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2024-08-04

用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共7篇)

1.用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篇一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刘小弘 2017年10月13日

听了王老师的课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一、时间把握到位,每个环节的分配时间都恰到好处,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很好。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从复习旧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再到课堂小结,整个过程非常流畅,没有过多的赘述。

二、实物投影。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拿三个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投影对比,将错误的解答方法进行了当堂改正,也纠正了下面大部分学生的共同错误,加深了印象,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将正确的解答方法进行了讲解,用投影的方式将这节课新知进行了传授,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三、有效提问。像是“最多”什么意思?这道题里给出的数学信息是什么?问题又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法进行解决?都对学生的正确思考进行了引导,同时对新知识的探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联系生活实际。在例1中,研究需要几个瓶子的问题时,有的学生将结果写成了小数,王老师当场提问瓶子可以用小数表达吗?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说是几个瓶子,有说几点几个瓶子吗?好比一个人,我们会说几个人,能说几点几个人吗?方便学生理解。

五、有效利用PPT资源,挑选有用的重要的几张再与板书相结合,简单明了,不繁琐。

2.用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篇二

1.解决问题策略是数学教材的课程目标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

我们选用的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 从四年级 (上册) 起, 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 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课程目标。超越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 指向策略的形成, 这是解决问题的教学区别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本质所在。

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 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 题材选择更加开放, 信息资源更加丰富, 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2.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帮助理解题意,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能借助所画的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 进一步感受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教学难点是掌握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

突破的方法是通过探究性、合作性活动,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二、说学生

1.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教四年级这个班的学生属于城乡交界的农村孩子, 本班学生班容量也不大, 全班45人, 其中男生较多26人, 他们的优势是动手能力较强, 不足的是口头表达能力不太好。

2.学生的知识基础

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 在低年级已经基本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教学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再者, 学生在本学期学习三步混合运算以及乘法分配律时, 所积累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样构成了本单元的学习基础。

三、说教学设计

课题: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问题

课时: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内容:义教第八册课本89~90页探究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画图、摘录条件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探索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与方法

2.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 以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的意识, 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

3.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的能力

4.从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说教法设计: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主要以导学为主, 引导学生画图等开展活动。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说学法指导:应用新的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 通过探究性、合作性活动,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找出策略。

◆辅助手段: (1) 课件播放课前复习题和画示意图的过程。 (2) 学生探讨策略例题和练习用的纸卡。

解决问题需要运用有效的策略, 而学生策略性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来自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获得各种策略的指导, 二是运用策略解决各种问题的指导。所以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设计:

(一) 引言的设计 (1分钟) (看课件)

引言:同学们, 今天好高兴啊, 有这么多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 (全校教师听课) 。咱们班的学生最喜欢动脑筋, 而且发言很积极, 这节课把你积极探究、合作讨论学习的精神拿出来展示给所有老师和同学, 有信心吗?老师衷心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有新的进步。

设计意图:这是一堂在校上的公开课, 所以我采用消除顾虑和鼓励的办法, 进行引言, “今天好高兴啊, 有这么多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我没有说老师来听课, 而说这么多老师一起来学习, 这样可以减小因老师多而造成孩子们的紧张情绪。

(二) 课前复习设计 (8分钟)

设计三道有关面积计算的看图计算题 (看课件) 接着引言———师:首先同学们做几道题

复习 (做下题, 说思路) ———课件播放

1. 求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列式:

2. 求下面长方形的长是多少米?

列式:

3. 求下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米?

列式:

师:长方形的面积如何求?

生: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知道面积和长如何求宽?知道面积和宽如何求长?

生:长=面积÷宽宽=面积÷长

学生做完练习题后设计。

教师 (过渡句) : (看课件) 刚才同学们做了几道有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题,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问题, 有请同学们想办法。

师:学校因绿化面积太少, 要扩大学校的绿化面积, 如果你是设计师, 如何扩大?

生:……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 老师这里也有一种方法 (或有说这种方法的学生, 如果有就将那位学生的方法一起讨论) , 要扩大绿化面积, 就将原来长方形的花园扩大, 你又要如何扩大?

