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建设

2024-08-17

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建设(精选8篇)

1.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建设 篇一

新农村建设与资源开发及利用——农村致富实用手册

郑昌华、罗小凡(中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组织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篇 “十七大”精神指导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章 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第二章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章 新农村建设:打造中国现代化的基础

第五章 “明星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意义

第六章 组织贫困农民建设新的大型城市——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一条思路 第二篇 发展新农村建设与管理民主

第一章 村民自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章 村民自治与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民主”

第三章 农村发展与新的治理范式

第三篇 新农村建设以促进致富的现实基础与典型案例

第一章 “后税费时代”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

第二章 取消农业税后的乡村治理

第三章 乡村组织难题与农民的灌溉困境

第四章 农业税和农村 土地制度的功能

第五章 村庄的建构与解构

第六章 必须遏制乡村社会灰色化趋势

第七章 乡村灰化的路径与社会基础——以湘南某县金、银镇为例 第四篇 建设好新农村乡镇体制以加快致富步伐

第一章 乡镇政府的职责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改革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职能

第四章 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以乡村组织为主导的新农村建设

第六章 关于“以钱养事”的认识

第五篇 基层干部体系建设与农村工作

第一章 基层干部依法行政

第二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

第三章 基层干部工作内容

第四章 “三农”问题和农业政策

第五章 基层民主建设

第六章 新农村建设与基层经济发展工作

第七章 基层社会稳定与调解工作

第八章 基层社会优抚和救助工作

第九章 基层人口管理工作

第十章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第十一章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十二章基层干部党风廉政建设

第十三章基层财务管理与审计工作

第十四章基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十五章基层干部领导方法和艺术

第六篇 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问题与创新及典型案例

第一章 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本位与农村社区重建

第二章 着眼点在农民,着力点在村社——兰考新农村建设试验的具体经验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与老年组织的发展——以荆门、洪湖、兰考实验为例

第四章 新乡村建设的切入选择

第五章 谁来支付合作成本——对乡村建设合作收益与合作成本问题的一般分析

第六章 农会组织与建设新农村——基于台湾经验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组织创新

第八章 在新农村建设中创新组织工作

第七篇 致富新农村的制度建设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总体思路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重点

第三章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第四章 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

第五章 建立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失地农民补偿机制

第六章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第七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八章 中国农民的非农化

第九章 维护务工农民合法权益

第十章 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第十一章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制度

第十二章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第十三章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第十四章建设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十五章改革农村教育制度

第十六章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第十七章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十八章优化农村扶贫开发模式

第十九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八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

第一章 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模式探讨

第二章 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三章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组织若干问题

第四章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发展的对策

第五章 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创新

第六章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的策略选择

第七章 中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路径

第八章 农业技术推广:建设可持续农业的技术保障

第九章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第十章 农村农业现代化案例评析——山东省农村城镇化

第九篇 新农村农业工业化建设和成功案例、经验

第一章 实施农业工业化的战略意义

第二章 推进农业工业化的保障措施

第三章 国内部分地区发展农业工业化的成功经验

第四章 南通农业工业化的成功经验

第十篇 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经济、金融关系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体制建设要先行一步

第三章 开发和利用资源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十一篇 新农村新型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新技术及典型案例

第一章 发展观光农业的基本条件

第二章 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二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十三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十四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十五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观光农业的类型,特征与增效途径 发展观光农业的目的与效果 如何发展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的营销技巧 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 观光农业项目的设计 观光农业项目经验借鉴 观光农业发展趋势 新农村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退耕还林概述 常见经济林树种的培育技术 常见生态经济兼用树种的培育技术 常见生态林树种的培育技术 新农村人才资源组织与利用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概况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人力资源预测与开发规划 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管理 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政府与企业行为 新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及成功案例借鉴 我国农村传统能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太阳能的利用技术 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技术 农村小水电的开发利用 小型风力发电技术 国外农村能源建设的经验借鉴 加强我国农能源建设的措施 新农村沼气资源开发与利用及典型案例 能源、沼气基础知识 沼气的发酵原理及条件 户用沼气池的设计及建池技术 沼气池的使用、管理与日常维护

第五章 沼气用具及管道的安装与维护

第六章 沼气发酵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第七章 沼气生态农业模式介绍

第十六篇 旅游资源开发典型案例

第一章 五台山——佛国圣境

第二章平遥古城——华夏第一古城

第三章 乔家大院——九州民俗精华

第四章 皇城相府——北方文化第一巨宅

第五章 同里——醇正水乡

第六章 周庄——中国第一水乡

第十四篇 新农村建设与资源开发及利用相关政策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详细介绍了“十七大”精神指导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与新农村民主管理、乡镇体制、制度和领导干部的培训、建设及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问题与创新及典型案例;以及致富新农村的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经济与金融关系,与新农村新型农业资源、林业资源、人才资源、新能源、沼气资源、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新技术及典型案例;以及新农村建设与资源开发及利用相关政策。

本书特点:

指导性强——针对“十七大”精神指导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要求与工作要点指导

过程工作的具体细节、环节,本书都做了细致的介绍,做到回答“怎样做”的问题。

紧跟时代——本书的内容代表了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知识与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和新要

求,紧跟时代的步伐,保持了我国的农村建设的发展活力和致富的步伐。

权威编著——本书由长期从事地方新农村建设工作研究及其指导的资深专家、教授结合自身

经验与实践成果精心编写。

便捷性——本书作为工具书,体现了内容全面、查阅方便、通俗易懂、容易掌握、知识新颖

与针对性强的特点。

读者对象:

各市、县、乡(镇)人民政府

各乡、镇村民委员会

各农业局

各市农业资源开发局

各规划建设局

各市科技局

7-5024-3999-4 :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6268页 : 图;26cm

978-7-80662-643-6沼气生态农业实用技术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7173页;19cm7-109-10539-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201页;21cm7-80233-141-2 : 观光农业开发与经营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24页21cm978-7-01-006197-9新农村能源与环保战略 人民出版社, 2007(第五章——第八章)754431707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海南出版社, 2006(第一篇——第六篇)7-80233-151-X退耕还林实用技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04页21cm(买)978-7-5058-6516-7新农村的制度建设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8.132。499页 ¥25 7-5087-1152-1旅游资源开发案例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第一章——第二十章)

2.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建设 篇二

1、依据资源地域组合发展城市经济

以资源开发为依托的辽宁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建国初就有大中型工业城市10座, 1979年有特大、中型工业城市12座, 目前已有各类城市21座。以能源资源开发为主要因素建成的各类型城市占1/4, 特别是抚顺、阜新、铁岭、盘锦等能源资源开发型城市更具典型性, 这是资源地域组合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农村经济尤其是第二、三产业大发展, 大型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凝聚力普遍增强的结果。历经50余年的建设, 辽宁大致可分为四类:区域性多功能的中心城市、专业性工业城市、综合性工业城市与地域性贸易口岸和轻工业城市。这些城市经济的资源特征和发展趋势, 正是能源建设与布局应该着重考虑的基本要素。

2、围绕超重型工业经济发展配置资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工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生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分工也越来越深化, 各工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经常的、大量的、相互交错的技术经济联系, 这要求在物质内容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这种适应国情省情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工业部门比例结构, 是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辽宁是全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 1952年重工业占57.8%, “一五”末期进入超重型产业结构状态, 重工业比例长期占71%以上, 1990年经改革调整降至67.8%, 2000年又回升至78.7%, 2007年全省经济总体构成的三次产业之比为10.3∶53.1∶36.6, 说明工业经济仍雄踞主体地位, 而在工业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所占比例高达82.2%。由此可见, 辽宁工业的超重型产业结构特征很突出, 这是制定全省能源建设与布局规划的关键点。

3、能源资源结构欠优, 互补性差, 后续不足

按照常规能源测算, 全国人均为190万吨标准煤, 而我省为89万吨标准煤, 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2。按资源探明储量分析, 全省能源资源结构比例为煤炭占89.8%, 石油占5.5%, 天然气占0.7%, 水电占4%。按现有剩余可采储量、生产能力和70%的回采率计算, 煤炭和天然气均可再采30—40年, 石油可再采不足10年, 阻碍了辽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以煤炭为主的地产能源资源耗失量大, 受经济和产业体制机制的局限, 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不平衡, 从而导致各种能源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加大, 这是调整能源建设与科学布局的基本依据。

4、能源发展与布局的调整任务重

辽宁经济的主体框架和超重型格局的典型模式是高投入、低收益的初级原材料生产供应为特色的资源输出型区域经济。资料表明, 在全省重化工业中能耗高的初级原材料产品和中间产品约占60%。调整格局的历史负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接续产业, 都将是亟待完成的艰巨任务。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总量规模登上新台阶, 需要能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安全供给保障。对于传统资源开发已进入中晚期的辽宁能源经济来说, 能源建设与布局规划研究要转变能源观念, 树立新能源思想, 确立新能源意识, 建立新能源结构, 统筹新能源生产布局, 强化和创新能源管理。

二、能源供需区域平衡性分析

辽宁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全境的北部和东部, 而能源消费的重点则集中在中部城市群和沿海地区, 能源供需区域平衡有较大差异。

1、中部城市群高耗能区

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 是辽宁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核心区域, 人口占全省的45.6%, 2007年生产总值6064亿元占全省的55%。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的重化工业高度聚集, 其装备制造业产值、钢铁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5%和90%以上, 能源消费量占全省的63.1%。其中, 鞍山年能源消耗2988万吨标准煤, 占全省的16.2%, 居第一位, 抚顺年能源消耗2981万吨标准煤, 占全省16.1%, 沈阳年能源消费1059万吨标准煤, 占全省5.8%。域内仅抚顺、辽阳两市年原油消费量近1320万吨, 占全省24%以上。域内抚顺、沈阳两矿区曾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近年抚顺煤炭资源、沈阳煤田进入衰退期, 而域内重化工业正在加速发展, 能源需求持续增长, 能源供需紧张的矛盾将持续加大。目前, 本区煤炭消费除依靠有限的自产外, 主要由铁岭等煤田供给, 不足部分从关内产地通过铁路调运。原油除部分由辽河油田供应外, 其余都从大庆油田调入。本区域是全省最大的能源调入区。

2、辽南沿海缺能区

本区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宁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其地域大体为地理属性的辽东半岛 (鸭绿江、辽河两个入海口环抱阵地) , 包括大连、营口、丹东等城市。该区人口1045.7万占全省24.7%, 2007年生产总值4165亿元占全省37.8%, 是辽宁经济的发达地区之一, 这里以装备制造和石化产业为主体, 工业基础比较雄厚, 特别是近年来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建设, 使域内经济得以跨越式发展, 随之能源消费持续增长。2006年, 大连地区生产总值2569.67亿元占全省27.8%, 年能耗1298万标准煤占全省7%, 用电量183.93亿千瓦时占全省15.2%居全省之首, 其中工业用电量达122.5亿千瓦时。本区能源资源匮乏, 但是由于该区域港口基础设施完备, 承接国内外市场能源物资的能力较强, 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短缺的制约。目前, 域内煤炭消费以关内调入为主, 原油消费主要依靠国外海运购入。

