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企业供应链管理

2024-06-28

美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共8篇)

1.美的企业供应链管理 篇一

[企业管理] 供应链管理:食品企业生存

与竞争必由之路

食品工业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食品行业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中国的食品工业在连续十余年保持上扬势头的同时,在今后5~10年内仍将持续发展,潜力巨大。但他们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面对如此这多的经营挑战,中国食品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挑战呢?有关专家指出,企业导入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实现产品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供应链管理创造中国食品行业新业务模式与协同效益供应链管理是对产品从原材料生产、物资采购、产成品制造、商品批发分销、零售的所有企业协同过程的管理,它不同于企业内部管理,更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

上海国通供应链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我国目前食品企业供应链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认为,目前供应链管理对于中国食品企业来说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也是协同效益产生的根源。具体表现在:

一是食品业的价值链正由上游向终端倾斜,谁最接近消费者、谁最能把握消费者需求,谁就能在整条价值链上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企业对终端的掌握,只有两种方式:直销和渠道,对于食品这种特殊要求的产品,渠道的能力就是对终端的需求把握能力。

二是中国国内经济区域特点和地理分布,使得食品销售渠道,还是以多品种、小批量、分销网络形式为基本特征。有别于国外大型零售商直接与品牌商交易的扁平模式。如何管理逐级放大的渠道组织和销售渠道,是中国食品行业供应链管理侧重点所在。

三是长期的战略或伙伴式的联盟关系逐渐取代合同式短期的供应关系成为供应渠道主流,同样在销售渠道上,品牌商也将更加依赖稳定强大的一级批发商来掌握诸多的2级、3级分销商。

四是企业的明确定位、消费人群的细分、产业链的专业分工,使得不同食品产品的供应链呈现差异性个性化特征。渠道的建立、渠道的交叉、渠道的掌控,成为食品业供应链管理的制胜点。

五是食品的安全、保质等要求使得食品的产品生命周期比较短,物流与计划、订单信息传递的迅捷性要求高。渠道响应能力最集中的表现在渠道订单上。

渠道管理是食品业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根据我国食品企业的特点,研究人员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使得中国食品行业摆脱现有弱点,强化自身优势的最好武器,而针对食品行业的特定性,渠道管理,尤其是渠道订单的管理又是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所在。渠道能力是一种持久的、不可购买的、不可转移的、与中国消费市场现状密切相关的能力,而正是它的不可替代性,使得渠道能力成为中国食品行业核心竞争能力。而且中国企业对本地消费市场的熟悉,也使得渠道能力是中国食品企业的比较优势所在。

法国达能参股娃哈哈、乐百氏,重在其市场份额和广而深的销售网络,他们看重的是渠道,借助这个成熟的渠道把自己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食品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渠道协同模式也可以分成“战略伙伴”模式,“重要伙伴”模式,“大众市场”模式,“复合”模式与“低回报”模式。产品品牌商根据公司的规模、技术支持能力选择合适的模式与多家供应商建立合适的战略协同关系,这是决定供应链绩效的主要因素。

为了在供应链业务协同上获得成功,企业必须要清楚地了解供应链上伙伴的类型和特点,以及支持合作关系所需要的技术。合作强度不同,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食品行业以往的合作更多是“大众市场”模式,其将成本作为合作中的最重要因素,他拥有很多个供应商选择,合作的深度非常有限。关键的问题是力求获得物料和交易成本最小,同时在合作关系支持流程和基础设施方面无需大量投资。然而未来的供应链协同发展方向应该是由“大众市场”转向“重要伙伴”,通过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降低供应链上协同成本,通过信息共享、高效业务处理降低渠道库存、加快资金流转、加快产品开发与推出速度,最终实现供应链上新价值的创造。

业务协同的深度和对渠道伙伴的控制力,是决定供应链竞争力和价值链价值分配权重的主要因素。比如,嘉士伯是全球第五大酿酒集团,他采用了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后,使得其瑞典的130个订货商能够直接通过爱立信WAP电话把订单输入公司系统,而这些订货商面向1500个零售商店。增强经销商的供应链协同后,瑞典嘉士伯由原来的5个电话销售中心和销售部门减少到1个客户中心,客户记录、库存水平以及供应链其他方面的情况一目了然。而且客户可以最快时间确认自己订单状况,嘉士伯也能确定最有效的运输路线和时间,并很好计划管理自身的生产与库存。

订单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供应链是价值链物理上的实现形式,供应链管理以整个供应链作为管理对象实现对最终客户的价值提供。订单是最基础的渠道行为,订单流程是渠道组织结构的重要依据,订单信息是相关业务控制的重要依据。快速的订单响应保障渠道库存信息的准确和渠道库存与市场销售的最佳平衡点,而且订单快速完成也促进资金周转的加速,提高的资金的时间价值。订单管理实际上关联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财务控制、供应商管理、需求预测、电子单据(供应链管理系统)等诸多因素。以订单管理驱动流程优化,进而实现渠道能力、供应链管理的能力提升,也是食品企业变革应该遵循的规律。

