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精选13篇)
1.探析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一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近年来,虽然科研工作人员不断培育出水稻抗病虫新品种,农民也加强了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许多高效农药在防治水稻病虫害中也投入了使用,但受气候、种植制度、栽培方式、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稻重大病虫害仍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的生物灾害[。水稻病虫害主要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病毒病等为主。在防治上,要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既要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保证产量安全,又要有效控制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及农产品污染,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1防治策略
以作物为中心,以重大病虫害为主攻对象,强化源头控制和暴发流行区的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协调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应用生物、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依赖,努力实现节本增效和可持续控制。
2防治适期和指标
(1)稻纵卷叶螟。①卵孵化高峰期防治,隔7d再防治1次(大发生年份);②2龄幼虫高峰期前防治(中等发生年份),每百丛3.3cm以下绿色小苞数30个。分蘖期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以保护天敌和稻田生态环境。
(2)螟虫。防治二化螟,在分蘖期株枯鞘率3%~5%、孕穗后期至抽穗期卵块数达750块/hm2时用药;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期卵块数达600块/hm2时防治枯心,或三化螟螟卵孵化初期进行防
治。
(3)稻飞虱。每百丛平均虫量分蘖期为1 000头,孕穗至抽穗期为1 500头,齐穗至乳熟期为2 000头以上。掌握在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
(4)稻瘟病。重点防治水稻易感病品种、敏感时期及老稻瘟病区。发现发病中心、急性病斑或病叶率达到10%时实施药剂防治,老病区、感病品种种植区在孕穗末期、破口初期及齐穗期要各打1次保护药,进行预防。
(5)纹枯病。分蘖盛期病丛率达5%~10%;孕穗期病丛率常规稻达20%左右,杂交稻为30%以上。
3主要推荐防治技术
3.1农业防治
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春季越冬代螟虫将近化蛹时,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处理带虫稻草,合理安排茬口,及时深耕灌水浸田,浸没稻桩10d左右,可降低虫源基数。螟虫卵孵化始盛期,将田水排至3cm以下,降低蚁螟为害叶鞘的部位。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各灌深水1次,保水3d,可杀死大量幼虫。尽量避免单双季稻混栽,单季稻可适时推迟播种期,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深淹没稻桩。
3.2生物(药剂)防治
(1)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生长前期,或田间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苏云金杆菌制剂防
治,对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苏云金杆菌对蚕高毒,靠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2)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在抽穗破口期遇阴雨天气、叶瘟和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齐穗后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对作物安全。
(3)宁南霉素防治水稻病毒病。水稻病毒病感病初期,采用宁南霉素与杀虫剂配合使用,连续用药3~4次,对病毒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4)稻鸭共育技术。鸭子可捕食大部分飞虱及其他害虫,还可起到踩草、耕耘和刺激水稻健壮生长的作用,减轻稻飞虱、螟虫、稻水象甲、叶蝉、纹枯病和水生杂草等病虫草害的危害。
3.3物理防治
(1)利用成虫的趋光性,成虫发生期在稻田设置频振式诱蛾灯捕食与诱杀,可减少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和稻瘿蚊等害虫的种群数量。
(2)应用昆虫化学信息素可诱杀集中连片稻田中的二化螟。
3.4化学药剂防治
(1)氟虫腈、敌•氟腈、毒死蜱、三唑磷、阿维菌素+哒嗪硫磷或阿维菌素+毒死蜱,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在卵孵化盛期施药。使用时注意,阿维菌素对光稳定性较差,要避免在中午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施药;对鱼高毒,应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对蜜蜂有毒,不要在开花期施用;最后1次施药距收获期20d。
(2)丙溴磷、氟铃脲等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低抗区、非桑蚕区可结合应用杀虫双等沙蚕毒素类剂)。利用5%锐劲特+40%毒死蜱的高效配方,对控制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螟虫具有理想效果。
(3)噻嗪酮、异丙威、速灭威、毒死蜱防治稻飞虱;氟虫腈+吡虫啉、或毒死蜱+吡虫啉防治水稻灰飞虱效果良好。
(4)咪鲜胺、三环唑、春雷霉素等药剂防治稻瘟病,感病品种和老发病区,连防2次,隔7d 1次。井冈霉素对水喷雾,或泼浇,或制成毒土撒施在稻基部,或三唑酮农抗120水剂喷雾,防治纹枯病效果良好。纹枯病与稻飞虱同时发生,可选用虱纹灵或阿维菌素加井冈霉素混用。
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控制氟虫腈的使用次数,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保护稻田生态生物多样性。
2.探析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二
1 水稻稻瘟病
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偏施氮肥等导致稻瘟病发病重。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病时期, 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1]。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 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防治应采用以种植抗病优质品种为中心、健身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合理利用抗病品种。 (2) 科学田间管理。培育壮秧, 施足基肥, 增施钾肥、锌肥、有机肥, 巧施穗肥, 适时晒田。 (3) 种子处理。10%401抗菌剂1 000倍液浸种48 h或80%402抗菌剂2 000倍液浸种48~72 h, 直接催芽, 或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种24 h, 洗净后催芽。 (4) 药剂防治。叶瘟应在发病初期 (病叶率3%时) 喷药保护, 穗瘟在抽穗初期喷药保护, 以后视天气情况决定喷药次数。药剂选择: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或40%富士1号1 500 g/hm2, 或40%克瘟散乳油2 250~3 000 g/hm2。为了保证药剂防治效果, 应保证用水750 kg/hm2, 不宜盲目加大用药量。
2 水稻纹枯病
氮过量、密植、灌水过多均易导致纹枯病严重发生。一般以分蘖盛、末期至抽穗期发病为盛, 以抽穗期前后发病更烈, 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 严重时可危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2]。水稻纹枯病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辅以药剂防治。 (1) 栽培防病。以肥水管理为中心, 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 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 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2) 药剂防治。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 施药不宜过早 (拔节期以前) 或过迟 (抽穗期以后) 。药剂选择:5%井冈霉素水剂2 250 m L/hm2或12.5%纹霉清水剂1 500~3 000m L/hm2, 或20%纹霉清悬浮剂900~1 500 m L/hm2, 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g/hm2, 对水750~1 050 kg/hm2喷雾。药剂要喷在稻株中下部, 重点防治时期应在孕穗至齐穗期。
3 水稻条纹叶枯病
主要通过灰飞虱传播[3]。通常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 以后合成大片, 病叶一半或大半变成黄色或黄白色。高秆品种发病后, 心叶细长而卷曲成纸捻状, 弯曲下垂而成“假枯心”;矮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展开仍较正常。早期发病植株枯死, 发病迟的只在剑叶或叶鞘上有褪绿斑, 但抽穗不良或穗畸形不实。病株分蘖一般减少。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采取治虫防病的综合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 (2) 切断病毒的传播源。一是把传毒媒介灰飞虱消灭于传病之前。二是要远离麦田、蔬菜田、草荒田等虫源田, 及时清除秧田及大田周边杂草, 减少灰飞虱寄生。 (3) 加强肥水管理。基肥要施好, 不施分蘖肥, 重施穗肥, 水稻生育期注意使用锌、硼、锰等微肥或水稻敏感的元素, 促进水稻健康生长, 提高抗病力。 (4) 药剂防治。药剂浸种, 提前预防;秧苗移栽前施一次“送稼药”;发现整田发病率在3%以下即要防治。药剂选择:可用10%吡虫啉可湿粉500~1 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800~1 000倍液浸种, 或5%锐劲特种衣剂拌种;“送嫁药”可用10%吡虫啉300 g/hm2+36%三氯异氰尿酸375~450 g/hm2防治;大田用10%吡虫啉450~750 g/hm2+3.95%病毒必克675 g/hm2对水750 kg/hm2进行普防。用药时间掌握在2、3代灰飞虱卵孵高峰至低龄若虫高峰期适期防治。
4 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分为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螟虫危害严重时可造成白穗。防治方法:用15%雷钻乳油1 350 m L/hm2, 或13.5%钻心炮乳油1 350 m L/hm2, 或13.5%伐克乳油1 350m L/hm2, 或13.5%决斗乳油750 m L/hm2, 或10%金佛乳油600m L/hm2, 或辛乳油1 350 m L/hm2对水900 kg/hm2喷雾[4]。水稻螟虫防治时期: (1) 二化螟。应在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防治。 (2) 三化螟。第1次用药在水稻大肚期 (破口期前3 d) 防治, 7 d之后可再用1次。 (3) 稻纵卷叶螟。江宁区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之一, 条件适宜, 发生危害的程度就重。在新的小虫苞出现时施药防治, 水量要足, 喷雾均匀。
5 稻飞虱
俗称“蜢子”, 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比较常见的有白背飞虱及褐飞虱。2种飞虱都是随着西南气流从南方稻区迁入, 一般在水稻的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 后期以褐飞虱为主, 即白背飞虱主要在分蘖至拔节期危害, 受害田块稻叶发黄, 分蘖减少, 严重时水稻成片“落塘”枯死, 褐飞虱主要在孕穗至成熟期危害, 危害严重时, 稻丛基部变成黑褐色, 逐渐全株枯死, 受害田常“黄塘”, 严重时全田枯黄, 形如火烧。两飞虱的防治适期都应在田间每百丛有虫量在50头以上即开始用药, 采取“压前控后”和狠治主害代的策略。 (1) 喷雾。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0%叶蝉散可湿粉3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喷雾, 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2) 泼浇。用10%吡虫啉, 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600 g/hm2或用40%久效磷乳油750 m L/hm2大水泼浇, 用水6 000 kg/hm2。 (3) 撒颗粒剂或毒土。用3%呋喃丹颗粒剂, 或4%叶蝉散颗粒剂30~45 kg/hm2撒入稻田;也可用80%敌敌畏乳油2 250 g/hm2, 加适量水稀释, 拌细土300~375 kg/hm2撒施。
参考文献
[1]蒋春艳, 陈淮川.水稻重大病虫害主推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111, 114.
[2]陆瑞庄.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1) :171-173.
[3]王荣军.水稻本田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 :183.
