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素质现状问题(8篇)
1.领导干部素质现状问题 篇一
浅论组工干部素质问题
组织部门是党委实施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领导班子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组织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是坚持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保证。由于组织部门、组织工作的这一性质、作用,决定了组织部门的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工
作技能。作为一名组织部门的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良好的道德品质,扎实的工作作风,严明的政治纪律,精通的业务知识。而“能说、能写、能干”是组工干部的基本功。
能说,就是能将事情说清楚,把道理说透彻。
一是能够全面准确地部署工作。能够用简短明了的话语,将工作任务的重要性、要求、目的等交待清楚,使听的一方既思想上重视,又知道怎么干。
二是能够做宣传工作。通过讲党课、作报告等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启发人、教育人、引导人。讲话水平高,表达能力强,可以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党员、干部、群众都能够受到教育。
三是能够做人的思想工作。组织部门的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所以组织部门的干部必须会做人的思想工作,通过语重心长的谈话,深入浅出的道理,化解矛盾,解开对方的思想疙瘩,使其心灵受到触动,精神得到振奋。
能写,就是能够写出逻辑清楚、特点突出、鲜明生动的文章。
一是能写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宣传鲜活的、生动的典型,起到引导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文字写作水平高的干部,能够将现实生活中一件件有影响的事例,通过清晰的文字,朴素的语言,塑造出一个个可信、可亲、可学的典型形象。反之,文字写作水平低的干部,就不会总结典型,即使总结出来也一定是看似洋洋洒洒一大篇,实则空洞无物。
二是能写调研报告。调查研究是组织部门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会调查研究,并能够写出观点鲜明,切合实际,内容详实,分析透彻的调研报告。一份好的调研报告,不但能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而且能够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对实际工作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一份一般的调研报告,看似有观点、有论述,实际上没有找到问题的实质,调查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是能写信息简报。写信息简报是组工干部最基本的技能要求。信息简报的要求是及时、准确、有用,能够用简短的篇幅、简炼的文字如实、客观、具体地反映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的工作。
能干,就是善于开展工作,讲究工作方法,不蛮干,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一是要有工作思路。开展工作时,能够吃透有关文件精神、掌握工作对象基本情况、清楚工作目标,形成既切合实际,又能具体操作的工作思路。
二是要有工作方法。要围绕中心工作选择最优工作方法。也就是对每一项要进行的工作,尤其是涉及部门多、牵涉人员多的工作,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选出一个最优的工作方法。
三是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因为同样的工作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干部管理工作,现在与建国初期、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就有明显的不同,如果不创新,坚持老一套,就不可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要能够根据形势的发展提出新的工作思路或新的工作方法,推动工作向前发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组工干部必须同时具备能说、能写、能干三种技能。能说、能写、能干三者相互包融,相互渗透,共为一体,缺一不可。能说必须是基于能写、能干基础上的“说”,否则能说就是夸夸其谈的说客;“写”是核心,一般说来,写得好就说明头脑清晰,工作思路清晰;“干”是落脚点,包含着说和写,只不过说和写的行为特点更直观、更鲜明,但始终都统一在“干”的过程中。
2.领导干部素质现状问题 篇二
一、文化站干部队伍建设滞后的成因
1. 认识不清, 心口不一致。
由于各地乡镇领导思想认识不一, 有的光说不做, 对文化站撒手不管, 把经济和文化割裂开来, 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 是个包袱;有的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 不抓文化工作基本不影响单位排名晋位和个人升职, 文化工作抓不抓无所谓;有些地区的领导甚至还把文化站干部常年当作乡镇干部使用, 使其“姓政不姓文”。
2. 体制不顺, 主管不到位。
一是文化站需要的专业人才进不来;二是区 (市) 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的实质性管理也很少, 或者说力不从心;三是由于管理体制问题, 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 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 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 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 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 思想认识滞后;四是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负账”多, 原有的农村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 某些地区近年新建的乡镇文化站活动楼已挪作他用, 有的设备匮乏, 空空荡荡, 这种趋于瘫痪的状况当然也就很难留住人才了。
二、基层文化干部所应具备的能力
1. 组织执行能力。
基层文化干部要善于贯彻执行自己单位和上级组织的决议和决定。要把上级的精神和意图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和计划加以认真贯彻落实, 并做到全面准确, 科学得当。因此, 尤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合理组织各方力量, 取得良好效果。
2. 综合协调能力。
作为基层文化干部, 良好的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要善于团结各种人, 与大家合作共事。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感情因素, 善于激发他们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 用文化塑造单位强大的战斗力。另一方面要善于社会交往, 使各种外在因素都能转化为开展基层文化工作服务。
3. 处事应变能力。
世界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如果基层文化干部一直抱定“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去开展工作, 那么就不能适应工作中的发展状态, 不能适应人们不断的变化要求, 无法应对工作中所出现的临时状况。因此, 作为基层文化干部应该增强处事应变能力, 认真了解新情况, 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工作实际, 加以分析研究, 争取获得最佳工作效果。
4. 文化建设能力。
要加强和巩固思想文化阵地, 善于宣传群众, 教育群众, 组织群众, 通过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营造健康文明的浓厚文化氛围。要培养和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要坚持原则, 发挥文化引导作用, 树立正气, 构建社会和谐。
5. 开拓创新能力。
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 基层文化干部一味墨守成规是无法取得良好业绩的。如果我们仅仅具备“萧规曹随”的作风, 也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基层文化工作”的干部职责和任务。故要敢于突破, 敢于创新, 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闯出新道路, 开辟新领域, 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6. 学习探索能力。
这也是我们基层文化干部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学习的方法有多种,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理论联系实际。即不仅要从书本中学, 更要从实践中学。基层文化干部一定要深入实际, 在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善于分析和探索, 并要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不断锻炼自己, 提高自己。