生:……

设计意图:走进情境, 获取信息。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我利用他们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 创设生活情境, 让他们在课上交流各自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 以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的意识, 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

我先设计几个问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 进入学习预备状态。帮助学生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及有关面积计算中的其他问题。

设计过渡句。

师:刚才同学们为扩大绿化面积, 想了很多办法, 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意见, 你们为了解决问题, 所提出的这些办法, 在数学课中也可以说成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 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的计算。

板书: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的计算。

(三) 授新课的设计 (20分钟)

1. 课件出示课本89页例题 (10分钟) (看课件)

师 (引言) :老师这里有一道关于学校修校园时出现的数学题, 和我们刚才某某 (假设有学生想了此办法) 同学想的办法一样, 请同学们看题卡, 能否解决问题?

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 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 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图1 (在后面展出) 。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我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卡, 纸卡上面有老师的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读题, 写出你所得到的信息, 利用这些信息能不能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 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 培养能力。学生独立思考、交流

(2) 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画图, 汇报、比较、改进自己的示意图。

(3) 列式解答。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让学生利用以往所学求面积的方法和自己的策略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在学生的方法交流中, 初步感受画图法的直观性。

(4) 演示课件 (放课件)

演示课件画图, 展示出题目的条件、问题。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边演示一边整理板书思路)

板书 (1) 获取信息, 加以整理。

(2) 画图展示直观性。

(3) 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点, 想出策略。

(4) 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处理信息, 形成策略。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题目往往提供许多信息, 要让学生面对自然呈现的这些信息产生整理清楚、恰当筛选的需求。如何将杂乱的信息进行有条理地整理?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找相关信息?这就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 画图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教材选择画图整理是因为它易于操作, 适宜学生运用。通过画图对信息进行有条理地收集和整理,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根据要解决的问题, 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问题。当学生观察并交流从前面情境中得到的数学信息时, 趁他们兴趣正浓, 我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

利用学案导学的方法, 设计纸卡让其完成, 掌握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 试一试练习设计 (10分钟)

准备第二张纸卡, 自己解答, 单独抽查回答。

幸福小区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草坪。后来因修建羽毛球场地, 草坪的宽减少了5米, 这样草坪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 现在草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在图2中画出减少的部分, 再解答)

师:先画图, 让学生画出减少的部分, 让学生汇报画图的过程, 在汇报画图过程的同时进行画图的规范化。

师: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条件: (1) (2) (3) (4) ……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原来草坪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形;长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要知道现在草坪的面积, 必须知道现在草坪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原来草坪与现在草坪的__________不变?现在草坪的长如何求?___________;宽, 如何求?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

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___________平方米。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 同样设计学案导学, 主要以教材为主, 不要脱离教材, 来强化学生讨论交流的方法, 试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

(四) 回顾应用 (10分钟)

1. 师:在解决刚才两道问题时, 都采用了什么策略?再次强调课题: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2. 课本90页想想做做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策略意识。帮助学生:长宽增加时, 解决画图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再请学生画图解决问题。

(五) 结束 (1分钟)

同学们, 这堂课是否又学得了一种策略?我发现大家都有了进步, 尤其是XXX同学在画图、找题中的信息时具有一定的天赋, 我又发现了用画图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天才, 继续加油哦!

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还会有很多很多的策略, 下去后多留心, 下节课老师还会带你们用画图、列表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 今晚好好预习, 老师相信你们下堂课的表现会更突出, 会有更大的进步, 还会出现几个用画图策略解决行程问题的天才。

下课时间到了, 同学们, 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具, 赶快休息吧!再见!

设计意图:

我用这样的结束语, 主要是肯定学生的进步, 更多的是来鼓励他们喜欢数学, 对学数学有信心, 而且, 指导孩子们预习, 为下节课成为天才而做准备, 体现了学习的连贯性。

附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

1.获得信息, 加以整理。

2.画图展示直观性。

3.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 想出策略。

4.列式解答。

分析:原来花圃的面积=长×宽

原来宽=增加的宽=增加面积÷长

列式:8× (18÷3) =48 (平方米)

3.“用除法解决问题”数学说课稿 篇三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及相关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思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正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学习中需要借助直观的手段来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写一写等活动帮助他们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三、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等方法为辅的教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四、说学法:

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主动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最大化的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交流

猜谜语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的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游戏导入

玩游戏“你说我找”。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给学生留下悬念,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并顺势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找规律

(2)提出问题:第16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同时,也为解决问题扫清障碍。

2、探究解答方法

(1)想(2)摆

汇报:第16面是哪一面?用语言来描述。

(3)列算式:

你能结合题意说说这道算式的含义吗?

