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2024-09-24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精选8篇)

1.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篇一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现状的分析论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是生产活动的实施地,也是生活收入的来源。土地流转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处理好土地流转问题,才能让新农村建设成果更加丰硕。

一、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存在的现实问题

土地流转是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重要行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土地流转问题暴露出来,具体包括:农民的土地流转意识不足;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缺乏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受益有待提高,等等。接下来,笔者将针对上述提到的几点,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

(一)农民的土地流转意识不足。农民是土地流转中的受益者,只有农民具有正确的土地流转意识,才能促进土地流转工作的有效开展。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生存之本,更是最直接的财富。正因为如此,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很珍贵,他们不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首先,农民误解了土地流转的性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土地流转就是改变土地的经营权,主要方式为出租、转让或者其他形式的流转,土地流转涉及到的两方当事人要就土地流转细节签订合同。除了土地经营使用权外,土地的其他权益仍为农民所有。但许多农民则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将所有权益转让出去,土地流转了,自己就与土地没有关系了;其次,农民不太了解土地流转的真实行情。农民缺少对土地流转的整体认识,总是从农民受害的土地流转案件中分析自己的土地流转问题。不了解土地流转的市场信息,更不清楚土地流转的双方;最后,农民不了解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程序。土地流转是一个有法律指导的经济行为,完成土地流转,涉及到申报对象、材料与分配受益等多个方面。农民不了解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维权方法,更不清楚法律对农民权益的保护,这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二)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缺乏创新。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土地流转,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土地流转之后,农民仍然具有土地承包经营的权益,经营权的转让是有偿的。当前,我国许多土地流转者并没有明确土地流转工作的内涵,使得土地流转的模式较为单一。创新意识不足,影响了土地流转形式的开发,也让农村的土地流转工作显得过于被动。在农村建设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多样的地形。不同的地形具有不同的使用规划,有不同的特点。单一的农村土地流转方式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需求。不同类型的土地在数量与流转价格上具有差异,单一的标准与模式,让土地流转工作有失公平性。

(三)农村土地流转收益有待提高。土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农民的收入大多来自于土地,如果农民能够从土地流转中得到较大的利益,他们的土地流转积极性会提高。合理的土地流转,需要让农民感受到土地流转的好处,从中得到实惠。但一些农村的土地流转并不合理,农村出租土地经营权的价格过低,而土地使用者出更高的价钱去长期租用土地。虽然农民得到了暂时的实惠,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农民并没有从土地流转中受益。土地流转既然是经济行为,土地的租金就应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农村土地流转受益不足,让农民不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

二、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现实问题解决对策

(一)做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工作。让农民对土地流转有全面且正确的.认识,是让农民积极参与到土地流转中的前提。只有做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才能给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政府部门应当加大与新闻媒体机构的合作,特别是各个地区的地方媒体应当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知识的宣传。利用媒体平台,让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内容与具体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让农民了解保护他们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宣传,使农民认识到土地流转是我国高效利用农村土地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发展方向,让农民信服土地流转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在新闻节目或者农业节目中分析三农问题内容,做好农业知识的科普,让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基本政策以及办理流程,讲解土地流转中的受益者以及土地流转的积极意义。

(二)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较为随意,建立一个相对正规的土地流转平台,能够给农民更多的指导,让农民具有土地流转的安全感。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土地流转的中介性组织,从第三方的角度帮助农民完成土地流转,有利于土地流转过程的规范化。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切入点,也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更美好的前景。要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必须要在土地流转平台内完成,这能够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在完全掌握土地的真实属权前提下,政府应当鼓励相关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社会团体,甚至个人建立中介性质的土地流转平台,给农民与土地需求者一个发布信息的平台。在土地流转平台上发布土地经营权转让与需求信息,促进双方达成土地流转协议,能够让土地流转的障碍大大减少。用构建土地流转平台的方式来帮助农民简化土地流转的过程,能够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

(三)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规范度。对农村的土地流转进行规范化管理,是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流转正规性的重要手段。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第一,加强土地流转服务站的建立。服务站是为农村进行土地流转而提供咨询与帮助服务的一个中心。土地流转服务站工作人员要建立主动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在解决农民提出问题的同时,向农民传递更多的土地流转信息;第二,明确土地流转的具体程序。农村要先进行土地流转的申报,村级的土地流转服务站将农民的需求上报到乡镇级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再将土地流转申报的材料进行汇总,明确土地类型,再将其上报到县级的土地服务中心。最终将土地流转信息公布在信息平台上,组织自愿进行土地流转的双方就土地流转的权利、义务与价值进行商榷,签订合同;第三,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管理工作。土地流转合同是土地流转中的重要文件,合同在手,才能在双方权益受以侵害时保护他们的权益。因此,相关部门要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管理工作,做好合同的登记与归档工作,让土地流转事务更加制度化,对土地资源负责,对农民负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就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农村的土地流转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一项市场性质的经济行为。科学地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土地流转工作的规范化与稳定化,能够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只有土地流转问题得到解决,才能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给农村创造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2.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篇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现状,一村一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如何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本文结合陕西渭南实际作一初浅探讨。

1 渭南农业与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1.1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

2009年, 全市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揽子计划指导下, 积极克服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稳步发展。2009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74.67亿元, 剔除价格因素, 较上年同期增长6.7%。其中农业产值118.46亿元, 增长6.8%, 林业产值8.49亿元, 增长0.3%, 畜牧业产值38.03亿元, 增长8.6%, 渔业产值1.06亿元, 下降4.6%,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63亿元, 增长4.3%。

