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在研修中提升自我

2024-10-14

让教师在研修中提升自我(共15篇)

1.让教师在研修中提升自我 篇一

第14届广州市教育学会教育督导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让教师“在造就人才中成就自我”

黄埔区文冲小学梁汉其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等级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指一个人需要做他适宜的工作,发挥他最大的潜在能力,表现个人的情感、思想、愿望、兴趣、能力、意志和特性,实现自己的理想,并能不断地自我创造和发展。

传统的观念中,教师是“蜡烛”的角色,教师就应该是默默无闻地工作,只要尽到了教书育人的职责,培养出了有成就的学生,就是事业的终极目的,却从来没有考虑到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没有想到自己该成就什么。表面上这似乎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舍身利人的行为。然而这却压抑了教师在教育生涯中建功立业、成就自我的热情。完善教师评价体系,让教师“在造就人才中成就自我。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从“教书匠”向“教育研究者”转型,才会把教书视为一个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一、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英国教育部开始推行新型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目的是有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该评价制度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帮助教师改进自己的专业生涯。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民主参与,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使到评价者、被评教师、学生、学校都会从中受

益。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不以奖惩为目的,而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特征包括: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实施同事之间的教师评价;由评价者和教师配对,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扩大交流渠道;制定评价者和教师认可的评价计划,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注重长期的目标。

二、构建多元的教师评价体系

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惟一标准的做法,建立起一套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多元的教师评价体系。

1、转变评价观念

长期以来,对教师的评价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的功能是管理与奖惩,评价的主体是领导者,评价的方法过分地追求量化,其目的是为了给教师下一个结论,便于进行比较与甄别。这种评价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课程评价

中又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我们要转变评价观念,重视教师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关注教师的个性差异,实施多主体评价,强化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调控、反思、发展等多重功能,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构建评价目标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对教师的评价,目标是建立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激发教师内在发展的动力,使教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3、改进评价方法

传统的教师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表现为自上而下的领导评价占主导地位,而教师本人及其同事、学生、家长的参与很少,教师处于被动的被评价地位。这样往往很容易造成教师对评价结果的抵触情绪,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认同。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主体单一和过分量化、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做法,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同事评价,关注教师专业成长进步的历程。尝试多主体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不同的主体评价更能全方位、多角度评价教师,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创建了教师成长记录袋,主要记录、收集教师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典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多主体评价记录、教学实绩、获奖证书、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等相关资料。这样可使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状况,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的成长记录袋展示活动,让教师在回顾、交流与反思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培养教师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激励教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建立灵活的个性化标准评价体系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属于专业性评价范畴,它鼓励评价对象参与评价方案的设计,并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发展阶段与课程目标,有区别地评价教师。因此,评价标准的制订,既要理解和尊重教师教学中的差异性,又要体现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既要参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师评价标准指导纲要和学校内部制定的教师岗位职责等文件,又要听取评价对象对自己工作职责范围的陈述和对制订评价标准的意见,以此保证量身定制的评价标准切合实际、科学、可行。评价标准,可以是对教师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全面评价,也可以是就某一方面的重点评价。我校有一位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课堂上难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但是,他的动手指导能力超强,辅导学生科技比赛常取优异成绩,这位老师不仅重新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建立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自信,要以说这是他教师生命的重生。构建评价标准的个性化机制,对于张扬个性,鼓励创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要,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建构新的学校管理体系,同时也迫切需要建构新的学校评价制度。现行的学校管理,基本上是以学生的成绩为唯一依据对教师进行奖惩。分数管理的最大问题是忽视了教师劳动的过程性、群体性,对教师进行的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对教师评价的单一主体是学校领导。校本课程开发改变了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唯一标准的方式,使学生及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家长和社会有代表性的机构或各界人士,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教师的最终评价。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价值主体,“学生参与度”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重视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考查,并以“学习效果”指标取代“教学效果”指标,树立“以学论教”而不再是“以教论教”的评价观,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是否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为准则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这样才更能“让教师在造就人才中成就处我”。

2.让教师在研修中提升自我 篇二

1.创设情境, 捕捉灵感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 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态度.教学从问题开始,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 在学习“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 创设如下情境:三个臭皮匠VS诸葛亮, 到底谁更厉害?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 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5, 臭皮匠老二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5, 臭皮匠老三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 且每个人都是独立解题, 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相比, 哪个更大呢?数学的历史典故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 更进一步地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问题情境的创设对提高课堂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 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 捕捉学生灵感, 从而让课堂涌动生命之花.

2.挖掘教材资源, 激发创新意识

教材是课程资源之本, 是教与学的重要基础.随着课改的深入, 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发挥教材潜在优势, 挖掘教材资源.培养自学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看课本, 有阅读教材能力的学生, 学得积极主动, 激发创新意识.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新教材的编写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我学习.通过直观性强的例子, 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 形成感性认识, 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 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如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 如长方体模型和图形, 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 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 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 让学生相互讨论, 尝试叙述, 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 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 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 同时充分地发挥了主体作用.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 再由生活数学回到书本数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探究生活中的数学, 激发创新思维

让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是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激发创新思维.例如, 在讲“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用“高斯速算”的例子引入、在讲数学归纳法时用“多米诺骨牌”游戏引入……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让他们体会身边的数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好数学的内部动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思想.学生兴趣盎然, 毫无倦意, 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实践操作中, 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