3.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三
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瘟: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呈长条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的霉层。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迟的则谷粒不充实,病穗往往从颈部折下,形成吊颈。
防治方法:为了准确及时用药,首先应进行病情调查,一般于水稻分蘖期前,每逢降雨后到感病品种的高肥田、入水口以及粪堆底(生长茂密地段)等处进行调查,观察有无急性型病斑出现,如有急性型病斑出现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施药后10天左右,病情仍在发展可再施药1次。如叶瘟于孕穗期才开始发生,病情不重,可结合预防穗颈瘟进行药剂防治。防治水稻苗瘟、叶瘟:主要抓住发病初期用药;本田从分蘖期开始,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片上有急性病斑,即应打药防治。常用药剂:20%或4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稻瘟灵(富士1号)乳油、40%灭病威胶悬剂、20%三环异稻可湿性粉剂对水均匀喷雾防治。防治穗瘟:叶枕瘟、穗瘟、节瘟和枝梗瘟对产量影响较大,防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孕穗(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常用药剂: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21.2%加收热必可湿性粉剂、2%加收米、20%三环异稻可湿性粉剂、40%克瘟散乳剂对水在破口期和齐穗期各喷雾一次。
2.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是水稻旱育秧田常见的病害之一。包括镰刀菌、腐霉菌、丝核。以腐霉菌致病性最强,以核菌致病力最弱,镰刀菌居中。
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每平方米苗床用50%立枯净1.2克兑水3公斤喷洒,或每平方米用42%立枯一次净1-1.5克兑水3公斤喷洒,或每平方米用75%恶霉灵1克兑水3公斤喷洒,或50%立枯净100克兑水250公斤喷洒100平方米。水稻苗1叶1心时可再浇灌1次,效果更佳。(2)喷洒生根粉。选用6号ABT生根粉,每0.2克兑水30公斤喷40平方米苗床,促进秧苗根系生长。(3)移栽前搞好通风炼苗,提高秧苗抗性。
3.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又叫火烧苗。白叶病,是一种传播很快的病害,目前许多稻区还没有这个病,所以它被定为国内植物检疫的对象。稻株感染白叶枯病后,在叶尖或叶缘发生绿色或暗绿色斑,病斑沿中脉或叶缘扩展,形成界限分明的病斑。病斑沿叶片枯死后呈灰白色,因此叫白叶枯病。一般在水稻中下部叶片先发病,然后蔓延到上部叶片。这种病从苗期发生,在分蘖期普遍发展,到孕穗期,特别抽穗后达到高峰。如果发病早,叶片枯死,不能抽穗;如果发病较迟,影响扬花灌浆,秕粒增加,病株茎秆软弱易倒伏。白叶枯病容易和其他病害混淆,辨认不清。可把病叶剪下一小段,放在有水的玻璃片上,再用一块小玻璃压在上面,大约1分钟以后,放在光线稍暗的地方,如果切口处有浓浊状或乳白色液体流出,这就是白叶枯病的病菌。
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选用无病稻种。种子消毒,可用1%石灰水过滤浸种,在温度为25℃时,可浸种3~4天。所浸稻种经常保持在水面下10~12厘来,水面不能搅动,以免弄破石灰水膜,降低消毒效果。②选用抗白叶枯病的品种。③分蘖肥和穗肥不宜过多。浅水勤灌,适时烤田,促进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4.水稻条纹叶枯病
主要通过灰飞虱传播。通常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以后合成大片,病叶一半或大半变成黄色或黄白色。高秆品种发病后,心叶细长而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而成“假枯心”;矮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展开仍较正常。早期发病植株枯死,发病迟的只在剑叶或叶鞘上有褪绿斑,但抽穗不良或穗畸形不实。病株分蘖一般减少。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切断病毒的传播源。一是把传毒媒介灰飞虱消灭于传病之前。二是要远离麦田、蔬菜田、草荒田等虫源田,及时清除秧田及大田周边杂草,减少灰飞虱寄生。③加强肥水管理。基肥要施好,不施分蘖肥,重施穗肥,水稻生育期注意使用锌、硼、锰等微肥或水稻敏感的元素,促进水稻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④药剂防治。药剂浸种,提前预防;秧苗移栽前施一次“送稼药”;发现整田发病率在3%以下即要防治。药剂选择:可用10%吡虫啉可湿粉500~1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800~1000倍液浸种,或5%锐劲特种衣剂拌种;“送嫁药”可用10%吡虫啉300g/hm2+36%三氯异氰尿酸375~450g/hm2防治;大田用10%吡虫啉450~750 g/hm2+3.95%病毒必克675g/hm2对水750kg/hm2进行普防。用药时间掌握在2、3代灰飞虱卵孵高峰至低龄若虫高峰期适期防治。
5.稻纵卷叶螟
①防治指标: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底肥,巧施追肥,不过迟施用氮肥,避免水稻贪青徒长而导致成虫集中产卵为害,平均100丛有15~20个虫卷应施药。②防治措施:亩用18%杀虫双水剂200~250毫升或晶体敌百虫100克加水50千克喷雾。施药时间,以傍晚为宜。治疗稻纵卷叶螟的农药品种还有锐劲特、毒死蜱、阿维菌素、杀虫单、Bt复配剂等。原则是狠、准。防治指标是:分蘖100~120头/百穴,穗期60~80/百穴。
控制稻纵卷叶螟最有效的天敌是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赤扁胶小蜂、拟环纹狼蛛、草间小黑蛛。这些天敌对农药很敏感。稻纵卷叶螟的防治策略是:治早治小,重点打2龄高峰。
6.稻苞虫
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问答 篇四
问:水稻病虫害主要有哪些?
答:水稻病虫害以钻心虫、卷叶虫、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为主。当前,农民对水稻病虫害预防意识较强,但只是单纯使用药剂防治,缺乏其它有效的农业综合防治技术(如品种选择、肥水管理、合理密植、无病育秧等);或是长期单一使用某几种药剂防治,病虫害有一定的抗性,用药量逐年增加,防效却逐年下降;此外,农资产品鱼龙混杂,农民选择无从着手。
问:防治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即在病虫发生前期或幼虫盛发期及时防治,避免病虫严重发生造成危害。
问:今年病虫发生趋势怎样?
答:预计今年稻纵卷叶螟发生中等、局部偏重,二、三化螟发生中等偏重,稻飞虱发生中等。5月份,正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钻心虫幼虫的高发期,此时,水稻生长营养充足,利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繁殖为害,应及时防治。问:怎样更好防治水稻病虫害?
答:二化螟、三化螟(钻心虫)、稻纵卷叶螟(卷叶虫):亩用凯雷50毫升+撒哈哈110克兑水60公斤均匀喷雾,或亩用粤星100毫升+撒哈哈110克兑水60公斤均匀喷雾。稻飞虱:亩用金科30毫升或申星2包兑水60公斤均匀喷雾。纹枯病:每亩用菌毒必克100克或精品井冈霉素A3兑水6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效果大大优于普通井冈霉素。稻瘟病:每亩用瘟杰150克或乐帅80克兑水60公斤均匀喷雾。细菌性条斑病:于发病初期每亩用菌毒必克100克兑水60公斤均匀喷雾。要注意:
1、施药时要喷匀打透,切不可只重药量不重水量,导致防效降低;
2、防治应以预防为主,于低龄幼虫盛发期施药;
5.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五
水稻病虫害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稻瘟病、白叶枯病为主要防治对象,实施“以种植高产抗病品种为中心,推广高产控病栽培为基础,适时药剂防治为保障”的综合防治方法,加强病情监测预警,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适时指导农民防治,监测措施与应急措施相结合,实行分区治理、分类指导。
一、种植高产抗病品种
必须鉴定监测水稻品种抗瘟性,及时压缩、淘汰高感病品种,引进,推广种植抗病品种,避免因种植的品种抗瘟性散失和引进种植的新品种高感稻瘟病导致严重发病。要合理布局品种,力求避免同一个坝子品种单一化,增强品种多样性。
二、混合间栽
以矮秆杂交稻品种为主栽品种,当地高杆糯为间栽品种,规格化混合间栽,对稻瘟病常年发病的稻区防治效果较好。
三、保健栽培措施
①、肥床旱育秧,培育壮秧,适时早栽。②、科学管理肥水,合理密植。水分干湿相济,适时撤水晒田,促进稻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测土配方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避免偏施氮肥。条栽、规格化栽插,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③、田园清洁,减少菌源。病稻草要及时处理掉,减少初次侵染源,减轻病害的发生危害。
四、监测病情,药剂防治
水稻病害的危害有一个发生的过程,要开展田间、监测病害发生动态,适时进行药剂防治。①、秧田期防治。种子处理:稻种带菌是稻瘟病、稻白叶枯病、稻细条病、稻恶苗病等多样水稻病害的初次侵染源之一,播种前稻种用强氯精,多菌灵,石灰水等药剂处理消毒稻种,减少初次侵染源。喷“送嫁肥”:移栽前3—5天普查一次,发生叶瘟及栽插节令较迟的田块喷洒三环唑作“送嫁肥”能推迟大田叶瘟发生时间,减轻发生程度。也可用“三环唑+叶枯宁”作“送嫁肥”,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老病区秧田期喷药是关键,一般拔秧前施一次药。
②、大田防治:
A、稻瘟病:叶瘟防治应在移栽返青后5-10天“巡查”一次,发现叶瘟及时喷洒三环唑、硫环唑、克瘟散、稻瘟净等药剂控制叶瘟,穗瘟预防必须在孕穗后期,以品种抗瘟性强弱为基本依据结合穗期天气预报,叶瘟病病情和稻株长势长相,确定预防穗瘟的重点区域和田块。在水稻孕穗期(尖苞期)准时用三环唑或硫环唑等高效药剂作茎叶喷雾,必要时隔7-10天再喷药一次,多年防治实践能有效防穗颈瘟,应作为防治稻瘟病的“保障”措施抓好。
B、稻白叶枯病:稻白叶枯病在发病初期喷药,一般5-7天施药1次,连续用药2-3次,药剂选用叶枯宁、农用链霉素。大田施药要有“一点治一片,有一片治一块”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如气候有利发病,应实行同类田普遍防治,从而控制病害蔓延。
C、稻纹枯病:药剂有三唑酮,#冈霉素等,在发病初期用药。
D、稻曲病:通过多次试验示范表面50%复方多菌灵胶悬剂(多菌灵+井冈霉素)亩用100ml防效90%左右,500万单位井冈霉素粉剂亩用 27g 防效85%左右,只需在孕穗后期(抽穗前7——10天)茎叶喷雾1次。
五、实施检疫
6.探析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六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基数的庞大,水稻作为人们重要的食物需要保障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水稻在种植过程中不仅会会受到栽培技术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病虫害的威胁,这便需要农户重视栽培技术的应用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基于此,本文就针对水稻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要点进行分析,以此来获得较理想的种植效果,提高水稻种植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水稻从古至今都是我国重要的食物,这使得我国也拥有较长的水稻栽培历史。近些年,由于受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压力,我国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上的研究工作,虽然获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依然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需要人们重视栽培技术的应用。文章就对水稻栽培技术的要点和病虫害防治的要点内容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水稻种植农户提供一定参考,提高我国水稻种植水平。下面笔者就先对水稻栽培技术的要点内容进行阐述。
一、水稻栽培技术的几点要点