食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实现模式

进入XX年,供应链管理对于食品行业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很多企业已经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企业战略。

比如,青岛啤酒的二次创业就把价值链拉动作为三大策略之一,全力推广供应链管理模式。青岛啤酒集团销售公司,由于它的机构横跨全国,销售环节复杂,手工难以管理,容易在一些环节出现失控现象。为了实现订单快速响应,加强渠道控制,减少区域间冲货,统筹安排库存,加快资金周转,避免财务风险,实现管理规范化,降低管理费用,提高新鲜度管理,于XX年5月实施销售渠道管理,并在XX年底实现的包括销售渠道、供应渠道在内的跨企业的全程供应链管理。

再如,中国最大的肉制品企业---双汇集团应用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了有效的成本控制和工作效率提升。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从供应商、制造商到仓库和商店等都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共享。

总结国内企业供应链实践,对比国内外供应链实现的环境,研究人员对供应链管理的实现和改进方向归纳如下:一是业务协同与组织协同并重;二是打通渠道,实现渠道能力优化提升;三是以订单为供应链绩效驱动,以渠道流程固化、优化来改进业务效率与效果;四是最终实现低成本,快速响应的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能力。

2.美的企业供应链管理 篇二

1 美的电器应收账款案例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清晰发现, 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率正在逐年增加, 但是营业收入却呈现下降趋势, 这样的财务状况不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 甚至会造成企业经营的瓶颈。公司虽然使用的是最新的财务管理方法,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合理展开各项工作。在资金筹集管理、存货管理、原材料的供应、生产销售以及成本计算管理和债权债务清算等方面都管理有序, 严格控制, 但是, 对于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却并不如人意, 使得应收账款的额度大幅上涨, 为企业的资金运转带来一定压力。

2 美的电器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

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 对于美的电器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2.1 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家电行业发展速度尤其迅速, 各大家电企业纷纷加大竞争, 由此出现了家电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现象, 美的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 采取赊销制度来挽留客户, 在赊销的同时, 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应收账款, 并且应收账款的额度只增不减。

2.2 企业内部制度建立与管理并不完善

美的电器的内部制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完善的, 但是由于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都是直接与薪酬相挂钩, 造成销售人员为了提升自己的销售业绩, 一味地对产品进行赊销, 增加了企业应收账款的额度。再者, 企业内部并没有有效地监管部门, 对于应收账款没有明确的监管程序, 导致企业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或者抵销。工作人员在签订合同时工作态度不够严谨以及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不到位, 造成对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开放金额较大的赊销或者双方签订的合同可能存在着诸多漏洞, 比如运输方式、付款方式、违约责任、代垫费用等等, 都应该符合法律规定, 以免后期责任追究出现问题。以上问题, 充分反映了企业内部的制度问题, 包括员工的薪酬设计、会计监管、信用评估系统等等, 合理改善这些问题, 将极大地改善企业应收账款带来的问题。

2.3 企业的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相对薄弱

美的电器作为家电行业的巨头, 一味地追求高额市场占有率, 而忽略了市场带来的风险, 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在对客户没有进行深度的信用评估之前就进行赊销, 极大地加大了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容易导致死账、坏账的出现, 从而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3 美的电器应收账款风险规避措施

3.1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美的电器在内部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并完善, 以便对赊销进行合理有效地管理。建立信用管理机构对于美的电器来说并不难, 但是怎样健全并有效执行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 必须由特定的组织部门才能完成。在此基础上, 对于客户的信用评估需要聘请大量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等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 因此, 企业需要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目前, 国内一般采用两种方式来设立信用管理部门, 一是在财务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 一是在销售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 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分别适合不同的企业管理体制。当然, 信用管理部门只有取得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双重支持才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建立客户的动态资源管理系统。美的电器是一家大型的家电企业, 其客户来源广泛, 进行客户的动态监管, 尤其是企业核心客户, 及时有效地了解客户的资信状况, 并建立客户资信档案。这有利于企业根据近期客户的资信状况及时更新客户的信用资料并调整赊销范围, 以免因客户的资信状况而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

3.2 建立健全企业与客户的信用管理制度

建立客户档案, 进行客户信用评估。企业在与客户进行交易与在交易之前都要做好客户的资信调查, 手机客户的相关信息, 如企业性质、注册资金、法人代表、财务状况、商业信誉等等内容, 为客户建立档案, 为信用评价提供相对完整与科学的依据。

