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分制教学改革(7篇)
1.浅谈学分制教学改革 篇一
中国加人WTO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了必然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的宗旨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主题。学分制所具有的动态性、开放性,更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要。实行学分制是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探索更具生机和活力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学分制对教学,理模式的要求
1.由标准化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
标准化管理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强迫等手段进行的一种刚性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本的管理。这是一种在学年制条件下比较适用的管理模式。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化培养是重点,学分制的动态、开放性以及学分制下学生的流动性,使得完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不再适用,标准化的管理应该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并逐步向柔性管理转变。柔性管理以严格的规范管理为基础,突出人的自我管理,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承认人的劳动。它“以人为本”,强调创新、开放、灵活和竟争。
2.人才培养以多样化和个性化为目标
学分制比较注重目标管理,以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管理制度,其根本出发点在于鼓励多样化。它具有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自由选择的特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其他个人因素,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问、修读方式、修课门数等.这使学生有很大的学习自主性。
3.灵活的学制与灵活的选择是核心
弹性学制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选择制是学分制管理的核心,它包括选课和选择学习进程与方式。其中选课制是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包括选择课程、上课时间、教师等。这是学分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方式及进程的选择,使部分学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如免听、免修、增减选课量等,从而达到加快或减慢学习进程的目的。
4.培养、强化学生的自制与选择能力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及课余时间的掌握将有更多的主动权。但是,有的学生缺乏自制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使学习计划受到一些影响,质量不易保证。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学校对学生的约束相对减弱,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靠自己,学生的自由度加大,纪律难以保证,这就容易导致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因此,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更新观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1.建立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学分制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不仅涉及到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而且涉及到整个教育观念、办学体制、管理方式等。新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出发,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在形成与学分制有关的教学文件、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联系紧密、信息通畅、高效有序、便利可行的运行机制。
2.与国际接执,采用学分互换制
高等学校只有互相承认学分,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加灵活的学习途径。因此,必须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使学生实现跨校选课,同时实现不同学校之间学分的认同。要推动各校教学的国际化,提高课程质量,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实现互相承认学分,采用学分互换才能成为可能。
3.具备良好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它的管理成为一种流动管理,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2.浅谈学分制教学改革 篇二
一、针对学分制的理解
学分制可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一种集学年制和学分制的主要特点于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属于学年制和学分制过渡时期的折中形式。完全学分制是由学生自主择专业、课程、教师和上课时间进行学习的,不受时间限制完成专业培养法案规定要修读的所有课程。只要满足毕业要求的学分即可。其内涵是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分数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以每学期授课时数、实验课程时数和实习课程时数以及课外制定自学时数为依据的学分计算,根据各门课程成绩要求给予相应学分,规定各专业课程的相应学分总数,作为学生毕业的总学分。学分制的优势是教育目的明确、培养目标全面、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因地制宜,还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同时亦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包含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学年注册、学籍异动(异动种类包括休学、复学、退学、留级、降级、转学、转专业等)、成绩录入、统计分析、毕业资格审查及毕业证书的制作和发放、后续完成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不是随意创新、百花齐放又能随时推陈出新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三、当前学分制改革与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等学校学生学分制管理下,由于很多高校教学培养方案不稳定,二、三年更新一次,甚至有的高校一年一换培养方案,这样不断变更培养方案,导致教学任务经常变化,学生选课乱套,给学籍管理带来不一致性和不连贯的弊端。在我国完全学分制的实现必须还要经历学年学分制,逐步过渡到完全学分制。就我国情况来说,大多数高校不具备真正开展完全学分制的教学条件,如教学资源、教学软件、教学硬件均达不到完全学分制实施规模。
2.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展学分制管理办法,但是十几年来学生数量猛增,进入大众化教育模式,高校面对有限的教学资源,根本无法实现完全彻底的学分制管理和学籍管理。在现存的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和教学楼宇等条件下,不能将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学业课程同时开课,就无法实现纯粹的学分制学籍管理。
四、针对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下学籍管理应做好的几方面
1.学分制改革下一定存在弹性学制。弹性学制是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规定的学制前提下提前1~2 年或延后几年毕业。学生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是可以提前修读培养方案上的课程,全部课程通过后允许毕业。如个别学生学习能力及家庭个人等特殊原因不能在所读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年限内毕业,允许其延长学业时间修读未通过课程。
2. 学分制的学籍管理模式下定有选课制度。在不违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择专业培养方案下规定的课程及授课教师等,并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如若个人为了开拓知识,跨专业选修一些与就读专业无关课程是不给予计入总学分的。
3.导师制度建立。由于学生本身不了解所学专业及开设课程,所以应建立导师制。由学生导师按照学生培养方案、结合专业需求及学生个人喜好方向,有针对性地、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选择制定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相关具体课程和学习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4.重修制代替补考制。以往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可通过自学后参加下学期开学补考、各种大补和清科考试等等直到考试通过。自选课制、学分制、导师制的实施,就要开展重修制了,对于期末考试不及格者或缺考、旷考和被取消考试资格者,都可申请跟随下一年级学生一起修读该门课程,重修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计入相应学分。
