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景教学法”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2024-07-18

用“情景教学法”激活思想品德课堂(通用10篇)

1.用“情景教学法”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篇一

情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河北固安第二中学

杨晨芳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性教育,它更注重对学生思想和品德的教育,更需要深入学生的内心,塑造的是学生的灵魂,也就更需要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将学生带入一种超越时空的教学意境,创设具体生动的情景,充分利用形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巧设情景,在有限的时空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品德,发展了个性,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知识、能力、情感、觉悟、行为”的统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的做法有:

一 运用情景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教师巧妙的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基础,这就像演员亮相那样,能一炮打响,抓住观众,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认真地研究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或提出问题寻求解答,或创设情景激起想像。如讲“身边的诱惑”一课,设计这样的开头: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很多事物对我们有强大的诱惑力,请你们把对自己有诱惑力的事物写在纸上,来“比一

比”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得最多,同学们议论纷纷,一下子提高了兴趣,唯恐落后,结果全班共写出了三十多个,如电子游戏、钱、漂亮衣服、手机、抽奖等。此时,在结合课本内容做分析,自然导入新的一课。

二 妙用漫画情境,分析问题

漫画富有幽默感,生动性、趣味性和深刻寓意,利用漫画提供的感性材料,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枯燥内容趣味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讲“赌博的诱惑”这一问题时,可运用一组简单的漫画:一个赌徒的自述,第一幅是家里的地荒了,第二幅是妻儿而走了,第三幅是房子卖了,第四幅是都让赌博坑了。以漫画为背景展开教学,通过漫画联想,达到最佳的效果,使学生认识到赌博的危害。教师平时也可以布置一些漫画作业,让学生自己创作,或者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比较好的漫画作品办班纪展览,这更加激起学生的兴致,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绘画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 创设情景模拟表演,身临其境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特点是从具体的事例总结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我们可以从教材中挖掘出很多素材,可以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学资源,让学生扮演课堂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角色,在扮演角色过程中,体验生活,学习知识。如讲七年级第九课《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一课时,可创设各种遇到侵害的情景,如遭遇歹徒抢

劫时;一个人在家有人敲门时;夜晚一个人回家被人跟踪时。让学生模拟表演,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找到最有效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当然组织表演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模拟的表演进行评价,不要使课堂变成单一的表演会,教师所做的目标应明确,即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达到教学的目标。

四 借助音乐情镜,升华主题

从表面上看,音乐与思想品德课似乎不相及,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音乐的魅力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打动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内心的感情共鸣,逐步展开想象,把听众带到特有的意境之中。课堂中选用适当的音乐,这样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同时用音乐渲染了一种良好的氛围。例如:在讲“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一课时,我让全班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和与老师之间的感人故事,以《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感人的背景音乐中尽情回味与老师的点滴故事,感受老师带给我们的温暖,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艰辛,从心底升腾起对老师的热爱。

2.用“情景教学法”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篇二

一、巧用乡土资源的及时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乡土资源就在学生周围, 既为学生所熟知, 又为学生所喜爱, 是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因此巧妙地把乡土资源引入到课堂中, 往往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作为教师, 在引用乡土案例与教材密切结合起来时, 在时间上, 要注重新近发生的事情, 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 扩大学生知识面, 给思品课堂注入新鲜的内容。

每年的10月或11月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投资峰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即“两会一节”在广西南宁召开的时间。因此我在上《世界文化之旅》这一内容时, 我结合教材中的探究问题, 组织学生到会展中心感受氛围, 到美食节品尝各国的美食, 到附近的“绿城歌台”观看艺术表演……以上网、读报、查找资料等形式, 要求学生从饮食、服饰、语言、音乐、舞蹈、习俗、建筑、科技等方面探究东盟各国的文化, 感受东盟十国的文化魅力。同时教师适时地引用新闻报道、东盟发展的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体现我国哪一基本国策?对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3.宣传家乡, 提高家乡的知名度, 促进家乡的发展, 人人有责。你会向来访的外国友人介绍家乡的哪些名优特产、旅游景点、特色小吃?在这一过程中, 采取了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探讨性学习, 有利于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又大大开拓了学生视野, 走进“大社会”。学生通过自主搜集、观察、分析乡土资源可以获取其他途径难以获得的信息,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巧用乡土资源的思想性, 感动学生的心灵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功能, 缺乏情感内涵的教学, 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 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任务: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 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因此, 要引用乡土资源, 注意充分发掘材料中的德育因素, 发挥材料的德育功能, 以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上述理念。为了更好地说明“公民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和责任“我承担, 我无悔”等观点时, 课堂上我选用了我市菜农麻广林的事迹:麻广林纯朴善良、乐于助人, 他向当地群众无偿传授种植、管理技术, 低价提供种苗, 村里修路、修学校, 他积极捐资、投工, 村里的孤寡老人, 他常主动去照料, 为他们送米、送菜。2010年3月初, 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广西遭遇大旱, 他从媒体上得知这个消息后, 毅然决定将自己承包种植的几百亩的莴笋送到云南旱区文山州富宁县和广南县。他还先后向我区灾情比较严重的河池市和巴马县各捐赠60吨和20吨“爱心莴笋”。麻广林的事迹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 许许多多的人们加入到爱心行列……在向学生介绍了麻广林的感人事迹后, 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讨论:1.麻广林在履行什么义务?这是法律规定一定要做的吗?2.有人说:帮助人是一种快乐, 更是一种感动。结合麻广林的事迹, 请你给予评价。因为榜样就在学生们的身边, 以榜样的事迹作为主要的素材, 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吸引学生的同时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在后来学校举办为干旱灾区捐款及爱心香蕉的购买活动中,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都积极参与, 奉献爱心。本土的资源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巧用乡土资源的生活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徐特立认为:“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 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的教科书里去, 使教科书与学者生活联系起来, 使学者能够对教科书进行批判, 给以删削与补充。”这就要求教师在乡土资源的引用上, 必须注意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在讲授《灿烂的文明之花》这一框题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结合南宁市创建全国卫生城活动, 我事先给学生布置任务:一组负责调查社区、校园的“创卫”情况;一组负责收集报纸、电视有关“创卫”的新闻报道;另一组根据同学们所见所闻, 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好, 出一期“创卫”黑板报。在课堂教学中, 我巧妙地运用学生的调查材料,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南宁市为什么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你发现“创卫”活动中, 还存在哪些不足?3.为实现“创卫”目标,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4.请你为南宁市“创卫”拟两条宣传标语。这节课, 教师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处理好文本与课外材料的关系, 由于是采用了学生身边的乡土材料, 学生有亲切感, 所以探讨知识时也特别有兴趣。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并且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努力为家乡“创卫”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实践证明, 乡土资源不仅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材料, 它能切实有效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 更重要的是它能以小见大,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教师要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同时在运用乡土资源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1.乡土资源的选择应以教材为基础, 使教材内容得到延伸和升华, 切忌牵强附会。在乡土案例应用过程中, 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或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 但并不能典型地说明问题的, 应避免使用。2.课程资源的选择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不要把过多内容、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教材, 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3.注意与时俱进。教师在运用乡土案例时要注意材料的实效性。

