类吗?

生: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和研究这些物体。(板书:分一分)设计意图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因此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探求新知。

(一)看一看、分一分,揭示课题。

(以组为单位先仔细观察袋子里的礼物,然后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师:哪个小组可以汇报你们是怎样分的呢?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1:我们小组是按物体有角和没角分成两类。(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课件演示分类结果)

学生2:我们小组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把物体分成4类。(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课件演示分类结果)

(教师依次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让学生为其取名,并说说为什么;学生会把长方体说出长方块,把球说成圆,教师及时纠正,并板书名称)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这4种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认识,采用小组的方式分一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摸一摸,感知特点。

师:请你高高举起球,并互相看看拿对了吗?如果拿对,请放回学具篮中。

(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拿出圆柱、正方体和长方体;但是长方体不放回篮中)1.摸---感知长方体。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同学们说一说。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指着实物描述不清的及时指导)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生(统一意见):长方体长长方方的,有尖尖的角,有6个平平的面。2.摸一摸---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同学们说说心中的感受。

(给学生充分摸物体以及交流的时间,描述不清的及时指导)

生1:正方体是正正方方的,也有6个平平的面,并且6个面都一样大(这一点可能有些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及时加以指导)。

生2:圆柱四周圆圆的,上下一样粗,上下都有平平的面。

生3:球圆溜溜的。

设计意图:(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摸一摸,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说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心情轻松,没有任何压力,思维也会迅速活跃。

(2)教师这样放开让学生亲自尝试,加深了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培养了动手能力,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认识更加系统化,更加全面化。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和摸到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衣服,如果去掉花衣服,你们还认识吗?(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顺势将这些几何图形贴在黑板上。)你能尝试依次从袋子里拿出相应的实物吗?

(让学生做第一次尝试,依次从袋子里拿出相应的实物,完成后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接着教师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卡片,让学生进行辨认。)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到脱去外衣以后的抽象的几何图形,过渡非常自然,学生乐于接受。

(四)融入生活,寓教于乐。

师:生活中,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形状?你能说一说吗?

生1:文具盒、数学书、药盒子等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生2:魔方、化妆品盒子、骰子等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生3:蜡烛、灯管、铅笔等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生4:皮球、足球、玻璃球等物体的形状是球。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学生的思路放开了,思维拓宽了,并且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了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巩固知新。1.练一练。第1题。(1)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2)指导学生说一说各物品形状(教师要注意知道学生的语言,如:铅笔是圆柱形的)。

(3)同学之间交流物品形状,并随意指出物品让学生说它的形状。2.教材第25页---数学游戏。

可以同桌两人一起做,也可以全班一起做。(可以按形状名称摸物体;也可以根据摸出的物体形状说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动手摸物体等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讨论,全班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四、达标反馈。

1、找朋友(连一连)。

2.3.答案:

3.答案不唯一 如:摸出一本数学书,它的形状是长方体。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简单的四种立体图形。谁能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有什么特征?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长方体长长方方的,有尖尖的角,有6个平平的面。

2.正方体是正正方方的,也有6个平平的面,并且6个面都一样大。3.圆柱四周圆圆的,上下一样粗,上下都有平平的面。4.球圆溜溜的。

六、布置作业。1.连一连。2.动脑筋想一想,填一填。

3.数一数有几个正方体?

答案:

2.(1)2 7 2 2(2)②④ ①③ 3.3 5 4 5 4 4

板书设计

分一分

长方体:长长方方、6个面、不易滚动。正方体:四四方方、6个面一样大、不易滚动。圆柱:上下一样粗细、上下底面是圆、易滚动。球:圆圆的、易滚动。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立体图形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活动激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最后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师:同学们,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同学们放的又快又好。(板书:分一分)

(二)师: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纸袋,请你们按要求从里面摸出下面的立体图形!并推一推这个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1.长方体。2.正方体。3.圆柱。4.球。......设计意图: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

二、教学资源 生活中如何判定立体图形

1.长长方方并且有6个面,这样的物体是长方体。2.四四方方并且有6个面一样大,这样的物体是正方体。3.上下一样粗细并且上下底面是圆,这样的物体是圆柱。4.圆圆的并且易滚动,这样的物体是球。

三、资料链接。

(一)篮球的圆柱体规则?