5. 引进高级学分制管理教务系统。学籍管理已经是网络电子注册模式,过去的繁琐复杂的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是以档案和学籍卡等纸介质形式进行保存、整理、分类、统计方式进行管理的,已经不能应付现在高校大规模学生学籍管理了,必须采取网络注册制度,全国各高校统一使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同时还得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设计一套适合本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务系统,启动资源共享,使得全校教师和学生及时登录教务系统管理平台,完成选课、上课、打分、查阅等,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创建高校的信息管理平台,完备现条件下学籍管理工作任务。
6. 及时修订学籍管理制度和配备专业学籍管理人员。高校原有的学籍管理办法已经无法适应学分制改革下教学管理的步伐,面对弹性学制、选课制、导师制等,以及选修课、必修课、免修课和具体实施的情况和管理办法,应及时尽早出台完备的学籍管理制度,达到与时俱进。且在完善学籍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必须配备好专职学籍管理人员,具备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网络办公,并定期参加培训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推进学籍管理制度改革。
摘要:文章研究探讨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情况下学籍管理制度的完善,就当前高校面临的学分制建设中学籍管理制度完善存在的问题给予分析,继而对完善学分制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金艳.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探索与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
3.浅谈学分制教学改革 篇三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学分制改革与创新
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学分制”改革在21世纪广泛的在中职学校流行开来。这是学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以“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制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种弹性、灵活的教学制度,不仅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还解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一、“学分制”下的中职学校语文课程的设置
借鉴“CBE模式”的教学理论,可以把中职学校的语文课程设置为:美文欣赏模块,应用文写作板块,口语交际模块,充分的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
在美文欣赏模块中,主要讲授“文质兼备”的名篇名家,比如说《荷花淀》、《荷塘月色》、《项链》、《故都的秋》、《蝉》等等,让同学们在欣赏美、学习美、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创造美,提高学生们的文字鉴赏和运用能力,在文化和艺术的熏陶中,培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
应用文写作板块,可以安排一些与同学们将来生活和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文体,比如说,计划、报告、总结、通知、请示、劳工合同、申请书等等,让学生们掌握常用的书写要求和书写格式,写出格式规范、内容正确、表意明确的应用文。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语文能力、竞争能力与生存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口语交际的板块,可以进行:自我介绍、复述、朗读、专业介绍、面试、演讲、产品推销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们准确的把握交流内容、提炼信息、辨别判断的能力。更多的在语文本体上提高职业教学的元素。
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联系非常紧密,因此,中职语文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更多的选取能体现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和时代感。比如说,可以选择“神舟号”内容的科技作品,或者是优秀的社会人才的作品,以及培养学生乐业、敬业、爱岗奉献精神的作品。为将来学生们走向社会、走向一线、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分制”下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更要“学以致用”
很多职业教育院校的软肋就是:重视课堂学习,轻视社会实践,重视学习知识,轻视能力培养,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就业服务,一切课程的设置和活动的开展都要以服务学生的就业为根本。因此,学以致用应该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这种教学方法注定是要被抛弃的。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各种典故堆砌,而是在拓展和应用中“学以致用”,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学分制的改革,老师要引导学生们对于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应用,使他们为了应用知识而去学习知识。比如说,在学习新课的字、词、成语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们认识、会读、会写,更要让学生们针对其中的知识进行拓展,联系自己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两者的有效结合运用,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语文运用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学分制”下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该突出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教育是一种培养社会和行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再加上,近几年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大大下降。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高。而且爱玩、贪玩,学习主动性不高。大部分学生的纪律意识比较单薄。逃课、迟到、早退的现象特别严重,自我约束能力差。有一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性格孤僻,集体荣誉感不强,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没有社会责任感。再加之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发挥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和交际工具的作用,进一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了更好的使用“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必须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国家教育部门重新制定和修改的教学大纲,明确的将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于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是培养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和岗位职业发展多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现代文阅读能力,而且教学的开展要以适应“就业和创业”为发展目标。
从培养高水平的劳动者的角度来讲,要通过语文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著名企业的发展历史,认识到优秀企业中的团队精神和人际关系,进一步感悟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品质,学会做人、做事,学会认知、合作与共处。从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的发展来说,要提高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实践综合活动,比如说,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交流,提高业务洽谈的能力,以及各种商务技巧和商务礼仪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了更好的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和改革,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企业的需要和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设置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全面发展以及学分制的内涵与特点,以及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际需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学分制”下的中职学校语文课程的设置;“学分制”下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更要“学以致用”;“学分制”下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该突出能力的培养,简单论述中职语文课教学如何适应学分制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教职成[2009]3号.
[2]何更生.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学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02).
[3]黄文贵.论叶圣陶教育理论的科学观和人文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9 (10).
[4]胡开鲜.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06).
