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策划

2024-07-04

纪录片的策划(共8篇)

1.纪录片的策划 篇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文化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用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说明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进展,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变之中。纪录片是文化产业中的活跃部分,深受人们喜爱,研究纪录片的策划选择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1 策划含义概述

从现代意义的角度理解,所谓的策划就是在一些信息素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形成一种思路、创意以及方法等,为后续的实际操作提供依据。这一概念被引入到电视节目创作以后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名电视人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选题策划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一方面,这项工作为节目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可以说策划已经成为节目创新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策划是节目制作的第一步,可以有效避免决策失误问题,提升信息及其他相关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说做好策划工作,一个电视节目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纪录片选题策划中,虽然由于节目固有性质导致创作的自由度受到限制,但是选择策划仍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记录片是将真实事件以艺术的`方式再现出来,在不违背事实的前提下提高节目的感染力。总之,纪录片选题策划工作非常重要,是在现有信息上的一种选择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创作过程[1]。

2.纪录片的策划 篇二

从电影院到电视, 纪录片的创作技法和风格样式虽在不断发展, 其本质特性却相对稳定, 基本艺术规律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对于纪录片创作是否需要前期调研, 大家都各持己见。从早期的真实电影拍摄手法开始, 以《持摄影机的人》为代表作的维尔托夫主张“电影眼睛理论”, 无需策划, 也无需调研。这样的拍摄方式在现今也有不少人应用到纪录片之中。除此以外,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纪录片拍摄如果只是拿着镜头随机拍摄, 那么内容势必是表象的真实, 不能挖掘到本质的真实。笔者在“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过程中, 带领学生使用过很多纪录片拍摄方法, 但笔者发现, 在学生没有太多生活阅历的情况下让学生到街上随机拍摄, 回来的剪辑成片往往缺乏主题, 形成了较为简单的素材堆砌, 因此, 笔者认为前期调研对于初学者来说较为重要。

小型纪录片创作中的前期调研一般是在创作者心里基本上有一个明确的选题之后, 一般分为初步调研和深入调研两种。在创作过程中, 初步调研只是在创作者形成大致构思之后进行的, 对创作主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接下来的深入调研便是对拍摄主体、场景等进行熟悉。两者都不可缺少。

首先是搜集资料。选题确定以后, 调研成为纪录片必不可少的工序之一, 而搜集资料显得尤为重要。在《舌尖上的中国》一片拍摄中, 导演任长箴曾说过她在前期是把这部片子定位为一部人文地理片, 而不是一部单纯的美食类纪录片。然而经过一番的讨论以后, 发现将这么宏大的主题细分化, 保证片子的质量, 将“美食”的理念转换成“食物”, 这个关乎寻常百姓温饱, 只涉及到厨房、家人的词语。确定以“食物”为准线后, 就需要用资料来填充七个板块的结构, 资料搜集就显得尤其重要, 此时创作团队就从《中国国家地理》、《华夏人文地理》等杂志开始搜集相关资料, 整理成册, 为后期每集的拍摄奠定基础。

此前学生以驻马店市的“麦草画”作为选题, 针对麦草画, 则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叙事, 如麦草画的溯源、麦草画的制作工艺或者从麦草画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等等, 那么无论哪个主题都需要进行深入挖掘, 此时就需要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翻阅关于“天中志”的相关记载。与此同时, 另外一部分人搜集现实资料, 去麦草画之乡进行走访, 通过采访来获得相关的历史资料, 从而确定选题的主题应该从哪个角度出发。

其次是实地调研。对于这门课程来说, 共36学时的实践时间, 其中包含了前期策划、拍摄采访以及后期制作三个大的环节, 因此, 落到前期策划上的学时仅剩8学时, 如何利用这8学时以及前期策划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学生, 很多学生对此都抱以无足轻重的态度, 因此经常忽略前期策划这一步骤, 然而, 由于拍摄学时有限, 人力资源和经费资源的耗费导致纪录片拍摄不容许有太多的差错, 这不仅仅需要学生进行资料搜集, 还需要踏出校门, 进行实地考察, 认真分析人物、事件、环境等元素, 减少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时间浪费问题, 也使得拍摄会更加顺利。总之, 实地调研能够给学生带来的作用非常之大。

第一, 从纪录片选题本身来说, 可以通过实地调研, 确定拍摄对象、拍摄内容以及拍摄场地情况, 小组学生在探访麦草画之乡——罗店时, 绝没想到罗店乡几乎都是以制作麦草画为生, 同时制作工艺和步骤大同小异, 片子该采访谁, 拍摄谁成为了难题。通过一番走访, 找到了几代以此为生的一家人, 确定了拍摄对象。观看完麦草画制作流程以后, 小组成员决定制作流程用近景或者特写镜头来进行表现;而由于室内的光线太暗, 想要使制作工艺流程拍出来非常唯美之感, 则需要借助自然光, 那么选择一个室外制作场地则尤为重要。通过这样的调研, 让拍摄者确定好了拍摄时的场地、光影、景别、角度等等, 为后期拍摄做好铺垫。

第二, 大学三年的学习, 学生一直处于校园内的环境之下, 通过课本与简单的课内实验完成了三年学习, 虽然其间有大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 但其占少数, 大多数学生依旧是三点一线的简单校园生活。大四找工作就业直接与社会人进行沟通, 势必会有不适应之感, 因此, 此课程想要通过前期调研, 让学生与社会人进行接触, 提高的不仅仅是其专业能力, 还有与人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在调研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遇到校内可能无法涉及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如被调研者拒绝沟通采访, 那么此时可能需要改变沟通方式或者借他人之口进行询问, 或者从被采访者的手头活动展开对话, 如果对方正在做手工活, 那么拉进距离就需要从对方的手工活问起, 以聊天的方式进行;与此同时, 也可以从对方最关心的人与事展开进行调研采访, 了解人物内心。通过这样的与人接触, 学生回学校以后感受都颇深, 这些都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为其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第三, 通过实地调研, 对主题的把握就会更准确。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 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想要拍摄好人好事, 于是乎寻找到了在驻马店市金雀路上摆摊免费修自行车的老大爷, 他的车棚前长年挂着一副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条幅, 正因为他的善举让周围的居民对他感恩有加, 偶尔送上米面油等家什。然而学生在一天的实地调研之后困苦不堪, 因为他们通过接触才发现这位修自行车的老人背后的故事可能更多, 而且与他们之前讨论的大相径庭, 他的背后有一个为了儿子清白伸冤十几年的征途, 之所以呆在金雀路上, 就是想有一个在市区的落脚点, 方便他为精神已经失常的儿子申冤。通过这样的实地调研, 学生不仅仅知道老人他并不是一人生活, 还有一个需要他养活的孙子和乡下的儿子, 同时主题应不应该如之前所想继续下去也成为难题。调研, 很好地补充了前期纸上谈兵的不足之处, 让拍摄变得更为实际。

通过资料搜集以及实地调研, 学生对于自己的选题有了一个非常深入的理解, 那么此时需要教师组织小组学生于教室内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 如确定片子的主题、拍摄对象、结构与冲突以及片子中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思想的碰撞, 不仅仅让同学们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 还让他们具有创新精神, 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 为其以后制作纪录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纪录片创作, 前期调研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受争议的话题, 有很多学者认为前期调研会让被采访者产生疲惫之感, 在拍摄时会有所倦怠。在这个几乎一人一台DV或智能手机的时代, 拍摄成为了平民化、常态化的事件, 每个人都是拍摄者或制作者, 然而每个人并不能被称其为纪录片创作者, 我们需要迎接一个新的纪录片时代的到来, 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纪录片经历过明确的前期调研以及细致的统筹规划。人们需要看到的不仅仅是主题鲜明的纪录片, 在科技已经较为发达的今天, 人们也需要看到集观赏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纪录片。如果把前期的策划工作做好, 那么制作出高质量、好主题的纪录片则不是梦。

摘要: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 前期调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那么“纪录片创作”课程中, 如何进行前期调研以及前期调研的重要性一直都是不太被重视的问题,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案例谈谈前期调研策划在“记录片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前期调研,资料

参考文献

[1]修米娜, 张龙.采用项目教学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J].科教资讯, 2009 (5) .

