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24-11-08

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2篇)

1.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一

一.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合理知识结构,具备系统化的经济学科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税收与会计基本理论、方法及业务技能,具有运用财税、会计、管理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税收与会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税收筹划与会计管理、中介机构从事税务代理、税务机关从事税务管理与纳税检查等工作。

(二)培养要求

1.思想政治素质

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思想政治素质高,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2.专业技能素质

掌握财政、税收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熟悉我国财税政策;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税收筹划、纳税评估、税收检查等基本技术和操作技能;了解财税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了解财税发展历史与现状;具有运用财税知识与财务会计知识等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文化与身心素质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比较熟练查阅英文文献,获取专业信息。具有良好的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比较熟练应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文字编辑能力。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有较强沟通和协调能力。

二.学制、学分、学位

1.学制

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3-7年弹性修业年限。

2.学分

最低毕业学分:160学分。

3.学位授予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三.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1.主干学科:经济学

2.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基础会计学、财政学原理、税收经济学、中国税制、中级财务会计学、国际税收、税收管理、纳税检查、税务代理、纳税评估、税收筹划、财务管理学等。

2.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二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精神,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对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熟悉国际惯例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正逐渐成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针对大学的教育教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明确提出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美国学者阿勒姆等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种与国际研究、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活动。澳大利亚倡导多形式的国际化课程,将最新的科技和文化成果补充到教学中。西方发达国家将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人文型、科学型、技术型和混合型四种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界学者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改革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居毅、程刚(2001)总结出三种主要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融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裴文英(2007)概括出引进课程培养等多种较为成熟和有效的合作办学形式。杨辉(2004)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从形式上提出分类。魏胜强(2012)在形式上根据办学目标和管理体制、外在特征、具体形式和无明显分类标准的随意探讨划分为四类模式,并分析了各自不足。房德东(2011)提出以国际化、复合化、专门化为标准,分类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周曲(2005)总结了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办学理念的转变等角度提出了建议。阳金萍(2005)认为中方高校应培养自己的师资力量,提高管理水平,从而降低对外方的依赖。杨洪青(2011)指出应形成适合自身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考核办法、制度标准和评价体系,实现师资、管理方式、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国际化。李盛兵、王志强(2009)提出按“输入——过程———输出”的思路,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证体系。侯丽霞(2011)强调应通过对教学运行管理与质量管理等的优化,提升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水平。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甚少,国内学者对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已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全面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因素的文献偏少,对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路径等问题尚缺乏更为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对我国高校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对策更是缺乏系统的论述。

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和优劣势分析

(一)现有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和优劣势分析

目前,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从外在特征上、具体形式上、培养目标和管理体制等内容和结构上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类。

从外在特征上,可分为松散型、嫁接型和融合型。松散型是指通过聘请国外教师、委派国内教师去国外培训、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等方式实现教学模式与国际接轨。该模式很少能从教学体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借鉴国外的经验。嫁接型是指保留中外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学分互认,获得双方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该模式以“2+2”或“3+1”等为代表,使学生对国外的人文环境有较深刻的了解,但在国内阶段基本以英语强化和初级课程为主,较少引进外方的核心专业课程和高层次教师。融合型是指把中外教学模式完全融合,全面引进外方的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和考评机制等,外方全程负责,中方只负责对项目进行监控。该模式能全方位借鉴外方的经验,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但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从具体形式上,可以分为单校园和双校园模式;单文凭和双文凭模式;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模式;计划内招生和计划外招生模式;以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模式。其中,后三种模式不属于本科层级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因此,本文不予考虑。单校园模式是指学生在国内完成预定学分就可获得文凭或证书。双校园模式是指学生一部分在国内完成预定学分,另一部分在国外合作院校完成。单文凭模式是指学生完成学分后只获得单方的文凭。双文凭模式是指学生完成学分后可同时获得双方的文凭,该模式较正规,学生必须有条件的被外方院校录取,如通过高考等。

(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由于不同标准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分类都有各自的局限,不能完全满足并适用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尤其不符合会计学等应用性强的专业的学科特点。因此,本文提出两种创新的模式,弥补单一模式的不足,以便最大限度地引进核心专业课程和优质外方教学资源,以及借鉴外方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本科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改进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政府监管对策

1.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多数由市场驱动而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易存在办学不平衡、学科专业重复建设。所以,应从宏观上对办学层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等方面提供可行性分析,制定适合自身特色和具体实际的战略规划。

2.完善政府的审批监管政策

首先,从制度上规范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对合作双方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批,制定准入和退出机制。其次,加强办学机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在确保国家教育主权的前提下,展现更多的灵活性,提供充分的创新空间,发挥国际交流与合作在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高校管理体制创新中的作用。再次,高等教育管理去除行政化,政府监督管理推行社会化,建立公开的社会评价与质量认证机制。政府监管职能应趋于行政服务性,将监控职能逐步转移给社会中介评估组织,建立由社会中介评估组织和办学机构共同参与的社会评价系统,定期进行监督、分析和评价。最后,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原则。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和审核制度,保证合理盈利再投入于办学,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微观层面高校监控对策

1.精选优质教育资源

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重点加强经管类等专业的国际化建设,以点带面,带动其他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集中优质资源加强特色建设,围绕办学特色来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如在优势专业设置国际化课程,打通与国外高校的课程体系,学分互认或设立国际学院直接植入国际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等。合作项目的重点在于引进优质外方教学资源和核心专业课程,引进研究型的教育资源而不仅仅是课程本身。本科层次项目可为硕士博士层次的合作办学牵线搭桥,提供合作平台。