4.一题多问, 营造创新氛围

合适的教学环境能够培养学生成为参天大树;否则, 可以使学生创新之源干涸.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形式即创新课堂教学.创新性课堂不在于把知识结论告诉学生, 也不在于传承技能, 而是在于探究结论的方法与过程, 知识与技能的开发, 态度与情感的体现,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内容, 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要设计一题多问,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教学方法.学习新知识时, 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主动去尝试、探索和发现.新教材必修4中的“思考与讨论”中有一讨论题:x为锐角, 比较x, sinx, tanx的大小.课堂上, 我作了以下设计:已知x为弧度制锐角, 请用大于号将x, sinx, tanx连接起来. (1) 根据已经学过的弧度制、角的定义和三角函数线的知识, 请大家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 你能画出在以坐标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中三个量所对应的图形吗? (3) 这三个量谁大谁小?只有亲身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 才能品尝到发现的乐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 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也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5.动手操作, 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结合起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感知数学和运用数学.高中数学课程中有很多仅一字之差而又有联系的概念, 很容易混淆, 可引导学生边比较边质疑.例如, 学生在学习棱柱时, 常分不清“平行六面体”“直四棱柱”“正四棱柱”“直平行六面体”等几何体, 我制作了课件.学生观看课件, 对上述几种棱柱进行比较, 并由此提出质疑:“直四棱柱是正四棱柱吗?”“直平行六面体是正四棱柱吗?”“上述几种棱柱之间有何联系?”让学生采用学具操作、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学习, 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要使学习获得成功, 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 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 不要训斥和轻易否定, 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 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 勇于创新, 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总之,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也是开展教科研的重要手段, 因此, 我们要长期坚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保证学生的学习的效率,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是生活便是教育, 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只有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我们应在生活中捕捉更多的数学现象,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建构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让“创新思维之花”在数学课堂中绽放.

参考文献

[1]谭和平.怎样上好一堂课[J].职业, 2010 (30) :12-14.

3.让教师在研修中提升自我 篇三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照亮的人。在人生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帮你拨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株三叶草正在奋力生长……

它的旁边,是一棵亭亭如盖的大树,三叶草仰望着它,心生羡慕:“啊,你真伟岸,我真希望能长得与你一样高大。”大树俯视着它:“伟岸本就是我的名字。”

它的另一边,一株狗尾草也在奋力生长,并慢慢地超过了它,它对狗尾草很是愤然:“你凭什么比我长得更高呀?”狗尾草沉默不语,仍奋力生长。

秋天到了,三叶草和狗尾草都日渐枯萎,大树依然伟岸。这时,三叶草对狗尾草说道:“你虽然比我长得高,但我们的命运却一样。”狗尾草说:“不,我明年依然会比你长得更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⑤不得抄袭。

试题解读

第一题 “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既告诉了考生这次作文立意的重点和关键在“感谢”,也明确了选材的方向,即记叙的对象是“那个为我提灯的人”。这个人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父母、长辈、师长、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素昧平生之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历史长河中那些偶像先驱、英雄豪杰。对于这个具体的人,题目导语说得非常明白:那就是曾在人生路上帮自己拨开迷雾,找寻到人生方向的人。对这个人,必须衷心感谢,心存感激,真诚感恩。

第二题的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株正在奋力生长的三叶草与大树、狗尾草的故事。从三叶草的角度立意:不要与人攀比,要注重自身修炼;不要让羡慕毁掉自尊;不要让羡慕成为前进的阻力;奋力生长,做最美的自己等。从大树的角度立意:实事求是,绝不夸耀;要正确看待自己;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羡慕等。而从狗尾草的角度立意:默默生长,慢慢超越;不羡慕他人,充满自信;心无旁骛,专注自我等。

写作角度选定后,要拟一个新颖、精炼的作文题目,然后再精选典型、有力、新鲜的事例,对文题进行精彩的演绎。

4.骨干教师自我研修心得 篇四

2009年,我有幸被评选为骨干教师。能成为骨干教师,是学校领导的关怀和鼓励,是老师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我深知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压力与责任。

教师是一个研究者,一个思想者,一个探索者,所以本人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教科研活动,主动学习各种先进的科研成果,力求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日渐成熟。在工作中我自我研修,提高自己。

我深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所以经常从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来阅读。通过重读那些文学名著,增强了我对名著内容的深入了解,也更增加了我的知识养料;通过学习教育专家的理论文章,开阔了我的教育视野,提高了我的理论水平。

通过学习《教师的人格魅力》,我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学生爱戴的老师,提高了我的做人修养。我还经常关注教育博客的内容,在同行的博客中学习经验,探讨不足,及时把握当前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并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积极去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争取达到教学的最优化。然后,又把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形成文字,写成文章《我的语文教学观》一文,受到同行一致好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教育的艺术在于鼓舞和

唤醒”,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而不包庇,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使学生“敬而亲之”。“勤奋努力,奉献爱心”是我作为教师的信条。任职期间,我能够坚持正面教育,大胆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触发点,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不歧视差生,对一些思想上不够成熟、自律性较差、孤僻自卑或自大狂妄等缺点的同学,进行细致的了解工作,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使学生觉得教师既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师长,又是一个可以与他们促膝谈心的朋友。

5.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总结 篇五

4个多小时的课堂和报告,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生动、有趣、轻松、高效,尤其是他的24个教学策略更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钱老师提出要“读懂学生,高效对话”。要读懂学生首先要读懂学生的特点,第二要读懂学生的基础,第三要读懂学生的需要,第四要读懂学生的思路,第五要读懂学生的错误,第六就是要读懂学生的情感。想想自己在平时的备课中只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情况,便根据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在课堂上很少去读懂学生的需要。通过听讲座我豁然开朗,生动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去关注学生的的思路、情感、需要……

钱老师提到构建有“深度”的课堂,深度是课堂的创新、亮点,是在常态课基础上找创新点。钱老师提到亮点是对常态课的一种超越,首先要掌握数学教学的基础课,也就是去多角度去研究教材,在形式上可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兴趣。

钱老师的“三讲三不讲”告诉了我要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错、易混、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知识点,讲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钱老师其实在告诉我们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依赖,教师教学的最大悲哀是包办。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上敢想、敢说、敢问、敢辩、敢错。做一个善于倾听的好教师。

此时,重新回味整个课堂和讲座,感觉自己对怎样正确解读教材、解读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更加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白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最后,我要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我提供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聆听了这么多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教学艺术及讲座,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精美的教学设计,多元的教学方法,充满激情的精彩演讲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我,启迪着我,让我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在精美绝伦的视听大餐中享受着幸福与快乐。