第17面小旗是什么颜色?怎样来列算式?

第18面小旗是什么颜色?怎样来列算式?

3、归纳: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答案是这一组中的最后一个。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小组交流想法,然后个别汇报,符合数学新课标指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巩固练习

1、“我说你找”21会落在哪个手指上?30呢?

2、确定气球的形状。

3、按学号的顺序读“我爱汉滨小学”,你应该读哪个字?

设计意图:设计这几道练习题,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对学生渗透心怀爱心的思想教育。总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六、反思

总体上看,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可是,我觉地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我的态度端正,但可以更最端正。“态度决定成败”

2、话太多。不放心学生,引导的内容太多,还有自己不该重复孩子说的话,应该找其他学生来说。

3、备学生不够细致。最后一道练习题,我高估了学生口算有余数除法的水平,导致说错的现象较多。要是让他们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再来起来说估计效果会更好。

4、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不够完整,也不够简洁。说明平时训练得少,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4.用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篇四

××月××日,听了常老师执教的《用数学解决问题》。常老师联系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动手操作,举例等方法,顺利地为学生建立了表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确式子的由来,教学效果良好。

一、常老师能够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形象认知占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常老师首先应用课件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问题情境,明白怎么列出式子,然后利用学生动手摆学具,举例等方法,更加让学生明白加法是把两个数量合并在一起,减法是去掉一部分,以建立表象为基础,学生掌握很好。

二、作为一年级学生,能够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摆学具,明白题意,列出正确算式,确实令人吃惊,这可以反应出常老师的平时的引导有方。

三、奖励有效,有价值。课堂教学中,常老师利用奖励星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她的激励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获得,要通过学生的动脑思考,正确解答才能得到,显出星星的价值,更激发学生积极动脑的`兴趣。

5.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篇五

马家塄小学 张锋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三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解决问题。这类解决问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解决问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学习列出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在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2、能力目标: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办法。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也是对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找准“1”,找出等量关系。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审题能力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不断的启发,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

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学生找出“1”,画上线段图,并写出数量关系式且解答,在解答后让学生说出这两个小题有什么共同点?在讲解时,重点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为学分数除法应用题做下铺垫。

2、解方程。为了让学生顺利用方程解答应用题埋下伏笔。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给学生学习探索的空间。

对小学生来说,对于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且小学生又有仗义的情感,设计了一点让学生来帮助自己身边的人,这一情感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继续探索的欲望。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注重对知识的概括,对比。

出示例1后,在组内说说你知道的信息,从各种信息里筛选有用的条件,培养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对于有用的条件注意倾听,有不同的意见可补充质疑。根据已知信息来提出有效问题以及列出相应的等量关系式,并根据题目来画出线段图来,写出数量关系,以助于学生来理解题意,让学生把抽象的应用题直观化,在提出有效问题时有的学生可能思维比较扩散,教师应适时地把问题引导在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和爸爸的体重是多少这两个问题。在画线段图这一环节上,一部分同学有困难,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小组长应及时帮助理解题意。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尽量找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此时,可提示学生用方程也可用除法来解答。今天学的内容是求“1”,可用除法计算,也可以用方程来解答(未知数x对应分率来计算)。进而一步深入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在对比中发现本课应用题的特点,掌握解题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在集体订正时,可着重讲解方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体验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引导学生迁移知识,融会贯通。强化思维训练。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解决问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异同?这一环节上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讨论交流对比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异同,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让学生明白复习题已知“1”用“1”x对应分率,而今天学的内容是求“1”,可用除法计算,也可以用方程来解答(未知数x对应分率来计算),进一步加深对此类应用题解答的印象。

第二个层次:解答例1这种类型的应用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应

注意什么?

这个环节,一起来归纳总结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落实这课的重点和难点,更加加深解决分数应用题的记忆,让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内化。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白板出示的问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八.教学反思

1、应变能力不强,教学设计中的好些内容没有完全讲授,讲授不够全面。

6.《解决问题》评课稿 篇六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陈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陈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7.解决问题评课稿 篇七

解决问题评课稿1

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听过何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听课前,我重新翻看了二年级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何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何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二、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何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何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何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何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2、课堂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课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的追求。其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依托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所以何老师在课堂上用到学生自己的手指来进行游戏,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主动。

四、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何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五、加强对比与联系,使生透彻理解。

更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何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解决问题评课稿2

