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更有效的课堂

2024-07-29

追求更有效的课堂(7篇)

1.追求更有效的课堂 篇一

小学课堂细节教学研究

———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内容摘要】要想让课堂教学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首先有效性课堂教学提问,能促进学生思维,备课时,预先设计有效性课堂提问,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握住课堂瞬间评价,以富有人性化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另外课堂上,教师还应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体态、表情细微变化,就能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关键词】细节提问人性化语言

有效教学是相对于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而言的,有效教学主要关心教学活动中怎样促成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语文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相比,创新的需要更迫切,空间也更大。研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对改变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的状况,更好地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培养有效的教师

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线教师,担负着巨大而神圣的使命。所有的教师都会对他们所教的学生学习、生活产生一些影响,而某些教师会持续地产生更大和更积极的影响,他们似乎与学生相处更融洽,在教授知识方面更成功。这种教师称之为“有效的”教师。有效的教师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有效教学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时代在不断地前进,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的思想要更新,方法要探讨,修养要锤炼。

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敬业、爱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教师来教。回想一下,我们的教学生活是课堂,师生的合作教学的阵地是课堂。如果我们的课堂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回味无穷、流连忘返,那我们的教学就是低效的。

要成为有效教师,就必须培养有效教师所应该具有的特征或质量,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表现出这些教学行为,促使教师意识到教师的教只有通过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才会起作用,认识到教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鼓励教师灵活教学,展现教学机智,实现有效教学。

1、高涨的教学热情

教师对教学拥有饱满的热情,能使学习充满乐趣。教师对教学的热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感染他人,使课堂充满活力,有助于建立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氛围;会让学生充满自信;会帮助学生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他们讲课时全身心投入,抑扬顿挫的语调极富表现力,饱满的激情感染着每个学生。

2、丰富的知识储备

正如陶行知所说:“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需密切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不论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还是有着多年教龄的老教师,请跟上您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教师只有通晓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选择、计划并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掌握专业知识,教师讲课才能灵活处理、创造性使用教材,才对“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心中有数,才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自己比较清楚地引领学生的思维回到正道上,才可能较自然地拓展教学资源。只有通晓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师才可能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学,以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做一个学生所喜欢、家长所期望、自己所满意的人民教师。

3、积极的职业心态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师是社会的人,教师工作是崇高的,也是艰辛的。我们面对的是频繁变动的教材、没完没了的考试、外面世界的诱惑、内部环境的压力等等,常常使我们身心俱惫,也势必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解决这一心理问题,应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需要学校管理层面的协调运作,更需要教师个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从小事、从细微做起,从源头和本质上有效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二、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

当前有的学校正在实施的“导-学-练”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专家的论证与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切身实践,我认为“导-学-练”教学模式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首选。

1、有效教学的落实重在“导”

中学语文教学重在“导”,体现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导学提纲的编写,并对学生的作答和评价进行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自学,完成导学提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和学生大胆评价问题,重视知识的延伸和研

究性学习。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般不重视学生的导学。如果有导学,导学的题目也是“思考与练习”题,往往是缺乏系统,学生难以操作,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导学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因而,尽管提倡课堂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但因学生对教材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也只能是当一名 “看客”。

“导学”的改革实验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教学中的弊端,具体地说,就是授课前教师编写导学提纲,提供一定的自学思路,创造自学条件;教学中可面向全体的示范朗读、示范评点,以致于举其一让学生反其三,让学生各竭其才,同一问题因人作答,循循善诱等。课堂上学生解答问题,并由学生作出评价,然后由学生进行总结,完成导学提纲。

2、知识的内化过程重在“学”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放手让他们根据导学提纲上的题目自由地学。运用“导学、自学、讨论、交流、反馈”的课堂教学流程,让学生知道五个环节,还要知道这五个环节各自的作用是什么,是怎么样的关系,在每个环节里应该怎么做,并逐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先独立思考,求之不得,再向教师举手示意,待教师到跟前个别辅导,不要问前后左右的同学,以免干扰别人自学。要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动笔墨读书的好处与做法,以便自觉去做。会运用自学方法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效果自然逐步好起来。

教材本身承担了一部分辅导学生自学的任务,导学提纲的设计便成为“静态辅导”。例如动笔读书的方法和示范,词语音项义项的选择,理解课文语言、内容和写法的步骤等,课本用不同形式将其编入,学生在读课文时就有兴趣地方便地接受指令和辅导。教师面向全班的指导和面向个别学生的辅导,要受教材的制约,教材已做了的,教师一般就不必重讲。不过教材中的教法只体现共性,把握大局。而教师运用的教法除了发挥教材中的教法作用,还要针对本班特点,具有个性,创造性地因势利导发挥细节作用。例如个别辅导中的无声指点,就很有启发性,对敏捷而不踏实的学生很能起到纠正知识或方法的错误,又端正学习态度的作用。教师用的教法和教材里的教法互相依附而存在。这对学生有什么好处呢?普遍存在的好处是节省学生的时间,便于自学,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提高自学效率,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

3、教学质量的提高重在“练”

“练”,就是学生要求完成导学提纲上的练习,接受各种课文能力的训练,“练”一般来说是与讨论交流同步进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讨论交流”也是练的一种形式。此外,“每节课练的内容以及方式方法在课本上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调整,但不能脱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实施“练”这一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反复强调“练”的方法和过程,教会学生如何讨论和交流练习。

2、凡要求学生练的,教师要先行一步,以便做到心中有数。例如要求学生用规定的时间速读一篇课文之后即作填空练习,教师就要先试一下,以确定答案,了解所需时间,掌握难易程度。