6.教师信息技术提升个人研修总结 篇六

一、回顾所学

本次信息技术2.0的学习分为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线上培训主要分为五个模块,在模块一的学习中主要根据自身所任教的科目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用到和感兴趣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在这个模块中,我主要选修了声音的处理、视频的制作以及文字的编辑处理,还有电子白板的技术,从这些学习中,我对于课件的制作以及白板的使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模块二,主要是师德师风学习,师德师风建设自造是每个老师必修的内容,各种师德师风建设和各种准则学习的同时,进行自查自纠和反思。模块三,论坛研讨,为我们交流讨论信息技术提供了平台。模块四,成果提交,是进行实际行动与操练,这能够很好的检测自己是否有所收获。模块五的总结,既是知识的整合也是反思与总结。线下培训,是分学科进行培训,利用每个星期的教研时间找专门的老师进行培训。

二、总结收获

通过信息技术2.0的学习,对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开始在教育教学中尝试运用,学会了声音制作、文字编辑、视频制作技巧,对以后录课有了帮助,电子白板在教学中运用方便了师生互动,和知识的传播。另外线下的培训,指导老师根据不同的能力点逐步指导,我学会了使用“班级优化大师”布置作业、发布通知、家校联系、考评学生等等,还接触了很多新的软件,能够图文并茂地制作思维导图,尝试用剪辑大师来完成录课等等。

三、存在不足

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问题,有些信息技术能力,看似懂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在模块四的集体操作中,总感觉做得不够好,有些信息技术能力吃不透,这就造成了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这就造成了信息技术不但不能够很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反而增大了备课量,和教师们的压力,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去熟悉和解决。

四、努力方向

7.以项目促研修让教师共发展 篇七

一、“理解在线”,提高师德

我校以“理解在线”为平台,开展师德探讨及理论学习,通过阅读熊川武、江玲著的《理解教育论》、王德义等人合著的《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等书籍,以及专家讲座、网上论坛等形式,使大家得到共识:理解首先要消除误解,才能增进理解,教师应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在道德约束的前提下,为了学生筹划好成长的路径,在学生不断地发展中,使教师自己的生命意义更加丰富多彩。

二、“青蓝”培养,促进教师成长

“青”为教育教学经验相对来说较薄弱的见习教师和青年教师;“蓝”为教育教学经验相对来说较丰富的年长的骨干教师。我校着重建立“青蓝教师梯队培养”校本研修项目,以此为研修机制,从教师实际需求入手,通过梯队的建立和管理,促进教师幸福成长。

我校安排了有经验的教师,为新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评价、反馈以及班队工作、家校联系等方面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师徒之间通过互相听课,互看备课作业等措施,切磋了教育教学艺术,在师傅的“传帮带”中,新教师得到了迅速成长。

三、微型课程,感悟探索喜悦

校本微型课程是由我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校园环境优美、教师和社区资源丰富等优势,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在开发探索中,我们在目标上,以“三健”(健康全面的人格、健全聪慧的智力、健康壮实的体魄)为引领,提出了微型课程开发的初步框架。我们在青年教师中招募了一批志愿者,从单元目标的确立到课时目标的设定,都开展了研讨并着手开发。在开发中,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挖掘课程资源。在实施中,循序渐进,“组合”课程模块。针对某一模块,分几个教师授课,让学生对课程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在开发与实施微型课程中,教师收获着成长的幸福。

四、“教研训评”,锤炼专业素养

“教研训评”是校本研修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项目,为此我校分别做了一些工作。

“教”主要是指教师的课堂实践。学校组织教师对新授课、练习课等进行集体观摩,对课堂中师生的行为进行分析、诊断,再提出建议和策略,共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研”主要是对教学实践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进而形成的专项研究项目,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等方式的共同作用,达到从“教”中反思,从反思中改进,最终提高了“教”的质量和教师的研究水平。

“训”主要是在“教”与“研”的过程中,学校有目的地为教师提供智力支持。我们为青年教师请来了书法家,利用暑期为他们做硬笔字的培训。书法成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在2011年5月,我校举办了全市性的“学书画、育‘三健’、增活力”的书画展示活动。

8.特岗教师素质提升培训研修总结 篇八

其中感受很深的是林梓华老师的那堂谈到课堂管理的讲座,在整场讲座过程中,为什么听得入神,是因为痛快二字。痛快在哪里呢?在于林老师提到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化教育模式、以及对教师职业的新思考。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从传统的课堂模式中来,但是一心觉得传统课堂实在除了繁琐的知识讲授和听讲,别无乐趣可言,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更累,就像很多专家说的,学生一个字听不懂,他参与不到课堂中来,老师还不让他睡觉,直挺挺地立在那里听课,真是一件没有人道的事情。

我对这点深有感触,语文科目知识讲起来,学生有时觉得索然无味,我上课的时候,有个别学生就会昏昏欲睡,有的时候没办法,拿着棍子巡视课堂,遇到睡觉的就猛敲桌角,就是不让他趴下,但是每当我看到学生用手支撑着脸颊,痛苦地倚在桌子上的神情时,我心里感到很难受,因为我明白,学生基础没跟上,他可能拼音也没学会、课本里的字没几个能看懂,老师强求着让他跟着去赏析课文语言对优美、体悟作者感情多动人,这是非常不现实的课堂要求,而把学生立起来,我在这样的课堂讲课中,给不了他什么特别的帮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我的课堂上周而复始地这样过着。有很多时候真是感觉到强烈的惭愧和内疚,我们是引领者,究竟要把学生带到什么样的课堂当中去,痛苦还是快乐,其实教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听这堂讲座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到我短短三年教书课堂中那些打瞌睡的学生、那一张张被遗忘的脸庞,我想着去改变,与其这样没效率,不如给他一本连环画和故事书来得实在,与其课堂上费尽心思地去和这些所谓的“差生”周旋,不如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哪怕是一点点,也可以帮助他们重拾对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所能做到的,为什么一直没能做到,还是我们思考的不够多、付出的不够多!

