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发展趋势(通用8篇)
1.企业文化发展趋势 篇一
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摘要:文章讨论了当代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的企业管理思维的一系列变化: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方式的重心,企业管理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柔性管理与效率优先,全球战略与以人为本等。关键词:知识管理柔性管理效率优先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c)-0201-01 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企业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这就需要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迎接新世界带给企业的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挑战。企业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从自身出发,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方法,树立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发展模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应该把握好未来的发展趋势,迎接机遇和挑战,不断创新,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更加重视知识的作用,不断创新企业管理
经济形态是继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体系。在如今土地起决定性作用要素的农业时代。在工业发展而迅猛的经济时代,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础是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作为发展的决定因素的经济,也就是说以劳动和资本作为经济要素。由此看来,在如今的工业时代,企业管理主要是体现资产管理和劳动管理两方面,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的管理现状的重要材料反映。从而出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的运作方式——虚拟运作,这一模式的转化就是知识经济促使企业管理模式的新发展又突破了新目标。企业电子商务(EC)与信息化管理
电子商务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商务达到电子化、自动化运做的商务形式。管理信息化广义说是在生产,科研,开发,经营,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建立与其相对应的管理模式,通过各方面因素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水平,从而来增强企业在竞争中的能力,这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实现企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目前企业经营管理变革的主要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不断进步与管理信息化形成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企业管理信息化对现代企业应变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和运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管理将更加重视与实现和谐的柔性管理
未来的企业管理将更加重视注重柔性与和谐管理。需要通过一种顺势流动的人性化管理,不断的完善灵活的管理模式,来改变管理的应变能力。它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并不断把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放重要位置,同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和灵活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它是基于理性的思维,超越了传统的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发展成一个刚性的管理制度,执行员工的自觉行为要求和灵活的约束条件;把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在以市场为中心的价格弹性灵活的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的价值自我体现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企业更加注重文化和形象管理
未来的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形象发展要求更为强烈,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形象关系着企业发展的全局,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质量,更加会关注企业的其他形象如何。一个优秀的企业要想有较大的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应市场发展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的形象,让企业形象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效益,因为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可以使企业得到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有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有利于企业名牌产品的创造。可以说企业形象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形象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优秀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形象管理,正确的企业形象战略是全面贯彻执行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保证。为增进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奠定基础。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公众对企业的信赖与支持,提高企业名牌产品的知名度,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基于全球化和以人为本的管理
推动企业战略环境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的转变,从多元化战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转移,以满足需求,从合作与竞争的市场占有率和开发的合作创造需求的转变,来完成竞争链的改造。在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方式的今天,人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造性运用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更为重要。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主要取决于把各种分散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组合成一种新的更强大的协同优势。因此,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公众对企业的信赖与支持;提高企业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就要不断完成竞争链的改造,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现代企业一定要重视企业的协作与创新精神,要有战略联盟的思想意识,要善于借势。企业才能不断的成长发展与壮大。结语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这是中国企业管理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经济发展阶段不可逾越,但随着管理理念的转换及管理模式的更新可以缩短经济发展阶段的进程。如何将世界企业管理的最新发展与中国的企业管理实际结合起来,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目前最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吴秀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4] R.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5] 楚俊国.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创新的思路[M].中国改革,2003,2.[6] 袁凌.现代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激励问题[M].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3.
2.企业文化发展趋势 篇二
一、内部审计职能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化
当前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主要停留在核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 进而促进企业更好地遵纪守法, 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 这种差错防弊的审计职能已经逐渐发生了转变, 而转变方向正是朝着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效益管理方向发展。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背景下, 企业的电算化水平逐渐提高, 再加上内部控制机制的不断加强, 企业的错弊之处也越来越少, 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也应该积极打破传统, 在经营、管理、效益方面发挥功用, 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更科学有效地进行,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我国的角度来说, 企业审计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方面, 而这三个方面应该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 要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进行合理审计, 针对制度的健全、高效性进行评价, 以便更好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2) 要对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审计, 对企业的各项决策和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效果、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价, 促进企业的各项业务在可预见范围内。 (3) 要对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进行审计, 对管理活动的管理效果进行评价, 促进各项管理发挥有效性。 (4) 要对企业的各个责任经济体进行审计, 对其成本、利润、业绩等进行考核, 确保经济安全。 (5) 要对企业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确保企业的经济目标得以实现。总之, 只有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全方位地进行评价与分析, 才能及时发现和评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进而提出宝贵的解决意见, 保证企业的综合效益的到提高。
二、内部审计形式事前及事中审计化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要求企业的审计形式不只是停留在事后审计, 而要从事前及事中审计入手, 更好地实现审计的功能。传统的事后审计通过对企业已经存在的失误和损失进行弥补, 不仅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更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良好的弥补效果, 这是缺乏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的后果。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审计工作依然如此。通过对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 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管理活动等全过程都被全方位地进行监督与控制着, 有效地防范了潜在和即将出现的风险, 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出现的问题, 进而减少了企业的投资风险和其他风险。此外, 通过事前及事中审计方向的转变, 企业的审计部门可以对具体的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 防止了事后无从控制现象的发生。
事前审计作为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方式, 而事中控制作为一种及时“补牢”的方式, 能够尽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风险和损失, 而要做好事前和事中审计工作, 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的审计工作要在过程中向前延伸, 对企业的管理、经营进行全过程监控, 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全面服务。 (2) 企业的内部审计范围, 要囊括企业的计划、预算与决策的形成时期, 确保决策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可靠性, 主要表现为决策所依据的信息和资料是真实可靠的, 方法是正确且可行的, 决策的内容是科学的, 这就需要企业在决策分析和形成阶段, 要积极参与项目可行性的研究分析, 发挥各方面的经济技术分析与论证作用, 内审机构要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 (3) 企业的内部审计要对决策的执行效果、经济效益做出积极的判断, 当经济活动结束的时候, 应该对计划、决策和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做出全面且综合的报告, 并在报告中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促进企业的预期效益得到实现。
三、内部审计手段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审计工作手段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 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越来越高, 并在审计方法和软件中进行了创新。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在不断加大, 生产和经营氛围也在不断扩宽, 跨国企业和集团企业也出现了不断增多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 运用信息化审计手段, 是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与服务职工的重要方式, 能够高效、科学地开展审计工作。
随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剧, 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要想继续发挥作用, 就要紧跟时代和环境的变化, 通过利用先进的审计软件技术, 建立信息化的审计信息系统, 有效地分析和利用审计信息, 及时反映财务状况, 定期向决策者提供审计分析资料。此外, 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信息化还表现在审计预警系统的利用, 通过预警系统及时有效地查找出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疑惑点, 评价和分析经营管理的风险度, 及时解决管理和经营方面的问题, 在治标的同时也注重治本, 是逐渐提高企业的审计水平的重要途径, 也促进了企业决策变得更科学合理。
需要注意的是, 在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方便的今天, 也伴随着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出现, 如计算机病毒、计算机木马等, 如何利用信息化水平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方便, 应该从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素质和道德素质出发, 更要从构建安全和谐的电子商务环境出发, 为企业的内部审计营造一个独特的审计环境。
四、内部审计管理行业化和人员职业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企业控制制度的建立,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如果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方面不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 势必影响企业审计工作的进行和审计功能的发挥。
在当前的企业环境中,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也在企业内部设立了独立的审计机构,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 内部审计管理作为当前社会公认的重要服务职业, 为了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个专业的内部审计管理机构是未来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例如, 我国应该建立内部审计师协会, 在内部审计方面实行行业自律的管理方式, 具体包括内部审计职业准则、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审计人员培训、对外交流等服务功能。
当然, 除了内部审计管理行业化之外, 企业的审计人员也应该职业化, 职业化主要表现为: (1) 审计人员都应该取得了内部审计师资格证书, 懂得多种专业知识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 以便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2) 审计人员在机构中的构成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除了要有懂财务知识的人员和审计知识的人员外, 还应该有与企业业务相关的各类专门人才; (3) 企业的审计人才应该朝着丰富经验型和高业务水平型的复合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高坤.浅谈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展望[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 (10) .