总之, 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恰当、合理地使用, 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活动,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巧用生活资源 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篇三

关键词:品德 实效性 实践

教师所面对的是教材和儿童,教师应带着教材走向生活中的儿童和儿童的生活,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融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并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引用生活当中的资源,来激活思想品德课堂,让儿童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品德,使儿童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一、利用生活情景,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让学生思想在情境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合理地运用课件、幻灯、挂图等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并加以适当、生动地描述,很容易动员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同时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这课时,我结合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母亲、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孩子们的感人事迹,给同学们在课堂上营造了一个特定的氛围,让学生边看边听,老师作适当的讲述,使同学们很快被带进了爱的情境。有的同学甚至流出了眼泪。接着我又让他们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自己家人的爱的?你又是怎样爱自己的家人的?”同学们纷纷说出肺腑之言……碰撞的火花使学生从生活的表象领悟到了蕴含在其中的道德的价值,这不正是教材渴望引起学生们的那种道德的情感吗?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潜入心灵深处无声道德的感召,使他们懂得爱,学会爱,这样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

在生活中,人们常习惯地把传统的师生关系比喻成“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而我更欣赏“花与泥土”的比喻。教师应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为学生服务。我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立的积极性,课堂上力求创新、开放,把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

三、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把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获得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在学习了《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对不同职业的人物采访,了解他们生活的艰辛及对社会的作用。一个个问题,就像是一团团火苗,将学生探究、解决新问题的渴望燃得旺旺的。我灵机一动,这不是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生活最好的选择吗?没料到,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丝毫没有觉得这是教材以外的“附加题”,其间更有许多的体验和收获。

当然,引导、组织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问题时,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学生在调查时,不少的被采访者拒绝或敷衍学生的访问,使部分学生的调查受挫。我及时地鼓励学生不管结果如何,都必须尝试。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采访,了解到哪家文具书店是新开张的;哪家的规模较大;有的甚至采访到了他们的年销售量;也有的学生为了采访店老板,特意去买书、买文具。通过这些从中感悟到:要想获得采访者真实的想法,必须主动与店老板沟通。通过生活实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4.用“情景教学法”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篇四

南京市江宁中等专业学校 赵志琴

【摘要】 中职旅游专业是个实践性、应用性都非常强的专业,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是把实践引入课堂的有效工具,它非常符合旅游专业的特色和旅游专业教学的需要;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构建有效课堂意义重大;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了教学效果,使旅游专业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本文具体从巧用真实生活案例、巧用案例课程设计、巧用案例教学方式、巧用案例评价机制四个方面阐述了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关 键 词】 中职旅游专业 案例教学 有效性

【引言】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正在日益显现出它的活力,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能避免传统说教式教学的弊端,其特征是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强调探究发现。这种教学形式非常符合旅游专业的特色和旅游专业教学的需要,因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是理论知识丰富,业务技能过硬,同时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型、复合型人才,案例教学由于其手段新颖、内涵丰富,能带领学生进入案例的模拟角色中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多年旅游专业课堂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真实生活案例

培养学习兴趣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的文字化问题形式转化为现实课堂中的情境化问题形式,以生动的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案例的选取渠道多样,可来自教材,也可来自课后探究性学习部分(可自行编写),也可来自生活。新课标教材中有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有用。尤其是生活中的案例接 1