“让生命到场”,这也是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周积昀老师的课上,我清楚地用红笔把这句话写到我的笔记里,人要到场、生命要到场,教育才有价值和意义,我很赞同这个观点,现在的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学生所接受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但是纷乱繁杂,反而会让人心变得浮躁,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常有感触。当讲到一些美德故事时,学生往往很难再理解古人的那种操守和情怀,他们觉得有很多事情没有必要让自己那么苦、那么累,而且加上很多现实的眼光去衡量这些传统美德,学生已经很难再去体会,所以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想到的是我要坚持这种人的教育,把最本真的情感植入学生的心里,那么要做到这些,首先我要能做到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带动学生去感受、去共生。“首先老师要是一个完整的人、有七情六欲的人、有丰富情感的人,才能教出完整的学生”。

9.教师计算机能力提升个人研修计划 篇九

一、自我分析。

当前,计算机技术已经非常普及,电子化教学也成为大势所趋,“互联网+教学”是我们目前应该大胆探索的教学路径。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探索信息技术推进电子化教学方面,我有计算机基础较好,学习意愿和创新主观努力较强等优势。但同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我将计算机和教学结合的基础较差,而且农村孩子在接受信息化教学方面也需要适应,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资源库也有待改善。综上,我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能力方面需继续提高。

二、发展目标。

熟悉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逐渐适应、理解并喜爱信息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并积极提出意见建议,共同提高,真正发挥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培训,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能力,让多媒体能更好的服务教学。

三、研修计划。

任何新事物都是困难与机遇并存的,我会将努力学习作为提高自己的重要举措,认真参与培训,不断提高能力,排除万难,争取成功。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途径:

10.让教师在研修中提升自我 篇十

我们以工作室两个课例研修为例,聚焦课堂细节,看看能给我们在语文教学素养培训上提供怎样的素材,由此获得成长启示。

片段一:肖培东老师特定环境下的《孔乙己》“这一课”入课镜头:

师:我们就沿着上一节课走到这节课好吧,刚才徐老师(指徐杰老师)给你们上的课叫什么?

生:《幽径悲剧》。

师:我要给你上的课叫什么?

生:《孔乙己》。

师:幽径悲剧写的是一棵古藤萝的悲剧,孔乙己写的是谁的悲剧。

生:孔乙己的悲剧。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探讨,你觉得散文中的古藤萝和小说中的孔乙己有怎样的相似之处?两篇文章都打开。读一读后面古藤萝的部分想一想一棵植物的悲剧和一个人的悲剧,这两个文学形象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同学思考)

师:有同学举手了,我最喜欢请不举手的孩子。来,你先说说看。

生:他们都是很悲剧的命运。

师:请把古藤萝的命运先读出来。

生:11段。它们仿佛成了……

师:来一起读。

师读:“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

生读:“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师:这是古藤萝最后的形象是吧,你们再读读孔乙己最后的形象。

生: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师读: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再找一找前面?

生:“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师:好,请坐。孔乙己死了,藤萝毁了,命运是相同的,还有没有?

同一个班的学生,不同的两个文学教学文本,肖培东老师的精彩入课,是一位有着很高的教学素养的老师的课堂急智,这样的“急智”,带来课堂的灵动,形成自己独有的“这一课”:衔接前一位老师的教学,关注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延续,不跳脱,不突兀。这是教师的学生意识的展示,更是一位优秀教师“眼中有人”的示范:眼中有学生,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眼中有文章作者和文中人物,努力带领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传情达意的方法;眼中有听课的教师,明确自己课堂展示的培训意义,给受训教师一个整体的、有教学理念与意识的指导。

再深入这个课堂片段的细节,我们还可以看到教师的教材意识———用教材教,整合教材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用语文的眼光去解决语文的问题。这个点对于教师的意识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很多时候听课,往往感觉其精彩,但不知精彩在何处,聚焦一个点去分析,可以看到许多优秀课堂的“奥妙”。散文与小说,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古藤萝与孔乙己,两个不同时代、不同遭遇的文学形象,分别独立的“这一个”,但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要认识“这一个”,还应该明白“这一个”是如何塑造的,这样一来,不同中就有了同:文学形象共同的悲剧色彩;但又各有不同:塑造形象的方法不同:散文与小说的文体特征不同,以至于叙述方式也不相同。在这样“同”与“不同”的辨析中,培养的是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这一点是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的教学意识,是教师专业素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这一点意识往往也是目前很多教师最为缺失的。语文学科素养的专业性,一个语文教师由普通到优秀,这样的意识和素养的具备是极为重要的。

这个教学细节,如果再聚焦深入分析下去,还可以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培训点,因为篇幅的限制,在这里就不再深入。

片段二:笔者执教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入课片段,由学生的课前交流进行的话题转换细节,也可以挖掘出与素养相关的培训要素。

生:课前交流《大卫·科波菲尔》。

关键点:

1.狄更斯最喜爱的“孩子”,是作者本人的半自传。

2.以鉴赏小说人物尤利娅·希普(动作、语言)为例,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物质)与人道主义(人性)的关系。

3.分享书中的名言警句。

点评同学的发言要点:

1.以反派人物为开掘点,对全书主题进行赏析,比较成功。

2.对人物形象的赏析和开掘不够,缺乏对重点词句的品味。

3.对人物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挖掘得比较好,值得借鉴。

4.有些紧张,朗读课件时断句不到位。

师:评议同学的眼光非常敏锐,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今天交流的同学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分析尤利娅这个人物来向我们分享了他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交流得比较成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大家都夸我的课堂上会有很多“神转折”,就是说老师总能够把课前交流的内容和学习的课文联系起来。今天进入课文的方式转变一下,“神转折”交给你们来做,看看交流和点评中的哪些关键词可以成为我们转入课文的切入点。

生1:我觉得刚刚说的“断句”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交流的同学因为太紧张,所以在朗读课件内容的时候断句不到位,甚至发生了错误。联系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而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进行断句的,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断句就显得尤为重要。

师:这个切入点不错,“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从朗读的角度来谈,学习文言文的第一个要求是“读通顺”,只有读得字从句顺了,文章的内容才能被我们所了解。预习时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读一读。

生1:(读)

师:不错,读得已经很通顺了,只是场景感不够,情绪没有出来。还有哪些切入点?

