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父亲美文

2024-10-23

记忆中的父亲美文(11篇)

1.记忆中的父亲美文 篇一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这是儿时爸爸经常给我唱的一首歌,时至今日,我记忆犹新,因此,每当听到这首歌时,记忆中的父亲那伟大(伟岸)的形象便悠然在脑中显现(浮现)。(引用+开门见山开头,感情真挚,引出下文,很好!但是格外注意:今后作文要用词准确,不然考试会扣很多分。)

我的爸爸中等个头,圆圆的脸显得憨厚可爱,一头乌黑短发,浓眉大眼,显得慈祥和蔼,爸爸一直都是在用赏识教育法来教育(激励)我。(肖像描写,过渡,再细致些为宜。)

在记忆中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爸爸总是鼓励我。

小时候刚学骑车时,由于胆子小,握着车把的手就不停地发抖,多少次跌倒爬起,使我对自行车产生了恐惧。这时,爸爸就对我说:“要勇敢坚强,坚持就是胜利!”扭头看看爸爸,扶起自行车继续骑,跌倒了再爬起来,擦破了皮也不在意,没有几天,我便学会了。(补入骑车必要的动作细节描写和神态描写为宜,表现出你在爸爸的鼓励下,是如何战胜困难学会骑车的,明白?)

上了初中面对陌生的环境、老师和同学,我一时不适应。课程繁杂而深奥,时间紧迫又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这些一直都困扰着我,压的我喘不过气来,我曾经想过放弃。但爸爸鼓励我,要坚持阳光总在风雨后,努力之后不一定是彩虹但一定是晴天。是爸爸的鼓励让我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坚持到底。(本文过多的是叙述,缺少必要的描写,显得有些平淡,望你今后作文要注意选材和加强描写技巧的练习,文章才会更好!)

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是年轻的。可如今我已渐渐长大,而爸爸却苍老了许多。父爱是伟大的,在寒冷时给我温暖;在我受伤时给我安慰;在失败时给我力量;父亲用他一点一滴的爱陪盼(永远陪伴)着我!(抒情,升华文章主题!)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那句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就有胜利的曙光,无形的力量一直支撑(激励)着我。记忆深处我知道:那是伟大的父爱。(卒章显志结尾,紧扣主题。本文还有多处病句,已经做了修改,望你认真体会!)

2.父亲记忆中的泰戈尔来并讲学 篇二

泰戈尔的思想和诗集,当时对我国文坛影响很大,有很多文人学者崇拜泰戈尔。如当时北大出身的著名诗人、小说家冰心(谢婉莹)女士以及徐志摩先生为中心的新月派、受泰戈尔的影响颇深,就是以泰戈尔的新月诗集而命名的。

民国十三年(1924年)4月泰戈尔来华,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演讲。应山西教育部门邀请,泰戈尔一行数人,于4月2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教授徐志摩陪同翻译,乘火车从北京来到太原。省城教育会及群众团体,到正太车站为泰戈尔一行的到来,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欢迎。

泰戈尔来并,此时笔者父亲崔宸英,字观澜,正在太原平民中学读书。4月23日下午,省城教育、文化团体、各界人士及大、中学生约数千人,为泰戈尔一行举行欢迎大会。平民中学组织师生到会,父亲也参加了聆听。地点在太原海子边“自省堂”。父亲生前曾有遗稿专介绍此事,并向我讲过些事。据父亲遗稿所说,泰戈尔时年63岁,身材高大,面肤白皙,宽大的脸庞,银白的络腮大胡须,身披紫红色的敞衣,显得十分精神。据说泰戈尔虽为印度人,但出生在英国,血缘是白种人。同来的四位女弟子皆属印度人,肤黑齿白,亦高大身材,身披紫红绒敞衣,眉间点一点红,赤足,如佛像中之菩萨,其端庄美丽,令人起敬,分别坐在泰戈尔两侧。会场上座无虚席,周围挤满了人,自省堂门外窗户外,人头攒动,竟相争看。徐志摩教授作简短的介绍后,会场上才得以安静,鸦雀无声。泰戈尔用满口流利的英语,首先对省城人民的盛情接待,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内心的欢喜,赞美了中印两国悠久文化源远相连的关系,以生动而妙趣的语言从诗文讲到哲学。并慷慨激昂、深恶痛绝地严词斥责了帝国主义时对中国的侵略行径,对弱小国家的压迫,谴责了资产阶级的私欲亢进,侵略残杀。泰戈尔呼吁:“凡是被征服被压迫的人,都应该联合起来,把本来美丽的世界还它一个和谐。”他的演讲,多次被听讲者欢呼所打断。徐教授逐句翻译,原语含意无遗。听讲者聚精会神,认真作着笔记。

泰戈尔的演讲具有学者风度,又蕴含着相声大师的幽默,神情并具,体现出泰戈尔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哲学功底,使每一个听讲者无不入神,引起全场听众的共鸣,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回响在文瀛湖畔。

4月24日,正值阳春三月,春风徐吹,风和日丽,千枝吐绿,万蕾竞绽。在山西外国语学校校长卫西琴陪同下,泰戈尔一行及徐志摩教授游览了素有“小江南”之称的晋祠,观看了祠内八景、祠外八景、鱼沼飞梁、圣母殿以及被称为“晋祠三绝”的难老泉、齐年柏、宋代侍女塑像。如此美好的山水名胜古迹和晋祠乡间的中国民俗文化,得到了泰戈尔一行的同声赞美。

游览了晋祠后,泰戈尔和阎锡山举行了会晤。他向阎介绍了印度实施的农村建设计划,并建议以晋祠为基地开发农村。

4月25日上午,省城各界人士、各校学生约数百人,前往正太火车站,为前往武汉演讲的泰戈尔一行及徐志摩教授道别送行,祝泰戈尔一路平安。

在太原短暂的四天,泰戈尔作为正义的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给我父亲和聆听者留下终身难忘的回忆。

3.夏去秋末记忆中的记忆美文 篇三

下雨了…

不是很大,却湿透了一切,包括那些简单的回忆…

宁静的夜空,沙露斑驳,没有赏心悦目的月色,一个匆忙,徘徊了这么久…

想什么,脑子没有概念,以为这个季节就是泪雨滂陀。伸出手,感知这个末尾的季节,原来没有想象中的温度。

没有穿浅色的衣服,怕被雨弄的`一览无余。索性穿起一件黑色的衣服,或许可以容入这个黑色的世界?