[2]邓倩兰.我国内部审计未来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13) .
[3]田蔚蔚.现代内部审计的定位以及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 2011, (15) .
[4]葛春霞.我国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分析与展望[J].职业时空, 2010, (1) .
3.我国企业征信发展趋势分析 篇三
【关键词】征信;企业征信;行业趋势
1.征信行业背景介绍
1.1.征信行业的发展历程
全国统一的企业与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始于1992年的贷款证制度,建设历程至今已有20多年。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征信系统建设者充分利用后发有事,借鉴国外征信体系建设经验,慎重选择征信制度,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征信体系发展道路。目前,征信系统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在我国征信市场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考察征信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征信行业的发展有三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沿着贸易信用领域征信发展,主要集中在企业征信方面,以1849年城里的邓白氏公司(Duns&Bradstreet)为代表,主要从事企业自信调查工作,服务于贸易信用领域;第二条主线是沿着金融信用领域征信发展,主要集中是在个人和小微企业金融征信方面,最早起源于1860年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成立的第一家个人征信机构,目前以益博瑞(Experian)、环联(Tranunions)、艾克飞(Equifax)、科瑞富(Crif)为代表,全球发展,主要服务于消费信贷和小微企业信贷领域;第三条主线是央行或者金融监管当局城里的公共征信系统,主要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出发,收集金融机构的信贷信息,用于监控金融机构授信風险,也为金融机构提供征信服务,以1934年第一个成立于德国的公共征信系统为代表,发展至今全球已有80多个国家有了公共征信系统。
1.2.中国征信行业的发展基础
新需求推动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各类经济主体的参与,金融市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的需求日益上升。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征信行业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始起步,经过一系列的底层数据系统的搭建和完善,央行征信中心于2006年正式成立,对中国金融系统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环境带来新契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央行征信中心为代表的政府主导的征信体系已经无法完全满足金融市场运行的需求。随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此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P2P,消费金融等细分领域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的征信行业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市场化征信机构和互联网征信技术的发展。新轨道创造新价值:随着中国征信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个人征信牌照的落地,中国征信行业将进入新的发展轨道。在新的时期,底层数据将进一步打通,行业各擦浴机构征信流程将进一步标准化,市场化征信机构将不断发展,并在垂直领域出现有代表性的企业。此外,征信行业的法律法规与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也进一步完善,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征信的市场化机构将有别于传统的征信机构,发掘更多场景化的征信市场。
2.国内征信行业发展概况
2.1我国征信体系基本模式
我国的征信体系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央行个人、企业征信系统基本覆盖全国传统信贷市场,是中国征信体系的基础,社会第三方征信机构重点服务于中下游,作为完善、补充央行征信系统的重要组成。2015年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首批8家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机构名单,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一年多,相关牌照仍未能发放。像芝麻信用、考拉征信这样的征信公司,已经在内部开展有关企业征信产品的研究,并对部分客户开始进行内测。“条件成熟的时候,将会以小微企业为主要目标对象开展企业征信服务。”2015年11月初,全国共有104家企业征信机构(不含分公司)在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完成备案。
2.2我国企业征信市场格局
央行的征信中心是国内最大的信用基础数据库,接入机构最全,在非银行信息上面采集也较全面。此外,鹏元、中诚信等传统企业征信是企业征信市场的重要补充,为企业出具信用报告,内容基本包含企业基本信息如练习信息、注册信息、股东信息、变更信息、财务信息、法律诉讼信息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征信也在转型中,一些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公司以互联网为核心,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及时全面的征信服务,除了传统征信报告中的工商信息、司法信息、知识产权信息等,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可根据技术对企业相关信息进行深入挖掘,提供更全面深度的企业相关信息。
3.中国征信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3.1.信用文化开始形成
2007年-2014年,中国信用卡存量增长了4倍,从2007年的0.9亿张增长至2014年的4.6亿张。虽然信用卡存量增长率很高,但截至2014年,中国国内试用卡使用情况与信用卡消费文化的代表美国仍有很大差距。随着新生代消费观规模的壮大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加之消费金融相关配套服务的成熟,中国未来的信用卡消费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这将是中国征信行业的机遇期。
3.2.征信行业市场需求巨大
消费拉动经济,征信市场具备长期发展基础,截至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增速6.9%。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神话,三驾马车中消费的拉动因素将开始提现。虽然GDP的增速会进一步下降,但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发生变化,随着各项刺激消费政策的落地和中产阶级人群的增长,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升。虽然中国最终消费增长率自2010年以来一直呈上升态势,但截至2014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依然仅有51.2%,这与美国常年80%以上的最终消费率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最终消费率还有很大的空间,这将直接影响我国消费金融和征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消费信贷余额规模多年保持近20%的增速。2014年,中国消费信贷余额规模已经达到15.4万亿,同比增长18.4%。未来几年中国消费信贷余额规模将依然保持每年近2%增长率的势头,截至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余额规模将突破37万亿元。截至2015年底,P2P行业问题平台数已经超过1200家。在这些问题平台中,很大部分是由于坏账过多导致流动性危机,最终拖垮平台。
随着信贷相关行业的发展,政府对消费市场的大力支持,市场对风控的需求必然会放大征信行业的市场容量,这对征信行业的发展极为有利。
3.3.大数据征信体系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可以促进征信行业转型升级。首先,大数据使得征信收集到的信息打破了原有的局限,从互联网平台及移动端等多渠道采集有助于信息主体的信息数据全面把握;其次,大數据实现了征信数据深度挖掘,利用IT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能够更好的反映信息主体的信用状况,并提供更为丰富及符合场景的信用产品及服务。
3.4.移动端将成为征信机构发力重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未来移动端将成为征信机构的发力重点。从征信行业产业链来看,数据采集、征信服务产品及应用场景等未来都将向移动端转移。与此同时,移动端信息采集方便,用户通过移动端享用征信产品及服务更加便利,征信产品和服务可以随时随地提供服务。由于“三驾马车”的内需拉动作用,消费将成为中国GDP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将促进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继而推动征信服务消费场景结合更加紧密。
3.5.市场化征信机构即将崛起
