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2024-07-20

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精选14篇)

1.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篇一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照片采集要求

一、学生照片规格

1.淡蓝色背景颜色,近期正面免冠彩色头像数码照 片。

2.照片规格:26mm(宽)× 32mm(高),分辨率150dpi以上。

3.人像在相片矩形框内水平居中,头部占照片尺寸的2/3,常戴眼镜的学生应配戴眼镜,人像清晰,层次丰富,神态自然,无明显畸变。

4.数码照片要求为jpg格式。

5.照片文件大小应小于60K。

二、学生照片文件命名规则

1.有身份证号的学生,其照片文件以身份证号命名,并按年级、班级分文件夹存储。

2.无身份证号学生,其照片文件命名规则为:学校标识码_班号_姓名,并建立单独文件夹存储全校所有无身份证号学生的照片文件。

2.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篇二

一、加快部署全国系统。按照要求, 全国各省份均须建设省级数据中心并部署全国统一的学籍系统, 请北京、山西、黑龙江、安徽、江西、西藏、新疆等7省 (区、市) 加紧做好准备工作, 今年8月底前务必满足软硬件条件并部署系统。

二、加快采集学籍信息。按照要求, 纸质数据采集应于今年5月份完成, 上海、江苏、江西、湖北、湖南、云南、新疆等尚未开展纸质数据采集或数据补录工作。未部署的7省 (区、市) 要尽快安排此项工作, 今年9月底前务必完成, 10月份所有数据进入国家系统。

三、加快改造自建系统。教育部将尽快完成对部分省份拟保留的自建系统的评审工作。评审未通过的应不再使用自建系统, 通过的应在今年内完成自建系统改造, 实现与全国系统对接和实时数据交换, 今年不能完成自建系统改造的, 应停止使用自建系统。自建系统尚未建成的省份应一律停止自建工作或自建计划。

四、强化工作报告制度。为推进工作, 2013年5月起教育部建立了学籍系统建设进展月报和通报制度, 部分省份未能按要求报送月报表。为确保教育部准确掌握各地进展情况, 共同研究解决面临的问题, 无论工作进展快慢, 各省务必于每月5日前上报月报表。请各省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负责月报工作的部门和责任人, 并于7月31日前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信息报送教育部 (附件) 。

五、明确有关奖惩要求。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在安排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学籍系统建设工作, 资金安排将与各地工作情况、进度和成效挂钩。学籍系统建设事关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农村教育全局, 教育部拟将各地学籍系统建设情况作为有关工作评比、考核的内容和项目安排的依据。

教育部将对工作进展缓慢省份的教育厅 (教委) 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

3.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篇三

四年来,特别是2012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部署准备工作通知》印发,以及2013年初在贵阳召开的电子学籍系统建设启动现场会召开以来,在教育部领导高度重视、悉心指导下,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会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统筹部署、大力推进,指导各地全面动员、不懈努力、攻坚克难,建成了电子学籍系统,并全国联网运行。各地做了大量工作,付出很多努力。这是“金教工程”的核心项目,是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标志工程,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奠基之作,受到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高度肯定,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一是电子学籍系统全面建成。按照小金教工程“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体系架构,电子学籍系统已在32个省份进行了部署,8个对接省份已完成联调接入中央系统。从教育部到学校的五级应用系统已经全国联网并稳定运行。截至2014年8月20日,已有近1.6亿学生信息入库。从6月起,学籍系统迎来第一个应用高峰期,在各地共同努力下,学籍系统初步经受住考验,各省已完成中小学生的升级和毕业工作,近期正在开展学生升学、跨省就学等工作。

二是学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电子学籍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需要上位制度保障。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确定了省级统筹、属地管理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地具体制定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条件和要求。截至目前,已有23个省份印发了实施细则或工作通知。在建设应用过程中,针对具体需求,我们不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规范数据导出、使用和管理,研究制定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导出使用管理规则》,从制度层面保障系统数据安全。另外,还针对办理跨省转学、管理无学籍流动学生、做好升级毕业升学、自建系统对接等工作印发专门文件,逐项建立具体工作制度。

三是各项工作机制逐步健全。为提高系统应用管理工作水平,我们建立了月报和通报制度,从2013年5月份开始,已经发出15期通报,在交流工作情况,督促、指导地方工作,及时解决各类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应对系统运行和应用问题,我们建立了问题解决制度。通过建立专门的全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为学籍管理员提供在线实时咨询服务。在学籍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在司内成功建立了调研、例会、培训、全司通报等制度,力争做到人人遵守、常年坚持,为学籍系统科学设计、顺利实施提供了切实保障,有效避免了“拍着脑袋办事、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

四是应用队伍建立并不断壮大。各地普遍建立了应用队伍,形成了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学籍管理员与技术支持人员网络。为提高这支队伍的业务能力,我们建立了培训与考核制度,并加大培训力度。培训既解读政策,又安排上机操作,还进行严格考试,以确保培训质量。同时,督促各地全面开展区县和学校管理员培训,将培训情况纳入月度通报。截至2014年7月底,全国多数省份已经完成区县和学校级管理员培训工作。

五是转学等核心业务成效突出。学生毕业升级、招生注册、转学是系统的核心业务,也是推动系统应用的抓手。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时间点,各地顺利完成了毕业结业操作,电子学籍系统已于2014年8月11日顺利完成全国非毕业年级学生统一升级。电子学籍系统高速便捷的特点,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广东至河南的一例跨省转学仅用12小时便全部完成。截至8月20日,系统共完成省内转学206万例,完成跨省转学22万例。同时,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核准,逐渐加快推进了与统计数据有效衔接的步伐。

六是潜在综合效益不断涌现。电子学籍系统采集学生50多个字段个体信息,能够实时更新、为决策提供动态支持,有效解决了原有的数据管理模式层级多、耗时长、信息滞后等问题。2014年7月,国务院领导要了解分年级随迁子女数据,我们依靠电子学籍系统及时提供了详细数据,这在以往很难实现。各地对运用电子学籍系统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贵州应用系统监测学生考勤,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北京利用系统分配生源,控制义务教育学生跨区无序流动;福建依据系统提供的名单配发免费教科书,节约了办学经费。

二、电子学籍系统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要充分认识电子学籍系统建设应用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突出矛盾,以应用为导向,不断深化建设应用。

一是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电子学籍系统采集的数据不仅量大,而且涉及环节多,各地都下了很大功夫,绝大部分数据都已入库。但仍然存在少数学校漏填漏报、个别字段不全不准、问题学籍还未处理等情况。对接省份普遍存在数据项不完整、对接数据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影响了数据质量,限制了学籍系统功能。

二是运行维护不够顺畅。电子学籍系统采用两级部署,各省的运行保障能力直接影响全国系统的运行状态。当前,部分省份数据中心建设进度缓慢,缺乏必备硬件及管理人员。部分省份电子学籍系统出现系统运行较慢、向中央传输数据困难等情况,导致电子学籍系统运行不稳定。少数技术支持人员对相关政策和操作流程不熟悉,难以支持电子学籍系统顺利运转。