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与这个世界享用同一片心灵的甘露,没有意识的行走…

经过那片林**,原来才发现那个地方没有了曾经的记忆,抬头间,树叶堆满了肩头…

夜里,怕回忆。于是选择早早的入睡,梦里却又失眠…何时,养成了早睡的习惯,连我自己都不知道…

夏去,秋末。

记忆着曾经的记忆…

我不是一个念旧的人,却又回不到现实中来…以为这不是我的世界。

喜欢用语言包装我,习惯用文字伪装我,怕了这个真实的世界?…朋友说我,太感伤,我不否认,可是一个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谁究竟可以真正的了解自己,谁可以…恐怕没有,因为我自己都没有真正的懂我,我的存在,也许就是个记忆…

一阵风从窗户口猛的送进来,紧紧衣衫,原来天气已然这么凉。或许明天就是冬天了?眼睛里落下一粒灰尘,揉揉,同桌的你笑着,那么的意味深长…

明天呢?会有我的记忆么…

4.梦中的记忆抒情美文 篇四

回忆,苍老了岁月,斑驳的影像,唏嘘着留不住的时光。重现在梦里的世界,里面的,只懂自己;外面的,却在迷糊地体验着每一个人的情绪……

若睡着了,不知不觉中,他进入了梦乡,抵达了一个他不熟悉而又经常去的地方。

那里,阳光很刺眼,周围的一切都是雪亮的。若一步步的前行,梦里的时间也是现在,可他并不在家,而在学校,或许是梦外的他过于想念这个曾带给他荣耀与伤心的所谓的“家”了吧。他走进教室,迎上来的不是他的同学,而是过去伤害过他的人,有他曾最爱的沐,有他曾最向往的越……

记忆的风帆不会停下,深刻在脑海里的幕幕,也不会被时间的巨浪所侵蚀,只是在等待,等待有那么一天,往事一一重现在梦里,再去重温那往昔失去的和尚未失去的真真切切。

梦里的沐朝他笑了笑,这曾是梦外的他热切希望得到的,梦里的他没有情感的回应了一下,躺在床上做梦的他心里却紧紧一缩。是不是就算是做梦,梦见曾经自己爱得死去活来的人儿,也会不自觉的心动。现实的他,意识在梦里,意识对她不十分感冒,为什么现实的他,纵使没了真实的知觉,心里依然紧张?

有一个朋友对梦里的他说:“音,会回来看你”。音,他喜欢的人,梦里的音也喜欢他。虽然,梦很短暂,还未让他俩见上一面,但他知道,音这个人。或许,梦与现实,还是相连的吧,只是在现实中,他正在追着音,而音的心意,他却不知道,在梦里,他想着她时,感觉有千丝万缕的东西缠住他俩,让他感到很亲切,或许,这便是心与心的沟通。

若听说音生病了,很严重,梦里的他,担心她,想见她,可她不在这里,梦外的他,潜意识地告诉他,这只是个梦,可心却还在颤抖。校园的风轻轻地吹,吹动的树叶,闪烁着零碎的阳光,在地上投射着斑驳的.影影点点,他沿路寻找,不顾朋友的呼唤,他怕错过她。可是,有时连自己的梦也喜欢跟自己开玩笑,他俩擦肩而过,谁也没发现谁。一转身,一回眸,便可能是春暖花开,可惜秋的冰雨打湿了少年心头的温热。梦里的他,不知或许一转身便可相遇于她;梦外的他,知道,却无法改变梦里世界发展的轨迹。纵然这一方世界属于他自己,也无法左右梦见的现实。历史,不会因人的意旨而改变,哪怕它只是个梦,它也是沿着自己的轨迹,或向前或后退,就是不会因人而变!

梦外的他看着他俩就这般错开,如旁观者般!他想挽留,却无能无力;他想提醒,却开不了口。无声里,唯有两滴泪,在黑暗中,冰冷地落下,梦外的他,浑然不知!睡了的他,梦便是他的世界,他在为自己哭泣,他在为离人悲伤。

天依旧雪亮,不知冷暖,谁说梦里有彩虹,总是绚丽多姿,充满希望?

音,坐着车再次回来,只为见他一面,他俩不在同一学校。她头顶着一顶黑色的帽子,遮住了她秃了的脑袋,她病得更重,头发全掉了,变得不如从前清丽可人,梦里梦外,他都在担心。他静静地站在沐的旁边,沐是音的好朋友,沐依旧微笑着,不过,这次,她接的不是他,而是音。黑色的车子,黑色的装束,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如此肃穆。他心里有些矛盾,音,丑了,更病得不轻,梦里的他开始挣扎,可怕的虚荣心在作祟,梦外的他也在纠结,此刻,梦里梦外,都在考虑……终于,他对她的爱战胜了一切,他选择了跟她在一起,永远!可是,当他作出这个决定后,音却不知为何,开车而去。他十分着急,也很傻,竟追着她的车跑。

古道上,一辆黑色的轿车,穿行在无垠的荒野中,后面,跟着一位少年,气喘吁吁!空中偶尔飞扬起几片枯了的红叶,随着远方飘来的清脆的风铃声,旋转,起舞!梦里梦外,琴声悠扬。梦里,他追着她的车,很久很久,直至他梦醒,又是独自一人!

他惊醒了,因为担心她,梦里的世界也碎了,故事里的人物全部退场,又回归到现实,只有他一人知道,昨夜发生了什么。

从今以后,音便是若生命里的主角,过去的他,一直以为他忘不了沐,可在梦里,沐虽还在,却已为配角。

梦里,残存的不仅仅是他对她的追寻,还有他对生活的热爱。醒着了的,是他自己,也是他已经消逝了的过去。

5.童年记忆中的你美文 篇五

宽大的肩膀,想象靠在你那身旁;

拂过的轻风,挥洒出了洒脱的我。

――――我还记得你

这一张纸条送给你,张枫,我在心里记得你,我是你”心中”的那个小女孩,你知道吗?现在我早己大学毕业,拥有了完美的”爱情”与幸福的生活,虽然我还没有孩子,我想为你,对你说一声,我爱你,谢谢你。

读到这时,”眼泪”不由得落下,这最后的`署名,钟海英写了下去后,发给刚刚找到你家里的地址,寄去我的”思念”与不悔。

那时的你,你与我一样年龄,却像哥哥一样保护我,陪着我,一样的花季,一样的”记忆”,记忆中的你,陪我摘花,奔跑,玩耍,那段时光”希望”再过慢些,让我靠在你的背上,静静的入睡。

那时候的天空,那时候的云彩,依旧还有蝴蝶在飞的年纪,我们奔跑,我们嬉戏,小溪的旁边,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回忆”。

两小本无猜,那时不懂爱情,依旧索取、投入,我希望,你像天使一样守护着我,虽然”现在”天各一方。

心中的愤慨,突然没有,依然是”童年”的回忆,充斥我脑海,让我不能忘却,致使到”小学”,我们还在一起。

这样的时光,直到我家搬出了这里,又过了几年,你家里的变迁,时光飞逝,这5年中,找了你很多地方,才找到。

想到这时,心中一酸不禁手头一震,我,还在爱着他?我已有了男朋友,他的真心让我温暖。

哭的时候,你为我擦泪,我被欺负的时候,你挺身而出为我报仇,我一直以为你是我的男人。

却,你也有累的时候,那是4年级,你在一次比赛中,跑的脚都受伤了,你始终没有让我为你缠绷带,你一瘸一拐的走着,让我多心疼,你却说,没事,我开始爱上你了,我却什么也做不了,我觉得我是你的累赘,让我纠结了一段时间,我家就过两年搬走了。

这是我心中解不开的结,怎能让我释怀?