3、在练的过程中要先扶后放,由扶到放,培养学生的基本功。

4、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学习定势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生发生定势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它的积极作用是能在条件不变时迅速解决问题,表现为知识与能力的正迁移。它的消极作用是当条件变化时,容易发生错学,会固执地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而不尝试用其他方法。要用比较法提醒学生注意,克服思维活动的惰性和刻板性,培养其创造性和灵活性。

5、课堂上要保证学生练的持续性和时间的完整性。在这段时间里,教师不要因个别事例打断全班的练习、讨论和交流。

6、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具体辅导,例如对敏捷的而不踏实的学生,不让其停留在会做上,要求防止出现细微差误;对敏捷而又踏实的学生,要求高质量高速度完成练的任务,把节约下来的时间有效地利用复习旧知识或学习新知识,不让快车等慢车,全班齐步走。对踏实而不敏捷的学生,要求在会做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速度;对不敏捷又不踏实的学生,要求注意力集中,多思,乐于和同学交流。

三、实施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1、风趣和幽默

为给学生建立一个持续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的热心和幽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样的课堂关系是积极向上的。幽默不仅抵消紧张,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自信与安全感,促进信任,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课堂上,当教师不自觉出了错误时,不要掩盖,轻松自然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诚心向学生学习,会更加融洽师生关系。对课上的突发事件,教师机智地幽默一下,会活跃课堂气氛,更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讲课中,教师也可有意引入一些有趣的话题,将内容与幽默巧妙地结合起来,会使这节课教得更有效。2、适应性和灵活性

教师有效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拥有更多有效学习时间。教师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每天的教学事务,如收集学生的作业,分发学习数据,布置任务,检查任务,交流班级信息等,并形成班级惯例,形成有活力的教学。成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他们不是站在某一固定的地方,而是活跃于教室每一个角落。他们积极参加学生的各类活动。同时,有效的教师会冷静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变化,他们会通过学生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读取”课堂正在发生的事情,学生的理解和激励程度,课堂环境的变化,教学中的问题,并在几秒钟时间内确定帮助自己达到既定目标的替代方法,选择一种实施。如学生不能正确或自信地回答问题时,教师会据情况进行补充:提供正确答案,深入探究,重新引导或重新表述。能够意识到需要变化并相应作出调整。

总之,有效的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成功积极而自信,支持和鼓励学生,有着良好的职业品行。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学生在离开课堂时比他们进入时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本学科。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是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

2.追求更有效的课堂 篇二

一、真实的探究, 关注学生

关注常态, 我们会乐得其所, 收获其中。教师平时上的课不可能像公开课、展示课那样经过精心准备、反复研磨后那样精致, 不可能每一堂课都得到专家的指导, 更多的是自己把脉。这就要求教师求真务实,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教学条件, 精心预设教案, 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1. 关注学生的探究习惯

合格的探究者应做到耐心地倾听、轻声地讨论、大胆地汇报、持久地观察、认真地记录。而这些良好探究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加以强化,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及时加以纠正。起始阶段, 教师应把探究习惯的培养作为重点, 严格要求、规范操作、耐心指导, 长期坚持下去, 必将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为学生能真正参与探究提供技术上的保证。

2. 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要注重对教材的分析、挖掘, 注重对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运用, 力求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更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 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得到赖以生存的土壤。儿童学习的过程, 也就是其“最近发展区”不断缩小的过程, 教师的任务在于思考如何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对儿童的学习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与支持。教师若不了解学生正在想什么, 教学就没有针对性, 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科学问题就是在观察与实验后进行描述和解释的过程中, 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科学研究中, 通过对科学知识的认真思考和分析, 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和疑问, 这种矛盾或疑问, 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在科学课教学中, 教师应将这些从学生中来的问题, 交还给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特点, 形成探究的氛围, 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对实际的情况生疑, 由疑点燃起他们思考、争辩的火花, 使之好奇, 由好奇引发探究的欲望, 自觉地在探究中问, 在问中探究。

二、真实的引导, 点到为止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 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发地和自主地探究, 更不意味着降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示范和与学生的互动, 以及组织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 将学习引向深入。教师应是科学探究中的指导者、辅导员, 而不是学生研究的替代者, 包办者。笔者认为, 在引导环节, 教师切忌过度指导、过多传授, 尽量做到点到为止。

1. 问题的点拨力求精炼

学生的脑海中充满了千奇百怪的问题, 但很多问题缺乏一定的价值。教师在学生产生疑问之后, 应给予一定的指点, 尽量让学生精炼自己的问题, 提升问题的价值。常规的科学课堂一般应以3~5个问题为宜。杜威、皮亚杰曾经提出过的“重演论”告诉我们, 孩子们的发展是从“这是什么”到“这是为什么”的。孩子们先进行“是什么”问题的观察和训练, 然后再进行“为什么”的解释和思考。对于低年级的孩子, 应该主要进行“是什么”问题的探究活动, 但鼓励其对“为什么”问题的思考。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 要鼓励并强调解释。

2. 计划的指导循序渐进

探究既是科学研究的目标, 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应逐步学会制订研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从扶到放, 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千万不能越俎代庖。起始阶段, 教师可以把研究计划的整体框架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有个总体的认识, 然后由学生补充。对于中高年级学生, 他们对于计划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解决关键的问题。如对比实验中的变量控制、观察实验中现象的描述等。制订探究计划时需要很严密的科学思维, 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科学教师抓住每一次训练的机会, 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引导, 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有效的科学探究素养。

