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教案首页

2024-08-26

心肺复苏教案首页(精选8篇)

1.心肺复苏教案首页 篇一

心肺复苏术操作步骤

1、环境安全,通风良好;

2、用物准备(纱布、弯盘、手电筒、呼吸气囊)口述:用物准备齐全,呼吸气囊完好备用;

3、对床号、姓名(病房内患者);

4、呼喊患者,双手拍打患者双肩,观察有无反应;

5、判断颈动脉搏动(食指和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喉结)部位,向旁移2-3cm(两指)),同时观察呼吸;口述: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颈动脉搏动消失,无呼吸;

6、紧急呼救,通知医生,记录时间;

7、掀开被子,口述:协助患者去枕仰卧,置硬板床,头颈躯干平直无弯曲或置于同一轴线;

8、双手放于躯干两侧,松解衣服、裤带;

9、胸外心脏按压:

a.定位:剑突上两横指或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中指对准乳头

b.按压:双手重叠,手指交叉翘起,勿脱离胸壁,双臂绷直,双肩处于患者胸骨上方正中

c.利用上半身的重力和臂力,垂直向下按压

d.按压深度至少5cm,下压与放松比为1:1

e.按压30次(不超过18秒,频率大于100次/分)

f.按压时观察患者面色

10、开放气道:将头偏向一侧,口述:清理口鼻分泌物及取下活动性义齿;

11、判断患者颈椎有无损伤,口述:患者颈椎无损伤,采用压额(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有损伤者用双手托下颌法开放气道)

12、口对口人工呼吸:盖上纱布,用压额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紧患者鼻翼两侧,另一手托起下颏,将患者口唇张开,吸一口气后将双唇包绕密封患者口周,均匀吹气,时间为1秒,吹气后观察胸廓起伏,松开鼻翼,吹气两次;(呼吸气囊的使用方法:EC手法、氧流量8-10L/分、频率10-20次/分,潮气量400-600ml)

13、进行第2-5个周期的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以吹气结束;

14、评估有效指征:

a.摸颈动脉搏动,口述:颈动脉搏动恢复,自主呼吸恢复

b.看瞳孔变化,口述:瞳孔由大变小

c.口述:口唇、面色、甲床紫绀减退,收缩压大于60mmHg,有尿,心电图波形改变

d.呼喊患者,口述:患者意识恢复

15、口述:心肺复苏成功(未恢复继续操作)

16、与患者家属沟通,口述:XX,刚刚发生了一些病情变化,经过我们的一系列抢救之后,现在病情基本平稳了,还将做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请不要紧张,有什么事随时呼叫我们

17、用物分类处理,洗手,记录

18、示意操作完毕

2.心肺复苏演练 篇二

(1)护士A巡视病房发现1床王丽无意识,呼之不应。立即按呼叫器呼救,计时,启动心脏骤停应急预案。

(2)护士B接听呼叫器后通知医护人员抢救。

(3)同时护士A置患者去枕平卧位(硬板床),松衣领解腰带,判定无颈动脉搏动,立即行胸外按压。

(4)主任、护士长、医生A等到达病房,护士B携心电监护仪、护士C推抢救车及除颤仪到患者床旁。医生A査看患者,下达医嘱:医生A行心电监护、除颤,护士A心肺复苏术,护士B进行辅助通气,护士C建立静脉通路,记录。主任下达命令:通知麻醉科及ICU速到科室,协助抢救。(早班护士电话通知)(5)护士B连接简易呼吸器(按压30次后给予人工通气2次)。

(6)医生A查看心电监护,判定患者出现室颤,下达医嘱:立即给予非同步电除颤200焦。(调节非同步电除颤200焦,涂抹导电糊,充电,正确放置电极板,负极电极放于右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正极电极应放于左腋中线第五肋间)嘱离床,放电。

(7)医生A查看心电监护,心电图示未恢复窦性心律)下达医嘱:肾上腺素1mg静推。

(8)护士C执行医嘱(稀释10倍)。

(9)医生A查看心电监护,判定患者(仍为室颤)再次进行除颤。(10)护士A继续胸外按压。

(11)5个循环结束,医生查看患者: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抢救成功,继续进一步生命支持。

(8)护士A安抚患者情绪,做好宣教工作。

3.心肺复苏讲稿 篇三

大家好,今天我所讲的是心肺复苏信息化实训操作,本次教学从学生就业岗位及处理应急事件能力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做中教、做中学为指导思想,将教学内容与应急突发事件相结合,全面提升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急能力。同时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学方法单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低的教学问题。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的教学设计,本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本实训项目学习对象为高职高专三年级学生,之前有一定的医学学习基础,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但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基于对专业、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希望同学们学会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能力目标是希望同学们具备面对危急情况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及独立实施心肺复苏规范操作的能力,情感目标是为加强同学们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同学们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等教学方法。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评估病人,掌握心肺复苏的各项操作步骤;教学难点是独立实施徒手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本项目实施前需准备心肺复苏新闻案例素材,同时还需准备心肺复苏教学微视频、并在课前将微视频传至网络学公共习近平台,以供同学们课前预习使用,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可通过公共学习的平台自行讨论。另外,课前还需准备供应同学们使用的足够数量的模拟人。同学们在课前应先分为三个小组,利用模拟人模拟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抢救心脏骤停者的过程,并将抢救过程录制成视频,发至公共学习的平台。我将于课前统计同学们在学习微课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以及在实际抢救操作中表现出的不足,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讲解。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首先通过案例导入课程讲解,先是一组因心脏猝死的名人的相片,然后是一份新闻案例,让同学们明白心脏猝死并不遥远,同时增强同学们学习心肺复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下面正式进入课程讲解,这是定义;这是通过一个运行的秒表提示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这是以口诀方式给出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记忆方式简单明了,可以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楚的牢记操作步骤;然后进入详细讲解心肺复苏操作流程的过程,讲解过程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并将操作流程显示在幻灯片上方,方便同学们随时观看学习。在讲解过程中采用上方文字显示,下方视频播放的方式。因为在实训操作讲课中,单纯的文字或图片很难将正确的操作步骤一一展现,小视频正好可以拟补这一缺陷。同时还可以播放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在评估环境意识这一步,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发现患者昏倒后摇晃患者,咱幻灯片中提示要轻拍重喊,这是因为有的疾病在移动患者时病情会加重,所以在病情不明确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减少患者活动。第二大步,呼吸与摆放体位,仍然是上方文字显示,下方视频播放。从第三大步开始进入心肺复苏的关键环节: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首先要找准按压部位,是在胸骨正中,剑突上2横指,胸骨下1/3处,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手法尤其重要:手掌根放于按压处,另一手掌重叠其上,下面的手指抬起,双肘关节伸直,与胸壁垂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手掌不能离开胸部皮肤。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5厘米,因为按压手法的重要性,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常见错误:错误一:按压时下面的手指接触胸壁;错误二:按压时手掌离开胸壁;错误三:按压时肘关节未伸直。然后进入气道开放环节,这里选用的是最常用的仰头提劾法开放气道。最后一步是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一步常出现的错误是往患者口内吹气时手指未捏紧患者鼻部。讲完操作之后总结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布置相应作用。

下面是我的教学评价,学生听完讲课后,先对照首次上传的操作过程进行自评,然后再次进行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并将操作过程传至公共学习的平台。小组之间再根据以下实施项目进行互评,并将评价结果填入评分表内,注意在得分失分栏内备注得分失分原因。

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本次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视频直接导入课件,让同学们不需要通过超链接就可以直接观看视频,文字与视频同时出现更能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和网络,强行的压抑不如直接放开,让同学们既不需要离开手机和网络又不耽误学习。做乐赛和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趣,让同学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习效果明显好转。但这种新型模式对于教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任课教师必须做到充分备课,涉猎广泛的知识,以随时应答同学的提问。

谢谢大家的聆听,下面是我的操作环节:

1、确认周围环境安全

2、判断患者意识:首先轻拍重喊患者看其有无反应,然后检查循环体征,准确触摸颈动脉搏动:方法是右手食指及中指并拢,沿着患者的气管纵向滑行至喉结处,在旁开2-3cm处停顿触摸搏动,触摸5-10s,确认患者无意识。

3、大声呼救拨打急救电话。

4、去枕平卧,头略偏向一侧,垫硬板或将患者放于地上,解开衣领及腰带。

下面正式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操作: C: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定位:胸骨下1/3处,定位方法:右手食指触及肋下缘滑向剑突,再向上移两横指。

