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概论

2024-09-26

信息安全概论(共7篇)

1.信息安全概论 篇一

信息安全概论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2.安全漏洞:指计算机系统具有的某种可能被入侵者恶意利用的属性,在计算机安全领域,安全漏洞通常又称作脆弱性。

3.缓冲区溢出:是一种非常普遍,非常危险的漏洞,在各种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中广泛存在。利用缓冲区溢出攻击,可以导致系统运行失败,系统死机,重新启动等后果。

4.网络后门:是指那些绕过安全性控制而获取对程序或系统访问权的程序方法。

5.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6.恶意软件:俗称流氓软件,是对破坏系统正常运行的软件的总称。恶意软件介于病毒软件和正规软件之间,同时具备正常功能(下载,媒体播放等)和恶意行为(弹广告,开后门),给用户带来实质危害。7.防火墙:位于可行网络与不可信网络之间并对二者之间流动的数据包进行检查的一台,多台计算机或路由器。

8.入侵检测:是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搜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者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遇袭击的迹象的一种机制。

9.异常检测技术:也称基于行为的检测,是指根据使用者的行为或资源使用情况来判断是否发生入侵,而不依赖于具体行为是否出现来检测。

10.误用检测技术:也称基于知识的检测,它是指运用已知攻击方法,根据已定义好的入侵模式,通过判断这些入侵模式是否出现来检测。11.VPN:是一种能够将物理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网络通过公用骨干网,尤其是Internet连接而成的逻辑上的虚拟子网。

12.对称加密算法:是用加密数据使用的密钥可以计算出用于解密数据的密钥。

13.非对称加密算法:是指用于加密的密钥和用于解密的密钥是不同的,而且从加密的密钥无法推导出解密的密钥。

14.散列函数:也称为Hash函数,杂凑函数,哈希函数,哈希算法,散列算法或消息摘要算法。它通过把单项数学函数应用于数据,将任意长度的一块数据转化成一定长的,不可逆转的数据。

15.蜜罐:是当前最流行的一种陷阱及伪装手段。主要用于监视并探测潜在的攻击行为。

二.简答:

1.网络监听的工作原理

当一个局域网采用共享Hub时,当用户发送一个报文时,这些报文会被发送到LAN上所有在线的机器。一般情况下,网络上所有的机器都可以“听”到通过的流量,但对不属于自己的报文则不予响应,即主机A不会捕获发向主机B的数据,而会简单地忽略这些数据。但是如果局域网中的某台计算机的网络接口处于混杂模式,那么它就可以捕获到网络上所有的报文和帧。如果一台计算机的网卡被设置成这种模式,那么它就是一个监听器或嗅探器。

2.网络监听的防护和检测的主要方法

(1)网络分段

(2)加密会话(3)使用检测工具

(4)观察异常情况 3.缓冲区溢出的原理

主要是通过往程序的缓冲区写超出其长度的内容,造成缓冲区的溢出,从而破坏程序的堆栈,使程序转而执行其他命令,以达到攻击的目的。4.Dos攻击方式

(1)SYN Flood工作原理:该攻击以多个随机的源主机地址向目的主机发送SYN包,而在收到目的主机的SYN ACK后并不回应,这样,目的主机就为这些源主机建立了大量的连接队列,而且由于没有收到ACK 一直维护着队列,造成了资源大量而不能向正常请求提供服务。(2)Smurf工作原理:该攻击向一个子网的广播地址发一个带有特定请求的包,并且将源地址伪装成想要攻击的主机地址。自网上所有主机都回应广播包请求而向被攻击主机发包,使该主机受到攻击。5.计算机病毒的特征(1)传染性:基本特征

(2)隐蔽性

(3)潜伏性

(4)破坏性 6.普通病毒和蠕虫病毒的区别

普通病毒

蠕虫病毒 存在形式:

寄存文件

独立程序 传染机制:

寄主程序运行

主动攻击 传染目标:

本地文件

网络计算机 7.木马病毒的传播方式

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系统并隐藏,然后向外界透漏用户的信息。

8.物理层常用的防护手段

(1)物理位置选择(2)物理访问控制(3)防盗窃和防破坏(4)防雷击(5)防火(6)防水和防潮(7)防静电(8)温湿度控制(9)电力供应(10)电磁防护要求 9.防火墙的发展历史及局限性

发展历史:第一代:1984年

采用的技术:包过滤

第二代:1989年

采用的技术:代理服务

第三代:1992年

采用的技术:动态包过滤(状态监控)

第四代:1998年

采用的技术:自适应代理服务 局限性:(1)不能防止不经过它的攻击,不能防止授权访问的攻击。

(2)只能对配置的规则有效,不能防止没有配置的访问。

(3)不能防止通过社交工程手段的攻击和一个合法用户的攻击行为。

(4)不能针对一个设计上有问题的系统攻击。10.异常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前提

原理:该技术首先假设网络攻击行为是不常见的,区别于所有正常行为。如果能够为用户和系统的所有正常行为总结活动规律并建立行为模型,那么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将当前捕获到的网络行为与行为模型相比,若入侵行为偏离了正常的行为轨迹,就可以被检测出来。前提条件:入侵活动是异常活动的一个子集,理想的情况是:一场活动集与入侵活动集相等。11.无用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前提

原理:首先要定义违背安全策略事件的特征,判别所搜集到的数据特征是否在所搜集到的入侵模式库中出现。

前提:假设所有的网络攻击行为和方法都具有一定的模式或特征。12.VPN的作用

它提供了通过公用网络安全地对企业内部网络进行远程访问的连接方式。

账号保护的主要方法及手段

(1)保护guest账户(2)限制用户数量(3)管理员账户改名(4)建陷阱账户 13.对称加密算法优缺点 优点:加密速度快,保密度高。

缺点:分发的困难问题几乎无法解决。密钥是保密通信的关键,发信方必须安全、妥善的把密钥送到收信方,不能泄露其内容,密钥的传输必须安全,如何才能把密钥安全送到收信方是对称加密体制的突出问题。

14.非对称加密算法的优缺点 优点:

(1)公钥加密技术与对称加密技术相比,其优势在于不需要共享通用的密钥。

(2)公钥在传递和发布过程中即使被截获,由于没有与公钥相匹配的私钥,截获的公钥对入侵者没有太大意义。

(3)密钥少便于管理,N个用户通信只需要N对密钥,网络中每个用户只需要保存自己的解密密钥。

(4)密钥分配简单,加密密钥分发给用户,而解密密钥由用户自己保留。

缺点:加密算法复杂,加密和解密的速度比较慢。15.硬盘丢失数据的注意事项

(1)在硬盘数据出现丢失后,请立即换机,不要在对硬盘进行任何写操作,那样会增大修复的难度,也会影响到修复的成功率。(2)每一步操作都应该是可逆的或者对故障硬盘是只读的。16.使用Easy Recovery软件的注意事项

(1)最好在重新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完后,就把Easy Recovery软件安装上,这样一旦计算机有文件丢失现象就可以使用Easy Recovery软件进行恢复了。

(2)不能在文件丢失以后再安装Easy Recovery文件恢复软件,因为这样的话Easy Recovery软件极有可能将要恢复的文件覆盖了,万一在没有安装Easy Recovery软件的情况下文件丢失,这时最好不要给计算机里再复制文件。可以将计算机硬盘拔下来,放到其他已经安装有Easy Recovery软件的计算机上进行恢复,或找专业的安全人员来处理。

三. 问答题:

1.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应用安全:(1)数据库加固(2)安全监控

(3)电子文档

(4)安全身份认证统一授权

系统安全:(1)容灾备份

(2)系统加固

(3)HIDS NIDS(4)漏洞扫描 系统防毒

网络安全:(1)VLAN划分

(2)外网的入网访问控制

(3)网络安全边界防火墙

(4)VPN,传输安全

(5)网络防毒

物理安全:(1)环境安全:防火,防水,磁泄露,防震

(2)设备安全:防盗,物理隔离系统的设置,双网隔离设备

(3)介质安全:防盗防电 2.SQL Server 注入攻击的原理

攻击者把SQL命令插入到Web表单的输入域或页面请求的查询字符串,欺骗服务器执行恶意的SQL命令。在某些表单中,用户输入的内容直接用来构造(或者影响)动态SQL命令,或作为存储过程的输入参数,这类表单特别容易受到SQL注入式攻击。3.黑客攻击步骤

(1)踩点

(2)扫描

(3)入侵

(4)获取权限

(5)提升权限(6)清除日志 4.常见的攻击手段

(1)密码破解攻击 :字典攻击

混合攻击

暴力攻击

专业工具(2)缓冲区溢出攻击

(3)欺骗攻击:源IP地址欺骗攻击

源路由欺骗攻击(4)DOS/DDOS攻击:DOS攻击

DDOS攻击(5)SQL注入攻击(6)网络蠕虫(7)社会工程学 5.常见的防范手段:

(1)抛弃基于地址的信任策略(2)使用加码方法(3)进行包过滤(4)防火墙技术

(5)确定所有服务器采用最新系统,并打上安全补丁。6.防火墙的体系结构(1)双重宿主主机体系结构

原理:双重宿主主机体质围绕双重宿主主机构建。双重宿主主机至少有两个网络接口,这样的知己可以充当外部网络和内部网络之间的路由器,所以它能够使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数据包直接路由通过。然而双重宿主主机的防火墙体系结构不允许这样直接地通过。因此IP数据包并不是从一个网络直接发送到另一个网络。外部网络能与双重宿主主机通信,内部网络也能与双重宿主主机通信,但是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不能直接通信,他们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过滤和控制,一般在双重宿主主机上安装代理服务器软件,可以为不同的服务提供转发,并同时根据策略进行过滤和控制。双重宿主主机体系结构连接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相当于内部外部网络的跳板,能够提供级别比较高的控制,可以完全禁止内部网络对外部网络的访问。(2)被屏蔽主机体系结构

原理:被屏蔽主机体系结构防火墙使用一个路由器把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隔开,在这种体系结构中,主要的安全防护功能由数据包过滤提供。

(3)被屏蔽子网体系结构

原理:被屏蔽子网体系结构将额外的安全层添加到被屏蔽主机体系结构,即通过添加周边网络更进一步把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隔离开。被屏蔽子网体系结构的最简单形式是两个屏蔽路由器,每一个都连接到周边网络。一个位于周边网络与内部网络之间,另一个位于周边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

2.信息安全概论 篇二

1 教学现状

《信息安全概论》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 涉及到数学、网络通讯、计算机系统、信息管理、管理、法律等学科的知识, 需要学习的知识比较繁杂。开设这门课程的普通院校非信息安全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如下困难:一、专用实验设备较少或者没有, 生源一般, 不具备完整的信息安全课程体系;二、学生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较低, 部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实际用途和重要性并不关心;三、课本上的一些内容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学生没有学过, 例如密码学章节, 部分班级学生没有学习过数论和组合数学等基础数学知识, 对于这部分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四、从事信息安全教学的教师比较少, 教学积累比较少;五、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 课本的内容经过精炼, 比较枯燥, 部分学生兴趣不够高。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学效果一般, 学生反馈学习困难、不易掌握课程知识。为了解决这类问题, 有效提升《信息安全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能够理论结合实践, 比较适合《信息安全概论》的教学。

2 案例教学在《信息安全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2.1 合理设计教学案例

案例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案例设计的质量。

2.1.1 利用黑客攻防技术的神秘感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前期内容由于涉及到黑客攻防技术, 学生活跃度较高, 教师应利用这一点合理设计案例, 让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长时间保持, 利用学生对黑客攻防技术的神秘感来设计案例, 例如针对很多班级的学生对于Wifi密码的破解比较感兴趣, 在上课的时候, 给学生现场演示Wifi密码的破解过程, 指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步, 只不过需要后面耐心听一下课程就可以实现, 这样学生就可以克服对课程的抵触心理和畏难心理。