根据客户信用评估等级, 制定信用额度。企业根据对客户的信用评估, 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 并根据客户近期的销售业绩及货款的支付情况, 确定应该给予客户的信用额度, 并确定信用期限。

(1) 一般的临时性客户。对于这些不经常打交道的临时性客户, 因为不经常接触, 很难把握他们的经营与资金运营状况, 企业可以采取给予一定的现金折扣的方式, 并且先付款后发货。虽然采取折扣的方式减少了企业的销售收入, 但是避免了企业呆账的发生, 缩短了企业的平均收账期, 有利于资金的及时回笼, 进入再生产。 (2) 长期性的往来客户。对于这些长期性的往来客户, 企业熟悉并建立客户档案, 对于客户的经营状况、资金运转能力以及商业信誉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调查了解, 根据对其信用评估的等级来确定赊销的数量和期限, 并且, 此类客户统一采用严格的信用评估制度, 严格执行信用政策与评估制度。

3.3 建立应收账款的监控体系

应收账款的监控体系包括多个方面, 主要有:赊销的发生、逾期风险等。主要监控在赊销发生时以及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分析管理。在对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分析中, 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将过期债权归为工作的重点, 研究并调整出台新的信用政策, 努力提高应收账款的变现效率。而对于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 不能一味地将其纳为死账、坏账, 不能放松监督, 应及时交涉, 以求能够按时收回账款, 减少企业经济损失。

3.4 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管职能

除了信用管理部门, 公司应该充分利用会计的监督职能, 以帮助企业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回收能力。企业对于应收账款应该设立明细类账目, 对近期因赊销业务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核算, 定期统计客户的金额、账龄以及资金增减变动等情况, 及时反馈给企业领导和销售部门, 从而便于掌控对客户未来的赊销政策。

3.5 加强合同的管理, 充分利用法律维护权益

无论对信用等级高或是低的客户, 企业在与之签订合同之后都会上交申报。当销售部门收到经过信用部门与企业法定代表人签订的赊销申报单时, 都应根据审批意见, 并且与客户意见达成一致的情况下, 签订销售合同。工作人员在签订时一定要准确无误, 确保合同的要素符合法律规定, 对于合同当中的违约责任、付款方式、付款期限等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而且尽量采用统一的合同范本。同时, 签订之后还应该复印几份交给信用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 以便于其对销售合同的执行、跟踪、检查起到监督与控制作用。

公司工作人员在签订合同时应该谨慎, 使用统一的合同文本, 对于合同的内容务必仔细, 对于收款期限、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在将来发生法律纠纷时, 利用法律武器来保证公司的合法权益。

3.6 企业内部实行严格的坏账核销制度

赊销策略是应收账款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应收账款存在着回收风险, 也就是发生坏账的风险。而企业对待坏账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是直接核销法, 一是备抵法。但是, 实行严格的核销制度, 并不因为方法的不同而加以区分,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准确判断账款是否为坏账。坏账的判断需经过多人进行,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而且在此过程中极容易发生舞弊与贪污现象的发生, 因此, 坏账的核销过程一定要透明化。

准确记载坏账的核销。会计人员在应收账款的明细账中应该明确记载坏账的核销, 对待已经核销的账款仍要有专人进行管理, 以期在后来能够收回。

对已经核销但是又重新收回的坏账进行严格的会计处理。

4 总结

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企业应该严格内部管理制度与信用评估系统, 尽量能够按期收回货款。同时, 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应该互相协调配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应收账款组织体系。目前, 国内的社会信用体系尚且不够完善, 因此, 国内中小企业很难直接照搬西方国家的应收账款模式, 即应收账款有价证券化和“保理业务”。国内企业只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应收账款体系来制定符合自己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总之, 应收账款目前已成为企业在资金运营方面的主要问题, 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兴良, 伯建新.捂住你的钱袋: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实用策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0.

[2]王艳华.论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现状及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8) .

3.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篇三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极速进程中,许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随着企业规模扩张,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甚至已切身感受到了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企业都能成功,有的案例不但没有享受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所带来的任何好处,反而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系统科学地研究供应链并付诸实施势在必行!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采购有效性;产销平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

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后经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linkage)组成的网络结构。也即是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是从扩大的生产(Extended Production)概念发展来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极速进程中,许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随着企业规模扩张,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甚至已切身感受到了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企业都能成功,有的案例不但没有享受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所带来的任何好处,反而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

系统科学地研究供应链并付诸实施势在必行!