手法:采用一手掌根放于按压处,另一手掌重叠其上,下面的手指抬起,双肘关节伸直,与胸壁垂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手掌不能离开胸部皮肤。

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至少5cm,迅速放松,使胸廓完全回弹,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按压均匀、平稳,按压频率在100次/分以上。

A:开放气道

头偏向一侧,用纱布清理口鼻腔分泌物,检查并取下义齿,然后按仰头抬劾法开放气道。具体操作为让患者平卧,一手置于患者前额,手掌用力向后压以使头后仰,另一手指放在靠近劾部的下颌骨的下方,将劾部向前抬起,使患者牙齿几乎闭合。

B:口对口人工呼吸

垫纱布2层,在气道通畅的情况下,抢救者一手放在患者前额,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防止吹气时气体从鼻口逸出,另一手握住劾部使头尽量后仰,深吸一口气,双唇包严患者口部,用力向患者口腔持续吹气2s以上,直到胸廓抬起。吹气毕,抢救者头稍抬起并侧转换气,同时松开捏鼻孔的手,并观察胸廓复原,然后再次吹气,按压30次,吹气2次为一个循环,共计5个循环。

检查生命体征是否恢复:可触及颈动脉搏动,面色、口唇、甲床皮肤颜色转为红晕,呼吸改善。

4.心肺复苏讲义 篇四

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教授首次报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除颤器材不断改善;Peter Safer 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60年代时,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成为心肺复苏术 1992 – AHA CPR指南

2000 – 第一部国际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正式发表 2005 – 修订CPR及ECC指南。

一、心脏骤停的定义及原因

定义: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心脏骤停后即出现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及呼吸停止,经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部分患者可获存活。

(一)心脏本身病变直接引起:即为心源性

冠心病:80%,尤其以不稳定性心绞痛(UP)、急性心肌梗塞(AMI)最为多见,二者又合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其它心肌病、心肌炎、瓣膜性疾病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占20%

(二)非心脏原因引起:

1、急性物理化学因素对心肌的损伤,如中毒、溺水、自溢、触电等。

2、药物影响:强心药和抗心律失常药。

3、电解质失调:K+有关。

4、精神神经因素:

二、心脏骤停的诊断

1.意识丧失,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心脏骤停10-20秒出现),常伴全身抽搐。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或临终呼吸,多发于心脏停搏30秒后。4.双侧瞳孔散大(30-40秒出现)。5.面色苍白、紫绀

以上各点以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最为重要。一旦考虑心脏骤停,立即行CPR

三、CPR第一个阶段:现场心肺复苏术——ABCD四步法 A:气道开放、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压 D、除颤 A:开放气道(一组技术)判断:判断患者有无意识 呼救:启动EMS 体位:复苏位(仰卧位)开放气道:贯穿复苏始终 A1、判断意识

轻拍或摇动双肩、靠近耳旁呼叫:“喂,你怎么了!”无反应:指压人中穴仍无反应:立即行动10秒钟内完成 A2、高声呼救

如意识丧失,应立即呼救 “来人呐!救命啊!”来人呐!准备抢救!拨打“120”:启动救护体系。单人急救应采用的院前程序,确定成人患者无反应,应该首先打电话,目的是急救人员带来AED。对无反应的婴儿或儿童应首先行CPR,约5个循环后或2min CPR后再求救。A3、体位要求 摆放为仰卧位,放在地面或硬床板上。脊椎外伤整体翻转,头、颈身体同轴转动。无意识,有循环体征:侧卧位 A4、开放气道,手指或吸引清除口腔内异物,头偏向一侧,解除昏迷病人舌后坠,微弱或喘息样呼吸得到改善,确保人工呼吸、人工循环有效。

开放气道:

1、仰头抬颏法:徒手开放气道安全有效方法,一手掌压前额,另只手中示食指向上向前抬高下颌,两手合力头后仰,牙齿对合,头后仰程度为:下颌、耳廓的联线与地面垂直抬颏时,防止用力过大压迫气道。

2、托颌法(头颈部外伤):双手在患者头部两侧、握紧下颌角,双肘支撑在患者平躺平面,用力向上托下颌、拇指分开口唇,不伴头颈后仰、专业人员必掌握。

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均使用仰头抬颏法,不推荐托颌法,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者可使用仰头抬颏法,如果专业救护者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应使用托颌法来打开气道。B:口对口呼吸

迅速、简便、有效,自主呼吸停止后的首选方法

B1、呼吸停止的判断

仰头抬颏后,随即耳贴近嘴鼻,一 “看” 二 “听” 三 “感觉”。眼看(胸部起伏)、耳听(气流)面感(气息)。没有胸部起伏、气息、气流:感觉没有呼吸,即可人工呼吸。10秒内完成判断。B2、口对口呼吸要点

开放气道、口张开、捏鼻翼。吹气方法:深吸气、口包口密闭缓慢吹气,吹气时间: 1~2 秒(默读01、02),吹入气量:700~1000ml。有效标准:胸部抬起,应该避免过度吹气(超过建议的时间)或吹气过用力。减少胃膨胀,膈上升、防止食物反流误吸按。压/吹气比例30 :2。吹气后、松鼻、离唇、眼视胸部。C: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形成人工循环:是心搏骤停后唯一有效方法

心跳骤停判断(非专业):经两次人工呼吸病人仍无反应:(无意识、运动),临终呼吸可视为心跳停止,立即做胸外按压,时间10秒内完成。

心跳停止判断(专业):给予两次人工呼吸后观察循环体征,意识、呼吸、活动、脉搏,无循环体征——立即胸外按压。

触摸颈动脉搏动方法:可用食指及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深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检查时间不能超过10s。非专业人员无需掌握。

胸外心脏按压要领:有力、连续、快速。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胸骨正中两乳头间连线水平。右手沿肋弓向中线滑动,左手掌根紧靠手指贴胸骨下半部,右手掌与左手背重叠交叉,停放在肋骨与胸骨连接处,手掌根与胸骨长轴一致。一只手的食、中指放在肋缘下,沿肋骨缘向上滑到胸骨底部(剑突处),把另一只手掌根靠在手指上(胸骨下半部)第二只手重叠在第一只手上手指交叉、掌根紧贴胸骨。按压深度:胸骨下陷 4~5 cm,产生60~80mmHg动脉收缩压 有效标准:能触摸到颈或股动脉搏动。按压频率:100次/min(18秒完成30次按压),按压和放松时间各占50% ,数数掌握节奏,个位数加重复尾音。按压姿势,地上采用跪姿,双膝平病人肩部。床旁应站立于踏脚板,双膝平病人躯干 双臂绷直,与胸部垂直不得弯曲,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用上半身重量往下压(杠杆原理)。用力方式 :双肩在双手正上方,借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胸部弹回原位,手掌根部始终紧贴胸骨,保持正常位,按压与呼吸比例:30:2,30:2比15:2每分钟更多次的按压,冠状动脉灌注压提高25%,无论双人或单人法均采用30:2,连续五个轮回。轮换心脏按压 :当一位以上急救人员在场时,每2min或每5个CPR循环后,急救人员应轮换“按压者”,轮换应在5s以内完成。

D、除颤: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ior,AED)80%~90%成人突然、非创伤性心搏骤停的最初心律失常为室颤。除颤是对室颤最为有效的治疗,每过一分钟,除颤成功的机会下降7%~8%,室颤常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搏。强调做一次除颤立即CPR,多次除颤延误CPR,先按压后除颤

除颤电极的位置:一次性使用的除颤电极,电极安放在前胸壁,大多AED用Ⅱ导联解读心律,前电极 右上胸锁骨下贴胸骨右缘,侧电极 左胸乳头下,中心点恰在腋中线。室颤除颤能量选择:只做一次除颤,单相波首次电击能量为360J,双相波选择首次成人电击能量对于截断指数波形为150J~200J,对直线双相波形为120J。如不熟悉设备特定能量,建议使用默认能量200J。第二次能量应相同或者更高。AED面板仅三个按钮 :绿色:开关(ON/OFF),黄色:分析(Analysis,全自动则无),红色:电击(Shock),操作时尚有语音和文字提示。

操作方法:打开AED电源开关-连接除颤电极-按下放电键 “三步曲” 需电除颤时,只给1次电击,而后立即进行CPR,应在给了5组30:2 CPR(约2min)后再检查患者的心律。