2.严格教学质量监管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比如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标准化本土化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此外,应对招生、证书和财务等相关环节进行制度完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监管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自上而下的专项检查或评估,学校层面比较被动。可考虑设立地方性专门的非盈利性的办学质量评估机构,制定综合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将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相结合,学校自评和上级审核相结合,评估机构评估和政府审定相结合,以此作为衡量办学水平和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和内容。

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加强留学生工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双向交流。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主动出击,细分市场,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市场分一杯羹。

参考文献

[1]张华英.人才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81-83

[2]裴文英.高校发展视野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07(6):79-80

3.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三

关键词:会计本科教育;会计环境;课程体系;实践能力

一、当前我国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发生后,虽然出现了较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但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还是相对较好的,即使在危机发生的2009年,笔者所在学校的就业率也在90%左右。但是,近年来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由于实务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的问题日益突出,致使其就业岗位与我国市场化的不断发展背道而驰,呈向低端化发展的趋势,培养目标和就业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差距也呈逐渐加大的趋势。

二、原因分析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既有宏观培养目标模糊的原因,又有微观办学学校缺乏办学差异、办学特色的原因。

1.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落后、目标散乱。著名教育家鲁道夫认为“大学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只是为学生个人的需要,而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进行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服务型’办学理念”。目前我国大多数财经类院校把为企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培养“高级会计专业人才”“高级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会计师”等作为培养目标;有的高等院校特别是专科层次的学校把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高级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等作为培养目标;大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把培养“高技能会计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目标上的散乱,说明了办学理念的落后。同时这些看似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由于与改革开放大发展的需求脱节,加上自身内容形式的雷同,使培养目标和就业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差距也呈逐渐加大的趋势。

2.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知识单一,能力较弱,素质不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设计上,基本沿袭“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外加“成本会计”“预算会计”的基础框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缺乏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必备的其他专业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如管理、金融、证券与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技能。致使会计专业毕业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适应上岗的时间相对较长,与用人单位迫切需要能直接上岗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用人单位培训成本相应增加;二是会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不够高,缺乏交际能力与沟通能力,与用人单位所需的社会适应性较强并且具有综合能力和高素质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三是高等院校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教育,缺乏会计诚信的教育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给有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诚信问题埋下隐患。

3.教育教学方式落后。我国现行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只是机械式、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动力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更无法应用,无法有效地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高校的会计本科专业,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重教不重学、重灌输不重启发、重复制不重创新、重知识不重能力的现象,不能与目前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国际化环境相适应。同时,也不能显现出各高校的培养差异,所培养出的学生既理论和实践脱节,也无法迎合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缺乏竞争力。对学生的评价考查仅限于必修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且评价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相关联。

4.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重基础轻实践仍较突出。我国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四个组成部分。从下表中,可见不同层次高校会计专业学分的构成比例。

由表可以看出,在我国“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本科会计学教育培养模式下,两类基础课共占总学分的59.61%,是专业课学分28.70%的两倍多,“厚基础”特点明显。“宽口径”从表中得不出答案。体现“重应用”特点的实践环节仅占11.69%的学分(毕业论文又差不多占了其中一半),实践能力的问题在专业课程设置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和重视实践环节是我国本科会计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专业课的设计上,除了清华大学外,专业必修课差不多是专业选修课的两倍左右,专业选修课学分仅占13.16%,从国外先进国家的教育发展趋势看,我们应当逐步削减专业必修课的数量,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重,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权。

三、对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教学的改进建议

1.会计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服务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为主,实行特色办学。以珠三角为例,应以培养适合广大中小企业需要的实务型和需要涉外的管理型会计专业人才为主。首先,珠三角地区经济活跃、创新氛围浓厚,中小企业及各类中介机构数量庞大,且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许多已成长为大型企业,对实际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会计专业人才有多层次、大量的需求。客观上要求我们要以实际应用为核心,积极调整专业教育教学目标计划,针对岗位要求,改进专业基础教学,增加技术应用内容,增加实践应用训练,使课程设置不断优化。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全套会计业务手工账务处理能力和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能力。从而保证学生掌握从事各类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工作能力,实现学生就业素质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有效解决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岗位针对性、就业适应性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其次,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珠三角再次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和桥头堡。随着CEPA的深化,珠三角与港、澳的零距离正逐步实现,零关税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大陆与台湾经贸迅速发展;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实施,经贸一体化迈出关键的第一步等,使珠三角的经济外向度更高,企业与外企的联系更多更紧密,而能够从事涉外会计业务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必将成为人才市场的新宠。快速发展的经济要求我们要强化外贸外汇、国际结算、财经外语、西方财务会计等方面的教学,要培养明显具有涉外会计专业方向特色的本科会计专业人才。

2.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要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与评价,从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入手,考试可以采用以能力和素质测试为导向的多种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论文、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等形式,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使得考试成绩真正体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从而逐步转变教育观念,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培养出创新能力强、实务能力高、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3.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轮训计划,通过出国作访问研修、组织校际间的观摩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支持会计教师走出校门参加、从事被许可的外出会计兼职工作,如兼职担任注册会计师或企业财务主管等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亦可聘请实务界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会计职场与会计课堂的良性沟通,真正实现会计理论联系会计实践。

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能力培养。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要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问题解决过程,由重视记忆训练转变为原理应用。这种转变至今未成功,但这种努力要堅持,否则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调动,学校要加以干预和引导,要增加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院校四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重新定位[DB/OL].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

[2]李锋.关于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8).

[3]相子国.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8,(5).

[4]刘永泽,孙国光.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04,(2).

