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工作计划

2024-08-28

跨越式工作计划(共8篇)

1.跨越式工作计划 篇一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小学跨越式教学工作总结

我校及实验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在专家的引领下实施试验教学,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从一个无知的世界走入了跨越式富有魅力的课堂成长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取得的效果很明显,教师和学生都从跨越式教学中体会到了快乐。

在跨越式教学实施中,学校课题组能够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尝试进行校内研讨,及时与实验教师沟通,从物质、精神上等多方面为实验教师提供课题开展的各种便利条件,为课题的正常进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对我校跨越式教学的实施做以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校共有3名从事垮越式英语的实验教师,三年级龚新远老师,三年一共有五个教学班,共有学生245人,四年级实验教师李淑彦,四年级有四教学班,共有人数204人。这两位教师业务能力精湛,多次参加上级组织的英语教学培训

活动,讲过多次校级公开课,是校级骨干教师:

二、实验具体措施

自实验开展以来,我校课题负责人及实验教师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关于跨越式教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模式四个层面的培训以及公开课等教学研讨活动。总校也于三月份在我校开展了示范课活动,由龚新远老师为全体实验教师做了三年级英语学科的公开课,使我校实验教师对跨越式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制订了详细的跨越式创新试验管理制度,对实验校、实验教师、课题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2、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和多媒体设备支持

由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实验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多媒体素材处理等多方面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同时我校对实验教师提供、创造更方便的条件和教学环境。所有课题组成员加入专家组成的QQ群,及时交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

3、及时检查和交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实验中的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是保证课题高质量实施的关键之一。我校要求实验教师坚持每天“课前研究方案—课中实施方案—课后反思方案”的方法,督促实验教师尽快熟悉跨越式课题的理念与模式,课后,通过集体评课和研讨,教师针对方案的实施和点评情况,及时修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反思。

4、鼓励实验教师研究教法

由于我校实验教师少,组织实验教师在一起面对面交流的形式集体备课有难度,我校鼓励教师认真研究和使用教研室集体备课的教案,让他们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

5、听评课教学研究

学校校长、主任、所有实验教师及非实验教师都能够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目的是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丝疑惑和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家面对面的交流,凝聚大家的经验与智慧,在经常性的听课评活动中,实验教师已经能够掌握教学模式并有所灵活的运用。

三、实验成果

1、教师方面:课题组成员都能了解跨越式教学的基本流程,通过 学习和研讨,实验教师能理解跨越式课堂的理念,并能通过反思和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2、学生方面:三四年级学生的英语识字量有明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本学期课题实施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课题所取得的效果,课题的实施需要做到常规化,而以下问题还在制约着教学的常规化。

1、学生素质偏低。

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加上义务教育不允许学生留级,造成班级学生水平相对较低,知识水平不均衡,也使课题实验效果较差。

2、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限制,造成学生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不能把知识向深度、广度拓展,因此建议教研室、课题组减少对实验班级的考试次数,而且在考试时降低试题难度,以便教师有经历和信心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五、下一步工作设想

1、教研室及课题组多组织教师走出去,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丰 富自己的阅历。

2、课题组多组织送课下乡活动。让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到下面学校授课,与实验教师共同探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水平的学生应如何组织教学,以及教学时应达到怎样的水平。

3、学校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通过与非实验班级开展听评课交流、专业理论培训学习等方式的教研活动,使实验教师对专业知识理解更全面、更到位。同时使非实验教师也能从跨越式教学中受到启发,以利于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4、实验教师做到节节课有反思。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情况,促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5、加大三四年级英语的课外知识量,在跨越式教学实施以来,三四年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达到小学六年级水平,单词、短语掌握水平达到五年级学生水平。

我们有信心,在专家的引领下,在教育局正确的领导下,在各实验教师一起努力下,跨越式教学一定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而且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2.跨越式工作计划 篇二

1 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现状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长期以来一直注重节能工作, 经过多年发展, 目前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已初具规模, 初步形成了以节能汽车和节能家用电器为主导, 在节能建筑材料、节能型通用装备、节能型照明器具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产业格局。

在节能汽车制造方面, 新区聚集了以一汽丰田、松正、长城为代表的节能型汽车研发生产企业, 在小排量、混合动力车研发方面积累了较强技术优势, 已具备批量化生产的条件。

在节能家用电器生产方面, 新区聚集了三星、大宇等国际知名的家电制造商, 节能型产品比重不断加大。此外, 新区还依托高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建设国家节能蓄能产业基地, 将在蓄能、自然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等节能蓄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及产业化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节能照明器具生产方面, 依托斯坦雷电气等企业, 新区在光电子、半导体器件研发生产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 特别是在汽车照明显示装置、广告显示屏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节能建筑材料方面, 国际知名建筑材料制造商在新区设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具有较强竞争力, 代表企业为欧文斯科宁、西控茵诺威达等。

在工业节能装备制造方面, 新区聚集了SEW-传动、西门子电气传动、特变电工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领先的国内外知名企业, 在节能输配电设备、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

