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精选8篇)
1.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 篇一
文章标题:加快推进我县水果产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以提高水果品质为重点,调整和优化水果种植结构。据市场调查,造成果品积压腐烂,卖果难的现象除了保鲜贮藏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品种结构不合理,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调整水果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水果。一是引进推广水果新品种,抓好市场前景看好,品质优良的名优特水果新品种示范推广,柑
桔类以推广“纽荷尔”脐橙、太田椪柑、“白皮柚”为主,桃李类以推广布朗李、金秋梨等品种为主,同时,抓好名优特水果优质种苗基地建设,为水果生产提供优质种苗。二是实施品种改良。为品种不纯,开发质量低的柑桔基地,实行低产园改造;对现有3万亩密植郁闭园和部分衰老园高接换种“纽荷尔”脐橙、太田椪柑等优良品种,通过3—5年的努力,在龙山县建起6万亩的优质脐橙基地;三是调整种植栽培模式。根据不同品种的成熟期,建议在抓好中熟期(成熟期10—12月)2.5万亩椪柑的同时,新开发特早熟无核蜜桔(成熟期6—9月)0.5万亩,改接或新开发杂柑等特晚熟种(成熟期次年1—5月)1.5万亩,保证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品种的鲜果上市;四是推进生态果园建设。要充分利用里耶古城的旅游资源,按照观光、旅游、休闲的要求,在里耶片区建立1—2个高水平椪柑科技园,建设面积为可在500亩左右,通过生态果园建设既可达到观光、休闲效果,又能提高产业水准。
二、以实施基地带动战略为重点,构建产业化发展平台。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形成规模”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名优特水果生产基地。一是以华塘、新城、石羔、洗洛、三元等乡镇为重点,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做活“郊”字文章,重点建好优质桃、李基地5000亩,特早熟梨基地2000亩,樱桃、甜柿、杨梅、杏、石榴等特色水果基地2000亩,优质草莓生产基地1000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1000亩和2000亩广西果蔗基地。二是以召市、茅坪、水沙坪等老水果示范基地为重点,加强低产园改造,实行集中连片,兴建1万亩优质梨生产基地。三是充分发挥“比耳脐橙”的品牌效应,抓好酉水河流域的里耶、长潭、岩冲、贾市、内溪、隆头等乡镇为主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2.5万亩。四是围绕“喜阳集团”、“老爹公司”等龙头企业,抓好洛塔、桶车等乡镇为主的10000亩猕猴桃生产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全县要形成“南有脐橙,北有桃李”的生产格局。
三、以提高商品化处理技术为重点,增强水果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行动”计划,切实抓好无公害水果基地认定,建立以脐橙、“椪柑”为主的质量认证体系,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切实抓好我县8万亩瓜果类无公害产地认定和无公害优质水果产品的认证工作。二是提高果品商品化技术处理水准。我县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仍停留在手工药剂洗果,竹篓简易混装的水平,影响了柑桔形象,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县必须积极引进专业设备,细化选果分级标准,推广使用打蜡技术,下功夫提高外包装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大力改革柑桔的包装模式,即改竹篓包装为彩色纸箱包装。三是提高采摘保鲜技术,坚持适时按技术标准采摘,尽量做到边采果边分级,采果后24小时内及时进行保鲜处理。同时,要加强椪柑产业贮藏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以加强科技创新为重点,实现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使我县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一是严格果树种苗管理,加快优质种苗工程建设。农业部门要依法治理水果苗木市场,严厉打击制假贩假水果种苗的不法行为,确保苗木的纯度和质量,同时要对我县的柑桔种苗基地、名优特桃、梨、李等水果基地做好检疫工作,使苗木繁育和推广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对基层技术干部和果农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果水平,建立一层从县、乡(镇)到村组、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逐步形成专业技术队伍,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大基础技术研究,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抓好常规栽培技术推广的同时,要结合我县生态、气候、土壤及种植习惯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如设施栽培、水果套袋等。开展技术攻关研讨活动,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定期召开1—2次产业政策研讨会,形成一套突破性的关键支撑技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以采取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为重点,努力拓宽名优特水果市场领域。一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要广泛利用因特网、电视、报刊、广告牌、宣传资料和召开产品发布会、订货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名优特水果,如比耳脐橙,扩大品牌知名度。以省农博会为载体推介知名品牌,使我县名优特水果步入省内外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二是加快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商品贸易实体,培育产销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组建柑桔产销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发挥协会组织的重
要作用,县内重点抓好民安、里耶、桂塘及各大超市的连销型批发商点建设,县外重点开拓上海、重庆、长沙等地区的水果专业批发市场,提高我县名优特水果创汇力,积极扶持“公司 农户”的产业形式,鼓励县内外各种经济成份直接与果农组建合作化经济组织,尤其要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模式,推进我县名优特水果产业化建设。三是实施品牌效应。以里耶古城旅游资源
为载体,打造“里耶脐橙”品牌,实行统一分级标准,统一外包装,形成一个拳头产品对外促销。
一、以提高水果品质为重点,调整和优化水果种植结构。据市场调查,造成果品积压腐烂,卖果难的现象除了保鲜贮藏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品种结构不合理,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调整水果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水果。一是引进推广水果新品种,抓好市场前景看好,品质优良的名优特水果新品种示范推广,柑桔类以推广“纽荷尔”脐橙、太田椪柑、“白皮柚”为主,桃李类以推广布朗李、金秋梨等品种为主,同时,抓好名优特水果优质种苗基地建设,为水果生产提供优质种苗。二是实施品种改良。为品种不纯,开发质量低的柑桔基地,实行低产园改造;对现有3万亩密植郁闭园和部分衰老园高接换种“纽荷尔”脐橙、太田椪柑等优良品种,通过3—5年的努力,在龙山县建起6万亩的优质脐橙基地;三是调整种植栽培模式。根据不同品种的成熟期,建议在抓好中熟期(成熟期10—12月)2.5万亩椪柑的同时,新开发特早熟无核蜜桔(成熟期6—9月)0.5万亩,改接或新开发杂柑等特晚熟种(成熟期次年1—5月)1.5万亩,保证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品种的鲜果上市;四是推进生态果园建设。要充分利用里耶古城的旅游资源,按照观光、旅游、休闲的要求,在里耶片区建立1—2个高水平椪柑科技园,建设面积为可在500亩左右,通过生态果园建设既可达到观光、休闲效果,又能提高产业水准。
二、以实施基地带动战略为重点,构建产业化发展平台。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形成规模”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名优特水果生产基地。一是以华塘、新城、石羔、洗洛、三元等乡镇为重点,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做活“郊”字文章,重点建好优质桃、李基地5000亩,特早熟梨基地2000亩,樱桃、甜柿、杨梅、杏、石榴等特色水果基地2000亩,优质草莓生产基地1000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1000亩和2000亩广西果蔗基地。二是以召市、茅坪、水沙坪等老水果示范基地为重点,加强低产园改造,实行集中连片,兴建1万亩优质梨生产基地。三是充分发挥“比耳脐橙”的品牌效应,抓好酉水河流域的里耶、长潭、岩冲、贾市、内溪、隆头等乡镇为主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2.5万亩。四是围绕“喜阳集团”、“老爹公司”等龙头企业,抓好洛塔、桶车等乡镇为主的10000亩猕猴桃生产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全县要形成“南有脐橙,北有桃李”的生产格局。
三、以提高商品化处理技术为重点,增强水果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行动”计划,切实抓好无公害水果基地认定,建立以脐橙、“椪柑”为主的质量认证体系,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切实抓好我县8万亩瓜果类无公害产地认定和无公害优质水果产品的认证工作。二是提高果品商品化技术处理水准。我县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仍停留在手工药剂洗果,竹篓简易混装的水平,影响了柑桔形象,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县必须积极引进专业设备,细化选果分级标准,推广使用打蜡技术,下功夫提高外包装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大力改革柑桔的包装模式,即改竹篓包装为彩色纸箱包装。三是提高采摘保鲜技术,坚持适时按技术标准采摘,尽量做到边采果边分级,采果后24小时内及时进行保鲜处理。同时,要加强椪柑产业贮藏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以加强科技创新为重点,实现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使我县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一是严格果树种苗管理,加快优质种苗工程建设。农业部门要依法治理水果苗木市场,严厉打击制假贩假水果种苗的不法行为,确保苗木的纯度和质量,同时要对我县的柑桔种苗基地、名优特桃、梨、李等水果基地做好检疫工作,使苗木繁育和推广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对基层技术干部和果农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果水平,建立一层从县、乡(镇)到村组、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逐步形成专业技术队伍,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大基础技术研究,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抓好常规栽培技术推广的同时,要结合我县生态、气候、土壤及种植习惯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如设施栽培、水果套袋等。开展技术攻关研讨活动,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定期召开1—2次产业政策研讨会,形成一套突破性的关键支撑技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以采取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为重点,努力拓宽名优特水果市场领域。一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要广泛利用因特网、电视、报刊、广告牌、宣传资料和召开产品发布会、订货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名优特水果,如比耳脐橙,扩大品牌知名度。以省农博会为载体推介知名品牌,使我县名优特水果步入省内外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二是加快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商品贸易实体,培育产销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组建柑桔产销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发挥协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县内重点抓好民安、里耶、桂塘及各大超市的连销型批发商点建设,县外重点开拓上海、重庆、长沙等地区的水果专业批发市场,提高我县名优特水果创汇力,积极扶持“公司 农户”的产业形式,鼓励县内外各种经济成份直接与果农组建合作化经济组织,尤其要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模式,推进我县名优特水果产业化建设。三是实施品牌效应。以里耶古城旅游资源为载体,打造“里耶脐橙”品牌,实行统一分级标准,统一外包装,形成一个拳头产品对外促销。