[5]王焕勋.解放思想改革语文教学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02).
4.浅谈学分制教学改革 篇四
1、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在传统的学年制的体制下基本上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学生们如果要去社会上历练势必会影响到学业的正常进行,而始终踏实的在学校中上课学习在将来求职过程中一些实际的操作能力有无法得到专门有效的培养。而在学分制度下,课程的排布是学生自己来指定的,这就让学生的创业活动有了生存的空间,学生可以在没有安排课程的整块的时间段内去构思甚至是邀请教师一起去参与创业,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放到社会的实践中去,接受社会的检验,从而分析完善自己经营活动,积累社会实践经验,而且也为以后的创业活动提供了人脉关系和品牌影响力。
2、学分制对高校教学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5.浅谈学分制教学改革 篇五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课题组 2006.11.10 导 言
本课题《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与实践研究》是经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于2005年5月批准立项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专项研究”课题,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孙俊台校长任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主持组织了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工作。
课题组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以科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针对职业学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围绕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深入调研、比较研究、改革实践、总结经验和理性思辨,使我们进一步转变了观念,深化了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完善了现有学分制条件下的相应管理制度,推进了学校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积累了可操作性强并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经验成果资料。课题研究中,我们也深深感到目前存在着诸如政策配套不完善,深入推进学分制有困难等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待于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大胆实践和创新才能得以逐步解决。
一、研究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有关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回首过去的改革实践,大多是沉淀在单门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上,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从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反映出来的信息看,虽然求职者众多,但企业还是常常抱怨找不到合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社会关于深化职教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当大家在探索深化职教改革到底要改什么、如何改的时候,教育部2001年和2004年分别颁发的《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意见》(教职成厅[2001]3号)和《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厅[2004]10号)两个文件,为深化职教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认识到: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教育制度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对端正职教思想,更新理念,完善职教功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教思想的制度保障。贯彻“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在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主要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权利,承认学生的自我价值,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实行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技能型人才,有利于特长学生的脱颖而出,有利于强者更强,弱者变强,人人乐学,人人进步,人人成功,各成其才。实行学分制是深化职教改革的必然选择。
我校自2000年起,试行学分制已有五年的时间了。通过五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积累了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初步经验,但也遇到了较多的矛盾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相关政策的不配套,教学管理制度的不适应,学籍管理制度的不适应,学生自选课程能力的不足,选修课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及其评价办法须深化改革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大胆实践探索逐步解决。本课题正是要从学校操作层面的角度,通过实践,研究制订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的职业学校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探索学分制条件下职业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进一步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为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作贡献。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对象
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通过实践,研究制订学分制条件下的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2)通过实践,研究制订学分制条件下的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
(3)通过实践,研究制订导师制实施办法,以明显提高学生的选课能力;(4)通过实践,研究制订选修课管理办法,以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
(5)通过实践,研究制订选修课教学考核评价办法;
(6)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软件的二次开发,搭建好教学管理软件平台。
2、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
(1)我校02、03级五年一贯制在校各专业高职学生;
(2)我校03级三年制在校各专业中职学生。
研究对象包括大专与中专两个层次,涉及机电工程、自动化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四个系,共34个班级,1408名学生。
三、主要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是本课题研究中采用的最主要的基本研究方法。我们对现行学分制条件下中高职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和评价进行了改革实验研究,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设了课程改革实验班,计算机软件专业引进了印度niit培训课程,并开设了实验班等。
2、调查研究法。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职教制度和职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涉及到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欲取得改革的成功就必须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经常倾听各方,特别是学习主体——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专题调研的方法,搜集各方信息,注重做好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3、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是理性思辨的基础,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更明确改革工作的方向和改进现有工作的不足。我们进行了学分制与学年制教学的比较研究,职业学校现行学分制与国际惯例学分制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更新了观念,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
4、经验总结归纳法。及时的经验总结归纳是将实践的感知上升到理论创新,从离散的数据、现象中找出规律的重要过程。我们通过对实验数据、效果的总结、归纳和修正,撰写了相关子课题的研究报告及修订了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实施细则等具有借鉴推广价值的成果积件。