1.2 农民现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2009年渭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越全省平均水平, 达到3589元, 增幅达到20.6%, 位居全省第二。据调查资料显示, 预计2010年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1042元, 较上年同期的899元, 增加143元, 增长15.9%。得益于高速铁路修建、高速公路扩建、310国道等改造、天然气管道铺设及其他重点项目建设等基础建设项目较多, 为本地农民务工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工资性收入增长迅速。而且由于今年农产品出售价格较去年同期涨幅较大, 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446元, 同比增加33元, 增长8%。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增大, 家电下乡补贴项目由去年的4大类增至12大类, 在各项惠农政策在中央财政的有力保证下, 市委、市政府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 这些促使了农民政策性收入的持续增加。

1.3 发展一村一品产业, 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 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正从点状发展向一乡一色、一县一业的产业带发展, 标准化、专业化、块状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 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有效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成立了以“三秦一村一品”大观园为龙头的12个特色产品展销部门, 开通了一村一品网上交易平台, 实施设施瓜菜优势产业和花椒优势产业带建设项目, 形成一县一业重点县1个 (白水县) , 全市形成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多元化格局。据了解, 目前, 全市一乡一业示范乡镇达到57个、一村一品示范村357个, 从事主导产业人数达到150万人, 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

2 当前渭南农业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短缺

只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才能更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渭南是一个农业大市, 全市总人口540万, 农村人口占到80%, 农民富则经济强。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 而2009年渭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89元, 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411元, 为全国的72%, 虽较以往略有上升, 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尽管近年来陕西经济高速发展, 但是渭南2009年生产总值仅655.5亿元, 较关中地区宝鸡的806.56亿元, 咸阳的873亿元还相差甚远, 能投到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寥寥无几。

2.2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近年来, 农业来基础设施虽有大幅度发展, 但仍相对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不强。渭南市的一些设施都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 已经老化, 而且渭南市是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地区, 以2003年华县的洪灾为例, 淹没区所有农业基础设施、生产交通道路被毁, 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7.2亿元。

2.3 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

由于部分农民接触电视、广播等媒体较少, 加之村、社干部对惠农政策的宣传解释不够广泛和深入, 造成部分群众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掌握的不全面。95%的农户对种粮农民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教育“两免一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合作医疗透明度较高的普惠性惠农政策较为了解。但是群众对一些特殊补贴的项目、标准不清楚。而且由于粮食直补、医疗保障、低保等补贴标准较低,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难题, 看病、上学仍是农民最大的难题。

2.4 村容村貌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

一是乡里对农村环境卫生突击整治的多, 真正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很少。“三堆” (土堆、粪堆、柴堆) “五乱” (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电线乱拉、厕所乱建、禽畜乱跑) 等现象时有回潮。二是农村村庄建设管理混乱。村民超高程建房、越道路红线建房等问题屡禁不止, 特别是塬区群众乱搭乱建现象比较突出。三是因宅基地审批管理体制等原因, 农村未批先建、乱占乱建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公路沿线村的农民在路边的耕地里违规建房问题突出, 致使农村空院宅基地增多, 浪费土地资源。

2.5 农民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科技意识、生产生活方式等与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急需强化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农村人口素质低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方面, 农村人口众多, 农村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相对落后;另一方面, 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 绝大多数的农村大学生成为城镇居民, 留在农村的很少。

3 推进渭南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3.1 提升渭南一村一品特色经济

渭南是一个农业大市, 全市总人口540万, 农村人口占到了80%。农业丰则基础实, 农民富则经济强。为此, 渭南市提出了“扶强、扶优、扶特”的引智思路, 注重“引智、引资、引项目、拓展国际市场”。“扶强”即引智工作在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经济中寻求突破。渭南市对韩城的花椒、华县蔬菜、临渭区红提葡萄等一系列农业产业, 在引智方面进行了重点服务强力推动;“扶优”就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着力引进农业新优品种, 引进先进作务经验, 破解农业发展难题。而建立“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 是转化引智成果、搞好示范推广的有效途径。2007年, 渭南市建立了大荔县西池村秦川牛养殖基地、富平县双杨村奶山羊基地、白水县上徐村苹果种植基地、韩城市道口梁村大红袍花椒基地等28个“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 切实发挥了引智工作在发展“一村一品”中的“助推器”作用。以后渭南市还应在“引进来”的基础上, 坚持“走出去”的做法, 结合全市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 多向日本的“一村一品”模式学习, 为渭南市引进好先进的经验与模式。

3.2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应坚持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组织形式, 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高度重视土地、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其次还应突出农业产业体系中的优势与特色, 在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抓好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以及蔬菜生产, 着力推进陕西果品进军国际市场, 促进果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 加快果业国际化步伐;推行科学饲养, 促进畜牧业生产规模发展, 转变增长方式;并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参与蔬菜产业发展, 重点提高加工能力, 创建知名品牌, 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

3.3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建立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确保“千村示范, 万村推进”工程顺利实施。切实落实农业支持补贴制度。激发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极大热情。并引导鼓励各方投资现代农业。落实中央关于“对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 可给予适当补助”的政策。同时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现状, 围绕关键环节, 突出解决制约因素, 积极做好招商引资等工作,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建设。

3.4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助项目 (10YKF003) 。

中国的关键问题在于农民, 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 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造就一支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渭南市应以通过调整教育资金的使用方向、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联合渭南师范学院以及渭南市其他职业技术学院, 扩大农村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 配备好师资力量, 以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后续人才, 为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http://www.sn.stats.gov.cn/news/tjgb/201033193623.htm, 2009年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http://www.wntj.gov.cn/E_ReadNews.asp?NewsID=370, 渭南统计信息网.