近学生实际,比较真实,容易被接受。选取时教师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接受能力来选取好的案例。选取的案例要具有生活性、真实性,不能离学生思想实际或生活实际太远,尽可能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案例,否则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更不会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旅游概论》学科教学“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时,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2002年春季我国北方多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纪录片(展示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1)这个案例反映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2)北方多次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3)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4)作为中职学生的你们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接着让学生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大胆构想,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兴趣,从而牢牢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接着再抛出问题:(1)为什么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推崇生态旅游?(2)什么是生态旅游?它有何特点?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前面的案例分析就为后面新知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前后知识连贯起来,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案例二:教学“旅游的季节性特点时”时,先向学生展示案例 “阳澄湖度假区的现象”:意思是说每年9—12月份阳澄湖大闸蟹上市的时段,会有二三十万上海人到巴城阳澄湖风景区度假或品尝大闸蟹,在此期间当地饭店和宾馆往往爆满,而在一年的其他时间里,巴城阳澄湖度假区游人稀少。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上述阳澄湖度假区的现象,体现了旅游的什么特点?(2)该特点又受哪些因素影响?(3)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案例来说明这一特点?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得出结论:(1)阳澄湖度假区的现象说明了旅游具有季节性的特点(2)该特点因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呈现出淡季、旺季和平季的差异性(3)学生列举了许多案例来说明旅游季节性的特点:如一些传统的民族、民间节庆活动、宗教纪念日、人们的带薪假期和闲暇时间的分布 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这样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创设出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话可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案例教学走向成功。

案例三:教学“旅游产品“时,课前先要求每位学生搜集一个本地的特色产品及其介绍并进行讲解训练,然后分组进行交流,选出代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请几位学生代表介绍本地的特色产品:如汤山特产、湖熟特产、陆郎特产、横溪特产等,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介绍起来也是头头是道;接着展示案例课件:以旅游景点纪念品商店为背景,介绍中国特色产品和现场买卖。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以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理解了到底什么是旅游产品。这几个环节的开展,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又使课堂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并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交际和交流的能力。

二、巧用案例课程设计 优化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案例都被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而课程设计则是对这些知识点的综合,需要学生找出一条“彩线”,把各个知识点串起来。同时课程设计也是对整个案例教学效果的检验。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查阅相关文献,设计方案并进行验证,撰写设计报告,最终完成自己的作品。

案例一:《旅游地理》学科讲授“西双版纳”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接着展示课件: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要求学生读图观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西双版纳原来的经济结构是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怎样?(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结构有何变化?为什么?(3)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有哪些资源优势?(4)西双版纳有哪些旅游景区和境外旅游景区?境外旅游的线路有哪些?(5)你能设计出最佳的西双版纳及境外旅游路线吗?试试看。最少设计5个旅游景点,采用最近便的旅游路线。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展示设计路线,教师激励评价。接着再展示课件:图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引导学生 3

思考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之后再拓展学生思维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让同学课后讨论,并撰写设计报告。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西双版纳设立自然保护区意义的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

案例二:《旅游地理》教学“青藏旅游区地理环境特征之交通发展状况、气候特征”时,课程设计如下:首先展示青藏旅游区交通图,以青藏铁路为例,提问学生目前进藏的铁路线有几条?学生读图析图后回答有四条:青藏线、滇藏线、川藏线和甘藏线,接着请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四条路线的课件资料,结合所经地区的条件,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后,让学生思考:(1)目前已经有了公路和航空进入西藏,为什么还要修铁路?(2)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3)为什么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修完后,停了很多年才开始二期工程?青藏铁路哪一年正式开通?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学生得知:原来铁路建设要考虑的区位因素,还要考虑政治、经济、地形地貌等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理解的就比较透彻,知识点一个个迎刃而解,且前后贯通。接着再问(4)进藏游客在进藏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游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组织学生讨论,感知青藏旅游区独特的高原气候特征。

三、巧用案例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思维

案例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教学重难点知识时,教师可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对所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案例一:“角色扮演”及“小组合作”教学方式

在学习“中国八大旅游区自然地理差异”时,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以“我与奥运火炬同行”为主题,模拟火炬在中国不同旅游区域的传递活动。由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并按照有序分工的原则,认领“火炬”传递的区域。

首先,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合作查找相关资料,并分角色进行本旅游区域的地理特征介绍。如“记者”准确报道所在旅游区的地理位置,“主持人”描述该旅游区的地形特征,“气象工作者”介绍该旅游区的气候特点,各“火炬手”分别讲解该旅游区各主要旅游景点的特色„„

其次,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各组分别表演反映该旅游区特点的生活小品或歌舞。

最后,要求学生帮助该旅游区旅游局制作一份旅游宣传材料,宣传材料应较全面地突出该旅游的地理特征以及旅游资源特征。

案例二:模拟讲解实践活动方式

在练习“导游词讲解”训练过程中,可开展模拟讲解实践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条件合理选择并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强化训练学生的讲解技能,同时又能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当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注意对学生实践活动兴趣的培养,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我的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单招技能考核的要求进行的,先是在校内开展了 “我是校园小导游”的模拟讲解活动,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讲解经验之后,接着又带领学生到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夫子庙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现场实地讲解训练,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实践活动小组,各小组成员可采用组内交流或义务为游客免费讲解,然后组内测评或游客评价,最后教师点评等方式提出改进意见。

这种开放性的、实践性的课堂,改变了学生静态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不仅自己体验成功,也分享别人的成功;不仅自己学习变得愉快,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案例三:趣味性教学方式

在《旅游地理》教学 “全球的气候变化”中,采用的是趣味性教学案例,首先列举了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之案例,接着教师讲授,讲授过程中应注重从趣味知识“举国迁移”引导学生分析因果关系,以触动其对地理事象的深化认识。其间,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式讨论或畅所欲言的形式,让学生辩论其原因、后果等,从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与分析。

最后由教师进行系统的知识整合,即认识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关系,并让学生延伸认识到沿海地区、沿海低地,如我国上海等沿海城市,同样会面临被淹没的危险,以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案例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教学“海南岛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时,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先让学生阅读一段材料,然后提出问题:(1)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看,海南岛的开发从岛的北部和西北部开始的原因是什么?(2)岛上沿海的房屋窗户少而小,前后门均开的原因是什么?(3)海南岛有特殊的”椰子节“说明什么?学生按照事先的布置进行分组讨论,广泛交流,教师可适当参与学生小组讨论,调控讨论过程和方向,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研讨能力,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巧用案例评价机制 增强学生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入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案例教学十分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反思评价,但教师与学生的侧重面不同。

