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绿色gdp核算

2024-10-20

浅谈绿色gdp核算(8篇)

1.浅谈绿色gdp核算 篇一

绿色GDP核算的概总和方法

绿色GDP是世界各国经济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广泛关注的一个概念,其理论渊源是联合国等组织发布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简称SEEA)。实际上,该体系没有像SNA定义GDP那样,严密的按逻辑体系给出绿色GDP的规范定义,而是从学术讨论的角度描写了两个经济学分析意义相近,但核算理论和方法却截然不同的指标。

绿色GDP是建立在传统的GDP的基础上,并对其进行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资本(包括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之后的国民生产总值。它既考虑人类活动的“正面效应”又考虑到“负面效应”,其实际意义是指扣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失之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总值,代表的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绿色GDP不仅反映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且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它适应目前的环境核算要求,是一个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概念。

我国学术界目前较权威的几种核算方法,归纳如下:

1、杨缅昆提出的广义绿色GDP的核算公式:

绿色GDP=现行GDP+外部影响因素=现行GDP+(外部经济因素-外部不经济因素)。该公式简单明了,为绿色GDP的核算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但缺点在于外部影响因素的确定不明确,不易操作。

2、中国科学院课题组提出的绿色GDP的计算公式:

绿色GDP=现行GD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其中“自然部分的虚数”包括: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②自然资源的退化与匹配的不均衡;③长期生态退化所造成的损失;④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经济损失;⑤资源稀缺性所引发的成本;⑥物质、能量的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损失。而“人文部分的虚数”则包括: ① 由于疾病和公共卫生条件所导致的支出;②由于事业所造成的损失;③由于犯罪所造成的损失;④由于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状况所导致的损失;⑤由于人口数量失控所导致的损失;⑥由于管理不善(包括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该方法看似简洁,但核算起来却较为繁杂,同样不易于实施。

3、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黄德发提出的核算公式

黄博士认为,进行绿色GDP的核算必须从实际出发,由易到难,分步实施。具体步骤为: G-GDP(Ⅰ)=现行GDP-自然资源损耗与生态环境退化降级成本;

G-GDP(Ⅱ)=现行GDP-外部不经济活动(自然资源损耗与生态环境退化降级成本+自然灾害+城市拥挤所带来的不舒适等损失)+漏统部分(地下经济活动、非市场交易的自给性生产与服务等)+时间资产与闲暇活动等;

G-GDP(Ⅲ)=G-GDP(Ⅱ)-人文虚数(毒品及烟草生产与服务、部分国防与警察开支、犯罪所造成的损失等);

G-GDP(Ⅳ)=G-GDP(Ⅲ)±其他部分。

从核算公式来看,第三种核算似乎可操作性更强,随着数据的逐步完整,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符合可持续性的要求。此外,还有许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各自核算的公式,在此不赘。

除了以上国内提出的方法,国外也有其绿色GDP的核算方法。世界银行推出绿色GDP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EDP。它在现行的GDP中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中扣除了环境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同时考虑外部影响,包括外部经济性和不经济性,依此来衡量扣除自然资源损失后的真正的国民财富。

不管是中国的核算方法还是国外的体系,其共同点在于:是在现实的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对SNA的核算结果进行环境成本调整,得到“经环境成本调整的GDP”,即EDP。所谓的“环境成本”包括资源消耗值和环境退化值,以及考虑了各种社会、人文因子的影响。绿色GDP能够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指标,可避免人们对经济形势的盲目乐观,时刻给人们敲响警钟。对我国而言,也可以使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

2.浅谈绿色gdp核算 篇二

在世界范围内,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和制约,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进而使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 进一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目前, 以GDP为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对资源与环境的损耗进行全面的反映, 进一步使得人们只重视经济利益, 进而忽视环境利益, 忽视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绿色GDP核算方式能揭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 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损耗能够被更多的人意识到,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货币的形式衡量环境资源损耗和恶化, 使得人们充分意识到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推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 传统GDP与绿色GDP理论

1.1 传统GDP的缺陷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即国内生产总值, 通常情况下, 通过GDP来衡量一国居民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目前, 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GDP来核算, 并且当前世界各国通过GDP来衡量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 它还是政府考核干部政绩的标准。上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全球性资源短缺, 生态恶化问题日渐严重, 迫使人们对以前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进行反思, 当代中国需要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世界银行的一项测算表明: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当年GDP的8%左右, 环境污染使中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 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实现的。而传统GDP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无法进行科学的测算和衡量, 显得力不从心。

1.2 绿色GDP的内涵

1987年, 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并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绿色GDP正式提出, 我国也开始了绿色GDP核算理论研究。绿色GDP概念的提出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社会的真实财富。所谓绿色GDP, 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 得到的经过资源、环境因素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从理论上来说,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认为部分的虚数”。“绿色GDP”这个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在内的国民财富, 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 即表明优化自然资源利用, 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 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越少, 越有利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反之亦然。

2 现行的绿色GDP指标核算方法

2.1 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造的价值。

其中:

资源环境损害=生产过程资源消耗全部+生产过程污染全部+资源恢复过程资源消耗全部+资源恢复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污染治理过程资源消耗全部+污染治理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最终使用资源消耗全部+最终使用环境污染全部。

环保部门新创造的价值=资源恢复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环境保护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

绿色GDP=Σ各行业增加值。

2.2 收入法

绿色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绿色净效益。

其中:

绿色净效益=原有环境效益现实使用价值+改善环境效益现实使用价值-环保费用现实使用价值-潜在污染损失的现实使用价值。

2.3 支出法

绿色GDP=最终消费+经济资产积累+净出口-环境保护成本。

其中:

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治理费用+为预防环境破坏而投入的费用+给受害者补偿的费用+发展环保产业投入的费用+资源闲置的损失+按新生产要素组织方式而可能导致的损失。

3 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

3.1 建立绿色GDP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于“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已经明确提出。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是必然的选择,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绿色GDP,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进行统一。

通过实施相应的绿色GDP核算, 进一步反映经济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反映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 同时综合性的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 对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来说,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2 推行绿色GDP核算面临的问题

3.2.1 技术障碍

技术上的缺陷可以说是绿色GDP核算从理论走向实践面临的最大挑战。

测算资源环境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是核算绿色GDP的关键所在。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成全面的环境经济核算, 计算出一个完整的绿色GDP, 对于绿色GDP统计数据, 当前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正式公布。技术与方法的不先进是绿色GDP核算从理论走向实践面临的最大难题。

3.2.2 观念障碍

绿色GDP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观念上的, 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深刻转变观念, 以及彻底转变全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过去几十年, GDP只作为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量度经济发展水平, 通常情况下只反映出国民经济的收入总量, 对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根本没有充分的反映。

4 推行“绿色GDP”的对策

4.1 完善科学的指标体系

通常情况下, 绿色GDP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 往往是由各种相互联系的指标群所构成, 要想准确的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 就要积极探索核算技术、核算方法。目前, 我国统计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数据与基础资料之间不一致, 与国际水平, 在统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公开性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建设。

4.2 树立绿色GDP和绿色政绩观

在传统的政绩考核中, GDP是占比重最大的绩效考核指标, 基础教育、公共医疗、能耗、社会保障和环境生态等许多指标被传统的GDP所忽视,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可持续发展乏力的重要原因。因此, 要强化和树立绿色理念,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从政府的行政职能和官员的思想观念入手, 让人们充分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平时的每一个决策中要全面贯彻落实环境保护, 通常情况下, 绿化政府的思想观念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4.3 完善法规制度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但是国际社会关于绿色GDP核算的统计法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还不完善, 相应的监督机制实施不到位。因此, 随着绿色GDP的推行, 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国情的法律、政策法规, 夯实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基础, 为绿色GDP的核算提供基础性保障。

4.4 提高公民参与意识

公民素质的高低, 直接体现在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程度。科学发展需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平衡, 更需要人们意识到资源和环境都是有价值的, 在经济开发活动中, 要深刻意识到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 要充分意识到绿色核算体系的先进性和重要性,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改革的先进思想和理念深入人心。真正使环境与经济并行发展, 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这才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5 结论

综上所述, 绿色GDP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目前我国环境制度还不完善, 国民环保意识还比较薄弱,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势下, 通过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能够有效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直接的和谐统一, 全面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服务。因此, 克服困难, 推行绿色GDP核算仍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

摘要: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通过采用绿色GDP核算方式能够准确揭示资源环境成本,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采用货币形式衡量环境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恶化等, 使人们深刻意识到资源和环境的价值, 以及存在的意义, 进而推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GDP,绿色GDP,推行

参考文献

[1]李继云, 孙良涛.大力推行绿色GDP核算—基于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思考[J].生态经济, 2006.

[2]李建, 陈力洁.论“绿色GDP”核算体系及其面临的问题[J].北方环境, 2005.

[3]宁静.我国绿色GDP核算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4]潘岳.谈谈绿色GDP[J].环境经济, 2004.

[5]程士富.试算2005年我国GDP[J].内蒙古环境科技, 2007.

[6]张汝飞.河北省绿色GDP核算方法实证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 2008.

[7]陈纲.湖北省绿色GDP测算研究[D].武汉理工, 2005.

[8]蒋芸.资源环境与绿色GDP[D].对外经贸大学, 2004.

[9]杜志力.基于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天津市绿色GDP核算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2007.

3.浅谈绿色gdp核算 篇三

关键词:绿色GDP;问题;对策

一、实施绿色GDP的必要性分析

(一)绿色GDP的界定

所谓绿色GDP,简称GGDP(GreenGrossDomesticProduct),是GDP扣除经济增长所引起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所计算的与环境相和谐的GDP,是对现行GDP的一种调整,是剔除了自然资产损失之后创造的真正国民财富的总量指标。绿色GDP是对GDP的一个补充和完善,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上,将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三者全面综合考虑,在核算范围上将生产活动核算范围扩大到非市场性活动,把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当作经济过程中的一部分投入,因此绿色GDP真实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是新时期衡量真实经济增长水平和可持续增长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实行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

第一,实行绿色GDP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指出的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内涵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绿色GDP正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内含。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要求我们必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使它们不仅仅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同样也能满足子孙后代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绿色GDP核算,不仅仅是弥补传统GDP核算的不足,是GDP核算理论的发展需要,更是科学发展观不断变革发展的需要。