[3]康峰, 中央惠农政策在陕西渭南市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J].调查与研究, 2010.1.

3.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文化建设居于核心层面,关涉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农村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能够引导农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选取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为个案研究样本。

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大梨树村22个村民组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15个村民组,抽取380名农民,20名村干部。发放农民问卷380份,回收问卷368份,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358份,有效回收率为97%;发放村干部问卷20份,回收问卷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

二、结果与分析

1.农村体育精神文化现状分析

(1)村民的体育观念。“劳动是否能代替体育”和“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劳动可以代替体育活动”的占33.4%,认为不可以的占31.5%。认为体育锻炼“非常必要”和“很有必要”的共占38.8%,认为“不必要”和“完全不必要”的共占22.0%。可见村民在体育的价值观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误区,这是影响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根源所在。(2)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有83.7%的村民认为参与体育活动对自身身体素质提高并未起较大作用,可见,农民缺乏花钱买健康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不愿意参加花钱又花时间的体育锻炼。

2.农村体育物质文化现状分析

(1)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村庄体育场馆设施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显示,56%的村民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感到不满意,认为室外体育健身场地不多,项目单调,当前村里的体育文化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需要。村庄体育物质环境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缺乏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的主动创新意识,体育宣传途径少、方式单一,宣传意识和力度差,没有形成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缺乏有效的宣传体系和网络平台。(2)主要经费来源。调查数据显示,大梨树村体育建设经费村财政开支占36.7%,民间集资占36.6%,企业赞助占32.2%,政府拨款占10.3%。新农村体育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反映出政府对新农村体育在资金的投入上还不够,民间融资毕竟具有不确定性,要使新农村体育上轨道、上规模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3.农村体育制度文化现状分析

(1)体育活动组织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体育活动有健全的体育文件、制度、条例的只有23.2%,没有的占12.9%,大部分都是不健全的。没有群众体育指导员的占87.6%,说明农村体育管理制度还是相当欠缺。(2)体育政策法规。对体育法规的认识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三个政策法规回答“知道并了解”占6.8%,可见农民对政府颁布的体育法规了解非常有限。加强体育法规的宣传力度是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举措,否则体育政策法规容易停留在政府机关层面。

4.农村体育行为文化现状分析

(1)锻炼项目的选择。调查数据显示,东北大秧歌是农民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在实际参与的项目中也是排在第一位。大梨树村每个村民组都有自己的秧歌队,每到节假日还开展村民小组之间的比赛,已成为了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毽球和篮球排在第二、三位,因为丹东市是全国的毽球城和篮球城,毽球和篮球运动有一定的群众基础。(2)锻炼场所的选择。调查数据显示,锻炼场所排在前五位的是:公共活动场所、学校体育场所、自家庭院、河畔、田间路边。农村的居住环境一般都比较宽敞,有条件的家庭在自家庭院里都可以添置一些简易的体育设施,所以自家庭院也是体育锻炼的理想场所。(3)体育人口的消费。数据显示,实物消费排第一位,说明村民还停留在以物质消费为主、精神消费其次的消费观上。体育博弈性消费排在第二位,说明农民体育人口对体育彩票市场的热情很高。

三、对策及建议

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

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加大体育资金投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

针对农村体育资金不足的现状,政府需加大对农村体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适当扩大体育场地资源,鼓励、支持体育活动和竞赛。

3.培养农村体育指导员,引导村民进行体育锻炼

加强和完善农村群众体育组织与社会体育活动队伍建设,发挥基层体育工作的服务功能,营造全民健身活动氛围。

4.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提倡宣传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电影、电视、录像、网络等传播工具进行宣传,让群众及时有效地了解体育活动信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17.

[2]苏波,王俊智,李亚龙,杨肃非.对构建和谐社会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1(10):89-90.

[3]潘玮,张勇.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1,3(8):42-44.

4.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篇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收入水平低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才能不断地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了很大改善近几年来我们村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在省国税局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我村由传统低效的粮油种植经济向多元高效的混合经济转变村容村貌和农民收入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迈入了大步流星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一、近年来我村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逐年递增两个文明建设迈开了新步伐村风村貌焕然一新。从物质层面来看 我村农村社会总产值由2000年到2006年增长180人均生活消费水平增加1200元增长200从精神层面来看我村村民素质显著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增加150人增长83.3我村农民人平纯收入逐年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可用财力的大幅提升是我村逐步迈入小康村的重要标志。在相关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民纯收入翻了一番村民素质稳步提高。主要工作做法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员队伍在组织创新中不断增强。一是巩固农村党员活动阵地。主要设施的建设巩固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阵地提供了开展群众活动的场所。二是树立基层先进党员典型。紧密配合村党支部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树立引领农村发展、带头致富的党员干部典型。三是规范基层五个基本建设。协助规范农村党组织的“阵地、制度、队伍、活动、保障”等五个基本建设。第二经济发展在结构调整中实现飞跃。乡里采取以下三项措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一是加强涉农政策宣传。2005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出台为了将文件中一系列的支农扶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宣传好、落实好工作队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通过座谈会、调查走访的形式协助村干部把政策宣传到组到户到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清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我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客观现状乡里为我村解决村农业浇灌的问题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乡里投资兴建蔬菜大棚投资兴建黄姜基地动员种植地膜花生投资扶持我村水泥管厂、水泥砖厂和金属加工厂三户民营企业。第三农民素质在教育培训中稳固提高。工作队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农民的内在素质上。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二是开展扶贫助学活动。扶贫重点在于扶智在每年“六.一”前夕向我村小学开展助学捐 赠活动。三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完善村级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计划投资兴建农村文化站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四乡风文明在文明创建中得到全面升华。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开展理论、科技、法律、文化“四进家”活动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村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让农民从看得见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近期我们深入农村基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交谈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是我国农村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但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农村社会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新农村建设缺乏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和长期的资金投入。原来主要依靠土地承包收入为来源的集体收入现已成了无源之水。村级集体收入大致尚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机动地的承包收入但随着新增人口的增加机动地已所剩无几其带来的收入也很少。二是村中集体房屋的出卖和出租收入。三是上级财政转移