四、主要研究内容
1、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验研究
(1)教学常规管理改革实验研究;
(2)任选课程管理改革实验研究;
(3)学分的配置、核算及奖励办法研究;(4)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改革研究;
2、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1)学分制条件下学籍管理政策研究;
(2)现行学分制条件下学籍管理实施办法研究。
3、建立导师制与培养特长学生的方法研究
(1)导师制实施办法实验研究;
(2)特长学生培养组织实施实验研究。
4、任选课程教学实施实验研究
(1)任选课程的类别与设置实施研究;
(2)任选课程教学评价办法实验研究;
(3)规范、提高学生选课能力的实验研究。
五、主要研究成果
1、完善了现行学分制条件下的相应管理制度 我校在试行学分制过程中就已深切地感受到原有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内容已不能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的办学管理要求。诸如:实施学分制所遇到的学分如何配置、核算和互认;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弹性学制,课程的选修、免修和重修;伴随选修课而产生的教学班管理;选修课程管理;转专业和第二专业;学籍管理;如何实行导师制;如何提高学生选课的科学性和能力等新问题,都必须研究制订与学分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规定来规范现行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活动与秩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创设与学分制条件下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保驾护航”。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一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苏教职[2005]2)号文件精神和我校实际,按照:学习→研究→制订制度(规定)→试行→听取反馈意见→修订→颁布正式实施的程序,制订完善了适应现行学分制条件,可操作性强的相应管理制度。主要有:
(1)《学分制实施细则》。包括:总则,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学分和绩点分,成绩考核,课程的选修、免修与重修,休学、复学与退学,毕业,其它学籍管理等内容和规定。(详见附件一)
(2)参与制订和贯彻实施了《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包括:入学注册,成绩考核,课程的选修、重修和补考,课程的免修、免听和免试,学业警告及转入下一年级,转学与转专业,休学、停学与复学,退学,纪律与考勤,奖励与处分,毕业和结业,附则等内容和规定。(详见附件二)
(3)《关于任选课、重修课的成绩与学分管理办法》。包括:任选课的成绩与学分管理,重修课的成绩与学分管理等内容和规定。(详见附件三)
(4)《关于实行学业告诫制度的决定》包括:关于考试资格,关于留级,关于旷课等内容和规定。(详见附件四)
(5)《导师制实施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实施细则,工作步骤,工作评价等内容和规定。(详见附件五)
2、调整了教学计划,优化了教学过程
教学计划是实施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教学安排的主要依据。2000年以来,为了确保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我们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对专业教学计划不断地进行分析、调整。总体来说,是降低了理论教学重心,加大了实训课和选修课的比重。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2000年与2005年各类课程计划课时与学分配置调整情况见表一:
表一:各类课程计划教学课时及学分配置调整情况表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选准培养目标,发挥五年制高职的学制优势。
如何确定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关系到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职场定位,也关系到五年制学制在职教体系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是事关学校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从开办之初就意识到,五年制高职要想在招生和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仅靠大专文凭是不够的,必须在高技能培养上做文章。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术专门人才”,这个提法坚定了我们的信念。我们认为,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高技能专门人才上,通俗地讲就是“高级蓝领”或“灰领”人才,也就是所谓“知识型工人”、“智能型工人”。按这个定位,五年制高职不仅可以与三年制中职拉开差距,而且可以充分发挥高中后三年制高职所不具备的学制优势。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从2004年起就将所有五年制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具有大专学历和高级工证书的应用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并对过去挂靠省电大招收的五年制高职班的教学计划进行相应调整,增加了高级工培训和考核的课程。目前,已有两届五年制高职毕业生通过了高级工考核。实践证明,具有高级工证书的高职生比一般的大专生更受企业欢迎。
(2)实施“双证融通”,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
我校在中职阶段实行双证书制度已有20年历史,这种做法对促进学生提高技能水平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过去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联度不很大,特别是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知要求与相关专业理论的教学内容缺乏紧密联系,容易形成“两张皮”的现象。2004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我校列为全国百所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试点院校之一,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指导下,我们对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了一次全面修订,即将该专业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应知应会要求全部落实到相关课程中去,确保中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全部覆盖相关工种的初、中级工应知应会标准,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全部覆盖相关工种的初、中、高级工应知应会标准。经省劳动厅评估验收,我校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制度得到认可。即中、高职主体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免试直接核发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而高级工考核则由市工考办组织实施。
(3)实行“二三分段”,增强五年制专业的应变能力。
由于五年制高职的学制较长,五年中社会需求会发生一定变化,学生对专业的内涵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适当推迟学生专业定向的时间,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学校都是有利的。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思路,2004年我们先在个别专业上进行“二三分段”的试点,即学生入学后,前二年学习同样的基础课程,第三年起按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分流。2006年起,我们将这种做法推广到所有专业,演化为“大类招生、二三分段。”如机电系现设置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二个五年制高职专业,招生时我们就向社会宣布,这两个专业作为一个大类,统一招生数量、统一录取标准。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同样的内容,三年级才正式确定专业并重新分班。二年级结束时,学校根据当时的人才需求预测确定各专业人数配比,学生则根据前二年的学习成绩和个人爱好进行专业选择。实践证明,采用“大类招生、二三分段”的办法,既可以减少初中毕业生报考专业的盲目性,又可增加职业学校按需培养的灵活性,还可以有效实现同一类专业各班人数的基本均衡。
(4)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率。
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最初都是由普通高校的课程简化或压缩而成的,文化课程则主要从普通高中移植过来。由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状况与这两类学校有很大差异,因此职业学校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使课程设置进一步贴近职业需求和学生实际。我校对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三类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