在节能服务方面, 新区目前已有17家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 并建成了国内首个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所。依托中兴能源、中节能、远大低碳等专业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 新区已初步具备了开展一体化节能服务的基础。

2 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定位

经过对国内外节能产业发展趋势和滨海新区节能产业现状分析, 我们提出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定位为:

依托滨海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节能环保市场, 积极打造以节能环保服务业为引领, 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为重点, 技术研发、引进、再创新为支撑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坚持外向型发展, 把握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新趋势, 充分发挥发达国家参与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积极性, 吸引发达国家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积极入驻, 充分发挥临港优势, 立足环渤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 积极引入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 将滨海新区建成国内领先的节能环保服务综合示范基地, 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品、装备的产业化基地。

3 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3.1 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

大力推广泰达环保公司发展模式, 培育集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移交为一体的节能环保服务集成商, 通过积极开展节能环保服务带动上下游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技术研发引进。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重点发展区域, 重点扶持培育2~3家节能服务龙头单位和8~10家节能服务骨干单位。

3.2 贯彻落实工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

依托滨海新区八大主导产业和产业聚集区, 以推进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电力等行业节能减排为重点, 规模发展低碳冶炼、余热余压发电、蓄热式加热、冷温锻工艺等工业节能技术和装备。重点支持滨海新区电力、冶金、石化等高能耗行业对原有传统燃煤工业锅炉 (窑炉) 进行节能技术改造, 继续推行余热余压发电, 实施IGCC (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示范工程。

3.3 推广普及建筑一体化节能示范

依托滨海新区石化、冶金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以轻纺经济区、汉沽、大港为重点发展区域, 继续发展工业废渣、粉煤灰等生产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烧结非粘土薄壁空心砌块、内热煤石烧结砖等新型墙体材料。规模发展非电空调的生产, 发展单元式空调、冷水机组、蓄冷和蓄热空调及冷热电联供装置, 集中式空调风机水泵变频调速装置生产。规模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产品, 以中新生态城、中心商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旅游区、北塘经济区等为试点, 促进节能墙体与节能装备集成一体的标准化住宅产品推广应用, 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建筑节能相关标准的制定。

3.4 规模化发展智能电网装备制造

以中新生态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港经济区为重点发展区域, 打造智能电网装备制造及应用产业链, 加快发展电动车并网充电系统、大规模电池储能变电站及智能电网配套装备和产品;依托天津特变电工、SEW-传动设备、霍尼韦尔等创新能力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规模发展智能电表及智能用电终端、智能电网能量管理系统、高性能电力电缆、特高压变压器等智能电网产品, 加快节能型输配电设备的普及应用。

3.5 鼓励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政府在节能环保产品推广方面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优先采购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技术水平高的节能环保产品, 支持节能环保中小企业发展, 大力促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加大节能环保产品宣传力度, 贯彻落实对高效节能产品的财政补贴, 通过市场和行政双重手段调动企业进行节能环保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的积极性。

摘要:发展节能产业能为我国节能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是推动我市节能工作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在分析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3.跨越式工作计划 篇三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体育教学更有序、更规范

一是有利于规范高效编制体育教学计划。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全覆盖工程的实施,校园网、局域网相继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开通,这无疑为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如体育教师编制体育教学计划时,直接利用计算机的各种程序编制文档,然后通过校园网络文件共享计划,实现体育教学资源共享,体育教师只需手指轻点鼠标即可详细查阅,方便、快捷、高效。二是促进体育教学过程更加完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更加完善,如有利于体育教学各项准备工作的进行,使体育教师的配置更加合理,教师备课更加方便,更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体育运动负荷更趋于科学合理安排。三是更有利于教学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馈,增强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体育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图文并茂的视频和音頻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易于学生接受。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循环渐进地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编制课件,加入有趣的体育视频游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体育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科学化管理

一是有助于对班级群体活动进行辅助管理。如通过计算机对各班级早操和课间操实行科学化管理,对各班级出操人数和做操的质量两个指标的检查结果利用计算机分别制作相应的条形示意图,或在一定的时间内绘制出曲线示意图,使早操和课间操的评比一目了然。或是利用计算机合理编制全校各年级各班级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表,科学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项目,合理配置分配学校体育器材,以及体育教练教师辅导安排等情况,及时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发布相关信息,有助于各个班级和师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课外体育活动,使课外体育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二是有助于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管理。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体育教练员运用计算机可以对每个队员的基本生理和心理测试指标及时做出科学的统计分析,帮助教练员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内容,也使运动训练管理科学化。日常训练的素质测试成绩,在运动竞赛中,尤其在大型的综合运动会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管理,会使组织比赛更加合理、有序、快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制定编排比赛的秩序册,归纳统计管理各项数据,及时发布每项赛事成绩,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而且还提高了管理效能,使管理更加科学化。三是在大型的体育比赛活动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顺利地对运动会程序进行编排,进行比赛分组,很方便地记录、查询和汇总比赛成绩,大大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学校体育档案资料的管理和保存