4.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四

201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校工作部署,学校拟实施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工作。现对调整201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与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本次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学校的办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按照“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要求,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施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三大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规范与创新相统一,进一步统筹兼顾,系统推进,因材施教,拓宽选择,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目标

本次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达到以下改革目标:

1.夯实基础。立足学生实际,适应社会需求,切实把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扎实基础、发展后劲和未来潜力。

2.明确导向。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宽厚的基础与明确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专业特色。

3.加强整合。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着力解决好课程设置的交叉与知识结构的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更宽的选择路径,进一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4.强化实践。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从“三商并举、五能并重” 的要求出发,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把能力培养系统化落到实处。

(三)工作重点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思路,本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拟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2.大力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体化建设。3.切实加大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力度。4.着力实施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5.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学校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应根据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社会需求、学科领域、职业指向以及学生面对的就业层次等,在综合考虑、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各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尤其要认真研究并明确各专业的培养规格,坚持宽厚的基础与明确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既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相统一,又彰显专业特色,突出比较优势。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学校倡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内涵,进一步完善“2+2”分流培养的方案、路径与举措,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集中讨论与相互交流相结合,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切实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实验实践、科研训练等培养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复合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

三、具体要求

(一)主要内容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主要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安排、修业年限、授予学位、教 学计划进程表、课程结构分析表、必要说明等主要内容。

(二)学分分配

四年制本科各专业总学分一般控制在175学分左右。其中课程教学160学分左右(必修课程118学分左右,选修课程42学分左右);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活动等15学分左右。

(三)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

按照“通、宽、厚、透”的要求,依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科学素养、综合类知识等四大模块分类设置,由教务处统筹,从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开设,要求学生修满12学分。

2.职业发展教育类课程

(1)必修课:《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2学分,第二学期、第七学期开设。

(2)选修课:《职业探索与职业化素质》,1学分;《创新思维与素养》,1学分;《KAB创业基础》,2学分;《创新与创业》,1学分;《大学生心理学》,1学分;要求学生修满2学分。

3.公共基础课程

(1)“两课”:保持现有基本框架不变,开设4门,计12学分。(2)大学英语课:继续实施“平台+模块”的教学改革,其中“平台”课程第一、二学期开设,计8学分;“模块”课程第三、四学期开设,计4学分。

(3)数学公共基础课:按照不同要求,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计16学分(法、工、文、理类各专业结合专业实际设置数学课程)。

(4)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行统一目标下的多维度考核,重点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应用,计10学分(其中1学分计算机基础模块课程学生需通过“自学+辅导+机试”的方式获得;其他课程各专业与信息工程学院相互协商,取得共识后由信息工程学院负责开设)。

(5)大学语文课:从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沟通能力、写 作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3学分。

(6)体育课: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每学期34学时1学分,计4学分。

4.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经管类专业按照基本维持“2+2”培养模式总体框架不变,前两年相对统一,坚持打通培养的原则,设置14门左右,42学分左右;法、工、文、理学类专业参照经管类专业的模式设置,要求在各自学院内基本打通培养。原《学科导论》的相关内容纳入《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和相关专业课程中。

(2)专业主干课:按照“主、精、特、复”的要求,设置最能反映专业精髓及特色的课程6—8门,21学分左右,时间可以提前至第四学期起开设。

(3)专业选修课:按照分类选修和任意选修的不同要求分别设置,强调交叉复合,要求修满24学分左右。为满足学生的选择要求,应提供数量充裕的选修课程;为避免选修课程类别过多,跨学科类选修课程暂不单独设置,纳入任意选修课程。

5.实验课程

(1)基础实验纳入正常教学,不另行单独计算学分。

(2)课程实验由各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循序渐进。

(3)综合性实验各专业至少设置1个,2学分;有条件的也可以设置1个学生选修的综合性实验课程,进行网上实验。

6.实践性教学环节

(1)认知性实践:第三学期前暑期设置,1学分。(2)文献综述:1学分。(3)毕业实习:2学分。

(4)毕业论文(设计):3学分。7.第二课堂活动

按照“三商并举”、“五能并重”的要求,设置社会实践、社会工作 与社团活动、演讲沟通、综合写作、参加讲座、读书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等7个模块,要求学生修满6学分。

8.创新学分

各专业总学分是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或毕业资格学分。学校鼓励学生多修学分,特别是鼓励通过各类创新活动获取学分,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三)有关说明

1.工商管理(环境商务,中加合作)专业和会计学(中英合作)专业的培养计划应按照加拿大和英国合作学校的要求设置相关课程,重点是确保英语教学有的放矢,满足需要。

2.相关专业要为“专转本”学生专门设置第五至第八学期的课程,基本要求是夯实基础,加强专业,注重训练,适当降低毕业论文要求。

3.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分流培养的方案及实施细则需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具备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四、组织实施

(一)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安排,教务处提出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

(二)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作为专业建设第一责任人,直接负责各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工作;在本院领导下,统一认识,集思广益,讨论研究,充分论证,必要时应组织校外专家咨询审核。

(三)各学院负责指导本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并加强与相关学院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统筹工作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整理、汇编工作;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后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附件:

1.南京财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5.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五

一、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统筹考虑本科与硕士、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学习与实务训练等连续培养的目标要求,培养能够表达中国立场、阐释中国话语、维护中国利益的国际法实践精英。这些高端法律人才应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德才兼备、具备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国际法律知识,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建设需要、特别是对外开放事业需要,具有严谨科学学风和良好职业道德,在国际法学的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领域具有良好素养和实践能力。

毕业生以适应领域广泛和择业竞争力强为主要特点。适宜从事国家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政府国际组织及外交、外事、外经、外贸管理法律事务的工作;涉外律师、外贸、跨国公司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的工作;高等学校和科研部门的法学教育、法律研究、法律实务的工作等。