或许想开了,你那时告诉我要坚强,做一个坚强的人,这几年我家现在挺好的,你呢?

我在想,枫哥走了十几年了,模样也改了,却我还想你,男朋友同意让我看你一面。

我会给你唱《挥着翅膀的女孩》,告诉你,我长大了,我靠你给我的爱找到了真爱我一生的人。

想到这时,我眼中两行热泪不禁流出,这时,歌中飘来:I can fly in the sky.

我盼有一天能和你相见,骄傲地对天空说:是借着你的风!

6.朱军:父亲的爱是永远的记忆 篇六

“两个小馒头,饱含着父亲对我的爱”

朱军的父亲是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的一名单簧管演奏员。童年时期的朱军,家中人口众多,“我家兄妹7人,父亲、母亲,再加上舅舅和外婆,总共11口人”,而唯一的收入仅仅靠父亲100多块钱的工资。可想而知,养家糊口对于父亲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在朱军的记忆里,父亲经常演出到很晚。常常有一些晚上,演出回来的父亲,会把他从梦中叫醒,然后掏出用手绢裹着的两个雪白喷香的小馒头。这时,本来睡得迷迷糊糊的小朱军会被馒头散发出的麦香味儿馋得胃口大开。在父亲的轻声催促下,小朱军嘴一张,两个小馒头很快就进了肚,根本没品出什么滋味,就又继续睡自己的觉了。

后来,朱军才知道,那是父亲演出时发的补助,因为演出结束很晚,所以发两个小馒头作为夜餐。可是,父亲却从不舍得吃,总是省下来,带回家给孩子吃。而父亲自己忍着饥饿演出。有时候,父亲还会带面包回来,一片一片地分给孩子们,自己舍不得吃一口。出差在外,有了好吃的东西,哪怕是一点香肠,无论多远,他都会带回家来,让孩子们吃。

朱军曾在《朱军,时刻准备着》一书中回忆道:“当我长大后,也成了部队里的一名文艺兵,吹了一晚上单簧管后,饿得前心贴后背,部队的夜宵也是小馒头,我一口气吃10个还觉得饿。吃着吃着,我就会想起父亲自己舍不得吃、留给我的小馒头,突然一下子就会泪流满面。两个小馒头呀,饱含着父亲对我的爱。”

父亲的信任和理解,让我把握自己的世界

1981年,朱军入伍兰州军区,父亲很高兴,他很渴望有个孩子能继承他的戎马生涯。然而入伍不久,朱军就做了一件令父亲不高兴的事。

那时,朱军所在部队驻扎在海拔1700多米的地方。3月份,部队要求他们在冰冻三尺的高原上挖坑种树。对于劳动,朱军心甘情愿,然而自小得了阑尾脓肿的朱军在冰天雪地里一折腾,旧病又复发了,疼得他数九寒天直冒汗。“我去化验3次,血象都是8000,属于正常范围,没有请假的理由,但我确实很疼,就在手写的化验单上做了手脚,将8000改为18000。这一下引起了大夫的重视。大夫给我做了手术,发现阑尾周围的器官粘连在一起。尽管找到了我疼痛的病因,进行了治疗,但是大夫对我18000的血象依然表示怀疑。”

疼痛一消失,朱军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窜改化验结果是错误的,于是他立即向指导员说明了真相,接受了严厉批评。父亲听说了这事,来到部队,正在医院躺着的朱军听说父亲来了心里十分害怕。“小时候捡个东西回家就会挨揍,这回犯这么大的错误,父亲会怎么惩罚我呢?”然而令朱军出乎意料的是,父亲竟连一句批评也没有。

“他和蔼地坐在我床边,和我聊着军队里的事情。根本没提我犯错误的事情。但是我的心里却很难过。父亲站起来要走时,我突然哭着说:‘爸,我错了,我错了……’父亲笑笑:‘这件事不能全怪你,但毕竟你是错了,不过,爸是来看你的,不是来批评你的。你能认识到错误,爸很高兴,相信你以后不会做这样的事了。’”

虽然没有一句责怪,但父亲的一番话让朱军在心里铭记一生。父亲的理解和信任是朱军成长中最好的礼物。

“朱军十分敬业!”一个熟悉朱军的朋友这样评价他。在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的短短几年里,朱军走戈壁、爬雪山、趟大漠,足迹遍布军营和西北各地,为广大官兵和百姓演出500多场次,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1985年,退役的朱军成为甘肃省歌舞团的一名演员。1994年,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30岁的朱军毅然决然来到北京,当起了大龄“北漂”,并如愿进入中央电视台当起了主持人。

“我当兵、退伍转业、当主持人、闯北京,每次人生重大的选择,父亲几乎从不干涉我对事业的选择,父亲信任我。父亲都是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朱军深深记得父亲对自己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属于自己的。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朱军很庆幸有这样一位理解、信任自己的父亲,能把全部的世界交由自己去掌握。

经过在中央电视台几年的“打磨”,朱军日渐成熟起来。从1995年开始,除继续主持《东西南北中》栏目外,中央电视台的所有大型晚会和演出活动,都由他担纲主持。

1996年,朱军第一次主持春节联欢晚会。“我问父亲感觉怎么样,父亲淡淡地给了两个字:‘还行’。‘还行’既代表着父亲对我的认可和鼓励,也代表了父亲对我的更高要求。”

朱军的勤奋与敬业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央电视台工作近20年的时间里,他取得了无数骄人成绩。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朱军都获得中央电视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称号。2010年,他获评中国电视主持人30年年度风云人物,同年又获得“南方人物周刊魅力50人”亲和之魅奖。

无尽的思念 永远的痛

1999年,兰州大学举办90周年校庆庆典活动,作为校友的朱军被邀请去做主持人。好久没有见到父亲的他在兰州大学商量好节目安排后,就兴冲冲赶回了家。舟车劳顿加上归心似箭,一不小心,将晚会的串联稿落在出租车上。不曾想,父亲那天却不搭理朱军,只是不断地说:“你是来工作的,怎么可以借机回家?兰大百年校庆是多么重要的事,你怎么不好好背台词跑回家里来?”

尤其听说朱军还把稿子落在出租车上,父亲非常生气,命令他立刻返回兰大,认真准备晚上的节目。知道自己说服不了父亲,无可奈何的朱军只好赶回兰大。“我太清楚父亲做事的原则,在他看来,无论我怎样胸有成竹都要认真准备,晚会上一个磕巴都不许打,否则在父亲看来就是犯下弥天大罪!”