一、以提高水果品质为重点,调整和优化水果种植结构。据市场调查,造成果品积压腐烂,卖果难的现象除了保鲜贮藏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品种结构不合理,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调整水果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水果。一是引进推广水果新品种,抓好市场前景看好,品质优良的名优特水果新品种示范推广,柑桔类以推广“纽荷尔”脐橙、太田椪柑、“白皮柚”为主,桃李类以推广布朗李、金秋梨等品种为主,同时,抓好名优特水果优质种苗基地建设,为水果生产提供优质种苗。二是实施品种改良。为品种不纯,开发质量低的柑桔基地,实行低产园改造;对现有3万亩密植郁闭园和部分衰老园高接换种“纽荷尔”脐橙、太田椪柑等优良品种,通过3—5年的努力,在龙山县建起6万亩的优质脐橙基地;三是调整种植栽培模式。根据不同品种的成熟期,建议在抓好中熟期(成熟期10—12月)2.5万亩椪柑的同时,新开发特早熟无核蜜桔(成熟期6—9月)0.5万亩,改接或新开发杂柑等特晚熟种(成熟期次年1—5月)1.5万亩,保证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品种的鲜果上市;四是推进生态果园建设。要充分利用里耶古城的旅游资源,按照观光、旅游、休闲的要求,在里耶片区建立1—2个高水平椪柑科技园,建设面积为可在500亩左右,通过生态果园建设既可达到观光、休闲效果,又能提高产业水准。
二、以实施基地带动战略为重点,构建产业化发展平台。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形成规模”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名优特水果生产基地。一是以华塘、新城、石羔、洗洛、三元等乡镇为重点,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做活“郊”字文章,重点建好优质桃、李基地5000亩,特早熟梨基地2000亩,樱桃、甜柿、杨梅、杏、石榴等特色水果基地2000亩,优质草莓生产基地1000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1000亩和2000亩广西果蔗基地。二是以召市、茅坪、水沙坪等老水果示范基地为重点,加强低产园改造,实行集中连片,兴建1万亩优质梨生产基地。三是充分发挥“比耳脐橙”的品牌效应,抓好酉水河流域的里耶、长潭、岩冲、贾市、内溪、隆头等乡镇为主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2.5万亩。四是围绕“喜阳集团”、“老爹公司”等龙头企业,抓好洛塔、桶车等乡镇为主的10000亩猕猴桃生产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全县要形成“南有脐橙,北有桃李”的生产格局。
三、以提高商品化处理技术为重点,增强水果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行动”计划,切实抓好无公害水果基地认定,建立以脐橙、“椪柑”为主的质量认证体系,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切实抓好我县8万亩瓜果类无公害产地认定和无公害优质水果产品的认证工作。二是提高果品商品化技术处理水准。我县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仍停留在手工药剂洗果,竹篓简易混装的水平,影响了柑桔形象,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县必须积极引进专业设备,细化选果分级标准,推广使用打蜡技术,下功夫提高外包装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大力改革柑桔的包装模式,即改竹篓包装为彩色纸箱包装。三是提高采摘保鲜技术,坚持适时按技术标准采摘,尽量做到边采果边分级,采果后24小时内及时进行保鲜处理。同时,要加强椪柑产业贮藏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以加强科技创新为重点,实现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使我县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一是严格果树种苗管理,加快优质种苗工程建设。农业部门要依法治理水果苗木市场,严厉打击制假贩假水果种苗的不法行为,确保苗木的纯度和质量,同时要对我县的柑桔种苗基地、名优特桃、梨、李等水果基地做好检疫工作,使苗木繁育和推广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对基层技术干部和果农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果水平,建立一层从县、乡(镇)到村组、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逐步形成专业技术队伍,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大基础技术研究,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抓好常规栽培技术推广的同时,要结合我县生态、气候、土壤及种植习惯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如设施栽培、水果套袋等。开展技术攻关研讨活动,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定期召开1—2次产业政策研讨会,形成一套突破性的关键支撑技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以采取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为重点,努力拓宽名优特水果市场领域。一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要广泛利用因特网、电视、报刊、广告牌、宣传资料和召开产品发布会、订货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名优特水果,如比耳脐橙,扩大品牌知名度。以省农博会为载体推介知名品牌,使我县名优特水果步入省内外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二是加快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商品贸易实体,培育产销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组建柑桔产销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发挥协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县内重点抓好民安、里耶、桂塘及各大超市的连销型批发商点建设,县外重点开拓上海、重庆、长沙等地区的水果专业批发市场,提高我县名优特水果创汇力,积极扶持“公司 农户”的产业形式,鼓励县内外各种经济成份直接与果农组建合作化经济组织,尤其要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模式,推进我县名优特水果产业化建设。三是实施品牌效应。以里耶古城旅游资源为载体,打造“里耶脐橙”品牌,实行统一分级标准,统一外包装,形成一个拳头产品对外促销。
《加快推进我县水果产业建设的对策建议》来源于,欢迎阅读加快推进我县水果产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2.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 篇二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背景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本届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总体改革取向背景下探索建立的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内涵
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容就是“三诚信一公信”,即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政务诚信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和导向。核心涉及依法行政、政务公开、诚信示范、守诺机制和公务员诚信宣教等五个方面。社会诚信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包括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认同的道德及规则、个人诚信等。主要包括医药卫生和计划生育领域、社会保障领域、劳动用工领域、教育科研领域、文化体育旅游领域、知识产权领域、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社会组织和自然人诚信、互联网应用及服务领域九个方面。司法公信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主要涉及法院公信、检察公信、公共安全领域公信、司法行政系统公信、司法执法和从业人员信用、健全促进司法公信的制度基础等六个方面。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作用在于记录社会主体信用状况,揭示社会主体信用优劣,警示社会主体信用风险,并整合全社会力量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从战略层面来说,加快社会诚信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大意义。一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就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打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二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手段。国家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在减少事前审批的同时,必然要求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市场规范有序运行。三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社会信用体系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不断提高社会公共生活的透明度,可以有效降低社会交往的风险和成本,减少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摩擦和冲突,为社会治理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二、常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常德市的社会信用环境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专业征信机构还是空白,个人信用业务几乎都来自于银行的金融信用查询,而企业信用发展尚未成型,仅有部分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过信用评级及应用,其余大部分企业没有实现信用评级、信用分析应用等功能。
(一)政策法规不完善,制度保障不力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可以大大降低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作效率。虽然国家层面已出台《征信业管理条例》,解决了征信业无法可依的问题,但相关实施细则还不够明确,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不成体系,征信行业自律机制也没有形成。
(二)征信市场不到位,信用环境不成熟
常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匹配、不协调、不适应的矛盾仍然突出。信用服务市场还未发展,服务体系不成熟,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尚未形成,社会成员信用记录严重缺失,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不健全,守信激励不足,失信成本偏低;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偏低,履约践诺、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政务诚信度、司法公信度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等。
(三)信用标准不明晰,服务应用不规范