二、国际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率先由美国人提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在美国很多大的企业已经将供应链管理付诸于实施,但不是所有企业都得到了预期效果。2000年,美国物流服务研究机构研究发现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供应链渠道中存在严重问题。在美国已经实施的供应链管理案例中,有的非常先进,从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销售商直到消费者,可以实行全程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也有一些物流经营人,尽管也在高喊“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但实际仍停留在设想和规划的水平上,具体操作不过是储运公司的老一套,仓储、远洋运输及航空货运等各物流环节之间相互脱离,没有任何协议或承诺用于保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的机制。

目前,供应链管理风靡全球,但凡有一定积累且有雄心抢滩供应链关键环节的企业纷纷试水。部分尝到甜头的企业如戴尔、IBM、丰田等国际大公司还专门成立了专业的咨询团队,为中小后继者提供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参考和管理建议。

三、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具体到本土企业,受改革开放年限等客观因素影响,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仍占国内企业总数90%以上,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供应链中各环节“低级博弈对抗阶段”。少数大企业处于生存和长远发展考虑,已经跨出了寻求“供赢链”的征途。

4.现代企业的竞争策略―供应链管理 篇四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以及顾客期望提高的形势下,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率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在原料价格难以下降、技术革新有一的周期和难度以及企业员工工资必须只升不降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寻找其他突破口。而建立企业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物流供应链的效率,将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优势的有效竞争策略和手段。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供应链管理――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产物

供应链管理是指现代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将供应商、制造中心、仓库、配送中心、零售点以及在各个机构之间流转的原料、在制品、产成品有效地整合成为一体,使系统成本最小。并在准确的时间把正确数量的商品送到正确的地点的一套方法。它不仅关注企业内部资源和竞争力,而且关注企业外部的资源和竞争力,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上对资源和竞争力进行集成,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也是企业的一种新的竞争策略。事实上,供应链管理就是制造商为提高竞争力的产物,早在20世纪60年代制造商就追求以最低的成本,把产品送到顾客手中,这时,他们注重产品到消费者这个物流环节。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制造商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对市场进行细分化管理,使产品形成了不同品牌、在产品的尺寸大小、形状、色彩等方面实行多样化,这样一来,大大地增加库存单位(SKV),导致了库存成本、订单处理成本、运输成本的增加。这时,

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把物流管理与产品配送综合起来管理,可大大地提高企业的效益,企业开始推行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地分析物流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可能性,这就行成了20世纪70-80年代的综合物流管理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及标识代码与条码在企业的应用,企业开始将着眼点放到物流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原材料的供应商和制成品的分销商,形成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公司的合伙战略联盟,从而形成供应链管理竞争优势。

二、物流――企业利润第三源泉

从世界近代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为企业提供巨大利润有两大领域,第一是资源,起初是廉价原料、燃料的掠夺或获得,其后是依靠技术进步,节约消耗、节约代用、综合利用、回收利用乃至大量人工合成资源获得高额利润。第二是人力,最初是使用廉价劳动,其后则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人力消耗、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来降低劳动耗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任何资源的节约、开发利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要受到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的制约,更新的科学技术的变革还要经历漫长的积蓄过程。物流因其贯穿了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所以合理、高效的物流能够对企业的整个生产和流通结构的协调与完善带来巨大的利润。物流――第三利润的源泉,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从宏观上分析,物流作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运输、存储、装卸、时间等各个方面。在发达国家,产品物流费用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而我国仅产品运输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一些发达国家把降低物流费用作为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重要措施。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物流费用占GDP的13。7%,1989年为11。1%,降低到10。5%。物流在商品活动中是成本最高的活动之一,在制造业中物流成本费用仅次于原料成本,在批零业中物流成本费用仅次于货物成本。因此,我国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存在巨大的潜力。

从微观上分析,我国企业建立物流供应链管理降低产品成本的潜力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库存管理中,对库存物资实行上下限控制,当物料达到上限时,自动报警,使物料无法进库,当物料达到下限时,及时提醒采购。实现采购、进出物料和盘存全过程的自动化管理,不仅降低库存节约流动资金,而且节约人工和省时快捷。如我国一汽大众,通过实施R/3库存管理后,仅国产件库存资金就由1万元下降到4000万元左右。2、在物资流动中,物流运动加速,资金周转加快;物资的流转中损耗降低,产品直接成本降低,企业的效益提高。如我国海尔公司在连续保持80%的增长速度的情况下,进行物流管理革命,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们以订单为起点,实现采购、配送、分拨物资同步控制。在每月6000多订单,7000千多个品种规格,采购物资达15万种的情况下,实现了,订单到采购三天;订单到产品下线7天;产品下线到中心城市8小时、到辐

射区24小时、到全国各地4天;订单到客户10天的高效率。在我国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只有1。2次/年的情况下,海尔实现了15次/年。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物流中蕴藏着巨大的利润源泉。

三、建立高效供应链――二十一世纪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策略

为实现顾客服务、低价格、快速配送和高度顾客化要求,而形成的供应链伙伴同盟,使产品在市场营销上具有竞争优势。而产品的设计者、制造商、原料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建立门到门的网络

