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2024-10-0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精选11篇)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篇一

成型113张迪2011101286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

虽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但是我们也将自己 置于危险的境地——为了发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洪水、台风、地震等灾难向我们呼啸而来。给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经历了各种无情的灾难,我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了拥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不断的加强生态保护。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应从多方面进行:

一、深化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资源供需矛盾、保障能源安全、遏制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不但符合当今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潮流和趋势,而且也是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当然更是贯彻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和困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积极推广普及节能技术,推行低碳消费等综合措施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让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企业要做好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处理好三废问题,不能 把未经处理的废气,废水,废渣排放,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处理。尽可能 的做到资源循环利用。研发先进技术,做到低能低耗,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采取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耗的做法发展经济,不然会使全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同时还要遵守职业道德,爱护生态环境,不可以乱砍乱伐,此外,在做好自己的本分的前提下,要回报社会,大力投资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绿化,把各种

绿化,生态林带,好好地建设好、保护好。

三、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这一精神,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发展,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使得农村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创建活动全面展开,整治后的乡镇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村庄风貌整洁优美、农民素质整体提高。

四、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通过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国家生物战略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有效措施。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的要求,切实做好以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

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强水利建设,推进以防洪和防治地质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五、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教育是改造人的灵魂、塑造人性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普及生态文明观必须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要把贯彻十七大和贯彻省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宣讲会、报告会、读书教育等活动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在全社 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建设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强化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教育体系,利用各种创新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和价值取向,从而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六、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制定和实施生态道德规范,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机制。要依法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管理和调控,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制定实施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性企业和园区。制订发展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产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发和使用新型能源。生态文明规范建设,除了强调道德规范建设,强化人们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外,还要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

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建立广泛的交流合作体系。既要加强和探索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与机制,也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共同维护人类地球家园。

2008年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说,各国应携手奋进、坦诚合作,加强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及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做好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既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措施,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是社会中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也应该为生态文明献出一份力量。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细化到具体的一点一滴可以是:在学习中,尽量使用节省的文具用品,杜绝浪费;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用陶瓷杯、纸饭盒、布袋、普通竹筷子来替代;爱护花草树木,不要破坏城市绿化;尽量使用节能灯泡,节约用电等等。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篇二

关键词: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是自然界的存在状态,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 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达到的一种更高境界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我党在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形成的旨在扼制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重要性, 并且要争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建成美丽中国。

二、当前中国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 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也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环境恶化危害公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并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严峻的生态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各种资源需求与供应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虽然矿产、林业等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太大, 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 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

二是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污染现状日趋严重。从环境污染状况来看, 近几年, 我国废水排放中化学需氧量 (COD) 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超过劣V类水体水质, 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湖泊 (水库) 富营养化问题仍然突出, 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11%的城市超标, 城市大气环境以可入肺颗粒物 (PM 2.5) 污染为主的混合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而每一年因为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疾病甚至死亡的案例也数不胜数, 这给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三是生态环境恶化, 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例如部分地区对国土资源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无序开发使全国近80%以上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沙漠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18%以上, 全国水土流失356.92万平方千米, 占国土总面积的37.2%。此外, 河湖干涸、地面沉降、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缓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都亟需引起重视。

由此可见, 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合维持下去, 只有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供需矛盾、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三、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宣传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意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目前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 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 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不断强化。若不破除传统的观念和意识, 坚持科学发展观理念和思路并付之于行动, 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迈出大的步伐。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 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 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实现上述目标, 必须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是必须强化政府责任、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健全约束和规范环境行为的法律制度。三是建立市场会机制, 充分运用市场手段,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 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加强环境监管,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3. 提倡科技创新, 促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解决资源环境面临的问题, 归根结底要靠科技进步,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的控制能力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能力。应当更加注重科技自主创新, 在紧跟国际新技术新进展的基础上,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加大对节能、清洁能源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力度, 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力争抢占国际新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加强开发的同时, 也要加大先进技术推广与应用, 不断将新科技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去。

