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致富带头人王怀

2024-07-22

党员致富带头人王怀(精选6篇)

1.党员致富带头人王怀 篇一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二

张中美,男,41岁,中共党员,沅陵县借母溪乡借母溪村委会委员。从20xx年开始,他带头发展生态养蜂业,致富后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采花大盗‛、‚美蜂王‛;先后多次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表彰。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他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一、积极学习,练就养蜂真本领张中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借母溪自然保护区杉木洞组,为人勤恳,做事有责任心,20xx年被保护区管理局聘为巡护员。

巡山时,他注意到保护区花期长,蜜源丰富,基于自己的养蜂经验,敏锐捕觉到发展养蜂业是一条好路子,于是萌生了大力养蜂的想法。

几年前,借保局领导从保护区生态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在保护区发展养蜂业的构想,力求为保护区经济树立良好典范。张中美积极响应管理局领导的倡议,从20xx年开始,由借保局出资在杉木洞地段进行中蜂试点养殖。由于传统的桶式养蜂法不利于提高产糖率,他于是改用采用箱式养蜂法。中蜂爱分蜂,不易维持强群,特别在流蜜期,容易发生分蜂热,给蜂蜜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起初由于没有经验,在蜂群过箱时,他有时被蜂蛰得鼻青脸肿,产糖效果也很不理想,这引来不少人的议论,一年下来,他甚至有点泄气了,在借保局及乡政府领导的鼓励下,不服输的他买来专业书籍自学养蜂技术,并通过借保局与江苏、福建等外地一些大型蜂场取得联系,虚心吸取别人的养蜂经验。经过近两年的细心摸索,他逐渐掌握了选用能维持强群的优良蜂种及时更换老蜂王的技术。在流蜜期前半个月,用新女王或新产卵王替换老王,同时,加强造脾;在繁殖期,抽强群的老脾补给弱群;在大流蜜期,从强群中抽出带蜂的封盖子脾,补给弱群,掌握这些技术以后,‚蜂王‛就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分蜂热了,产糖效率随之大大提高。

二、帮扶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

20xx年市委扶贫工作队及20xx年中国远洋集团扶贫工作组的进驻,给张中美的生态养蜂产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他大胆创新,借鉴外面的先进经验,花费3万多元购买了3台蜂蜜浓缩机,加快了品牌包装力度。他的蜂越养越多,蜜越产越好,名声不胫而走,很多单位争着下订单,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他养有中蜂150箱,年产蜂蜜2000多斤,年收入近5万元。自己富裕了,他没有忘记带领乡亲们致富,乡亲们也纷纷向他学习箱式养蜂技术,他从不保守,每次都十分热情地到请教者的家里去传授经验,人们都戏称他为‚采花大盗‛,甚至流传起‚喝蜜要喝忠美牌,天然纯正家家买‛的游行语。目前,在张中美的示范带动下,借母溪村村民养蜂户达50户以上,发展中蜂养殖1000多箱,年产值在40万元以上,并成立了借母溪中蜂养殖协会。有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和扶助,张中美对在保护区发展生态养蜂业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踌躇满志,说:‚有人叫我‘采花大盗’,也有人叫我‘蜂王’,我认了,我的名字叫‘中美’,命中注定要和中蜂结下‘美缘’,只要能酿出好蜜,带动保护区人致富,我愿一辈子当这个‘大盗’和‘蜂王’。‛

三、紧贴市场,瞄准未来绘蓝图

张中美用实践证明,在保护区内发展生态养蜂产业是极有前景的,一是保护区范围大,区内蜜源丰富,生产的蜂蜜营养价值极高,蜂蜜供不应求;二是养蜂成本不高,见效快,易发展;三是蜜蜂采花授粉,养蜂可以优化生态环境。

五是加大对产品的管理,形成一定规模以后,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包装,注册商标,创建借母溪天然蜂蜜品牌,为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奠定基础。

张中美他不仅是当地农民致富带头人,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创先争优活动期间,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够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并以帮扶群众发展中蜂养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无限忠诚。他用言传身教的示范带动乡亲们开创了借母溪生态经济发展的新天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张中美的带领下,借母溪的生态养蜂产业一定会迅速发展壮大,走出绚丽的未来。

2.党员致富带头人王怀 篇二

村民罗淑珍的劳动热情也像这太阳一样火热。罗淑珍兴奋地说:“今年,我们共投入35万元,种植15万袋秋木耳,产值近50万元,不仅一年收回了全部投资,而且每户村民还净剩两万多元。今年卖得好,明年还要大面积种植。”