第二,实行绿色GDP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过去对干部政绩考核的标准,主要通过地区GDP的增长来反映,因而滋生出官员不择手段发展经济,增长GDP的现象,从而违背经济规律,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绿色GDP核算,为新政绩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绿色GDP核算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投入产出核算、检验社会生产力发展,对环境和资源进行核算,检验自然生产力的消长,弄清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有效贡献。绿色GDP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处理经济增长、资源环境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三者关系的综合指标,是改进政府政绩和干部考核不可缺少的工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已经开始发生改变,以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标准,必将促进政府更加关注本地的宏观发展战略,使政府从热衷于对具体事务管理转向做好发展规划和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上来,让政府更多的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第三,实行绿色GDP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其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带来了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必须要对传统的增长方式进行改革,使我们能够更加注重经济增长中的自然消耗因素和环境污染因素。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现代的、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的GDP核算,只关注经济效率因素,忽视环境破坏因素,而绿色GDP核算,反映经济指标的同时,也反映资源与环境的发展状况,因此符合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二、绿色GDP实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观念层面

在中国实施绿色GDP核算,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由于公众自身素质等原因的限制,目前大多数公众对绿色GDP的理解还仅限于概念上的认知。另外,部分政府领导对绿色GDP的认识仍非常片面。由于绿色GDP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因此绿色GDP核算的实施,有时会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的增长,由于现行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仍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标准,必然导致许多地方政府在面对新政策时采用相对消极的对策。在追求短期效益和直接经济效益理念盛行的现实社会中,绿色GDP核算所蕴含的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否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接受,显然还是一个未知数。

(二)技术层面

绿色GDP核算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既涉及复杂的经济系统,又涉及各种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因而临着许多技术上的难点。把资源消耗与环境损失成本计入传统GDP核算过程中,是实施绿色GDP核算的核心。从技术上说,GDP通常以市场交易为前提,产品和劳务一进入市场,其价值就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物化资源消耗的自由市场价格比较容易确定,但由于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并没有完全进入流通领域.因此难以对其定价,使资源消耗的潜在生态环境效益以及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准确成本定价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绿色GDP核算的实施在技术上有很大的困难。

(三)机制层面

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参与。相对于其他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涉及广泛的利益冲突,如果处理不好会引发不同利益阵营之间的资源利用上的冲突。环境是“公共物品”,使用成本为零,但在其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成本,最终将由全社会埋单。在自然资源单一制运作的环境法原则与民事行为和经济活动严重脱离,由此造成了公民的环保意识普遍淡薄。另外,我国关于环境相关数据的生成与收集汇总的社会机制还没形成,企业与政府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还没有形成政策上的良性互动,从而造成环境问题的相关数据收集困难。

三、解决绿色GDP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全民环保意识

从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看,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境保护。只有公众的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形成的各项决策才能真正的体现到大多数人民的意识与利益,从而服务于人民。绿色GDP核算的形成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绿色GDP是一套公开的指标,通过发布绿色GDP,可以更好地保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反过来,公众通过绿色GDP,能直接判断一个地区环境状况的变化,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从而对绿色GDP的实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因此,在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同时,一定要大力推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形成绿色GDP核算实施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统计核算制度

体系和制度的完善是中国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基本保证。目前我国GDP核算制度是实行地方与中央分级统计的办法,由于各地区的基础数据的差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中央与地方统计的误差,因此,在不改变现有分级核算制度前提下,我们应统一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核算GDP的数据来源,保证地方政府统计GDP总和与中央政府统计的GDP一致的情况下,将资源与环境状况纳入到企业会计核算中,推出绿色会计核算制度,即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纳入会计核算,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投资和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作定量性的测定、分析和加以公布。绿色会计核算是绿色GDP核算的微观基础,为绿色GDP核算的实行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三)改革政府的政绩观

长期以来,我国在党政干部考核时过分注重经济数据,单纯的以GDP的增长为政绩衡量标准,从而造成环境与经济的失衡。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必须摒弃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将环境保护纳入到党政干部考核的标准中去,建立全新的干部考核体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全新的考核体系中,采用环境保护责任人制,绿色GDP数据将与任免密切挂钩。同时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各项环保法规政策的落实情况也作为指标纳入政府官员考核标准。只有将绿色标准纳入到党政干部考核体系中,政府的决策才能真正落实到绿色GDP的要求上来,最大限度地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朱海玲.绿色GDP应用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刘国强.试论环境会计的概念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2004(9).

3、王踏.关于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8(8).

4、李敏翠,侯金.绿色GDP研究现状及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6).

4.浅谈绿色GDP 篇四

【关键词】:传统GDP,绿色GDP、资源环境、生态、核算体系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通过简述传统GDP核算体系的缺陷,引出“绿色GDP”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结合中国国情,探讨了“绿色GDP”核算体系,进而分析了当前中国实现“绿色GDP“核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重大意义。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首先要有定义和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一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就研究这套方法。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1]。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但以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也是有局限性的。GDP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正是由于GDP指标的这些局限性,引入了绿色GDP这一新概念。

一、传统GDP的缺陷

1、传统GDP核算体系的缺陷

之所以要提出绿色GDP的概念,是因为传统GDP的核算体系具有一定的缺陷。国民经济的主要核算指标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现行GDP只是单纯地考核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只对经济中那些货币化了的部分进行评价,忽略了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只反映正面效应,没反映负面效应[2]。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不断地提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暴露了传统GDP核算体系的根本性缺陷,即它没有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外部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下降和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和谐[3]。经济产出总量增加的过程,必然是自然资源消耗增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面对我国尚未完全摆脱的粗放型增长,有学者直言不讳:过于单纯注重GDP的增长,必然会进入这样一个怪圈——传统的GDP核算可能助长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