2.1.2 利用热点事件

教学团队每学期授课之前都要收集最近时段的热点事件, 并进行分解和分析, 把课本知识先分好段, 融合到热点事件之中, 每一个热点事件融入的知识不宜太多, 免得学生接受困难。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可以学到相应的课程知识, 避免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带来的学生不感兴趣、知识掌握困难的情况。每个学期的热点事件都进入到课程的案例库, 逐渐增加教学积累, 丰富案例库, 上课使用不到的案例可以放在课程网站上分享给学生, 增加学生接受知识的机会。

2.1.3 利用网购设计案例

根据学生目前普遍喜欢网购的特点来设计案例, 将课本的知识贯穿在如何应对网购存在的各种病毒木马、钓鱼等攻击, 讨论针对淘宝网购的攻击案例, 分析黑客如何利用淘宝快捷支付存在的漏洞进行攻击, 转走用户的存款等案例。例如, 淘宝是网购网站之一, 同时也是攻击者使用跳转漏洞、XSS跨站脚本漏洞攻击的重要攻击目标。攻击者使用此类漏洞时, 发送的URL地址为淘宝网的实际域名地址, 因此在QQ和阿里旺旺等聊天工具发送时, 阿里和腾讯的服务器会判断此地址为正常地址, 如果使用URL编码变形的方式对跳转地址的信息进行加密, 用户就难以判断网址是否为恶意跳转的URL地址。当用户点击超链接以后, 就会跳转到攻击者的钓鱼网页。在讲述这些案例的时候把钓鱼攻击、密码原理、网络攻击与防范、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等知识穿插进去。内容安排比课本的照本宣科要生动形象, 易于接受。

2.1.4 利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设计案例

在针对部分学生, 尤其女生, 对信息安全不感兴趣的情况, 可以设计社会工程学攻击的案例给学生讲授, 这类攻击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例如讲到社会工程学攻击的时候, 最常见形式是假冒技术支持、假冒售后等等,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案例。

教学案例的引入以课本内容作为主线, 从课本到案例自然过渡, 利用案例来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会亲身经历和体验到的事件。此外在教学中重视双向交流, 听取学生的意见, 不断修改完善案例。

2.2 案例效果反馈

为了得到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分布情况, 采取了以下措施:一、专门开发了一个课程网站和安卓手机App, 收集学生对每个案例的匿名打分情况和建议;二、课程还利用在所在学院2013年底投入使用的私有云环境作为学生进行信息安全实验的平台, 通过目前部分投入使用的虚拟化平台的管理软件, 收集了学生使用实验平台的各种数据, 如使用实验平台的时间、访问的网站、用户在每个页面的停留时间、鼠标位置等数据;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分析学生对哪些案例和知识感兴趣。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有针对性的调整案例的内容和讲授方法。

3 结语

通过在信息安全概论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 结合了多种信息收集和评价系统, 课程教学同以前相比较,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成立了课程QQ兴趣群, 采用自愿加入、自由讨论、共享资源的方式, 群里活跃度非常高, 群成员急剧增加。在课堂上注意采用案例教学以后, 观察了学生的到课率比未采用前提高了10 ~ 15个百分点, 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反馈情况较好, 学生课堂反应热烈, 一改往日课堂基本都是老师一人唱主角的情况, 师生就某个教学热点经常开展热烈的课堂讨论, 学生走神和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基本解决。

摘要:为有效改善目前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中遇到的缺乏基础和兴趣、教学积累较少、缺乏实验设备的问题, 笔者引入一种基于案例的教学方式, 利用热点事件、网络购物、日常生活来设计案例, 通过课程网站、手机APP等方式收集和分析学生反馈的信息, 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安全概论,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何泾沙, 张玉强, 徐晶, 等.“信息安全概论”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 2011 (4) :48-50.

[2]于冬梅.谈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案例库建设[J].武警学院学报, 2012 (1) :77-78.

3.信息安全概论 篇三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教学;实验: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学、遥感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等科学于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从1963年RogerTomlinson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至今,GIS已经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GIS高等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至今也有近30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已有50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与GIS相关的专业,其中有200多所高校建立了GIS实验室,已经出版发行了一系列与GIS有关的教材、参考书以及实验教程。

随着GIS技术在科研、教学、环保、应急救灾以及国民经济等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已经成为许多学科和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GIS技术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以前通常在大二开设,开设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但随着招生专业的淡化(逐步实行按大类招生),该课程有提前开设的趋势。《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GIS理论、方法和原理,又能使学生增强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掌握GIS技术呢?实验课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设实验课的目的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实验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与《地理信息系统概》理论课相辅相成的。实验课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上机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通过上机实验,熟悉、掌握一些基本的GIS软件功能,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应用GIS技术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体系设计原则

(一)实验内容能覆盖理论课的核心内容,但并非完全同步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内容较广,且不同的教材侧重点有所不同,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GIS数据结构、空间数据采集与编辑、空间数据坐标变换、空间数据结构变换、空间数据内插、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查询、空间数据库索引、数字地形分析、空间叠置分析、空间邻近度分析、空间网络分析以及GIS与应用模型的结合、应用型GIS的设计与评价和GIS产品的输出与设计等。因此,实验课在安排上应覆盖上述核心内容,但在实验内容的先后顺序上不一定与理论课完全同步,因为理论课教材并非实验课的操作手册。理论课与实验教学虽然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但也有相对的独立性。

例如:一些教材把GIS产品的输出设计这一内容安排在理论课的最后,但完全可以把相应的实验提前,甚至放在第一位。地图制图产品的设计与输出是GIS软件的基本功能,也是经常要用到的功能之一。把它作为第一个实验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与GIS软件的“感情”。因为,在学习《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以前,学生们一般已经有了《地图学》的基础,但在《地图学》的学习中可能并没有上机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必将加深他们对GIS的理解与认识。

(二)实验内容有显示度,能激发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作为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其学习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东西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实验课而言,应尽可能安排一些有显示度、能体现GIS特色、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

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与编辑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会消耗整个GIS工程项目中大部分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数据采集与编辑实验比较费时、枯燥,显示度不高,不易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完整的数据采集与编辑实验还需要数字化仪、扫描仪等输入设备。因此,这样的实验可以少安排,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不安排,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参观GIS实验室相关设备,请相关实验室老师或行业从业人员介绍相关情况。

