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合同评估报告

2024-08-02

工程合同评估报告(精选6篇)

1.工程合同评估报告 篇一

永定双溪~湖坑110千伏线路工程

质量评估报告

批准: 年 月 日

审核: 年 月 日

编写: 年 月 日

福建和盛工程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龙岩永定湖坑110kV输变电工程监理项目部

2017年 11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 3

2质量评估范围················································································································ 3

3质量评估依据················································································································ 3

4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综述 ··································································································· 4

5工程质量监理控制概述 ··································································································· 5 6

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核查情况 ················································································· 5 7

工程质量评估结论 ········································································································· 6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新建交流单回架设110kV架空输电线路,起自拟建220kV双溪变110kV出线构架,终止于拟建110kV湖坑变110kV进线构架。新建线路总长28.792公里,其中利用待建双回路塔单挂线长度为8.435公里、单回路塔架设长度为20.357公里。全线新建角钢塔56基,其中单回直线塔37基、单回转角塔19基;利用同期建设的岐岭~湖坑110kV线路工程角钢塔28基,利用仙师~凤城线路凤城侧改接入双溪变110kV线路工程角钢塔1基,其中双回直线塔19基、双回转角塔10基。线路建设地点为龙岩市永定区境内。

导线采用JL/LB20A-240/30型铝包钢芯铝绞线;#57~#84塔双回路架设段两根地线均采用OPGW光缆,其中左边OPGW光缆列入岐岭~湖坑110kV线路工程;其余地段两根地线其中一根采用OPGW光缆、另一根采用JLB40-80-7铝包钢绞线。OPGW光缆详见通信部分设计。2 质量评估范围

监理合同所确定的工程监理范围内工程质量:

(1)线路工程(包括大跨越)的主要设备材料采购、工程协调、施工、竣工验收及启动投运、资料整理归档、工程移交、验收、达标投产创优、质量保修、工程监理总结等全方位、全过程建设监理工作(包括工程质量控制、安全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2)协调工程建设施工、供货、设计等各有关单位间工作关系,并将“四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内容始终贯穿与工程建设各阶段。工程试运行消缺完成并且系统带电正常后,征得建设管理单位同意可离开现场,达标投产、创优各阶段活动时,根据有关通知进行配合工作,直至质保期和创优工作结束。

质量评估依据

(1)《110~75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3—2014)。

(2)《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工程施工质量及评定规程》(DL/T 5168—2002)。(3)《地基与基础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2—2002)。(4)《建筑工程监理规范》(GB 50319—2000)。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1992)。(6)《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 175—1999)。(7)《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 52—1992)。(8)《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01)。(9)《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 18—2003)。

(10)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范手册(送电线路部分)》。(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00)。(12)《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 107—1987)。(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14)《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 50081—2002)。

(15)《混凝土用砂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16)《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 50081—2002)。(17)《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 104—1997)。(18)《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19)《电力建设安全工程工作规划 第2部分:架空线路》DL2009.2-2005(20)《国家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规定》(国网(基建/2)173-2014)(21)《国家电网公司基建质量管理规定》国网(基建/2)112-2014(22)《关于强化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数码采集与管理的工作要求》(基建〔2010〕232号)(23)《架空送电线路导线及避雷线施工工艺规程》(SDJ226-87)

(24)《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25)国家电网公司监理项目部标准化工作手册110kV线路工程分册(2014版)(26)本工程设计文件(包括设计变更单)及厂家设备技术资料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综述

4.1 工程质量事前控制

4.1.1工程开工前,监理部审查了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机构,检查了施工单位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

4.1.2对拟进场施工的施工机械、测量仪器、特殊工种人员的合格证(操作证)进行了校对和审核;

4.1.3认真细致地对施工单位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核;并提出监理意见; 4.1.4对进场主要原材料进行了审批; 4.1.5工程开工前组织了图纸会审,对图纸不够明确的地方,设计部门进行了解答,并整理《施工图纸会审纪要》;

4.1.6在检查了施工单位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就绪后,适时审批施工单位报送的《工程开工报审表》。从而在开工前做好工程质量控制工作,从技术和管理角度上,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4.2 工程质量事中控制

4.2.1复查线路施工测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复查了铁塔基础定位尺寸; 4.2.2对基础开挖尺寸和地基土质进行了检查;

4.2.3监理在巡视检查、重点抽查、旁站监督时,发现工程质量隐患和缺陷,及时发出《监理工作联系单》、《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督促施工单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已经造成质量缺陷的,及时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施工单位整改并自检后,用《整改报验单》向监理部反馈,提请监理进行复检,本工程共发出《监理工作联系单》1份、《监理工程师通知单》8份,施工单位处理后均予以回复。

4.2.4对浇捣水泥、导线压接等进行旁站监督;

4.3 工程质量事后把关

4.3.1 2016年06月18日~2016年06月19日监理在施工单位三级自检消缺的基础上组织了对双溪至湖坑110千伏线路工程基础工程(第一批次)进行中间验收,提出了14条监理意见,施工单位已实施了处理或整改;

4.3.2 2017年01月16日~2017年01月18日监理单位对双溪至湖坑110千伏线路工程杆塔工程(第一批次)进行中间验收,提出了8条监理意见,施工单位已实施了处理或整改;

4.3.3 2017年05月07日~2017年05月08日监理单位对双溪至湖坑110千伏线路工程基础工程(第二批次)进行中间验收,提出了7条监理意见,施工单位已实施了处理或整改;

4.3.4 2017年07月18日~2017年07月20日监理单位对双溪至湖坑110千伏线路工程杆塔工程(第二批次)进行中间验收,提出了8条监理意见,施工单位已实施了处理或整改;

4.3.5 2017年11月07日~2017年11月10日监理单位对双溪至湖坑110千伏线路工程进行监理竣工预验收,提出了17条监理意见,施工单位已实施了处理或整改; 5 工程质量监理控制概述

5.1.根据双溪至湖坑110千伏线路工程的特点,编制了监理规划、专业监理实施细则,并按规划、细则开展监理工作。

5.2.监理部收到施工图后,组织监理人员阅图,形成施工图内审意见;组织已到施工图纸交底和会审,图纸会审共1次;均在施工前完成施工图交底和会审。

5.3.监理部审查了施工单位报送的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审查的施工作业指导书有基础施工方案、组塔方案、接地方案、架线及附件安装方案等。

5.4 审查了试验检测单位分包商资质。

5.5 检查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正常;审查了《达标投产质量保证措施》。5.6监理对施工用的水泥、砂、石料、钢筋、防水材料等取样见证送检,审查砼配合比、主要材料报审资料。

5.7会同设计地质工代进行地基验槽,督促、检查施工单位按设计确定的超深基槽的地基处理方案进行施工。

5.8对所有钢筋、埋件进行隐蔽前的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检查砼浇筑准备工作符合要求后,签署砼浇灌令。

5.9对砼浇筑进行旁站监理,督促、检查施工单位按规范要求进行砼养护,进行砼隐蔽前的外观检查。

5.10检查到场的铁塔及金具外观质量和钢构件焊接和镀锌质量,核查合格证、质保资料;对焊接及运输造成的钢构件局部变形要求施工单位督促厂家矫正,监理复查合格后才允许使用。

5.11对建构筑物及设备基础平面定位尺寸、标高进行复查;对组立塔、架线及附件安装等施工项目等进行巡视检查。

5.12 电气安装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从原材料检验、设备进场开箱检查、施工质量、工艺和影响安装质量的因素控制,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5.13审查金具,导电管材、钢芯铝绞线、铜铝排等主要材料报验资料。