生2: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可以成为切入点。交流的同学通过鉴赏尤利娅这一个人物,感受到了《大卫·科波菲尔》的主题。同样地,我们也可以从探讨课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入手,来理解课文的主题。

生3:他也提到了尤利娅和大卫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也可以从探讨人物关系这一个话题入手,来看看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关系。

师:又是一个发现,很好。人物的“描写”是非常重要的(板书:描写)。而描写是细微地体现在人物关系的塑造上的(板书:人物关系)。蔺相如和廉颇这一文一武两名大将,他们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一点应该是文章写作的关键。那么联系我们刚刚说的断句,也就是我们谈到的从语言的角度切入,我们可以有怎样的发现?

生4:我知道了!“描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细化下来有“语言描写”。刚刚交流的同学对尤利娅的语言进行了赏析。同理可推,我们也可以从品味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入手,来分析人物的性格。比如我们常说蔺相如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他的这种性格就在他的语言中有所体现。

师:能找原文来印证你的看法吗?

生4:(读)

师:这位同学的思维非常灵活。由“描写”这一个宽泛的表达具体到了“语言描写”,又联想到了“语言体现性格”这一观点,思考由浅入深,这一点非常好(板书:语言描写、人物性格)。还有吗?我们把眼光放开一点。

生5:我想到了“行为描写”。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在语言中有所体现,也在肢体语言中流露了出来。

师:好,又换了一个角度(板书:行为描写)。能找一句体现人物性格的行为描写的句子吗?

生5:“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师:具体说一说?

生5:“持”和“击”就表现了蔺相如严肃、决绝的姿态。“睨”的意思是“用眼睛瞄”,表现了他的内心活动。

师:很好,能把自己的观点还原到具体的词句中,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最后来一个同学说一说。

……

师:到了这里,我们基本把能切入课文的点说了个遍,大家的思维都非常灵活,而且表达得有理有据,非常好!但我觉得还有两个点没有关照到,他在课前交流的时候说《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

生2:半自传小说……对了,课文的题目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从文体的角度来说,有“传”的特点。

师:对,文体特点是我们无法忽略的(板书:传)。我们在原来提到过,《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纪传体?

生3:纪传体就是通过记录人物事迹表现历史,比如之前学的《鸿门宴》出自《项羽本纪》。

师:对,《项羽本纪》出自《史记》中的“十二本纪”。“本纪”主要记载了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和是非功过。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传”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思考?

生4:传的语言是非常简练的,就是精简地陈述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这些要素,没有多余的废话。

师:是的,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我那天备课的时候和杨老师(该班历史老师)讨论,问她如果从历史课的角度应该怎么来看待《完璧归赵》,结果杨老师说从历史的角度基本不谈这个故事。因为我们的历史实在是太广阔无垠,《完璧归赵》只是茫茫史实里最微不足道的一小粒尘埃。还有补充吗?

生5:我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传”应该是用感性的表达来承载了理性的思考。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它的语言和思想都值得我们去了解。

师:“感性的表达承载了理性的思考”,这句话记下来了吗?他说得非常到位!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历史人物———不管他是王侯将相还是山野村夫,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地方。鲁迅的评价还记得吗?《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历史和文学两个角度对它进行了非常高的评价!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6:“传”的语言是尽量客观的。它很少受到写传记那个人的态度左右,而是客观、真实地陈述了事实。

这是一堂高中教学片段。和前一个片段相比较,学段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很多不同;前一节课是一节公开示范课,教师借班上课,课前并不了解学情,但凭着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学段目标准确定位,对文本解读深入周到,以及对学情共性的了然于胸,驾驭起来得心应手,课堂精彩有效。后一节是面对自己班级的学生,教学是连续的。但又是一节新课的起始,学生的课前交流不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这同样需要教师的课堂“急智”,这一点,又是共同的。这个片段我们聚焦教师素养中的“对话”能力,这个能力的背后有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对话的前提,是教师对本节课所要落实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将其放在心中,从容地驾驭课堂,这是课堂上的教师主导意识。

这个教学片断,初看是漫谈式的,教师要求学生自寻角度,没有给出太多的限制,但“漫”不能无边,“神转折”“用同学交流中的关键词”“切入文章的角度”都是给学生思维的导向,在引导思考的同时,给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让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形成课堂的流畅和自然。教师的话题设计,问题串的形成,推动课堂在对话交流的前行,从而推进课堂的深入,形成课堂的容量和深度,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素养中一项重要的能力。

问题的设计,源于教师对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对学段目标的准确把握。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材料,完成高中学段必修教材文言学习方法总结是教学的目的。这就是这节课的入课要以这样的形式进入,并有一个较为“散漫”的师生对话。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关注“断句”,关注史传文学写作特点,关注阅读史传文学的阅读价值,三个层级的学习和思考,是笔者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的课堂教学定位,这个定位以文字层面学习为起点,进而是文章层面,最后是文化层面,这样的意识贯穿,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也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重点。要有这样的意识,才能朝着优秀的课堂发展,这是我们进行教师培训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会提醒一位教师自我学养的培养和丰厚,会形成教师不断钻研的意识。

11.让教师在研修中提升自我 篇十一

个 人 研 修 计 划

单位:铁渠完小 姓名:张慧霞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个人研修计划

今年我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学习,这无疑将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提升和改善。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真正让自己获得真才实学,我制定了如下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英语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研修方式及内容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3、反思提升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研修日志,发表在班级培训平台上,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能力。

4、学以致用

争取通过学习,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12.让教师在研修中提升自我 篇十二

一、培训目标

(一)进一步提升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修成果资源库,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通过校本实践研修与网络研修的有效结合,创新基于网络研修的校本实践研修的培训模式,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培训对象 全校专业教师

三、培训内容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结合训前诊断测评结果,按学校类别、分学段、学科组织培训。培训内容围绕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能力二个维度和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个专题模块,突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内容。培训由网络培训学习和以校本研修为主的教学实践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培训60学时(含附加师德专题培训10学时)、网络研修与校本实践研修30学时。

四、培训方式

联合奥鹏远程教育中心、集美大学,依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远程研修平台(网址:www.ourteacher.com.cn),采取远程网络培训、网络研修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组织培训。

