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环卫职工队伍

2024-06-19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环卫职工队伍(共8篇)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环卫职工队伍 篇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张高旗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1、时代潮流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第一,时代主题的变化

第二,国际趋势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局部战争、动荡与紧张加剧。一是“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继续维持,大国关系相对稳定、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潮流;二是局部矛盾被激化,地区冲突此起彼伏,世界并不太平;三是新干涉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继续四处蔓延,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令世界各国疲于奔命,劳民伤财,怨声载道;四是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国际反恐阵线的分化倾向愈来愈明显;五是一些国家加入核心竞赛,国际局势风云突变,前景扑朔迷离。

第三,世界经济可望保持繁荣,但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

第四,国际形势对我国的影响。首先是机遇大于挑战,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我国发展;其次是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全球化进程中出现问题没有淡化国家主权的地位和意义;再次是世界经济繁荣,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强了对世界各种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利益格局调整的加快,有关国家争夺资源和市场、解决生态问题,产生的摩擦增多。

2、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影响

“社会转型”的含义。通常社会学从三个方面理解社会转型: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变迁和发展。

社会转型引起价值观念的变化。第一、利益主体增多、利益多元化格局形成,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第二、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分层化,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涌现;第三、矛盾触及的层次加深。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政治利益;第四、选择性强,流动性强。变化的特点:首先是多元化并存,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中国与西方、旧的与新的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其次从动态变化来看,价值观念有稳定性,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3、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道德观念淡化、价值判断异化和道德失范普遍化等。变化的特点:首先是多元化并存,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中国与西方、旧的与新的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其次从动态变化来看,价值观念有稳定性,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4、理论渊源

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具有特殊地位,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墨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观上两种倾向:利己与利人。首先,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中最突出的是生产关系。

三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邓小平价值观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基础是爱国主义,核心是集体主义,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人民利益,价值观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江泽民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价值观思想包括科学发展的价值观、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八荣八耻的道德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1、价值、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三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这三方面内容体现于社会主义的全过程,既讲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又讲清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一是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二是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三是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争论: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涵。存在四种观点:一是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了三个层次的内涵,即生产力层次、生产关系层次、根本目的层次。二是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确实体现了三个层次的内涵,但这三个层次的内涵前两个分别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层次,而第三个层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仅涉及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而且还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方面,因而第三个层次,实际上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者的统一。三是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涵具有多层次的本质规定性。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一级本质规定性;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是二级本质规定性;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三级本质规定性,也是终极本质规定性。四是认为社会本质论断从三个层面回答了“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是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自我完善的社会,社会主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点是什么。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抓住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根本的方面。二是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必经阶段,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

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的关系。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狭义本质论”,即认为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反映社会主义内在属性的。事物的本质是最根本的方面,特征则是质的规定性和外在表现形式;事物的本质具有深刻性、稳定性,而公有制、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是本质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本质与特征之间的关系是质的规定性与外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本质决定特征,本质高于特征;特征是对本质的理论概括,是从社会基本制度层面表现社会的内在属性的。二是“广义本质论”,即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可以涵盖特征,本质与特征是统一的,本质包含了特征。应该从更广的意义上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凡是能够规定社会主义基本面貌的东西都应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因此,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等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的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时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的高些,看得远些,观察的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创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其性质和方 4 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一是坚持用一元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认识差异,包容多样,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理解了这一点,就把握了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其次,要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其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一是坚持用一元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认识差异,包容多样,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理解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我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共同理想为全国人民提供明确方向和奋斗目标、坚定信念和精神动力,提供强大精神凝聚力;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3)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从江泽民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后来又进一步概括为:“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五种精神。

(4)“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三、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思潮

1、当代中国主要思潮 第一,新自由主义 第二,民主社会主义 第三,新儒学

第四,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理论 第五,反马克思主义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思潮的基本举措 第一,在经济建设中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谋划

