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调查报告

2024-07-27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调查报告(共8篇)

1.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调查报告 篇一

摘要:消费是一个社会最关注的话题,在改革开放这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借此时机,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在这个暑假中,本人通过对我县经济发展网上资料的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我县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据此做出报告。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我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XX—XX年为消费水平缓慢增长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XX年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市的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二)消费结构的演变。调查显示,受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低、支出预期高的制约,农村居民消费还是以一般性消费为主,衣食、居住消费等占的比重较大。随着收入的大幅增长,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变。一是伴随着连续几年婚嫁高峰的过去,农村旧房改造已基本结束,建房热已开始降温,在消费支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居住消费却大幅度减少。二是食品和衣着消费的比例有了突发性增长。由XX年的人均700元上升到1038元,增幅达48%,比重由37.2%上升到43.6%。三是交通通讯支出平稳增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和通讯工具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外出频繁,对外交往不断扩大,使得农民的交通通讯支出在XX年就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XX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扩大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三)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三、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进一步理顺农村信贷关系,落实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

(三)降低收费门槛和价格,使大多数农民能消费的起。近几年所兴起的耐用消费品以及与人们生活极其相关的医疗、教育、住宅、汽车等高消费领域,其价格与收费门槛仍然过高,有的收费标准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宅等方面,人们对现行的消费标准又不得已而从之。因此,下一步,首先在教育、住宅等方面,对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部分要合理降低,能规定收费上限的要予以明确,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乱收费的监管力度,严控超范围、超标准收费。其次在医疗、汽车等特殊服务、特殊商品方面,要合理地降低商品、服务价格,使老百姓能够在这些方面都能消费的起。

总之,在研究促进消费需求和调整消费结构的对策措施时,要根据我市目前农民已形成的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这一实际,并把握不同群体消费需求走势,着力启动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力度,主要应以稳定收入和改变其心理预期为主。对中等偏上收入者,可用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人向城镇转移,鼓励他们首先购房、买车;对中等收入者,可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而对中等偏下收入者,则可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2.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调查报告 篇二

1 样本选取与调查实施

为了取得较全面的数据, 笔者选取了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村屯作为调查对象, 基本涵盖了黑龙江省不同农村家庭特点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

一是实地调研哈尔滨市郊农户, 选取了人均耕地少、以种植玉米和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收入较低的成高子镇、和平村及人均耕地少、以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收入较高的幸福乡光明屯、红旗村;二是实地调研哈尔滨市周边县城农户, 选取了双城市人均耕地较多、以种植玉米和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收入较高的兰陵镇胜德村、胜乡村、朝阳村;三是为了取得更全面的数据, 按收入水平、外出打工人员比例、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同, 对庆安县平安镇和平村、宝清县龙头镇大泉沟村、木兰县大贵镇红星村、鸡西市兰岭乡新立村、桦南县驼腰子镇西和村5个村子进行了电话调研。

此次调查主要以面谈调查法的入户访问为主、电话调研为辅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问卷263份, 其中有效问卷245份。

2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1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年总支出消费水平在6 000元以下占被调查人数的1.6%, 其中主要是老年人, 消费总支出中按比重排序依次是食品费用、医疗保健、日常生活用品支出。

农村居民年总支出消费水平在6 000~9 000元占被调查人数的10.60%, 消费总支出按比重排序依次是食品费用、日常生活用品、医疗保健及其他支出。

农村居民年总支出消费水平在9 000~12 000元占被调查人数的29.80%, 消费总支出按比重排序依次是食品费用、教育及生产性支出、日常生活用品、服装、医疗保健及其他支出。

农村居民年总支出消费水平在12 000~15 000元占被调查人数的50.60%, 消费总支出中按比重排序依次是食品费用、教育及生产性支出、日常生活用品、交通及通讯、服装、医疗保健及其他支出。

农村居民年总支出消费水平在15 000元以上占被调查人数的7.40%, 消费总支出按比重排序依次是食品费用、教育及生产性支出、住房、日常生活用品、服装、交通及通讯、医疗保健及其他支出。

2.2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从消费支出结构上看, 食品费用支出约占总支出的41.88%, 教育支出约占总支出的16.67%, 而生产性支出约占总支出的17.14%, 日常生活用品支出约占总支出6.57%, 衣着支出约占3.53%, 其他支出约占总支出的14.21%。

2.2.1 食品费用支出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费用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为0.40~0.50时, 居民生活处于小康水平;当恩格尔系数小于0.40时, 居民生活水平相对富裕。被调查的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约为0.42, 说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已经处于小康型向富裕型转变阶段。

2.2.2 教育支出

2007年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服务支出约占总支出的9.48%, 2008年义务教育在全国实现了全部免费, 而调查中农村居民教育支出约占总支出的16.67%, 实施义务教育全免费以后支出比例反而增加。由于农村绝大部分村庄小学的撤销, 导致了农村小学生出外求学;虽然国家义务教育实行了全免费, 但是子女去城镇上学, 需要解决住宿、生活费用, 无形中增加了教育支出比重;而大学高额的学费更是农村家庭沉重的负担。因此, 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农村消费支出中重要部分。

2.2.3 生产性支出

生产性支出占黑龙江省农村家庭总支出的17.14%。据调查,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补贴的幅度远远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 尤其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 这对于黑龙江省以务农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2.2.4 其他支出

其他支出约占黑龙江省农村家庭总支出的14.21%, 近90.00%的家庭反映人情消费占绝大比例。在农村, “面子”联结着尊严、社会归属等一系列情结, 为了能融入村庄的主流群体, 人情消费是农村居民必须考虑的因素, 而婚丧嫁娶中礼金消费是人情消费的主要部分。据调查, 礼金年支出3 000~4 000元, 已经成为农村居民的重大负担。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现阶段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生活、教育、生产性支出和礼金支出成为主要部分, 导致了其他方面消费不足, 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3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3.1 家庭结构的影响

据调查, 家庭成员数量在3人及以下户数约占24.90%, 家庭成员数量在4人的户数约占40.00%, 家庭成员数量在4人及以上的户数约占35.10%。说明由于计划生育的开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 家庭人口数量减少, 家庭结构逐渐合理化, 家庭负担大大减轻。

根据家庭就业者负担系数理论, 家庭的人口数量、就业人数和就业者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家庭的消费水平。在现代黑龙江省农村家庭中, 以夫妻双方为主要劳动力, 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和家庭结构的合理化会有效地提高农村家庭消费水平。