这片木耳基地,是今年5月份由村干部和村里的几名党员每户出资5万元集资建成的,当时就是为了在全村起个带头作用。如今,木耳丰收了,罗淑珍心里也亮堂了,因为这些投资中,也有她家的一股。

罗淑珍的丈夫是村里的党员,当初说要由书记和党员带头冒这个风险,一下子拿5万元投资,种这个从来都没接触过的木耳,她是打心眼里不乐意,也明确表态反对。后来,丈夫告诉她种木耳的技术不但有人免费上门指导,而且还大量回收,风险性很低,村里还要组织去邻近的县市现场参观考察,学习木耳种植技术,罗淑珍这才对木耳种植有了一些了解,并同意了。

据村支部书记黄青祥介绍,郭船口村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7公顷,其中旱田186公顷、水田251公顷,拥有山林面积7.1平方公里。全村708户人家,农业人口2603人,劳动力1230人。其中980人从事农牧业种植、养殖,60%的村民从事二三产业。该村在农业方面大力发展优质绿优稻米种植,现已发展160公顷,年产优质稻米120万公斤,产值360万元。蔬菜种植户230户,种植蔬菜127亩。养殖业有肉牛、肉鸡、蛋鸡养殖,新建标准化鸡棚三栋。2013年,全村农业产值286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万元。虽然生活也算宽裕,但都各干各的,一直也没有个合适的支柱产业,把大家伙凝聚起来合作经营,共同致富。

今年初,通过外出考察学习,郭船口村党支部找到了一条村民共同增收致富的好项目——木耳种植,并在本村东南的荒岗上平整土地、打井、拉电,建起了占地15亩的木耳种植基地,成立了木耳种植合作社。

村民戴春梅一家5口人平时就靠种几亩旱田为生,农闲时老伴和儿子出门打些零工,一年下来刚好维持家用,往年这个时候她都是呆在家里闲着,今年村里面搞了木耳种植合作社,也让她有了一份额外的收入。

3.党员致富带头人王怀 篇三

在**区**村后山的羊肠道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眉清目秀、勤奋善良的青年妇女,每天背着一个小孩再一手拿着锄头、一手牵着另一个小孩,早出晚归,整整在这条小道上走过了五个春秋。她就是33岁的**村致富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张建菊。

张建菊从小就家境贫寒,全家人只靠善良勤劳的母亲,挑着凉粉小担走村串乡、赶庙会、跑集镇赚来的一点钱苦苦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张建菊望着瘦弱的母亲,含泪离开了学校,在家帮母亲承担家务活。面对困窘的家境和家乡的穷山恶水,她彷徨过、怨过自己命苦。母亲看到她终日愁眉苦脸,便对她说:“孩子,人穷志不能穷啊!再说你正赶上党的好政策,人人都有用武之地的好时代,只要有决心、有信心,什么事都能干成!”母亲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勇气。16岁的那年春天,她跟着村里大人到金昌市一家大酒店打工,由于她好学上进,工作积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成了酒店的骨干,担任了会计兼大堂领班。四年后,她用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在金昌市自己开办了一家酒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在当地享有盛名,成了打工妹中的佼佼者。

张建菊结婚后,随丈夫回到老家农村,她看到不少乡亲们成天游来逛去,怨天怨地,认命受穷,无所作为。她想改革开放近30年了,还有这么一些人,思想不解放,总是只靠旧观念种庄稼过日子,只要观念变,黄土地也能生出金来。我应该带头在农村干出个样子来给大家看,农村同样大有作为。后来,她在山上承包了10多亩地,建起了桃园,挖坑种树,打井盖房,架线修路,挖沟护园,搞基本建设。春季她带着两个小孩上山,一锄一锄把10多亩桃园翻了一遍,套种香菜、西瓜、大白菜、萝卜等农作物。数九寒冬,她顶着凛冽的北风刨开冻土,给桃树施上基肥。她还刻苦学习钻研园艺知识,熟练地掌握了剪枝、施肥、防病灭虫等技术。第一年,仅套种的香菜、大白菜两项收入3500元,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喜悦。

第三年,她的桃园硕果累累,四面八方的客户前来购买,运往南方大城市,村里人称她是“桃老板”,有的还叫她“富婆子”。在她的带动下,不少农民跟她上山承包土地,建起了桃园,她教他们管理,搞推销等。成了当地有名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五年后,正当桃园进入收获黄金季节时,谁也没想到,她却毅然把桃园无偿转送给本村一位苦于找不到致富门路的困难户。不少亲朋好友有点想不通,说什么:“摇钱树白白送给别人,你自己怎么办?”她充满信心地回答:“致富的路很多,什么地方都可以闯出一条致富路来。”