[2]李晓岑.浅析纪录片前期策划的重要——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今传媒, 2013 (12) .

[3]张相涛.高职院校《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12) .

[4]冯玲, 汪昕宇.建立活动型、实效型的英语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9) .

[5]乜勇, 魏久利.教育研究的第三范式——混合方法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9) .

3.纪录片的策划 篇三

关键词:纪录片节;纪录片产业;格局;影响

近些年,随着纪录片交易市场的设立和纪录片节运营模式的成熟,国际纪录片节已成为构建纪录片产业的一种助力,在传递和交流文化价值的同时,其商业潜能越来越凸显。从历史长度、行业影响力、专业特色等方面来看,世界上知名的纪录片节有:波兰克拉科夫纪录片节、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和动画电影节、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加拿大DOC TALK电影节、加拿大HOT DOCS国际纪录片节、澳大利亚AIDC国际纪录片大会、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常常被并称为世界七大纪录片节。除此之外,像威尼斯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佛罗伦萨国际纪录片节、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在业界也占据一席之地。而在中国,首先必须提到的就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以下简称“广州纪录片节”),它是目前中国历史最久、唯一具备纪录片投融资、交易功能的国家级专业平台。经过13年的发展,已探索出一套较为完整而具特色的模式,打造了一个集评奖、展映、培训、论坛、交易于一体的纪录片产业服务平台,并成为国际纪录片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每年逾百家中外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播出媒体、制作和发行机构,逾千名中外纪录片国际买家、制作人、导演等汇聚广州纪录片节,进行纪录片交流和交易。

广州纪录片节始于2003年,第一届叫“广州国际电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开设了主题评奖、影片观摩和学术讲座环节,13个国家的147部纪录片参评,让中国的主流纪录片再一次进入了国际电视市场的视野,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市场化奠定了基础。2004年,更名为“广州纪录片大会”,并首次在现场进行中外纪录片交易,成功创建当时国内唯一的国际纪录片交易平台。2011年,该活动正式升格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建立起了一个成熟的中外纪录片交流平台,与国际纪录片电视机构制作人、发行商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在推动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同时,已逐渐打造成了一个世界知名的国际纪录片交易平台。2015年,广州纪录片节已经呈现出强大的国际传播效应和市场聚集效应,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的3612部作品参评参展,各类项目意向签约额达到了3.84亿。纵观广州纪录片节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交易平台渐趋成熟,从最初的现场纪录片成片销售开始,到纪录片方案预售、制作人培训、市场专业论坛等,从现场交易到网上版权交易,交易方式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广州纪录片节在向着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与国际纪录片产业全面接轨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权威发布产业政策,营造健康的产业环境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每年在广州纪录片节上发布的产业政策和举措,都会引起国内外纪录片业界的高度关注。2011年,总局在广州纪录片节开幕式上颁发了“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获奖奖项,包括优秀国产纪录片短片、中篇和长篇,优秀国产纪录片播出机构、制作机构和栏目、优秀国产纪录片导演和编剧,奖金总额高达500万元,这是自2010年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总局首次拿出500万元重奖优秀国产纪录片和优秀制作人才、制作播出机构,这是扶持和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2015年,总局在广州纪录片节启动仪式的权威发布上提出了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四个中国”概念,即:中国梦、中国人、中国文化和中国变化。希望中外纪录片人,都来关注中国变化、聚焦中国发展。并在培育精品、壮大产业、培养人才、扩大交流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鼓励卫视频道在“920”节目带播出优秀纪录片,进一步提升纪录片的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积极培育纪录片市场主体,支持建立纪录片发展基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民营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纪录片生产经营,不断开发市场潜力、激发市场活力;通过“百人百部中国梦短纪录片”计划,扶持纪录片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创作反映中国人奋斗故事、展现中国人精神风貌的短纪录片,培养和发现人才;鼓励中外合拍“中国题材、国际表达”的优秀纪录片。

相比国家直接投入资本到纪录片领域,由国家建立规则,引导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纪录片市场显得更加有意义。健康的体制和机制才能营造健康的产业环境。广州纪录片节已成为被国内外业界认可的发布国家纪录片产业政策的权威平台,发布的政策和举措,不仅让国内纪录片人有了更大的创作动力和热情,而且让国外的纪录片业界看到了中国纪录片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而对纪录片市场未来更为广阔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二、以方案预售为核心,建立纪录片投融资渠道

方案预售是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市场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构建纪录片产业最重要的战略工具。2004年,市场预售的创始人——加拿大福恩斯制作公司总裁方佰德(Pat Ferns)第一次将这一新鲜的销售模式引入中国,在广州纪录片节上创办了“最具国际销售潜力纪录片方案”预售培训和交易模式,其目的是让更多有想法的纪录片人得到资金及播出平台的支持。这是一个纪录片非成片展示的平台,纪录片导演可以带着他的构思、用拍摄积累的素材剪辑成的片花向国内外播出机构的采购编辑进行推介,这是中国纪录片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检验的开始。中国纪录片导演和制作人从中学习到如何为纪录片产品进行融资,如何用国际化的视角来讲好故事吸引买家投资。在学习、适应预售的过程中,中国纪录片人充分认识到国际市场对中国题材的期望,同时了解了国际市场对产品的标准要求,扩大了市场视野,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广州纪录片节每年都会向全球征集纪录片预售方案,提案征集不受题材、形式、地域和制作阶段的限制。最终将选出30个具有国际销售潜力的方案,在广州纪录片节市场活动环节中进行国际预售。并且邀请有国际联合制作经验的导师对最具国际销售潜力的纪录片制作方案的导演进行培训,内容包括预售的开场白、亮点、逻辑主线、内容简介、核心、特别策划以及结束语。教授预售者如何寻求并加强个人交流技巧以增加预售的个人风格,如何将故事讲述得明晰、简洁、有见地以增强吸引听众的能力等等。来自全球播出机构的采购编辑根据预售项目内容陈述及片花,来决策是否对该预售方案进行投资合作。同时,还会邀请国际顾问和买家评选出当年“最具潜力销售方案”。

nlc202309090335

广州纪录片节13年来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中国纪录片导演,超过90個纪录片预售提案通过广州纪录片节赢得国际联合制作融资或引荐机会,“中国题材”开始借此平台成批走向国际市场。比如2009年《千锤百炼》在广州纪录片节上获得第一笔投资资金,影片启动正式拍摄,最终获得了2011年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2012年荣获最佳预售方案的《不完美的精彩》后来作为唯一的亚洲方案入围北美最大纪录片市场Hot Docs(加拿大国际纪录片节)最佳预售方案环节;2013年《中国梵高》提案拿到丹麦电视台联合制作和加拿大电视台预售,并入选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另外还有《造云的山》《活着》《归途列车》《烈日灼人》《我的诗篇》等方案在广州节上成功获得投融资并启动拍摄。