从住房面积变化看, 黑龙江省农村家庭居住面积低于50 m2的约占1.22%;50~80 m2的约占15.51%;80~100 m2的约占46.94%;超过100 m2的约占36.33%。从家庭人口数量减少和住房面积的增加, 再对比改革开放初期人均居住面积8.1 m2来看, 黑龙江省农村家庭的居住面积大大增加了, 居住条件也得到了较大改善。除了收入的增加以外, 家庭人口数量减少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耐用品拥有量上看, 每百户农村家庭洗衣机拥有量为86.94台, 电冰箱为66.74台, 彩色电视机为110.70台, 电磁炉为22.86台, 电脑为11.54台, 摩托车为69.18台。而1999年, 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洗衣机91.40台, 电冰箱77.70台, 彩色电视机111.60台, 电脑9.70台。由此可见, 现阶段黑龙江省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仍处于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阶段。仅从数量上看,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差距应该在十几年以上, 质量上看差距更大。因此现期或者未来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对这类消费品支出也将会有所增加。

3.2 收入因素的影响

据调查, 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5 000元以下的约占18.78%;人均年收入5 000~7 000元的约占69.80%;人均年收入7 000~9 000元的约占10.21%;人均年收入高于10 000元的仅占总家庭数的1.22%。由此可见,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

农村居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为:1)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少, 主要来源是务农和劳务收入。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中有务农收入的高达86.94%, 而以劳务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仅占47.35%, 其中外出打工者中同时有土地承包收入的占13.06%, 有其他收入来源的仅占家庭总数的4.90%, 说明收入来源少成为影响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2) 农产品价格低, 生产资料价格高。调查中, 受访农民均反映生产资料价格增长快, 虽然国家有政策性补贴, 但补贴幅度远远弥补不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 大大地增加了生产成本。而农产品价格虽然有些上涨, 但由于收购者的信息垄断尤其是菜贩对菜农的信息垄断和农民还贷的压力, 农民往往低价销售农产品,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收入。3) 人均耕地少影响居民收入增加, 近90%的受访农民表示人均耕地少是影响家庭收入的主要因素。据调查, 黑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约0.13~1.33 hm2不等, 虽然相对于南方农村居民来说, 人均耕地面积大, 但正是这个原因使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对外出打工和在家务农犹豫不决, 加之深厚的小农思想, 只有约20.00%的农民愿意把土地承包出去, 自己外出打工。对以务农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来说, 人均耕地就相对显得很少, 影响了农民收入。

除此之外, 约55.92%的农民表示文化程度影响了家庭收入, 他们认为文化程度低是外出打工收入低的原因。调查近5年收入状况中, 约37.96%的农民表示收入不稳定, 约22.86%的农民表示收入稳定, 还有13.47%的农民表示收入减少, 仅有25.72%的农民表示收入增加。现实中只有不到30.00%的农民表示近5年的收入呈增加趋势, 大部分农民对未来预期收入不确定, 因此多数农村居民为了平衡消费支出, 保持消费的稳定性, 会谨慎消费。

3.3 消费观念的影响

调查中, 约75.51%的农村居民表示近几年在教育、医疗、生产等方面支出较多, 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和农业生产经营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较大, 导致增收困难, 对预期的收入不乐观, 为了应对突发性支出, 会把收入存入银行备用。约8.57%的农民表示会把收入用于投入农业生产以增加收入, 而仅有15.92%的农民表示物价上涨过快, 存入银行会使其贬值, 而将其用于消费, 购买一些耐用消费品。这说明农村居民消费倾向较低, 储蓄率较高。

调查发现, 约77.35%的农村居民表示会首先改善居住条件, 这说明农村居民有很强的乡土情结, 特别重视房屋的建造。即便是储蓄不足的情况下也会依靠借贷改善住房条件, 因此可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只会更少。

从消费习惯上看, 90.12%的农村居民在购买商品时会注重商品的价格和质量, 而只有近10.00%的居民表示购物时会考虑品牌、款式、服务等其他方面, 说明农村居民购物仍然只注重实惠性和实用性, 物美价廉仍然是购物的第一选择。而在购买耐用或者价格较高的消费品时, 60.20%的农村居民表示会有详细的规划, 34.56%的人表示会有粗略的规划。由此看来, 长期受低收入水平、未来收支不确定性及流动性约束的影响, 保持较低的消费水平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即便是对耐用消费品有需求也依然会谨慎购买。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传统落后的消费观念, 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3.4 社会保障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 虽然大部分的农村居民都购买了农村医疗保险, 但是真正认为帮助很大的仅占7.76%, 感觉帮助一般的约占68.57%, 认为没有帮助的占23.67%。虽然有农村医疗保险, 但绝大多数农民反映农村医疗设施差, 重大疾病到城里治疗报销的比例又很小, 自己仍需承担很大一部分医药费, 医疗支出仍然是农村居民潜在的负担。

在金融信贷方面, 约63.67%的农民表示对农村信贷制度不满意, 13.47%的农民表示对农村信贷制度一般满意, 22.86%的农民表示对农村信贷不了解, 消费信贷更是无人知晓。春耕、买房、生病、为子女筹办婚嫁时, 近80%以上的农民会通过亲戚、邻居或朋友等民间借款的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

由于目前适合农村居民信贷的品种少、手续繁琐, 贷款时需要房产、土地及联保等抵押制度, 增加了贷款难度, 且贷款额度有限、周期短, 农民迫于还贷压力, 不得不低价销售农产品。因此农村居民为了以备不时之需, 把钱存入银行作为了第一选择, 导致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 用于消费的资金减少。

3.5 基础设施的影响

2008年国家提出了村村通公路政策以后, 90%以上的农民表示村里道路、桥梁等已经基本建成, 通讯也比较方便。现在每百户农村家庭有摩托车等基本交通工具量约69.18台, 相比2007年每百户拥有量48.52台和2010年每百户拥有量59.02台明显增加, 这不仅仅是收入增加的结果, 也是在道路基本建成后引起的购买高潮。

随着国内通讯集团在各个乡镇建设信号塔, 通讯设备成为农村居民的必备品。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约182.43部。

与交通、通信相比较, 其他基础设施仍然匮乏。大多数农民表示由于农村市场混乱, 物质品种缺乏造成购买困难;还有部分网购受访者表示, 由于快递派送范围未覆盖乡村,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购物积极性。

调查中还发现, 只有近30%的村庄有娱乐健身设施, 但数量较少。90%以上的村庄从不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也无图书馆、篮球馆等文化体育场馆。从秋收之后到春播之前漫长的农闲时间里, 有52.65%的农民会选择在家等待春播, 赌博成为了冬季农村主要的休闲活动, 因此赌博消费成为了农村居民支出重要的一部分。