XX年春天,张建菊带着几名贫困户妇女去广东闯天下。

4.模范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篇四

张家树,1976年2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间参加过98九江抗洪,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现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绿园花木合作社社长,家树园林绿化供苗公司负责人,目前花木种植面积253亩,有100多个品种,主要经营常规绿化用苗为主,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每年获利30多万元。2006年以来因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获得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优秀十佳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0年2月18日作为科学发展学习代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播。

作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远近闻名的花木种植大户,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吃苦,会钻研,是花木种植的示范户,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他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几年间共扶持26户花木专业户,为80多名群众解决了劳动力出路,多次自费慰问困难户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并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支援灾区生产,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花木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流镇耀南村老百姓有着种花养花的传统习惯,但过去都是零星种植且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群众种花只能解决油盐酱醋等生活补贴,并没有起致富兴农的作用。张家树与生俱来就对花木格外感兴趣,1994年12月入伍后来到浙江金华,发现金华原来是全国著名的苗木之乡,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的花农家取经学习,在当地的新华书店,购买了大量有关花木种植、培育等书藉。有点空闲就到当地的花农家无偿帮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从基础理论到田间地头,他写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又有幸得到老花农鲍克文的亲身指导。1998年在部队退伍回来,利用在部队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种花养花的特长,克服资金不足等不利影响,走上了艰难的创业路。首先从精心挑通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手里的资金多了,经验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开始酝酿自己更大的引进新品种,搞起了示范园,积极引导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依托花木产业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来,他承包绿化工程30多个,还无偿为周围群众提供信息,帮助销售。周围许多群众刚开始种花时,都是张家树供应种苗,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防病治虫,联合成品销售等。使周围的群众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张家树已连续多年被评为镇级致富能手,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状元。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积已达200亩,每年获利都在30万元以上。他深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协会成立后,他把带领群众致富的突破点放在花木产业上,以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来实现群众的共同致富。

为了使广大会员种上“放心花”,张家树以个人名义与群众签订包销合同,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庄组的土地全部规划种花木。村民马明发说什么也不愿意种,张家树多次上门做工作,唐恒水就是不听,张家树又对他说“苗子种好卖给我,要是因为种花没饭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这样他还是想不通,张家树和他商量,最后以当时最高价每亩280元的价格承包了他的10亩地,当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了金叶女贞,一年后,以每株0.55元的价格全部出售,当年获利15万元。村民的想法变了,马明发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张家树的带领下,全组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种起了花木。马明发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亩,他逢人便说:“听他的没错,多亏了他帮忙”。张家树就这样走村入户做大家思想工作,并且和镇里的技术人员一起,向花农无偿提供技术支持,主动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以实际行动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到“种花发家”这一点上,当年村里花木种植面积扩种2000多亩。

为了更好的发展花木产业,以张家树为主的向个花木种植大户成立了高流花木协会,以花木协会为龙头,动员广大村民发展花木生产营销,发挥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协会+农户”的良好经营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户、2800余人从事花木生产经营,其中有80多名会员在沭阳等地承包土地,带动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沟埃村等周边村民发展花木产业,为镇政府争创“国家级花木之乡”打下了良好基础。长年在外的花木经纪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户。

为了扩大知名度,畅通销售渠道,张家树积极在《中国花卉报》、《苗木商情》等杂志刊登广告,本着当了带头人,就要有奉献精神,广告费全部由张家树和几个花木协会种花大户分摊,没有向普通会员要一分钱。而在售花过程中始终优先销售群众花木。

在生意场上以诚信经营为立身之本是张家树的座右铭,有时协会按照货主要求,货到后再付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群众放心,张家树就亲自跟车送货,来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从来不克扣群众一分钱,所有差旅费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说他是自讨苦吃,但他心里却感到踏实。