对于目前的中国征信市场来说,互联网是眼下最强的封口力量。消费金融、P2P、共享经济、社交、电商,这些只售可热的互联网行业都具有征信需求。然而,以央行征信中心为核心的体系无论是从可操作性还是数据纬度上看,都显然无法满足这些行业的具体需求。强烈的个性化需求与标准的少量的供给,给第三方市场化征信机构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不可多的机会。
随着数据源的拓宽,征信应用场景不断增加,如:原先的线下信审和人工信审转为线上信审和机器信审,提高审核效率,增加用户体验。租赁、酒店等行业,传统的授信方式通过押金或者其他方式授信,现在则可以通过征信机构的调查进行授信。每一种变化的背后都需要用户体验和效率的提升。这意味着征信机构可以从金融向其他的领域进发。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征信行业研究报告.互联网金融,2016.3.
[2]2016年中国征信行业专题研究报告.互联网金融,2016.3.
[3]德勤2015年汽车金融报告,2015.12.
[4]2015年汽车金融行业渗透率调查.汽车金融行业研究,2016.2.
作者简介
4.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篇四
二、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融入了国际市场,标志着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活动范围和竞争对象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将更趋白热化。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应顺应这个趋势,推动企业的振兴、发展和腾飞。一是管理方式理念化。企业理念决定企业的发展,决定企业的方向。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这种管理方式与以往管理方式不同的就是能够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本企业的特点,提出自己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而后再把每一个理念迅速变成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化为职工的行动,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去。未来的企业管理趋势将是理念管理。海尔在兼并一个企业时,不是派财会人员去,而是派海尔文化中心的人去,使企业的员工先接受海尔的理念,在海尔理念上先形成共识,变成海尔人,这个企业就被激活。海尔的这种理念管理方式,是我国加入 WTO 后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方向。二是管理手段信息化。所谓企业管理手段信息化,就是在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并对其进行收集和加工,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实现辅助决策。通过对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的整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人才争夺本土化。我国加入 WTO 后,国外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现在国际著名的 500 家大企业有 300 多家已进来,他们在华设立各种办事机构、直至把总部迁到我国。他们利用高薪吸引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的方法,从我国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国内各个企业挖人才,推行雇员本土化 , 这将使我国专业人才严重流失。面对国外企业人才本地化战略,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如何拿出一个人才“归我所有,为我所用”、“不归我有,也为我用”的具体对策和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四是学习型组织普遍化。所谓学习型的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是通过学习,重新创造自我,使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因此,把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正在变成我国很多企业的自觉行动,成为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五是文化管理“合金”化。在经济走向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企业将走向世界,世界企业也在走向我们。市场的融合,中外企业文化也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成为一种“合金”文化,这是我国加入 WTO 后企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我国著名的海尔文化,就是集东西方管理思想于一炉,在继承中创新,在引进中消化,最终形成并植根于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使中国企业在世界管理思想的宝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用海尔集团张瑞敏的话来说:海尔文化 = 日本文化(团队意识 + 吃苦精神)+ 美国文化(个人舒展 + 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这就是一种“合金”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要自觉地借鉴西方和世界各国管理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为我所用,使企业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三、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是能够把企业员工集聚在同一旗帜之下。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 WTO, 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就是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非常解放和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企业员工共同认同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才能把全体员工的思想统一在同一旗帜之下,才能达到“人心齐,泰山移”,“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目的。二是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文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人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强调把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对人脑进行卓有成效地开发和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是企业管理史上的一场革命,它使企业管理彻底地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上来。三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业绩。美国哈佛商学院最近几年在研究一个课题,即影响美国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在经过对全球一些企业调研以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特定的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业绩。麦当劳、可口可乐、雀巢、松下、波音、惠普、佳能等世界 500 强,他们强在哪里?强就强在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上。外国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海尔张瑞敏在谈到海尔经济发展时说:海尔十四年的成就,主要不在于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于是无形的东西,这些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彻底全新的变更。四是能够使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管理。在我国加入 WTO 和经济全球化以后,一个公司或企业分布在全国和世界各地,如何对高度分散的企业实施领导,如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这是进入信息时代企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事实证明,原来泰勒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只能靠文化管理,靠企业形象管理,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共同的经营理念,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共同的企业精神,共同的作风,共同的服务准则,共同的礼仪和礼节,共同的标识,共同的建筑式样以及企业共同的标准色、企业歌曲等系统化的经营理念和企业形象实施对企业的领导和管理。
四、企业文化建设运作的一般做法企业文化就其实质来说,主要不是理论,而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创新的实践,这是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一个共识。从一些企业文化搞得好的单位看,由于企业的历史、行业、体制的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各具特色。但建设运作的基本做法有这样几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搞好人力资源开发。现代文化管理比以往管理先进的地方,就在于它使以人为本,搞好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成为企业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以