摘要:文章在实地调查基础上, 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找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 包括家庭结构、收入因素、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社会保障和农村基本设施等方面。

3.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调查报告 篇三

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简称CMMR)于2008年3月间策划执行了“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形态、媒介接触习惯与广告传播价值调研”。本项调查范围为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暂缺)。调查采用分层不等概率多阶段抽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000份,在95%置信度下,抽样误差控制在1%以下。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居民从改革初期的“吃——穿——用”为重心的消费模式,演变为目前的“吃——娱乐文教服务——穿——住——用——行”为重心的消费模式。具体来看,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拥有电视机,普通彩电的拥有率为98.3%;其次有81%的农村家庭户拥有手机;接下来依次是电话/小灵通、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及洗衣机,拥有率均在70%以上;对冰箱、DVD、摩托车等消费品的拥有率则在50%左右。

以上种种说明电视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休闲娱乐和信息来源主体已经成为农村家庭户的必需品;电话/小灵通、手机作为家庭或者个人与外界联系沟通的介体也逐渐成为家庭必需品;自行车、摩托车等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为大部分农村家庭所拥有;洗衣机、冰箱、空调等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物品,也开始进入农村家庭,且市场规模不容忽视。此外,对农村普通居民来说属于奢侈品的电脑、轿车、背投式彩电/液晶电视、数码摄像机等也逐步走进农村家庭,拥有了一定的消费市场。

针对被访者“从现在起5年之内,除了用于吃、穿以及必要的农业投入以外,打算将家庭纯收入主要用于”“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养老/看病储蓄”、“定期/活期储蓄”、“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等10项支出的调研结果显示:回答用于“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的比例最高,为39.2%;其次是“养老/看病储蓄”,其比例是17.2%;排在第三、四位的是“定期/活期储蓄”、“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其比例分别是11.9%和10.2%。而将纯收入主要用于“旅游”的比例较低,只有0.7%,这表明农村居民还没有进入谋图享受的生活阶段,大部分农村消费者还在为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奋斗;主要用于“金融资产投资( 基金、股票、债券等)”和“保险”的比例也很低,合计有1.9%,而主要用于“定期/活期储蓄”的比例则有11.9%,这说明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投资较为保守,以传统的低风险的储蓄为主,此外也有7.9%的会主要用于农业以外的“经商/做生意”。

未来5年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次要开支以“定期/活期储蓄”比例最高,有20.8%;以下依次为“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养老/看病储蓄”、“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所占比例在10%~13%之间。除前面2项开支以外,还有25.2%的农村居民计划“购置家用电器”。总的来看,农村居民未来5年纯收入的开支计划以“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和“定期/活期储蓄”为主,其比例分别高达53.6%、51.5%;其次是“养老/看病储蓄”,达到44.1%;再次为用于“购置家用电器”和“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均在35%以上。而用于“购买各种保险”、“旅游开支”和“金融资产投资( 基金、股票、债券等)”的比例均不到10%。

农村居民消费角色分析

生活资料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购买,家庭成员在购买过程中所起作用不一样,从而扮演不同的角色。首先提出或有意购买某一产品的家庭成员是购买环节中的倡导者;提出意见或建议影响购买决策的家庭成员是影响者;决定是否买、如何买、哪里买的家庭成员是决策者;实际采取购买行为的家庭成员是购买者;实际消费或使用产品的家庭成员是使用者。当然并不是所有消费品的购买都需要有上述5种类别人员参与购买决策过程。通常情况下,如首次购买、购买消费品技术性越强、单价越高、购买情况越复杂,那么需要参与购买决策的人员越多。因此农村家庭购买家电、农业机械、保险等重大商品/服务的参与人员较多,市场营销人员必须了解各类人员所发挥的作用,以便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影响所有的参与者,特别是有最大影响力的决策者。调研数据显示,农村居民通常同时扮演2~3种角色。其中使用者出现的频次最高,达到76.4%;其次是决策者和影响者,其比例分别为51.8%和47.7%。

就不同社会特征而言,男性农村居民比女性扮演的角色更多,且男性更多的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决策者,女性则是影响者;15~19岁农村居民在购买环节中扮演的角色远少于其它年龄人群、60~64岁人群则高于其它年龄人群,且15~34岁农村居民作为影响者的更多,35~49岁农村居民作为决策者的较多;学历越高在购买环节中扮演的角色类别越少,且高等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作为影响者的更多、中低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作为决策者的更多。与此同时,各类别人群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商品使用者这一角色的频次均较高。

通过进一步的对应分析,可得知在购买重大商品/服务的过程中,男性与女性所扮演角色迥异。在农村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仍然存在,男性仍然是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支撑和主心骨,因此在重大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中男性更多的属于决策者和执行者,女性更多的属于倡导者、影响者、使用者;而20~34岁及高等文化程度者扮演倡导者的可能性更大;15~19岁青少年与女性群体特性相近,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倡导者、影响者及使用者;35~49岁的中年人与男性群体相近,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决策者和执行者。

农村居民不同族群的生活形态分析

对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形态、媒介接触习惯与广告传播价值调研中的生活形态量表进行多次分析、综合比较后,最终判定出6类族群,其特征如下:

事业重心族

此类族群正处于事业的上升阶段,对成功的追求极为重视,个性独立,做事有计划。以男性为主,比例为61.3%,TGI指数1达1.13,是6类族群中男性比例最高的;年龄呈倒U型分布,35~49岁占38.1%;学历较低,拥有高中/职高/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24.3%,家庭人均月收入408.4元,低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503.0元。

享受生活族

此类族群对生活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有较强的冒险意识,并愿意为自身生活状况的提升付出行动。男性比例达到58.6%,略高于农村居民整体男性比例;以20~4岁年龄段为主,比例为43.6%;值得关注的是TGI指数曲线呈直线向下:12~19岁的比例为16.8%,TGI指数高达1.54,是6类族群中最高的;50~59岁与60~74岁TGI指数分别为0.62、0.32,是6类族群中最低的;文化程度与农村居民总体差别不大,初中及以下学历比例为66.3%;家庭人均月收入543.7元,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积极进取族

对潮流有兴趣。与整体性别比例相似,但略偏向女性,其TGI指数达1.05;年龄分布以20~34岁为主,比例达35.4%,略高于农村居民整体平均水平;拥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为51.9%,TGI指数达0.79,为6类族群中最低;家庭人均月收入达554.5元,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时尚活跃族