5.14 监理部会同施工单位对每批到场设备进行开箱检查,核对设备型号、规格、数量,检查设备外观质量,核查合格证、出厂试验报告等质保资料。

5.15对试验、焊接工等人员上岗证和试验仪器设备报审资料的进行审查。

5.16施工安装过程中监理部按照监理公司质量体系文件要求,严格监理,现场监理人员对电气安装中每一道工序做到事前向施工班组交代施工规范要求和注意事项。检查基础尺寸、中心偏差和设备安装的水平度、垂直度偏差;检查导线的压接,测量压接后尺寸,检查导地线及附件安装工艺;检查导地线弛度及弧垂;对导地线、金具等设备厂家生产质量情况进行检查。6 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核查情况

按照国家、行业现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正确划分分项工程和分部工程,整个施工过程认真核查工程实物的质量,用科学的数据、翔实的工程资料和工程质量评估依据来评述检验批、分

项工程和分部工程的质量情况。①检验批质量评估合格的标准是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和质量检查记录;②分项工程质量评估合格的标准是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均应合格,所含的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完整;③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评估合格的标准是分部(子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均验收合格,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和设备安装等分部工程有关功能和抽样检验结果符合有关规定,观感质量验收符合要求。

双溪至湖坑110千伏线路工程:已按施工合同及设计施工图纸要求施工完毕。本工程施工根据图纸,质量检验项目划分为1个单位工程、6个分部工程、14个分项工程均全部施工完成,并经检验评定优良。工程质量评估结论

单位工程质量的核查评估工作均在施工项目部自行检查评定合格的基础上进行,施工项目部向监理项目部提交《工程竣工初验报验单》,总监理工程师收到工程竣工报验单后,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严格进行检查、初检,并且对施工项目部报送的竣工资料认真进行核查,对工程实物和资料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并通过整改复查。依据单位工程施工监理的质量评估依据,监理评估范围内的单位工程施工质量合格、达到合同质量目标要求。所评估的分部、单位工程,根据分部工程质量等级评定、质量保证资料的审查、观感质量评定评估工程的使用安全、重要使用功能及主要质量情况,均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综合评估结论:双溪至湖坑110千伏线路工程施工质量优良。

2.工程合同评估报告 篇二

1)代建方风险的风险权重为28.41%,是风险因素中权重最大的。代建方选择的失败可能导致全局性的严重损失,甚至是项目全局的失败。很多时候,业主无法在事前对代建方行为进行实时的观察和监督,同时由于代建方业绩指标的可计量程度低等原因,业主无法在事后对代建方的行为后果进行准确的评价和控制。这样,在签订合同时,就必须考虑到如何减弱合同关系不对称的程度,加强对代建方的控制[2]。首先,应从代建方选择入手,选用实力强,有大量成功项目经验的公司作为合作对象;其次,应该加强技术和必要的商务沟通。利用和管理好代建方,将对项目是极其有益的。2)决策风险的风险权重为15.25%,是风险因素中权重其次的。由于决策的常态性,所以决策风险发生的概率也是相对较大的。决策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是由工程项目本身的技术经济特点所决定的[3]。首先,应从决策者自身素质入手,加强团队决策,减少个人主观意见对项目不合理的影响;其次,应该对数据进行核实和验证,减少因决策数据不准确而影响决策成果;再者,还要加强决策工具和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对数据进行快速而正确的处理,形成正确的决策意见以指导项目实施。3)资金风险权重为11.15%,是重要的风险因素。对于项目资金管理来说,内部资金管理办法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资金计划管理、资金支付管理。资金计划管理、资金支付管理在项目中最重要的风险便是预付款管理。资金计划管理是对项目上应该支付的款项做到提前一个月上报,以便财务部门根据上报资金计划来准备资金。4)合同风险权重为10.31%,是重要的风险因素。控制合同风险的主要措施应该包括:熟悉和掌握工程施工阶段的有关法律法规;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招标文件,签订完善的施工合同;掌握市场价格动态要素;加强履约管理,分析工程风险;管好分包商,减少风险事件。采用转移合同风险措施,包括向对方转移风险和向第三方转移风险。比如:推行索赔制度、推行担保项目目标部分无法实现,严重的还可能产生项目目标的流产,出现烂尾楼,导致旷日持久的诉讼和纷争,损害一方或多方的利益,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对项目施工合同进行正确的、全面的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的

制度、推行保险制度。特别是重大分项的投标报价说明中要求承包人做出保险承诺。另外,在实际工作中,选择项目合同类型时主要考虑项目性质、复杂程度、环境、风险程度和甲乙方的兴趣及合作基础等多种因素[4]。5)经济风险权重为8.98%,是重要的风险因素。该风险属于环境风险。一个复杂的外部环境可能给项目带来较多的不确定性并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作为项目管理者,不能对此类风险进行控制,只能适应。应多与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加强沟通,及时了解最新信息,对于该类风险应采取风险回避的措施或适当的风险自留。对于由于宏观调控和经济疲软等可以采取放弃项目或调整投资方向;对于材料涨价,可以动用涨价预备费进行处理。

工业项目本身风险管理内、外部环境极其复杂,整个项目周期内涉及到环境、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方面面。加上代建工业项目市场刚刚起步,也具有许多不成熟和有待改进的方面。另外风险管理和评价的方法种类繁多,但具有较高集成度和成熟灵活的风险评价方法却不容易找到,各类评价方法所建立模型的适用性极为有限并存在难以评估的缺陷。这些都期待今后的工作当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卓甫,谈飞,张云宁,等.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

水利电力出版社,2007.

[2]王卓甫,简迎辉.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创新[M].北

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6.

[3]李佳升.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4]刘荔娟.现代项目管理[M].第2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

版社,2003.

[5]龚敬.浅谈建设工程风险管理[J].山西建筑,2010,36

OnrisksofownersofagentindustrialprogramsbyanalysisofAHPmethod

W ANG Peng

Abstract:ThepaperadoptsthecommonAHPmethodintheriskanalysis,analyzestheproblemsintheriskmanagementoftheagentindustrial programs,andtheidentificationmethodsfortheprogram risks,andpointsoutrelativestrategies,soastoreduceoravoidrisks,toquickenthe

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合理应对措施,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实现项目目标的关键。笔者通过长期的《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的教学、研究以及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合同技术支持服务的探索,进行了一定的总结思考,认为对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风险评估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合同的合法性评估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必须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具体应符合这几个方面的规定:

1)合同主体的合法性评估。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主体主要包括发包人和承包人,发包人应具有工程发包主体资格和支付工程价款能力的当事人以及取得该当事人资格的合法继承人;承包人是指被发包人接受具有工程施工承包主体资格的当事人以及取得该当事人资格的合法继承人。在签订合同之前,发包人对承包人,以及承包人对发包人的主体资格要认真进行调查核实,特别是邀请投标项目,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承包人对发包人的主体资格调查主要是调查发包人是否是法人或法人授权,是否具有支付工程价款的能力。发包人对承包人的主体资格调查主要是调查企业的营业执照,注册资金,近三年完成工程的情况,目前正在履行的合同情况,企业的等级,生产能力及设备,企业的技术力量,企业的开户银行及账号,近两年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可用于投标工程的资金状况,企业的简历,承包类似工程的经验,企业的质量意识及质量保证体系,企业的履约情况,近两年介入诉讼的情况等。