3、辽西滨海能源供需平衡区

本区由锦州、盘锦、葫芦岛、朝阳、阜新组成。域内面积约5.5万平方米占全省37.3%, 人口1245万人占全省29.6%, 城市化率35%低于全省水平。2007年, 五市生产总值2059亿元占全省18.7%。域内交通运输业发达, 石油化工为主体的重化工产业基础比较雄厚。阜新、北票、南票是我国早期开发年产近2500万吨的煤炭基地, 地处盘锦的辽河油田是全省唯一的原油生产基地。2006年, 本区能耗4336万吨标准煤占全省23.5%, 用电量234.84亿千瓦时占全省19.5%。本区系辽宁能源调出区之一。近年来, 阜新和南票煤田资源不足、煤炭产量持续下降, 而以锦州为中心的滨海区各市经济则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量年年上升, 致使本区能源可供调出量正在锐减, 将逐步成为能源供需自我平衡区。

4、辽北能源输出区

本区以铁岭市为主体, 属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一部分。经济基础薄弱。域内土地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8.76%和7.23%, 2007年生产总值403.9亿元仅占全省3.7%, 人均生产总值仅及全省1/2左右, 工业基础薄弱, 农业为主体, 产业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有36种, 其中煤炭保有储量23亿吨占全省1/3强, 人均煤炭占有量750吨, 是我国可开采百年的煤炭基地。现有煤炭企业13户, 年产原煤2205.2万吨, 已列入全国八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也是辽宁唯一保持青春的煤炭基地。另有大型坑口电站实现二次能源转化生产, 使本区成为全省最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和能源调出区。

三、辽宁能源发展的基本思路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 未来全省经济发展将形成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的三大经济板块。辽宁能源发展应充分考虑各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发展趋势、能源需求特点、能源资源条件等相关要素, 调整能源建设布局, 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

1、指导思想

辽宁能源发展为了从战略上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与供应, 尤其是保障重点开发地区的能源需求, 应不断优化地区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 降低单位产值能耗, 实现空间的合理化布局。编制新的能源建设发展与布局调整规划, 要突破原有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 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为依据, 走出辽宁、立足东北经济区, 以东北亚国际能源合作为依托, 以区域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思路, 站在统筹全局和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结合省情实际谋划辽宁能源发展布局。

2、布局原则

坚持“五统筹三结合”的规划原则, 即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境内资源与境外资源、能源资源建设与港口资源建设、能源建设布局与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政府、企业和市场统筹运作等。坚持节约优先和扩大供给, 能源节约和科技进步导向, 能源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相结合。通过加大能源的区域合作开发, 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 适应能源资源供求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要求, 力争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求的长期短缺矛盾, 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预期发展目标

根据全省经济总量预期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要求和本省能源对外依存度日益增大的实际, 扩大能源供给能力是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为此, 要抓好国有重点煤矿的扩建工程, 强化安全技术改造, 提高生产效率和煤层气等资源利用率;继续提高火电综合效率, 大力调整电力生产结构, 加快推进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建设, 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加强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改变辽宁过度依靠火电的现状。到2010年, 全省能源需求总量控制在19700万吨, 其中, 省内生产占30%左右,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5940万吨标准煤左右。2020年能源生产总量控制目标为5547万吨标煤, 煤炭产量稳定在5800万吨左右, 省外调入量10000万吨;石油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 省外调入6400万吨;天然气产量8.5亿立方米, 省外调入11.5亿立方米。远期目标要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 新能源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幅提高,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使全省能源利用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向第四代能源时期转化。

综上所述, 未来辽宁能源工业布局必须适应能源发展战略的调整, 积极把握国家实施蒙东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有利契机, 鼓励能源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参与黑龙江、鸡西、鹤岗、内蒙东部煤炭基地建设, 加快省外煤炭输入和国外进口煤炭运输设施保障体系建设。在沿海地区发展核电, 促进东北电源与电网建设, 鼓励风力发电;推动新能源建设, 重视农村能源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源转换项目。加快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步伐, 积极利用国外石油天然气资源, 推动大连等沿海地区引进建设液化天然气项目, 推进国家石油储备建设战略, 构建全省能源供给保障体系, 提高保障能力。

(责任编辑:张琼芳)

摘要:能源的开发利用受能源资源状况、科技条件、经济条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 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越高, 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经过百年开发, 辽宁能源开发利用特征明显, 未来能源建设布局将面临重大调整。

3.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建设 篇三

1.农村能源利用现状和问题

农村可供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质能源,此外还有太阳能和风能,榆树市生物质能源资源可分为四类:人畜粪便、草类、农作物秸秆和薪柴。目前农村能源主要包括薪柴、秸秆、小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煤炭、燃料油、电力等商品能源。

30多年来,尽管政府对农村能源进行了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开发, 但是直接焚烧薪柴、秸秆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无论是整个农村能源消费总量还是农村生活用能,薪柴、秸秆所占比重都相当高,浪费极大。而且生物质直接焚烧, 将产生的大量烟尘和余灰,严重污染生活环境并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另外, 农药、化肥的不正确使用和垃圾等随意堆放, 使得大气、地下水、土壤等受到了严重污染, 加之砍伐、植被破坏和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等, 致使农村污染高于城市。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做好农村能源节约,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民传统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减少农民对商品能源的依赖,而且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沼气的开发利用是解决农村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为了彻底解决农村能源和环境问题, 沼气开发利用是农村居民使用能源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重要途径。