一是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有关学校的体育文件、档案材料等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学校体育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如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档案的管理,要为每一个学生注册健康卡,建立健康档案,如果不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将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如果运用计算机建立起学生的电子健康档案,无论是保存,还是检索都显得极为方便和快捷。同时,对于监测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或是设计专题软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统计和科学的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改进实施建议,跟踪、调查、督促他们参加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都是非常有益的。二是利用学校的网站作为学生的体质健康平台,把学生身体相关的健康资料发送到网上,使学生家长通过网络可以及时查看自己孩子的身体情况,协助学校共同做好孩子的健康工作。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体育场地器材器械的管理和配置

一是利用计算机系统规范地对体育器材数量进行统计,合理选购和进行必要的补充;二是对体育器材的使用率进行科学地统计分析,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合理配置;三是有利于购置和维修体育器材以及对体育场地的新建和扩建的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提高体育教学经费的使用效益。

综上所述,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体育工作中,不仅有助于学校体育工作标准化建设,更有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4.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 篇四

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

2010年9月14日到2010年9月16日,我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监狱学会2010监狱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建设研讨会。在此次研讨会上,广东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于保忠向研讨会代表介绍了广东省监狱系统近年来在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建设上的一些成功经验和下一步工作思路。研讨会代表参观了广东监狱系统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建设的示范监狱——广东省女子监狱。

在参观完广东女子监狱,特别是利用研讨会的机会和广东省监狱系统的领导和同志们交流后,我深刻感受到了广东省监狱系统近年来在监狱信息化与基层基础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和我们作为内地省份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的配备率、应用系统的数量这些表象上的,更重要的是在深层次思想上的差距。我不由地想起我目前的老师:中科大洪咸友教授在授课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理念是指导人们行为和思维的规范和信念体系,是最核心的价值观,理念决定着发展的方向。而在南粤大地上,广东监狱人能够取得比其他兄弟省份更大的成绩,我想最核心的是他们在工作中建立了一套创新的理念并不断付诸实践,这种创新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广东监狱系统创新的理念首先体现在观念上的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向外取经。广东监狱系统除了积极参加中国监狱学会的各项理论研究活动外,还和香港、新加坡、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监狱管理机关合作,定期举办理论研讨会、双向交流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国际上目前较为先进的监狱管理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平台也能激励更多的监狱工作者参与到理论研究。例如在此次研讨会上,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纪委书记滕春誉撰写的论文《尝试如果将“科技覆盖”转化为“科技替代”,切实为监狱信息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提出了将信息化等科技手段作为监狱管理和安防的主要支撑手段,实现监狱工作的全信息化,就是对现代信息技术在监狱全面应用做了前瞻性的理论探讨。

在信息化建设上,广东监狱局打破传统观念,主动走出去和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共建“数字化监狱重点实验室”,研究国际上先进的信息安防技术,在惠州监狱等新改建监狱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中,很多都是和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共同研发完成的。其先进程度和实用性远比由软件公司定制的应用系统高。

第二,广东监狱系统这种创新理念还体现在监狱信息化建设实践上,在新建监狱上在信息化建设上在充分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技术上,敢于创新,适当超前建设。像我们此次

参观的广东省女子监狱是2003年建成使用的,但是直到现在各项设备仍不显落后甚至可以说是先进,例如监狱在建成之时就建立了完善的内部网络系统,为日后的各种应用系统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并在各个监区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直饮水系统等先进设施,劳动现场和监舍都建有专门的监控室。而去年投入使用的惠州监狱,在建成不久就被列为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其信息化程度之高为国内之最:目前惠州监狱完成信息点1160个,监控点1104个,对讲监听473个,报警信息点392个,门禁读卡器279个。这些信息安防设备在监管安全上的作用非常大,真正做到了让罪犯插翅也难飞,即使出现自杀、自伤等狱内案件时,监控录像也可以对全过程一览无余,及时报警、取证。更重要的是高水准建设标准可以保证长时间内不会被淘汰,避免了今后重复建设。

在罪犯管理上也充分体现了信息化的应用,据广东同行介绍,正在逐步推广的积分考核应用系统就对各种加扣分事由和对应条款作了严格的关联限制,真正做到了积分考核的一致性,有效地避免人情分和处罚不公的现象。我们在女子监狱所属某监区看到,监区罪犯餐厅(会议室)安装了一个LED电子屏,不断滚动罪犯的积分考核情况和专门岗位罪犯使用情况,罪犯活动室还设置了查询机,充分体现了狱务公开。

第三,除了信息化建设外,广东监狱系统在监狱基层基础建设的其他方面上也充分体现了创新的理念,例如监狱监区二级管理就是广东省第一个实施,在别的省份还在试点之时,广东省已经全面推行完成了。我们参观的广东女子监狱占地不大,其生产区域非常小,据陪同的女子监狱领导介绍,他们的车间没有仓库,当天的货当天运完,实现了零库存管理。在罪犯改造中坚持“首要标准”,全面推广5+1+1的制度,并在每个监舍都设置图书室供罪犯文化学习。

广东省女子监狱基层民警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精神面貌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同参会的广东省武江监狱政治处徐主任介绍,广东监狱系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基层民警执法制度,民警执法也日趋规范。