三、加强基层文化干部管理的对策
1. 大力营造基层文化工作的大环境。
群众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 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管理力度, 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提高国民生产软实力, 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 走出“无事干无人管, 无所作为”的误区。因此, 我们应保证和改善基层文化的基本工作条件, 并必须把现有的文化阵地和设备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 在此前提下, 还要跟进现代化理念, 努力完善设施建设。
2. 择优选用文化人才。
要通过公开招考、竞技选拔、提名推荐等方式选拔优秀的基层文化干部, 从源头上引进思想政治过硬、专业技术精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年轻文化干部。
3. 做好文化干部培训。
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培训, 专家授课、技能比赛和由表现突出的基层文化干部畅谈经验等方式进行培训, 提高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技术, 丰富基层文化干部的经验, 强化基层文化干部奉献和吃苦意识。
4. 加大对文化干部的考核力度。
对表现突出, 成绩卓著的基层文化干部给予关心和爱护, 给予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或者破格提拔, 树立文化战线上的典型, 从而带动一大批基层文化干部快速成长。
5. 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工作各项制度。
如:文化干部岗位职责要细化, 奖惩机制要细化, 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文化骨干开展工作。文化主管部门要采取调研、检查等方式督促基层搞好群众文化工作, 丰富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的来说, 基层老百姓非常迫切需要文化活动, 他们中蕴藏着很大的潜力。基层文化业务干部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协调多方力量, 形成合力, 以新的文化发展观, 理顺管理体制, 整合文化资源, 努力改变基层文化现状。
摘要:群众文化单位业务能力的高低, 直接取决于每个业务干部是否具有组织能力、辅导能力、创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因此, 在这方面基于近年以来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实际, 提高认识, 分析所存在问题的成因, 进一步培养基层文化干部应具备的相关素质, 势在必行。
3.领导干部素质现状问题 篇三
关键词:怀化地区 村干部 素质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中共中央为加快中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居民共同富裕,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纳入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内容。怀化地区因地理位置及发展状况等因素进入武陵山连片特困区框架内,如何将怀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好,领导班子培训好,脱贫致富贯彻好,是摆在实施村干部教育课题的一项关键问题。
一、 怀化地区村干部素质現状
总的来说,通过市县组织推荐及选拔考试来我院继续培养的村干部综合素质相对高,对工作较负责的,对群众有亲情、感情,激情,他们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也获得了群众及组织上的认可。但对于怀化地区村干部这一整体而言,综合素质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素质偏低,胜任能力差
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是村干部队伍素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2007年,我院与怀化市委组织部及13个县、市、区委组织部联合开展了调研活动,调研结果显示在12957名村干部学历统计中,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仅299人,只占总数的2.3%。自2007年市委组织部启动“千名村干部进高校”计划实施以来,通过我院培养拿到大专学历的村干部人数增加273名,村干部大专学历人数提高了近1倍。但是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大专学历村干部占比仍然偏低,整体文化素质难以短时间内提高,村干部对新技术新理念不能很好的掌握,许多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宣传、推广、应用。
(二)政治素养不高,管理能力不足
村干部这一特殊群体,虽能开展工作,一定程度的服务群众,但大多对党的理论、政策、路线、方针没有成体系的学习,大多都是从政府层面的宣传、会议获知和了解,没有从宏观上理解过自己作为村干部贯彻和执行政策的重要意义,大多缺乏服务意识;部分虽有一技之长,但对村级的业务管理能力不足。如村干部大多能自身致富,但不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谈问题,没有唯物、客观的观点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缺少村级经济发展观和财务管理能力,没有对本村长远的发展的目标和规划,对于如何提高村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缺乏思考,甚至为了自身利益舍弃广大群众的利益,失去了群众的信任,损害了村干部形象,不利于农村长期稳定管理。
(三)法律意识不强,自律能力差
多数村干部获取的法律知识较少途经少,自身的文化程度又影响其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法律知识的相对匮乏直接影响村干部守法、用法和监督法律的实施。
(四)专业技能不多,致富能力弱
在村干部中,有致富技能、会经营的干部所占比例虽有所提高,差不多都具备了为民办实事、帮助群众致富的意识意愿,但在村干部中,特别是村支书、村主任中真正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实用技能并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仍少之又少。
二、提升村干部素质的途径
为切实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锻造一支高素质、多技能的村干部队伍,以我市实施的“千名村干部进高校”计划为契机,依托我院优势教学资源,通过探索培养新机制,打造长效高效的培养模式,带动农村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人才支撑,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民。鉴于此,从当前出发,提出提升怀化村干部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是招进来学。通过成人自考、组织推荐、委托培养等方式分批招入村干部,让他们在兼顾本职工作的同时学习政治理论政治、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等文化课程。2-3年的时间里依托我院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正规教育,使之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为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自学,自我成长打下基础。
二是带出去看。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多看看,开阔眼界,组织在读的优秀村干部或者组织部推荐的村干部到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的地区、全国先进村等地进行考察,吸取人家的成功经验,模仿人家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内化于村。
三是实践中训。实践中训可分为在我院实验基地的集中培训和教师下乡面对面传授两种途径。如在村干部培养的教学计划中制定赴安江实验基地或海南实验基地驻地培训,通过短时间集中式的现场教学使村干部掌握农技技能;再如通过立项,安排教员赴种植面积大或存在问题多的农村讲授,手把手教学。
四是网络上授。借助现有的农村网络村村通工程将教学资源信息化,建立农村村干部和农民同时能够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实用的优秀教学资源传递上去,通过远程培养的方式,解答农业生产中专业难题。
三、技能培训的思考
基于怀化地区村干部素质现状和村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结合我院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专业,我院将培训村干部专业技能作为重点课题来研究,力图探索一种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因此本文对村干部的专业技能培训问题进行了思考,针对性的将专业技能培训重点分类如下:
一是水稻、油菜种植培训。怀化地区是水稻和油菜种植的传统地区之一,也是大面积种植区,农村干部不仅自己需要种植,还需要带动留守在家的青壮年和老年人种植,虽然在以往种植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对于上述两类农作物系统科学的种植理论是缺乏的,从种子的选购、生产期的养护、成熟期的收割等环节都需要专门的知识作为补充,以此来给其他群众答疑解惑,帮助生产。