3. 数据的剖析突出典型

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小组合作的探究过程, 及时发现具有典型性的探究成果, 并利用这些典型的数据或资料,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找出数据及资料中潜藏的科学知识, 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 这样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就感,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笔者认为, 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应该深入了解, 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数据3~5组, 并适当地给予反馈及汇报上的指点, 然后让学生交流这几组数据的探究过程及得出的结论。

三、真实的课堂, 全面开放

真实的科学课堂应具有开放性, 将时间、空间、信息交流等全面开放, 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探究, 有充足的空间进行活动, 有充分的机会进行交流,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科学的真实性得到真正的展现。

1. 开放课堂时间

40分钟的探究时间, 学生应该占多少?特级教师章鼎儿曾在一次评课活动时对师生活动时间进行了统计, 其意见大概为:师生时间比为1∶1时, 教师为及格;时间比为1∶2时, 教师为好教师;时间比为1∶3时, 则为优秀教师;如果把时间全部交给学生, 教师只是几句话点到为止, 则为特级教师。从章老师的话中, 我们不难看出, 科学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我们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 充分放手, 让学生真正经历一次次真实的探究, 体验一次次真实的感受, 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真实的提升。

2. 开放探究活动空间

保证每节课中, 学生参与的动手实验都要有, 而且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 不能出现“旁听生”, 做到“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学生能做的实验, 教师不要代替, 更不能不做。另外, 科学探究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课内, 应该开放更广阔的空间, 把探究延伸到课外, 深入学生的生活, 体现“科学即生活”的理念。

3. 开放课堂交流

3.农村小学更需追求常态课堂 篇三

常态课堂纯朴有效自主我们所说的常态课堂,是一种真实、自然、纯朴、本色的学习课堂,是追求教学纯真的过程,是追求和谐、人文、体验、收获的教学行为。

一、因地制宜,返朴归真

有人说“坐在农村热炕头上喝着大馇粥是纯朴。”那么,农村小学的教学也更需要纯真,因此,老师在上每一节课时,都要从校情、教情、学情出发。而当今教学课堂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认为教学多样化,使用多媒体教学会给学生以直观教育,课堂很热闹,又特别流畅的才是优质课堂,这样的课堂师生配合的妙合无垠,但这并不是常态课堂的教学过程。对于农村小学,还有许多地方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多数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还达不到完全的多媒体教学,那么教者就应该因地制宜,有效利用现有条件完成教学,做到返朴归真。

二、准备充分,精心设计

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应该每一节课都准备充分,精心设计。

1.做好课前准备。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课前准备不但是老师做好准备,孩子也要做好精心准备,尤其低年级孩子做好课前准备必不可少,这样免去了课上的手忙脚乱。

2.把握教学方向。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应采取的教学方法。

3.课堂设计简洁而有效。“课件满天飞”“游戏多又多”,这样的课堂很热闹,但一节课下来,老师、学生身心疲惫。常态课堂的教学过程追求实效的同时,课堂设计也不要过于繁琐。

三、追求真实,发展为先

教学追求真实的同时,也要追求适当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因此,我们在追求常态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的发展,稳中求胜。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教材,挖掘教材。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还应有源源不断的泉水。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同时还应深刻挖掘教材的知识点,并抓住教材间的相互联系,这样自己在课堂上教学时才会游刃有余,使课堂达到最优化。

2.剖析过程,调整行为。我们的教学课堂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活动的双方本来也是在不断地成长、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教师追求实效的同时,也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

3.鼓励个性,提升常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提升常态教学的水平上,既要有教师这个外力的作用,也要有学生的内在驱动,因此在追求常态课堂的同时,力争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讲求效果,人文课堂

常态课堂并不是指原始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的教学,而是学生在真实有效的环境下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一节课如果没有了学生的最佳状态,也就没有了课堂发展的最佳效益,故此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也应处处追求人文課堂。

1.追求常态课堂,首先追求民主与平等。拉近师生距离,用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学生,让课堂成为平等的生命对话,追求师生关系民主、教学问题民主、问题解决民主、教学评价民主,让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场所。

2.追求常态课堂,还应追求自然与和谐。师生与环境、师生与资源、师生与手段、师生与方法都应追求和谐,促进课堂融洽,激发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3.追求常态课堂,还应追求自主与合作。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不朽的话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4.追求常态课堂,更应该注重探究与生成。真实有效地完成一节课,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实验探究、模拟探究的学习阶梯,给予学生更多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自主学习、

五、因材施教,自由课堂

一节生动、实效的课堂要求老师有发散思维,大胆教学,让学生大胆质疑,亲自解惑,所以说追求常态课堂也要力求自由课堂。下面一节语文课和一节数学课做出如下设计,并力求常态课堂。

教学小学语文长春版第十册《风》这一课文“第二课时”时,在没有任何电教设备情况下,教师采用了最纯朴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了父爱的博大。

首先,上课整理课堂后,我和学生一起复习了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扫清了生字障碍,回忆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线索并板书:

父亲——————————我

(热水壶)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打开教材,通读全文,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做好标记,然后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解答疑问和重点词句,中间不乏讨论、交流,释放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其中所包含的浓浓深情,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暖烘烘”,与学生共同探究其不同含义,从而理解父爱同时也感受到儿子也在回报父爱。