三是学籍管理仍待规范。截至2014年8月,还有近10个省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处在研究制定或征求意见阶段,本省学籍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地方在学籍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规范、不及时、处置随意等问题。个别地方不落实学籍管理政策,甚至不为学生建立学籍或把学籍作为转学条件,导致个别学生无学籍或学籍转接不顺利,引发家长到教育行政部门上访事件。

四是功能应用不够全面。建设电子学籍系统,核心是为了总体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就现有功能来讲,各地应用并不充分。控制班额、校额,控辍保学等重要功能还没有被普遍应用。就实施综合评价、服务就近入学等特色功能来讲,只有少数地方开始了探索。从总体上看,电子学籍系统还没有实现广泛应用、深入应用和全面应用,还不能成为教育决策的基本依据和主要依据。

因此,部署和推进全面建设应用工作是巩固当前建设成果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电子学籍系统建设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电子学籍系统应用水平的根本措施,是深化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的关键载体,不容退步,不容懈怠,不容错过。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进全面应用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紧迫感,牢牢抓住当前1 ~2年建设关键期,有针对性解决各地不同问题,明确工作方向和任务,明确机制和责任,锐意突破,狠抓落实,尽快赢得电子学籍系统建设的决定性胜利。

三、电子学籍系统建设须抓住关键环节

一是抓紧提高数据质量。拥有高质量的数据是电子学籍系统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数据质量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各省份要对以学生身份基本信息为核心的数据进行核查,确保数据质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对本省份学籍进行查重、查错,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问题学籍清单,督促其尽快核查处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要求和提示,认真对问题学籍进行逐一核查处理。要优先完成毕业年级问题学籍处理工作。同时,教育部将利用公安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或国家基础人口信息库,对各省上传的学生数据进行核查,并向各省份反馈问题学籍清单。目前,我们要求各省份省内问题学籍处理工作,原则上应于2014年秋季开学前完成。全部问题学籍处理工作结束后,教育部将为每位学生核发全国唯一的学籍号。此前,贵州省和广东省已经率先获得全国学籍号。为支持各地做好核查工作,教育部正在制定科学算法,设计有效模块,核查数据字段缺失情况,为各地查遗补漏提供参考。

二是充分用好电子学籍系统功能。为贯彻《义务教育法》确定的分级管理、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将制定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的权限赋予了地方,各地要加快制定完善实施细则,明确办事的规矩和程序,利用电子学籍系统做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籍建立和学籍正常变动、学籍异动的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全面掌握和用好电子学籍系统的延伸功能,服务决策和管理。要应用电子学籍系统监测学生上学考勤情况,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工作,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监测随迁子女流动情况,提高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水平。在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同时,加快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公平。加强留守儿童管理,建立动态登记监测制度,提高关爱和服务水平。为招生入学提供支撑,控制义务教育学生无序流动,遏制超大规模高中学校,规范招生入学秩序和办学行为。认真将全国学籍系统有关数据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积极推进电子学籍系统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衔接;逐步在教育经费管理中运用电子学籍系统有关数据;逐步在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中运用电子学籍系统有关数据,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三是开发完善特色功能。各地采集的数据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都应该属于各地。教育部将逐步开放全国学籍系统有关数据,并初步建立数据导出使用管理制度,支持各省份以全国电子学籍系统为基础开发满足地方管理需求的特色功能。各地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及早着手,结合以往应用基础,拟定业务需求,做好顶层设计,进行开发应用,尽早发挥效益。自建系统对接的8个省份要尽快过渡到以全国电子学籍系统为基础开发完善特色功能的模式上来。教育部将对各地特色需求功能开发工作及时跟进,总结肯定探索力度较大、功能成熟完善、应用效果明显省份的经验,并进行全国推广;还将对工作积极、有需求但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省份给予技术支持。

四、电子学籍系统建设应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继续提高应用管理水平。应用好电子学籍系统的关键是行政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要不断提高各级学籍管理员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各地要按照要求尽快完成区县和学校相关人员的系统应用培训,做到不漏一县、不漏一校、不漏一人。还要逐步建立动态培训机制,对于新增功能、新进人员都要培训到位,不留死角。要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实现先培训、后上岗。要对现有学籍管理员定期培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学籍系统不断发展的需求。要健全考评制度,构建分级负责、全面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学籍管理员和技术支持人员网络,明确岗位职责,将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纳入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和工作考核,提高学籍管理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电子学籍系统是管理平台,是服务平台,是我们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窗口,服务做不好,学籍系统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要实现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既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撑,又需要各项政策切实有效执行。建设电子学籍系统是为了更好服务,不能增加关卡和麻烦。各级学籍管理部门和学籍管理人员要深刻理解政策,厘清学籍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关系,避免因政策把握不准做出错误处理,损害群众利益。

二是继续健全各项工作机制。电子学籍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需要不同业务部门的配合,各省要由厅(委)领导牵头,“一盘棋”统筹考虑,指导基础教育、发展规划、财务、教育信息化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应用电子学籍系统是行政工作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育部门是应用主体,信息中心是技术服务主体,只有两个部门相互配合,加强沟通,才能用最好技术实现最佳应用。现在基础教育一司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就形成了很好的工作机制,坚持每月召开例会,坚持重要问题及时沟通,坚持各项任务共同部署,坚持突发情况共同应对,这种各司其职、各用其长、互通有无、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对学籍系统的顺利建成和广泛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省可以参照教育部的模式,或者结合实际形成本省的工作模式,让电子学籍系统真正服务于教育管理,让信息技术成为助推基础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继续提高运维保障能力。系统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要建立保障电子学籍系统正常运行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尽快落实电子学籍系统应用培训、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所需经费和人员,并满足持续发展需要,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建立系统运行、维护、应急响应、数据保密等制度,细化要求,责任到人,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建立运行监测机制,及时准确掌握电子学籍系统运行情况。教育部将完善全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健全系统运行问题研判机制,畅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快速反映和解决电子学籍系统问题的渠道,确保系统运行稳定。

四是继续争取各方广泛支持。电子学籍系统的建成和应用带来了基础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给群众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但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一些群众不理解系统建立初衷,甚至有负面声音。各地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籍政策宣传,详细解读核心政策,让家长了解关键业务。学校要做好服务,在政策范围内尽量满足家长需求,帮助家长解决问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正在建设呼叫中心,初期在部里设20个坐席,在各省设2个坐席,接受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电话咨询,一起为群众答疑解惑。要加强系统建设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学籍系统的建设历程、发展脉络、应用情况,为电子学籍系统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部网站基础教育一司的栏目上已经开辟了“学籍系统建设”专栏,作为宣传学籍系统的长期阵地,介绍学籍管理制度和各地工作情况,推广优秀典型。各地要积极发现基层学籍管理、系统应用的先进做法,及时上报,以在教育部网站上进行宣传。各地也要结合实际,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做好宣传工作。

4.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篇四

使用说明书

1、由各班主任上传本班学生信息。上传时请登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http://zxxs.gzsjyt.gov.cn/jsp/public/main.jsp#

2、用户名:XXXXXX;密码:XXXXXX。进行导入。

3、先将所输入的学生信息模板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模板检查软件》检查无误后进行导入。如果未经检查或检查有误的无法导入,或导入后很难处理。

4、每个班只能导入一次,否则不能通过查重。

5、其操作步骤如下。

(1)、登入系统后点“学籍管理”。(如下图)

(2)点击“学籍注册”。(如下图)

(3)再点击一次下面的“学籍注册”。(4)点击最右边的“学籍导入”。(如下图)

(5)点击“浏览”选择上传的文件。(如下图)

5.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篇五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教育部今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可能很多人会问中小学生是不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跟自己有没有太大的关系,事实上是这样吗?随着这些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很多的人开始出外务工,而随着这些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可能学生的转学还有子女随父母的流动升学也包括很多的留守儿童可能还会面临的辍学、失学等情况都会有所增加。还有大家非常关心的像校车的管理,包括农村地区孩子的营养餐这样一些等等一些动态的信息,怎么样能够实现一个好的管理呢?