——文化课改革总体上遵循“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重视发挥文化课为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服务的功能的同时,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功能。为此,我们将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其中基础性文化课面向全体学生,应用性文化课面向专业大类。目前有关应用性文化课的课程标准正在相继出台,如语文组拟订了口语和应用文两个教学方案。
——专业基础课改革遵循综合化的原则,即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削枝强干,开发一批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化的基础理论课程,如数控技术专业将机械制图及cad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气控制技术基础等作为专业基础的核心课程,相关学科知识则整合在其中。——专业课和技能培训遵循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原则,即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或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以课题为单位编写校本教材,以教学周为单位编排教学计划,以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作为教学场所,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实施教学。目前,我校开设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已达十几门。
最近,我们正在酝酿实施“2+1+1+1”的课程模式改革,即一二年级以基础文化课为主,三年级以综合化的专业基础课为主,四年级全部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和实训课,五年级下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此项改革计划从明年起逐步推行。
3、完善了选课制度,构建因材施教的运行机制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几年来陆续开设了一百多门任选课。2005年我们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面修订了学分制实施细则,建立了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我校选课制度有如下特色:
——任选课的比重较大。我校五年制高职的任选课从第三学期开始,连续开设五个学期。每周二、三、四下午统一作为任选课开设时间,周课时为6—8节。
——设置了特色选修课。特色选修课由具有特技的教师领衔,将任选课教学与特长学生的培养结合起来,体现了名师带高徒的教学特色。
——任选课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即分为公共任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其中公共任选课由学校统一安排,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选修课由各系自行安排,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
——少数学生如通过正常学习不能达到毕业学分的要求,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的培训超市选择适合的课程进行学习,也可在校外培训机构参加培训考证,学校经审核验证后给予相应的学分。
——建立健全任选课的管理规范。为了保证任选课的教学质量,我们从2000年起每年编印选修课指南,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行选课。学校还专门印制了“选修课笔记与作业本”,要求学生上课时人人记笔记、做作业,笔记和作业均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4、改革了评价制度,健全了教学质量的监督保证体系
为了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我们按照终极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并重的原则,对教学评价制度进行了以下改革:
——改革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办法,将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到50%。所有理论课程取消期中考试,改为每月一次的单元测验。学期总评成绩构成如下:课堂笔记占10%、课外作业占20%、单元测验占20%、期末考试占50%。
——改革实训课程学习成绩评价办法。实训课程也按平时成绩与综合考核各占50%的办法计算总评成绩,其中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完成各项课题的情况和实习表现(含劳动纪律、安全生产、清洁卫生)综合评定,二者比例为3:2。如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规定的技术等级证书,则另加相应的学分。
——规范考试管理。各门理论课程大约每四周安排一次单元测验,考试时间为一节课,试卷由各教研组按教学大纲编制,逐步建成试卷库,随机抽卷。期末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严格实行教考分离。单元测验或考试作弊者,一律以零分计。
——对数学、外语等难度较大的文化必修课,设置基本学分。若学生平时成绩及格,而总评成绩不及格,允许他们作两种选择:一是通过重修取得该课程的b类考试学分(课程学分的80%),二是不再重修而以该课程学分的50%作为基本学分记载。所缺学分通过选修其他课程进行弥补。
——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中层以上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建立教考分离和考情分析制度。每学期组织一次以教学“五认真”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质量检查,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无记名测评,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质量奖的评比工作。
5、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了学分制管理
学分制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它虽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往往不易被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理解,同时也给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带来了许多麻烦,因此,我校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人与技术这两个因素的作用。
——加强宣传与学习,深入理解学分制的内涵。我们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组织学校中层干部学习、理解,然后指导教研组长、班主任学习,再通过他们向广大的教师宣讲,从而使得学分制首先在教师中获得理解与认同;另一方面我们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通过入学教育、校班会、各种考试以及成绩通知单等途径与方式,组织学生学习、了解学分制的要求,理解实施学分制的意义,并通过家长会,向学生家长说明实施学分制的目的、要求及对学生学习的好处,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为更好地实施学分制铺平道路。
——改进学籍管理手段,实行微机化管理。我们通过调查、了解、比较,选购了较符合本校实际需要的学分制管理软件,为每位学生建立独立的学籍档案,从学生报到注册、选课、考核、成绩记载、统计、学业提醒等各个环节,实施微机化管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实施学分制所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同时也使教学管理人员从复杂而又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六、实行学分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1、更新了观念,推进了教学改革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全校上下进一步提高了对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认识,端正了办学思想,更新了教学观念,推进了教学改革,特别是我校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通过学习和研究,更新了职教观念,端正了办学思想。
学习现代职教理论,用先进职教思想武装头脑,是做好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以学科为中心”传统职教思想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现代职教思想的对比、剖析,我们认识到:传统职教基于学科体系的“基础观”,无视学生个性的千差万别和社会、职业的千变万化,用一种几乎是静止的、千篇一律的内容和要求教育生动活泼、爱好特长各异的职校学生。传统职教理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高技能人才就不足为怪了。通过对现代职教理论的学习,我们还认识到:职业学校必须主动适应科学发展观对职教工作提出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坚持学生以习得“行动能力”为一生发展的“基础观”,承认和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习潜能,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职业变化,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保证。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正是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和“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理念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课题组长孙俊台校长先进办学理念的带领下,学校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学校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孙俊台校长也因此获得全国百名名校长荣誉称号。