首先从教师来说,教师成长之路是经验加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师应该始终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教师每次上完课后都应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设置哪些教学情境?用了哪些评价方法?哪些是成功的?还有什么能更完善的地方等问题?其形式可以是编写课后案例,或是撰写反思札记,或是观摩教学录像,纪录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随想和感受,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这样的反思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次学生方面,与教师不同的是学生的反思与评价主要集中于对案例内容的评价及对参与程度的评价,评价的方式灵活自由,可以是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他人评价等。如撰写学习日记、设计一份自我检测表,开展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来进行评价等。通过评价,让学生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和自觉性。总之,不管采取什么评价方式,都要将学生的考核成绩量化作为平时成绩纳入到学期成绩中去。【结束语】

5.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反思 篇五

罗大山

自从上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以来,自我感觉费了不少的心力,一段时间下来,可学生根本不领情,总有学生违反纪律,批评教育、谈话谈心,但收效甚微。我时常问自己:“怎样才能上好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经潜心学习和实践,认真反思,我有了新的认识。

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作为老师,虽然费了不少的心思上好每节课,可学生根本不领请,不认真听课、开小差,课后抄作业,不把学习当回事,学习观念和态度不端正,认识不到学习得重要性。二:作为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过于追求理性化,知识化,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尝试让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极为重要。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打开学生的思维,要让他们自主学习,从小具有创新精神,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作为教师应该要勇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探求问题的启发者,而不应该再是带着问题进课堂、留下答案出教室的灌输者。而我现在做得不够,原因在于自己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思想中还有传统观念在支配着自己,以后要尽量留时间给学生探究问题。

三:课堂上忽视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产生既可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大量观察现象引起。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利用书本知识观察生活、观察社会,通过观察发现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下去,引导他们发现事物现象后面的本质,揭示事物规律是教师的任务。而之前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好奇心的激发,导致课堂上出现学生精神不集中、发言人数少的现象。今后在教学策略上还需要加强和提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去学习。

四:给学生提问、探究的时间不够

以前上课时,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展开讨论,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愿意参加这样的讨论,在课堂上发言人数少,讨论不热烈,时常有学生“开小差”。原因是让学生提问不够,表达不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不能积极的投入精力去讨论探究,但学生对知识是渴望的,很多问题是他们不明白的,今后应该给学生更多提问、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先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参与的愿望才会变得更大。

通过课改,我明白了要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质疑、讨论和辩论,把思维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把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会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究未知世界,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获取未知的知识。只有如此,学生才会逐渐养成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也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会显出生机,显出活力。

6.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篇六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正面临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挑战,传统的、被动的灌输式教学已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情境教学 实践互动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思考、探索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运用图画、多媒体、语言描绘、师生互动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要变思想品德课教学为情感教学。那么在教学实践中究竟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一、用图画勾勒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教材中提供的丰富的图画资源和课外一些适当的图片、图板、挂图等,利用景物烘托环境氛围,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疑中学、在图中悟,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启迪学生思维,起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能达到“一石多鸟”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用这种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好理解,易接受。图画情境为学生再现了事实,提供了详细的材料,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参与实践,创设情境

实践是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一个亮点。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此外,还应该走进社会,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进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统一。

三、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情境教学

思想品德课教学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或法律要求,以此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所以教师必须运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并从中引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

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幽默语言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的情境,使课堂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四、师生互动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给出能深深打动学生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叙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景。可以用小品作为一堂新课的导入情景出现,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情景,另一方面教师也更能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其情景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最好。

教师可安排学生表演进行情境教学,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激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学习,认真思考教师所设置的情境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表演,尊重和信任他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去。

五、用授课导语制造情境

一个新颖的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基础,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授课导语的科学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情景教学法,渲染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一节课的开头可以用朗诵诗歌的形式给学生留一个悬念,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地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声色兼备、动静结合等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的成功首先要有一个巧妙的新课导入,这样能将学生带入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使其很快进入积极求知的情境。运用多媒体精心设计新颖的导入新课形式,更是别具一格。这样做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随后的活动提供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可变抽象为具体,拓宽教学空间,调动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降低抽象思维的难度,从而解决教师用语言难以讲清的问题。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教材、新教法、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可以开启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7.让时政热点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篇七

一把时政热点融入思想品德课堂的现实意义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热点事件无疑是最为鲜活的课程资源, 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源头活水”。把时政热点融入课堂教学, 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活力。

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的初中生, 已不是“你讲我听”的一代, 他们思维活跃, 自主意识较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果离开现实生活, 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木之本, 变成枯燥空洞的说教, 学生当然不会感兴趣。把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引入课堂, 把知识理论融入鲜活的题材中,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空洞的说教形象化、乏味的理论趣味化, 使思想品德课堂活色生香、异彩纷呈, 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堂的魅力, 自然能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2. 有利于解决思想品德课教材部分材料相对滞后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材作为相对稳定的教学媒体, 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如现行人教版九年级第四课第53页关于土地荒漠化的说明材料还是1995年的数据) 。因此, 把时政热点有机融入课堂, 以最新的时政材料、数据去充实、更新、完善, 为思想品德课教材不断注入“活水”, 使之与时俱进, 既能解决教材部分材料的滞后性问题, 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又能使教材更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彰显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代特色。