再次,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多次出现的“笑”的内涵,父亲三次笑与儿子两次笑都有不同含义,教师与学生根据不同环境共同表演,学生体会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笑”除了表现了浓浓父子情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最后,诠释课题,本来文章以热水壶为线索以表达父子情深,可却以“风”为文题,这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初步接触的一种文章写作方法——象征。“风”的两层含义也就被探知出来了。

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没有用到现代化教学设备,也没有多元化整合,但是教学的整个设计过程全体同学都参与了,学生在自由探索文章主旨过程中享受了体验的乐趣,教师也完成了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教材“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教学中,有条件的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在大屏幕上直接演示了长方形周长的求知过程,学生直观的教学效果也很好,但做为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缺少了电教设备,老师又不能直接枯燥地“告诉”学生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一位经验很丰富的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娴熟的动作很好的完成了这部分的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周长知识,然后话锋一转,向学生抛出了两道实践问题:给贺年卡镶边;对相框扎彩带。这两个实践问题都是三年级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活动,因为当时时近新年,贺卡和相框学生手里都有,于是,实践活动开始了,学生自己分组,有的量,有的裁,还有的同学托腮思量怎么做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扎好彩带,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第二,学生汇报过程。每一组汇报的方法不尽相同,有的边量边贴,有的边画边裁,方法不一,但结果相同。教师依照学生的方法求出了彩带长度:A:长+款+长+宽;B:长+长+宽+宽;C:(长+宽)×2

从而老师归纳整理了学生意见,推出了长方形周长公式,并及时运用进行巩固练习。

第三,教师鼓励学生根据长方形计算公式猜测并认定了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一节生动的自由课堂有效完成了,教者采用实践、动手、探知等方法,不但弥补了没有电教设备的不足,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节纯朴的常态课堂。

4.追求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篇四

2011年3月28日、29日,石河子第五中学举行了为期两天的“有效教学,生态课堂”第九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活动。两天欣赏到5节精彩的语文课后,我感受颇多。?

本届大赛课,追求的是有效教学,高效课堂。首先,我先谈本届大赛中12节语文课所表示出来的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1)它们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语文意识。?

(2)注重并且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多了,重人文、轻语文的课少了。?

(3)教学任务更加集中,教学过程更加简约,教学方法更加灵活。?

(4)资源拓展更加适度。?

如第1节课是凌红莉老师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但它与很多同类型的文章有所不同,这篇文章抓住“美丽”大做文章,指出居里夫人最不简单的一点就是能超越天生美丽的容貌,而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实现自己最高层次的人生价值。而且,这篇课文跨度大,内容多,篇幅长,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教学中,凌老师将“美丽”作为切入点,用精炼的导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表现居里夫人顽强、执著、坚毅的词句,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美、对科学执著追求的美、视屏资料居里夫人的演讲,使她的美德在此得到了升华,整节课教学任务集中,过程简约,较为成功。然而,总感觉本节课似乎稍欠丰满。本课标题主要是美丽,文中的美丽分为四种,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对科学执著追求、淡泊名利的外在美和居里夫人永恒的人格魅力的内在美。跨越百年的风尘,居里夫人从她的实验室跨进科学的史册,这一朵从化学物理的辉煌中绽放的出水芙蓉,一句话便是“成功不是眼泪而是血汗筑成的”坚韧!风云变更,变不了她美丽的人格;岁月流金,流不走她非凡的睿智。她的人格魅力恰恰因为岁月的久长而熠熠生辉。这一魅力同样是本文的精髓所在,而凌老师对此一句带过,这样处理是否欠妥,可以商榷。此外,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还不够充分。?

第2节课是赵珊珊老师执教的《四个太阳》。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赵老师在课的开始,用一曲富有童趣且孩子们相当熟悉的儿歌《种太阳》把孩子们带入了美妙的音乐世界,那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他们高涨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想知道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吗?”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他们产生了参与学习的欲望。这些疑问好像一块块磁铁,吸住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初读课文。本课还有一大亮点,即识字环节的设计。教师通过摘果子游戏识字,富有童趣,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第三,赵老师范读课文很有感情。?

需要商榷和改进的意见:(1)本课有6个要求会写的字。“因”和“脸”这两个字是本课中既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具有双目标的字。教师选择了“因”这个字指导书写,写字量有点少,指导过程有点粗;指导写字时,如果教师能制作课件,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结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再书空笔顺。然后教师范写,接着学生描红书写。最后展示评价。这样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仅写字教学训练扎实,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2)识字教学,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3)学生说话不到位时,教师是否能考虑创设情景,给学生以引导和启发。?

第3节课是卢建玲老师执教的《桥》一课,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应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感悟来构建简约、实用阅读教学的课堂。卢老师执教的《桥》一课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她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调控能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卢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如卢老师在教学中,运用音乐渲染,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非常的煽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这节课课件不多,但在结尾时,老支书和儿子淹没在洪水中后,卢老师出示课件:一望无际的水面,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正所谓“课始激情情始生,课中悟情情更浓,课终语情情未了。”本堂课教学块状分布清晰明了。本课的教学材料特点鲜明,以大灾为背景,以大爱为举措,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人物的光辉形象。卢老师在这一节课中,把教学重点倾向于暴雨和洪水,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体会情势危急,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好地抓住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加深了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的体会。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如:教学中,卢老师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以分类分组的形式呈现,用对比的方法读悟,借山洪来临时村民的惊慌失措烘托出老支书的镇定沉着,临危不乱,心系群众,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朗读时,卢老师借音乐强弱拍符号指导学生读书时怎样抑扬顿挫,怎样用轻声读来表达深情,形象直观到位,达到了“课虽止,味犹存,情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建议:在《为了谁》的歌曲、视频结束后,老师能有一段总结性的拓展、升华主题的结束语,这堂课就不会留下遗憾了。?