第二,在政治领域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发展民主、健全法治 第三,在文化领域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统一意志、凝聚力量 第四,在社会建设中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来改善管理、创新服务 第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加强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导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环卫职工队伍 篇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思潮的理论阐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 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还在我国精神文明领域占主导和引领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包括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在工作中,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从而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思想趋势和思想潮流, 在我国现阶段, 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为主导和依据, 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在广泛传播的同时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社会思潮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 既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晴雨表, 也是意识形态的风向标。社会思潮能够引发社会大部分人的共鸣, 这一特性决定着它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积极进步的社会思潮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相反, 消极落后的社会思潮会混淆人们的视听, 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对社会发展起破坏作用。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在现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现今社会的思想十分活跃、观念频繁碰撞、文化不断交融, 只有建立起具有感召力并能获得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若是没有它进行主导, 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建立起具有感召力并能获得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以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才能让全社会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促使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 坚实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具体途径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我们党提高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 所以我们党和政府必须调动全部力量。通过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状况的分析与掌握, 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化解矛盾, 开展基层文化工作, 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不断提升。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 其关键就在于找准从何处着手去引领。通过对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的研究, 最大限度地达成社会思想共识, 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掌握引领的着力点很重要。

想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就要考虑其引领的长效性, 科学预测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是增强其长效型的重要条件。我们在把握社会思潮的各种特征的同时去探寻其发展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 从而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长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

[2]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 2009.

[3]包心鉴.积极做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党建.2008 (4) .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环卫职工队伍 篇三

[关键词] 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政课教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JG201201007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16-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所接受、认同和掌握。各高校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一、独立学院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虽然有所壮大,但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还不够协调。新引进的高职称教师多半是高校退休的老教师,虽然他们富有教学经验,但他们年龄偏大;而新引进的高学历教师又显年轻,他们职称低,缺乏教学经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加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不够稳定,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及其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途径

广大教师应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深化教育内容,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当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要求则更高。为此,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1.加强理论热点、难点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为使思政课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当前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理性看、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中国梦”系列学习活动,分专题由一名教师主讲,后大家讨论,解决老师们对这些问题的困惑,为上好课作理论支持。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高尚师德。针对教师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和各种活思想,一方面,严格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个别谈心。“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打造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倡导“四种精神”:“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精神;献身教育,乐于奉献精神;团结协作,宽厚待人精神;勤奋好学,敢为人先精神”。

3.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央多次专门召开会议、颁布文件,强调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及我院关于教育教学的一系列文件,组织教师学习座谈 中央领导重要讲话,领会把握其精神、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规范言行、落实行动,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努力做好“三进”工作。思政教研部在组织教师观看十八大开幕式,并认真学习十八大报告和有关十八大的新闻报道及文件解读资料同时,为十八大精神“三进”做准备。于此同时,召开理论研讨会,并组织教师撰写学习十八大的论文。

(二)加强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1.加强业务学习,学习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内容。我们采用集体学习和分散自学的形式,根据教师的自身情况,每学期重点选择一门课进行系统自学,全程系统听一门课,并要求写自学笔记。

2.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以教研促教学,通过开展教研,引导和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围绕学校提出的“改革创新思政课”这一主题,我们设置不同专题进行教研。

3.开展观摩课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思政教研部以学校组织的示范教学观摩课活动为契机,并在部内组织开展教学观摩课和教学竞赛,将每次竞赛、观摩作为对青年教师的一次培训,一次教研。

4.加强培训学习,注重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学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并投入一定的经费,经常选派思政课教师外出进修培训、考察学习,参加学术性会议,使年轻教师能够开阔眼界,拓宽视野。

(三)加强制度建设,使教师队伍管理规范化

为使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更规范化,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教研部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严格遵循新课教师试讲制度、首课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互相听课、评课制度、导师和青年教师助课制度、对专兼职教师的考评制度,通过制度的制定并贯彻执行,较为客观全面的对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跟踪、监控,及时与被评教师沟通交流,改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特别是加强了对新教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梅荣政,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赵元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宇文利.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程化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卢婧一,女,满族,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思政教研部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杜知非,女,汉族,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思政教研部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环卫职工队伍 篇四