二是果蔬种植培训。目前怀化地区农民大面积种植还有就是蔬菜瓜果类作物,除自给自足外还能通过种植获得经济收入。通过果蔬种植培训让村干部具备现代农民综合素质,具有现代果蔬种植产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经营技能,成为能够从事现代果蔬产品的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园林苗圃栽培培训。怀化地区是丘陵地区,农民收入来源少,家里经济负担重,生活困难是贫困地区的特点。村干部通过学习引进花卉苗木产业,确立了通过种植各类苗木的模式自我扶贫、助人脱贫增收,免费在技术上给予指导,是园林苗圃栽培培训的重要意义。
三是畜禽养殖防疫培训。近年来,经调查怀化地区的畜禽养殖规模和养殖户人数均不断扩大,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规模不一的养殖场,其中以猪、鸡、羊、牛养殖居多,因此该类培训对提高了村干部的防疫意识、防病治病技能和科学健康养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为带动农民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提升农村动物免疫及养殖防病整体水平。
四是农机使用维修培训。培养村干部适宜本地农机生产操作、维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让村干部真正带头具备从事规模化经营生产的能力、准备,帮助其他农民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本领。
参考文献
[1]蒋道奎,柏群. 当前我国农村干部素质的现状及提升途径[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9,21(1):38-41.
[2]徐静,张建华.关于乡村干部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6):39-41.
4.领导干部素质现状问题 篇四
摘要: 现代社会随着离婚率的升高,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国内学者及教育工作者也分别开展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工作。但是,对于离异家庭学生来说,如何从教育入手,有效地矫正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心理素质问题,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试图揭示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多方面心理素质问题,以帮助父母离异的学生调试自己的心理,让他们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离异家庭 心理素质 现状分析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由于离异家庭学生有着特殊的家庭背景,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对世界和自我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适度,意志坚定,行为正确,个性健全。
一、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成就动机与挫折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对于中学生来说,不仅要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而且还要面临着现代社会上的许多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的深刻变化以及一些不正之风的冲击与挑战。然而,他们中的一部分特殊群体——离异家庭学生,在面对这些诸多压力的同时还必须承受着父母离异、家庭破碎的痛苦。这些压力无情的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从而导致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个性问题。[1]
(一)人际交往问题
这群特殊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交往能力,他们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都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及未来不利的影响。其中,这些不良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卑与孤僻
由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以及社会文化的形式影响着人们,一般来说,离婚对中国人来说大都被看做不光彩的事情。对于中学生来说,因其思想意识尚不成熟,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各种事物。当父母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把父母离婚当成见不得人的事儿,忌谈、忌问。然而,中学生在情感方面又特别的敏感。当他们看到别人受到父母的抚爱时,自卑心理便宜油然而生。与此同时,他们还可能被别人奚落、嘲笑,近而形成自卑心理,认为“没人在爱我了”。由于这个时期中学生的自尊心极强,当他们被奚落、嘲笑时,他们在面对他人时便会产生敌对、反感等不良情绪。因此,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便产生了自卑感,进而逐渐变得孤独、不合群。
2、恐惧与敌对
恐惧心理也是离异家庭子女常常表现出的一种心理体验,这主要是由于父母在离婚前一般都经过长时间的唇枪舌战、互相伤害,不可协调后,才决定离婚。因此,孩子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将使他们失去依赖感和安全感。进而他们对周围的变化都会产生敌对和恐惧。在生活中,他们敌对心理除了表现为与同学经常发生争执和产生攻击行为处,更明显地表现为与老师的敌对,不合作行为和抵触情绪。
3、抑郁与痛苦
离异家庭的学生,一般都表现出抑郁的情绪,尤其是内向性格的学生更是如此。这主要是由于父母离婚给予子女带来了不良情绪体验,心情不愉悦,不舒畅。在父母离婚后,这些孩子可能陷于单亲、分居、再婚等处境的家庭。面对这些巨变,他们变得很困惑,不知所措。他们大多数在家庭中没有选择的权利,一切都由父母安排,他们只能忍气吞声的顺从。因此,他们年幼的内心深处就变得抑郁和痛苦。在行为表现上不愿与父母沟通,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什么事情都压抑在心理,不愿和周围的任何人吐露,进而变得郁郁寡欢,独自承受各种痛苦。这样日积月累,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只“闷葫芦”,与人隔绝,把所有的苦闷都压在心里。[2]
(二)学习问题
厌学,是离异家庭学生的一个共同特征。由于他们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不融洽、不和谐,进而使他们的情绪落入低谷,对任何事物都感到百无聊赖,因此也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由于离异家庭学生的挫折感强烈,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畏惧,加之升学的压力,在这严峻的压力下,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他们在面对这些压力时往往无以应对,所以只能选择逃避、退缩。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厌学情绪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成绩也就下滑。
(三)个性问题
健全的个性心理应该主要包括:自尊自爱、独立自主、开拓进取、意志坚强、较强的耐挫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健全的人格。
然而,健全的个性恰恰是离异家庭学生缺乏的。由于父母的离异,在他们的心灵世界里抹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他们的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惹事、打架、抽烟、迷恋网络,甚至是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的事。由于孩子思想单纯,加上父母离异后疏于管教,他们会无意识的参与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这对于孩子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雅的生活是极大的冲击。
二、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各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更是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造成当前这种状况,主要是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目前,大多数父母的文化素养还很低,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总的来说,离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有三种倾向:
1、不问不管型
父母离异后,监护方除了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处,还要忙生计,于是无暇照顾子女,对孩子的事情不理睬,甚至有的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平时也极少与孩子沟通交流。他们把孩子扔给父母或亲戚朋友之后就让他们“自生自灭”。他们这样对孩子心灵的忽视,会让孩子“没人在爱我”的情感更为强烈,他们的自卑感与孤独感会倍增。