此类族群走在时尚流行的前沿,喜欢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感觉,购物欲望强。与整体性别比例相似,但略偏向女性,其TGI指数达1.06;年龄分布以20~34岁为主,比例达47.3%,TGI指数为1.42,是6类族群中最高的;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较高,为15.0%,其TGI指数达1.55,为6类族群中最高;家庭人均月收入592.6元,为6类族群中最高。

精打细算族

此类族群对日常开销报着谨慎小心的态度,倾向于选购较为便宜的商品,并关注各类商品的信息如折扣。性别比例与整体情况类似,男性比例达53.0%,女性比例达47.0%;年龄分布以35~49岁为主,比例达41.1%,其TGI指数为1.31,是6类族群中最高的;这一群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TGI指数为1.14,大专及以上学历TGI指数为0.52;家庭人均月收入474.1元,低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中庸保守族

4.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篇四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然而,与持续较快增长的城市消费相比,农村消费呈现出低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其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继而导致其在社会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因此,加快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进而探讨了制约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相关因素,并对如何扩大我国农村消费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些借鉴。关键词:农村居民,现状,消费需求,经济发展

一、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性

(一)从国际角度上看,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性

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我们知道,消费、投资、进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其中尤以消费为重。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投资率已达到46﹪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在外贸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年均增长约15﹪,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40﹪左右。而在国内需求方面,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却持续下降。数字显示,近5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平均为61.1﹪、59.8﹪、58.2﹪、55.5﹪、53.9﹪。再看国际上该指标的大致情况,世界平均水平为77﹪,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消费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而在国内居民消费中,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却很低。这样看来,不论是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人就有待提高,而农村居民消费更应该得到重视。

(二)从我国自身经济发展来看,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城镇居民消费状况相比,无论是在消费总量还是在消费比率上,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相差很大。农村消费市场在消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及监督等方面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在目前我国内需不足的现状下,积极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一)收入和消费支出同步增长,但总体消费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民的年人均收入很少,1978年只有133.6元/人,相应的消费支出只有116.1元。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和改善。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到6176.9元,年均增长7.2﹪,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到3756元,农民消费支出

与收入基本实现同步增长。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农民占人口的比重为54.3%,而农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5.1%,与城镇居民相比,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在消费总量和层次上均处于滞后状态。

(二)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恩格尔系数(EC)是衡量消费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指的是食品支出总额站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联合国确定的恩格尔系数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是:>0.6,居民生活水平处于绝对贫困状态;0.5<EC≤0.6,居民生活水平处于温饱阶段;0.4<EC≤0.5,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水平;EC≤0.4,居民生活趋于富裕。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为:1978-1982,EC均在0.6以上;1983-1997,EC均在保持在0.5-0.6;1998-2005,EC数值在0.45-0.5见小幅变化;而自06年至今,EC在0.43上下小幅变动。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趋于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各地区建校费差距明显地区差异性明显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地区性差异是由来己久的,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农村居民消费的地区性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生活消费支出,另一个生活消费支出的结构差异。无论是综合消费支出,还是消费结构,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居民来说,都存在着巨大的地区性差异。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中部地区的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各地区农村居民对物价变化的敏感度都很高,尤其是商品市场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指数结构地区差异很大,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消费支出特性,以及多地形、多文化的影响。

三、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原因

现在农村居民早已解决温饱问题,正步入小康水平。尽管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但是,就整体而言,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大约落后城市居民10-15年,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省市居民的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依然相对于处于较低的状态,农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逐步下降。很显然,在农村居民消费上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收入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收入相对较低,抑制消费欲望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经历了一个线逐步缩小在扩大的过程。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的收入一直高于农村居民,05、06、07、08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0493、9771.1元、13786、15781元。高于农村的3255元、3476.34元、3712.73元、3965.19元。农村居民的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左右。另外,我国农村居

民不仅在收入上与城市居民相差很大,而且其增长速度缓慢,严重制约了其消费能力的提高。据统计,1990年-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增长幅度年平均为5.0%,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到8.2%,比农村居民高出3.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的收入增长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且呈现出上升趋势。

(二)消费心理的消费习惯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

第一、风险意识强,预防性储蓄倾向高。据2002年-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计算,居民的储蓄增长率平局每年达到11.5%,我国农村居民的储蓄余额从73762亿元上升到172616元,6年间翻了一番,而同期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率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年均增长6.1。对未来的风险意识前,储蓄倾向高。第二、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占主导地位虽然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但是,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依旧存在于众人的心理。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依旧影响着农民的思想。现如今在农村,人们通过自己活着亲戚朋友的帮助来完成,这样一来,就偏好储蓄,压抑现期的消费支出,这种长期的生活方式,成为阻碍农村消费的重要因素,极大的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落后的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尽管近年来我国财政对龙讯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但农村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在档次含量上与城市相差太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消费条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消费。这不仅表现在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体系落后,市场软硬件建设不足和储运加工系统不完善,更表现在生存不能在质量数量命中等方面与市场相适应,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其次,市场监督体系不完善,消费者权益没有保障。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在我国广大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不佳已成为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少农村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利的贫穷落后地区,由于不少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商品知识少,对假劣商品的识别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使假冒伪劣商品,如假酒、假烟、过期变质食品充斥市场,欺诈骗销问题突出,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另外,农村地区的售后服务这一环节比较薄弱,使得不少农民对一些产品尤其是大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颇有顾虑,这些也影响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四)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的抑制

不少农村卫生机构在功能、设置、管理、运作、人力和技术等方面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医疗服务的需要,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卫生服务对象和卫生服务体系两方面分析。从作为服务对象的农村居民看,虽然近几年卫生服务需求量不断提高,但经济支付能力有限,贫困人群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满足。就医患者由于经济困难,未能就诊,住医院

治疗的比例较低。农村人口中多数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完全靠个人直接付费支付医疗费用,再加上高额的医疗费用,使得许多贫困人群因付不起费用而享受不到必要的治疗。一个家庭背有大量债务,就不能对未来生活和从事生产进行适当投资,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经济收入降低。医疗药品市场管理混乱受客观条件限制,我国不少农村地区现有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普遍存在规模小、条件差、布局不够合理,药品质量管理工作较为薄弱。部分农村医疗机构存在药品采购管理不规范、购药渠道混乱,药品贮存条件差、质量难以保证,乡村医生用药行为不规范等现象,使得农民承受了重大压力。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用药安全和生命健康,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制约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现阶段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合理化的建议和方案。