今天上午听了校级研究课卢**老师的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感触很深。

无论是卢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下午的集体备课中,很多老师都提到了卢老师类似的优点,这里不再多说,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听完这堂课后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1、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给学生的几道例题:如用18跟栅栏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法?订阅3种书籍的不同订法……都需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这一点卢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卢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教孩子如何使用一一列举法?使用一一列举法书上主要是列表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不实用。一、上课时孩子没有时间去画表格。二、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在教学例2时,订阅3种书籍有几种方法呢?卢老师让孩子放手自己去解决。结果让人惊喜,大部分孩子解决起来毫无困难,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已经想到了用字母或者数字来代替书籍的名字来列举。这种方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不得不让在场听课的老师为之惊叹。看来放手让孩子去做,有时确实能够获得意外的惊喜。听到这里,我不禁要问,既然孩子最易接受用符号来列举的方法,那书上介绍的列表法是否可以不讲或者略讲呢?

3、例3是道关于投镖的问题。标靶上有3种情况,10环,8环和6环。投2次得到的总环数会有几种情况?在这里,卢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了4种情况:一、两次投中的环数相同。二、两次投中的环数不同。三、一次投中一次未投中。四、两次都未投中。我个人认为分为四类不太恰当,应该分成三类较清楚,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其实说的就是两次都投中的情况,只不过在这个前提下再细分为两类而已。这样分类讲起来可能才更加清楚点。

4、投标的结果出现了重复。如8+8=16,10+6=16,这两种情况尽管答案相同,但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清楚。为了防止学生的答案写的不清楚,在答时也应建议学生将所有的答案有序排列,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以上是我听完课后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还望批评指正,共同学习!

解决问题评课稿3

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听过王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听课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王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王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二、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王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王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2、课堂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课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的追求。其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依托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所以王老师在课堂上用北京奥运福娃这种学生喜欢的卡通图贯穿课堂的始终,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主动。

四、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王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五、加强对比与联系,使生透彻理解。

更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王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我认为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如果讲解“去尾法”时用课后练习中的一道习题“如果你拿10元钱买3元一块的橡皮,能买几块?”效果会更好。而课堂所用的例子是:有36个福娃玩具,每5个装满一盒来销售,最多装满几盒可以销售?学生会认为剩下的一个虽然装不满一盒,但也可以装在盒里单个来销售,卖的便宜点。如果用买橡皮的的习题做例子,更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人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2、新课探究中,配上动画演示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内容有一定难度,如果课堂上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介绍 “进一法”和“去尾法” 用动画演示一下,效果会更好。

3、课后练习小组合作效果更好。

最后练习中让学生两人一组举出生活中见到的 “进一法”和“去尾法”实例,不如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让优等生先说,学困生听后再说,这样学困生便有了扶手,有了思考的余地,也能参与其中,从而使课堂真正做到面向课堂全体学生。

解决问题评课稿4

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新课标》提出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这样看来,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如果在这个学段对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方法掌握的如何,那么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给学生一个结实的阶梯。下面结合朱老师执教《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当以乘除法一步应用题的教学为基础。分析数量关系是一件非常枯燥无味的事情,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呢?朱老师于是将分析数量关系放到学生熟悉的事情中去,去游玩的情境中去,这点做的很好,学生在情境中能很快地提出问题。法国著名文学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点拨学生,用什么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实践证明,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精心创设情境,从设置的情景中启发他们提出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情景的设置对整堂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朱友国老师的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生成中提升,数学情感在互动中生成发展。平凡的课堂就在动态生成中焕发出了别样的精彩!

二、形成一定的应用题教学模型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可见让学生建立一定的应用题教学模型是非常重要的。而应用题教学模型的建立这一内容的教学主要表现在数量关系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低年级简单应用题的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求出正确的结果,还应该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其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也要得到很好的发展。朱老师在解答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时让学生明确:求什么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各条件间的数量关系如何。让学生能很好地突破这个难点,问题也就解决了。全班学生在投身于教学活动之后,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在现实的活动中得以理解和发展。学生在解决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的同时,还注重同学间的交流与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比如说,老师提出小猴与大猴采桃子多少后,不是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在全体同学积极讨论后,让各小组推荐代表讲出依据以上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同伴的商量中学会了相互间的补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在交流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也与同学们进行了沟通,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这学生的学习。