系统,形成产品、营销和物流信息的共享,使企业获得信息优势,并减少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环节中的风险。而这些都是单个企业所不可能获得的。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特公司之所以能从1962年创业时的小杂货店,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零售巨头,与它推行零售改革,建立高效的供应链有着密切关系。早在1982年沃尔―玛特公司就开始实施采购销售时点系统研究,到1985年实现与制造商的订单明细单和受理付款通知的数据交换系统运行。提高了订货速度和准确性,节约了相关业务的成本,使沃尔―玛特公司在同行中保持了竞争的优势。其后又在建立行业统一EDI标准和商品识别标准基础上,通过EDI系统向供应商传递POS数据,使制造商及时了解沃尔―玛特公司商品销售情况,把握需求动态,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并在接收货物时用扫描机读取包装上的物流条码(SCM)与系统中订货清单核对,判断是否一致,并利用电子支付系统

(EFT)向供货方支付货款,使沃尔―玛特公司节省了大量事务性作业成本,压缩了库存,提高了商品的周转率。现在,沃尔―玛特公司实现了把进货和库存控制的职能转移给供应商,通过一体化信息系统,制造商分析把握商品的销售、库存动态,从而实现小批量连续补充库存。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需方库存,而且实现了供应链的整体库存水平的降低。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利用集中型仓库、直接转运战略、数据共享,改变了整个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业绩,从而使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无怪乎我国许多企业都争相期望成为国际知名企业供应链中的一员。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仅仅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而且在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展开着更激烈的竞争。

四、实施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关键的几个问题

1、标准化问题。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首先遇到的就是标准化问题,在许多书中都讲到要建立

统一的国家物流标识体系。如《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使全国运输设备标准化,如集装箱的尺寸、集装箱中托盘尺寸、卡车的大小、货仓的货架配套等及其与国际接轨等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些都是国家宏观管理中应解决问题。随着我国宏观管理跟进,这些问题必将解决。而企业内部基础管理工作及其标准化,则是要每个企业自己做艰苦细致的工作的。如原材料、配品配件采购周期及其库存上、下限定额制定;生产管理中每个工位中原材料、半成品数量的上下限定额制定;采购、生产、库存、补货、运输等计划的生成以及与这些计划相关联的流程控制、管理执行都是非常特殊的、每个企业是不同的、不可能有完全相同,象国家标准一样可以照搬的标准,企业必须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和国家标准的执行情况制定企业内部管理的标

准。

2、经营观念、合作伙伴建立和企业间诚信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基本上是家家建仓库,户户办运输,许多企业一个新产品在市场上打响后,不是从怎样把这个产品质量提高、发展其功能、创新等方面去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是把与这个产品的有关配件、包装、运输,甚至是该产品的原料、该产品后道深加工等全部配套起来,称为纵向多样化发展模式。其实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在作怪。而这是与供应链管理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业务外包是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而选择业务外包企业,就是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则是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又一个重要支撑点。发挥企业优势(技术、管理、品牌、销售等优势)潜心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管理战略最重要的支撑点,是形成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关键一环,是形成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这就是在优势企业周围容易形成小型配套企业的原因。如果优势企业

能根据客户的需要,将供应链中成员的生产资源和创新知识整合起来,对价值链进行重组,形成供应链管理,从而激发单项优势之间的聚变放大作用,就成功地形成了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DELL公司PC机的销售利润远远超过拥有多种新技术、新产品和多项专利的IBM公司的原因之一。阻碍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目前我国企业间的诚信问题。如“欠款进货”导致合作伙伴产品成本的提高,导致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下降,并最终影响到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型零售商普遍向供应链成员按每个品种收取的“进店费”,为了减少费用,供应商不得不减少商品项目数,给不同的商品印上相同的条码,影响了零售商的POS系统扫描。建立优化的供应链,需要贸易伙伴间建立信任、诚实和开放的关系。

3、供应链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供应链管理引入我国只有几年时间,许多企业界人士对此知之尚少,能进行供应链管理运作的人才就更缺。虽然不少企业已成为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的供应商,但真正了解其优势和奥妙的人,可能非常少。供应链管理是一个跨组织、跨行业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许多高新技术,不但需要懂得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如实施标识代码,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既了解供应链上各行业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又熟悉与供应链有关的管理技术,如:物流运作技术、营销运作技术、财务运作技术、企业生产运作技术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然而,在知识更新日益频繁、知识量及度膨胀的时代,无论个人如何努力,一个人想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是几乎不可能的。这样一来实施供应链管理就必须将各类专业人才组织协调在一起。因此,目前我国除了加快