人为本,搞好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文化建设最根本的内容。在长期的企业经营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当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五大资源,即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在五大资源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对于企业来讲,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在企业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把搞好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二是讲求经营之道,把握市场竞争规律。讲求经营之道就是使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经营方针等,都要适应加入 WTO 以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符合我国企业以小制大、以弱胜强的要求。好的经营之道,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第一要树立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理念。所谓经营理念,是指以企业远景为目标,包含了企业的使命、目标、企业哲学、企业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意识和经营思想等内容的一种体系化的信念。企业经营理念不仅反映企业的过去和现在,而且还指示企业的发展和未来,它从根本信念上、根本价值取向上为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提供导向。企业的经营理念实质是企业对外界和企业内部的宣言,它像人的大脑支配人的行为一样,支配着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现在社会比较重视的有船的理念,木桶的理念,100-1=0 的理念 , 狼的理念,老虎的理念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第二建立一个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创新机制。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证明,改革不适应企业发展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企业机制创新,是振兴国有企业的关键。一要在市场机制上创新,特点是:完全市场化,对市场反应灵敏、决策迅速,实行扁平式管理。二要在用人机制上创新,特点是: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才国际化(即本土化)等。三要在分配机制上创新,特点是:彻底破除论资排辈,使贡献同收入挂钩。第三要有与全球化和企业目标相适应的经营发展战略。企业经营战略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企业目标而确定的企业行动纲领,以及为实现经营目标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它是企业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战略主要有经营战略思想,经营战略方向,经营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方针,经营战略措施等。企业战略的制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来确定并实施。企业经营战略的特点应具有长远的目的性,全局的指导性,竞争的对抗性和赢利相辅相成的风险性等主要特征。第四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方针。加入 WTO 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企业的信誉和社会责任。过去,企业成功的惟一标准是利润,而今天的成功标准是需要更多的关注社会的责任。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方针,就要从远处和大处着想,通过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以信为本、以信求利,企业才会保持长久繁荣,才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培育企业精神,铸造企业之魂。一个企业,一支队伍,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和统一的指导思想,就会成为乌合之众。这个统一的价值观和统一的指导思想,就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在特定环境中,由全体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培育和形成的,它是企业在经济活动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的总和。它是一个企业的标志,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凝聚力所在。怎样才能培育一个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呢?从国内外很多成功企业的文化实践看,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企业领导人要有一个创新进取的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企业家的人格化,企业精神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企业家的精神。因此,企业领导人特别是企业主要领导人在企业精神的培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要有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企业精神要成为全体职工的共识,化为职工的共同行动,才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第三,企业精神要个性化。企业精神的提炼要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特点、职业道德和职业的本质要求,易于理解,便于记忆。第四,培育企业精神要有战略眼光,要持之以恒,要有毅力。四是塑造企业形象,打造国际市场竞争利器。所谓企业形象,是指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企业形象有三个基本要素:企业的外观要素,如企业外观环境、企业规模、产品结构、职工制服等;企业的人员要素,如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价值观、行为规范、礼仪礼节、企业人才构成及其技术状况等;企业的机制要素,这包括企业的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式等。当前国内外一些企业在塑形上主要是采取以下一些做法:(1)通过员工特别是企业主要领导人塑造企业形象。全面提高员工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精神面貌等内在素质,以及服装仪表、言谈举止、服务态度等外在素质。(2)通过品牌塑造企业形象。品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市场,是饭碗,是效益。一个企业拥有了名牌,就意味着拥有了市场和商业利润,也意味着拥有了文化和无形资产。(3)通过服务塑造企业形象。今天,通过使顾客满意的、温馨的服务塑造企业形象也显得非常重要。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并且留住顾客,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满意度满足用户的需求,树立企业形象。(4)通过广告塑造企业形象。广告,是当今企业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传播手段。好的广告,特别是产品开始时还无人知晓,不仅能起到营销、促销的功能,而且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5)通过优美环境塑造企业形象。环境形象是企业生产、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表现,是企业的外包装。进入一个企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企业的环境,企业的环境美不美,会影响公众对企业的总体印象和评价,甚至影响企业的整个经营业绩。营造优美的环境需要很好的文化设计,特别是视觉形象的设计,这样才能表现出环境的文化品位。同时,营造优美的环境需要广大员工的参与,自觉的遵守和维护。
五、我们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思考。第一、我们这支队伍有着丰厚的文化基础。在铁道兵时期,我们以“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作为统一全体指战员和战胜千难万险的有力武器。因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作到了“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出
5.监狱企业生产模式的发展趋势 篇五
监狱企业生产模式的发展趋势
朱树浩
(云南金马机械总厂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监狱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监企分开,也就是说监狱企业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将发生重大改变,因而对监狱企业生产
