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思考

2024-07-19

推进“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思考(精选3篇)

1.推进“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思考 篇一

XX年12月“党员活动日”学习资料: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并明确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路线图,是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任务书。

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先要在理念上升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只有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才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只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落实。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提出了“十四条坚持”,其中五条坚持是对“五位一体”的深刻阐述,必须全面贯彻。经济建设方面,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政治建设方面,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文化建设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社会建设方面,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共同致力于全面提升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统一于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向前进,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要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

2.推进“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思考 篇二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磐石市

一、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 发展优势

磐石市位于长吉磐三角区, 既可接受长春市的经济辐射, 又可接受吉林市的经济辐射。铁路、公路交通发达。东北地区干线铁路沈吉线、国道黑大线纵贯全境, 省道有长清线、营抚线。非金属矿、镍矿资源丰富, 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磐石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盛产玉米、水稻、大豆为主。多种经营发达, 各种生产基地类型众多。磐石市境内可开发的风景旅游景点较多, 黄河水库、官马溶洞是吉林省重点旅游景区。

(二) 制约因素

经济建设资金缺乏, 是磐石市的最大制约因素。磐石市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自然资源转化能力低, 尚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磐石市工业受市场冲击较大, 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城镇基础设施普及率、配套率低。尤其是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 严重制约小城镇建设。

二、城市发展方向与总体结构构想

磐石市区位于磐石河、挡石河、王永河三条河流的冲积平原内, 四面环山, 成为城市发展的天然屏障。河谷平原地势平坦, 土地开阔, 地基承载力大, 均为可建设用地。目前, 磐石市区已经形成了沿沈吉铁路发展带状格局, 沿铁路继续向东南发展, 将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干线过长、支线过短, 城市建设经济性较差, 且城市用地未来发展弹性较小。铁路西侧地势平坦, 地形开阔, 能够满足未来土地供给。目前铁西基础设施已具有一定规模, 特别是阜康路的向西建成与延伸, 为铁西的开发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次规划城市发展方向为向西发展, 并形成“两片、三带”总体结构。“两片”即老城区片、铁西片。“三带”即贯穿磐石河、挡石河、王永河的沿河绿化景观带。

三、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一) 城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1) 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磐石市区主要工业企业有吉林铝业公司、鸿运啤酒有限公司、水泥厂等。地方工业大部分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厂房闲置现象比较普遍;工业整体实力不强, 小型企业较多;个别企业对周围环境有一定污染, 少数企业混杂于居民区中;市区现有专业性仓库15座, 仓储吨位30万t, 仓储品种包括农副产品、液化气、药品、百货、五金、土产、农机等;在市场经济冲击下, 部分仓储企业仓储功能丧失, 用地闲置;仓储设施机械化程度较低;缺乏油库。2) 布局规划。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区位于铁西新区南部, 用地面积158.79万m2, 以二类工业用地为主。开发长白山绿色食品, 形成以山野菜、木耳、蘑菇、红松籽、蜂蜜、林蛙、绿色大米、绿色粮豆为主的绿色食品。以玉米和大豆转化为主, 发展优质粮豆深加工产品。开展淀粉下游产品, 发展营养型白酒、食用酒精、功能性食品、新兴大豆食品和油脂产品。依托畜牧业, 发展畜禽深加工产品。发展绿色饲料工业, 扩大肉、禽、蛋、奶等绿色食品产出规模, 重点发展分割肉、冷却肉、肉肠等精、深加工终端绿色产品。在铁西新区北部形成以建筑装潢材料、高强度塑料、人工合成金刚石、纳米级碳酸钙应用为主的高科技发展区, 用地面积19.19万m2, 用地性质为一类工业用地。

(二) 城市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1) 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磐石市区现状居住用地535.81万m 2, 占城市建设用地49.17%, 人均居住用地41.22m2。居住用地中无一类用地。现状居住用地以砖平房为主, 设施简陋, 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区居住用地紧张, 人口密度大;居住用地内基本无公共绿地, 缺乏绿地和室外活动场所。2) 布局规划。老城区规划为中心居住区、北部居住区与南部居住区。中心居住区居住用地67.86万m2, 规划居住人口约2.45万人。中心居住区住宅改造已基本完成。规划以结合商贸开发, 加强配套建设为主。铁西新区规划为行政商务金融居住区、高科技居住区与工业居住区。行政商务金融居住区居住用地110.01万m2, 规划居住人口约3.97万人。行政商务金融居住区应结合市级行政商务金融中心的建设, 形成高质量、高标准、设施先进的综合居住区;高科技居住区居住用地82.21万m2, 规划居住人口约2.97万人。高科技居住区应结合高科技区建设配套建设;工业居住区居住用地48.35万m2, 规划居住人口约1.74万人。工业居住区建设, 要结合工业开发, 方便职工生活。