三、融合国内外传播渠道,凸显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功能

传播渠道的融合是构成纪录片产业链条中价值链和供需链的关键。广州纪录片节不断拓展合作领域,首先将国内的视频播出渠道引入交易平台,如SMG纪实频道(现在是DocuChina真实传媒)、北京高清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已是广州纪录片节的常客,后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片频道、国际频道纷纷加入到广州纪录片节的交流和交易的平台中。其中,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还成为广州纪录片节的独家战略合作伙伴,每年都会在纪录片节上举办专门的论坛、新闻发布会及首映仪式等。

一个电影节在世界上的认可度是否高,可以从参节的国际电视台的数量看出。历年来,日本的NHK电视台和富士电视台,韩国的KBS电视台,澳大利亚的SBS电视台,加拿大的CBC/SRC电视台,美国的PBS电视台、探索频道、A&E电视台,法国的ARTE电视台,德国的NDR电视台以及意大利的RAI电视台都是广州纪录片节的常客。因为在这里,他们不但可以了解到中国的纪录片行业的最新动态,而且还可以找到与他们的需求相匹配的片源,最重要的是还能在广州纪录片节的这个平台上收获到优质的资源,拓展合作渠道和空间。同样,中国的播出机构、发行机构、独立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也能通过广州纪录片节找到与国际市场衔接的机会和资源。广州纪录片节通过整合传播渠道,将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的优势很好地加以发挥。

以前,国内很多纪录片以及纪实类栏目,也许播出过一次,就被封存和遗忘,而且播出的版权费相当低,以致纪录片成为当时一个耗时间、磨精力、花销大的高投入低回报的产业。国际纪录片节通过征集、评选、展映,将优秀的纪录片呈现在播出机构以及大众面前,纪录片的价值慢慢显现出来,不仅被国内电视播出机构争相播放,而且让纪录片走出国门,并提升了版权身价。获得2012年广州纪录片节评审团大奖的《舌尖上的中国》便是最好的实例,它让中国纪录片进入到了公众时代,让政府和资本市场看到了纪录片的能量和潜在的市场力。

2014年,广州纪录片节与世界科学与纪实制作人大会(该大会是全球电视纪录片业内最具影响力、专业水准和权威性的行业盛会)就新晋制作人计划、论坛内容、互动参会等进行了深度合作。目前,广州纪录片节已与加拿大国际纪录片节、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与动画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英国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节等18个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展,以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意大利和德国纪录片协会、波兰电影家协会、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等8家行业机构,在推广、宣传、征片等方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16年,欧洲纪录片网及意大利电影委员会网络平台均持续对广州纪录片节活动进行推广:“优秀作品都应参与该项活动”,并称赞节展组织模式日渐成熟。可见,广州纪录片节已建立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渠道,为中外纪录片产业的对接和融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国际化创作人才,为纪录片产业持续注力

多年来,纪录片产业在影视产业中的地位尴尬,行业人才缺乏、新生力量稀少、人才老化逐渐成为制约纪录片发展的瓶颈。对于纪录片行业来说,非常需要社会责任感、具有广阔视野、文化程度高、会思考、有想法的人才。只有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才有可能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广州纪录片节不断吸引和整合优质资源,为培养中国纪录片人才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交流平台,开阔其视野和拓展创作思路。2006年,Discovery探索频道亚洲电视网联合广州纪录片节举办“新锐导演计划”,旨在为中国导演提供机会,跟随Discovery探索频道的获奖制片人接受实习培训和专业发展,从而让他们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展露才华并赢得认可。通过连续三年的选拔活动,有18名中国新锐导演在Discovery探索频道的资助下,实现了将剧本变为现实的梦想。

2013年,广州纪录片节首次创新开启国际联合培训模式,定向培养国际型专业人才,联合欧洲纪录片联盟共同策划了“DOCROADS纪录之路”国际高端联合培训,旨在解决中国纪录片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何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培训历时14天,由欧洲7位大师担任导师亲自带领学员拍片和剪辑,培训结束后举行了作品分享会,并对纪录片进行点评。2013年“DOCROADS纪录之路”项目作品《最后的夜班车》获得了2014年巴黎中国银幕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联合培训促进了纪录片的跨国联合制作,深化了广州纪录片节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主题,也为今后的纪录片专才培训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五、孵化观影文化,促进纪录片产业良性循环

近几年,纪录片对于中国受众来说不再是曲高和寡,收视群体在不断扩大。虽然在互联网上收看纪录片越来越普遍,但是到纪录片展映的现场观看纪录片,得到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广州纪录片节每个周末都会在广州图书馆展映中外优秀纪录片,有时还会将纪录片导演邀请到现场与观众见面互动,让观众看片后直接了解到创作背景和历程。这是互联网所不能复制的。作为向世界播撒纪录片种子的平台,纪录片节是很好地弘扬优秀影片的方式。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对2015年中国纪录片业态的发展状况深度观察,认为中国纪录片正在向“公众时代”的纵深迈进。广州纪录片节这些年在孵化观影文化、推动纪录片走进院线做着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并努力向国外其他纪录片节借鉴优秀经验。比如加拿大国际纪录片节,每年会向20多万多伦多人展映200多部优秀纪录片,所展映的不少电影都加入到了加拿大最好的电影之列,特别是不少纪录片在纪录片节上首映后,得到了其他纪录片节和电视台的垂青又转战到其他地方继续产生影响。这让广州纪录片节越发意识到纪录片展映对纪录片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非常关键的。

2012年,广州纪录片节打造了“金红棉纪录片影像馆”展映品牌,并将展映拓展到了全国的高校、艺文空间、社区。2015年节展期间前后,共有来自德国、法国、美国、新西兰、波兰、意大利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80部优秀纪录片参与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南京等9大城市的展播,影片类别涵盖人文历史、社会纪实、自然环保、文化艺术、科学探索等类型,共计展播了328场,观影人数约18万人次。其蕴含的市场潜能在院线放映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从以往免费院线展映却寥寥几人发展到如今实现票房收益。通过培育纪录片院线市场,不但可以了解国内外纪录片市场运营机制,而且还可培养大众的收看习惯,引导其对纪录片的审美和消费,从而营造良性循环的纪录片产业发展环境。同时,也可提升中国纪录片从业者在市场的竞争力。

结束语

广州纪录片节是一个聚合了政策、平台、渠道、价值等多种要素的综合性文化影视会展,对中国纪录片产业的格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以政策引导纪录片产业布局,通过国际交流平台明晰产业规划,根据投融资渠道确定产业结构,融合传播渠道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纪录片产业走上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的道路。通过广州纪录片节,世界各国的观众、纪录片从业者、投资商和销售商、播放媒体等,得以广泛地接触并认识中国制作、中国水准,也实现了中国纪录片的认知价值。

4.纪录片《岁月》策划 篇四

一、目的意义

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20周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20年。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古老的雷州半岛和祖国其他地方一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们有必要用电视这一形象而直观的语言把它记录下来,并以此教育人民、鼓舞信心,推动全市人民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新世纪。由中共湛江市委宣传部和湛江电视台策划、组织,由各有关单位联合制作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岁月》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片。

二、内容要求

纪录片要求从某个侧面、某个角度着手,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截面和一段轨迹,通过记录一个典型人物(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群人),一个典型事件和典型环境(一件事、一个村庄或一个工厂)在20年里发生的可喜变化,从而在集中播出时映射出我国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平中见奇;题材避免雷同,要各有特点;不搞面面俱到的成就总结,领导不要出镜,主要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节目力求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视性,要有精品意识。

三、节目形式

《岁月》是一部系列纪录片。风格要求真实、亲切、自然,充分运用同期声和现场采访,淡化主持人。

《岁月》共12集,每集播出长度为20分钟,采取统一包装、分别拍摄的方式。由湛江电视台用特技统一制作2分钟的总片头,并提供主要音乐和规划片尾字幕;各有关单位负责制作其中一集,片长18分钟。本片拟请市主要领导题写片名和撰写前言,请本地音乐家创作主题音乐。要求用Beta磁带或3/4磁带,磁带开头预录3分钟静场。解说用普通话,声音合成在第一声道。