先按压后除颤,但急救人员目击成人心脏骤停且现场有立即行AED条件,应尽快使用。此建议适用于在医院工作或现场有AED机构中的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只除颤一次只是在BLS阶段,在ACLS阶段,如果床旁心电监护显示病人室颤,照样可以反复多次电击除颤。

四、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①可触及大动脉搏动;②病人口唇、颜面部转红;③瞳孔反射恢复;④自主呼吸开始出现

五、终止心肺复苏术的条件:

1、已恢复自主的呼吸和脉搏;

2、有医务人到场;

3、操作者已筋疲力尽而无法再施行心肺复苏术;

4、心肺复苏术持续一小时之后,患(伤)者瞳孔散大固定,心电活动、呼吸不恢复,表示脑及心脏死亡。

六、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七、电复律

指利用高能电脉冲直接或经胸壁作用于心脏,消除异位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用同步。

电复律的操作步骤:

1、作好术前准备,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和药品。

2、病人平卧于木板床上,开放静脉通道,充分暴露胸壁。

3、术前常规作心电图。完成心电记录后把导联线从心电图机上解除,以免电击损坏心电图机。

4、连接除颤器导线,接通电源,检查同步性能,选择R波较高导联进行示波观察。

5、按要求麻醉。

6、按要求放置电极板。

7、选择电能剂量,充电。所有人员不得接触病人、病床以及与病人相连接的仪器设备以免触电。

8、放电。

9、电击后即进行常规导联心电图,并进行心电、血压、呼吸和意识的监测,一般需持续ld。

电复律常见的并发症有:

(1)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交界处逸搏,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早搏等多在短时间内自行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若多发、多源室早,短阵室速等则需用利多卡因等予以控制。

②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与电击诱发药物毒性(洋地黄、奎尼丁),电解质紊乱,心肌病加重等因素有关。电击后立即发生的心室纤颤,往往是同步装置故障,宜立即再予以同步电击。若心脏停搏则应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及其它复苏措施。

(2)肺水肿:一般偶于窦性心律恢复后数小时内发生,一般由于使用300~400瓦秒高能量转复的病人,可按心衰处理。

(3)呼吸抑制:一般见于硫贲妥钠麻醉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辅助呼吸。

(4)低血压:可持续数小时,多于使用高能量转复时出现。若一般情况好,可严密观察,常可自行恢复。

5.心肺复苏培训计划 篇五

一、负责部门:护理部

二、活动名称:CPR心肺复苏培训

三、活动时间:2017年8月(具体时间待定)

四、参加人员:林泉副院长、高婷红主任、培训老师官燕娟、吴莲莲、信访局同志

五、活动目的:

培养公民急救意识,使更多的人初步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及操作要领,提高院前急救和珍爱生命的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六、活动时间安排: 1、7月6日组织相关科室讨论、布置活动事项。2、7月10日安排培训教师,提出培训要求。3、7月17-18培训教师备课。4、7月20日院领导预检。5、7月27日对信访局同志进行心肺复苏培训。

七、活动流程

1、入场(央视心肺复苏公益广告循环播放)

2、社区心肺复苏情景演练

3、林副院长讲课《心肺复苏》(介绍心肺复苏的重要性、方法动作和注意事项)

4、将人员分两组由培训老师官燕娟、吴莲莲做心肺复苏示范。

5、经过理论知识培训和观摩示范后学员在心肺复苏模拟人上进行演练,培训老师分别对演练中存在的问题一一给予纠正。

6、互动环节:学员和老师进行交流,选出本组最优秀的同志代表进行团队比赛。

7、林副院长总结。

八、备注:

6._心肺脑复苏(讲稿) 篇六

心搏骤停(suddenly cardiac arrest,SCA)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停止,收缩功能衰竭导致心脏突然丧失有效的射血功能而致血液循环停止的病理生理状态。

“猝死”是指突然、意外的临床死亡。

心搏骤停的病因、类型和诊断

一、心搏骤停的病因

引起心搏骤停的病因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

(一)心源性

约80%的心搏骤停患者是由于冠心病所致,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

(二)非心源性

包括①溺水和窒息②电击和雷击③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④麻醉和手术中的意外⑤药物过敏或中毒等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

根据心电图(ECG)监测结果,心搏骤停可表现为三种形式: 1.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蠕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以连续而快慢不规则、振幅不一的蠕动波,频率为200~500/min,此时心脏不能搏血。凡张力弱,蠕动幅度小者为“细纤颤”;张力强,幅度大者为“粗纤颤”。

2.心搏停止(asystole,AS)或称心室停顿(ventricular standstill)心脏大多数处于舒张状态,心肌张力低,无任何动作,ECG房室均无激动波,描记呈一直线。

3.心电机械分离(electric mechanical dissociation,EMD)心脏仍有生物电活动,断续出现慢、极微弱且常不完整的收缩,ECG仍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低幅的QRS波群,频率在20~40/min以下,而此时心脏并无有效的泵血功能,血压及心音均测不到。

三、心搏骤停的诊断

①清醒的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呼之不应;②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③测不到血压,心音消失;④自主呼吸在挣扎一两次后随即停止;⑤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其中①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和②摸不到大动脉最为重要,凭此即可确诊心搏骤停的发生。

基础生命支持

1.判断患者反应 当目击者发现患者无呼吸、不咳嗽、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眨眼或肢体移动等),即可判定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并立即开始CPR。

2.启动EMS 拔打急救电话后立即开始CPR。3.体位 让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4.开放气道(1)仰头抬颏法(2)托颌法 5 循环支持(1)脉搏检查 10s内完成脉搏检查。(2)检查循环体征(3)胸外按压

406(4)单人或双人CPR 6.电除颤

早期电除颤的理由:①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致命心律失常是VF,占心跳骤停患者的80%;②VF最有效的治疗是电除颤;③除颤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或消失,除颤每延迟1min,成功率将下降7% ~ 10%;相反,如果同时实施心肺复苏术,则患者生存率比前者更高(平均下降3%到4%);④VF可能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止。因此,尽早快速除颤是生存链中最关键的一环。

高级生命支持(ALS)

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通常在医院内或转运途中进行,是指利用药物和机械手段提高重要器官的灌注压和血供,处理心律失常,进而促进自主循环恢复。

一、通气与氧供

通气:面罩、球囊、气管插管

二、循环支持

有许多改良的循环支持方法,包括插入性腹部加压CPR、高频CPR、主动加压一减压CPR、充气背心CPR、机械(活塞)CPR、同步通气CPR,交替胸腹加压一减压CPR和一些有创CPR,这些方法的使用限于医院内。

三、药物治疗

心肺复苏时用药的主要目的在于:①提高心脏按压效果,激发心脏复跳和增强心肌收缩力;②提高心脑灌注压,增加心肌和脑的血液灌注量;③降低除颤阈值,有利于电除颤和防止室颤复发;④减轻酸血症和纠正电解质失衡,有助于发挥心血管活性药物的效应。

(一)心肺复苏时的用药途径

1.静脉内给药 静脉给药安全、可靠,为首选给药途径。2.气管内滴入法:碳酸氢钠注射液、钙剂及去甲肾上腺素禁止从气管滴入

(二)常用复苏与心血管活性药物

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氨力农和米力农、碳酸氢钠、利尿剂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

1.利多卡因 2.胺碘酮 3.阿托品

脑复苏

在心搏和自主呼吸恢复后,CPR初步成功,脑复苏就成为后续处理的重点目标。继20世纪50年代对肺(呼吸)复苏成功后,60年代又取得心脏复苏的突破,但目前脑复苏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故心跳骤停后病人脑功能是否恢复已成为复苏成败的关键。

脑的重量虽仅占体重的2%,但它却接受15%的心排血量,其静息耗氧量约占人体总耗氧量的20%,且脑组织无后备毛细血管供血,故一旦脑血流停止,脑组织将较其他脏器更易遭受缺血缺氧性损害。

一、急性全脑缺血的病理生理

407

(一)脑缺血时组织病理学改变

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害存在区域性和时相性差异,其受损程度并非一致。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凡是越进化、越高级的脑组织越易受损;越原始、越低级的脑组织对脑缺血的耐受性越好。按脑内细胞对缺血敏感性的差异可排序如下: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状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二)全脑缺血期间的病理生理