4. 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生态既要保护又要修复, 要加大对已遭到破坏生态的修复和对生态脆弱地区的投入和保护力度,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促进形成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的良性循环。一是加强监测预防。加大环境监测力度, 实行严格的环境质量控制标准, 强化监督手段, 为污染防治奠定基础。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提高防御能力。二是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 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 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三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 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四是增强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生态产品要直接惠及百姓, 要大力加强林地、水源、湿地、草原等绿色生态资源的保护, 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

3.建设生态文明 奉献美丽中国 篇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

林业发展的目标

《绿色中国》:赵局长,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请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而言有怎样的意义?林业将在其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

赵树丛: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为全球第2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面对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而言,我认为有四大意义:(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这两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为了解决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四)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林业部门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一定要发扬勇于担当的精神,切实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一)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职责。在对地球生物圈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十大生态系统”中,林业部门负责保护、建设、管理的森林、湿地、荒漠三大自然生态系统覆盖了近2/3的国土面积,在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布局不平衡、生态承载力低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森林分布碎片化和质量不高、功能不强的问题尤为突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还有一半尚未得到保护,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依然在持续。荒漠生态系统问题更加严重,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土地沙化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生态问题。总的看,我国山清水秀宜居的美好家园十分有限,需要大力保护的生态脆弱地区十分广阔。

(二)承担起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重大职责。1978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16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这些工程覆盖范围之广、建设规模之大、投资额度之巨,堪称世界之最,在我国生态修复工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我国生态欠账仍然很多,生态修复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林业部门要认真实施好现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谋划启动新的生态修复工程,实现生态修复工程全覆盖,真正发挥生态修复的主体作用,全面提升人与自然和谐水平。

(三)承担起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大职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生态安全是有底线的,这就需要科学的生态安全格局来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要求加快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即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要构建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等十大生态屏障,形成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骨架。

(四)承担起促进绿色发展的重大职责。推进绿色发展优势在林、潜力在林。林业具有可循环性和低碳性,是规模最大的循环产业、潜力巨大的低碳产业。要通过做大做强林业,充分发挥林业在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绿色发展,要注重林业的深度开发,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以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要发挥林业产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社会的新需求。推进绿色发展,要大力发展林业十大主导产业,这既是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的最大潜力所在,又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最佳途径。

nlc202309021739

(五)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职责。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绿色为本。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基本色调和核心元素,只有绿化才能美化,只有山青才能水秀。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身边增绿,让人们享受到优美的生活空间和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建设美丽中国要不断创新平台和载体,加快城乡绿化美化步伐,尽快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

(六)承担起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贡献的重大职责。当前,林业部门承担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植物新品种公约等六大国际生态公约和国际森林文书的履约任务,是治理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力量。森林的间接减排功能在《京都议定书》和多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受到高度重视。在世界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生态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构建林业六大体系建设美丽中国

《绿色中国》: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请问林业将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赵树丛:去年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确定了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理念,这与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也是高度一致的。根据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林业工作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着力构建六大体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一)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生态规划是保护和利用的“红线”。我国林地、湿地和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90亿亩,在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中承担着主要任务。一要编制《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林地、湿地和荒漠化土地等生态用地,力争划定生态安全红线,并明确生态空间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和管理措施。二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编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逐步形成适应各类主体功能区要求的生态空间格局。三要完善森林增长和国土绿化空间规划。四要完善湿地空间规划。五要完善全国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规划。六要完善林业专项规划。据初步估算,全国林业生态空间规划可达到80多个,将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着力构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林业实施的重点工程是国家生态修复工程的重中之重。一要继续实施好现有重大工程。二要谋划启动一批新的重大工程。尽快启动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工程,并针对一些特殊的生态区位、特殊的生态需求,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修复工程。三要各地根据当地实际,谋划实施一批省级、市级和县级重点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健全和完善生态工程布局,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的生态修复工程体系,以重大工程推动全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

(三)着力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林业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林业的生态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有形的,二是无形的。无论是生产有形的生态产品,还是生产无形的生态产品,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基于生态产品的公益性,推动生态产品大发展应坚持两条,一条是对经营主体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护,另一条是要让消费主体支付一定的成本。要通过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为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挥特殊作用。