四、组织实施

(1)组织机构:由湛江市委宣传部和湛江电视台负责策划、组织、审查、播出和评选。顾问:赵东花、李康寿;总监制:颜悦、林向凡;总策划:何新、谭天。

(2)成立《岁月》编委会,负责节目选题策划和制作指导。每一选题将选派1-2名编委负责策划和指导。编委会成员:

何新湛江电视台副台长记者

吴显德湛江电视台副台长主任编辑

庞允雄湛江电视台副总编辑主任记者

谭天湛江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主任编辑

廖真湛江电视台经济部主任主任记者

周兆光湛江电视台社教部主任主任编辑

联系电话:2222413228246

4(3)实施程序。

1998年完成节目制作和播出。

9月11日:选题会议,确定选题和制作方式。

9月16日:安排编委,筹备制作。

9月25日:报送节目构思和完成拍摄提纲。

9月30日:完成总片头和主题音乐的创作。

10月中旬:完成节目前期拍摄,完成片头制作。

10月30日:完成节目后期制作并送审。

11月初:完成节目审查修改,播出前预告。

11月10日起:开始在湛江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

1999年1月:进行节目评选和颁奖。

五、制作方式

各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编委会提出的三种制作方式中的一种:第一种是在编委的指导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第二种是在缺乏人才和设备的情况下,可邀请湛江电视台协助,但要提供1000元的制作费以及必要的配合;第三种是本单位虽拥有一定的机器设备,但缺乏制作能力,可与湛江电视台联合摄制,并提供部分制作费7000元。主要费用以及片头和主题音乐的制作费由市里解决。不管采取哪一种制作方式,只署参评单位的名。

六、评选活动

采取这种协作形式来制作电视系列片在我市尚属首次,它是对全市电视宣传的一次检阅,同时也是一次互相学习和交流、互相促进、提高电视宣传艺术的极好机会。在节目播出结束后,由市委宣传部、广播电视和新闻界的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进行评选,评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四名,其余为三等奖,给参评单位颁发奖状和奖金,对主创人员颁发证书。届时还将举行颁奖活动和节目研讨会进行表彰和总结。优秀节目还将选送省台播出和推荐参加其他评奖活动。

湛江电视台《岁月》编委会策划

5.纪录片策划方案 篇五

—追踪大学校园里的死神

一、影片拍摄目的与背景:

某高校三年级学生李某,因学习压力大,在自己宿舍床铺上触电自杀;广州某高校张某在教室的门框上上吊自杀;西安某高校博士生在自己家中上吊自杀。这些事件发生后,学校老师和同学为之惋惜,父母亲属悲痛欲绝,此情此景催人泪下。据李淑然的资料报道,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学者,神经症占79.1%,精神分裂症占15.7%,躁狂抑郁症占17.1%。1989年,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近几年自杀率相对较高,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南京部分大学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杀率约为20/10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八所高校统计,1984年至1988年5年间大学生自杀者为39人,自杀率为11/10万。陕西西安地区1991年至1996年对17所高校大学生轻生情况进行调查表明:大学生年自杀率为13/10万。

而自杀者中的百分之七十的人是因为抑郁症。在医学中,“抑郁症”又归属于“情感障碍”。而大学生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陷入这种痛苦之中。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社会上人们认为有远大前途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寻的现象。

二、主题状况分析:

在面对大学生自杀的现象我的分析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社会。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紧张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使得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都大大的加重了我们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很多人失去了安全感和稳定感。于是,空虚、无聊、寂寞成了大学中最流行的词语。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整和力发生着重要变化,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的转变、社会失范现象的加剧都大大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就会选择自杀。另外,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对自杀的认识的一种变化,在现在社会中人们强调生是我们的权利的同时也在强调死也是我们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自杀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家庭。人在小的时候受到自己父母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对他的一生产生作用和影响。由此,部分学者认为,家庭的不完美,父母的离异或者早亡,父母关系的紧张,孩子受父母的关注太少或者受到父母或他人的虐待对孩子的心

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创伤,形成不健康或畸形的心态,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

再次,是学校。学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学校学生之间的竞争的加剧。二是学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对学生心理的重视和教育不够。作为大学生,他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在大学校园里,因此,大学校园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有着明显的影响。大学的校园环境除了包括以往的大学教育还包括大学校园中的各种事件,例如:学习、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都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自杀的心理倾向。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自杀最终的发生是在瞬间,但它的基础是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辅导,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学校和家庭,它们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其健全与否关系到大学生以往和现在的成长环境,亦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关系密切。从主观方面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大学生自杀的直接影响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自杀心理的产生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和作用。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特别是消极的心理特征是自杀行为的潜在因素。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期”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心理的迅速的成长;心理较为敏感且脆弱;年轻气盛、易冲动、情绪不稳定;家长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加上大学生本身也较有上进心,因此大学生往往具有高成就动机和高自我期望,一旦遭遇挫折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以至于部分学生走向极端。一般来说,上述心理特征是引发自杀行为发生的潜在因素。第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气质、性格、人生观等方面的缺陷成为自杀行为发生的核心因素。个人心理素质对自杀行为有着很重要的联系,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失败和挫折放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有的同学就能应付自如,有的同学就会走极端,这与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关系密切。一部分学生的生活环境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当他遭遇到这些的时候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挫败感,使其信心遭到打击,就有可能会有攻击性的冲动指向自身,严重时就有自杀行为的发生。此外,大学生的气质、性格和人生观与自杀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有关调查显示,抑郁质和胆汁质的人相对于粘液质和多血质的人来说,自杀的冲动和可能性就多一点。就性格而言,性格往往影响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对具体事物的反应方式,据京、港、沪等地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调查发现,自杀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脆弱、孤僻、抑郁、悲观等心理障碍。此外,价值观、人生态度与自杀一样有密切的联系,它是决定自杀行为的重要思想基础。对自杀的认知、已有的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既可以成为自杀的原因也可以成为对抗自杀的资源。比如说:一个以健康为主要价值指标的大学生,可能因为不能面对疾病或者因为意外导致的残疾而自杀。一个把学习成绩看的尤其重要,并对自己的学习抱有很高期望的大学生可能因为成绩出现意想不到的不及格而遭到心理上的巨大打击,甚至出现自杀的行为。所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产生与否有着重要的关系。

第三,自杀行为的导火索。既然自杀行为的发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但是它的产生还是需要一个导火索,一个外界影响的事件的发生。当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大学生在面临一些重大挫折的时候,不能够积极的面对和应付,一时的冲动、情绪的失控而做出了令人惋惜的行为。一般情况下,对大学生产生如此影响的事件主要有恋爱的受挫、学业的压力和就业的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

突、遭到诬陷或被人误解、自认为得了严重的或难以启齿的疾病等。此外,长时间的心理矛盾或躯体的痛苦,突然的情绪打击,愤怒、屈辱都可能成为自杀的激发因素,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则容易成为自杀的直接诱因。当然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产生并不是上述因素的必然结果,上述的原因只是自杀行为产生的一种诱因,起到“扳机”的作用。

三、影片结构:

①开始是抑郁患者的一段内心独白,关于他在治疗期间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自然的语调)。采用声画分离的形式,画面主要拍摄校园内的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

②采用静止画面,简要介绍抑郁及其症状,恐怖的数据罗列,表明现象的严重性。

③声画分离。跟拍其一学生的日常生活。(去食堂吃饭、上课、与同学打照面),解说词解说其曾经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经历,简要介绍他的个人痛苦经历。