(一)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一,国家政策支持,促进农产品的销售。目前农民中有大片果园,养殖业等一类的农产品大户,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在农产品消费方面给与大力支持,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例如,市场疲软时,政府可适当帮会组农民拓宽农产品销售门路,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农产品,以防止价格大幅度下跌带来的损害。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农村居民生产效率低下,在于大部分仍然延续的是以往的手工劳作。在现带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下,应当推进农村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们的生产效率,同时引入优良的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这样一来来,其产品在市场上就更有竞争力。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国家应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促进农民征收。

(二)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

消费习惯对于人们如何消费,消费什么都起着重要作用。转变消费观念是开拓农村市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引导农民破除小农意识和过分守财、过度节俭的观念,激发农民通过勤劳致富,提高生活质量,懂得享受生活,拓宽消费领域,追求文明、向上、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引导农民增添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家电等设施,比如,汽车、冰箱、空调、手机等的消费。加大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非商品性消费,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档次。

(三)完善农村消费市场,为农民消费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目前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当前的农村市场疲软。要改变目前农村市场存在的商业网点少、品种匾乏、信息不畅、交易成本高的状况,必须构建适应农村市场特征和经济要求的新型购销网络体系。

二、我国目前农村消费市场服务水平很低。要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当前应从制定政策、规范准、组织行业协会、取缔非法经营入手,提高服务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优越的服务,为经营者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

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证体系方面,应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这样一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的问题,同时也拉动了其消费。其次,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不同地区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差异,国家可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标准,在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此一部分困难农村的生活保障。

参考文献

[1] 许进杰 制约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因素和对策[D] 湖南师范大学.,2005

[2] 王红娜 我国农村消费问题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3] 鲁艺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

[4] 刘宇虹 重视扩大农村消费需求[J].宏观经济管理,2006 [5] 周宗社 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探讨[D].西南大学,2007

[6] 丁凌云 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5.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调查报告 篇五

一、1.收入不稳定,增收缓慢。农业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目前,农民受市场信息、农业技术、资金等条件的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附加值低,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增收缓慢。

2.缺乏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目前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业保

险等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农民消费有后顾之忧,形成有钱不敢消费现象。据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41元,比上年增加61元。目前的医疗费比较,不但对农民就是对城镇工薪阶层也是不小的负担。

3.消费观念落后,消费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农村婚丧嫁娶花费呈扩大趋势,据调查目前农村办婚事的花费大约在2--3万元,包括彩礼、置办家当、婚礼。农民买商品,只看价格,不注重品牌、质量,对农业技术、科技、交通和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比例相对较低。据对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2005年农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916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9.7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而家庭耐用品和日用品消费仅101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39,据调查有35的农户仍在使用着黑白电视;文化消费7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19;交通和通讯消费24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1。

4.教育收费大幅增加抑制了消费结构升级。近几年,高中、大学的扩招,使教育费用的大幅增加,使得许多家庭不断积蓄财力,以备子女读书之用,同时抑制了家用电器的更新、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消费。目前一个在校高中生,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在6000元左右,三年近2万元;一个大学生(二批本科)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在1万元左右,四年近4万元,这对一个农村家庭而言,是一项很大的开支。

5.房价持续上涨,占用了农村居民的大量资金,农村购买力难以转移。近几年,由于建材价格的上涨,房价也持续上涨。住房消费占用了农民的大量资金,农民往往倾其毕生的积蓄,甚至举债建房,住房消费限制了农村购买力向其它消费领域转移。

6.缺乏消费信贷的有力支持。目前在县域市场,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特别是商业在县域网点的撤并后,贷款权限上收,再加上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农村地区出现了贷款难。

二、扩大农民消费的几点建议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效益农业,特色经济;.大力扶植龙头加工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农户和市场联结起来,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增加对农村科技教育的投入,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搞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2.扩大财政与金融资金的支农投入。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的增长幅度应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运用运用贴息、减免税等手段,来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发展农业信贷业务,建立农村基础设施政策性贷款项目,安排一定规模的政策性专项贷款。

3.尽快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建立建立农业保险体系,补偿自然灾害给农民造成的损失;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4.建立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按照股份制原则建立只贷款不吸收存款的小额信贷机构,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组建民营的信用担保机构,解决农村农民、农村个体私营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5.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进行消费结构升级。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农民学科技、学技术、学文化,加大对科学文化方面的消费,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6.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 篇六

在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1

报告名称:

京沪两地居民饮料消费调查调查

地点:

北京、上海

调查方法:

入户访问

调查时间:

XX年

样本量:

1036

被访者:

城市居民

调查机构:

零点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来源:

中国经营报

报告内容: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消费开始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目前的饮料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种不断翻新,品牌不断涌现,饮料消费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

前一段时间,零点调查与分析公司进行了一次饮料消费调查。调查主要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进行,两城市成功样本均为518个,共1036个。

碳酸饮料当家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饮料时在类型选择方面存在着地区、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但相同的是,北京人和上海人均将碳酸类饮料作为饮料的首选,而且上海人对碳酸饮料的偏好表现得更加明显,比例比北京高出近10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分别为39.9%和49%。两地次选饮品均为矿泉水和纯净水;对于纯果汁饮料,北京人显然比上海人有更浓厚的兴趣,比例分别为5.5%和1.7%。

从性别角度看,喜欢碳酸饮料、奶类饮料以及茶饮料的女性比别性多,而喜欢矿泉水和纯净水的男性比女性多。从年龄上看,喜欢碳酸类饮料的人的比例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60岁以上的人对茶饮料的兴趣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多。

品牌认知度各异

第一类:碳酸饮料

在北京,可口可乐独领风骚,高居综合提及率排名榜首,为85.9%;雪碧位居第二,综合提及率为41.7%;而芬达、健力宝、百事可乐、美年达的综合提及率分别为:19.8%、15.6%、13.5%、12.0%。

与北京人不同的是,上海人似乎并没有特别偏受哪一种饮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三分天下,共执牛耳,综合提及率分别为:71.4%、64.3%、55.6%;另外,七喜、美年达、芬达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二类:矿泉水、纯净水

在北京,乐百氏、娃哈哈位居前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1.5%、51.3%;可赛牌也有一定的认知度;另外,崂山、九龙山、获特满、天赐庄、农夫山泉也为一部分北京人所了解。

大上海,农夫山泉、正广和、碧纯三分天下,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7.3%、53.5%、41.3%;获特满有一定的知名度;娃哈哈、乐百氏、屈臣仅为一小部分人知晓。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矿泉水、纯净水市场几乎被完全不同的品牌所瓜分,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第三类:纯正果汁