2、百依百顺型
父母离异后,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失去过多,就事事包办,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即使是偶尔教育也只不过是简单的说教,对孩子一些任性、错误行为依然是听之任之。由于家长缺
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他们出现的异常行为并不加以重视,只是一味的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父母只重视孩子物质生活的关心,这很容易导致孩子任性,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3]
3、怨天尤人型
一些监护人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负担,自己的累赘,影响了自己重新组织家庭。于是,他们就埋怨孩子,怨恨另一方,只要遇到稍有不顺心的事就将气撒在孩子身上,用棍棒教育孩子,用语言攻击对方。这很容易造成孩子恐惧、压抑,甚至敌对、厌恶家庭的情绪。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尽管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学生出现心理素质问题的直接原因,但是,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对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意识淡泊,这也是离异家庭学生产生心理素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1、应试教育仍占统治地位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还没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以及落后的办学条件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严重滞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更没有落到实处,应试教育仍然是中小学教育的突出特征。在学校考试成绩压倒一切,因为社会、家庭片面的升学导向使得学校陷入了误区:学校用分数来评价老师的水平能力,老师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更有甚者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成绩好一切就好,成绩差就被冷落、歧视、孤立,甚至被排出集体之外。
然而,大多数离异家庭学生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他们在家庭的精神支柱已经没有了,在加上学校因成绩不理想而被老师同学歧视、孤立,缺少别人的赏识和尊重,这更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出现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性格孤僻,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时间长了会导致他们的个性畸形发展。
2、课程资源单一,新课改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仍然沿袭传统教学,新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它依然重视应试教育,课程资源依然单一,严重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校先进设施匮乏,学生失去了丰富的课内外生活,他们面对的只是枯燥、乏味的课本。加上新课改下的小组教学、合作教学等新教学模式以及坚持“以生为本”的科学工作理念都流于形式,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丰富的课堂生活。
然而,对于离异家庭学生来说,丰富的课堂生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极为重要。它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团结精神。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有所欠缺,甚至还存在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如一些简单专制型、放任型和惩罚型的工作作风依然存在。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不良品德的认识和纠正,老师也不能给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从而耽误对学生教育的良好时机,使其错误的发展下去。
学生在这些教师不良作风的影响下,会逐步形成易怒、不愿合作、依赖性强、推卸责任、失去自信等内在的心灵创伤。而这对于离异家庭的学生来说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总之,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问题,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用我们的爱心去填补孩子心灵的缺失,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稳定他们的思想情绪,使他们在消极中鼓足勇气,在困境中突围前进,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温暖,感受到世界充满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善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1998年8月
[2]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7月
5.领导干部素质现状问题 篇五
[内容提要:农业税收是地方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为将农税征管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提高全体农税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笔者根据**区农税干部队伍的现状及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对乡镇农税干部队伍管理的5点建议:
1、转变体制,提高对农税工作的认识;
2、加强与乡镇政府间的工作协调,保持乡镇农税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
3、加强教育,转变观念,提高代征人员对农税工作的认识;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税干部的业务素质;
5、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强考核,充分调动农税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税征管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农业税收征管体制和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对农税干部队伍(乡镇代征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乡镇农税干部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
农业税收是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点。农税征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税源分散、税额小、农户多、征收人员少、征收难度大的特点,工作非常辛苦。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税征管干部队伍,以适应形势发展和农税工作的需要,落实中央“三农”工作方针,确实减轻农民负担,更好地完成农业税收的征管工作,责任重大。
一、**区农税干部队伍的现状
由于我市农税的征管形式是委托乡镇财政所代征,代征人员主要来源于基层乡镇,学历偏低、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能力较弱,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为进一步加强对农税干部的管理,努力促进农业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局对全区19个镇的65名农税干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分析如下:
1、学历结构分析
中专以上学历15人,占总人数的23%;高中以下学历50人,占总人数的77%。
2、年龄结构分析
35岁(含)以下18人,占总人数的27.7%;36—45岁的有22人,占总人数的33.8%;45岁以上25人,占总人数的38.5%。
3、性别结构分析
男同志49人,占总人数的75.4%;女同志16人,占总人数的24.6%。
4、从事财税工作结构分析
从事财税工作3年以下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43.1%;3—10年的12人,占总人数的18.5%;10年以上的8人,占总人数的12.3%;乡镇体制改革后新从事财税工作的17人,占总人数的26.1%。
二、存在问题
1、体制弊端
2001年农税征管职能划转后,征收管理机关是市、区(县)地税局,征管形式是委托乡镇财政所代征,农税代征人员代表地税机关行使职能,地税机关与代征人员只是业务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代征人员多数是兼职,其工作重点是乡镇政府编制岗位的工作,影响了农税征收的专业化程度。代征人员的管理部门是乡镇政府,人员的调配、轮换、交流由乡镇政府决定,代征队伍相对不稳定,给农税工作有效开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2、素质不高