2.1沼气是适合农村资源环境的清洁环保能源 沼气是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性气体。沼气的热值为5500~5800大卡/立方米,主要成份是甲烷和二氧化碳。发展农村能源不仅是开发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能够治理農业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和发展潜力。

2.2 沼气工程可为生态农业、农村环境建设带来巨大效益沼气不仅是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燃料,而且所产生的沼液、沼渣也有非常广泛的用途。沼渣的肥效是普通农家肥的三倍多,可有效地促进作物增产,提高产品质量;沼液可以用来施肥、养殖鱼虾、浸种。通过走“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种养业生物链模式,改善土壤长期使用化肥出现的板结情况,有机肥成分明显提高,农村水体污染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使农产品品质得以提升,可见发展沼气不仅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而且还能将农户的生产、生活、种植、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业资源的再生增值和多级利用,改善农村环境,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3 沼气可变废为宝,充分利用有限资源 经过20多年的摸索,农村沼气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且为了保证建好一个使用一个,保护农户的利益,规定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必须执行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统一采用“一池三改”模式,要求各地严格按照这些规程和标准,逐村调研,逐户设计,统一施工,做到建一个用一个,切实为改善农民生活和促进农业生产发挥实效。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农村“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户用沼气、大中型畜禽场沼气治理和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

4.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建设 篇四

而相当多的贫困村贫困群体的存在,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新农村建设步伐,试想,作为农村主体的农民温饱问题还没解决,何谈建设新农村?所以说,扶贫开发是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基础,而建设新农村是扶贫开发奋斗方向,要想建设好新农村,在贫困地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是当务之急。

一、脱贫解困工作是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旗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始终坚持围绕解决和巩固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这个工作重心来开展工作,突出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世行贷款项目扶贫工程、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及社会扶贫工作,取得了突出实效,减少了贫困面和贫困人口,使贫困群体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相应的改善,贫困群众经济收入稳步增加。据统计,自1986年始,到2005年末,累计解决了26.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及温饱不稳定问题,其中未温饱人口16.4万人,低收人口9.8万人。全旗极端贫困人口由25万人减少到8.6万人。贫困群众收入由1986年的人均149元提高到2005年的2620元。

但是,由于农牧业基础设施落后,生产能力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一遇灾年,不但脱不了贫,而且本来已跨越温饱线的人口又重新返贫。受农牧民科技素质偏低,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基数较大,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扶贫开发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构建和谐农村是重中之重,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就更显得相当重要,**旗面临的仍是8万多绝对贫困人口和11万多低收入人口的温饱及稳定温饱问题,而从实现整体脱贫进而促进新农村建设看,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据对贫困户建档立卡统计显示,全旗16个乡镇中,仍有195个重点贫困村嘎查,按“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到2010年才能得以全面扶持。现仍有8.6万极端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有10.9万低收入人口需扶持,进而使重点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全旗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阶段全旗扶贫工作已由以解决温饱为主转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的阶段,解决温饱难,巩固温饱同样任务艰巨。我旗贫困村不仅基础条件差,各项社会事业也严重滞后,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贫困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是全旗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从已经实施的整村推进的情况看,从2001年到2005年末,全旗有83个贫困村先后实施了“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世行贷款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工程”。使重点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经济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但是,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扶持对象窄、标准低;扶持内容不全面;扶持方式单一;实施进度缓慢等。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主要有4方面因素。

一是受到扶贫开发目标的限制。扶贫开发主要是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这一目标使得整村推进的措施和手段难以顾及贫困村非贫困人口以及扶贫项目之外的扶持内容。

二是受资金投入规模的制约,投入资金少,仍属杯水车薪,同时,重点村与重点村之间,旗县之间的贫困人口数有多有少,贫困面有大有小,就影响了投资强度,进而不能从根本上很好地发挥资金扶持的效益。

三是整村推进的起点本身就偏低。重点贫困村与其他村比较,实现建设新农村目标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面临的困难更多。

四是各项资金合力不够。目前,政府投入扶贫的各方面资金来源渠道日益增多,但使用分散,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二、扶贫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如前所言,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20字的目标和任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关键在一个“新”字上,就是说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农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这与扶贫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最近几年我旗在实践中实施的扶贫开发三大建设,即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农牧业产业化建设,为扶贫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三大建设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三、整村推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工作方式的重大转变,它以重点贫困村为单位,以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始终瞄准了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的进村入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全旗有83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凡是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的村,农民收入显著提高,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人饮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多数村二、三年后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部分村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实践证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将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不仅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贫困问题,而且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为新农村建设搭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四、几点思考

建设新农村是扶贫开发的奋斗方向,扶贫开发是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基础,二者是相互促进的,绝不能割裂开来,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贫困地区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解决温饱问题,打不牢这个基础,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抓住新机遇,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防止扶贫工作被淡化、边缘化的倾向。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旗要仍然坚持以扶贫开发工作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公共财政应向贫困地区倾斜,扶贫资金应当紧紧瞄准贫困群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力争到2010年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一是必须调整规划,通过重新调整规划,扩大扶持对象,增加扶持内容,丰富扶持方式,使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是调整整村推进目标,整村推进不仅要着重解决好贫困村贫困人口的温饱、巩固低收入人口温饱水平的问题,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惠及全体村民,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支持贫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是整合使用包括政府扶贫投入在其他各方面资金,集中投入,捆绑使用,做到整村推进实施一个村,就基本解决好一个村的问题。