相反,对一些实验内容有显示度、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实验则可以多安排。例如:地图投影转换、矢一栅相互转换、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数字地形分析等,这些实验既能充分体现GIS技术的特点,又能让学生很快见到实验效果,能大大激发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且不用太长的时间,因此,对学生学习GIS软件,了解、掌握GIS的基本功能具有较大的帮助。

(三)根据学生人数和水平差异,实验内容的可伸缩

笔者通过多年的《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教学研究发现,GIS实验课的进度、效果与学生的基础、教学班人数之间有明显的关系。学生基础好、教学班人数少,实验进度就快,实验效果也好;反之,实验进度慢,实验效果差。

因此,在实验课内容体系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通过设置必修实验内容和选修实验内容,兼顾不同学生的基础和教学班人数等因素。当学生基础好、教学班人数少时,在完成必修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选修实验内容:当学生基础差、教学班人数较多时,可以只进行必修实验的内容。这样既可以保证核心实验内容的完成,又可以兼顾不同学生的特点。

三、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原则,以ArcGIS系列软件中的ArcMap软件为例,按照一个学期15周(正常情况下一个学期为18周,但需扣除长假、小长假和复习考试的时间)的时间,根据时间有限、突出重点、实验高效的原则,共设计15项实验内容,其中10项为必须进行的实验,其余5项可根据实验进度全部或部分选择使用。具体情况如附表所示。

四、实验教学的实施

(一)理论课与实验课最好由同一主讲老师担任

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是《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教学过程中两个相互支持、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绝不是一门单独的上机实验课,而是理论课的自然延伸和拓展,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因此,每次实验课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实验对应于理论课上的内容,然后才是实验内容和具体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与实践互不脱节,互为补充。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理论课与实验课由同一主讲老师担任。

(二)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总体进度保持基本一致

虽然不要求实验课与理论课在进度上保持完全一致(事实上也很难做到完全一致),但作为《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验课与理论课在总体进度上应保持基本一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支持理论”的作用。否则,将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独立”的情况,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三)实验练习与实验作业提交相结合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对老师所讲解的一些实验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看似明白了,但实际上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课如此,实验课也是如此。检验理论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而对于实验内容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则可以通过提交实验报告的方式得到验证。合格的实验报告应该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所用的数据、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通过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因此,平时的上机实验练习与定期提交2~3次实验报告(作业)相结合是提升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五、结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好《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的基本方法。合理选择与安排实验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方法原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GIS软件的操作技能,有助于地理信息系统从理论走向实际,从实验室走向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因此,在《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教学中,老师必须做到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并重,并合理选择和安排实验内容。

4.信息概论论文 篇四

课程名称:

《信息学科概论》(公选课)

论文题目:

论通信技术的发展

系 别: 电子通信与软件工程系

专 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二0一一 年 十一 月

目录

第一章、通讯发展简史···································1 第二章、通信技术的现状·································2 第三章、通讯技术发展前景·······························3

摘要:

古有飞鸽传书,今有无线通信,它们都是人们用以传递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并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通信技术已是越来越令人难以想象,而现在我们就要从通信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三个时间段来说明、论述通信的发展对于我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现今,通信的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在这越加激烈的竞争中我们要审时度势,把握机遇,运用知识,创造未来!

关键词:

电磁波通信、无线电广播、电波环、电磁理论、真空三极管、光电显像管、高灵敏度摄像管、数据通信、互联网、无线通信。

一、通讯发展简史

利用电磁波通信的历史大致可划分成三个阶段:(1)1837年以电报开始的通信发展初级阶段;

(2)1948年,以香农提出的信息论为基础的近代通信阶段;

(3)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光纤通信应用、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阶段。1837年莫乐斯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并在1844年 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

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

1875年,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成功地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

1888年赫兹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到6年的时间,俄国的波波夫、意大利的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成功地研究出无线电广播。

1907年德福莱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阿姆斯特朗应用电子器件发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装置。1920年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

1924年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在瑙恩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

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和第一第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也促使图像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1922年法恩斯沃斯设计出第一幅电视传真原理图。被裁定为发明电视机的第一人。1928年兹沃尔金发明了光电显像管。

1935年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设立了一座电视台,次年就成功地把电视节目发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1938年兹沃尔金又制造出第一台符合实用要求的电视摄像机。

1945年在三基色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管彩色电视机。1946年,威玛发明了高灵敏度摄像管,同年日本人八本教授解决了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超短波转播站,电视迅速普及开来。

香农在信息论中指出,如果信源的信息速率R小于或等于信道容量C,那么在理论上存在一种方法可是信源的输出能够以任意小的差错概率通过信道传输。该理论还指出:如果信息速率R>信道容量C,则不可能传递信息。香农提出并证明了“在被高斯白噪音干扰的信道中,计算最大信息传递速率C的

公式”:

C=Blog2(1+S/N)式中B是通信带宽(赫兹),S是信号功率(瓦),N是噪音功率(瓦)。

二、通信技术的现状

现阶段,我们的通信还是比较方便的,通信方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通信方式有:数据通信、互联网和无线通信这三种,这三种通信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来逐个解释一下。

1、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可以说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在线电影都可以归结为数据通信。数据通信是依照一定的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终端之间传递数据信息的一 种通信方式和通信业务。数据通信中传递的信息均以二进制数据来表现。为了实现数据通信,必须进行数据传输,即将位于一地的数据源发出的数据信息通过传输信道传送到另一地数据接收设备。为了改善传输质量、降低差错率、并使传输过程有效地进行,系统根据不同应用要求,规定了不同类型的具有差错控制的数据链路控制规程,这些规程有的符合国际标准,有的是国家标准,也有的是公司自己制定的。但对开放性的用户接口通常是采用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以利于互连互通。数据通信有广阔的应用: 文件传输、电子信箱、话音信箱、可视图文、目录查询、信息检索、智能用户电报以及遥测、遥控等等。数据通信的技术在不断发展之中,相关的业务也在不断扩展。