水稻在种植过程中是否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户所选择和使用的栽培技术。在水稻整个种植周期当中,影响种植质量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种子的选择、培育、播种、灌溉和施肥五个方面,当农户在这五个方面充分利用培育技术,那么则能够大大提高水稻种植质量。
1.种子的选择
现阶段,水稻种植户在水稻种植上所选择的方法主要为移栽的形式,如此便需要在水稻种植之前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此来提高水稻的种植质量。在实际操作上需要先进行种子的选择,此环节是决定水稻种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需要农技人员对种子进行不断实验来了解某一类型种具体的性能和指标,并且还应当根据种植地的水稻成熟时间来选择相应的水稻品种,以此来保障水稻种植质量。
2.水稻的育苗与播种
由于当前我国在水稻种植上所采取的方法为移栽种植,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对育苗工作有了更高要求。在育苗上,农户所采取的方法主要为旱育技术,此技术在应用时应当重点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1)选择育苗地块时应当确保地块是平坦的,而且地势也应当相对较高,并且从土质层面来讲要拥有较为良好渗水性,切勿在盐碱地上进行育苗工作。(2)床土选择要慎重,不仅要求其需要拥有较为良好疏松度,而且酸碱度也要满足育苗要求,如此才能够确保秧苗更加良好的生长。当育苗工作结束以后,此时便需要对其进行播种,其具体播种过程是将秧苗从育苗地块当中转移到稻田当中,使其继续生长。在种植过程中,不论是何种种植方式都需要人们注意的是秧苗之间的密度和间隔,应当尽量使秧苗呈现均匀分布的状态,而且深浅度也要适当,从而使秧苗能够以最快速度适应环境,并保持良好生长。
3.水稻的灌溉和施肥
水稻由于其本身的特性要求其在生长过程中拥有充足的水分,且水本身的质量将会对水稻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确保拥有充足的水量和较高的质量,这便能够满足水稻在水方面的需求。除了要进行灌溉以外,施肥也是水稻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施肥能够为水稻提供所需要的养分,但是在施肥时需要施肥人员重点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如果施肥过多,那么将会导致稻田中肥料浓度过大,这对于水稻的生长是非常不利的,从而影响水稻的产量与质量;(2)当施肥费过少时,那么水稻在生长时则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稻田的具体情况来掌握施肥量,确保水稻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生长。
二、水稻病虫害防治要点
要想保证水稻具有较高质量,不仅要保证种植技术能够满足要求,而且还需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以免因病虫害而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将会严重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而且病虫害种类较多、影响范围较大,需要采取措施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要想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水稻品种的选择上应当尽量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种子,从种子上来预防病虫害;2.水稻在实际生长过程中,针对已经感染病虫害的水稻应及时处理干净,以免感染到未出现病虫害的植株,并且还需要农户加强在水肥上的管理,以此营造出适合秧苗生长的环境;3.应当利用自然法则来规避虫害的出现,如青蛙等,此方法是利用自然法则来进行害虫防治,其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稻成长也具有积极意义,应当对生物防治进行推广和应用;4.加强环保药剂的开发,最大程度实现低毒、高效的防治目的。
从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具体工作来看,要想获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应当将从早期防治入手,此也是防治工作开展的关键点,能够有效保证我国农业逐渐发展成为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在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时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在水稻病虫害上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种子的处理。在选择种子时不仅要选择具有较高抗病虫害的品种,而且还要对种子进行处理,例如通过将药剂和种子拌和在一起来提高种子本身的抗病能力和品质;(2)人工管理。水稻农户需要加强对水稻的管理工作,针对稻田中所出现的杂草、残留物等应当进行及时的清除,以免病虫害的出现而影响水稻的生长;(3)化学肥料的使用。由于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将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病虫害,此时便需要农户能够根据病虫害的类型选择与之相应的药剂进行喷洒和救治,同时还需要进行追肥,确保土壤一直拥有充足的肥力,使水稻自身拥有更加良好抗病虫害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我国虽然在水稻种植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要想进一步提高水稻种植产量和质量需要重点掌握栽培技术要点和病虫害的防治要点。通过掌握栽培技术能够确保水稻种植工作能够得以顺利展开,避免在种植上由于种植技术的原因而影响到水稻种植质量。而病虫害防治工作则是为了避免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病虫害影响而使水稻出现减产等现象。只有做好这两方面工作,才能够促使水稻种植具有较高质量。
参考文献:
7.水稻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探究 篇七
1 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 水稻螟虫
影响我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虫害是水稻螟虫, 在20世纪70~80年代, 其危害程度曾经有所降低, 90年代以后因为种植制度、农药用量的改变, 让这一虫害影响出现上升趋势。它的主要表现是:病害程度更重;发生期提前;主害代数持续增加, 从2代一直增长至3代、4代;蛾蜂期增加, 影响正常防治方法进行。
1.2 纵卷叶螟
纵卷叶螟曾经在我国大面积成灾, 在江南大部、华南北部发生机率很高。其表现特点是:峰次多;单次数量密集;在最近十年间, 湖南全省曾经大范围出现, 湖北东南、安徽南部、江苏沿江、重庆东南部也都因为此病造成过严重经济损失。近年来我省此病的发生也有逐年上升趋势, 个别地方出现大面积减产情况。
1.3 稻瘟病
稻瘟病在我国西南、东北等稻区呈现流行态势, 它具有发病稻种多、发病区间广的特点, 其中仅四川一省2008年就有110多个县发病, 而江西省2010年也有数百亩 (1亩=667m2) 稻田因此病绝收。
1.4 稻飞虱
稻飞虱主要包括自背飞虱与褐飞虱两种, 其发生面积不固定, 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 我省及邻近的海南省、广西区等地有少量越冬存活, 其余地区虫源不能越冬。春秋季形成的稻飞虱虫源以国外传来为主。在2012年的主要表现迁入时间早、峰数多、单次发生量大。
此外如潜叶蝇、水稻纹枯病等也是需要农业科技工作者需要注意的病虫害。
2 水稻主要病虫害的普遍防治技术
2.1 农业技术防治
加大耕种深度、灌水消灭螟蛹。在冬末春初螟虫将及化蛹之时, 利用其自身的抗逆性不强的特性, 对带虫稻草给以处理, 安排科学茬口, 寻找适宜机会深耕并灌水浸田。当浸没稻桩的时间在10d左右时, 便能够有效降低虫源基础数量。在螟虫孵化时期, 可以采取把水排到3cm以下的办法, 让蚁螟为害部位降低。而当处在盛孵后期之时, 应当再灌一次深水, 深水保持3d左右, 以使绝大多数幼虫能被杀死。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出现机率增加, 应当尽可能不采取两季混栽技术。
2.2 生物技术防治
2.2.1 苏云金杆菌可以起到有效防止螟虫与纵卷叶螟的作用
在螟虫与纵卷叶螟孵化关键期, 可以采取苏云金杆菌药剂对其进行处理,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虫害防治效果, 另一方面也能有效保护病虫天敌, 维持稻田环境系统生态平衡。需要注意的是苏云金杆菌会对蚕虫产生极强杀害作用, 因此靠近桑树的稻田尽量不用。
2.2.2 枯草芽孢杆菌可以起到有效防治稻苗瘟病的作用
当叶瘟及和苗瘟发生急性病斑之际, 可以用其制剂实施防治, 当水稻齐穗后给以二次喷洒, 能够对稻瘟病起到很好的预防与治理效果, 并且这种技术对作物一般是安全的。
2.2.3 宁南霉素可以起到避免水稻发生病毒病的作用
在病毒病易对水稻造成感染初期, 杀虫剂同宁南霉素互相配合, 施治效果十分理想。
2.2.4 稻田养鸭子技术
可以利用鸭子捕食飞虱等害虫的特性, 采取稻田养鸭技术, 这样做能够同时起到减轻飞虱、叶蝉、螟虫、纹枯病与水生杂草的作用。
2.3 物理方法防治
在稻田虫灾泛滥期可以添加频振型诱虫灯, 充分利用成虫的趋光特点, 减少飞虱、纵卷叶螟与螟虫的种群数量。利用病虫化学信息素能够有效诱杀稻田里面的多数二代螟。
2.4 化学技术防治
2.4.1 螟顿消或杀螟2000粉剂等化学药剂可以起到有效杀死二代螟与三代螟的效果, 但是在用药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很多化学药剂的光稳定性不强, 因此应当尽量选择早晚或阴天用药;用药时应当竭力避免其给水源、鱼等造成伤害;用药场所应当远离蜂场;最后一次用药应当与收获期最少间隔3个星期。
2.4.2 丙溴磷与氟铃脲一类药物可以防止治纵卷叶螟的出现与传播。
2.4.3 异丙威与毒死蜱一类药物可以防止飞虱的出现与传播。
2.4.4 三环唑与瘟格新一类药物可以防止稻瘟病的出现与传播。
在利用化学技术进行稻田主要病虫害防治时, 需要注意控制使用次数与使用数量, 严格禁止高毒农药与拟除虫菊酯药的应用, 保证水稻产区的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3 我省水稻病虫害持续控制要点
3.1 进一步研究水稻害虫的形成与成长规律
研究工作急需进一步强化。农药的大范围应用, 让我省近些年来稻蝗、负泥虫、稻蜷象、稻象甲等类非靶标病害出现多发态势。再加之近一段时期以来增加了优质稻种的种植面积, 害虫出现的时期、特点同外省稻、杂交稻显现出了很大区别, 迁飞型害虫日益增加。种种现状都要求必须更进一步增强病害消长规律的研究, 准确把握生态变化规律, 更好地给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3.2 增强病害综合处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耕作制度对于三化螟与稻瘦蚊等类病害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广东省北部山区要尽可能降低中稻种植面积。早稻及晚稻需要注意秧田茬口上的安排, 留置出一定的距离间隔。提倡水稻晚稻田的连片播种, 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病虫害桥梁田的受损面积。此外, 在化学防治过程中, 需要进一步明确农药的结构与品种, 综合采取作用机理不同、杀虫谱别各异的农药。不同农药品种轮换使用、合理搭配, 克服害虫形成抗药性的弊端, 防止次要害虫的肆虐。
3.3 在水稻主产区实现持续治理技术
原来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出现了哪种病虫害便用哪种解决办法来应付的局面, 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应该把落后的方式转变为区域综合治理手段, 从原来的单纯针对病虫害, 到现在的扩大至稻前、生长期等各时期稻田中生物多样性的掌握研究控制,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能力、作物栽培制度特点等特殊情况, 构建互相适应的区域综合治理防范体系。
4 总结
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就是水稻, 其种植面积占到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0%, 产量是粮食总产量的40%。近些年, 因为气候改变、种植结构调整、耕作方式变更等因素影响, 水稻病虫害尤其是几种主要病虫害呈现出加重趋势。相关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重视这一严峻现实, 努力扭转病虫害加深的局面, 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类型 (稻飞虱、纵卷叶螟、稻瘟) 、特点、防治技术 (农业、生物、化学、物理) 等, 文章在最后总结了水稻病虫害持续控制的要点。
关键词:农业技术,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曹春利.浅析水稻常见病虫害的防治[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30) :238.