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此,首先论证监狱企业未来生产模式可能发生的变化
──监狱企业的经济职
能逐渐弱化;监狱企业生产结构将发生变化;生产的产品将趋于公共化;监狱企业劳动力价格(特指罪犯劳动报酬)将趋于社
会化。在此基础上对监狱企业未来生产模式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构建适合监狱企业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技术创新;运
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概念整合生产;强化与所处区域的生产加工企业的合作,以期给监狱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监狱企业;生产模式;发展趋势
监狱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监企分开,但这并不意味着监 狱企业从此将全面推向社会,其实质是监狱企业的管理方式和 运行机制发生重大改变。因此,监狱企业仍将继续存在,但会呈 现出新的趋势。为此,监狱企业应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在确保 监管安全和提高罪犯改好率原则的前提下出台一些好的政策,有选择地引进适合各个监狱企业特点的合作项目。因监狱的特 殊性,应尽量规避参与市场销售,把发展“两头在外 ”的生产模式
做大、做强,同时注重生产质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效益,打造 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一、经济职能逐渐弱化,提倡适应性劳动和习艺性劳动
就其本质而言,监狱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为罪犯 的劳动改造提供必要的条件,它所担负的是刑罚的政治职能;但 从基本国情出发,我国监狱为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还需要自筹 资金,来改善监狱基础设施,保障监狱的正常运行,同时,要求监 狱通过生产活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此它又不得不担负 起经济职能。今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法制建设的健全,保障机制的完善,监狱的刑罚职能将进一步强 化,经济职能将慢慢弱化,直至最后从监狱职能中剥离出去。但 不管怎样变,监狱企业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经济职能的弱化 是一种必然趋势。今后监狱企业的生产活动,将会在劳动力分 级的基础上重点抓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身体状况 的罪犯的适应性劳动和习艺性劳动,重视劳动改造的矫治功能,使罪犯获得真知和正确认识,矫正物欲观念,维护罪犯的身心健 康,培养罪犯适应社会的专业劳动技能。
二、企业生产结构变化
未来监狱体制改革和监狱职能将更加持续深入的变化,监 狱企业将呈现这样一些趋势。
(一)逐步压缩自主产品工业
搞自主产品的企业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对体 制、机制也有特殊的要求,而监狱企业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不 可能大量投入,其企业形态也不完整,因此发展自主产品的风险 过高,效益不佳,竞争力差,今后将会逐渐退出市场。
(二)退出农林畜牧业及采矿业
这些传统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过高,会占用大量的土
地资源,而市场幅射度却很小,加上效益普遍不高,安全风险巨 大,安全生产隐患大量存在,不利于监狱的安全稳定和罪犯改造,监狱企业最后将彻底放弃农林畜牧业及采矿业。
(三)大力发展劳务加工业
监狱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是集中了一批劳动力资源,因此
可以扬长避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从国外监狱生产情况看,主 要也是以劳务加工为主,在我国监狱具体实践中,从事就“两头 在外
”加工型生产模式的监狱企业也普遍经营状况较好、风险 较小。
(四)生产项目的集约化
适应罪犯技能培养的生产项目将获得新的发展,有利于罪 犯回归社会的再就业工作的生产技术将更受到重视,并且应当 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生产项目将更加贴近监狱企业所 在地的产业类型,出现集约化的趋势,即生产过程、生产产品、生 产技术等的本土化。
三、生产产品的公共化
监狱企业其实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特别是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其局限性更加明显,其中最关键的是不能实现资源的 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也难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营销体系。因 此,一般情况下,监狱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在完全竞争 状态下,很难立足生存和发展,只能被市场所淘汰。但监狱如果 不搞生产活动,又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刑罚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也 会给监狱管理带来巨大的冲击。所以监狱的生产职能不可能很 快消失,监狱企业也不会立刻退出历史舞台。那么如何解决这 样的困惑呢?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及我国正在摸索的实践 来看,监狱比较适宜的是进行公共产品的生产,即逐步退出竞争 性生产项目和安全生产风险大的生产环节,今后监狱产品可实 行政府定单、政府采购的形式,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监狱生产项 目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避免与社会企业的过度竞争,达 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协调。
四、劳动力价格走向与罪犯劳动报酬
罪犯作为一种劳动力,也是一种劳力资本,使用资本,必然 会涉及到成本问题,这个成本就是劳动工资。一定意义上讲,同 类企业的市场竞争其实就是成本竞争,哪个企业的成本低,哪个 企业就能在竞争占有优势。目前劳务经济之所以能在监狱内迅 速崛起,就是因为在现阶段,罪犯劳动基本上不用支付实际报酬,因此监狱的劳务成本非常低廉,很多企业看中这一点,就将劳务 加工环节转移到监狱。但从长远看,这种与社会企业的不平等 竞争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监狱企业的劳动力价格应当和社会 劳动力价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但会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高 于监狱企业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控制线。
是否给予参加劳动的罪犯报酬,争论较多,具体情况也很复 杂,但从社会发展进步的总趋势来看,罪犯劳动的经济价值将会 被逐步承认,我国
1994年底颁布的《监狱法》第七十二条规定,10
创新论坛创新论坛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因素分析与应用探讨
周庆海刘洁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主营业务利润变动分析是制造性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介绍主营业务利润的定义与其构成,指出影响主营
业务利润变动的各项因素。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如何分辨产量、价格与产品销售结构变动之间的区别、各项因素变动对主营业
务利润影响的确认等方面问题,结合实际从不同的视角展开分析,同时对其实际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主营业务利润;变动;单位成本
一、主营业务利润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一)主营业务利润的内涵
主营业务利润也称作基本业务利润,是企业基本生产经营 的财务成果,其完成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计划能否完成以 及完成的好坏。具体来讲,主营业务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内主 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之后 的差额。
(二)主营业务利润的本质与影响因素
对于制造性企业,其主体业务是生产经营各种产品,主营业 务利润实质上是不同产品销售形成的利润之和。关于影响主营 业务利润变动的因素是由其内部构成决定的,可通过以下主营 业务利润的基本计算式得出:
Y=Σ(P-B)Q-ΣFQ-ΣPQT
其中:Y
—主营业务利润; P—单价; Q—销量; B—单位成 本;
F—单位销售费用; T—税率。
对于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多少受产品销
量、单价、产品单位销售费用、税率(价内税)的影响。与之相比,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多少,还受到产品销售结 构的影响。
二、多品种下不同因素变动分析的前提假定
(一)不同因素变动的顺序假定
在分析每一因素实际变动对主营业务利润的影响时,应首 先必须对不同因素的变动先后进行排序假定,在此笔者对影响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的各因素假定排序为:销售数量、单价、单位 变动成本、单位销售费用、税率、产品销售结构。
(二)不同因素变动的分析方法假定