2、互联网

互联网是在分组交换的基础上产生的,数据通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广泛应用。为了响应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美国国防部(DoD)组建了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互联网的雏形也就是直接入了几个节点的ARPANET,而如今,互联网已经连接了世界各地,每时每刻都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在线。中国是在1994年接入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像电一样成为人没生活的一种重要资源,没有它,人们会感到无所适从。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成为语音、数据和视频等业务统一承载的网络。然而,随着应用的普及化、商用化和宽带化,目前互联网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正逐渐暴露出来,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3、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中目前炒得最火的两个方向是3G和WiFi。相对于目前的第二代移动通信,3G意味着可视通话、视频浏览、高速上网等除语音之外的众多数据业务。据分析,同以语音通话为主要功能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相比,3G的综合费用是其1.3倍时会产生大众市场。目前看来,在具有同样功能时,3G的平均费用要比第二代移动通信低,因此3G在中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除通话质量较高外,因解决带宽问题产生的高效率,以及手机定位、互动游戏等多样化的数据业务等,都是3G高技术却价格不高的一面。3G是一个技术平台,必须有运营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协同起来,才能共同发展。这一产业合作将拉动整个信息产业增长,还会对娱乐业、传媒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WiFi通过基站实现Internet骨干

网络和移动用户之间的数据传送,是采用无线接入方式代替有线来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无线宽带接入技术。WiFi数据传输速率远高于3G,可达70Mbps;以数据传输为主并可以支持语音、图像等多种实时和非实时业务;再加上成本低、覆盖范围大、频谱利用率高、建设迅速等优点,还可以利用非许可频段,因此引起了许多厂家的重视。3G使我们的手机更加智能,WiFi使我们的计算机可以“移动”上网。

现阶段我们的通信方式已经很超乎常人的想象了,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未来我们的通信技术还将更加的不可思议。

三、通讯技术发展前景

在未来,人类将进入以人为本的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移动通信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移动通信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获。得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信息与知识的交流既自由又安全。而宽带移动通信已经成为国际新的一轮技术和产业竞争的焦点,今后十年将是宽带无线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未来的通信将会是怎么样的呢?

5.信息化教学概论 篇五

1.课件: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将教学过程利用通用程序设计语言或写作语言编写成可自动运行的课程软件,课件属于教学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直接联系。

2.多媒体课件: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求,经过严格教学设计,并以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

3.多媒体:在计算机系统中,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动画和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动功能。第一章

1.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处理、加工该造、组织传播、共享使用,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1.教育信息化内容:教育环境的信息化,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信息化。

2.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产物,是一种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是指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2.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3.有利于提高教育素质。

3.教育现代化:就是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是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化水平,培养出参与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

3.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1数字化2多媒体化3网络化4智能化。

3.信息素养六个方式:①信息获取能力,②信息分析能力,⑶信息加工能力,④信息创新能力,⑤信息利用能力,⑥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4.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1.信息素养能力 2.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3.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能力 4.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 5.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能力 6.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研究能力 7.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第二章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连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②.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③.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④.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⑤.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要素:1情景.2.写作.3.会话.4.意义建构.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1.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2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的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的重新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4.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其教学思想表现1.要学习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2.要组织螺旋式课程。3.广泛的使用发现法。

5.布鲁纳教学基本程序:1.识别概念2.形成概念3.验证概念4.分析思维策略。

6.经验之塔概述1做的经验2.观察的经验3.抽象的经验。

6.传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7.教育传播:是泛指教育信息的传播活动,它是按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信息内容,通过教育媒体,把这些教学信息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

8.传播系统的要素:1.传播者。2.信息。3.途径。4.受传者。第三章

1.媒介:媒介是能让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产生关联的任何物质。也有人认为认为,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2.教学媒体:是指介于教学主体与社会之间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教学符号的物质实体。具体说就是教学中使用任何形式的设备和资源。

教学媒体的发展阶段:1语言媒体阶段。2.文字媒体阶段。3.印刷媒体阶段。4.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3.麦克卢汉的观点1.媒体就是信息。2.媒体是人体的延伸。3.媒体有冷热之分。

3.媒体教学归纳总结的8结论:1各种教学媒体各具优势与局限。2.不同的学科需要不同的媒体来呈现。3.应用多媒体进行组合教学,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4.没有万能的教学媒体。5.教学媒体作为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6.媒体教学虽作为负载教学经验和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但教学媒体本身不是经验或信息本身。7.教学媒体具有两种教学功能。8.教学媒体的使用是有规律的。

4.教学媒体的属性:1.尺寸因素2.运动因素。3.色彩因素。4.声画因素5.特变因素。、4.现代教学媒体新特性分析:1自主性2.交互性。3.个性化4.自由性5.共享性6实时性7.虚拟性。4.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媒体的物理特性。4.学习结果预测。5.学习者特征。6.教师因素。7.课堂教学管理。

5.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1.目的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综合性原则。6.适度性原则。7.经济性原则。8.条件性原则。第四章

1.教学媒体选择的步骤:媒体使用目标的确定。2.选择媒体类型3.选择媒体内容4.媒体选择的修改。

1.媒体素材类资源是教学信息传播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1.文字资源2.图形资源3.图像资源4.音频资源5.动画资源6.视频资源。

2.信息化教学的资源特点:1.储存与传播的数字化。2.教学资源的丰富性。3.教学资源开放性。4.教学资源可扩展性。5.教学资源的再生性。6教学资源使用的灵活性。7.师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交互性。

2.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途径:1将现有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2.师生创作电子产品3.专业人员开发建设的教学资源。

第五章

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是各种教学活动单元连接在一起而组成的动态性的结构形式。

2.信息化教学模式(名词解释)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局限性 1.学习资源丰富,知识量大,便于情境创设。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局限性)1.教师准备不足时,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2.对教学条件要求高,有些教学难以实现。

四.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1.个别指导类。2.合作学习类。3.情景模拟类。4.调查研究类。5.课堂授导类。6.远程学习类。7.学习工具类。8.集成系统类。

第七章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名词解释)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2.课程整合(名词解释)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多要素进行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就是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大核心领域1.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类学习类容---信息技术课程。2.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工具。3.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认知工具。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四种整合观1.保护主义的整合观。2.技术主义的整合观。3.主体行动主义的整合观。4.工具主义整合观。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角色定位。1.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3.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着。4.教师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5.教师作为群体的协作者。6.教师作为学生的评价者。