如果今后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跟随他自己一个一生这样一个学籍号,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学籍号的话,之前提到这些问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了。其实包括其他有综合素质发展,还有孩子的体育运动技能、艺术特长、参加社区的服务,还有社会实践等等相关的一些信息都可以统一的体现在这一个学籍号当中。从2009年,教育部就已经开始关注到这方面的问题,2010年的时候开始在全国部署,要求全国的中小学生所有的学校能够为孩子们建立一个学籍的信息管理系统。到了今年,也就是在马上开始的新学期,全国初步建成管理系统。如果今后我们有这样一个学籍系统的时候,像刚才提到一个人就有一个学籍号,这个还会学籍跟着每一个学生,如果他转学这个学籍号也会跟着走。记者发现在一些地方可能会出现这种学籍的取得、变动、丧失或者环节等方面管理不够严谨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说学生转学了但是他的学籍并没有跟上。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教育部也是做了一个统一的安排,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司副司长杜科伟做出如下解释。

6.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篇六

1 系统分析

1.1 系统功能分析

本系统有三类人员可以使用:管理员、学生和老师。其中管理员根据搜集的数据,进行学生信息、学生成绩等录入和修改工作;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成绩等进行查询并打印;教师能够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等操作。

系统所包含的功能有:

1)登录:管理员、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各自的权限登录系统。

2)输入数据:能够输入各种信息,包括学生信息、课程信息、教师信息以及每学期的成绩信息等。

3)修改数据:信息发生变化后,应及时对数据进行修改,如添加学生信息及删除学生信息、添加课程信息及删除课程信息、添加补考成绩等。

4)查询数据:学生可以登录系统,查询自己的自然信息以及每学期的各科成绩等状况。

5)统计数据:教师登录系统后,可以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汇总并打印的操作。

6)系统维护:管理员、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更改自己的密码;对数据文件、代码的维护;对文件的备份和恢复。

1.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通过对系统功能的分析,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信息输入、成绩输入、数据修改、成绩管理、查询打印和系统维护六个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2 数据库设计

在创建数据库之前,首先应对数据库进行总体设计,弄清楚数据库要实现什么功能,它应该包含哪些表,各表中应该包含哪些字段,表之间应如何建立关系等。数据库设计是建立数据库的依据,一个优秀的数据库设计对于用户需要的信息能够提供极方便的访问途径,使用户在建立和管理数据库时事半功倍。

2.1 数据库概念设计

根据对系统所做的分析、系统设计,规划出本系统中所用的数据实体及其属性。

1)学生实体:学生具有学号、姓名、性别、专业、民族、出生日期、政治面貌、所在班级、住宿情况、入学成绩、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以及照片等属性。

2)教师实体:教师具有编号、参加工作时间、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基本工资、教授课程等属性。

3)课程实体:课程具有课程编号、课程名、学时等属性。

4)成绩实体:成绩具有学生学号和科成绩等属性。

经过上述分析,得到E-R图,如图2所示。

2.2 数据库逻辑设计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过程就是把E-R图转化为关系模式的过程。由于关系模型所具有的优点,逻辑设计可以充分运用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使设计过程形式化地进行。整个系统包含许多数据库表,设计如下:

在上述列举的四个表中,学生档案表和学生成绩表以学号为关键词建立联系;教师档案表和课程表以课程编号为关键词建立联系。

3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学籍管理系统的欢迎界面

双击桌面上的“学籍管理系统”图标,将会出现欢迎界面,如图3所示。

单击“继续”按钮,将进入学籍管理系统的登录界面,单击“退出”按钮,将退出学籍管理系统。

3.2 学籍管理系统的主菜单

根据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六大功能,设计其主菜单,如图4所示。图4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菜单

3.3 学籍管理系统部分代码实现

)录入模块代码

)查询模块代码

本系统中,查询学生信息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按学号查询和按姓名查询。为了提高查询的速度,可以对学号和姓名建立索引。use student

本系统以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基本实现了学籍管理的主要功能,加速了学校办公自动化进程,使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

摘要:学籍管理是每个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该文从学校实际出发,分析了系统应具备的主要功能,包括输入数据、修改数据、查询数据、统计数据。设计了数据库中应包含学生档案表、学生成绩表、教师档案表和课程表等,创建了每个表的结构,建立了表和表之间的关系。最后,介绍了系统的登录界面和系统的主菜单,并给出了录入模块、查询模块的代码实现。

关键词:学籍管理,数据库,表,实体

参考文献

[1]邵洋,谷宇,何旭红.Visual FoxPro6.0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苏忠.Visual FoxPro6.0(中文版)应用与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3]冯晓利,叶晓虎.学用Visual FoxPro6.0中文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篇七

截止3月13日,学籍管理系统共为1141431名学生办理省内转学,完成跨省转学1002例。中小学生网上转学在绝大多数省份已经实现。

据悉,全国学籍系统的运行,没有改变现有中小学管理权限,是否符合转学条件、是否可以转接学籍档案、转学后年级和班级分配等均由学生接收地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确定,但原则是不能产生新的大班额和大校额问题。

由于北京、辽宁(高中阶段)、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高中阶段)、陕西等利用本省(市)自建学籍系统与全国对接,虽然已经全面建立了学生电子学籍档案,但各地进展不平衡。其中,江苏、北京已经率先实现跨省转学,其他省份正在进行跨省转学联调,教育部近期将逐省验收。四川、天津采用融合方式建设学籍系统,目前正在部署全国系统应用。黑龙江省正在加快解决高中阶段学生数据的导入问题。

教育部提醒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学生学籍全国统一、终身唯一、籍随人走,无论公办还是民办,不漏一校一生。学籍制度严肃,学籍管理严格,不允许重复建籍,不允许学校接收无学籍和不转学籍的学生。去年全国统一为中小学生建立电子学籍时,已经要求学校采集学生信息后必须打印采集表由家长确认。但抽查发现,仍然存在不为学生建立电子学籍或者学籍内容有误的情况。广大学生家长可以主动与学生就读学校联系,确认学生电子学籍已经建立且有关信息特别是身份证号无误。各学校有义务为学生家长提供查询服务。同时,学生跨省转学时,家长须向转入学校提供姓名、身份证号、全国正式学籍号或临时学籍号等信息,以便转入学校发起网上转学。

8.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填报说明 篇八

(2013年5月24日)