学院:会计学院 班级:B1102

姓名:孟祎然 学号:1112110217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成长

作者姓名:孟祎然

每个人的思想都不同,因而所追求的梦想以及内在的心理迁移程度也不相同,而社会是由无数的个体、无数的人组成的,这样,不同的人们也就造就了这个多姿多彩、个性张扬的社会。而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如此地和谐、没有因个性的差异而混乱不堪,甚至面临崩溃,是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完美的世界,而人们心中的这个完美的世界大体相同,或者说人们在某个方面、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认同感,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任何社会要稳定发展必须要有价值体系来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当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在一起的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成为我们国家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乃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在此之前,虽然未明确提出,但事实上也存在着价值体系支撑的问题。我们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不断成长。

在我们小的时候,当老师问到:“同学们,长大以后,你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啊?”我们都会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说:“向雷锋叔叔那样的人!” “雷锋精神”就是这样一种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雷锋的一生虽平凡却被世人所周知,是因为他一直为党和人民无私的奉献。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以“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实际行动有力回答了一个个关于人生真正价值的重要命题。其实很多人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但为什么他们的作为就没有这么有震撼力,不仅仅要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工作时,要总是像把火一样的激情倾注其中;雷锋同志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将春天般的温暖带向哪里,他“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雷锋是爱岗敬业、尽忠职守的标兵,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螺丝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社会风尚——“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雷锋自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注意节约每一分钱、干好每一件事,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提倡和追求的重要内容——“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样看来,雷锋精神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的时代不同,但在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上,却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半个世纪悄然而去,“雷锋精神”却闪烁着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芒,深深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奋斗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引领我们成长的不竭动力之源!

在雷锋精神之后,党中央又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二者之间是吻合的,二者的吻合不仅具有内在逻辑性,而且具有客观规律性。那时,如果有人问我们:“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品格高尚的人呢?”我们一定会说:“能做到‘八荣八耻’的人!”“八荣八耻”也指明了处在学生时代的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

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它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个层次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个层次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虽然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处在最低层次,当然最低层次实际上是最基础的层次,但是我们不能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好像是处在第四个层次,它就不重要了,实际上最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一旦被亿万人民所接受,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进而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得到进一步弘扬。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该是继承中华文化,同时又和我们当代社会相适应,又同现代文明相协调。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一种不断拓展和深化的概括。所以,我们国家经历了这几年的大事,从抗震救灾到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从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纪念我们党的90周年,一次一次的重要活动,以及我们对这些重要活动的总结,形成了很多精神,比如汶川精神、玉树精神、奥运精神、世博会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实

际上都不断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当然我们在此之前,我们党对各种各样的精神也都做了概括,比如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还有建国以后的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等。所以,这些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有极大的包容性,它继承了我们中华文化,又和在当代社会出现的,比如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等的现代文明相协调。所以,在历经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建国60年、建党90周年的活动之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我们也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丰富和发展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时俱进的精神建设的引领下不断成长的。

近年来推出了大量的时代先锋人物,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受社会人的称赞与好评,掀起了一个助人为乐的小高潮。介绍了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到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70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等,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当然,不仅仅是感动中国,社会上还举办了很多这样的活动。连续举办的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极大的推动。那么还是一感动中国为例,“双百”人物、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这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在感动中国人物这些英雄

中,有耄耋之年的老人,有意气风发的90后,有一心为民的领导干部,有“草根”族的平民百姓,他们并不比我们高大,但足以让我们仰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鲜活时代,当人们狂热的追逐名利的时候,身边的这些感动,正是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情感利剑,刺痛着人们的良知,善良和爱心被大爱唤醒,让你我感受到社会的美好,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还在不断传承和弘扬,社会需要这些英雄,时代在召唤这些高尚的情操。众所周知,很多人花了很长时间参与,才能评出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实际上我们为新中国的解放、为新中国的富强繁荣做出贡献的何止这两百位?这两百位是代表,但是却可以起示范作用。所以通过这种活动,亮出我们的标杆、亮出我们的榜样,这就是现实意义,这种做法实际上就充分发挥了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导向性作用这个功能,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这种导向作用下而深受其精神上的鼓舞而成长呢?

当今,我们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还要适应时代的新要求,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提供了发展动力, 明确了奋斗目标。当代大学生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继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不断成长!