一是信息采集和发布标准不统一。统一的信息采集和发布标准是实现信用信息整合共享的前提和基础。2006年以来,人民银行组织制定了《征信数据元》等六项征信数据标准,这些标准对于整合来自不同金融机构的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信用信息范围的延伸,金融数据之外的跨部门、跨领域数据的数据标准仍不统一,各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实现信息整合。二是信用报告应用标准不统一。首先,对于同一个企业或个人,不同的征信机构由于自己的评级方法不一致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信用报告。其次,对于同样一份信用报告,不同的部门由于采取的评价标准不一致而可能会给以不同的待遇。
(四)宣传报道不足,建设氛围不浓厚
宣传报道能让群众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我们的工作,也能提高大家的诚信意识。一是宣传工作不深入。前期,我们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进行了一定力度的宣传,也组织了各类主题活动、张贴横幅标语等开展社会宣传工作。但从整体效果来看,诚信建设活动、诚信建设典型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常德市范围内还没能形成浓厚的诚信建设氛围,甚至部分成员单位对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都不甚理解,从而导致工作中积极性不够。二是反面曝光力度不够。对于失信行为、失信事件的反面典型曝光力度不够,诚信监督平台作用发挥不大,监督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加快常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规制度,健全制度保障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法规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考虑到常德市当前征信市场并不发达,信用产品还比较原始的现状,完善法规制度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通过组织各部门形成合力,对失信企业进行联合惩戒,既有助于强化信用管理制度权威,又可对一般失信行为构成震慑。因此,应尽快出台市一级的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办法,将对完善常德市诚信制度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
目前,常德市的社会信用工作之所以停滞不前,除了相关制度还不完善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各部门在诚信建设工作上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效合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提高部门对诚信工作的重视;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通过强化部门协作,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形成合力。为此,必须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以考核促进工作,通过成员单位自提考核目标与重点工作安排相结合,并经过讨论交流,使其明确考核指标内容,从而使考核办法更加可行,并能有效提升成员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快平台建设,实现纵横贯通
常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已正式启动,该平台的建设,将构建信用信息交换蓄水池,破解信用信息“孤岛化”“碎片化”,有利于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方便社会了解市场主体信用状况,也有利于部门联合实施诚信奖励和失信惩戒,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该平台的建设,将其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来抓。尤其要重视平台与省平台的对接,并预留与县市区对接的端口,保证该平台可以承上启下,实现纵向到底。
(四)培育征信市场,完善信用环境
目前,常德市的征信市场还处于一种相当原始的状态,专业征信机构还是空白,仅有的征信业务几乎都来自于银行的金融信用查询。究其根源在于,全社会缺乏信用观念与政府缺乏信用法制而伴生的整个市场的征信产品供给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只有积极培育征信市场,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要发展征信市场,一是通过完善信息平台加快信用信息的更新速度,确保信用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二是要破除对商业征信机构采集信息的限制,通过完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征信行为;三是注重培育和保护企业的征信需求,活用奖惩手段提高企业信用意识。
(五)明确信用标准,规范服务应用
企业层面的信用标准是指公司决定授予客户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标准,代表公司愿意承担的最大的付款风险的金额。信用标准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而政府层面的信用标准是指政府部门因企业信用行为而采取奖惩所依据的标准。如果这个标准不统一,就会造成法出多门,让企业无所适从。因此,在政府层面,将评价企业的信用标准明确化统一化,对于促进企业应用信用产品,规范企业信用行为,是很有必要的。而要明确信用标准,就需要应用信用信息大数据,科学制定评价依据,使对企业的信用评价客观可信,这样才能为市场所接受,更能为政府的信用决策提供有效工具。
(六)加大诚信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宣传工作是争取理解,巩固成绩,扩大战果的重要手段。做好诚信工作,适当的宣传必不可少。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和诚信宣传活动。对诚信典型予以大力表彰推介,对失信行为和事件进行公开曝光或联合惩戒,形成“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而要做好诚信宣传工作,必须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主动意识、绩效意识,使诚信工作入脑入心,使大家真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诚信体系建设中来。
摘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它以道德、产权和法律为基础,以信用制度为核心,通过对守信行为的激励和失信行为的记录披露、传播、预警等功能,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从而维护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鉴于此,就常德市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信用体系建设,常德市
参考文献
[1]哈丽云.试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J].榆林学院学报,2004,(4).
3.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 篇三
【关键词】陕南商洛;移民搬迁;实践与思考
针对陕南自然灾害频繁、贫困人口众多的实际,201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做出利用10年时间,实施陕南60万户240万人移民搬迁的战略决策,规划商洛市在10年内搬迁18万户72万人。一年来,商洛市县(区)政府把移民搬迁作为改善环境恶劣地域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作为建设和谐、幸福商洛的政德工程,扎实部署,强力推进。截止2012年3月底,全市已实施移民搬迁16721户67797人,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商洛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
市县(区)政府按照“积极稳妥、规划先行、一次到位、分步实施”的思路,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坚持进城、进镇、进中心村“三个方向”,坚持集中安置、城镇安置、多层安置“三个为主”,坚持城镇建设、移民搬迁、产业支撑“三位一体”,依据“四靠(城镇、村庄、公路、川道)、三高(根基、地势、水位)、两避(滑坡体、泥石流)”的原则,编制了移民搬迁工作规划。坚持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相结合、群众居住与发展产业相结合、建筑风格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居民建房与配套设施相结合,为科学实施移民搬迁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镇安县在实施移民搬迁工作中,把移民搬迁和县域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小城镇建设打造以云镇新区和工业园区为中心的中部板块,围绕水电和旅游产业开发打造以木王、柴坪为主的西部板块,围绕民族风情和特色产业打造以西口、茅坪为主的东部板块,形成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二)规范管理
市县(区)政府先后制定了《商洛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移民搬迁项目实施办法》、《移民搬迁资金筹措与管理办法》、《移民搬迁安置补助资金拨付程序》、《移民搬迁自建住房技术规范》、《移民搬迁安置建房招标办法》、《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验收及考核办法》、《移民搬迁工作整改通知书》等一系列规则制度。积极开展了《建筑法》、《土地管理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确保了移民搬迁工作有章遵循、有规可依、有序推进。
(三)整合项目
市县(区)政府采取向上争取、财政挤凑、群众自筹、整合项目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省市县三级政府严格按照分担比例,尽量足额筹措建房补助资金。同时,捆绑工赈移民、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因灾倒危房重建等项目资金,向移民搬迁项目倾斜。严格执行陕西省移民搬迁税费优惠政策,协调相关部门减免规划设计和相关评估费用,尽最大努力减轻群众建房资金压力。2011年全市累计筹措移民搬迁资金19.5亿元,这些资金的投入,保障了移民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强力推进
一是广泛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陕南移民搬迁政策,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闻媒体开设了陕南移民搬迁专栏,报道动态,交流工作。二是抓点示范。全市根据不同地理特点、不同经济状况确定了36个移民搬迁安置示范点,引导全市移民搬迁工作健康顺利实施。丹凤县竹林关镇江北移民新区作为省级示范点,按照“三级共建、打造精品”的思路,从立项、评估、招投标、施工等方面科学实施、高点起步,为全市移民搬迁树立了样本。三是定期督查。市县(区)政府将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列入重点督查督办事项,实行定期督查、适时督办,及时通报,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四是严格考核。市县(区)政府将移民搬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按照年初的目标任务,严格考核,兑现奖惩。洛南县对移民搬迁工作实行周报告、旬检查、月评比、季考核的工作制度,年终采取单项考核和一票否决,有力推动力移民搬迁工作。
二、商洛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年来,市县(区)政府在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初步取得了成绩,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
从一年来的实践看,一些干部群众思想不统一、认识有偏差,存在畏难情绪、观望态度和依赖思想,影响工作进度。在政策层面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的问题。一是建房面积的规定执行困难。多数搬迁户按农村生产生活习惯建房,建房面积超过规定上限,加大了移民工作的难度。二是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的比例不科学。商洛市地处山区,特别是镇安、柞水、山阳等县立地条件较差,要找能够安置3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难度较大。三是群众上楼有顾虑。多数群众认为上楼后将失去院落等生活资料,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增加生活开支,后顾之忧较多。
(二)资金投入压力大
经初步测算,商洛市10年移民搬迁共需建房资金180多亿元。按现行政策测算,省级财政补助27亿元,市县财政补助27亿元,搬迁户自筹资金的量很大;加上搬迁户超面积建房和物价上涨因素,建房资金的负担将会越来越重。从目前实践看,一些县(区)对2011年建设项目的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存在一定困难,尚未完全到位;一些县(区)资金兑付到户速度较慢,致使群众心里没底;部分移民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没有落实,缺乏资金支撑,新房虽已盖起,但群众不能入住。
