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虹商场2010年度报告财务分析

2024-07-21

天虹商场2010年度报告财务分析(5篇)

1.天虹商场2010年度报告财务分析 篇一

天虹百货柜长实习报告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转眼来到天虹已经快有两年的时间了。在这两年间,获益良多,感受也颇多。我也由一名普通的员工,得到公司的培养,有机会去实习做百货柜长。

现将近期的学习总结详述如下,望领导给予批评及指导。

1、作为一家全国连锁的大型百货商场,通过销售赚取利润是企业最根本的目的,当然,不是唯一的目的。但是没有利润,企业无从滚动发展。所以,了解各种品牌及货品的当日销售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对畅销品及时跟进补货,对次销品和滞销品进行销售分析,提出合理的销售方案或其他意见。也是做为柜长必修的课题。带领好员工执行公司营业规范,提供优质服务,满足顾客的购买需要,展现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

2、刚才提到了服务,所以这里也想说一下自己对于客户服务的感受。自己也做过收银员,所以对于客户服务这一块,真的是感触颇深。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顾客,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不同的顾客都得到满意呢?这对自己的沟通能力也是一种提高。做为百货柜长,也是经常负责处理一些顾客的投诉,一些特殊的要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让我们的客户得到满意。帮助公司管理层一臂之力,一同合力培训优秀店员,统一提高服务水准。让我们的服务口碑一传十,十传百,为公司开发更多的顾客资源。

3、对商场的专柜进撤柜管理,学会如何的区分商品的畅滞销,总结个人的经验,为公司提出良好的建议。从专柜的一些装修方面也可以学到是否店内灯光与商品搭配不当,使得商品不够鲜艳。南北楼通道是否装修不到位,没有起到吸引顾客的作用。等等。

4、做为柜长,起到了一种监督员工、协调上下级关系等的作用。所以,也要学会及时的向上级领导反映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寻求解决的办法。更要学会关心下属员工的工作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帮助指导其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从而双方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另外,对于新员工,也要协助培训好新员工的操作技能,教会其日常的工作的操作流程,使新员工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其实,公司的管理制度都比较完善,管理成熟,稳定模式化;人力资源也充足,岗位配置合理,各部门分工较明确,工作中积极配合,部门负责人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员工爱岗敬业,工作态度积极,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保证了公司的稳定性及可持续发展性;另外公司资金力量雄厚,财务管理完善,保证了公司的发展能力及市场竞争能力。我明白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但是将有限的能力放在无限发展的事业里,我觉得很充实。

虽然本人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会不断的提高自己,对公司文件的进一步加深学习,争取每天熟看一个文件,并总结学习心得;增加巡场次数,才能够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累积现场管理经验;积极参加公司的各项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认真学习教练和其他同事的管理方式,扬长避短,虚心请教。在未来的日子,我相自己我一定会做得更好,也请领导们给予我信任与机会!

2.天虹商场2010年度报告财务分析 篇二

2010年, 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在多年的最低收购价连续提高的政策累积效应之下稳步走高。一季度在产区低温, 西部旱情影响下保持强势;二季度小麦收购期间, 市场上涨预期明显, 多主体上演抢粮大战, 新粮价格快速上涨;三季度在政策调控加强的背景下, 小麦价格保持平稳;四季度在市场流通粮油紧缺, 国家政策调控力度加大共同作用之下, 小麦价格保持高位震荡态势。

2010年以来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在减产、需求、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呈现出大幅上涨走势。6月开始, 受政策调控, 国内玉米市场高位震荡。10月之后, 受大宗商品涨价带动, 新季玉米价格高开高走, 快速上涨。11月末在国家调控措施影响下, 开始走弱, 目前保持了高位小幅波动。

2010年以来, 国内稻米价格总体持续震荡上扬。新季稻谷上市后, 价格普遍高开高走, 托市未能启动, 新季中晚籼稻及粳稻走强态势更加明显。11月份, 秋粮大范围收获上市, 价格屡创新高。11月末开始, 因国家调控措施连续出台, 局部地区稻米价格高位略有回调, 总体保持了高位整理态势。

受临储政策及国际市场的双重影响, 2010年1~4月份国内主产区大豆价格总体在临时收储价格附近平稳运行。5月之后, 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在外围市场的压力之下走弱;7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在外盘强势上涨及国内需求回暖带动下, 国内大豆现货价格出现连续大幅上涨;受调控政策影响, 11月中下旬国内大豆价格略有回落, 之后保持了小幅震荡行情。

2010年上半年, 国内食用油市场供给充足、价格承压下行。进入第3季度后, 油脂进入季节性消费旺季, 加上去库存化过程消耗了一部分油脂库存, 油脂市场快速反弹。10月开始, 受外盘走强带动, 油脂价格呈现了继续上涨行情。11月中下旬, 受国家调控措施影响, 价格出现回落, 近期保持相对稳定。

小麦市场

一、生产情况

2010年11月, 农作物秋冬种已近尾声, 全国冬小麦播种基本结束。据农业部农情调度, 2010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达3.4亿亩, 增加100万亩。在各类秋冬作物面积协调增加的同时, 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 适播期早、抗寒性强的半冬性小麦品种面积继续增加, 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进一步扩大。

二、供求平衡分析

中华粮网供需平衡数据显示, 受国家提高最低收购价的影响, 小麦播种面积稳中有增。预计2010年全部小麦播种面积约3.66亿亩, 同比增加300万亩, 增幅0.8%。其中, 冬小麦约3.36亿亩, 较上年增加200万亩, 增幅0.6% (农业部预计冬小麦播种面积3.4亿亩, 增加100万亩) ;春小麦约3 000万亩, 增加100万亩, 增幅3.4%。

(单位:亿kg)

农业部预计2010年冬小麦总产1 085亿kg, 增产5亿kg。但根据中华粮网实地调研结果, 今年冬小麦总产略低于上年水平。预计2010年全部小麦产量1 140亿kg, 减少11亿kg, 减幅1.0% (冬小麦1 065亿kg, 减产15亿kg;春小麦75亿kg, 增产4亿kg) 。

三、小麦市场价格走势及市场特点

1. 2010年小麦价格震荡上涨

据中华粮网数据中心监测显示, 12月底, 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三等普通白小麦平均价2 046元/t, 较年初上涨74元/t, 年涨幅4.83%。2010年以来, 我国小麦价格不断波动上涨, 一季度在产区低温, 西部旱情影响下保持强势, 二季度小麦收购期间, 市场上涨预期明显, 多主体上演抢粮大战, 新粮价格快速上涨, 三季度在政策调控加强的背景下, 小麦价格保持平稳, 四季度在市场流通粮油紧缺, 农民惜售不减的情形下, 小麦价格保持高位企稳态势。

2. 市场主体上涨预期明显

从国家连续提高托市收购价格以来, 小麦市场价格逐步上涨, 市场主体预期价格上涨已成常态。以三等白麦为例, 2010年托市价格为1.80元/kg, 较2009年上调0.06元/kg, 国家连续的上调托市收购价格, 目的是保护农民利益,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但客观上推动了粮价的上涨, 2010年托市收购期间, 市场对后期粮价上涨的预期尤为明显。

3. 托市麦投放量充足, 成交率保持低位

2010年以来, 托市小麦投放量一直居高不下。4月份投放量由一季度的400万t增加到450万t, 之后一直保持着每周450万t的投放量。国家保持较高投放量的目的是保证市场供应, 维护市场稳定。由于投放量较高, 需求量有限, 托市麦成交率保持低位水平。截至12月29日, 2010年国家通过公开拍卖、定向销售等方式投放政策性小麦21 849.7万t, 成交3 599.6万t, 成交率16.47%。

(单位:万t)