[2]卢仲良, 孔学梅, 袁文龙, 等.水稻病虫害对水稻危害程度及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5) :91-93.
[3]于天军.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11 (4) :47.
[4]肖慧.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示范应用与推广[J].北京农业, 2012 (27) :70.
[5]李春英, 曾红艳.水稻穗期的管理及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2 (10) :27.
8.东北水稻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篇八
关键词:水稻种植;东北地区;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4.004
东北水稻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成为了全国水稻高产区域。第一,日照充足;第二,积温时间较长,因为积温的优势,水稻的生长期延长,水稻的质量较高;第三,土壤肥沃,这是东北水稻产量高的关键因素,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第四,水质无污染,满足水稻生长所需。本文重点论述了东北水稻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1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
1.1种子的选择
根据东北地区的气候和地质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种子的选择很重要,只有选择最好的种子才能保证水稻的高产。
1.2种子的处理
第一,选择颗粒饱满和无病虫害的种子;第二晒种,选择阳光明媚的天气晒种子,增强种子的吸水能力;第三对晒好的种子进行杀毒,选择专门的消毒液浸泡既能够起到杀菌的作用,又能够促进种子的发育;最后,催芽也很重要,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经过温水预热的种子下面铺上一层青草,或把稻草放进箩筐中,铺好种子,然后在上面再覆盖一层青草或稻草。
1.3苗床处理及育苗
苗床为东西向,宽度根据覆盖薄膜的宽度而定,并在苗床之间挖开深20厘米左右的排水沟。铺设薄膜的目的是密闭保温,但是为了防止高温天气损伤秧苗,可以揭膜降温。
1.4播种
首先,播种当天的气温应该达到7℃并且5厘米地温达到8℃~10℃方可,适播期一般选择在4月初,中旬必须播种完毕;其次,种子上面还应该覆有0.5~1厘米厚的营养细土覆盖严实。
1.5建立合理的轮耕体系
建立合理的轮耕体系,使耕层的深度能够保持在15~20厘米以上。合理的轮耕制度是旋——旋——翻。旱整平的效果应该达到每个稻池内地面的高低差不过寸,每一棵水稻都应该经过浇灌,排水沟中的水尽量排干净。到了秋季则用大马力平整土地并且对洼地进行填平。最终田面干净,边沿整齐。
1.6标准插秧,确保质量
确保插秧的质量,应该苗秧浅直匀齐,并且插后要及时浇水。浅:本着不飘苗的原则,插秧的深度应该保持在1.5厘米左右;直:应该保证苗直、行直和行穴距规整;匀:是指每一穴的苗数都应该保持均匀,保持在3~4苗左右;齐:是指插完的秧苗应该齐整,不能出现高低不齐、深浅不一的现象。
五不插秧原则:病苗或弱苗不插;隔夜的秧苗不插;秧苗上面带草不插;稻田中的水层过深或过浅都不插秧苗;田面不平整或不沉浆等也不插秧苗。
1.7施肥技术
应该做好下面几方面:首先,化肥和有机肥相结合使用;其次,不能只施在土壤中,还应该在叶面进行施肥;最后,深层施肥和浅层施肥相结合。此外还应该看天气和秧苗的具体生长状况而定。
施肥一般有机肥、调节肥以及穗肥。其中,调节肥一般在6月20日左右施用。穗肥一般是在7月5日~8日施用。每一种肥料施用的时间一定要把握好,这样才能保证水稻的高产。
2东北水稻病虫害防治原则和方法
2.1病虫害防治的原则
病虫害防治工作应该把握一定的原则,不能一味地滥用药物。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应该靠物理防治,因为化学防治虽然会很快的产生作用,但是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更多的是强调无公害化,为此应该尽可能少使用化学药品。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不能只考虑到水稻的产量,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人类的健康。
2.2水稻主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水稻种植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就是稻瘟病,如果情况严重甚至会造成大面积绝收。而防治这种病害应该从叶和穗着手。
叶稻瘟的防治应该在田间开始出现病斑时选用20%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进行混合喷雾防治。选用50%的硫磺唑200~250毫升/亩,隔着5~7天喷一次,连喷2次。穗瘟病的防治在破口期,选用最常用的三种药剂中的一种对水喷雾防治,连防3次,每一次间隔5~7天。
虫害防治。在水稻虫害防治中主要有稻飞虱和二化螟,本文主要介绍稻飞虱的防治方法。稻飞虱是最难防治的一种虫害,主要是因为稻飞虱具有体型小和迁飞性的特点。稻飞虱的迁徙随着风雨而动,在迁徙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繁殖,如果出现数量较多的稻飞虱,水稻的产量会大幅下降。其主要的防治方法是选择优良的抗虫品种;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具体观察稻飞虱的具体情况然后适时用药。
3结语
综上所述,水稻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相结合,是水稻高产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现代化农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水稻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更是提高水稻的产量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宝山.东北水稻种植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J].科技传播,2010,18(24):67-68.
[2] 马光恕.东北水稻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2013,18(36):68-69.
[3] 刘炳玉.东北地区水稻高质高产种植技术[J].吉林农业,2014,18(9):68-69.
9.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九
我国水稻虫害已知的有35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20余种。在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始终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为抓手,采取了“分类指导,分区治理,科学用药,示范带动,应急控制,确保水稻、玉米生产安全”的策略,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以病虫动态监测预报为先导,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基础,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经济、环境相容性好的化学农药的综合配套技术,把病虫草害控制在最低限度,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大力组建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带动项目区专业化统防统治水平提高。在防治重点上,水稻重点抓好稻水象甲、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常见的水稻病虫害有以下几种:
1、水稻病害(1)稻瘟病又叫稻热病,群众称它为“火风”、烂颈瘟。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几种稻瘟病的主要特征如下。苗瘟:一般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病苗基部变成灰黑色,叶片变成淡红褐色,使整株秧苗枯死。叶瘟:从秧田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有少数发生在叶鞘上,其病斑有多种类型,主要有慢性型、急性型两种。慢性型病斑在田间最常见,其形状有点像织布的梭子,两头尖中间大,病班的最外层为深褐色,中间为灰白色。急性型病斑呈灰绿色或暗绿色水浸状,一般为圆形、椭圆性或不规则形。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使穗颈变成黑褐色,最后干枯腐烂。发病早的使水稻变成白穗,发病迟的使谷粒不饱满。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高产良种;②播种前搞好种子处理,一般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2天;③药剂防治,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0.1—0.15千克兑水50—60千克,或40%富士1号乳油0.1—0.15千克兑水50—60千克,或30%稻瘟灵0.15—0.2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
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分为叶枯型和凋枯型两种。其中叶枯型占65%左右,凋枯型占35%左右。叶枯型病害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绿色斑点,斑点迅速扩展成条斑,受害严重时条斑可延伸至叶片基部,宽达叶片两侧。凋枯型病害大多在秧苗移栽后15—30天出现一次发病高峰,病株心叶首先发病,出现失水青枯,随后其它叶片相继青萎,最后出现死苗、缺丛现象。折断病株茎基部,用手挤压断口处有大量黄色菌脓溢出。
防治措施:①选择抗病良种。②培育无病壮秧。③科学用水,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以后看苗补肥,不要偏施或过迟施用氮肥,同时要浅水勤灌。④药剂防治:一是发病早期,每亩撒施1:3的草木灰及石灰粉,连续撒施几次;二是每亩用10%的杀枯净0.3—0.35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
(1)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又叫花脚杆、烂脚瘟。该病初发时,在稻株接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暗绿色小斑,像开水烫了一样,病斑逐渐扩大,中间呈灰绿色或浅褐色,后变成灰白色,病斑边缘不规则,呈褐色。防治方法:每亩用5%的井冈霉素O.2—0.25千克兑水75千克喷洒。
(2)立枯病一般发生在水稻苗期,导致水稻死苗。立枯病引起的病苗多在2-3叶期,发生部位在秧苗基部,叶片先停止吐水,随后心叶萎垂卷缩,全株逐渐枯黄,病秧基部多长有白色、粉红色或灰黑色的霉状物。防治方法: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40%多福粉或50%福美双浸种48小时可预防立枯病;发病时用1:1:250的波尔多液喷洒进行防治。
2、水稻虫害
(1)稻水象甲检疫性害虫防治。药剂拌种,用5%丁硫百克威或30%的比虫啉药剂
拌种,避免种子带虫卵等;在大田移栽前3-4天用丁硫百克威药剂对苗床防治,实现 “带药”移栽,减轻稻水象甲幼虫危害。用30%的比虫啉药剂兑水稀释后浸秧根,防治幼虫;针对苗期防治不到位或防治效果不好的田块,指导农民用丁硫百克威配制毒土撒于田块,毒杀稻水象甲。
(1)危害水稻的螟虫种类很多,但我们六广地区主要有三化螟和二化螟,也有大螟等。三化螟和二化螟都是以幼虫钻蛀茎秆危害水稻,水稻受害后出现的症状是枯心和白穗,二化螟还取食叶鞘,造成枯鞘。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杀螟松乳油0.15—0.2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用药1—2次;②每亩用杀虫双大粒剂 1千克拌细土30千克 制成毒土撒施;③每亩用40%的水胺硫磷0.1—0.15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
(2)粘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又称”行军虫”,一般每小时飞行速度为20—40公里。以幼虫取食水稻叶片,危害轻时叶片被吃成缺刻,严重时大部分叶片被吃光,水稻减产10%—20%,大面积发生时,其幼虫不仅吃光叶片,还咬断穗茎,造成颗粒无收,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为“剃枝虫”。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锌硫磷O.1—0.15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80%敌敌畏0.15—0.2千克 兑水50—60千克 喷洒;③每亩用2.5%的敌杀死0.1—0.15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
(3)稻飞虱和稻叶蝉这两种害虫繁殖量大,生命力较强,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危害,导
致稻株枯死,倒伏落塘。它们都具有暴发性,还传播病毒病,是对水稻危害比较大的害虫。防治方法:①每亩用30%甲胺磷0.15—0.2千克兑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40%的叶蝉散0.15—0.2千克 兑水喷洒;③每亩用50%的杀螟松0.1—0.15千克 兑水喷 洒。
(4)负泥虫又称“背屎虫”,负泥虫的成虫、幼虫都可以危害水稻,但以幼虫为主,取食水稻叶片的叶肉,留下透明的表皮,形成纵行的白色条纹,叶尖逐渐枯萎,危害严重时,全叶发白焦枯或全株死亡。
10.探析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十