④拍摄学校的心理老师辅导的学生心理的工作。而后借老师之口道出校园心理治疗的难处。

⑤声画分离。再次拍摄校园生活,并配解说词中国大学生心理治疗的困难之处。大部分学生对待心理治疗的态度。

⑥为了寻找关于生命的答案,我们开始尝试在校园内和人们探讨抑郁症这一话题。得到的结果:落跑的人、茫然的人、了解的人......⑦回到最开始被采访者的镜头,后抑郁生活。有什么样的改变。我们的自省。

四、将会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困难一:拍摄过程中不自觉由纪录片的拍摄模式变为新闻调查和故事片的拍摄模式,有忠实的记录者变为引导者的角色和导演的角色。解决方法:还是要纪录片创作人对纪录片有着本质的了解,在实拍过程中增进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了解,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记录,注意提问方式。

困难二:对抑郁症和心理病没有透彻理解和把握,导致实拍时没有明确目的从而拍摄一些没有用的镜头。解决方案:系统的学习一下抑郁症和心理病的原因和患者的状态。

困难三:本校找不到这样一个曾患抑郁症的同学或者找到了但是不愿意配合拍摄。解决方法:答应同学用打马赛克的办法保证同学隐私,不行再去同城的高

校寻找或者转换拍摄角度,主要拍摄心理老师的心理治疗工作所遇到的困难。或者从根本上转变,拍其他的大学生的心理疾病。

困难四:连老师也不愿配合我们的拍摄。解决方案:可以用咨询为办法接近心理老师,再以邀请的方式让老师自主的加入我们的制作组中转换老师看待该片的角度,当然其过程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五、预算:

基本拍摄在校园内进行。但是也可能出现在外校采访的情况,所以经费预算虽然不高但是也有不少。

六、拍摄注意问题:

1.摄像机是倾听者的角度,注意有时摄像机的拍摄角度是仰拍的拍摄高度是低于被采访者与记者本身的。

2.拍摄过程中的光线变化,附近有无嘈杂生源。

3.还有就是摄像机的水平问题,但是拍摄中基本都是用三脚架所以注意一下就好。

七、摄制组构成:

导演、剧本、摄影、采访人(要善于表达、善于提问)、配乐、剪辑、美术

参考解说词:

烫手的青春

一次深入孤独的心灵记录

一个时代的症结

一个深埋在内心的苦痛

坚强乐观如她,怎会得了抑郁症?癌症和抑郁症,究竟哪个更可怕?病症抑郁症患者讲述自己身陷绝境的勇敢和阳光。探寻他们鲜为人知的生活。

在我们看来,他们和身边的人没有什么两样,快乐而健康地生活着。可他们自己却不这么觉得,面对如此温暖的场景,他们已对生活却已经感到了绝望。

人们永远是行色匆匆,他们在钢筋水泥中奔赴忙碌,与时间赛跑,为了责任,为了虚荣,为了功名利禄,他们永远都在行走。在越来越现代化的生活背后,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心,据有关调查显示,抑郁症已经成中国的第二大疾病,中国抑郁症发病率为3%到5%。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大约每隔40秒钟就有一个人自杀。而自杀者中的百分之七十的人是因为抑郁症。在医学中,“抑郁症”又归属于“情感障碍”。具体来说,有以下表现:

l.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感到悲伤或情绪低落;

2.对许多事情或活动失去兴趣;

3.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早醒,或者睡眠过多;

4.食欲、性欲或体重下降;

5.原因不明的疲乏、劳累;

6.内疚,甚至自责、自罪;

7.注意力不集中;

8.烦躁或者焦虑;

9.绝望、无助,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甚至采取自杀的行为。

生活就是现实的,时间也一样,它不会因为怜悯对过去耿耿于怀的弱者,仍旧故我的飞跑,划在我们心底,留下了暗淡却深刻的痕迹。人们顺着痕迹,看到迷茫的一切。人们的理想,希望,爱情,统统在生活之中无迹可寻。于是,人们便开始焦虑和失望。但是,人们必须面对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变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常态,人们需要学习的,是在这种永恒的变化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

绝大多数病人的躲避其实在于,他们自己已经将抑郁症等同为和精神分裂症同样性质的精神病,承担着因畏惧对精神疾病的偏见而带来的种种苦恼。我们调

6.纪录片策划案 篇六

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周边也发展成为城市,他们因此的丢失土地本省安身立命的东西,开始融入城市的生活,但是低文化水平的他们可选的工作少之又少,为了生存他们只得出卖苦力,还有一些远离城市的乡村,他们为了改善落后的生活,居家迁居到城市里,他们同样没文化,也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力。经济在快速的发展之中,但是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这群底层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因此我们将视角投在他们之中,拍摄以他们的工作以及居住环境为拍摄内容,拍摄地点选在遵义市,方便小组成员进行拍摄。我们本次选择拍摄的内容是记录他们这群农民工进城后的生存状态。

二、活动的目的及意义

活动的目的就是拍摄出优秀的纪录片,让整个社会的人们看到农民工的辛劳与艰辛,携手共同的关爱他们,让他们在这个城市生活得更加有尊严,更加幸福、快乐。同时,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快采取措施或改善他们的条件。另一方面,这一次团队的协作,也能够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增加团队协作的意识。

三、资源需要

在设备充足的条件下,只需两套摄像机就可以了,这样成员分成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拍穷人,另一部分拍富人,分工协作,最终一起剪辑。这样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并且不会出现资源浪费。

四、活动开展

穷人,这是我们要反映的主题,首先是远景拍摄(绕凤凰山而居的贫民窟),近景再去拍摄他们一天的生活工作,从早到晚,可以从早早的清洁工、大汗淋漓的背背篓人,到烈日下工地上的建筑工人。注意镜头的特写(如,皱巴巴的脸、黄黄的牙、青色的鞋等),主要是反映他们的朴素、善良的心,但又贫困潦倒的外在形象。其次是他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比如,脏兮兮的斑驳脱落的墙壁、黑漆漆的室内条件、邻里之间的拥挤、吵架,错综复杂的电线等等),主要体现脏、乱、差、挤等。

富人,这是我们要进行对比的另一个素材,我们可以选择在百盛、国贸等这些高档的大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高贵奢华的装饰,大街上的豪车等。这一切都与那些穷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以此更能够震撼人心。

光的应用,根据主题而来,所有的外在环境都是为了体现总的主题服务,夕阳穿过梧桐树照射着,辛劳一天的人们回家来了。城市的每一角,华灯初上,灯红酒绿的生活才刚刚开始,这到底是谁的凄凉,同时从一个小小的角落也想人们传递着真、善、美的生活。

五、内容策划

(一) 纪录片名称:《城市的天空下——活着》

(二) 片长:5~10分钟

六、纪录片的基调

7.纪录片的策划 篇七

1 跨文化传播的鲜活化

“人物纪录片不一定要反映社会现实的重大主题,但应该通过该人物折射出影响人物命运的特定环境和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非洲人在中国:阿木同学的毕业季》是中国的外宣影片,承载了跨文化传播的重任。随着中非关系不断升级,在2015年12月4日至5日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习主席提出把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贸文化交流也在广州催生出中国最大的非洲人聚集区,而阿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是国家对外文化传播整体战略的重要部分。”如何将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中非两国人民之间故事对外讲述好,考验着创作者是否能用国外受众,特别是西方主流受众愿意接受的方式排片布局。“中国的纪录片讲故事大都娓娓道来,叙事的节奏也相对缓慢,国外的纪录片叙事方法更加灵活,常常奇峰突现,不墨守成规。”“一直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跨越文化的差异而得到对方的理解。”《非洲人在中国:阿木同学的毕业季》在大背景下选取了小人物的小故事,主人公是来自北苏丹的90后青年穆罕默德,中文名阿木,是一名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的非洲留学生。“普通人”这类题材不像名人名家类线索清晰、重点突出,但这类题材搭配鲜活的叙事手法,很容易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阿木很有语言天赋,大学四年已经练就了一口标准的北方汉语腔。性格开朗幽默、情商高的他既深得中国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又在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留学生圈子里树立了汉语文化学习的榜样。在广州开设公司把中国建材产品销往中东的父亲希望阿木能子承父业,阿木却想成为一名翻译,到领事馆成为连接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桥梁。阿木下定决心,在爱好相声的中国同学的帮助下,阿木苦练双簧相声与绕口令,力争毕业之际在国家汉办举办的“汉语桥”外国留学汉语大赛中胜出。