经调查统计,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在现有的代征人员中有69.2%的人员未从事过或只有较短的农税工作经历,高中以下学历的占77%。由于代征人员多是兼职,且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乡镇财政或其他工作,致使业务学习的重点未能放在农税业务上。虽然部分同志通过在职学习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但也未能系统地学习农税专业知识,造成了代征人员的业务能力、执法水平和政策水平比较欠缺,给农税征管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加强对乡镇农税干部队伍管理的建议
加强对农税代征队伍的管理,应以人为本,从严治队,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税征管干部队伍。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体制,提高对农税工作的认识。
将代征人员的管理纳入地税系统,按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我市地税系统现已为代征人员发放
了税服和检查证,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将代征人员编入各区域税务所,让他们接受规范的管理和培训,使他们逐步掌握系统的税收政策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2、加强与乡镇政府间的工作协调,保持乡镇农税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
在现行体制下,地税机关要主动与乡镇政府沟通,加强对农税工作的领导,改变农税干部的人员现状,增加专职农税干部的比例,将学历较高、有农村工作经验、年富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农税岗位。为保持农税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代征人员的调配应与税务机关进行协商,定岗人员在5至10年内不应做大的变动,以利于农税各项工作的连续性开展。[找文章到大 秘书-/-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3、加强教育,转变观念,提高代征人员对农税工作的认识。
克服农业税税额小、税源分散、不易征收和征多征少对税收总量无大碍的思想,提高对中央“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国家税款必须应收尽收的思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农税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为农户服务的公仆意识,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努力工作,树立乡镇农税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税干部的业务素质。
在现有的代征人员结构下,要搞好农税工作,必须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全方位进行培训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分层次进行,从基础知识入手,循序渐进,使广大农税干部逐步掌握税收政策、税源监控、税款征收入库、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征收和管理水平,为早日实现农税信息化管理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5、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强考核,充分调动农税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6.领导干部基本素质 篇六
1、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是政治上要合格,要靠得住。它既是我们党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首要前提,也是广大中青年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的第一要求。中青年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特别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其政治成熟与否和领导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政治上的坚定源于思想理论上的清醒,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中青年领导干部要具有鲜明的政治观点、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必须要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思想政治信仰,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始终坚持并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能够不断吸取新经验新思想,不断增强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敢于和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天天在变,每天都有许多新的东西产生,同时又有许多旧的东西消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新东西,了解新情况,掌握新本领。广大中青年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都必须要努力成为自己所从事工作的行家里手。同时,还要努力拓宽自己学习与实践的领域,力争使自己具备适应多方面工作的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领导人才。
3、正直高尚的道德素质
修身立德,是做人和从政的必要条件,从政无德,迟早会失去威信,纵使有出众的才华,也不会为公众所认可。
当前,中青年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诚实守信。诚信的意思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这是一种道德规范,却又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相对个人而言,它是人之为人的最为重要的品德;相对于社会而言,它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而在奠定社会这块重要基石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起着举足轻重的表率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民主意识的逐步普及和不断增强,民不可欺、无信不立的规则更加真切地成为执政之基、为官之本。
应如何具备正直高尚的道德品质呢?有人归纳了“十要”,即:要坚定理想信念以立德;要牢记根本宗旨以守德;要加强学习以明德;要正确运用权力以行德;要注重克己自律以养德;要遵守法律法规以律德;要强化管理监督以严德;要把握用人导向以崇德;要营造舆论氛围以扬德;要坚持常抓不懈以护德。
4、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很多新问题新挑战,中国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开拓创新精神。中青年领导干部担负着历史重任,面临着很多新的时代课题,是否具备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决定着他能否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有作为,也决定着他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开拓创新精神是中青年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最关键的能力,也是区别一流领导者和一般领导者的分水岭。中青年领导干部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创新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有新的追求,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开辟新境界,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
5、善于沟通协调的素质
沟通,简单地讲,就是人们运用一定手段或媒介传递信息情感的过程。协调,就是通过协同的调整,以取得思想和行动一致。领导协调,是指领导者采取一定措施和办法,使组织内部各种要素、资源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相互配合,协同一致,以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沟通协调既是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反映。如果没有相当的组织协调能力,缺乏沟通的本领,就会出现政令不畅,目标分散,工作失误,效率低下等问题。
6、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