广东监狱系统在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于我们安徽监狱系统是有很大启示的,广东监狱系统在财力上的确是远比我们强,但是决定我们行动的还是理念。最明显的例子,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在理工类的研发水平和资源在国内公认是顶尖的,和省监狱局在培训教学上也有一定合作;合肥工业大学建有电子政务研究机构,为什么我们没有和高校共同建立一个研究机构呢?由此可见我们工作最缺乏的是创新的理念,而不是创新的手段。联系到我们合肥监狱的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工作我个人认为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借鉴广东监狱系统的创新理念。

第一,利用监狱布局调整的机会,将新合肥监狱建设成为高标准的打造国内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监狱。

我们安徽省监狱系统的信息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最大的优势

就是后发优势。信息技术的摩尔定律告诉我们,信息技术总是不断向前发展,例如近年来基于RFID(无线射频)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人员定位系统逐步完善,在五年前还是实验室的产物,现在国内已经投入量产;现代生物识别技术也逐步推广;而我国自主研发的WAPI标准的无线网络技术的成熟为打造全数字化监狱提供可能,这些技术在目前的监狱中还很少应用。

我们完全可以以监狱布局调整为契机,将新的合肥监狱打造为现代信息安防监狱的样本监狱。借助合肥监狱城多个监狱组团的优势,和一些科研机构合作,自主开发一些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系统,在建设之初就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引进新技术,避免今后重复建设。

第二,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切实贯彻好首要标准。

由于合肥监狱面临布局调整,大的基础建设并不现实,但我们还是有很多基层基础工作可以加强,例如民警的执法理念和业务素质的培训工作,特别是信息化知识的培训,为将来的高标准数字化监狱应用系统的推广奠定基础,在当前贯彻首要标准的背景下,应考虑适当加大教育改造投入,在每个罪犯监舍建立图书柜,在每个监区安装电教化设备,并严格制定罪犯学习制度,切实保证罪犯“三课”学习时间,把罪犯参加学习的时间和考试成绩作为罪犯减刑假释的硬性标准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

5.跨越式教学阶段性工作总结 篇五

成县跨越式课题正式启动以后,我校及实验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在专家的引领下实施试验教学,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其取得的效果很明显,教师和学生都从跨越式教学中体会到了快乐。

在跨越式教学实施中,几位课题实验组的专家和教育局的领导多次来我校亲临指导教学,我校也成立了课题实验领导小组,成立了以教研组主任为组长的课题试验小组,同实验教师每周一起参加课题研究,学校课题组能够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尝试进行校内研讨,及时与实验教师沟通,从物质、精神上等多方面为实验教师提供课题开展的各种便利条件,为课题的正常进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对我校跨越式教学的实施做以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校的实验年级、班级、各班人数和实验教师情况是: 一年级(2)班

学生32人 实验教师 祁

科目 语文 二年级(2)班

学生35人 实验教师 张晓晶

科目 语文 三年级(2)班

学生40人 实验教师 马玉虹

科目 英语

二、学校所做的工作

自实验开展以来,我校课题负责人及实验教师一同将参加了三次以上的县上组织的关于跨越式教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模式四个层面的培训。因此我校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和多媒体设备支持

由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实验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多媒体素材处理等多方面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同时我校对实验教师配备专门的计算机及备课办公室,让实验教师尽可能多用电子白板教学,给他们提供、创造更方便的条件和教学环境。(2)不定时检查和交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实验中的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是保证课题高质量实施的关键之一。要求实验教师坚持每天“课前准备方案—课中实施方案—课后反思方案”的方法,督促实验教师尽快熟悉跨越式课题的理念与模式,课后,通过集体评课和研讨,教师针对方案的实施和点评情况,及时修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反思。(3)鼓励实验教师集体备课 组织实验教师采取在一起面对面交流的形式集体备课,让他们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从而更快熟悉跨越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老师们都表示集体备课的收获很大。(4)听评课指导

学校负责人、所有实验教师及非实验教师都能够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目的是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丝疑惑和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家面对面的交流,凝聚大家的经验与智慧,在经常性的听课评活动中,实验教师已经能够掌握教学模式并有所灵活的运用。(5)组织校内教研活动

我校多年来很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在本学期的教研周工作计划中把“跨越式教学课题研究”作为重点。这样通过交流,促进实验教师对课题的理解,还能发现目前从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课题实施已近两个月了,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课题所取得的效果,课题的实施需要做到常规化,而以下问题还在制约着教学的常规化。(1).师资问题

我校英语教师的师资一直还很不充分,全校的英语课都有非专业英语教师来上,而且他们还要兼任多个学科的教学,造成了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效果不佳,这都可能影响课题实施的效果。尤其三年级英语课实验教师,她本身是非专业英语教师,而且还带毕业班的语文和品德。

(2).信息技术的运用

几位实验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尤其在课件的制作上还不够灵活,还需要多下功夫,做到课件真正为教学服务的作用。

6.跨越式工作计划 篇六

推动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跨越式发展

河南省南乐县人民检察院民行局

一、贯彻会议精神,明确工作思路

2010年8月,在全国、全省和全市民行检察工作会议的推动下,南乐县院党组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一系列措施:

1、明确“民行检察发展年”;

2、起草《关于加强和改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决定》;

3、起草《关于建立民事行政案件法检协调配合工作机制的意见》;

4、选派干警到法院挂职学习;

5、将本院正在建设的分支网络建设“两网一库”(驻所检察远程独立监控信息网络、公检法刑事诉讼共享信息网络和预防职务犯罪监督服务对象信息库)扩展为“三网一库”,增建“行政执法监督网络”;

6、结合传统手段,利用现代化通讯媒介,进一步拓展民行检察工作空间。通过这些措施,明确了“强基础、抓重点、树亮点,以点带面,强力推进,努力实现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将2010年和2011年分别确定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推进年”和“跨越年”。

二、改造内外环境,落实推进措施

一是将推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跨越式发展明确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院党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立即调整分工,由常务副检察长直接分管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提升民行检察在各项检察工

-1-

作中的排序位次。三是建议县委、人大将民行局长吸收进检察委员会,提高积极性,确保检委会对民行工作和民行案件的正确决策。四是选派包括民行干警在内的五名检察官赴“全国十佳基层检察院”之一——深圳市南山区检察院挂职学习两个月;选派两名民行干警到县法院挂职交流两个月,外扩眼界,内强素质。五是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决定》,形成促进和制约检法两院民行工作的共同规范。六是依据县人大《决定》,协调县法院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民事行政案件法检协调配合工作机制的意见》,扫除了法院配合民行检察的工作障碍。七是与人大法工委、政府法制办联合制定《关于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意见》,投资20余万元建设“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分支网络”,对工商、税务、土地、审计等31个行政执法单位进行网上实时动态监督,监督范围涵盖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处罚等八类具体行政行为。八是与人社局联合行文,出台《意见》,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机制,在人社局设立“农民工维权办公室”,合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九是采取建立工作站、聘请联络员、开通门户网站和科长博客、建立代理申诉网络平台、组建法律工作者QQ群、通过移动飞信平台群发短信、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以及上街宣传、入户走访、发放宣传单、联系卡等多种形式,宣传工作,扩大影响,广泛拓展案源渠道。十是建议县人大将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列为2011年4月份常委会专门议题,将工作进一步向前推进。

-2 -

三、突出一个“中心”,探索多元监督

1.坚持以提请抗诉为中心。去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民事行政案件47件,立案审查41件,其中,提请市院抗诉8件,建议市院提请省院抗诉3件,均被上级院采纳,充分运用提请抗诉手段监督纠正错误裁判。

2.把提请抗诉与再审检察建议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直接建议县法院启动再审程序4件,均被法院采纳,在保证监督力度的同时,提高了司法效率,节约了司法资源,强化了同级监督,法院也乐于接受,监督效果良好。

3.把纠正错误裁判与纠正违法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既监督纠正错误裁判,又监督纠正审判机关和审判人员在诉讼中的违法行为,运用《检察建议书》和《纠正违法通知书》,监督纠正审判活动违法情形。

4.积极开展执行监督工作。共受理执行监督申请10件,审查10件,依法建议纠正了法院在执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5.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积极探索督促起诉、支持起诉工作。通过督促商务局、粮食局等单位起诉6件,为国家收回被侵占土地13000平方米。通过支持起诉租赁合同纠纷案1件16人,帮助16名下岗职工挽回损失3万余元,维护了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6.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初见成效。运用检察建议和纠正行政违法等监督方式,对存在违法行政行为或监管不力的15个行政执法

-3-

部门进行了监督纠正,在优化执法理念、转变执法作风、改善发展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保持工作激情,发展良性互动

随着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新局面被一步步打开,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民行检察工作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在同步提升,民行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在同步提升,由党组推动变成了自动自发地求创新、谋发展、抓办案、举亮点。如“局长博客”、“飞信平台”、“QQ群”等便民措施,就是民行局的同志们一个又一个工作“创举”。困扰我院多年的民事行政案件案源匮乏问题也随之得到解决。在抓办案、促工作的同时,及时进行总结,先后撰写经验、信息材料20余篇,其中3 篇被《检察日报》刊发,15篇被新华网、正义网等媒体采用。推动人大出台了《加强决定》、建立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构建多元化监督格局、选派干警挂职锻炼、多措并举推进民行检察深入发展等做法,分别被省院和高检院转发、推广。

7.跨越式工作计划 篇七

王立伟:我可以很自信地说, 我省农机化始终是与全国同步发展的, 有的还走在全国的前列。“越过50%大关”的就有我们山西省。

“十一五”是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 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之一。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我们以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为总抓手, 开拓进取, 真抓实干, 农机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全省农机化投入连年大增, 农机装备拥有量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 全省农机化财政投入累计达到19.7亿元, 是“十五”投入的6.3倍。其中,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68亿元。2010年底,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2 787.2万k W, 比“十五”末增长21.8%。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二是全省农机化作业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 山西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越过50%大关”, 达到51.1%, 比“十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 全省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67.5%、56.3%、24%。玉米机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 达到17%。特别是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64.76万hm2, 比“十五”末翻了一番, 在发展速度和实施质量上“领跑”全国。