二、专业培养要求

1.在业务素质方面,要求熟悉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理与专业知识,系统掌握国际法相关领域的基本范畴、法律规则与法律程序,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研究能力和一定的法律实务工作能力。

2.有熟练运用一门外语(主要是英语)的读、写、听、说、译各种能力。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运用外语进行阅读、写作和交流,树立国际法治观,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具备运用国际法律维护国家权益、裁判涉外法律案件及提供涉外法律服务的基本专业能力。

3.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的优良学风。

4.在掌握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全面掌握国内法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国际法各主要部门的知识,并对其中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部门法有深入的把握,能够顺利地参加国际法律的实践活动。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法学

核心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私法学、中国法制史、环境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四、专业特色与专业方向

本专业特表强调面向世界、着眼实践、强调外语。

面向世界:本专业定位于让所有的学生不仅在国内法学教育中具有竞争力,更能够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水平国际法律人才的竞争,所以特别强调按照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专业规范、教学核心内容来武装学生的思想和能力,使学生有信心、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在国内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部门以及国际组织机构的相关岗位为促进中国发展、国际治理做出有益的贡献。

着眼实践:本专业强调所有的理论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为服务对象、以实践为最终目标。因此,课程模块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运用经典研读、专题论辩、信息处理训练、论文写作、模拟法庭、专业竞赛、法律机构实习等多元教学手段,主要以中国所面临的国际法前沿问题或者国际社会的热点事例为素材,以教师指导与学生直接参与并自主研发解决方案为过程,甚至直接参与为外交部、商务部、党政军部门提出对策建议,由此培养学生形成知识、理论、文字、技术、制度、政策、社会实效融会贯通的复合型能力结构。

强调外语:通过双语教学以及全程强化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训。通过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外文专业资料并准确透彻地理解其内容,能用外文起草、书写和翻译法律文本,并能流畅地进行口语上的交流和翻译,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胜任各种高层次的涉外法律工作。

五、修业年限

一般为4年。

六、学位授予

法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6.护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篇六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及医学和护理学发展的,符合未来高等护理学教育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并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工作。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3.掌握护理急、慢性和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操作技术,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4.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

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法规;

6.了解护理学的学科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护理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间见习、临床实习(医疗及护理)。

主要专业实验:护士形体与礼仪训练实验、基础护理技能实验与临床护理技能实验(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等。

四、修业年限

一般为五年。

五、授予学位

医学学士。

六、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每学年获得计划规定学分,完成课外培养计划8学分。

7.本科阶段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研究 篇七

一、我国本科阶段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高校大都比较注重对学生的会计基本理论及会计基础操作的培养。经过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会计人员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各企、事业单位对基础会计人员大幅增加的需求量, 但在会计人员职能高端化上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各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大都过于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会计职业化教育和决策有用视角下会计所需能力的培养, 而且其中部分院校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范围过广。

2.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本科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以及课程整体规划体系上存在着不合理现象, 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高校课程学分分配不均。在传统本科阶段会计教育中, 政治、理论课所占比重过大;会计课程内容过于陈旧, 未能及时适应会计制度的变化和市场对会计人员职能的新要求, 课程失去了现实意义;2.课程繁杂。开设的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课程过多、层次不清等现象较多, 学科基础课的比重过小。

3.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性

不同课程间的重复现象严重, 同一课程教材的不同版本之间存在着内容、体系的重复,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学分制教育使得课程体系过于死板, 不能灵活取舍

5.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 学生将记忆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育侧重课本知识, 缺乏与现实的结合, 学生往往只是掌握教材上的内容, 掌握一些很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准则, 往往形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局面。教学强调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个人能力的发展, 学生只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知识, 而不会拓宽思路、主动思考、探索书本以外的知识, 所学知识不能应用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导致学生日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6.会计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人才评价主要采用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核体系, 辅助评价主要采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人才评价体系缺乏对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考察;缺少针对会计高端职能的评价方法;不能很好地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进行持续反馈。

二、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转型的原因分析

1.会计责任教育的亟待加强

传统会计本科教育过分注重会计基本理论和资格考试能力的培养, 对于会计责任教育采取较为忽略的态度。在会计实务中, 会计人员有时会因为缺乏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而受到利益驱动, 影响了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而损害了广大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对各方面都将造成极大的影响。会计责任教育的加强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个问题上, 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是非常基础和关键的, 因为本科阶段的教学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开始, 会计责任教育在这一阶段应该通过新颖且直观的形式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并且不断持续, 这就需要本科阶段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转型和改进。

2.会计国际化趋势对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已经在世界各国造成了深远影响, 对于我国来说也不例外。会计作为经济活动的商业语言, 会计准则就是资本市场的重要规则。前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冯淑萍 (2001) 指出, 在宏观层面上, 会计国际化的实质是各国利益之争。由此可见会计国际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作为资产和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控制和监控手段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深, 其重要性在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中将更加凸显。由此可见, 加快我国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转型对于我国的极高价值和深远影响。

3.会计职能高端化趋势对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

随着“复式会计”成为了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 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应用“复式会计”的商业环境日益多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数据收集加工等传统会计业务已经逐渐被电子计算机技术所取代。与之对应的是会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等高端职能逐渐成为了会计职能的新重点。管理层对于职业会计师的需求愈发高端化, 现如今, 合格的职业会计师越发需要良好的判断力和信息分析能力。然而目前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狭窄,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难以符合当前会计职能高端化趋势的需要。因而, 为适应会计职能高端化, 培养合格的会计职业人才, 从本科阶段开始, 大学生接受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就应与之符合。由此可见, 本科会计人才培养对于转型的需求迫在眉睫。