培养与供应链管理有关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外,最迫切需要是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培训和介绍其粗略了解相关技术,使他们迅速地成为具有供应链管理相关知识背景的又具有协调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才能使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推广应用。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建立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伙伴关系,提高企业及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形成我国企业在经营国际化的形势下的竞争优势。

参考书目:

1、王成,现代物流管理事务与案例,企业管理出版社,9月

2、张成海,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9月

3、周明等编,物流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7月

5.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初探 篇五

一、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 国外学者对返回物流进行了研究, 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制造商如何通过环境准则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 合理回收利用产品和包装物, 以达到成本最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目的。后来的学者采用了产品寿命周期的分析方法, 把企业生态学的理念引入到供应链的研究中, 用生态评估工具来评估整个供应链的环境影响。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 (MRC) 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 (ERM) ”研究, 正式提出了“绿色供应链”概念。在Hart的文献中作者分析了企业价值链对整个环境的影响。1999年, Beamon设计了考虑环境因素在内的供应链模型。Hock研究了供应链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生态平衡问题。绿色供应链理论是环境科学与供应链的学科交叉。由于供应链本身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所以绿色供应链至今也没有一个成熟的定义。这里参照供应链比较常用的提法和绿色竞争力的定义, 可以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 它以绿色竞争力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 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 通过链中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 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 以较高的资源效率来实现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 并使企业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企业同时能否具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降低环境污染、节约有效资源的能力是对绿色供应链绩效的综合评价。

具体实践的主要有欧美一些大公司, 如惠普 (HP) 、IBM、通用汽车 (G M) 、宝洁、耐克等许多企业都实施了某种形式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方式。其中, 通用汽车还被美国环保局 (E P A) 认定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

二、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比较

1. 传统供应链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基于供应链上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管理, 虽然它也涉及原材料、能源的节约, 但这只是考虑到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 并没有充分考虑过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所产生的影响, 并没有考虑到使用产品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 等等, 因此, 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

传统的供应链往往是企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 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供应链起始于原材料供应商, 终止于用户, 是所谓的“从摇篮到坟墓” (cradle-to-grave) 。图1描述了传统供应链的结构:

传统的供应链的设计、建模和分析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 从而增强竞争实力, 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2. 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把“绿色”理念融入到传统供应链当中, 能够实现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双重目的, 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把传统的供应链进行扩展, 考虑了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短期及长期的影响。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 对环境影响最小, 资源效率最高。通过充分利用具有绿色优势的外部企业资源, 并与具有绿色竞争力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使各企业分别集中精力去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绿色制造核心能力和业务。绿色供应链的提出使得企业从传统的单纯靠技术解决环境问题转化到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全面环境管理, 这不仅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取得了好的效果, 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效益。例如, 通过在设计产品时就考虑了环境因素, 避免了未来环境治理成本。

图2就是扩展后的供应链, 它包含了传统供应链的所有的元素, 但是增加了包括产品及包装回收、再利用和回收处理商的半闭合链条, 其中“W”表示废弃物。可以看出, 绿色供应链中的物流不仅是普通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终产品, 更是一种“绿色”的物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及被用户淘汰的产品均须回收处理。当报废产品或其零部件经回收处理后可以再使用, 或可作为原材料重复利用时, 绿色供应链没有终止点, 是“从摇篮到再现” (cradle-to-reincarnation) 。如经处理后可继续使用的产品可重新销售, 拆卸后可重新使用的零部件可回到制造厂, 可重新回炉的报废零部件可作为原材料使用。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及措施

1. 绿色采购

供应端是供应链的上游, 供应端的绿色化能极大地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环境效应。采购对环境友好实践具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与供应商的良好沟通, 企业根据绿色制造工程的需要向供货方提出要求, 选择环保材料作原料, 一方面尽量降低材料的使用, 减少废物的产生。同时帮助供应商一起解决环境问题, 努力做到需求方、顾客、环境的“三赢”。

2. 绿色生产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 产品制造过程的工艺方案不一样, 物料和能源的消耗将不一样, 对环境的影响也不一样。绿色生产就是要根据制造系统的实际, 尽量规划和采用物料和能源消耗少、废弃物少、对环境污染小的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 要求生产过程所有活动均按ISO14000标准生产, 它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 以期增加生产效率, 减少或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绿色生产过程要求供应链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或减少污染, 对于生产过程, 绿色生产意味着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取消有毒原材料, 在生产过程排放废物之前减少和降低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3. 绿色物流

物流过程中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具体的说, 绿色物流就是在输送、保管、流通加工、包装和装卸过程中注重生态效应。做好企业外部、内部物流管理, 把物流管理中的环境友好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 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4. 绿色消费引导

绿色消费又称可持续消费, 主要包括如:消费无污染的产品, 消费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的产品。产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用户的消费, 因此, 企业在生产活动中, 必须了解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态度, 并且积极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 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 增加用户对其产品的忠诚度。