中青年领导干部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因为身体是载物载知之本,是胜任繁重工作任务之先决条件。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但不是要求拼体力,拼消耗的死硬仗。领导干部应该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延长生命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而不是用宝贵生命的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
心理素质也是人的重要素质,对其他素质及人的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青年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乐观向上,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品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各项工作任务。
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学习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影响力
处置突发问题具备的能力:
领导干部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应对突发事件实践活动证明,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各种突发问题判断处置的敏锐性至关重要,对突发事件的性质、发展趋势、社会影响等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和评估,并迅速做出敏锐的洞察与反应,是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从最坏处着眼争取最好结果的前提。
领导干部要有快速的反应力。处置突发事件比较困难的根本原因是事发突然,客观上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准备与系统思考,快速反应力是领导活动的核心。
领导干部要有耐心细致的疏导力。就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媒和动员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优势,努力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坚持充分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成功处置突发事件的关键。
领导干部要有平和的内定力。处置突发事件,尤其是群体性事件,最终胜败取决于领导者坚强的心理素质和有效的处理方法手段,必须以良好的心理定力做基础。
领导干部要有深刻的反思力。举一反三,提高认识,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在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中,同样需要及时总结,反思不足,变坏事为好事,促进各项工作再完善和团队凝聚力再提高,是创新处置突发事件方法的力量源泉。
7.领导干部素质现状问题 篇七
1 宁陕县林业局基层林业干部人员现状
宁陕县林业局有职工200余人, 下设14个乡镇林业站、2个木材检查站、3个森林派出所、1个国有林场、2个中心苗圃、1个朱鹮站, 基层干部168人, 担负着全县林业各项建设的重任。近年来, 随着林业事业的快速发展、基层站 (所) 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用人机制的不断健全, 绝大多数基层干部都具有相当的文化程度, 手中握着大中专以上的文凭。但是在他们中间很多同志对林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缺乏了解, 林业基础知识匮乏, 掌握的技术不多, 导致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少数干部无法独立完成林业重点工程的服务, 如采伐设计、资源调查等。林改后, 该局党委以“深化林业改革, 保护森林资源, 发展林业产业, 实现兴林富民”为载体, 在全局上下深入开展作风整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三联共建” (即领导联点、支部联建和党员联帮) 和“连心工程” (每位党员包挂一困难户, 为他们解忧排难, 帮助致富) 等系列活动, 使得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2 基层林业干部素质存在的问题
目前, 少数干部素质还存在着突出问题, 与林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如果任其发展, 必将影响到整体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严重损害林业干部的形象, 也就难以实现林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林业干部要经常学习林业技术、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 并深入实践, 才能学以致用。但基层干部中多数人不重视知识更新, 靠老经验、老方法办事, 与林业发展要求格格不入。少数干部既不学习理论, 也不学习业务知识, 有时间热衷于各类娱乐活动。还有少数干部虽然也在学习, 但浅尝辄止, 不求甚解, 学用脱节, 无效果。二是作风不够端正。在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出现了很多遗留问题, 少数干部在抓此项工作时流于形式, 工作作风浮夸, 深入实地不足, 解决问题只停留在表面, 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 就事论事, 照搬照套, 不动脑筋, 办事无立场、无观点, 遇到困难绕道走, 碰到问题拖、拉、推, 认为权力不够, 一推了之, 问题难以解决。三是心态不平衡。宁陕县山大人稀, 基层单位相对偏远, 少数干部因工作单位不理想, 感到自己吃了亏, 处在一种不平衡的心态之中, 工作不求上进, 对自己无要求, 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 组织观念淡薄, 不遵守单位制度, 自由散漫, 影响着林业干部的形象。四是思想观念陈旧。基层干部多数存在家庭和工作的矛盾冲突, 少数干部个人事情多, 1周上班时间只有4 d, 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在工作上只求应付了事, 不求实际效果;还有少数干部办事不讲原则, 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 勤政廉洁意识不强, 享乐主义思想严重。
3 原因分析
一是主观与客观因素。干部素质问题既有个人主观上的原因, 也有用人机制和管理体制、督促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等客观上的因素。二是用人渠道单一。对基层负责人的选拔使用全在原干部队伍中, 对新充实的干部主要来自于新毕业的大中专生, 多数专业不是林业, 专业不对口, 短时间内难以施展才华。这样的用人渠道, 制约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制度不够灵活。终身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 只进不出, 只上不下, 导致干部的流动不畅, 新老交替困难, 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有效激活, 新陈代谢功能得不到合理正常发挥, 制约了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四是考核制度不够均衡。对干部的考核重实轻虚, 对实际工作量化有余, 对务虚工作约束不足, 奖惩措施偏奖轻惩。基层工作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否则容易导致干部思想发生偏差, 难以树立林业公仆形象, 制约着自身素质的提高。五是督促力度不够强。对干部的督促, 主要靠局纪委, 群众对干部的督促往往流于形式, 起不到实际的作用。纪委人员有限, 无法面面俱到, 干部与干部之间碍于情面等因素, 督促力度不强。
4 提高对策
一是加大干部继续教育力度。每年选派部分基层干部到发达地区进行“充电”, 利用考察的机会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局党委要多组织干部参加各种知识培训班, 特别要加强资源保护、森林防火、科研监测、林业技术等内容的学习, 力争学以致用。二是狠抓干部作风整顿。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加强对干部的过程化管理, 充分发挥林业干部在基层的职能作用。三是处理好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基层干部95%以上家庭都在县城, 他们既要干好本职工作, 还要承担家庭和教育子女的责任, 因而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 应自觉克服传统观念的影响, 统筹安排好家里和家外的各项事务, 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矛盾, 营造以工作为核心的夫妻关系和家庭氛围, 使家庭和事业得到和谐统一。四是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激发干部工作热情, 便于交流经验, 相互学习[5,6]。采取优劣搭配, 以强带弱, 把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提拔使用或安排到条件好的大乡镇工作, 激励他们再接再励;把工作不求上进、对自己无要求的干部安排到条件相对差或偏远的乡镇, 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和学习, 提高工作能力, 更好地为基层服务。
参考文献
[1]曹昭.农村领导干部素质综合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 2005 (12) :80.