(2)与实行学分制紧密结合的课程改革成果喜人
学分制于100多年前在美国随选课制的推行而产生。而今我国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我校根据制造类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积极探索和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理论实践一体化和项目教学课程为主体的综合化模块结构专业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分层教学的需要和社会、企业的特殊需求大力开发选修课程。我校的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素养类、知识拓展类、操作技能类、健身强体类、特色选修类等五类共一百多门课程。课程改革的热潮现正在我校蓬勃展开,由十个主干专业的专业负责人领衔的专业课程改革研究课题已向校学术委员会申报立项作为校级科研课题。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同样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为此,我校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课程改革组长校,并为教育部等六部委颁发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起草了中职教学指导方案;我校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担任了课程改革项目组和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组的组长,为学院起草制订了《五年一贯制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我校还是无锡市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组组长单位。
2、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实行学分制而优化了专业课程的体系、结构和内容,改善了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还因为学校根据企业用人的特殊要求以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原则,颁布了以专业技能为主,可获得奖励学分的“培训菜单”供学有余力和富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学生的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补充和提升。使得我校的职业教育更贴近市场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更符合学生特别是特长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质量明显得以提高。正因为如此,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形势一派大好。实现了孙俊台校长提出的:毕业生要“进得了大企业,谋得到好职位,拿得到高工资”的要求。从近两年我校学生在江苏省、无锡市组织的各项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看出:学分制的实施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近两年我校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学生名单见表二。
3、进一步推进了学校实验实训基础的建设
为满足实行学分制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新要求,近年来我校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十五”期间共投入1243万元人民币,用于实验实训基地的设施和设备建设,已建成了适合项目教学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具有现代企业环境,设备先进的机电技术中心、电子技术中心、信息技术中心。以机电技术中心为例,机电技术中心内可进行机械加工、数控加工、模具制造、机电控制、电气控制、自动控制、数控设备维修等技术培训。设备配置与现代企业生产设备基本保持同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大幅度提升了专业教学的能力。机电技术中心的主要设备配置情况详见表三。
表三:机电技术中心主要设备配置表
4、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行学分制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技艺高超、工作勤奋、乐于奉献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是我校一贯坚持的首要工作任务之一。在孙俊台校长提出的“学校有特色才能生存,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治校思想的指导下,我校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科技人员,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培训,挑选教师参加国内高校进修和去企业当访问工程师,校内教师技能专项培训考核,组织教师科研攻关,开展校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比竞赛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而今我校已拥有一支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1)已有12位教师具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28位教师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2)有16位教师具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技术职称;
(3)有48位教师获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技能等级证书,绝大多数专业教师已获得各类中级技能等级证书;
(4)近三年我校有15位骨干教师出国进修;
(5)近三年有百名专业教师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和“四新”专项培训。
(6)我校教师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好成绩。(详见表四)
(7)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研究成果丰硕。(详见表五)表五:教科研项目成果一览表
(8)近年来出版社发行由我校教师主编、参编的各类专业教材四十余本。
(9)进一步发挥了我校“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江苏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作用,2002~2006年间,培训全国、全省各类职教师资共1347名。
七、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对策措施
1、存在的主要矛盾
我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碍深入全面推行学分制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
(1)全面推行学分制与配套政策不完善的矛盾 我校目前实行的学分制还是学年学分制,如实行全面学分制,则必定要以弹性学制、兼修第二专业、跨地区跨校间学分互认、工学交替学籍管理等配套政策为基础。目前相应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推行全面学分制有困难。
(2)学生选课需求与教师资源、选课资源不足的矛盾
学分制赋予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千差万别,也因为社会发展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千变万化,新技术、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决定了学生选课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存在教师资源和选课资源的开发还跟不上学生选课全方位需求的矛盾。
(3)选修课的多样性、学生的流动性与教学秩序控制的矛盾 目前职业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是行政班级,但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在参加多样各异的选修课学习时,打破了行政班级授课的惯例,到临时组建的教学班参加学习。由于教学班的临时性、自主性及管理上的松散型和学生的大面积流动,往往造成教学秩序控制的困难。
(4)学生选课的积极性与科学性间的矛盾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深度不够,往往仅凭兴趣和随众心态选课,造成了学生选课的能力不足,选课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偏差。虽然学生选课的积极性较高,但缺乏科学性,对进一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造成了困难。
(5)教学管理手段与管理效率的矛盾
我国职业学校共有的一大特色是学生多。学分的统计、折算、学习的评价等工作量很大,特别是选修课开设时,千余名甚至数千名学生大规模流动到教学班上课,给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情况、考核情况的统计、登录、管理等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总体上来说,现在还缺乏高效的教学管理平台和相应软件,存在着教学管理手段不足和教学管理高效率要求的矛盾。
2、对策措施
(1)完善配套政策,推进全面学分制改革