5. 绿色回收

绿色回收是生态消费的最后环节。产品生命周期结束之后, 若不回收处理, 将造成资源浪费并导致环境污染。产品生命周期结束之后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案, 各种方案的处理成本和回收价值并不相同, 绿色产品回收就是考虑产品及零部件的回收处理成本与回收价值, 以最少的成本代价, 获得最高的回收价值。

6. 技术支持

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获取优势的基础是要有先进的技术做支撑, 同时要紧随技术的发展, 加强企业应用和集成技术的能力。这方面的技术比如:物流过程自动化、企业资源计划 (ERP) 、业务流程重组 (BPR) 以及电子数据交换 (EDI) 等。而建立绿色供应链还需要特别的环保技术作支持。把先进技术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企业还应该重视管理咨询的作用, 寻求相应的咨询管理专家的支持, 对企业领导、员工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培训, 可以提高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率。

总之, 绿色供应链在传统供应链基础上考虑环境的因素, 通过再造供应链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目的。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转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已是国际供应链研究和实施的必然趋势。

摘要:绿色供应链管理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目前尚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但,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与能源危机, 政府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日益严格, 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对提高企业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传统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绿色供应连管理的基本内容与有效措施。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绿色采购,绿色生产

参考文献

[1]郭敏赵彦罗晶:浅议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业绩评价[J].物流科技, 第28卷114期

[2]贺艳许云:我国企业绿色经营问题探析[J].经济师, 2002

6.物联网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篇六

物联网的出现给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内容和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过程优化企业供应链的管理由物一人一物的模式转变为物一物模式,通过物与物的直接“沟通”,管理系统大大减少对员工的依赖,供应链管理过程得到很大程度的优化。这样的运转模式,使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提高,同时降低人工出错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跟踪、监控和管理。

2信息同步化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一旦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中同步,供应链上的参与者都能跟上顾客需求的变动,进而形成同步运作。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中流动的物品跟踪,同时向所有参与者实时传送数据,减少了信息失真的现象。快速的信息传输速度,代表参与企业能更及时、准确预测需求变化,亦可以大幅度降低库存水平。

3网络无缝化随着市场的发展,顾客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多,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企业则必须加快反应速度,保证敏捷的生产和柔性加工。但是这样的生产方式,容易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智能型的供应链网络通过增强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控制力,帮助企业确定物资采购路线、降低库存仓储成本和优化产品运输,实现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再造。新的业务流程,使供应链网络衔接更加紧密。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物联网技术还能缩短企业的备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让企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应对紧急情况。

4供应链可视化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为网络中的每一个“物品”贴上标签,标签里包含该物品的所有互用性信息,让任何一个人员通过信息系统能够追溯产品的成分、加工过程甚至是这些成分的来源。这种价值信息链通过互联网在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和交换,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另一方面,可靠的“物品”信息在企业外部共享时,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并帮助企业实施品牌化战略。物联网何时能对供应链管理产生实质贡献

7.供应链下石油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篇七

摘要:为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强我国石油企业竞争力,亟须建立现代化企业物流的管理系统。在对现有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基础上,采取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对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地加强,全方位的规划,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流通加工、仓储、运输配送、回收加工和包装等物流信息进行整合,并且构建和健全物流管理的信息系统,对物流管理的流程和标准进行规范,从而提高物流的管理成效与行业服务水平,使石油企业内的物流成本有效降低,对行业资源进行充分的优化和整合,以此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8.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 篇八

1 企业供应链的概述

1.1 企业供应链的概念

企业供应链是企业生产的保证和基础, 通过对企业资金、物质、信息和管理等主要要素的控制, 形成一个服务于企业生产和服务的功能性网络, 达到对企业发展服务的综合性体系。企业供应链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产品销售商、产品服务商、产品零售商等主要环节, 是企业从生产到销售、从管理到服务一整套工作的提供者, 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客观上的支撑和决定作用。

1.2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重要的管理工作, 当前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为:企业为了使供应链条达到科学管理和最优化运行而进行的管理工作总称。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管理、产品销售管理、资金流动管理、产品和服务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对企业生产和服务的高效率管理, 实现产品能够在及时、准确的基础上, 以合理的价格传送给消费者。