nlc202309021125
(三)土地承载能力小
商洛市10年搬迁18万户72万人,按每户建房用地0.2亩计算,共需建房用地3.6万亩,加上公共设施用地,估计超过4万亩。而商洛市土地资源少,特别是适应避灾建房的地块少,尤其是适宜建30户以上的集中移民点的大块地更少,实现集中安置达到80%以上要求难度逐年加大。同时,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政策,无法保证搬迁户有土地安置;移民建房占用了迁入地群众的有限土地,迁入地群众土地资源逐渐减少,生计矛盾逐步加剧。
(四)设施配套不到位
尽管对集中安置点实行逐点规划、编制和上报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但从工作实际看尚未得到有效落实。一方面,该拆迁的基础设施不能及时拆迁。如2011年和2012年400多个集中安置点中,需要拆移的“五杆”达4557根457公里,因拆迁费用无法解决,导致“五杆”不能及时拆移,影响建房工程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是该配套的基础设施不能及时配套。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急后缓、逐步解决”的要求,一些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集中安置点在饮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上不配套,搬迁户入住存在一定困难。
(五)后续发展保障不力
市县(区)政府虽确立了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的思路,有具体的项目设置,有城镇建设、产业支撑、移民搬迁“三位一体”示范典型,但在实际工作指导上,没有统筹推进搬迁户产业发展和安置就业项目的落实,缺乏保障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的措施,移民搬迁安置点建成后,多数搬迁户失去了原有的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不少搬迁户没有就业渠道和增收项目。加之搬迁户与原居住村和迁入村的行政隶属关系、社会管理等诸多问题尚未理顺,迁出村和迁入地管理不畅。
三、加快推进商洛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着力提升开展移民搬迁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市县(区)政府要把移民搬迁工作作为彻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大力宣传好移民搬迁的方针、政策,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克服等靠思想,消除畏难情绪,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彻底转变“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的守旧思想,增强机遇意识,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功利性,真正把思想统一到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强力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工作顺利开展。
(二)落实政策,完善措施,建立健全科学的移民搬迁工作机制
移民搬迁是商洛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县(区)政府要根据商洛实际,结合省上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于群众建房面积、集中于分散安之比例、严守时限、补助标准等问题,编制和完善移民搬迁工作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移民搬迁工作机制。另外,市县(区)政府可通过人员补充、调剂,经费适当补助等方式,充实移民搬迁工作力量,提供必需的办公条件。
(三)整合资源,多方筹措,不断加大对移民搬迁工作的资金投入
市县(区)政府要把移民搬迁财政专项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各级职能部门要把移民搬迁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提前介入,大力整合各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尽可能多地把项目向移民搬迁安置点倾斜,切实解决好移民搬迁安置点水、电、路、视、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项目配套问题,为搬迁群众创造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要广开筹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移民搬迁建设,尽量降低搬迁群众的经济负担。
(四)更新观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商洛市情的移民搬迁工作新途径
开展移民搬迁工作,必须结合商洛实际,谨防“一刀切”。 要统筹筛选和确定一批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示范点,精心培育,重点建设,使之发挥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寻求政府主张和群众意愿相一致的结合点和交融点,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不断提升移民搬迁工作整体水平。安置形式要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对一部分有能力、有条件的群众提倡安置到县城,并享受市民经适房等优惠政策。鼓励群众搬迁进城镇,推进城镇化建设,同时针对新情况积极探索有效解决社区管理等问题的路径。
(五)广辟途径,做好保障,真正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续生产生活问题
市县(区)政府要把拓宽安置渠道、促进稳定增收、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生活幸福作为移民搬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移民建房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要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和来源,鼓励搬迁户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主导产业,通过技能培训扩大劳务输出,从事商贸流通和旅游开发等服务业扩大就业领域,千方百计增加搬迁户收入,使搬迁群众有宅有业,不返贫,不掉队,确保搬迁户稳得住、能致富,实现“搬出一家、从事一业、富裕一方”的目标。
(六)严格管理,强化考核,切实保证移民搬迁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要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认真做好搬迁安置点的选择、考察和论证。切实加强移民搬迁建设项目和移民建房质量管理,严格实行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竣工决算制和项目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格执行移民搬迁工作纪律,高度重视资金安全,积极实行“四专”管理,确保移民搬迁工作不出任何问题。进一步加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目标责任考核,继续推行“四办”联合督查机制,继续实行一月一通报评比办法,不断完善奖惩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作者简介】
杨建军,中共商洛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副主任,法学副教授;刘冰,中共商洛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法学讲师。
4.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 篇四
工业园区是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主阵地。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某某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园区管理服务,园区承载功能明显增强,园区经济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为更好促进园区发展,发挥园区经济的主导作用,促进某市市工业经济提档升级,我们对某某工业园区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某某园区的基本情况
某市某某园位于某市市王店镇,距某市城区20公里、宜昌伍家岗25公里、荆门60公里、荆州50公里、襄樊保康60公里,已建成通车的荆宜高速、正在建设的宜巴高速和保宜高速、即将开工建设的宜张高速等四条高速公路在园区交汇。区位规划总面积约496公顷,其中建设用地约487公顷。某市某某园是宜昌垂江产业带和某市市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市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和增长极。园区重点以发展装备制造业为主,预计到2020年基本建成,建成后可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目前园区已有部分企业入驻。从园区的发展现状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规划先行先导。市委市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制定了某市市某某装备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也制定了湖北某市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某某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定位等相关内容。
(二)功能定位明确。按照园区规划,某某工业园区依托现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交通区位情况,确定工业园区主要发展冶金、绿色建材、环保、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和仓储物流业。其中绿色建材产业方面,市委市政府已与中材集团就超低能耗建筑“研发+产业+运营示范”项目、新型多功能节能环保墙体材料研发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三)项目建设条件。工业园区项目建设规划总用地面积为965604.83㎡。场地南北长约
745m,东西宽约
1460m,地块基本呈较规则的方形,用地北侧与王双公路相邻,西北侧为荆宜高速某某出入口,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现状用地地势较为平缓,以农田、旱地为主。用地周边市政道路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拥有良好的市政给水、排水、电力等管线的接入条件。
总体来说,某某园区建设条件良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工业园区的建成,对扩大城镇就业,拉动某市市工业经济增长,推进某市市产城融合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促进某市市兴业宜居生态工业新城建设,促进某市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园区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
我市所用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管理。这样的管理机制,管委会职能有限,只有做大量的协调工作或求人办事工作,效率低下,影响项目引进、落地进度。管委会对各职能部门、乡镇没有制约能力,只有处于被制约的尴尬局面。(二)基础设施不强。
工业园区前期建设投入大,短期内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物力,而目前资金来源渠道少,还无法满足工业园区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园区主干道、水、电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硬件薄弱,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现有条件难以满足标准厂房等项目建设需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推进。(三)项目支撑不足。