圆柱的说法就是说当你张开手的时候你可以被高度概括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内的空间是你的··如果对手侵犯了··比如像打手··那就是犯规的·(这种规则更倾向于判罚身体接触)·类似于科比麦迪那种造犯规就是根据这个原理··不过NBA虽然也存在这种说法··但是NBA有个更重要的宗旨就是鼓励进攻··所以对圆柱体的概念就相对模糊了··当然··人站在合理冲撞区里可以基本无视这种规则··

(二)“数学之神”——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岛南端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父亲是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阿基米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养,11岁就被送到当时希腊文化中心的亚历山大城去学习。在这座号称“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阅群书,汲取了许多的知识,并且做了欧几里得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的门生,钻研《几何原本》。

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其原因在于他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杠杆原理,又用几何演泽方法推出许多杠杆命题,给出严格的证明。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他在数学上也有着极为光辉灿烂的成就。尽管阿基米德流传至今的著作共只有十来部,但多数是几何著作,这对于推动数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球与圆柱》,熟练地运用穷竭法证明了球的表面积等于球大圆面积的四倍;球的体积是一个圆锥体积的四倍,这个圆锥的底等于球的大圆,高等于球的半径。阿基米德还指出,如果等边圆柱中有一个内切球,则圆柱的全面积和它的体积,分别为球表面积和体积的。在这部著作中,他还提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公理”。

10.分一分教学实录 篇十

(一)——认识分数

海城新东小学

罗欣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

(一)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67~69《分一分

(一)》。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引出分数。进而,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 等操作活动过程中“创造”分数,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如何在本课教学时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四方面: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怎么样表示“一半”的过程,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会读写分数。

2、通过折纸活动,创造分数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分数的意义。

3、感受分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初次接触,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一半”等名词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表示简单的分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

苹果图形、剪刀、正方形、长方形、圆、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这是哪部动画片呢?小羊们在干什么?美羊羊和懒羊羊摘了一大筐的苹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帮美羊羊和懒羊羊一起分苹果好吗?(板书课题)

师: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怎样列式(2个)

师: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怎样列式(1个)师: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怎样列式(半个)师:这半个苹果怎么得到的呢? 生:平均分成两份。

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苹果吗?

学生动手创作,教师让学生展示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1/2这个数更能直接的看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实1/2就是我们数学王国中的新朋友,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认识这样的数。

(二)、新课学习: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1/2我们是怎么得到的。它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1/2 生:同座交流1/2的含义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苹果的1/2,那么其它图形其它物体的1/2请同学们在练习题中找到涂一涂这道题,然后涂出这些图形的1/2。生:涂色。

师:涂完的小朋友,请先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一下。师: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学生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1/2,你还知道哪些象1/2这样的数?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分数。

师:你能用老师发给你的图形表示你心目中的这个数吗?

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式来表示一个分数。学生小组交流,然后再汇报。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我们学习的和创造的这些数,其实就是数学王国中的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请同学们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它。

学生自学认一认这部分知识来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同时介绍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三)、合作交流,巩固新知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谁能说一说老师手中图形的涂色部分,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生:1/4 师:涂出两份呢?(四分之二)三份呢?(四分之三)四份呢?(四分之四)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和它对应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汇报。

师: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师: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分数中这么多的奥秘,下面老师想出一道题来考考你。你知道?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分析解答。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一部分内容以前是四年级所学习的内容,而新教材整合为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把认识分数作为一个单元,足以说明学生建立分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分一分

(一)》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苹果”游戏,引出分数,在活动交流中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逐步懂得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新课标理念。纵观全课,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中渗透新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数学知识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活动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数学故事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折不同形状的纸),涂一涂(涂自己想表示的分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读写。在活动之中,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建构。教学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型展开。

2、面向全体学生,让孩子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

这节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广,达到了百分之百动手参与,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理解逐步来认识分数。本节课的引客,数学游戏是全体学生参与,在认识1/2这一环节中,每一位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感悟1/2,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全体学生又一次通过涂色和表述,了解2/4,3/4,4/4。在动手实践中,每一个学生自由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并用学具把它表示出来。从始至终,全班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动手实践,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实现了让学生成为主人这样的教学意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及时引导和点拨。

总之,这节课实现了我的设计意图现了课改的精神。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有不,体足之处:

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自己比较紧张,也由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验不够丰富,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是不够灵活。由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落实教学任务。这也是我平时教学中的困惑,是我在教学中进一步需要加强之处,这也是对我的另一启示。

数学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和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与新课程共同进步。教研员点评:

这节课,教师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1.学习内容生动具体、富有活力

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先表示出各种图形的1/2,突出1/2的本质属性,然后再具体地感知其他分数。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11.小班数学《分一分》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我所执教的“分一分”一课是新教材二年级第二单元中的一个内容。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并会计算有关“2、、5、、4、8”等简单的乘法。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初始阶段。教材中将除法产生的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分一分——重复取走相同的数量的物体——可以用同数连减来表示。又可以用乘法来表示。我在尊重新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主要是通过从动手操作到抽象思维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从“分12个草莓、分15个苹果到分12个桔子”的`活动中让每次的操作活动的层次性分明,从随意分、到按要求分、从动手操作分到看着实物在脑子里分,使学生有机会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发展数感和数学思考能力,为学生的算法的抽象打下了基础。

接着从“看着桔子想一想,12只桔子,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个人”,学生在不动手操作的情况下,在脑子里想“4个为一堆,可以分成几堆”,让学生的思维从操作层面上升到抽象层面的过渡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上一篇:9月党课思想汇报:四个服从下一篇:桂香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