2 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的要点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在于供应链条的集成上, 要立足于企业生产和供应链构建的角度, 从企业发展的高度来考虑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问题。在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中要有核心企业做到对企业供应链的创建, 这样可以发挥核心企业的优势, 确保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得到更好、更全面的落实。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创建的过程中, 各成员企业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 要善于扮演企业供应链中不同的角色, 承担起创建企业供应链的不同职能,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打造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新机制。所有参与到企业供应链建设的主体要重视独立性和差异性, 要倡导在企业供应链搭建过程中合作和协调的关系, 避免出现相互隶属现象的发生。参与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创建的企业应该签订经济、技术、管理等综合方面的协议, 以合同的方式避免出现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纠纷, 如果出现不可调和的问题, 应该诉诸法律, 以诉讼和仲裁的方式来解决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各类问题。由于企业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在空间上处于分散状态, 因此在企业供应链搭建过程中就要考虑到管理问题, 一般应该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来拉近企业供应链各成员的距离, 实现信息的高效率交流, 这是信息时代做好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基础。在企业供应链的构建中要考虑物流企业和运输企业的参加, 将这些企业纳入到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体系之中, 通过对运输和物流质量的提升和服务水平的保证, 使企业供应链更为完整和流畅。要在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工作中做到动态性管理, 要随着消费者需求、相关企业变化和市场环境变迁等实际原因和因素, 做到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及时调整, 这样可以确保企业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和供应能力, 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要在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及时调整供应链涉及的相关企业, 对于不合格和落后企业要及时淘汰, 对于新兴企业和有潜力企业要纳入到企业供应链之中, 通过不断地引导和规范实现其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适应, 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 使企业供应链管理找到扎实的企业基础。

3 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措施与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企业都会存在供应链条, 价格对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成为涉及企业发展和企业成长的重要问题。应该突出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 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措施落到企业生产和经营实际, 这样才能做到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提高。当前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 提升企业供应链质量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3.1 做好协同创新

企业进行供应链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各方面协同才能够做到更为合理和全面的企业供应链创建。当前应该将供应商和销售商纳入到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内, 形成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销售商互动的格局, 建立起协同创新的机制, 以企业产品为中心, 将传统的供求关系转变成市场经济的以服务为中心的供求关系。这是应对企业生产和销售等重点环节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整条供应链更加有效的工作, 在实现协同创新的基础上, 为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创造出崭新的产品和服务, 达到企业对市场的占有和新竞争优势的打造。

3.2 突出客户需求

客户需求是构建企业供应链的出发点, 企业应该加强对供应链顾客需求的研究, 在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将客户需求放到首要位置, 使得企业供应链得到市场化的全面支撑。当前顾客需求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要事务, 是新一轮质量改进的起点。为了使顾客满意, 必须不间断地广泛收集、获取顾客的需求信息, 缩小与顾客需要之间的价格和质量差距, 形成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支撑。

3.3 协同研发

企业供应链管理具有协调各企业的功能, 这有利于企业进行不断地创新。协同研发即邀请供应商参加研发过程, 这将大大加快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动, 从而使产品质量更优。另外, 制造商也可协助供应商改进原材料和包装。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是供应链管理广泛采用的方法, 有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 也有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 而且越来越强调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

3.4 共享信息

充分做到信息共享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重视质量信息, 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下,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质量信息量大而复杂, 呈现出动态、多参数、多源头等特点。因此, 质量信息的处理技术不仅要能够对动态的过程参数进行有效的分析, 而且还要能够紧密地结合状态的识别、诊断与控制。信息共享和企业供应链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信息共享有利于企业供应链的不断完善, 对于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来讲具有提高效率的价值, 而企业供应链建设过程中必然需要信息共享的实现, 这是企业供应链构建的现代化基础。

3.5 加快企业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

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要以科学、全面、和谐的组织氛围为企业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发展提供保障。要指导企业供应链管理人才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是质量管理的基础, 提高他们的质量责任感和关心质量的积极性, 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 为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提供人员的基础。

4 结语

通过本研究对企业供应链的概念描述和要点分析, 应该看到企业供应链的重要作用, 也应该看到做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意义。新时期应该将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列为企业的发展重点, 从企业供应链创新, 关注客户需求, 实现多方面共同研发, 加快企业供应链人才培养等要点出发, 打造出新时期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新要点, 在实现企业供应链价值和作用的同时, 确保企业管理工作和生产领域的全面发展。

摘要:企业供应链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企业生产和服务能够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本研究从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经验出发, 对企业供应链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研究, 阐述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要点, 提供了以协同创新、客户需求、共同研发、共享信息和人才培养等措施, 以便实现对企业供应链进一步的质量管理和重点管理, 使企业能够得到供应链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在打造新时期企业供应链管理新机制的同时, 形成企业供应链的新体系。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客户需求,共同研发,共享信息,人才培养,管理

参考文献

[1]郝海, 冯兆东, 尹路路, 等.中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9, (04) :121-122.

[2]马林, 沈祖志.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汇率风险决策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2) :89.

[3]钟德强, 仲伟俊, 梅姝娥, 等.合作竞争下的供应商数量优化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03, (03) :54.

上一篇:勤工助学中心活动策划下一篇:大漠敦煌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