2)合同形式的合法性检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规定,建设工程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3)合同客体的合法性评估。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的客体主要指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物以及施工安装行为等,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建筑物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对于强制性标准,合同约定的质量不得低于该强制性标准,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建设工程未经竣工验收,发包人擅自使用后,又以使用部分质量不符合约定为由主张权利的,不予支持,但是承包人应当在建设工程的合理使用寿命内对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质量承担民事责任。

4)合同内容的合法性评估。合同的内容是指合同约定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都是违法合同,都不受法律的保护。

2 合同的完备性评估

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文件一般包括协议书,通用条款,专用条款,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及附件,有关的标准、规范及技术文件,图纸,工程量清单,工程报价单或预算书等。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词语定义及解释,合同双方的一般权利和义务,工程施工的质量、进度、费用控制,施工合同的监督与管理,信息管理,工程施工的组织与协调,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管理等。由于建设工程在建造过程中受到自然条件、地质水文条件、社会条件、人为因素等影响,建筑物结构复杂,体积大,建筑材料类型多,工作量大,施工周期长,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涉及的主体除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以外,还与勘察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建筑材料设备供应单位、其他施工承包单位、质量监督单位、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有关,因此合同很复杂。建议选用GF-99-020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工程的特点加以取舍和补充,使得合同文件和内容更加全面和完备。

3 合同双方的责任、权益评估

在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风险评估中,合同双方的责任、权益评估是重点中的重点,是合同双方关注的核心。发包人的主要责任和义务有:提供具备施工条件的施工现场和施工用地;提供水、电、电讯线路到约定地点,施工场地内的主要道路满足施工运输需要;提供有关水文勘探资料和地下管线资料;提供现场测量基准点、基准线和水准点及有关资料;办理施工许可证及其他施工需要的证件、批件和临时用地,停水、停电、中断道路交通、爆破作业等申请批准手续;协调处理施工场地周围地下管线和邻近建筑物、构筑物、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并承担有关费用;组织承包人和设计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按合同规定及时向承包人提供所需指令、批准;主持和组织工程的验收;支付合同价款等。承包人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包括:根据发包人的委托,在其设计资质等级和业务允许范围内完成施工图设计或与工程配套的设计;按合同规定的质量、工期完成施工任务;向发包人提供施工场地办公和生活用房及设施,发包人承担费用;遵守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施工场地交通、施工噪声以及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的管理规定,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发包人承担费用;负责保修期内的工程维修;接受发包人、工程师或其代表的指令;负责工地安全,看管进场材料、设备和未交工工程;负责对分包的管理,并对分包方的行为负责;做好施工场地地下管线和邻近建筑物、构筑物、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安全施工,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保持现场整洁;按时参加各种检查和验收等。对于部分发包人的责任和义务,也可以通过专用条款约定,交由承包人完成,发包人承担相关费用,或部分承包人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专用条款约定,交由发包人完成,承包人承担相关费用。

4 合同风险的评审、认定和评价

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中,发包人和承包人都有风险,在实际工程中,发包人往往利用本身的发包地位,将风险尽可能多地转嫁给承包人,而尽可能少地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例如工程款下浮较大幅度,工程量增加在一定范围内不调工程总价款,增加项目在一定费用范围内不增加工程总价款,要求承包单位垫资等,这些压缩承包人利润空间的做法,虽说从表面上看是减小了发包人的风险,而实质上是加大了发包人的风险,因为当承包人无利可图时或需要亏损时,必然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偷工减料,降低工程质量,这必然对发包人的利益造成损害;例如解决垫资问题,通过农民工工资发放的政府规定,给发包人施加压力,逼迫发包人提前支付工程款;例如利用农民工上访给地方政府施加压力,造成社会关系紧张等;或将工程完成一部分后开始拖延,并寻找发包人的过错不断索赔,或停止施工与发包人诉讼解决纠纷,影响了发包人的生产和工作。

发包人应对合同风险认真进行评审、认定和评价,对承包人的履约能力进行评价,分析承包人的财务状况、技术力量、劳动生产率水平,是否利用其他公司的名义承接工程,社会信誉度如何,有无被政府列入企业黑名单的经历等。发包人的工程技术难度如何,有无高支模、深基坑支护、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大跨度结构的施工安装、高耸结构的施工安装等,以及需要特种技术施工安装的工程项目,分析承包单位有无承包类似工程的经历,有无对应的资质等级等。正确分析承包人的利润水平,在此评价的基础上,考虑承包人的承受能力,适当降低发包工程价款,转嫁部分

文章编号:1009-6825(2011)08-0240-02

广西高速公路房建工程管理方法分析

黎宇黄超良

摘要:以平钟高速公路房建工程建设管理经验为依托,针对高速公路房建工程特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高速公路房建项目设计阶段和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预控,房建工程如期完工并非不可及的目标,业主管理中需加强主要制度、合同管理及奖惩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同时结合工程实际强化制度执行力。

关键词:高速公路,房建工程,管理中图分类号:TU 712

广西桂林—梧州公路平乐—钟山段是全长110km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工程概算总投资达27亿元,是广西通往粤、港、澳的便捷通道。项目全线房建工程主要集中在服务区、停车区和收费区,共9个施工点,总建筑面积约11 000m 2。本人主持了该项目房建工程的招标工作,并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了其建设管理和收尾审计决算工作,对高速公路房建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结合平钟高速公路房建工程建设期间的经验,本文按房建项目实施流程对管理工作要点进行了分析,以供其他类似工程借鉴和参考。

1设计阶段

高速公路房建设计需充分体现高速公路所经路段的文化风貌和建筑特点,在满足基本服务和远景预期需要的前提下,给上路者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的机会,形成一定的感官及文化享受,提高其上路积极性,进而提高项目运营收益。因此,业主需始终要求设计单位根据上述目标进行设计,提高工程适用年限,减少施工期间的变更。作为项目业主,需主动参与到房建设计的立项研究工作中,敦促设计单位对不同路段的房建工程,结合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貌、民建特色及服务需要等,准确界定设计风格和远景用地范围。同时,安排房建专业人员随时督查初步设计方案是否

工程风险。

承包人应对合同风险认真进行评审、认定和评价,根据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设计文件、施工图纸认真加以分析,分析企业是否有对应的技术力量,是否有成熟的技术方法和措施,是否能够按规定完成该工程项目,根据合同,自己的利润空间有多大,能否达到自己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承包人要认真分析发包人的支付能力,有无财务状况不断恶化的现状或趋势,发包人的融资能力如何,发包人的社会信誉度如何,对存在的风险自己有无应对措施,自己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在合同谈判时尽可能将风险性因素罗列出来,对自己不能承担的风险要坚决拒绝,对自己能够承担的风险从获益的角度和承接工程的角度认真考虑,积极承担。文献标识码:B

与立项意图相符、勘察资料是否翔实、设计深度是否有利于施工实际需要、工程投资是否在项目预算范围内及设计方案能否满足工程总体进度计划要求等等,敦促设计单位按合同约定投入设计人员履约,确保业主设计意图得以贯彻,并如期取得设计文件。

2施工阶段

2.1质量管理

在工程开工前,业主需与监理工程师、承包人一起,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以利于现场管理人员有效的发挥质量监控作用。施工前准备时,承包人需将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控制方案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批。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需监督承包人制定和执行有关施工规范和措施,尤其是工程质量控制规范和措施。监理工程师必须敦促承包人认真组织进行施工图会审和技术交底,强化对关键部位技术工作的审核工作。在重点工序施工前,还必须对关键检查项目进行复查,如建筑物设计轴线坐标、基础土质和三维坐标、混凝土配合比及其模板规格、主材检验等重要项目,杜绝重大差错质量事故的发生。监理工程师必须对质量事故坚持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质量责任人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整改不放过等原则,同时,敦促承包人严格执行质量控制三道防线,即每道工序完后,

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涉及内容多,关系复杂,时间长,任务重,合同风险有时难以识别和评估,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对待,不断总结,系统地加以完善,善意地按市场规律经营,认真评估合同的合法性、完备性,合同双方的责任和权益,合同风险评审、认定和评价,工程项目目标一定能实现,承发包双方一定皆大欢喜,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赵润山.谈固定总价合同的特点和风险及防范[J].山西建筑,2009,35(35):197-198.