3. 有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把时政热点融入思想品德教学, 符合新课标“联系生活实际”的理念, 有利于课堂教学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热点中的情感因素, 渲染气氛, 激发师生、生生间价值情感和道德情感的交错互动, 引领学生境中生情,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二把时政热点融入思想品德课堂的操作方法

笔者认为, 注意搜集与教学内容相衔接的时政热点, 切实抓好“五个点” (切入点、链接点、突破点、画睛点、拓展点) , 是搞活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方法。

1. 导入新课, 选准教学切入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首先要能够引“生”入胜, 产生“未有曲调先有情”之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选准适合教学内容的时政热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进行新课导入,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迅速融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第五课《世界文化之旅》时, 老师先播放一段韩国“鸟叔”红遍全球的“神曲”《江南STYLE》, 学生热情立即被点燃, 精彩的课堂导入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2. 深化知识, 搭好教学链接点

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事实证明, 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感悟建构的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所以, 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感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这是关系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为此, 对相关知识适时链接相应的时政材料,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热点情境中感悟知识、深化知识, 实现从被动接受到积极构建的转变, 使课本理论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 达到思想升华和品德内化的目的。如笔者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第九课《同绘小康蓝图》时, 链接十八大报告“到2020年,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让学生置身于鲜活的热点中, 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刻。

3. 问题探讨, 找准教学突破点

能否有效突破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化解了教学难点, 就像搬掉了学生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让学生拨云见日、柳暗花明。为此, 针对教学难点, 运用时政热点材料设置有梯度的问题,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逐层深入思考, 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 难点突破也就水到渠成。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第三课《让生命之花绽放》时, 播放了最美司机吴斌确保24名乘客生命安全的76秒视频及杭州万人送别英雄吴斌的报道, 引发学生心灵的强烈震撼, 学生对“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样做值不值”的模糊认识, 一点即破。

4. 精心结尾, 突出教学画睛点

俗话说:“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描龙画凤, 贵在点睛。”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离不开精彩有效的结尾。运用热点问题进行课堂结尾, 能激发学生情感, 提升道德境界, 升华主题, 增强感染力, 使课堂教学收到画龙点睛、发人深思、余音绕梁之效。如笔者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第二课《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最后阶段, 围绕钓鱼岛问题, 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关于日本非法“购岛”、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的视频资料。此举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全班学生热血沸腾、神情激昂, 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爱国之情“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笔者因势利导, 深化“做责任的主人”的主题,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 实践探究, 瞄准教学拓展点

新课标提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因此,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加强实践性, 将课堂向生活延伸, 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围绕时政热点问题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 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主思考、切实感悟,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感, 促进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如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第七课《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后, 笔者结合在本镇举办的中国 (虎门) 第十七届服装交易会这一热点, 组织学生围绕“服交会给虎门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怎样做大做强虎门服交会?”等专题进行拓展探究。由于是熟悉的本地热点话题, 所以学生热情参与, 在活动中既拓展了知识和能力, 又升华了爱国、爱家的情感。

三把时政热点融入思想品德课堂的注意事项

1. 鲜——用时政热点激活思想品德课堂的前提

“鲜”是指时政材料鲜活, 有吸引力、说服力、教育性。“鲜”是时政热点的生命力所在。对此, 教师一要做时政热点的有心人, 留意搜集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 并做好资料的系统分类。二要坚持“正面引导、负面反思、以正面为主”的原则, 对收集的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三要对时政材料进行多角度的研究, 深入挖掘时政热点的新鲜价值。

2. 准——用时政热点激活思想品德课堂的基础

“准”是指选取的时政热点材料一要典型。如果材料一味求新而不典型, 就容易喧宾夺主, 丧失说服力。二要紧扣教学内容, 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切忌材料与教学内容两张皮。三要切合学生认知水平,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进行选材。

3. 巧——用时政热点激活思想品德课堂的关键

“巧”是指运用时政热点设置问题, 巧妙, 深度、广度和梯度合理, 具有科学性和启发性。“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为此, 教师一要精心设置冲突, 让学生在进入所熟悉的经验中时, 能发现矛盾冲突并提出疑问, 在彼此思维碰撞中提升能力。二要把大问题转化为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小问题, 以启迪学生灵动的智慧, 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三是设问的深度和广度要合理, 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 摘得到”, 在巧妙问答中实现思维和思想的升华。

4. 导——用时政热点激活思想品德课堂的保证

“导”是指对学生探讨热点问题时的科学引导。对此, 教师一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讨, 不能越俎代庖。二是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 敲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三是在学生讨论出现“搁浅”时, 应灵活地将原有问题进行层次分解或转换提问角度以适应学生。四是要牢牢把握主题和讨论的方向, 适时地巧妙点拨, 引领学生朝正确方向合作探究, 避免出现“吵架”、“兜圈子”等偏离主题的现象。

8.用“情景教学法”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篇八

关键词 乡土资源 激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003-02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只有通过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因此教育活动必须追求儿童真实的而非虚假的、持久的而非一时的发展。审视我们的教育,可发现人们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非常重视,但往往忽视了本土文化的影响和它作为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吴刚平教授告诉我们:“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本土化,是乡土资源的特征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传统教育正在被素质教育的浪潮所冲击。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充分挖掘利用本地教学资源,把书本知识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普遍的共识。因此,我认为,整合乡土资源,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地采用乡土资源是顺应本次教育改革和发展,调动和发挥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发掘乡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缺陷

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缺乏吸引力,就是思品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长远发展相去甚远。发掘乡土资源,在教学上适当地运用,能更清楚地说明教材,弥补教材之缺陷。因为这些资源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活在学生身边的、学生也非常渴望能够了解的东西,将这些内容补充到课程中去,学生能不感兴趣?