1.能量代谢障碍 脑内糖原和能量贮备均很少,一旦发生心跳骤停,脑血流中断,氧和葡萄糖的供应即断绝,氧贮备在10s内耗竭,PaO2降至30mmHg以下,低于电衰竭阈(threshold of electric failure),即导致意识丧失,脑电图由慢波转为平线。

2.脑生化代谢方面的紊乱 脑缺血后能量代谢障碍,ATP缺乏,细胞膜的钠钾泵和钙泵功能受损,造成细胞内K+外流,Na+、C1—、Ca2+内流而致神经元和间质水肿。

3.乳酸酸中毒 酸中毒在脑缺血和再灌注阶段均可产生。脑缺血时葡萄糖无氧代谢导致的乳酸产生过多及CPR期间肝肾缺血致对乳酸的清除能力降低,是引起乳酸酸中毒的主要原因。

(三)再灌注期的病理生理

在恢复循环后,脑组织虽又重新获得血流灌注和氧供应,但各种功能和生化代谢过程并不能同步恢复到正常状态,已经启动的脑缺血性损伤可能进一步加重而造成再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在系统灌注恢复后还可持续2h~12h。

一、脑复苏的治疗措施

由于心搏骤停后,脑病理生理改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单一治疗手段很难起到脑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而是需要多种措施。脑复苏的成败关键在于三方面:①尽量缩短脑循环停止的绝对时间;②采取切实有效的支持治疗措施,为脑复苏创造良好的颅外环境;③在降低颅内压、减低脑代谢和改善脑循环的基础上,采取特异性脑复苏措施阻止或打断病理生理进程,促进脑功能恢复。

(一)施行有效的CPR,缩短脑循环停止的绝对时间

(二)采取有效的支持措施,为脑复苏创造良好的全身生理环境

(三)维持良好的颅内内环境

1)低血压 脑复苏后积极防治低血压有助于脑血流的改善,因此应针对低血压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

2)MAP 提高MAP确实可提高CPP,但血压过度增高可明显增加心脏后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若应用过度扩容的方法提高MAP,有加剧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危险。目前仍主张维持血压于缺血前水平或稍高于缺血前水平。

3)颅内压 脱水减轻脑细胞内水肿是降低颅内压的有效方法之一。近来最常用的脱水药为20%甘露醇,有毒性小、对组织刺激少、不易产生“反搏”现象及一过性血容量扩充等优点

(2)改善脑微循环 山莨菪碱等有助于改善脑血流。

(3)提高血液氧浓度 充分给氧,保证最佳氧气供应,使PaO2大于100mmHg,408 以保证充分的组织氧合作用。

2.控制高血糖 血糖浓度增高可增加脑缺血期间乳酸产生而加剧脑损伤。因此目前主张在脑复苏期间,无论何种原因(糖尿病、输糖过多、应激反应、应用皮质类固醇等)引起的高血糖,均应予以控制。

3.防止脑缺血后体温升高 脑缺血后体温升高有增加脑代谢率、加重脑缺氧。

(四)特异性脑复苏措施 1.低温(与脱水)综合疗法 低温综合疗法的实施要点

1)及早降温 优先和重点降低脑温。2)以头部为主的降温

3)足够降温 降温持续时间长短视病人中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而定。4)脱水疗法 及早足量脱水,这是降温的重要辅助措施。5)控制抽搐和寒战

7.婴幼儿心肺复苏 篇七

一、婴幼儿心肺复苏

用物:仿真娃娃(可解衣扣)、桌子一张 步骤: 新生儿或溺水CPR程序:A-B-C 婴儿和儿童CPR程序:C-A-B

1.评估反应:呼叫名字,并轻拍足底(示范:东东,东东,东东,拍足底)。

2.呼救:无反应,呼唤其他人帮助您拨打120。如果身边没有人,使用手机免提功能拨打急救电话,这样就可以尽快做心肺复苏。如果身边没有人,也没有手机,先做2min心肺复苏(即30次按压,2次吹气),再拨打电话。如果周边没有电话,需要离开原地去找电话,带上婴儿一起去反复进行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交替直到救援到达。

3.评估呼吸:检查呼吸,心里默数6S(数1001-1006),无呼吸要开始心肺复苏。

4.检查颈动脉: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如果婴幼儿的颈动脉不好摸,可以摸臂动脉(在上臂内侧,肩肘连线的正中间。摸脉博时,将拇指置于臂外侧,中指与食指置于内侧将手指轻轻朝向臂骨压下,就可摸到搏动。)

5.开放气道:把婴儿放在一个稳固的平面上。头偏向一侧,从嘴和鼻子里面取出任何可见的异物。一手放于婴儿额头上,轻轻地将头部向后倾斜。用指尖轻轻地举起下巴打开气道。

6.人工呼吸:深吸一口气,用嘴包住婴儿口鼻吹气,轻轻稳定的吹一秒钟,婴儿的胸部隆起后移开嘴,胸部会回落。(口对口或口对口鼻连续吹气2次)

7.开始按压:解开衣扣

(1)新生儿和小婴儿:双指按压法和双手环抱拇指按压法

双手环抱拇指按压法:两手掌及四手指托住两侧背部,双手两拇指按压胸骨下部位置(定位:两乳头连线下一横指),松开压力,让胸部回升到原来位置,再压下一次。

双指按压法:一手垫于婴儿背部,支撑起头颈,一手拇指和食指按压胸骨下部位置(两乳头连线下一横指)。

频率:新生儿≥120次/min,其他≥100次/min。胸骨下陷深度:新生儿1.5cm,婴儿约4cm,儿童约5cm。

(2)儿童:单手掌按压法 儿童和成人:双手掌按压法

单手按压法:将其放置在一块平地上,解开衣扣,一只手掌根部压迫胸骨下部。

双手按压法:一手掌根部重叠放在另一手背上,十指相扣,下面手的手指翘起,手掌根部垂直按压胸骨下半部。频率:≥100次/min。胸骨下陷深度:婴儿约4cm,儿童约5cm,成人≥5cm。按压/吹气:单人操作(按压:吹气=30:2);双人操作(按压:吹气=15:2)。按压/放松=1:1 8.判断复苏效果: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交替做,连续操作5个循环后判断一次复苏效果。复苏有效:自主呼吸恢复,颈动脉搏动恢复,面色、甲床、皮肤色泽均转红润。复苏无效:反复进行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交替直到救援到达。

以溺水,1岁的婴幼儿为例:A-B-C说:“发现婴儿溺水”,边拍足底边呼叫名字:XX(东东,东东,东东),解

开衣服,听呼吸音(眼睛看胸廓起伏)、触颈动脉或臂动脉数:“1001、1002、1003、1004、1005,1006,无自主呼吸、无颈动脉搏动,确认意识丧失。”呼唤其他人帮忙拨打120。将婴儿仰卧,置于硬质地面,检查颈部有无损伤。头

偏一侧,检查口腔(看)说:“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异物”。把头恢复,一手放于婴儿额头上,轻轻地将头部向后倾斜。

用指尖轻轻地举起下巴打开气道。深吸一口气,用嘴包住婴儿口鼻吹气,轻轻稳定的吹一秒钟,婴儿的胸部隆起后移开嘴,胸部会回落。吹两次。用双指按压法或双手环抱拇指按压法按压30次。连续操作5个循环后判断一次复苏效果。复苏有效说:“自主呼吸恢复,颈动脉搏动恢复,面色、甲床、皮肤色泽均转红润。进一步等待高级生命支持。”复苏无效说:“反复进行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交替直到救援到达。”

以异物窒息,儿童为例:C-A-B说:“发现有孩子晕倒”,边拍足底(或肩膀)边呼叫名字:XX(东东,东东,东东),解开衣服,听呼吸音(眼睛看胸廓起伏)、触颈动脉或臂动脉数:“1001、1002、1003、1004、1005,1006,无自主呼吸、无颈动脉搏动,确认意识丧失。”呼唤其他人帮忙拨打120。将婴儿仰卧,置于硬质地面。用单手掌按压法或双手掌按压法按压30次。检查颈部有无损伤。头偏一侧,检查口腔(看)说:“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异物”。把头恢复,一手放于儿童额头上,轻轻地将头部向后倾斜。用指尖轻轻地举起下巴打开气道。深吸一口气,用嘴包住孩子口鼻(或口)吹气,轻轻稳定的吹一秒钟,婴儿的胸部隆起后移开嘴,胸部会回落。吹2次。连续操作5个循环后判断一次复苏效果。复苏有效说:“自主呼吸恢复,颈动脉搏动恢复,面色、甲床、皮肤色泽均转红润。进一步等待高级生命支持。”复苏无效说:“反复进行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交替直到救援到达。”