当然朱友国老师这节课仍有不足点,:让学生交流时呈现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简约的,学生的质疑的深度还不够,学生只顾表现自己,而没有注重同伴的感受,所以本次教学中朱老师在课前制定相关的合作要求时,应充分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们在共同探讨,共同学习中进步,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这才是完美的课堂教学。另外,课堂教学应体现民主,回答好的问题,对发言人应予以肯定,鼓励,对于回答错的同学不能横加指责,而应给予一定的积极发言的安慰奖。而不是在同学们的笑声中结束该同学的发言,只能以你的想法很奇特的方式加以鼓励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满意的坐下,而不是挫伤其积极性。当然这节课也还存在着其他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其一、整个教学过程受教学课件的牵制,一步步展开,如碰到课堂教学突发事件如何处理呢?其二:因低段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还要适当充满童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的活力。

解决问题评课稿5

主要亮点:

作为一位年轻的新教师,韩老师上课有激情,每一句话表达比较清楚,有抑扬顿挫;注意了低年级学生课堂的有效、有序组织,一年级的课堂组织的有序、有活力也有张力;关注了课堂对学生的`激励,不时用不同的语言“真好”、“你真棒”、“非常好”等激励学生,学生课堂表现也比较好。能够抓住关键词“正好”来解决问题,且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如“买哪两样”与“哪些”、“哪几样”等词的区别。

借助实物摆来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计算5角+1元3角和1元硬币的不同拿法时,让学生到展台上摆实物,展示思维过程,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关注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学生的就坐、倾听、作业等习惯的培养,也关注了学生的课堂安全。如学生把带的剪刀要保管好,以免伤人等。注意了练习的循序渐进性。

存在的不足:

教材例7要体现的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两种策略,在练习时特别是在第4题时体现不够,或者说课堂上没有表现出来,练习的顺序还须优化。先基础比较、计算,然后解决问题,最后拓展练习综合运用,课件还可以优化。特别是开始的几张,有些老师的问话或者简单的提示出示的不够恰当。

策略建议: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可以按第6题、第3题、第5题、第4题、第7题、第8题的顺序进行。并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练习设计成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的形式进行。在处理第4题时,还是要重点体现用尝试和罗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进一步重点强调调整的方向新和罗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你是怎么想的”和“9角-2角=7角”等老师的问话可以不出示,“独立思考1分钟”的那张提示还需更简洁,更准确。

解决问题评课稿6

听了孔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孔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二、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王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解决问题评课稿7

听课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每听一节课都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今天听了叶老师的解决问题让我受益匪浅。我先从学.习课堂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温故环节。叶老师通过让学生分男女背7、8的乘法口诀。开火车做口算题,复习旧知,为讲授新课做好铺垫。

二、知新环节。叶老师做的非常的好,先让学生自己收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三、习.练环节。叶教师讲练结合,由易到难,层层提高,练习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提出和解决与自己直接相关的实际问题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唯一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张,没有梳理这一环节。

下面谈谈我的感受1、在口算环节,教师把口算规则说在前,让学生明白规则再去回答问题,课堂秩序较好。2.在讲例题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在讲第一个例题时教师讲完后,我觉得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较好。

这节课给我的反思是,要很好的组织教学,首先备课一定要充分,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那样上课时你心里就有底,不慌乱,有计划有步骤。其次,要有有秩序课堂纪律要具备。上课时要灵活变通。有些知识点学生一会儿就掌握了,有些学生掌握需要反复强调。而这些重点跟备课时有时会有一定的出入。你觉得难的,学生说不定一会儿就掌握了,你觉得简单的,学生说不定掌握得很慢。

解决问题评课稿8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是学生在学习了利用单幅线段图解决问题和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用画线段图收集和整理信息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问题。刘茜老师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对整个教材的把握有待提高,但她准备充分,事先准备了多块小黑板。课始,她先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接着出示一道复习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宽6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的设计,符合学情,学生既复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也为新授打下了伏笔。接着,把复习题改为例题,例题的叙述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但对学生而言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因此,部分学生读题后会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独立画图梳理信息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状态,针对学生困难进行指导。刘老师首先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并在巡视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半成品”:

一是图没有画完整;

二是对增加部分的长度没有敏感,不符合整幅图的大小比例。通过“对半成品加工”的方式,对画图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突破难点。

几点建议:

(1)教师语言要明确、有启发性。特别是本节课知识难度较大,所以问的问题要明确,使学生得到信息后马上明白要考虑什么问题,使学生迅速理清解题思路。

(2)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既共享了资源,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教师要充分利用示意图帮助每一个学生理解即长方形的宽是不变的,它既是现在长方形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解决问题评课稿9

《用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学生学习同数连加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更具有挑战性。这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目的理解,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听了张老师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例题图出示以后,让学生充分观察情境图,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列式。列式后,由学生质疑:“3个同学”这个条件在加法算式中用到了吗?这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

2、活动形式多样化。在例题出示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例题中题目中的意思,张老师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小棒摆一摆图中的信息。让学生自己用更形象生动的方法去感悟题意,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在练习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3、注重算法多样化。如何解决“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这个问题,方法是不一样的,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表解答。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学生没有想到列表的策略,我就引导学生去思考,该如何填写表格。算完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哪种方法更简便。

4、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拓展思维的环节,张老师让学生两人一个小组,合作用小棒拼几个相同的图形,然后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不拘泥于一般题型的练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固化的模式上。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

解决问题评课稿10

《用方程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课朱老师能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想法。

通过让学生先自学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体现出主体性教学的课程新理念。教学过程有条理性,教学效果显著。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地球图片引出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和地球表面积,让学生充分感知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出示自学目标后,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接着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述。

朱老师利用小组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大胆地放手学生自主探究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做到有的放矢,能很好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朱老师突出强调两点:

其一是设谁为未知数,另一量怎样表示;

其二是根据哪一个条件设未知数,根据哪一个条件找出等量关系。

三、重视指导,为新知建构提供条件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向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 之以渔”。朱老师让学生画出线段图,清楚的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学生讲解,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的找出等量关系式。

四、练习设计充分体现多样性。

在学完新课后,设计的练习有填空、看图列式计算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授课过程中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解决问题评课稿11

这次优质课活动中,我听了麻晓菊老师设计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复习课》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受益匪浅。

这节《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复习课》是一堂实效性强的、结构完整的复习课。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以练为主。练习的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维的价值。练习题也非常具有层次性,从基础练习到拔高练习,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性,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这节课中,麻老师结合已学知识内容设计练习题,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练习内容包括: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知道单位“1”求对应量,以及求单位“1”的量等等。让学生根据两条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说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得出解题方法;知识让学生自己疏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让学生自己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突出了解题思路的开放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实现师生的民主与平等关系,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让同学们以小组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课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学生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体现了以练为主。

整节课练习形式多样,题型设计科学性,知识对比训练扎实,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练习,体会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麻老师设计的这些练习题都是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规律,从基础知识入手,紧扣基本训练,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同时,还适当增加优化训练,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解决问题评课稿12

今天听了陈老师的《用乘法两步解决问题》一课,体会如下: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陈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陈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解决问题评课稿13

今天,聆听了陆君超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们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陆老师首先通过两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让学生说说怎样列式以及这样列式的依据,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接着出示例1,让学生说说这题和前面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意识到原有的条件发生了改变,原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适用了,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运用原有的知识已无法解决,从而引导学生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例题相对来说难度不大,学生也能较准确的说出解决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检验以及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适时回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假设”这一策略。一节课下来,思路还是较清晰的,也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板书设计也比较详细。

下面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可以多放手让学生参与交流和讨论,多给他们一些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比如在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的时候,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说,没有必要去打断他们。还有在例题结束后小结和课堂最后总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讨论,再集体交流下。同时,可以抓住学生课堂中的有效生成,展开灵动的课堂教学,注入数学课堂以生命的活力。

2、对策略的意识可以增强一些。

策略的学习关键在“悟”,而不是单单用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陆老师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计算,也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对于“为什么要假设”“假设有什么作用”可能花的篇幅较小。只有真正充分的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和“萌生”。

3、板书设计上可以再斟酌一下。

陆老师基本上把计算方法都写在了黑板上了,我觉得可以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用一定的方式写出来,让同学们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到假设的策略,更突出一下“假设”这一策略意识。