4. 强麦期货先抑后扬

2010年强麦期价呈先抑后扬走势。上半年的强麦期价在基本面平淡的大环境下波幅较小, 交投清淡。新粮上市成为2010年期价走势的时间分水岭。8月份开始全球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创下了两年来的最高水平, 而受全球小麦减产和通胀预期增强等因素推动, 强麦期价也快速攀升。市场对小麦供应的担忧以及投机资金的大举入场也使得期价继续夺目上涨, 11月份创下国内麦价历史新高。随后在政府对粮价调控及宏观压力下期价大幅回落。而在国内外天气炒作影响下, 12月的强麦期价再次表现突出, 发力上攻。由于小麦品种结构供给失衡, 优质小麦供应紧张, 主产区天气状况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预计2011年强麦期价仍将保持高位震荡格局, 后期可配合关注国家农业政策、宏观调控手段、市场心理、国际市场及周边商品价格动向等因素。

四、影响价格变化因素分析

1. 政策面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 2011年托市价继续上调

2010年农产品一直处于政策的保护范围之内, 受宏观经济及市场操作影响, 部分农产品波动较大, 相关调控政策不断出台, 目的是维护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的波动范围。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国家将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将2011年生产的白小麦 (三等, 下同) 、红小麦和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kg 95元、93元和93元, 比2010年分别提高5元、7元和7元。虽然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出台对目前高位运行的小麦市场影响有限, 但是从长期看来, 这项政策进一步抬升了小麦市场价格的底部空间, 使得后市小麦市场价格易涨难跌。

2. 政策支持粮食生产, 冬小麦种植面积稳定

为维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保护国家粮食安全, 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较强。2010年4月19日, 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扶持农业生产的7项政策措施, 包括中央财政按每亩10元的标准, 对全国11个冬小麦主产区5 300万亩弱苗麦田给予补助等。10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 要切实抓好秋粮收购和秋冬种工作, 认真组织秋粮收购, 落实好秋冬种各项部署, 引导农民稳定冬小麦、冬油菜播种面积。农业部要求, 2010年秋冬种主要任务之一是稳定粮食面积, 力争冬小麦面积稳定在2009年3.38亿亩的水平上。国家再次大幅度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 稳定农民收入预期, 加上小麦市场价格较好,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麦的积极性。

3. 宏观经济面通涨预期较强, 推动麦价上涨

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 前3季度GDP同比增长10.6%, CPI同比涨2.9%;9~11月CPI分别为:3.6%、4.4%和5.1%, CPI不断创出近两年的新高, 管理通胀已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宏观调控政策也不断出台措施, 包括提高银行准备金及连续提高基准利率。整体来看, 较强的通胀预期会推动大宗商品的价格, 对小麦市场价格形成潜在利好, 但不断加强的政策调控会逐步影响后期市场价格, 上涨的动力也将受其影响。

4. 农产品整体上涨动力不减, 政策主导后期市场

2010年整体农产品市场涨声不断, 2010年, 农产品涨价“你方唱罢我登场”, 从蔬菜到粮食, 从绿豆、大蒜到苹果、土豆, 从大豆、棉花到下游的食用油和纺织品, 各种农副产品纷纷接过涨价的接力棒, 上演了涨价的集体狂欢。稻谷、玉米等价格居高不下, 在比价效应的推动下小麦价格下跌的可能性不大。而在抗通胀的大环境下, 价格飞涨触发了政府的密集调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 2011年要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 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 这也表明政策将主导后期市场。

五、2011年市场展望及操作建议

2010年小麦市场整体保持高位趋强走势, 在市场对麦价上涨预期较强的背景下, 农民惜售小麦心理增加, 市场多方主体争抓粮源积极, 导致市场价格保持在高位。2010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量为2 264.58万t, 较往年明显减少。在下半年国际宏观经济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 农产品市场操作因素不断, 客观推动了小麦价格的上涨。

在国家相关调控政策出台的影响下, 12月份小麦价格已经出现回稳态势。2011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仍是小麦市场价格走势的决定力量。由于当前政府仍致力于治理通胀, 政策面以维护市场稳定为目的。预计2011年小麦市场将呈现高位平稳态势。

建议后期关注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及政府调控政策, 农产品整体运行态势及相关品种走势, 产区小麦生产状况等因素。

玉米市场

一、生产情况

虽然受北方地区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影响, 2010年许多地区玉米播种进度推迟, 但由于玉米生长期间总体天气状况良好, 加上受玉米种植比较收益相对较高的影响, 2010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增加, 2010年玉米生产获得了丰收。虽然各机构对2010年具体产量数据的预测有一定的差异, 但由于2009年玉米产量减幅较大, 市场普遍认为2010年玉米产量将会较2009年有明显的增加, 只是在增加幅度方面出现了一定的数量差异。中华粮网数据显示, 受玉米价格高位运行影响, 2010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约4.71亿亩, 较2009年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预计全国玉米总产量约为16 500万t, 较2009年增加950万t。

二、供求平衡分析

受2009年玉米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影响, 2010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有所增加。由于2009年东北产区玉米种植收益高于大豆, 农民在2010年春播时扩大了玉米的种植面积。黄淮产区因冬小麦播种面积扩大, 也为2010年玉米播种面积增加打下了基础。预计2010年东北三省一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76亿亩, 同比增加700万亩, 增幅4.1%;黄淮地区4个主产省 (晋、冀、鲁、豫) 玉米播种面积1.54亿亩, 同比增加466万亩, 增幅1.3%。预计全国玉米播种面积4.71亿亩, 同比增加1 000万亩以上, 增幅2.2%。预计2010年全国玉米总产1 650亿kg, 较上年增产95亿kg, 增幅6.1%。

(单位:亿kg)

国内玉米消费主要是饲料和工业消费, 相对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 宏观经济形势对玉米消费影响较大。随着经济复苏, 2010/2011年度国内饲料和深加工玉米保持稳定。预计2010/2011年度国内玉米消费量1 570亿kg, 比上年度增加22.5亿kg, 增幅约1.5%。

三、玉米市场走势综述及市场特点

1. 现货

2010年以来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总体呈现出不断上涨走势。南方16省份的饲料养殖企业到东北采购玉米的补贴政策揭开了多元主体竞购的开始。受多元主体竞购影响, 从3月开始, 国内玉米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为了稳定国内玉米市场价格, 5月下旬国家开始加大对玉米市场的调控力度, 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一度小幅走弱。但7月中旬之后, 国内玉米价格再度开始上涨, 并且突破了前期的高点。9月开始, 受玉米上市的季节性压力, 国内玉米价格出现小幅回落。新玉米上市之后, 在外围商品涨价的带动之下, 新玉米收购价格高开高走, 出现了反季节的大幅度上涨行情。11月末开始, 受国家一系列不断加大的调控措施的影响, 全国玉米价格开始回稳, 局部地区玉米价格略有走弱, 总体市场趋于稳定。

据中华粮网价格监测显示, 2010年12月26日当周, 全国中等玉米主要粮油批发市场成交均价为2 014元/t, 较上月底上涨17元/t, 较2009年底上涨240元/t。

2. 期货

2010年以来大商所玉米期货合约价格走出了大幅上涨的走势, 玉米现货价格走强成为期货合约走强的基础。5月中旬至6月中旬, 在国家调控压力之下, 国内玉米期货价格曾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调。7月份开始, 受国内养殖业复苏的影响和国内部分地区遭受灾害性天气的提振以及小麦等品种上涨的带动, 玉米现货价格止跌反弹, 推动了玉米期货价格再度上涨。同时, 美盘玉米的大幅上涨也为国内玉米期货价格形成了提振。10月开始, 新季玉米上市后现货价格的大幅走高推动期货价格继续大幅上涨, 而流动性泛滥的金融环境也为玉米期货的上涨提供了资金基础, 国内玉米期货合约不断刷新历史高点。11月下旬, 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稳定物价的调控措施压力之下, 玉米期货价格开始出现回落走势。12月份, 受玉米现货价格坚挺的支持, 大商所玉米期货价格再度趋强。12月29日, 大商所玉米指数收盘报2 282元/t, 较2009年底上涨439元/t, 涨幅23.82%。