一、各班主任安排学生回家告知家长,取得准确的身份证号码信息。带户口本。

二、学生填表完成,让监护在“填表人”处签字,再由班主任在“审核人”处签字(要求填表一律用黑色水笔)。无身份证号码的学生要填写“就读证明表”,再由学生和家长签字,学校盖章,交给上给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存档备案。适时录入到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存档。身份证号码中的字母必须为“大写字母”。

每位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表有72项内容。其中必填内容带“★”标志有41项,在“学生信息模板”电子表格中显示为红色。学生监护人必须填两人的信息,监护人的身份证信息可填“其他”。表中第4、17、55、67这四项填相同的行政区划代码。身份证号码中的字母必须为“大写字母”。学校登录管理系统“依次”完成“学校管理信息”、“年级信息”、“班级信息”等。

三、复制一份“学生信息模板”,将“只读”属性去掉,把文件名修改为“XX学校XX班学生信息模板”,打开,从“工具”菜单中把宏安全性设为“低”,退出,再重新打开模板就可以正常录入学生基本信息。学生信息模板不得添加或删除行、列,不得修改格式,否则不能正常导入到学籍管理系统中。每个班的学籍信息录入到模板中,检查无误后可以导入到系统中。导入模板要从“学籍管理员”用户登录后再导入(学籍管理——学籍注册——学籍导入)。导入模板前,学生基本信息检查要打印校对准确。

四、导入学生电子照片。学生照片统一为蓝色背景,按照系统要求的尺寸大小,照片名修改为学生的身份证号码,格式为JPG(扩展名)。照片不带文件夹压缩为ZIP格式。登录“学籍管理员用户”按要求把照片导入到学籍管理系统中去(学籍管理——日常管理——学生照片采集)。

五、学生基本信息和电子照片导入完成后,由学校“系统管理员”登录进行逐一审核。审核无误,再点“上报”。

六、小学在今年五至六月份建一至五年级学籍,秋季再补建一年级新生学籍;初中在今年五至六月份建七、八年级学籍,秋季再补建七年级新生学籍。

七、编班说明:入学年份+1(表示小学)+班号(两位数字)

2013年春季小学一年级一班在校生,是(2012)年秋季入学的。

一年级一班为2012101,一年级二班为2012102;

二年级一班为2011101;二年级二班为2011102;

三年级一班为2010101,三年级二班为2010102;

四年级一班为2009101,四年级二班为2009102;

五年级一班为2008101,五年级二班为2008102。

2013年春季初中七年级在校生,是(2012)年秋季入学的。

七年级:一班2012201,二班2012202,三班2012203,四班2012204 八年级:一班2011201,二班2011202,三班2011203,四班2011204

八、学籍管理系统网站地址:http://zxx.haedu.cn

相关的学习资料下载地址:http://zxxs.haedu.cn

各学校的账号已用电子表格形式发给管理员。无身份证号的学生照常录入,照片名称格式为:“学校识别码_班级代码_姓名”。

9.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篇九

全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首次数据采集方案 为推进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全国学籍系统)在我省的部署实施工作,尽快完成全省数据采集,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国学籍系统在我省部署实施后,将全省范围区内所有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普通小学、初中(不含职业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学生的电子学籍信息录入或导入全国学籍系统,并完成数据审核上报和问题学籍处理,与其他各省份学生电子学籍信息共同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电子学籍数据库。

二、数据采集准备工作

1.各市根据本方案制定本市的数据采集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

2.省教育厅召开全省学籍系统建设工作部署会对有关工作进行部署。

3.建立分级培训机制,强化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学籍主管领导、学籍管理员的培训。省教育厅负责集中培训各地市和县级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各区县负责完成对所辖学校的培训,学校学籍管理员负责培训班主任。

4.核对学校(机构)信息。全国学籍系统中学校(机构)的代码、名称等核心信息,统一采用教育部机构编码系统中的学校(机构)信息。省教育厅布置各区县在全国学籍系统中核对预置的学校(机构)信息。各区县认真核对辖区内所有学校(机构)的代码、名称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将有差异的学校名单汇总后,报省教育厅。经省教育厅确认后,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部调整机构代码数据后重新下发到省级系统中。

三、数据采集

1.准确采集学生数据(纸质)。学校组织班主任将《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首次数据采集指标》(附件2-1)中的《学生基本信息表》发至每个学生,由学生及家长填写后交回班主任审核,班主任将核对无误的班级学生表格提交给学校学籍主管领导审核。没有居民身份证件号的中国公民学生,须由学校开具《无身份证号学生在校就读证明表》(附件2-3)。

2.将学生数据(纸质)录入EXCEL文件。学校组织专人按照全国学籍系统提供的EXCEL模板,将学校学籍主管领导审核无误的学生数据(纸质)录入到EXCEL文件中且通过校验检查,EXCEL文件可按学校、年级和班级任一种方式命名存储。学校应组织专人核查录入EXCEL文件中的学生数据,确保与学生数据(纸质)一致。

3.学生及家长签字确认。为确保学生信息在采集、录入过程中准确无误,学校须打印学生数据(EXCEL),下发给

学生和家长再次签字确认。各学校必须在2013年5月31日前完成学生数据(EXCEL)的录入、核查,以及学生和家长确认。学校将全校学生数据(EXCEL)上报到学籍主管部门备案。

4.逐级上报。学校在6月1日前将校验无误的Excel电子数据上报区县教育局。县(市、区)教育局汇总全县数据,存储在以县(市、区)代码+名称命名的文件夹中,在6月10日前打包上报地级市教育局。市教育局汇总所辖各县数据,存储在以地级市代码+名称命名的文件夹中,在6月20日前打包上报省教育厅。为确保数据和信息安全,请各市以光盘、U盘、移动硬盘(几种方式选择)上报。

文件夹命名举例:

太原市:1401太原市

迎泽区:140106迎泽区

太原市迎泽区双塔西街小学校:2114010068双塔西街

小学

5.全国学籍系统在我省部署完毕并上线运行后,由学校在全国学籍系统中录入学生数据。录入方式有两种,一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学生数据(EXCEL)导入全国学籍系统,二是通过页面逐个录入学生数据。

6.审核上报学生数据。学校和学籍主管部门须在2013年7月31日前审核完成学生数据。

7.及时处理问题学籍。全国学籍系统在录入或导入学生数据时,自动校验学生身份证件号是否符合规则,并在全省

学生数据库中进行学籍查重。校验出错或学籍相关信息重复的,定义为问题学籍。问题学籍分身份证件号错误、身份证件号重复和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重复三种情况。身份证件号错误的,通过删除或变更方式解决。身份证件号重复和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重复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删除、变更或佐证解决。变更或佐证须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身份证件号重复的,所在学校都须提供佐证并经学籍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然后提交共同的学籍主管部门仲裁处理。各市应于2013年8月5日前完成问题学籍处理。

8.采集学生照片。学校须按《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照片采集要求》(附件2-2)采集每个学生照片。批量上传学生照片时,为避免网络堵塞,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分片区上传学生照片。各市应在2013年9月15日前完成学生照片采集工作。

四、学生身份验证和全国范围学籍查重

1.学生身份验证。全省学生数据上报教育部后,将与公安部身份认证系统对接,进行学生身份验证。验证有错误的学生数据及错误信息,将再次作为问题学籍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参见“数据采集”的第6条)。