在北京,汇源果汁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48.0%,都乐居第二,为20.0%,大湖、华旗、福运全、茹梦紧随其后,为:8%、8%、4%、4%。

在上海,都乐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62.5%,大湖、三得利并列第二,为25%,汇源为4%。

第四类:果味饮料

在北京,统一品牌有一定的认知度,为5.9%,其它品牌认知度比较分散。

在上海,佳得乐为第一,综合提及率为26.1%,麒麟居第二,为17.4%,统一居第三,为4.3%。

看来,上海有自己的果味饮料品牌,北京在这方面较为欠缺。

第五类:茶饮料

在北京,统一、康师傅、旭日升、雪人冰茶排在前四位,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6.7%、50.0%、11.1%和5.6%。

在上海,排在前两名的是统一和康师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5%和45%。

第六类:奶类饮料

在北京,卡夫居榜首,综合提及率为30.8%,谁能敌、帕玛拉特并列第二,均为3.8%。

在上海,江明牌一枝独秀,综合提及率为81.8%,可以看出,上海人更青睐本地产品。

与矿泉水、纯净水饮料市场相似,北京和上海奶类饮料的主导品牌也是大相径庭。

品牌美誉度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品牌美誉度方面,可口可乐是近三分之一(32.6%)北京人心目中的最好品牌。

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2

报告名称:京沪两地居民饮料消费调查

调查地点:北京、上海

调查方法:入户访问

调查时间:20xx年

样本量:1036

被访者:城市居民

调查机构:零点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来源:中国经营报

报告内容: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消费开始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目前的饮料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种不断翻新,品牌不断涌现,饮料消费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前一段时间,零点调查与分析公司进行了一次饮料消费调查。调查主要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进行,两城市成功样本均为518个,共1036个。

碳酸饮料当家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饮料时在类型选择方面存在着地区、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但相同的是,北京人和上海人均将碳酸类饮料作为饮料的首选,而且上海人对碳酸饮料的偏好表现得更加明显,比例比北京高出近10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分别为39.9%和49%。两地次选饮品均为矿泉水和纯净水;对于纯果汁饮料,北京人显然比上海人有更浓厚的兴趣,比例分别为5.5%和1.7%。从性别角度看,喜欢碳酸饮料、奶类饮料以及茶饮料的女性比别性多,而喜欢矿泉水和纯净水的男性比女性多。从年龄上看,喜欢碳酸类饮料的人的比例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60岁以上的人对茶饮料的兴趣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多。

品牌认知度各异

第一类:碳酸饮料

在北京,可口可乐独领风骚,高居综合提及率排名榜首,为85.9%;雪碧位居第二,综合提及率为41.7%;而芬达、健力宝、百事可乐、美年达的综合提及率分别为:19.8%、15.6%、13.5%、12.0%。与北京人不同的是,上海人似乎并没有特别偏受哪一种饮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三分天下,共执牛耳,综合提及率分别为:71.4%、64.3%、55.6%;另外,七喜、美年达、芬达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二类:矿泉水、纯净水

在北京,乐百氏、娃哈哈位居前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1.5%、51.3%;可赛牌也有一定的认知度;另外,崂山、九龙山、获特满、天赐庄、农夫山泉也为一部分北京人所了解。大上海,农夫山泉、正广和、碧纯三分天下,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7.3%、53.5%、41.3%;获特满有一定的知名度;娃哈哈、乐百氏、屈臣仅为一小部分人知晓。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矿泉水、纯净水市场几乎被完全不同的品牌所瓜分,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第三类:纯正果汁

7.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研究 篇七

消费是一国国民经济循环的先导性因素, 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对我国这样一个以农民为居民主体的国家来说, 农民消费是消费的主体, 农民的消费状况是国家消费政策的重点和难点。衡量农民消费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农村居民消费率, 在分析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发现, 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是造成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与城镇居民相比较, 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小, 更倾向于储蓄。为了充分调动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提高农民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 缩减城乡消费差距, 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率相对显得更加重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共建和谐社会, 就要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 缩小城乡差距, 平衡社会发展。正是由于这样, 本文选择从我国的农村居民消费率实证研究出发, 分析我国农民消费率低的原因, 提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变化情况及比较分析

(一) 消费率的相关概念。

消费率 (又称最终消费率)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1年) 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 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消费率= (最终消费/支出法GDP) ×100%

居民消费率是居民消费总额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用公式表达即:

所以, 对于农村, 农村居民消费率= (农村居民最终消费额/支出法GDP) ×100%

(二)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纵向变化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投资率一直呈稳中有升, 最终消费率却相反地一直呈下滑趋势。1998~2007年, 我国平均消费率为56.7%, 从2000年以后, 几乎每年都有下降, 到2007年降到了最低水平, 比1998年下降了10.8个百分点。2004年以来我国政府消费上升, 而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居民消费率包括有城镇居民消费率和农村居民消费率, 自199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一直都在下降。

(三) 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对比分析。

由表2可见, 自1999年以后, 城乡居民消费率差距明显, 农村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 城镇居民消费率下降幅度较小。从规模上来说, 农民的消费额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村居民消费率所占的比重一直是下降的, 尤其近几年来, 比重下降幅度增加, 在2007年达到最低水平。

三、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 农民收入水平方面。

1. 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造成农民收入水平低的原因在于农村居民粮食产量一直不高, 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产品价格偏低、国家对农业投资不高、农村文化水平低。近年来, 农民人均收入在总体上来说绝对数额是增加的, 可是每年的增幅却不高, 而且占总收入比例最大的一直都是家庭经营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最小, 且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例逐年下降, 这说明家庭经营性收入并没有与总收入同幅度增加。农民人均总收入和纯收入的实际增速也不高, 且不稳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现实购买力严重不足, 成为制约我国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

2.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较为明显。

由城乡差距形成的二元结构一直是抑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二元结构首先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上。从1998至2007年间,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导致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拉大。由于收入差距拉大, 直接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

(二) 农村居民消费意愿方面。

综观这些年, 农民的消费率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储蓄率的增长, 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 农民并不是没有钱花, 而是不愿意花或者不敢花, 没有消费的信心和意愿, 更多的人选择了延期消费。首先, 传统的消费心理抑制了消费的扩大。传统消费观念和不正确的过度消费观念, 扭曲了消费正常增长, 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常见。其次, 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抑制了农民的消费。农民经营农业承受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这双重风险使得农民收入不确定性增大。最后,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农民不敢消费。多年以来, 我国社保系统十分不健全, 在农村甚至是一片空白, 农民基本是完全自费医疗。