第4节课是王玲娜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这篇课文,讲了一位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触摸春天,用心灵感受生命的美好的事,字里行间浸润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为了表现这一主题,作者用了两件事例,一是盲童用手“极其准确”地触摸到了月季花,二是奇迹般地拢住了一只常人都不能轻易抓住的蝴蝶。教学中,王老师能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心去感悟。补充了海伦凯勒、《千手观音》舞蹈的聋哑演员等创造生命奇迹的残疾人,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笑对人生,用残缺创造出生命的美丽,拥抱人生的春天,进而引领学生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其次,王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有激情,启发性语言多,如在学习“拢住蝴蝶”一段时,王老师抓住了 “神奇的灵性”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一个盲童不是用手在触摸蝴蝶和春天,而是用心灵在触摸春天,用心灵在触摸生活和生命的美好。?

需要商榷和改进的意见:(1)如果能围绕“这是一个奇迹”、“这又不是一个奇迹”,联系人物安静的特点和学生生活体验展开教学,在不近情理又合乎情理的矛盾解决中,完成对重点词句、重点段的品析,是否更容易使学生体会到这个盲女孩眼睛虽然瞎了,但她心灵的窗户并没有关闭,她是在用她是全部身心来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同样是一片明媚动人的景色。(2)学生朗读不够。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忽略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与感悟,对课文的重点段,如果老师能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去读,用心去读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在读中感悟盲童内心世界的美,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为阅读的主线,以“奇迹”为文眼,让学生感悟盲女孩安静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创造着一个个奇迹,让学生在层次分明的朗读中悟出盲童安静创造奇迹的原因,我想课文的高潮会显而易见。(3)教师提问题意思要明确不能含糊。如:教学中,王老师问学生:“张望”一词,你能看见什么?这样的问题会使学生无从回答。同时,教师在提问题时,不要重复。比如:教学中,王老师问学生:课文中指谁有生存的权利,可以创造缤纷的世界?接下来又问:还有谁?给人感觉有点重复,如果这两个问题能合二为一是否更好一些。?

总之,对这4节课,总体感觉存在的问题是:?

(1)有的课目标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低年段向中年段靠,有的是中年段向高年段靠,如学生的朗读,低段我们就应该指导他们怎样停顿,怎样读出词句的轻重缓慢,这样到了高年级我们才能指导学生去品味语言,才能根据文章情感的起伏,读出情,读出味。?

(2)找不准教学读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了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已经懂得,已经了解的问题,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教学时间。?

(3)评价语言不够及时、跟进。有的评价语言没能跟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中的问题,倾听学生中的生成,及时予以准确的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言语生命。“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4)读写结合在中高年段从意识到实施还做得不够,运用语言的训练还有待大大加强。?

(5)关注学情比较多地课停留在口号上,目中无生,走教案的形式还是普遍存在,因此,我们很难见到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大多数的课堂没有问题质疑,没有思维碰撞,没有即时生成,其实效性大打折扣。?

(6)没有完全走出内容分析的套路,老师是想努力挣脱内容分析的桎梏,但课走着走着又回到了、落入了内容分析的圈套。老师提问有许多不是从学生中来,不是从学生的质疑中来,问题缺少整合性,细碎的问题,频繁的回答往往使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劳而少功。

(7)朗读指导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高年级警惕强调读出一词的轻重快慢的技术性指导,比较提倡的是根据课文情感的起伏变化,让学生掌握文章的调,读出情感和感悟。?

总之,对成绩要充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下大力气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的这句话恰好道出了能上出精彩纷呈、充满哲思、飞扬激情的语文课,决非刀尺之功,它所折射出的是老师们那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厚实的语言功底。相信石河子第五中学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勇往直前。

5.践行课标理念追求有效课堂 篇五

——临猗县小学数学第六届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引言

各位领导、校长、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示范小学王文娟、嵋阳小学的翟晓洁、临晋小学的许冰三位老师给我们带来共同学习和研讨的话题,启示多多,思考颇丰。今天,我们参会的有300名余一线教师,大家怀着积极学习的态度来参加全县小学数学第六届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既然是学习,我们就应当认识到学习本身就一种交流,一种对话,一种分享。虽然我们践行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同一理念,但由于我们所带年级的差异,不同视角,不同思想,不同的欣赏标准会产生不同的评价效果。

我认为,我们在学习分享他人劳动成果的同时,更多的应当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这是一种尊重,一种真诚学习的态度。三节课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内容领域,不同的教材处理,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启示?同时,课堂是动态的课堂,问题在情境中产生,思维在交流中离奇,在所难免。辨证的看,问题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资源,能够看出问题,并用新理念来审视,今后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本身也是一种收获。同时各校评课教师的磨课经验也给大家带来给多的思考和启示。好课是磨出来的,磨的过程重在历练、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并影响到每位教师。课例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磨课过程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这才真正起到了我们今天展示研讨活动的目的。

一、活 动 概 况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深化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本届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题以“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为目标,通过乡镇推荐、全县选拔、观摩展示三个阶段的层层赛讲,从3月中旬开始到4月18日,历时一个月。本次在全县选拔中,做课20节,细细品味每一节课,都有亮点呈现。梳理如下:

1、教材处理细腻。

如示范小学的《桌子有多长》探究新知方面,设置了体验测量法发的多样性、认识尺子、感受1㎝、认识几厘米、测量方法指导、实际测量等多个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知。真正的“体验——建构”模式。