5.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环卫职工队伍 篇五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决定》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阐述,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世纪新阶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学校办学思想、校风、学风、教风以及管理风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管理的灵魂,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决定一个学校兴衰的重要因素和维系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荷兰哲学家C·A·冯·皮尔森在其《文化战略》一书中指出:“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取向。从功能上讲,校园文化就是“化人”、“育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先秦·荀况《荀子·劝学》)。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将培育出什么样的学生。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校园文化的功能,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高校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确立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意义。价值观是受思想支配的,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什么样的价值观,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迷失方向,才能不受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袭。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师生员工,使其学会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准确判断社会发展趋势;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密联系建设校园文化的实际,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工作,不断增强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通过理论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更好地把广大师生员工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坚定师生员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使理论成果成为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正确的目标指引

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共同理想使我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化解了各种风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方面,全体师生员工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目标,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同国家民族命运和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和学校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要教育全体师生员工善于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注重日常细小的工作,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中最本质、最集中、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面旗帜。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之成为牢固的精神纽带,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极大的创造激情,产生了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其中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高校师生素有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思维敏锐,富有创造激情,是改革创新的主力军。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鼓励人干事业、支持人干成事业的氛围,让一切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激情得以抒发、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坚持改革创新,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破除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规范的道德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念。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两千七百年前振兴齐国,成就霸业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说明古代的仁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国格一样重要的地位,这正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思想财富,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国家的未来是青年的,未来民族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看当代青年树立的是什么样的意识,什么是对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未来发展有益的,都取决于当代青年人的取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优良道德风尚的提倡和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不良思想行为的反对,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对于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坚持和提倡的东西,所反对和抵制的东西,就是我们在建设先进校园文化中应当旗帜鲜明坚持和反对的东西。因此,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其作为规范的道德基础,促进广大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提高明辨荣辱、认清是非、区分美丑的能力,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努力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

6.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环卫职工队伍 篇六

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也是新时期先进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根本。国有企业应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这变革中,党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经济和组织基础;青年员工则是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后备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以创新手法做好国企青年员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新时期国企青年员工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如何把广大青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班人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应该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经积累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年思想教育工作方法。但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发现,新时期国企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却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一)社会思想日益多样化。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得青年的思想日益多样化,以往单一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复存在。

应该说,社会思想的多样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国企青年员工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尊重和顺应这种趋势。但思想多样化并不是对主流思想的否定,恰恰相反,在思想多样化的背景下,社会主流思想的重要性反而更加重要。

(二)文化教育层度普遍提高。随着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大量的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青年人加入到国有企业,国企青年员工的受教育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这一方面为国企提供了难得的人才储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原来针对受教育层度偏低的青年员工的思想教育方法可能就不再适用了。

(三)对国情、社情缺乏足够的了解。青年员工大多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媒体往往给他们贴上“八零后”的标签。八零后青年员工出生于我国经济起飞阶段,成长阶段拥有比较好的物质条件,这是他们这代人的幸运。但优越的成长条件往往会造就“垮掉的一代”,与上一代人相比,青年员工对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人生观缺乏应有的热情;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现在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局限于个人的人生奋斗,少有人问津对社会和国家的担当。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国企青年员工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实践就难以顺利推进。面对新时期国企青年员工思想教育工作的形势新任务,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道路。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的状况下,主流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变得更加重要。作为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主流思想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也证明,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能够为广大青年员工所认同、接受和实践的。

三、做好国企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创新

教育引导国企青年的最终目的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他们所接受、所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对当代国企青年成长环境、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巨大变化,做好他们的教育引导工作的关键在于改进方式方法,尤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坚持循序渐进。国企青年青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客观过程。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国企青年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要以青年员工为本。强调被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习惯于把正确的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传递、灌输到青年员工中,并常常在不自觉中

从整体事业的视角,把他们作为一个受教育的被动客体,使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与国企青年员工个体社会性的发展需求相脱离。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员工,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尊重青年员工的主体地位。

(三)要注重实践育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很多困惑人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一旦拿到实践的广阔天地中去审视,就会令人豁然开朗。青年员工的认识水平和习惯尤其决定了他们更喜欢把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与现实的生活和实践相联系,习惯于从具体事实中升华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先进的社会思想体系,其特有的抽象性、超前性,往往会使得这些价值理念与社会现实生活,特别是青少年的生存世界存有一定的距离。而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和最佳渠道,也就是让青年员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理论和概念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为提高认识、深化理解、坚定信念创造条件。