4.当前会计本科教育缺乏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本科阶段会计教育以向学生灌输会计基础知识并培养一定实务能力为主, 受此影响, 很多学生将考证、考研等考试作为学习的目标。灌输式学习和背记成为必经之路, 从而丧失了思考和批判的精神, 长此以往, 本科阶段的会计教育将难以为我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提供条件。相比之下, 国外较为成熟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则将所谓的“一般教育”和“一般商业教育”提高到和会计专业知识一样的高度和层面。在国外, “一般教育”主要涉及与专业无关的其他各个领域的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从而使他们养成思考和批判的精神;“一般商业教育”则重在拓宽他们在商科方面的视野, 通过学习财政、市场、组织、经营等一系列课程, 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较高视野的商科人才。由此可见, 我国本科阶段会计人才培养缺乏对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的注重, 无法让学生开拓足够视野因而难以形成竞争力, 由此可知, 我国目前的本科阶段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急需通过转变来使这种情况得以改善。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本科阶段会计人才培养构想

1.培养目标的重新界定

会计培养目标的界定应立足于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的层面, 并结合我国国情以及行业对会计人员能力需求的基础, 在受托责任、决策有用等理念下, 建立起会计职能理念和会计专业能力相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紧密围绕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结合会计课程的三个核心问题 (即课程与职业的匹配程度、课程的理论深度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程度) , 在课程内容设置以及课程整体规划体系上做出适当调整。

3.教学方法的设置

教学方法的设置应当以我国国情及会计人员职业化教育为导向, 一方面将会计理论教育和企业会计实践教育相结合, 另一方面将会计实务经验和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理念及会计专业能力。

4.会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设置

会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设置应从行业需求出发, 从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职业道德、国际化视野、独立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对会计人员进行考察。

结论

目前, 传统的会计教育基本沿袭过去的模式, 秉承着不变的教育目标,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 如此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要求发生了严重脱节, 愈发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研究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问题, 能够帮助国内高校更好地进行会计本科阶段的教学, 对于各高校会计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会有较大的促进和提高。

摘要:本文对我国本科阶段会计人才培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明确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本科阶段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构想。

8.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八

摘 要:本文选择具有较高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声誉的境外一流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全面分析其人才培养理念与举措,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南京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物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西方比较;高等教育改革

为创建以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为标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本科培养新体系,培养“未来社会各行各业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南京大学于2012年启动了各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国际化比较研究项目。通过对相同或相近学科具有较高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声誉的境外一流大学的分析与比较,寻找和明确我校本学科(专业)现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境外一流大学的差距,调整和优化各学科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校生物学科选择了全球排名前三的学校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南京大学生物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方向、目标和内容。

一、国外大学人才培养理念与举措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生物学全球排名前三的学校之一,而且从专业设置情况来看,与南京大学生科院的实际情况更接近,因此也更具有借鉴意义。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素来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探究问题的兴趣、自由发展的个性。2000年,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该校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本科生教育最终报告,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要求本科毕业生具有以下素质:(1)熟悉艺术、文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2)能够收集、筛选、综合、评价来自不同领域并以不同形式呈现的信息;(3)理解研究过程和如何创造新的知识;(4)能够与人合作共事,并能创造性地转换其环境;(5)具有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所必需的技能,并能考虑决定的广泛的社会和伦理意义;(6)能够处理模糊性,能够灵活思考并具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智识的技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课程设置上按宽口径原则,把本科生课程分为低级课程(lower division courses)、高级课程(upper division courses),实行分阶段培养。在低级阶段的两年中,同一个系科的学生所学课程基本相同,以基础课教学为主;后两年的高级阶段课程开始分化,增加了专业课程,同时仍然安排一定的基础课。此外,伯克利分校还将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打通,本科生可以修研究生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研究生也修读一定的本科生高年级课程。该校实行学分制,一般修够120个学分,即可获得学士学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学低级课程主要为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课程,以及大量的研讨课(seminar)。研讨课是近年来伯克利分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每个学期大约开设100门,专为低年级学生开设。与传统课程不同,研讨课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接触学科发展的前沿。从内容上看,研讨课涉及面也很广,主要是学生感兴趣、但又无法在传统课程中安排的专题,如专业领域的某一研究热点等。每门研讨课为1学分。以植物生物学专业为例,要求所有学生必修的低级课程(见表1)除了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外,还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统计/计算机、人文与社会科学、阅读与写作等课程。

表1 植物学专业必修的低级课程

课程编号课程说明学分

Chemistry 1A普通化学I4

Chemistry 3A, 3AL普通化学II及实验5

Chemistry 3B, 3BL有机化学及实验5

Biology 1A简要普通生物学3

Biology 1B普通生物学4

Physics 8A普通物理学4

数学 16A大学数学4

数学 16B高等数学3

统计学或计算机一门统计学或计算机课程3

人文与社会科学从不同的科系选择与人文、社会、哲学相关的多个课程15

阅读与写作英语阅读与写作技巧相关的多个课程8

高级课程则以专业课程为主,并提供一些选修课程。以植物学专业为例,必修的高级课程(见表2)有植物性专业课程和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供的植物学课程很丰富,既有一些入门的介绍性课程,也有一些针对性较强、专业程度较高的课程。这样,通过课程的设置与选择,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分流培养。