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工业园建设用地,而县一级政府掌握的政策资源又有限,导致工业园区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龙头型企业吸引力不够,目前有入驻意向的多为小微型企业。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明确职责,健全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一是成立全市某某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统筹协调小组,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统筹;二是建立健全园区建设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园区的加快发展;三是建立支持和促进园区发展的市级层面的投融资公司和集团,帮助园区发展。三是紧筹建各工业园区的投融资公司,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难题。
(二)快马加鞭,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加快园区的建设步伐,使之加快形成企业入驻条件是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工作的关键,也是当前园区建设的重点。一是加大园区的扩展力度。要根据园区发展的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以满足企业入驻为需求,大力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千方百计争取园区建设土地指标,搞好征地拆迁工作。二是加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加强道路、交通、通信管网、排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七通一平”的要求。三是加快标准厂房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满足各种企业入驻的需求条件。四要加快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三)筑巢引凤,强化园区要素保障。
要在资金、土地、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上给予足够的保障和相应优惠,吸引企业落户工业园区展。一是加大园区的资金保障。要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支持;要充分发挥我市国有资产企业的优势,积极帮助园区投融资公司拓展融资渠道;要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发展。二是加强园区的土地、水电气、通信、治污等生产要素的保障,并给予一定优惠。三是优化发展环境。要坚持把优化服务、执法、社会治理等发展软环境作为加快园区建设的助推剂,主动作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整合提升各种优势,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建立健全各种良好的互动机制,加快园区的建设步伐。五是制定独具地方特色的优惠政策,形成政策洼地。5.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 篇五
旅游配套产业建设的建议
提 案 人: 单 位: 联系方式: 邮 箱:
案 由: 服务产业发展滞后,旅游配套产业建设有待推进 主题词:服务产业、旅游、建议
唐山作为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结构单
一、发展方式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加快经济发展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早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其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市的服务产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发展程度不高,发展规模不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业作为涵盖服务最广的行业,是服务产业的典型代表。2016年,我市将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届时必将有大批游客来唐参观旅游,值此千载难逢的机会,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旅游配套产业建设,必将对唐山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当前我市服务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的服务产业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规模逐年增加,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升,服务人群的受众面不断扩大,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我们也不能忽视。1.发展规模不够 唐山常住人口760万,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在6000亿以上,根据人文地理学对于城市规模的划分,已经属于典型的大中型城市。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相较于其他产业,服务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是不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唐山三产占比分别是8.90%、60.10%、31.00%,而同期全国三产占比分别为10%、33.90%、46.10%,可见唐山服务产业在本市的三产占比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同期与同级别其他城市相比,唐山的服务产业规模也是不够的。2.发展程度不高
与一线发达城市及其他主要大中型城市相比,我市的服务产业发展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规模小,层次不高,各服务行业服务标准低,没有突出专业人才,经营发展模式老套,缺乏创新等。我市目前的服务产业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服务休闲集聚区很少,不能满足我市及来唐游客的旺盛需求。3.发展速度滞后
近十年来,我市服务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比例一直徘徊在32%左右,低于全省 同期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虽然服务产业总量连年增长,但增长速度低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可见,我市的服务产业发展是相对滞后,而服务产业的发展滞后导致的结果就是经济转型推动缓慢,经济结构调整不顺,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各项经济发展问题不断凸显。4.发展无规划,管理较混乱
在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产业发展大多根据市场调节自行规划,政府则起到辅助规范的作用,服务产业也不例外。但由于服务产业涉及到多个行业,各行业又与其他产业间保持着一定的关联效应,致使服务产业自身根据市场调节进行规划发展并没有那么成功,对于该行业的市场监管规范及服务也存在一定的欠缺。从而出现了发展无规划,管理较混乱的局面,对于服务产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对现有的服务产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
二、基于服务产业的现状,我市旅游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旅游业涵盖多种服务行业,各种服务业又支撑着整个旅游产业。二者相互包容又互相支撑,共同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市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各项资源开发以及配套产业建设滞后情况严重,虽然随着这两年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视,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而言,发展水平有限,制约因素还有很多。下面从两个方面来举例说明:
1.吃住行——什么都有,但是不够突出
我市服务产业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在满足本地居民需求之后,再来为外来游客提供服务的。以吃住行为例,全市各种餐厅、酒店、交通出行工具供给充足,各种类型、规模的服务都有涉及,但是特色明显,服务突出,让人印象深刻,慕名而来的服务单位貌似微乎其微,大多数都是保证基本需求,模式单一,千篇一律的服务。有特色才能有市场,旅游资源如此,对于旅游后勤配套产业支撑也同样试用。
2.游购娱——大有发展,却是十足短板
游购娱等方面近年来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旅游发展六要素中,相较于吃住行不得不说还是短板。虽然随着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方面开始逐步重视并进行扶持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再加上先天资源有限,这几方面还是我市旅游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环境,推进服务产业加快发展 1.政策环境
尽快出台鼓励服务产业优先发展的政策文件,对主要服务产业项目以及薄弱稀缺服务产业项目予以一定的奖励措施,从政策上引导服务产业的加快发展;优化服务产业各项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率,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在监管范围内有节制的扩大行业规模,活跃行业发展程度。2.市场环境
扩大本地需求与外地需求相结合,推进供需对接,供需均衡;规范行业间合法竞争,相互竟合,集聚经营,维护好市场;发展好本地经济,营造良好经济形势,奠定服务产业发展基础;想方设法创造优越的市场环境,推进服务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进步。3.资本环境
对有需求的服务产业企业进行金融资本支持,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降低贷款利息费率,保证企业发展资本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降低服务产业企业经营成本,保障企业运转经营。4.社会环境
在社会营造鼓励服务产业发展的氛围,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全市服务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扩大规模,增加服务产业在三产GDP中所占比例。
四.加快推进旅游配套产业建设,推动我市旅游产业新发展 1.吃
1)支持知名餐饮品牌发展,打造特色美食品牌。对我市现有的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餐饮企业,如鸿宴饭庄、东来顺、凤凰园等进行重点支持,帮助推介相关特色美食,使唐山拥有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知名餐饮企业代表。
2)规划特色美食街建设,集聚地方特色美食。美食街往往是人们到一个城市旅游必须要去的地方,美食街不经能够积聚人气,推介本地美食,还能增加本地居民灵活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规划建设一批美食街项目,既丰富了本地居民的生活,也为外地游客游玩提供了一个选择,因为美食本身也是一种旅游资源。2.住
推动本地住宿业分级发展,形成高中低三档住宿供应层级,满足不同阶层游客及商旅人士对于住宿要求的需要。同时加强住宿业的管理与监督,保证相应层级的服务质量。推动住宿业与旅游业的沟通协作,旅游业为住宿业提供市场需求,住宿业为旅游业提供后勤保障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行
发挥区位优势,保证道路畅通,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市境内的高速公路、铁路干线以及航线航班予以维护保障,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开设旅游专列,方便外地居民来唐旅游;对主要景区景点通行公交线路,提高景区周边的交通可达性,保证畅通,方便游客前往。4.游 整合现有优势旅游资源,进行集中优势开发。对现有的已开发的、有一定规模的景区,进行基础设施完善,增强景区接待能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对新兴的、待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有侧重的增加游客旅游过程中活动参与感受体验,提高游客来唐旅游的体验感与满意度。同时加强对主要优势旅游资源的集中宣传推介,打造品牌景区,推广唐山旅游名片,集中优势力量建设一到两个知名景区,提高唐山旅游知名度。5.购
建设旅游集中购物区,推广唐山本地特色商品,打造一批知名的有本地特色的商品集聚区,积极开发并推介本地手工艺品及地方特色美食,为游客来唐旅游采购旅游纪念品提供更多选择,同时借助旅游间接宣传推广效应,将唐山本地的特色农副产品如板栗、麻糖、酥糖、烧鸡等推广到外地市场,提高知名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增加我市旅游吸引力也有很大的帮助。6.娱
6.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篇六
(2011年8月15日)