五、培训时间和报名方法

培训时间从205月20日至2016年10月30日。报名时间定于4月25日5月5日。各年段请于5月8日前将《2016年南平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学员报名信息采集表》报教研室周铭荣处。

六、培训管理

(一)、成立光泽一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由黄书明任组长,张星长、江彦、林安民为副组长,由黄庆华、周铭荣、钱裕光、陈连平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培训管理组、校本研修组、系统(技术)管理组,分别负责有关工作。组成人员如下:

1、培训管理组

组 长:周铭荣 光泽一中教师远程培训项目负责人

成 员:宋国亮 光泽一中教研室助理

2、校本研修组

组 长 :钱裕光

成 员: 庄丽红、陈贤兵、狄小琴、黄英品、李小铭、陈秋来、龚声华、谢金梅、施丽萍、官学春(负责体、美、音)田恒鸿

2、系统(技术)管理组

组 长:陈连平光泽一中信息办主任

副组长:刘海滨 光泽一中信息办副主任

成 员:林轶群 光泽一中信息办教师

(二)、本次培训项目具体由县进校负责,在市教师进修学院的指导下,联合奥鹏远程教育中心、集美大学,依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远程研修平台组织实施,成立相应的培训管理团队、指导团队和技术支持与服务团队,加强培训过程性管理、指导和技术支持与服务。

(三)校长是学校实施提升工程的第一责任人,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列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推动网络培训与校本研修的结合。要按照网络研修和教学实践方案,组织我校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四)根据(南教人[2016]17号)文件要求,提升工程校本研修的培训和测评,由学校根据提升工程办的要求依托远程研修平台组织实施,学校应如实记录每次学员参加的校本实践研修活动。参训学员在学校或学科教研组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校本研修计划的基础上,每位学员需参与完成以下三项校本实践研修活动:

活动一:完成一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研讨活动,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训练与达成。

实施方法:

1.每位学员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参考模板》(附件1),自主完成一节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2.学校或学科教研组(教师工作坊)组织学员以说课形式进行一次线下信息化教学设计研讨活动。重点关注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变革、教学过程实施设计、学生小组学习设计、以及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等环节。

3.学员修改教学设计方案,完成后在网络研修平台上分享教学设计方案。

4.经研修平台坊内教师、专家交流、互动与点评,进一步修改完善设计方案,为参加活动二做好准备。

活动二:参与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实施方法:

1、以校为单位,由学科教研组(教师工作坊)结合活动所推荐的优秀“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遴选参训学员进行线下课堂教学展示。其中每学科遴选1-2位参训学员(信息组全员参加)。

2、由学科教研组(教师工作坊)组织相关学科(坊内)参训学员利用课堂观察工具集中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

3、课后组织学员评议、专家点评。

4、完成后,展示学员提交完整一课时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例(含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课堂实录视频、教学反思及相关教学资源)。参加观摩学员在研修平台提交1份课堂观察表或评议材料。承担展示教师在研修平台上提交1份课后反思材料。

5.进校对各校提交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例”组织专家评委进行初评。

活动三:完成一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交流或成果展示”活动,促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主动应用和拓展。

实施方法:

1.每位学员结合自己的参培过程、校本实践等环节,撰写1篇不少于1000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反思或感悟。以文本或数字故事形式呈现,并提交到网络研修平台中交流。

2.参训学员根据(闽教办人[2016]11号)文件要求,参加制作、整理和提交的其它形式课例(含移动终端课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综合课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案例、课件、微课、教育教学软件、培训叙事等培训应用成果。

13.让教师在研修中提升自我 篇十三

田玮:现在不是提倡一种说法叫做“把职业当事业做”吗?我认为要是把职业当事业来做的话, 首先这个职业就得够专业。《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实际上是把我们教师以前自觉在做的事情变成了一种行为规范, 这不仅对教师的行为有了导向性, 也让教师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我想, 可以把它理解成是我们教师行业的行规吧。

《中国教师》:您能不能谈一谈自己对《标准》内容的认识?

田玮:作为高中数学教师, 我所关注的还是《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这个《标准》出台以后我就看了它的内容, 上面很具体地列出了61条要求, 应该说比较详细、全面, 而且比原来类似的规定更系统。其中有很多都是一线教师已经在做的事情, 比如《标准》里有一个内容是关于“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在这里有个特别的提法是“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这是每位中学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基本内容, 这里还特别强调要“保护中学生生命安全”, 实际上是把一些原来比较笼统的观念给具体化了, 这对指导我们教师的行为, 意义还是比较大的。再比如“尊重个体差异, 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需求”“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其实以前我们也关注中学生的差异, 但是现在把它提高到了更高的层面上, 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且是在这个基础上要求给学生提供适合每个人的教育, 我感觉这比以前说的“因材施教”更高屋建瓴了。总体来看, 《标准》还是提倡教师要怎么做, 换言之就是教师的发展目标, 应该跟别的行业那种刚性的标准是有区别的吧。

教师是能把握恰当契机采取合适教育方法的人

《中国教师》:您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才能算得上够“专业”呢?

田玮:教师属于特殊的职业, 我们工作的对象或者说是面对的群体, 都是十几岁的中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言行和思想还不够成熟, 情绪也是比较不稳定和多变的, 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这个年龄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也就是说, 他们出现任何问题都是有可能的。那么,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 首先应该有爱心, 有爱心才有包容心, 也才能给我们机会找到他们的症结所在并打开这个症结。如果教师没有这种包容心的话, 可能有些事情的处理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在我身边曾有这样一件事, 我同事正在上着课, 有一个迟到的学生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也没喊报告就推门冲了进来, 我同事当时还是比较冷静的, 他什么也没说就让学生回到座位上, 课也没有因为学生的迟到而受影响。课下, 这位教师就找那个学生了解情况。学生说是因为在课间的时候给一位校工帮忙才迟到, 结果一着急忘了喊报告。其实中学教师经常会遇到孩子的表现不太合乎行为规范的情况, 在不明就里之下, 能先容忍、包容的就不要着急质问, 等过后再谈, 效果可能就不同了。那位教师后来跟我说:“幸亏我没冲他发火, 要是一发火的话, 该怎么收场啊。”应该说, 他对孩子本身就有一颗宽容的心, 这种宽容也帮助了他的工作。所以, 爱心应该是专业教师所必备的。