支付。集体收入的大幅度减少或者缺失大大降低了村集体的权威和力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农 民生活的改善。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而长远的工程很大程度上应该依靠每个村庄的自力更生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近年来由于各级财政在道路、自来水和新能源建设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并提供了一定的资金补贴使村级公路和自来水建设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也应看到由于集体经济的萎缩和国家财政一时难以顾及等原因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出现了供给不足和陈旧老化等现象。此外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大多数村庄的文化、体育、卫生、公共安全设施较为缺乏或陈旧农村居民既缺乏诸如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基本的活动场所也缺乏公共的卫生室、公共浴池、公共厕所、排污及生活垃圾处理等基本的卫生设施和防火、防灾等公共安全设施。这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生产、人居环境和农民的精神生活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三农村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农村社会资源闲置。青年人特别是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大多迁入城市致使农村的人才出现了某种断层这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政权组织建设对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及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农民的居所也出现了大量的空置村中空闲住宅随处可见这会造成了住宅和土地等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5.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篇五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点。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然而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呢?对于这个名词我们应该并不陌生,在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它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1]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我本人就是出生在农村,加上在实习之前在网上搜过有关皮厂村的资料。皮厂村:隶属宾川县(市、区)钟英乡(镇),地处 钟英乡(镇)北 边,距钟英 乡(镇)政府所在地14 公里,到乡(镇)道路为 土路,交通方便,距县(市、区)74公里。东邻唐古地,南邻钟英,西邻 金沙江,北邻唐古地。辖鸡佐、哨上等12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23 户,有乡村人口1753 人,其中农业人口1705人,劳动力1128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998人。全村国土面积40.48平方公里,海拔1400 米,年平均气温19 ℃,年降水量530 毫米,适合种植烤烟、玉米、水稻 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 3169亩,人均耕地1.8 亩,林地24912 亩。该村属于 其它(贫困村或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业为主。所以我认为它就一个普通的贫困山区,与其他农村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当我到达那里之后,发现它与我想象之中的有一定差异。似乎那里的生活水平要比普通的山区农村要稍微好一些。于是我便对它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我知道了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便毫不犹豫的对它的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

一、先从它的经济建设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富裕,农村的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在农业种植方面。该村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3%,以种植业为主。由于它独特的环境气候,适于多种水果的种植,所以柑橘葡萄等水果成为其主要的也是特色产业。大约80%以上的农户都种植了一定数目的柑橘和葡萄这类水果,这也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计划大力发展核桃,畜牧业等。他们的农产品主要销往县内。对此,我认为由于宾川是一个具有“水果之乡”美誉的县城,无论是皮厂村还是其他乡镇,都大多以水果种植为主,所以皮厂村的水果大多只销往县内,就会造成供过于求。从而造成水果价格低廉,甚至难以销售出去。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应该扩大水果的销路。从县内扩展到县外甚至一些更远的如省外等水果较少的地方。具体措施有:扩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这里的水果,吸引外来商贩;增加可种植的水果种类,避免水果种类单一;加强对教育的普及,特别是相关的农业知识的普及,在种植的过程中加入更多科学技术,增加产量。

在建设方面。该村值得一提的便是鲁地拉水电站,它是金沙江中游河段梯级开发的第七级水电站,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和丽江永胜县交界处,正是皮厂村的附近。政府因此提出一系列发展措施,构建工业发展支撑体系,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坚持把工业放在突出位置,认真组织实施好第二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积极配合做好鲁地拉电站建设协调工作。围绕建成10万KW小水电的目标,启动实施渔泡江电站、盘口箐电站、新田电站建设。这无疑为该地区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据这里的村民介绍,鲁地拉水电站的建设给这里的村民带来了新的收入。确实如此水电站的建设是撬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支点。由于该工程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同时也增加了皮厂村村民的就业渠道。农民收入增多了生活水平提供了。人口流动量大量增多,使这里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超市KTV 饭店 酒店等增多;农民的农产品也增加了销量;明显的该地区GDP有了大幅度增长。据当地村民介绍,自从有了该电站人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有多了一项,而且陌生渠道也岁人口的增多而增加了许多,经济水平明显上了一截。同时该水电站建设对地方财政税收也有很大贡献,如此一个大工程对地方财政收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总体来说,鲁地拉水电站对皮厂村的经济发张做了不小的贡献。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外来人口增多对当地的治安管理带来的不便。对此,政府应加强管理。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该加强管理和采取相应措施。还有,随着该电站的完工人口又恢复到之前,在这期间新兴的一些娱乐设施或因此产生的消费明显难以维持。对此,政府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强农民的其他就业。不要是经济收入随消费人口的流失而急剧下降,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等。总之,要利用好它带来的利处,妥善处理不利影响。