2、教学方式多样化。

有操作演示法、有猜想验证法、有活动体验法、有自学法等等,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为全县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3、出现了多节计算教学课。

这是历届数学课堂教学赛讲活动中盲点,是本届课堂教学的亮点,为全县数学常态课教学的研究定位承当先锋开路。

4、关注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如嵋阳《体积与容积》教学创设的乌鸦喝水的故事,虽是旧题重谈,但旧题材新问题,设疑激趣,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迎来新的挑战,这便是数学课程标准里讲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样的教学情境寓数学知识于其中,可以说是有效的情境创设。

5、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卓里孙芬《辨认方向》在学生认识了八个方向后,教师组织学生用手指、身体转方向等活动,既是一种调节活动,也是一种巩固练习活动,把所学知识通过有效的活动方式运用到实际中。李优霞《认识角》通过找、做、折、摸、画、比等活动,做数学思想贯穿课堂。

6、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闫家庄王翠《辨认方向》先通过复习一年级时的四个方向,发现学生很回生,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于是就先组织学生活动,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教学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真实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现实出发,这才是教学的真实起点。从这点讲,课堂应当是真实的。

7、关注数学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东张《长方体的表面积》、临晋《分数的认识》、三管《三角形的内角和》等课都设计了层次练习,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存在问题:

问题年年讲,年年都有,但这里我重点强调几个低效问题。

1、教材使用率过低

多数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都没有安排看书阅读或练习的环节。一节课下来课件代替了课本。课本是我们的教学之本,更是学生的学习之本。有些概念性、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是否完整、准确,让学生看书更系统准确。练习题目在书上,学生人人有教材,可以打开教材使用。我们课堂教学提倡返璞归真,课堂教学使用教材这是实事求是,这才是最真实的课,省时高效,何乐而不为。怎样更好地利用课本、看书看什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教材内容处理缺乏必要的重组

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未吃透教材。出现了

(1)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学.(2)没有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盲目追求形式多样化。

(3)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溜教材现象严重。

建议:要敢于跳出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只关注预设,不注重生成大多的课堂教师在课前已经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得清清楚楚,有的甚至把教案背下来,上课以后按照预设展开教学,只关注她的教学环节进展情况,对于学生的回答及出现的错误顾及不暇,尤其是学生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教师解释错误或不予理睬。这是典型的完成任务式教学,走过场。这样的课,让人听完总觉得有些缺憾——课堂生成不够。课堂回归理性,课堂需要打假。真实的课堂不是靠预设可以完成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构成了教学。学生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的错误或个性见解是重要的动态生成资源。

4、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教师教的方式表现出的问题:

⑴采用师讲生听,师问生答,乒乓球式的教学。

⑵教师随意性语言过多,一堂课好像总在讲话,过于忙碌。

⑶提出的问题琐碎,无思考价值。

⑷活动要求不明确

学生学的方式表现出的问题:

⑴小组活动流于形式。不知要求,无合作意识,更无合作内需。

⑵学生的语言表达半句话或不完整。

数学课堂教学在“活动——建构——应用”模式下,提倡启发式教学,以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活动目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设计问题注意思维含量和难易适度,活动目的要求明确到位。把发言的权利尽量还给学生。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言的积极性。

5、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和空间明显不足

⑴教师一甩出问题,马上要求学生回答。

⑵学生探索过程还没有完成,教师命令汇报。

⑶探索的结果不是学生总结出来的,而是教师总结出来。

思考的过程其实也是语言组织的过程,展示的过程是思维暴露的过程。这里的5秒是一个效果,兴许2——3人举手,10秒会更是一个效果„„它会给你带来不同的课堂体验。

6、评价语言的贫乏、单调

这一方面希望我们数学教师能够针对不同情境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

课堂不可能尽善尽美,生成型课堂、智慧型课堂还有理想型是我们的梦想的课堂,但常态课我们追求力争扎实、有效。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包容了所有课堂种类。

二、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引言

回顾我县五年来数学课程改革所走过的路,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上有收获,教师教学理念发生了全新的转变,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国家、省、市频频获奖,4月12日示范小学何晓娜老师代表运城市参加全省课堂教学交流研讨课,荣获省级一等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困惑和思考„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理性客观地反思过去,实事求是地面对今天,以平和的心态,科学研究的精神来分析当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我们应该采取的积极态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进行到今天,课堂教学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经成为我们必须的抉择,也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永恒主题。课时设置每周只有4课时数学课,双休日地实施,从时间和课程设置上都给我们每位数学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如何面对?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只有向40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追求课堂教学效率成为首选。有人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说得好!说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学生在课堂里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追问和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当追问自己和值得自我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余文森教授)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最核心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二、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关注什么?(吴正宪)

--质量和效率筑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1、课堂质量

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

A、教的有效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精心组织学习活动;

●有效捕捉、利用、组织教学资源;

●多层反馈,有效调控,适当评价。

l准确简洁的语言。数学课侧重于思维的锻炼,准确简洁的语言有助于严格的逻辑推理和发散想象,减少那些不必要或错误的语言信息的干扰或误导。

B、学的有效

●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了””数学化””过程。(即经历了数学发现、抽象、概括、推理、建模、应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学生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体验了自信与成功。学生获得了全方面的发展。

2、课堂效率

教促进学。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增长学习结果 提升学习体验

教师能否在单位时间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是否有“成本意识”?必须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长效”与“短时”、“可持续发展”与“暂时利益”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而获取暂时利益。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省时、高效”。

四、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l--课前调研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l--抓准切入点

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能够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l--亲历过程

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即建构),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l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l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l创设美丽的童话情境

l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l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3、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l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l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l创设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l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

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4、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

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新课程提出“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

思考

一堂课,学生落住了什么?数学概念是否内化?通过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得到提升了吗?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是否得到发展?(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世界)

l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l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 它连成””知识链””;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基础知识贵在求联,基本技能贵在求通——郑毓信

l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提高数学素养。

对策

5、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生成资源来自哪里?