后来朱军听母亲说,那天自己走后,父亲哭了好长时间。朱军知道父亲很想多和自己说说话,可是怕影响自己工作的他宁愿自己孤独地承受一切。“每年他过寿诞,我都因工作而无法回家,我总想打电话向父亲表示歉意,然而,我还没说歉意的话,父亲却先说了一大通让我安心工作的话。”

兰大百年校庆结束后,朱军回家已是半夜,他不忍打扰已经入睡的父亲。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和父亲说了一会儿话,朱军又忙着赶飞机回北京。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和父亲的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一个月后的一个下午,朱军接到大哥电话,得知父亲病危的消息,他立即买票赶回兰州。原来父亲3天前就因突发脑出血而一直昏迷不醒。等到朱军赶到医院,只听见医生轻声说:“对不起,准备后事吧。”听到医生的话,朱军扑到父亲床前,趴在父亲耳边一遍遍呼唤:“爸爸,我回来了,你的儿子回来了……”

然而父亲还是走了,走得很安详,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朱军知道父亲放心了,因为他的7个儿女都走上了人生的正道,他没有遗憾。这一刻,朱军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生死离别。

父亲的离去对朱军来说是那么突然,没有任何征兆。“我从来没听家人说过父亲生病的话。我哭着问大哥,才知道,每一次父亲生病,他都会严厉地要求家人谁也不能告诉我。”父亲去世后,哥哥告诉朱军,在父亲去世前的那两年,父亲曾经6次患脑出血、3次患脑梗死,因为抢救及时,9次都顺利脱险。哥哥对朱军说:“爸妈对你一直守口如瓶,每一次爸爸患病,他都要求全家人谁也不准跟你说,他怕影响你工作。”听完哥哥的话,朱军泪流满面。

父亲走了,留给朱军的是无尽的思念。他常常会在梦里梦见父亲,梦见父亲叫醒睡得迷迷糊糊的自己,从口袋里掏出两个雪白喷香的小馒头……

7.记忆中的那片金黄美文 篇七

童年,伴随着快乐成为永远的记忆,岁月的风,总会在过往的记忆中无数次地吹来,我也总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桦南粮库前那片金黄的谷穗。

——题 记

一穗穗、一簇簇的谷穗儿,记忆中的那一片金黄,在金秋十月,铺天盖地漫过记忆的堤岸。童年的谷穗,摇曳在我思乡的梦里,淹没了浓浓的乡音,浮现着童年时的那些欢乐。

我的家乡在东北边陲,巍巍七星峰下的桦南县。这里的庄稼一年只收获一季。那年月,庄户人家改善伙食基本上都是靠小米饭,所以我所在的生产队种了很多谷子。十月份是谷穗最为金黄的季节,坡岗上、田野间,秋风中、阳光下,成片成片地映入眼帘,随风逐浪,金黄耀眼、丰收喜悦的气息让人陶醉。

闲暇之际,我的思绪便飞回家乡那片广袤的原野,清香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沉甸甸的谷穗儿谦逊地弯腰垂下头来,随着风儿轻轻摇曳着,一年来的辛勤耕耘换来了一片丰收景象。一碗小米饭就是一首甜美的童谣,小米儿成为那时乡下人们特有营养的细粮。一提起小米儿,便想到了女人坐月子,想到了男人干力气活儿都离不开这富含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小米饭。小米饭这种特有的芳香总是萦绕在我的唇齿间,淌漾在我的心田。“小米饭把我养大,长辈们教会我做人……”我喜欢上了这首歌,这是一首吟唱我童年的歌。

谷雨前后正是播种谷子的时候。谷子,籽粒很小,很难种植,播种谷子先用耲耙在垄台上开沟,后面跟着的人脚踩格子,靠着具有播种经验的人斜背着“点葫芦”不停地敲打着,才能将谷种均匀地播撒在踩好的格子里,然后再滤上肥,覆上一层土。为了保墒,播种以后用磙子镇压一遍。十多天后,嫩绿的谷子苗便抱着团儿地和一些狗尾巴草一起破土而出,欣然地舒展身姿,张望蓝天。谷子的幼苗长得与狗尾巴草十分相似,当谷苗长到一寸高时便开始“薅谷子”。薅谷子是非常累的活,刚蹲下了身子就会眼冒金星、满身出汗,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到了夜晚,恨不得都想拽着猫尾巴上炕。谷子在整个生长期里需三铲三趟,秋天还得拔除“谷莠子”,若不然小米饭就会掺杂“草籽”,吃起来就会“牙碜”。《悯农诗》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就是指这三伏天里铲谷子的情景。

初夏的早晨,纤细的谷叶上嵌着一层晶莹剔透的露水珠,微风摇曳,露珠便顺着叶片滚落下来。绿油油的谷子一片片、一株株、一簇簇地喜迎着太阳,绿意涌动,碧浪起伏。几场雨水过后,谷子便一路疯长地走进了青春期。

初秋的田野,一片片谷子开始绽放喜悦的笑颜,绿油油、黄橙橙的一望无边。天空中几朵白云漂浮到山的那边,金灿灿的阳光直泻而下,渐渐饱满的谷穗垂下了沉甸甸的头颅,弯弯的谷穗,好像荡在村姑脑后的马尾辫子一样。阵阵秋风拂来,一株株、一穗穗都在盼望着丰收带来的欢畅……

深秋的阳光把谷子镀成了金黄,金灿灿的`一天比一天惹人喜爱,远远地望去,像一床床黄金大被铺在了地上。漫步谷地,一股股馨香沁人心脾。等到谷子秸秆被阳光镀成了褐黄色,整个身躯都变黄了,金灿灿的一片耀眼夺目的时候,收获的季节就到了。

收谷子的时候,正是金风送爽的十月,那一座座突兀在庄稼地里的谷码子,如鼓起来的一座座金山;场院里,沉甸甸的谷穗弯着头,紧挨紧地簇拥在谷垛上,围起一座座毛绒绒的“金字塔”,金色瞬间渲染了童年的秋色。

打谷场上非常热闹,丰收的人们开着蚂蚱子(手扶拖拉机)转着圈儿地飞跑,铺场的、翻场的、捆谷草的、扬场的,整个场院一片沸腾……谷子打完了,剩下的谷草是十分珍贵的饲草,留着给生产队里喂牛马。一排排谷草垛堆得似小山一样,引来孩子们欢腾跳跃、家雀啄食、喜鹊欢叫。