三是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 农机户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2010年, 全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达到83.2万个, 比“十五”末增加2.22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 2010年发展到875个, 入社人数达到9 311人。

四是农机化质量监督体系渐进完善, 农机化生产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十一五”期间, 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过程中, 我省颁布了《山西省农业机械化条例》, 省政府转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意见》, 连续出台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农机化生产大县奖补、农机手培训补贴等15项扶持政策, 为农机化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和政策支持。农机化生产安全形势始终保持稳定。全省农机事故、伤亡人数均低于省政府的总体控制考核指标, 且呈逐年递减趋势。

记者: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全省农机化工作取得哪些骄人的业绩?

王立伟:2010年, 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指引下, 全省农机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严格制度, 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10年, 全省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95亿元, 比上年增长33.7%, 引导农民投入13亿元。带动全省农机经销企业销售额达到20余亿元, 比上年增加27%, 取得了“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得民心”的良好效果。在落实资金、补贴进度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精心组织重要农时季节机械化生产, 玉米、薯类机收等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取得阶段性突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增速创历史之最。“三夏”作业时间比上年缩短7天。

三是机械化农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 有效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0年我们把保护性耕作与农机深松整地有机结合, 高起点建设、高规格补贴、高标准实施, 全年完成农机深松整地面积达到了10.12万hm2;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64.43万hm2, 覆盖全省11个市100个县, 为全省增产粮食6.5亿kg。节本增效总计16.2亿元。

四是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 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培育16个农机推广旗帜县, 每县建设3~5个区域性农机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初步探索出省、市、县、区域四级联动农机技术推广网络的基本框架。积极扩大"阳光工程"的农机培训规模, 首次安排了农机手培训资金。2010年, 与财政等五个厅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快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 与省工商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省级投入资金1 700万元。新发展农机大户1 12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268个。

五是加大农机科研和农机化技术推广力度。全年投入农机科研项目资金280万元, 完成11项科技开发项目。其中“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技术”首次获得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一等奖。围绕省委省政府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部署, 在全省建成5个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区。

六是狠抓农机安全监理, 农机化发展秩序持续向好。全省开展“档案规范年”活动, 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建成“平安农机”示范县11个、乡123个、村1 000个、户10 000个。其中原平、平遥、平定、大同4县进入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行列。

七是强化农机质量监管, 有效净化了农机销售、农机作业和农机服务市场。组织开展农机维修网点检查整顿;受理农机质量投诉案件24起, 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12万元;完成农机产品定型鉴定119项、推广鉴定217项;制定了《塑料薄膜日光温室建造规范》地方标准。

记者:从2011年起, 我国进入“十二五”规划时期。您对“十二五”时期全省农机化发展有什么战略性思考, 主要发展目标定位是什么?

王立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这是我们农机化发展的又一重要机遇。我们要抓住难得的机遇, 科学地规划“十二五”农机化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

我们提出制定的全省“十二五”农机化发展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 创新发展模式, 深化农机化改革, 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核心, 全面提高玉米、小麦、薯类三大农作物机械化水平, 加快畜牧、杂粮、果蔬、农产品加工四个领域的机械化进程;以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 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应用, 推进农业机械化工程建设, 切实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和拓宽农机化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 建设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教育培训、安全监理和信息宣传等五个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 努力提高本省农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制造水平, 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为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十二五”时期, 全省农机化的几个主要发展目标确定:农机总动力达到3 500万k W,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其中, 小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玉米、薯类机械化收获水平分别达到45%和50%以上;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00万hm2。这是一个喜人的发展目标。

记者: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起步之年。俗话说:五年看三年, 三年看头年。实现“十二五”“的宏伟蓝图, 2011年的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2011年全省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王立伟: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 做好2011年的工作十分重要。我们要抓住机遇, 千方百计开创全省农机化工作新局面。在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上, 我们确定的2011年农机化发展的几个主要目标是:农机总动力新增120万k W, 增长4%以上;玉米、薯类机收水平均提高9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 达到55%以上, 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这个目标是一个需要经过艰辛地努力才能夺取的制高点。这就要求我们全省各级农机部门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扎实工作, 努力创造新的业绩。

记者:从全省来看, 2011年的农机化工作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王立伟:做好2011年的全省农机化工作, 我们考虑了几个方面, 包括政策法规、农机化生产和公共服务体系等。

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机化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农机化发展政策体系。2011年是《山西省农业机械化条例》颁布实施5周年, 我们要在全省组织开展立法后评估调研和执法检查, 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工作重点放到农机法律法规、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贯彻实施方面。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 在农机作业补贴、农机田间作业用燃油补贴、免费农机监理、农机保险财政保费补贴等方面出台一批政策性文件和配套措施。

一个贯穿全年的更重要工作, 就是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确保购机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今年国家继续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 中央财政第一批补贴资金110亿元中, 安排我省3.4亿元, 省财政补贴0.4亿元也已列入农机预算。我们要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禁止”的要求, 坚持“五项制度”, 做到“八个不得”。严查处理挪用补贴资金、虚报套领资金、倒卖补贴机具等不法行为, 绝不姑息。

记者:我省的农机化生产, 最突出的就是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和玉米机收、马铃薯机收, 可以说是具有山西特点的“四大工程”。对此, 今年有什么考虑?