2.全国范围学籍查重。经学生身份验证无误的我省学生数据,将在全国学生数据库中进行学籍查重,重复学籍将再次作为问题学籍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参见“数据采集”的第6条)。

3.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经身份认证无误且全国范

围学籍查重无问题的我省学生,将由教育部分配全国唯一的学籍号,由国家下发至我省。

五、工作机制

1.各地和学校须按照教基一函〔2012〕12号文件要求,成立基础教育、财务、发展规划、营养办、信息化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明确数据采集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落实人员和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

2.建立数据质量责任机制。各地和学校要全面准确理解数据采集指标及其含义,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坚持“谁采集谁负责、谁录入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严把数据质量关。

3.建立教育部、省、县三级技术支持与服务体系。分级建立技术支持群,及时解答辖区内用户的问题,对本级无法解决的问题,逐级上报,并定期汇总整理常见问题。

附件:

2-1.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首次数据采集指标 2-2.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照片采集要求

10.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篇十

教育部在通知中规定,学生毕业后,需要跨省进入下一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按毕业后跨省就学进行操作。在进入全国学籍系统操作前,需在系统外先确定接收学校并办理相关手续。系统操作时,依次由接收学校、接收学校主管教育部门、毕业学校主管教育部门三方核办,核办完成后接收学校调取学生档案。至于学生能否跨省升学,由接收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对于有入学资格的学生,由接收学校发起学籍转接申请;对于有入学资格但原来未建学籍的学生,接收学校必须为其新建学籍。转接学籍或新建学籍是招生的后置程序,不得将原来有无学籍或学籍是否已转至接收地作为确定入学资格的必要条件。学校里不能存在没有学籍的学生。”通知说。

同时,教育部要求,学生正常升级由教育部在全国学籍系统后台统一进行,升级时间为每年8月10日24时;毕业、结业操作则要在每年7月30日之前完成,学生毕业、结业操作完成后,不能再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修改。

此外,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籍主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所有中小学生升级、毕业、升学后学籍信息准确无误,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运行故障、信息泄露等重大事件,建立应急响应工作机制。

教育部要求高校建立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

《中国教育报》消息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直属高校近日已向教育部报送了2014年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录取通知书全部由校长签发。

高校录取通知书是考生录取和报到入学的重要凭证。长期以来,高校录取通知书都在加盖高校校章后寄发。为了建立高校招生责任制和问责制,2014年教育部首次要求高校建立校长作为高校法人代表签发录取通知书的制度,录取通知书除加盖高校校章外,还应有校长签名,由校长对录取结果负责。下一步,教育部将督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中央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工作要求,及时公布所属高校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

四川明确提出将不以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

新华网消息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政府获悉,该省已下发《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专项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提出,通过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不允许单纯以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等举措,到2018年四川省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

为实现2018年四川省内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城乡校长教师配置更加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城镇“择校热”和特殊群体受教育问题基本解决的具体改革任务,《方案》明确了建立七项制度设计的举措。即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机制;健全“扶弱保底”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建立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激励机制;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均衡配置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建立特殊群体教育扶贫助弱机制等机制。

针对择校难题,《方案》提出了解决方案: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要求,适度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并达到50%以上。同时,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评估认定,督促县级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到2018年,约80%的县级行政区域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

为全面保障每个孩子公平受教育机会,《方案》提出,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扩大为“三免一补”政策,今年春季开学起全面免除学生作业本费,同时免除四川省内45万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减免38万家庭经济困难及民族地区在园幼儿保教费。

11.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篇十一

一、学籍档案及其数字化的意义

学籍档案是记录和反映学生在校期间情况最全面的资料,是学院对复学、留级、休学、转学等情况的原始记载,也是学院教育、管理发展的重要依据[1]21。它不仅具有法律凭证作用,而且记载了每个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过程与成果,反映了学校师生的教学与实践、思想与成绩等诸多内容。从功用上说,它可以帮助使用者在升学、深造、就业、晋升等过程中,提供在校表现和学历证明,办理证书遗失补办等事务,也为用人单位和高一级教育单位选拔人才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

自1999年以来,全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逐年增加的招生人数使学籍档案与届俱增。与此同时,各高校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对学生的培养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国家以单一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职业教育、定向教育模式,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为面向企业的班组长人才培养及实用型的多元化培养的办学模式。教育内容全面,培养手段多样,成长过程繁杂,直接导致学生各类文档数量的剧增。这无疑加重了专兼职档案员的工作压力,同时在业务能力、文化水平、信息技术及政治素养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给学籍文档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思路和发展空间。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办公自动化的日益普及,档案工作也进入传统与数字化、信息化相结合时代。每所院校存放有大量的纸质文档,为加强保管、方便利用,纷纷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将一些纸质文件转换为数字档案。学籍档案的数字迁移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目前,从档案的产生阶段开始,许多文档的编辑、学籍的记录都在计算机上完成,各职能部门阶段性收集和整理好以后,可直接通过网络途径移交给档案室,输入系统。如此,可减少纸质打印,省去人工搬运环节,降低了档案库存成本,既环保低碳,又高效便捷。

二、学籍档案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籍档案不仅在移交和保管过程中,数量庞大、内容繁多、保存期限长,而且利用极高,在查阅和利用过程中,已成为档案服务社会、方便民生较为频繁的一种信息源。有数据表明,学籍文档在高校档案利用中占据80%以上,可见学籍档案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然而,各大高校从成立至今,所存放的档案大多以纸质为主,在查阅和利用方面依靠大量的手工检索。如需查阅一份学生档案如同大海捞针,耗时耗力,难以在第一时间准确无误地调阅并打印出来。再者,传统利用纸质案卷,不断翻阅会造成物理磨损。学籍档案通常按照届别、专业、班级等组卷,一大本装订在一起,在手工翻找过程中,无形中也会对同卷其他材料造成损伤。特别是一些高龄档案,随着纸质的老化、泛黄、褪变,不断利用更会加速破损,直至难以辨认信息原貌[2]42。

如何将纸质档案全部数字化,建立系统完整的电子档案,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在所有学籍档案中,除奖状、图纸、学籍卡之外,其余档案大多以16K、A4规格存放。学籍卡受限制于版式和内容,只能设计为8K纸张存放,一般的扫描设备无法将其完整转换为影像格式。因此,要实现学籍档案高效迁移,既要依靠计算机、扫描仪,又要依赖更为先进的电子新产品。只有合理利用,巧妙结合,才能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再者,学籍档案是由多个职能部门提供的材料汇总而成的“混合”记录。比如,由教务部门提供学生在校个人基本信息、成绩记录、学籍异动等情况;招生就业部门提供录取之前学生信息和就业情况;各系部记载学生各课成绩、论文题目、辅修和第二专业、毕业考核与答辩评分、奖惩评语、毕业信息等。这就需要多个部门既细致周到,在各自职能上把好关,又要精诚合作,加强沟通。在信息化过程中,往往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系统管理软件,各自为政,不同系统软件之间缺乏兼容、共享,这为全校的档案信息化构成了障碍。

三、实现学籍档案数字化三手段

由上可见,不管从学籍档案的重要性,还是从信息化的需要,以及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做好对策研究是实现学籍档案数字化的必要之举。笔者在这过程中获得一点经验与同仁共勉,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