职业学校要在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大胆、主动地试行全面学分制,在取得相关经验后,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由政府研究制订相关政策,以指导职业学校推行全面学分制,深化职教改革。
(2)继续加大投入,强化专业建设
实行学分制,事实上是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要求提高了。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职业学校的投入,以增加培训岗位,满足学生的培训需求。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以提高选修课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
(3)积极探索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规范管理
针对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带来教学管理上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实践研究,本着“以人为本”与“管理保质量,管理出效益”的指导思想,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制订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规范条例,以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
(4)加强研究导师制,提高学生的选课能力
实践经验让我们感到,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还不足以完全胜任自主选课的要求。这就要加强研究导师制实行办法,挑选师德修养好、业务娴熟、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导师须全面关心、指导学生的德育和学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自我设计专业发展方向和规划职业生涯,以增强学生选课的科学性,提高其选课能力。
6.浅谈我国高校学分制 篇六
1 学分制的内涵及优缺点
1.1 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 (Credit System) 是以学分 (credit) 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 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选课制是它的实质和灵魂, 也是它的重要内容。 (2)
1.2 学分制的优缺点
相比于学年制来说, 学分制具有注重个体差异, 便于因材实教;利于培养复合拔尖型人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障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学习时限灵活等特点。当然在另一方面, 它也有所不足, 主要表现为过度自由化的“活”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影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容易造成学生避难就易的倾向;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等方面。然而, 从适应性、发展性来看, 学分制无疑具有学年制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上述所说的不足并不能成为学分制改革的主要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将不断完善学分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实施, 发挥其巨大的影响作用。
2 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制度不完善
相比于学年制来说, 学分制是一种灵活性比较强的教学管理制度, 因此, 顺利推行学分制就要求有相应的包括选课制等在内的教学管理制度。然而, 我国高校现有的管理模式, 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集权管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较小, 高校在学生录取, 学籍管理, 毕业证书发放等方面都受到相关政策的约束,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高校自主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也为学分制的推行带来一定的阻碍。另外, 因为受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 我国大多高校都未建立完善的选修课制度, 跟美国相比, 任选课的比例太低, 不能满足学生自由选课的需求。
2.2 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学分制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选课制不仅是它的实质和灵魂, 也是它的主要内容, 因此, 在推行学分制的实践中, 完善的选课制成为一种必然。但就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发展情况而言, 存在着严重的师资不足、教室、实验室等资源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课程任学生自由选择, 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学分而选, 这让选课制成为一种形式, 不仅不利于学生课业的提高, 还给课程管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等带来新的问题。
2.3 缺少必要指导, 盲目性现象严重
在当前很多高校, 导师的指导工作很难以量化, 难以考核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 导师本人相关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也缺少一定的了解, 难以为学生作出有效的指导。首先, 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诸多选修课程都不是很了解, 所以在选课的时候也就随大流。其次, 很多学生缺少一定的自控能力, 迫于课程考核和学校毕业要求的压力, 他们往往选择更容易通过的课程。最后, 由于缺少必要的指导, 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解程度不够, 在选修课程的时候又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 从而降低了专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不利于培养该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
3 完善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的对策思考
3.1 健全与开展学分制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它不仅需要宽松的实施环境, 也需要与之相关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 教育相关行政部门应逐步放权给高校, 增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调动普通高校发展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其次, 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学籍管理、课程设置、选课制度、考务教务、配套设施、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反馈等层面上的管理制度建设。 (3) 加强包括教务管理机构在内的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 真正实现为师生服务的宗旨。
3.2 加大资金投入, 丰富教学资源
高等教育是输出大量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 因此, 国家和各高校应加大财政倾斜, 增加教学资源的资金投入。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制定长远的人才引进和发展规划, 不断引进高素质专门人才, 配置比较完备的教学设施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教务网络系统。充分的教育教学资源是高校实行选课制度和顺利推行学分制的重要前提条件和保障, 只有不断谋求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才能体现高校学分制的优点, 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高水平的教育质量。
3.3 加强导师职责, 指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导师制是早在14世纪由英国教育家提出的一种教学管理形式, 在哈佛大学校长洛厄尔的努力下, 哈佛逐渐把艾略特推行的德国式的自由选修制与英国的导师制 (Tutorial System) 结合起来, 令每个本科生都有一位教师或高年级的研究生做导师, 定期和他们讨论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 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制度。 (4) 针对大多学生在学分制面前的手足无措, 各高校可实行不同形式的导师制, 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及实际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努力协调好导师制与选课制的之间的关系, 共同发挥学分制的作用。
摘要:文章从学分制的内涵及特点出发, 在充分理解学分制优缺点的基础上, 指出了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中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了一些改善学分制实施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对策
注释
1 周建民, 茹阳.美国大学学制模式的主要特征与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446.