(三) 宏观经济政策方面。

首先, 经济政策上认识不够。长期以来, 我国的消费政策都偏向于城镇, 着眼于城镇的消费市场, 对扩大农村消费重要性认识不足。但我国主要人口是农民, 农民作为最大的消费群体, 目前生活水平还比较低, 具有较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其次, 宏观消费政策不利于农民消费。由于消费价格年年上涨及消费信用尚未在农村推广, 都不利于农民消费。

(四) 农村消费环境和市场秩序方面。

农村消费环境不理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市场秩序混乱, 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蔓延, 都严重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 影响农村市场的发展。

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对策与建议

(一) 大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由于粮食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与收入来源, 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采取相应措施, 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坚实粮食生产的稳固基础。同时要发展现代农业,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村生产效率, 保证农民增收。而且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拓宽就业渠道, 大力发展农业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提高非农产业收入水平, 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使农民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让农民在收入水平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 使农民的消费潜力尽可能多的释放出来。

(二) 调整宏观政策促进农民的消费。

首先要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此, 必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 同时要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将农业补贴的重点从保障农产品生产供给型转向增加农民收入型以完善直接补贴。其次, 建立并逐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劳动社会保障体制。一方面要积极把社会保障向农村推进。另一方面, 要对各项措施的实施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更正, 循序渐进。再次, 强化信贷消费。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 动员农民改变消费观念, 积极鼓励开展信贷消费, 同时要求信贷消费的法规、办法要配套。

(三) 改善消费环境,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市场环境较差, 是影响拓宽农村市场, 抑制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又一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要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 一要建立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三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整顿农村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郭国锋.当前农村居民消费偏低的成因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 2003, 4

[3].罗红卫.对我国消费率偏低问题的再思考[J].经济师, 2003, 7

8.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实证研究 篇八

摘要:文章以2004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全国31个地区的在八项消费上的因子得分、排名,并与农民收入排名对比;再运用聚类分析将全国各地区分为四个层次,通过因子分析比较该四个层次与传统地理划分的东、中、西部在消费结构上的异同,在得到一些特点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在部分地区应有所侧重等政策建议,以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有效地促进农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关键词:消费结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0212,F1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1-0024-06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了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稳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反哺农村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良性互动,而新农村的意义正如温铁军所言“使得农民在新农村就能享受城里的一切”。而消费作为反映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物质成果的重要指标,已经被学界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与收入相比,消费总量、消费结构可以更直接地表征农民的生活现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农民在收入、文化传统以及气候等客观条件上都存在巨大差异,所以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实证手段系统研究农民消费问题非常必要。

从已有文献看,该种实证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柯健运用2002年数据研究了城市居民消费,孙艳玲则研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葛虹、逢守艳与殷玲分别用2002年和2001年的数据对比研究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以上文章在数据选取上多数集中在2002年以前。在实证方法上,多数学者分别采取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也有学者综合两种方法,例如孙艳玲利用因子分析结果再进行聚类分析,而葛虹则利用聚类的结果对不同区域进行因子分析,殷玲则根据GDP排名进行分类,再采取因子分析。不难发现综合多种方法对全国多层次的分区研究是实证研究的发展趋势。

笔者应用《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的2004年全国31个地区的农业消费结构的八项数据,即:食品、衣着、居住、家电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和其他商品及服务,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以及农民纯收入的地区排名进行比对分析。笔者应用SAS9.1软件做实证分析,关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具体数理过程、统计意义与程序编写参见《统计分析方法——SAS实例精选》。

分析步骤如下:首先选取2004年全国截面数据对于上述八项消费做因子分析,在提取两因子的情况下,得到全国31个地区的打分,按照得分排名,对比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排名,表明全国各地区消费结构情况。再利用八项消费结构数据,对于31个地区做聚类分析,将各地区分为四个层次。比较该四个层次地区与东、中、西部划分所涵盖地区的异同。最后,把四个层次的地区与东、西、中部的地区分别做消费结构的因子分析,均提取三个因子,可以得到七种不同的因子结果,与全国的因子结果一起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一、实证分析简要过程及结果

首先计算2004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的消费结构数据(表1),计算八项消费的相关系数阵与协方差阵(表2),可以发现各个数列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最低的为0.5949,最高可达0.963 4。基本上都在0.8以上,满足因子分析的条件。

在因子分析的结果中,各个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表3)为因子一的特征值为6.844,方差贡献率为85.55%,因子二特征值为0.5905,方差贡献率为7.55%,此时累计贡献率为92.94%。按照常规,特征值大于0.6的因子都应选取,而在0.6以下则一般不必选择,但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原有信息,特把贡献率为2.24%的因子三也选人分析,使得累计贡献率达到95.58%。通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4),判断变化趋势相近的消费项目。其结果显示,代表80%以上信息的因子一主要包括:衣着、医疗、交通通讯与文教,而代表信息7%的因子二则主要涵盖了食品与其他商品和服务;住宅和家庭设备归入因子三中。计算各地区的因子得分,得分虽然没有绝对意义但是得分的相互对比将说明各个地区农民的消费结构的对比。因子一的前五名为:北京、浙江、上海、山西、天津。因子二的前五名为:福建、广东、山东、浙江、上海。因子三的前五名为:上海、广西、浙江、云南、重庆。

包括因子命名等综合结果如表5。

各地区因子得分与排名,以及纯收入排名如表6。

如前文所述,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差异巨大,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地区农村居民在八项消费上所体现出的规律,分出哪些地区在消费上体现出相近的特征,选取表5中的31个地区因子得分作为指标,采用欧式距离离差平方和(ward)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输出如图1。

根据树状图,可以把全国31个地区分为四个层次。传统上对于中国31个地区的分类经常以地理划分的东、中、西部为准,为了探讨这种源于地理位置的分析是否能够代表农民消费结构体现的区域特征,特以2005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布(第一号)》1的东、中、西部地区划分作为比较标准,结果如表7。

运用因子分析进一步比较聚类的四个层次与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消费结构的异同,特对以上四个地区涵盖的区域作为样本,分别做四次因子分析。再对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分别进行因子分析,限于篇幅分析过程从略。将七个分析结果以及全国的结构分析结果比较,在选取因子时,为了更好的代表原有信息,故尽量选取三因子,使其方差贡献率均达到80%以上。结果如表8。