8.描写景物的美文:记忆中的龙洞庵 篇八

1987年4月的一天上午,柳绿桃红,春意盎然。我带着刻意的寻找,沿着孔望 山东边的林荫小道踽踽而行,前往龙洞庵探幽仿古。我沿着陡峭的石阶拾级而上,古色古香的山门近在眼前,门上横匾的“龙洞庵”三字遒劲有力,引人注目。门内敬奉四大天王的雕塑,他们面带微笑,栩栩如生。据尼姑说: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一方平安即东胜神州,南瞻部州,西牛贺州,北俱罗州,有“护世四大天王”之称。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大殿屹立在两米多高的台基上,面宽大约10米,进深7米多,走进大殿,只见里面供奉着佛主释迦牟尼塑像,左侧为伽叶,右侧为阳傩,都是佛主的得意弟子。其余为18罗汉像,神态各异,活灵活现。庵内西门旁的那棵古柏,枝干挺拔,经过1200多年的风霜雨雪,至今仍然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是连云港市园林的老寿星。东门旁边的流苏古树,俗名糯米茶树,枝繁叶茂,苍翠欲滴,也是千年古树。我轻轻地抚摸着两棵千年古树,心中倍感历史的沧桑。尼姑告诉我,春天采其嫩叶,晒干后开水泡饮,有生津止渴消炎之妙,其味清香扑鼻,风味独特。树旁有一口甘露古井,其水甘冽清甜,终年不竭,令人称奇。龙洞庵地处僻静,松柏修竹密布,空气清新, 是尼姑们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厢房里的尼姑们正在念念有词地涌经,檀香弥漫,木鱼声声。青灯古佛的神秘像一道蛊,诱惑着我。穿着棉布僧袍的尼姑们,在此过着安静低调的日子。她们谈不上楚楚动人,但言谈举止庄重平和,缓缓地行走在庵庭之中。那从容淡定的神情,给龙洞庵增添了一份波澜不惊的美。我不懂得佛的世界中普度众生和佛光普照的道理,可我心中有福,希冀极乐世界和现实世界人人都充满爱。爱人爱已爱生活,这也是古今社会发展一脉相传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凡人,我难已理解老老少少的女子住在这里,远离红尘打扰,潜心念佛,吃着青菜、苦瓜、豆腐之类的素食,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庵,顾名思义是指尼姑念佛居住的地方。从东汉至今有多少尼姑在这里吃斋念佛,无从考证。只有庵庭中长盛不衰的两棵千年古树,默默地见证龙洞庵佛教的兴衰和沧海桑田之变化。

龙洞庵有着古老而神奇的传说。古有黄龙在此潜踪修炼,后腾飞而去而得名。后有人在距龙洞东边不远处建庙宇而叫龙洞庵。历史这位老师告诉我,它最早建于东汉年间,当时叫东海庙。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建成龙王庙。唐代重建叫龙兴寺。当时寺东山下并不是现在的一马平川,而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一千多年前的龙兴寺青瓦粉墙,雕梁亭榭,环抱于嶙恂怪石与青峰异岭之间,掩映在苍松翠柏茂林修竹之中。潮声树鸣,山水环绕,堪称人间仙境,吸引了不少文墨客前往游玩斌诗。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曾有《登东海龙兴寺高顶观海》的诗篇,写下了“幽竟颇相惬,赏心殊未穷”的千古好诗,赞颂了龙兴寺清奇的山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多次来龙兴寺揽胜,登高时山下波浪奔腾、惊涛拍岸的美景,灵感随即而来,留下了“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的不朽名句。明代鉴察御史李鉴登龙兴寺时,写有“孔望山边是海州,登山闲看海波流”的传世佳句。明代以后龙兴寺改名龙洞庵至今。由于年久失修,龙洞庵破败不堪。1980年,国家拔专款对龙洞庵重新修葺,使千年古刹恢复了时代寺庙的建筑风格,粉墙黛瓦,半拱飞檐,简洁古朴。改革开放以后,龙洞庵的佛事活动空前活跃,每逢初一、十五的早上,信佛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龙洞庵为佛主焚香祈福。寂静的龙洞庵一时香烟缭绕,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龙洞庵腊八粥施舍活动,在市区更是家喻户晓,人们纷纷前来品尝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期盼冬天的健康。

古海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人历来有锦屏赏花、石棚赏月、龙洞赏雪“三赏”的文学传统。1986年12月28日,海州区委宣传部、区文联举办了孔望山赏雪诗会,全市500多名作家、文学爱好者参会。8时许,来宾们在通往龙洞庵的山道上赏雪观景。山上白雪皑皑,庵内腊梅吐艳。在声声入耳的梵钟声里,一首首诗词抒发了他们对雪的向往,对山的依恋。诗潮歌潮此起彼伏,这些诗歌带着清新的韵味,萦绕在雕梁画栋间。龙洞庵这壶千年岁月酿制的美 酒,因为赏雪而散发着浓郁、醇厚的诗香,撞击着每一个品味过的灵魂,心灵里就此有了滚滚春雷。这是海州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第一次,也是建庵1200多年的首次文坛盛事。至今文人们还饶有兴趣,传为佳话。也是龙洞庵赏雪传统的强势回归,影响深远。会后部份佳作编入《海州三赏诗词选》一书。

由于破旧拥挤和信佛群众日渐增多的原因,龙洞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佛教活动的需要。市有关部门筹集善款1000多万元,再次扩建龙洞庵,格局和功能更加完善,场所档次、服务信众能力和人文景观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有焕然一新之感。11月14日,龙洞庵举行了隆重的大殿落成、佛像开光暨仁奉法师升庵庆典活动。如果说过去的龙洞庵有点瘦弱简约的话,今天的龙洞庵则气势恢宏,金碧辉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轩昂、古朴大方的石牌坊。它采用两柱一门的建筑结构,牌坊的匾额式柱梁,题写我市著名书法家张耀山先生的楹联,宣扬着佛教的教化功能。其正背面均有额刻及楹联,彰显着佛教的功德,雕刻细腻、技艺精美,令人叹为观止。既是雕刻艺术的精华,也是书法艺术的宝库。这座牌坊告知世人,这里是龙洞庵的旧址,1200多年的风雨侵蚀吞筮着昔日破旧的楼台亭阁,惟有这片土地还在呼唤着它的新生。伫立在大殿之下,一股久远的古风扑风而来。踏着石级而上不远则是雄浑壮观、庄重肃穆的大殿。它依山而建,拔地而起,巍峨矗立,玉栏石阶,丹樨宽阔,歇山飞檐,上饰吻兽,古朴典雅,典型的明清寺庙建筑风格,使古老的龙洞庵焕发了勃勃生机,更加令人神往,这里曲径通幽,置身其中,有“世外桃源”之感。

探幽访古,是生命的一种体验,常常是从眼睛开始,从心理找到归宿。在时光流逝中,能够淡化欲望,放下名利得失,安然做一棵劲风中的劲草,任凭暴风骤雨吹打,只在轻轻摇曳中。没有远和近,只要迈开双腿,就有看不完的风景,听不够的历史。在龙洞庵行走,每一步都有意义,我仿佛穿越千年时空隧道,看见孔子、刘长卿、苏东坡、李鉴、林则徐等文学名人驾着一片祥云飘然而至,浩荡的论语唐诗宋词之风在龙洞庵上空回响,经久不息。那身居闹市而不露峥嵘、地处海隅而不与世争的高尚品德也是我们做人所必须具备的。