分析时可采用连环替代法,依据各因素假定的排序先后进 行变动影响分析,排序在后的因素变动分析是以前面的因素已 发生变动为条件。
三、多品种下不同因素变动的特点分析
(一)销售数量的变动特点
销售数量的变动是指在不改变产品销售结构前提下所发生
“监狱对参加劳动的罪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报酬并执行国 家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 ”。但从目前全国各监狱实施情况看,要
全面贯彻执行尚有很大难度,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目前我国的国力尚不强大,政府对监狱的财政保障还不能充分 到位,甚至连公民的社会保障都存在较大缺口,监狱不可能对参 加劳动罪犯实行完全报酬制,不但我国做不到,连西方发达国家 也不是完全能做到。实际情况是,在某些条件较好的监狱开始 对罪犯劳动支付部分报酬,在名称上,有称低工资、奖金、补贴等 形式。上面是从改造角度来分析的,从经济角度看,给予参加劳 动罪犯适当报酬也是大势所趋。
五、科学管理及经济理论应用的深化
(一)构建适合监狱企业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任和权力等制度安排,调整公司经
理层、董事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度框架,通过建立一套 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化及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和
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社区、股东、债权人、合作方、供应者、警察、职工、罪犯等)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技术创新
要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建立适合监狱企业生产模式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调动各层人 员的积极性,发挥监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固有的工人队伍 在生产管理和作业合理化的智力创造。
(三)运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概念整合生产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在利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多
种产品时,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产出的增加则平均成本(单位产 出成本)逐步下降,从而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指多种 产品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单一产品企业产出之和,可使一个企 业通过联合生产和特质化分工生产拥有生产、成本、营销优势。运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经济学和管理学概念可以开拓发展 思路,在具体生产中大幅提升生产效益,规避生产经营的风险,这既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监狱工作科学化的要求。
(四)强化与所处区域的生产加工企业的合作
加强与监狱企业所处区域的各类生产加工企业的合作,使 监狱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监狱企业要 靠大靠强,依托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为它们做零件加工、生产 配套,学会借腹生子,成为它们生产枝节上的绿叶,这些企业越 是发展,监狱企业越是容易得到更多的实惠,并可以规避中小型 生产项目不稳定的经营风险,减少生产项目调整的周期和难度。
综上所述,进一步明确监狱企业的地位、责任和权利,是监 狱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监狱企业只能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开拓机遇、正确协调监狱与企业“大改造 ”和“大生产 ”两
6.企业文化发展趋势 篇六
“从整体市场状况来看,的 普及率并不高,在中小企业市场中的普及率更低,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小企业占据了企业总量的90%以上,庞大的数量和迅猛的发展趋势,带来了巨大的需求。这个 需求不同于大型企业,它们要的是解决基本问题的产品。”航天信息客户管理软件相关人士说。的确,中小企业需求相对简单,但差异大,ERP企业管理系统厂商 在此方面的投入回报可能不够理想。但在长尾理论之下,这些产品联合起来的市场能量将是巨大的,足以与主流热门产品相抗衡。这在告诉我们,挖掘中小企业的根 本需求,迎合它们的特点,提供与之相对应的产品,就能够在竞争激烈的ERP企业管理系统市场中创造奇迹。
ERP管理系统的出现和广受关注,让大家看到了其在中小企业领域可以大展拳脚的机会。的确,在互联网的时代下,不有效利用、结合,必将为时代所淘汰。不 过,路不止一条。在推出的中小企业ERP企业管理系统产品中,很多采用了SOA架构,使产品可以在本地软件上很好的构筑网络应用。这样就解 决了用户对于安全问题的困扰,进一步加大了其在中小企业市场的影响力。新技术、新模式可贵,但是用心的分析、解读用户现状、用户需求就更难能可贵,所谓磨 刀不费砍柴工,多用些心思收获自然不少。
7.我国家族企业发展趋势初探 篇七
作为一种古老的、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组织形式———家族企业, 一直在世界经济领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 1989年我国的私营企业共有9.05万户, 到2010年私营企业增长到840万户, 增加了91.8倍, 注册资金从84亿元增加到19万亿元, 增加了2261倍 (未扣除价格因素) 。在私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方面, 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由1989年的0.57%上升到2010年的60%。在就业贡献上, 私营经济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1989年, 全社会每100个新增就业者中有0.07人流向私营企业, 到2010年时, 每100人就有75人流向私营企业, 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 成为中国吸纳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有报告显示, 2010年民营企业500强的户均营业收入总额、资产总额、净利润分别为139.7亿元、117.65亿元、7.82亿元, 同比涨幅分别达到47.48%、50.9%、79.46%。“从世界范围看, 80%以上均为家族企业、美国85%、意大利95%、英国70%、东南亚70%”。鉴于家族企业为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促使人们逐渐重视对家族企业的研究。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 (储小平, 2000) 。
二、家族企业的定义及特征
美国学者克林·盖克尔西认为, 判断某一企业是否是家族企业, 不是看企业是否以家庭来命名, 或者是否有好几位亲属在企业的最高领导机构里, 而是看是否有家庭拥有所有权, 一般是谁拥有股票以及拥有多少。Davis (1983) 将家族企业定义为:企业的政策或方向受到一个或多个家庭显著影响的组织, 这种影响或者是通过所有权, 或者是通过家庭成员介入管理活动来得以实现。学者孙治本将是否拥有企业的经营权看作家族企业的本质特征。他认为, 家族企业以经营权为核心, 当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系的家族直接或间接掌握一个企业的经营权时, 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
根据国内外经济学家对家族企业的定义, 不难得出家庭企业具有如下特征:资本或股份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手中, 家族成员出任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家族利益为企业的基本目标、家长式管理决策、文化的同质性和继承性、管理的不规范及很强的关系网。笔者认为, 所谓家族企业, 就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投资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民营企业, 这些企业的员工主要是由具有亲戚关系、地缘关系、学缘关系及裙带关系的人员组成, 其决策权、经营权由某一家族掌握, 对家族以外的个人或组织持怀疑和排斥的态度, 每个人都服从于家族的权威及责任与义务, 其生产经营所得的利润主要也归这个家族所有。