其次, 我感觉做一个好教师或者更专业的教师, 还应该有自己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而且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有句俗语是“给学生一碗水, 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以前的说法, 现在讲已不合适, 毕竟“一桶水”是固化的, 教师更应该是溪流一样的活水, 才能让学生得到有营养的水。因为学生一届届地更换, 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的学生想法是不一样的, 如果教师依然用原来的知识、想法与现在的学生交流的话, 就会产生代沟。所以, 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坚持学习, 给自己充电, 不仅能够与时代、与学生相契合, 而且也能够在无形中影响学生,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再有就是作为一名教师, 不一定有多高超的专业技能, 但一定是能把握恰当的契机采取合适教育方法的人。因为教育教学不是单向的传输, 也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语、行为中得到感悟和体会的技能, 如此, 才能达到“春雨润物”的效果。

《标准》只是导向性要求, 希望相关的教育部门和学校能再细化

《中国教师》:您希望《标准》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希望学校怎样考量和评价教师?

田玮:《标准》对每位教师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都已经列得比较详细了, 但我感觉量化的程度还是不够。职称评聘算是水平性的考核, 《标准》在这方面倒还可以起到把关的作用, 起码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绩效考核是量化性很强的工作, 从这个《标准》的内容来看, 不一定能很好地把它体现出来。如果拿这个标准来定性评价教师的话, 相信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做到合格。但在合格教师里面谁做得更好, 还需要从更加细化的角度去说。如果属于界定性的要求, 比如“不讽刺、挖苦、歧视中学生,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学生”, 我感觉这些规定在操作起来的时候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但《标准》里面更多的内容看起来还是属于倡导性的, 像提到的“掌握”“了解”“理解”, 把它们看做具体标准的时候, 弹性就比较大, 在实际当中没有办法衡量, 操作起来不好把握“度”。例如“了解”, 要了解到什么程度?我了解得好还是你了解得好?怎么把握?这都没法去具体评价, 只能说了解了或者根本不了解, 至于到什么层次就不好划分了。再比如“教学设计”里面提得比较笼统的是“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怎样才叫“科学”?就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范例吧, 如果想让教师做到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就应该告诉我们怎样的设计是科学的。如果要做考量或者量化评价, 就要把这个标准做得更明确一些, 变成教师能够用来执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规范。以目前来看, 这个《标准》只是导向性的要求, 难以做到量化, 希望相关的教育部门和学校能把《标准》的要求再细化一些吧。

《标准》会给教师强化性的提醒

《中国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 必然会在教师队伍中呈现优胜劣汰的局面, 这是否会对您造成一些压力, 您怎么看待这一点?

田玮:应该说有标准就肯定有取舍, 存在优胜劣汰是很正常的。如果用职业教师的专业标准来衡量教师任用的话, 我个人觉得对学生各方面都关注到, 比单纯地拿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要更好, 比单纯用教学成绩来执行优胜劣汰要更合理, 更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本质目的。对我个人而言, 压力还好, 动力倒是更强一些。

《中国教师》:《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合格教师”这个词, 您认为基层中学教师在哪些方面还达不到合格的标准?

田玮:我对照《标准》一项项地做自我评价, 看自己是不是合格, 哪一项还有待提高。看完这个标准之后, 我感觉真的不能说哪项符不符合, 只能说依据《标准》的要求, 哪些做得更有深度、哪些方面还需要再提高。毕竟注意力放在一边, 另一边就会变弱。比如说“通识性知识”部分, 《标准》中有四项要求, 其中提到“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相对于其他几个方面来说, 是我更需要注意的。再比如要“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现在的中学教师肯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 这点应该都具备;而“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究竟要了解到什么程度、什么层次, 我倒觉得不能用于衡量合不合格, 只能说达到什么层次, 如果《标准》加强了对这方面的要求, 我想教师应该会更关注吧。还有“教育知识”里面有一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 教师要与学生拉近关系, 如果不了解他们想什么, 是做不到良好沟通的。虽然说我以前也在这样做, 但不是很有意识地去做, 没有像《标准》中要求的那样去了解“群体文化特点”, 《标准》将这项内容专门列出来, 肯定会给教师一个强化性的提醒, 我以后会特别关注。另外, 我倒觉得“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一条特别值得每位中学教师关注。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 但高考是选拔性的, 学生依然要面临考大学的竞争。教学的终端要求是统一的, 那么, 在过程中往往就会给学生一致的要求, “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较难实现。现实是教师在教学中会做到“因人施教”, 但“因人施教”是在“我希望能够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个“共同的目标”是不是对每个学生都适合呢?现在看河北省还在实行着的学业水平考试, 倒真的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但是从高考的角度, 就做得不是太好了。

《标准》里面的好多要求其实现在一直在做, 只不过没有明确说过。像“沟通与合作”里面, 与中学生进行平等地沟通, 现在已经在做而且做得到了;与同事合作交流也没有问题;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这也是可以的, 而且学校跟家长多联系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有一项是大家可能会忽略到的, 就是“协助中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教师对这方面关注和考虑的会比较少一点, 现在既然提出了这样一个基本要求, 以后会多注意些吧。

《中国教师》:《标准》的出台, 对您未来专业研修以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会有怎样的助益?希望得到怎样的助力?