“跨文化美学研究以‘求同’为主体诉求,在充分承认和尊重各国家和民族美学的特殊性、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沟通和对话使美学具备更强的普遍性和人类性。”在毕业之际,阿木最后一次以学生身份在校园散步,见到了他入校时就遇见的吹萨克斯风的老者;面对镜头,当阿木说到“毕业了,最舍不得就是自己的母校”时停顿的哽咽,以及眼角隐约的闪烁,没有人会怀疑这个非洲小哥对汉语文化、老师同学的热爱会有半分虚假。

一部承载跨文化交流的影片,外宣做得不留痕迹,待人们将这部饶有趣味的非洲小哥的故事看完,才恍然大悟。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大环境、高立意与低切入角度的合理搭配所产生的鲜活化学反应,使得该影片在2013年“广东日”南派纪录片颁奖活动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南派纪录片大奖(最佳影片)的殊荣。

2 纪录片叙事的喜剧化

“在电视荧屏中情景剧和栏目越来越趋向于休闲、轻松格调的背景下,对于纪录片来说,即便表现的是一个很严肃、很崇高的主题,在不破坏节目整体思想品格和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前提下,让一些喜剧性的情节得以保留,或者通过电视的艺术表现手段创造一些喜剧性效果,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无疑会增添许多。”纪录片的喜剧化,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现象级真人秀里尽得受众欢心的喜剧化元素是否能在纪录片中得以应用,笔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有两个前提,一是喜剧的元素必须基于真实,二是喜剧的元素要服务于人物的特性。

《非洲人在中国:阿木同学的毕业季》第二大亮点就是主人公阿木带来的喜剧化元素。阿木是一个较有表演欲的人物,长时间的跟拍也让他放下了戒备,神情流露非常自然。在跟拍记录阿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创作者得到来自被拍摄者及其家人和朋友的信任与允许,很多时候,摄像机处于持续拍摄记录的状态,包括阿木的刷牙洗脸、吃饭礼拜、紧张犯困等,从中筛选出真实的喜剧元素也就顺理成章。来源于生活的细节和阿木的幽默性格产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一连串的笑点。纪录片叙事中的喜剧元素不能是摆拍,而要通过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捕捉和发现人物特有的行为细节,然后再从中加以提炼。

3 叙事方式的鲜活化

“面对同一事件,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有的人却讲得平淡无奇,令人昏昏欲睡,其关键在于叙事方法的不同。”该片为了突破传统“平铺直叙”的线形叙事模式,增加了人物访谈,以此作为衔接点及突破口,增加了叙事的支线,从而使叙事手法更加丰富。这种主线和支线相结合的叙事手法,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继承了线型模式逻辑明晰、段落清楚的优点;另一方面,支线的加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线型模式在叙事时空上的限制,并在完成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任务的同时,自然地阐释其他内容。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不需要拘泥于“单线性”与“顺序性”的限制,也给创作者留下了充分的创新空间。

3.1 叙事中纪实性的强化

人物纪录片往往采取长期跟踪拍摄的取材方式,以长镜头和同期声来表现拍摄对象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完整的真实生活,这是电视片编导惯用的拍摄方式。基于人物纪录片“再现生活”的显著特点,好的创作者会记录一段或几段真实的生活,展现出人物的神情、心态、环境以及对应的心理氛围;另一方面,漫无目的的记录或者刻意记录人物生活中琐碎的情节,这样所显示出来的“真实”往往会“失真”。

编导选取了阿木论文答辩、阿木帮助父亲做生意以及参加汉语桥大赛等生活片段,依托主线想要展现的片段,穿插运用老师及同学的访谈,不仅自然地讲述了阿木来中国的背景及原因,而且真实地展现了他的留学生活。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活动、真实的语言,以上种种因素在提升人物形象厚重感的同时,也更容易打动受众。

3.2 叙事中人文关怀的渗透

从对象类型来分,人物纪录片主要可分为名人名家、普通百姓、特殊职业者或者特殊事件的当事人等几个类型。“人文关怀”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其所倡导的“原生态纪录”与人物纪录片所追求的“用生活中的真实说话”的精神相契合。尤其是对于“普通人”的人物纪录片,人文关怀的体现尤为重要。

阿木信仰伊斯兰教,刚到广州的时候非常不适应。创作者以阿木在论文答辩时所提到的自己的国家信仰为切入点,选取“清真饭店吃饭”“阿木做礼拜”“阿木的朋友在街边买臭豆腐”等片段,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他的宗教信仰。创作者并没有忽视,反而以上面的几个片段再结合阿木的访谈,从各个方面尽量做到真实体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关怀”对人物尊重的体现。当然,“人文关怀”的含义非常广泛,不管是出于哪方面的体现,都是为了让我们从平凡的背后找到更多的真实,而重构出来的这种真实感加强了“生活味”,保证了纪录片的可看性。

3.3 叙事中故事性的强化

人物纪录片要想展现出一个“人”独有的特点,就需要靠故事性来加以提升。“名人”题材的纪录片,其对象有一定的名气,可吸引观众的注意,而“普通人”题材的纪录片,如何在基于纪实性的基础上体现故事性则显得尤其重要。其实不管是娱乐节目还是电视剧,都需要借助一些“戏剧冲突”来冲破平淡、制造悬念。在《阿木同学的毕业季》中,创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其故事性。

生活片段方面,创作者选择了阿木论文答辩、阿木帮助父亲做生意以及参加“汉语桥”比赛等生活片段来“讲故事”,这些片段实际上也就是阿木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阿木两次参加“汉语桥”比赛的事情作为本片的重要篇幅,详细地呈现了阿木第二次参加“汉语桥”比赛的全过程。虽然篇幅较重,但是通过对他第二次参加“汉语桥”比赛的详细记录,不仅体现了“故事性”,而且也让阿木这个形象更为丰满。

画面方面,纪录片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或者故事片段等画面元素,用一个个小的故事推动叙事进程的发生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纪录片叙事的故事性。

最后,如果人物纪录片在进行后期编辑时只按素材的拍摄顺序一一排列,很容易让影片陷入沉闷。《阿木同学的毕业季》的后期比较注重运用蒙太奇手法,有缓有急,强化了该片的故事性。

“不管未来纪录片的发展方向如何多元化,在电视人物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有一个原则始终不会改变,那就是:呈现好看的‘故事’。”挖掘出新的体裁、运用新的媒体强化纪录、突破传统的编辑手法及构思方法,这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目标。一部好的人物纪录片需要精雕细琢及反复推敲。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物纪录片创作的目的都应该是通过深入生活,从而深刻地纪录“真实”,表现生活。

摘要:人物纪录片因其独特的感染力以及不断创新的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然而,随着电视节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观众的口味越来越挑剔,其对电视节目需求满意度的阀值不断提高,加上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纪录片与真人秀的错位交融日益明显,纪实与娱乐元素的合流对纪录片“原生态”式记录、平铺直叙模式的整体性构成了挑战。本文以外宣人物纪录片《非洲人在中国:阿木同学的毕业季》为例,浅谈纪录片创作中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鲜活化、纪录片叙事的喜剧化和叙事方式的鲜活化,并且让一部承载跨文化交流的影片,在外宣方面做得毫无痕迹。

关键词:纪录片,鲜活化,阿木同学的毕业季

参考文献

[1]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6).