2004年春,张家树和天津一个客户魏玉龙签订34万株红叶小檗销售合同,合同签订后一个月,他来取货时,红叶小檗每株市场价格比合同价涨了2角,供应苗木的协会花农说反正没关系,仍按合同价格,按时起苗装车发走。客户十分感动:“别看你们是农民,做生意却不为小利而动,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实在,以后,我肯定还会来买货的”。杨老板现在已是该村的回头客。今年,他又通过传真和协会签订了价值100万元的绿化苗木合同。就这样和客户们加强联络沟通,密切了感情,并通过他们在大连、沈阳、北京、山东等地设立了销售窗口,及时了解外地市场行情,扩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产业规划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为多种新品种为所示目标,在下一步促进花木产业的升级换代,配合镇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规划,明年继续扩大花木种植规模3000亩;努力提高花木的技术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销售网络,努力实现提高城市品位,绿化山山水水,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5.党员致富带头人王怀 篇五

记峦庄镇中南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唐建才

――   记峦庄镇中南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唐建才     一见唐建才,给人一种“莽汉”的印象。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过去一直在河南金矿上混饭吃,最辉煌的时候,手下有几十人,自己当老板。但开矿风险大,赔了个不值啥。回村当了三年支书,又因女儿上大学,家里拖累大,无奈之下辞了职。近年,他靠养肉羊,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昔日的辉煌和自信仿佛一下子又回来了。提起他的养羊史,有说不尽的苦与乐。                                     苦――埋在心底      底,峦庄镇在实施“千百万”产业富民工程中,将中南村定为肉羊产业示范村之一,号召群众发展舍饲养羊,镇村干部大会开了开小会,一户一户上门做工作,可面对一间标准圈舍投资上万元,一只布尔山羊种羊价值3000多元的“天价”,没人敢冒这个险。      就在产业发展举步维艰之际,唐建才站了出来,提出自己要带头建一个百只羊场,通过自己的示范带动,让全组、全村都靠养羊致富。村民都说唐建才是空口说白话,千万别上他的当;也有人说唐建才“二杆子”毛病又犯了,想钱想疯了。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中,唐建才毅然迈出发展舍饲养羊的第一步。     先是建圈,他上下奔波,找资金,办土地、木材手续,争取到2万元的扶贫贷款和水泥等物资支持。动工修羊圈,为了图省钱,到河里淘沙,一担一担往回挑。砖和水泥拉不到场,他一篓一篓扛,一架子车一架子车拉。历时一个月,两处占地280平方米的羊圈终于起成,原本想用作灶房的房屋也被他改建成羊圈。一个月下来,唐建才整整掉了13斤肉。圈舍建起后,他又东拼西凑,购回一只布尔山羊和几只适繁母羊,正式开始了养羊之路。     随着时间的流逝,唐建才的羊群一天一天地壮大起来。但由于不懂技术,让他不大不小的吃了个“哑巴亏”,几乎动摇了他养羊的信心。     冬,天寒地冻,地处蟒岭高寒山区的中南村更是冷的出奇,有时候滴水成冰。虽然唐建才的羊圈采取了保温措施,羊每天还喂着入冬前备的青贮饲料,可刚生下的羊羔还是抵挡不住寒冷,死了一只,还有几只病得奄奄一息。唐建才心急如焚,自己生病舍不得花钱买药,却给羊买奶粉喝,像关心自己的孩子般一勺一勺喂。又有一只羊羔死了,唐建才心如刀割。气温越来越低,差点心灰意冷,可眼前又浮现镇村干部那种期待的眼神,耳际又响起部分群众的冷嘲热讽,这位硬汉子的养羊致富的信心反而更加坚定。当天,他就坐车赶到县畜牧局,请来专家诊治。在县镇畜牧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生病的羊终于恢复了健康。经过这次教训,唐建才认定了这样一个理:养羊还得靠科学,苦干蛮干行不通。      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大老粗,破天荒地拿起了书本,遇到认不得的字和看不懂的地方就让孩子给他讲。一遇到县镇干部下乡,他就跟在身边,跑前跑后,问长问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日积月累,唐建才学到了一整套养羊技术,他的羊场也越办越红火。                                         乐――化作动力     天道酬勤。随着小羊羔的不断出生,唐建才的.羊场羊存栏达到150多只,成为全镇产业大户之一。虽然肉羊价格有所波动,可他养的羊出栏30多只,当年净收入了6000元。,出栏60只,净收入12000元。虽说贷款刚还清了,但存栏的150只羊最起码值4万元呢。点着养羊赚来的新票子,唐建才心里乐开了花。唐建才给自己买了辆摩托车,给儿子娶了媳妇,又专门租赁了5亩地,准备种上饲草。    过去讽剌过他的人,瞅着唐建才发了“羊”财,自然而然地闭上了嘴,有的还动了养羊的念头,开始三三两两地聚到唐建才家里,向他打听哪里的羊羔价格低,一只羊能赚多少钱,新式羊圈该咋盖,饲养技术要点有哪些。看着一双双期待的目光,唐建才就将自己所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并热心地帮助群众建圈舍、教技术、搞防疫。油房组贫困户查义根,可以说是屡遭挫折的“能人”,他是讽刺最强烈的一个。前几年,养兔兔死,养牛牛亡,和外地人合伙养白鼠,说是按期收购,可正当白鼠满地跑,那人却不见了,查义根背了2万元的沉重包袱,成天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唐建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没有和他计较,三番五次登门劝他养羊,看着唐建才一片苦心和辉煌业绩,他心动了。20底买回16只羊,仅一年多时间,卖了30只,收入6000元,羊存栏还有32只。     养羊的农户多了,中南村党支部一班人及时将养羊户组织起来,指导成立了养羊协会,依托协会搞一体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配套化服务。由于技术过硬,待人热诚,处世厚道,唐建才被养羊户推选为协会会长,唐建才高兴地说,尽管不当村干部,照样能为群众办实事。唐建才整天为了大家的事,跑得不落屋,他无偿为养羊户提供技术指导、协调资金、科管防疫、联系外销等服务。在协会的服务引导下,中南村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思路,建起4个养羊示范小区,养羊户发展到60户,羊存栏2000多只。2月15日,是唐建才的48岁生日,左邻右舍坐了十几席,还有从邻村邻乡赶来的,他们大部分是养羊的群众,有的已年过半百了,还来“祝寿”,他们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唐建才这个领头羊使大家都发了洋财的,他们希望唐建才永远年轻。”      人比山高,脚比路远。养羊产业发展上去了,唐建才的努力却未停止。他说养羊是个好项目,他要再接再厉,将养羊进行到底,在两年内使羊存栏达到500只,带动全村养羊10000只,每年为全村增加收入200万元,使中南人赶着羊群奔小康。