3. 深加工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 随着经济的复苏, 玉米深加工产品价格开始上涨, 玉米深加工企业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 对玉米需求量增加。2010年以来, 玉米深加工产品价格继续上涨, 推动深加工企业开工率维持高位。为了稳定玉米价格, 优先保证饲料养殖业供应, 从5月18日开始, 国家在东北产区的临储玉米拍卖中限制深加工企业参与;11月16日开始, 跨省移库临储玉米拍卖中也开始限制深加工企业的参与;从7月15日起取消了酒精和玉米淀粉的出口退税;11月5日, 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对玉米深加工已建和在建项目进行清理的紧急通知”, 关停违规建设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国家对深加工企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显示了国家稳定国内玉米价格的意图。

深加工企业产品的上涨推动深加工企业玉米需求量的增加。近期包括酒精和淀粉在内的深加工产品价格继续保持了上涨的行情。以吉林深加工企业为例, 12月24日, 吉林玉米淀粉报价为3 050元/t, 吉林食用酒精报价为6 450元/t, 玉米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为1 860元/t, 深加工企业玉米淀粉加工理论利润水平约在260元/t, 酒精加工理论利润水平约在498元/t。

4. 饲料养殖

据发改委数据显示, 12月15日, 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出场价格13.97元/t, 较前期略有回落, 但仍处于2010年以来的较好水平;全国猪粮比价为6.59, 生猪养殖业处于比较良性发展的状态;2010年11月全国生猪存栏量为45 470万头, 也处于2010年以来的高位。饲料养殖业效益的提升推动饲用玉米需求量增加, 对玉米价格构成支持。据中华粮网数据显示, 预计2009/2010年度全国饲料玉米消费量为9 700万t, 预计2010/2011年度全国饲料玉米消费量将增加150万t至9 850万t。

5. 玉米收购

2010年新季玉米上市后, 随着收购的展开, 玉米上市量开始逐渐增加。特别是随着11月末国家稳定物价措施的不断出台, 农户玉米惜售情绪有所缓解, 玉米上市量较前期增加。据国家粮食局数据, 截至2010年12月20日, 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等10个玉米主产省 (区) 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0年新产玉米2 615.8万t, 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671.2万t, 占收购总量的26%。

6. 玉米拍卖

2008/2009和2009/2010年度, 国家共在东北产区收购了超过3 600万t的临时存储玉米, 并且从2009年7月以来持续的进行了临储玉米的拍卖, 2010年6月中旬开始, 还增加了部分中央储备玉米拍卖, 玉米拍卖对遏制国内玉米市场价格的上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至2010年12月底, 2010年以来国家累计投放到拍卖市场的临储玉米约6 345万t, 累计成交量约2 745万t。

7. 港口

受国家一系列不断加大的稳定物价措施的影响, 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开始稳定, 南北港口价格也较前期保持平稳。2010年12月29日, 北方港口玉米水分15%以内的收购价基本稳定在2 000元/t左右, 港口平舱价2 060~2 070元/t, 较上月末基本持平, 港口库存约125万t;广东港口东北新玉米成交价2 150~2 160元/t, 陈玉米成交价格在2170~2 180元/t, 较上月末变化不大, 广东港口库存约23.5万t。据消息称, 从2011年1月1日起, 深圳港口卸船费用将上涨3元/t, 出库存费用将上涨2元/t, 从而会提升玉米成本。12月底, 大连至广东港粮船运费为60~70元/t, 较上月末下跌10~15元/t。

单位:万t

(数据来源:中华粮网)

四、2011市场展望及操作建议

在国家有关部门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之下, 从11月末开始, 产销区及港口玉米价格开始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走势, 贸易商入市收购心态趋于谨慎, 用粮企业观望心理有所增加, 目前各地玉米价格小幅震荡, 波动幅度不大。从后市来看, 由于国家调控物价的力度目前仍呈加大之势, 短期国内玉米价格仍将面临政策性的压力, 短期预计会延续震荡走势。但由于通胀预期及国内玉米需求的增加, 预计跌幅将会有限。

目前包括饲料及养殖企业和深加工企业在内的玉米需求都处于非常旺盛的时期, 而国际玉米市场价格也处于高位运行状态, 这对后期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提供有力的支持。另外, 国储玉米经过长时间的拍卖, 后期也面临着补库的需求, 这都将会对国内玉米价格形成支持。在经过震荡之后, 后期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或将重新走强。

由于玉米价格的大涨大落都将对用粮企业生产造成较大的压力, 近期国内玉米价格的回落将会为用粮企业提供较好的买入时机。尽管近期玉米价格的回落并没能有效缓和农户的惜售心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玉米价格的波动或将降低农户的玉米价格看涨预期, 预计后期玉米市场成交量会较前期出现增加态势。用粮企业可根据生产需要, 逢回落积极参与市场收购, 充实库存。

稻米市场

一、生产情况

受最低收购价继续提高、种粮补贴力度加强、种稻效益较高等利好影响, 2010年农户种植稻谷积极性较高。据调查, 2010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4.5亿亩, 同比增539万亩, 增幅1.2%。其中早籼稻播种面积8 787万亩, 中晚籼稻2.4亿亩, 粳稻1.25亿亩。2010年国内自然灾害多发重发, 南方籼稻产区普遍减产, 稻谷总产量同比略有下降。据调查, 2010年全国稻谷产量1 943亿kg, 同比减8亿kg, 减幅0.4%;其中, 早籼稻产量308.5亿kg, 中晚籼稻1 031亿kg, 粳稻604亿kg。

二、供求平衡分析

消费:随着人口的增加, 稻谷口粮消费量维持趋升态势;且受稻谷与玉米价差缩小影响, 2010年稻谷用于饲料、工业的量有所增加。预计2010年国内稻谷消费量1 865亿kg, 同比增27.5亿kg;其中, 口粮消费量1562.5亿kg, 饲料用粮165亿kg, 工业用粮95亿kg, 其他用粮42.5亿kg (见表5) 。

进出口:2010年, 因国内稻米价格持续攀升, 为稳定国内粮价, 国家加大了大米的进口力度, 并相应减少了大米的出口。不过, 受配额限制, 2010年国内稻米进出口总体仍保持较低水平, 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

(单位:亿kg)

库存:为稳定国内稻谷价格特别是粳稻价格, 2010年国家政策性粮投放力度加大, 导致国内稻米库存同比略有下降, 其中粳稻库存下降明显。不过得益于近两年国家对籼稻相继实施临储及托市收购, 及2010年东北粳稻实现恢复性增产, 目前国内稻谷库存总体仍在高位。据国家粮食局统计, 11月末, 各类粮食企业大米库存同比减0.9%。东北三省各类粮食企业大米库存同比减2.7%。其中东北三省含临储及最低收购价的政策性粳稻库存同比减98%。

综合预计:2010年度我国稻谷总供应量约1 948亿kg, 需求量1872.5亿kg, 年度结余75.5亿kg, 全年稻米供需形势仍然较好, 处于近几年较高水平。

三、稻米市场价格走势综述及市场特点

1.价格走势。2010年, 国内稻米价格总体震荡上扬, 幅度高于2009年同期水平运行。12月以来, 为稳定物价, 国家加大了对粮油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 国内稻米价格整体止涨并趋弱整理。2010年12月23日全国稻谷收购价格指数为128.98, 较年初上涨23.1%。其中, 早籼稻收购价格指数为118.07, 较年初上涨17.2%;中晚籼稻收购价格指数112.10, 较年初上涨17.6%;粳稻收购价格指数为152.63, 较年初上涨25.4%。

粳稻米。因2009年东北粳稻减产及运输补贴等支撑, 2010年国内粳稻米价格持续走高, 于6月价格创下高点。7~9月, 因国家加大了粳稻定向销售的调控力度及大米进入消费淡季, 粳稻价格逐渐回落。10月新粮上市后, 市场普遍看好后市, 粮企入市积极, 价格高开高走, 于12月再创年内新高。