3.工程主体评估报告 篇三

质量验收

一、工程基本情况:

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襄樊市四季美调味品厂综合楼工程地址:内环路西门口处 建筑面积:结构类型:框混结构 基础类型:钢筋砼条形基础层高层数:共五层

开工日期:2008年11月28日工程验收时间:2009年03月30日

2、参建单位:

建设单位:襄樊市弘民调味品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襄樊市规划设计院

设计单位:襄樊市规划设计院

施工单位:湖北北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襄樊建达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二、施工情况:

1、本工程采用钢筋砼条形基础,地基处理由自然级配砂石换砂处理施工,2008年12月18日开工,2008年12月12日完工,2008年12月12日经襄樊市工程质量监督站检测符合设计要求。

2、回填砂垫层地基工程于2008年12月13日砼垫层施工,基础分部工程于2008年12月12日验收。2009年3月12日主体五层完工。其中基础、主体等隐蔽工程,经过设计、施工、监理和市质监站验收达到设计及检验批验收合格后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目前五层主体工程已完成,根据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的要求,对五层及以下主体工程进行验收。

3、本工程设计沉降观测点10个,截止2009年3月12日,沉降最大值为

50mm;最小值为15mm;两点相差距离27.6m,沉降差为35mm,沉降量及沉降差偏大,需提供沉降参数供设计人员对地基进行处理。

4、垂直度观测情况:2009年3月13日由裴仁明、张小辉、范卫华组成观测小组对建筑物的四个大面进行了观测,其中①轴山墙为15mm、⑨轴山墙为18mm、A轴墙面为13mm、G轴墙面为17mm,均未超出20mm,符合规范要求。

三、监理情况及执行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4-2002)

《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96)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98-2000)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措施》(JGJ30-2001)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本工程由市建达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监理,根据工程需要现场配备了经纬仪、水准仪各一套、水平尺一个、组合监测工具一套,确保了现场监理人员及时准确作出科学的判断,根据监理合同的要求,建设单位委托监理单位对该工程的施工阶段进行监理,总监及各监理工程师严把开工关,严格按程序办事,避免了由于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的原因而造成工程顺延及工期延误现象的发生,确保了工程的按期完成,第二、严把材料关,对于施工单位购进的原材料,首先检查其出厂合格证及材质报告,而后由取样员会同施工单位一起现场取样,进行材料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对材料质量有怀疑和复检不合格的严禁使用,并责令清除现场,确保了材料质量;第三,严把验收关,对各工序及隐蔽工程

施工完毕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而后报请专业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监理人员采用检测工具及各种检验方法严格认真检查。对检查不合格的检验批必须返工,对检验不合格的隐蔽工程严禁隐蔽,确保了工序质量;第四,严格旁站监理及巡视检查,对关键工序及关键部位,专业监理人员跟班作业,现场监督,杜绝了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序产生。同时,各专业监理人员现场巡视,全过程监理,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从而控制了整个工程质量。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隐患,控制了工程进度。

在施工现场,以总监理工程师为代表的监理组织与施工项目经理直接相处,共同对项目施工负责,奉行公平、公正、科学的准则,以最高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日常监理工作中,确保工程优质、快捷、低耗的完成。

四。、安全施工情况:

1、施工用电:基本实行三相五线制,三级配电两级保护。

2、脚手架:按要求使用了钢管脚手架,外围护全封闭。

3、物料提升机:地面进料口设置了防护棚,吊篮设有安全门,两侧设有防护栏。

4、三宝四口:通道口设有防护棚,能坚持戴安全帽,高空作业系安全带。

4、施工机具:搅拌机搭设了防护棚。

五、材料使用情况:

1、钢材:各种型号共18种,总量121吨,出厂合格证18份,检测报告33份,全部合格;

2、水泥:使用襄樊浦华水泥厂水泥150吨,出厂合格证1张,检测报告1张,全部合格。

3、灰砂砖:使用襄樊长龙升建材有限公司灰砂砖共计15万块,出厂合格证1张,检测报告1张,全部合格。

4、砂、石检验报告各1份,砂浆配合比通知单5张,砼配合比通知单5张。

5、砂浆试块检验报告8份,砼试块标准养护检验报告16份。

六、验收情况:

(1)分部分项检验批验收

监理单位于2009年3月27日由张银霞、裴仁明、张小辉、范卫华等组成,对本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进行验收,检测验收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两个子分部中的模板、钢筋加工安装、混凝土、现浇结构、装配式结构、砖砌体、配筋砌体八个分项共103个检验批,全部合格。

(2)资料核查情况:

本工程共核查:A类工程管理资料、B类工程技术资料、C 类工程测量资料、D类工程施工记录、E类工程试验检验记录、F类工程物质资料、G类施工验收资料三十七项,基本齐全。

(3)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主要核查建筑物垂直度、标高、全高测量记录、建筑物沉降观测点测量记录、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共5项,基本齐全。

(4)观感评定:

2009年3月27日由张银霞、裴仁明、张小辉、谢社章、范卫华组成的评定小组对该工程主体进行了观感评定,观感评定为一般。

(5)验收结论:

1、综合以上,该工程五层以下主体实体质量评定为合格等级。

2、同意由建设单位组织各参建单位对该工程进行五层以下主体验收。

4.监理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篇四

广东建浩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年 月 日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创凯科技园-1#研发楼,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炎刘镇新桥产业园创凯科 技园内,建筑规模6934.18㎡。

建筑层数:三层

建筑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基础混凝土结构:

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垫层为100mm厚素C10混凝土,承台、地梁圈的混凝土强度皆为C30。填充墙:±0.000以下采用MU10.0烧结普通砖,砂浆:±0.000以下采用M7.5水泥砂浆。

2、主体混凝土结构:

主体结构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板混凝土强度为C25,柱混凝土强度为C30。填充墙:±0.000以上采用MU5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砖砌筑,砂浆:±0.000以上采用M7.5水泥混合砂浆。

3、屋面工程

建筑屋面分部做防水卷材屋面,由找平层、卷材防水层及细部构造三个分项构成。

4、装饰装修工程

室外墙体饰面砖由甲方选定,施工单位进行饰面砖粘贴施工。通楼梯的门采用乙级防火门,共计7樘。所以窗户均为铝合金窗,采用福特蓝玻璃。内墙采用水泥砂浆毛面,腻子粉批白,乳胶漆饰面。

5、安装工程包括给排水、电气、电梯工程。

二、监理工作

1、监理工作依据

①、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②、现行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③、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 ④、《建立委托合同》、《工程承包合同》;