摘 要:随着我国水稻种植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水稻病虫的综合防治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目前我国的水稻病虫害病发概率成上升趋势,所以需要在重视水稻病虫防治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方案,本文将具体分析水稻病虫的发展现状,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与技术措施。
关键词:水稻病虫;技术措施;防治方案
中图分类号:S45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021
目前水稻病虫的综合防治方案制定过程之中,需要结合其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明确防控目标,从而通过生物防控、化学防控、物理防控等多种手段,实现对于我国水稻种植业的保护,下文将具体探讨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方案与技术措施这一课题,希望能够为目前水稻种植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水稻病虫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现状
我国今年的水稻病虫害整体呈多发、重病、频发的趋势,并且仍然有持续发展的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水稻生产安全,其中主要的病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主要的虫害有大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杆潜蝇等,这些病虫害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国水稻的种植质量以及种植产量,所以需要在明确其病虫害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措施进行病虫害的处理与解决。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方案制定与技术措施分析
2.1 明确防控任务与防控目标
事实上防控目标与防控任务的制定应该结合当地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防控目标的选择,很多的水稻田都被纳入了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范围之内,所以其专业化的统防统治服务面积应该远远大于个人技术应用防控范围内,一个省的面积大约可以达到120万hm2,以湖南省为例,其主要的防治任务就是二化螟和大螟533.33万hm2、纹枯病493.33万hm2、稻瘟病100万hm2,稻曲病86.67万hm2等。只有从根本上明确了防控任务与防控目标,才能够为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以及技术措施的分析奠定相应的基础[1]。
2.2 细化防控技术与防控手段
在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过程之中,需要细化防控技术,综合使用防控手段,从而实现重大病虫害的可持续化治理,并且有效提升水稻的种植产量与种植质量,保障水稻的生态安全,所以为了体现环保与对于生态的保护,在防控技术的选择上,尽量选取绿色无污染的防治办法以及非化学的防治手段。
从非药剂的预防手段上来看,可以使用品种选择技术、农业及土地管理技术、生态控制技术、性信息素诱杀技术等,实现对于水稻病虫的综合防控。以生态控制为例,往往可以使用生态工程来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一些禾本科杂草能够实现对于病虫害田地的被淹,加大蜘蛛、寄生蜂等生存空间的保护[2],并且还可以种植诱集植物,来减少其害虫种群的实际基数。这些生态控制措施能够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态体系,来实现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能够在保护水稻的同时,不破坏生态安全。另外性信息素诱杀则是通过施用性诱剂来实现对于害虫交配的干扰,从而在根本上控制害虫数量,降低害虫的繁殖基数。
物理防治也是较好的非化学的防治手段,通过物理阻隔进行育秧,并且使用防虫网以及无纺布等实现对于水稻的覆盖,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病毒的传播,并且对于稻飞虱也有较强的阻隔作用[3]。
如果一定要使用药剂进行防治的时候,需要遵循指导建议,选择适合本地的友好型药剂,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这样会对生态造成损伤。以二化螟、大螟的防治步骤为例,这需要考量其害虫的基本数量,如果数量较少的时候可以优先采用苏云金杆菌(Bt.)、短稳杆菌,并且在化学药剂的选择上,可以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杀虫单进行施用。所以需要针对稻田种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品种。
2.3 加强农业监测与农业技术推广
同样有关部门也需要针对水稻种植加强检测活动,实时关注病虫的测报,根据实际地区情况,实时进行样本收集与监测,这样能够及时掌握农业的种植状况以及虫害情况,一旦发生问题也能够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实现对于稻田的处理与防治。同时建立紧急补救?A案,对于发病的水稻如果无法及时处理,就要及时进行病株的剔除,从而在宏观的角度上实现对于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4]。结语
目前我国在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案以及技术应用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在充分明确防治任务、防治目标的基础之上,丰富防治技术手段,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稻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利用化学手段、物理手段、生态控制手段等多种方法,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从而为我国的水稻的种植产量提升与种植质量提高起到一定的发展与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1.探析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十一
关键词 水稻;精准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02
水稻的栽培病虫灾害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如何对水稻病虫灾害进行有效防治能力,是水稻栽培技术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1 精准栽培水稻技术
1.1 水稻精准栽培技术简述
精准栽培水稻技术是一个利用最精确的手段,在最合适的生产时机,使用施工成本低的作业,在水稻栽培中,使用最优质管理的精耕细作的栽培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从根本上实现水稻的高质量、高生产。同时,能够达到“三适宜”的水稻生产状态,即适宜最少作业次数、适宜的水稻生产时期、最适宜栽培技术。通过这“三适宜”能够最大限度地完成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
1.2 精准栽培技术注意事项
对水稻进行精准栽培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2.1 准确选择适宜下稻时间
一般在3月底-4月初是水稻栽培最适宜的时间段。栽培时采用旱育,或使用塑料盘进行秧苗培育;1.5 kg的种植秧苗掺入1 kg的壮秧剂。
1.2.2 把握下秧时间和秧苗的间距
若使用旱育,秧苗的秧龄一般在25~30 d,若使用塑料盘育秧,一般20 d;每667 m2就可以栽种2万株穴秧苗,每穴达到有效穗10~12株。
1.2.3 水肥管理
在栽种秧苗后,要适当灌溉,促进秧苗分穗。在7 d后,在给秧苗除草的同时,每667 m2施用7.5~10 kg的尿素,每667 m2施用复合肥25 kg,减少无效粟生长。晒田复水后,视苗情施尿素2~2.5 kg/667 m2,促进幼穗分化,齐穗时喷施3%磷酸二氢钾加204,可以促使水稻籽粒饱满,提高产量。适时足量对其施肥。在水稻在成长过程中,根据精准科学的计算法,对施肥量进行精准定量[1],确保不会因施肥过多或过少,对水稻成长造成影响。
1.2.4 病虫害管理
危害水稻的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三化螟和稻蜷象等病虫,注意防治病虫害。水稻封行后,尤其要防治纹枯病、稻飞虱。纺枯病会使稻秆软化,稻飞虱使水稻萌芽不出,籽粒不长。这些病虫极大的影响产量及再生稻的萌粟发生。
施用精准的栽培方法,可从根本决水草栽培过程中产生的多余成本和生产力,并有效缩短水稻培育需要的时间,在实现水稻精准栽培的同时,保证水稻高产的前提条件,对水稻精准管理是保障水稻产值的基本环节。
2 我国水稻栽培技术中的病虫防治技术研究
2.1 水稻病虫防治现状概括
根据我国水稻种植出现的病虫灾害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影响水稻成长的病虫灾害约有30多种,由于南方气候环境因素,造成南方的病虫灾害比北方更严重。由于病虫灾害的种类多、数量大,导致病虫灾害的预防工作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一般的药物预防只能针对常见病虫,不能对所有病虫达到统一预防除害的效果。因此,致使这种预防手段只能小范围进行,面积太大无法起到作用[2]。
2.2 病虫防灾新情况的出现
随着经济作物的扩大种植,有很多大型农田将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进行交织混合种植,这样增添了稻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也带来了病虫的多样性。将经济作物的病虫问题带入水稻种植栽培中,这已经不再是单一病虫或单一作物为单位的病虫灾害预防工作了。不仅增添了病虫防治工作的困难程度,还影响了水稻的栽培和生产质量。
2.3 多元化水稻栽培引起的病虫灾害
根据多元化栽培引起的水稻病虫灾害问题,针对以往水稻品种出现的变化,不断提高病虫防治措施和技术,来达到新品水稻的品质标准。一些优质,拥有专用性的水稻,出现了抗性较差的现象,引起水稻瘟疫、白叶枯和飞虱等病虫灾害,并还在不断的加重恶化,诱使病虫、病原菌、害虫生理小种的生物变异,造成了新型的病虫防治问题和挑战。
3 水稻栽培技术中病虫防治技术研究
3.1 将水稻质量放在首位
目前,社会上关注较多的稻米品质、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让更多的粮食生产大户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粮食生产通过协作公关,针对粮食生产中的安全问题组建了研究小组,以自然控制、生态研究调控为主要手段,辅助以无公害的绿色农药,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可持续性进行控制,坚持将水稻质量安全放在第一位,以基础支撑为主要手段,实现病虫防治与水稻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目标。
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都是大面积种植,能够进行大面积种植,必须要保持种植布局的合理性,控制好种植布局分布,不能只顾增大种植密度,以为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水稻缺水,而降低生产质量。为了缓解因大面积种植导致部分缺水现象,要进行严格标准的种植布局控制,确保水稻栽种间距适当;在水稻的病虫防治工作中,把栽种优质水稻秧苗作为基础工作,并落实到位;接下来,要做好病虫防治工作,保证水稻栽种健康生长[3]。
3.2 水稻栽培过程中的物理防治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是离不开温度和水,这种特性要求水稻栽种人员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对水稻基地进行合理管理,即水稻种植的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以时间点为基本对水稻田的水温进行把控,保持水温的温和程度。对时间的把握是指很多病虫在特定时间内才会发生,培育人员需要在这个时间点前对病虫进行防治,将病虫扼杀在摇篮,最大程度地减少病虫灾害对水稻的影响。
3.3 推广专业化水稻病虫防治技术
近年来,水稻轻型栽培、直播等新的水稻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在病虫专业化防治试点已经出现良好势头的当下局势中,针对新出现的水稻种植技术,开展相关栽培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方面前瞻性的研究,积极推动水稻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
重视和加强对已经传入和有可能传入我国的水稻危险性病虫害控制技术研究,并根据危险性病虫害种类及其特点,形成包括药物、措施和方法等能够保证有效杀灭的配套技术,为防比检疫性水稻病虫害在国内稻区传播、蔓延作好充分的技术准备[4]。
4 结语
防治水稻病虫灾害,是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前提保障,也是提高水稻生产质量的保障。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只有因地制宜,选择最合适的种植方式,使用正确的、适当的水稻种植方法,才能保证水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种植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防虫害的技术,有效地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增产创收做出积极的贡獻。
参考文献
[1]陈大富.水稻常见病虫害的分析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4,2(14):30.