籼稻米。2010年上半年, 受最低收购价继续提高、粳稻米价格屡创新高等拉升, 国内籼稻米价格持续小幅上涨。下半年, 新季早稻因减产影响, 价格高开并小幅趋升, 10月份后在新季中晚籼稻大幅走高的拉升下, 早籼稻涨势更为明显。受粳稻回落、国家籼稻拍卖力度加大影响, 7月份后中晚籼稻整体小幅下跌, 10月份新粮上市后, 在减产和看涨心理的作用下, 新粮价格屡创新高, 涨幅较大。12月份, 国家加大了对粮油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 籼稻米整体略有回调, 但价格仍位居高位。

2.市场特点。2010年国内稻米市场呈现以下4个特点。一是受物价整体攀升、自然灾害多发等支撑, 国内稻米价格总体保持上涨态势;二是因2009年国内粳稻减产, 在供需结构性不平衡的影响下, 前3季度稻米市场总体呈现明显的“粳强籼弱”格局, 粳籼价差屡创历史新高, 其中8月份国内 (2级粳稻-2级晚籼稻) 差价约627元/t, 达到历史最高值;三是近年来大米加工业发展迅速, 对原粮的需求也随之大增;同时, 金融危机以来, 国家持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社会流动性资金较充裕, 多元化收购主体收购能力较强, 均促进了新季中晚籼稻及粳稻价格高开高走;四是大米作为我国的主要口粮, 需求相对平稳, 在原粮因竞争激烈价格不断攀升的形势下, 2010年来“稻强米弱”现象继续存在, 晚稻上市后这一特征更加明显。

3.早稻期货。2010年, 国内早稻期货主力合约总体呈现震荡走高局面, 于11月中旬创下年内最高收盘价2 480元/t。影响早稻期价走势的主要有天气因素及热钱进入。12月, 在国家宏观调控压力下, 早稻期价持续弱势整理, 年末收盘价在2 349元/t, 与现货价差约200元/t。

4.收购情况。2010年, 新季稻谷上市后, 多元收购主体入市积极, 稻价普遍高开高走, 托市均未启动。据统计, 截至9月30日, 主产省各类粮企累计收购2010年产早籼稻676.1万t, 同比减129万t, 减幅16%。其中国有粮企累计收购425.8万t, 同比减177.7万t, 减幅29.4%。截至12月20日, 主产省各类粮企累计收购新季粳稻1 168.2万t, 同比增286.5万t;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531万t, 同比增111.5万t, 占收购总量的45.5%。主产区各类粮企累计收购新季中晚籼稻1 472.8万t, 同比减69.3万t。其中国有粮企700.8万t, 同比减314.2万t, 占收购总量的47.6%。

5.政策性稻谷拍卖情况。2010年国家持续向市场投放政策性稻谷, 有效保障了市场供应。据统计, 截至12月31日, 国家累计向市场投放早籼稻约544万t, 成交188万t, 成交率35%, 成交均价1 899元/t;投放中晚籼稻约8 263万t, 成交813万t, 成交率10%, 成交均价1 958元/t;投放粳稻约535万t, 成交330万t, 成交率62%, 成交均价2 220元/t。

6.加工利润。12月份, 因调控压力, 大米走货总体仍保持平淡, 月底受两节提振, 大米购销转好, 企业加工利润有所回升, 但“稻强米弱”仍严峻, 米厂加工利润依然不高。

(单位:元/t, 新稻水分17%)

四、2011市场展望及操作建议

1. 供需形势

一是稻谷有望恢复性增产, 预计2011年国家将加大水稻生产的支持力度, 加之种稻效益较好, 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依然会较高;但受耕地、水资源等限制, 面积增加有限。二是需求将继续维持略升态势。三是进出口量预计仍保持低水平。四是2011年稻米供需形势改善, 粳稻供需偏紧的矛盾将有所缓解。

2. 市场形势

保证市场的有效供给和粮食价格在合理范围内稳中趋升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方针。受政策利好及经济继续向好发展支撑, 预计2011年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将较2010继续走高;但在稻米年度供需形势较好及目前稻米价格已运行至高位的情况下, 预计2011年稻谷续涨空间有限。同时, 受供需基本面向好影响, 后期一旦粮源集中进入市场, 或新季稻谷丰产并上市等影响, 价格或出现阶段性回落。另外, 需关注国家调控政策与收购政策的变化, 特别是国家粳稻库存处于低位, 补库需求较大, 加之2010年粳稻丰收, 供应形势较好, 为满足农民售粮需要, 后期国家仍有可能对粳稻实施临储收购。

粳稻。2010年东北粳稻增产明显, 同时运输补贴政策取消, 粳米销售优势下降, 将有效缓解近两年粳稻持续供需偏紧的状态;此外, 2010年粳稻米价格已位居高位, 预计2011年粳稻上涨空间有限。不过, 由于当前国家粳稻库存处于历史低位, 补库需求较大, 加之粳米质量好, 潜在需求强劲, 且前期粳稻收购成本高, 市场主体对粮价仍存有较高预期影响, 预计2011年国内粳稻米价格总体将保持高位窄幅震荡运行。

籼稻。虽然2010年国内籼稻总体出现小幅减产, 但由于我国籼稻本身供大于需, 且经过连续7年增产的积累, 库存居于高位, 籼稻供给充足。预计2011年, 国家仍将继续维持甚至加大政策性籼稻的拍卖投放力度, 保障市场供给, 稳定市场价格。同时, 如果天气利好, 2011年籼稻出现恢复性增产, 供需宽松的环境将继续抑制目前籼稻的上涨空间。综上分析, 预计在政策及稻米成本的提振下, 2011年国内籼稻米价格总体将保持高位运行, 但在供需预期宽松的形势下, 籼稻上涨乏力, 或呈现阶段性趋弱行情。

大豆市场

一、生产情况

受墒情较好及播种后持续高温天气影响, 主产区大豆作物整体长势良好。2010年头号产区黑龙江省大豆作物结荚数量高于2009年, 单产预计在150kg/亩左右, 部分地区或能达到175.5斤/亩以上。相比之下, 2009年的平均单产在100kg/亩左右。由于作物成熟度高且普遍实行机械化收割, 东北特别是黑龙江省大豆收获期提前, 收获进度也明显快于去年。预计2010年全国大豆产量为1 500万t, 较2009年微增0.67%。

二、供求平衡分析

国家对东北地区2009年产大豆实行临时收储,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种豆受益;但由于国内玉米价格较高, 而受进口豆冲击, 国内大豆价格稳中趋跌, 种植比较收益低, 继续影响2010年大豆生产。根据农业部门种植意向调查, 主产区黑龙江大豆播种面积继续下降, 减少500万亩以上。预计2010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1.2亿亩, 较上年度减少600万亩, 减幅4.8%。预计2010年全国大豆产量150亿kg, 较上年略增。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复苏, 2010/2011年度国内大豆消费量继续增长。预计2010/2011年度全国大豆消费量630亿kg, 同比增加30亿kg, 增幅5.0%。其中, 压榨量490亿kg, 同比增加15亿kg, 增幅3.2%。从进口情况看, 随着国内需求上升, 进口量将继续增加。

单位:亿kg

(单位:亿kg)

三、大豆市场情况

1. 购销情况

自2008年大豆新榨季开始, 为拉动大豆价格, 保护农民利益, 我国政府连续两年在东北四省区启动了大规模的政策性收购。在2010年该政策在东北主产区得以延续, 据统计, 截至12月25日, 国家累计收购2010年产大豆925 400t。

2010年12月份, 我国先后进行了三次共88.84万t国家临时储备跨省移库大豆竞价交易会, 均以流拍收场;另外, 黑龙江省也在12月举行了五次共101万t省储大豆竞价交易会, 仅首次拍卖成交5.5万t, 其余全部流拍。分析认为, 拍卖底价偏高及市场供应相对充裕是政策性大豆始终不被看好的主要原因。