作者|方明元

9.感恩父亲的美文:父亲 篇九

父亲走了,走得很仓促,以至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和一双长满老茧的手。父亲是个矿工,但他天生是一名农民。因他在矿井上班回家后,那双刚放下工具的手,转眼又拿起锄头去了坡地。矿山沒田,但他旱地的活,开荒挖土种菜栽红薯无所不能娴熟至极。

父亲是解放初期,离开那个生养他的家乡,背着简单的铺盖卷,含泪告别亲人,一路风尘,辗转数百里,沿途卖力,历经磨难,才来到矿山的。如果不是家乡的贫困饥寒,为了谋生,他又怎会舍得离开那块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故土呢。

其实,如果用现今许多人的眼光去看父亲,我认为父亲当年的选择错了。错的不是他离乡背景,也不是他弃农从工。而是他不该去当一名矿工,一名生与死作伴,一名累与苦不离,一名危与险相随,一名病与痛作伴的矿工。矿工有什么好,那个年代的矿工,还是用原始的方法开矿生产,用大锤钢钎凿岩打炮眼,用肩担手铲出矿当苦力。吃的是野菜红薯米饭,干的是玩命的活。民谣曰:“十七、十八学打窿(采矿),二十七八逞英雄,三十七八平平过,四十七八揹竹筒。“她道出了当年矿工的辛酸苦辣,也是矿工的真实写照。父亲当了一辈子的矿工,到头来他得到了什么?他什么也没得到!不,他得了,他得到的是一生的操劳和默默无怨的付出,还有用透支的身体,换来的那一张张,血红的“先进生产者”奖状。

父亲走时我还是个懵懂少年,我只依稀记得父亲很勤奋,这是一种令我们兄妹不敢挑战的,不可比拟玩命般的勤奋。要知道父亲这种勤奋,具有一般人望尘莫及的非凡性。因为父亲长期从事井下工作,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从医学角度讲不可以,也不可能再去从事超负荷劳动。他只40多岁,就有了可怕的三期矽肺病。矽肺病是矿山井下工人的职业病,解放初期矿山条件很差,企业的劳动保护措施几乎还是空白。加之象父亲那一辈农民工,劳动保护意识不强,完全不晓得工作中花岗岩产生的粉尘,犹如一条条看不见的“毒蛇”,于无形中慢慢侵入他们的肺孔,久而久之,会使他们的肺部板结成块,失去应有的功能,而不能自由呼吸,导致生命之花过早的枯萎。三期矽肺病是这一职业病的顶级,它如癌症晚期般桎梏着父亲有生的岁月。从外表看貌似一个正常的汉子,却是基本上丧失了劳动力。父亲只四十多岁就退休了,那时候在父亲这种年龄退休的矿工还有很多。我知道父亲那一代矿工,他们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是从水深火热中获得新生,从奴隶到主人,心中油然生起一种超强的报恩意识。他们工作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只讲贡献。上世纪五十年矿山生产工作条件差,井下深处通风不好,氧气稀薄,他们便赤身裸体不戴口罩打干钻抢进度。血气勇气加蛮气,这种不讲科学的拼命精神,产生的结果是生产一年比一年好,身体却一天比一天差。

父亲退休时的工资只有四十多元,微薄的退休金却要养活一家大小七口人,其难度可想而知。生存的严峻性,迫使得父亲为了解决温饱,铤而走险去挑战生命的极限。父亲退休了本应静养安度余生,可家庭的责任不允许他安享天年。于是父亲拖着病驱,喘着粗气,坚强地与母亲披星戴月,开始了一场垦荒大战。在我的幼年孩提时,我所见到的父亲从早到晚,他几乎都在山上山下,几十块大小不等,长满红薯、玉米、高粮、黄豆等十多种杂粮,和各种蔬菜的坡地劳作。父亲用辛勤的汗水润育了五谷杂粮的生长,也哺育了一代后人的成人。在我破碎的记忆中,父亲还做过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大事。六十年代初矿山的冬天异常寒冷,那时矿山取暖用的是木炭。一些外地人专门到离矿山四五里远的大山,烧木炭卖给职工家属,一担木炭要三五块钱,家家戸户一个冬天烤火烤衣被加起来要买几百斤,算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我们家本来就人口多,工资低,根本无力支出这笔“巨资”。于是父亲作出一个“吓人”的决定,自己上山烧木炭。烧木炭除了要有一定的技术方法,它还是个苦累活,一窑炭原材料(權木)就要砍几千斤。父亲是个讲话算数,做事认真,吃得苦的人。他打听到离家五六里远的江西一座山上,有一个废弃的烧炭破窑,便卷起一床被子,领着十三的哥哥去修窑烧炭。半个多月后,炭终于烧出来了,父亲虽然累得憔悴不堪,心里却充满如释重负般的喜悦。我至今也没弄懂父亲是怎么学会烧木炭这门绝活的,特别是一个三期矽肺病患者,连走路喘气都困难,他又是如何在那荊棘丛生,野畜出没,险象繁生,食不裹腹,举步艰维的深山里,去完成砍柴装窑运送木炭,这一系列健壮人都觉得辛苦的工作的。

父亲去世时还没到五十岁,他在这个世间的一生很短暂,就象一颗流星在天空划过一道微弱的亮光,便悄无声息。我只能在无穷的遐想和怀念中,去寻觅父亲的足迹,感悟他未知的博大心怀。

10.关于怀念父亲的美文欣赏:父亲 篇十

在我的幼年里,我们的老宅是一个独立的具有西北特色的土坯四合院。四合院很大,人也很多。我我祖父、祖母,伯父、叔叔,还有父亲姐姐和我。我喜欢这个小院的白天,后院养了很多鸡鸭,院子的围墙外有很多果树。看到祖母在一块青石板上用木槌敲洗衣服,看到旁边的祖父在绞着辘轳,提上来荡漾而清澈的水,听到蝉鸣花开,但我从来在那些年的白天没有看到过父亲,或者说很少看到,就如同我现在的儿子看不到我一样。我不喜欢小院的黑夜,因为我恐惧,我们家是小院西南角的一个房间,出了房间左手就是小院的西侧门,出了西侧门左转是一条不足于150米的乡土小路,一直通往村子和别的地方。每当夜晚,我躺在黑暗房子的土炕上,听着姐姐微弱的酣睡声,我总是屏着呼吸声,甚至想屏住心跳,小眼睛在黑暗里放射着恐惧的光芒,任何一个小小的声音,老鼠的走路声、外面猫头鹰的叫声,都足以让我的心脏跳出体外。我无法入睡,心惊胆战地竖着耳朵,瞪着眼睛在渴望,在等待……当我听到了沉重的脚步声时,我会欣喜若狂。乡村宁静的深夜,这种声音虽然来自百米之外的小路上,愈来愈近,却是我幼年在深夜里最渴望、最希望早点听到,最动听、最愉悦、最兴奋、最如释重负的声音,也是终身挥之不去萦绕耳畔的声音。父亲年轻的脚步声有力而清晰地在我心中永生回荡!门开了,火柴划亮了黑暗的房间,划亮了我不再恐惧的世界。父亲用火柴点亮了油灯,高大魁梧的身影,用世界上最关爱的笑容和那双手臂,从我身后抱起我,两手托起我光溜溜的腿去小解,我整个弱小的身体都在他温暖的怀抱里;他会在我小解时,抱着我蹲下,用他的腮、脸蹭我的头,我会闻到他的发香,会闻到另一种特有的味道,不知道是烟草味、体汗味,还是体香味。成人之后,我听说有一种味道叫“男人味”,可别人身上我始终找不到那种味道,或许,它叫“父亲味”!父亲洗漱完了,会搂着我睡,甚至还会挠我的痒痒,逗我在他怀里咯咯笑。他从来不问我,姐姐都睡了,你为什么不睡之类的话,他只知道每一个夜晚我都在等他。我记不清楚,他哄我睡觉给我讲什么,或许那个年代的父亲就没有儿歌,没有故事,这些也不是我要的,我要的能睡着觉的方式只有一种,在父爱的怀抱中酣然入睡。在幼年几年里,我就是这样在黑暗里恐惧,又在黑暗里幸福!那些年,也只有那些年;那些年不长,从能记忆到六岁,是我真实能感受到、体会到父爱的岁月。