二、对于实证结果的分析

以上实证分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表5与表6是以31个地区为分析对象的因子分析的结果;表7与表8代表了对比聚类分析和地理分区的因子分析结果。以下分别予以分析。

在表5“全国31个地区消费结构因子分析结果”中,因子一解释了原有数据的大部分信息,而根据表6“各地区消费结构因子得分与排名”,因子一排名前五位的地区基本与我们一般认为的发达地区相符。另外分析结果显现出:在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几个地区,各因子上的排名差距很小,说明富裕地区的农村居民各项消费都远强于贫穷地区的居民,而中间层次的地区则在各个因子排名上有很大差距,说明其消费有所侧重,这与我们的一般经验也一致。

从因子一包涵的消费项目来说,食品没有在因子一中,其包含的医疗、交通通讯和文化教育与传统消费相比都是超出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费开支。该项目并列出现在解释原有信息80%以上的因子一中,

充分说明了中国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有了很大提高,不再局限于对于食品、住宅等必需品的追求。同时也可以说明医疗、文化等消费需求因占总消费份额大,所以刚性强、需求旺盛。作为次消费因子的因子二主要包括了食品以及其他商品服务,其排名前列的省份也是农民收入较高的地区。而通过观察因子载荷阵,不难发现住宅和家电的载荷在三个因子上的分布比较平均,只是在因子三上略大,故归入其中。这也是解释信息不足3%的因子三的排名将广西、云南等中西部地区排入前五名的主要原因。综合各个地区的排名来看,浙江、上海、北京在各消费项目中的水平最高,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区虽然在一般观念上也是东部发达地区,但是其在因子一上的得分较低,而在因子二、三上的得分较高,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欠发达地区的排名仍然较低。

从地区间的相互比较不难看出各地农民消费差异仍然很大,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其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主张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就单个地区的因子排名而言,有的地区在各因子上的排名差距较大,这一方面和因子三的解释能力不强有关,但就因子一、二上的排名,以及对比收入的排名,仍然可以说明很多地区因传统消费观念与配套设施不足等收入以外的原因,制约了农民在医疗、教育和交通通讯上的消费。如广东、福建两地,其农民纯收入排名分列第6、7位,而在医疗、文教等项目上的开支却分列第18和第27,可见农民将很大部分收入用于了食品,故因子二排名在前两名。类似情况也出现在海南、湖南、湖北等省份,可见在这些省份收入并非是影响消费的首要因素。而在新疆、西藏、山西等地,其消费排名却显著高于收入水平,对于此类地区促进农民消费的主要动力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以上的这种规律在聚类结果中也有较为明确的体现。

在聚类结果表7中,总的来看传统意义上的东部地区在层次一中,东北三省在层次二中,西部地区在层次三中,而“两湖”、“江苏”、“江西”在层次四中,基本符合实践经验。

结合表7“聚类结果与东、中、西部地区划分结果对比”以及表6中的各地的因子得分,层次一基本上和东部地区重合,因子一、二排名均在前列,说明这些地区农民生活水平较高,且发展比较均衡;层次三基本上和西部地区重合,其因子呈现的规律和层次一相反,因子一和因子二排名都比较低,而解释力度较差的因子三排名较高,说明其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农民消费无论在食品上还是其他方面的水平均十分有限;相对而言,层次二涵盖了辽宁等三个东部省市、山西等四个中部省市和七个西部省市,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分层,通过表6中的因子得分可以发现这些地区的特征是:因子一排名较高,而因子二、三排名较低,基本上属于发达地区,农民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基本生存需求,但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层次四涵盖了东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通过表6中可知其因子一的得分都较低,而在食品、住宅和家庭设备得分较高,说明这些地区的食品开支和其他地区相比占比重较大。同时这些地区基本是中、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收入水平较高,如前文分析的广东等地一样,之所以食品开支很大可能和消费习惯有关,也可能是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不足制约了其在体现生活质量上的项目进行消费。所以层次四中的地区在消费上潜力最大,可以通过对于配套设施的投入促进农民在文教、医疗等方面的消费。

表8通过对于层次一至四。以及东、中、西部三各地区的因子分析为八项消费划分共同的因子,进一步证明了表7分析的结论。其中东部地区的因子分析结果和全国的结果类似,说明东部地区所占的信息比重大于西部和中部地区,也说明了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在聚类结果中,由于层次一的数据在各个消费项目上都分配比较均衡齐整,所以无法把八项消费如其他分类一样划分为三个层次,只能根据载荷大致划分为两个层次,此时已经解释了原有的100%信息,故在比较时说服力较差。而层次四的最终因子分类结果和全国的结果非常相似,均是衣着、医疗、文教等在因子一中,可以初步说明层次四所存在诸如配套设施不足阻碍农民消费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的消费结构上也有所体现。

三、政策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中央一再强调要因地制宜,杜绝形式主义,防止竖立标准、盲目攀比等情况的发生。从笔者的分析中可以充分显现出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传统地理位置上的东、中、西部,不能完全代表农民消费结构的特征,而聚类结果又充分显示出了消费特征在不同地域上所体现出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所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问题,加大投入力度,细化政策条款,才能杜绝形式主义,减少资源盲目配置和浪费现象。

在加大投入过程中,增加配套设施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在不同地区应有所侧重,才能有效促进农民消费。在以往对于农民消费问题的研究中。无论是采用实证的方式做线性回归模型,还是仅从经济学的原理出发,都会得出影响消费最显著的因素是收入的结论。这种分析一般是基于全国的总量数据提出的,而根据前文的分析,在很多地区尤其是聚类结果层次四中的地区,收入并非是制约消费的首要因素,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消费观念的改进才是促进农民消费的关键环节。而在新疆、西藏等层次二中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所以消费相对于收入的排名已经比较靠前,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作用更为显著。当然对于安徽、贵州等层次三中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较低,则需要重点扶持,农民增收与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双管齐下。

实证数据所体现的另一特点是地区间的农民消费差距大,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够平衡。从因子得分上看,北京在因子一上高居榜首,其得分虽然绝对意义不大,但是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比较却非常说明问题,北京的得分是位居第二的浙江得分的二倍多,是位居第三的上海得分的近四倍。这固然与北京地区农民的消费传统有关,但是这种因子分析后所显现出的过大差距说明了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均衡性非常显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针对这种差距加大投入力度,采取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等多种手段,从根本上改变偏远落后地区,尤其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贫困现状,否则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会愈演愈烈,极大地制约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上一篇:教师群众路线心得体会下一篇:职业项目经理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