2. 价格情况

受临时收储政策及国际市场的双重影响, 2010年1~4月份国内主产区大豆价格总体在临时收储价格附近平稳运行;5月之后, 随着临时收储期限结束, 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在外围市场的压力之下明显下跌。年内低点为3 527元/t, 出现在6月末7月初;7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在外盘强势上涨及国内需求回暖带动下, 国内大豆现货价格大幅走高, 年内高点为4 080元/t, 出现在11月上旬末;11月中下旬以来, 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国内外期货市场震荡调整的影响, 国内大豆现货价格止涨回落。据“中华油脂网”监测, 2010年12月末全国三等油用大豆收购均价为3 922.5元/t, 较年初上涨114.3元/t, 涨幅为3.0%;港口分销均价约4 100元/t, 较年初上涨300元/t, 涨幅为7.9%。

受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强势及下游油粕产品不断攀升等因素影响, 2010年以来国内大豆期货市场整体呈现宽幅震荡行情, 底部逐渐抬高。年初, 大商所大豆1109合约期价3 765元/t, 至12月末涨至4 546元/t, 涨幅为20.74%。

四、影响价格变化因素分析

1. 国际市场震荡上行支撑国内豆价

随着我国对进口大豆需求的不断增加, 较高的进口依赖度使国内大豆市场行情很大程度上被国际市场行情变化所左右。因此, 国内大豆市场价格除了受自身供需基本面因素影响之外, 国际大豆市场走势对其影响至关重要。在美国大豆库存趋紧、中国需求旺盛及周边商品市场强势等因素的影响下, 2010年以来国际大豆价格先抑后扬, 整体呈现震荡上涨态势。年初, CBOT大豆3月合约期价388.75美元/t, 到12月末涨到505.59美元/t, 涨幅30.06%。年初, 美湾2号黄大豆FOB价格为421.1美元/t, 到12月末涨至533美元/t, 涨幅26.57%。

2. 2010年以来国内大豆进口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 2010年1~11月份中国进口大豆总量达到4 937万t, 同比增加30.7%。由于进口大豆持续、大量到港, 2010年以来国内主要港口进口大豆库存保持高位。根据监测, 截至12月末, 国内主要港口大豆库存约655.84万t, 较年初增加31.08万t。其中, 最高港存量出现在11月下旬, 达到662.74万t。进口大豆供应充足, 将压制国内大豆市场上行走势。

3. 临储收购政策构筑坚固价格底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 为保护农民利益, 2010年国家继续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实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国家粮食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出《关于2010年国家临时存储大豆收购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粮调[2010]169号) , 安排部署国家临时存储大豆收储工作。通知明确, 国家临时存储大豆挂牌收购价格 (国标三等质量标准) 为0.95元/kg, 相邻等级之间差价按0.01元/kg掌握;收购期限为2010年11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收购入库的大豆为2010年国产新大豆, 符合国标等内品质量标准。通知明确,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有关分公司为国家临储储存大豆收购的执行主体。与2009年政策相比, 2010年临储大豆收购价格有所上调。由于新年度东北地区临储大豆收购政策明确, 国产大豆市场价格的底部支撑较强。

4. 养殖业温和回暖, 豆粕需求提升

作为大豆主要副产品的豆粕是制作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 并且国内大豆需求主要来自于养殖业对豆粕的需求。年初养殖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从7月份开始全国猪肉价格触底回升, 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同期, 鸡蛋价格也出现明显上涨, 养殖业整体盈利能力快速回升, 补栏积极性持续提高。受此影响, 2010年前8个月豆粕价格一直处于震荡调整态势, 9月份至年尾则出现明显上涨。总的来看, 豆粕市场需求的逐渐转好, 将对大豆市场起到了一定支撑作用。

5. 食用油价格提升提振大豆行情

7月份以来国内豆油现货行情持续、大幅度上涨, 而就在迈入“万元”不久, 随着政府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出台, 自11月中旬开始国内市场豆油价格应声而落。受此影响, 油厂收购大豆原料态度谨慎。尽管当前豆油市场仍处于政策面利空氛围中, 不过, 按照往年惯例, 随着国内、春节不断临近, 市场中间环节贸易商蓄水池作用将开始显现, 而终端需求也有所增加, 尤其是对小包装的需求。因此, 在外盘强势反弹及消费旺季的带动下, 接近年末, 国内豆油市场期现价格大幅反弹, 重回“万元时代”。豆油价格的提升也将进一步提振国内大豆市场行情。

6. 种植成本进一步提升, 农民惜售心理强烈

2010年东北主产区大豆种植成本较2009年普遍增加。其中, 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成本为362元/亩, 较2009年增加1.12%;吉林省大豆种植成本455元/亩, 较2009年增加4.84%。种植成本增加不可避免的拉高了新年度大豆上市价格, 再加上临储价格提升以及国内外农产品集体上涨势头影响, 2010年主产区黑龙江省农民对新季大豆的销售价格存在较高预期, 心理价位普遍在4.00元/kg以上;而当地加工企业的收购价格多集中在3.74~3.88元/kg, 上述价差直接造成黑龙江主产区豆农严重惜售观望现象的出现。农民盼涨惜售心理强烈将对国产大豆价格起到有效的支撑。

7. 调控政策密集出台, 豆类市场承压

2010年以来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持续上涨。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 11月份CPI指数同比上涨5.1%, 其中, 食品类价格上涨11.7%。针对近期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过猛的现象, 国家连续出台了包括抛储在内的一系列调控措施。这些政策体现出国家对通胀的抑制决心及政策实施态度。在政策调控压力下, 国内豆类市场显著承压。

五、国际市场及进出口情况

供需情况。根据美国农业部2010年12月供需报告预测, 2010/2011年度世界大豆产量2.577 8亿t, 较上年度减少231万t;消费量2.562 4亿t, 较上年度增加1 769万t;2010/2011年度世界大豆期末库存为6 012万t, 较上年度减少29万t;库存消费比23.65%, 低于2009/2010年度的25.32%。从报告数据看, 全球大豆产量无法与需求保持同步增长、库存消费比持续下降, 市场供需形势整体趋向紧平衡状态。

价格走势。2010年上半年国际大豆市场整体走势处于震荡格局当中, 尽管基本面自身利多利空因素共同存在, 但全球产量供应过剩的坚定利空因素始终令期价难改弱势震荡格局;7月中旬至11月上旬, 在邻池小麦大涨、天气炒作及出口需求强劲等利好因素提振下, CBOT大豆价格出现持续大幅度上涨, 主力1月合约一度飙升至1 339美分/蒲式耳;随后由于担心中国紧缩政策使美豆出口需求放慢, 11月12日CBOT大豆期货市场全线跌停。随后几个交易日美豆持续弱势并考验1 200美分的支撑;从11月末开始, 在阿根廷干旱威胁作物产量及需求强劲支撑下, 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止跌反弹、重归升途。其中, 主力1月合约于12月28日创下28个月以来的新高。

从1997年全面开放大豆进口市场到2009年, 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继2009年中国创下4255.2万进口量的历史最高记录之后, 2010年以来国内大豆进口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1~11月份中国进口大豆总量为4 937万t, 同比增加30.72%;单月进口量最高值出现在6月份, 达到620万t。1~11月份大豆进口均价为449.38美元/t, 同比增加0.12%;单月进口额最高值出现在11月份, 达到507.8美元/t。

另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 2010年1~11月份的出口总量约143 395.6t, 同比减少54.73%。其中, 11月单月出口量9 248.2t, 同比减少42.71%。

六、2011市场展望及操作建议

2011年中国大豆生产:为稳定大豆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 国家连续两年在东北三省一区实行政策性大豆收购, 有力地支撑了市场价格。同时, 农业部也于近期发布公告称, 2011年将稳定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不过,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由于比较收益低于玉米、粳稻作物, 主产区农户继续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并不高。预计2011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恐将继续下降, 但出于政策扶持、种植习惯和天气等因素考虑, 整体降幅有限。

2011年中国大豆进口:虽然2010年国内大豆产量预期平稳略增, 但受由于中国不断增长的植物油及蛋白粕的需求, 初步预计2011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将达到5400万~5500万t。由于国产大豆供给难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 以及高达80%左右的对外依存度, 未来5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将继续增加, 预计年平均增幅或在5%~10%。