三、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 我国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 百业待兴的社会环境、物质极大匮乏的经济形势成就了一大批用人类最原始的、以血缘为基本组织关系的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主要以乡镇企业为主, 位于小城镇或城乡结合部, 生产销售城市中大小国营企业所不愿意生产经营的技术含量低、利润率低、高能耗、劳动强度大的产品。就是这些成本低、科技含量低、质量差的边缘产品让家族企业赚了大钱, 完成了家族企业最原始的资本积累, 并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认同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家族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并完成华丽转型, 变小作坊式的家族企业为拥有大量科技人才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企业。目前的家族企业中, 不但不再是控股严密的私人公司和夫妻店, 而且还存在很大比例的上市公司。有资料显示, 自1980年以来, 中国家族企业产值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长, 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每年以41%的速度增长。民营企业对中国GDP的贡献率50%以上, 劳动就业率达80%以上, 为社会安定、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民营企业中95%均为家族企业。据《福布斯》中文版的定义与统计, 截止2010年6月底, 沪深两地证券市场的上市企业一共有305家为家族企业, 上市家族企业的总市值为14, 657亿元, 约占沪深上市企业总市值的7%。家族企业能取得良好的业绩, 说明了家族企业具有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家族企业顽强的生命力说明它与其它企业形式相比有其优越性的一种制度安排。即家族企业发展初期成本较低, 向心力强, 机制灵活, 市场反应迅速。特别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维系, 对家族高度的认同感和一体感约定俗成, 无一例外地对家族产生了一种神圣的责任, 企业内部固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企业管理层之间的默契, 大大降低了企业管理层及员工间的协调成本, 符合企业成立初期资金有限、产品开拓市场艰难的情况, 因而其存在与发展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应该说家族式管理在私营企业初创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个家族成员为家族企业工作都是“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 不计较自己付出的劳动和获得的报酬是否处于合理的比例关系, 从而使企业成员间的交易费用大大降低。特别是在遭遇困境的时候, 家族企业表现出极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是其它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所不能比拟的。
利弊相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物质极大丰富, 产品同质性增强, 家庭作坊式的、粗放式的、高污染的生产经营所能够提供的剩余价值不足以维系家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受到了人力资源、产品创新的限制, 由此引发了对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的需求。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曾经说过:“家族企业最大的弊病就在于社会精英进不来。几兄弟都在企业的最高位置, 外面有才能的人进不来, 而且一家人的思维方式多少有些类似, 没有一个突破点。大家各有各的想法, 要决策某件事就很难, 容易耽误商机。”财务管理水平低下是众多家族企业的通病, 由于家族企业起步初期均为现金交易, 为避免货款丢失, 一般都任用配偶或家族内部人员管理公司的财务, 基本没有聘用掌握财务知识的专业人员, 以至于家族企业缺乏财务核算。加上家族企业过于注意控制, 而疏于管理, 阻碍了优秀人才进入家族企业就业, 决策的独裁, 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决策成员来自于同一家族的思维的相似性, 对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 其承载的市场风险将更大。
四、现阶段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发达和经济日益全球化, 导致企业间的竞争也开始向产品深度、宽度及高附加值竞争转变。企业产品技术特征、资产专用性特征以及交易特征等要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 并由此催发了我国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一) 以温氏集团为代表的家族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成功地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的模式
温氏集团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 找到了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及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方式, 破解了家族企业产品先天科技含量不高的瓶颈, 辅助于其“公司+农户+销售”的运作方式, 避免了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而高级人力资本数量短缺的情况, 顺利地完成了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华丽转身。
(二) 以国美为代表的家族企业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成功地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的模式
为淡化家族企业色彩, 提高效率, 国美开创性地在管理团队中引入股权激励计划。国美掌门人黄光裕对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还是做了一些大胆尝试:首先是其二妹、妹夫相继淡出管理层, 其次是一批大区销售总经理被黄光裕提到总部专心管理工作, 甚至聘任职业经理人做CEO, 包括任CEO陈晓为总裁。
(三) 以方太集团为代表的家族企业通过家族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嫁接成为现代化企业的模式
为了摆脱家族企业任人唯亲导致的管理混乱, 最终使企业分裂或者坍塌的宿命, 在企业创办伊始, 企业就约法三章:夫妻双方的兄弟姐妹、亲戚可以在企业工作, 但不能担任车间主任以上的职业, 这一规定被严格执行到现在。目前的方太, 除了董事长和总经理由茅式父子担任外, 其他中高层管理人员没有一个是家族成员和亲戚, 都是外聘的本科生、硕士生或者博士生。儿子做总经理, 选择的理由一方面是基于儿子是上海交大硕士研究生的学历背景和突出的个人能力, 另一方面, 则是出于中国职业经理人队伍尚未形成和法律、信用体系尚未完善的客观原因。
五、我国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 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 管理的科学化
政府不仅要在制度层面上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更应该帮助民营经济克服其在产权结构方面的内在缺陷, 变家族企业以个人产权或家族产权为主体的一元产权结构为职业经理人 (非家族成员) 持有部分产权的多元产权结构, 实现家族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迁移。通过企业管理层的非家族化, 以“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在企业要素使用权层面上缔结合约形式, 实现家族企业以个人意识为主的决策为专业化与规范化管理, 以满足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
(二) 改善人力资源水平,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后金融经济时代,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家族企业无一例外地要改善其人力资源水平, 大量引进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从事企业的各个岗位工作, 以“产学研”的形式来发挥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人力资源水平和科技优势, 解决家族企业在管理、品牌经营等各种问题上的瓶颈, 以高科技产品和先进的人力资源水平来应对产品和市场策略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需要, 尽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8.企业采购管理发展趋势研究 篇八
[关键词]采购;采购管理;供应商开发和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2-0046-03
一、企业采购管理概述
企业采购管理[1]是指为保障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进货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是对整个企业采购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是整个物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购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制定采购活动的管理、对采购人员的管理、采购资金的管理、运储的管理、采购评价和采购监控,还包括建立采购管理组织、采购管理机制、采购基础建设等。
企业采购管理与采购是有区别的。采购是为完成指定的采购任务而进行具体操作的活动,一般由采购员承担,其使命就是完成采购主管布置的具体采购任务。采购管理不但面向企业的全体采购员,而且也面向企业的其它组织人员,一般由企业采购部承担,其使命就是保证整个企业的物资供应,其权力是可以调动整个企业的资源。可见,采购员是对于自己的采购业务进行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和一般的工人对于自己工作的计划安排一样,属于操作层面的作业管理;而采购管理是指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对整个企业采购活动的管理,包括对采购员和具体采购业务的管理。
企业采购管理的目标是:“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保证采购质量、加强采购监督,降低法律风险,防范法律纠纷,在促进采购的公平、公正、公开建设的同时,提高集中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采购管理的挑战