[2]杨金凤.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农技服务,2015,1(2):83.
[3]万宇,胡晓松,赵淑涛.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3,4(8):119,198.
[4]陈仕勋.关于水稻栽培与其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4,9(3):111.
12.对水稻苗期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讨 篇十二
我省水稻苗期病害主要包括恶苗病、立枯、青枯病。恶苗病是种传病害, 立枯病是土传病害, 青枯病是生理病害, 因此恶苗病要搞好子清毒, 立枯病要搞好床土消毒, 青枯病应加强秧田管理, 培育壮秧。
1.1 水稻立枯、青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是由病菌侵入秧苗所引起的。一般是在水稻一叶一心期至地二叶一心期发病, 发病特征为一簇一簇发生, 秧苗变黄色, 最后因秧苗茎基部腐烂导致死亡。
青枯病一般在三叶期以后发病, 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发病特征为成片发生, 病苗因失水而叶片卷曲青枯, 最后导致死亡。
影响水稻立枯、青枯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种子质量差, 水稻发芽及生活力降低, 抗病力差。
b.床土粘重、偏碱, 播种过早过密, 覆土过厚, 水分及通风管理差, 床温过高利于立枯病发生。
c.育苗期间遇持续低温后突然高温, 温度变化大, 病害加重。
水稻立枯病和青枯病在田间可通过以下方法直观区别:立枯病发生多为一簇一簇, 发病时期多在一叶一心到二叶一心之前, 病苗失绿枯黄, 茎基部腐烂, 不易连根拔出;青枯病多发生于三叶期前后, 成片发生, 叶片卷曲青枯, 可连根拔出。
水稻立枯病和青枯病因发病原因不同, 应采取不同的方法防治。
立枯病防治:
a.搞好床土配制, 土壤调酸、消毒。各地可根据本地情况合理使用床土调制剂, 做到调酸消毒。
b.培育壮秧。床土要选择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的土壤;施足基肥;要用经精选和消毒的种子播种。播种要均匀每平方米播种量为0.4-0.5斤, 防止过密和覆土过深。苗床管理的关键是掌握好水分和温度条件, 促进根系发育, 培育壮秧, 防止徒长, 播种后要注意保温, 促使出苗快, 出苗齐。出苗后要根据气候变化控制床温在25℃-28℃, 防止过低过高, 并做到早期通风练苗, 最好从一叶一心期即开始通风练苗防止秧苗徒长。还可使用生根粉或壮根素, 促进水稻根系发育。
c.床土消毒。用枯灵、立枯净、克枯星和病枯净进行床土消毒。35%清枯灵可湿性粉剂, 10克对水后可浇灌45m2苗床;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25克, 对水后可浇灌25m2苗床, 克枯星、病枯净300倍液, 每平方米喷2-3公斤药液。注意:克枯星和病枯净一定要用当年的药剂。
d.发病初期药剂防治:35%清枯灵可湿性粉剂10克对水后喷雾30m2苗床;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1.5g/m2, 对水后每平方米苗床浇2-3公斤药液;3.2%克枯星或3%病枯净, 对水300倍液, 每平方米喷洒2-3公斤药液。
青枯病防治:发病后应立即灌水上床, 水层高度为苗高的2/3, 并进行串灌, 如有条件应极早异地寄秧或及时插秧。
1.2 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俗称“公稻子”, 该病显著特征为病苗比健苗高1/3, 叶片呈淡黄色。病苗一般不分蘖, 很少抽穗, 个别有抽穗的不能结实。恶苗病的初侵染来源是带病种子, 因此种子消毒是预防恶苗病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目前主要有用以下四种药剂进行种子消毒:
1.2.1 45%“901”, 对水500倍液侵种。
1.2.2 20%“901”Ⅱ型, 对水500倍液侵种, 具体
使用为100g (每袋) 先加少量水调成糊状, 再加50kg水搅拌均匀后浸种40kg。 (该药剂除可以有效地防治恶苗病外, 并具有提高种子活力, 促进水稻根系生长, 提高秧苗素质等作用) 。
1.2.3 10%浸种灵, 对水5000倍液侵种。具体使用为2ml (1支) 对水10kg, 浸种6-8kg。
1.2.4 25%施保克, 对水5000倍液浸种。具体使用为2ml (1支) 对水10kg, 浸种8kg。
以上四种药剂在室温下浸种, 种子与药液比为1:1.25, 浸种5-7天, 每天搅拌1-2次, 浸种后可直接催芽播种。
2 水稻苗期虫害
2.1 苗床蝼蛄
蝼蛄是水稻旱育苗苗床主要虫害, 因其在土壤中窜行, 造成幼苗根系松动, 水份抽干而导致死亡。
防治技术:
目前实际生产中主要用甲拌磷或敌杀死进行防治, 具体用法如下:a.5%甲拌磷颗粒剂0.25公斤/每个苗床 (约20m2) , 于播种前用耙子均匀地耙到3-5cm深的床土中。b.2.5%敌杀死乳油1000倍液, 可在发现蝼蛄后用喷壶均匀到浇到苗床上。
2.2 潜叶蝇
水稻潜叶蝇是水稻苗期主要害虫之一, 九八年我省属偏重发生, 全省发生面积在400万亩左右, 造成较大损失, 该虫在我省以第二代幼虫危害水稻幼嫩叶片。幼虫孵化后钻入叶片里面, 潜食为害, 造成叶片不规则白色条斑, 影响稻苗正常生长, 甚至死苗。
水稻潜叶蝇属耐低温害虫, 温度超过14℃不利于虫产卵等活动。栽培管理对潜叶蝇发生也有重大影响, 成虫产卵喜喜到倒伏水面的叶片上, 所以弱苗深灌、田水不流通以及很稻苗叶片平伏水面多的稻田环境有利于潜叶蝇发生, 而田间水层均匀或浅水层田块则为害较轻。
防治技术:
2.2.1 培育壮秧, 直播田要浅水浅灌, 插秧田尽
可能缩短插秧后秧苗的返青期, 避免弱苗, 特别是倒伏苗的出现。
2.2.2 稻田田面要平整, 并采取浅水灌溉, 可减少成虫的落卵量。
2.2.3 苗床预防:
于稻苗起秧前1-2天用30%速克毙800倍液或2.5%敌杀死或绿色功夫1000-1500倍液喷雾, 也可用10%大功臣或10%一遍净15-20克/亩, 或40%氧化乐果100ml对水20kg进行苗床喷雾, 做到带药下地。
2.2.4 插秧后防治:
当发现田间卵量增加, 孵化率达到20%时, 应立即排水晒田, 并进行化学药剂防治。使用药剂及用量同苗床。
2.3 负泥虫
负泥虫在东北地区一年只发生一代。成虫在5月下旬开始出现, 聚集在畦畔杂草上, 当秧苗刚露出水面时, 成虫便转移至嫩叶上开始为害, 沿着叶脉, 纵向取食叶肉, 把稻苗咬成丝状, 甚至咬成光茬。幼虫危害盛期约6月下旬至7月上旬, 稻苗被幼虫食掉叶肉, 只剩下一条条叶脉, 严重的可造成叶片成片发白, 受害植株常贪青晚熟, 影响稻苗生长。
防治技术:
2.3.1 防治成虫:
越冬成虫出现后, 大量集中在秧田及秧田附近杂草上取食, 在尚未分散之前, 应即时清除田边杂草, 减少越冬虫量。田间防治适期为3%左右稻苗上有卵时 (卵块多产在叶面及叶鞘间) , 防治药剂选用:30%速克毙800倍液, 或2.5%敌杀死或绿色功夫1000-1500倍液喷雾) 。
2.3.2 防治幼虫:
当卵孵化率在70m, 80%幼虫处在低龄期, 大小如黄米粒, 植株叶尖受害发白, 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防治药剂同 (1) 。还可在清晨有露水时, 同扫帚等将幼虫扫落于水中。
2.4 稻摇蚊
稻摇蚊的幼虫又叫“红线虫”、“红虫子”, 是水稻苗期主要虫害之一。幼虫在稻田水底取食水稻幼根、幼芽和幼苗, 常使幼根长成歪曲形状, 关以身躯蠢动妨碍稻苗扎根, 造成“浮苗”现象, 有的钻入种子内部危害, 使种子不能出芽, 造成缺苗毁种。
防治技术:
2.4.1 虫情检查:
在幼虫开始发生期, 在田间取几个有代表性的点, 分别挖些泥土, 集中放在水盆里, 加些水, 再撒些农药如乐果、敌杀死等, 用木棒搅拌几下, 停留半小时以上, 如泥内有稻摇蚊幼虫, 就会漂上来, 即可考虑进行防治。
2.4.2 农业防治:
清除田间或水渠边的杂草, 清灭成虫越冬场所。适当浅水灌溉和排水晒田。稻摇蚊多发生在田水停滞且多苔藓的缺乏氧气的水田中, 经常深灌易发生危害, 如发现害虫, 应及早排水晒田, 不利于幼虫发生和活动, 而且由于浅灌、晒田, 可使稻苗生育健壮, 不易受虫害。晒田须晒至泥土将开裂为止。
2.4.3 药剂防治:
13.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讲稿 篇十三
水稻病虫害种类较多,目前,在成都地区水稻整个生长期常见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苞虫、稻飞虱等。现对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病规律、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及防治办法介绍如下:
一、水稻立枯病
(一)水稻立枯病发病规律
水稻立枯病是由于受多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被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稻蠕孢菌等乘虚侵入所至的苗期病害。在成都地区水稻播种近年来一般采取旱育秧方式,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播种,气温偏低,而且常遇寒流、袭击。在幼苗出土前后幼芽或胚根变褐、腐烂,形成烂种或芽腐。出苗至1片叶时,病苗心叶枯黄、基部变褐并易断,常成片状发生,形成针腐。到4月下旬的2片叶前后进入发病盛期,首先表现为根色不鲜,逐渐变黄褐色,潮湿时茎基软腐,心叶卷曲萎蔫,全株青枯或变黄褐色枯死。严重时全田死亡。
(二)水稻立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1、低温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原因
5℃为临界致死冷害温度指标。资料表明:在4℃左右的低温下部分土壤病菌生长正常,并可侵害受伤的根系,而处于1~2片叶的稻苗遇4℃的低温几小时,则会因生理异常而枯死;2~3片叶时遇5℃的低温5~7小时,叶片就会停止伸长,植株开始凋萎或死亡;10℃为1~2片叶秧苗生长的障碍性低温指标;10℃以下光合作用就不能进行;15℃为水稻生育受阻的延缓性低温指标;在秧苗生长后期18℃以下温度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在20℃以上的适温条件下育苗则一般不易发病。
2、病原菌是发病条件 水稻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水稻立枯病病菌普遍存在于土壤、粪肥、种子和病残体上,在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病菌侵染种子胚根而发病。
3、土壤水分状况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着立枯病的发生
由于秧苗对水分亏缺的忍耐力在2~3片叶时最弱,所以,苗床相对湿度越低发病越重。在旱育秧的通风、揭膜期,出现相对湿度低于40%的短期极端干燥天气,因蒸发量过大,又不能及时进行水分管理时,秧苗地上部迅速失水,植株体内水分入不敷出,从而导致枯萎。旱育秧母田适于镰刀菌等好气性病菌繁殖,土壤水分过低易引起病菌的大量增殖侵入,使秧苗根系受害,吸水功能减弱或丧失,极易形成青枯死苗。苗床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90%为好。
4、弱苗是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稻育秧时播种量过大,秧苗长势细弱,在通风练苗时又恰逢离乳期,对外界环境最敏感,因而发病重。减少播种量病情明显降低。播催芽后的种子230~300克/平方米时,百株鲜重较高,发病较低。育秧时密闭期过长,高温引起的徒长苗,氮肥用量过多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等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三)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
1、对土壤进行调酸处理
中性和碱性土壤,在播种前要进行调酸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立枯病的浸染为害。具体做法是: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测试,pH值为6-6.5的,每平方米施用专用调酸肥30-40g,pH值为6.5-7的施40-50g,于播种前一天施入,并与土壤充分混合,使土壤pH值调至4.5-5.5之间。
2、对苗床土壤消毒,避免土壤传病
经过调酸处理后苗床,每平方米用70% 的敌克松2g,稀释成600倍水溶液,均匀地喷洒在苗床上。
3、播种不要过密,以免产生弱苗
掌握播种量,是培育旱育秧壮苗的关键。每平方米播种量为25-30g。如播种过密,秧苗瘦长,抗性减弱,易感立枯病,而壮苗则抗性较强,不易感染立枯病。
4、药剂防治
1叶1心至2叶1心期,最易发生立枯病浸染死苗,可用敌克松600 倍液或立枯灵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隔5-7天再喷1次,连喷2次。