2011年中国大豆价格:新年度东北大豆临储收购政策的出台, 为市场夯实了价格底部;国际方面, 全球大豆供求关系向紧平衡转变, 美豆延续牛市可能较大, 进口成本的高位运行将利好国内市场价格;另外, 下游市场需求前景向好也将继续有力支撑市场。然而, 受到进口数量居高不下及政府可调控政策性大豆库存充裕等因素制约, 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空间有限。

关注要点:

1. 国际市场变化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 表示, 拉尼娜现象在2010年7~8月形成, 并不断加强, 有可能持续到2011年初。历史数据显示, 拉尼娜天气会对南美大豆的单产造成一定影响, 2010年9月南美大豆主产区巴西和阿根廷开始播种以来, 炎热干燥的天气对大豆播种进度及生产条件产生不利。分析机构“油世界”12月14日预测阿根廷大豆产量为5 050万t, 但由于生长情况严重恶化, 12月21日该机构再度下调产量预期至4 300万~4 800万t, 大幅低于年初预测的5 440万t。受南美大豆供应前景担忧影响, 2011年上半年美豆走高可能加大, 进而支撑国内市场。另外, 全球经济复苏的状况, 2010/2011年度美豆播种及原油、美元走势等, 都将是我们关注的题材。

2. 国家政策

我国政府始终致力于改善农产品自主供应能力, 近年来采取了多项措施鼓励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实行政策性收购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度国家临储大豆收购政策继续实施, 价格为3.8元/kg, 较上年提高0.06元/kg。由此推断, 在2011年政府将继续实施大豆政策性收购, 而收购价格也将高于2010年水平。与此同时, 在通胀威胁下, 国家调控政策将继续加强, 政策性大豆抛售或将成为常态。尽管受起拍价较高及进口大豆充足等因素影响, 竞价交易结果始终不理想, 但政府可调控政策性大豆资源仍较为充足。所以无论抛、储, 国家调控政策都是影响大豆市场走向的重要因素, 同样需要密切关注。

3. 宏观经济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我国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预计2011年整体货币政策将适度从紧, 但不会出现明显紧缩。市场普遍预计国内全年新增贷款6万~7万亿元, M2增长15%~16%, 这可能预示着2011年的流动性依旧保持相对充裕。此外, 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内利差, 热钱流入可能比较明显, 从流动性的角度看, 有利于包括豆类油脂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食用油市场

一、生产情况

目前, 全国秋冬种工作基本结束, 总体来看, 2010年秋冬种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油菜面积稳中略增。据农业部农情调度, 冬油菜播栽面积达1.03亿亩, 比2009年增加100万亩左右。

二、供求平衡分析

我国的植物油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 由于国内油料作物增产潜力有限, 部分植物油消费依赖进口, 尤其是棕榈油几乎100%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进口。由于大豆播种面积减少缘故, 近年来豆油进口数量也呈增加趋势。据中华油脂网供需平衡表显示, 2010年度食用植物油产量190亿kg, 进口85亿kg, 总供给达到275.5亿kg, 同比增加23.5亿kg, 总需求270亿kg, 年度结余仍有5亿kg。

进入第4季度后, 随着节日效应的凸显, 国内植物油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由于国内供给数量有限, 因此后期进口数量或将进一步增加。

三、食用油市场价格走势综述及市场特点

1. 国内油脂现货市场大幅上扬后震荡调整

2010年上半年, 国内食用油市场供给充足、需求较为清淡, 价格承压下行。入夏以来, 气温回升缓慢, 且受南方洪灾影响, 棕榈油等油脂需求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总体来看, 上半年国内油脂现货市场行情处于偏弱运行态势。

进入第3季度, 我国油脂现货市场处于上升趋势, 该趋势可以细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7月初到8月中, 在该阶段中, 由于国内出现了大范围的不利天气状况 (洪涝灾害) , 引发市场炒作热情, 使得农产品普遍上涨。第二阶段从8月中到9月初, 该阶段中, 由于收获季节即将到来, 产量不定, 天气因素多变, 国际市场需求强劲等诸多因素, 使得市场进入了一段时间的调整期。从9月初到11月上旬为第3阶段, 在美国农业部10月份供需报告意外调低美豆产量数据的提振下, 油脂延续上一季度的走势继续上涨, 高企的油脂价格在国家食用油竞价销售政策及其他相关调控措施的打压下, 四季度尽管国内油脂期货市场在震荡上涨, 但现货市场基本维持稳定。

(单位:亿kg)

2. 国内油脂期市跟随外盘上涨, 整体呈现“外强内弱”

2010年以来, 肆虐全球的厄尔尼诺与拉尼娜气候问题, 对大多国家农产品生长造成一定威胁, 粮食问题最为严重。以小麦为例, 饲用小麦的大幅减产, 支撑麦价快速飙升从而带动国际大豆期价上涨, 加之中国油脂油料消费需求强劲的推动, CBOT豆类自7月份以来到一路强势上涨, 美盘期价的走强迅速带动国内油脂油料期货市场随之攀升, 走出令市场“惊喜”的梦想之旅。国内油脂期货市场从7月份至11月上旬不断向上攀升, 并触及年内高点。但是从涨幅来看, 由于国内供需情况相对宽松加之政府调控意愿强烈, 国内期市上扬幅度要小于外盘, 属于被动性跟涨。预计期货市场外强内弱的格局将继续维持。

高企的油脂价格在国家食用油竞价销售政策及其他相关调控措施的打压下, 11月中旬自高位快速, 然而在全球供需偏紧、南美地区干旱不利于大豆生长等利多因素的强劲带动下, 国内市场经过一段盘整, 还是在12月底之前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 创下了2008年以来的新高。

四、影响因素分析

1. 国家政策调控不断, 上行压力不减

2010年, 国家各价格部门相继出来了很多措施抑制商品价格过度上涨, 其中4拍卖临储菜油, 多次拍卖大豆, 以增加市场供应。且临近年末,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2011年将重点整顿粮油、棉花、蔬菜、农资流通和价格秩序等, 以遏制过度投机, 促进价格运行平稳有序。

由此看出, 国家对食用油市场的调控仍将继续, 政策调控仍是笼罩在食用油市场的一张大网, 抑制其价格持续上涨。

2. 全球供需偏紧, 外盘支撑力量大

从美国农业部供需数据来看, 全球食用油供需偏紧, 增加了食用油国际市场的上涨动力, 近期南美方面天气干旱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炒作题材, 据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报告显示, 由于酷热干旱的天气影响, 阿根廷2010/2011年度大豆面积在1 850万hm2, 较前次预期下调1%。谷物交易所还称, 目前大豆播种完成近3/4, 但比2009年同期慢了逾10%, 由于干旱天气推迟了播种。外盘市场的强劲上涨, 对国内食用油期现货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季节性消费高峰来临, 底部支撑加强

自2000年以来, 我国食用油消费步入快速攀升阶段, 为了保证充足的市场消费需求, 国内食用油市场供给近几年也在以近10%的增速在逐年递增。预计随着人口及生活水平的增长, 未来中国市场油脂消费空间将进一步扩展, 市场供应压力也将越来越重, 油脂的刚性需求奠定了市场长期上涨的方向定位。

尽管发改委已经同国家几家大型加工企业“谈话”, 以稳定食用油价格, 但双节消费即将来临, 国内食用油消费需求的扩大还是会喂国内油脂市场提供有力的底部支撑。

五、国际市场及进出口情况

美国农业部12月份供需报告显示, 预测2010/2011年度全球油籽产量为4.426亿t, 较上月预测上调190万t。预测全球油籽期末库存为7 030万t, 较上月预测减少100万t, 主要是因为加拿大油菜籽库存的增加仅部分抵消了巴西和美国大豆库存的下降。但南美天气干燥不断支撑CBOT豆类市场向上攀升。

中国海关公布最新数据显示, 中国11月进口食用油60万t, 较10月进口的53万t增长13.2%;1至11月累计进口食用油608万t, 较2009年同期的745万t减少18.4%。