1.扫描图片存储法。档案扫描应根据纸质档案原件实际情况、数字化目的、存储要求、设备情况,选择相应的扫描方式,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和调整。参数设置应保证图像不失真,效果最接近档案原件。在计算机网络普及的年代,各校都会安装专业的档案管理系统软件,这些软件基本都设置有全文、图片、视频三种存放窗口。对已经有电子稿的档案资料,只要直接粘贴至相应窗口。或根据不同软件相应路径,上传至信息化平台,并做好分类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子目录。对于已经存在的纸质档案,可利用扫描仪将文件材料扫描成分辨率不小于200dpi的图片、pdf等格式。必要时再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简单修饰,使其更清晰、整洁,再上传至相应位置。

目前市场上扫描仪种类繁多,有手动、半自动、全自动,然而功能单一,速度上也快慢不一。扫描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设备,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的图片质量不足。如:中晶科一款Microtek扫描仪是目前价格最便宜、速度最慢、纸张规格单一的一款扫描仪。它只适合日常文档收集中必须存放,但尚无电子稿的文件,对其进行扫描入档。此款扫描仪一般适合配给工作上专业要求较低的各兼职档案员。再如:虹光AV830C Plus操作方便,扫描速度快,超高分辨率,是一款单面扫描仪。此款弥补了Microtek扫描仪速度慢的缺陷,纸张上也只适合16K、A4单面扫描。它适用于本单位发文、各部的计划、总结等常见规格的单面文档资料。又如:爱普生DS-60000每分钟可扫80页,DS-70000每分钟可扫140页,两款是目前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扫描仪,纸张规格除工程图纸外,基本可解决目前学院的扫描归档需求。不仅扫描效率高,而且可对8K纸质的学籍卡转换成电子档。但单一台最低价格高达4万多元,有些院校一时得不到资金投入,因此不能有效解决。

2.数码相机拍摄法。档案是以追求真实性为基本要求,是学生在校的客观反映。学籍档案是学生个人信息及三年在校学习成果的真实记录,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归档意识不强,难免会出现用圆珠笔填写、字迹潦草、随意涂改、填写不规范等问题。另外,学籍卡等材料粘贴有学生照片,一般用扫描仪无法达到照片彩色效果。这时数码相机最适合不过,普通的数码相机就可达到预期效果,它不但操作简单,而且拍摄速度较快。如一台像素较高的佳能数码相机,内存1G一次性可拍摄容纳300至400余张,内存4G一次性可存储2000余张。普通佳能数码相机可用788*980规格保存,也就是200KB;或用像素较高的788*1240规格保存,也就300KB左右。按以上规格保存学籍档案既清晰,又不会占用太多系统空间,而且上传速度较快。一周最多可拍摄8000多页,可同时完成上传。总之,数码相机针对像素要求较高的材料可谓价廉物美,操作简单。

然而,相机较于扫描仪,美中不足的是,相机照片需要人工转移至电脑,不像扫描仪与电脑连通,扫描的同时图片文件就已自动在电脑上生成。由于像素原因,相机照片往往大小不一,不够协调统一。对拍摄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必须摄影镜头与文件保持平行,否则由于镜头斜度远近不一,会导致部分内容变形,更难以做到原件的1:1还原。相机拍摄受外界环境,尤其是光线的影响较大,从而影响对图片的精准度和还原度。因此,必须注意镜头焦距、快门、进光等问题,数码相机拍摄其实是一项技术活。

3.软件系统兼容法。计算机的问世与运用,孕育而生了各种软件系统。高校管理环节庞杂,是运用软件较多的机构之一。从学生录取到毕业走向社会,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大量档案资料,这些信息多会被各自的软件系统记录在案。但由于有些档案系统与常规办公软件无法兼容,增加了转换的难度;反过来这些系统文件在其他计算机上也难以查看,依靠专机设备,便降低了系统的普及性和便捷度,也增加了系统崩溃、电脑损坏所导致的文件丢失的风险性。软件系统与系统之间也存在兼容性问题,使得部门兼职档案员在移交至档案室时,难以直接存入档案系统,从而阻碍档案数字化的快捷畅通。

兼容性差,扩展能力小,这是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全球只有在少数发达国家建立相对独立的模块式数据库。虽然我国目前有些高校推行电子学籍档案,但经常出现数据录入错误、学籍变更补录迟缓、更新电子记录脱节、随意改动性大、对档案保密性无法有效制约等问题。也没有统一对应的档案软件格式,只能各自学校采用校内网站链接方式解决,才能确保相对的资源共享。因此,唯有在软件的研发阶段,做好软件兼容性开发,才能使得以上问题迎刃而解。对于已有的软件,可以通过升级维护的方式,增强其兼容功能,对一些数据进行及时备份,对一些功能进行优化改进,进一步保证系统的运行质量。档案主管部门也应出台统一的规范要求,确保软件研发与使用的一致性,从而做好高校内部上下级档案部门之间系统的对接,档案移交和存用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对接,软件系统从研发到运行、到维护升级的对接。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学籍档案的信息化迁移成为加强档案软硬件建设、提高档案工作效能的重要举措。学籍档案的信息化,不仅可以减少纸张的使用,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办事效率,而且依靠大容量的存档系统,可以保障信息安全,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以上三种档案数字化手段,便于学籍档案从纸质到信息化的迁移和转化,实现电子和纸质的双重备份、双向管理。在软件系统中,构建目录链接、层层细化,也便于检索和访问,有利于充分拓宽数字化学籍档案的利用渠道,扩大学籍档案信息资源的受益面。

参考文献

[1]陈丽.学籍管理对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5(7).

12.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篇十二

操作方法

根据昆明市初教处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网络毕业升级工作”会议要求,各高中、初中、小学必须于7月20日前在全国学籍网上完成毕业班的毕业升级工作。由于全国学籍系统目前尚未完善,毕业生信息维护工作必须逐个操作,请抓紧时间。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先在全国学籍系统中检查并先办妥应处理的业务,以免产生错误操作

1、查看系统首页右上方有无待办业务需要处理,如果有,应先办妥。

2、查看学籍管理模块中跨省转学部分,如果有业务要办,应先办妥。

3、处理在办业务后,进入“毕业升级”模块,检查各毕业班人数。

二、导出各毕业班学生花名册备用,以免丢失毕业生今后要用的信息

注意:系统中一旦做了毕业操作,就无法再导出毕业班学生的学籍信息,学籍号等信息都将一无所知。所以,在做毕业操作前,必须先导出毕业生花名册。

1.“综合查询”——“在校生查询”

2.“年级名称”中双击,选中六年级后,再点“查询”,此处只能选中一个班级。

3.这时会弹出一个窗口,要求键入你校另外一个帐号和密码(“学籍系统管理员”、“学籍管理员”、“学籍主管领导”均可),键入的账号不能是当前登录系统进行操作的账号。

4.选择需要的项目,导出毕业生花名册。

5.将该花名册交各班主任确认是否有增减学生,如果有,应加注说明。确认后的花名册必须由班主任签字,加盖学校公章,一式两份,一份交到教育局教育科,一份学校由保管。只有经过以上确认,学校学籍管理员才能按照花名册进行相关操作,否则可能造成操作后的“回退”或漏毕业。