2、盲目追求GDP的危害

我国现行的官员升迁制度中将GDP作为重要指标,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大兴形象工程的现象,这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不利的。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 “晴雨表”,GDP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下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进而形成了“GDP崇拜”症,热衷于基础设施、经济项目的大投入、大建设,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保护、民生福祉为GDP 让路。而统计数据 “注水”,就是“GDP 崇拜”的一个突出表现。GDP 不是万能的,过分崇拜GDP 只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首先,GDP 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注水GDP 不仅损害地方党委政府的公信力,还会直接导致对当地经济走势的盲目乐观,从而影响到决策层的政策制定和把握。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爬坡期,政策的不合理调整会危害到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其次,GDP 和所有统计

指标一样具有局限性,生态环境、就业形势、收入分配状况等内容都很难从中体现。在GDP 大棒指挥下,一些干部难免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唯拉动GDP的工作才干,唯增长GDP 的项目才上,而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做一些无关数据却关乎民生的事情,以致于在经济繁荣的表象下,老百姓并未得到多少真正的实惠。

二、绿色GDP的形成和发展

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人们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从传统意义上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使其能更确切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绿色GDP的概念是1993年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修订《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体系)时,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新的经济核算概念,从GS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生产总值(Sustainable 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SGDP,即绿色GDP。世界银行1997年开始利用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衡量一国(地区)的真实财富。

1、国际上的绿色GDP实践

上世纪90年代初,只有挪威要求在财会年报中披露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采用的计量方法,然而不到10年,许多国家已非常重视绿色GDP的实施,即从GDP中挤出水分—环境污染负债,生态赤字的资源损耗等。

在挪威的自然资源账户中,自然资源被划分为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两大类,构建了包括森林、土地、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等在内的一系列完整的实物资源核算体系。

芬兰按照挪威的自然资源核算模式建立起自己的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其资源环境核算的内容有三项:森林资源核算、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统计和空气排放调查。

法国的自然资源账户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账户,描述并度量了环境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其实物账户类似于挪威的实物账户。

1990年,在联合国支持下,墨西哥将石油、各种用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人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

目前,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芬兰、挪威、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测算工作,如:挪威开展了能源核算研究、澳大利亚开展了环保支出核算研究、印度尼西亚开展了森林、石油和土地资源核算研究,等等。而这些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2、中国的绿色GDP实践

2.1绿色GDP在中国提出的背景

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环境压力大的巨大挑战。中国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存在着严重的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的问题。根据《世界资源报告》(2001~2002)提供的资料计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7个工业化国家的5.9倍,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1998)提供的资料计算,中国1995年的能源利用率只有美国的26.9%,日本的11.5%,高收入国家的20.5%,世界平均水平的29.2%,而单位美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美国的5.5倍,日本的13.8倍,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7.9倍,世界平均水平的4.6倍。中国每万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万元工业

产值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数倍。中国2003年创造的GDP,按照汇率法计算只占世界GDP的3.8%,但是中国当年消耗的钢材、煤炭和水泥则超过30%以上,这显然也是不成比例的。由于现行的GDP制度没有反映出在产生利润的同时所耗减的环境资源及造成的环境退化和破坏,这也就造成了人们只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利益,甚至为了取得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通过绿色GDP核算,将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恶化这些环境效应货币化,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资源有价,环境有价。

2.2绿色GDP在中国的发展

2004年9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出公报,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其包括四个具体的表式核算框架:环境实物量核算、环境价值量核算、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和经环境调整的绿色GDP核算。

近几年,国家统计局非常重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采取四大措施,以推动我国绿色GDP的研究工作。这四大措施是:建立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理论体系及基本框架;开展和建立环境污染物实物量核算;开展和初步建立环境损失价值量核算,测算经环境损失调整的GDP,即涉及环境降级成本调整的绿色GDP;通过国家和地方试点,总结推广环境核算研究成果[4]。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专门设置了附属账户,如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并制定了核算方案,试编了2000年全国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与挪威统计局合作,编制了1987、1995和1997年中国能源生产与使用账户,测算了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甲烷、颗粒物等8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黑龙江、重庆市、海南省分别进行了森林、水和工业污染损失等试点工作[5];与国家环保总局合作开展环境核算问题研究,与国家林业局合作开展森林资源核算问题研究,等等。从我国现行GDP的组成上看,其实绿色成分已经纳入其中了。比如在第一产业中,造林面积、竹木采伐量的大小也会对林业增加值产生影响,是可以把林业增加值的大小看成一个反映环境现状的逆向指标;而在第二产业的产值中,价值增加率的高低,也是从侧面反映了原材料和能耗的情况,是资源消耗的一种表达。

三、绿色GDP核算中的困难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竺谈谈绿色GDP,中指出,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

首先,是技术上的。一是矿产能源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价值核算。这些资源的现行市场价格是建立在资源无偿占用,永续不竭基础上的,没有包含资源所有者权益价格、时间调节系数和环境调节系数,资源价格明显偏低;二是环境资源的耗减核算。因生产和生活的消耗及大自然自身的侵蚀,导致环境资源的物质总量的耗减,这些耗减意味着原有的社会财富积累的净减少和未来生产潜力的降低;三是环境资源损失成本的核算。因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耗用或缺乏有效保护措施及因对环境资源的人为污染、破坏导致环境资源质量的日趋恶化,而对整体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潜在经济损失。这些核算实现过程较为复杂,用货币计量都存在一定的技术上的困难。

其次,是观念上的。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人总量,它不统计环境污染,不统计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绿色GDP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