5.发展新能源,建设新农村 篇五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胜利闭幕了.这次大会奏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曲,谱写了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三农”问题关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富则中国强,这是个浅显的道理.中央的方针是:多与、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作 者:《太阳能》编辑部 Editorial  作者单位: 刊 名:太阳能 英文刊名:SOLAR ENERGY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 

6.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建设 篇六

来源: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网站日期:2007-10-2

3在新农村建设中龙湾屯镇着眼于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思路,通过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广泛应用清洁、环保型新能源。

一是实施气化工程。在柳庄户、南坞、大北坞3个村实施沼气集中供气和生物质气化工程,供气能力达960余户。与家用液化气相比,达到安全、经济的目的,为农户降低燃料成本近50%,另外,秸秆通过发酵后,在产生沼气作燃料的同时,还产生沼液、沼渣作高效有机肥和养殖营养饵料,使秸秆从燃料、饲料、肥料这三方面实现了良性循环,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净化镇域空气的作用。为张中坞、小北坞、树行、唐洞4个村购置747个家用秸秆燃气炉,实现了炊事能源的环保化。使用秸秆燃气炉,可以就地取材落叶、秸秆、杂草等柴物作为燃烧原料,不仅帮助农民省了煤钱,同时,燃气炉生产公司还收购灰炭,无疑又为农民增加了一些收入。二是实施节能吊炕安装工程。镇域13个村实施节能吊炕安装工程,普及率100%,目前已完成4900铺,占总任务的96%。新型“暖气吊炕”是该镇农民焦自忠发明的,目前已通过了专家鉴定,其具有节能环保、操作简便、供热迅速、节约成本等特点,一个农户每年冬季约需用煤3吨,按每吨580元计算,“暖气吊炕”可节省采暖费近1800元。革新后的吊炕比革新前可提高室温2-4摄氏度,比传统的火炕提高室温6-8摄氏度,既省柴、省煤又省事。

7.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分析 篇七

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主义新农村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广大农村发展沼气工程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能源工程,而是与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回收利用农村废弃物息息相关联的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富民”工程。

农村沼气能源可替代煤炭、薪柴和秸秆作为燃料,既可以解决农村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又能满足广大农民对使用优质清洁能源的需求,是一种使用价值极高的可再生能源。在农村推广应用沼气能源,对减轻因农民对森林砍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低碳经济等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

目前所说的沼气生态农业模式、沼气循环农业模式或沼气利用模式都是集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于一体的模式,并没有把开发模式和利用模式分开来讨论。只有骆世明学者提出了广东沼气开发模式、农户小型沼气模式和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或综合场(农庄)沼气站模式,但其具体内容还是围绕沼气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来讨论的[1]。本文从沼气工程以及沼气与种养业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讨论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2.1 按沼气工程建设规模划分

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按沼气池建设规模为标准可分为户用型、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沼气池,具体规模划分参数见表1。其中,户用沼气池是小型沼气池的微型化,是在全国建设规模最大,推广面最广的沼气能源利用模式。本文主要探讨目前在农村普遍推广利用和工程建设面最广的户用型、小型两种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注:表内数据来源于http://www.biogas.cn/Z-Show.asp?ArticleID=1764。

户用型沼气工程开发利用模式:户用型沼气池是以农村单个农户家庭为单位,以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为发酵原料,以产生生物能源满足农户用能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的沼气池。这类沼气池的池容积按国家标准有6m3、8m3和10m3三种规格,结构简单适用,是小型沼气池的微缩模型。通过这种工程和方法获取的沼气能源,称为户用型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户用沼气工程包括5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配套子系统。即发酵原料的计量和进出料系统,增温保温与沼气的净化、储存、输配和利用系统,计量设备系统,安全保护系统和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系统。按国家标准产气率,户用沼气池的产气率为0.2—0.25m3/(m3·d),一口10m3沼气池年产沼气量600 m3左右。由于沼气池的产气量与发酵温度关联度很大,故建池地区的环境温度会影响沼气池的产气率。根据以往的使用经验,一口8m3的水压式沼气池,在南方年产气量约500m3,而在北方的所产气量却只能达到300m3左右,全国的平均年产气量约385m3 [2,3]。户用型沼气池以结构简单、易管理、投资小而深受农户的欢迎。在正常运行条件下,沼气池日可处理3—5头猪或2—3头牛和3—5口之家的人畜粪便与养殖污水。这类沼气池基本上能满足农户基本生活用能和农业的有机肥料需要。

小型沼气池开发利用模式:小型沼气池是指以农村小规模养殖农户为单位,主要以牲畜粪便为发酵原料,解决农村小户型养殖造成对周边环境和水体的污染,以产生生物能源满足农户生活生产用能为目的的沼气工程,小型沼气池总体容积大于20 m3小于600 m3。小型沼气工程包括的配套子系统有:发酵原料的预算处理系统,进出料系统,增温保温、回流、搅拌系统,沼气的净化、储存、输配和利用系统,计量设备系统,安全保护系统和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系统。小型沼气池适用于农村小规模养殖专业户、农村集镇污水处理、农村学校污水处理等。