(三)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规划

1) 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磐石市区现有各类公共设施用地50.59万m 2, 各类公共设施主要集中分布在磐石大街两侧。现有商业金融设施规模小, 分布不平衡;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缺乏;缺乏大型专业化批发市场。2) 行政办公用地布局规划。适应建设中等城市的需要, 在铁西区建设具有现代化风格的行政办公中心。行政办公中心以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为核心。3) 商业金融用地布局规划。加强老城区中心区商业设施的改造, 规划布置大型综合性商厦、大型超市等市级零售商业服务中心;在铁西区规划布置商务信息区, 为商务活动、贸易活动、信息交流提供较好的环境和场所;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在铁西区规划布置金融区, 形成功能齐全、服务范围广的金融网络和调控管理手段先进的金融市场体系。4) 文化娱乐用地布局规划。在老城区南部规划布置文化活动中心、娱乐城、老年活动中心、音乐厅。在铁西新区规划布置少年宫、文化宫、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会议中心、展览馆、文化活动中心。在铁西新区规划布置市级广播电视中心。5) 体育用地布局规划。在老城区规划布置体育场, 规划布置一座体育馆。在铁西新区规划布置市级体育中心。其中:规划布置一座国内丙等标准体育场, 1万座席, 规划布置一座中型体育馆, 0.6万座席。6) 教育科研设施用地布局规划。规划在老城区规划布置中等专业学校用地一处。在铁西新区规划布置成人教育中心一处。在铁西新区规划布置科学研究机构、科技推广机构等。7) 医疗卫生用地布局规划。规划在铁西新区规划布置市中心医院一处, 床位550张。在铁西新区规划布置专科医院一处, 床位200张。在铁西新区规划布置居住区级医院一处, 床位100张。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吴志强,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推进“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思考 篇三

实现中国梦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探析

摘要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人民的梦,其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必须始终不移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此,必须深化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认识,回顾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把五位建设作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 中国梦 五位一体 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

一.中国梦及中国梦的实质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1]在这里,习近平主席把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形象地比喻为是在实现一个梦,而这个梦不是几个人的梦,不是几方地域人的梦,更不是哪些利益集团的梦,而是56个民族、13亿多人的梦,这个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不仅是中国梦的本质,13亿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目标。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国家由人民组成,国家由众多小家组成,实现中国梦既是实现国家梦又是实现小家的梦,家是国的家,国是家的国。没有国家的稳定、安宁,就不会有小家的幸福、安康;国与家、家与国互为依托,互为前提。

二、“五位一体”与“中国梦”是实现动力与目标的的关系

实现中国梦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的奋斗的崇高目标,为此,我们为之不断奋斗取得一系列骄人成绩、卓越进步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位大中国梦的理论结晶和正确实现途径。在这一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顺着正确的科学的发展道路,将五个文明建设作为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1.1 五位一体的新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再到十八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完善,再实践、再认识、再完善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从“两位一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成为一个新的标志。如此,形成了一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体系。总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绝不能顾此失彼。为更好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2]。

1.2 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回首过去,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经济科技领域筑梦、圆梦,并实现了世博梦、航天梦、潜 海 梦、航 母 梦 等,中国也逐渐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审视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对中国来说,“发展仍是头等大事,发展仍是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3]。改革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如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等。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总之,经济建设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一,它起着奠定坚实基础的作用。

1.3 政治建设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4],是人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希望。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社会结构分层加剧、异质性特征明显,等等,这不仅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更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梦的实现。在推进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的代表和象征,具有超强的动员、组织和资源配置能力,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推动者,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党的执政能力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有助于党执政基础的巩固,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其次,有助于党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 ;第三,有助于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不竭的动力保证[5]。

1.4 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坚持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有机统一。引领风尚明确了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导向,即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教育人民揭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动力,即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民族的精神家园,提高人的素质,激发文化强国建设的力量。服务社会彰显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成效,即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的有机统一,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发展呈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过程,即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协调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文化强国,文化富国,文化在实现中国梦中起到的是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梦实现的不只是经济上的富强,也要实现文化上的富强。

1.5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社会建设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共同筑梦和圆梦,建设幸福中国。中国梦作为一个社会理想,最终可以归结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中国梦的筑梦目标,又是中国梦的追梦过程和手段,更是中国梦要达到的圆梦成效。因而,“强盛中国梦”“法制中国梦”“文明中国梦”、“和谐中国梦”、“美丽中国梦” 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幸福中国梦”,他们组成了“5+1”立体结构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体现了人民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人翁的地位 ; 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是中国梦的根本价值取向 ;人民得到实惠、人民高兴满意,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根本动力。审视现在,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人民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6]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要多管齐下建设幸福中国。归结起来,中国梦就是造福人民的梦,就是要努力让最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幸福生活,使中国的国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使中国成为幸福中国。

1.6 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全新理念,是党对执政规律和执政理念的科学把握、深化认识,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前景的描绘,承载着每一代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此后 “节能梦 ”、“低碳梦 ”、“绿色梦 ”、“循环梦”等已在编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论述实质上勾勒了一个美丽中国的生态梦,旨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自然基础。只有将生态梦纳入中国梦的范围,并将生态梦看作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是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梦和大力倡导生态文化的梦,才能充分认识中国梦的绿色意蕴,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结果

中国梦的结构,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相衔接的纵向结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横向结构,由此构建了由 “强盛中国梦”“法制中国梦”“文明中国梦”、“和谐中国梦”、“美丽中国梦”与“幸福中国梦”组成的“5+1”立体结构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要牢牢树立这种布局理念,争取早日实现伟大而美丽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2013-03-17.2.任保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五位一体_的历史性跨越.[J]山西师大学报,2013,40:33-34.3.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3 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4月8日 4.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5.孙岩.实现中国梦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3,30(4):94.6.习近平:《始终与人民心相印共甘苦—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人民论坛》2012 年第 33 期

上一篇:采茶乐作文下一篇:安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