三、毕业操作

1.点击“毕业升级”——“学生毕业”

2.选择“年级”和“班级”,每次只能选择一个班级。

3.右边框中点击“全选”(或选择要毕业的学生)——点击“毕业”。

注意:每页只显示20条信息,有几页就要重复几次毕业操作。

4.进入“毕业信息管理”——选中“年级”、“班级”——选中某个学生——点击“编辑”。

注意:以下操作只能逐个学生来进行,不能批量完成。

5.“毕业去向”(此项带星号,为必填项)——选填“毕业评语”,点击“保存”或“保存并继续”。小学毕业班学生只做毕业,没有结业,毕业去向填“升学”。

6.进入“毕业证书管理”——选中“年级”、“班级”——选中某个学生——点击“编辑”——填“毕业/结业证书号”——填“证书是否领取”——填“证书发放时间”——点击“保存”或“保存并继续”。带星号都是必填项。

13.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篇十三

一、学区管委会负责本镇中小学学籍管理政策的制定;

二、学区管委会对各中小学学籍信息管理中出现的弄虚作假或严重工作失误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责任追究及纪律处罚;

三、各中小学校要落实本校学籍专人管理,保证所选工作人员责任心强、业务精;

四、各校要严格执行学籍审核、公示制度,督促本校学籍管理员录入学籍信息,要经学校校长审核后上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审核审批本校的学籍报送,确保基本信息真实、准确、规范、完整,确保各类关联数据保持一致,确保一生一籍,坚决杜绝人籍不一;

五、学区管委会严格遵守、认真执行各级主管部门对中小学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实施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恪守职责,严格把关,按要求向教育局报送数据;

六、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区管委会将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将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一)未按规定对学生学籍进行及时采集、变动和上报的;

(二)填写、上报学籍数据和相关信息弄虚作假的;

(三)不能及时为学生办理入学、转学、休学、复学、升学、毕业等项手续的;

(四)有意刁难学生入学、转学,使得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延误或不能入学的;

(五)违反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影响学籍数据准确、完整或学生权益的其他事项;

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学区管委会和学校各执一份,有效期限为2013年2月20日至2016年2月20日

包集镇学区管委会签名(盖章):

【】中(小)学签名(盖章):

14.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篇十四

一、交换生的内涵

所谓“第二校园经历”,就是借助于校际与校研合作平台或协议,让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习期间,有机会到国内外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访学,进行学习交流的过程[2]12。而交换生的定义,英文译为“exchange student”,是指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增进交流为目的,在交换国家、地区、学校或研究机构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到其他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划分范畴,交换生又分为不同种类,如从交换生人员构成看,主要有在高校学习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其他类型的在校生;从交换周期看,交换的时间主要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的短期交换生[3]1,也有二至三年的长期交换生;从交换范围看,主要分为国(境)内交换生和国际交换生;从交换类型上看,包括语言类交换和专业类交换;从学位获得角度看,分为学位生和非学位生[3]1。

二、交换生培养的意义

积极丰富学生“第二校园经历”,加强交换生培养对高校具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 促进校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

由于各高校办学定位、办学基础、办学条件以及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特色不同,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都有巨大的差距。而交换生在本校学习所受的因国家、地区教育水平差距引起的高校间人力物力及学科发展水平制约的限制,可以通过交换学习得到弥补,选择到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交换学习,可以充分依托地域优势,借助优势教育资源与平台,有效强化学生能力,拓宽视野,扩充知识面,助推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返校后的交换生将所见所闻所学知识与本校融合,可以推动学校弱势学科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2. 加强高校国际化,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知识创新的内在需要。

交换生学习最早的雏形应该称之为游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曾率弟子们周游列国增进学识,到唐代玄奘远赴印度求取真经,元朝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及蒙古一带,清朝时期达尔文环球考察等,表明游学自古以来是世界各国的一种传统学习教育方式,虽这些游学学习更多属于自发性质,不涉及双方协议或邀约,但其对跨国跨民族文化交流以及知识创新、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增进互相了解、文化沟通与友好往来为目的的非营利性项目“国际学生交流计划”,在欧洲盛行40多年后,才在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教育部引进中国,又经历了缓慢萌芽、发展阶段,到1995年美国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加入“国际学生交流计划”,我国高校与境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才日益密切起来,各类交换生项目才得以蓬勃发展,高校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跨国跨校文化交流极大激发了学科知识的碰撞与创新。

3. 实现高校与学生共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必然要求。

交换生培养可以有效促进校际之间交流与联系,从经济效益角度看,可以在增加接收学校的学费收入的同时扩大学校知名度及影响力,促进学校的宣传与推广;从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可以促进校际沟通与交流,学科专业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从学生个人的角度看是对沟通交际能力、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的综合锻炼与提升,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交换生项目的实施,在交换生学习提升过程中促进了高校知名度、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有效实现双方共赢的目标。交换生项目的蓬勃发展,必将加快实现人才强校战略,加速学校国际化进程,为各高校实现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战略目标提供必要保障。

三、交换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交换生”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各界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入,加上受区域、高校间管理制度及文化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交换生培养存在一些问题,质量有待提高。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研究情况来看,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有基于学校国际交换项目从宏观管理层面对交换生管理进行研究,有以具体某所高校某项协议为个案对交换生进行针对性研究,也有少数对交换生学分转换认定、学生管理进行研究。总的来说,交换生管理因协议不同,培养内容及方式、管理模式等各不相同,但学习目的相同,管理重点相同,即通过交换学习,在达到文化交流、知识贯通、拓展视野的目的的同时,对自身学业发挥促进作用,对交换生的管理关键点都集中在学籍管理、学分认定等几个具体问题上。

一是交换发展水平不均衡。从交换生的输出和输入角度来看,由于学校地域间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高校交换生发展水平不均衡,交换项目较繁荣的多集中在发达国家高校及国内985、211等知名高校,中西部地区受区域及学科发展限制,高校交换生发展相对滞后,交换学校数量及参与人数较少。且大多数交换项目输入输出不对等,仍停留在单向输出或输入的培养阶段,既不利于文化交流与学术创新,更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二是学籍管理导学助学督学机制不完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首先,交换生在交换申请获批后,高校由于人力物力投入不足,重视不够,未能发挥引导帮助作用,学生对本校与交换学校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不了解,导致交换生交换学习缺乏规划和针对性,只能到对应专业跟班学习,所选课程及所学知识具有局限性,学习成效不明显。其次,不能尽快融入校园生活,严重影响交换生对第二校园的认同感、归属感,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学籍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缺位严重。教育部2001年颁布《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改革,随后陆续开展录取数据网上审核、电子注册管理,2007年明确要求实施学籍电子注册,具有学籍的学生最终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到2008年进一步要求对在校生进行“学年电子注册”,全国基本实现了各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统一[4]61。但在交换生学籍管理中,全国统一平台发挥作用有限,大多高校仍停留在手工操作人工管理阶段。由于目前大多高校交换生管理遵循属地化管理原则,学生在跨校学习过程中诸如评优、住宿、学习及社会活动等均由接收学校管理。而学生的学籍管理则仍属输出学校管理,且学籍管理中诸如学籍注册、成绩管理、学分转换、学业警示、违纪处分记录、档案等问题由于学生在交换学习期间,原输出学校无法及时掌握,存在管理缺位问题,各管理部门间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四是学分认定转换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由于大多高校学分转换是在交换生学业完成返校后进行,且双方学校使用管理系统不同,成绩认定及转换往往依靠人工操作完成,转换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交换生的评优评奖及后期选课计划。此外,部分课程由于与本校课程性质、名称有一定差距,导致学生所修课程得不到对等转换,返校后还需重复选修,极大浪费了交换生的时间精力及财力物力,造成资源浪费。学籍管理的效率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服务质量,导致服务单一,质量低下。