表2 植物性专业必修的高级课程

课程编号课程说明学分

PMB 107/107L 植物形态学原理及实验5

PMB 135/135L植物生理生化及实验

普通化学II及实验4

PMB 150/150L 植物细胞生物学及实验4

PMB 160/160L 植物分子遗传学及实验4

科学类课程从不同的科系选择与自然科学相关的5门课程15

另外,该校生物学专业还有一些特色课程(如Research Honors),符合选课条件的学生,经过相关老师同意,可以进入该老师的实验室进行正式的研究,该课程与最后的毕业设计一脉相承,学生最后写出荣誉论文(Honored Thesis)毕业。还有一些课程(如Tutoring),本科生可以担任助教,获得学分的同时给予相关老师一定的帮助。另外如Directed Group Study,课程主要由研究生主持,与本科生互动,将他们各自进行的研究介绍给本科生们,并一起讨论。

二、中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

1. 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

9.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九

湖北中医药大学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并且具备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处理与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毕业后面向医药卫生及其相关领域,可从事软件开发和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管理及开发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现代医学、医院信息、数理分析、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文化修养,具有创新思想,遵纪守法;

2.掌握医药学和医药卫生信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知识;

4.具有信息组织、分析、设计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

7.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9.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交流和阅读能力;

10.掌握一定的体育、传统保健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心健康,能胜任本职工作。

四、主干学科

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主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基础医学概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可视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工程

六、专业方向设置

医药软件

七、修业年限

四年

八、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共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必修课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部分(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选修课含医药类、人文与艺术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管理科学类及信息科学类课程(见选修课目录及《湖北中医药大学选修课指南》)。

本专业根据懂医药通信息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厚理工基础、重医药特色、强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思路,设置了34门专业类课程。专业类课程涉及医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主干学科,分为两大部分:医药类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课程。

(一)医药类课程

医药类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基、中诊)、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等。这些课程是创办专业特色的必备课程,可使学生对医药学有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为毕业生对医药业务的理解奠定基础,提升毕业生的专业优势。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课程

1、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可视化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这些课程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奠定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网络数据库、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J2EE架构设计与开发、医院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工程、XML与电子病历、医学信息学等。这些课程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及有关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九、实践教学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基本原则,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习、实训和实验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构成如下:

(一)课程实践

本专业所设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可视化程序设计、现代临床医学概论、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网络数据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开发、J2EE架构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与理论课同步开设有实践学时,并在第六学期设置《综合课程设计》课程。

(二)军事训练

学生在第一学期开展军事训练2周,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和纪律素质。

(三)社会实践

学生在第三、五学期分别开展医院见习,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医院信息化流程,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四)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

毕业实习及设计(论文)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开展。在第七学期中进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至第八学期末完成论文的撰写、答辩。其基本目的是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及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十、成绩考核

为检查教学效果,衡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所修读课程均要进行考核,并结合平时学习情况评定学习成绩,考试成绩载入学生档案。考核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进行实际操作考试,根据实践课所占比例与笔试成绩相结合计算总成绩。

成绩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均按照《湖北中医药大学学分制管理规定》中的各项条款执行。

毕业实习期间,在各科实习结束时均要考核学生实习是否合格;毕业实习全部结束后,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十一、毕业及学位授予

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考核合格,修满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取得毕业资格;符合授予学士学位的有关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十二、教学时数比例

必修课教学总时数:2350

必修课总学分:131

公共基础课教学总时数:998

专业基础课教学总时数:758

专业课教学总时数:594

专业选修课教学总时数:324

专业选修课总学分:18

平均周学时:24.3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医药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及医药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应用及维护能力、熟悉医药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管理及维护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主干学科: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医药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卫生经济学、会计学原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导论、管理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医院信息系统、病案信息管理学、医学文献检索、决策支持系统、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网络数据库、网站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医学数据统计分析、XML与电子病历、医学数据挖掘、数字医学图像、中医学基础(中基、中诊)、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现代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

学制学位:四年本科,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医疗卫生部门、医药企业及医药软件开发企业从事信息管理、卫生统计、病案管理、图书与文献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维护工作;也可在医药研究机构、医药高等院校和医药卫生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医药软件)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医药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医药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能从事医药领域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测评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医药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专业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普通物理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网络数据库、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J2EE架构设计与开发、医院信息系统、网站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XML与电子病历、医院信息化项目管理、临床信息标准与处理技术、远程医疗系统、医学信息学、医学数据挖掘、中医学基础(中基、中诊)、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学制学位:四年本科,工学学士学位。

10.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十

招聘会计岗位人员要求

1.北京市户口。性别:男。会计学或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应届毕业生。名额:1名。

2.遵纪守法,坚持原则, 严格自律,为人正直,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工作细心,踏实肯干,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服务意识、执行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掌握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思路清晰,逻辑性好,有较好的写作能力。

4.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熟练掌握word、excel等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

5.英语水平: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6.具有一定的沟通、协调、分析能力。

7.满足该岗位的其他要求。

单位基本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一类事业单位。中心自1985年创建以来,在人才培养、人才交流、智力引进、人才市场、人事代理、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并积蓄诸多经验和优势,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肯定和支持。中心系首批国家外国专家局认定的具有派遣团组和人员赴国(境)外培训工作的资格单位,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权的人才市场与人事代理机构,留学人员工作站的组织实施单位,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批准的“全国信息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项目实施承办单位,“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项目承办单位,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引进国外智力等工作日常组织实施管理单位。

注:中心下设多家经济实体。学生一经录用,将由中心财务处统一安排工作岗位。

11.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项目教学 会计学 地方本科院校 中小企业

在我国,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量的99%,提供了78%的就业岗位。从这个角度讲,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每年有近80%将供职于中小企业。[1]