王立伟:你说得很对, 这“四大工程”是我们山西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当前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心工作。前两项也是全国农机化工作的重点。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出发点, 也是最终的落脚点, 对实现劳动过程机械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山西省生龙活虎的农机化就要看这四台戏演得如何。各级农机部门都要有“坐不住”的责任感、“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 树立决战、决胜的思想, 下决心把农机化生产作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011年全省保护性耕作新增示范面积9万hm2, 深松整地35万hm2。玉米、马铃薯机收水平提高9个百分点, 即玉米机收面积38.3万hm2、马铃薯机收7.3万hm2。

2011年我们确立:一要全力实施保护性耕作和农机深松整地, 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省政府已安排1.2亿元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 用于全省26.673万hm2耕地, 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 每0.067hm2补贴30元。我们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 采取合同作业、订单作业等方式, 统筹安排, 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同时, 完善技术模式和作业规范。

二要突出玉米和马铃薯机收, 抓好农田机械化常规作业和农机跨区作业。2011年我们要把玉米和马铃薯机收作为提升农机作业水平的主攻方向, 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推进。一是大力发展玉米收获机械、薯类播种机械和收获机械。二是实施好作业环节的补贴。以项目带动玉米机收作业, 培育和扩大玉米机收作业市场。马铃薯生产要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部门的支持, 对贫困县马铃薯机械化生产, 特别是对收获环节进行机收作业补贴。三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要在全省建立20个玉米机收生产技术示范区、10个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示范区, 重点实施玉米和马铃薯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四是组织开展玉米、马铃薯机收跨区作业。

对此, 我要强调3点。第一, 加强领导, 落实任务, 认真组织农机化生产。一是任务目标落实到位。将全省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县、乡、村和农机服务组织, 与项目乡、村和农机服务组织签订生产作业合同;二是争取政府推动到位。争取把农机化生产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重点项目县要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三是工作精力要到位。各项目县农机局长要亲自制定项目计划, 明确技术规范, 研究发展规划, 检查项目完成情况。第二, 认真落实“四大工程”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确保农机化生产所需的机具数量。对农民购置玉米收获机、马铃薯收获机、深松机、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机, 继续实行15%的累加补贴政策, 使这些机具的补贴额达45%。第三, 实施农机农艺融合, 推进标准化种植。根据玉米机收的农艺要求, 机收玉米的标准行距为55~65 cm。在示范区内, 玉米播种机行距要严格调整到55~65 cm, 提供规范种植节本增产的实例, 为全省做出榜样。

此外, 我们还要以提高设施农业、畜牧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为主攻点, 在拓展农机化领域上做足文章。突出农机龙头企业和农机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发展本省的农机装备制造业。更重要的是, 要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步伐, 为全面推进农机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针对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和农机化发展薄弱环节, 筛选和储备一批农机科研项目。组织有关部门, 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 建立玉米、马铃薯等若干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 研究和探索农机农艺融合的机制和措施。把玉米、薯类机械化收获作为农机推广的重中之重来抓。

记者:那么, 2011年在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是怎么安排的?

王立伟:在这方面我们强调了3个方面。一要加快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全面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能力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争取财政投入, 加强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教育培训和信息宣传等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借助“新增千亿斤 (500万kg) 粮食产能计划”和农业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以及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的机遇, 建设好县、乡和区域农机推广体系。

二要全面加强农机质量监督管理, 切实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重点是组织“全省3·15”农机维权大型宣传活动, 联合工商、质监部门, 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配件的力度, 健全农机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标准化体系。

三要狠抓农机安全监理, 为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秩序。继续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 新创建10个平安农机示范县、100个平安农机示范乡 (镇) 、1 000个平安农机示范村、10 000个平安农机示范户。

记者:山西省农机推广站系统的旗帜县建设, 在全国很有特色。在实施“四大工程”中, 农机技术推广是首当其冲的, 应当如何部署?

王立伟:是这样。我省农机技术推广站在工作上有很多亮点, 如旗帜县的建设, 示范区的建设, 演示、培训工作很有特色、很有创意。在旗帜县建设的基础上, 我们全省的机械化装备水平涌现出一批非常突出的县和非常突出的示范区。对示范区我主张采取给机器、给技术、给项目的办法。对示范区要给足所需的农机, 加大购机补贴力度。同时增加培训经费。把玉米、马铃薯、深松、保护性耕作等项目向示范区安排, 重点推进。

抓好全省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工作十分重要。在组织农机化生产过程中, 各市、县应该结合本地实际, 优选推广适宜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2011年全省重点推广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技术、农机深松技术、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免少耕播种技术等。各地应该引导广大农户选购新机具, 指导广大农民采用新技术。

记者:一年之计在于春。2011年春季的农机化生产对全省农业和农机化工作处于什么地位?