除此之外,绿色GDP的核算还存在其它一些困难。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仍然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国际上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尤其是价值量核算和绿色GDP核算,还没有一套公认的可操作性的方法。而且现行的GDP核算已成一种惯性,如立即停止有一定的困难,所以

需要一段过渡时期,在逐步完善其技术的同时,逐步完善其管理和实施效果。

四、发展绿色GDP的意义

绿色GDP有利于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可以为干部政绩考核提供新的评价标准。绿色GDP将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必然激发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种经济主体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积极性,促使其自觉地将经济活动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绿色GDP的建立全面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绿色GDP 始终把经济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不单纯强调经济指标的增长。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把一切有利于人类社会福利增加的经济活动都计入GDP正价值,将所有一切有损于人类社会福利的经济活动都纳入负价值,从而真实客观地反映国民的净福利水平,并以实现人的福利(包括近期和远期,当代与后代)最大化、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为最终目的。

绿色GDP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了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有利于建立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相适应的经济核算与分析体系,科学和全面地评价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有利于推动经济学的发展;有利于改革与完善经济核算制度,建立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经济核算制度;有利于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资源资产的产权关系,建立自然资源高效使用、合理补偿和法制化管理制度;还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体的一部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于没有将资源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因而不能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和国民的福利程度,其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缺陷。从绿色GDP的发展态式来看,绿色GDP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是一种必然趋势,虽然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技术、制度、观念方面的障碍,也没有世界公认的成功体系可以借鉴,但经过努力,许多国家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绿色GDP扣除了现行GDP中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其实施进程中对循环经济的推行,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也起到了督促和监督作用。绿色GDP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与发展,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快绿色GDP的研究与应用,使其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提供重要而科学的数据支持。

因此,克服困难,推行绿色GDP核算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第十二章

[2]李敏翠,侯金柱.发展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J].经济论坛,2004,(18):142.[3]吴优,国民经济核算的新领域—绿色GDP核算[J].中国统计,2004,(6):5.[4]韩林,国家环保总局和统计局将采取四大措施推进绿色GDP研究,中国网,2004.6

5.GDP环比核算的统计思考 篇五

作实际,笔者谈谈对当前实施季度gdp环比核算的几点认识。

一、什么是季度gdp累计核算、当季核算和环比核算

季度gdp累计核算,是指从年初至每季季末累计作为核算期,计算得到的各季度累计经济增长情况。季度累计核算总量反映的是从年初至当季末经济累计运行结果,速度反映的是与去年同期比较的结果。由于受专业统计制度和部门核算资料的限制,我国目前季度gdp核算就是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即国家统一制定方法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同步进行季度gdp累计核算(即分级核算)。其优点是消除了季节变动的影响,且运行近二十年,从理论和方法上都较为成熟。不足之处是核算期为季度累计,增长情况是与去年同期对比的结果,没有反映当季核算情况,且对比周期间隔时间较长,难以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的短期变化。

季度gdp当季核算,是指以本年当季作为核算期,计算得到的当季经济增长情况。其总量反映的是本年当季经济运行情况,速度反映的是与去年同季度比较的结果。其优点是反映了“点对点”(即相邻两个同季度)的变化情况。其不足是,当前情况下,在没有专业和部门基础资料支持、核算方法尚待研究的情况下,当季gdp核算只能采用累计数简单求差方法推算(即当季累计减上季累计,如1-3季度累计减1-2季度累计结果作为3季度),由于推算方法本身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从而影响了其在经济分析和经济管理中的参考价值。国家统计局从始开展当季gdp核算的研究和试算工作,至今已有七个年头了,而正式对外界公布当季数据则是从去年开始,也只是公布速度,未能公布总量。各省由于受条件限制还未开展此项工作。

季度gdp环比核算,是指gdp当季核算结果与上季核算结果的对比,是相邻两个统计周期比较所得到的动态相对数,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变化程度,如本年三季度比二季度。其优点是反映了相邻季度间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在当前经济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为政府及时了解经济变化、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但由于不同季节不可比因素对gdp核算的影响太多、太大,在当前核算技术条件下又很难科学地排除此类影响,所以无论国家还是各省目前都无法正式开展gdp的环比核算工作。

二、当前建立gdp环比核算存在的问题

gdp核算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它在记录了经济这艘巨轮航程的同时,又为人们把握未来航向提供了重要参考。从以上三种核算方法看,各有优劣,从主观需要和现实需求看,gdp环比核算则较为“受宠”,然而,由于受季节性因素、专业统计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在当前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1、季度间不可比因素难以剔除。经济现象的对比和分析,首先要剔除不可比因素。季度之间由于受气候、节假日等因素对生产的影响,使得季度之间的对比(环比)缺乏可比性,就拿建筑业来说,它的活动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安装、装饰以及工程准备、提供施工设备服务等,由于受气候影响,我国北方土建活动每年都有几个月处于停工状态,要实现季度之间的对比,就要剔除其中的不可比因素,而要做到这一点,需从每个建筑企业、每个项目开始剔除,其它行业同样如此。从季度核算制度来看,涵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而在现有核算条件下,每个行业逐项剔除以满足gdp环比核算需要难度很大。