二、政治建设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

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为加强该村的政治建设,该村也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宾川县钟英乡用活农村活动场所搭建服务群众大平台,一是搭建党建活动平台。皮厂村地处山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相对滞后,很多农村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一般都在露天或大树下,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和文化活动场所建成后,党支部努力把场所建设成党员之家,定期开展“三会一课”,规范党组织生活的时间、内容和形式,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理论科技、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等。二是搭建传播信息平台。针对当前农村信息相对闭塞的状况,通过和相关部门合作,充分发挥村级活动场所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的优势,整合资源,结合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等工作,把村级活动场所打造成信息的中转站,服务经济的前沿阵地。利用信息宣传栏,定期张贴创业项目、上级政策、劳务市场等有用信息及时在村级活动场所予以公布,并全程跟踪掌握反馈情况,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三是搭建学习培训平台。依托活动场所,通过科技培训课堂、专题讲座、科普宣传栏、现场咨询等形式,开展政策形势、市场经济、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场所建成以来,共培训村级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124人,配合科技下乡活动,举办水稻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烟叶种植等劳务技能培训班8期。该村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问题一样,由于村民文化程度较低,且属于少数名族自治乡,所以法律知识浅薄,法律意识不强,思想觉悟不高不利于政治建设的开展。具体措施有,如开展扫盲班,夜校等加大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认真贯彻好科教兴国战略思想。

三,对文化建设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该村建有老年活动中心,每天下午全村老人便聚集在老年活动中心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一起开展各种活动。搭建文化娱乐平台。提高活动场所的利用率,将文化服务室、图书阅览室、体育活动场所等公共资源免费向村民开放。特别是在农闲时节,村支部还积极发动和组织党员群众聚集到“农家书屋”读书看报、到活动阵地下棋打球、唱歌跳舞;组织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采取自编自演的形式,把党的惠民政策、实用技术和先进典型等编成快板、相声、小品、歌舞等节目进行演出,寓教于乐,调动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建成后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多场次,丰富了农村党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乡政府还组织开张各单位机关进行集体歌舞比赛,丰富党员干部的业余生活,有利于提高党政干部的精神面貌。

6.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篇六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由城市转入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为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召开座谈会2次,走访村庄10个,访谈群众30人。

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政府层面。县乡重视,高位推进。从县级层面来讲,新农村建设作为县级对乡镇三农工作考评的重要方面,每年乡镇精心打造一至两个精品示范点,且县四套班子及县直相关部门对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现场观摩、评比,设定单项奖。新农村建设的好,作为乡镇领导干部在评比中有荣誉,在群众心中有份量。从乡级层面来讲新农村建设“书记工程”,高位推进。作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挂帅负责的工作项目,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资金调度投入,都会得到有效的保障。新农村建设从开始之初就作为乡镇像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综治等几个重点工作之一,而新农村更是列为书记工程,由乡镇党委书记主管、主抓,到一线指导、调度,从人财物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倾斜,建设得到了充分保障。

2、群众层面。在之前,国家建设主战场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基础建设日益优化完成,而农村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投入相对有限。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群众对生活环境改善的期望要求越来越强烈。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广大群众期盼,群众建设家园积极性高涨。在前几年新农村建设点有限的情况下,村民想方设法到乡镇争取新农点,都想尽早改变村民环境,有时乡镇因为选点还要协调村庄先后顺序,做好工作,逐年解决。在建设中,群众主动拆除破猪栏、厕所,主动筹资筹劳,有的建设要占用群众老宅基地、祖业,都积极主动配合工作,与乡村一起共建家园。

3、成效明显,村庄环境大大改善。农村建设,规划先行。建设前,乡村组共同商讨,拿出规划方案,从“三清八改五普及”到现在的“七改三网”都是着重围绕“拆、改、建”,围绕群众最期盼的建设项目开展,从路、塘、沟、渠、厕、房等最基本的要求必须达标做起,到后来的精品点打造,像文化广场、健身步道、路灯、绿化等环境提升,农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成为让城里人羡慕的一方乡土。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也逐渐显露一些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问题。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点大面积铺开,建设从上到下变成必须全面完成的工作,群众积极性有所降低,从“我要建”变成“你要建”,从“主动拆”到“谈条件”,思想变了,问题随着而来,建广场要拆成旧猪栏厕所腾场地,村民提各种要求。从主动筹资酬劳到不闻不问,甚至指手画脚,家家提要求、户户不买账,作为乡村,为了推进工作,有时只有做出让步。

2、资金问题。一是成本增加。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从开始10万到现在的30万,看似增长不少,但是现在的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更是翻番增长,能做的工程量较前几年大幅减少。二是建设要求提高,筹资酬劳逐年减少甚至没有。精品示范点建设开展后,村庄之间的攀比心理严重,总认为精品点做的好,本村庄投入不够,而且村民筹资酬劳这一块建设逐年减少,无形增加了政府的建设资金压力。三是程序成本增加。现在新农村建设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要求招投标,但是一些不明情况群众总是认为乡村有“猫腻”,本可以作为奖补资金的建设变成项目资金,走程序招投标,要有公司资质,实际上一个有市政资质的建设公司根本不会去参与一个3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招投标,最后施工的仍然是个体老板,无形中增加了一些列费用,最终买单的还是政府,受损的还是群众。四是统筹资金困难。作为乡镇本可以争取像水利、一事一议、扶贫、交通等项目资金,但是上级部门并不能与乡镇按一个节拍走,乡镇为配套新农村建设给甲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结果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到乙村,对上级资金根本统筹使用不了,资金压力巨大。

3、土地问题。土管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的规定,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所谓的老宅基地、老业根本就清理不了,即使要拆有的村民要求乡村给他出证明,拆可以,但地方是我的,建其他设施就不行。碰到这样的村民实在不行的要不就回避改变规划,要不就只有强拆,干群矛盾激化,做好事变成了做“坏事”。

4、后期维护问题。新农村建成后,交由村庄管护,但是大部分村庄无集体收入,即使有,也存在等靠要思想,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有的村民连自家门口的苗木干旱了一桶水都不愿浇,更不用说其他的管护,绿化无人修剪、路灯停电、公厕无人清扫,往往是两三年之后又回来的杂草丛生。