六、后市预测及操作建议

南美大豆产区持续干旱为减产埋下了伏笔, 为后市将提供有力支撑。整体看, 油脂市场在供需格局依旧偏紧。进入食用油消费旺季, 市场本身上涨的要求强烈。对于油脂后市, 将在政策调控与需求支撑的双边作用下寻找平衡, 进入宽幅震荡整理的可能性较大。

3.2010年度财务自查报告 篇三

一、领导重视组织部署 根据文件精神党组高度重视将年度财务自查工作作为今年财政工作的重点来抓。在深入学习、认真领会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全面总结了今年的财务工作情况并认真研究、部署了此次财务自查的各项工作。为了组织好这次自查工作成立了以主席任组长副主席任副组长的“财务自查工作”小组为彻底搞好本次自查打好基础。

二、结合实际开展自查 围绕“标本兼治、实行综合治理统筹谋划部署稳步有序推进明确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严格把握政策维护大局”的指导原则按照文件精神和工作实际认真开展自查。

一 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按照省财政的要求科学安排好各项支出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全面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去年全年收入 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 万元包含财政统发工资 其他收入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收 万元同比增长累计总支出 万元比去年同期 万元增支 万元。各项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合理使用。

二 财务收支情况 在财务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依法设臵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根据本单位实际发生的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法规所发生的各项业务事项均在依法设臵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在安排支出时分轻重缓急保证常规和重点支出需要既体现实际工作需要又考虑财力可能根据办公室各项工作任务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有保有压确保重点统筹安排合理支出。

三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根据工作实际在建立并实施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过程中制定了《财务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守这些规章制度有效地实施了内部监督和控制保证了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单位财产的安全加强了对本单位财产物资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了各种漏洞的发生达到了以下三点要求

1、明确了记账人员经办人员的职责权限使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以明确责任防止舞弊各项业务事项得以有序进行。

2、明确了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规范了各项资金的使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3、明确经费支出的范围和开支标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经费开支杜绝了浪费现象的发生。

四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 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在固定资产购臵时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程序进行采购并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了账簿、款项和实物核查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会计人员对各项财物、款项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及时进行记录、计算、反映、核对等。一方面做到账簿上所反映的有关财物、款项的结存数同实存数一致另一方面通过账簿记录和记账凭证原始凭证的核对保证账账相符。无固定资产不入账。公物私用及其他违规问题。

五 现金和银行账户的管理情况 按照现金及银行账户的管理规定严格做到日清月结帐款相符无“白条”抵库无私人借支公款无假造用途套取现金等状况。与外单位资金往来每月终了与银行核对各户存款项目按照银行对帐单与本单位银行日记帐的发生额逐笔核对对未达帐款都将编制“银行帐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

三、认真实施查摆问题 通过此次自查在财务管理和财务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实施内部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时还未能完全达到《会计法》所规定的要求现查摆到如下问题 1.从现金、银行存款使用上看在现金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超出现金结算起点的个别时候仍有使用现金的情况超额使用现金。现金的控制没有达到财政规定的相关要求库存现金数量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存备。

2.从费用控制上看报销费用时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如购买实物发票不填项目数量和单价发票内容笼统甚至没有售货单位盖章手续不严密购买实物的凭证只有领导和经手人签字没有验收人验收。办公费、空调使用费、车辆使用费、招待费、邮电费等控制不严随意性大存在超支浪费现象。

3.从固定资产管理上看固定资产清查之前长期以来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和盘点没有按照会计凭证进行登记固定资产只有财务账没有实务账形成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盘盈、盘亏资产不能及时查明原因未能按规定及时作出处理调整账目。固定资产报废不及时申报或固定资产报废已向有关部门申报但核批不及时造成实物不存在财务账上尚存等问题。

4.从其他方面看预算管理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操控型不强尚待进一步完善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四、针对问题提出措施 为进一步完善、预防财务工作中的漏洞实行更有力的措施将工作做得更好。结合此次自查实际提出整改措施:

1、健全财务制度规范单位财务行为。结合此次自查工作修订并完善了《财务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规定》、《财务报销审核办法》、《公务接待费管理办法》及《建设节约型机关实施意见》等五项财务规章制度。财务制度的健全是规范和加强机关财务管理的基础是坚持依法办事、依法理财接受内部监督和外部检查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根本途径。要严格按照国家财务制度的规定不断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加强办公费、电话费、邮资费、接待费、车辆使用费、空调费等经费管理杜绝挥霍浪费现象。在“一支笔审批”的基础上严格规定财务开支的审批权限对于每项开支都必须按规定的权限审批后方可报销。制定严格的经费开支报销程序。每一笔开支都必须取得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原始凭证填写齐全凭证要字迹清晰数字准确印章清楚如实填写付款单位、付款日期以及数量、单位、金额根据财经制度的规定每张单据经办人必须在背面签字说明事由并附有关批件由经办人员负责签字财务人员审核领导审批后才能予以报销。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使机关财务开支既做到保障机关公务活动需要又能节俭有方用财有效使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在单位内部得到具体的体现和贯彻落实保证各项财务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2、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是要防止和克服重钱轻物的现象做到既要加强货币资金管理又要加强各项实物资产的管理把管钱和管物结合起来。二是要科学合理地配臵各项资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三是要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国有资产处臵的有关规定。处臵资产必须严格执行报批和资产评估制度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按评估结果处理避免资产处臵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四是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要根据单位业务工作的特点和管理需要加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做到合理分工归口管理明确职责健全制度。切实加强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及时清理债权、债务。特别要针对固定资产管理这一机关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对机关

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机关固定资产定期盘点登记实物账。对固定资产的购臵、调拨和核销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对实物账已销而财务账尚存的旧账进行清账对已报废的固定资产按规定程序报请有关部门进行核销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固定资产管理逐步规范有序。

3、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规范会计核算工作严格执行相应的会计制度。在现金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办理须通过银行转账的一律通过银行转账支付严格建设资金管理对建设单位的财政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规范财务票据管理。财会人员要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争取领导对财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4.XX商场经理年度述职报告 篇四

商场零售业的社会职能就是服务,服务是商场行业本职工作。因此,做好商场管理首要就是要从服务入手,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要把顾客都当做朋友,要切实解决顾客的需求,解决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何为商场参谋?商场参谋就是指提供灵通的消息和市场信息并未生产厂家和品牌商提供决策参考。因此,商场管理人员要好好地利用商场这个信息平台和零售终端,并且要使用现代的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对销售数据和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努力当好品牌商和生产企业的参谋。商场管理人员还要凭借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等专业知识,为顾客或指导销售服务人员为顾客做好选择商品和服务的参谋。商场管理人员同时还要做好基层销售服务人员的参谋和教练,指导他们做好销售服务工作。

商业经营管理模式会随着零售服务业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其所有权和经营权要具备多层次化,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商场与消费者融洽的互动关系,还能强化商场与品牌商的加盟共赢关系。因此要想做好商场管理就必须要解决和搭建好商场于消费者、品牌商的共赢平台,这样才能确保双方的共赢。

1.制定规范的人员管理制度,并不折不扣的执行,包括人员的出勤、交接班、排班制度,实行统一的绩效考核管理,统一的薪酬福利管理,统一的岗位晋升管理。

2.加强人才的培训,人才是一个企业销售的根本。对新老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岗位培训、商品知识培训,让新员工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老员工更专业化和职业化,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成为部门的能手。

1.商品陈列 所有商品陈列的大前提就是清洁感,首先要给进柜的顾客留下明亮、整洁的印象,保证商品的清洁和货架的丰满,各商品按品类陈列,划分好区域。对于那些库存较大的特价商品和活动商品应采取大堆量陈列,并标有明显的价格牌和促销标识,使顾客第一眼就能够看到商品的价值,觉得物超所值,提高购买欲望。其次还要加大广播力度,使顾客产生购买欲望,最终达成销售。

门店的最终目的是有一个好的销售业绩,从人员管理到商品管理最终都是为销售做准备,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重要节令、在中厅有针对性的进行特价商品的促销活动,以更好的提升销售。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自己仍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首先,在工作中由于经验不太丰富,工作方法有些简单;其次,在业务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不足,有待于在以后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克服。