六岁后,家庭发生了变化,渐渐地父亲的笑容少了,直到最后没有了,我也逐渐懂事了。从此,我再也没有被父亲抱过,再也没有被他抚摸过,脸上变得都是严厉的阴沉和恐惧。父亲是一个很爱干净的人,从来穿的衣服都是干净笔挺,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物品都不会有一丝灰尘和污垢。后来,我们搬出了那个四合院,住进了村子里,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家,父亲也不像以前那样只有晚上在家,他总是把家里、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每次我在外面玩了回家,身上有土,父亲都会狠狠地揍我一顿;时间长了,我就不敢在外面玩了,怕弄脏了衣服,怕父亲的责备。小时候,我有严重的鼻窦炎,在饭桌上吃饭的时候,难免会揉鼻子,父亲就会咆哮地骂我,时间长了,我就不敢在饭桌上吃饭了。有一次,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班上一个女同学给我吐口水,我强忍着,不动声色地任由她欺负我,因为父亲告诉过我,不准打人,不准骂人!我委屈地忍受着,因为我怕父亲!后来,这件事还是被那个污婆一样的班主任老师颠倒黑白地在父亲面前告了我的状,我接受的是父亲无情的耳光和拳脚相加。我不能辩护,否则我所受的惩罚会更严重,我只有痛苦地默默接受。那个年代,至少我的老师都是一些没有素质的乡民,所以在我心里永远没有老师!在很多童年成长的岁月里,父亲都会不问青红皂白地打骂体罚我;在那个岁月,我觉得我是一个多余的孩子,是一个没有爱的孩子;我常常一个人带着弱小受伤的身体在夜里委屈,我常常一个人带着稚嫩受伤的心看着别的孩子享受着父爱、母爱。我不知道是什么变化剥夺了我本该幸福的童年,让我在家庭暴力的恐惧中成长。如今,我的儿子也长的和我那个时候一样大了,我时时刻刻呵护着他,爱着他,惯着他,宠着他,因为我体会过一个没有父爱孩子内心的痛。

就这样在成长中,我和我的父亲形成了一种不接近、少说话的隔阂,愈结愈深!刚上初中的那一年,有一次,父亲说了几句话,如今已想不起是哪几句话,却刺痛了我强烈的自尊心。那一天是礼拜六,因为这句话,我一个白天、晚上没有回家,我悄悄地溜去离我们家门口挺远的一颗大树背后,不敢回家。我看到大门大开着,灯亮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在大树旁看家门口看了很久,洒落的灯光下,父亲进去了,又出来了,进进出出,出出进进,叹气的声音不断的在我耳边响起,时间和父亲的反复踱步不停地走着。深秋的夜很冷,我站在父亲黑暗的对面,父亲在我黑暗的灯光里,到了后半夜,父亲回去了,大门关了,我的心放松了,不怕了。也就是那一夜,我离家出走了,流浪了整整一个礼拜,被一帮盗墓贼收留。后来,父亲花了几百块钱把我从盗墓贼手里领了回来。从此以后,我就结束了家庭暴力的童年生活。

一九九四年十月中旬,我报名应征入伍。父亲在那段日子都忙着为我当兵的事开证明、找关系。特别温暖的是,有那么几天,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去体检。我侧坐在他的身后,闻到了那种久别的味道。那一年,十月很冷,下着蒙蒙细雨,我坐在自行车上,他在体检的门外耐心地等我,那一刻,我才觉得我是个孩子,他是个父亲。可,现实是我已经不再是孩子了。体检的最后一天,父亲请我在一家挺不错的饭店吃了一顿羊肉泡馍,我们面对面距离很近地坐着,那个时候羊肉泡馍的碗很大,羊肉也很多,那种味道很香,父亲不停地把肉夹到我碗里,我不要他硬夹,这是父亲第一次和我单独吃饭,也是唯一一次,这一顿饭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如今,每当我想起那顿羊肉泡馍,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去品尝那种余香悠长的美味,却从未品尝到。十一月二十五号,我如愿地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新战士。当我佩戴大红花坐在准备远征的军用卡车上时,车下都是送别的亲人,我望着高大挺立的父亲,车启动了,在父亲挥手告别中,我的眼睛里全是泪,我模糊的双眼看到父亲落泪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好强的父亲落泪,在泪眼朦胧中他送走了我,我离开了他,去了遥远的西藏。