第八章

1.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1.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1目标控制原理2要素分析原理3.优选决策能力4.反馈评价能力。

1.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环节1.分析学习任务和学习对象2确定教学目标3.设计教学策略。4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5.教学结构的设计6.试试教学评价。

2.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①.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②.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有利于教学工作科学化③.学习教学系统设计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与科学态度。④.学习教学系统设计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理论的发展。

3.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①分析教学类容,确定教学目标。②.教学媒体的选择。③.信息情景的创设。④.学习方式的设计。⑤.进行学习评价。

第十章

1.语言实验室是由美国夏威夷州立大学提出,利用各种实验仪器对语言进行分析和试验的场所。

2.语言实验室按教学功能分类1听音型 2听说型 3听说对比型 4视听型 5多媒体学习型

3.微格教学的程序包括的基本步骤①确定训练目标。②学习和研究教学技能③观摩有关教学技能的示范材料④编写微型教学教案⑤角色扮演---微型课堂教学实践⑥声像记录⑦重播录像,自我分析⑧讨论评价,修改教案⑨再实践

4.泛在学习的概念: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利用任何设备进行学习任何知识。

5.泛在学习的特点1.永久性 2.易于获取 3.即时性 4.交互性 5.教学活动的真实性 6.适应性 7.协作性

6.智能教室的分类1.基本智能教室 2.交互智能教室 3.双向视频智能教室

6.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概论论文 篇六

专业导论论文

细心的你是否留意到,十年前港台电影中黑帮大佬手里可以用来砸人的“大哥大” 早已变得如此纤细轻巧、色彩缤纷,并且飞入寻常百姓之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厂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能力。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电子信息工程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和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面向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开发。

众所周知,电子行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涉及多个领域,主要学习物理电子、光电子、微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光电信息探测、处理、显示以及光电成像与实时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制造工艺、测试与应用技术,受到相关的信息电子实验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工艺、器件及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通信原理、接口技术与汇编语言、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导论、通信原理、现代通信网、网络工程、信息与网络安全、接入网技术、宽带无线通信网络、通信软件设计、Internet技术等。

一、详细课程介绍:

①c语言

c语言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语言,是计算机应用人员应掌握的一种程序设计工具。

c语言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至性好,既具有高级语言的有点,有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因此,c语言特别适合于编写系统软件。

c语言诞生后,许多原来用汇编语言编写的软件,现在可以用c语言编写了。初学是切忌过早的滥用c的某些容易引起错误的细节,如不适当的使用++和--的副作用。学习程序设计,一定要学活用活,不要死学不会用,要举一反三,在以后的需要时能很快的掌握一种新语言。

②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一一门科学,高等数学有其固有的特点,这就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抽象性是数学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有了高度抽象和统一,我们才能深入地揭示其本质规律,才能使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严密的逻辑性是指在数学理论的归纳和整理中,无论是概念和表述,还是判断和推理,都要运用逻辑的规则,遵循思维的规律。所以说,数学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数学这门科学的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到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更加拓宽,现代数学正成为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因此,学好高等数学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然而,很多学生对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感到困惑。要想学好高等数学,③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是通信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其中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通信、自动控制、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领域。

本课程从概念上可以区分为信号分解和系统分析两部分,但二者又是密切相关的,根据连续信号分解为不同的基本信号,对应推导出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分别为:时域分析、频域 分析和复频域分析;离散信号分解和系统分析也是类似的过程。④电路分析

电路分析是高等工科院校电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不仅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基础,而且对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线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基本定理、含有理想运放的电路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稳态分析、含有互感的电路、三相电路、周期性非正弦电流电路、双口网络、一阶电路的时域分析、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状态变量法、非线性电阻电路等。

⑤微机原理

微机原理的侧重点是介绍指令系统和接口,它对于了解微机的硬件原理非常重要,如果需要利用微机进行控制、通信,则微机原理是必修的课程。因此,绝大多数专业都将微机原理列为主干课程之一。

⑥通信原理

通信作为一个实际系统,是为了满足社会与个人的需求而产生的,目的是传送消息(数据、语音和图像)。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来形成了通信原理的主要理论体系,即编码理论、调制理论与检测理论。

在通信原理的课程中,有多处要用到信息论的结论或定理。信息论已成为设计通信系统与进行通信技术研究的指南,尤其是它能告诉工程师们关于通信系统的性能极限。

信道中存在噪声。在通信过程中噪声与干扰是无法避免的。随着对噪声与干扰的研究产生了随机过程理论。对信号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对随机过程的分析。

在通信工程领域,编码是一种技术,是要能用硬件或软件实现的。在数学上可以存在很多码,可以映射到不同空间,但只有在通信系统中能生成和识别的码才能应用。编码理论与通信结合形成了两个方向: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

调制理论可划分为线性调制与非线性调制,它们的区别在于线性调制不改变调制信号的频谱结构,非线性调制要改变调制信号的频谱结构,并且往往占有更宽的频带,因而非线性调制通常比线性调制有更好的抗噪声性能。

⑦数字电路

数字电路基础教程从最基本的门电路讲起,直到各类常见的触发器、编码器、译码器、存储器、时序电路等等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教程耐心的阐述了各类数字逻辑电路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比如什么真值表、什么是竞争冒险现象、各种进制中为什么计算机要采用2进制,为什么我们常用的是16进制等等基础的知识,直到让我们可以海阔天空,看了这些之后我们就可以明白数字电路的由来,发现它并不神秘,甚至要比模拟电路更简单!有了这些基础性的认识,我们就可以自学和分析其他高深的复杂数字电路知识。

⑧模拟电子电路

模拟电子电路是中央电大理工科开放专科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不仅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解决电子技术入门的问题,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有关电子技术方面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实验技能,能从事计算机硬件系统开发与设计。

2.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以及软件设计方法和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能从事系统软件和大型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研制。

3.掌握并行处理、分布式系统、网络与通信、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安全、图形图象处理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工程实践技能,具有计算机应用和开发的能力。