(四)着力构建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一要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完善林业补贴制度,扩大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规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为林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生态产品提供有力支持。二要完善基础设施投入政策。逐步提高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标准,扩大资金规模。三要完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鼓励发展林业十大绿色产业的支持政策,对林下经济发展、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生态产业给予扶持,加快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态产业贷款财政贴息、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四要加大对林业能力建设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持政策,确保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顺利实施。要通过构建政策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渠道和增长机制,确保生态建设有长期、稳定、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五)着力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健全的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当务之急是要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一要加强国家立法。二要加强地方立法。要通过加强立法,形成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维护生态正义。

(六)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是树立和形成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如果说生态文明是大厦,那么生态文化就是大厦的地基。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构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要培育节约文化。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禀赋和有限性,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以索取自然为代价换取过度消费,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消费的文化取向。三要培育生态道德。四要丰富生态文化载体。要通过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广泛普及生态知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全社会的主流道德观。

4.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 篇四

PM2.5,一个曾经我们从未听说过的词汇,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心头的一处痛。出门见不到蓝天,外出必须戴口罩,高速经常关闭,医院呼吸科经常爆满。人类破坏环境,不尊重自然规律,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如今,已将曾经生活的天堂变成了地狱。有些人发出了绝望的叹息“在有生之年竟然失去了蓝天”“每天一出门就世面霾伏”。曾经的人们为了些许经济利益不惜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如今,生态失衡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沉沉的雾霾之下,治雾霾的紧迫感也在与日俱增。为此,国家环保部公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目前最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综合性规划。

环境的问题不只局限于大气污染,水资源的破坏,森林的滥砍滥伐,随意引进的外来物种,水电站的疯狂建设都像蝼蚁一样侵蚀着生态环境。青岛市红岛至上马的大片原始海滨盐碱滩涂湿地正在变成国家级高新区,大片滩地正在被成群的挖掘机、大卡车挖土填埋,几天的功夫就变成了厂房,动物及水鸟们的天堂不复存在;无独有偶,位于黄河沿岸的慧源生态园,约700亩原生态的黄河湿地竟被拖拉机开垦翻耕,村民们在此种植的3000多棵杨树有三分之一被毁掉,而在湿地生长着的大片野生柳被毁掉的更是不计其数。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不惜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蝇头小利。我们不禁自问,难道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真的不可兼得吗?答案是肯定的。位于鄱阳湖边的共青城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示范区内一个年轻的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压力都很大。近10年来,共青城市引进外科手术中的“微创”理念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随着科技的发展,循环经济被许多人看好,在农村,以前玉米脱了粒,玉米芯就成了废物,大都被农家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如今开发了高生物技术,用玉米芯研制出了低聚糖,玉米芯提取木糖醇等产品后还可以将废渣卖给电厂,从而形成了闭合式的循环产业链。

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尊重。环境保护的措施势在必行,国家层面要加强对环境破坏的监管力度,完善并细化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对环境破坏者的有力威慑,加大对其处罚力度,并追究刑事责任;企业方面要不断引进高新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形成闭合式产业链,降低污染,降低能耗,提高产出;媒体方面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使民众明白环保的重要性;普通民众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节约资源,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

5.建设生态文明 共建美丽中国 篇五

古人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都是大美中国自然美景的真实写照。

列夫托尔斯泰曾如此定义‚幸福‛那就是和大自然在一起,看着她,和她说话。优美的环境,其实也是看不见的财富。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系统论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是面友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式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决择。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实质。对于进一步弘扬生态文化以,促进绿色发展,建成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多的肇事者反而使得环境污染事件成了一件‚找不到责任人的公共事故‛。面对种种环境污染事件,要从根源上预防,以防其阻碍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美丽中国的建设。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治理。

第一、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环境保护严起来,企业才会有压力,有动力强化创新驱动。实施技术改造,走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的道路。护住绿水青山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在,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二、李克强总理在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治理环境污染要政府、社会、企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惠及公众和企业,惠及社会和国家。

第三、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脱离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故‚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