例如,在学习了五年级下册(鄂教版)第三单元《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四个内容:1.艰辛的求索;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4.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时,我们充分利用孙桥镇是革命老区这一乡土资源,将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新四军五师和日本侵略军浴血战斗的故事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同时组织学生到孙桥镇青树岭村张家大湾瞻仰革命老人、毛主席的双儿女亲家张文秋的故居,参观张文秋纪念馆,开展:“追寻张文秋老人战斗足迹,缅怀先辈光辉业绩”体验教育活动。到京山烈士公园祭扫张文秋陵园,瞻仰烈士纪念碑,给烈士墓扫墓缅怀革命前辈,讲革命故事,开展“学英雄、见行动、树理想”系列教育活动。张文秋、李先念等革命老人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这就弥补了教材中的案例远离生活的缺陷,达到活跃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选用乡土资源,激活课堂氛围,实现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运用乡土资源,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情上和思想上的震动,激发出对家乡的强烈的感情。

例如,在学习《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四年级下册(鄂教版)]一课时,为“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教师紧扣京山县孙桥镇蒋家大堰村桥米基地,这一得天独厚的家乡资源,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为振兴桥乡经济、弘扬桥米文化作贡献。学校以桥乡文化为主题办板报,图文并茂,让同学们了解桥米从选种、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到加工成大米的全过程,老师带领同学参观桥米源纪念碑,讲解碑文内容。参观京山许朝廷桥米有限公司,知道该公司位于桥米核心产区,年加工能力5000万公斤,有八个系列产品,荣获湖北省第八届消费者满意产品、第一届武汉农博会金奖,获绿色食品称号,各地传颂着“常吃朝廷米,健康伴随您。”了解农民出身的公司总经理许朝廷艰苦创业的过程,感悟自己的父母耕种付出的劳动与智慧,领悟“朝廷牌”桥米的深刻内涵。利用这一生动的德育资源,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热爱桥乡,长大后建设桥乡,一样大有作为。

三、巧用乡土资源,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状况会有较大差异。有一组研究数据显示不同方式对学习掌握知识的不同效果:讲课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小组讨论50%,实际操作75%,教会学生立即应用所学知识90%。这组数据表明,课堂的上课方式要灵活多变,尤其要给学生充分的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巧用乡土材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如采用分组、辩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形式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这一单元后,及时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观察本地河流的环境现状,让他们调查河水的污染程度,并寻找污染源,了解当地居民的感受,访问环保工作人员的看法等;到周围小企业调查环境问题,对已经出现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问题进行分析,尝试撰写调查报告、倡议书等,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此类活动课既不占用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又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让学生在观察、参观、尝试体验,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等过程中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把握乡土资源,创设生活情景,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课堂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大大提高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因此,选择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乡土材料讲授新课,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家乡的变化》四年级(下册)(中图版),视频播放惠亭水库的鱼池,蒋家大堰的桥米基地,官桥铺禾之果现代农业产业园,热闹非凡的陈集街超市,看一看长荆铁路,看一看村村通的水泥路,看一幢幢家乡小洋楼,看机械化田间操作的农忙景象。礼拜天让学生回家实地调查,填写《家乡变化调查表》,于是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写下来:“上上下下齐赞助,村村修通水泥路。鸟语花香树成行,改水改厕又改灶。”真真切切地去体会到了家乡的变化,激起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9.活用激励评价 激活生命课堂 篇九

激活生命课堂

【内容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课堂激励评价的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出现了很多千篇一律的评价、“越俎代庖”的评价、生搬硬套的评价。新课程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因此在实施课堂激励评价要做到:因人制宜,激发潜能 ;因时制宜 激活思维;真情体态,激发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对生命的关注,焕发鲜活的生命气息。【关键词】:激励评价 生命课堂

行为科学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以至更多。这说明了“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轻视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铺开及深入,课堂激励评价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很多教师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理念的倡导下,对学生采取了鼓励、赞赏、肯定等富有激励性的积极评价,乍一看似乎非常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体现了生本理念,然而就当时的课堂教学实际情景仔细推敲,笔者认为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一、冷眼看评价

现象一: 千篇一律的评价

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教师的人性关怀,纵观我们的课堂,每当学生答对了问题,我们的老师都慷慨拿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聪明”„„这种现象现在已经说是司空见惯,学生也已经习惯于不痛不痒,缺乏吸引力和张力的点评,久而久之,学生对此充耳不闻甚至反感,这类千篇一律的评价怎能引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的热情呢? 的确,学生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一位伟人也说过“人是要被欣赏和信任的”。但是,物极必反,凡事过了头就未必好。但是,那些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的称赞,有谁会稀罕和珍惜呢?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提了一个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是什么季节?”,并请了一名班级中的佼佼者回答,该生答对了,那位教师不假思索地表扬学生“你真聪明”,这位学生听了一脸不屑的样子,其他学生甚至在底下轻声嘀咕:“有什么了不起,我也会”,听到伙伴们的议论,该生的脸红了,头悄悄地低了下去,此时,老师的一番好意成为伤害学生的“罪魁祸首”。

现象二:“越俎代庖”的评价

在我们的一些语文课堂里,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答出了教师期待的答

案,教师就会以高度的评价结束话题,而对于一些错误的答案或不太标准的答案马上予以否定或老师迫不及待地自己说出了标准答案,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走进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或许为了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为了避免学生作所谓的“无为”探索,老师们常常会让学生停下“手中的活”,打断学生“脑中的绪”,掐断学生“喉中的语”,熄灭学生“心中的想”。每当学生在思考时有一点困难时,就会急着实施了“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明示,或马上实施“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暗示。又如,学生朗读感悟或讨论交流时候,教师就开始倒计时,到点及时向学生活动亮起“红灯”,未成之事就由教师代劳„„

一位老师在教《燕子》这一课时请学生读第四小节。想一想,这节主要讲了什么?