王立伟:山西全省春播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 春播是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实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5%的奋斗目标, 必须精心组织, 强化服务, 打好春季农机化生产第一仗。

完成春季农机化生产任务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必须做到“五个到位”。一要组织领导到位;二要机具调度到位;三要机手技术到位;四要作业质量到位;五要安全监管到位。春季是农机作业高峰期, 也是农机事故易发期、多发期。要全面落实农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 强化安全生产检查, 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8.创新人才工作助推北海跨越发展 篇八

一、科学分析形势,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思维

近年来,北海市经济社会提速发展,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北海市委审时度势,作出了“三年跨越发展”的战略决策,着力打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临港新材料三个千亿元产业。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北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更加需要重视人才工作。为此,北海市委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在全面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同时,作出了人才发展“四个优先”的决策部署,即:位置优先,把人才发展摆在最优先的位置;积累优先,瞄准未来发展,作好人才储备;投资优先,优先投资人才开发,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开发优先,在整体发展中,优先开发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第一资源”,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新理念,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检查、同推进,使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成为全市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二、科学编制人才规划,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

着眼于北海长远发展需要,通过规划先行来引领人才优先发展,在谋划编制《北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过程中,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结构优先调整、投入优先保证、环境优先完善“四个”优先,突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服务四个环节,在人才工作布局上,突出党政紧缺人才、产业发展人才和文化发展人才三个重点,通过编制好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切实把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落实在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着眼于北海现实发展需要,围绕北海三年跨越发展的整体布局,以大力引进培养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北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了《关于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引进人才的范围层次、生活待遇以及具体措施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北海的人才政策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具有比较优势;着眼于人才工作的全覆盖,加强了对县区和市直部门人才工作的督促指导,制定出台了一批地方和部门人才政策,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才政策体系。

三、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各类人才工程

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坚持从项目建设、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三个一线”选拔、培养人才。2011年从“三个一线”提拔25名干部进入县区领导班子,占县区选拔任用干部,换届提拔干部总数的75.76%,在全市形成了干部“踊跃投奔向一线、踏实干事在一线、创绩提拔出一线”的浓厚氛围。突出竞争择优选人用人,大规模、高密度、联动式地开展竞争性选拔人才,近三年来共拿出800多个处科级职位,开展29批次的竞争性选拔,年度竞争性选拔的处科级干部占同期提拔干部总数的40%以上,有力地形成“凭实力竞争,靠真才胜出”的良好风尚。实施重点产业人才聚集工程,坚持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地促进人才与企业的联合、对接,围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临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了“特聘技师”的设岗选聘工作,为该市10个重点发展的工业企业选聘了10名“特聘技师”,吸引了2000多名重点工业产业从业人员前来创业。实施了重点领域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在教育系统开展了“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在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了“医疗卫生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在文化系统开展了“文化北海人才培养计划”,并面向三个系统开展“特聘专家”的设岗选聘工作,为三个系统选聘“特聘专家”9人,引进高层次人才136人。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平台建设工程,以北海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铁山港(临海)工业区为平台,通过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吸引优秀人才来创业和合作,目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3个、人才小高地6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柔性引进博士92人、硕士106人。实施“百名名校研究生北海挂职锻炼计划”,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同济大学共8所国内“985”高校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今年选派了9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到该市党政机关、各产业园区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围绕素质能力提升,大规模培育现有人才

2010—2012年,连续三年围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港口物流等重点产业以及该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举办了30期“扬帆前行”系列专题讲座,累计培训人数近万人次。三年累计选送了830名该市急需紧缺人才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实现人才培训“进名校、跨国门”的突破。此外,培训职业技能人才13464人次,通过农广校、北海电大对1615名村干部、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了大、中专学历教育。投入150多万元开发了市党政人才在线教育学院和能力素质测评系统,有效地扩大培训覆盖面和提高培训针对性。切实加大实践锻炼,每年实施“千名干部在重点项目一线服务”和“百名干部实践锻炼计划”,让干部在实践中提高能力素质,每年选派1200名干部到“三个一线”挂职锻炼。

五、大力优化创业环境,全面兑现人才待遇

近年来,北海市坚持“高级人才、高度支持,特殊人才、特别对待”,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集聚、培养、激励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服务举措,并于2010年专门拿出1000万元作为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为产业急需人才落实养老、失业、医疗、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服务,坚持每年组织北海市优秀专家免费体检一次、外出考察疗养一次,春节前慰问走访一次;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对调入北海工作的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给予安家费补贴;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所承担项目给予专门的科技经费支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进行奖励,每年表彰一批科技进步个人,每三年评选一次市级优秀专家。同时,抓好配套政策落实,制定一个、执行一个,推出一项、兑现一项。集中兑现了1998—2009年引进人才的住房补贴190.86万元,兑现了南京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陈均远教授在北海的专家工作室工作经费80万元,兑现2010—2012年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安家补贴695万元,获得了引进人才的普遍好评。

上一篇: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计算练习题下一篇:描写小狗可爱的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