项目是经济的载体、发展的关键。推进项目建设,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建立健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体制机制,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拉动投资增长,以项目推动工作落实,为加快实现建设“大城关”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持续的动力。项目的推进离不开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指有系统、有组织的研究步骤,目的是尽可能确保研究的客观性与一致性。坚持科学运作,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责任落实具体化,项目建设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项目是经济增长点,是发展后劲。无论是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希望产业,还是扶持重点企业,都离不开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的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靠项目拉动,才能建立起大城关的理念,才能建设好首善之区。
1.以科学的态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任何项目都不会凭空而来,也不是任何一个项目都适合本地科学发展的需求。抓工作和项目的落实,必须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只有使项目符合我区发展的实际,并将其落到实处,才能将区位、资源、基础、人文等优势转化为项目优势、科学发展优势。一是注重对项
目的科学谋划。项目引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深入探索规律的过程。要切实遵循项目建设的规律,自觉运用客观规律推进项目落实,超前研究国家、省、市的产业政策,准确把握项目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从目前面临的重大机遇来看,国办47条的深入贯彻和国家部委支持甘肃发展政策的相继出台、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意见》和省市相应贯彻意见的实施,为我们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和“再造兰州”战略的加快实施,以及区上《贯彻<国办意见>的实施意见》和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最优化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我们实现率先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高起点谋划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点项目。实践证明,每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每一次高水平的研究策划,都会出现一批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出现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九州生态园、庙滩子地区危旧房整体改造和甘肃省国际会展中心建筑群及配套区3个开工项目,青白石白道坪整体开发项目,伏龙坪整体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二是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的重点。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在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工作项目落实上,要切实从自身实际出发,分阶段、有重点地谋划项目,促进项目
落实。要根据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和“再造兰州”战略的加快实施,立足城关优势,牢牢抓住“南升北拓、整体推进,项目引领、产业支撑,组团布局、统筹发展,率先跨越、建设首善”的思路,进一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谋划和促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项目的落实。三是科学、民主决策项目。项目建设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在决策时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要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就需要借助外力、外智。在编制的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高新区建设规划中,加强与上级规划部门、科研院所、策划公司的沟通和合作,广泛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高标准编制完成北城区总体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
2.以有效的运作强力推进项目建设。项目建设的成效,取决于项目的运作能力。“运作”讲的是工作方法,运作的成效大小,是检验干部在市场经济中的适应能力、处理问题的协调能力的标尺。有效的运作,才能在项目建设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要注重对上运作。当前我区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的来源有国家资金、金融资金、本地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等,而国家资金是我市目前重要的投资渠道。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西部投资的机遇,做好项目规划,加强上下沟通,争取得到更多的倾斜和扶持。二要注重对客商运作。我区在区位、交通、资源等方面虽然有一定 的优势,但限于土地资源的短缺,招商引资的优势与周边地市相比大致相同。吸引客商投资,关键还是靠运作。因此,要注重靠感情联络,以方法取胜,运作好了,就可以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增强吸引力和可信度。三要注重对职能部门的运作。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证照办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我们要当好“帮办”,为客商服务好,就要学会运作,学会与各个不同职能部门打交道,以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确保项目顺利落地、顺利开工、顺利投产。
3.以扎实的作风强力推进项目建设。项目建设的成效,取决于干部作风的扎实与否。有了扎实的作风,才会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做到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攻坚克难,主动迎接挑战;有了扎实的作风,才会为项目而努力,为项目而着急,为项目而付出,为项目而进取。抓项目不同于机关工作,需要一批勇于负责、作风扎实的干部。从一定意义上说,干部的作风转变到什么程度,项目建设就能推进到什么程度。转变作风,最重要的是从领导干部做起,要完善并严格执行项目工作领导责任制,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为项目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把项目建设的任务一项一项地量化细化,落实到分包领导、分包单位和具体责任人,使每个领导有责任、每个部门有任务、每个人身上有担子,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项目建设第一线,指导项目法人或项目单位及有关职能部门,科学论证项目,精心组织实
施,搞好资源要素调配,确保项目建设进度。要认真搞好项目建设的全程跟踪服务,努力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态度决定高度,作风决定成效。我们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固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还是思想不够解放,作风不够扎实,缺乏苦干实干的拼搏精神。实现项目建设的大突破,就必须在全区上下形成作风扎实、务实重干的工作环境。建立“以项目论政绩,凭政绩用干部”的工作、用人机制,形成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创业氛围,形成思项目、找项目、谋项目、上项目的整体合力,以一种积极进取的能动意识,自我加压,自我驱动,自我创新,自我奋进,在抓项目上求突破,在发展上创佳绩。
影响项目建设的因素很多,尤其重大项目建设,有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制约项目推进。建议:从机制推进、政策推进、督查推进、协调推进、服务推进五个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好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好更快的推进项目建设。
1、机制推进。一是建立领导协调、领导责任和督查考核机制。为了加强重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提高统筹协调运作效率,成立了由区长挂帅,各主要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重点项目责任制领导小组、重大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重大事项的统筹研究。继续落实领导班子包重点项目责任制,把投资“5515”建设项目中的重点、重大项目分类出来,具体落实到各个领导,做到区级领导人人头上
有项目,可采取“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项目帮扶工作机制,形成区级领导、职能部门和项目法人三位一体的包项目责任制。同时,加强项目督查,展开项目考核,建立项目督查机制,把项目完成情况列入年底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项目建设的软指标硬化、硬指标量化。
2、政策推进。抓项目工作一定要学习上面政策、研究上面政策、吃透上面政策、用好上面政策、用活上面政策和用足上面政策,然后再研究和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各项政策。为发挥开发区、各街道、乡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出台和完善各项政策更为重要,政策倾斜的方向要与南升北拓、整体推进的思路相吻合,要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工作暂行办法》,《重点项目责任制考核扶持奖励管理办法》,财政扶持保障政策,优惠奖励政策等。区委、区政府经济工作目标责任制奖惩进一步加大,能更好的激发了各街乡及项目单位加快项目建设和发展经济的热情。
3、督察推进。一是区分包领导经常调度。项目牵头负责人应定期听取责任单位汇报,经常深入项目现场调研,了解工程进度、明确工作任务、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二是“两办”督查室适时督查。要进一步发挥区纪委监察局和区委、区政府督查督办部门的作用,细化序时进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加密督促检查频率、加强督促检查服务,定期分析项
目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做到全过程跟踪、协调、督促和服务到位。同时,要加大项目推进情况的通报力度,实行重点项目推进工作督查通报制度,强化重点项目完成情况的跟踪反馈,全程跟踪督办项目推进落实情况。尤其是要对未能达到序时进度的项目,要会同项目单位、责任单位认真分析原因,帮助解决问题。对因主观原因造成项目进度缓慢的,要重点督查,限期整改,严格兑现奖惩。
4、协调推进。加快推进项目审批、项目建设大提速,建议区各部门和主体单位根据计划目标和项目推进情况,集中精力,促进重大项目推进大提速。向上报批提速:已上报待批项目,要继续做好衔接、沟通和汇报工作,要及时跟进并完善报批材料,争取早日获得批复或核准。未上报项目,要深化项目论证,限时编制完成各类报批文本并早日报批。项目审批提速:积极向上争取审批权限下放;加快建立项目联审制,实行一家受理,抄告相关,联合审批,限时完成,提高审批效率。工程建设提速:建设进度缓慢的项目,要倒排工期,精心施工,多形成实务工程量,赶超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停工或未开工的项目,要多方协调,抓紧落实各项开工条件尽早动工建设。
7.关于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的思考 篇七