五是成绩认定转换制度僵化,学习成效不明显。一般交换学习大多通过选课修读、参与毕业设计所获得的学分进行认定替换,及课程与课程的学分认定转换,但交换生交换学习,除了课程学习,还涉及社团活动、文化交流、社会调研、学科竞赛、听讲座、本校宣传推广等方面,僵化的学分认定转换制度,极大制约了学生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探究异域文化、拓宽知识面、加强交流与宣传推广、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成绩构成单一,学习成效不明显。

四、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路径

地方高校受地域经济发展制约,教育水平往往落后于发达地区和国家,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加强开放办学,提升国际化水平,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强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解决学籍管理诸多症结、提高地方高校交换生管理效率及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 完善交换生学籍管理制度及机制,加强学籍管理新媒体建设。

教育部2005年新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高校学籍管理是指根据有关规定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进行考核、记载、控制和处理的活动。高校学籍管理主要包括学籍的取得和注册管理、课程考核和学业成绩管理、纪律与考勤、学籍异动管理和学历与学位证书管理等。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5]205。因此,作为提升交换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要将交换生学籍管理制度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围绕这一系统构建一整套交换生管理机制体制。加强交换生学籍新媒体建设,通过建立交换生学籍管理网站或主页、微信微博、QQ群、BBS等多种新媒体介质,将管理制度、机制体制等内容在网站中逐一呈现,供学生及社会各界阅知,同时达到宣传推广、知识普及的效果。网站应包含几大模块:一是明确交换生学籍管理的指导思想、实施目的。二是明确学籍管理的实施主体和客体。实施主体是教务处或主要负责交换生学籍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实施客体是交换生,同时要理清交换生的定义、特点、分类,使管理对象明确,分类清晰。三是交换生学籍管理的实施内容,包括学籍注册、成绩记载、档案管理等的管理与实施。四是课程修读与成绩评定及成绩替换、认定的原则、要求与规则标准。五是学业警示与违纪处理。以上五点是构成交换生学籍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是关键性内容。

交换生学籍管理机制则包含了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是交换生学籍管理的内驱力,以最大化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的、提升培养质量为目的。要将管理机制与管理制度有机融合,发挥内在驱动和外在制度环境的相互作用,贯穿学籍管理全过程。

2. 构建结构合理、科学规范、人性化的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

网站等新媒体介质侧重制度、政策、体制的宣传推广、普及教育,而平台则是基于学籍管理规章制度、规则标准在实际交换生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实现学籍注册、档案管理、课程选修、成绩录入、学分认定替换的辅助软件,也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可靠保障。基于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在功能实现上,按照既定程序、公式、数据计算及转换均可轻松实现,其中的难点在于学分替换认定标准的制定,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标准、规则的明确、统一。

(1)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时,需遵循课程名称类似、课程性质相近、学分/课时对等、成绩一致的原则,方能给予课程认定,受理学分转换。

(2)学分转换过程中由于国内外各高校、地方与发达地区高校的管理差异,课时标准、成绩标准需按本校建立一定标准。课时标准:交换生在对方学校交流学习期间所取得学分的认定需参照派出学校学分与学时的对应关系,如一般课程18学时计1个学分,实验课36学时计一个学分。学生在交换期间修读的理论课程需在15学时或以上,实验课时需在30学时或以上才能认可并记入成绩单。

(3)非百分制的成绩由派出校按规则折算,折算规则是依据对方评分等级数目参照下表相应进行折算,如成绩等级后附有“±”级别的,按“±3”分对应折算;成绩不及格不予折算,学分不予承认[6]。

(4)丰富成绩认定内容,增强学分转换弹性。由于交换学习受语言、选课时间、开课年级等限制,所选课程及学分具有一定局限性,在有限时间最大限度发挥交换学习效能,必须丰富和拓展交换生成绩认定内容,增强学分转换弹性,将一些没有课程修读学分、成绩的活动,如社团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参与科研课题及项目、实验实习活动等可视具体情况替换为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等学分或替换为教学计划中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文化素质教育实践、认识实习等学分。

3. 建立交换生学籍管理电子档案,提升学籍管理完整性。

常规交换生交换学习后,接收学校会根据其选课修读情况、在校表现,出具相关成绩证明、学习证明,学生返校后存入个人档案,受传统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制约,交换生学习档案记录的学习成果及内容十分有限,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建立交换生学籍管理电子档案,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交换生学籍电子档案分展示档及文件档,展示档具有公开性和推广性的特点,依托网站等新媒体,建立学生个人主页、博客,将交换学习分为课程学习、文化交流、实践探究、社团社会活动、学科竞赛、师生互动等模块,提供学生全方位展示与推广平台,学生可将交换学习过程在对应栏目中以文字、图片、照片等方式上传、记录、展示,教师及管理人员可对网页内容进行评价,也可为弹性学分认定提供参考及图文佐证材料。页面的公开性交互性,为交换双方学校宣传、推广、文化交流搭建桥梁。文件档则具有规范性、隐密性、安全性等特点,主要与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数据进行对接,将交换生成绩、学分、违纪情况经由双方管理部门负责人如实记录、转换,并以官方文件形式进行保存,管理双方通过平台可随时查阅、调取档案。两种类型电子档的建立,形成优势互补,极大提升学籍管理完整性及有效性。

4. 将全程互动的管理理念贯穿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全过程。

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初衷和主旨是为了提高管理效能,确保交换生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交换生学籍管理涉及交换双方学校、交换生及家长、高校教师、各级管理人员及社会各界,要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除了依托信息化手段,还要有全程互动的管理理念,并将其贯穿交换生学习全过程,寻求各方利益共赢点,建立及时反馈信息机制与快速处理的管理平台,才能切实提高各方积极性,增强管理合力,提升管理效能,最终推动交换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速,以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丰富大学生“第二校园”学习经历为目的的交换生培养被越来越多高校广泛推行。通过分析交换生管理现状,以存在问题为导向,通过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新媒体建设、构建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结构合理的电子档案、实施全程互动的学籍管理等途径,实现地方高校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为提升管理效能及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系统支持。

关键词:地方高校,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路径

参考文献

[1]王瑞德.大学国际交换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梁秀梅,李斌,胡元木.高校开展校际合作新举措的审视与思考:基于山东经济学院本科生“第二校园经历”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3]赵子健,陈溪.大力发展交换生项目促进高校国际化进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

[4]魏琛.关于对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初探[J].信息时代,2009(6).

[5]曲明川.地方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探析[J].科技资讯,2010(22).

上一篇:黄河母亲300字作文下一篇:七夕情人节七大经典爱情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