田玮:应该说它更清楚地让我知道了我的目标是什么, 要做成什么样, 如果是自发的状态下, 会做得不够细致、有效。但在具体的规则和要求之下, 就可以对照每一项进行自我评价, 然后纠正, 不仅有了行为上的动力, 而且个人发展的导向性也更明确了。尤其在专业研究这方面, 在研究中不断总结, 在总结中不断提高, 是有很大帮助的。把它明确下来, 对教学和专业的提升是很有益处的, 从教之路走得也会更好吧。再有教学活动方面, 《标准》中已经很明确地提出了“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比如专业理念方面, 靠我们自己读一些书看一些文章, 这样的理解可能会有些偏差, 需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能够有组织地开展一些专家报告、讲座之类的培训活动, 不仅可以提高、加强和坚定教师的专业理念, 而且能够把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得更好。专业知识的提升方面,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不间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做到了。专业能力方面, 集中某些区域里比较好的例子拿来共享, 或者集中优秀资源进行交流, 能够让教师看到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专业技能。比如像教研部门组织的一些公开课、优质课评比就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有学习的方向、目标和榜样或者范例, 就能够很迅速、很有效地帮助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还有就是需要学校能够更多地支持假期进修之类的培训活动。

“水涨船高”型的进步才是更好的进步

《中国教师》:对比《标准》, 您日常关注与容易忽视的内容有哪些?您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最亟待提高?难度有多大?您需要如何提升自我才能做到更专业?

田玮:我平时关注和与同事交流比较多的还是学科知识与专业能力这两方面的内容, 而反思、个人发展和个人规划则谈得比较少。我自己做得不是太好的就是“反思与发展”。一直以来, 每天都忙忙碌碌的, 难得停下来进行非常有系统的反思或者做一个年度发展规划, 偶尔的思考和反思也只是片段性的, 无法形成规律和系统。但我看《标准》里面特别加了这部分的要求, 应该更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提升吧。所以, 以后我确实也需要再加强反思方面的工作, 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并尽量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工作习惯。当然, 一个习惯的养成肯定要付出努力, 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果真的把平时很随意在做的事情变成一种工作习惯的话, 那是需要毅力的。

另外, 像“教学设计”方面, 我通常都会注意和侧重合理地、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利用教学资源, 设计教学过程, 在帮助学生设计学习计划的时候也会做复习计划和预习计划等, 但是“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的要求却提醒了我, 要加强“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设计。这可能就会跟“尊重个体差异, 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需要……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相关。这在以前的考核模式和机制下很难, 就算是帮助他们做的话, 也是比较一致的计划。如果考核的目标不改变, 这件事做起来就有难度, 如果能改变的话, 做起来就会轻松一些。给教师制定专业的标准是挺不错的, 但是如果是评价教师, 对各个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说, 是不是会拿这个《标准》来评价呢?在不同的评价机制下, 教师做起来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真正要做到实处, 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 我觉得把《标准》里的这几项内容结合起来, 就能很好地贯彻。

14.让教师在研修中提升自我 篇十四

我今年参加了“2017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学习,这无疑是一次提升自己信息技术能力的好机会,希望通过本次网络研修能提升自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设出与时俱进的高效课堂,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为了使本次培训学习收到好的效果,我就此为自己制定了如下研修计划。

一、研修目标

1、普及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相关知识,与时俱进。

2、能将学到的信息技术能力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提高自己的备课效率。

3、经过培训后,能将相关技术能力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激发孩子们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二、研修主题

1、研修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运用的的信息技术课程

三、实施步骤

1、按照培训要求步骤学习相关内容。认真学习专家报告,做好笔记。

2、积极反思。在培训中,结合培训内容与自己的实际课堂进行对比反思,写反思,并随课堂教学进行及时调整。

3、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培训人员的在线研讨,取长补短,提高自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在线专家。

5、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并把学到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15.特岗教师素质提升培训研修总结 篇十五

我是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岳阳师范)的20xx届毕业生,在我今年毕业之前我从事过几份教学工作,这里我要说说我的最后一份实习工作。我的最后一份实习工作是在广州市花都区新芙蓉学校任教,我所教的科目是幼儿园、二年年级、六年级、七年级体育,二年级数学和四年级科学。我非常热爱我的从事的职业,每次上课我都充满激情,带着自信走进教室。在广州教书期间我自己也收获很多,也培养了我自己的爱心,我特别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因为同他们在一起我永远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开心。在广州教书期间我也非常恐惧一件事情,我的同事他们都非常期待双休的到来,而我却恰恰和他们相反,我非常害怕双休,因为双休学生们都回家了,我自己在学校感觉很寂静,每到双休我就特别恐惧。我始终觉得和同学们在一起时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今在宜章教师进修学校附小参加培训,我深知机会难得和重要,所以每一堂课我都认真听讲,积极做好笔记配合老师回答问题。

从第一堂课,分管教育人事的彭局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介绍了宜章教育现状和宜章旅游资源、风土人情,彭局长的讲话给我们这批特岗教师像是吃了定心丸。进行完简单而又热烈是开班仪式后,接下来教育局给我们安排了来自各个层面的优秀教师给我们讲课,他们当中分别来自教师进修学校附小优秀教师,一直扎根在农村教育的全国优秀教师谢老师和教育局的领导。他们讲课贴近实际,深入浅出,不时能引起在下面听课的老师们高兴一笑,能经常引起在坐老师们的共鸣。每一堂课上完时我都似乎还沉浸在课堂的精彩当中。

在这次培训当中,我还感受到所有学员的亲切,这批特岗老师有70%是宜章本地的,另外还有30%是来自外地的。但是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彼此相互关心互相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宜章的开放和包容以及我们宜章人的热情。

每次课上,老师都会和我们讲,“等到你们下到乡镇以后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面临着一帮素质不高的学生,然后还有一些蛮不讲理的家长,要我们做好心理准备。”老师们讲的都很实在,我自己也深刻的感受到农村孩子的顽皮,但是我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农村小学的教育规律还是有章可循,虽然孩子们比较顽皮,只要我们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同样孩子们也是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我们从事的事业是对人,人事最有感情的,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和技巧,那么,孩子们也是很好相处的。

参加这几天的培训,然后再结合自己这一年的从教经历我觉得,作为老师要更多是关注问题学生,我们经常会听到和多老师他们在抱怨:“某个孩子很难管,某个孩子不听话,上课经常捣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认为,孩子他并不是一出生就是很难管,而是我们老师在后面的教化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的出轨是他们想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他希望老师重视他,心里有他的位置,然而我们很多老师的做法是,孩子越是反抗教师更是镇压,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就陷入了恶性循环。所以作为一名老师要有强烈的学习能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上一篇:正能量句子励志说说心情下一篇:财务报表分析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