2 何独明.学分制的本质特征与实施策略[J].渝西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3 (3) :82-84.
3 孙璐璐等.普通高校学分制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管理经纬度 (新课程研究) , 2012 (8) :166.
7.浅谈学分制教学改革 篇七
【关键词】学分制教师培训积极性
该文系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十二五”时期资助课题[《学分制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路径与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JKZJJZB03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分类号:G632
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教师培训培训迎来了新一轮的高峰期,从国家教育部到地方的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从政策层面上看:一是出台了许多文件和管理办法;二是逐年加大了对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从组织实施的具体措施来看:采取了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位一体的多样化培训模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从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自主性与“学分制”之间关联性出发,努力探索教师培训的新思路。
一、“学分制”实施的政策导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了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2010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1)。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每一位教师要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2)。随后,省教育厅下发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试行办法》(3),对我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市教育局在转发该文时将学分登记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4)。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提起到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对顺利完成“十二五”期间的教师培训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学分制”实施的价值分析
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制”,即参培教师通过自主选择培训时间段、选择学习形式、选择培训内容,按照培训部门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完成规定的任务,从而获得一定的学分。在周期内(五年)完成360学分。学分登记管理部门对教师的学分按年度进行登记并上传到省教师学分管理平台,实行统一管理。
(一)“学分制”的实施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的共同配合下,对教师开展了全员培训。从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方法、培训形式、培训要求等进行了重大改革。培训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学科知识主题研训、班主任技能培训、心理健康培训、教师职业道德培训等培训,由参培教师在“学分制”的总体规范下自由选择。培训方法不拘一格,主要有专家讲座、师生互动、现场观摩、案例探讨、小组专题讨论、学员示范课教学后的交流等,由培训机构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有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集中学习和网上学习相结合等,培训要求从宏观上讲,管理部门以“学分制”政策为导向,对教师提出要求;从微观上讲,培训部门主要做好培训策划、抓好培训纪律、提升培训质量。
(二)“学分制”的推行彰显了制度的威严。
“学分制”的推行,是教育系统内部设立的并且带有强制性的行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一种地方性法令,对教师具有较大的震慑作用。只有当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获得相应的学分,才能享受相应的待遇。否则,将会影响到教师切身利益。因此,谁也不愿以身犯险。所有的教师必须在“学分制”这个框架下,自主地参加培训。在这种制度的约束下,完全改变了过去教师培训的那种无序、自由、懒散的局面。所以,“学分制”的推行,是进一步规范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抓手,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法宝。
(三)“学分制”的实施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提供了量化管理的平台。
“学分制”明确规定,每个教师在一个周期(五年)内,必须完成360个学分的培训任务。其中专项培训160分,校本研训120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或提升)80分。专项培训学分是硬指标,必须是各级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才是有效的。可以选择国培、省培、市培或县培中的短期集中培训或远程网络培训。校本研训学分由学校如实呈报,这一部分学分与教师在学校所参加的教研活动直接挂钩。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分是通过学习、考证而获得,其获取的过程难度相对要高一点。以上三个方面的学分不能相互沖抵,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要求参评教师学分总量要等于或大于年度的平均分(72分)乘以周期中的年度数。否则一票否决。周期结束后,按学分总量来重新认定教师资格证。“学分制”的这种分块量化,不但均衡了教师参加培训的内容,更为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依据。
三、“学分制”的实施对教师参培积极性的推动作用
(一)“学分制”是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重要举措
教师应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制订个人专业发展5年规划和年度参培计划。结合教学与专业发展的需要,选定培训课程、形式和时间,并及时向学校提出参培申请,当学校认定后报县(市)教育局,审核通过后再将名单转发给培训机构。然后由培训机构统一组织安排培训。这种模式,对教师培训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学分制”的推行是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重要举措。
(二)“学分制”是调动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学习的重要手段。
“学分制”相关文件指出:“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和培训考核登记情况作为年度绩效考核、职务评聘、特级教师申报、评优晋级和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进行登记管理,即将教师培训与学分进行三方面的挂钩:一是学分与教师资格定期认证注册挂钩;二是学分与教师的职称评聘挂钩;三是学分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目前虽然没有全部到位,但对教师仍然有着很大的刺激作用。很多教师都争着要参培指标,就是有了高级职称的教师,都积极报名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这是以往任何时候都不曾出现的现象。这就把曾经的“要我学”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学”。这确实是教师培训史上的大动作,体现了教师培训史上的伟大进步。
注释: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02
[2]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2011.03
[3]省教育厅《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试行办法》2011.11
【浅谈学分制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08-13
制定学分制管理规定08-26
广西大学社会实践学分和创新实践学分细则07-07
西北师范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条例10-28
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07-11
学分制度08-02
职工教师学分管理07-29
学生学分管理程序08-21
课外学分申请表模板06-28
湖南省高中课程学分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