[2]张学敏, 刘骏.新农村建设中基层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若干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1) :4728-4729.
[3]朱岚华.树立健康心理意识全面提升基层干部素质[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1 (2) :87-89.
[4]齐远鹏.抓好基本功训练提高基层干部能力素质[J].基层政治工作研究, 2011 (1) :48.
[5]杨虹虹.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现状及提升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27) :19-20.
8.校长职业素质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八
职业素质 现状问题 义务教育
2013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校长专业标准》,明确了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角色。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职业的规定件文件,为研究评价校长职业能力和素质提供了客观的依据。自1985年推行校长负责制以来,有关校长的职业素质便成为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笔者旨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探析当前校长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有利于校长职业素质的提升,推动校长专业化,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三十年来,针对校长职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宏观着手,例如,在1987年出版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校长素质》中,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素质条目中,列前几位的依次是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和业务知识这五个方面[1]。1985年至2004年有关校长素质的研究依然关注校长的整体素质,其中提到最多的是法律素质,这与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是一脉相承的。同时,研究的热点开始转向校长从事教育科研。此后的研究,特别是在2005年国家“十一五”规划再次将教育类重点课题定位在校长和校长素质方面,有关校长素质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校长的专业化。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泛泛而谈,很少就某一细节性问题,探究解决的具体对策。
调查发现,校长职业素质存在如下问题:渎职,漠视教师权利,官本位思想严重,在教育教学上没能很好地履行引领一线教学的职责,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意识。
1.独断专行的思想倾向
当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官本位”思想倾向严重,导致校长独断专行,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话当作权威,将教师群体当成了管控对象,要求作为下属的教师言听计从。教师稍有不同意见,校长便大发雷霆,轻则用严厉的语言训斥,重则采取谩骂的方式。校长的独断专行还表现在:校长表面上不计较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而在工作中,比如评优晋级上,对这些异己者百般刁难。校长的独断专行的权威还体现在校级人事任免上。人事任免中校长的一票否决权也在验证着校长的权威。
校长的这种独断专行根源于对校长负责制的误读。校长负责制下,校长是由行政任命,是学校的一把手,对学校全面负责,所以权威对他们来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侵犯了这种权威,他们就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事实上,这是对校长权威的误解。校长的权威不是来自于校长的称号,也不是来自于校长的行政权力,而是来自于校长高尚的人格魅力。独断专行的作风不利于校长人格魅力的形成。
2.引领一线教学实践的缺失
在当前教育理论界,已经有一些学者认识到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的独特专业角色,并开始呼吁人们重视校长的这一专业权力[2]。“从教育行政学的角度看,校长权力不仅是人们过去认为的行政权力,而且是一种蕴含着更多专业成分的专业权力……教学领导权蕴含着更多的专业成分[3]。
从现状看,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几乎不承担教学任务,这使他们脱离了教学一线。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行政性质的。多数校长不参与教师的教育科研,虽然有的校长也是教师科研课题组的成员,但仅仅是署名而已。校长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没有深入课堂实践,没有起到领导课程教学的作用。一方面,校长脱离一线教学是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造成。在校长负责制下,校长主抓全面工作,为了学校的发展,各种事项需要校长一锤定音,从事一线教学似乎并不在校长负责的框架内。另一方面,对部分校长来说,不从事一线教学是他们权威的体现。在走向校长的路上,他们已经付出了诸多的辛苦,已经是优秀的教师了,成了校长就要与普通教师区别开来。再有,对校长专业标准的解读不深也是校长一线教学缺失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校长专业标准》颁布较晚,但有关校长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始终是我国教育工作关注的重点之一。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校长只顾履行他们的行政职责,而忽视了“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的重任[4]。
3.缺乏创新意识
从现状看,校长对于学校的管理大多是例行公事。学校每天、每月、每年发生的事情像是固定不变的,校长管理学校的方法也没有创新。校长的管理视阈也仅限于本校内。多数校长认为,能够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不出大的问题,就算是尽到校长的责任了。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框架下,校长扮演的是执行者的角色:认真地贯彻上级的方针与政策,认真地履行对学校的各项监管,认真地执行对教师的管理。因循守旧是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校长的评价。
首先,校长创新意识的缺乏来自于校长的行政化。校长是由上级任命的,自然要听上级的指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管理权依然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校长职务的任免也由行政部门决定。在这种教育集权管理体制下,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是多数校长的职责所在。其次,校长对创新失败的恐惧也是创新意识缺失的重要因素。为了守住自己的阵地,校长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唯恐自已失败的教训危及自己的职位和利益。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创新成果迟缓的隐性效益也渐渐淡化了校长对创新的兴趣。
二、解决的对策
1.提升理论素养,以理论指导实践
根据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经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校长理论素养的缺失势必导致教育实践的盲从和固步自封。扎实的理论素养,是校长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和教育创新的不竭动力。校长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只有理解学校教育教学及影响因素的复杂多样性,才能真正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这种能力的获得,单靠校长的工作经验和勇气胆量是不够的,必须善于从国家教育方略、教育学及相关学科寻找理论支撑。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而不是靠经验的指导,学校才能够持健康持续发展的态势。