二、气管异物

用物:仿真娃娃

方法:

1、拍背法:让小儿趴在救护者膝盖上,头朝下,托其胸,拍其背部4~5下,使小儿咯出异物

或者倒提婴儿双腿,使头下垂,轻拍背部。

2、推压腹部法:若为较大婴儿,从身后抱住婴儿,手握成拳形,放在婴儿腹部正中顶端(胸骨剑突下)向上向内推压,使一股气流猛然从气管内冲出,将异物排出。

边急救边送医院。

三、鼻出血

用物:仿真娃娃

常见疾病:鼻中隔偏曲、血液系统疾病、炎症、心血管疾病

出血部位:鼻腔前方

方法:

1、低头止血:当婴儿鼻出血时,指导婴儿低头止血。

原因;因为鼻出血大多发生在鼻腔前方,如果抬头:A血就会流到鼻腔后方、气管甚至肺部,轻者发生气管炎、肺炎,重者

窒息。B.把血都咽下去,还可能会引起胃部不适或疼痛。C医生也无法评估出血量不利于治疗。

2、指导家长用手指捏住鼻翼两侧,大约4-8分钟可以止血或棉球填塞。

3、注意如果经常鼻出血,并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鼻塞,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排除患血液性疾病的可能。

四、模拟为婴儿洗澡顺序

用物:仿真娃娃、沐浴盆、婴儿床、大小毛巾、润肤露、冲洗壶、温度计、沐浴露、尿布、干净衣服一套、75%酒精、棉签

步骤:

1、准备工作:调节室温:26-28℃,调节水温:39-41℃,时间:10min左右

2、洗手,脱衣观察:观察口腔、耳后、颈部皮肤;检查臀部皮肤、大小便,将脱下的衣服包裹臀 腹部。

3、擦洗头面部:左前臂托住婴儿头背部,左手掌托住其头颈部,将婴儿下肢夹至腋下,用小毛巾开始擦洗。顺序:双眼(从内眦到外眦),面部-耳后—洗头(用拇指、中指分别将两耳廓向内盖住耳孔,防止水流入耳道,擦干头发)。

4、擦洗全身:抱婴儿放在温水中,左手托住婴儿,右手拿小毛巾沾水擦洗全身,挤沐浴露于手掌依次擦洗婴儿颈部、胸腹部、背部、四肢、臀部,再用小毛巾沾水擦洗全身皮肤。特别注意擦洗皮肤皱褶处,观察肢体活动情况,注意全身皮肤有无异常。

5、沐浴后处理:①抱婴儿至大毛巾上,吸干皮肤上的水,皱褶处均匀的涂抹爽身粉,必要时涂润肤油。②.脐部未于时是用棉签沾75%酒精进行消毒处理。

6、整理沐浴用物注意保暖。

五、婴幼儿抚触

一、面部抚触

1、双手拇指放在宝宝前额眉间上方,用指腹从额头轻柔向外平推至太阳穴; 2、拇指再从宝宝下巴处沿着脸的轮廓往外推压,至耳垂处停止;

3、一只手托住宝宝的头部,另一只手的指腹沿着前额发际向上、后进行滑动;直到后下发际,并在两耳后乳突处进行按压。

二、胸部抚触

两手分别在宝宝的两侧肋线处,向对侧上方交叉推进,在胸部划一个大叉,一直滑动到宝宝的肩部,一定要避免宝宝的乳头。

三、腹部抚触

脐痂未脱落前不要按摩该区域。用手指指腹在婴儿腹部按顺时针方向按摩。

四、手臂(手掌)抚触

1、用一只手捏住其胳膊,从上臂到手腕轻轻挤捏。双手夹住小手臂,上下搓滚。

2、在确保手部不受伤的前提下,用拇指从手掌心(掌背)按摩至手指。

3、一只手托住宝宝的手,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宝宝的手指,从拇指开始依次按摩、拉伸每个手指。

五、腿(脚)部抚触

方法和手臂(手掌)一样。

六、背部按摩

1、双手大拇指平放在宝宝脊椎两侧,其他手指并在一起扶住宝宝身体,拇指指腹分别由中央向两侧轻轻抚摸,从肩部处移至尾椎。

2、五指并拢,掌根到手指成为一个整体,横放在宝宝背部,手背稍微拱起,力度均匀地交替从宝宝脖颈抚至臂部。

六、婴幼儿穿脱衣服

用物:仿真娃娃、干净的衣服、裤子、纸尿裤。方法:

1、脱衣服、裤子

(先脱裤子)一手扶稳宝宝腿部,另一手从上向下脱去裤子。(再脱衣服)脱衣服时,一手扶稳宝宝手臂,一手从上向下脱下一侧袖子,同法脱下另一侧袖子,动作要轻柔不可撕扯到宝宝手臂。

2、穿衣服

提前把干净的衣服拉开放平,然后一手托住宝宝臀部,一手托住宝宝头颈肩部,将宝宝放在铺好的衣服上并拉起衣服做好保暖工作。穿衣服先穿左侧/右侧,操作者一手拉住宝宝左/右手前臂,一手把袖口从下向上拉卷,将拉卷的袖子套入并拉平。同法穿好左/右侧衣服。

3、换纸尿裤

将尿裤塞于宝宝臀下(有胶带一侧放于臀部下,无胶带一侧放于上方),调整好位置后,将下方的胶带向上贴于粘胶带位置,注意不可过松或过紧(松紧度放入一指为宜)。用一手塞进纸尿裤中调整,使其形成一个弧形状并拉平整,防止大小便漏出。

4、穿裤子

先分清裤子正反面(正面宽,反面窄),用单/双手将单/两只裤腿卷起,然后从脚趾开始套入。注意动作要轻柔,同时穿到腰部时,将衣服拉平整塞入裤子内。

七、婴幼儿包包被

用物:仿真娃娃、包被。

将包被有帽子一端放于桌/床面上,将宝宝放于包被上并注意保暖。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正对宝宝下颏处的包被,右手将右边包被向左拉,把角压于宝宝左侧身下,再将包被向上折,注意要留一巴掌的空隙位置,以利于宝宝活动。右手按住已经包好的这一侧,左手将左侧拉至宝宝右侧身后,松紧度适宜后系好系带。

八、冲调奶粉

用物: 仿真娃娃、桌子、饮水机、配方奶粉、奶瓶。

步骤:

1、准备器具

2、加入温开水:将饮用水煮沸5 分钟,凉至40~60℃(具体温度参考奶粉瓶外包装),根据所要冲调的量,将水倒入已消毒好的奶瓶中备用。

3、加入适量的奶粉:根据月龄及产品外包装建议量,用专用勺取适量奶粉加入奶瓶中。注意多出勺上沿的奶粉要刮去。(量要准确)

4、使奶粉溶解:轻轻摇匀(旋转式或轻摇)

5、试温度:将已调好的奶粉滴至前臂掌侧试温度是否合适,盖上奶瓶盖,放好。

九、正确使用体温表

用物: 仿真娃娃、体温表。步骤:以腋温为例

1、检查体温表有无破损,将体温计水银柱甩至35℃以下。

2、将婴儿抱至操作者怀里或腿上,擦干腋下汗液。

3、将体温表水银端放于孩子腋窝,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协助夹紧体温计。4、10分钟后取出体温表,用纱布擦净体温表上汗液,与视线平齐读数并记录。

注意: 婴幼儿哭闹、吃饭、喝水、运动时不测量体温,应待婴儿平静后再测,或是休息30分钟后再测量体温。5.正确读出体温。

十、高热惊厥的急救措施

高热惊厥多见于6 个月至3 岁婴幼儿,惊厥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最多10 分钟),发作之后,神志清醒。用物: 仿真娃娃(可解衣扣)、婴儿床、75%酒精、棉球(签)、消毒纱布、水杯、木片(压舌板)步骤:

1、保持镇静,迅速将婴儿抱到床上,平卧。解开衣扣,采用物理方法降温(温水擦浴)。39℃以上者,用75%的酒精

加一半水,用纱布蘸着擦颈部、腋下,大腿根部及四肢等处。

2、用拇指掐人中穴(鼻唇沟上1/3 与2/3交界处),将患儿头偏向一侧,以免痰液吸入引起窒息。用裹布的筷子或

小木片塞在患儿的上下牙之间,以免咬伤舌头并保障通气。

3、惊厥发作时不能喂水、进食,以免误入气管发生窒息或引起肺炎。

4、就近治疗,注射镇静及退烧针控制抽搐。

5、当体温在38℃以下时,一般无需处理。处理发热时,严禁使用阿司匹林、退热片等退热药品,以防各种出血现象。

6、每隔2小时喂5~10ml白开水或糖水,一般24小时可退热。

十一、宝宝日常用物的消毒

1、消毒液擦拭法:地板、柜子、塑料、橡胶玩具等,静置10-20分钟

2、日光曝晒法(曝晒6小时):毛毯、床垫、被褥、床单、衣服、卡片、图书、毛绒玩具。

8.心肺复苏方法进展(推荐) 篇八

现代心肺复苏术自1960年提出以来,挽救了不少猝死病人的生命,但是复苏成功率一直很低,人们不懈地努力试图改变这种状态。

复苏的成功率涉及很多环节,人们在1992年就提出生命链(chain of survival)概念,它包括四个相互紧密依靠的环节,即早期呼救、早期基本生命支持、早期电击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生命链是一个整体概念,它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最终存活率将明显降低,其中以早期CPR和早期电击除颤最为重要。当早期除颤不能凑效时,有效地建立人工循环和通气的复苏方法就为以后治疗处理的基础。人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几十种改良的复苏方法,虽然大多数按照现有的最终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标准而淘汰,人们的热情并未降低,本文就近几年的努力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一、标准复苏术

心肺复苏中的按压通气比例,长期为单人操作按压通气比15:2,双人操作5:1(在1974年、1980年、1986年和1992年版心肺复苏指南中均相同)。

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将双人复苏时按压通气比改为15:2。双人操作5:1比例的确定主要是以正常人安静状态下的心率(75~80次/分)和呼吸频率之比为依据的,而心脏骤停时的血流和血气与正常时血流和血气是有明显不同的,如果将正常时的心率呼吸频率比参数应用到心脏骤停时的按压通气比参数,明显是不合理的。

2001年,Berg等人对复苏时按压通气比问题进行了研究,标准复苏术的双人复苏时按压通气比为15:2,以100次/分的按压速率,连续按压15次,需时9秒,缓慢给潮气量为700~1000ml的两次人工通气,需时5秒,而这5秒的停顿会使冠脉灌注压下降50%,这种冠脉灌注压的损失必须通过下一轮的5~10次按压才能达到以前的水平,这样将会大大影响复苏效果的。

2002年,Babbs等人通过数学仿真指出,在标准心肺复苏术下,从肺循环灌注量以及肺血流通气比的角度来看,15:2的按压通气比中,有至少一半的通气是不必要的,血流灌注的宝贵时间由于人工通气引起的按压中断而被耽搁。通过将按压通气比从15:2到50:2之间进行仿真,发现氧供方面改善从33%下降到7%,但氧供和血供综合改善程度为从18%升高到80%。他们假定如果在以往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按压频率60次/分时,最佳的按压通气比为15:2,那么按压频率为100次/分时,最佳的按压通气比为25:2,对标准心肺复苏术来说,按压通气比为15:2不可能是最佳的。

2003年,Dorph等人在动物实验中,比较了按压通气比为15:

2、50:2和50:5的情况下动脉血气,混合静脉血血气,脑循环以及氧供等参数,结果显示动脉血气15:2组氧饱和度在80%以上,而其他两组动脉血氧饱和度不到40%,而另一方面,50:2组的胸部按压次数比其他两组多30%,所产生的平均动脉血流也明显要高,决定最佳CPR效果的应该是血供、氧供和二氧化碳清除等综合考虑,认为50:2的按压通气比例最为理想。

2004年,Turner等人在Babbs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延长心脏复苏(prolonged CPR)中,最好的按压通气比应该保证在血供、氧供和二氧化碳清除等方面达成一种平衡。

仿真表明最佳的按压通气比为20:1,但在动物实验中,由于存在肺血液分流和肺泡塌陷等问题,通气相对来说较无效,此时的最佳按压通气比实际上为15:1(30:2)。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将按压通气比从15:2改为30:2,这个比率是专家们跟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达成的一致的意见,而不是通过明显的证据确定的。2006年,Lurie和Wanchun Tang等人进行了动物实验实验和模拟研究,比较了按压通气比为15:2和30:2两种情况下血流动力学效果,结果显示按压通气比30:2较15:2明显改善了血流动力学指标。

2007年Hostler等进行了一项院外临床试验,比较按压通气比30:2与15:2在3分钟内的按压次数和为呼吸而中断的次数,结果显示在3分钟内30:2组的按压次数为78±29,80±30,74±26,15:2组的按压次数为53±24,57±24,51±26,P〈0.001。30:2组的为通气而中断的次数为1.7±1.2,2.2±1.2,1.8±1.0,15:2组的为通气而中断的次数为3.4±2.6,4.7±7.2,4.0±2.9,P≤0.01,30:2组的按压质量明显好于15:2组的。

综上可见,人们已经从数学模拟到动物实验再到临床试验对按压通气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都表明人们开始关注按压和通气这一对在复苏中带有矛盾性的问题。

目前按压和通气的最佳比率还未找到,但是,可以看出,在能满足基本血气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按压的中断次数。

(二)、改良心肺复苏术

标准心肺复苏术在急救上应用普遍,但其复苏效果有限,必然激励人们尝试寻找新的复苏术。到目前为止,先后提出了近二十种心肺复苏术,腹部绷带复苏术、咳嗽复苏术、体外同搏复苏术、同步通气复苏术、正负压通气复苏术、充气背心复苏术(包括A-CPR)、军用休克裤复苏术、插入性腹部加压复苏术、高频复苏术、腹同搏复苏术、双泵复苏术、主动按压放松复苏术、胸腹主动按压放松复苏术、胸骨按压配合胸骨束带同步加压术、pGz-CPR、微创复苏术和体外循环复苏术。其中大多数改良复苏术已经被放弃,还有少数未定论,新的复苏术不断出现

1、插入性腹部加压心肺复苏术(IAC-CPR)

插入性腹部加压心肺复苏术是由美国Ralson在1982年提出的,该方法需要两人操作,一人进行标准的胸外按压,另一人双手放在中下腹,在胸部放松期间,按压腹部,胸腹按压比1:1,腹部按压频率通常在80~100次/分。腹部按压压力限制在100—150mmHg。其机制是在放松期按压腹部,一方面使动脉血产生返流,提高动脉舒张压,另一方面,使静脉回流增加,升高右房压。两者的升高程度决定其复苏效果。

1982年Ralston等在犬模型上进行IAC-CPR和STD-CPR的血液动力学比较,结果IAC-CPR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大约是STD-CPR的两倍。后续的研究不管在动物实验还是在临床试验上都出现了矛盾性结果的报道。

1994年Babbs对此在其综述中建议,应该在按压部位、按压面积、按压时间和按压力上进行改进,其目的是在提高舒张压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右房压的升高程度,从而增加冠脉灌注压,改善复苏成功率。

2003年,kern等对IAC-CPR中的矛盾结果,进行一项探索实验,他们发现IAC-CPR手并排组,IAC-CPR手重叠组和STD-CPR组收缩相似,舒张压IAC-CPR明显高于STD-CPR,24小时存活率方面,统计上没有差异,但IAC-CPR手重叠组有好于其它两组的趋势,因此他们支持Babbs提出的建议。

2005年,Babbs继续在计算机模型中来研究IAC-CPR的按压频率,在按压频率从20-100次/分之间进行模拟,发现最佳的按压频率为40-50次/分,按压频率增大,胸腔内心血管顺应性下降,腹部按压静脉血回流受阻,IAC-CPR的效能降低,而且胸腹交替按压,它们之和与80-100次/分的推荐胸部按压频率一致。他认为,IAC-CPR的研究结果目前出现矛盾,不能说是该方法客观上无效,而是需要更多的研究,之一就是做好胸腹部按压。多年的实践表明实际上难以做到。

2、充气背心复苏术(VEST-CPR或A-CPR)

VEST-CPR是在1979年据胸泵学说提出的,是用带状气囊环绕胸部,在主机的控制下对整个胸部节律性充气加压。按压频率为60次/分,按压放松比为50%。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对其作了系统研究,该方法产生的动脉收缩压是目前最高的,冠脉灌注压是STD-CPR的两倍多。