6.水产养殖致富带头人 篇六

自担任黄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真抓实干,诚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大胆创新,使黄堰村这个只有2300人的落后农业小村,发展成了以甲鱼养殖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示范村。

解难题 办实事 乐民

“让群众尽快富裕起来,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是冯厚何同志经常说的一句话。2008上任伊始,他大刀阔斧大力改造村容,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为改善全村交通落后面貌,他带领村支部一班人多方协调和筹措资金,修通了黄堰村至平寨村水泥路120厘米,打通了泉河乡北部大循环。平整和硬化村组道路350厘米,路旁全部绿化植树,美化了生态环境。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室,配齐了办公用品;利用原村小教室改建敬老院,解决了全村五保老人居住问题。紧紧抓住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大好时机,引导农村积极参加新农保,全村已参保1156人,有262人领取了养老金。

抓经济 谋发展 富民心

为了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在自己创办银河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基础上,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广辟增收渠道,成立了固始黄堰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进苗、统一饲料、统一防治、统一管理、统一质量标准。所有社员可用他公司注册的“泉河皇宴”商标出售产品,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

同时他借助土地流转的东风,让无力独自搞养殖的农户用“以田入股”和“以塘入股”的方式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农户除可以坐家享受分红外,还可以到养殖场干活领工资。目前加入合作社农户有200多家,覆盖人员1000多人,流转土地占全村60%,人均收入提高近300元。冯厚何准备下一步通过拉长产业链条,走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之路,把黄堰村办成风光旅游、特色餐饮、度假休闲的新景点,进而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硬是带着大伙儿闯了风风雨雨,抢占了甲鱼市场的先机,产品远销北京、郑州、合肥、武汉、上海等大城市,群众的腰包鼓了,村集体的积累多了,党员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胆识也得到了提高。

强管理 树新风 育民心

工作上将全村党员分成三个小组,即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党小组、经纪人党小组、劳动力转移党小组,分别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他和班子成员带头廉洁自律,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入户走访、了解民情、关心群众;大事小情他总是集思广益,民主协商,不搞一言堂。

面对成绩,他没有沾沾自喜。近期,他和村两委班子研究将对全村土地进行流转,扩大甲鱼养殖规模。一心为民,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幸福,他是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是黄堰村民的贴心人。

如今,他带领黄堰村两委一班人,怀揣“实在为本、永续辉煌”的信念,正前进在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道路上,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描绘着黄堰村新的美好蓝图。黄堰村的村民们更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会在小康大道上稳步快行,成为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上一篇:三星堆导游词下一篇:革命烈士悼词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