2.2 按沼气池与种养业之间的关系划分

“三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4]:①模式内涵。“三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是典型的农村沼气能源生态模式之一。它是以沼气为纽带,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地、庭院等场地,按照生态循环规律,把农村养殖业、农村能源(沼气)、农村种植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人畜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后所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为下一级生产生活活动提供肥料、饲料、添加剂、能源等,从而形成养殖—沼气—种植的“三位一体”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的庭院格局。②模式结构图。“三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主要建设畜禽舍、沼气池和农田(果园、鱼塘、菇房、菜园等)等几部分,同时使沼气池建设与畜禽舍、厕所相结合,结构见图1。③单元功能。厕所既是为人类生活提供地点,又是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粪水;猪圈是为养猪业提供场地、为生产沼气提供发酵原料和为人类生活提供优质的肉食品;沼气池是为农村炊事提供高品位的清洁燃料——沼气和为农田的农作物提供叶面养分。④模式特点。由图1可知,该模式不存在废弃资源,在各个环节都没有资源浪费,对所有环节的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该模式是一个往复循环式生态、节能、环保的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模式。图1中的每一个单元不但有自己的功能,而且相互之间提供所需原料。如猪圈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猪粪,沼气池或沼气罐为养猪业提供饲料——沼液,沼气池与沼气罐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料种植无公害农产品,农田为其提供秸秆作为发酵原料。该模式使用方便经济,农户室内空气污染程度降低,同时很好地实现了资源的多层次、反复循环利用,提高了生物能转化率,把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转变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体系。此模式适用的区域为北纬32°以北的地区,主要包括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大部分地区以及这些地区以南的各省、市、自治区。

“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①模式内涵。“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是我国北方最为典型的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该模式是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相结合,通过较快的能流、物流转换技术,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农村能源生态系统体系。该模式在日光温室内把沼气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发展高产、高效、优质、节能的生态农业模式,简称“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5,6,7,8,9,10]。②模式结构图。“四位一体”的沼气能源模式主要结构是在农户庭院或空地建1个8—10m3的沼气池,在沼气池上面建设一个15—20m2猪舍(或禽舍),猪舍一侧建一厕所,猪舍另一侧建80—600m2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其中沼气池、猪舍和厕所都在日光温室内,沼气池的核心是起着联结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与生活用能的枢纽作用,日光温室是该模式的基本框架和主体结构,其作用是为沼气池、畜禽、蔬菜创造良好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基本原理是利用塑料的透光性和阻散性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同时保护和阻止热量和水分散发,达到增温、保温和保湿的目的,见图2。③单元功能。猪圈既为养猪业提供场地,又为生产沼气提供发酵原料和为人类生活提供优质的肉食品;厕所为人类提供生活地点、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粪水;沼气池为农村炊事提供高品位的清洁燃料——沼气,为大棚蔬菜提供叶面养分,为蔬菜大棚提供增温所需能源;日光温室为沼气池和猪(禽)舍等提供良好的光照、温度和温度条件,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为市场提供优质蔬菜。④模式特点。“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不仅具有“三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的所有特点,它还具有自身的特性。“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是使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该“模式”使原来闲置的农户庭院土地变成高效的粮食生产地,使低产田变成了发展“三高”农业的保护地,使四荒治理与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符合“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基本原理。“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等多行业、多学科浓缩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实体内,实现了多业结合与集约经营:将技术与劳动高度密集在一个空间范围内,便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实现低投入、高产出、速见效,最终实现能源生态系统中物流和能流的良性循环,有机物的多层次利用,达到能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模式,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结构简单,易于建设,以庭院为基础管理方便。生态农业的核心是生物技术,其特点是知识密集、技术先进、投资少、效益高、适应面广;而“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就是以沼气生产为中心的能量和产品的生产网络,把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生产等联结起来,组成良性循环的利用系统,以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达到更佳状态。本模式适合于有水源条件的灌溉地区,如汾渭谷底、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农业区等。

“五配套”沼气能源模式:①模式内涵。“五配套”沼气能源模式是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从有利于农业、畜牧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转换与平衡出发,充分发挥系统内动植物与光、热、气、水、土等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建立起生物种群互惠共生,食物链结构健全,能量流、物质流、养分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经济沼气能源利用模式[11,12,13]。②模式结构图。“五配套”沼气能源模式由沼气池、猪(牛、羊、鸡)舍、地下水窖、厕所(或看护营房)和果园(蔬菜大棚、花卉大棚)5个部分组成。该模式在地下建立沼气池,上建畜圈、厕所,常年养殖猪、牛、羊或鸡,冬季在畜舍上加盖塑料暖棚,利用太阳能和牲畜体温保证沼气池正常产气。借助该模式实现地下、地表、空中的立体开发,使生产空间延伸、时间延长,生产链更为合理,产量增加,品质改善,效益提高,具体结构见图3。③单元功能。猪(鸡)舍建在果园或农户庭院中养猪、养鸡,一般3—5头猪既可满足一口8—10m3沼气池的发酵原料,又可代替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鸡不但能捕食果园内的多种害虫,还能产粪、产蛋、产肉,鸡粪可喂猪,猪粪入沼气池产气,实行多层次利用,促进果牧结合。沼气池是“五配套”沼气能源模式运行的核心,起连接养殖、种植、生活用能与生产用肥的纽带作用。在果园或农户住宅中(日光温室内)建一口8—10m3的高效沼气池,既可作照明、做饭所需燃料,又可解决人畜粪便、作物秸秆长期堆积腐烂造成的各种病虫害的滋生,改变农村生态环境。同时,沼气发酵后的沼液可用于果树叶面施肥、打药、喂猪,沼渣可用于果园施肥,达到改善环境,利用能源,促进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在果园或农户庭院中建水窖,用于收集和贮藏地表水(雨、雪)等水资源。这些水除供沼气池、果园喷药和人畜生活用水外,还可弥补关键时期果园或蔬菜(花卉)用水。果园(日光温室)和节水灌溉系统,是果园配套节水保墒的措施,是多蓄、少耗、巧用水的有效办法,果园或日光温室为市场提供优质绿色的果蔬与花卉。果园盖看护房既可住宿,又可作贮藏库或器械室,方便农户日常生产和生活。“五配套”沼气能源模式充分利用蓄水窖和节水灌溉系统为果园或蔬菜、花卉提供用水。该模式适合适合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的严重缺水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如农牧交错带、渭北旱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等。