[2]何苏六,李智,毕苏羽.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5).

[3]陈晓夏.跨文化美学视域下中国纪录片的文化自觉[J].新闻战线,2012(2).

[4]余辉.纪录片中的喜剧性创造[J].当代电视,2006(5).

[5]李劲松,周敏.浅谈电视纪录片叙事方法的创新[J].中国电视,2009(11).

8.纪录片的历史精神 篇八

纪录片的定义难以界定,广义将非虚构的影片都可称之为纪录片。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纪录片关注的是人,不论是人物的事件还是事件中的人,即便是风景纪录片也是人在思考和表达。而人都有其各自的历史意识、历史观念即历史精神。因此纪录者都有其历史精神。纪录片要以历史精神来衡量,要接受历史精神的检验和评判。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文字或影像所记载的历史到底是不是绝对真实?是不是对绝对真实历史的还原?从古到今都有着历史精神,影响着那个时代的思想和生活。如古希腊历史起源论是“历史退化循环论”,他们将历史分为四个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战争)、黑铁时代:古印度认为历史是“灵魂转世,人生轮回”: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是轮回论,认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都是一种历史循环论:世界民族中有一个例外是犹太族,他们的历史观是线形历史观,看重的是未来。由于各个民族历史精神的不同,对世界的看法是显异的,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也必然存在着差别。古代西方人们的历史精神是普遍认为历史无多大意义,如基督教观念是上帝创造人类,上帝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为了同魔鬼争夺灵魂,是服从于上帝自己的目的,他不服从于人的目的,所以人类不需要重视历史,人类只从上帝那里得到启示即可。而中国古代的历史精神是世界没有上帝,只有祖宗神,祖宗会保佑你,因此中国特别重视历史,记载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祖宗信仰,为了现世,是一种将理想放在过去的历史观。因此中国历史文献之多远高于西方,由于东西方历史精神不一样,思想意识价值观也就不一样。

纪录片类别划分异彩纷呈,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纪录片分为不同的类别。高鑫教授按照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文化背景、大众情绪变化的创作理念将中国纪录片划分为三个阶段:即60——80年代的“教化与指导”、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客观与再现”、21世纪初的“主观与表现”三个阶段。何苏六博士则把中国纪录片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 1977):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两种划分方法的时间分期基本上是可以重叠的,只是表述角度不一样而已。我们综合这两种对纪录片的划分方法来试着解析其纪录片发展不同阶段纪录者所拥有的不同的历史精神。

一百年前影像的出现开始了用影像记录历史的历史,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17——19世纪西方近代历史精神。那时的历史精神是认为人类历史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历史有自己发展的客观规律。如笛卡儿看重人的理性:康德认为是善与恶的斗争使历史走向完善:黑格尔认为历史具有规律性,虽然各个目的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马克思认为是劳动创造了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阶级斗争。他们的历史观是一种历史绝对论:规律不可抗拒,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历史规律的限制,但人们可以掌握规律。历史是一门科学。这就是当今中国的历史精神。

60——80年代,中国经历了文革,马克思主义被中国教条化的理解,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历史精神就是“教化与指导”。根据列宁的“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这种新闻片要有恰当的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而错误的将纪录片也看作是“形象化的政论”。没有认清纪录片和新闻片的差异,这是一个纯粹的新闻纪录片时代。以政治化为主导,表达的是国家的话语,国家对这个时期的纪录片拥有绝对话语权。纪录作品表现的不是个体的人。而是集体的人,不是小我,而是大我。纪录者是高高在上的。是宣传者,是说教家,观众对此只好敬而远之!何苏六博士将这一时期的中国纪录片更细分为政治化纪录片(1958——1977)和人文化纪录片(1978——1992)两个时期。人文化纪录片表达的依然不是单个的人,不是“这一个”,表达的是“集体人”,仍然是全体化话语,节目样式虽然较政治化纪录片丰富,但“民族精神”仍是人文化纪录片的主题表征。

当时的代表作品《英雄的信阳人民》、《收租院》、《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都“几乎无一例外地被纳入‘思想教育节目’之中:或‘通过介绍革命历史和先进人物事迹进行思想教育’或‘通过介绍锦绣河山和建设新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和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相关,特殊的历史环境让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精神特别重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把政治在生活中简单化和夸张化理解,政治成为了时代的单一声音。中国本身又具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在这种历史精神的指引下,纪录者的“摄像机只能远远的在生活的表层推移。小心翼翼地寻找万能镜头,战战兢兢地罗列保险系数。”

美国学者巴巴须和泰勒将国外的纪录片划分为四个类型,即解说式纪录片、印象式纪录片、观察式纪录片和自省式纪录片。解说式纪录片和中国60——80年代的“教化与指导”纪录片对应,印象式与观察式纪录片和中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客观与再现”纪录片相应,自省式纪录片则对应着中国21世纪初的“主观与表现”纪录片。

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的纪录片主要是解说式纪录片,以约翰·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录片学派为代表。代表作是《漂网渔船》、《夜邮》、《锡兰之歌》等。解说式纪录片大量使用权威旁白和解说,把电影作为宣传的讲坛。以观点鲜明、掷地有声的解说词为主要表现手段,主张电影的宣传功能。强调社会责任。特征是“画面+解说”,“上帝之声”,电影是“打造自然的锤子”,而不是“关照自然的镜子”。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精神的影响下,苏联当然不会无视这种宣传式的纪录片,爱森斯坦说“纪录片,不仅是感性形象可以直接表现在银幕上。抽象概念,按照逻辑表达的论题和理性形象也可以化为银幕形象”。(《爱森斯坦选集》第一卷)他甚至想拍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是当时时代的历史精神使然!

由于注重宣传性,这一阶段的纪录者认为纪录片的思想观点最重要,形式其次,用声音压倒画面的解说即可,内容压倒形式。从符号学角度表达就是所指压倒了能指。

物极必反,当格里尔逊式纪录片逐渐被人们怀疑后,创作者的历史精神也来了个大逆转。20世纪60年代印象式和观察式纪录片的主要流派是纯观察式美国

直接电影(观察电影)和法国的参与观察式的真实电影。又称真理电影或“触媒电影”。

60年代法国人让鲁什创立真实电影学派,代表作是《夏日纪事》。主张无搬演、无导演、无操纵剪辑,要尽可能真实地纪录生活,是一种“非表演、非戏剧、非叙事”的电影。认为真理电影的“实践者不应该画地为牢地被锁定在摄影机的后面,只是消极地等待事态的发展,而是应该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打破这种现实的遮蔽,在一种更加积极的意义上。去实现人和人之间的沟通。”真实电影创作者总是想法去促成某种非常状况的发生。

而完全与格里尔逊式宣传式纪录片走向反面的是美国人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骨干的摄影小组创立的直接电影。其开山之作《初选》(1960年)多信手拈来的生动细节和令人叫绝的抓拍。直接电影的核心观点是“尽量让镜头前自生自灭的‘事实’在影片当中进行‘自我阐述’。这就是说:它是如你所见。”直接电影创作者往往手持摄影机随时待命,在紧张的环境中观望着事情的进展,满怀期待。这两种纪录片都是把真实与否作为自己电影的美学基础。

与此相应的是中国在经历了60年代——80年代“教化与宣传”创作的历史精神后。80年代——90年代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历史精神也走向了另一面“客观与再现”。也即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代表作是《望长城》、《沙与海》、《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深山船家》等。“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关注普通人和选择平民视角,“人”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题表征。题材小型边缘化。纪实成为主导。淡化观念表达。“历史上的任何重大转变都可能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端倪,对人物及事件走向的分析和对不可预见因素的判断。都能使历史理性在纪录片作者身上闪光。”历史精神使纪录片作者闪光,也使纪录片闪光!