1 问题的提出

本文以调查邢台市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对企业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所需会计人才进行问卷调查。在充分考虑调查实施可能性的基础上,本文调查了140家中小企业。调查过程通过邮件、网络、登门拜访等多种渠道共发放问卷140份,最后收回问卷13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28份,有效问卷率为91.4%。问卷调查結果显示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实践能力较差,理论知识基本满足,综合能力不强等。如何加强和改进会计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的应用能力[2],更好地配合会计岗位要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 问题的解决

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项目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项目教学也称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3]”,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强调的重点是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舒海滨2008[4]在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表明此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唐赓[5]2009应用了项目教学法,他表明此法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阮美英[6]2009在《新编实用英语》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表明项目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我们以邢台学院10级工商企业管理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会计学》课程项目教学法实践。

2.1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2.1.1 任务的确定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真实的感觉,项目选自邢台市某小型企业真实经济业务。本项目主要练习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和编制会计报表。

2.1.2 任务的实施 首先对项目进行分组,项目每组3人,每组好、中、差学生的搭配要合理,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学生自行分工。其中记账一人,负责原始凭证的审核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出纳人员一人,负责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主管一人,负责审核。实施过程中,教师对项目实施的步骤,要解释清楚,根据学生实施情况,及时提示学生该做什么,这样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工作进行汇报和自我评估,自评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主要评价学生项目完成的质量和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对后进小组进行鼓励。

2.2 教学效果的分析 通过对邢台学院10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13名学生实行《会计学》项目教学后,通过问卷调查,主要从学生注意稳定性、学习主动性和知识理解及应用能力三大方面对项目教学效果进行分析[7],分别从进行项目前后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分析;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作业情况分析;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表2。

表1结果表明,项目教学前58.1%的学生上课集中时间为20-30分钟,而实行项目教学后,学生上课集中时间明显增加,上课集中时间为20-30分钟的学生只有25.9%;项目教学法前只有24.8%的学生上课集中时间为30-40分钟,而仅有17.1%的学生上课集中时间达到40分钟以上;而实行教学改革后集中精神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为74.1%。从注意稳定性上说明了项目教学对于改善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听课有明显的效果。表2结果表明,项目教学后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人数明显增加,经常预习的学生达到了84.1%,90.5%的学生课后会进行复习;52.1%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好,47.9%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一般。表2结果还表明,98.6%的学生认为项目教学对于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帮助;65.4%的学生认为项目教学对课程整体知识框架的了解有较高的帮助,以上数据说明了项目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3 结论

通过对邢台学院10级工商企业管理专科学生实施了《会计学》课程项目教学法教学,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把教材分成1个具体的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项目教学对学生注意稳定性、学习主动性和知识理解及应用能力三大方面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满足了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说明了项目教学对培养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方面有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敬采云.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小企业需求视角[J].会计之友(上月旬),2008(9).

[2]韩明辉.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0(7).

[3]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13-16.

[4]舒海滨.“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教学环节中的应用[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6-68.

[5]唐赓.项目教学法在《电气控制》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9(3).

[6]阮美英.项目教学法在《新编实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9(5):40-42.

[7]李红梅,邢艳红.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邢台学院学报,2010(1):29-30.

12.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十二

一、会计人才需求变化调查

笔者选择河北省地方高校中有会计本科毕业生的高校, 通过联系这些高校会计专业的辅导员及毕业生, 了解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了解其初次就业单位及目标单位;调查这些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的理解, 对用人单位需求的表述, 整理分析出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对此, 选取了邢台学院2011、2012年部分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50份, 收回问卷136份, 有效问卷129份, 有效率为94.85%。

(一) 毕业生状况统计:中小企业成就业主体

收回的129份问卷中, 有11.63%毕业生未填写明确就业单位, 有的准备继续考研, 有的刚辞掉工作准备再换单位, 有的毕业生自己创业;114人填写了正在工作的单位, 占88.37%。其中已工作的毕业生中, 从事与会计相关工作的占86.84%, 认为从事工作与会计不相关的占13.16%。认为目前工作单位是自己目标工作单位 (一般不会再更换单位) 的有32人, 占已工作毕业生114人的28.07%;认为目前工作单位只是自己的第一就职单位, 以后会换单位的82人, 占71.93%。其中, 在目标单位工作的毕业生32人中, 金融业 (包括中国银行支行、中国建设银行支行、中国农业银行支行、中国工商银行支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 有23人 (与2012年中国储蓄银行新开立大量招收新员工有关) , 占32人中的71.88%, 且是通过各金融机构校园招聘应聘成功的;其余9人分别在行政事业单位 (通过公务员考试) 、其他上市公司 (通过校园招聘的笔试面试) 、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而认为目前工作单位只是自己第一就职单位的有82人, 全部是在中小企业, 其中, 有75人在中小型工商业工作, 占91.46%, 另7人分别在职业培训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小服务业工作。数据分布见表1。

从表1数据可看出, 会计本科毕业生满意的工作主要是上市公司 (包括金融业) 、国有大中型企业, 这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关。通过与毕业生交流, 了解到这些工作单位主要通过校园招聘招收新员工, 并且进行员工培训。毕业生在大四时就开始准备这些单位的校园招聘, 一般通过简历筛选、笔试、面试一、面试二。而更多的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工作, 这说明, 中小企业成为会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主体。