4.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随着各国经济和全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全球化和区域化并举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各国政府为争夺电子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将在国际经济和外交中对电子信息产业加以保护。

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光电子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广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培养是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可从事信号的处理、传输、交换及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制、生产与应用,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开发,微波技术的研究、应用及开发工作。

就业前景:主要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甘肃。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率高居亚太地区各国之首,我国这样的经济发展态势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期,国家提出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又为产业发展拓宽了空间。当前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性正在日益加强,产业梯次转移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这对于我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熟练的加工技术发展加工。组装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然而,从产业分工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属于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这使我国处于电子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产生的劳动附加值较低。技术进步对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产品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由于技术高速发展和市场激烈竞争,使得技术开发的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所需经费和高科技人才投入越来越多,这对企业产生了很大的科研投入风险。

三、企业需求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据推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此类人才仍将供不应求。据调查,现阶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要量十分巨大,“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对缓解当前该类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非常必要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 ;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值得关注的还有文化科技产业,如网络游戏等。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排除技术故障、设备和顾客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操作、监视与维修等四类人才最为短缺。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四、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比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做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对经验、知识要求很高;还可以继续进修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等。

中国IT行业起步至今有十年,很年轻。新鲜的事物、朝阳的产业总是备受注目。正是这个原因,计算机专业迅速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不少同学削尖又再削尖了脑袋往这个象牙塔里的象牙顶钻,或为兴趣,或为谋生掌握一门技能,或为前途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比前几年的计算机专业的火爆,近年来对这个专业的选择渐趋于了理性和客观。学生和家长考虑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更利于个人长远自我发展的出发点。

职业方向的选择,想来是更多应届毕业生就业时所想的事情,常看到论坛上不少临近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发出迷茫、困惑的感叹,不知道是否应该将计算机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太多太多关于这个行业的言论,媒体频频爆出的各类关于IT从业者身心受到莫大伤害的大小新闻,IT从业者工作很苦很累,繁琐枯燥的程式、技术心理与现实状态的脱节、加班很普遍、这一行更新很快,业余时间也是常用来学习新的专业技术,没有节假日、没有空余时间,不能陪亲人朋友,工作的性质使生活多了一些单调,生活仿佛学生时代一般的两点一线。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绚丽多彩:张扬的个性源自技能的自信,时尚现代的生活方式由于富余的回报,“办公室政治”的远离,“自由”的思虑空间….,只是现在看来,现实来的更多一些了吧。

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似乎有则潜在的规律:职业生涯短暂。所以身未老心先行,思虑着“希望的路”到底应该怎样转弯,IT管理、IT销售、或者横下一条心从头来过去创业、或者干脆转行….,到底干什么,仍旧在徘徊中、在迷茫,之前几年的代码人生似乎恍然被抹去一概不计,只留下空落落的一些什么回忆。

还有计算机的女生,动手能力欠缺,生理的原因、生活家庭的压力等等,就业似乎远不及男生,有着先天的劣势,包括情绪化、大局观,还有对技术的热忱度等。太多太多的关于这个行业的不好,很多很多前辈的好心建议,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心中埋下了不安的种子,是否应该继续选择这一行,或者职业道路应该就此转弯?选择这一行,似乎意味着选择这种生理和心理的苦难历程,接受这个行业的历练。退出呢,却是心有不甘,想一想几年来刻苦努力,一张张用铅笔写满程序的稿纸,课堂上的目不转睛,作业时的冥思苦想,少了一些浪漫无边的时间,为的就是将来能多一份自信去呈交一份专业、厚重的职业简历。谁愿意一心的努力最后化作东流的水。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着各自的光鲜和灰暗,只是行外的人不了解。对于刚刚迈进校园的我们,对于已经迈入社会的学长学姐,对于不同岗位上的每一位前辈,举步从来都是维艰的,辉煌的铸就更是循序渐进,我们不可以只看到行业光鲜靓丽的外表,而忽视背后拖起它成长的艰难,两种极端的落差当然巨大,从这样的角度去观察,显然有违客观。而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筑建也是一样,它的雏形,它的打造、它的铸就、它的丰裕、它的厚实,是靠一砖一瓦一步一步累砌而起的。

7.信息安全概论 篇七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科技与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越来越近,在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把许多危险因素带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如火灾、交通、机械、电气事故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发展安全生产技术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显得愈加重要。

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出现了注册安全工程师和注册安全评价师执业制度,提高了安全管理人才培养力度。这些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安全人才缺乏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安全管理人才仍然相当缺乏。因此,针对不同工科专业学生开展安全科技概论教学是必要的。本校为建筑、地质、土木、机械、化工等非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安全科技概论》课程。

2 课程教学目的及大纲要求

安全工程是运用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预知、控制和消除生产过程、科学实验中的危险,减少、避免和防止事故的发生,减轻事故损失和危害,实现生产科研过程正常运转的学科[1,2]。而《安全科技概论》是安全科学与技术知识的概要和总论,也是非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文化、培养安全素养的专业性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安全的本质和安全原理,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使之具备一定的安全素养,建立基本的事故预防和自我保护意识;其次,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现有的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等[3]。

本课程是一门总论性的课程,涉及的专业面和知识面比较宽,既包含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又包含安全技术及工程。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在安全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安全科学的发展、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的基本原理和安全管理的概念;在工程应用部分,主要向学生阐述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压力容器安全、煤矿安全、化工安全、消防安全、电气安全、交通安全、信息安全、工业防毒、食品卫生安全等等[4,5]。

3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制定了相关的教学进程计划。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大纲不全面,教学内容混乱

根据课程教学目的可知,教学大纲在某些方面太细,从而在大的方面忽略了许多重要内容。例如,教学内容中有煤矿安全,而缺少非煤矿山安全内容;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内容过细,等等。由于该课程是针对工科专业学生开设,所以大纲中有些内容可简单介绍,不需详细叙述。学习该课程的有采矿、建筑、化工等专业的学生,而在大纲中缺少对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化管理等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及管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各部分几乎没有联系,系统性不强。同时,各部分内容都存在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等内容,内容有一定的重复,而且内容没有较好的标准进行分类参考,整体像流水账,学生学习该课程比较困难。