生:主要写燕子停在电线上。师:(暗示)是吗?

生:不是,„„(一时语塞)

师:主要写了燕子在电线上休息。这种样子课文中说像什么? 生:乐谱

师:课文是说歌曲的谱。那么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像五线谱上的什么? 生: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像五线谱上的——(生歪着脑子想)师:——音符。说得真好!

现象三:生搬硬套的评价

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总是板着脸孔,一脸严肃的样子,或毫无表情或是埋头看教案,一边说着赞赏的话,一边关注下一个教学环节。试问接受这样的表扬学生心中作何感想?

如一位老师在教《美丽的小路》时问:鸭先生门前的小路是条怎样的小路? 生1:是条干净的小路。师:好,是条干净的小路。生2:是条美丽的小路。

师:好,是条美丽的小路。

师转身板书,边板书边对着黑板问:这条小路后来变得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老师低头看讲台上的教案,生答完后,老师抬起头,板着脸说:“能不能说得简单点?”另一生说得挺好,老师看着教案说:“很聪明,让我们打开书„„”

二、评价新策略

新课程呼唤新评价

新课堂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因此课堂评价时不能缺少生命的关怀。生命的课堂应该是平等民主的课堂,课堂中师生互相尊重,“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蹲下来的形式,在于教师尊重的本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差异,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热心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策略一:因人制宜 激发潜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诚然,在评价上也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评”。

(一)、后进生——评价重在树立信心。

所谓的后进生在每一个班级都是存在的,同时也是让我们烦恼的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最优的发展”。因此,每一个后进生更需要得到我们呵护。“后进生”往往对教师和来自各方面的评价更为敏感。由于经常习惯于接受负面评价,恰当而适时的正面评价,对他们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后进生在课堂上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状态,其原因主要缺少参与学习的基础学力,存在着自卑和依赖心理。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每当他们表现出一点进步的迹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如,坐得端正,听讲认真,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等,都应该大力表扬,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优等生——评价旨在激励创新。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心与探索欲。而优等生

最容易处于这种状态。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优生,则要谨慎表扬,要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时予以赞赏,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激励其挑战和创新,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

有一位老师在上《古井》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一生说:“老师,我感受到当时人们对古井、对井水的非常的喜爱。”话音刚落,另一位女孩子举起手,说:“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如果说人们喜爱水井,珍惜井水,为什么路面总是‘湿漉漉的’,我从‘湿漉漉’这个词看出人们不珍惜水,浪费了很多水。”这时,老师笑着说:“你的想法真独特,是啊,人们珍惜水,可路面为什么总是‘湿漉漉’的,文章这样写有没有自相矛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活跃了,通过再次深读课文,最后总结出:作者写挑水的时间是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挑水人,路面湿漉漉是难免的,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人们需要水,古井都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甘甜的井水,可见古井的贡献之大,也进一步表达了人们对古井的喜爱赞美之情。当然要是能做到路面不“湿漉漉的”,珍惜每一滴水那是最好的。多可贵啊!学生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

(三)、中等生——评价重在放大优点。

中等生就像古塔中散落的、蒙了灰尘的珍珠,一旦教师发现了他,拂去了他身上所蒙的尘,你会发现,原来每一颗“珍珠”都是如此光彩耀眼。因此,对于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教师更应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给予肯定与赞赏。唯有如此,蒙灰的珍珠才会熠熠生辉。

有一节课上,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位平时表现平平、寡言少语的男孩举手,教师请他读一遍,这个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会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了,但由于紧张,漏读了一个“了”字,但比平时有了很大的进步。读后,老师也请大家评一评。同学们来劲了,有的说:他连句子都读错了,少了一个字。有的说:他声音太轻。有人说:他读得没感情。该生被评得一无是处。教师接着说:“谁比他读得更好。”于是,这位学生低着头坐下,再也没有主动发过言。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们对该生进行批斗式的否定评价,老师如能顾及被评价对象的心理感受,换一个角度引导:“你进步得真快,只漏了一个字,多么了不起啊!”,把“谁比他读得更好”换成“我们再耐心地听一遍,相信你们会发现更大的进步”取而代之,效果又会如何呢?试想,该生定会在教师相信的目光中,大家的期盼中,很努力地读好。而其他学生在教师宽厚的评价引导下,也就不会只盯着该生的缺点,而将眼光转移到他的进步上来,以该生的原有经验、原有水平为参照,肯定他今天的进步,且相信其一次比一次进步大。变“纠错”为“觅优”,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这样的互评,对评价者是一种利用语文时空进行施爱的语文教育,于被评价者是语文课堂中一种无声的爱的滋润,它关爱

着每个评价主体,每个学习主体,让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策略二;因时制宜 激活思维

(一)善用即时评价 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所作的各种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给予及时、合理的、激励的评价。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廉姆·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可见,每个人都有被他人肯定的需求,对于学生来讲更加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鼓励,教师应保护学生的这种愿望并且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开展激励性评价重点在于如何抓好契机,也就是说老师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既不可久旱后降甘露,也不要水漫金山悲戚戚。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的专注,学的开心,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主动交往,从而真正体现评价的功能。