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

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思考

l你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了吗?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是有效的吗? l你在预设中为生成留有空间了吗?你是否有效的利用了生成?

l你采用的教学形式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走出课堂表面繁荣而实质低效的教学误区?

l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适时准确评价

l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理智地认识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 对策

6、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除非你定或者说抄写的,目标与教学预设两张皮,不用目标指导教学。

l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知识技能)

l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方法)

l

一堂有实效的课要做到(孙晓天9个点)

l定好教学起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捕捉课堂生成点。

l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

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百度视频搜索_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全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建议

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是数学的生活化和数学的综合性拓展,把握住这一主导思想,我县的课堂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是:

开拓思路求发展找准目标强落实

放低起点严要求扎实推进促提升

具体措施:

1、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赛讲内容以计算与解决问题课教学为重点研究对象,解决“算用结合”思想在教学中运用的方法、策略问题。新教材把计算与应用糅合在一起,不再独立存在,同时又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教材如何处理?方法如何巩固?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同时计算与解决问题课的内容占教材内容60%以上,现在我们仅仅停留在讲练的水平上,从有效性来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有待改进,否则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要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是教学研究明智和必需的选择,2、县上组建一支素质较好、有指导能力的数学课堂教学骨干队伍,以课例为载体,为乡镇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培养指导力量。

3、叶澜教授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三是有生成的课,即丰实的课。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五是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我想,课堂教学我们站得高点,追求扎实的课、充实的课,我想还是容易做到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最近太原听课,任何一堂课,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我想,每位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地解决这些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我们的课堂教学鉴赏能力正是在发现和反思更多的不足和遗憾中得到提高的。

祝愿所有的教师

带走的不是遗憾,而是收获

6.追求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 篇六

一、有效导入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奠基石

一个好的开端可以给学生带来亲切的感受;富有艺术性的开端, 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境界, 并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乐学, 爱学, 因此教师要巧设开头, 先声夺人, 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小学英语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 没有固定的模式, 老师要依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 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需求, 灵活多变的加以运用。如可采用歌曲式导入, 提问式导入, 简笔画式导入, 图片、课件电教手段导入, 悬念式导入, 复习式导入, 游戏式导入等。如在教学生“what’s this?It’s a…”时, 可以利用图片先用已经学句型复习以前学过的单词, 如book, pen, dog, bike等, 通过出示图片、玩具和实物, 请几组同学依次用This is a…句型进行复习。然后自问自答引出what’s this?It’s a…句型。在学生基本掌握这一句型结构后再引出单词panda和tiger。

二、有效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交流平台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就是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 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而现实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多半是老师问, 学生答的方式。教师在提问时, 往往就是把课前备课时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向学生发问, 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 可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 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 如何回答、回答的更准确些等等,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曾经研究过, 中国的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大多采用的是“小步提问”。这样一来,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少, 学生的发展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同时这样的问答方式, 缺少了师生间的互动性。

在处理语篇时, 我们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看动画、听录音或是自由朗读课文, 然后回答老师设计好的几个问题。在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引导他们主动发问。

三、有效活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途径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言, 在活动中用语言, 这是英语学习的途径和宗旨,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听、说、唱、演、玩等形式学习新知, 巩固语言, 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加了学习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我们有时也会怀疑这些活动对本课教学到底有多大作用, 常常会提出一些质疑, 看似热闹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在活动中到底学到些什么。由于一些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只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忽视活动的有效性, 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缺乏语言运用的功能。

在巩固操练环节中, 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课件上列出了一些对话、图片或是动画, 然后给学生列出对话的框架, 框架中的句子近乎完整, 学生不需要多做思考, 照着老师给的句子读出来就可以了。这样的操练是比较机械的, 问题的设计因缺乏启发性而显得平淡无味。比如, 在《新概念英语》 (青少版) 1B教材中, 我曾执教了The weekend shopping一课, 在拓展环节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情境:If you go shopping for your family at the weekend, what would you like?让学生根据情境互相讨论。没有任何的图片与对话的框架, 结果学生的反馈给了我很大的惊喜:What would you like for this weekend?/What do you need for this weekend?/What are you going to buy?...

这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 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生间的交流自然而流畅, 学生在语言的交际中新知识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四、有效评价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评价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表现的口头评价。口头评价, 作为师生感情交流的有效方式, 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 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英语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而口头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所以, 我们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口头评价, 以此来作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张连仲教授在他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思考》中说到: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 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其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所以, 我们在给学生进行口头评价时, 要尽量多地给予正面评价, 要用赞赏的眼光, 多角度和多方面地看待学生所作出的努力, 并加以肯定。有时, 我在听课的时候会听到老师对于答错题的学生的答复是:“No, you’re wrong.”我认为, 这样的回答不合适。至少老师可以说:“Sorry.Think it over.”或者说:“I think you’ll do it better next time.”等, 这样的回答比“No, you’re wrong.”来得语气委婉些, 学生更容易接受。我们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理解错误, 需要纠错, 但纠错方法要巧妙恰当, 要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 看到你的鼓励, 看到你的肯定。相反, 如果我们一味地挑剔和过渡的批评, 只能让学生变得胆小畏怯, 不知所从, 或者因为逆反心理而干脆走向反面。