(2)大纲重点不突出,课程特色不明显

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系统的安全分析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生产技术,熟悉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包括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和现阶段较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和技能;而课程大纲并没有突出这一点。另外,对于建筑类专业的学生,煤矿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相对并不重要。同样,对于危化等方向的学生,煤矿安全、信息安全等知识,相对地也并不重要;对于矿山方向的学生,建筑安全知识相对不重要。而如果将这些内容对所有专业都不加轻重区分地同等对待,将使教学失去重点,重点内容也得不到学生足够的重视。

对于建筑、煤矿、化工等专业,在其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包含在本专业中的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已经做了比较具体的介绍。《安全科技概论》课程在详细程度上明显不如包含在专业课程中的专业安全课程。而如果按照现有《安全科技概论》教学大纲和相关教材则远远达不到对专业安全课程教学的补充效果,从而让学生意识不到其重要性,且在较大程度上出现重复教学,完全没有体现出其特色和作用,失去了开设该课程的意义。

(3)教学方法不合适,教学效果不理想

《安全科技概论》最大的特点是从综合的、系统的角度上学习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知识、安全生产技术,而专业安全课程主要侧重某一专业领域的安全知识和技术。《安全科技概论》课程教学主要要求学生从安全的角度系统地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应采用的安全措施及操作方法等。另一方面,该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较广,学生孤立地学习本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较低,而且学生无法将安全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教学效果较差。

4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实践探索

根据上面的分析,对《安全科技概论》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相当有必要的。针对存在的问题,《安全科技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合理规定大纲内容,按照适当的标准将内容分为三部分,如图1,使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行为和习惯、灌输思想和观点的总和。参考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考试大纲,我们将该课程的内容分为三部分来进行教学。

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规程。这方面主要是了解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了解以《安全生产法》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的部门规章制度。

②安全生产技术。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通用安全生产技术和专业安全生产技术。通用安全生产技术部分主要包括机械安全技术、电气安全技术、防火和防爆安全技术、道路交通安全技术、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职业健康防护安全技术、安全人机工程等各专业都能适用的安全生产技术。专业安全生产技术包括矿山安全生产技术(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技术)、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化工安全生产技术等内容。

③安全管理知识。首先了解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安全理念,熟悉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了解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危险源识别和安全评价的常用方法和程序,了解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与预警机制,了解职业活动中危险危害因素与职业病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事故调查与分析的规定和程序。

(2)在大纲中规定可供选择的专业安全教学内容,根据授课对象专业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专业安全内容,凸显专业安全特色。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技术涉及面太广,如果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学习所有的内容,学生负担过重,而且不能突出重点,同时矿山、建筑、化工专业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技术本身是一个较大的知识体系,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教学是不切实际的。另外,对于建筑施工专业的学生来说,花费过多精力学习化工安全和矿山安全这些对他们将来工作中很少用到的知识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课程授课对象专业系统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安全知识进行教学。

本校开设本课程的专业主要有机械、电气、自动化、土木、建筑、采矿、地质、化工等专业,可根据将其划分为四个专业系统:矿山专业系统、建筑专业系统、化工专业系统和其他专业系统。根据专业的类别学习不同专业安全,如采矿属于矿山专业系统,该专业学生除了学习通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法》等外,主要学习《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技术方面除了通用的安全生产技术外,主要学习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机械专业属于其他专业系统,主要学习通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通用安全生产技术内容;其他可依次类推。这样一来既使教学思路清晰,又使学生尽可能花更多精力学习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安全生产知识,也显示出本课程的教学特色。

(3)应用案例式教学法进行综合性、实践性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选用能反映教学内容的典型性案例,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法。它的显著优点就是通过让学生广泛接触大量实际案例,分析案例,从而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拓展理论知识,丰富了实践经验,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7,8]。

应用案例法教学即可综合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又可锻炼学生对安全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使其能够将安全生产知识与其本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5 结论

本文综合分析了《安全科技概论》课程的特点、课程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了如下结论:

(1)按照教学目的,教学大纲中应合理规定知识点,不仅包括必须的知识,如机械安全、电气安全、交通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安全人机工程、防火防爆等通用安全生产知识,也要根据学生专业,如建筑、矿山、化工和其他专业,提供不同的可供选择的安全生产知识教学内容。

(2)合理规划大纲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将课程分为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生产技术三部分。

(3)采用案例法进行教学,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剖析各类事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使学生体会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安全素养,培养学生用系统观点分析和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精彩,马砺,邓军.安全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22(4):567~569XI Jing-cai,MALi,DENG Jun.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 on per-sons with technique of safety engineering profession[J].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2003,22(4):567~569

[2]张景钢,温杰.非安全专业开设安全科技概论的教学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4):195~198ZHANG Jing~gang,WEN Jie.Teaching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introduction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roon-safety major[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4):195~198

[3]刘其志.“煤矿安全培训”之教与学初探[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4,31(增刊):154~156LIU Qi-zhi.Preliminary Approa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oal Mine Safety Training[J].MINING SAFETY&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4,31(supplement):154~156

[4]傅贵,周心权,秦跃平,等.安全工程本科的“工程型大安全”教学方案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8):64~67FUGui,ZHOUXin-quan,QIN Yue-ping,et al.Planning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Safety Engineering[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4,14(8):64~67

[5]樊运晓.Learning-by-doing教学模式在安全系统工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7):89~92FAN Yun-xiao.Application of Learning-by-doing Model to the Course Teaching of Safety System Engineering2007,17(7):89~92

[6]段绪华,李守钊.案例与研讨教学在安全培训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1):95~97DUAN Xu-hua,LI Shou-zhao.Function of case teaching and dis-cuss teaching in the safety training job[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2(1):95~97

[7]姜培坤,尹静涛,徐恒文.案例教学法在煤矿安全培训教学中的应用[J].煤矿安全,2006(7):68~69JIANG Pei-kun,YIN Jing-tao,XU heng-wen.Function of case teaching in the safety training job[J].Safety in Coal Mines,2006(7):68~69

上一篇:初中毕业留言短句子下一篇:2010经济工作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