水稻播种至出苗以保温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30-32℃;1叶1心时以控温控湿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25℃;2叶1心时,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半开膜。苗期防止土壤过干。
二、水稻稻瘟病
(一)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颈瘟和谷粒瘟。苗瘟 发生于秧苗三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呈灰黑色,终至枯死。叶瘟 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厘米,宽0.3-0.5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节瘟 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叶枕瘟 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穗颈瘟 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群众称之为“吊颈瘟”。
水稻抽穗期如遇持续3-5天低温(< 20℃)易诱发穗颈瘟;一般粳、糯稻比籼稻易感病;同一品种苗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始期最易感病;由于病菌生理小种变异最易引起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连年大面积品种单一化最易引起病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偏施氮肥,土壤干旱或长期深灌,山区稻田日照少、冷底、毒质多、酸性大,皆易诱发稻瘟。
(二)水稻稻瘟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害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适温高湿的天气有利发病,特别是在24-28℃,空气相对湿度90%以是,又遇阴雨绵绵,日照不足的情况下,有利于病菌繁殖,同时水稻生长嫩绿,这样发病严重;水稻品种如果本来不抗病或抗病不高的、种子不作处理的容易发病;施肥不当,特别是氮肥过多的田块水稻生长过旺,叶片软弱更易发病;长期灌深水或用工业污染水的也易发病。
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生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三)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1、大力推广优良高产抗病良种并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加强对病菌生理小种及品种抗性变化动态监测。
2、减少菌源,进行种子消毒。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浸种24小时、并妥善处理田间遗留的病秆,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3、搞好肥水等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配方施反,中期适当控氮制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干湿交替”的原则。
4、加强测报,及时喷药防病。防治稻瘟病要以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宜在破肚至抽穗始期和齐穗期亩用75%三环唑30克+40%稻瘟稻瘟灵150毫升;亩用富士一号80毫升+75%丰登20克;亩用75%稻士可湿性粉剂20—25克。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注意喷匀、喷足。
三、水稻纹枯病
(一)水稻纹枯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类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造成植株倒伏。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这些担子和担孢子是再侵染源和越冬病原菌。
(二)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年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m2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0%,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让,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过于茂盛,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三)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
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
要每季大面积打涝并带出田外深埋病草。优化田间管理措施,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配方施肥,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
3、药剂防治
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成都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建议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毫升;30%爱苗乳油15毫升,加水50-75千克喷雾。
4、防治注意事项
(1)高温高湿天要连续防治2-3次,间隔10-15天。(2)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并保水3-5天。
四、水稻稻曲病
(一)水稻稻曲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有些杂交水稻品种特别严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首先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状物。人食病粒易生病。
(二)水稻稻曲病发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浸入花器,因此影虼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侯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品种
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租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3、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化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三)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目前在推广的水稻品种中大部分比较抗病。如蓉稻
415、蓉稻8号、II优906等。
2、消灭初侵染源
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并做好种子消毒工作,用25%使百克3000倍液或10%浸种灵4000倍液浸种,每100kg药液浸种60kg,连续浸种48-60小时。
3、合理追肥,科学管水
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适施保花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稻株抗病性。
4、药剂防治
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的阴雨天时,要及时喷药防治稻曲病的发生。亩用30%爱苗乳油15—20毫升;30%嘉润乳油20毫升;2.5%纹曲宁200-300毫升,加水50-75千克喷雾。
5、注意事项
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并保水3-5天。
五、水稻二化螟
(一)水稻二化螟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谷子等。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水稻二化螟1年发生1—5代。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15—16℃时成虫羽化。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水稻分蘖期,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的中上部;圆秆拔节后,则多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一头雌娥可产二三块卵,140粒--250粒。初孵出的蚁螟多集中在叶鞘内侧,稍大些才分散转株。每头幼虫能为害8株—10株水稻,水稻分蘖期二化螟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也渐死,受害出现枯鞘;幼虫到2龄末期后开始蛀食心叶,使植株心叶枯死形成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
(二)水稻二化螟形态特征
成蛾 雌蛾体长12—15mm,翅展25—31mm,触角丝状,前翅灰黄色,近长方形,沿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纺锤形。雄蛾体长13—15mm,翅展21-23mm,前翅中央具黑斑1个,下面生小黑点3个,腹部圆筒形。雄蛾体长10—12 mm,翅展20—25mm 卵长1.2mm,扁椭圆形,卵块由数十至200粒单层排成鱼鳞状,上盖透明胶质,长13—16mm,宽3mm,初为乳白色,后变为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幼虫6龄左右。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头部除上领棕色外,余红棕色,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腹足较发达,趾钩约51—56个为一行三序环形。蛹长10—13mm,米黄色至浅黄褐色或褐色,圆筒形,腹部背面有明显的5条棕色纵线。
(三)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
1、气候条件
二化螟发生的早迟与其越冬代发生的早迟有关,而越冬代的发生的早迟与冬、春季气温有关,二化螟化蛹的起点温度是11℃,因此春季旬平均温度11℃以上到来的早迟决定化蛹的早迟。一般年份,在成都地区一代成虫从4月中旬到5月下旬,二代从6月下旬开始7月中旬。夏季高温对二化螟发育不利,气温在23—26℃,相对湿度80—90%,有利于幼虫发育度。收割期间多雨,往往使越冬二化螟比例大,易造成来年二化螟发生较重。
通过对双流县1982年-2007年,26年观察数据分析,二化螟发生情况出现重大变化,呈现出新规律,具体表现为越冬基数增高;冬后死亡率低;发生期提早;蛾峰期增多。应引起高度重视。2、耕作制度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制度发生变化,二化螟的发生时间、高峰期、世代也有一定变化,世代变得有些混乱和交错。在成都地区原来是一年发生2代,现在有的地方发生3代。稻草还田、免耕是造成螟虫越冬基数骤增的主要因素,尤其稻草还田更是二化螟幼虫越冬的主要场所。稻草还田类型田稻桩中的越冬幼虫数量仅是稻草中越冬幼虫数量的13.93%,原因是稻草覆盖后大多数稻桩已腐烂,腐烂的稻桩中的二化螟幼虫大多爬入稻草中越冬,造成一代螟虫危害加重。而移走稻草的免耕田中大多数稻桩冬后没腐烂,这也是螟虫越冬基数增加的原因。
3、栽培品种
二化螟蛾在稻田产卵数量的多少,不但与叶片嫩绿有关,还与品种有关。籼稻比粳稻的叶片宽,而且秆粗,便于产卵。二化螟多飞到籼稻产卵,粳稻就没有籼稻受害重。
4、栽培技术
二化螟的发生危害程度还与水稻播栽期和后期氮肥的使用量等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水稻播栽时间过早,有效虫源增加,发生就重;后期氮肥使用量过高,水稻植株嫩绿,能诱集二化螟多产卵,并且还能使二化螟虫体增重,提高繁殖能力。因此,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和减少后期氮肥使用量有利于控制二化螟的危害程度。