第四、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要从污染源头着手的理念‛。抓环境治理,必须从源头改善生态环境。开展‚净空、净水、净土‛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第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切实用生态文明建设主导经济建设、引领城乡发展、带动经济效益、牵引产业发展。

第六、加强领导干部环境问责制。靠实领导责任,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和从严治党一样,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而且对于重要指标可以采取一票否决制。

三、为建设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落实。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责任,党和政府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示范带动,做到表率引领。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环保部门也要发挥好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组织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向下安排部署好各项工作任务。

第二、加强监督体系,监督问责要跟进。总书记指出‚监督人民也有责任。人民有责任有义务发履行监督的权利‛。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作用,畅通监督渠道,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同时积极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体现监督的‚存在感‛。

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要盯紧。利用好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我国的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等;环保部门可制作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册子,环保袋等会同相关部门做到100%发放到户;在街道的宣传栏上以漫画、文字的形式做好宣传;利用好政府交通要道上的滚动屏,做好宣传;力争做到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宣传要达到‚祛除个人置身事外的‘看客’心态‛。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破坏生态环境人人都是受害者,建设美丽中国人人都是受益者。

6.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篇六

——————

1147013 张倩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随着工业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态文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注目,中国更是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了日程:中共十八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独立成章,提出“五位一体”的观念。

生态文明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形成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观念。“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柔软、悦耳、富有诗意的词汇,使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本届党中央执政理国最有富创新和特色的地方。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丽中国”,没有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生命,所以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努力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而奋斗。

7.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篇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美丽中国

马克思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包含众多的内容,而生态思想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我国建设的过程中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我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保障。所谓的“美丽中国”是指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概念的目的是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进行中国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同时对于我国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思想中,人属于自然,人类来源于自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的发展必然要依赖于自然;一方面,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和自然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自然作为支撑,人类是不可能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的。因为,人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来自自然;另一方面,自然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之间所有的关系都是建立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的。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对自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人和自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对立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重新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生产实践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剖析,认为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力正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正面的分析,高度肯定了自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鉴于此,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在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开展生产活动,这样才能推动人类生产持续发展。

在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中也提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在进行物质交换,而这也正是人类劳动和生产的本质。人类通过劳动对自然进行开发,获取自身所需的物质,这其实也是一种物质交换的过程;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主义是直接关注剩余劳动价值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中,人类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时就不会关心自然规律,对自然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鉴于此,要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首先要改变社会形态,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人类的生产活动才能真正遵循自然规律,解决目前遇到的各种生态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美丽中国的特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加强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全面的发展的同时,切实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促进五位一体的全面建设。在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因此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关注生态文明现状,从实际生产和实际问题出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比较严重,还存在较多的生态问题。第一,现有的自然资源比较紧缺;第二,整个生态系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自身恢复功能逐渐弱化;第三,生态环境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具有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充分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应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其它建设之中,采取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真正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因此,为了能够通过合理的政策促进社会发展,建设节约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加强自然环境建设

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谐生产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全面建设的要求。这些原则和要求表明我们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所谓的“美丽中国”是指在建设中国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认识到生态环境在建设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自然对促进中华民族健康长远发展的作用。我们社会主义追求的是山清水秀、天蓝、水清的美好家园,要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做好家园建设;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具有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还应采用科学的建设手段和方法,重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此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还应改变我国传统的产业结构,这将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二)加强人民生活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是对未来生活的计划和要求,不仅是指山清水秀、碧海蓝天;而且更是要在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发展的情况以及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就是说,“美丽中国”这一概念的提出其终极目标是要提高我国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通过“美丽中国”这一概念可以看出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中国建设美在生活,美在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按照一定的艺术和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和设计,美丽生活是促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步骤,也是基础要求。人类的历史是所有人的智慧结晶,所有的人在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中都竭尽全力的做好,加强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赋予美的感受,因此,全国人们必须要努力生活、努力工作,将实现“美丽中国”视为奋斗的目标。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的定义不仅是局限于物质追求和物质享受,更加重要的是在追求生态环境美好发展的同时要追求以后精神层面的共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天蓝”、“水绿”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其实是指我们要有美丽的生态环境。但这还不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了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我们还应大力发展经济。但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个体的努力,也就是说个体的文明程度将直接决定“美丽中国”的建设程度。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物质方面的追求,同时还应具有精神方面的追求,这样才可以支撑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公民个人的素养水平是影响其发展结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软文化实力的一种体现方式。根据十八大相关报告,促进公民道德素养是保障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所有国民的高素质要求,公民的文化素养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是促进我国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下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分析