2、现行统计方式不适应gdp环比核算的要求。gdp环比核算是建立在gdp当季核算的基础上,而要建立gdp当季核算,各专业统计必须在统计方式上进行配套改革,建立相关指标的分季统计制度。从各专业统计现状看,与gdp当季核算相关的绝大部分专业指标均采用累计统计方式和同比计算,均未建立分季统计。另外价格统计只有不同的月度对比数据,更不适应gdp当季核算的需要。现行专业指标的统计方式难以适应gdp当季核算的要求,致使基础资料存在较大缺口,缺乏核算基础。

三、当前建立gdp环比核算的设想

gdp核算由于其严肃性和科学性而成为经济领域的权威性指标,为了即时反映经济运行的短期变化和政策所体现的效果,针对当前现状,我们认为可分短期和长期两个步骤来实现gdp的环比核算目标。

从短期来看,可将现行季度核算中所有行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受季节性因素及其它不可比因素影响较小的行业,如煤炭开采、炼焦业、电力、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其他服务业等,一类是受季节性因素及其它不可比因素影响较大的行业,如农业、建筑业等。对于受季节影响较小的行业可

直接纳入环比核算当中;对季节影响较大的行业,可逐步分批纳入,当纳入环比的行业增加值达到gdp总量80%以上时,便可试行对外公布。当然,要做好这一步,需要基层会计改革等一系列社会工程的有力配合。

从长期来看,要实现gdp的环比核算,加快专业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是前提。推进相关专业逐步建立满足gdp环比核算需要的分季统计方案,改进相关指标的统计方式,在季度累计汇总的基础上,提供分季汇总资料,实现核算与专业之间的衔接;同时加强对gdp当季核算方法的研究和试算,逐步建立起完善的gdp当季核算和环比核算制度。如核算方法的研究、基础资料状况、基期数据的确定、历史资料的衔接等。

6.绿色GDP 篇六

研究和实施绿色GDP,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绿色GDP有利于科学和全面地评价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准确计量,我们就能知道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发展成就,我们付出了多大的环境代价,从而可以使我们客观和冷静地看待所取得的成就,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环境损失。

第二,绿色GDP可以为干部政绩考核提供新的评价标准。我们对各级干部进行环境保护绩效考核,是为了促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环保考核主要是用若干环境保护指标,以后绿色GDP研究成熟并作为干部考核指标后,可以使干部环保考核更具有科学性。

第三,绿色GDP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绿色GDP是一套公开的指标,通过发布绿色GDP,可以更好地保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同时,公众通过绿色GDP,能直接判断一个地区环境状况的变化,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7.浅谈绿色gdp核算 篇七

所谓绿色GDP, 是指在现有GDP基础之上考虑资源和环境两大因素对经济环境两大因素对经济系统的负面影响而加以调整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绿色GDP核算的产生,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20世纪70年代,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与日俱增。因此, 人们发现GDP的增长并不能反应人民生活和福利的改善和增长。GDP指标增长了, 人们的福利或者说幸福程度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因此许多学者对GDP指标提出了批评。认为GDP的概念只注重增长而不计算代价, 不考虑清洁的空气和水源, 健康安全的社会, 以及享受生活的闲暇时间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东西等等。提出应该制定出一种新的方法来衡量社会进步。在我国, 以绿色GDP课题组核心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敏雪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表明, 中国需要一套能够涵盖资源和环境的统计指标体系。

1993年, 联合国推出了人们俗称为绿色GDP的综合指标——EDP, 至今处于未定型状态。具有很强的“实验性”, 有待于补充和完善。绿色GDP是环境核算和经济核算相结合的产物,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创举。我国统计部门对绿色GDP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近十年来已经成为统计理论界追踪的热点, 有关这方面的文献数不胜数。最典型的观点是:绿色GDP就是传统的GDP减去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经济代价后的余额。在这一点上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因此, 笔者不准备对绿色GDP的概念和基本核算框架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领域是对环保活动的性质、环保费用在GDP核算中的具体处理, 以及在考察一个国家、城市和省份的绿色GDP时, 应该考虑到生态补偿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探讨。

二、绿色GDP框架下环保活动核算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绿色GDP核算中不应该剔除环保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

由于绿色GDP要考虑资源和环境两个因素对经济系统的负面影响, 因此, 正确地对环保性质和环保费用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一些误区。根据杨缅昆教授在《GDP及其扩展核算研究概论》一书中的研究成果:“近十几年来,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在绿色GDP构造问题上, 一些学者极力主张将环境保护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从GDP中剔除去” (原著243页) 。笔者以为, 这种做法违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原则。同时也违背了绿色GDP核算的初衷。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进行GDP核算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即:

持续性原则。就是说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为前提。如果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遭到破坏,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护。

公平性原则。就是说我们的子孙后代和当代人一样具有享受环境给予人类的各种功能的权利。保护发展和环境的协调, 不仅使子孙后代能够从环境资源中取得应有的享受权利, 而且能够是他们避免环境恶化带来的生存威胁。

共同性原则。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绝对不是某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的事情,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是在同一个地球之上的, 是相互依存的, 不可分割的。因此人类在根本利益上具有共同性。只有所有国家联合起来, 可持续发展的远大目前才能实现。

从以上三条基本原则出发, 绿色GDP指标核算中不应该剔除环保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

(二) 环保活动是生产活动, 其创造的价值应该计算到绿色GDP当中去。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人类的生产活动应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但是事实上人类的生产活动往往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笔者以为:只有将现代生产活动的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才能在环境质量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社会产品数量的增加来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真正提高。那么, 人类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进行的修复活动, 应该视为生产活动的延续, 应该视为生产活动。而且今后的新型生产活动都要事先考虑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应该在生产产品的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因此, 环境保护活动是生产活动, 其创造的价值应该计入绿色GDP当中。