2000年,Henry Halperin 等因VEST-CPR装置体积庞大、操作不便而设计出了hydraulic-pneumatic band CPR(HB-CPR)复苏装置,特点是用一个高压的小汽缸为动力,拉动束带对胸廓加压,在胸前的位于束带和胸壁之间加上水囊垫,能将束带的压力均匀的传递到胸壁,避免软组织损伤。该装置体积大大缩小,血流动力学效果与VEST-CPR相当。

2002年,美国Revivant公司对HB-CPR装置进一步改进,产生出AutoPulse装置。以电动代替气动力,步进电机转动,拉紧或放压力分布带,产生胸部的按压和放松过程(A-CPR)。

2004年Halperin等人在猪模型上将A-CPR与标准的心肺复苏术自身对照(n=10),结果A-CPR血流动力学效果更加明显,脑血流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2004年,Timerman 等人进行的一个31病人院内临床试验报道,A-CPR与STD-CPR相比,动脉收缩压,冠脉灌注压明显升高,心肌血流和脑血流也明显增加。

2005年,San Francisco消防部门在院外进行A-CPR短期存活率的研究,A-CPR组明显好于STD-CPR。2006年,Fumiaki等人的动物实验显示,自主循环恢复率,A-CPR明显高于STD-CPR,A-CPR组神经功能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STD-CPR中50%的动物神经功能受到严重的损伤。

2007年,Krep等在院外评估A-CPR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具体方法是46个患者被研究,25个患者自主循环恢复(54.3%),其中18个患者送入ICU(39.1%),最后10个患者出院。安装准备好装备的平均时间为4.7+/-5.9 min。使用该设备的患者没有发现损伤。

3、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ACD-CPR)

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是由Cohen、Tucker和Lurie在病人家属的启发下,1992年提出的,丹麦公司研制出了手持吸盘。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工作原理是将硅橡胶真空杯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垂直按压其胸廓,产生前向血流,主动放松时手持圆形柄主动上提,吸盘拉起胸壁,胸廓扩张,使胸内负压增加,降低右房压,冠脉有效灌注压(CPP)改善,又增加静脉回流,心脏前负荷增加,每搏量增加,收缩压升高,从而提高复苏成功率。

1992年Cohen等首次进行ACD-CPR的动物实验,结果发现ACD-CPR显著提高主动脉收缩压和冠脉灌注压,有舒张压升高而右房压下降的趋势。

自从Cohen、Tucker和Lurie的开创性研究以来,关于ACD-CPR的研究在全世界发表的文章不下200篇,其结果是不管在血流动力学还是存活率方面,存在两方面的意见,但认为ACD-CPR是明显有效的占绝大部分,实际上这也印证了胸内负压的重要性。

2001 年由瑞典的Jolife AB公司研制的机械ACD装置来替代手持式的按压装置,该装置称作LUCAS,它主要由类似于心脏泵中的吸盘和固定在两侧支架上的气缸组成,而支架连接到坚硬的背板上。它是由高压气流驱动双作用气缸的往复运动,从而产生主动按压和放松。

2002年,Steen等人率先使用此装置进行研究,在猪模型上比较了手动按压和LUCAS按压的效果,结果显示LUCAS按压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明显好于手动按压。

2005年,Rubertsson等人在猪模型上比较了手动按压和LUCAS按压的的脑血流和ETCO2等指标,实验结果显示,LUCAS按压能明显改善脑血流和心输出量,这一结果有力支持在临床上进一步评价这一装置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005年,Steen等使用LUCAS进行了一项院外临床试验,结果发现有被目击的心脏骤停患者在15分钟之内进行LUCAS操作,初试节律是室颤者有25%存活30天,初试节律是心电静止者有5%存活30天,如果开始接受LUCAS的时间超过15分钟,不能存活30天。

4、吸气阻力阀(ITV或ITD)与吸气阻力阀结合其它复苏术

1995年,Lurie在为了提高ACD-CPR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提出了吸气阻力阀。吸气阻力阀(ITV或ITD)是一单向阀,在呼气时或正压通气时,该阀不起作用,但在吸气时,由于阻力阀使得吸气阻力增大,提高胸内负压,增加静脉回流。吸气阻力阀配合ACD-CPR进一步提高胸内负压,促进静脉血回流,加强ACD-CPR的复苏效果。后来应用到STD-CPR,它是唯一定为Class IIa 的改良复苏方法。

ACD-CPR结合吸气阻力阀:1995年Lurie在猪模型将ACD加吸气阻力阀与单独ACD-CPR比较,结果改良的方法可显著增加冠脉灌注压。2000年,Plaisance等人进行院外临床试验,将ACD-CPR加吸气阻力阀与单独ACD-CPR比较,前者能明显提高病人的ETCO,升高了舒张压和冠脉灌注压,降低了胸内压,提高了CPR效能。2003年Woldke等人在德国对210例院外病人进行试验,ACD-CPR+ITV与STD-CPR相比能明显提高病人自主循环恢复率、1小时存活率、24小时存活率。2004年,Plaisance等人进行了另一个院外临床实验,ACD+ITV(sham)(n=200)和ACD+ITV(active)(n=200),ACD+ITV(active)能明显提高24小时存活率、自主循环恢复。2005年Plaisance等人的一个ACD-CPR+ITV与面罩或气管插管结合的临床试验显示,ITV与两者结合时,都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在基本生命支持阶段,ITV用于呼吸面罩是可行的。

可见,通过长期的大量的研究观察,吸气阻力阀与ACD-CPR联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强ACD-CPR的复苏效果提高复苏成功率。

STD-CPR结合吸气阻力阀: 1998年,Lurie等人在研究STD-CPR结合吸气阻力阀对重要器官血流的影响时发现,吸气阻力阀能有效改善心脑等重要器官的局部血流,改善复苏效果。2005年Pirrallo等人在院外试验研究中发现,STD-CPR+ITV组显著提高了病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尤其是收缩压,几乎是STD-CPR组的两倍。2005年Aufderheide等人的一个随机盲法临床试验显示,STD-CRP+ITV改善了24小时复苏率。

事实证明,在复苏效果欠佳的STD-CPR复苏术,与吸气阻力阀结合,也能改善复苏效果,吸气阻力阀的的循环增强作用得到进一步证明。

2007年,Herff等进行了一项动物实验,在ACD-CPR组,ACD-CPR+ITV组,STD-CPR组和STD-CPR+ITV组等四组中,各组分别进行胸部按压5分钟,观察有ITV组和无ITV组的动脉血氧饱和度。

结果发现有ITV组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很明显,同时对肺组织进行CT扫描,记录肺密度值,有ITV组的肺密度值比无ITV组的肺密度值要高。30分钟恢复期后,各组动脉氧分压和肺密度值无差别,所以使用吸气阻力阀导致肺功能的损坏。

5、胸腹主动按压放松复苏术(PTACD-CPR)

胸腹主动按压放松复苏术在1997年由Wang Chun Tang和Max Harry Weil提出的。为了一个抢救人员能独立实施,设计一种名为Life-stick的装置。它由一个主支架连接两个按压吸盘组成,一个用于按压胸部,一个用于按压腹部。单人双手持手柄即可进行操作,操作者手持两边的手柄交替主动按压和放松胸腹部。

Wan Chun Tang等采用室颤猪模型上进行动物实验,将PTACD-CPR与STD-CPR相比PTACD-CPR明显改善冠脉灌注压、胸内负压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且明显改善48小时生存率和神经学结果。

2000年Wenzel等在同样的动物模型上,观察心肌和脑血流,PTACD-CPR较STD-CPR能明显提高冠脉灌注压、脑灌注压、ETCO2、左室心肌血流和脑血流。2001年Arntz等人进行一个院外临床试验,PTACD-CPR与标准心肺复苏术相比较,病人存活率没有改善。2002年Kern等进行Lifestick与通气结合的动物实验,显示胸部按压频率60次/分,5:1同步通气频率在优化血流动力学效果和通气方面是最好的,这些实验数据对指导Lifestick临床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几年没有这方面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报道。

2006年,Babbs对PTACD-CPR的胸腹按压波形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证实,按压频率为80次/分,工作周期为50%,可产生几乎最大的全身灌注压为60mmHg 和前向血流为 3.8 L/min,这是标准心肺复苏术的1.5-3倍。