(二) 用人单位看重的能力:运用专业的能力

将通过校园招聘应聘的毕业生归为一类, 简称校园招聘类 (约占28%) , 将通过其他途径应聘的毕业生归为一类, 简称其他类 (约占72%) 。将两类问卷中关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前五种能力统计如下:校园招聘类用人单位主要有上市公司 (包括金融业) 、大中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 这类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为:较强的团队精神, 良好的沟通、协调和逻辑思维能力, 良好的应变能力;运用专业能力 (熟悉会计、审计、税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 , 较强的财务分析能力, 熟悉各种财务分析指标;较强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高级财务管理软件和办公软件;良好的职业道德;英语阅读、书写能力。由于是校园招聘, 会对录用的新员工进行培训, 因此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一般无特殊要求, 会一般的操作即可, 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其他类的用人单位多为中小企业, 大部分是通过网络或平面媒体招聘, 这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为:会计相关工作经验 (2-3年) , 能够熟练进行会计实务操作;要求有相关证书 (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考试通过一到两门等) ;熟练掌握会计软件和办公软件;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素质, 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了解国家财经政策和会计、税务法规, 熟悉银行结算业务等。其他类中以中小企业和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主, 没有培训员工的能力, 因此更看重应聘者的实务操作能力、工作经验、证书, 而对应聘者的长远发展能力无法顾及。综合上述两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可知, 用人单位都对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职业道德有所要求, 即都看重毕业生运用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

(三) 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专业实训课程

在问卷中设计了“你认为最重要的课程”问题, 列有40多个选项, 罗列了各高校会计专业开设课程, 要求被调查者选填五项。其中, 罗列的40多个选项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专业实训课程, 包括会计综合实训、基础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实训、会计信息化等;第二类是专业理论课, 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会计制度设计、审计、会计报表分析、金融企业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外语、资产评估、投资学;第三类是经济管理基础理论课, 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结算、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财政学、管理学原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第四类是其他综合性课程, 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财经应用文写作、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信息技术基础、大学生职业指导等;第五类为选修课, 如美学、大学语文、哲学、心理学、营养学等。毕业生认为最重要课程为:会计综合实训 (115人选择, 89.15%) , 中级财务会计 (106人选择, 82.17%) , 会计信息化 (97人选择, 75.19%) , 纳税实训 (95人选择, 73.64%) , 大学生职业指导 (93人选择, 72.09%) 。这五项课程中专业实训课占到三项, 即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专业实训课程很重要。

二、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可发现, 中小企业成当前会计毕业生就业主体, 尤其是初次就业岗位的主体, 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是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 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专业实训课程。结合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对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一)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由于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 而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专业实训课程, 因此, 地方高校应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强化实践教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中明确指出, 高校应“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

(1) 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数量保证。会计专业实践性强, 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首先要增加实践课时, 一般院校已开设会计综合实训、会计信息化等实训课程, 效果很好, 还可以在理论课基础上将一部分理论课时改为实践课时。如基础会计, 拿出一部分课时作实训课时, 学生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分析来判断经济业务, 编制记账凭证, 更好地理解经济业务与会计分录的关系;通过对原始凭证联次、签字的关注, 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再如成本会计中结合实训, 通过对领料单上使用部门及领料用途的关注、假退料单的使用, 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原始凭证对成本核算准确性的影响;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实训, 可以结合作业成本法实训, 学生会深刻体会到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上的优势等。

(2)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保证。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 再多的实践课时也难以达到好的实践效果。教高[2012]4号指出, “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 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可以“请进来, 走出去”。将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财务主管、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等专家请进校园, 为学生举办讲座, 也可以鼓励任课教师利用假期 (或通过有计划的实习) 走进企业、事务所开展专业实践, 鼓励教师取得除高校教师资格以外的专业资格, 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鼓励双师型教师, 学校可以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上有所倾斜。

(3) 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环境保证。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环境保证。地方高校一般经费紧张, 可以采取多渠道多措施开展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会计专业的实验室一般有会计核算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网上报税实验室, 需要一些教学软件;实习基地可以与企业联合, 也可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建设, 有计划地让大三、大四学生参与事务所的简单审计工作, 使学生得到专业锻炼, 与事务所达到双赢。

(二) 拓展专业新发展:培养有学习能力的人才

地方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但并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会计本科学生开设理论课实践课的同时还要根据专业形势变化及时向学生传递专业的最新发展。如, 可在大四开设专题讲座, 开设《小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企业涉税会计实务操作》;根据财政部发布的《积极推进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XBRL) 应用的暂行规定》, 可开设《可扩展商业语言 (XBRL) 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专题等, 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提供给学生参考资料、学习网站, 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从对地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来看, 毕业生更希望到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工作, 这些单位一般通过校园招聘方式招录新员工, 涉及到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 包括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 上述能力是一个合格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我国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是独生子女, 协调与合作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因此高校应合理设置能培养上述综合能力的课程, 如开设《演讲与口才》、《心理学》等课程;除开设经管基础课程外, 还应开设关注最新经济热点问题的讨论课程 (或讲座专题形式) ;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 以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综合素质。高校应探索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 要改革考试方法, 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四) 完善毕业生反馈机制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考人数的下降, 各高校招生压力已经显现, 地方高校更是首当其冲。高校必须改革自身的专业设置、重视教学质量、重视用人单位对输出人才的评价, 建立毕业生反馈机制。教高[2012]4号指出, 高校应“完善并落实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 把就业状况作为招生计划制定、质量评估、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调整、班子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继续开展就业总结宣传工作, 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地方高校可以组织毕业生在离校前将自己求职中体会到的信息总结出来, 说明用人单位有哪些需求, 自己在哪些方面不足, 希望高校开展哪些教学工作, 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等, 让毕业生开展教育效果评价, 提出教学改革建议。地方高校通过完善并落实毕业生反馈机制, 建立数据库, 以指导下一步的人才培养工作。只有建立长效机制, 才能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慰问老红军演出主持词下一篇:招商演讲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