⑤、工程设计文件(图纸、地质勘察成果资料)及工程联系单; ⑥、监理规划、监理细则。

2、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

本项目监理部依照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原则进行监理,严格按照监理工作程序开展监理工作,及时协调施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以事前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对工程质量、工期、投资进行监理。

根据《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的权限和内容在确定监理工作目标,严格按照《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组织分工落实每个监理人员责任,建立全规章制度。对监理人员实行工作绩效与工资相结合,充分调动监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监理有关的技术要求,严把工程质量关。针对工程特点,工程现场环境情况、施工承包合同和施工单位有关情况,监理现场质量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合同条款的约定以及监理规范的要求,对承包方施工前的相关报审资料进行审查,强调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验收申报制度、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工序交接检查制度、技术交底制度和材料检验制度并落实到位。加大监理力度,强化监理手段,采取旁站、巡视、平行检查手段,采取目测、实测、试验等检查方法。

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加强各方面的联系和沟通,即使手机各方信息,建立完整的工程档案资料。

注重薄弱环节的预控,以现场检查、召开监理例会、协调会,下发整改通知单等形式防止质量问题的产生。

认真把住质量鉴证和控制资料的检查关,坚持标准,做到不合格不签字,无依据不签字。

三、施工过程综述

该工程开工以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施工主要管理人员基本配备齐全,经核查资格符合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技术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已建立,基本能满足工程施工要求;施工机械设备数量和质量性能良好。工程所用材料进场后,均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质量报验或见证取样复验。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关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在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得到了落实,现场甲方代表、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能认真的履行各自的职责,做到开工有申请、完工有报告,各方均严格执行工程强制性条文要求;对所发出的监理工程联系单基本都能给予回复,多数监理通知得到落实。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无任何大的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发生,一般性质量通病在施工过程中已经得到认真的整改处理,达到了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四、安全和功能性检测资料,经核查完整并符合要求

1、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沉降测量,共计测量8次,最小沉降量为6mm,最大沉降量为9mm。

2、卫生间地面蓄水试验记录齐全,经过试水均无渗漏现象。

3、屋面下雨观察记录齐全,无渗漏现象。

4、建筑物垂直度、全高测量记录齐全,测量结果符合要求。

5、对给水管道进行了压力试验,对排水管道进行了通水试验、通球试验,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6、对避雷接地、绝缘电阻测试,结果符合要求。

7、对外窗进行淋水试验,无渗水。

8、电梯运行检测,符合要求。

五、专项验收情况

建筑工程的防雷装置已验收合格;环保、消防、规划均已验收合格。

六、单位工程施工质量监理评估结论

根据我监理部对施工过现场施工情况的跟踪监理及施工过程形成的质量控制资料的核查,本工程各项检验批的质量验收的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都符合设计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施工操作依据和质量检查记录完整。

经核查,本工程各分部质量均符合标准及设计要求,质量控制资料齐全,安全和功能性检查完整,观感质量一般。我监理方认为创凯科技园-1#研发楼工程施工质量符合验收规范以及工程质量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广东建浩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5.工程竣工质量评估报告 篇五

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建 设 单 位:娄底市大丰和电动车辆有限公司设 计 单 位:中国有色金属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 包 单 位:湖南省翔宇工程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章):湖南省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4年8月26 日

工程竣工监理质量评估报告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娄底市大丰和电动车辆有限公司建设,中国有色金属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湖南省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监理,湖南省中核建设工程公司勘测,娄底市质量安全监督站监督,湖南省翔宇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

二、评估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4、《工程建设监理规范》

5、《湖南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7、《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

9、施工图纸、设计说明和设计指定的标准图集

三、质量控制

1、进场后我监理部积极做好工程前期的准备工作,在熟悉图纸、有关设计文件和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基础上,及时编制本工程的《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同时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认真审核,主动协调工程建设各方主体间的关系,保证了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

2、原材料的控制:对进场的钢筋、水泥、商品砼、砂、碎石等认真审核相关资料查看其是否齐全、与投标书是否相符;并对钢筋、水泥、钢筋焊接接头、砂浆试块、商品砼试块等及时按规范要求见证取样、送检复试;装饰装修原材料的品牌、规格、型号按标书或业主要求验收;对消防、水电、弱电等原材料按规范及业主指定品牌验收;铝合金门窗按业主指定规格、品牌验收;不合格材料禁止进场使用,把好使用材料的质量关。

3、施工过程控制:我监理部对照各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及各专项施工方案,严格按照监理规划及细则对各施工工艺进行全过程控制。

(1)桩基工程:桩基工程于2012年9月20日开工。桩基施工采用夯扩桩;保证本工程用砼的需要。施工前,对建设单位提供的轴线基准点、高程测量控制点,进行了复核签认,并在施工现场布置测量控制网。施工过程中按要求进行了原材料试验、配合比试验、桩位放线等,监理部采用现场巡视、平行检验、旁站等工作方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现场对每根桩

贯入度、砼塌落度等进行监测,严格控制,保证施工质量;对进场钢筋、焊条等,严格执行相关见证取样程序;按要求留置砼试块,并进行养护、送检。监理机构进行项目预控与过程控制相结合,保证工程质量。

经过检测单位的检测:该工程中钢筋砼灌注桩,桩身完整和单桩竖向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2)基础工程:土方开挖过程中及时检查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度等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土方开挖过程中检查基坑的排水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确保基坑在施工时良好的作业环境。基坑周围应设排水沟,防止地面水流入坑内,以免塌方或地基土破坏,挖方时不应碰撞或损伤支护结构、降水设施。土方回填过程中检查排水措施,每层填筑厚度、含水率、压实程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我监理人员严格控制施工工序的质量,对钢筋、模板、轴线位置、标高、予埋件位置、隐蔽工程等在施工方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复检,验收合格并签字后方准许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对关键部位、工序进行旁站监理;对钢筋原材料、焊接接头试件、试块等采取见证取样,保证试件的真实性

(3)主体结构工程:

①模板 :经检查验收,模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撑拉杆件固定牢固稳定; 模板接缝不大于1.5 mm。模板上每处粘浆和漏涂隔离剂累计面积不大于1000 cm2 符合要求。

②钢筋:钢筋的品种规格和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钢筋表面洁净、无损伤,油污、老锈。钢筋的规格,加工形状、尺寸、数量、锚固长度和接头位置都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钢筋焊接由合格上岗证焊工操作,焊接头机械性能试验合格。保证项目符合要求。钢筋绑扎缺扣,松扣的数量不超过应绑扎数量的10 %。钢筋绑扎、弯钩形状和朝向、接头部位和搭接长度符合规定。箍筋数量符合设计要求,弯钩角度和平直段的长度基本符合施工规范。

③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前对商品混凝土配合比单进行审核,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同意施工单位浇筑,混凝土浇筑实行全过程监理旁站监理,并对混凝土坍落度进行抽测,对混凝土试块制作进行见证;保证项目符合要求。

④ 砖墙 : 砌体砂浆密实饱满,抽查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均大于80%,灰缝横平竖直,砌筑方式正确。保证项目符合要求。经验收未发现3皮同缝,留槎做法符合施工规范,拉结筋长度及数量基本符合设计及规范规定,留置构造柱位置基本正确。基本项目符合要求。

(4)屋面工程:认真对SBS防水卷材、挤塑式聚苯乙烯保温板等原材料验收,并经见证取样复试合格后方同意进场;严格把握工序施工的质量,防水工序施工时要求在天气晴好且通