1 广西重点工程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 广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和调度机制, 项目建设规模成倍增加, 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拉动全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 广西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625亿元, 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8.6%, 占全年全区固定资产完成投资的42.6%, 发挥了扩投资的骨干作用。在新开工项目方面, 全年全区重大项目实现开工1609项, 开工率92.6%, 同比增长7%;在竣工项目方面, 全年全区共有881项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 广西重点工程项目涵盖了交通、能源、水利、产业、民生、市政、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 重点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 极大拉动了经济增长。以“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为重点,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立体交通网络。一批城市建设项目有效改善了社会发展环境和人们生活条件,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年新增市政道路556.8千米, 城镇供水、燃气普及率分别提高到75%、89%, 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80%以上, 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2 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前期工作不力影响项目推进
部分建设单位及部门对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存在重建设轻前期、重数量轻质量的意识。目前, 各市及相关部门对申报用地和项目储备的积极性较高, 但缺乏对项目前期工作的了解和重视, 对项目有关规划、环评、审批、筹资等环节的前期工作深度有待提高。列入计划开工名单的重点工程, 前期工作进度也难以适应当前项目推进的要求。如保障性安居工程中, 一些地方存在前期报建手续缓慢的现象, 抓前期手续、抓开工建设力度不大, 开工进度受到影响。部分项目的前期审批手续烦琐, 需前置审批规划选址、土地预审、环境评价、水土保持、安全评价等众多环节, 导致审批 (核准) 耗时长。前期工作程序繁杂, 需要项目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熟悉项目提出到准备实施前各阶段各项工作, 部分业主认为要求较高而产生畏难情绪, 从而影响审批手续的办理速度。加上个别部门工作人员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拖拉推诿等现象, 使相关审批工作难度增加, 影响项目推进进度。
2.2 征地拆迁难影响项目推进
近年来, 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土地政策, 土地征用难度加大。市政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等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困难, 而且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目前, 全区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每三年调整一次, 此项标准是项目建设期征迁工作的主要依据。但是部分重点工程项目, 尤其是线状工程的建设期大于三年, 并且在建期间一直都有征迁工作。因此, 会出现一个项目建设期内有两个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补偿政策文件现象, 无论适用哪个都会矛盾重重。征地拆迁政策不够完善, 常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同地不同价”、土地改良等问题尚未能很好解决。而且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 存在群众漫天要价、违法违规抢搭建、抢装修、抢种养等现象, 增加了拆迁工作的投入。群众封建迷信观念仍然存在。有的地方以坟山、风水、迷信、龙脉为由, 特别是在偏僻的乡村, 阻挠市政公共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项目施工, 必要时只能由政府采取保护性施工, 阻挠问题才能解决。
2.3 项目协调难影响项目推进
目前, 正在实施的电网、供水、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项目, 是事关全区全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点多面广, 由于政企合作机制和部门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影响项目推进。因此, 产生了重点工程项目中线型工程进度往往滞后点状工程现象。如开展县县通燃气、污水管网等线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推进中需要交叉穿越、跨越铁路、电网、输油管道、通信线路、军队管线等, 由于管线工程的业主或管理部门重视不够、配合不好, 交叉、穿越、跨越等问题迟迟不能解决, 既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的相互抵触, 又影响重大项目的进展。如某市镇级污水项目列入2014年开工计划的有14个, 截至2014年8月, 只开工了2个, 开工率仅为14%。部分镇级污水项目仍停留在立项、征地等前期工作阶段, 污水配管网、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缓慢。
2.4 与群众沟通不够影响项目推进
重点工程项目区域范围及周边群众认为项目的建设情况、环保问题及绿地占用情况等涉及他们最直接、最切身、最现实的利益。部分部门在做前期工作中, 缺乏群众观念和以人为本意识, 政策宣传不到位, 部分群众不理解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对项目内容缺乏透明度, 进一步加深与群众的误解;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不能做出积极及时的正面回应。由于与群众沟通的不充分, 极易产生阻工的现象, 甚至发生群体性事件, 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突出表现在生态环保设施中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和垃圾填埋场 (焚烧厂) 、垃圾中转站等项目, 由于宣传不到位, 沟通不及时, 群众恐惧环境污染, 对项目建设抵触情绪非常强烈, 除了被征地拆迁村 (居) 民外, 建设项目周边群体对抗阻挠情绪比被征地拆迁村 (居) 民更加激烈。
2.5 项目管理缺位影响项目推进
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一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有部分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列入了重点工程, 部分项目业主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建设程序, 影响了工程进度。少数项目业主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个别工程在进入全区重点项目后, 在具体实施工作中存在管理不到位、法人责任制不落实、工程建设速度跟不上、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一些项目业主存在不认真执行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 不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招投标制、项目合同制、项目监理制等“四制”, 没有做到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三控制”等现象, 影响项目进度。
3 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的对策措施
3.1 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前期工作
(1) 强化项目报批服务。重点项目能否尽快得到批准实施,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的报批工作。认真梳理需报上级审批、核准或备案的重大项目, 结合项目特点, 加快规划选址、土地预审、水土保持等支撑性文件的初审或审批进度。对需要国家审批环评、节能评估、土地预审的重大项目, 认真做好基础工作, 指定专人跟进, 及时衔接解决审查审核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对已完备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 具备开工条件的重大项目, 在建设用地、项目融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确保尽早落地建设。
(2) 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结合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 重点对投资项目审批事项进行清查, 通过简化流程、并联审批等方式, 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和压缩审批时限。建立健全自治区重大项目联审机制。各市各部门应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 开辟广西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不断简化重大项目审批手续, 明确审批时限, 及时、高效完成审批事项, 保障重点建设项目依法合规建设。推行有限并联审批, 推进审批信息共享, 切实压缩审批环节间信息传输时间。建立重点项目全程代办制, 设立重大项目代办窗口, 进一步提高办理效率。
(3) 加强项目库谋划储备。坚持把项目谋划作为项目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为“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编制创造良好条件。围绕把广西建成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 在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治水治污、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 谋划一批重点项目, 纳入重点项目储备库管理, 实行动态跟踪和滚动增补, 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特别要重点扩大产业项目、民间投资项目, 实现重点项目建设梯次推进滚动发展, 推动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3.2 建立重点工程项目推进制度
(1) 实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制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制度》, 应明确规定新工程项目要经稳定风险评估后才可以开工, 评估出的严重隐患未得到妥善化解也不得擅自开工。建立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诊断预测机制、过滤防范机制、冰释化解机制, 抓好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 严把项目准入关。市政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设施 (焚烧厂、垃圾中转站等) 项目, 相关部门应深入开展矛盾调查工作, 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和相关利益方的意见, 了解这些项目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必要时召开相关人员听证会。
(2) 建立重点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重大项目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研究项目建设重大事项、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各市 (区) 、各部门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服务机制, 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开展重大项目专项督查和联合督查, 建立多部门联合督查机制, 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项目建设全程监督, 确保项目按期开工和按计划推进。建议将督查结果在主要新闻媒体上予以通报, 促进相关单位增强责任感, 加大项目推进工作力度。
(3) 完善重点项目考核奖惩机制。完善重点工程建设工作机制的关键在落实, 其中目标考核是目前重要的落实手段之一。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大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建立自治区重大项目推进工作考核奖励制度, 将区直相关部门、各市人民政府推进自治区重大项目建设的工作成效, 纳入其年度绩效考核范畴。制定详细考核办法, 建议学习外省做法, 对未按年度计划完成目标任务的项目单位, 采取负责人约谈、黄牌警告、按约定收取违约金、责令退出项目建设等惩罚措施。对认真履行责任、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项目单位, 各级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在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