自学是最基本的理论提升手段。现代教育理念已由阶段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它完全应和了人们充分发展个性、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要求以及人化(人道化)的要求[5]。要想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及时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自学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之一。教育学理论知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教育相关学科的知识完全可以从自学中获得。
2.通过校长培训,提升职业能力
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培训形成了以国培、省培为基础的培训体系,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三结合的方式,引导校长掌握不断涌现的教育理论,培养校长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009年10月,教育部启动了为期三年的面向中西部中小学校长的“影子培训”项目。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挂职锻炼,帮助提升了3000名校长的职业素养。
对校长来说,培训前的充分准备是培训取得实效的关键。校长应在培训前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客观的认识,对期望在培训中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还需对培训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培训机构对培训课程的设置和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培训者的实际需要,可以通过合理化建议的方式征集教育专家及拟培训者的意见和想法,形成系统的培训课程。在培训中,创造轻松的交谈氛围,抛砖引玉,让培训者各抒已见,通过“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并对培训及时微调,以取得最优化的培训效果。此外,具体的专项的培训更有助于培训的成效性。
培训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让内外因素互动,提高培训的成效性。校长通过自我反思、主动收集教改信息、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事件等,引领学校教学。校长引领研究,势必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为学校的管理献计献策,这有利于校长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建构。校长还应与时俱进,及时捕捉教育理论领域中的新思想、教育实践中的新方法,以及教育相关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借鉴其他领域的管理实践,丰富自己的职业管理素质。
3.推行绩效考核,凭绩效决定任免
《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指出:“严格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管理标准,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选拔任用制度[6]”。通过民主评议和行政领导评估相结合,建立校长绩效考核机制,凭绩效决定任免。
研究发现,学校的内涵发展体现在学校的核心活动——教学的发展上,校长应成为一名有效的领导者。校长的教学领导并不狭隘地局限在教学工作上,而是涉及所有有助于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的活动和行为,是一种全面型的领导[7]。因此,校长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要从全方位、多角度着手,以《校长专业标准》为提纲,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基本内容,既有量化的指标,也有质性的描述。标准有了,再确定考核的方式。对校长的绩效考核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校长的考核。负责考核校长的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首先要实地了解校长的绩效,通过自已的眼睛及他人对校长的评价评估校长的绩效;还可以通过约谈的方式,了解校长考核期内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二是让同地区同级别的校长考核自己的同行。第三,在校内通过民主评议,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对校长的考核中。最后,综合三方面的结果,凭绩效决定校长的任免。校长只有在意他人的评价,才会产生危机意识,完善自己的领导态度和方式,淡化校长的官本位思想和权威意识,主动拉近与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着眼整个学校的发展。
4.加强校际交流,借他山之石攻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定期召开校长工作交流会。校长要充分利用此类交流,不仅要讲自己成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困惑与不足展示在同行的面前,借“头脑风暴”的撞击,创新管理。校长们还可以通过私人关系,以朋友的身份,从朋友的视阈,“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有时困惑时的一个电话,迷茫时的一句问候,就会引出柳暗花明的美景。有时他人不经意的一个举动,随口而出的一句话,会带来茅塞顿开的欣喜。校长是教育的实践者,不同的学校就是不同实践基地。作为教育精英的校长间智慧的交流,在给校长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会打开校长的智慧之窗,开拓他们的视野,更有效地促进校长职业素质的提升。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教师和学生。”校长的理论修养的提高,绩效考核机制的落实,校际交流的加强,不仅有利于校长职业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十三亿中国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铺平教育兴国的强国之路。
————————
参考文献
[1] 张琴秀,王媛.中小学校长素质研究20年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
[2] 秦金华,王世伟.我国校长教学领导的缺失与回归.教育导刊,2013(11).
[3] 张天雪,曾天山.公民社会理念下的学校治理与校长权力.教育研究,2006(5).
[4][6]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通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2/26/c_124390591.htm
[5]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 王刚.谈中小学校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构教育探索,2010(5).
[作者:辛淑燕(1973-),女,内蒙古赤峰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王志彦(1971-),男,黑龙江木兰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领导干部素质现状问题】推荐阅读:
关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问题10-08
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工作心得10-12
我国领导干部体制和作风问题09-17
领导干部四风问题评价11-07
关于建立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10-02
领导应该具备的素质11-01
干部素质大提升总结09-23
论现代领导的心理素质07-04
村干部素质提高讲座08-06