风良好的情况下开展施工,注意基层保持干燥并做好清理工作,卷材搭接宽度等;

四、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监督管理

我项目监理部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相关安全验收规范的要求在开工前编制了《安全监理规划》,在关键工序施工前有针对性的编制了《安全监理实施细则》,并在工程监理过程中贯彻实施;对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施工方案》中,重点审查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内容,并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批准的方案要求实施;在施工过程中我项目监理部建立了周、月安全检查制度,建立了施工机械进场报验制度,建立了安全监理台帐等;施工中重点对外架搭设、井架安装使用、承重支模架搭设、特殊工种操作人员上岗证、施工临时用电等作重点检查验收,对进场钢管、扣件进行见证取样复试合格后方同意施工方使用,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签发安全《监理通知》并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整改,施工单位整改完成后进行严格复查,安全隐患消除后方同意施工方进行后序工程作业,使本工程施工过程中无安全事故发生,完成预定安全监理目标。

七、沉降观察情况

本工程沉降观测共观测24+23=47次,其中累计最大沉降值为0.8mm,累计最小沉降值为0.2mm,沉降量差为0.6mm,情况良好,满足建筑物安全稳定功能基本要求;

八、评估结论

我监理部在竣工验收前对娄底市大丰和电动车辆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办公楼、总装车间、涂装车间工程施工现场及施工资料进行全面核对、检查,评定结果为:

1、施工方已按合同约定及设计图纸的内容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务;

2、单位工程所含各分部工程质量全部合格;

3、质量保证资料齐全、完整;

4、相关安全和功能的检测资料完整;

5、主要功能项目的抽查结果符合相关专业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6、观感质量综合评定为一般;

综上所述对该工程综合评定为合格,同意验收。

湖南省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娄底市大丰和电动车辆有限公司工程监理部

6.工程合同评估报告 篇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以下简称 《规划纲要 》)中提到的 “西部高校对口支援计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典型的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政策项目;而“985 工程”“211 工程” “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 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则是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策略的集中体现。 本文主要是对《规划纲要》实施五年来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概括分析,并对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的下一步实施提出改进建议。

一、近五年来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实施成效

1. “985 工程”“211 工程”完成阶段性建设任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进入统筹发展的新时期。作为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985 工程”“211 工程”自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启动以来, 分别完成了三个周期的建设任务。 其中,“211 工程” 从2008 年到2011 年实施了第三期建设项目,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100 亿元。 2012 年9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完成了“211 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验收工作。 这次验收工作具有以下5 个特点:一是更加注重验收实效,公开验收目的和要求、公开验收范围和评价内容、公开验收方式和程序;二是采取网络验收、抽查验收和第三方验收三种形式,各有侧重,同步进行;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重点检查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和效益等;四是鼓励开展学科国际评估;五是突出绩效评价。 从相关高校历年评估报告中的数据来看, 经过第三期建设,“211 工程”学校办学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985 工程”于2010 年开始启动第三轮建设。 此轮建设工作重点包括:一是,进一步明确高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各阶段建设任务;二是,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在继续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创新团队建设,并注重提高学校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强调以改革促建设、以改革促发展;四是,创新“985 工程”管理机制。 至2013 年,新一轮“985 工程”建设任务已经完成,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335 亿元。

2014 年,针对前些年 “985 工程”“211 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项目重复交叉等问题,教育部及中央有关部门着眼于资源整合以及改进实施方式,开始研究制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以一流为目标,持续支持,统筹推进;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强化特色;以绩效为杠杆,突出竞争,强化开放。 2015 年10 月,《方案》正式印发,标志着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入了统筹发展的新时期。未来,“985 工程”“211 工程”的名称将不复存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式将逐渐转向不计身份、只重能力、面向全国、开放竞争。

2.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等建设项目走向“协同创新”。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托。 由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高校优势学科平台、研究基地或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是为了提升高校优势学科在知识创新、技术研发、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也是为了借助优势学科平台的研究和创新能力,解决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各类重大问题。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主要针对“985 工程”高校设立,是“985 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主要针对“211 工程”高校设立,该项目始于2006 年,2008 年之后与“985 工程”同期执行。 “特色重点学科项目”主要针对非“211 工程”学校设立,于2010 年开始实施,每3 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在2010—2013 年的“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周期内,共有75 所高校的14 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15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纳入建设, 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约20亿元。

近些年来,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与高校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一起构成了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各类学科平台通过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比较滞后,高校之间缺乏协作,高校内部存在学科壁垒、部门分割、资源割裂、教学与科研冲突等诸多问题,使得各类学科平台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合作来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回应社会重大需求的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2011 年4 月,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了“推动协同创新”的期望。 2012年5 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 计划”),提出以高校优势学科协同创新平台为载体,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建设四类“协同创新平台(或中心)”,来转变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突破高校内外部制度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2013年教育部通过严格遴选,设立了首批14 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当年,中央财政下拨专项资金5 亿元,主要用于各个“协同创新中心”的团队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日常运行等方面。 2014 年,新一批24 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2011 计划”。 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共计投入专项资金20 多亿元。

《方案》对我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方式进行统筹调整,上述各类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也面临着统筹整合的变数。但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跨学科和学科协同创新为改革方向的一流大学建设路径绝不会发生改变。 对于高校来说,只有在认清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学校各项改革,踏踏实实苦练内功, 做好学校内涵建设和学科建设工作,不断提升自身回应社会重大需求的能力, 才是应对“双一流建设”新形势的最好方式。

3. 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方面,“985 工程”“211 工程”高校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的科研领军力量,产出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带动了全国高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根据2013 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211 工程’及省部共建高校”的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占全国高校科技研发人员总数的42%, 研究成果应用与科技服务全时人员占全国高校的58%。 相比于 “‘211 工程’及省部共建高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总数不到10%的现实,可知“985 工程”“211 工程”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内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研发的主力。

另外, 在代表全国科技最高水平的三大奖评选中,从2010 年至2014 年,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583 项, 获技术发明奖1328 项, 获科技进步奖3577项,获最高科学技术奖7 人。 高校获得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占比70%左右。 这些科技获奖绝大部分出自“985 工程”“211 工程” 高校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同样说明了“985 工程”“211 工程”高校在全国高校科技研发方面的主力军作用。

近些年来,在“985 工程”“211 工程”及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带动下,我国高校的科研承载能力得到不断提升,高校科技研究成果的数量与日俱增。 2005—2013 年各年度,我国高校科技论文总数占全国科技论文总数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 见图1),2013 年世界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150 种期刊中, 有5119 篇来自中国的高水平科技论文, 其中超过80%出自高校。 另外, 从2005—2013年,高校科技著作数量占全国科技著作总数的比例也常年保持在80%以上(见图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当然,我国高校发表的科技论文和科技专著大多属于基础研究成果。而基础研究成果要想转化到技术应用层面,经常会经历比较漫长的技术开发和测试过程,所以,上述比例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高校科技成果对社会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只能说明高校基础研究在全国占据绝对优势。从历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的数据来看,高校在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总量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50%左右。