(四)要回答焦点问题。青年员工认知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问题,就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青年员工有兴趣并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比如,面对婚姻爱情,有的青年人提出“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这种观点到底可不可取?网络监督和网络暴力的分界线在哪儿?离开这些与青年员工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教育引导的时效性就很难提高。如果我们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回避现实问题和青年员工心中的困惑,那么无论多么正确科学的理论都会显得空洞苍白,变得没有说服力,青年员工也就自然难以接受。所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员工,就要强调贴近生活,就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青年员工的实际生活需求阐析事理,使教育引导工作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特别是要敢于和善于把现实道德领域中的一些新的挑战放进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之中,增强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辨析,在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发挥青年员工自主认知的功能,引导青年员工自己寻找解答。

(五)要发挥文化作用。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道德情操从来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时尚和现代传媒对青年员工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产生着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事实证明,坚持文化育人,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各种文化活动中,使青年员工思想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越来越重要的途径。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员工不能简单地使用生硬刻板的说教方式,必须把教育引导的目标、内容转化为鲜活、生动、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或文化产品,通过现代大众传媒传递给青年员工。

(六)要运用网络手段。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核心的社会信息化不仅已经成为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也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影响非常深远的变革性事件。应该看到,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短短时间里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角角落落,也迅速成为青年员工的重要生活方式和成长环境。网络既是青年员工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渠道、学习的平台、娱乐工具,也深深影响着青年员工现实的人际交往。网络的发展也早已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重视,纷纷对网络的特

征、功能作用和怎样利用好网络这一新的载体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对青年员工的教育引导只有掌握了网络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占领至高点,掌握主动权。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员工也必须主动运用网络工具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敬斌.赵丕强.价值导向:青年认同社会核心价值之关键.商情.2008

[2]廖小平.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辩证.教学与研究.2008-8

[3] 覃世艳.邵春波.价值·价值冲突·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机制.教育前沿.2009-7

[4]侯勇.王建润.论价值哲学视野下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破”与“立”.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7.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环卫职工队伍 篇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简称中职卫校, 是指以医学技术职业教育为主体的中专类学校。我国有卫校上千所, 几乎都以护理为主干专业。护理专业是集科学技术性、社会服务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专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大, 人们对各种医疗保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些都对护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就护士职业本身而言, 一名合格护士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一是思想道德素质, 以人为本, 救死扶伤, 无私奉献, 这是护士职业之本;二是科学文化素质, 应具备扎实深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 这是护士职业之基;三是专业素质, 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人际沟通、卫生宣教能力, 尤其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这是护士职业力量之源。这就是说, 中职卫校培养的护士, 应该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完成病人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对病人能进行积极的人文关怀。基于当前中职卫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 本人以为, 还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予以引领。

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一) 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成为引领人们思想行为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神旗帜。任何一个社会都应根据需要, 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早在先秦时期, 管子就提出了“国之四维”:“一曰礼, 二曰义, 三曰廉, 四曰耻”。“礼义廉耻”, 乃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论断,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思想道德基础。作为思想建设主阵地的学校教育, 中职卫校也应当和其他单位一样,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

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为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的指导下, 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 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 变成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崭新国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 最根本的是确立其体系的灵魂, 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中职卫校学生要通过学习, 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结合, 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 是经过实践检验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道路,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在当代中国,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理想信念教育是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学校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让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 中华民族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又不断吸收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代表了时代进步潮流的思想精髓, 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 成为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抵御侵略、繁荣昌盛, 靠的是这些精神;应对眼前世界金融危机, 提振民族信心、建设和谐社会仍需要这些精神的鼓舞和支撑。中职卫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向学生大力宣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它融合了价值理想、公共行为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是非判断标准, 准确通俗、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应坚持和提倡什么, 反对和抵制什么, 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 提供了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为引领社会风尚奠定了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 中职卫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中职卫校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升入中职的, 多数是90年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受当前开放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等媒介传播的影响, 学生们接受了各种大量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出现了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生活方式自主化、就业方式灵活化等情况, 给中职卫校学生思想观念造成了冲击。他们政治思想道德状况大体比较好, 表现为: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 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思想活跃, 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 个体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正在形成, 但同时感到茫然, 他们缺乏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缺乏正确评判是非的能力, 易受不良社会风气传染, 医德医风意识淡薄, 组织纪律观念淡漠, 自律性差, 自我意识膨胀等。