例如, 生产电力需要消耗燃料, 无论是煤炭还是燃油, 都会污染环境, 以前没有废气体处理装置, 对环境形成很大的污染, 后来增加了废气处理装置, 投入了人力、无力和财力, 产出了副产品。显然这是改良了的工业生产过程, 怎么能把环保活动从工业生产活动中剔除出去呢?在计算电力企业的绿色GDP的时候怎么能不包括其环保活动创造的价值呢?因此, 我们以为环保活动是生产活动, 其创造的增加值应该计入绿色GDP。

当然, 环保活动虽然不一定非要直接发生在生产过程中, 却是生产活动在环境领域的延伸和继续, 环保活动虽然是一种防护性的活动, 有时候没有直接产生社会产品, 但是其活动的结果是增加了国民经济的福利水平, 是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提高了。所以应该将其视为生产活动。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估价中的两个问题。根据有关报道, 我国绿色GDP研究课题组已经核算出森林、水资源的初步价值。但是, 对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如何货币化, 很多时候难易度量,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给出带有主观性的结果, 仍然是绿色GDP核算中的难点问题。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自然资源的价格在发生变化, 以市场价格计算的价值量指标也在变化。因此同样的价值量指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代表着不同的资源资源数量。因此是不能直接对比的。

2、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估价, 必然涉及环境污染的成本。例如, 长江黄河那么长, 经历了那么多省份, 上游污染以后, 下游无论如何治理也起不了多大作用;而上游治理以后却得不到治理的收益, 治理的收益都是下游的。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估计长江黄河的生态价值, 计算出治理的成本呢?笔者以为:环境的破坏和治理都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估计和测算。由于生态上游治理环境污染给下游带来的收益, 上游地区或省份应该得到相应的生态补偿。下游地区或省份应该分担一部分环境治理成本。

污染排放强度指标核算中的真实性问题。绿色GDP课题组提出以各个经济部门污染排放指标与该部门的经济产出指标相对比, 计算污染排放强度相对指标, 以观察和考核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 试图对地方经济发展行为形成约束力。笔者以为如果这些指标的数据让各地统计部门自己填报, 必然会根据各地区领导意图填报, 缺乏真实性。应该是由国家地质部门进行卫星探测, 然后把探测的污染排放量与各地的GDP进行对比。这样计算的结果客观性比较强。最近几年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发布于2006年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是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报告。其中环境污染损失占中国GDP的3%, 所以我们急需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污染排放指标体系, 来考核各个地区的污染、排放等情况。

摘要:本文从绿色GDP核算的角度出发, 对环保活动是否生产活动、环保费用的处理以及对绿色GDP数值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并进一步提出了以绿色GDP指标考核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的时候, 应该考虑“生态补偿”问题。

关键词:绿色GDP,环保活动,环保费用,生态补偿

参考文献

[1]杨缅昆.绿色GDP核算理论问题初探[J].统计研究, 2001, 1.

[2]高敏雪.环境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3]杨缅昆.绿色GDP核算框架的方法论研究[J].学术问题研究, 2005, 1.

8.客观看待GDP与绿色GDP 篇八

[关键词] GDP 绿色GDP

一、GDP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GDP,就一个国家而言,被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一国产量的标准测量指标,表示该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通常使用GDP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重要指标。GDP总量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GDP增长率衡量的是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同时也是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

GDP还具有国际可比性,是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为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并作国际比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把GDP称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近些年,各地各部门对GDP都非常重视,在促进GDP增长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有些人把“发展是硬道理”误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误解为“以速度为中心”,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这种思想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就是有些地方盲目追求GDP的增长,把它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指标,忽视人文、资源、环境等其他方面的指标,从而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头”现象和问题。

对GDP,要历史地、辨证地、理性地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GDP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采用。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当时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那么迫切。从1992年开始,GDP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而且实际上也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最主要指标。这是因为,科学核算出的GDP及其增长率可以基本反映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和发展趋势,GDP高速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是多方面的。仅以就业为例,在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以创造80万乃至100万个就业岗位。GDP的高速增长,不仅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而且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把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对于激发干劲、鼓舞斗志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GDP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谈不上发展。但增长不是发展的全部,两者并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增长和发展,是相生相因又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增长是以产出的量的增加作为目标和衡量尺度的,它解决的是“有多少”的问题;而发展的涵义更广泛,除了增长,还包括生产和分配结构与机制的变革,社会和政治的变迁,人与自然的联系,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自由选择和公平机会等,强调全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质”的变迁或进化,它解决的是“有多少”加上“有多好”的问题。

因此,对GDP要辨证看待,在人们对GDP普遍质疑时,仍然要看到,GDP是美好的,其“功”不可没。

二、GDP不是万能的

在充分肯定GDP的历史功绩和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应该看到GDP不是万能的,特别是不科学地使用会带来诸多谬误,产生负面效应。

1.GDP之“误”,首先源于GDP的局限性

有学者认为有四种局限性:GDP指标本身的局限性;GDP总量的局限性;以GDP衡量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局限性;人均GDP的局限性。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将GDP的局限性或缺陷概括为:一是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能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五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