(四)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防治二化螟要狠抓消灭虫源,视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保护利用天敌等技术措施。防治策略“统防秧田、综治本田,狠治一代,重视二代的策略”。因为,一是一代发生在秧母田和水稻生长前期,此时用药,由于水稻群体较小,药剂很容易喷到水稻全株,到了二代,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群体较大,喷药的质量很难保证。二是一代防治容易掌握适期,只要看到田间枯鞘开始增多时就可用药防治,并且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1、消灭越冬虫源
冬春季铲除田边杂草,拾毁外露稻桩,堆制沤制腐烂有虫稻草和稻桩。及早春耕灌水,杀死越冬幼虫。有利于初始虫源量。
2、栽培治螟
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和搭配,尽量避免混栽,栽秧时间差异和水稻成熟期差异不宜太长,减少“桥梁田”,错开水稻受害危险期与二化螟为害期。
深水灌溉,二化螟卵开始盛孵时,稻田排水,降低蚁螟为害的叶鞘部位,盛孵高峰后及盛孵末期,各灌深水一次,淹没叶鞘,保持2—3天,杀死大量蚁螟;始蛹前降低水位,盛蛹以后灌深水,也可杀死大量虫蛹。
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水稻抵抗螟害能力。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稻田农事操作,使水稻生长健壮。
3、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
稻田二化螟各类寄生、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有稻螟赤眼蜂、澳洲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幼虫有寄生蜂、线虫等天敌;另外,还有蜘蛛、青蛙、蜻蜓等捕食性天敌。在防治二化螟的同时,应保护天敌,提高天敌对二化螟的控制作用。
4、化学防治
必须做到狠治1代,既可保苗,又可压低下一代虫口数量。在一般年份蚁螟孵化高峰后3天内打药防治枯鞘和枯心苗;重视二代,在孵化始盛期到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
亩用5%锐劲特悬浮剂40ml;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48%乐丝本乳油80毫升,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可兼治稻苞虫、稻蝽蟓、稻蝗、稻飞虱等。
六、稻蓟马
(一)稻蓟马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冬季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中和麦类作物上越冬。次年育秧期间,秧苗长至2—3片叶时飞入秧田产卵繁殖。虫体小,非常活跃,能飞能跳。成虫有趋绿性,秧苗移栽后,进入分蘖期食料丰富,利于大量产卵繁殖为害心叶和幼嫩组织。舔食叶片汁液,受害叶片初期呈小白色斑点,叶尖上部内卷,使稻苗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或停止,为害严重时秧苗枯死。成虫受惊就飞散。
(二)稻蓟马形态特征
稻蓟马雌成虫体长1.2—1.4mm,体褐色至黑褐色,触角第2节端部和第3至第4节色淡,触角7节,第3、4节着生叉状感觉锥,第5节外侧有1个,第6节外侧有3个,内侧有1个简单感觉锥。前翅灰色。头近正方形,单眼前鬃长于单眼间鬃,单眼间鬃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外缘;复眼后鬃4根。前胸背板明显长于头部,或约于头长相等,前翅狭长向端部变尖,有2条纵脉,上脉基鬃4+3根,端鬃3根,下脉鬃11~13根;中、后胸腹板内叉骨均无刺。腹部2~7背板后缘具不规则栉齿,第8腹背板后缘梳毛完整,但中部梳毛短小。雄成虫体长1.1~1.2mm,体色同雌。腹部3~7节腹板具腺域。腹端钝圆。卵肾形,长约0.26mm,宽0.1mm,初产白色透明,后变淡黄色。若虫共分4龄。一龄体长0.3~0.4mm,乳白色,触角直伸头前方,无单眼及翅芽。二龄体长0.5~1mm,淡黄绿色,特征同1龄。三龄又称前蛹,体长0.8~1.2mm,淡黄色,触角向头的两侧伸展,单眼模糊,翅芽短。四龄又称蛹,体长0.8~1.3mm,淡黄色,触角折向头、胸背面,单眼3个明显,翅芽长达第6至第7腹节。
(三)稻蓟马发生规律
1、气候
冬春气候温暖有利于稻蓟马的越冬与早期繁殖,容易造成早稻大发生。入春以后4—6月雨日多,又多是小雨,为害特别重。反之,则轻。
2、耕作制度 在单季稻地区,越冬虫只能在杂草上繁殖,为害就轻。在双季稻地区,早稻播种和移栽期提早为第一代迁飞成虫提供良好产卵繁殖场所,虫量上升迅速,为害就严重。
(四)稻蓟马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铲除田边、沟旁杂草和枯叶,减少越冬虫源。像防治其他害虫一样,要施足秧田、大田的基肥,采用配方施肥或施用新型腐殖酸复混肥,控制秧苗和稻苗正常生长,状而不过旺,以抑制成虫产卵量,减轻为害。
2、农药防治
药剂防治的策略是狠抓秧田,巧抓大田,主防若虫,兼防成虫。及时喷洒20%吡虫啉可溶剂2500~4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2000倍液、5%锐劲特胶悬剂20ml/667M2,兑水喷雾。秧苗期3片—4片叶期和移栽前7—10天各施1次药。
六、稻飞虱
(一)稻飞虱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为害水稻的稻飞虱有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在四川地区为害水稻的主要的是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一般情况下为害较轻,在水稻生长前中期发生,与稻纵卷叶螟发生的时间接近,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同时可得到控制。这里重点介绍褐飞虱。
褐飞虱体小,四川省的稻飞虱由南方稻区迁飞而至,褐飞虱有群集为害的习性,成虫、幼虫吸食稻丛下部汁液,同时排出大量含糖类有毒黏液,使稻丛基部变黑,叶片发黄干枯,茎杆变软而倒伏。成虫趋光性强,喜在嫩绿潮湿的稗草上和稻丛下部叶鞘及嫩茎组织内产卵。一头雌虫能产卵200粒—300粒。食料丰富、田间湿度较大、温度25—30℃时,有利于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虫害发生时多呈点片状现象,先在下部为害,很快暴发成灾。如2007年四川省大部分地区重度发生。褐飞虱一年发生的代数,随着纬度的降低和温度的上升而递增,四川省一年发生4—5代。
(二)稻飞虱形态特征
成虫 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成虫长翅型体长4—5mm,体黄褐色至黑褐色。前胸背板、小盾片上具明显的3条凸起纵线。短翅型体长3.5—4mm,与长翅型相似,但翅短,长度不达腹部末端。一般头较尖小,触角第二节膨大,后足胫节末端有一粗大的矩。褐飞虱体成褐色或暗褐色,两前翅接缝处近中央有一褐色斑点,短翅型成虫翅膀,雌虫腹部特别膨大。卵初呈丝瓜形,后呈弯弓形,10—20粒排列成行,前部单行,后部挤成双行,卵帽略露出产卵痕。产在叶鞘和茎秆里,多呈双行排列好似香蕉。
若虫初孵时浅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龄若虫体长3.2mm,腹部第3、4腹节背面各生1个白色“山”字形纹。前翅芽伸达腹部3—4节处,前后翅芽的尖端十分接近。
(三)稻飞虱发生规律
稻飞虱发生与温度,高湿,食料,天敌有关,在适温,高湿,食料丰富,营养条件好的情况下,短翅型成虫出现多,为害就重;高温,干燥,营养条件差,则长翅型成虫出现较多,就迁飞转移,为害轻些。短翅型成虫寿命长,雌虫多,抱卵量大,繁殖力强,产卵量比长翅型平均要多200粒左右。稻飞虱的天敌有卵寄生蜂和捕食性的黑肩绿盲蜂,在天敌多时,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量。
(四)稻飞虱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首先是选用高产抗虫良种。其次要重视改善栽培措施。生产上必须合理布局,实行同品种,同生育期的水稻连片种植。
2、保护天敌和养鸭治虫 虫药要尽量避免杀伤天敌。
3、合理用药
亩用10%吡虫啉30-50克;5%锐劲特悬浮剂40ml;5%锐劲特悬浮剂40ml;10%吡虫啉30-50克+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加水50公斤喷雾。喷雾时采取四周向中间围歼的方法进行,防止稻飞虱扩散,喷药重点部位为水稻中下部,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
八、稻苞虫
(一)稻苞虫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稻苞虫幼虫通常在避风向阳的田、沟边、塘边及湖泊浅滩、低湿草地等处的李氏禾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或在晚稻禾丛间或再生稻下部根丛间、茭白叶鞘间越冬。每年3月中下旬羽化出成虫,羽化后1~4天交尾,再经1~3天产卵成虫昼出夜伏,白天常在各种花上吸蜜,卵散产嫩绿稻叶背面,一般一叶1~2粒。每头雌虫可产卵约100粒。稻苞虫在四川1年发生5-6代,稻苞虫的主要为害时期在6月下旬到7月份,尤其对山区中稻为害较重。幼虫取食叶片,影响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使其正常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在1~2龄幼虫多在叶尖或叶边纵卷成单叶苞,3龄后能缀成多叶苞。1~2龄幼虫食量少,3龄后食量增大,5龄食量占80%,老熟后在苞内化蛹。一年中严重为害水稻的时期多在8月中下旬。到10月以后,成虫飞到越冬寄主上产卵繁殖至幼虫
(二)稻苞虫形态特征
直纹弄蝶属鳞翅目,弄蝶科。成虫体长17~19毫米,翅展36~42毫米,体及翅都是黑褐色带金黄色光泽,触角棒状,末端有小钩。前翅有白色半透明斑纹7~8个,排成半环形;后翅中央有白色斑纹4个,排成一字形。卵半球形,顶端稍凹陷,表面有六角形网纹,初产时淡绿色,孵化前为紫红色。幼虫一般5龄。初孵幼虫头黑色,体灰绿色,2~3龄后头色渐变淡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6~40毫米,绿色,纺锤形,头淡褐或红褐色,头大,前胸收窄呈颈状。头正面中央有“山”字形纹,前胸背有1条黑褐色横纹。老熟时第4~7腹节两侧各有白色粉状物。蛹,体长约25毫米,表面常附有白粉,淡黄褐色,近缍形,头顶平滑,复眼红褐色,第5、6腹节中央各有一倒八字形纹。
(三)稻苞虫发生规律 1.气候
稻苞虫发育育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低于20℃或高于32℃,相对湿度在75%以下时,成虫产卵少,这样为害就轻些。6~8月三个月是稻苞虫开始上升和大发生时期,如遇降雨日多,就适宜稻苞虫的生长发育,又对天敌活动不利,是大发生的预兆。
2、天敌
稻苞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寄生蜂。寄生蝇等寄生类昆虫和步甲、螳螂、蜻蜓、蚂蚁等捕食性昆虫以及蜘蛛、青蛙、燕子等有益动物。稻苞虫的发生消长与天敌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天敌旺盛时,稻苞虫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显著降低。
(四)稻苞虫防治方法
1、清除越冬寄主
在冬季结合积肥、清除茭白残株和沟边、塘边等杂草,4月上旬割光沟边的游草,集中烧毁或作饲料,消灭越冬幼虫。
2、搞好预报测报
稻苞虫在田间的发生分布很不平衡,应做好测报,掌握在幼虫3龄以前,抓住重点田块进行药剂防治。在稻苞虫经常猖獗的地区内,要设立成虫观测圃预测防治适期。在成虫出现高峰后2-4天是田间产卵高峰;10~14天是田间幼虫出现盛期。在成虫高峰后7~10天,检查田间虫龄,决定防治日期。防治指标:一般在分蘖期每百丛稻株有虫5头以上,圆秆期10头以上的稻田需要防治。
3、注意保护天敌
不要用对天敌有毒害的化学农药,可采取人工摘除虫苞和拍板拍杀防治的方法
4、药剂防治
【探析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推荐阅读:
果树病虫害防治探析08-18
水稻08-30
水稻发展趋势11-02
水稻高产创建测产记录07-24
心路历程探析09-11
《庄子》养生观探析08-24
名词做状语探析09-15
政治伦理结构探析09-19
回避制度探析10-0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