到了部队以后,有近两年时间我们没有见过。那时候没有手机和电话,联系就靠书信,而在我驻守的那个地方,交通不便加上长年的大雪封山,一封信的来回有时候要得半年,所以,父亲每次给我的书信都是厚厚的十几页,我也不知道是因为他知道我收到一封信不容易,还是想弥补以前从未有过的沟通。信件里,父亲经常叮嘱我,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好好工作,不要想家,家里一切安好之类的话。有一次,在几个其他连队老乡聚会中,一个刚休假归队的战友无意间告诉我,我的父亲病了,我不相信,一再追问细节,他说他去我们家了,看我父亲好着呢,他后来是听我们村里人说的。我问他什么病,他说他不知道。从那一刻起,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回家。一九九六年十二月,我如愿地得到组织批假回家探亲,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西安,那种久违的亲切。天和现在的一样,也是灰蒙蒙的,但那时候不叫雾霾,甚至到如今,看到西安这种灰蒙蒙的天气,我依然不承认它就是今天人们大力整治的雾霾,它是家乡亲密的特色风景,如诗如画!一进家门,我就问母亲,父亲呢?母亲告诉我,他还没下班!母亲虽是我的继母,但一直以来她把我当作亲生的儿子一样养育着我!我如释重负,父亲真的没事;因为我想,父亲既然上班,就肯定没事。他在我们乡供电所我很清楚,全乡那些年到处是电网改造,父亲都会去工地架线爬高的,如果有病,是不会去的。晚上,父亲回来了,就是瘦了,没有其它变化。以后在休假的日子里,我和父亲还是那种墨守陈规的相处方式,不太说话,不太接近。直到没几天,亲戚告诉我父亲病情的真相,癌症晚期,曾经三番五次地住了很久医院,受了很多罪,住院及病情不让所有的人告诉我,因为怕我分心,他也从来没在给我的信件中提及与此相关的半个字。我突然束手无策,悲痛无尽,可面对父亲看似健壮的身体,平淡无谓的表情,依旧朝九晚五的生活,也许,我和父亲已经有了早已潜伏的相处法则。我不想用语言打破这种平静,我只想和小时候一样无语,不辩,和他平静相处这段我的假期。后来的日子,我发现父亲真的病了。晚上,他出大门,手捂着胃蹒跚而痛苦地走着,身后的我看着心如刀割般疼痛。我好想伸出手去扶着他走,可是,我的手无力得无法抬起……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部队进入战备,我不得不归队。回部队后的一个夜晚,也就是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八日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梦见他拿着一把很大的铁捶,砸着我驻地不远处的一块石头,用力地敲了很久。我看到那块特别大的青石被他砸得四分五裂。我被梦惊醒,月光透进寝室,我看到了一个高大的身影。有人说这是幻觉,而我清楚,那不是幻觉!同年十二月,我退伍回家了。一进门,我同样问母亲,父亲呢?母亲同样说,上班去了,晚上回来。我一直等,等了很晚,等到最后她泣不成声地告诉我,父亲早已去世了……我万念俱灰!那一夜,流着泪发呆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我去了父亲的墓地,坟头已是长满了很高的干枯了的草,就这样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八日他临走的那一刻,我没有见他最后一次,送他最后一程,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他的离世。这是我一生抹不去的亏欠和遗憾!

爱,有很多种方式,但爱的方式不能留下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善待和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当拥有相处的富足时,情感需要沟通,关爱需要双手,牵挂需要陪伴;当失去相处的离散时,就会有一份不贫穷的感念。

11.记忆中的父亲美文 篇十一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参加工作已经了,面对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今天,对于很多人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各种看法,我想起了自己当年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经历,那是我对父亲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承诺!

那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的乡村学校非常简陋,几间破旧的教室遇到雨天就会到处漏雨,那年父亲带了毕业班为了给学生们挤出更多的学习时间他牺牲周末给学生无偿补课,那是一个星期天下了一场大雨,雨后父亲不顾家里还漏水的房子便急匆匆跑到学校,到了学校父亲看着教室还在哗哗地“下雨”时,他沉默了!因为怕耽误下午上课,中午便抢修漏雨的教室,当房子快要修好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脚踏的那块瓦片突然断裂,父亲从一丈多高的房子上摔下来,到医院后,医生说虽然没有伤到骨头,但是必须好好调养一段时间才能上班,当时母亲泪流满面却一言不发地把父亲接回家。

那时家里很穷,父亲是家里唯一能挣钱的顶梁柱,母亲每天都用心呵护着生怕父亲有任何闪失。然而父亲却整天惦记他的学生,几天后,他终于待不住了,便硬要去上班,一向温柔体贴并支持父亲工作数十年都毫无怨言的母亲却急了,对着父亲大吼:“老卢啊!你不要我!不要孩子!不要这个家!难道你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吗?”父亲缓缓抬头,用微弱而坚定的语气说:“是的!在毕业前我不属于你,不属于孩子,不属于这个家,等学生们毕业了,我就归你,归孩子,归咱们这个家!”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看着他举步维艰的身影,突然间所有赞美教师的华丽词语都涌现在我的脑海里,我觉得哪句用在父亲身上他都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伟大不在于他就是我的父亲,而是教师这个职业!是什么让他对教育事业如此坚定!如此执着呢?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不禁陷入沉思……

1994年农历2月14日――这个我终身难忘的日子。那天刮着大风,猛烈的狂风不停地嘶吼着!整个村庄刮得天昏地暗,连同我们的心也撕得粉碎,因为就在这一天我最亲爱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记得当年父亲晕倒在课堂上,后被送进医院检查结果竟然已是肝癌晚期,那年父亲刚刚过了38周岁生日,得知这个噩耗,家人都失声痛哭,然而在父亲面前我们从不提及这些,只是默默的掉眼泪,我记得有一个学生从村里步行二十多里路就为了给父亲送一颗他家鸡刚刚下的鸡蛋。父亲看着心爱的学生们如此爱自己,他觉得值了。

父亲此时躺在病床上显得那么瘦小,那根根白发是用粉笔末染成的啊!此时他已为学生熬干了他最后一滴油!站在父亲面前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突然父亲拉着我的手说:“闺女,爸爸对不住你,更对不住那些没毕业的孩子们,以后你要好好读书,长大要当一名教师,当一名好教师,替爸爸完成这个心愿……”我扑通一下跪在爸爸床前哭喊着:“爸爸我会的`!我一定会的!”

父亲微笑着用他那温暖的手给我擦眼泪,然而眼泪却顺着父亲消瘦的面颊留下来,留下来……突然停止了,我放声哭喊着:“爸爸……”然而父亲还是走了,带着他的遗憾,带着他对学生们的牵挂在一片嘶声裂肺的哭喊声中永远地离开了,风依旧猛烈的刮着,然而院子里却挤满了乡亲们,老人们哭了:“这么好的老师怎么就走了?”

中年硬汉们哽咽着:“这么年轻的老师不该走啊!”

父亲昔日的学生们排着长长的队哭喊着:“老师!我们想你,我们会好好学习,请您放心!”

听着这感人的话语,感受着这样的场面,我无法用语言形容当时我心里是怎么的一种感受!父亲在这个小山村里已经整整从教二十年了,他把青春留给了这个村庄!他把热血撒在了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上!感受着这一切,刹那间我感觉父亲这辈子当一位这样的老师您值了!因为我知道乡亲们没有忘记!学生们没有忘记,他们那位可亲可敬的卢宣老师!

欣慰的是如今我已经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虽然我还年轻没有做过什么,但是我已经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是我对父亲的承诺,也是我的承诺!那个曾经步行了二十多里路给父亲送鸡蛋的孩子如今已是北京大学科研所的教授,清明节给父亲上坟,谈及当年的事情,他依然是满眼泪花,是啊!父亲用他短暂的一生,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无限的爱!父亲是我的榜样,我想当夕阳映红天边,总有我桃李满天下的时候,我相信那是我会是那里最绚丽灿烂的那一片!

也许是那个时代造就了父亲这样的教师,在如今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我想我们更应该坚守这样的职业信念和奉献精神!最后我就用父亲生前最喜欢的一首小诗与大家共勉:

上一篇:文明校园国旗下的演讲稿下一篇:电热团支部2011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