此时期纪录片强调客观再现。内容也好。形式也罢,纪录片都得真实表达。不在乎表达什么观点,借用什么形式,纪实才是主导,客观真实才是重中之重。从符号学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纪录片是能指与所指平衡。

两次世界大战使社会思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哲学和历史。如“历史是有意识的生命经验”(伏尔泰)“时间是人类历史的地平线”“向死而在”(海德格尔)“精神即世界”“世界是在精神活动中得以显现的”“精神的自我意识即哲学”“历史即哲学”(克罗齐)“人类历史意识产生于生存的自我意识”(雅思贝尔斯)现代历史学家开始攻击马克思、黑格尔的历史绝对论。

现代历史精神认为人是个别的偶然的瞬间的不可替代的,因此历史也是个别的偶然的。历史无固定的发展目标无固定发展模式也无必然性和规律性,人类对历史的选择是一种可能性,生活在历史中具体的人随时都在选择。因为人类思维活动都是发生在现时现刻的,历史研究总是由现世现刻的现实引起的,由现时现刻的兴趣来理解和思考的。无客观的历史只有主观的历史。历史永远是人类心中的历史。研究历史的人的思维就是当下世界活跃在他们头脑中的思维。“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研究历史是为了今天和未来。“谁控制了历史记忆谁就控制了现实行为动力学”。

纪录者对历史事件的纪录即历史叙述。历史事件客观存在,历史叙述却是人的创造。由于各个纪录者历史精神的差别,纪录者对历史的认知必然有着他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纪录者的创作目的、创作风格、编导意图等的不同都将影响到纪录片的真实性,本身的事件因为纪录者的参与而具有了现实现刻的意义。史料一样但纪录者的历史精神千差万别历史叙述也就会千差万别。

在现代历史精神的影响下,因为人的参与要达到纪录片的完全客观真实是做不到的。于是推崇“互动与主观”的自省式纪录片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出现,自省式纪录片强调疏离效果和拍摄者的自我暴露。“该类‘纪录片把评述和采访、导演的画外音与画面上的插入字模混杂在一起。从而明白无误地证明了纪录片向来是只限于再现,而不是向‘现实’敞开明亮的窗户。导演向来都是参与者——目击者,是主动制造意义和电影化表述的人。而不是一个像在真实生活中那样中立的,无所不知的报道者。”’

计算机成像技术(CGl)的发展使得复活历史、情景再现成为可能,在纪录片被纳入商业机器中,通过虚构来揭示“生活是如何成为这样子的”的新纪录电影手法在20世纪90年代被商业所利用。美国学者林达·威廉姆斯在《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1993年)一文中首次提出“新纪录电影”这一概念,他说“对真实和虚构采取过于简单化的两分法,是我们在思考纪录电影的真实问题时遇到的根本困难。选择不是在两个完全分离的关于真实和虚构的体制之间进行,而是存在于为接近相对真实所采取的虚构策略中。”新纪录电影的真实是由纪录电影创作者通过在摄影机前后的操纵性的手段制造和构建的。

中国纪录片创作由80年代——90年代的“客观与再现”在现代历史精神的影响下也发展到21世纪初的“主观与表现”阶段,即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现在)。以张以庆的一部强调主观表现的《英与白》在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四项大奖为标志。这时期中国电视逐步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市场对纪录片有了绝对的话语权。纪录片要生存必须关注市场,要赢得市场纪录片就必须大众化,而为了吸引大众,中国此时期纪录片也得学新纪录电影一样允许纪录片虚构场景和编造故事,让纪录片故事化和娱乐化。因为这样的纪录方式也未必不真实。这正是现代历史精神的体现。

由于注重了娱乐化,这一时期纪录片是形式压倒内容。声音和画面相得益彰,形式最重要,思想宣传倒是其次。从符号学角度表达就是能指压倒了所指。

纪录片是对历史和现实一种追求客观化的叙述,纪录者记录今天或昨天都是阐述历史。伊文思说“纪录片,把今天的现实纪录下来。将成为明天的历史。”纪录片就是当下的史书,纪录者就是当下的历史学家。

纪录历史“影像的缺席是一切历史叙述体系中最致命的缺憾,今天,没有影像参与的历史写作将是不完整的。”但我们却不能任意夸大影像纪录历史的功能而贬低了文字的纪录。影像纪录历史也不一定真实,有时甚至比文字纪录更不真实。文字纪录还可能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理性思维。纪录片的真实与否要看纪录者历史精神的建构!

影像记录与文字记录仅仅只是记录载体不同而已。虽然影像纪录能够将历史还原和再现,但经过纪录者大脑的过滤,已经汇入了纪录者的主观想法,纪录者选取拍摄什么题材,选择拍摄什么人物和选择什么拍摄角度都由其纪录者的历史精神决定了。历史精神是由现实现刻的现实决定的。同样的历史不同的纪录者不同的历史精神表达的主题可能完全相反,所以我们切不可僵化地理解纪录片的真实,切不能固定不变地理解纪录者的历史精神。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像纪录如果撒谎和欺骗将比文字纪录更让人真假难辨,所以人们有时更愿意相信文字纪录而不相信影像纪录。不在乎纪录者用什么手段进行纪录,关键是看纪录者的历史精神正确与否。影像纪录者如果没有正确的历史精神,即便影像纪录有还原图像和声音的优势,它也不一定比文字纪录更有概括力和真实性。影像纪录和文字纪录都只是纪录而已。为了纪录历史的真实和深度,我们切不能丢了历史精神,纪录者心中应有正确的历史精神,才能解决纪录什么样的历史和怎样纪录历史的问题。什么才是正确的历史精神?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关注社会,以人为本,不仅关注人的事件,更要关注事件中的人!纪录者必须建构自己的历史精神,否则记录的历史就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材料,这样的历史纪录将没有任何意义!

由于人的参与,纪录者通过纪录片所记录的历史已经不是纯客观的历史而是主观的历史了,历史永远是人类心中的历史。古希腊认为:历史记载个别事实,比文学作品更不真实,因为文学作品还具有普遍性。还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从某方面说这句话今天也可改为:纪录电影记载个别事实,比故事电影更不真实,因为故事电影还具有普遍性,还有共同的思想感情。这样说来故事电影也可算作广义的历史。难怪很多纪录片导演为了他心中的真实开始拍故事片,尽管他一再声明“此故事纯属虚构,即使是真也是巧合”,但它往往比某些纪录片更真实:如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贾樟柯导演拍的《三峡好人》就是以纪录片方式拍的故事片,它比有些纪录片更真实:许多故事片导演借真实的借口拍起了纪录片,但无论挂着什么名号,都无法隐藏它虚假的实质。难怪有人说“历史学家都是说谎话的”,因为科学可通过实验验证,而历史永远无法被历史证实,历史不能重复,与历史发生惊人的相似也仅是相似而已。历史不是科学,它是一种主观知识,无所谓正误。因此纪录片的绝对真实只不过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

上一篇:在省级卫生城市复核迎检动员大会上的市长讲话下一篇:卫生监督所固定资产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