造成当前中职卫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战场, 虽然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比较重视, 但“一手硬, 一手软” (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硬, 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软) 现象仍然存在, 具体表现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目标的设定上, 仅局限于教学大纲引领下的相关课程要求, 与社会形势和时代发展要求存在着差距;教育内容单一, 仅局限于相关课程教学内容, 理论知识偏多,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教育模式一般化, 一体化建设少, 存在单打一现象, 学校的全员没有形成共识。

(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提出, 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那么, 要克服中职卫校目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不足, 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予以引领。这不仅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还要更深刻地认识到, 此项工作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同时也对中职卫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全国各行业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号召, 开展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 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 曾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良好社会风尚。作为未来救死扶伤的中职卫校学生, 更应跟上时代步伐, 认真学习, 积极践行。作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教育基地的学校, 中职卫校更是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发展新阶段,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 加速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争鸣。在这一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下, 思想文化领域必然会出现一系列新情况及新问题, 其中的消极因素以及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 会严重影响正在成长中的中职卫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这种现实需要中职卫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利于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生课题面前分清是非, 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巩固已有的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

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教育的目标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思想道德素质是护士的职业之本, 作为未来医护人员的中职卫校学生, 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关系到广大就医群众的身体健康,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 关系到国家正在实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 中职卫校学生必须在读书期间就要有明确的职业理想,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责任感和纪律观念。要做到这些, 中职卫校就必须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 常抓不懈。同时让学生明白这是成才发展、立足社会的内在自觉需求。只有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为自己的人生点亮指路明灯, 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起来, 才能树立远大职业理想, 自觉接受全面素质教育, 做到思想道德积极、健康的发展, 并通过追求, 达成职业所需, 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三、中职卫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措施

《中庸》中孔子有句名言:“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我们知道,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伟大教育家, 他认为教育的中心是“修身”, 也就是品德修养, 主张一个人提高了品德修养, 就能成为有用之才。对于当前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说, 孔子所提出的“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的修身方法和途径, 仍然值得借鉴。具体说来,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建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机制是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告诉我们, 中职卫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教育工程, 它需要全校教育者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协同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德育工程, 需要建立一支能够胜任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队伍, 需要全体教育者深入实际、认真探讨, 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 需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及激励机制等。只有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机制, 才能明确中职卫校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 形成全员共识, 克服以往单打一现象;学校的各项工作, 特别是课程教学和文化建设, 才能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和总要求, 扭转仅局限教材内容及德育一体化设计不足局面, 才能切实保障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 大力宣传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前提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过:“论先后, 知为先;论轻重, 行为重。”俗语也说:不知不为罪。可见, “知”对“行”非常重要。“知”道了事理, 产生了内在需求, 才能“好学”和“力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加强其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的理论宣传, 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 使师生们人人都知晓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中职卫校学生们普遍理解, 并吸收消化, 才能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 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三) 领导教师带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键

遇事抓重点、抓关键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也是我们党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抓住重点、关键, 工作才算抓到点子上, 才能带动整个工作迈出新步伐, 实现新突破, 创造新成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项系统工程, 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和重点在于学校领导干部以及教师的态度和行为, 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好学”、“知耻”和“力行”。他们重视并带头, 这项工作就能得以开展;他们求真务实, 这项工作就能得到落实;他们讲成绩, 这项工作定能取得好成效。领导干部和教师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等, 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我们知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身教重于言教, 因此, 领导干部以及教师要从小事做起, 身体力行, 亲身示范, 让学生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学校要求学生去做的, 领导、教师首先做到, 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给学生做出榜样。相信通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修身”努力, 中职卫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 就能顺利开展并取得积极效果。