6、胸骨按压配合胸廓束带同步加压法(SST-CPR)

2001年南韩Sung Oh Hwang等人提出一种方法命名为Simultaneous sternothorac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ST-CPR),装置包括一个胸骨按压活塞和环绕胸廓的束带。

当活塞加压于胸骨时,束带被拉紧加压给胸廓,一方面通过胸廓对心脏按压,另一方面束带对胸廓加压,胸腔内压增加来帮助心脏射血,起胸骨按压和充气背心两种效果。该方法将“心泵”和“胸泵”机制结合起来。

2001年Sung Oh Hwang等人进行动物实验,与STD-CPR相比,SST-CPR明显提高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有效灌注压和ETCO2,还发现SST-CPR的舒张早期,右房压低于0mmHg。

2002年Sung Oh Hwang等人有对其短期生存率进行动物实验,SST-CPR较STD-CPR提高了短期生存率。

2006年,SST-CPR装置发展成一种更简易装置——LifeBlet装置,该装置具有宽的束带和按压侧翼,从而产生更好的按压效果,它容易携带,可用于基本生命支持阶段以及适合于非专业复苏人员使用等有点。血流效果比STD-CPR要好。

7、水平振荡复苏术(periodic Gz acceleration CPR,pGz-CPR)

2000年,Adams等人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无创通气装置,此装置主要有一平台和驱动部分组成。

平台运动由正弦波发生器控制的电机驱动,平台运动频率为1~15Hz,位移1~3cm,改变往返运动的频率和加速度可以在人体内沿脊柱轴线产生周期性正弦作用,来进行人工通气。

pGz运动时可以产生胸廓和腹部的反常运动,向脚方向的减速和向头方向的加速运动产生吸气,从而造成吸气时腹压增加,胸腔压力降低,并产生一定的胸内负压。pGz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是对血管壁产生的剪切力促使舒血管物质的释放产生舒张血管效应,增加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在心脏pGz可产生小的压力差,这种压力差虽小,但在pGz造成外周血管扩张,外周压力降低的情况下,足以驱动血液由中心流向外周,从而提高了器官的局部血流量。

2001年,Adams把它作为一种新的复苏方法提出来,并在猪的室颤模型上,将pGz组与未进行pGz组相比,心外膜、心内膜、大脑、脑干、肾脏皮质层、回肠粘膜、胃粘膜和肝脏部位的血流量有了明显的提高。2003年Adams等人进行的动物实验中,pGz-CPR(n=7)与STD-CPR(n=5)相比较,pGz组中自主循环全部恢复,24小时和48小时的神经功能也是正常的,而STD-CPR组没有一只恢复。

2005年,Admas等人进行一个动物实验,将pGz-CPR(n=8)与STD-CPR(n=8)相比,通过心脏超声的监测,pGz(n=8)改善了ROSC6小时的EF(ejection fration)、FS(frational shortening)和WSMI(the wall motion index),改善了左室功能。

2006年Wu等进行了一项pGz-CPR复苏后在灌注损伤的实验。pGz-CPR与Thumper CPR相比,左心室的射血份数以及自主循环恢复30分钟后,脑血流、心肌血流和肾血流前者比后者明显高。炎症反应pGz-CPR组明显轻于Thumper CPR组。

OVER-THE-HEAD CPR 和Straddle CPR

在心肺复苏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在飞机的过道上,在走廊中,或小胡同内,由于空间狭小,是无法进行标准心肺复苏术的。

2002年,Wolke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复苏方法——OVER-THE-HEAD CPR(OTH-CPR)。

该方法是在患者头部而不是在患者的一侧执行心肺复苏,其方法是急救人员位于复苏对象的头端,双腿分开跪于病人的头正前方,进行胸部按压和气囊通气。而另外一种与此方法相似的称作Straddle CPR(STR-CPR),该方法是复苏者骑跨在患者的大腿的两侧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是两人,另一人在头部进行人工通气,见图3-2-42。

对15个受过OTH-CPR培训的急诊医护人员进行该项技能检测,每个复苏人员持续120秒。通过对按压质量,通气的潮气量以及按压通气比是否正确等几个指标的比较,发现OTH-CPR是一种有效的单人执行的心肺复苏术,而且易于掌握。

2004年Perkins等对20个复苏人员进行实验,结果是OTH-CPR与标准心肺复苏术相比,其通气参数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别,在按压频率、按压放松比和平均按压深度二者之间也没有统计学差异,但OTH-CPR的手动按压部位的正确性比标准心肺复苏术的要高,所以OTH-CPR与标准心肺复苏术相比,至少是同等有效的。2005年一个试验报道,对专业复苏人员进行测试,OTH-CPR在通气方面明显好于单个人的标准心肺复苏(330/760 vs 279/779 P=0.002),两组的按压质量没有不同(4293/6304 vs 4313/6395 P=0.44),结果是OTH-CPR可以改善基础生命支持的效果。

2004年,Handley 等人对19个复苏人员进行实验,他们重温学过的复苏技术和学习OTH-CPR仅15min。每个人进行四种方法的复苏,单人的标准复苏(St-1),两个人的标准复苏(St-2),单个人的OTH-CPR和横跨于病人大腿两侧的复苏的STR-CPR。

结果显示STR与St-2 复苏效果基本没有差别。OTH-CPR与St-1比较,按压深度OTH-CPR显著低于后者,按压周期高于后者,按压部位不正确性高于后者(30.4% vs 7.7%)。两个人的St-2复苏方法与单个人的进行比较,在给定的一分钟内平均按压次数高于单个人的,放松时间低于后者。此试验中OTH-CPR按压位置不正确性比例较大,需要通过试验进一步研究是否可通过训练可以改善,本试验还提示二人的协同进行的心肺复苏效果是明显好于单人进行的心肺复苏的,因为减少了按压中断时间。

总之,在空间狭小,复苏人手少,而且病人又不易被转运时,OVER-THE-HEAD CPR是唯一的可执行的复苏方法,如果实施人员能注意掌握正确的按压部位和按压深度,该方法还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可替代标准心肺复苏术的复苏方法。9 背部按压复苏术

1989年,McNeil在复苏专业杂志Resuscitation上发表一篇文章,他描述了训练和执行标准心肺复苏术所存在的困难,提出并建议实施更简单的背部按压复苏术(Prone CPR),很快受到人们的关注。此方法具体实施的步骤是将病人俯卧放在硬板面上,拉病人的一支手臂垫在其前额下,让鼻梁靠在肘部,鼻尖向下,然后骑跨坐在病人的臀部,双手分别放在胸部对应的背部两侧进行按压,每分钟按压约40次。这种方法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Schafer的按压背部法相似,从1992—1996年间,一共报道有6例院内患者实施了Prone CPR,其中5例是围手术期患者,所有的收缩压可维持在80~120mmHg,所有的病例资料从血流动力学角度说明Prone CPR是一种有效的复苏方法。在呼吸方面,McNeil认为,Prone CPR时,患者头居中,并且头垫在肘上,当按压背部时,头后仰而下巴下移,这明显满足气道通畅的要求,而且有资料显示这种气道通畅的效果比仰卧位头后仰产生的气道通畅的效果要好。有试验报道,在2000—2002年,有5例ICU病人在施行标准心肺复苏术无效后实施Prone CPR,平均收缩压为95mmHg±19mmHg,平均舒张压为25mmHg±10mmHg。

10个健康的志愿者进行俯卧背部按压,评估其通气效应,平均潮气量为398.5ml±109.9ml。这些试验结果显示Prone CPR是一种有效的而且简单易操作的复苏方法。

总之,Prone CPR这种复苏术简便易学,能够很好的持续实施,可以保持气道很好的通畅,能减少胃内容物误吸,能减少各种损伤的可能性,对于外行的旁观者来说,是一种较好的可行的复苏方法。

(三)、小结与展望

在心肺复苏领域,如何产生有效的循环是非常重要的。按压通气比的研究,它实际上是减少通气的次数,增加按压次数,以得到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又保证基本的血气指标,改善按压质量,提高复苏成功率。

心肺复苏方法学的研究虽然研究的如火如荼,但进展不是很大,仍停留在对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上,但明显有一个趋势,手工按压的质量难以保证,复苏的机械装置或电动装置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少。

上一篇:一级医院后勤保障制度下一篇:示儿辈,示儿辈陆游,示儿辈的意思,示儿辈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