企业采购管理总是伴随着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而发展。由于现代企业朝着集团化和专业化两个方向发展和大量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以致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市场的快速出现,使得采购管理未知数多、未定数大;技术发展变化快、市场价格变化大、产品研发时限短、产品生命周期短,使得采购管理的反应时限短;信息传播和市场变化迅速、全球性竞争、全方位经营,使得采购管理的不易掌握和质量成本要求高。因此企业采购管理具有以下挑战:
1.传统价格=成本+利润之公式已不再适用,导致采购成本不易估算和掌握;
2.市场材料价格和市场变动频率高、变动幅度大,导致采购作业时间和实际需求量不易控制;
3.单一货源多,货源变异性大,货源规格不易确认,导致采购对货源的决定贡献度低;
4.技术进展迅速,专业能力不易掌握,导致库存风险高和对供应质量掌控能力差。
面对挑战,企业只有坚持以动态变革的思想实现采购随需而动,从而实现简单的交易到战略合作采购的发展、以成本为目标到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转变、被动接受采购指令到自行预测调整的转化、从单一的购买行为到策略性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变革。
三、企业采购管理发展的趋势[2]
企业采购管理核心是供应商开发和管理,其基本准则是“Q.C.D.S”原则,即质量(Quality)、成本(Cost)、交付(Delivery)、服务(Service)并重的原则。企业采购管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关系逐步强化和完善的过程,从低价值的隔臂关系(Arm’s length relationships)到高价值的合作关系(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的发展,双方在互信交易的基础上营造无障碍的沟通环境,建立良好、长远、双赢的供应商伙伴关系[3]。
(一)交易管理标准化
交易管理(Transaction Management)是初级的采购管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为简单的买卖关系,供应商充当贩卖商的角色。其特征为:围绕着采购订单(Purchase Order)与供应商进行较容易的讨价还价;仅重视如价格、付款条件、具体交货日期等一般商务条件;被动地执行采购和技术标准。其核心思想为订单管理。
公司的采购是通过采购员进行的。首先由采购员组织供应商的认证工作,通过上门调查、产品认证、试生产、供货跟踪等手段,在供应商资料库中确认能供应产品的供应商。之后,在某一约定的时间段内,通过电话询问或招投标的方式,得到供应商的报价并挑选其中报价最低的作为中标者,与之进行后续的合约工作。该采购过程较长、重复工作很多,一般适用低值、常用物品的采购,并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的采购流程控制。该阶段企业应该重视对供应商的合约履行及准时付款,达到获得供应商最佳配合的目的。
不过该模式在面临新兴技术和产品快速更新的时候,它不适应于价格变化快的产品,往往会使企业在经济上受到损失。
(二)竞争管理集中化
竞争管理(Competition Management)是中级的采购管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为传统的竞争合作关系,供应商充当合格供货商的角色。随着对前期大量订单的经验总结以及管理技能的提高,管理人员意识到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和集中采购的必要性。其特征为:围绕着一定时间段的采购合同,试图与供应商建立长久的关系;加强对供应商其它条件的重视,如订单采购周期、送货、经济批量、最小订单量和订单完成率;重视供应商的成本分析;开始采用投标手段;加强了风险防范意识和成本控制管理。其核心思想为以团队运作为主的区域集中采购。
公司的采购是把采购需求汇总起来,由各个采购团队负责特定领域内的物料采购,寻找合适的供应商,达到节约成本的目标,确保材料的充足供应。一是引入竞争机制发挥批量采购优势,实行以招标、议标、电子商务采购的方式。二是对不符合招标条件的物料实行会签制的自行采购,使采购业务公平、公正、公开。三是建立健全采购决策、采购权限、采购审批等程序,指定专门部门对采购计划和采购全过程的审核和监督,更好地规范了采购行为,降低了采购成本。该阶段企业应该重视集中化采购,达到节约采购成本的目的。
不过该模式在面临世界经济的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时候,公司之间的竞争变成供应链之间竞争的时候,怎样在供应商不断增多的同时有条不紊地管理供应商?怎样在压低供应商价格的同时和供应商保持良好关系?怎样在降低物料采购成本的同时保持产品的优异质量?怎样在统一供应商标准的同时不失采购的灵活性?
(三)供应链管理共享化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中高级的采购管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为伙伴型合作关系,供应商充当合作伙伴的角色。其特征为:与供应商建立策略性伙伴关系;更加重视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和效率管理;与供应商共同研发产品及其对消费者的影响;寻求新的技术和材料替代物,OEM方式的操作;更为复杂和广泛的应用投标手段。其核心思想为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让供应商早期参与采购需求的分析和开发。
公司的采购流程划分为战略采购和订单协调两个环节,战略采购包括供应商的开发和管理,订单协调则主要负责材料采购计划,重复订单以及交货付款方面的事务。战略采购就是合理选择供应商,并与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供应商进入制造商的生产过程;小批量采购;实现零库存或少库存;交货准时,包装标准;信息共享;重视教育与培训;严格的质量控制,产品国际认证。该阶段企业应该重视供货商的先期参与运用供货商的专业知识以及经验来共同设计开发新产品,达到降低成本和加速产品上市时间的目的。
随着企业全球化采购的深入,供应商早已不是以前的小供货商,而是企业的战略联盟者(Strategic Alliance)。对于这些不再俯首帖耳、有时甚至还会高高在上的“伙伴”们,如何才能让它们为公司的业务做更大的贡献呢?
(四)战略采购随需而变
战略采购(Strategic Procurement)是高级的采购管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为策略联盟合作关系,供应商充当联盟者的角色。其特征为:集成采购战略;加强供应链管理;优化解决方案;高效的项目管理;深层次的战略管理;针对公司和客户需要,对自身关键性材料或服务的需求进行战备部署,与认证的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在研究开发阶段进行合作,以减少制造中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共同面对市场的竞争与挑战,取得市场上的购买优势。其核心思想为增强企业核心业务,对自身没有能力做或虽有但成本高于业界水平的业务进行外包管理。
公司的采购是以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采购,从根本上重新构架企业的采购模式,彻底改变企业的供应链,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无缝的订单履行信息流,从而优化采购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缩短采购周期、减少过量库存、降低采购管理成本、降低采购产品价格、增进企业间的合作,使交易双方均能获得长期的收益。而且,电子采购的过程是与企业其它系统优化整合的过程,从而使成本节约的幅度及改进过程的效益更加凸显。该阶段企业应该重视对供应商的培训,视供应商为在外工厂的延伸,与供应商拥有共通的语言,达到企业和供应商联合的持续性改善的目的。
战略采购的具体形式是企业和具有“战略联盟伙伴”地位的供应商确立相对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而不是每一次采购均实施招标操作程序,以此降低双方乃至整个供应链的营运成本,达到“双赢”目的。应该说,“战略采购”是“竞争采购”的深化,是一种更高层面的、企业之间形成供应链关系的、双方“双赢”的采购模式。
四、结论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供应商(RightSupplier),在确保合适的品质下(Right Quality),与合适的时间(Right Time),以合适的价格(Right Price),购入合适数量的商品(RightQuantity),以企业最低成本生产最想要的产品。采购管理作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受到国内企业的关注。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采用何种采购管理方式。中国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和信息技术的更新状况,适时调整企业采购管理策略,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自身的、包括无形的和有形的资源,适时、适地、适量地进行采购。
参考文献
[1]徐杰等.《市场采购理论与实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年7月.
[2]IFS项目组.PTP(Procure to Pay)专刊,http://3ms.huawei.com,2008年5月.
[3]邓俊良.《新竞争时代中的采购管理实务》,大众计算机,2005年4月.
作者简介:
【企业文化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08-01
企业文化的作用及如何塑造企业文化09-30
什么是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的意义11-07
企业文化传统文化07-30
企业管理企业文化06-25
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09-03
企业文化与区域文化10-09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09-10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支柱07-04
企业的企业文化诊断方案范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