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年初,我乡就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由我任副组长,各村“两委”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通过督促、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听取干部群众意见,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动和运转。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9全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预计总投资242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40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硬化组户路约4.5公里,受益455人。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

三是加强村庄整治,美化人居环境。我乡邀请规划部门进行了专业规划设计,并按照新村要求,全面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绘制文化墙绘,制作固定宣传牌1面,新建花坛6个,完成绿化美化工作,改善全村的人居环境。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群众多层次、多渠道的了解和认识新农村的建设内容和成果,提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广西新农村房屋建设现状调研 篇七

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广西常住总人口为4768万人,其中乡村居住人口为304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比例的63.76%。随着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住宅房屋建设(包括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情况如何,居住条件是否改善,农民生活是否有质的提升,都需要进行实地调研,直接收集及时、确切的信息,为后续的研究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搭建平台,更好地指导广西各地农村住宅建设。

2 调查信息研究分析

根据广西各地气候、经济、环境、资源等不同状况,调研小组在2009年4月~6月期间对桂南、桂中、桂西、桂东等地的10个地级市的34个村屯的村委和村里新农村建设典型户进行了现场走访,调查范围包括村屯居住房屋、禽畜房舍、能源利用、人畜饮水、生活污水排放和电气化设施等。

2.1 住宅房屋

2.1.1 住宅房屋建设规模

住宅规模归纳为四种形式(见表1):

(1)单户庭院楼房,一般房屋占地面积90m2~100m2,庭院占地面积200m2,部分村屯由于宅基地占地面积宽裕,单户占地达到1~2亩以上;

(2)联排多户楼房,每户占地面积约100m2;

(3)独户楼房,占地面积有80m2~100m2、100m2~150m2、150m2~250m2等几种规模,其中以占地面积100m2~150m2的住宅居多;

(4)围合楼房,占地面积350m2~700m2。

2.1.2 存在的问题

(1)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农民的“盖房热”势头迅猛,有些房子规模布局适度,造型美观、功能完善,既满足住户宽裕生活需求,也符合节能省地型农村住宅建设的要求,充分反映了农民的聪明才智和规划主管部门的贴心服务。但是有些地方也存在由于条件限制,规划建筑设计与农民建房的需求之间有不甚合理的断层;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房屋建设片面追求“高、大、洋”,占用大面积土地建设空心房(户主很少居住,在城镇另有房产),形成空心村(村民常年出外务工居多,旧宅基地荒置);有些村由于无统筹规划建设,或是村委会管理不到位,乱盖乱建现象较为严重,造成房屋外观参差不齐,村容村貌不容乐观。

(2)外墙材料一般采用本地砖厂生产的实心烧结红砖,是农村普遍存在的现状。有少数村因地制宜,采用当地山石加工成的空心砌块,但是质量也不能保证。实心黏土砖是一种资源消耗型产品,不仅大量破坏土地,消耗能源,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空心黏土砖同样消耗土地。国家墙改“禁实禁黏”政策已经在城镇住宅建设中基本落实,但是在广大农村由于诸多原因仍然未能落实。

(3)屋面未做隔热层,夏天炎热时节最上层房间由于室内温度高不适合居住,当作一层架空层,可兼做仓储室。

2.1.3 几点建议

(1)由于农村住宅最大的特点是纳生产与生活于一体,因此住宅建设不能脱离农村实际,盲目照搬城市模式,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地理环境等)、风俗习惯,修建符合农民新农村组织结构方式、符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房屋。屋面可考虑设置隔热层,根据农村不同富裕程度的农民需求设计高、中、低档住宅。

(2)政府主管部门可实行乡村“禁实”试点,选择一些村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修建节能省地农宅,由墙改办提供激励机制,补贴农户一定费用,推进农村“禁实”工作。同时,加大对砖窑厂的整顿力度,从源头上截流,关闭粘土砖瓦窑厂,利用墙材专项基金支持转产生产新型墙材的企业。

2.2 可再生能源利用

2.2.1 牲畜粪便的资源化处理

目前,农村牲畜粪便的资源化处理主要是制备沼气。调查中发现,以养殖为主的村屯或是自养禽畜的家庭一般都建有沼气池,有集中式、分散式两种。集中式沼气池规模一般在70m3以上,分散式沼气池规模有8m3和10m3。农村沼气一般用于家庭炊事、沼气灯照明,大型养猪场的沼气池可以供应村镇企业的集体食堂炊事。调查点沼气入户普及率见图1。

分散式沼气池生态模式是在农户庭院建地下水压式8m3或10m3沼气池,池顶坐落至少10m2猪舍,养猪不少于两头,侧面建1m2厕所,人、畜粪便自动流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所产沼气用于家庭炊事、照明。这种以沼气池为核心,改厕、改厨、改圈的“一池三改”模式,通过养殖牲畜,沼气入户,沼渣(液)用于农田、果园施肥,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立体综合生态链,既可为村民提供能源,改变农民砍树伐林、燃烧薪柴的破坏生态习惯,又使村容整洁,有利于改善环境卫生条件。

农民积极使用沼气的原因有几点。

(1)由于沼气灶的热效率约是煤炉灶热效率的3倍,所以1m3沼气相当于3.3kg原煤,可使65kg水从20℃煮沸,能使一盏沼气灯(亮度相当于60瓦电灯)照明6个多小时。一个8m3的沼气池常年运行,可产沼气350m3以上,满足一家四口日常炊事、照明的需要。