类似的比例数据还出现在科技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方面。2005—2013年,全国大专院校专利申请数量占全国专利申请数量的比重一直处在7.5%以下(见图3),专利授权的数量比重一直处在6%以下(见图4)。如此低的占比同样不能说明高校的技术研发能力低于其他科研机构。因为历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示,高校科研经费总量占全国科研经费的比重一直处在10%以下,且近年来该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在科研经费占比下降的过程中,高校专利申请数量占比和专利授权数量占比还能保持逐年稳步上升,足以说明高校的技术研发能力并不弱于其他机构,且近年来还在不断提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如果从高校历年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数量的纵向比较来看,我国高校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更为明显。2005—2013年,高校专利申请数量从20094件增加到133865件,增加了5.66倍。高校专利授权数从8843件增加到84930件,增加了8.6倍(见图5)。在发明专利数量方面,2005—2013年,高校发明专利申请数14673件增加到81251件,增幅达81.9%,发明专利实际授权数从4715件增加到35873件,增加了6.6倍(见图6)。

4.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通过实施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服务能力,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 年)》(以下简称“繁荣计划”),提出到2020 年基本建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等系列配套文件,用以规范和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顺利实施。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繁荣计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由2010 年的4 亿元增加到2014 的4.5 亿元,5 年累计投入20.5 亿元,有力支持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和服务能力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各方面呈现出繁荣发展气象。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截至2013 年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达到50.1 万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9.3 万人,占总人数的38.5%;具有博士学位的7.66 万人, 比2009 年增长65.8%;具有硕士学位的21.8 万人, 比2009 年增长42.9%;分别占总人数的15.29%和43.51%。 此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名师大家和中青年骨干不断涌现。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新世纪人才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项目支持下,出现了一批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了一批在各自学科专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物。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产出和社会服务方面,近五年来,教育部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展学位点和研究基地建设、组织重点教材编写,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同时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宣传工作,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普及。各高校则依托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各类研究项目,开展基础理论和学术前沿问题研究, 产出了一批基础性、标志性的学术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2010—2013 年,高校共出版著作约10.5 万部, 发表论文约128 万篇。2012 年, 教育部组织了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共有830 项优秀成果获奖。 另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由注重基础研究向基础和应用研究并重的方向转变。 2010—2013年, 高校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18.2 万多项,向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交研究咨询报告3.3 万余篇, 对政府科学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

以2013 年截面数据来看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绩效,教育部直属院校以人均经费支出的8 万元的投入,取得的研究成果情况是:人均专著数为1.18部,人均论文数为0.04 篇,人均研究与咨询报告数为1 篇;地方院校以人均4 万元的经费支出,取得的研究成果情况是,人均专著数为0.14 部,人均论文数为0.03 篇,人均研究与咨询报告数为0.09 篇;其他部委院校以人均14 万元的经费支出, 取得科研成果情况是:人均专著数为0.03 部,人均论文数为0.04 篇,人均研究与咨询报告为0.14 篇。 (见图7)

数据来源:《2014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方面,近五年来,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展开,层次和水平显著提高。从广度看,与亚洲、欧美地区的传统交流合作得到了巩固提升, 拓展了与大洋洲、拉美、非洲等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不仅部属高校,很多地方高校也成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活跃主体。从深度看,已经从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讲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浅层交流合作方式, 向着独立出版外文刊物、建立外文网站、出任国际学术机构负责人、在国外单独或共建研究机构等深度交流合作的方式转变。据不完全统计,2010—2013 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约32.5 万人次, 参加国际合作项目3600 多个,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55 万余篇, 有近1800 部以中国学者为第一作者的著作被翻译成外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逐步扩大。

5.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文化传承创新类 “协同创新中心” 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转型。2014 年2 月,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智库建设计划”),鼓励高校哲学社会学科聚焦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以人才团队建设为核心,以机构建设为重点,以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打造高校智库品牌,使之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

在2009 至2013 年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周期内,基地以全国社科研究力量1%的人力, 承担了80%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和32%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培育出50%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社科类),获得了20%的全国各类人文社科奖。 在咨政服务方面,基地研究人员7 人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课,12 人次为全国人大作法制讲座。累计向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提交研究报告2170 份,为国家战略研究、政策制定、人才培养和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 但是,基地定位不明、有量缺质、学科力量单一、团队建设不足等问题,一直影响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功能的充分发挥。 2011 年,随“繁荣计划”出台的《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中,尽管提出了深化科研机制改革、强化开放合作、突出问题导向、实行优胜劣汰等基地建设的新规定,但至今上述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2014 年提出的“智库建设计划”再次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提出了研究主攻方向明确、重大实践问题导向、开放协同、优胜劣汰、机制创新等改革要求,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改革体制机制、提升能力水平以及向新型智库转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3 年启动建设的 “2011 计划”中,文化传承创新类“协同创新中心”也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抓手。从国外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经验来看,以社会重大需求和重大问题为导向,开展灵活的跨学科、跨院校、跨行业协同合作,是一种发展趋势。未来,随着我国更多“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成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文社科创新研究团队加入新型智库建设的行列。

6. 中央部委高校开展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是为回应“钱学森之问” 而推出的一项旨在培养基础学科领域领军人物的人才培养试验计划。由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等中央部委于2009 年开始筹备,2010 年正式启动, 主要是在19 所中央部委高校的5 个基础学科领域开展试验。 2011 年,由人社部、中宣部等更多中央部委一起参与、联合推出《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以后,高校“拔尖计划”作为一项子计划被纳入了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在2010—2013 年“拔尖计划”实施过程中,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9 亿元。另外,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资金也优先支持“拔尖计划”学生出国交流。

2010 年以来,在教育部政策推动下,各高校 “拔尖计划”试验项目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选拔一流学生,遴选一流导师,营造国际化环境,提供一流实验室及相关条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总体来看,目前高校“拔尖计划”的组织实施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组建专门学院,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等;第二类是设立专门试验班,如中国科技大学的科技英才班等;第三类是制定专门的试验计划,如厦门大学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

近五年来“拔尖计划”的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方面,各高校的做法包括:一是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 如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班的核心课程设计。二是实行教授治学制度,吸引了大批著名教授参与计划实施。 如清华大学聘请了邱成桐、朱邦芬、张西、施一公、姚启智、郑泉水等分别担任项目实施的首席教授。 三是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的学生选才机制,或从高中选拔,或从大学新生中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选材方式如浙江大学的5 轮综合评价选才办法。 四是形成“一制三化”的育人模式,普遍实施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育人模式。 五是实施动态竞争培养机制,如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的学年流动选拔制。六是各高校之间建立学生联合培养机制, 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连续几届开展数学拔尖学生培养暑期学校,让学生领略不同高校的学术风格。

2013 年,第一届“拔尖计划”学生毕业,全国总计500 名。 这些学生中,有96.6%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86%进入基础学科或交叉学科领域深造,22%进入学术排名前10 的世界顶尖大学就读,20%进入学科排名前10 的世界顶尖大学就读。 另据初步统计,2014 年近1000 名毕业生中,95.4%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中组部在检查“拔尖计划”实施情况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实施人才规划纲要以来,准备最充分、措施最实、进展最快的项目。

二、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

近五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成绩与问题并存的五年,是“创优”工程项目调整政策方向,以及项目建设思路和项目实施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五年,对于“创优”工程项目的各类利益相关者来说,也是喜忧参半的五年。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的喜与忧, 是以2013 年底2014 年初为界的两个阶段、不同主题、不同性质的喜与忧交织并存。 2014 年之前的喜与忧, 喜的是经过连续十多年的重点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各类“创优”工程项目继续取得新成绩,继续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忧的是近十几年来被“优质”光环遮蔽的“创优”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老问题,如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更为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2014 年之后的喜与忧,喜的是中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高等教育 “创优” 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于2014 年初开始谋划改革,推出了统筹推进 “双一流建设”的新思路;忧的是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改辙易车”并不容易,在即将进入统筹发展新时期的时候,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回答。 如统筹发展要统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导致高等教育专项建设投入总量的大幅减少?开放竞争要怎么竞争,评判标准是什么,会不会带来新一轮的高等教育竞赛“泡沫”?统筹管理与开放竞争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具体应怎么操作? 等等。