“美丽中国”是加强我国生态和生产协调发展的重要建设框架,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新的诠释,也是一种新的梦想和希望,从中国发展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要求出发,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提出了众多的发展要求。但是如何更好的发展,怎样的发展更加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十八大的报告可以得出,我们国家要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是要把生态建设融合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推进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发展的同时,积极适应时代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要遵循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二)拓宽了社会和谐理论视野

和谐社会一直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也是马克思继承者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从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先民就在人与自然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马克思生态思想观点认为人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奋斗的结果,不是历史作用,而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创造历史和改变环境;历史是人类追求过程的总和,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必须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社会和谐的重视程度。因为,只有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人类的利益才能达到最大。但需要注意一点,即自然资源在破坏之后会反作用于人类,因此,加强社会和谐理论发展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三)加强生态制度建设

“美丽中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目标,这不是个体可以完成的,是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引导和治理。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一个比较关键的内容就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从制度保障上规范社会行为,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根据党的相关制度报告和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有完善的制度,这样才可以为文明建设提供标准、行为准则和监督制度。在制定生态文明制度时应遵守一定的原则,要确保制度的全面性,其中应包括生态补偿制度、评价制度等等。在这些合理、严格、科学的制度规范下,才能够积极引导、规范相关的行业促进生产合理化,推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四、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指导,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并不是独立的生态文明建设,而是融入到其它各个方面之中的。但美丽中国建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加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程度,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所以,在进行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经济模式转型和路径创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两型社会。

(一)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机制

“美丽中国”是我国的战略性目标之一,这并不是短期就可以实现的,这个建设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党和社会的积极引导,同时还需要有效的约束机制,即需要有完善的社会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融入其它方面的内容,例如经济、政治等等,这就需要制定更加完整的社会制度体系,把加强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重点关注的层面,特别是对于水资源、林木资源、耕地资源等;与此同时,还应从立法角度对美丽中国建设过程进行分析,要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这样不仅有助于落实相关的政策,同时还可以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约束。

(二)构建生态型政府,突进生态民主建设

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全体成员息息相关。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要从社会成员出发,同时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政府要改变传统的执政理念,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此外,政府还应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能够从社会和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做好资源和社会的管理工作,实现政府生态功能和社会行政的协调治理。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开性,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实现全民推进生态资源的建设要求;完善行政考核制度,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能够保障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企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在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促进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马克思对于自然和人之前关系的深刻探索,我国加强美丽中国建设,要积极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指导作用,从政府和社会成员出发,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雷云.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重大论断及其当代价值——读《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札记[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32(1):52-59.

[2]包庆德,王东.中世纪宗教与技术对人类生态思想的影响——探寻生态危机产生的中世纪根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4(1):123-128.

8.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篇八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

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中国实践,是对保护地球生态健康和建设美丽地球的智慧贡献,也是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是改善民生创造幸福生活的时代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上下共同唱响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主旋律。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日益重视,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大发展。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工业的发展,而是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对资源环境合理利用为基础,从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各种环境资源问题就变得愈加明显。此时就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制定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策略和方针,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资源问题,把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相结合,实现共同发展,顺应当今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一)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人口密度过大,都是我国面对的主要问题。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能源及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我们更应当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广及发展,从根本上改善资源环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这条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文建设的基本要求

目前一切的发展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首先要确保人民大众的基本利益。随着现如今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单单满足于从前的“吃饱穿暖”等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更加注重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是顺应人民大众的需求而产生的。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依据

当前国人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发展,期望建设一个蓝天碧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美丽中国,这一美好愿望的达成就必须依靠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以生态建设为主体,与经济、文化、科技相结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时代格局。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着我们民族未来的长远计划。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和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为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及动力。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解决策略