3.3 妥善解决征地拆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坚持规划先行, 科学有序确定项目规模和速度。加强规划的前瞻性。同一地块分段规划, 多次拆迁, 不仅增加了拆迁工作组织、协调的难度, 而且由于不同项目性质上的差异, 容易造成拆迁政策上的偏差, 给拆迁工作增加难度。因此要充分协调好各方的关系, 科学整合项目资源, 做好统筹安排, 特别是对同一地块同种类型的房屋要统一规划、统一立项, 以便于同步实施拆迁。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房屋, 则需合理区分, 慎重对待, 既要合理控制拆迁规模, 又要尽量减少因同一地块分段实施带来的负面效应。
(2) 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维护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拆迁理念, 重民情听民意, 从民愿护民利。在制订相关补偿安置政策时, 尽可能给予被拆迁人宽松的安置选择, 如货币补偿、产权调换、优购房、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等, 充分尊重被拆迁人补偿安置方式的选择权。在征地拆迁进程中, 定期召集征地拆迁户开例会, 由拆迁户在例会上发表自己的建议意见, 畅通对话渠道, 及时掌握征地拆迁户的存在问题及真实想法, 从源头上发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和隐患, 及早做好决策。根据拆迁项目的实际情况, 对不同的拆迁群体和特殊群体, 进行分类疏导, 强调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 逐步消除群众对拆迁工作的各种误解及消极因素, 营造和谐的拆迁氛围。
(3) 坚持惠民利民原则, 科学制定补偿标准。完善现有的征地、迁补偿标准, 充分考虑现行物价水平、预测上涨趋势, 执行周期不宜过长。建议努力平衡不同行业的补偿标准, 有效化解标准不一而激化矛盾的问题。探索“同片同价”的补偿标准。差别化调整征地区片综合地价, 补偿价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 综合考虑被征收土地区位、类别以及农产品价格等因素, 将同一行政村纳入同一个区片中。实行同片同价, 使征地补偿标准更趋科学化, 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有效遏制了“抢栽抢种”行为。同时, 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建议从制定和完善政策、鼓励失地农民主动就业、扶持失地农民自谋职业, 强化基层政府保障职能等方面, 建立长效机制。
3.4 加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监管
重点工程具有投资大、涉及面广、管理复杂等特点, 要使重点工程达到预期效果, 必须加强监督约束力度, 规范重点项目建设。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大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对重点项目谋划遴选、保障扶持、协调推进、约束监督等方面严格执行, 科学系统地开展项目管理。对重点项目建设不力, 严格落实惩罚措施, 黄牌警告的进行区域限批, 严重的列入“黑名单”取消资格。在充分发挥各级重点项目管理部门职责基础上, 充分调动纪检监察及组织人事部门作用。针对重点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存在问题较多的单位, 采取相应措施严厉查处。将重点项目建设成效作为单位和主要责任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在重点项目建设成绩突出的主要人员, 在个人晋升上给予重点优先考虑。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引导新闻媒介和社会各界关心重点项目建设, 对项目建设推进情况进行监督, 营造支持重点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吴海平, 卞烨婷.服务重点工程建设的“六个一”机制[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4 (4) :77-79.
[2]赵文智.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调研报告[J].山西建筑, 2014 (31) :285-286.
8.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 篇八
关键词:新兴文化;业态;创新
一、新兴文化业态概念及背景
新兴文化业态是与传统文化产业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伴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发展而催生的新的文化业态。新兴文化业态继承了传统文化产业,并在基础上增设新的属性;新興文化业态的“新”关键就在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相关,高新技术创新了全新的文化业态;新兴文化业态推动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的融合。
新兴文化业态核心是创意。目前,我们所说的新兴文化业态主要包括——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新兴电视媒体、在线娱乐、文化装备制造、影视传媒、综合性版权贸易、文化类信息增值服务、按需印刷、现代文化产品物流服务。具体包括: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移动电视、网络信息内容服务、网络游戏服务、动漫、流动多媒体、影音、网络出版及手机媒体等。
二、吉林省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评判
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为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积蓄能量。2006年以来,吉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7.3%,分别比同期全省GDP和第三产业增速高1.6个和0.5个百分点。2008年,吉林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18.7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96%,比上年增加129.44亿元,增长68.3%,从业人员保持了4%的增长速度,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近50万个,初步培育了以长影集团、吉林省广电网络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吉林歌舞集团、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吉林动漫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吉林文化品牌层出不穷,“吉林歌舞”、“吉林动漫”、“吉林二人转”等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吉林省较为活跃且颇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具备改造提升基础。
吉林省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及新兴文化业态发展。2003年,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开启,吉林省制定了《吉林省文化发展纲要》、《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吉林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吉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出台了《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吉林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本着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原则,根据市场发育条件,逐步将文化单位推向市场。经过近10年文化体制改革,吉林省文化产业迸发出全新的发展活力,为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三、吉林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的建议
(一)继续深化改革,以新兴文化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绩,改制后的一批文化企业迸发出活力。但是文化体制改革关键在构建健康文化市场及培育新兴文化企业,打造文化产业链,激发文化创业热情,促成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局面,为实现这个目标,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对未改革的重点文化领域,要拿出改革的勇气和信心,盘活文化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已经改革的文化领域,要延长文化产业链,鼓励文化企业由传统文化产业向新兴文化业态延伸,对积极发展新兴文化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帮助。
(二)利用税收杠杆,扶持新兴文化企业发展
税收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对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促进新兴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和鼓励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作用不可替代。我省新兴文化业态处于起步阶段,税收政策要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尤其是在短期内培育一批能够引导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发面发挥作用,重点扶持新兴文化龙头企业,建立特殊税收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内容创新;创造较为宽松的新兴文化业态税收环境,推动我省创意产业园、创意孵化基地建设,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增强新兴文化业态整体市场竞争力。
(三)遵循市场规律,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新兴文化业态在市场经济中应运而生,一批股份制或民营文化企业成为新兴文化市场的主体。吉林省文化市场是以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为主导的市场格局,在市场竞争中,国字头的文化企业占据优势。新兴文化业态的产业特殊性要求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处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在政策扶持和招投标过程中,要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关注,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新兴文化市场,形成多主体投资、多层次开发的新兴文化市场。
(四)政府资金引导,形成新兴文化业态创业、壮大局面
加快政府文化产业引导性资金向新兴文化业态偏重。吉林省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资金从最初的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同时,探索建立2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政府出面与银行签署30亿元授信额度的战略合作协议,这些资金的使用将深刻影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鉴于QQ、土豆、盛大等企业成功经验,资金在新兴文化企业成长之初尤为重要,政府资金有限,建议把有限资金用在新兴文化创业孵化园区建设和优质项目扶持上,既要从量上扶持新兴文化企业,也要从质上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企业。
(五)打破企业壁垒,促进多元媒介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推荐阅读:
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建设10-23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09-22
加快推进我市民政部门法治建设的思考08-23
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07-22
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10-20
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10-22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直属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通知10-26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及成效06-17
加快推进丽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