5.天虹商场2010年度报告财务分析 篇五

然而即便是进步的, 当时美国的民主还是存在重大的弊端。第一批到达北美大陆的清教徒虽然一方面怀抱着到新大陆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崇高愿望, 另一方面却又把在北美大陆首先碰到的异族人———当地的土著人, 也即被称之为印第安人, 说成是“野蛮人”, “杀人不眨眼的魔鬼”, 肆无忌惮地掠夺他们的财富, 对他们进行种族迫害和种族屠杀。早在美国的殖民地时期, 殖民地政府就开始以种种卑鄙的欺骗手段和暴力征剿的办法来践踏印第安人的主权。惨烈的屠杀事件不断的发生。这一段时期, 大大小小的战争数不胜数, 大西洋沿岸的印第安部落都被屠杀和驱散, 他们的土地完全落入了殖民者手中。此后, 战争逐步向内地推进。印第安人被迫继续向西迁移, 流着热泪告别了自己的家园, 忍受着饥饿和寒冷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征途。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后, 印第安人的命运并没有多少改善, 政府的决策人基本上继承了殖民地时期的印第安政策。早期的美国政府奉行的主要是以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为大批移民的迁入铺平道路为目标的政策, 而这种政策的实施方式就是以武力为后盾通过强迫印第安人签订条约来迫使他们离开自己的家园, 迁移到西部荒野的土地上去。美国政府允许印第安人在西部土地上居住, 并非出于善意, 而是因为当时它认为那里不适合白人居住。以旅程艰难的“血泪之路”由此而来。这路上危险重重, 迁徙的印第安人部落中差不多有1/4的人是在途中由于疾病、寒冷和饥饿而死亡的。然而西部的土地并不能成为印第安人永久的家园, 保留地被圈画出来, 再后来保留地也被掠夺, 印第安领地从此消失, 印第安人面临着融入主流社会的问题。同化政策的实行促使联邦国会通过《印第安公民权法》, 规定印第安人享有美国公民的权利, 但是印第安人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民主、平等和自由。联邦政府的一些官员和宗教界的某些人士不断粗暴地侵犯印第安人的公民权利, 强迫他们改变信仰和生活习惯, 强迫他们皈依基督教。在现实生活中, 印第安人大多数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处于美国社会的最下层, 曾被林登·约翰逊总统称为“被遗忘的美国人”;他们的文化也得不到尊重, 在美国社会里, 甚至在大学讲坛上还充斥着种族主义的论调, 继续把印第安人说成是“野蛮人”, “凶残的杀人者”。

当时美国民主的另一个重大污点就是黑人问题。黑人一开始就以奴隶的身份出现在北美大陆。独立战争以前南部发达的种植园都靠黑人奴隶劳动, 这种奴隶制度是种族主义最集中、最残酷和最露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之后的独立战争虽然使美利坚民族获得民主与自由, 却没有给曾为美国独立立下汗马功劳的黑人带来民主与自由, 奴隶制继续合法存在, 直到南北战争的爆发。而南北战争的爆发并非源于北美白人要发展民主, 而是源于奴隶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黑人奴隶获得自由正是顺应了当时经济基础的发展, 但这种民主同样也不可超越当时的经济基础, 所以它存在着重大的弊端。林肯颁布的《解放宣言》虽然承认和维护黑人的自由, 但完全没有提到黑人奴隶获得自由后的政治权利和土地问题。因此, 独立战争后, 美国黑人奴隶虽然获得了名义上的人身自由, 但在美国社会中仍然不能享受同白人平等的权利和待遇。温斯顿和盖特尔曾经指出:“自由是战争名义上的遗产, 虽然告诉奴隶说你已经自由了, 但并未使他真正地获得自由。归根结底, 如果不仅仅停留在名义上的自由, 黑人就得通过自己的经过思考的有意识的行动去获得它。”20世纪上半期之前, 黑人的选举权几乎完全被剥夺, 之前所有在表面上给予黑人选举权的法律实际上从财产、受教育程度等各个方面对于这种权利进行限制, 因此美国建国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美国的黑人一直不能享受基本的公民权, 而美国的历史也就只有两个世纪多一点点。而种族隔离制度则更突出的反映了对黑人的不民主。黑人不能上白人的学校, 不能在餐馆与白人一起用餐, 不能坐在同一节车厢中等等, 一般来说黑人所能享用的社会公共设施条件都极差。这种种族隔离制度存在于社会公共场所的各个领域, 它一直存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之后, 虽然美国黑人的各项权利逐渐在法律上得到了承认, 但是美国社会中还会经常的爆发有关黑人的暴力事件。1992年, 洛杉矶军警同黑人的激烈冲突, 至今仍令许多美国人谈虎色变。

此外, 当时美国的民主还存在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那就是华人问题。在美国宪法中并没有对华人移民做出任何歧视性的规定的条款, 从法律上看, 华人移民理应同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一样受到美国宪法的保护, 并享受美国宪法所规定的一切权利。但不幸的是, 早期赴美的华人移民不但不能享受自由, 民主等基本权利, 而且被排斥在美国宪法保护之外, 备受人身摧残和迫害。他们最起码的生存权、居住权都得不到保障。一直到20世纪上半期, 正对旅居美国的华人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当时的中国人在美国根本没有人身安全所言。而20世纪中期之后, 华人移民的状况虽然有所改善, 但是, 他们受歧视的现象仍然存在。正如黑人领袖杰西·杰克逊于1984年竞选总统时所揭露的那样, 亚裔美国人, 包括华裔在内, 仍然被当做“二等国民”, 并被作为“造成美国经济萧条现象的替罪羊”。

而如今美国的民主较之前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首先, 今天的印第安人, 凭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斗争, 从1924年通过《印第安公民权法》而真正获得美国公民权利;到1934年在《印第安改组法》中得到的宗教自由和自决权;再到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 他们确实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公民权利。其次, 今天的黑人在美国所拥有的地位也是有极大的改观, 这就无须多说, 光看美国总统的肤色变化就行了。而原先多以劳工身份出现在美国的华人如今也可以获得美国国籍, 甚至能够在美国政府中担任要职。

应该说美国在民主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值得尊敬的, 但是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这种民主的进步也并非取得于弹指之间, 它是随着美国经济的腾飞, 社会的发展, 美国公民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素质以及道德程度的提高, 而发展起来的;它在美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程度, 这是由民主无法脱离经济基础而独自发展所决定的, 所以它在每个时期都会顺应经济发展而发展, 但同时会因受到经济基础的限制而显露出它的弊端。即便是今天美国, 其民主也没有完全保证公民的平等权利, 印第安人的文化和历史并不总是得到认可和尊敬, 华人员工也并不总能得到和白人相同的待遇, 因此又何必老对别人的民主指指点点呢?中国的民主是建立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基础之上, 虽然它有不少弊端, 但就自新中国建立后到如今这短短的几十年的发展而言, 其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它也必将随中国经济的腾飞而得到相应的发展。

摘要:今年4月8日, 美国务院发表《2010年度国别人权报告》, 涉华部分再次攻击中国人权状况。美国年年如是, 其原因除去它干涉他人内政的霸主习性不说, 更主要的是它觉得我们的民主实在没有到达它的标准。但是民主作为一种上层建筑, 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 它有可能滞后于经济基础, 但是它不可能完全超前于后者。所以通过各种绝对指标来评价民主发展情况是不客观的, 评价民主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民主是否适应了当前的经济基础, 适应了就表明它得到应有的发展, 不适应就说明发展的不够。其实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美国自身民主发展的历史中得到印证。

关键词:民主,人权,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M].王希,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2]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江西美国史研究中心.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M].贵阳:贵州出版社, 1993.

[3]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M].沈宗美,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4]Cassuto&Leonard, The Inhuman Race:The Racial Grotesqu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5]Allen Weinstein&Frank Otto Gatell, The Segregation Era, 1863-1954,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上一篇:模拟面试——直面职场下一篇:开业确认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