当前的气候问题是全世界各国都在着力决绝的难题,中国也就这一问题积极的寻求着解决的方案。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根本的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坚持改革创新

生态文明的建设,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改善环境、节约资源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基本手段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模式。

(二)坚持尊重自然

人类始终应保有一份对大自然的敬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应在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要坚决制止人类活动过程中对自然造成的不可恢复的伤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坚持节约性原则

资源是一切生产活动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只有把节约原则贯彻到生产生活当中,才能从根本上使我国的生态问题得到改善。

(四)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

发展与保护要互相结合,不能因为保护环境而停下发展的脚步,更不能因为追求发展而不顾环境的破坏。只有在保护中寻求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保护,才能实现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五)大力提高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

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只要规划好、布局好、建设好,就可以有效促进集约开发、均衡协调发展。但城镇也是消耗能源资源、排放温室气体的主体,未来我国将有一亿以上的农村人口逐步定居城镇,能源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很大。因此,从编制规划到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注意适当添绿留白,同时实施严格的用地、用水、用能节约管理,加强环境污染防治。

(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积极运用高技术对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努力攻克大气污染控制、水体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任务艰巨繁重而又光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范星宏.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D].安徽大学,2013.

[2]金国玉.“美丽中国”语境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D].北方民族大学,2014.

[3]罗贤宇.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9.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篇九

文 吴玉萍 张淼 玮娜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中国共产党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生态文明的理念早已孕育在党的行动纲领之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的重大影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完整阐述是在2012年7月23日当时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引起了党内外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含义也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人生态文明阶段。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多层含义。(政治学习 )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从狭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狭义的生态文明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形态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就如五根巨大的支柱,共同支撑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它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首先,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看,在基础层面上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要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地制约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给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其次,从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关系看,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环保新道路的目标指向是建立六大体系:一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二是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三是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四是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五是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六是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的广大环保工作人员,应及时捉住当前的战略机遇,勇于探索,创新环境管理理念和措施,并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让美丽中国在切实的环保行动中逐步成为现实。

10.建设生态文明 圆美丽中国梦 篇十

在今后五年、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全党、全社会和全国人民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深入融汇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总书记所说的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中国梦”才会真正得以实现。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体现。而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工厂,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却显得相当薄弱,明显滞后,与我国作为文明大国、文明古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不少地方片面追求GDP,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快速增长极度影响生态环境,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极大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资源的匮乏成为不少地方发展的瓶颈,我国对多种能源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快速飙升。多半城市缺水,优良耕地减少,水污染严重,雾霾天气严峻,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脆弱。人们追求高消耗、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在享受物质增长带来的满足甚至豪华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的关键因素,成为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巨大障碍。长此下去,我们不仅不能成为生态文明强国,而且会贻害和愧对子孙万代。

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抱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狠抓生态文明建设不动摇。首要的是转变价值观念、发展观念、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正确认识当前和未来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变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方式,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式,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道德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全社会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要在重点区域实行生态建设的“一票否决制”,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恢复和还原山清水秀气爽的美好生态环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有效控制开发强度,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适宜居住、生态空间青山绿水。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要在我国实施城镇化进程和机遇中切实将生态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严格限制填海造地,杜绝海洋污染,珍惜国家蓝色国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厉行资源节约。要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集约利用资源,大幅度降低能源、水资源和土地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加强节能降耗,发展节能低碳产业,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加强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能源效益最大化。

1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篇十一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37-02

在2013的两会上,雾霾成了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2012年年底我国中东部地区已经发生多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污染面积之大,对百姓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和隐患,在这种恶劣现象的背后,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反思也成了中国现阶段建设“美丽中国”亟待解决的任务。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普遍存在而且相当深刻。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资源短缺的趋势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20世纪最后30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也陷入了很严重的生态危机,一些著名的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运动的理论,逐渐形成了把生态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一个符合生态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思潮——生态社会主义。这为现阶段生态问题层出不穷的中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理论和思路。