(2)这种模式有利于保持村、户周围的环境卫生,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能有效地实现村镇人畜粪便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另外,利用沼气做生活用能,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干净卫生,减少了家务劳动强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3)属于国家省地市县乡扶持资助的沼气池建设项目,农户只需要投入劳动力和500~1500元的资金,乡镇派沼气建设服务队进行指导,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投产见效。

但是在沼气后续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大部分农户缺乏有关沼气方面的科普知识,技术力量薄弱,后续管理较差。沼气池的后期管理,关键在于沼气池的日常维护。由于大部分农户缺乏有关沼气池的科普知识,导致后续管理跟不上,沼气综合利用率较低,个别农户甚至放弃沼气池的使用。

(2)农户建造沼气池缺乏配套的资金支持。对一部分农户而言,筹集建沼气池的资金有一定困难。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不仅影响沼气池的发展速度,而且也影响在建沼气池的质量。

除沼气池外,在农村还以生物质(农作物秸秆、稻壳、木薯杆、薪柴、林业加工废弃物等)为原料,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使生物质在气化装置中发生热化学反应,进行能量转换,产生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即以低品位固体生物质能源产生高品位优质气体燃料,用于炊事、取暖、发电等。此工程系统规模通常从几十户到上千户,在节约能源的同时,还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在武鸣县太平镇七星屯,由生物质裂解气技术服务公司提供现场技术支持,试点开展了利用当地材料木薯杆(渣)进行生物质气化提供全屯燃气工程。

2.2.2 太阳能利用

在广西农村太阳能主要应用于制备生活热水。太阳能热水器具有节能、方便、安全、无污染等优点。相对于城市房屋,农村住宅不仅可利用光照资源更好,而且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挡,采光面足,应用范围广,安装也更方便。农村房屋以庭院为主,很少有高层及小高层,所以,绝大部分农村住房具备安装普通太阳能热水器的条件。

调查发现农村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家庭比例极小,一般应用在家庭富裕、生活给水管网配套完善、水压稳定的农户。

太阳能热水系统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在于:

(1)农民的购买力不足。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收入及外出务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纷纷返乡,这部分的收入在减少。农民经济收入的减少导致其购买力下降,所以太阳能农村市场将会面临很多困难。

(2)我国广大农村水质环境与城市差距很大。农村用水多为打井取水,水质硬,且未经净化处理,含泥沙、腐蚀性氟、氯离子较多,导致太阳能不锈钢内胆易腐蚀,严重的两三年会锈穿漏水,这需要企业生产出专门解决这类问题的产品。

给出的建议:

(1)可以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农户自购的方式,让农户只需花很少一部分钱就能用上太阳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

(2)将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先行试点,然后推开。同时出台具体政策,设定每个农户购买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电的补贴数额,或者把太阳能热水器等纳入家电下乡的品种,统一运作;

(3)在村镇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的同时,房屋建设规划时应该考虑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问题。

2.3 生活供水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生活用水的供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地下水井取水,供应各户或几户合用,利用手压泵或电动水泵取水,各家屋顶设置不锈钢水箱;二是村里集中挖水井或是取用水库、山泉和渠道水源,通过高位水塔、水管网供应至每户用水点;三是少数条件好的农村采用市政自来水。村屯生活给水方式见图2。

存在问题:

(1)水文环境条件差,易形成苦咸水。防城港市鲤鱼江村通心坝屯地下水受海水影响,水质不稳定,酸咸化,村民饮水安全没有保障;

(2)地下水水质不达标,缺乏必要的水净化处理设施,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

(3)设施老化,缺乏维修,供水能力不足;

(4)一些村屯人畜饮水困难仍然存在。

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实现农村用水城市化,应该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

2.4 电力建设和用能情况

2.4.1 调查现状

调查中发现,除一个边远山村未通电,只能依靠小型发电机供电外,其余村屯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获得实惠,切实改善了农村用电环境,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农网电费同网同价,执行枯水期和丰水期分时电价。家庭电器在农村日益广泛使用,电磁炉、电冰箱、电饭锅、彩电等几乎家家齐全,部分富裕农户还安装了分体空调。村民家里照明使用白炽灯和日光灯比较普遍;部分村屯公共道路安装了节能型路灯。与乡镇较近的中心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到位,一些偏远村宽带安装仍是空白。农户用电费用情况见图3。

2.4.2 存在问题

(1)在一些村夏季用电高峰期会出现电容量不足,空调跳闸现象,这是因为原安装电气变压器容量偏小,随着村民家庭电器化使用程度的提高,已经不能满足用电负荷的要求。

(2)目前国家所推行的“农村电气化”并不涉及到农户住宅内的电气设计,农电只管户外,不管户内。而室内电气设计这一部分,划归建设系统进行管理,但是农宅基本上都是在宅基地上的自建房,从设计、施工到采购、用料,均由农户自己完成,无专业技术指导,因此农宅电气安全管理上仍存在隐患。

2.4.3 几点建议

(1)合理配置电网资源,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少的先进农网。

(2)组织人员对农村电网危险点和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对安全状况较差的中低压线路进行改造,对老化严重的配电盘、电容盘进行维护更新。对存在表箱锈蚀严重、供电半径过长、配电超负荷、中低压供电设施老化和电压低状况差等问题彻底解决。

3 结语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直接收集新农村村镇建设相关基础资料信息,针对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误区,提出参考意见。为探索广西农村节能省地型住宅规划建设,统筹利用可再生能源,综合运用适宜的生态策略的后续行动提供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1]广西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8.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篇八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现状;对策建议;周口市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7-09-02