尽管在具体操作层面仍存在一些疑问,但新出台的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仍值得称道。该方案最大的亮点在于提出了统筹推进和改进项目实施方式两方面的迫切性。 其中,统筹即整合以往各类工程项目的财政专项资源。之所以必须要统筹发展,主要是因为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创优”工程项目“政出多门”,十分繁杂。 仅中央部委层面设立的工程项目,除了前文概括的,还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以及各类国家级教学改革实验区项目、教学示范中心项目、实验教学示范基地等。 地方政府比照中央部委设置的各种工程项目,同样繁多。 由此带来的问题,一是中央地方两级项目设置太多,容易导致重复交叉,不利于财政资金效率;二是各级各类政府部门手握经费,争设项目,带来了“权力寻租”的隐患;三是在尚不完善的评价制度体系下,高校“争工程、争重点、争名分”的不良影响导致工程项目的“净效应”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到了高等教育整体健康发展。所以,清理、理顺和统筹各类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已经势在必行。

改进工程项目实施方式主要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解决以往各类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其实,在近些年来教育部出台的各种政策文件中,已经对以往各类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有过很多表述,相关政策文件也提出了很多改进或应对措施,如针对项目责任单位身份固化的问题,提出了定期评估、优胜劣汰;针对竞争缺失的问题,提出了绩效评价;针对项目重复交叉的问题,提出了统筹推进; 针对学科力量单一和学科壁垒问题,提出了协同创新;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产教融合;针对创新团队建设不足的问题,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等等。由于这些措施在之前的多个政策文件中已经有所体现,所以它们再次出现在《方案》中,并不令人惊讶。

从《方案》政策文本的具体内容来看,在“前言”中提出了资源整合与转变实施方式的迫切性问题,但是,政策文本通篇却并没有对资源统筹整合的思路进行说明, 整个政策文本主要是一系列具体的原则、目标、任务、措施的罗列。特别是政策文本中提到的各项改进措施,有很多在以往的其他政策文件中已经有过表述,由此带来的比较令人担忧的问题是,新的统筹推进总体方案能够解决好之前“三令五申”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吗?

本文认为,尽管已有各类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政出多门”,涉及各种部门利益纠葛,很难在短时间内统筹处理,但是,作为统领我国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未来改革方向的标志性政策文件,“双一流建设” 总体方案至少应该在宏观层面的资源整合、项目设置与管理两大问题上表明立场,提出思路。 而这在该政策文本中并未看到或没有明确提及,不得不说稍有遗憾。

通过本次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工作,我们认为在宏观层面上,我国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有两大问题亟待解决,即前文提到的:一是对已有的各类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进行资源统筹整合,二是制定未来“创优”工程项目设置与实施的新办法。 其中,在未来“创优”工程项目设置与实施办法制定方面,需要解决的核心关键问题也有两个: 一是合理评价问题,二是精准投入问题。所以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管理改革面临的核心关键问题其实有三项:资源统筹问题、合理评价问题、精准投入问题。

具体来说,第一,目前在资源统筹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各类工程项目繁多,尚未理清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已经执行的各类工程项目“净效应”不明,尚难判断哪些需要清理;三是由于部门利益纠葛,导致各类工程项目资源统筹需要更高层面的协调。 第二,在合理评价方面,目前人们对绩效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已经达成了共识,仍待解决的问题有:一是合理的评价组织体系尚未形成,二是第三方评价的操作办法和管理制度还不明确。 第三,目前在精准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按学校、按学科投入的老办法有待改进,二是有助于财政专项精准投入的数据信息系统尚未建立。

三、未来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的改进策略

1. 资源统筹方面的改进策略。 资源统筹是在厘清已有各类“创优”工程项目的基础上,清理无效或低效项目,统筹中央项目与地方项目之间的关系、统筹竞争项目与非竞争项目之间的关系、统筹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统筹“创优”项目与“扶弱”项目之间的关系,降低项目设置“政出多门”“一哄而上”的不利影响,形成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的协同效应,使全国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的分布体系趋于合理。

为此,未来几年内需要开展的工作包括:第一,调查汇总全国范围内各类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的数量与实施情况,建立信息数据库,随时跟踪采集各类工程项目设置与进展信息;第二,开展各类工程项目“净效应”调查研究,区分轻重缓急,逐步清理重复交叉项目以及无效或低效项目;第三,协调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利益关系, 成立中央与省级两级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或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为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协同,建议中央层面的管理办公室应向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

2. 合理评价方面的改进策略。 高等教育 “创优”工程项目的合理评价问题,包括评价依据、评价指标,以及由谁来评、怎么评、评价结果反馈处理等问题。从原则上讲,首先,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专项项目,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必须对全体纳税人负责,项目实施情况和绩效情况有必要向社会公开,引入社会监督力量。 其次,由于目前很多高等教育专项项目的最终落脚点是科研项目、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对项目是否应该立项以及对项目成效进行评价,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 所以正式的评价结论要由专业组织来做出。但在评价过程中,来自科技成果使用方的行业产业代表、来自政府部门的代表、来自社会公众的代表都应参与,并且评价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为此,未来在评价方面需要做出的改进:一是在各类工程项目设置和实施过程中,要完善项目合同制管理,强化结果预测,强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突出评价的核心地位,构建合理的评价管理体系;二是形成合理的评价组织体系,重点是培育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于适宜引进国际评估的项目,提倡引进国际评估;三是坚持项目立项、实施过程、评价结果透明公开,利用社会力量监督和保障项目有效实施。

3. 精准投入方面的改进策略。 强调精准投入,是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强调精准投入,主要是改变原来比较模糊的按学校投入、 按学科投入的老办法,提倡项目专项资金按“事”投入、向“人”投入,尽量把专项资金用在最能解决问题的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身上。为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一是要把创新团队建设放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位置,强调组建创新团队,发掘和培养创新人才;二是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信息数据库系统,跟踪采集和分析各类人才信息,做到需要解决问题时能够“找到人、找对人”;三是营造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良性竞争机制, 促进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保持活力,不断提升科研能力水平。

4. 注意 “创优”工程项目与 “扶弱”工程项目协调推进。除上述“创优”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改进策略以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各类工程项目中,“创优”工程项目与“扶弱”工程项目的数量比例极不协调。在类似“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 “扶弱”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也习惯“创优”工程项目的管理实施办法。“创优”与“扶弱”工程项目比例失调,对营造高等教育系统良好“生态氛围”和促进高等教育体系均衡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社会上已经开始出现对高等教育专项项目实施过程中“劫贫济富”现象的批评声音;高等教育系统内部“阶层分化”和“阶层固化”的现象也值得关注。 因此,在未来高等教育专项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协调好两类政策工具的实施范围和实施力度,以保障高等教育整体健康发展。

摘要: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五年来各类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实施成效进行总结概括的基础上,梳理了“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调整政策方向、改进实施方式的转折过程,指出了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改进实施方式面临的核心问题,并从资源统筹、合理评价、精准投入三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改进管理和实施方式的若干建议。

上一篇:科协副会长竞选演讲稿下一篇:神奇而又有趣的教室优秀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