3 农村户用沼气开发利用模式效益分析

3.1 沼气能源替代农村燃料的经济效应[4]

沼气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热值较高的能源,它代替农村传统的秸秆、薪柴、煤炭、煤气等燃料产生综合经济效应。一口8m3的沼气池在气候条件好、原料充足、管理好的情况下,一般产沼气约400m3/a,消耗原料约4.5t/a,按原料(秸秆)50元/t计算,每年需原料成本225元。目前,我国农村各地生活用燃料为沼气、煤气、煤和薪柴等,各种燃料的成本见表2。由表2可见,按每口沼气池使用15年,一口8m3沼气池的建造费用约3000元,每年沼气池折旧200元。因此,每年农民可节约燃料开支约600元,相当于每年农民增加净收入600元/a。

3.2 沼肥替代化肥、减少农药使用的经济效应

沼肥是人畜粪便、秸秆、生活污水等在沼气池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渣、沼液,使用沼肥作为肥料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高。从表3可见,沼液、沼渣含丰富的氮(N)、磷(P)、钾(K)、有机物,氮(N)、磷(P)、钾(K)比一般的土杂肥高。其中,氮(N)高出134%,磷(P)高出111%,氧化钾高出28%。经过厌氧发酵生产的沼肥,病菌、虫卵有90%以上被杀死,这种沼肥施用于农作物可减少农药用量,既节约了农药成本,又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还可减少由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沼渣可用来代替部分猪饲料,降低养猪成本。

由表4可知,根据对南方某地农村调查的数据,农村建设沼气池后农户从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中获得户均收入为661.62元/a。由于调查地为丘陵土地贫瘠地区、土质差,几乎全是坡耕地,故沼液、沼渣用于种植业的收入比平坝地区低。但由于建设沼气池改善了卫生环境,减少了医药费与农药支出,两者相抵,户均年收入分别为72.94元和60.35元。

注:根据实际调查与计算获得。

3.3 沼气生态环境效益的经济分析

沼气环境效益是指使用沼气净化空气,使用沼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良土壤,促进农民增收和身心健康,节约医药费用等多方面的综合经济效应。根据调查可知,农村沼气池建设对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的作用明显。由于农民使用沼气可代替秸秆与薪柴,减少了烟尘与CO2排放,沼气池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空气质量。

4 沼气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4.1 沼气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化发展

受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升级、农民收人提高、家畜规模化养殖、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户用沼气开发利用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沼气能源开发利用在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向小型、中型、大型与特大型发展。主要表现在:①与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粪水污染治理结合,可建设特大型与大中型沼气工程。②借鉴欧洲沼气工程技术,将小城镇与集镇建设相结合,建设大中型污水净化沼气工程;与区域食品加工和酿造等行业的有机污染治理相结合,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形成区域有机废物处理中心,促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畜牧业之间的健康与协调发展。③与农村养殖专业户粪便污染治理相结合,配套建设小型沼气工程;与农村人口集中相结合,配套建设小型联户沼气工程。

4.2 沼气能源开发利用多元化

主要表现在:①沼气工程的应用领域多元化发展。沼气工程由发展初期的农村粪污治理、清洁空气、生活污水处理领域向秸秆沼气化处理发展。②沼气能源利用多元化发展。沼气能源利用由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向沼气热电联用和沼气净化提纯、压缩做汽车燃料等商业领域发展。③沼气能源利用区域多元化。大陆地区沼气能源利用由最初的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向农村能源利用、粪污治理、清洁空气、生活污水处理方向发展,向农村周边的农村集镇、农村校园生活污水处理和城市污水与垃圾废弃物处理领域发展。

4.3 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与沼气热电技术结合

随着热电技术在沼气业的应用与沼气发电技术、发电设备技术的成熟,沼气发电、供热技术与沼气工程紧密结合实现能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在沼气发电机发电的同时,可产生出大量的热量,烟气温度一般在550℃左右。通过利用热回收技术,将燃气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中冷器、缸套水和尾气排放中的热量充分回收利用。一般从内燃机热回收系统中吸收的热量以90℃的热水形式供给热交换部分使用,内燃机正常回水温度为70℃。在农村小型沼气工程、集镇污水处理工程、养殖业沼气工程中都可充分利用微电脑沼气热电技术进行沼气发电的同时利用其热能,冬季用于采暖和生活用热水,夏季可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连接,作为空调制冷[13]。

4.4 加强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与两业的桥梁作用

充分发挥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与两业(种植、养殖业)之间的纽带桥梁作用,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与生态观光农业,实现农村沼气能源的循环经济。在各地方因地制宜地推广与各地区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能源生态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在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北方“四位一体”、南方“三位一体”和西北“五配套”等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基础上,延长各个模式的产业链和加工链,推进农村沼气能源循环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

摘要:中国沼气发展已进入产业化发展时期,对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沼气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从沼气工程规模和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与种养业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探讨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并对目前沼气工程数量最多、推广面最广的农村户用沼气利用模式效益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为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提供对策建议。

8.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建设 篇八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能源资源状况