1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1 村庄土地整理空间大,村庄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的引导 村庄整理对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周口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58 676.3hm2,人均158.2m2。其中农村居民点占非农业用地的81.2%,人均150.7m2(扶沟县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高达199m2),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村镇建设用地标准的上限(150m2)。村庄空闲地、废坑塘较多,“空心村”、“村外村”现象较为普遍。如果按人均130m2的用地标准进行整理,可改造为农用地的远景潜力为17 686.7hm2,其中可增加耕地约5 205.3hm2,大有整理挖潜的空间。

1.2 新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地区经济的滞后性,农民自有资金的缺乏,是我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周口市地处豫东平原,农业给周口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桎梏,造成了周口经济的落后性,财政供给、支出的滞后性。“十五”以来,财政支农投入绝对量明显增加,但是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是低水平的。近年来,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逐步实施,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渐富裕,但由于周口市是农业大市,受人多地少、土地产出率低、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价格剪刀差的影响,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还十分有限。2012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周口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 071.3元,如果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包括住房一次性投入、日常生产和生活消费支出、文化教育需求和社会保障支出等,还不能支撑正常消费。

1.3 土地流转机制不畅,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工作 流转的空间规模较小。流转的空间突出表现为流转面窄、规模小,大部分仅仅限于亲朋好友或者邻里之间低层次的流转。另外,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顾虑,突出表现为“三怕”。一是部分农民怕土地转包出去后,自己丧失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起码的生活保障来源,宁愿土地撂荒也不愿转包出去;二是部分业主怕政策不稳,不敢大胆投入;三是部分业主怕市场前景不佳,不敢大规模开发。在调查中发现,当前90%以上的土地流转都是群众的自发性行为,缺乏制度约束力和规范性管理,政府在土地流转上缺少应有的管理、引导和服务。一些乡镇和村没有认识到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在工作中还存在错位,在土地流转问题上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化操作方式。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完全有效转移,是新农村建设中又一大问题 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造成劳动就业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管理和服务相对滞后。周口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数量大,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更大,就业容量极其有限、城镇定居缺乏经济支撑等困难,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更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都还是自发行为,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形成无序流动;在就业服务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和培训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并存在很多歧视因素。

2 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统一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杜绝新建居民点散乱分布的局面再度发生 在符合本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空间布局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对新建居民点各功能区进行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开展村庄宅基地整理与置换。积极探索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中心点集聚的有效途径。中心镇镇域范围内的村庄按照城镇社区要求进行整理改造。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通过村庄整理与宅基地置换,推动自然村落的整合与农户的相对集中居住,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水平。

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形式,要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农村社区。要抓重点城镇建设,打造中心乡镇。要积极大胆推进村庄整合,在一定区域内建设中心村。中心村布点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批实施,有序推进,实现人口集聚,资源共享,保证让群众住得上、住得好、住得起。同时,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还要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大力发展消费、物业、环保、家政等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要引进城市社区管理的新理念,大胆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把管理和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崭新管理方式。

2.2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用拓宽筹资和集资渠道的办法来缓解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主要矛盾。一是建议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村庄整理易地有偿置换使用建设用地指标;二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需要用地的单位、个人来投资实施村庄的土地整理,将净获的村庄建设用地整理置换指标全部或绝大部分归投资者使用;三是明确使用土地整理置换用地指标的规费标准和缴纳办法,将应当收取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占用税等筹足,以充实村庄土地整理资金,提高补偿标准,缓解乡(镇)村实施村庄土地整理资金紧缺的困难;四是对安置拆迁户的新建房屋用地,可以采取级差分配安置用地位置的办法,收取一部分资金;五是对村庄拆除后的土地整理、平整和农田建设可实施招标运作,以节省工程实施资金。

2.3 建立科学的土地流转机制 在耕地的流转中,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地方资金配套一定比例,尝试给予种田大户和规模经营的组织以奖励,促进土地向种田大户手中集中,加速土地流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农地使用权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创造优越的条件。逐步制订适合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便于操作的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配套政策和条例,真正把尊重农户意愿、维护农户的农村土地流转合法权利落到实处。政府还应积极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培育和规范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土地资产评估,全面考虑地价的构成因素、合理确定基准地价、做好地价调控管理和监督工作、实行地价公示制度,增强土地市场运行的公平与公正,从而促进农地的流动和集中,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地方,绝不能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

2.4 多渠道、多途径输转农村劳动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条件 建立与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我市农村教育现代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免费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进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为农民“走出去”务工创造条件。采取提供信息、牵线搭桥、引导服务等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现80%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确保农民工有序流动,提高务工收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具有一定资金、技术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回家乡创业等,千方百计地创造就业机会,争取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集中力量发展和建设一批小城镇,以利于农民向城镇转移。

2.5 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本地的特色和优势,不搞“一刀切”,要收到实际效果 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政府得土地、农民得实惠、城乡得发展”,只有拓宽视野,整体谋划,创新思路,统筹推进才能实现这一目的,才能统筹城乡发展,和谐发展。在周口这个农业人口大市,是否进行大拆大建、农民是否要住高楼,一定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要尊重农民意愿并考虑农民实际承受能力,防止不顾条件盲目推进。在实践中可采用以中心村示范带动全县试点村和辐射带动村的建设,整合政府各类可控资源,整体部署,统筹安排,把涉及项目资金优先向中心村和试点村镇倾斜,保障中心村和试点村镇建设投入;利用多种资金渠道,发动农民,有条件的先行,为新农村建设树立旗帜,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周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送审稿).

[2]张凤荣.土地利用规划与村镇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295.

[3]陆红生.土地管理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86.

[4]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3.

[5]周初梅.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69.

上一篇:课程计划实施方案下一篇:学生体检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