(四) 运用各种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是手段

中职卫校学生大多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 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运用各种方式手段向学生输送健康成长所需的精神养料,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容融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充分发挥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综合作用, 务必达到“学校无空地, 处处都育人;学校无闲人, 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 事事都育人”的良好局面, 做到“知为先”、“行为重”。在有目的、有意识地在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网络建设和技能实践活动中, 通过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的文娱活动、丰富多彩的各项比赛以及切近实际、针对性强的主题班会等, 多角度、多层次让学生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知”, 从而接受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达到“知行统一”和“力行”。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通过《哲学基础》、《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医学伦理学》、《人际沟通》等课程, 再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系统向学生进行知识讲授和理论引导, 让学生“知”、“好学”和“知耻”;通过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课, 让学生亲身感知和“力行”, 进行情感、道德感化和是非、价值选择判断。

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具有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 勤奋学习, 大胆实践, 具有良好的医护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安全意识、生命意识。在具体工作中, 这些目标可分年级实施, 一年级成长养成阶段, 二年级成人养成阶段, 三年级成才强化阶段。还要注意把握适情、适时、适度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需要及发展需求,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 切忌假、大、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对纯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效果。

总之, 在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与时俱进, 有的放矢地拓展工作新内容、开辟工作新领域, 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才能确保培养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医护人员。

参考文献

8.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环卫职工队伍 篇八

在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提高宣传教育的艺术水平上下功夫,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宣传教育

理论宣传能否真正征服群众,宣传的内容对群众能否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传播者的综合水平。

一、建设理论宣讲队伍,扩充引领社会思潮的涉及面和影响力

语言交流是人类最基本的思想文化传播方式。语言交流形式具有纸质媒体、视频媒体、网络媒体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和作用,它可以使主讲人与听众产生互动、产成心灵共鸣,使听众感悟和接受深刻的道理。这种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如果有明确的主题、有选定的主讲人、有组织起来的一定数量的听众、有演讲提纲,就是我们所说的“宣讲”。

古今中外,不管什么政党、什么组织、什么团体,凡是要赢得执政地位、巩固执政地位,或完成某项政治、经济、文化任务,总要首先大力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期争取舆论的主导权,进而赢得民众的普遍支持。正因为“宣讲”在传播思想观点、争取人心方面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所以它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家们实现自己政治目的的有效工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靠的就是宣讲。孔子有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其学说主张广为传播,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宣讲家”。外国政要候选人在竞选期间为了击败对手、赢得选民的支持,总是要发表经过精心准备的竞选演说,这也是在充分利用宣讲的功能。古今中外的各种事例都说明,宣讲在引导舆论、征服人心方面具有十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每前进一步,都要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和讲解。尽管宣讲的内容、形式、规模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取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主张的理解、信任、拥护和支持。这既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

理论宣讲是理论宣传工作的一种创新,它的显著特点是有组织、有计划、由各个层次的宣讲人员直接面对广大干部群众口头宣传讲解党的理论。这是新时期引领社会思潮的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是直接面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双向思想沟通的一种最便捷的交流方式。它直接面向广大听众,传播快、声势大、互动强、影响广,有很强的造势效应,这对于引导舆论、凝聚人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使宣讲者及时把握听众的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交流、探讨、答疑,是一种最易互动的宣传教育手段。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根据需要在全国组织开展的多次理论宣讲活动,反应热烈,效果良好,达到了宣传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目的。实践证明,建设一批适合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比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还有在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工程中都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计划和要求。这些意见和要求的贯彻落实,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凝聚并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队伍,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推出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过硬、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哲学社会科学骨干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宣传教育的艺术水平,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科学的理论要被人们自觉接受和信仰,就必须大力宣传,而宣传就必须讲求艺术和水平。列宁曾经说过,“共产党要向广大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論。但这里所说的‘灌输’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不会在群众中自发产生这一前提而言的,绝不意味着可以不讲艺术、不讲原则地强迫人们接受这一理论。”[1]在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提高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艺术上下功夫,努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一)创新理论样式,铺设理论与群众和实践之间的桥梁,畅通连接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渠道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们不相信。”[2]原本来自人民利益和愿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远离生活、高高在上,就不易被理解被认同,甚至会引起反感乃至抵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与民生诉求和社会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既能科学回答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问题,又能很好解答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疑点问题。