GDP指标的局限性,说明即便有最完善的核算体系和核算方法,所测量的数据也是不完整的。GDP不能准确提供一国(或地区)福利状况的全部真实信息,不能全面衡量一国(或地区)的全部财富,更无法完整反映人类发展状况。在GDP总量的局限性中,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地下经济”或“隐性经济”,即未记录的部分合法收入和全部非法收入。这部分经济客观存在,但未统计在GDP之中,造成整个经济状态的扭曲和统计数据的失真。隐性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灰色经济”,即权力资本化,以行贿、受贿、行政审批、非法拆迁为主要表现形式。“灰色经济”部分近年来一直保持发展势头,是最难以估计的。

2.GDP之“误”,其次误在错把手段当目的

增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发展的真正含义是人类发展,即以人为本的发展。早期的发展概念以“物”为中心,以GDP增长为目的,把GDP作为发展的惟一衡量指标。这样的增长固然促进了发展,但把手段当作目的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以GDP增长为目的所带来的最大负面效应就是增长的不经济,学术界将其称为“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由于现行的GDP核算中,不仅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损失,而且将其中过度开采的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按照附加值计算在GDP总量之中,这就人为地夸大了经济效益。去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约为4%,但是消耗全世界7.4%的石油、31%的原煤、27%的钢铁、25%的氧化铝、40%的水泥。这些足以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

3.GDP之“误”,其三误在将GDP与政绩考核直接挂钩

这些年来,由于认识的偏差,将经济增长等同于GDP增长,以致形成了所谓的“GDP情结”、“GDP崇拜”。将GDP与政绩考核直接挂钩所带来的危害之一,是引发行政力量干预统计,甚至弄虚作假,“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近年来,各级统计部门每年查处的统计违法事件都在1万件以上。近些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各省市区总和GDP增长率高于全国核算数2个百分点左右,而省内各地市的总和又高于省级核算2个百分点左右,县级总和又高于地市级核算1~2个百分点,且差距幅度呈逐年扩大之势。这固然有技术层面的原因,如重复计算等,但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统计数据的不真实性。将GDP与政绩考核直接挂钩所带来的危害之二,是导致一些地方官员只顾眼前的短期行为,甚至制造虚假繁荣。为了眼前利益,为了个人升迁,不惜牺牲后代利益,不顾生态环境恶化,不计投入成本,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致出现“只求本届有政绩,不给下届留财富”、“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任包袱”等现象,其结果是图虚名而招实祸。这样的教训实在太多。多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也与片面追求GDP之风密切相关。

三、新概念:绿色GDP

绿色GDP是与传统GDP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为了弥补传统GDP不能衡量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消耗的缺陷,联合国与世界银行共同设计了SEEA(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作为1993年SNA体系的一个卫星系统向各国推荐建议使用。SEEA的核心就是用绿色GDP代替传统的GDP来度量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绿色GDP = 传统GDP — 自然资源的消耗 — 环境资产的消耗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经济发展势必消耗资源,经济发展也往往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经济发展必然消耗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因而往往会导致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减少。经济发展往往不可避免地排放废弃物质,造成土地、水和空气的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GDP是反映经济发展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但是它没有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产生的这些负面影响。而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那么,使用绿色GDP作为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有利于真实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的实际水平。由于绿色GDP反映了人类为促进经济增长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和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所以能部分弥补传统GDP的缺陷和不足。

第二、绿色GDP与传统GDP分析方法基本一致。传统GDP数据经过SEEA调整后可以与绿色GDP相比较,保证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致性。

第三、SEEA由联合国与世界银行共同开发,有较完整的编算手册和操作说明,而且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在尝试编制绿色GDP,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利于国际比较。

四、绿色GDP也不是万能的

绿色GDP的设想虽然是美好的,但也并非万能,它在核算等方面目前尚存诸多技术难题,需要客观看待。

1.绿色GDP只是可持续发展指标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环境、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绿色GDP只是在GDP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因素,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没有考虑经济与社会、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它仅仅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我们在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的同时,不能过分地夸大它在反映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2.绿色GDP核算方法还不成熟

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许多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的估价都处于探索过程之中。因此,尽管专家学者们开发出若干估价方法,但很多方法都还不成熟。

3.建立起绿色GDP核算之后,并不是要取消GDP

有些人认为,绿色GDP优越于GDP,因此,建立起绿色GDP核算之后,就应该取消GDP。笔者认为,即使建立起绿色GDP核算,也不应取消GDP,这是因为,其一,GDP是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在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性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二,GDP是绿色GDP的基础,没有GDP,就不可能有绿色GDP;其三,只有将绿色GDP与GDP进行比较时,才能清楚地看出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

4.绿色GDP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的代表

正像GDP从生产角度由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组成,从使用角度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一样,绿色GDP也包括相应的构成指标;GDP与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储蓄、国民财富等宏观经济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绿色GDP也与相应的绿色宏观经济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绿色GDP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标。事实上,人们经常把绿色GDP看作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的代表,当人们说绿色GDP核算的时候,实际上指的是与绿色GDP有关的一系列绿色指标的核算,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济发展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总之,尽管GDP存在种种缺陷,但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更好的、人们普遍认同的综合性统计指标来代替GDP,所以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GDP之误要矫正,但矫枉毋须过正。用人们提出的一句带警示性的话结束本文:千万不要在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为被我们打倒的GDP平反昭雪。

参考文献:

[1]张幼文等著:《世界经济学——原理与方法》P375~P376,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2]王步云:辨证看待GDP.《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五期

上一篇:幼儿园2013年春学期中班年级组德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各级教师任期目标及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