7.追问:有效课堂的价值追求 篇七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发问。在阅读教学中,追问就是围绕依据教学目标设置的阅读话题与课堂现场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巧妙穿插,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发问,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它常常表现为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后的一个教学步骤或者说是策略。其价值在于可以最为及时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深刻,展现阅读的过程与方法,养护学生的言语生命。

一、教学即对话,追问使对话富有实效

追问,是层次较高的思维对话。话题针对学生的基本能力有层次地设置,新问题也是学生在思考中自然产生,并在学生思维碰撞中自然解决。教师的追问,引领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进问题的纵深,攀向思维的新高。如《荷花》一课教学中对词语“挨挨挤挤”的理解,学生对字面意思的回答异口同声。但真正理解了没有呢?教师设计以下对话环节进行追问:

生:这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就写出荷叶多,长得很茂盛,而且还把它当成人来写了。(师板书:挨挨挤挤)

师:你能从挨挨挤挤这个词中体会到荷叶长得多,长得茂盛,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挨挨挤挤的现象吗?

生1:在公共汽车上,人特别多,挨挨挤挤的。

生2:在火车上。

生3:春节期间的超市里。

生4:我们在食堂打饭的时候也是挨挨挤挤的。

生5:夏天到了,奶奶家门前的一棵大树,树叶密密层层、挨挨挤挤把蓝天都遮住了。

师:“挨挨挤挤”说明了人或东西很多,那么这儿说荷叶“挨挨挤挤”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1:告诉我们荷叶很多,长得非常茂盛。

生2:说明荷叶长得很有生机。

生3:还可以想像出荷花肯定也长得很美。

生4:我觉得大自然很伟大,能使荷叶长得这么多,这么美,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

上述教师的层层追问,让学生对词语“挨挨挤挤”的理解从字面深入到内涵,由文本联系到生活,由外化的感受转为内化的体验。当学生缺乏对文本内容或词句内含的深入体验、停留在字词的表面时,教师及时进行“追问”,才能引导直入文本语句的内核,提升学生对字词、主题的理解,使对话的过程自然、流畅、精彩与深刻。

二、教学要凸显过程与方法,追问使过程与方法相互连通

在阅读教学中,提问后顺水推舟巧妙追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研读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品味语言文字的蕴涵,从而开启思维,促进学习,让学生在情感上享受成功的体验,实现有效教学。

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当教师问及“母亲竟然这么轻,我为什么很难过?”学生回答时,只是反复强调:“我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9斤的身体去挑100多斤重的担子,还要背着妹妹,拉着我。等我们长大后,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母亲这样关心我,我却连她的体重都不知道,很愧疚。”显然学生的思维停滞在“89斤”“100多斤”上了,对“重担”的理解只能表达到这一步。这时教师借助追问来帮其开启新的思维方向。“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这100多斤的东西吗?联系你对自己母亲的了解想想、说说。”如此追问后,学生对“重担”的理解以及对母爱的认识自然全面深刻了。这里教师凸显出过程与方法的指导、点拨,把学生的感悟引向了深入,真正达到了情理交融的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思维结论,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他们为什么这么读?这样想?这样说?如此种种,在追问中使结论和过程、过程与方法相互连通,使学生的思路宽广,思维活跃,理解深刻。

三、教学重在对言语生命的关怀,追问使言语生命得到养护

出于知识、经验等多种原因,学生在阅读中对问题的认识常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此时,在教师有效的追问中,有效提升学生对主题、情感的理解体验的同时,教师和学生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着,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

如《珍珠鸟》教学中,在学生感悟了珍珠鸟对“我”充满了信赖以及“我”对鸟的爱之后,教师出示了一段文字(选自《智慧鸟》一文)

(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又是怎样的一幅画?)

生:我仿佛看到了人类捕捉鸟类的场面。

师:请把这一场面描述得具体一些。

生:我仿佛看到了鸟在网中拼命挣扎的场景,它眼睛里充满了恐惧和惊慌。

……

师:如果它的妻儿老小看到这一幕,会向捕猎者发出怎样的呐喊?道出怎样的呼唤?

生:猎人们,请放下手中的枪,收起你们的网吧。

生:没有我们,地球妈妈将变得不再美好。

师:当这群生命得不到保障的小鸟看到这样的画面(出示《珍珠鸟》人鸟和谐的画面),又可能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

生:这只珍珠鸟多幸福呀,主人对它多好啊!

生:猎人们,你可以不爱我们,但也不至于捕杀我们呀!

师:同学们,当我们再次面对这幅文中的插图时,你又想说些什么?

生:我很感动。

师:你能把“感动”二字说具体些、清楚些吗?

生:有了爱,就有信赖。

教师通过“当这群生命得不到保障的小鸟看到这样的画面,又可能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同学们,当我们再次面对这幅文中的插图,又想说些什么?“等巧妙的追问,引领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的内涵,使孩子们的心灵一次次地受到撞击,人与自然的爱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们心中扎了根。“请把这一场面描述得具体一些”,“能把‘感动二字说具体些、清楚些吗?”这些话题的适时追问,学生的言语动机得到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言说的欲望和机会,言语生命在此过程中得到养护。

追问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手段与策略。在追问时,做到难易适度,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真正实现有效课堂。

上一篇:在家里作文200字下一篇:十月学期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