(二)妙用延时评价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堂教学以即时评价为主,适时使用延时评价。当学生在讨论交流时,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的时间,要鼓励和赏识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发表独到见解,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新的发展。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会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的火花。这就需要运用迟延性评价,它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也能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如一位教师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他给了学生这样一个发散思维话题:“学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收获?”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乌鸦太傻了。”有的说:“我们不能像乌鸦那样爱听好话,会上当受骗。”有的说:“我喜欢狐狸,因为它很聪明。”„„显而易见,前两个答案是正确的,但这位老师没有马上评价谁是谁非,而是微笑着走到学生中间说:“你们还有不同意见吗?”当他发现还有部分同学赞成第三种观点时,教师一愣,然后引导学生就第三种观点展开讨论,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教师才评价:“这只狐狸是很聪明,但聪明不能用来骗人,做坏事„„”在这里延时评价,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折射出个性的色彩。

策略三:真情体态 激发兴趣

教育,是一种温暖的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评价语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亲切。因此评价要充满真情并巧妙地运用体态,不失时机地给 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

体态语言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近式的评价方式。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热烈的拥抱,这些发自内心的无声评价在课堂中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学生在自学时,老师巡视检查时用有声语言进行评价,会干扰学生的思路,影响了学习效果。对于不同的情况,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暗示评价;摸一摸头表示不错;翘一下大拇指表示赞赏;全班鼓掌表示很棒;一抿嘴、一握拳表示鼓励;一微笑、一点头表示赞许,一皱眉头表示抱怨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等。课堂上将评价语和体态语结合起来,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地鼓掌,有力地伸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更能感染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这些举措传达了老师对学生的肯定,燃起了学生的期待和希望,会使课堂评价语发挥了超凡的高效作用。

1、评价语与眼睛语言齐飞

眼睛被认为是心灵之窗,把鼓励、信任、赏识的目光投向学生,表示对其进行鼓励“相信你能行”“你真棒”“老师非常喜欢你”„„孩子们从老师的眼神中读懂了老师的信任与爱,能不心里暖洋洋的吗?把口头评价与眼神语有机结合,能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能促使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去探求新知。

2、评价语与手势语言并用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用手势语言配合,能使教师把话表达得更加明确、有力,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强化说话的感情色彩。课堂上,老师如能对学生的表现竖竖大拇指,鼓鼓掌,拍拍肩膀,摸摸头,这样的语言,使学生们感到了亲切,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兴趣,毫无顾忌地参与到学习和交流中。

3、评价语言与表情语言相融。

丰富而有亲和力的表情语言能带给学生心灵的抚慰。鼓励的微笑、信任的扬眉、赞叹的惊讶张嘴„„无一不在向学生表达着老师的赞赏与期待。结合表情语言,进行激励性评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热爱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在这样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在老师不断地鼓励下,课堂也就变成了另外一番风景: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回答问题时个个把小手举得高高,学习的动力也更足了。

特级教师于永正、贾志敏等老师就精于此道。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及态度上的反应,积极的情感能使课堂充满人文魅力。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情感。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把教师的口头评价与体态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10.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十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获得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因此,要全面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完成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信息的顺利传递,才能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顺利搭建起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所接纳和内化为知识。

一、激发兴趣,引发动力,积极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兴趣去读、去学,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氛围营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说,人们在心理上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而躲避紧张压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潜能。因此,老师要改变思想观念,转换角色,从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援助者,学会热爱、尊

重学生,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宽松的、愉快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

2.图片展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效。因此,在每堂课之前都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比如说,可以进行图片展示。

二、注重教师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道德。情感由政治和思想品德组成,不仅仅依赖于显性课程设计的渗透,更有赖于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方法的良好运用。思想品德课程强调的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政治素养的培养,在教育过程当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分析和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陶冶学生健康的情操。情感的形成需要适当的情景烘托,人类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当中迸发的,这种感情或激动或悲伤或愉快或沮丧,是不受大脑支配的,全部有赖于当时所处的环境。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自身的情操和自身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会在不自觉中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当教师表现出的是高尚的思想品德时,学生自然受到感染,这种非课堂式教学起的作用往往比课堂讲课的作用更大,学生从中受到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更加透彻和切合实际。

三、巧设疑,妙导思。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它可以引起积极的思维,使课堂“神动”。然而,问题的设置和思考时间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性。问题过多,学生疲于回答,不愿思考,思考问题的时间过短,不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问题的提出没有实际意义,教师自问自答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具体内容提出解决本课重难点的“好的问题”,提出“好的问题”之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根据问题本身的难易度确定学生思考时间的长短。“问题提出”和“时间控制”是教学效能测评的两大要素,问题提出的好,问题的量适度,则教学效率高,课堂教学的提问以学生思考3—5分钟为宜。

四、师生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充满快乐与成功的体验,这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诚地与学生交流与沟通,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为达到这个目的,我的做法是:先指导学生预习,即针对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包括教材与课外材料的整理),使学生有的放矢地预习。搞好预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然后,由学生汇报预习情况,师生合作归纳提炼出问题。最后,合作学习,即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充分发挥群体互补优势,在合作讨论中感受成功与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相关生活常识,但是对于生活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思想品德课程应该为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所以,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方式,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亲近社会,提高社会生活能力,为今后打下基础。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通过新闻调查、模拟法庭、辩论会等活动,开展情境教学。在活动中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人的意识、情绪和思维是受他所处的环境影响的,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可以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实物、画面、音乐等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出与教学要求相吻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参与、去感悟、去理解、去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强趣味性,提高实效性。

以上是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部分心得体会。总之,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又是学生生活的方式之一。课堂教学应贯彻生活化原则,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活动,以体验生活的方式最终达到指导学生生活的目的。在思想道德课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班主任数学工作计划下一篇:乡镇卫生院有关肺结核会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