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来源于理论的解释力,即解释和说明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如果理论宣传只停留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层面,就会变成“空头文章”,即便再精彩,也不会对广大群众产生现实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群众参与,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必须面向群众、贴近群众,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紧密结合起来。

要认真分析研究各个阶层、各类人群的思想实际和利益要求,坚持区分层次,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工作目标,提出不同的工作要求,努力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解决一时性思想问题与长期性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把讲清道理与化解情绪结合起来,防止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各地区、各部门的情况千差万别,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各有不同,宣讲者必须了解那些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和思想困惑的问题,善于联系并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组织宣讲内容,善于运用群众熟悉的典型事例阐明深刻的理论,善于借用群众易懂的知识解疑释惑,善于和群众进行自然亲切的交流与沟通。通过理论宣传教育,推出一批既有理论色彩又有现实针对性的通俗理论读物和理论文章,努力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创新话语方式,由政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

现在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基本是政治层面的、宏观层面的和框架层面的,大多停留在政治的表述当中。实际上,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表述建立起来,才能在人们心目当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人们的影响力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表述建立起来,必须要把理论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符合大众的日常思维,为大众喜闻乐见。而且,还要简明扼要,切忌大话、空话、套话,注重通俗化形象化简明化,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纯朴的群众性语言。要以简洁精练、易于为群众所理解的语言概括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把深奥的理论转化为生活的道理。在传播中要注意改进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增强宣传教育效果,努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人们划清大是大非的界限,真正使理论宣传入脑入心、合情合理。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强调,要力戒“长、空、假”文风,力倡“短、实、新”文风。要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让科学理论走出书斋融入人民大众的心灵。

我国已故著名的哲学家艾思奇同志写过一本《大众哲学》,用生动的笔调,浅显的例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道理做了让大众很明白的诠释。他的诠释让人感到哲学很亲切,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使人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人人都学得懂。艾思奇同志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貢献。

近年来,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就是非常好的通俗理论读物,从2003年开始,连续十年每年都出一本。作为理论读物能够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就是因为它用鲜活的语言,通俗易懂地回答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形式传播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用最新素材和鲜活事例说明深刻道理,符合大众品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阅读兴趣。它已经成为通俗理论读物的知名品牌,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载体,成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好教材。所以,通俗化、大众化才能让理论走进人民大众、服务人民大众。

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的重心要下移,把重点放到机关、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理论工作者应深入实际调查、组织座谈会、开展基层宣讲等多种形式,更多地与群众面对面,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群众愿意接受、听得明白、能够正确地把握理论的实质和精

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引领。

(三)拓宽理论宣传教育的渠道

理论宣传教育不仅是理论界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而是整个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任务。各宣传文化部门和单位,都应该自觉承担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任务。[(上接第6页)]

党报党刊应该加强宣传规律的研究,开辟理论专栏,结合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出的各种问题,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理论文章,做好解疑释惑的工作。各级电视台应该拓展新的传播形式,组织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电视媒体上面向广大群众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讲坛,在群众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知识。在当前尤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方面的作用,以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多媒体手段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使宣传形象、生动、逼真,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通过开办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专题网站、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文章、组织理论工作者开展网上论坛等形式,在互联网上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互联网阵地。文学艺术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应通过各种文学艺术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通俗易懂地表现出来,真正用优秀作品影响人。

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理论武装的对象,也是理论武装的主体。因此,在发挥理论工作者队伍和新兴媒体作用的同时,还应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开辟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理论宣传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武装自己。

(四)完善理论结构,注重层次性、全面性,提高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落地生根,提高实效性,在宣传时就必须注意层次性和全面性,统筹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刚性要求与弹性要求,充分考虑并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将一般性的理论实在化、具体化,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沟通不协调、信息不对称、大而化之等问题。

(五)发挥党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党校作为干部培训轮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重任,努力把党校办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引领的主阵地。

党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独特的理论武装优势、干部培训优势和党性锻炼优势。党校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员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课程。要通过党校的教育培训,使广大学员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提高各级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使其融入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政绩观之中。

党校要认真探索干部教育培训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广大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倡导能力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理论宣讲: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手段[J].求是,2008,(17).

上一篇:销售人员考核管理制度下一篇:新基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