解决问题评课稿14

怀着兴奋的心情听了谢老师和徐老师分别执教的《解决问题》,受益匪浅。特别是沈百军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解决问题如何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首先谈谈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闪光点。谢老师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课堂教学中,谢老师始终贯彻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其次谢老师的课堂练习注重层次性,一层层的深入,学生的知识随着老师的练习不断提升,真正体现了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二堂徐宾老师的课,从学生的旧知入手,先让学生猜测两张纸条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即巩固了学生的旧知,又为后面学生的新知学习埋下了铺垫。学生的兴趣也在猜测中提升,以较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而后,在徐老师的练习中,徐老师的练习始终从细小处关心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徐老师让学生每次做题目前读题;当有多个数学信息时,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选取自己需要的数学知识等等。不仅如此,徐宾老师的练习也是层层深入,从基础知识到拔高练习,学习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提升,有效地实现了人人学有效的数学。

其次谈谈我对这两堂课的一些粗浅的,不成熟的想法。我觉得在谢老师的课堂中谢老师对于比多比少两者的联系讲得还可以再深入些,是否可以在导入情节中让学生明了A比B多2个,也就是B比A少2个,也即一个比多比少的数量关系可以有两种表述方式。再讲解完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小练习以加强巩固这个知识点。其次再教学比多比少的知识时,让学生明确求A比B多多少?就是A里面去掉与B相同的部分,即从A里面减去与B一样的数据就是A比B多多少?也即让学生明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用大数减小数这个数学模型。再根据第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顺气自然得明白求B比A少多少就是求A比B多多少?也即用大数减去小数。

而徐宾老师的课堂上,我觉得在教学新知,让学生明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是这个数去乘几分之几后,先不出现去掉一个单位“1”,让学生猜测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第二张纸长,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第二张纸短,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和第二张纸一样长。而是在这个环节后直接让学生观察,你觉得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应该怎么做?学生应该很快得回答用一个数去乘几分之几,此后教师把这个模型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个比较深刻的印象。我想这样可能在后来徐宾老师在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时学生会顺其自然得讲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学模型,而不会像在徐宾老师的课堂中学生提到的就是计算时的注意点而已。其次在教学用线段图理解时,我觉得在这里徐宾老师应该一步一步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会自己用画线段图来解决数学问题,而不是直接把完整形式展示给学生。

在听完了沈百军老师的讲座后,让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一直都知道建立数学模型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但是有时也感觉这与算法多样化有冲突,把学生的思维定在了一个方面。可是从数学的本质角度讲就是为了让学生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模型的学习是有效的。但是数学模型的建立是需要不断的数学学习为基础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渗透或者是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与思维,让学生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中学会建立模型。

解决问题评课稿1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上午好!随着我县第三教研协作区集体活动的开展,我曾参加学习过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的学习,都让我在教学经验上成长一大步。今天来到二小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我深感荣幸。下面我就熊老师的这节课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和感受:

熊老师的这节课最主要的闪光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毕业班的后期能大胆的使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说明熊老师思想进步,善于学习新教法,很是难能可贵。

二、“三疑三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交流。在本节课中熊老师三次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去自学例5,探索新知,再后来的解决问题中能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应用的恰当得体。

三、注重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学习例5时,熊老师先组织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先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明确的了解,进而引导学生用比例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能更容易的接受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练习设计,紧扣例题。当学生顺利的学会例5后,熊老师围绕例题设计了大量的练习,练习题形式多样、灵活。特别是后来的学生自己出题并解决,把课堂气氛带入了高潮。

但就本节课我也发现了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

一、“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使用的太过生硬,仅仅在课堂开始几分钟听到了老师问学生在看到课题后想知道什么,就草草了事了。虽然后来老师小黑板出示了设疑自探,可是这里的“疑”还是老师设的,学生只能顺着老师的思路来走。

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虽然课堂中熊老师三次使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除了第一次多少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小组合作的味,后两次的使用完全没有小组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三、课堂学校气氛太过于沉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整节课中老师的身份还是相当于太阳,学生的身份还是地球,只能围着老师的问题转。没能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自主性。

四、课堂中应多加一些对学生的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给予指导和鼓励。并且在评价时要做到有激励性,发展性,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

针对以上情况,我想对熊老师提出一些自己粗浅的建议:

一、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做到真正的放手给学生,既然已经使用了“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就大胆的使用,哪怕是运用的还不成熟也没关系,必定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二、在小组分工上还得下些功夫,要让学生明白在小组合作时,他们应学什么,怎么学。这样学生就不会漫无目的的在那干巴巴的坐着不知所措了。

三、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语言和鼓励性的语言。特别是六年级的后期,学生已经转入全面复习了,本来就很乏味,老师更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上一篇: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大全下一篇:《爱藕说》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