一、简述生态社会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不断扩张,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绿色运动”,努力试图找到一条既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这一根本根源,又能解决生态问题,维护人和生态、自然平衡的道路。而苏东实行的社会主义模式过于封闭,并没有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到最后也没能逃脱生态危机的威胁。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20世纪7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逐渐崛起。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鲁道夫·巴罗、亚当·沙夫、莱易斯和本·阿格尔等人。其中鲁道夫·巴罗被称为西方“社会主义生态运动的代言人”,他批判资本主义现存的工业主义和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同时巴罗谋求“绿色”和“红色”政治力量的结合。亚当·沙夫更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中最先介入生态运动的人。莱易斯和本·阿格尔则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20世纪80年代是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兴盛的阶段,也是“红绿交融”阶段,生态社会主义运动已经成了国际上一支很重要的力量。安德烈·高兹、奥康纳等人把生态社会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生态”,在生态重建的过程中,经济的合理性要服从生态社会的合理性。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理论体系化的第三个阶段,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瑞尼尔·格伦德曼、大卫·佩珀,他们则从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角度出发去揭示全球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体现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愿望,迫切改变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缓解生态不平衡的状况,寻找一条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生态健康发展的道路。其理论能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寻求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提供经验和借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生态社会主义的比较

虽然生态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努力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但生态社会主义在理想目标、策略主张、依靠力量和变革社会的途径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本质不同。生态社会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并没有科学的认识,只是试图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非暴力”的原则,依靠具有“生态意识”的中间力量,通过和平的手段谋求执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依靠工人阶级,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虽然二者在建设手段和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共通之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一)两者都认识到了生态危机的紧迫性,都揭示了造成严重生态问题的原因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已经代替经济危机成了最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危机,并且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提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一方面利用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在全球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展,造成了本身就自身发展困难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生态危机。中国也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探索中前进,无论是中共十七大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还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体现了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中国的道路上把生态建设放在了突出的地位。

(二)两者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都主张实行基层民主

生态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解决生态问题。马克思不仅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整统一体”的思想,而且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基层民主是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认为只有实行基层民主,才能使人们更好地投入到保护生态的运动中,提高人们的生态热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更注重基层民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中,把“管理民主”放在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等民主制度。

(三)两者都有相似的发展观

生态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无休止地追求剩余价值,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自然环境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看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投资过热,造成资源大量浪费的现象等,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两者都在非常相似的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展观。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党的十八大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是西方国家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探索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生态社会主义倡导的生态意识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和认识的基础

尽管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但是在生态问题的认识上有着一个共同点:必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开辟一条既能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的绿色环境的道路。胡锦涛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就证明了生态平衡发展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更加坚定了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唯一的选择。我们要把发展经济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机统一,立足我国国情,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树立节约资源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

(二)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的批判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资本主义通过推行生态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和间接的掠夺,导致了全球性环境危机。而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一体化浪潮使得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这个大环境而独立发展,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又使所有的国家、民族和地区都面临着同样的危机。生态危机已经具有全球性。我国面对着这样的生态危机,应该树立整体观念,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加强协作,共同改善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相结合,对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相结合,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寻求以构建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劳动异化,不仅造成了人自身的生存危机,更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我国建设的“美丽中国”不只是环境、生态上的美丽,更应该是和谐社会的延伸发展,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发展。我国应该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说:“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实质上是对“美丽中国”建设得更深层认识的发展。

(四)实践的生态社会主义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下,促进了环保机构和绿色组织的逐渐兴起,而且影响了西方各国的政府机构在制定政策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以及生态工程的建设。我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在发展生态经济和建设生态社会上投入精力。我国要立足现阶段国情,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资力度,扩大环境保护组织的影响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设立奖惩机制,鼓励先进人物;在现有法律条例的基础上,健全关于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营造一个我们人人爱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62-367.

[2]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刘保国.论生态社会主义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2,(2).

[4]王娟.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07,(6).

[5]张才国.和谐发展: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J].科学社会主义,2005,(4).

[6]徐民华,王增芬.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5,(4).

[7]方雷.构建和谐社会:生态社会主义可资借鉴的理念与策略[J].江汉论坛,2006.

上一篇:结婚典礼拜天地主持词下一篇:抢椅子游戏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