(1)小水电:全县有大小河流7条,大多数属平原季节性人工河流,主要作用是抗旱排渍,自然落差不大,水能理论蕴藏量不大,只有2100kw,可开发量1700kw。

(2)太阳能:全县年日照1995小时左右,日照率为46%,太阳能年总辐射量0.45MJ/cm

(3)风能:年平均风速2.3米/秒,相当于2级风,开发利用价值不高。

(4)生物质能:农作物秸秆仍是吉水县农民生活用能的主要来源,每年用作生活用能的农作物秸秆16.8万t,占总量的68.7%,返田作肥料占31.3%;薪柴是农村广泛使用的传统生物质能,薪柴资源包括薪炭林、防护林、速生用材林、灌木林、疏林和“四旁”树等,全县薪柴开发总量为3.99万t,随着国家封山育林及林业加工业的发展,薪柴可用作农村生活用能量日趋减少;全县生猪存栏9.35万头,鸡10.6万羽,年产生畜禽粪便9.1万t,可利用量为15.1万t。

从以上可以看出,吉水县能源资源构成特点是:煤炭等化石能源极度缺乏,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新能源开发潜力大。

2.农村能源消费特点

生活用能的需求与生活水平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生活用能主要靠当地秸秆和薪柴,采取直接燃烧方式,能源有效转换率仅有10~30%,造成能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费,能源缺乏与浪费之间矛盾突出。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吉水县农村生活能源使用出现了新趋势,呈现出“三减三增”特点:一是自及自足能源消费减少,商品能源消费增加;二是秸秆能源消费比例减少,液化气、煤等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增加;三是高能耗用能方式逐步减少,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增加。

3.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农村地区生物质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蕴含着发展新能源的巨大潜力。经过多年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太阳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在吉水县农村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3.1生物质能开发

(1)沼气。沼气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发应用的一种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底,全国已经累计建成户用沼气超过4000万户,受益人口达1.55亿人。沼气是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混合气体,其中甲烷约占55~75%,1m3沼气相当于0.7~0.8kg标煤,热值较高,燃烧后只产生和CO2和H2O,是一种高品位的清洁能源。

二氧化碳和甲烷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7万t,甲烷0.102万t。

沼渣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和矿物质灰分,改良土壤功效十分明显,其中有机质含量36.9%~49.9%,腐殖酸10%~24%,粗蛋白5%~9%,全N0.8%~1.5%,全P0.4%~0.6%,全K0.5%~1.2%;沼液含有多种速效营养成分。

沼渣沼液可广泛用于作物浸种、叶面喷肥、基肥或用于防治作物病虫害,也可作为家畜添加剂和鱼铒料,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用沼液浸种,水稻增产9.4%,玉米增产9.35%;沼液作叶面喷肥,密柑单株增产20.2公斤,茶叶喷施沼液能够促进茶叶株高增长,增加茶叶的百芽重和单叶重,促进茶树增产,增产率为9.0%。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已成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的一个新亮点。

(2)农作物秸秆及薪柴。

秸秆及薪柴具有体积大、密度小、热值不高的缺点,远距离输运成本大,堆放在房前屋后影响村容村貌,将其进行气化或压缩处理做为燃料是提高利用效率可行办法。

①秸秆气化。秸秆气化是采用一种生物质热解技术,先将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原料切碎,在缺氧条件下,使秸秆不充分燃烧,产生大量的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一个4口之家每月需要燃烧秸秆130kg,每100kg燃料费用为13~15元,每农户月燃料费16.9~19.5元,秸秆气化成本明显低于其他常规燃料。秸秆的平均含硫量只有0.38%,远低于煤的含硫量(约1%),秸秆气化使用方便,清洁卫生,可以部分代替高品位商品能源。

②固化成型。将秸秆或薪柴干燥粉碎后,经过成型机械挤压成密度为0.8~1.2t的柱状或颗粒状燃料,1t成型燃料相当于0.429~0.571t标煤。是一种能代替燃煤的新型低碳、节能、环保燃料,具有燃烧热效率高、使用安全、清洁环保、节省空间等优点。

3.2太阳能利用

①太阳能热水器。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和市场化。每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年可替代标煤150~180kg,2009年全国农村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2955.56万台,面积已达4997.06万m2, 嘉鱼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普 及率已达11%。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全年可节电1.8GJ(约512kwh),按本地农村电价0.6元/度计,每台热水器全年可节约307.2元,农户6~7年就可收回投资,而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寿命可达15a。

②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路灯主要是通过太阳能板的光生伏特效应原理,白天吸收太阳能光子能量产生电能储存,夜幕降临时产生照明。太阳能路灯不需要架设输电线路,不用专人管理和控制,技术和经济效益上可行,一次性成本回收较快,节能效果显著。

③太阳能温室大棚。不仅在瓜果蔬菜、花木苗圃等种植业上广为应用,在水产养殖、畜禽饲养等方面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对提高农牧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4.新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现实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4.1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态建设,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延长了农业生态链,既生产了清洁能源,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开发利用太阳能,既能有效提供安全、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又能促进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不仅使农村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4.2有利于优化农村用能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农村广泛使用沼气、秸秆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是农民现代文明生活的一个缩影。目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着减排问题,逐步会将减排成本纳入考量的范畴,传统能源的成本将显著上升,发展可再生能源,符合减排趋势。

4.3有利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大力推广猪—沼—菜(粮、鱼、果)生态利用模式,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把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转换成清洁能源和高效有机肥料,既解决农村燃料问题,又减少了农药使用,培肥了地力,还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

5.建议

上一篇:高中文艺部长竞选个人演讲稿下一篇:推荐好看的情感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